供应链管理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3:27

供应链管理背景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关系着本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地位的稳固性,是企业充分展示自己优势的重要手段。一个企业只有在企业管理模式、制度的制定和技术的改革中充分发挥出创新的作用,才能够为企业、为顾客、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所以说创新是企业最需要的内容,它是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头者的重要保障。在创新方面取得成绩的企业,就被社会冠以模范的称号,他们的创新成果就会逐渐推广到同行业的生产当中。同时企业的创新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后还会得到至高的奖赏。

一、企业商业模式的概念

2002年,Joanmagretta发表了论文《whyBusinessmodelsmatter》,在论文里他详细论述了企业商业模式的重要性,提出了商业模式的概念,并且把商业模式独立成为一块新的知识领域。Joanmagretta认为商业模式就是对成功企业的宣讲;商业模式的管理跟着战略管理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商业模式就是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实践队假设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科学合理的结果。西南交通大学的曾涛博士曾经给出商业界一个结论,那就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在盈利性组织中就叫做商业模式,反之就叫做运作模式。而罗珉认为如果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商业模式,它就可以看做一个系统工程,在外部假设条件和内部资源非常明确的前提下,以获取超额利润为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本文针对供应链网络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

当今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已经不单单是产品的质量,商业模式已经成为更为有效的武器。在企业层面来看,我们不能把商业模式作为一个个体来看待,我们应当借鉴罗珉的观点,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商业模式。因为一个在整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待商业模式,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社会分工日益明显、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商品的竞争上升为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上企业的创新一方面需要企业间相互配合,另外一个方面供应链上的分配制度需要重新划分。有的商业学者认为新的商业模式就是对产业价值链上利润的重新划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商业模式就是一种动态的系统,它一直处于跟外界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不断相互交换的过程,整个企业就是这种交换的主要载体。企业的创新成果必然会引起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利润的再分配。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本质上就是系统本身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过程。

三、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构建――基于模块化的供应链

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符合当今企业的竞争的形势,而供应链的竞争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针对供应链层面对商业模式的框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把供应链网络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运用模块化理念对供应链网络进行了重构。所谓的模块就是一种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一定的标准规范,跟相似的其他系统一同构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者过程。而模块化就是把整个系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系统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和动态整合。而供应链网络的组成是由一些相关的、能够进行相互补充的、又相互独立的子模块组织起来的一个整体。

按照工作流程中分工的不同,我们把组织运作的基本结构分为订单流、人员流、资金流、设备流、物料流和信息流六大部分,这六个部分行使着自己的权利,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其中订单流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激励作用,人员是创新的主体,信息是传输中介,剩余其他几个部分是运作的基础。在整个供应链的网络模块化过程中,这六个功能流就构成了供应链网络的功能模块。

在供应链网络上,企业根据分工把产业链上的各工序核心能力进行细致化,使各部分力量能够环环相扣、连续不断。我们将产业链上的这些核心能力工序叫做结构模块。那么功能模块和结构模块有效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供应链网络的单元模块。

四、结语

总之,企业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商业界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谁把握了其精髓谁就能够成为商业界的领头人。商业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进行不断的改良,这是供应链整合的拉力和企业追求利润的推力共同的作用结果。社会在进步,我们对此的研究也应不断进行。

参考文献:

[1]高闯,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2]王炳成,张士强.商业模式创新、员工吸收能力和创新合法性―跨层次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6(11).

供应链管理背景篇2

一、以供应链背景为基础的物流采购

现今,企业的发展以供应链管理理念为重要主旨,其主要目的是对采购资源进行升华管理的实现,主要是对企业生产与营销等活动中原材料的采购管理,是活动开展的关键环节。在完整的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前提下,采购管理的地位也在渐渐地展现出来。物流采购管理行动不再是以单独的交易所进行的过程,更多的是将采购理念与实践经验相融合,形成多种多样的企业经营局势。在以供应链计划为前提的基础上,企业在管理机制的模式上得到了延伸,这对于企业多元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完整的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创建,是具体发展采购管理体系的根基,采购管理体系是属于优化管理体制中的一种,也是实现管理机制的重要实质,而且在现代化供应链的根本上信息流的进步与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建立,也是创建多元化市场经济的重要举措。

二、以供应链背景为基础的轨道交通运营物流采购管理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轨道交通运营是企业规划发展中的主要部分,交通运输管理以客流的预算与分析为基础,对运输资源实行了改良。在采购行动中,物流采购是首要的步骤,是符合企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措施。轨道交通运营物流采购中明确的采购对象和采购源是形成采购供应链的关键环节。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物流行业发展较晚,在物流采购供应链的结构中还有很多的缺陷,未能形成完整的系统供应形式。

(一)对于物流采购对象的探讨

轨道交通运营中的物流采购是以交通各系统为体系产生的运营行动,其运营系统包含车辆、客服、保障三大系统,对运营系统和物流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1.车辆运行系统分析。车辆运行系统就是以车辆与线路等因素形成的最为基础的系统,目的是为运营物流采购提供强大的运输能力,其特点是产品流通的多元化与快节奏。建立完善的运输体系,是完成轨道运营物流采购的前提,对在网络时代信息系统的形成与发展现代信息化的运营有着特殊的意义。

2.客服系统分析。组建客服系统是对物流质量的保证,包含车站服务、检票服务、消防等方面。运营物流的客服实质内容是比较烦琐的,这就需要客服系统在结构组建上要具有完整性。凝聚起物流运营中的不同分支,创造出全面化的客服体制。

3.采购保障体系分析。采购保障体系是直接影响物流管理质量的因素之一。它主要是由配置的维护与检修等构成,是轨道交通运营物流能良好运转的根本,也是判定车辆运行系统与客服系统能否良好运转的重要保证。

