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5:11

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篇1

一、继续提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李金华审计长在2004年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当前“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加快审计事业发展,实现审计工作化,必须不断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近些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和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对如何运用审计信息化手段,如何更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适应和促进审计信息化进程等上,依然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并导致了各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克服阻力,树立起适应新形势的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新观念。

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路,要从过去的各自独立开发,分别,转变到全国总体规划,优化结构,整体推进。在评价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水准时,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是否具有自行开发软件的能力为衡量标准的观念,确立重应用,重发挥信息技术对提高审计效率、质量和作用的观念。在审计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方面,要确立全国审计系统“总体规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分工协作、加强指导、分步实施、勤俭节约、严谨细致”的方针。

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路,要从过去单项业务和局部管理的需求驱动,转变到要符合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需求和审计工作的。过去审计软件的开发,主要是依据单项业务和局部管理的需求来决定,或是依据新的单项业务和局部管理的需求来决定。这种建设思路造成了业务之间不能协同,业务和管理之间不能融合,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最终造成了重复开发,反复开发和资源浪费。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的整体需求,按照能适应信息化的新型审计方式和审计管理方式,来确立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审计信息资源的利用,要从过去局部的、地域性的,转变到能在国家审计系统总体范围内乃至与国家政务之间实现共享。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地区,信息资源的利用也还只是局部的。在各级审计机关的纵向和横向之间,以及审计系统内外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也还很低,甚至是空白。当前,我国国家审计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审计工作面临的主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不灵、资源不活的状况已经对审计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充分挖掘和利用信息资源,全力建设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实现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审计信息化的人才建设,要从过去重少数人培养,转变到改善国家审计机关的整体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提高全体人员信息化知识的素养。在信息化硬件环境基本完善之后,培养一批既精通审计和审计管理,又掌握信息化技术,具有信息化思维能力的审计人才,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注意防止实行“精英化”策略,防止只注重培养个别尖子人才的倾向。事实说明,这种做法是权宜之计,不能解决长远问题。近来,这种做法的弊端已经显现。因此我们一定要转变思路,在提高大部分审计人员和审计管理人员信息化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业务骨干,使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和审计事业发展有一个比较坚实而且长效的基础。

二、搞好审计信息系统的规划和立项

审计署组织编制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指导书》(全书三册,共180万字,已印发至地市以上审计机关,以下简称《指导书》)提供了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规划、金审工程一期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的简本和范本。其中,审计署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各地审计机关要认真贯彻执行。在做地方金审工程立项工作时,可使用《指导书》所列各类立项报告。

各地审计机关要按照审计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搞好本地区的审计信息化建设规划。审计署组织的金审工程二期建设立项报告完成后,以及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的新规定出台后,将及时提供给各地审计机关。各地在使用上述文件时,要根据审计署的统一规划、设计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做好与本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搞好信息系统的规划和立项工作,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工程。

三、搞好工程建设的政府采购和招标工作

《指导书》提供了金审工程的工程、货物、服务的招标和评标范本。各地审计机关在参考使用时,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本级政府关于政府采购和招标工作的有关规定,参考范本提供的和样式,侧重注意政府采购和招标工作的法定程序、招标书的商务和技术要求、评标的纪律要求和技术设计,确保各项政府采购和招标工作做到公开、公正和公平。同时,要根据招标项目的需要,确定咨询、设计、集成、监理、工程和服务等供应商的资质,确保各项招标的质量和工程、货物、服务的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

四、搞好工程建设的方案设计

《指导书》提供了中央金审工程的应用系统和系统(安全系统待发)的总体设计方案、系统集成方案(简本)和单项工程的设计范本,各地审计机关在实施工程建设时要参照执行。

中央金审工程的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以及系统集成方案,是2002年工程启动时的版本,其内容在实际建设中有所调整。各地审计机关要按照总体设计框架和主要内容,规划设计好本地区的审计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审计机关的局域网组网设计方案、网络布线设计方案和机房设计方案,是审计署对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实施局域网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地审计机关在参照执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其中,省级审计机关建设计算机机房时,要从功能和面积上考虑到:审计内网、审计专网和审计机关门户网(因特网)的需要;审计内网、审计专网与审计署和下级审计机关的接入网的需要;审计机关与审计现场、联网审计的接入网的需要;网络监控、系统运行、数据中心、数据室、备份中心和各项保障措施的需要。

计算机机房的保障措施包括:供电系统、消防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新风空调系统、监控系统和门禁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建设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计算机机房的楼板承重,以每平方米不低于500公斤为宜,特殊部位还要适当增加。

网络布线的设计方案、线路材质和施工工艺,要按照国家关于涉密和非涉密的要求来严格实施。网络布线的信息点设计,要综合考虑岗位需要、“三网”需要和公共信息点需要,并根据适当冗余原则来搞好数量和布局的规划设计。计算机机房和网络布线的基础设施,至少要考虑满足10年的需要。地市级审计机关和有条件的县级审计机关应参考省级审计机关的设计方案,但可以适当简化。

中央和地方审计机关对接方案,是根据国家政务网络规划和审计机关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在与省级审计机关协商基础上编制的,各地审计机关要参照执行。省级审计机关在做审计内网(涉密网)和审计专网(非涉密网)规划时,要考虑与上级和下级审计机关的网络互联和资源共享的需要。我们建议,可以设计小的审计内网(部分人员使用)、大的审计专网(本机关全体人员使用),以便有效地与审计署的涉密信息交互,与下级审计机关非涉密信息的资源共享。中央和省级、省级和市县级审计机关网络对接、信息共享方案,将通过试点建设、经验、完善制度、逐步推广。

地市级与县级审计机关的网络对接方案,建议采用《审计管理系统》“1拖n”方案,即系统设置在地市级审计机关,县级审计机关部署远程终端,以便减少县级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和管理成本。少数省级审计机关(如西藏)和计划单列市审计机关,也可采用《审计管理系统》“1拖n”方案,地市级审计机关部署远程终端。审计署将根据《审计管理系统》“1拖n”方案的试点建设情况,适时组织交流,以推动基层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

五、搞好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

《指导书》提供了《金审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金审工程项目管理办法》、《金审工程软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金审工程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等制度,还提供了审计署特派办局域网建设指导书、局域网组网技术和方案指导书、局域网配电指导书、金审工程应用系统推广使用技术配置等规范性文件,各地审计机关要参照执行。《指导书》提供的特派办和地方审计机关工程所使用的管理性文件,可使用。

审计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管理,讲究。各地审计机关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局域网工程建设要按照审计署的各类指导书要求,结合本机关的实际情况,科学地组织规划、设计和实施。

六、搞好建设工程的标准规范

《指导书》提供了金审工程的应用系统技术规范、数据库设计规范、数据接口规范、审计机关组织机构编码规则、公文编码规则、审计计划项目编码规则、审计统计指标规范、被审计单位编码规则,还提供了金审工程的应用软件开发指南、《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等。其中,对于规范和规则类文件,各地审计机关在实施资源共享时要严格执行;对于国家标准,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对于应用软件开发指南可参照执行。

关于中央和地方审计机关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和信息交换标准等细化要求文件和实施进度,审计署将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央和地方金审工程建设进展情况,逐步建立和颁布。

七、搞好建设工程的验收

《指导书》提供了金审工程建设项目的验收文件,各地审计机关可参考使用。工程验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务必严谨细致、严格要求。《指导书》提供的特派办局域网建设和工程验收、应用软件开发和验收的指导性文件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文件,各地审计机关可参照使用。

