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推广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6:45

居家养老推广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科学发展”为统揽,以“满足社区老年人养老需求”为目标,以“政府主导,社区牵头,全民参与”为方针,以“以人为本、服务老人、关爱家庭、回报社会”为服务宗旨,以“立足社区、提升服务、打造品牌”为服务理念,以保障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困难老人为重点,以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拓展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培育服务队伍、规范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扎实有序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推动和谐渭西建设深入开展。

二、建设目标

按照有机构、有阵地、有人员、有制度、有队伍、有服务、有台帐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标准的社区为老服务队伍,按照不同养老需求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安全保障、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全方面服务,实行有偿服务、低偿优惠服务与志愿者队伍无偿服务相结合,构建街道为老年人组织服务、社区为老年人联系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工作格局,积极在老年人和社会爱心服务机构及各类志愿者之间搭建沟通平台,努力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放心、安心、称心、舒心”的温馨服务。

三、推进措施

(一)搭建服务平台。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利用社区现有办公条件,在社区设立独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桌椅、电话、文件柜、饮水机等硬件办公设备,设立兼职机构,设立专职工作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职责、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标准、服务流程、监督办法等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服务行为。开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网站,印制便民服务手册,公开服务热线,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创造必备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

(二)组建服务队伍。由政府主导组织,吸纳全社会参与,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为老服务队伍:一是在社区成立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组织机构,中心主任由各社区居委会主任兼任,抽调社区2—3名同志担任专职工作人员,并组织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建立一支专业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二是整合辖区服务资源,与相关服务单位联系,包括小商店、卫生服务站、餐饮店、水电维修、家庭小饭桌、米面油、瓜果蔬菜店等,签订长期服务协议,建立固定的服务网络和队伍;三是组织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无业人员、公益岗位人员、低保家庭成员,开展家政技能培训,建立一支多层次、宽领域的邻里互助服务队伍;四是通过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常年定期面向社会招募社区服务自愿者,建立稳定的自愿者服务队伍;五是通过各级党组织在辖区党员中招募一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常年为老人开展无偿服务;六是和师范学院合作,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实习和节假日时间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七是在辖区建立一支老年志愿者服务队,组织有爱心的身体健康的老人为贫困、高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无偿服务,并建立“爱心储蓄银行”,保证老年志愿者在高龄时也能享受到社会的无私关爱。

(三)拓展服务内涵。以老人的生活需求为重点,提供送餐、保洁、医疗保健护理、日间照料、长期陪护、保姆等服务,同时兼顾老人文化娱乐、学习培训、体育健身、精神慰藉和法律咨询等服务,服务内容可先易后难,逐步拓展。服务按对象实际情况,分别安排给予有偿、低偿、无偿服务:一是对残疾老人、孤寡老人、特困老人通过自愿者结对帮扶的形式给予无偿服务;二是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老人,通过与服务机构或人员联系,签订长期服务协议或组织小区内居民不出小区,有针对性地为老人提供有偿或低偿服务;三是开展低龄老人帮高龄老人工作,挑选一批有能力的低龄老人,组建低龄老人服务队,为高龄老人提供无偿服务,并为他们建立服务档案,作为他们将来优先享受无偿服务的依据,充分调动社区内的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爱心接力活动,实现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的良性循环和长效机制。

(四)建立信息台账。一是基本信息台账,主要包括:1、社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基本信息库(包括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家庭成员、联系电话、生活状况、健康状况、服务需求、爱好专长等);2、社区助老签约服务机构基本信息库(包括服务机构名称、负责人、服务项目、服务方式、优惠内容、联系电话等);3、志愿者(义工)等基本信息库(包括各类志愿者、义工基本情况、专业特长、联系电话等)。二是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信息台账,包括社会组织服务、社区专项服务、志愿者服务、邻里互帮互助服务等。三是老年志愿者“爱心储蓄银行”台帐,主要是老年志愿者为社会提供爱心服务的时间、方式、内容等。

四、实施步骤

(一)成立机构,制定方案。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参照办事处实施方案要求,结合社区实际,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认真制定社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细则。