(二)物流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对比,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较晚,有诸多的不足之处。轨道交通运营物流布局中存在的缺陷,直接制约了物流采购的实行与物流行业的发展,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供应链布局不完善。在以城市采购为首要方向的轨道交通运营采购供应链中,采购的物资品种多以成型产品为首,这类物品的替换性相当强,因此采购途径稳定,市场也相当广。而采购的有限产品因标准性相当强,有限定性,反而制约着采购行动的运转过程,该产品成本较高,很难驾驭,对采购行动的展开非常不利。因此,还是以成型产品的物资采购为主,这就导致了运营采购供应链结构的不完善。

2.采购管理存在的弊病解析。交通运营采购链的不完善,使采购资金比较小,无法吸引供应商的关注,导致供应商之间缺乏竞争力。关于物流合同的维持在物流运营体制逐步成长中只加强了我国交通体系中的供应商管理,反而对国外的供应商,不仅没有庞大的资金吸引,也没有开展对国外的供应商管理,导致全球采购链只能靠庞大的资金成本的扶持来进行物流贸易。在运营物流体制中,采购链的不完善,造成采购系统欠缺秩序性,以致行贿等情况普遍出现。而且采购方法与过程的不合理,缺少有关部门进行管制,就导致小型商户成为主要供应商,造成了采购物流进展不平衡而产生的漏洞,对企业成本的把持也引发危害。采购思想的幼稚,看轻采购服务只重视采购的步骤,将服务质量限定在小范围内,成效较低。在物资的采购中只专注专业物资的采购,进行传统物资的运营,使采购规模始终处于小范围之内,对物流体系的构建产生影响。

三、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物流采购管理的改进措施

解决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对轨道交通运营物流管理的方式进行改进,更正采购观念,加强供应商管理,深化供应链上各个相关部门的配合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更新采购理念

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较晚,缺乏成熟的采购理念,因此更新采购理念是物流管理建设中的重点,以新的理念创建新的采购形式,从以往守旧的采购形式中跳脱出来,以新的采购形式在国内乃至全世界采购品质优越、价格低廉的产品,减少资金投入,完善物流采购体系的建设。

(二)建立全面的供应商管理体系

第一,创建多元化的供应网络,加速物流采购管理体系创设的步调。

第二,增强供应商绩效约束,创建完美全面的绩效体制,提高采购管理的规范化与执行力度。

第三,强化供应网络的合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构建合作机制,营造出信誉度高的环境。其次是加强规划和协调力度,使各部门的工作能够良好地的开展。再次是开发标准计划,使各线路的规格实行规范化,促进采购规模性的发展。

四、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背景篇3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在加入wto后,将直接面临跨国公司的竞争与挑战,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正日益成为跨国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企业越来越注重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倾向于把自身价值链上非核心业务外包,同时为了能够以更快的反应时间和更快的交货速度响应客户的需求,企业越来越需要对于所在供应链进行统筹管理与协调,这样不仅需要完善内部供应链的管理,而且要协调与其他在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供应链管理主要是面向企业内部各个流程环节之间,以及各个企业之间进行管理和协调。

供应链管理思想是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越来越被各国企业所重视,尤其是跨国公司在进行全球性运作时,全球供应链管理是很关键的部分,跨国公司在其良好的管理基础和长期跨国管理的经验基础上,正在逐步采用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整合原有供应链.

国内企业将面临跨国公司严峻的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上。中国的企业还没有大规模建立海外供应链网络,必须最大程度地联合国内的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形成有效的供应链体系。同时中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入跨国公司相关的供应链体系中,努力使企业适应全球供应链竞争的要求。

本文主要从供应链管理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供应链管理内容和演变过程,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跨国公司在华供应链管理策略和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和风险控制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努力梳理出在当今环境下跨国公司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方法,跨国公司在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跨国公司供应链策略和自身如何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版权所有

供应链管理背景篇4

第一章阐述了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并对其特点、功能及管理要点进行了概述。第二章主要探讨了供应链管理问题。第三章将供应链金融与套利套汇金融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四章对供应链金融交易单元与形态进行了论述。第五章至第九章分别从生产与运营领域、贸易与流通领域、物流领域、商业银行等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阐述了当前供应链金融的实际发展情况。第十章着重探讨了供应链管理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管控问题。该书指出,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融资难问题,如存在金融资源供需不对等、金融信息获取不对称、外部融资太过追求非正式债权等融资问题,总体融资行为比较粗放,融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步入市场后,逐渐成为中小企业缓解融资压力的重要路径之一。供应链金融是指将核心企业和中下游企业的资金链条结合在一起,将原本单个企业所面对的不可控风险转变成供应链上所有企业面对的可控风险,从而降低核心企业的金融风险。结合该书内容可知,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之处:供应链条上的中小企业要想获得贷款,一般需借助链条上核心企业的信用,然而中小企业本身实力较弱,集资能力不足,而且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容易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中小企业往往无法满足信贷要求。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中小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所面对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首先,在区块链共识算法的支持下,中小企业的信任危机得到了缓解。共识算法会将企业相关金融数据盖上“时间戳”,以此实现企业金融信息的可追溯性和防篡改性,进而增强中小企业的可信任度,让中小企业在面对核心企业的担保评估及商业银行的贷款评估时更站得住脚。其次,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势,金融机构在参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时,也可以更加快速和准确地为中小企业找到链条上的合作伙伴,因此在优化资金配置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如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合作双方需要签订大量融资手续,导致融资成本较高,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金融机构及合作企业的评估成本降低,因此进一步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最后,区块链还提供了“智能合约”技术,可以实现自动执行合约条款,方便固化供应链条上各方资金的清算路线。基于该书内容及上述分析可知,“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融资迎来了一定的机遇。笔者结合该书提出的供应链金融应用观点及中小企业融资现实需求,认为在“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缓解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推动供应链参与各方保持信息对等,促使供应链金融透明化。传统的中小企业融资中常面临信息不对等情况,导致中小企业难以通过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估,基于此,我国应当积极利用区块链技术,使供应链上各方对中小企业融资情况有足够的认知,增强融资信息的透明度。