八、加强工程建设的制度管理

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篇2

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工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信息化建设又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要素。近几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以下发一号文件的方式表达了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尤其在2006年2月21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07年1月29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两个一号文件中,将农村信息化列入工作重点,适应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彰显信息化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位置。2007年初的这个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以农业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文件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作为衡量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指标之一。文件强调要着重开展以下工作:

――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

――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

――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

――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

――积极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农业生产中积极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战略指导下,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扎扎实实地开展着农村信息化工作。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02年4月17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文社图发[2002]14号),开启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序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它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对于迅速扭转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信息匮乏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005年1月14日,教育部、文化部发出“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在农村中小学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教基[2005]1号)。为进一步向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优质文化教育资源,教育部、文化部决定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结合起来,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优秀文化资源,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传输到农村中小学,丰富农村中小学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把农村中小学建设成为农村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为农村教育服务,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

2005年2月6日,科学技术部发出“关于印发《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模式推进方案》的通知”(国科发农社字[2005]40号)。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是在星火富民实践中涌现出的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以科技服务农民为宗旨,以信息资源为核心,以服务热线为纽带,以数据网络为基础,致力推动信息在广大农村的低成本、高效率传播,实现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衔接。该项目重点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组织系统、服务支持系统、数据资源系统、服务热线系统、用户终端系统、质量规范系统等“六大系统”的建设;构建从服务组织,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信息查询,到服务应答、上门服务,再到信息使用和信息反馈的全流程、互动式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关精神,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发掘农村消费潜力,使公共服务更多地覆盖农村和农民,商务部决定开展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简称信福工程)。2006年3月28日,商务部发出了“商务部关于实施‘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的通知”(商信发[2006]162号),同时制定了《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试行)》。

信福工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宗旨,为农民获取和商务信息服务,帮助农村逐步发展流通渠道,帮助农民利用信息手段引福致富。信福工程以切实为农民带来实际效益和提高农民商务信息化能力为目标,以农村基层商务信息化服务建设为重点,以公共服务方式向农民提供商务信息服务,不增加基层和农民负担,不向农民收费,不从事经营活动。

信息产业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

2006年4月10日,信息产业部以“信部信〔2006〕229号”文件的形式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始终把服务“三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这个文件进一步强调了信息产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各类适农信息产品,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广泛应用,让农民共享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成果,逐步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其工作原则是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注重实效、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引导扶持,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典型引路,务实推进信息产业服务“三农”的各项工作。《意见》将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和支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邮政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农村教育和培训等项重点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并就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拟采取的措施作了具体安排。

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

2006年7月31日,科学技术部发出了“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的通知”(国科发农字[2006]327号)。《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涉及发展农技110等信息服务模式,健全基层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村信息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面向搭建知识进村入户的信息平台,把用户终端拓展到农民,加速城乡信息资源的融通,解决信息传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等。提出重点建设全国星火科技110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促进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信息联盟和信息共享服务机制,制定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建设标准规范,开展农村科技成果信息的标准化收集、数字化表达及整合加工、数据库和网络平台的建设,推进共享服务试点示范、建立健全星火110科技信息服务系统。

信息产业部《关于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

2006年9月14日,信息产业部以“信部信[2006]597号”文件的形式发出了《关于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组织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以便于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面向“三农”的综合信息服务。

文件界定了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是指开发、整合和利用涉农信息资源,向农民提供市场、科技和教育等信息;开发和应用贴近农民需求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终端,利用公共网络和各种专网,通过恰当的接入方式,使信息进村入户;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信息服务。

试点工作的目标是通过试点提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探索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多种路径和运营维护模式,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促进信息化与信息产业互动协调发展,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试点内容:

①在已有基础和条件下,综合利用信息化手段,依靠信息服务站点和专兼职结合的农村信息员队伍,以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和网络提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

②开发农民“买得起、用得好”的信息终端和相应的信息系统,利用电信网络和其他专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解决适农信息进村入户问题。

③整合和利用涉农部门、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等的信息资源,开发与“三农”紧密相关的本地信息;提供农副产品和农资产品等市场信息、种植养殖实用科技信息和以提高信息技能为主的教育培训信息;发挥涉农部门作用,保证信息内容的准确及时。

④在政府主导下,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以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实用的信息服务,逐步形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稳定和持续发展。

⑤开展农村信息化培训和推广普及,利用已有基础和条件,建立和健全面向“三农”的信息化培训基地,重点培训市(地)、县、乡、村领导干部,信息技术骨干和专兼职农村信息员。利用各类信息服务站点、“信息大篷车”等多种方式面向广大农民培训,普及信息化应用。

信息产业部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程

2006年9月14日,信息产业部发出了“关于印发《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信部信[2006]598号),正式启动了“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程”。通知明确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基础条件和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地市、县、乡镇、行政村)和单位开展试点工作;要求试点工作应遵循需求导向、突出特色、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同时,确定了管理机构和职责、试点的认定条件和程序、试点工作的管理和推广。国内电信运营商和国内外信息技术企业参与试点工作,使试点工作引入了市场化运作机制,保证了其可持续发展。

2007年12月11日,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科技部、农业部、文化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经验交流暨工作座谈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交流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经验,展示成果,研究讨论和部署下一步工作。

会上,信息产业部部长、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王旭东总结了信息产业部推进农村信息化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并对信息产业全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支撑好服务好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工作部署。王旭东指出,要通过加强规划和指导,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引导资金的投入、开展试点示范等多项措施,动员全行业力量,实施农村通信“村村通”、邮政惠农、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农村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农村信息化教育培训等五项重点工程;还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推进了“金农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信息扶贫工程”等多项工作。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全行业的积极努力,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涌现出许多典型案例、成功模式,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会上,信息产业部向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所在的16个省(区、市)捐赠了信息大篷车和电脑。科技部、文化部分别向信息产业部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程捐赠了“星火科技丛书、新农村建设科技丛书、星火科技30’光盘”和“文化共享光盘”,进一步推进了农村信息化的部际合作。

大会展示的信息产业部赠与试点地区的信息大篷车是信息产业部实施农村信息化知识培训和普及而精心打造的集“科技兴农”、“信息惠农”、“应用培训”于一身的农村计算机知识培训专用车辆。可以说,信息大篷车是“流动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室”和“流动的信息服务站”。对于企业和厂商而言,信息大篷车同时也是一个流动的宣传载体,可以将企业对技术、产品和应用的开发与政府的有效组织和管理结合起来,因此是宣传扩大企业知名度,推广企业产品、服务的有效平台。

试点单位展示了试点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典型案例;六大电信运营企业介绍了基于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解决方案,联想、海尔、微软、英特尔等企业展出了适农信息终端产品、软件产品和农村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因此,授予了六大电信运营商、联想、海尔、微软等企业“支持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荣誉企业”牌。

将有关部门地方推进,有关企业的农村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以及业内专家的研究报告汇集成册,形成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经验材料和应用解决方案》。

在国家相关部委指导下,地方政府结合各自经济特色,围绕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做了积极地探索,涌现了一批推进农村信息化好的做法和典型案例。信息产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和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结合农村信息化的特点,针对性研发了农村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信息终端、软件产品等,支持服务各地农村信息化工作。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2006年10月18日,农业部发出《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农市发[2006]16号),就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有关精神,对搞好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农业部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

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

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篇3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1993年以来,国家、部门、地方信息化领导机构、办事机构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2002年国信办通过“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软课题研究,组成强大的起草小组,形成《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思路和框架,其间经历数次调研,十几次修改和完善,直到2004年12月12日才获得通过。由于当时其中一些内容的超前性,有一些提出来还没有做完,理论创新比较多,需要时间的检验,所以,这个文件在当时仅作为一个内部重要文件发至县团级,直到2007年4月,历时3年才解禁向社会颁布。