(二)加强指导,精心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按照先试点、后推广两个阶段实施,试点工作先在福安路、七里铺、中华三个社区中开展。办事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指导小组将按照本实施方案,指导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及工作开展,试点社区要有效整合辖区内现有的为老服务资源,拓展为老服务项目,扎实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确保取得实效。

(三)检查验收,经验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指导小组要加强对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并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工作进展情况周汇报、月通报制度,要组织对新成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检查验收,党工委、办事处将对成效较好的、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织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并将先进经验在全办进行推广。

五、几点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顺利实施并顺利运行、办事处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区建设考核范畴,要求各试点社区要高度重视,精心谋划,立即组织实施,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长期坚持开展服务,全力做好此项工作。

居家养老推广方案篇2

经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决策和部署,全面安排部署我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动员全县上下立即行动起来,扎实有序做好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会上,同志宣读了《关于成立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局长宣读了《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施方案》,会后,县人社局还将对有关业务进行专题培训。下面,就如何做好我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特征和城乡居民的新期盼做出的又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作部署,是我国继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的又一项重大惠民政策,是我国继实现城乡居民“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之后,着力解决“养老不犯愁”的又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迈出了重要步伐。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对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和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认识到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县先后建立了城乡居民医保、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惠民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没实现全覆盖。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彻底解决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缺失,标志着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建立,让国家的惠民政策给全县城乡居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到的实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后,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每月至少可以享受中央财政拨付的55元基础养老金,直接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养老有了稳定的制度性保障,特别是农民将对土地的依附大大减轻,为广大城乡居民筑起基本生活的坚实保障,这对于有效解决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城乡居民即期消费意愿,释放城乡居民的巨大消费潜力,扩大城乡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其次,要认识到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为城乡居民编织养老保险“安全网”,实现老有所养,是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制度建立后,城乡居民可以象城镇职工一样按月领取养老金,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制度平等,让公共财政更好地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特别是随着全县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可以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城乡居民在此方面的差距,这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要认识到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经济运行的“减震器”、收入分配的“调节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证。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居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养老主要采取家庭养老的方式,大多数老年人主要依靠子女供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县有60多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农村老年人难与子女一起生活,年轻人的赡养父母的压力不断加大,传统的单纯依靠家庭养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求。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老年人有了基本稳定的收入保障,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提高经济自主能力,有效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避免城乡家庭因赡养老人问题产生家庭矛盾,有利于形成敬老爱幼的风气和更为和谐的家庭关系,从而形成文明的乡村风气与和谐的邻里、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近年来,围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在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的同时,积极探索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问题。自年起,我县先后启动实施了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村干部基本养老保险,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们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层次不高,覆盖范围不广,与一些先进发达的县市相比、与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责任、有信心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开展

今年,省委、省政府已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纳入了33项民生工程实施项目,明确我县7月1日全面启动实施。此项工作的开展对我县人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对各级各部门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我县是人口大县,此项工作覆盖人群广、时间紧、任务重,且工作量大,目前离启动工作只有3个月的时间,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倒排时间,真抓实干,切实把工作启动好、操作好、实施好。

一是突出抓好政策要点。根据《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施方案》,我县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可在户籍所在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分为每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共12个档次。省财政和县财政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补贴,其中省财政每人每年补贴20元,县财政根据缴费档次给予补贴。中央财政给予每人每月发放55元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与现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启动后,凡达到60周岁符合领取条件的城乡居民,且农村户籍参保人员子女同时参保的,个人不缴费每人每月已可享受中央财政补贴55元的基础养老金。

二是突出抓好制度衔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之间、新老农保之间、以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我们要按照上级的相关政策,落实好新老农保制度之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计划生育政策等政策之间的衔接。目前,上级正在研究制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村干部养老保险、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社会优抚、扶贫助残等政策的衔接办法,待政策出台后,我们将本着“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原则,暂按原办法妥善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城乡居民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失。

