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七进的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3:53

法律七进的实施方案篇1

按照县委对依法治县和法治政府工作的统一部署安排,我局认真扎实开展工作,依法治县和“法律七进”等相关工作取得实效,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班子,加强学习,有序推进

县委召开推进依法治县工作会议以来,我局立即召开党组会,研究工作方案。一是组织好我局内部学习宣传。就依法治县专题内容开展了一次党组学习会和一次全局学习会,重点学习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关于“法治”的重要论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王东明书记关于推进依法治省、切实加强法治四川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关于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法治XX的实施意见》等重点内容;二是迅速成立了XXX局推进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局长XX任组长,并落实了具体经办股室;三是出台了《XXXX局推进依法治县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局内迅速全面铺开推进依法治县工作。

二、法律七进,有序开展,增强实效

我局配合相关单位一道深入机关、学校、乡村、社区、寺庙、企业、工地开展普法宣传。一是发放普法资料。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农民群众、青少年学生等普法对象印制了不同内容的法律宣传资料15类5000份,组织免费发放。二是上法制课。深入到各乡镇、中小学校、企业,为乡村干部群众、在校学生、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等讲授相关法律知识。并积极协调,促进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开展会前学法和县委中心组专题学法活动。三是法律赶集。结合“法律服务进万村(社区)”和“普法宣传进万家”活动,到定点帮扶的XXXX村宣传法律常识。

三、调研探底,启动法治,创建工作

为了启动法治示范乡镇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学法用法示范单位、依法行政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等示范创建活动,以创促建,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的进程,我局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已经选中了一批硬件基础较好、法治氛围较浓的创建活动示范培育点。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

二是正式启动“法治创建”示范点培育工作;

三是大力实施普法宣传工程。发放法律宣传手册,传播法律常识。

 关于推进依法治县及“法律七进”工作总结

根据《关于进一步深化“法律七进”工作的通知》精神,为助推我县民政事业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为重点,为全面做好“法律七进”工作,夯实依法治县工作基础,现就近2017年“法律七进”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民政部门肩负着社会保障、社会事务管理、基层政权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责。我局始终把加强领导干部的法制理念教育,提高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和依法管理的能力,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执法为民、服务大局的意识纳入民政业务工作全过程。定期召开学习会议,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婚姻法》、《殡葬管理条例》、《慈善法》等法律法规,深入分析法律进社区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研究确定重点工作任务和具体落实措施。调整充实了法律进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股室及下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法律进社区领导小组。

(二)制定计划,统筹安排。

自普法工作实施以来,县民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普法工作安排部署和要求,制定了《荥经县民政局“法律进社区”活动实施方案》、《荥经县民政局“法律进单位”活动实施方案》和《荥经县民政局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工作实施方案》。会前学法共计11次,安排普法兼职人员7人,并督促各二级单位积极开展“六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教材、有阵地。

(三)有序推进依法换届选举工作。

紧紧围绕2017年依法治村和社区建设的重点,有序推进依法治村示范创建和“法律进社区”工作,重点抓好第十届村(居)民委员会依法换届选举工作和“法律进社区”主题月活动。一是依法完成第十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二是加强法律宣传。在整个换届选举工作中,县级开展专题学法和业务培训4场,参加培训的乡镇和县级联系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450人次,21个乡镇也分阶段开展了法律宣传和培训活动。三是依法做好信访工作。无论在选举阶段和选举工作结束后,认真对待群众来信来访,耐心细致宣传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相关法律法规,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6件次67人次,走访化解宣传法律知识6场,受教育群众144人次。

法律七进的实施方案篇2

(一)认识普遍提高,举措更加得力。自市委办、市政府办2014年11月下发《关于深入推进“法律七进”的实施意见》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将“法律七进”当成最大的政治工程、民生工程、社会工程,合力推进,工作扎实,举措得力,成效明显。牵头部门充分发挥作用,切实解决了“谁来进”“进什么”“怎样进”等问题。

(二)基础普遍夯实,氛围更加浓厚。督查组共抽查了42个基层单位,包括乡村、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单位、宗教场所等。各级各单位、部门针对不同的普法对象,选择不同的法治宣传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法用法活动,“法律七进”已成为基层文化建设和依法治理的有力抓手,在广大群众中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基层法治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导向普遍重合,实效更加明显。大部分区县和单位在推进“法律七进”过程中,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高度重合,做到了站位高、落地实、问题准,不再停留于发传单、制展板等传统普法模式,而是根据区域和行业特点,将“法律七进”深度融合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中,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大批社会矛盾和问题。

(一)“关键少数”学法成为全市榜样。全市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大力推行“会前学法”制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法律进机关、进单位使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执法人员依法履职、依法执法的意识和水平明显增强。__区建立了领导干部会前学法、任前考法等制度,健全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档案,由区委组织部实施动态管理。洪雅县组建了以法院、检察院、司法局业务骨干为成员的普法宣讲团,为会前学法提供师资,并统一编印下发了《法治讲稿》和《案例汇编》。

(二)艺术团队普法成为省级品牌。全市以法治艺术团为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治宣传,走出了一条寓教于乐的普法之路。青神县组织法治文艺宣传队,结合当地民生实情自编自导自演法治文艺节目,深受群众欢迎。__区“心连心”艺术团在市司法局和__区司法局的共同指导下,以群众身边的案例为创作素材,编排了40多个法治文艺节目,每年深入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园区等开展巡回演出150余场,并在节目间隙进行有奖法律知识抢答,其做法在__法制报上刊载,成为省级品牌。

(三)基层组织用法成为全国范本。法律进乡村、进社区,成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有力推手,“村规民约”的覆盖率达100%。__县着力打造依法治村示范点,__镇__村将旅游和法治宣传结合,让游人在休闲娱乐中轻松学法,__村被评为“__省依法治村(社区)示范村(社区)”。__县以“__村经验”为样板,将完善村规民约与“党群集中活动日”学法有效融合,每月定时定点向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实现普法常态化。2015年3月,__县__镇__社区、__县__镇__村被司法部、民政部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一)工作发展不平衡。各“进”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进单位、进企业存在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形式和内容不够丰富、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二)示范推广不充分。部分市级牵头部门和区县在抓示范点建设过程中存在工作指导不够、总结经验不足、推广宣传不力的问题,导致点上看得,面上参差不齐。

(三)普法效果不突出。部分区县、部门、行业就法治抓法治,没有与工作紧密结合,在“进什么”上,普遍存在照本宣科现象,在法治精神的培育和普法效果的突现方面有待加强。

(一)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一是提升群众需求效能。在宣传内容上,采取菜单式普法,紧紧围绕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确定宣传内容,实现普需结合。在宣传方式上,采取互动问答、现场观摩、法治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构建“两微一端”新媒体普法平台。二是提升“两个制度”效能。进一步健全“谁执法谁普法”“以案说法”制度,将普法工作贯穿到社会治理全过程,不仅执法、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执法办案时,要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党委机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在联系群众服务社会过程中都要提高自身法律素养,为群众上好一堂法治课。三是提升协同发展效能。推进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发挥法治正能量,倡导社会新风尚。推进法治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__文化的法治思想和法治内涵。推进法治建设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园区景区建设等相结合,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营造“崇德向善、循法而为”的良好社会氛围。

法律七进的实施方案篇3

2020年是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的收官之年,对于切实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法治意识和和依法行政水平,推进“七五”普法工作,根据我局实际情况,特制定2020年普法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城管法律法规学习培训,不断创新普法工作的机制,稳步提高依法行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营造法治宣传工作新氛围。