《意见》凝聚了全国相关单位20多位专家的心血和智慧,集中了全社会相关领域最主流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次专门针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而制定的重要指导文件,表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文件指明了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重点任务,对加强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贯彻实施34号文件标志着

我国信息化建设事业的战略转型

我国自1993年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一直是我国信息化的薄弱环节,各地各行业的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仍十分突出。《意见》是我国信息化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由中办、国办颁布的加强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纲领性、政策性、指导性文件,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担负起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责任,措辞具有指令性,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说明在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提升到国家信息化建设核心任务和取得实效的关键的高度,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意见》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对促进我国信息化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以人为本,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推动传统产业改造,促进经济转型;有利于激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活力、扩大就业,优化经济结构,释放发展潜力,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建立一种基本摆脱过分依赖于

自然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

每一个政府文件都有一个特定的精神思想,阐述一个鲜明的主题。全球物质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已经显露出对人类今后生存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意见》的核心思想就是将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它是社会财富不允许独占,一定要共享,而且是可重复使用,又是能源、材料资源不可替代的。这在全世界来讲是一个理论创新,是全球下一个竞争重点,所以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开发利用水平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每个国家、每个城市、每个行业、所有领域都必须高度重视和重点建设的核心战略资源;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取和保持优势的必要手段。

信息资源只有交流、共享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只有通过网络才能打破信息封闭,消除“信息荒岛”和“信息孤岛”之间的数字鸿沟,创造无穷的价值。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对物质与能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对物质与能源的置换作用,建立一种基本摆脱过分依赖于自然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使得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破坏程度日益减少。韩国数字内容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汽车工业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和能源的消耗,转变为依托信息和知识的推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要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加速传统产业的提升,迅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走或少走弯路,在新的起点上,用更短的时间和更低的成本,实现现代工业化。和交通、能源等产业一样,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种先行性的基础产业,但是,与传统基础设施不同的是,信息资源本身就是智力成果,因此,从能源和环境的代价上来说,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相比传统产业要小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身就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质。

我国的政务信息公开步入了

有法可依的时代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包括政务公共信息服务、公益信息服务和商业信息服务三种。信息理论界有句反复引用的名言,即“政府占有社会信息资源的80%”。如果这一判断正确的话,政务公共信息服务应该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以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开发带动全社会信息共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环境下,推进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路径的正确选择。

在《意见》中的第三部分提出了六条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具体建议,几乎在《意见》解禁的同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也正式颁布,是《意见》实施的一个具体结果。《条例》作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是目前信息公开领域效力层级最高的法律依据,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法律的权威性。《条例》的出台是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迈出的坚实的一步,体现了《意见》作为国家重要文件的指导作用,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几千年来自上而下的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方式实现到自下而上的由公民权利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的转变。从此,中国的政务信息公开步入了有法可依的时代。加强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传统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浩大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地理、标准、档案、社会保障和宣传等公益性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利用是多少代人才能完成的浩瀚工程,对每一个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都可以说是宏篇巨著,本文没能力面面俱到,而是对最受人们关注和享用的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简单的剖析,抛砖引玉以点代面地说明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历史悠久,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文化信息资源的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几年来,共建50余个媒体资源库,累计加工资源5000多GB,开辟出了一条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这些数字化的文化信息资源,正通过互联网、卫星传输、光盘等方式,源源不断地进入社区、校园、农村、企业、军营,尤其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但是,图书、戏剧、音乐、舞蹈、摄影、文物、影视等文化信息资源丰富多彩,浩如烟海,将传统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浩大,大力加强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先进科技传播先进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们应将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列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实施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区域发展战略中,应该把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纳入其中。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制定和技术研发工作,尽快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继续加大对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坚持两条腿走路,制定优惠政策,广辟渠道,投入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加强网络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与政策问题的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努力使更多的文化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鼓励和推动商业信息服务的

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商业信息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战略性资源,与政务信息、公益信息一样,是信息资源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对促进商业信息服务市场的繁荣和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为营造良好的环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使我们看到商业信息服务市场的光明前景。

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篇4

一、“纲要”的编制过程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要求和《全国建设事业信息化规划纲要》的精神,建设部城建档案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部城档办”)在部信息化办公室的指示下,于20*年3月成立“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课题组”,负责“对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进行调研,并制定《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纲要》和《城建档案管理软件及信息格式等相关技术指导性意见》”。20*年4月至20*年9月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开展调研,调研对象为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城建档案馆,以及已完成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研究课题的江苏省。在部信息化办公室的指导下,在支撑机构的配合下,课题组先后完成了《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城建档案管理软件功能要求的意见》等“纲要”的专项课题。*年初完成了“纲要”草案,并于3月提交城建档案工作座谈会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又广泛争求和充分吸纳各方意见,于*年4月在*召开的专题讨论会上,完成《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成果稿。经建设部办公厅审定、颁发,在全国贯彻实施。

二、关于“纲要”的编制思想

1、贯彻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要求

加快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城建档案部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是落实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在“纲要”编制过程中,我们深入学习,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在“纲要”之中。

2、进一步落实《全国城建档案工作“十五”计划建议》的要求

“十五”期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纲要”的制定承接并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全国城建档案工作“十五”计划建议》,细化了城建档案信息化的目标任务,便于操作和执行,体现了具体指导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职能要求。

3、从城建档案工作实际出发,推动城建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纲要”编制体现全国城建档案行业对于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愿望,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把发展作为主题,把信息化作为主线和动力,把卓有成效地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的职能要求。它既要站在政府的“高度”,从全国城建档案事业的“广度”和“高度”考虑问题、研究课题、同时也要考虑重点领域的“深度”,以及目标实施的“可行度”,同时还要坚持从城建档案工作实际出发,认真组织调查研究和预测,以保障各项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得“纲要”更具有科学性、预见性、指导性和可执行性。

三、关于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

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服务社会需求。以信息化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城建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把城市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国建设事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各地城市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的总格局中。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化与本省市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步、协调发展。

2、城建档案信息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要与本省、市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本省、市的信息化环境和总体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避免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3、以为城市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有效的城建档案信息服务为宗旨,以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为方向,以城建档案网络化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化人才队伍为保障。

4、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库的建设为重点,逐步实现档案存储数字化、检索自动化、利用网络化。充分重视应用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5、坚持发展城建档案专业特色,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和解决制约城建档案信息发展的“瓶颈”;突出专业化服务,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综合开发城建档案专业信息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6、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处理好信息化建设中宏观与微观、速度与效益、市场导向与政府管制、开放与安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四、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的制定,结合了城建档案的具体情况,提出全国城建档案事业信息化建设的3年近期发展目标和2010年中长期发展目标。

(一)关于近期发展目标的说明

近期目标是城建档案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中长期发展目标实现起飞的平台。鉴于目前全国各地城建档案工作信息化水平处于手工管理、单机目录管理,以及办公自动化、数字资源建设和网络传播等不同水平,加之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现阶段的基本目标是:各地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应该在现有基础上确定一个新的工作目标,再上一个新台阶。各省、市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和城建档案馆应解放思想,根据本地区、本馆当前的信息化工作实际,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这项工作。

1、“三网一库”建设

“三网一库”建设是指城建档案馆内部局域网、城建档案信息上因特网、参与当地政务网建设和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这应该是绝大多数馆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城建档案信息化的阶段性里程碑。