供应链管理背景篇5

第一章 绪论1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

1.1.1研究背景1

1.1.2研究意义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

1.2.1国外研究现状2

1.2.2国内研究现状4

1.3 研究方法6

1.3.1文献综述法6

1.3.2模糊综合评判法6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8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理论概述10

2.1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变10

2.2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产生10

2.3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11

2.4供应链管理的作用12

2.4.1供应链管理实现了节点企业的同步化运作12

2.4.2供应链管理增强了节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2

2.5品牌服装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特点13

2.5.1产品类型和供应链模式之间的匹配13

2.5.2以消费者为中心14

2.5.3服装供应链具有复杂性14

2.5.4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性14

2.5.5服装供应链的动态性15

2.5.6服装供应链的交叉性15

2.6品牌服装行业供应链管理的不足16

2.6.1供应商管理的不足16

2.6.2库存管理的不足17

2.6.3供应链管理缺乏信息支撑18

2.6.4缺乏对供应链设计的整体思考19

第三章a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21

3.1a企业及其供应链管理介绍21

3.1.1a企业简介21

3.1.2a企业供应链管理介绍21

3.1.2.1生产外包21

3.1.2.2特许经营运作方式22

3.1.2.3有效整合企业资源22

3.2服装行业供应链管理现状22

3.2.1服装行业供应链管理模型研究22

3.2.1.1采购模型23

3.2.1.2库存模型23

3.2.1.3小结27

3.2.2品牌服装供应链的现状调查分析27

3.2.2.1服装企业供应链基本形式27

3.2.2.2雅戈尔企业的供应链分析29

3.2.2.3ZaRa的供应链分析30

3.2.2.4美特斯·邦威的企业供应链分析31

3.2.2.5小结31

3.3a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评价及存在问题分析32

3.3.1a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评价分析32

3.3.2a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35

3.3.3a企业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问题37

3.4a企业品牌服务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研究39

3.4.1a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策略39

3.4.1.1实施供应商库存管理和联合库存管理40

3.4.1.2建立协同合作关系41

3.4.1.3构建库存优化保障机制41

3.4.1.4构建库存管理绩效评价体系42

3.4.2a企业供应商管理的优化策略43

3.4.2.1制定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43

3.4.2.2采用科学的方法选择供应商43

3.4.2.3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44

3.4.2.4控制供应商管理的风险45

第四章我国品牌服装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建议47

4.1我国品牌服装企业要向国际品牌服装企业学习47

4.2增强合作意识和共赢意识47

4.3提升库存管理水平47

4.4提升供应商管理水平48

第五章 总结49

参考文献50

供应链管理背景篇6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体育旅游协同发展

1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是经由位于全球商品链不同环节与地理位置的众多企业间相互适应调节的结果,体育旅游供应与采购网络表现出全新的供应链特征。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占据网络不同位置的体育旅游服务供应商表现出各自为政的发展态势,这种情况亟待政策整合与实践改进。在体育旅游最末端的景点,其景况是控制设计和营销的品牌买主同时坐拥全球商品链利润最高的部门,以及上游委托的体育旅游弹性供应。在这两个横跨全球的节点中,体育旅游产业与其贸易伙伴忙碌于隐形的跨国交易网络,以整合和协调劳动、材料、货币的流通。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实际上体现了西方先进国家长期以来在体育、技术和传播等各项重要资源的优势地位。不仅如此,经济全球化也深受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其实一种不平等的地理发展过程。基于此,打造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机制,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经济创新发展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服务价值。

2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2.1加强地方体育旅游品牌建设

加强地方体育旅游品牌建设,其目标在于建立品牌形象,扩大京津冀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的占有率。也就是说,地方体育旅游品牌左手打造公关计划与慈善事业,右手必须承担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因此,体育人士就要善用品牌企业的左手(因剥削而创造的反品牌体育)打击品牌企业的右手(因品牌形象而获利),让全世界的品牌与劳动水准达到符合社会的标准。在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契机下,要突出冰雪体育产业的品牌建设,紧密结合三地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资源,打造互利共赢的体育旅游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互联网+”战略提速工程建设,建立具有较高竞争力的地方体育旅游服务品牌。

2.2建立稳定的政策保障协同发展机制

要建立稳定的政策保障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服务于地方体育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并始终坚持以体育产业体育消费为价值导向,通过京津冀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实现互补,积极开展分工合作,重点打造功能协调的体育休闲旅游区域布局,制定地方体育休闲旅游产业规划,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优势,搭建体育休闲旅游服务的投融资平台,促进京津冀地区体育旅游协同发展。

2.3坚持体育旅游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坚持体育旅游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必须实施体育旅游项目的精品战略。针对地方体育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协调各地体育旅游文化政策配置,打造体育旅游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在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背景下,要把握冰雪体育产业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冰雪体育产业项目,发展跨区域联合、跨行业整合、跨产业发展的协同组织形式,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和社会资源,实现体育旅游产业的经营主体多元化,让市场形态丰富起来,最终打造体育旅游产业消费的全产业链,形成体育旅游产业功能的相互补充格局,促进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

2.4优化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地方体育旅游项目布局

优化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地方体育旅游项目布局,必须加强区域联合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突出以冰雪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为中心,地方体育产业发展特色和地方体育民间文化特色为辅助的项目体系,从而形成京津冀体育旅游发展的大格局部署。在优化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地方体育旅游项目布局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全面性的原则,就是要全面发展体育赛事产业、休闲旅游项目、历史文化探索与自驾游活动、冰雪体育旅游经济、环渤海体育产业规划等各级各类项目布局,努力将京津冀体育旅游圈打造成全国的旅游名片。