二、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宣传工作,提高城管系统干部职工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促进城管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保障广大市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维护正当利益,依法履行义务。

三、工作任务

(一)深入学习宣传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习-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普法依法治理的全过程、各环节,确保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正确方向。

(二)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提高城管系统干部职工的《宪法》意识,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宣传《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法规,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

(三)建立健全机关干部学法制度。建立局党组学法制度。局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党组每月学习法律知识1次。建立机关干部学法制度,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学法。根据法律法规的修订,对普法内容进行优化和补充,注重普法的“新鲜度”,强化新法的传播普及。建立城管执法人员学法制度,完善执法人员、法制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加强对《安庆市城市管理条例》、《安庆市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条例》、《安庆市菱湖风景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学习,切实履行法治宣传的社会责任。

(四)多种方式开展法律宣传。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场咨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治宣传;利用“3.5”雷锋日、“12.4”法治宣传日、“城管开放日”、“江淮普法行”及“机关集中学法月”等活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利用法律“六进”方式,送法律到乡村、企业、社区、学校。主动与宣传对象联系,开展法治讲座、实施法律咨询;通过开展专题培训进行法律宣传,对机关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法律知识专题培训。

(五)做好行政相对人普法宣教工作。全面提升普法教育针对性和科学性。对商店经营户开展《湖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的宣教工作;对建筑开发商、市民开展《城乡规划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的宣教工作;对渣土运输企业开展《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教工作。

(六)扎实推进普法责任制。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责任机制。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科(室)结合部门职能职责,落实普法责任清单,大力推进普法与执法有机融合。认真开展城市管理行政处罚典型案例的学习与宣传,充分利用典型案例开展普法,把典型案例依法处理的过程变成全民普法的公开课。

(七)坚持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依据《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和《安徽省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试行)》,采取互评互查、座谈讨论、集中点评的方式,从案卷的执法主体、处罚依据、执法程序等方面,对城管行政执法案卷进行评查。进一步规范城管执法程序,提升全市城管行政执法能力和案卷制作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局依法行政(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局长何卫华同志,副组长为总工程师王慧明同志、成员为局办公室负责人、局执法监督股负责人、局执法监察大队负责人、环卫处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执法监督股,负责日常工作。

(二)落实任务扎实推进。全局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到全面推进“七五”普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贯彻落实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和部署,确定工作目标,明确时间进度,突出工作重点,分解细化责任,分步实施。建立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把“七五”普法纳入重要的工作议事日程,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督查严格考评。各单位要将“七五”普法的各项任务目标列入年度考核内容,把“七五”普法作为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年度述职报告的基本内容,把法律知识培训情况、学习成绩和日常依法行政情况作为公务员年度考核的基本内容。严格目标责任考核,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普法及依法治理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法律七进的实施方案篇4

制定《紧急状态法》,需要明确几个问题:

第一,适用范围问题。将哪些紧急事件纳入这部法,是笼统地全部纳入,还是有选择地部分纳入,关系到这部法的操作性与实用性。

第二,紧急状态的概念。是一种自然状态(紧急事件一发生即自动进入紧急状态)还是一种法律状态(紧急事件发生后,需要法定机关宣布方能进入),存在较大分歧。

第三,紧急状态法的定位。我国目前已根据紧急事件的不同,分别制定了一批紧急事件处置法律、法规和规章,如防洪、公共卫生、核事故等方面。《紧急状态法》与这些法律规范的关系值得考量。一种方案是归并式,《紧急状态法》将这些法律规范的内容统统纳入,作为紧急状态进入前的紧急事件处置予以规范,从而形成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该方案的优点是可以以《紧急状态法》为龙头,确立统一的紧急事件处置法律体系和体制,克服目前法制层面法律多元,体制层面各类紧急事件处置机构各自为政,对并发性紧急事件无所适从的弊病。缺点是立法难度较大。另一种方案是并行式,《紧急状态法》只讲紧急状态进入之后的事情,至于紧急状态进入前的紧急事件处置,由现行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优点是立法成本较小,缺点是无法解决现行紧急事件处置的种种弊端。

第四,要不要将现行法律法规确定的各类紧急事件处置机构串起来,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一个统一的主管部门,以有效应对各类紧急事件,特别是并发性紧急事件。

第五,政府的紧急权力,特别是进入紧急状态前和进入紧急状态后两个阶段,政府的紧急权力究竟有多大,相应公民的基本权利受要何种程度的抑制,底线在哪里。公民权利受侵犯时,如何获得救济。

第六,其他方面问题。如紧急状态的宣布、公告、撤销等等。

鄙人不才,就以上六个方面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思考,草拟了一份《紧急状态法个人建议稿》,以求教于大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紧急状态法(个人建议稿)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紧急状态的预控

第三章紧急状态的决定与宣布

第四章实施紧急状态的一般规定

第五章实施紧急状态的紧急措施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与依据)

为有效应对紧急事件,保障紧急状态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紧急状态的定义)

本法所称的紧急状态,是指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紧急事件,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秩序,经法定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决定而进入的特别权利义务状态。

第三条(紧急事件)

发生或者即将发生下列紧急事件,国家可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一)恐怖袭击、武装叛乱或者暴乱、动乱、严重骚乱等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事件;

(二)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及灾害性事故、特别重大的疫情或者经济动荡等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事件;

(三)法律规定的其他紧急事件。

第四条(适用范围)

紧急状态的预控、决定与实施,适用本法。

第五条(指导原则)

紧急状态的预控与决定,应当遵循合法、及时、必要的原则。

紧急状态下紧急措施的行使,应当与紧急事件的性质、危急程度、影响范围相适应。

第六条(公民的最低权利保障及义务)

紧急状态下,国家可以对公民权利的行使作出特别规定,但应当与紧急状态的危急程度相适应,并不得侵犯公民的平等权、自由和人格尊严。

第七条(义务)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都必须遵守国家关于紧急状态的决定,对紧急状态的预控和实施负有积极协助和配合的义务。

第八条(保障)

国家在信息、通讯、技术、场所、交通、医救、治安、物资、资金、人员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紧急状态保障制度。

国家鼓励和支持与紧急状态有关的研究开发工作。

第九条(奖励)

国家和社会对在紧急状态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应当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

第二章紧急状态的预控

第十条(国家应急委员会)

国务院设立国家应急委员会,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紧急状态预控工作。

国家应急委员会,由国务院、军队有关部门和社会相关单位组成,国务院总理担任主任。

第十一条(国家应急委员会的职责)

国家应急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贯彻执行紧急状态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与紧急状态有关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编制全国性的紧急状态预控与实施综合预案;

(三)组织管理紧急事件的预测与预警;

(四)综合协调、组织指挥进入紧急状态前紧急事件的应对工作;

(五)领导紧急状态保障方面的建设;

(六)加强与国际有关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开展必要的互助活动;

(七)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二条(地方应急委员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应急委员会,领导和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紧急状态预控工作。

地方应急委员会,由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当地驻军和社会相关单位组成,地方行政首长担任主任。

第十三条(地方应

急委员会的职责)

地方应急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贯彻执行紧急状态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与紧急状态有关的规范性文件;

(二)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紧急状态预控和实施综合预案;

(三)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紧急事件的预测、预警;

(四)综合协调、组织指挥进入紧急状态前的紧急事件应对工作;

(五)领导紧急状态保障方面的建设;