2、信息(目录)中心、备份中心建设

全国城建档案信息(目录)中心和地区中心、城建档案信息容灾备份中心以及城建档案馆成为各地城建(档案)信息的备份中心,是城建档案馆应积极探索的发展新思路,值得研究和开拓。

3、城建档案网站建设

目前城建档案网站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数量不多,总体水平不高,具有特色的门户网站为数甚少等问题。完成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城建档案门户网站建设,建成一些向社会公布城建档案信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体现城建档案专业特色的网站也是我们近期工作的重点。

(二)关于中长期发展目标的说明

2010年发展目标是一个中长期发展目标,它的实施与实现是建立在近期发展目标的实施与实现的基础之上的,而且是一个滚动和发展的目标。所以,在“纲要”中提出的是原则性的定性指标,没有设置定量指标。这些定性指标,应该在近期目标开始实施和实现后逐步转变成一个个具体的量化指标,以便贯彻落实,并在今后的实施中不断调整、修订和完善。

五、关于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纲要”围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城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6个方面,确立了重点实施内容。概括起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

1、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设备,选择先进、成熟、适用的技术,避免片面追求最新、最高级的技术。

2、进一步提高城建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水平。管理软件除了能够完成业务管理、事务管理、档案利用服务等工作外,还应努力与资源数据库系统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从数据录入到数据管理再到数据加工输出全过程的应用。有条件的城建档案馆的城建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应与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相结合,作为政务系统中的子系统协调发展。

3、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是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加快城建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提高档案检索质量是当务之急。考虑到全国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要求到“十五”末,50%的市级城建档案馆馆藏档案实现机检,意味必须完成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并在最短的时间实现全国城建档案馆馆藏档案的计算机检索。逐步实现城建档案信息在互联网上的查询检索。

(二)解决信息化的瓶颈

1、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

由于多方面原因,信息技术人员的缺乏和档案馆人员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的缺乏,是城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之一,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多条腿走,一是补充具有计算机、信息化等学历背景的技术人员,逐步改变现有业务人员队伍专业结构,满足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二是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在按照分层次、分阶段和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培训的原则对相关人员培训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城建档案业务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培训,提高业务人员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与此同时应对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人员进行城建档案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其掌握城建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更好的开展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

2、应用系统开发和推广应用

多年来,许多城建档案馆开发了档案管理软件,这些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和推广推动了城建档案信息化的进程。然而,在众多馆开发和更新管理软件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馆无力开发、一些馆低水平重复开发等现象。因此,必须大力组织推荐一些通过实际使用证明技术成熟、水平较高的管理软件在全国推广,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造成资金和时间的浪费。同时为保证城建档案信息交换、实现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3、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在信息社会中,标准的重要性与日剧增,如果标准统一,那么建成各信息系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信息共享,进行信息交流,如果标准不统一,各自为政,那么将来势必会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甚至是“信息荒岛”,信息难以充分利用,标准问题已成为关系到电子政务乃至整个国家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城建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逐渐形成全国统一的应用软件技术规格、数据库基本规格和主要数据格式标准。

(三)加速数字化进程

1、开展城建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

各城建档案馆应根据实际需要和经济能力,采取全部馆藏档案数字化、重点选择某类档案数字化、珍贵档案数字化、高使用频率档案数字化等方式,把现有的实体档案资源转变成数字信息资源,积极、务实推进城建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

2、积极开展、探索电子档案接收与管理

一方面应积极开展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研究,制订电子城建档案管理办法。另一方面,应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加大对电子城建档案的接收力度,从源头上解决档案数字化问题,并充分利用电子城建档案的优势,变档案为信息,做好利用服务。

3、在城建档案特色数据库方面有所突破为更好地提供专业信息和专业化服务,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城建档案基本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下综合管线数据库、规划审批成果数据库、重要竣工项目档案数据库、城市规划方案数据库、声像资料数据库等各种专题数据库。这可以提高城建档案信息的专指性与效用度。是提高城建档案馆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有力措施之一。

4、建设示范性数字城建档案馆

数字城建档案馆是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又一个里程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要认真总结近几年城建档案馆数字建设的经验,确定1个或几个示范性试点城建档案馆,在数字城建档案馆试点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带动本地区数字化城建档案馆的建设。

(四)整合资源,优化服务

1、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逐步改变传统的城建档案信息形式和提供利用方式,更应加强编研工作,整合城建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目录数据库的全面完成,城建档案特色专业数据库的建立,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信息开发和服务利用方式。围绕扩大服务内容,改进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效率,提高城建档案信息的开发深度、利用率,提高城建档案信息对社会的贡献率。

2、组织重点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与上网,围绕网上应用,催化出一批新的服务。面向消费者,提供多方位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使城建档案网站成为宣传城建档案工作、开展城建档案信息服务的主窗口。有计划地上载开放档案目录,并向专业特色的城建档案原文信息服务发展,向社会提供网上查询和利用服务,进一步发挥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作用。

六、贯彻落实“纲要”的几点建议

1、突出重点,发挥优势

“纲要”是覆盖全国的全面的、宏观的、近期和中长期指导性文件,各地区和城建档案馆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总结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详细分析面临的发展环境,深入研究服务需求和自身的资源,客观地制定各自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合理地确定发展重点,扬长避短,突出优势,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既要积极进取,又要实事求是。

西部地区在制定和落实“纲要”时,要适应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突出重点,选准发展领域和方向。

2、做好与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横向衔接

城建档案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局部,城建档案的信息化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城市建设状况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无论城建档案信息化规划编制或实施,都需要加强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横向衔接。

3、重视所面临挑战信息技术革命为我国城建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机,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挑战:

——来自传统观念的挑战,看不清自己的实力和潜力,信心十足;

——来自联合方面的困难,特别是城建档案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常常各自为政,这就需要相关政策加以引导和推动,要鼓励搞联合、搞合作。

——经济实力不够强,投入有困难。

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篇5

[关键词]信息公开网站建设高校

[分类号]G203

1调查说明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面推进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由教育部组织研究制定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0年4月6日正式公布,自2010年9月l起施行。信息公开需要载体作保障。现代化网络技术具有跨越时间、空间的优势,可以加快信息公开速度、效率及服务质量,高校应加大对信息公开载体的建设投入。从多角度考虑,并结合weB网站平台的突出优势,weB网站成为高校信息公开载体的首选。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施行《办法》的通知中指出要紧密结合高校实际和特点,认真做好贯彻实施《办法》的各项工作,要求高校充分发挥网站快速、便捷的优势,努力把学校网站建成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信息公开专栏和意见箱应于2010年8月底前开通。

为了解信息公开网站的实际开通情况,笔者根据《办法》第29条对高等学校的分类,对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2417所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情况进行网络调查。2417所高校按办学类型分为792所普通本科院校、1239所普通高职院校、316所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经国家审定的70个分校办学点。本文所指的信息公开网站是指高等学校新版官方网站首页上开通的信息公开专题或专栏,调查时间为2011年1月26日到2011年3月16日。各大高校网址多数通过Ha0123的大学网址页面。获取,少数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获取。调查期间发现遵义医学院医学与科技学院、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等17所高校尚无独立的官方网站或网站已停用(DnS无法解析,搜索引擎无网站快照或快照停留在大半年前),因此将这17所高校视为无高校信息公开网站。