2.5发挥互联网平台信息保障工作

发挥互联网平台信息保障工作,必须依托信息网络化背景下的传播技术创新,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创新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使冰雪体育旅游项目广为人知,打造产业品牌发展名片效应,提升区域联合体育旅游品牌的竞争力。除了依托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播途径,还要加大互联网的宣传力度,互联网宣传具有以小博大的特性,投入小、见效快、宣传效果好。在宣传形式的定位方面,要注重品牌共享,口碑传播为主,服务质量第一位的原则。在宣传形式上,力求丰富多元,通过体育文化旅游博览会等传播途径,广泛宣传京津冀体育旅游项目品牌,以及冰雪体育旅游项目特色品牌。与此同时,可以与国内大型的旅游网站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联盟化发展。

2.6加强京津冀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科学管理

加强京津冀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科学管理,不仅是实现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供体育旅游品牌管理的途径。必须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打造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强大的行政支撑体系。

3结论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是经由位于全球商品链不同环节与地理位置的众多企业间相互适应调节的结果,体育旅游供应与采购网络表现出全新的供应链特征。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占据网络不同位置的体育旅游服务供应商表现出各自为政的发展态势,这种情况亟待政策整合与实践改进。基于此,打造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机制,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经济创新发展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服务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静飞,袁书娟,许晓峰.基于京津冀区域论述体育休闲业协同发展[J].湖北体育科技,2016,35(10):862-864.

[2]黄先锋,李晖,谭惠芳,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协同发展内在机理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6,35(5):86-88.

[3]张剑峰,高绪秀,王怡雯,等.京津冀网球产业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山|体育学院学报,2016,32(3):49-52.

[4]黄璐.体育学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概述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2):28-32.

[5]黄璐.足球改革与社会变革――对《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活动主要观点的评论与回应[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31(1):6-12.

[6]马道强,许凤洪.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11):1-4.

[7]黄璐.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思维陷阱――李宁品牌困局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4,35(1):97-103.

供应链管理背景篇7

关键词:医院人力资源链式管理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医院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了人力资源链式管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协调职能和直线职能,在管理上采取简单粗暴和命令式的监工式管理、严格的制度,忽视了人的自我实现、归属感、主观能动性的需求,制约了医院的发展,人才的优势也很难发挥。目前有些医院已经将人力资源链式管理应用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上,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对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理念产生的背景、内容以及特点进行了阐述,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医院人力资源链式管理产生的背景

1985年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价值链的概念,随后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逐渐成为了一种管理体系。随后,为了解决企业内部市场化和被管理者、管理者利益非对称的问题,这样链式管理模式也就产生了。为了提高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人本管理理念也得到普遍实施,有关专家和学者将链式管理理论和价值链理论整合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从而提出了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目前,有些医院根据面临的形势和所处的环境,结合自己的硬件条件,大胆利用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理论,制定出适合医院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医院人力资源链式管理主要是指医院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更好地创造价值,按照市场优化原则,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进行重组,并对人力资源使用、开发、配置、引进等的管理过程。人力资源链式管理增加了管理活动的透明性,加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和横向活动,强调了组织中的个人和各部门的参与,克服了传统人力资源垂直管理的弊端。

二、医院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的特点

人力资源链式管理将企业的主要业务和人力资源管理联系到了一起,将人力资源管理的薪酬体系、绩效考核、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引进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联系到了一起,因此,人力资源链式管理主要表现以下特点。

(一)人性化管理

人力资源链式管理推动了企业管理由精确管理向模糊管理转变,推动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人力资源链式管理增强了链内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自主管理意识,实现了对职工的有效激励,实践并突出了“人性化管理”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对各个管理单元充分放权,并由此为企业精简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创造了条件,拉动了企业管理结构和管理链条的变革。

(二)对称性

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典型的利益非对称管理,各个环节之间缺少横向的控制和管理,是上级对下级的直接控制和管理,由于存在利益的非对称性,管理很难到位。但是人力资源链式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正好相反,它实现了管理的对称性,各个环节与管理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各个部门都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中。

(三)链式管理

人力资源链式管理是利用人力资源价值链理清了企业价值实现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是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链。人力资源部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依靠人力资源业务链进行工作,业务部门内部靠的是业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链进行工作。

三、医院人力资源链式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人才业务链

人才业务链主要包括人才工作、人才项目链。人才工作链是提高医学人才的实践能力;人才项目链是构建培养体系、人才使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是否发挥作用主要是看是否与岗位相匹配,其实践能力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得到提升和发挥。要想实现人才发挥作用,就要为人才提供相应的平台。医院要根据医院人才资源状况和工作的实际,要进行工作平台的搭建,形成不断发展的工作链,为人才价值的实现,为人才能力的开发,提供坚实的基础。

人才项目链是以项目为牵引,形成人力资源培养、使用的项目体系。例如疾病链、科研链等。医疗及其服务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必须在使用中培养人才,在一系列的项目链中提升人才,使用人才。

(二)人才发展链

医院人力资源发展链主要包括人才荣誉链、人才梯队链。人才荣誉链是人才从地位、荣誉的角度发展。人才梯队链是人才从职业角度发展。

人才能力的发展,要建立以工作荣誉链和职称荣誉链为核心的人才荣誉链,着重建立人才激励体系。人才梯队链就是建立不同年龄阶段人员结合,能力、知识匹配的人才队伍。医院要采取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方式选拔不同层次的人才,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多样的人才梯队链。

(三)人才政策链和人才信息链

医院要想人力资源工作有条不紊、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就应该建立严格的制度链。医院要建立以计划生育制度、财务制度、行政与安全制度、信息制度、护理管理制度、奖励制度、干部管理与人才建设制度、医德医风制度、学术活动与科学研究制度、医学教育制度、医疗与医政制度、办公制度等为体系的人才供应链,使医院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为医院运行创造条件。

要想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就要有信息资源畅通渠道,规范的政策。只有实施科学管理,对医院流程进行优化,重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管理绩效才能使医院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义,周凌明,徐幻,等.医院人力资源链式管理实践[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7)