(六)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地方人民政府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四条(办事机构)

各级应急委员会设立应急中心,具体处理应急委员会的事务。

第十五条(预防措施)

应急委员会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明确预防组织、措施以及相应的物资准备,并组织日常训练及检查。

第十六条(综合预案的编制)

紧急状态预控及实施综合预案的编制,应当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分级管理、综合控制、快速反应的原则。

第十七条(综合预案的内容)

紧急状态预控及实施综合预案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紧急事件的监测、预警、评估与预报;

(二)紧急事件的等级及相应的应对方案;

(三)紧急事件应对指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

(四)紧急事件的应急通讯保障;

(五)紧急事件应对专业人员的组织和资金、物资、设施和装备的准备;

(六)其他相关事项。

第十八条(专业预案)

各相关部门在综合预案的基础上,就本部门管辖的事务,制定专业预案。

各专业预案应当同时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

紧急状态预控与实施综合预案和专业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适时进行修订。

第十九条(监测与预警)

应急委员会应当建立和完善紧急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确保相关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

监测工作应当根据紧急事件的类别,制定监测计划,科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

预警由应急委员会在组织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提出。

第二十条(预警分级与信号)

国家试行预警分级与预警信号制度。

第二十一条(预防控制)

国家建立统一的紧急状态预防控制体系。

应急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紧急事件的预防工作,防范紧急事件的发生。

第二十二条(动员准备)

应急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平时应当做好动员准备。

第二十三条(报告)

紧急事件发生后,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均有义务通过报警电话或者其他方式迅速向本地区应急中心报告。

第二十四条(即时处置)

紧急事件发生后,相关专业部门应当及时进行处置,同时报告本级应急委员会。

需要实施现场管理与救助的,相关专业部门、公安、消防、人民武装警察、医疗救护等队伍接警后,应当及时赶赴现场进行处置。

第二十五条(指挥机构及应急处置)

紧急事件发生后,应急委员会视情况需要,决定启动紧急状态预控预案及相关的专业预案,设立应急指挥机构以及相应的现场指挥机构,综合协调或者组织指挥有关部门实施应急处置。

应急处置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并参照本法第六章第二节的有关规定进行。

第二十六条(进入紧急状态的报告)

当应急处置仍难以控制紧急事件需要进入紧急状态时,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急委员会应当立即向国家应急委员会报告。

第三章紧急状态的决定

第二十七条(决定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国务院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第二十八条(提请)

国务院可以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提请国务院,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第二十九条(决定的内容)

进入紧急状态的决定包括下列内容:

(一)进入紧急状态的原因;

(二)紧急状态的实施期限;

(三)紧急状态的实施地域;

(四)紧急状态的实施机关;

(五)其他应当宣布的内容。

第三十条(宣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进入紧急状态的,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宣布。

国务院决定进入紧急状态的,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宣布。

第三十一条(宣布的形式)

进入紧急状态的决定签署宣布后,应当及时通过网站、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并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或者国务院公报上刊登的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三十二条(变更)

进入紧急状态的决定需要变更的,由原决定机关变更。

变更紧急状态决定的程序与决定进入紧急状态的程序相同。

第三十三条(解除)

紧急状态的决定机构决定解除紧急状态的,解除程序与决定进入紧急状态的程序相同。

紧急状态自解除时终止。

紧急状态实施期限届满,决定机构未予延长的,自动终止。

第三十四条(撤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与紧急状态有关的决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国务院与紧急状态有关的决定。

进入紧急状态的决定被撤销的,紧急状态自撤销时终止。

第四章实施紧急状态的一般规定

第三十五条(实施机关)

全国范围的紧急状态由国务院负责实施。

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紧急状态,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的紧急状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实施。

第三十六条(实施机构)

进入紧急状态后,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设立紧急状态指挥机构,作为实施机构。

进入紧急状态前已设立应急指挥机构的,应当同时予以撤销。

紧急状态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紧急状态各方行动,统一部署和实施紧急措施。

第三十七条(紧急命令)

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紧急状态指挥机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紧急命令,对紧急状态的实施作出具体规定。

紧急命令仅在紧急状态的实施地域施行。

第三十八条(紧急处置措施)

采取紧急措施,应当制作并送达决定书。

第三十九条(信息报告)

进入紧急状态后,紧急事件处置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向应急中心报告相关信息,应急中心应当及时收集、分析、评估各类信息,上报紧急状态指挥机构,通报相关部门和单位,为紧急状态应急处置提供指挥决策依据。

第四十条(实施预案)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紧急状态指挥机构的指令,按照职责分工和紧急状态应急预案的要求,迅速有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十一条(紧急措施)

紧急状态指挥机构应当根据紧急事件处置的需要,在本法规定的范围内实施紧急状态的应对措施,进行有效处置。

执行人员可以根据紧急事件处置的需要或者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及时向紧急状态指挥机构报告。

第四十二条(向邻近地区及中央的求援)

紧急状态指挥机构根据紧急状态实施的需要,可以向邻近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请求援助。

第四十三条(军队的协助执行)

实施紧急状态需要人民协助执行的,省级以上应急委员会可以向同级军事机关提出,由同级军事机关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决定派出人民协助执行。

第四十四条(生活保障)

实施机关及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做好生活供给、卫生防疫、物资供应、治安管理等工作,保障食品、药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切实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

第六章实施紧急状态的措施

第一节特别紧急措施

第四十五条(军事管制)

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采取军事管制措施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采取军事管制度措施的,由国务院决定。

第四十六条(适用条件)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采取军事管制措施:

(一)发生或者即将发生武装叛乱或暴乱;

(二)直接危及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

(三)不采取军事管制措施已无法恢复和维护正常秩序。

第四十七条(军事管制的内容与效力)

军事管制的具体内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加以规定。

第四十八条(动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由国家主席动员令。

国务院可以动员决定。

第四十九条(戒严)

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的由国务院决定。

第二节一般紧急措施

第五十条(政治权利的控制)

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紧急状态指挥部根据需要或者有关法律的规定,可以禁止或者限制公民进行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

第五十一条(人身强制措施)

紧急状态指挥部根据需要或者法律规定,可以采取下列人身强制措施:

(一)拘留、扣留;

(二)强制疏散、强行带离现场;

(三)强制隔离、强制治疗;

(四)强制搜查、检查;

(五)其他人身强制措施。

第五十二条(人员征调)

[服务的征用]

征调有关人员参与紧急状态活动。

第五十三条(征用与临时使用)

紧急状态指挥机构根据需要或者有关法律的规定,可以临时使用或者征用特定场所、房屋、设备、设施和物品。

第五十四条(物品的管制)

第五十五条(警戒区、出入境管制)

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紧急状态指挥机构根据需要,可以设置警戒区或者对出入境人员进行必要的限制。

第五十六条(聚众活动的控制)

街头讲演、集市、影剧院演出以及其他聚众活动。

责令停工、停业和停课。

第五十七条(宵禁)

国家应急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决定并组织实施宵禁。

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的宵禁,国家应急委员会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急委员会组织实施。

第五十八条(宵禁的内容)

宵禁时间一般为深夜至次日凌晨。

宵禁期间的具体措施包括:

(一)禁止在公共场所活动;

(二)限制交通;

(三)实施特别通行证制度;

(四)其他宵禁措施。

第五十九条(封闭与关闭)

紧急状态指挥机构根据需要,可以对特定的水源、电力、燃气以及特定的场所予以封闭。

第六十条(封锁)