2调查结果分析

2.1总体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笔者将网站建设情况划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有信息公开网站,并且名符其实;第二类是有信息公开网站,但网站是空框架;第三类是有信息公开文字或者图片的链接,但实际是链接到校务(院务)公开、校长办公室、新闻网等其他部门网站;第四类是有信息公开网站,但是无法访问;第五类是暂无信息公开网站。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现状并不乐观,87.59%的高校还未开设信息公开网站,2.44%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还存在严重问题,只有9.97%的高校建设了实际可用的信息公开网站。

第二类涉及的31所高校是指有信息公开网站,但要么是空框架,要么是有信息公开指南等图片或文字,但无相应链接或是空链接,要么只有信息公开受理及监督投诉的联系方式或信息公开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要么只有信息公开意见箱或几篇校园新闻,有的甚至连网站框架和测试新闻都没有。第三类涉及的20所高校是指高校官方网站有信息公开字样的文字或图片链接,但是要么链接到校务(院务)公开、校长办公室、学校新闻网等其他网站,要么链接到类似网站地图的网页。第四类涉及的8所高校是指要么只有信息公开字样的纯文本文字,要么是空链接或链接到自身高校网站,要么以ip控制或需要用户名、密码登陆的方式禁止校外公众访问,要么显示无法找到该页。根据《办法》要求,这三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可见目前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共计59所的高等学校在信息公开网站建设上存在严重问题。

本文对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相关属性的分析主要针对第一类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根据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提供的外在超级链接形式、网站名称、网站内部四大核心内容建设情况(信息公开意见箱、指南、目录、年度报告)、依申请公开及其方式、网站检索功能及栏目导航的建设情况、网址域名类型、网站被搜索引擎收录情况等方面,本文将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情况划分为外部、内在、依申请公开、用户及网络效应五大属性进行分析。

2.2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外部属性分析

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外部属性主要包括高校官方网站对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提供的超级链接形式和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名称,是公众对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第一感知。高校官方网站对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提供的超级链接形式主要分为仅提供文字链接、仅提供图片链接、提供文字和图片链接、首页无链接四类。数据显示,180所高校仅提供文字链接,占74.69%;56所高校仅提供图片链接,占23.24%;天津科技大学和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2所高校提供文字和图片链接,占0.83%;3所高校首页无链接,占1.24%。中南大学可在校内导航网页找到高校信息公开的网站链接,贵州大学和山东大学可在学校校长(党委)办公室所在网页找到高校信息公开的网站链接。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名称是指高校信息公开网站首页HtmL源码中与之间的内容。为便于统计,将标题信息中的“欢迎您”、“首页”、“主页”、“文章中心”等字样及横线、空格等字符去掉,可分为六类,如表2所示:

2.3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内在属性分析

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内在属性主要包括信息公开意见箱、指南、目录、年度报告四部分,是高校信息公开的核心内容。《办法》第13条规定高校应当在学校网站开设信息公开意见箱,并通过信息公开意见箱听取公众对学校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笔者认为,信息公开意见箱应是专门用来与公众沟通的工具,而不是校长(院长)信箱。高校信息公开指南应当向公众明确本校的信息公开工作机构、信息分类、信息编排体系、信息获取方式及依申请公开的处理和答复流程。高校信息公开目录的每一条记录应当包括索引号、名称、生成(更新)日期、责任部门、是主动公开还是依申请公开,并对主动公开的信息提供获取链接。高校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应根据当年信息公开工作执行情况编制,内容应包括总体情况概述、学校信息公开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设想四部分。《办法》第24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编制学校上一学年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并于每年10月底前报送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笔者认为,高校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应该在报送确认无误后及时上网更新,以便公众及时获取。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内在属性情况,如表3、表4所示:

从表3可知,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意见箱开设率不高,并且意见箱主要以email为主。仅长安大学信息公开网站提供在线表单的形式,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信息公开网站仅有意见箱的图片,无法使用。我国高校信息公开指南编制合格的有81.74%,而

17.43%的高校还未编制信息公开指南。重庆化工职业学院信息公开指南只有信息公开领导机构的联系方式,常州大学信息公开指南校外ip无法获取。面对高校信息公开指南内容编排体系的差异,应出台类似英国大学publicationScheme的信息公开指南模式,此模式能够规范信息公开指南内容编排体系,使其科学、合理地展示给公众,并有助于信息公开工作主管人员检视高校信息公开指南内容是否完整、规范,进而整顿高校信息公开工作。

在表4中:有信息公开目录链接,但内容为空视为无;有信息公开目录,但内容为几条简单信息或内容直接链接到学校相关部门的网站视为不合格;有信息公开目录,内容包括主动公开的12项内容,但部分内容未上传任何数据或需要登录后进行查看,视为基本合格;有信息公开目录,内容全面并能获取视为合格;有信息公开年度报告链接,但内容为空视为无。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信息公开目录编制情况不理想,合格率为24.07%,基本合格率为19.5%,不合格率为36.93%,未编制信息公开目录的比率为19.5%。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信息公开年度报告编制情况极不理想,仅中山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天津大学三所高校的信息公开网站编制了相应的高校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2.4高校信息公开网站依申请公开属性分析

高校信息公开网站依申请公开属性主要包括是否有依申请公开表下载和依申请公开采取何种方式。《办法》第九条规定除高等学校已公开的信息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科研、工作等特殊需要,以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向学校申请获取相关信息。数据显示,174所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提供依申请公开表下载,占72.2%;64所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未提供依申请公开表下载,占26.56%;昆明理工大学、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3所高校的依申请公开表无法下载,占1.24%。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依申请公开的方式主要采用在线申请和传统申请,一般不直接受理通过电话方式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如表5所示:

2.5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用户属性分析

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用户属性主要包括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检索功能及栏目导航的建设情况。用户属性可表征信息公开网站给公众提供获取信息的便利、快捷程度。数据显示,56.43%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还没有信息检索功能;43.57%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有信息检索功能,主要以简单题名检索为主,占33.2%;还有2.9%的分栏目(部门)检索和7.47%的高级复合检索。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栏目导航的建设情况也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信息的获取,网站栏目导航越有针对性,公众获取信息越快。数据显示,90.04%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了栏目导航,9.96%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没有独立的栏目导航。利用RoStCm词频分析工具对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栏目导航内容进行频次分析,出现频次≥7次的栏目关键字如表6所示:

为便于分析目前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栏目的重点,将241所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栏目导航里同样的内容采用不同名称的情况进行合并处理,如将申请信息公开和信息公开申请等统一命名为依申请公开。利用RoStCm的可视化功能生成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栏目导航标签云,如图1所示: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信息公开网站栏目导航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信息公开指南、信息公开目录、网站首页、依申请公开、信息公开规章制度、最新公开信息、信息公开、信息公开年度报告、人事人才工作、学校主页、公示公告、信息公开实施细则。

2.6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网络效应属性分析

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网络效应属性主要包括信息公开网站网址域名类型及其被搜索引擎收录情况。网络效应属性是信息公开网站网络效应的反映。通常情况下,域名类型越简洁清晰,同时搜索引擎收录越多,信息公开网站的网络效应就越好。高校公开网址域名分类情况如图2所示:

用搜索引擎Site命令对网站的收录情况进行查询,即在搜索引擎中进行网址限制的位置检索。如果网址是单独域名形式,如“xxgk.省略”,查询的方式是在搜索框中输入“site:域名”,如果搜索引擎返回结果为找不到相符的内容或信息,视为该搜索引擎未收录该网站;如果是其他网址形式(非单独域名)则直接在搜索框中输入网址进行搜索。本文选择百度、Googe、雅虎、Soso、有道、Bing、搜狗七大搜索引擎对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收录情况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