供应链管理背景篇8

【论文摘要】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为满足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创新的金融业务,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供应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以及银行等各参与主体的多方共赢,这项金融业务能有效破解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也不容忽视,需要银行针对不同融资方案加强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的管理。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间接融资渠道中,一方面作为资金供给方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滞后,具有同质性,同业竞争加剧;另一方面作为资金需求方的中小企业陷入贷款难的境地,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基于供应链角度的金融创新——供应链融资就是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既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从全新视角破解优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 供应链金融的涵义与产生背景

所谓供应链就是一个完整的商品流通概念,是指从商品的原料到生产到销售的整个流通过程。不同类型的企业,如能源性企业、制造型企业、流通性企业都有各自的商业形态、供应商和分销办法,都有各自的供应链解决办法。在整个供应链中,不同企业所处的地位并不相同,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一方面难以从银行融资,另一方面还受到核心企业的制约,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导致整个供应链失衡,这种失衡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中小企业,从长期看也势必会影响到核心企业的效益与竞争力。

供应链金融就是商业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一般将其描述为“1+n”的模式: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分工背景,到目前为止,从人类社会生产分工看,先后经历了产业间分工、产品间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等过程。自上个世纪80以来,产品内分工成为分工的新趋势,产品内分工也叫工序分工。从经济全球化视角看,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域跨国别的生产链条或体系,因而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在这样国际分工的新背景下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参与到国际生产活动中,在产业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

目前,国际上的一些供应链金融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提前支付融资。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为大企业提品的中小企业将对大企业的应收账款折价出售给银行,提前获得现金。另一类是库存所有权融资,这种方式在国际上比较流行。最初库存所有权融资是银行与供应链之中的库存质押对供货企业进行贷款,使得企业能够得到足够的运营资本,以持有库存。

2 供应链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

供应链融资方式的创新,主要是商业银行改变了对企业信用评级的视角,银行传统金融产品提供仅仅将目光局限在企业本身,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经营状况进行评级和授信,而单独从个体角度看中小企业的确存在自身发展时间短,财务状况不好,而导致信用评级较低的问题。因此,中小企业贷款难,主要难在缺乏信用,难在中小企业信用不足,体现为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担保措施,如果按照传统的审贷标准,凭抵押担保或靠报表分析,中小企业确实很难进入银行的放贷视野。

如果把中小企业放在产业链条上考察,情况会有所改变。供应链金融创新亮点在于抓住大型优质企业稳定的供应链,围绕供应链上下游经营规范、资信良好、有稳定销售渠道和回款资金来源的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借助大型核心企业对中小供应商的深入了解,选择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作为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这种业务既突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评级授信要求,也无需另行提供抵押质押担保,切实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核心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风险管理。这种融资模式是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交易项下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为依托,以交易项下的未来现金回笼为还款保障,由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满足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供应链金融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银行对授信企业的信用评级不再强调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和担保方式,转而强调企业的单笔贸易真实背景和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即银行评估的是整个供应链的信用状况。因此,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远比传统评估方式要高;二是银行围绕贸易本身进行操作程序设置和寻求还款保证,因而该授信业务具有封闭性、自偿性和连续性特征。

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陆续完成以及我国以国民待遇原则对外资银行开放,国内银行业竞争业务日益加剧,每家银行都在寻求自己的市场定位与目标客户。未来国内银行业市场竞争将呈现以下的趋势:外资银行占领高端市场,存款客户是大客户,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对中小存款者收取一定管理费用,贷款客户多是知名的跨国公司;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将成为金融产品的百货公司,产品种类繁多,目标市场人群从低端覆盖到高端;而一些中小股份制和区域性商业银行最优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些金融创新产品的专卖店,在某些创新金融产品上做出特色和具有竞争力。金融产品的创新源于对市场需求敏锐洞察力与深入的调查,目前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是深圳发展银行等中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于2005年正式提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贸易融资”,建设国内领先的贸易融资专业服务银行,打造国内最专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商。

3 供应链金融对企业的吸引力

供应链融资对中小企业具有吸引力。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当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核心企业往往是大企业,信用等级高、容易融资,且融资成本低;而配套企业则往往是中小企业,信用差、融资难,且融资成本高。在供应链上,中小企业面对的是强势核心企业,更需要贷款和金融支持,尤其是流动资金上的支持。按照传统信贷标准,中小企业很难进入银行门槛,而现阶段,国内缺少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担保机构,这加重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从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效果看,获益最广、最多、最显著的要数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

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也是该种融资方案的受益者。如果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不融资、小企业融资,那么必然造成供应链整体的融资困难和高成本运行,最终必然体现为终端产品高价格和难以及时供应。这样,核心企业借助“供应链金融”技术管理供应链,做好整体供应链的融资规划,就能大大降低供应链整体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巩固供应链,提升供应链价值,切实培育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国际上一些优秀企业,已开始尝试操作供应链金融产品,如提前支付融资。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为大企业提品的中小企业将对大企业的应收账款折价出售给银行,提前获得现金。与传统应收账款融资不同的是,供应链金融提前支付融资是由供应链的大企业(购买者),像沃尔玛、戴尔这样的公司牵头安排的,这就比较容易。通过这样的融资安排,中小企业获得了运营资本融资,解决了流动性的问题,而大企业则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4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与风险管理对策