紧急状态指挥机构根据需要,可以对特定地区实施封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实施地区封锁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紧急状态指挥机构决定,并及时向邻近地区通报;封锁大、中城市,需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以及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

第六十一条(新闻、通讯、邮政、电信管制)

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紧急状态指挥机构根据需要,可以采取新闻、通讯、邮政、电信等管制措施。

第六十二条(特定行业的监督)

第六十三条(经济控制措施)

紧急状态指挥机构根据需要或者有关法律的规定,可以采取价格干预、价格紧急管制、外汇管制等经济控制措施。

第六十四条(紧急财政措施)

紧急状态期间,紧急状态指挥机构可以采取紧急财政措施,安排紧急财政资金;本级紧急财政资金不足时,上级财政应当给予支持。

第六十五条(涉外措施)

紧急状态期间,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紧急状态指挥机构认为必要,可以对在华外国人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但对享有豁免权的外国人的限制,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的国际条约的规定。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六条(撤销)

违反本法第四章规定的紧急状态决定,有权机关应当责令决定机构改正,或者依法予以撤销。

第六十七条(有关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

紧急状态预控机构、相关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法的规定,不履行预控职责的,由其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紧急状态期间,紧急状态实施机构、相关部门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紧急事件信息瞒报、虚报或者拖延报告的;

(二)不服从领导和指挥,破坏紧急状态统一实施的;

(三)未及时或者不当采取采取紧急措施,致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四)滥用权力违法采取紧急措施,损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利益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违法情形。

第六十八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责任)

紧急状态期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紧急状态实施机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法、紧急法规、紧急命令或者紧急通告规定,破坏紧急状态实施的;

(二)不履行紧急状态实施机构或者其他有关机关确定的协助、配合义务,情节严重的;

(三)实施法律规定的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

第六十九条(补偿、赔偿与抚恤)

因紧急状态的预控和实施,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补偿。违法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给予赔偿。

因参加紧急状态活动造成负伤、致残、牺牲的,依法给予医疗和抚恤。

第八章附则

第七十条(秩序恢复)

紧急状态终止后,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第七十一条(特别行政区的适用)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紧急状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并由国务院命令依据本法予以实施。

第七十二条(参照)

因战争、武装侵犯或者其他履行国际间协定的情形,需要进入紧急状态的,参照本法执行。

第七十三条(解释权)

本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也可以授权国务院对本法进行解释。

第七十四条(实施细则)

本法的实施细则由国务院制定。

第七十五条(生效施行)

法律七进的实施方案篇5

“七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县档案馆以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档案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依法治理理念和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县档案事业发展法治环境更加优化。

一、组织领导和保障能力得到加强。

为切实加强“七五”期间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我馆将普法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制定了《县档案局档案七五普法规划》,建立了以馆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股室为成员的普法领导小组,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并根据人员岗位变动,及时调整了小组成员,负责普法工作信息的及时沟通,保障了全馆上下普法工作的顺利、有序、有效衔接,为普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普法领导小组负责对“七五”普法工作进行统一安排部署,决定七五普法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并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了党支部和职工政治学习计划、纳入了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克服人员、经费困难,尽最大努力保证了普法工作机构、人员、工作经费三落实,确保了档案系统“七五”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了《县档案局“七五”法治宣传教育规划(2016—2020年)》和年度工作实施意见,按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自查总结,制定了档案法制宣传相关制度,宣传方案,印发了《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法制宣传资料,组建了一支由业务骨干和执法人员构成的档案法宣讲队伍,对全县的档案普法工作进行宣传指导监督,对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推广和宣传,并按时做好普法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

二、“七五”普法制度健全、管理规范。

积极推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建立了领导班子学法制度、干部职工学法制度、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前法律咨询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评议制度、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人员管理规定等制度。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干部职工行政行为。要求全体干部职工严格依法办事,不允许出现违反规定的做法。在工作中必须符合法律政策的要求,结合单位工作的实际情况,为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提供保证。

三、突出重点,多渠道开展普法教育

1、领导带头、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法。为调动大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馆坚持并完善各种学习制度,坚持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尽力化解工学矛盾,努力提高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组织征订了“七五”普法读本、《行政强制法》宣传挂图、《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廉政建设学习资料及档案法律规范等资料,设置“法律图书角”,不断增加“七五”普法所学的法律、法规内容,方便干部职工开展自学。充分利用每周二五的政治及业务学习时间进行相应辅导学法,认真学习十、报告、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宪法》、党的方针政策及《档案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省国家档案馆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村级档案管理办法》《省档案“七五”普法读本》等档案法律法规和规章,完成了规定的学习时间。通过学习,从而达到提升人员素质、不断改进服务技能的良性循环,实现机关内部日常管理科学化,法治化。

2、加强全县档案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要求,结合档案业务指导检查工作,强化全县档案工作人员法制知识的宣传培训,组织县机关、企业参加省档案局业务培训,每年举办1-2期县级机关档案业务培训,对机关档案人员进行了“零距离”指导,“面对面”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了基层档案人员档案法制意识和业务水平。

3、主题教育取得成效。按照县普法宣传教育总体部署,紧密结合档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普法主题教育活动和“12.4”法制宣传活动。结合“扶贫帮扶”、档案执法检查、档案培训、“6.9”国际档案日等活动,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进行党规法纪宣讲,参与县上大型普法活动,在醒目的位置悬挂宣传标语,向全县群众散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省行政村档案工作暂行办法》、《省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等普法资料共计5000余份。组织全县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参加了党建、普法、档案法律法规知识有奖竞赛等活动,在全县广泛普及了档案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4、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除了传统的设立宣传墙报、宣传栏、指导、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的宣传手段,我馆还注重利用网络进行法制宣传,在微信、QQ群中上传档案法规、涉民文件、普法活动、档案业务信息等相关内容学习文件,丰富了普法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了大家做好普法工作的积极性。

四、围绕中心,开展普法宣传

1、坚持普法与做好本职工作相结合,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发展。紧密结合扶贫帮扶、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机构改革等重点工作任务,加强档案业务检查指导、培训、督查工作,大力开展民族政策、档案法规的宣传,进一步加强乡镇对村、寺庙档案工作的指导检查责任。每年至少开展开展一次档案执法大检查,对机关档案室规范化管理和特定业务档案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指导督查。

2、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以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推动法治实践为主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使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律。结合机关文化建设,鼓励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撰写普法文章和档案信息,向《档案信息》网站和门户网站上进行投稿,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对档案法规、涉民文件、普法活动、档案业务信息等信息进行及时公示。全面落实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和监督工作,及时清理上报行权清单,按照要求对行权运行情况纳入平台运行,接受监督。

五、加强整治,提高依法治理水平

1、加强档案执法队伍建设。为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积极组织单位职工参加省、州档案局及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各类政治、法制、业务和消防安全培训教育活动和网络执法人员培训,参加普法知识考试,保证了档案执法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逐步完善了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了档案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在档案执法过程中做到坚持亮证执法,依法行政,公平执法,在执法检查中认真进行“两法”宣传讲解答凝,树立了档案执法良好形象。

2、做好监督检查,落实监督责任。将普法的理念融入档案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监督考核,促进行为养成。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及时发现和纠正干部职工不规范行为,“七五”期间,我县无档案违法案件发生。