三是突出抓好资金筹集和养老金发放。一要确保财政补贴到位。财政补贴及时足额到位,是保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县财政部门要做好资金预算,及时安排,多渠道筹集资金,按时足额拨付补贴资金,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经费的落实。二要努力扩大参保覆盖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越多,基金积累越大,共济能力就越强,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要以60周岁以上人口的家庭和40周岁以上人口参保为突破口,带动其他人员积极参保。各乡镇要确定1个重点示范村,树立样板,推动面上工作。养老保险基金筹集过程中党员干部等家庭要带头参保。要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困难群体的参保工作,尽量使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都能够及时便捷的参保。三要明确目标任务。各乡镇、县工业园区今年4月30日前要完成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人员摸底登记工作,5月31日前要完成16-59周岁参保人员摸底登记工作。县公安部门要及时对参保人员的身份证与户口簿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不一致或信息错误的逐人纠正,确保准确无误。对已死亡或迁出人员及时注销户籍。对少数城乡老年居民没有身份证或户口簿的,当地派出所及时为其补办相关证件。我在这里着重强调,各公安派出所所长为户籍把关的第一责任人,要严把户籍关,切实负起责任,严禁突击修改年龄,并负责做好本辖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60周岁以上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参保登记率和养老金发放率达100%,这是一项硬任务,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

四是突出抓好基金监管。要把基金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切实加强监督管理。要牢固树立基金安全责任意识,自觉执行各项法规政策,将基金监督贯穿“收、支、管”的全过程。要健全完善内控制度和稽核制度。县人社、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严格按照基金管理制度规定,对基金筹集、上解、预算、划拨、发放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定期监督检查。要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按照“筹钱不管钱,管钱不用钱”的要求,将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基金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多头参保、套取资金等现象发生。为此,县财政局务必为农保资金单独设立基金管理账户、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从而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三、加强领导,明确要求,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证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繁杂、任务艰巨,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稳步推进,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

一是组织领导要到位。为统筹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高规格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各乡镇、县工业园区也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乡镇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和公安派出所负责人任副组长,乡镇要确定2-3人名专职工作人员,村级配备1名协办员专门负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各乡镇、县工业园区要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研究和制定有责任、有目标、有措施的工作计划,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是部门配合要到位。各级各有关部门特别是人社、公安、财政等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各乡镇、县工业园区要切实履行职责、细化任务、责任到人,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县人社局要负起牵头抓主责任,加强业务指导、组织协调、人员培训,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县财政局要做好养老补贴资金预算和拨付,保证工作经费,严格按要求开设农保资金专户。县审计局要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县公安局要提供人口统计数据和确定户籍性质,乡镇派出所要将60周岁以上人员户籍、身份证信息核准和更正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全力配合。县人口计生委、残联等部门要准确提供城乡居民计生对象和重度残疾人信息,配合做好计生对象类型认定和重度残疾人的等级认定。县民政局、卫生局、统计局、农委等部门要提供有关资料,实现信息共享,协同掌握城乡居民相关人口信息、收入状况和其他待遇情况,配合做好政策落实和制度衔接等工作。县委宣传部、广播电视台要制定宣传方案,深入开展政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各乡镇、县工业园区及各有关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做好本部门承担的工作,又要主动协调,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共同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三是制度规范要到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是城乡居民安度晚年的“养老钱、救命钱”。各乡镇、县工业园区及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规范管理这个重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资金和档案管理,逐步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体系。要严肃工作纪律,严格运行程序,加强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公平、有效地用在参保居民身上。要严格执行“事前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使整个基金的运作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维护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县、乡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和村经办人员要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操作流程,要根据不同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指导他们合理确定参保缴费的档次标准,及时受理群众的参保申请。

四是监督检查要到位。县委、县政府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县工业园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建立工作奖惩机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县工业园区及相关责任单位。各乡镇、县工业园区及部门要结合本部门职责,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管理好自己的人员,严格按原则办事、按程序办事。县督查局要定期对各乡镇、县工业园区及各有关部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及时通报工作进度。对工作开展好的,进行通报表扬,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不负责任、弄虚作假、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将追究有关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居家养老推广方案篇3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1、事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程。虽然我们河北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提前并轨,但随着全国统一并轨制度的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要求。我们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部门不但要履行社会保障的责任,同时还要承担起对60岁以上老人的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职能,如此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若无完整准确的个人资料记载,即安全有序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我们整个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部门的工作就会陷入困境,就会影响到下一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