四个因素决定了我国现行供应链融资方案将长期存在:首先,国内物流经济发展迅猛。入世以来中国企业加快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供应链的进程不会改变,供应链融资将会保持平稳增长。其次,我国企业的信用体系和信用文化建设需要一定时间,在诚信机制的不完善但融资供需双方两旺等因素作用下,供应链融资方案将受到金融企业的青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三,我国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业务导向越来越市场化,出于市场细分和安全性等考虑,会有不同的融资方案被创新出来。第四,我国参与供应链企业扩大业务的需要。我国企业在融入全球供应链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兼并和重组而不断发展壮大,而有效的金融支持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因此,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现有供应链融资方案的设计,推动供应链融资的良性发展。提高商业银行的在供应链融资方案中的风险管理水平是目前殛待解决的问题。①加强行业研究,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供应链融资中的市场风险是指大型国际企业购买中小企业商品后,由于市场价格剧烈波动,不能按计划销售货物后不能及时收回货款,导致的银行贷款无法及时收回或发生损失的风险。银行要围绕跨国公司及其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要了解核心企业的资信能力、市场地位,履约情况和产业发展前景,同时也要仔细研究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对于从事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的银行必须对各大类商品市场进行深入研究,既要分析国际市场行情、国家有关宏观政策,还要及早介入供应商的谈判,了解买卖双方的有关情况。

②加强内部控制,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关文件,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科技信息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和声誉风险。

供应链金融是多种金融产品的组合,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是基于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及整个行业发展层面的考察,因此这项业务的开展行业跨度大,对企业经济技术分析、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更加困难,除了金融知识以外,还需要许多专业知识,这将加大判断借款人是否发生经营风险的难度,另外对对动产及货权质押的监管也比较困难,对银行业务人员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创新中可能存在贷前、贷中和贷后的管理与契约设计存在漏洞和法律的真空,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增大。对于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银行来说,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员工供应链金融业务素质与能力迫在眉睫,同时在现有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下,将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管理嵌入其中并进行有关创新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背景篇9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产品;物流管理;安徽省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产品物流,需要淘汰落后的物流方式,结合物流新技术的运用,推动鲜活农产品经济增长。推动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搭建鲜活农产品电商平台,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促使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鲜活农产品物流健康发展。随着物流行业不断发展,鲜活农产品物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行业水平也有了提高。但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服务质量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采购、生产、加工、运输、存储等方面还需要改进。安徽省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华东地区的农业大省,加强鲜活农产品的物流管理与运作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鲜活农产品物流供给端是农民,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一)鲜活农产品物流时效性强

鲜活农产品物流和其他行业物流不同,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鲜活农产品的产品质量维持的实际时间较短,有的产品供应还有很明显的季节性。比如蔬菜、水果的采摘时间不同,上市销售的时间也就不同,如菠菜、白菜、苹果、桔子等。水产品的捕捞也有一定的季节性,鱼虾在离开水的环境下,存活的时间非常短。肉蛋奶等产品的生产、供应也有时限的要求。鲜活农产品在采摘、捕捞后,容易发生腐烂的现象,不容易保持新鲜,对物流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在整个物流环节中,对包装、运输、仓储环节的技术条件有相应的要求,而物流活动经历的环节众多、流程较长,装卸搬运中难免发生震碰撞,所以货损在鲜活农产品物流中时有发生。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具有复杂性

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比较复杂。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地比较广泛,农产品的品质丰富,种类繁多。蔬菜的种类有根菜类、绿叶菜类、葱蒜类、茄果类等。水果有杨梅、樱桃、葡萄等。水产品有鱼类、虾类、贝类等。肉类常见的有牛肉、羊肉、猪肉、鸡肉等。鲜活农产品的形状、大小、质量、规格各有不同。产品的品种多样,生产的产地地域不同,对仓储、运输、销售环节就有很多的要求,需要相应的低温库、气调库、保鲜库、冷藏库等储存。从事农产品运输车辆的规格不一,运输的条件也不一样。配送环节,种类不同、气味各异的鲜活农产品不能交叉混放,对配送的次数和规划有较高要求。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流通渠道受到限制

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大部分农产品进行买卖的主要场所。批发市场为主导的流通渠道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在鲜活农产品销售环节中,渠道不多,途径过少。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营模式单一,在经济新常态下,不能适应对农产品供给品质的要求。流通渠道的主体一般经营规格不大,经营范围相对分散,供应和需求的矛盾仍然存在。采购环节中,主要是个体户、中间商贩收购鲜活农产品,经营规模不大,管理不完善。销售环节中,主要场所还是农贸市场。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农村经营户,主要通过集市销售鲜活农产品。农民对新的销售不熟悉,产销不能对路。对于鲜活农产品物流渠道的建设来说,以目前的物流基础条件,农超对接依然存在大规模推广的难题。鲜活农产品的销售中,个体零售为主,外部的支持不足,合作组织没有做到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及指导农户搭建销售渠道。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质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人民的需求。有时鲜活农产品由于销售渠道不畅还出现难卖的现象,市场上有时也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鲜活农产品短缺的现象。

(二)鲜活农产品物流冷链投入不足

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整个过程,对仓储、运输、包装的要求较高。就目前情况来看,鲜活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冷链物流的意识不强,鲜活农产品物流从采购到销售的整个流程还是在常温物流状态下流动。整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冷链技术手段,低温、冷冻设备设施投入不足,鲜活农产品的损耗极大。鲜活农产品的供应者一般以农户居多,在采摘、捕捞之后很少能够对鲜活农产品进行低温、冷冻储存,农产品保鲜不过关,在季节比较炎热的夏季,损失更大。运输中农户自己运输的比较多,对设备投入较少,使用冷藏车辆的不多,有的还用敞篷车运输,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鲜活农产品的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