六、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法律七进的实施方案篇6

2013年3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了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浙江省水文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会后,法制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省人大代表、省有关部门和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征求意见,通过地方立法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赴丽水、青田、建德、萧山等地开展调研,并召开专家论证会和省有关部门座谈会听取意见。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的初审意见以及各地、各方面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对草案进行了多次研究、修改,提出了草案修改稿,并和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作了沟通。5月10日,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5月13日,省委常委会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讨论。现将审议修改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水文管理体制。草案第四条对我省的水文管理体制作了规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专家和一些地方提出,我省1995年实行的省、市、县分级管理的水文管理体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水文事业的发展,草案在肯定这一改革成果的同时,还应当对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的水文机构的统筹协调职能作出规定,以加强对全省水文行业的统一管理,保障全省水文工作的统一性。为此,建议将第二款修改为:“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的水文机构应当加强对设区的市、县(市、区)水文机构的工作指导和监督,统筹协调全省水文工作,保障水文监测活动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准确性。”同时,根据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的初审意见,建议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规定:“发展和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海洋与渔业、气象、电力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此外,还有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些部门提出,第一款关于水文机构具体承担组织实施管理工作的规定不符合政事分开的要求。法制委员会研究认为,国务院水文条例明确授权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直属的水文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3年3月27日《关于做好中央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3〕12号文件),也已经明确将水利部直属的水文机构划定为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省人民政府的议案也明确提出由水文机构具体组织实施管理,为此,建议对第一款规定的管理体制不作修改,对其中的文字表述作适当调整,将“其具体组织实施管理工作由水文机构承担”修改为“其直属的水文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草案修改稿第四条)

二、关于水文站网建设的沟通协调。草案第六条对水文站网建设规划作了规定。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专家和一些地方提出,由于水文测站和水文监测设施的建设主体分属多个部门,容易发生重复建设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在规划建设水文测站、水文监测设施时,应当加强沟通协调,防止重复建设。为此,建议将该条第一款中的“报经省发展和改革、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求省有关部门意见后批准实施”修改为“在征求省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海洋与渔业、气象、电力等部门意见后,报省发展和改革、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实施”。同时,在第二款最后增加规定:“省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海洋与渔业、气象、电力等部门在规划建设水文测站和水文监测设施时,应当征求省水文机构意见,与水文站网建设规划相衔接。”(草案修改稿第六条)

三、关于水文监测活动的行业管理。一些地方和专家提出,我省各个部门已经建成4000多个基层水文测报站点,并正在建设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和基层防汛水文监测预警体系。这些水文测站和水文监测设施之间存在监测标准不统一,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应当进一步加强水文机构对水文监测活动的行业管理,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水文监测工作质量,以确保水文监测活动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准确性。国务院水文条例也对专用水文测站和从事水文活动的其他单位应当接受水文机构的行业管理作了明确规定。为此,建议将草案第十条第一款修改为:“县级以上水文机构应当加强水文监测活动的行业管理,加强对水文监测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水文监测工作质量。”(草案修改稿第十条第一款)

四、关于基层水文代办员。一些地方和省人大代表提出,水文监测站点数量多、分布广,很多都在偏僻山区。实践中,水文机构采取聘请当地村民的方式来承担雨量、水位等水文监测项目。这些基层水文代办员较好地完成了水文监测任务,为水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其地位不明确,影响到水文监测工作的质量和队伍的稳定。为此,建议草案第十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规定:“县级以上水文机构可以委托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承担雨量、水位等水文监测项目。受委托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委托事项和要求从事项目监测。”(草案修改稿第十条第三款)

五、关于水文信息和水文监测资料的共享。草案第十七条和第二十一条对水文信息资料的共享作了规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专家和一些地方提出,草案对上述问题的规定不够完整,内容有重复。为此,建议将草案第二十一条第一款整合到第十七条,并将第十七条第一款和第二款合并,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的水文机构与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海洋与渔业、气象、电力等部门,应当建立水文信息、监测资料共享制度,相互通报实时监测信息和情报预报信息,定期开展交流与整编工作。”(草案修改稿第十七条)

六、关于水文监测资料使用的审查和提供服务。草案第二十二条规定了省水文机构可以委托市、县水文机构进行水文监测资料的使用审查以及水文监测资料和成果的无偿提供制度。考虑到国务院日前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已经明确取消了水文监测资料使用审查的行政许可,并且国务院水文条例已经对水文监测资料和成果的无偿提供以及收取费用情形作了明确规定,为此,建议删除该条规定。

七、关于法律责任。草案第二十七条至第三十条对法律责任作了规定。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省人大代表、专家和一些地方提出,草案有关法律责任的处罚设置不够科学,力度不够大。一些地方还提出,应当授权水文机构实施行政处罚,以进一步加大对水文监测设施和水文监测环境的保护力度。为此,建议区分违法行为情节轻重,并参照上位法法律责任设置,对草案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的法律责任作适当修改。同时,建议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条,规定:“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其直属的水文机构依法实施。”初审时,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草案应当对其他一些违反水文管理规定的行为设置相应的法律责任。考虑到国务院水文条例已经对相关法律责任作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规定,地方立法不宜重复,为此,建议不再重复上位法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草案修改稿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

此外,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些地方的意见,还对草案作了一些文字修改和条款顺序的调整。

法律七进的实施方案篇7

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刻理解贯彻实施《规定》的重要意义

贯彻实施《规定》,为我们有效查处新形势下权钱交易案件,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法规依据。《规定》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近几年来办案实践中经常遇到,在定性量纪方面存在疑义、容易产生分歧的违纪违法活动。与一般受贿形式相比,通过这些貌似不违法的形式收受财物,更具隐蔽性、复杂性,且数额较多,危害大,影响坏。以前,由于党内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这些行为的定性处理依据,致使有些案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查处;有些违纪违法者没有受到与其行为性质相适应的惩罚。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影响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出台这个《规定》,一方面,比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办案工作中紧迫而突出的法规政策依据问题;另一方面,又用制度的形式,进一步规范和突出了今后查办权钱交易案件的重点。可以预计,随着各级党委、纪委深入贯彻《规定》,全党全社会逐步了解《规定》,对惩治和预防新形势下出现的腐败行为,必将收到良好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贯彻实施《规定》,能够有力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的深入开展。《规定》提出的八项严格禁止性要求,细化了党员干部在经济和社会交往方面的政策界限,充实完善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规范。这有利于党员干部统一认识,提高警惕性和防范意识,严格自律;有利于拓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的视野和领域,进一步推进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部署的清理纠正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以有关方式为本人以及配偶、子女和其他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等工作;有利于增强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监督的针对性,提高巡视、专项检查、考察考核、举报等监督方式的效果。这些工作与办案工作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对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贯彻实施《规定》,还体现了中央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关心和爱护。中央纪委制定颁布《规定》,在党内早打招呼,早提醒,并在印发《通知》中提出,“主动说清问题的可考虑从宽处理”等宽严相济政策,既是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更是对党员干部的关心、爱护。我们希望尽可能地教育、挽救存在一般违纪行为的同志。