3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优化策略

3.1尽快建立并完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及评估体系

针对目前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开通率较低的问题,暂未开通信息公开网站的2117所高校应按《办法》要求,督促学校信息公开工作机构马上开展网站建设工作,确保尽快开通信息公开网站。信息公开网站建设存在严重问题的高校应立刻对网站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争取尽快完善信息公开网站。

开展高校信息公开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只有建立起有利于主动、自觉地公开信息的管理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信息公开。段尧清等人指出政府信息公开中需以公众为中心,充分考虑公众利益,以服务的方式展开,从公开方式、公开内容等多方面作出改进,使信息公开达到更好的效果m’。高校信息公开工作作为贯彻落实《条例》的举措,同样需要进一步强化高校信息服务意识,提高公众对高校信息公开的满意度。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作为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要内容,建设、完善高校信息公开网站也同样要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要确保信息公开网站日常更新,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还须制定本校信息公开网站管理办法,并给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及维护提供人才和经费支持,让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真正成为高校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

教育部应尽快建立高校信息公开评估体系,制定高校信息公开的激励及处罚措施,将高校信息公开工作评估纳入高校年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应进一步对高校开展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定期开展针对高校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培训,对高校信息公开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协调解决,不定期进行信息公开督促检查活动。《办法》第22、23条都规定,高等学校主管部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当将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干部岗位责任考核内容。加强高校领导的信息公开意识,让领导提高对高校信息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本校信息公开政策的实施制定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对违反《办法》规定及阻碍《办法》实施的行为进行治理和处罚。

3.2优化高校信息公开网站五大属性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外部、内在、依申请公开、用户、网络效应五大属性都存在相应的问题,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应对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五大属性开展相应优化,如表7所示:

3.3规范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栏目导航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栏目导航内容五花八门,亟待规范。图1中字体较小的云其实可以归入某些字体较大的云,如设备管理、收费管理等都可归入信息公开目录。通过对图1的进一步归类分析,可以得出高校信息公开网站栏目导航内容依次为首页、最新公开信息、信息公开规章制度、信息公开实施细则、信息公开指南、信息公开目录、依申请公开、信息公开年度报告、信息公开监督、常见问题解答、友情链接。

3.4制定高校信息公开内容网络标准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开发建设与应用管理,不断提高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的效率及其网络服务质量,制定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信息内容网络规范标准是十分必要的。提供统一的高校信息公开信息内容网络规范标准,一方面可为公众有效查找、获取和使用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平台资源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指导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平台的建设及其评估工作。结合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的现状,笔者建议应以《条例》、《办法》等相关规章为依据,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谁负责”的规定,从信息生成、信息、信息的审核、责任维护、监督考核五方面来制定高校信息公开内容网络标准。比如,在信息生成环节中,应规定每一条信息内容应包含如下字段:信息名称、信息索引号、发文字号、公开范围、主题词、所属主题、公开责任部门、生成日期、登记日期、发文日期、修改日期、所属机构、统一登记号、操作员、信息内容正文。

3.5将信息构建应用于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

目前我国信息构建方面的研究论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信息构建正处于研究的热点时期,涉及信息内容组织、结构设计和空间优化的地方都可以运用信息构建的理论和方法。信息构建理论应用于网站设计方面,则是通过对网站信息的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搜索系统进行规划设计,从而实现网站信息的清晰化和可理解,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高校信息公开网站建设过程中应该引入信息构建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先构建基于信息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网站进行相关评价分析研究。

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篇6

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国家确立的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贯彻《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要求,坚持以网络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化软环境为保障,按照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司法行政系统各个领域的应用,实现司法行政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工作效率,为推进法治连云港建设,实现快速崛起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同建设。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在市司法局的统一领导下,总体规划,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各县区局在市局的统一指导下,制订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安排工作进度,建设相对独立的局域网络,并逐步联成广域网络。

(二)需求主导,应用为主,稳步推进。在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中,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重点推进办公应用系统和各种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尽快发挥效益。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应用管理并重,除保证硬件设备投入外,还必须十分注重应用软件的推广应用。要由小到大,由简入繁,分段建设,稳步推进,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运用成熟的先进技术,使近期建设和远期规划相衔接、相配套,避免重复建设。

(三)规范标准,资源共享,安全保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要统一标准,规范运作。凡有国家标准的,优先采用国家标准;暂无国家标准的,应制定和推广行业标准。只有统一标准,才能实现全系统上下联网,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在市局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实现有条件、分层次的信息共享。采用先进可靠的安全、保密技术手段,确保网络系统安全运转和信息保密。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根据全市司法行政信息网建设进度,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司法行政信息系统,建立司法行政机关内部计算机办公网络;实现全系统内的计算机联网,并与市政府、省司法厅实现互通互联;逐步实现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在互联网上建立司法行政信息网站,面向社会宣传司法行政工作,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及时反映法治连云港建设成果。

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拓宽应用领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建立内部局域网。市局在机关各处室,各县区司法局在局机关和司法所、公证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之间建立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络,实行网上办公,实现资源共享。

2、建立全市系统远程信息网络。在建立内部局域网络的基础上,依托市局信息网,实现市司法局与县区司法局、乡镇司法所及直属处所远程联网,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司法行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

3、建立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市局建立电视电话会议中心,与省厅会议中心联网;各县区局建立电话会议系统,实现三级会议系统互通。

4、建立司法行政网站。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宣传司法行政工作和法治连云港建设成果,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科学决策。为确保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市局办公室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组织协调;制定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及技术标准;对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全系统各单位也要确定相应部门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

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篇7

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强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信息引导、服务功能,更好地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促进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现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农市发[*]16号)和省农业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农[2002]178号)的精神,提出加快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一、指导思想

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

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总目标,完善网络,建立队伍,健全制度,强化服务功能,全面提高农业信息的采集、分析、传输和开发利用水平,加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步伐,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为实现我市农业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

(一)建立和完善网络

按照统一目标、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的要求,以市和县(市)区、乡镇农业部门为依托,联合科技、信息等部门,做好农村信息资源的组织、整合工作,完成市农业部门局域网和市对外农业综合信息网站、县(市)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任务;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大户要建立自己的农业信息主页,从而建成层级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基础网络,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入户的目的。

全市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目标:市农业部门局域网实现办公自动化,并与市政府政务信息网联网;市级农业信息网站要建成内容全面、功能齐全、有辐射带动能力的中心网站,并设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以此带动全市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县(市)区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要达到“六个一”标准[即有1套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有1条电话专线、有1个独立域名的网站、有1-2名专职或兼职人员、有1套组织(队伍)网络、有1套管理和服务制度];乡镇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要达到“五个一”标准[即有1套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有1条电话专线、有1-2名专(兼)职信息员、有1套管理和服务制度、有1个2平方米以上的信息栏]。

实施方案:首先开通“肇庆农业信息网”网站;到*年底,建成市农业局局域网,8个县(市)区农业局全部按“六个一”标准建成县级农业信息平台,36%的乡镇按“五个一”标准建成乡镇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到*年底,80%的乡镇建成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到*年底,全部乡镇建成信息服务站,省、市、县三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主页;到2007年底,完善村级信息接收、设施,建成全市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

(二)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

为使农业信息网络有效运转,须在县(市)区、乡镇、村及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涉农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发展一批农村信息员,建立起一支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农村信息员队伍。今后5年内,市级要在全市发展农村信息员50名以上,各县(市)区要在本地区发展农村信息员60名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统筹规划,分步推进