在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不广泛,不能对鲜活农产品物流进行高效的运作管理。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导致物流系统整体运营绩效不高。鲜活农产品物流包括鲜活农产品从采购到销售的全部过程,每一个物流环节都需要信息传递的有效、准确。物流信息传递必须在整个流通过程中保持通畅,贯穿全程。鲜活农产品有着自身的特点,品种众多,容易腐烂损伤,这就对物流管理运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在种植蔬菜、养殖牲畜的同时需要了解市场状况,获取市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市场销售状况。在实际运营中,农户往往处于信息闭塞的状态,没有恰当的途径去获得市场的动态,对市场的变化也反应迟钝。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生产没有弹性,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供应和需求的关系处理不好,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商承受市场压力比较大。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信息不能高效传递,物流各个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物流管理中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握信息,就会出现盲目生产、供过于求的问题;也可能出现供小于求,库存紧张,市场缺货,导致浪费和成本的增加。网络技术的逐步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高度的物流信息共享,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目前鲜活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模式运用不广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集中在大城市,许多地方对农产品物流信息的处理不够高效,没有集中的鲜活农产品物流调度中心,不能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鲜活农产品产地的农民是信息提供者,但其自身对电商交易模式了解不足,又没有相关的培训辅导,对电子交易方式比较陌生,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平台进行交易。目前提供专业鲜活农产品信息的网站不多、服务方式不灵活,提供的信息量有限。同时,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也存在差异,发达城市的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信息化水平比较高,鲜活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程度高,而农村地区信息化普及率低,鲜活农产品物流主要依靠传统的流通渠道。地区之间信息传递出现障碍,影响了鲜活农产品物流的效率。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水平的不一致,也影响了区域间的物流信息共享,不利于物流的高效运作。鲜活农产品信息化水平不高,在鲜活农产品质量的跟踪和追溯上面就会出现问题。如,不能有效地建立农产品身份认证,不能很好地贯彻鲜活农产品准入制,难以对鲜活农产品采用溯源制,无法有效保障鲜活农产品的安全。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改进安徽省鲜活农产品物流管理的措施

(一)采用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

鲜活农产品品种丰富,产地和销售地域分布广泛,需要物流合理化运营。优化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完善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搭建物流公司和农产品供应商合作的桥梁,减少物流不合理的环节,加快鲜活农产品的物流速度,有利于促进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多样,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方式众多,但主要的形式还是依托区域配送中心、县级配送中心、批发市场,从产地批发市场流通到农贸市场和大小型超市。通过农企对接和农超对接的多种合作方式,促使批发市场、大型生超、物流企业共同建立供应链合作联盟。第三方物流是专业的物流组织形式,鲜活农产品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从供应地快速运输到销售市场,供应市场消费。鲜活农产品的时效性强,容易腐烂,必须有专业的物流公司进行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方式比较灵活,在农产品的存储、运输、加工中能够投入专业的物流技术保障鲜活农产的质量安全。鲜活农产品一般需要冷链物流的服务。对于农户来说,自己投入建设冷库和购买冷藏车辆的代价太高,而从事鲜活农产品物流行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一般都具备完善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可以解决这些难题。第三方物流企业还能够参加供应链联盟,共享物流联盟的资源,突破地域的限制,利用物流网络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在共同配送、集货运输上面,专业的物流公司可以降低鲜活农产品的损耗,减少运输的成本,优化物流配置。

(二)加强冷链建设的投入

鲜活农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在存储和运输中容易发生损耗变质,在农产品生产后提供低温包装和保鲜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增加鲜活农产品的价值。在鲜活农产品物流发展中,要推动建立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发展。冷链物流企业对设施设备的投入较高,在运营中需要整合资源,建立冷链物流环节的标准。物流企业需要全程监管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资源,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服务的形式从单一的冷藏服务向综合冷链物流发展,推动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扩大冷链物流应用范围,从水产品、肉制品向水果、蛋奶等多个品种发展。促进冷链物流市场的完善,促进冷链物流服务专业化,推动冷链物流专业化服务的发展,从供应商就开始采用冷链技术,推动实现冷链物流的高效配送服务。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企业配置先进的冷链物流设备,支持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冷藏车辆,推动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购置保鲜预冷的设备,高效地使用冷库。

(三)促进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共享

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传递的有效和及时对解决鲜活农产品供需矛盾,保障市场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从信息平台建设来说,企业必须推广鲜活农产品物流技术的运用,搭建信息齐全的农产品信息供需网站,及时更新批发市场鲜活农产品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提高鲜活农产品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水平。同时注重对农户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物流信息知识水平,及时提供鲜活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农户更好地使用信息网络。在农村推广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制定技术标准。管理部门要推动鲜活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章胜勇,时润哲,于爱芝.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优化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6,31(6):10-16.

供应链管理背景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供应链融资

一、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

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通过考察整个供应链整体以及贷款企业的真实交易背景,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和综合实力,给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或者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

尽管供应链融资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发展,但在我国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国内最早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银行是深圳发展银行(已经更名为“平安银行”)。

当前我国银行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类型有很多种,有银行单方面主导的,也有银行和物流企业合作的,尤其是涉及质押物监管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一般都需要和供应链上的物流企业密切合作。纵观国内各大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产品,最重要的且最常见主要有保兑仓融资、保理融资和监管融资等三类模式。

(一)保兑仓融资模式

“保兑仓”是指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由银行控制货权,卖方(或仓储方)受托保管货物并对承兑汇票保证金以外金额部分以货物回购作为担保措施,由银行向生产商(卖方)及其经销商(买方)提供承兑汇票的一种金融服务。开展保兑仓融资业务的前提是需要供应商(核心企业)承诺回购,而购买商(中小企业)就可以以供应商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银行在控制其提货权的条件下给予企业一定的授信额度。保兑仓业务是在经销商与供应链条上的大型核心企业有着稳定长久的合作关系的背景下进行的。

(二)监管融资模式

监管融资是指金融机构委托大型生产企业或相关销售企业,对其配套的物流企业进行金融监管,再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结算等多个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业务①。在该定义中所指的大型企业一般就是供应链条上的核心企业,由于核心企业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抗风险能力较强。基于监管融资模式,核心企业的这些优势可以惠及上下游所有企业。利用核心企业主导、上下游企业配合来进行供应链管理具有高效、稳定的优势,银行以此为背景给与相关企业信贷融资,风险就相应的被缩小了。在监管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的深度介入以及相关企业的配合,能够有效帮助供应链条中下游的物流企业缓解资金缺乏的困境,稳定自身生产与销售,保证经营的连续性。