二、深入学习,广泛宣传,为贯彻实施《规定》创造良好条件

《规定》共十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在前八条中对党员干部提出了八项严格的禁止性规定,即,严格禁止国家工作人员中的共产党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以交易形式收受财物”、“收受干股”、“由请托人出资,‘合作’开办公司或者进行其他‘合作’投资”、“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获取‘收益’”、“通过方式收受财物”、“使特定关系人不实际工作却获取所谓薪酬”、“授意请托人以本规定所列形式,将有关财物给予特定关系人”、“在职时为请托人谋利,离职后收受财物”。这八种行为,都是在查处案件中常见的、容易产生疑义,定性较为困难的权钱交易行为。它们与传统受贿形式中的直接收受财物相比较,手法上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没有差别,请托人的犯意指向明确,财物的最终归属也体现了违纪党员的真实意图,性质上都是受贿。二是为了增强《规定》的可操作性,便于办案中具体运用,在前八条和后两条中分别规定了如何认定“明显低于或者高于市场的价格”;“股份未实际转让”时应当如何定性处理;“通过方式收受财物”与参与、娱乐活动的区分标准等十三个定性处理的政策界限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认定上,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精神,侧重于依据权钱交易事实存在与否来判断,以便使《规定》在与国家法律保持一致的同时,又体现党内法规的特色。《规定》中的这些政策界限非常重要,同志们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认真理解掌握,准确运用。三是明确了这些违纪行为的党纪处分依据,即“发现有本规定所列禁止行为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八十五条等有关规定处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规定》列出的八种违纪行为往往和经商办企业、兼职取酬、配偶子女违规从业、非法占有、包养情妇(夫)、、离退休后违规从业等违纪行为交织在一起,实践中要视情况依照《党纪处分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等规定进行合并处理或者依照处分较重的条款处理。

教育是基础,各级纪检机关必须高度重视《规定》的学习宣传工作。要及时向党委(党组)报告有关情况,争取党委(党组)的统一领导和支持。首先要抓好纪检干部的学习培训,使从事案件检查和相关工作的同志,深刻理解《规定》的重要意义,熟练掌握其精神实质和各项具体内容,准确把握《规定》与《廉政准则(试行)》、《党纪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规定》与相关刑事法律、司法解释之间的关系,为正确适用《规定》奠定基础。《规定》的适用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中的共产党员。因此,各级党委、纪委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有关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规定》,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廉政行为规范,了解违反《规定》的严重后果,提高防范类似行为发生的警惕性,做到未雨绸缪,预防在先。《规定》的贯彻执行,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要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广泛进行宣传,使社会各界了解《规定》的基本内容和监督检举的方式方法,增强与这些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的信心和能力,为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抓紧部署,认真、稳妥地做好对照检查和清理纠正工作

中央纪委在印发《规定》的《通知》中提出,“凡有本规定所列禁止行为的,应认真对照检查,按干部管理权限及时向党组织报告情况并坚决立即纠正。本规定后三十日内主动说清问题的可考虑从宽处理”。这条政策,主要是考虑到此前的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没有明文规定这些行为的定性处理依据,因此可以给存在一般违纪问题的同志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理解、宣传和执行这条政策,应当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规定》所列行为,历来是党的纪律所严格禁止的,这一点非常明确。二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们党对待犯错误党员的一贯政策,在以前颁布的党内法规中都有体现,各级纪检机关可以按照现有规定把握。总的原则是,在综合考虑违纪性质、情节轻重、认错态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可以比平时的自首和主动交代更从宽一些,以达到惩处极少数、教育大多数的目的。三是要认真稳妥处理这类情况,避免无原则从宽。特别重大或者把握不准的案件,要及时逐级请示,防止造成不良后果。《规定》的政策时限性很强,各级纪检机关要抓紧工作,结合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关于坚决清理纠正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通过各种方式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要求,督促目前存在类似问题的党员干部,尽快向组织说清情况。总之,要使存在问题的党员清楚,这是党组织给予自己的一次机会,要珍惜和把握住,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拒不纠正的,将要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四、以贯彻实施《规定》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查办权钱交易案件的力度

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明确提出,今年要“严厉查办、权钱交易的案件”。各级纪检机关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严肃查处这类案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借贯彻实施《规定》之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落实。当前,要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认真核查党员在规定期限内主动向党组织说清的问题,及时作出结论。既要核查已经交代的问题,又要核查实际纠正的情况,防止出现只说小问题、隐瞒大问题,以及少退甚至隐匿赃款赃物等现象。二是认真排查目前掌握的举报和案件线索,集中惩治拒不纠正的违纪违法者。对已经掌握一定证据,而本人在规定期限内,拒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组织说清问题,特别是销毁证据、转移赃款赃物、订立攻守同盟的,要及时采取措施,从严查处;对群众有反映的,可以采取函询等方式要求有关人员解释说明,并根据情况恰当处置。三是围绕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提出的办案工作重点,继续加大并保持查办案件的力度。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要求严肃查办违规发放、核销贷款,在政府投资项目中搞虚假招标投标,非法批地、低价出让土地或擅自变更规划获取利益,违规审批探矿权和采矿权、参与矿产开发,在企业重组改制中隐匿、私分、转移、贱卖国有资产等案件。这些案件,绝大多数背后都隐藏着权钱交易行为,在查处过程中,必须注意深挖细查这方面的问题。四是及时发现并有效查处《规定》后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继续加大并长期保持惩治权钱交易行为的工作力度。各级纪检机关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明确贯彻实施《规定》的重点;要坚持原则,秉公执纪,对搞权钱交易的腐败分子,必须一查到底,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绝不姑息。同时,对腐蚀贿赂党员干部以及伙同党员干部共同受贿的其他人员,也要加大工作力度,依法惩治。

五、认真研究当前违纪违法案件的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提高执纪办案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的部署,各级纪检机关在党委(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加大力度,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保持了案件查办工作的强劲势头,成效明显。但是也要看到,当前腐败现象在一些方面仍然比较突出,查办案件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案件的作案手段更加隐蔽、复杂,办案难度明显增大。因此,吴官正同志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反腐倡廉工作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加强对当前违纪违法案件新情况、新特点的调查研究,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执纪办案的能力和水平。这次制定实施《规定》,就是基于这种考虑,采取的重要举措。但是,这还不够,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行为的表现形式非常复杂,不能寄希望用一两个法规解决所有违纪问题,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紧迫而又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根据实践要求创新制度。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通过调研,及时掌握违纪违法案件新动向、新成因、新形式、新手段,深入总结本地区本部门的发案规律和办案经验,找出不能有效查处违纪行为的主客观因素,主动向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根据这些情况和建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践证明,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大背景下,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解决反腐倡廉新情况新问题的一条重要举措,在于尽快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发挥好法规制度的作用。今年,中央纪委将按照立法工作计划,起草或修订与办案工作相关的法规,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查办案件工作。各级纪检机关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

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是惩治腐败的重要措施,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任务。对腐败分子不进行严厉的惩处,就难以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就无法进行有效的预防,更谈不上有效的监督。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强调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依照党纪国法,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并对办案工作明确提出一个“重点查办”和三个“严肃查办”。这些要求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决的。要完成好任务,就必须不断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首先,要努力拓宽发现案件线索的渠道和途径。要进一步加强举报工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作用;要注意通过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纠风、执法监察、巡视等工作,挖掘违纪线索;要密切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注意分析各种和安全责任事故,查找其中隐藏的腐败行为。其次,要努力提高调查核实和突破案件的能力。要自觉将办案工作置于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紧紧依靠党委、政府解决办案中遇到的困难;要善于组织协调,充分发挥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党纪国法为准绳,严格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要正确把握政策和策略,综合运用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赋予的手段、措施,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第三,要进一步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要注意通过查办案件,发现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体制机制制度上的漏洞和缺陷,进而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堵塞漏洞,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法律七进的实施方案篇8

一、总体思路

全面实施“七五”普法规划,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不断推进全街普法工作取得新成效。