各县(市)区要按照市的统一部署,根据各地基础设施、群众接受水平等实际情况提出本地的实施意见,做到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在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做到标准不降低、速度不减慢、措施要具体并具操作性,要突出站点建设和信息员队伍建设两个重点,确保全市农业信息化各项建设目标如期完成。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工作,根据本地农业信息化工作规划,把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到实施单位。要拓宽筹资渠道,把农业信息化工作与培育龙头企业、农业现代化示范、农业综合开发、山区扶贫等工作结合起来,利用上述项目资金共同扶持农业信息化工作。积极动员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依靠自有资金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网络主页。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我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按计划实施并顺利运转。

(三)加强信息员的培训工作

根据上级的工作部署,农村信息员培训工作由省、市、县(市)区农业部门分级负责。信息员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农业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方法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知识、电脑操作及信息网络的使用、维护基础常识为重点;培训的方式主要采用现场集中教学和分散辅导相结合的办法,也可与“绿色证书”和“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作相结合。通过培训,使信息员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经考核合格,发给农村信息员证书。

(四)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要建立一系列工作制度,规范对农业信息网络和工作队伍的管理,使全市农业信息网络高效有序运转。一是规范各级网站的栏目设置。市级农业信息网站栏目设置要全面,县级农业信息网站(或主页)要统一设置农业概况(含名优产品)、农业机构、政务公开(含办事指南、行政执法、服务承诺、社会监督)、投资环境(含农业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县内要闻(含信息公告、市场动态、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动态)等栏目。二是建立信息制度。各级农业信息网(点)要及时更新和农业信息。农村经济信息员还要拓宽信息渠道,通过黑板报、派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传播农业市场和科技信息,加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步伐,解决信息到农民手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建立网络信息监管制度。市、县(市)区两级信息平台(或主页)必须指定专门的信息审核员,所有上网信息均经审核后才能在网上公开,如在网上虚假或有害信息,要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四是建立信息员认证和管理制度。所有农村经济信息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并实行动态管理,实行考核、奖惩制度。

(五)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篇8

一、成立领导机构:成立台城小区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黄伟红常委担任,副组长由关卓安(市府办)同志担任,成员从市公安局、建设局、环境保护局、规划局、城市管理局、房产管理局、信息产业局和**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抽人组成。

二、工作目标:围绕小区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做好有关指导协调工作,确保移动通信基站有序和谐建设,顺利完成任务。

三、工作职责:小区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的有关协调工作,由市信息产业局具体负责,协调工作小组成员单位配合做好相关工作:(一)要加强各方面的联系沟通,把小区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纳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二)要配合小区对居民做好通信基站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消除居民对电磁波辐射的各种疑虑,营造和谐氛围;(三)要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科学合理建设移动通信基站,既要环保健康,又要美化环境,保持基站建设与建筑建设的合理匹配,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四、调解通信基站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

四、实施办法:

(一)规划布局。小区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必须符合小区规划和满足小区美化的要求,实行统筹规划,共同合建的原则,电信部门要广泛听取小区开发商的意见,并统一委托省通信设计院对小区移动通信基站建设进行设计,其方案交由市通信基站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方可施工。

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篇9

一、建设目标

(一)按照庄重大方、便民利民、特色突出的要求,设置首页、栏目和服务功能,创新管理机制,将市政府门户网站建成服务型网站。

(二)按照《政府信息公开办法》规定,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深度和广度,确保应当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及时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开。

(三)整合市政府网站资源和电子政务应用成果,开发建设以行政许可事项为主、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网上办事系统,通过网上服务窗口,提供跨部门的“一站式”电子化服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四)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与互动,接受公众监督,引导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事务管理,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二、栏目设置

市政府门户网站栏目设置分“政务”、“办事”、“招商”、“旅游”、“三农”和“其它功能服务”六大类别。具体栏目设置如下:

(一)政务:设置公开目录、领导之窗、机构设置、政策法规、统计公报、政府采购、政府文件、人事任免、干部选拔、资金信息、计划规划子栏目。

(二)办事:设置面向公众、面向企业、网上办事、快速通道、场景导航、便民提示等子栏目。

(三)招商:设置经济环境、经济动态、招商引资、项目展示、优惠政策、投资指南、企业名片等子栏目。

(四)旅游:设置景点推荐、旅游推介、特色项目、交通信息、酒店服务、饮食文化、旅游常识等子栏目。

(五)三农:设置服务性农业动态、农业政策、合作医疗、新农村建设、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展示、科技110服务站等子栏目。

(六)其它服务功能:设置专题栏目、网上调查、网站搜索、网站公告、天气预报、网站导航等功能子栏目。

三、管理机构和运行保障

市政府门户网站按照统筹规划设计、统一技术保障和实行栏目责任制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总体协调和信息的监督;市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工业和科技信息产业局负责市政府门户网站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技术指导、监督管理等;市有关单位和各镇人民政府责任按栏目要求及时提供栏目所需的信息。

市政府门户网站委托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加挂人民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牌子,简称网站运行管理中心)负责建设运行和技术安全保障,包括平台建设、系统开发、域名解析、网页制作、安全保障等工作。

四、具体要求

(一)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市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及时提供由本单位实施或公布的规范性文件,各类重要政务信息和便民查询的数据;及时主动提供由本单位负责组织起草的相关政策文件的解读;及时更新和丰富栏目内容,提高部门、单位所信息质量,切实把所负责的栏目办好,确保市政府门户网站有效安全运行(具体见附件1)。凡部门、单位组织的重要会议、重要活动,可以对外公开且具备直播条件的,要在市政府门户网站视频栏目直播。

(二)各栏目责任单位要指定专门信息责任人,负责本单位向市政府门户网站提供所负责栏目信息的日常维护工作。要及时更新栏目信息,丰富栏目内容,确保信息质量,切实把所负责的栏目办好,并于年月日前将本单位的机构代码和信息管理员姓名、电话及手机号码等有关信息报市工业和科技信息产业局,用于分配网站栏目管理帐号。(具体见附件2)

(三)市各有关部门要对经市政府审定的本部门行政许可项目进行认真梳理,将项目所涉及的办理指南、表格下载等相关信息在市政府门户网站。

(四)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各部门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对各镇、各部门要进行季度年度汇总评估。

(五)要加强网上栏目的建设和管理,市局及各责任单位要在规定的工作日内答复公众所反映的问题、意见、建议等。各单位要围绕本单位的工作重点,每年至少安排负责人在市政府门户网站上进行一次在线访谈。

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篇10

大家好!

我们这次召开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网站建设经验,研究国家局网站和省级局网站资源的合作利用,讨论知识产权系统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方案。以建立知识产权系统政府门户网站为切入点,开创政务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下面就全国知识产权系统政府网站的建设问题,我谈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知识产权系统政府网站建设工作的主要进展

1999年初,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牵头,联合四十多家部委(办、局)信息主管部门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短短几年,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府网站,显示出了电子政务应用的无穷魅力,全国知识产权系统的政府网站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国家知识产权局是我国最早建立政府网站的部门之一,自1998年建设以来,经历了一个风格更加贴近,内涵不断丰富,作用显著增强的发展过程。

覆盖了知识产权的基本的信息。目前我们的中文网站一共设置了29个栏目,其中政务信息栏目9个,业务信息栏目10个,专题信息栏目10个。网站链接有国家知识产权局直属单位网站10个,省级知识产权局网站29个,市级知识产权局网站15个,另外知识产权民间团体网站4个,知识产权服务网站60多个以及生物多样性专业网站等等,链接是很丰富的。通过网站链接,极大的丰富了知识产权信息。网站首页的日点击率已突破了8千次,通过网站流量系统统计,20__年1月至10月政务信息访问量已经达3亿多次。