(三)保理融资模式

保理融资,是指卖方申请由保理银行购买其与买方因商品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由银行为卖方提供资金支持、账户管理、账款催收和坏账担保等服务。基于供应链开展的保理融资,主要的市场客户和服务对象是供应链条上游的中小企业。保理融资的顺利开展依赖于供应链条上游的中小企业和下游的核心企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核心企业在保理融资业务开展过程中发挥着反担保作用,如果中小融资企业出现不能按时还款等问题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追究核心企业代偿贷款的责任。

二、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供应链融资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很短,不管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市场实践层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同时这也和我国的市场环境、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有关。综合起来看,现阶段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供应链管理松散导致低效率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很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都比较重视与自己具有重要合作关系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且还会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和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但是由于企业传统独立发展的经营思想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对于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国内大多数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比较薄弱,所以供应链条上的企业相互间缺乏足够的信任与合作,彼此间的关系比较松散疏远。所以国内供应链边界很模糊,一般都不是稳固的,运行效率很低。核心企业对与供应链条上其他成员企业间关系的管理缺难以达到制度化层面,所以一直很难形成一个真正可靠地可以提升上下游所有企业共同发展的供应链。

(二)供应链融资风险不均衡

供应链的存在是进行供应链融资的前提,而供应链整体发展情况以及相关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则是供应链融资的信用基础。由于供应链融资是以整个供应链为背景的,需要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所以这种金融工具不再只由单个企业和银行操作,而是会影响到供应链条上下游所有的企业。一方面它可以分散单个企业力量不足的劣势、限制单个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风险向整个供应链扩散。从供应链条上核心企业的角度来看,引入供应链融资虽然对其长远发展很有利,可以使其获得很多实实在在的利益,但不能否认的是风险也主要集中在了核心企业身上。因为核心企业是把自己的信用作为供应链融资的担保,只要供应链条上任意一个企业出现资金方面的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发展与稳定。

(三)供应链融资发展缺乏可靠的信用基础

我国市场经济是在小农计划经济基础上慢慢发展起来的,很多相关的制度体系还很不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中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信用体系。在一个供应链条上,上下游企业以及银行之间缺乏可靠的信用基础。同时由于很多企业财务信息不公开,银行很难独立地完成对整个供应链条上所有企业的考察和监控,也很难准确地了解供应链真实发展情况,这就限制了银行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的自主灵活性,不能根据相关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情况给予其合理的信用额度,导致银行不良信贷风险加大。

(四)信息技术建设落后于供应链融资发展需要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技术扮演的角色已经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可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为企业、为市场创造更高的价值增值,而且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自身信息化建设方面都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展的需要。而且各个贷款企业、物流企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这直接导致供应链条上的企业以及贷款银行之间很难真正做到信息共享、物流与资金流的有效监控和对接,严重制约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目前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基本上都是在低效率运行,普遍存在信息闭塞、交易成本偏高等问题。

三、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的对策分析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要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健康快速发展,还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推进供应链管理制度化

我国供应链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制度化的管理。没有供应链,供应链融资也就无从开展,所以建立一个稳固可靠的供应链是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根本保障。供应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必须要从最根本的地方着手,那就是调整供应链管理的被动的思路,转变为主动地、有效率地管理,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在制度上和组织结构上推进供应链管理有序化。

(二)建立和健全供应链融资激励机制

目前,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实践面还不是很宽。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必须要建立和健全针对引入供应链融资的企业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设计中,要特别考虑到供应链条上核心企业的重要作用,它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前景。不断对采用供应链融资的企业进行激励和引导,并在供应链流通的各个环节合理分配收益,让每一个参与企业都能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成为推广供应链融资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三)增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互信以及对供应链的向心力

从减轻供应链整体风险角度来看,银行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从而更加准确地掌握和监控企业的交易信息,并且在发放贷款之后能够有效地进行跟踪评估,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不良信贷风险。要达到这个目标,银行需要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来部署自己的工作,从技术层面来说,银行需要加快建立有效的银企信息交流平台,让交易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和共享。通过基于单证、发票或采用动产和应收账款质押等方法,使企业做到自贷自偿,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同时,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和预警评价体系,及时处理突发事件,避免给整体业务带来严重后果②。从制度层面讲,银行要不断完善自身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规章和模式,与市场更好地接轨,选择合适的质押物以及质押率,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及信贷质押评估失真,提高自身信贷资产的质量。

(四)突破供应链融资参与各方信息标准难以衔接的技术瓶颈

供应链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水平,通过信息沟通与共享,使供应链条上的企业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实现供应链条上企业现有资源的高效整合、优化配置,实现其价值最大化③。目前国内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展过程中企业之间交流协作不足,在供应链流通过程中各个企业采用的标准也都“各自为政”,没有达到标准化的程度,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供应链融资的交易成本。而要突破目前供应链融资的技术环境瓶颈,构建供应链条上企业与银行之间各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共享的公共平台,需要各个参与方的相互配合与共同努力。

(五)培养高素质的供应链融资专业人才队伍

供应链融资是信息技术与融资模式的创新,需要相关企业的相互协作以及与银行的有效沟通。与传统融资业务相比较,供应链融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相关的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要求。由于供应链融资业务在我国开展的时间比较短,国内商业银行在引入这种模式后,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不知道如何设计新的产品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我国目前供应链融资业务水平和质量都是比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所以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一个突出任务就是尽快建立起一支高度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不断地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带动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汪舒畅、李俊峰.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供应链融资[J].经营管理者,2009年第22期

[2]李倩.中小企业融资新杠杆研究——供应链融资理论与现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16期

[3]张翼飞、王宗敏.供应链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J].中国商界,2010年第9期

[4]杨健.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2009年11月(下)

[5]吴群.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方向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10期

[6]俞兆云.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年6月(下)

[7]王尧、王薇.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09年23期

注解

①李齐.我国供应链融资方案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经济,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