二、主要目标任务

(一)、围绕绿色转型发展,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

1、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适应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新形势新要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作为当前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切实加大以及其它党内法规宣传力度,在全街党员中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党内法规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2、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坚持把宪法学习宣传摆在首要位置,在全街道普遍开展宪法教育,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宪法基本原则和内容,大力宣传宪法至上、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理念,提高宪法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和渗透力,推动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3、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食品安全、脱贫攻坚等与社会稳定和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法规颁布日、纪念日及重要的时间节点,大力宣传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的教育、引导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全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4、开展服务“1+9”重点工作攻坚任务集中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全面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在全街范围内组织开展服务“1+9”重点工作攻坚任务集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围绕维护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整合资源,在边镇开展边境普法行活动。

(二)、围绕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落实。

5、全面构建“谁执法谁普法”普法格局。按照省、市、区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推动相关制度举措全面落实,完成街道“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体系构建,形成上下联动,集聚工作合力。集中抓好每月一次的法治宣传日主题活动。适时组织召开全区行政执法部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的推进会。

6、大力开展以案释法工作。按照区委关于在全区建立“以案释法”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全面落实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以案释法的主体责任,积极创新以案释法的宣讲方式,认真组织开展典型案例编辑和、以案释法宣讲等活动,全面实行办案过程法律告知制度,进一步推动以案释法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三)、围绕社会发展进步,深入推进重点对象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

7、严格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各项制度。制定《街道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和考核考评。健全完善法治宣传教育规章制度,确定和完善双休日干部学校、网上学习园、普法讲师团讲课等形式,不断推进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努力提高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的能力和平。

8、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考试考评体系和师资力量的建设,优化学校法治教育成效,将学校法治教育实施情况作为依法治教工作的重要方面,纳入学校年度考核或阶段性考核的内容。广泛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法治演讲、法律服务、警示教育等形式,在生动的法治实践中增强法治教育实效。

9、积极开展“菜单式”、“案例式”普法。强化各部门各行业重点对象的法治宣传教育,明确各自的重点对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发挥普法超市、普法书籍、普法台历的作用,利用“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点,加大所涉及、所执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按照按需普法的原则,积极推动菜单式、案例式普法,切实满足不同普法对象人群最迫切的法律需要,不断创新拓展宣传教育基层群众普法形式,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

(四)围绕思想文化引领,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设的进程。

10、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认真学习贯彻关于法治与德治的重要论述,高度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把法治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把法治精神融入乡规民约、家风家训,推进建立和完善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11、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完善公共活动场所法治宣传教育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广泛覆盖的法治文化中心、法治广场等,每个社区和大型小区要设立至少1个法治宣传专栏、橱窗。与深化“法律六进”活动结合起来,完善“法律六进”牵头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建立长效机制。要积极培育“法律六进”示范点,年内争取培育每进都有示范点品牌,并充分发挥示范点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扩大法治文化建设覆盖面、增强渗透力。总结和培育法治文化建设先进典型,发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作用。加大力度推进法治文化基地(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一条街、小区、长廊等)建设。法治文化一条街、小区、长廊等的覆盖率每年提升5%。

12、全面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发挥新闻媒体的主导作用,加大普法公益广告投放力度,加大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的法治专栏建设力度。加强新媒体普法平台建设,在媒体建立普法专栏,做到“报纸有字、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推动“互联网+法治宣传”技术应用,充分调动下属社区利用新媒体普法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百姓讲坛、普法志愿者、社区“法律明白人”的专业优势,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普法宣传。

13、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各社区要运用法治文艺汇演、书法、绘画以及法治作品等形式,广泛开展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群众愿意参与其中的法治文化活动,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氛围。

(五)围绕基层依法治理,深入推进社会治理法治的提高

14、积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社区“法律明白人”普法服务小分队和基层社区普法志愿者队伍作用,不断提升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创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达标率分别达到40%。

法律七进的实施方案篇9

关键词: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土地立法

一、修订草案可采纳之处

1.土地权利的细化

修订草案第二章关于土地权利的有关内容,与《物权法》紧密联系。其中,第十条明确了土地的相关权利种类,尤其对于地役权、土地抵押权等有了明确的阐释,使得相关土地权利有法可依,在法律层面上加强了对土地相关权利人的保护,防止了土地权利的滥用。第十九条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划分,加入了地上权和地下权,与城市建设紧密相关,为建设工程的施工运行提供了法律的基础。

修订草案强调推行土地登记制度,使土地权利物权化,有利于保护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合法利益。在第二十六条到第三十一条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明确了土地登记的强制性、必要性、效力、登记方法和发证机关等,对于土地登记的广泛实施做出了必要的铺垫和保障。此外,第二十三条创造性提出了异议登记的措施,在土地登记实施之后有充分的可借鉴性,对于争议土地的处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2.耕地保护力度的加大

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条件下,耕地问题成为一个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耕地的保护涉及到社会的广泛利益。在修订草案中,对于耕地采取了相当严格的控制机制。第一条就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奠定了耕地保护的中心思想。第五十一条至第五十五条,先后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划分、占用、用途、数量、转用等进行了严格限制,保护力度尤为突出。第五十五条到第五十七条提及相关政策,增加了先补后占制度,结合耕地占补平衡、总量平衡的政策,以及第一百二十一条破坏耕地的法律责任,有助于一般耕地的保护。再者,修订草案中明确了耕地保护的资金保障。第四十七条指出,国家将设立启用耕地保护基金,对耕地保护予以补贴。第八十四条规定,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百分之七十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专项用于土地整治和耕地保护。资金的支持,对于耕地的维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仅如此,修订草案强化了对建设用地的控制,能够间接达到耕地保护的目的。第七十七条提出土地用途转用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不得立项,严格了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的监管。第七十八条将土地用途转用许可的审批权收归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一并提出建设项目核查制度,有利于控制地方违法违规审批的现象。第九十二条大幅度缩小了划拨用地的取得范围,减少建设用地的调配。

此外,对于行政部门也加强了保护耕地的要求。第四十五条将耕地保护列为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责任,第四十六条还将耕地保护作为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第一百二十九条进一步规定对于大量耕地或者基本农田被违法占用的地方人民政府给予问责制。这些要求为地方政府保质保量地落实国家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法律约束。

3.权利人利益的维护

修订草案中多处体现了对土地权利人利益的保护,符合法律以人为本的宗旨。开篇第五条明确指出:“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进而,第十六条、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七条、第一百二十条、第一百二十一条中,明确了土地权利人的权益范畴,对于破坏土地权利人利益的行为在法律上予以追究,使得土地权利人的维权行为有法可依。第七十二条、第一百条提出土地收益的公开制度,结合第一百二十四条在法律上的警示,可以加强对土地权利人直接利益的保护,制约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占有土地收益的违法行为。对于土地权利争议,第二十三条中去除了“三十日内”的规定,有利于土地权利人充分准备、及时反应,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关于土地闲置,第九十二条中去除了“无偿”二字,有利于建设用地单位损失的减小。

对于土地使用期限,修订草案中也有了一定的表示。第十四条将土地承包经营期限由三十年修改为“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一百零三条:“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届满,土地使用者需要继续使用土地的,应当至迟于届满前一年申请续期,除根据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收回该宗土地的以外,应当予以批准。经批准准予续期的,应当重新签订出让、租赁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支付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等相关费用”。“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的,按国家有关规定自动续期。”这些措施综合考虑了社会群体的可接受性,对于承包地和住宅用地的使用人――农民和居民――进行了合理的保护,对于建设用地的继续利用提供了可能,有利于消除社会上的不确定心理。