专利服务信息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专利咨询台以与公众互动的方式,通过在线解答,及时便捷地为公众服务,受到好评。每天在线解答的访问人次达到50多次。专利检索的栏目是社会和企业最为需求的信息,日访问量达到4--5万人次。20__年1月到10月,网站总访问量已经达到了3亿多次。网站专利说明书的日下载量达到150万页以上。20__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网站被评为国内十大便民政府服务网站之一。

英文版的政府网站有了长足的进步。20__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出了网站的英文版,目前英文版栏目已经达到15个,向国外中国专利信制度的进展、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状况以及国外来华专利申请的指南。在英文网站里我们还提供了许多国际交流的信息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些政策。从目前英文版网站访问统计的数据来看,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最为关注我们的英文版政府网站。

2.省级知识产权局政府网站已成为地方知识产权工作的一个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自1999年开始,省级知识产权局政府网站陆续建立,目前已有29个省级知识产权局建立了政府网站,普遍实现了公开政务信息的基本职能。网站的建立,体现了各局领导对网站工作的重视和知识产权系统电子政务总体水平的提高。网站作为大多数地方局唯一的对外信息媒体,发挥了宣传专利工作和普及专利知识的重要作用。

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大部分省级局网站都建立了便民服务栏目,公布了有关专利申请、缴费、、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等等一系列的事务。有些局的网站还提供了在线服务,例如北京局通过网站的在线咨询,答复访问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宁夏局在网站上建立了专题数据库,以《专利检索通讯》的形式,对本地区的十多个技术行业进行专利技术跟踪,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深层次的服务。

3.国家局政府网站和省级局政府网站加强协作,共同推进网站建设

20__年,国家局在政府网站开辟了地方知识产权栏目,各地方局依照国家局下发的《关于建立地方局政府网站信息员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积极开展信息的报送工作。20__年1月1日开始报送信息至20__年10月31日,各地方局共报送信息1495条。这些报送的地方信息刊登在国家局的网站上,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和好评。在上报信息中,江苏省局数量最多,另外北京、广东、浙江在报送信息方面也非常踊跃。

全国知识产权系统政府网站的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的是在集合政务应用和服务社会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网站的功能设计和内容还需要拓展;虽然建立了信息员制度,但是这种信息的充分挖掘和发挥还不够,信息的渠道不够畅顺,信息也不够及时。从地方局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来看,也提到了关于信息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刚才我提到了六个局的经验介绍里谈到这个问题。另外也提到在门户网站上要加强全国的统筹,全国要有一个规划,国家知识产权局有一个整体规划,然后地方好跟上。另外也提到了一些共性软件的开发,建议由国家局集中解决。也提到了网站的作用目前还比较局限,应该想办法扩大。还有国家局向地方局在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这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二、建设知识产权系统政府门户网站的总体任务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在《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指出;“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快政务信息公开的步伐,在内部业务网络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推动各级政府开展对企业和公众的服务,逐步增加服务的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20__年8月,国务院秘书长办公会议也审议通过了《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总体方案》,提出就中央政府的门户网站由国务院办公厅负责组织建设,网站的组织架构包括省级和国务院所属部门。为了配合国务院实施的政府门户网站工程,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系统政务信息化水平,国家知识产权局决定建设知识产权系统政府门户网站,拟定的《全国知识产权系统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方案》将提请会议进行讨论。

在10月27日,国务院召开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由总理主持,通过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个会议非常重要,对我

们这个会议在很多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信息资源包括三个方面:信息、开发和利用。对于全国知识产权系统政府网站来说,信息资源是指我们所开放的众多的栏目,来自于国家局和地方局;开发是指我们要把这些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一个有价值的网站信息;利用是指我们开展一系列的服务,把我们手里掌握的信息面向公众、社会、企业、权利人,对他们进行服务。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若干意见》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看法,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方面,《若干意见》甚至提出:“信息是与材料和人员同等重要的现代战略资源,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财富和资产,是当代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之一,是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贯穿国家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主线和取得实效的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和服务能力的提高。为什么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说成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呢?很多专家谈到,我们现在搞的网络系统、系统建设等等,这些硬件和软件的开发,核心的技术都不是我们的,而且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并不能单独向社会提供服务,最有用的还是我们国家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我们知识产权系统也是这样,我们的专利信息的资源,知识产权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源,是我们这个系统独家掌握的,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应该有一个总体方针,《若干意见》里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参考的方针,即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社会、安全可靠、务求实效。值得欣慰的是,《若干意见》提到了专利和门户网站的问题,提出: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促进政务公开,加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建立政府公开信息的登记制度,充分建设好几个文献数据库,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公文、档案、标准、专利、商标等政府的文献数据库,方便社会查询和利用政府信息。规范建设并整合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以门户网站为重要渠道,依法向社会提供便捷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利用多种信息传播渠道,向社会提供政务信息。这份文件既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内容,同时也提到政府网站建设的指导思想。可以这样说,在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之后,我们是最早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一个政府部门。

在此我再着重谈三点:

1.充分认识建设知识产权系统政府门户网站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基本形式。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构建一个面向公众的服务平台,将政府掌握的大量重要信息与社会实行广泛共享,履行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职能,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以直接迅速地获取反馈信息,提高正确决策与快速反应的能力。知识产权系统政府门户网站将知识产权工作所涉及的大量的政务信息和办事服务公开,为公众提供网上门户,不仅有利于改革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管理和专利信息传播与服务的职能,还将大大地促进全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

2.明确知识产权系统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定位

知识产权系统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建设应该服务和服从于知识产权整体工作职能,结合知识产权的中心工作进行规划设计。网站应重点突出政务信息功能、服务功能以及交流互动功能。

目前国家局网站和省级局网站的主要内容是政务信息,政务信息多是采取原文上网,缺乏按照公众需要的角度进行整理和;服务信息的范围和内容还比较少,办事服务项目也没有“深度链接”。为此,我们不仅要对已有的网上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整理和应用,我们还要进一步挖掘新的项目。

交流互动功能是政府门户网站的特色及热点。通过门户网站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反馈知识产权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提升知识产权整体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

关于内容定位还将在以后的会议中加以讨论。

3.合力共建,共享资源,统一服务

这次会议首次提出了门户网站的新的建设方案,即以国家局政府网站为主站点,国家局机关内部各部门、省级知识产权局为子站点的工作架构。网站以功能区的方式进行设计。将主站点和子站点的政务信息和服务信息统一在“一站式”服务平台上。国家局和省级局以“共建、共用、共维”的方式,直接参与栏目的建设和维护,使知识产权系统政府门户网站成为全国知识产权系统统一的政府网站平台。

希望大家深入讨论《全国知识产权系统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会后,国家局将进行修改,进一步完善方案后组织实施。门户网站建设工作将在20__年内启动。

三、积极推进省级知识产权局政府网站建设,提升网站整体水平

近两年来,知识产权系统政务信息化的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这是内部自身工作的需要和社会需求拉动的结果。随着科技进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务信息化的工作将会进一步深化,对我们的要求将会更高。关于省级知识产权局政府网站建设,我提两点意见:

1.充分认识电子政务的重要意义,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阔应用和社会对知识产权工作关注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知识产权政府网站的依赖性会越大。各地方局要继续做好本单位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以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电子政务工作关键在领导,各局领导要充分认识电子政务的重要意义,逐步按照电子政务的方式办公和办事。要切实重视这项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好各级责任制、信息员制度和安全保障制度。协调好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的资源,为政务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强化培训,抓好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