4.土地监督监察的强化

修订草案第六条指出:“国家实行土地督察制度。”这一制度在第十章有着详细而具体的说明。引进国家对地方的督察机制,对于地方人民政府在土地方面的行政予以监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政府土地违规行为的发生,防止权力的滥用。同时,加强了地方政府的土地监察职能,赋予人民政府依法制止和查处土地违法行为的权力,允许调动公安部门进行配合,使得地方政府能够对土地违法行为进行及时的控制,予以合适的处理。此外,第一百二十九条、第一百三十条的问责制,第一百一十九条行政不作为和错误作为的责任、第一百二十八条阻碍执法的责任等等规定,对于土地监督和土地监察的顺利进行给予了保障。

二、修订草案值得探讨之处

在整个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中,也体现出了诸多的不合理因素,应评估和讨论其可行性,进行慎重选择。

1.土地交易的风险

修订草案第二十六条指出:“依法应当登记而未登记的土地,不得转让、出租、作价入股或者抵押。”这就意味着,依法登记的土地即可以进行转让、出租、作价入股或者抵押等活动。这一推论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相关内容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描述;第二十条、第八十八条、第九十三条、第九十六条对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描述;第二十一条、第九十条对宅基地使用权进行描述。无论何种土地,均允许正常的转让、出租、作价入股或者抵押等活动。而土地市场作为土地交易的媒介,修订草案中也予以了承认。第九十四条:“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和租赁,必须通过统一的土地市场以公开的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纳入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将土地市场正式引入,同时也间接承认了土地交易的合理性。

以上种种,对于土地交易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放开,转让、出租、继承、入股、抵押等土地交易活动均被认可。名为转让,实则与买卖并无异处,这无疑会对中国现行的土地公有制制度予以强烈的冲击。修订草案第二条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但是,在土地交易制度下,公有制的生命是否会被严重缩短?这一点不可不慎重考虑。

2.征地政策的模糊

修订草案中,第六十九条出现这样表述:将量化的征收土地补偿标准完全废止;无独有偶,第七十六条,关于房屋拆迁补偿,同样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量化指标的缺失,势必造成土地征收中补偿方式的混乱,双方将难以达成一致。作为弱者,农民的利益将更加难以得到保障。第七十一条,对于补偿争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裁决即为最终裁决”,这显然属于一言堂现象的重新演绎。在其中,官官相护的因素不可以不被考虑,一旦裁决显失公平,农民的利益将化为泡影。而且,“对裁决程序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裁决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这里的“十五日”,对于农民来讲,显然太少,自己的意愿难以进行有效的表达,甚至还来不及做出应有的反应。更为离谱的是,“征收土地补偿争议不影响征收土地的实施”。土地的补偿争议无法起到应有的干涉作用,随着土地被征收,农民将失去最原始的谈判资本,其利益将完全丧失。

3.村集体权力的扩张

修订草案第十四条:“在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内,对个别承包经营者之间承包的土地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第十五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双双被废止。这无疑给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赋予了扩大化的权力,给了他们跳过农民利益,为所欲为地承包土地的职能。这类争执在调整之前发生率明显不低,如此调整,想必将使农民无处申诉,对于村集体的稳定相当不利。

4.建设用地的潜在问题

第八十条:“国务院以及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的建设项目,需要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由国务院批准。征收前款规定以外的土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结合第七十八条,这一规定放大了省级政府对于土地用途转用许可和土地征收的权力,给建设项目的扩大化进行留下了缺口,与耕地保护的思想格格不入。

第一百二十八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这一准则被删减,似乎意味着县级以上主管部门对于建设单位或个人的施工可以任意干涉,建设单位或个人将无权进行申辩,这无疑会给有关部门的职权滥用留下隐患。

法律七进的实施方案篇10

2016年是“七五”普法开局之年,为高起点地做好“七五”普法工作,市旅游委按照市普法办的要求,紧紧围绕“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从旅游行业实际出发,制定了“七五”普法工作实施计划,具体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旅游管理创新、依法公正执法等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依法治旅、依法兴旅,进一步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为镇江大旅游、大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动员,营造涉旅企业单位和旅游从业人员人人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到2020年基本完成“七五”普法工作任务,基本形成旅游行业各项管理依法规范、行政执法公正严明、党员干部廉洁高效、旅游企业守法诚信的法制氛围,不断提高旅游行业法治化管理水平。

三、工作重点

一是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着力提高涉旅企业单位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宪法意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深入学习宣传宪法能够进一步增强大家的宪法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忠实执行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牢固树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

二是深入开展旅游和风景名胜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着力提高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能力和水平。紧紧围绕《旅游法》、《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管理办法》、《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旅游行政处罚办法》、《旅行社责任保险管理办法》、《江苏省旅游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江苏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镇江市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风景区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深入学习宣传。组织开展送法进旅行社、送法进旅游景点、送法进乡村旅游点、送法进社区的“四送四进”活动,提高旅游行业法治化进程。

三是结合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组织开展系列学法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广场专场宣讲活动,编印并发放普法学习资料等形式,加强普法学习与宣传。

四是切实抓好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着力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着力抓好市旅游委机关和辖市(区)、镇江新区旅游主管部门的行政领导干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加强对旅游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乡村旅游点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持有导游证的导游员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落实行政部门领导班子集体学法制度,提倡和推广领导干部带头学法讲法,开展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知识学习培训,建立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录用、在岗和上岗前的法律知识培训制度。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5天。

五是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依法治旅实践相结合,着力提高旅游行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要努力深化基层依法治理。围绕平安旅游建设、和谐旅游建设,针对游客关注的旅游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专项依法治理活动。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一学三讲”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做到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良好风尚。

六是开展《中国共产党廉政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两部党内“法规”的普法宣传教育。每年开展“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时刻用党纪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始终做到理念上坚定、思想上可靠、行动上超前,切实做到听招呼、讲规矩、守纪律。

四、普法要求

(一)坚持普法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提升促进普法教育见实效。

(二)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与涉旅企业管理人员重点学法相结合。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把领导干部学法纳入党委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每年集中学法不少于两个专题。加强涉旅企业管理人员学法培训和考核,提高依法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坚持普法教育与依法治旅的法律实践相结合。规范行政许可审批流程、健全依法行政管理制度、推行行政执法标准化,逐步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四)坚持普法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不断完善法制讲座制度、法律知识年度考试考核制度、公务员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制度、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涉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制度、法律顾问咨询制度等多项普法工作制度,使普法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五)坚持普法教育与宣传相结合。一是坚持集中宣传和日常普法相结合。在广泛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法制宣传月、法律法规颁布纪念日、中国旅游日等,开展集中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在市旅游委政务网开辟“普法园地”专栏,开展网上普法宣传,利用各种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以案说法,使普法宣传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五、工作步骤和安排

根据“七五”普法规划的总体部署,第七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从2016年开始实施到2020年底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

2016年4月10日前。三山南山景区管委会,各辖市(区)、镇江新区旅游管理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行政区域内的五年普法规划,报市旅游委法规处备案,同时要建立健全“七五”普法工作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活动策划

(二)组织实施阶段

2016年4月至2020年底。依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各部门、各单位实际,制定法制宣传教育年度工作计划,突出年度工作重点,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效、指导有力、督促到位,确保“七五”普法规划得到全面贯彻落实。2018年要开展“七五”普法中期自查考核活动,重点检查在前三年的“七五”普法规划的落实与组织实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