2、事关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一个参保人从办理参保手续到离退休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要经过诸多环节。在办理参保手续时,首先要采集个人信息,并作为最原始的资料存入个人档案,其后要不断缴纳保险费、划拨个人帐户、计算利息等。当新老农保制度进行衔接及居民与职工养老保险进行流动时,还要办理保险关系转移和基金的转入转出等手续,这些详细资料的个人档案记载,就成了今后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参保人的切身利益。

3、事关经办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实际上是对业务工作进行有序的梳理和有效的归纳。对已完成的业务工作进行回顾整理、总结,从中找出经验教训,将对正在进行或进一步开展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推动。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各项统计数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1.涉及面广。从数量上看,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我国有2/3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加上城镇居民,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涉及的对象群体之庞大,是其它保险所无法比拟的。从内容上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涉及符合参保条件居民的参保登记、保险费收缴、基金划拨、个人账户管理、待遇支付、基金管理、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诸多工作环节。而由此产生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资料必定是构成复杂,数量巨大,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群体,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

2、变动性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服务对象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他们一般没有固定的单位,工作变动较大,户籍流动性强(特别是女性群体因结婚迁移户口)。特别是近几年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很多农民进城务工,常年离家在外,且工作单位又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城乡居民的这种工作及户籍的流动性使其养老保险的建立和缴纳问题也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从建立到利用也就经常处在变动之中。

3、政策性强。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自愿参保,自由选择参保档次和缴费水平。与之对应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必须适应、尊重不同参保群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流动性。其参保人基本信息、参保时限、缴费水平、待遇水平、待遇发放等内容,与每个参保人的切身利益息息有关,与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密不可分。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薄弱。个别基层领导对档案工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认为档案管理不能给单位带来效益,对居民保险档案的管理缺少相应的软硬件投入,人员配备、经费不到位的情况,在各地普遍存在。有些乡镇社区没有专门的档案室,该归档的档案没有归档,档案随意保存,防火、防盗、防潮等安全防范措施缺失,存在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部分经办业务人员也存在概念不清,认识不高的问题,认为当前的工作都忙不过来,没有时间去整理那些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

2、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基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兼职,即使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数也是从其它专业改行的。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缺乏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档案管理技能,档案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档案工作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3、缺乏专业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由于刚刚起步,且因管理的对象不同与其它社会保险档案,所以管理上缺乏统一标准,造成各地管理办法不统一,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哪些资料需要整理归档,如何进行整理归档;哪些资料不需要归档,如何销毁;哪些资料需要分类、分级管理;哪些资料需要集中统一管理,如何管理;客观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工作秩序,亟需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

4、手段落后,管理水平偏低。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启动和业务量的逐步加大,有的经办机构实施了档案的微机化管理,但由于软件、硬件、人员没有实现有机结合,有的缺乏相应软件,有的缺乏专业人才,因而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大部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仍然延用过去手工操作的陈旧管理模式,效率十分低下,查找资料费时费力,搞数据统计更为艰难,直接影响了工作的进展。

四、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1、广泛宣传,强化管理意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提高每一位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社会保障意识,加大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加大资金及人力投入,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人员匮乏、资金短缺、库房紧张等现实问题,为建设和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创造良好氛围和有利条件。积极组织经办工作人员学习档案知识,提高档案意识,树立依法管档的观念,增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程序。依据《档案法》和新出台的《社会保险法》等法规政策,制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分类大纲和保管期限。对每一类档案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依法建档。对各门类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存档等要有一个明确的程序,做到既符合工作进程,又符合档案管理要求。平时工作中形成的文书材料、业务报表、台帐、图表、会计帐簿等,要及时立卷归档。

居家养老推广方案篇4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规范化管理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作为开展广大群众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档案设立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进行审查,同时在后期管理工作中也需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文件,所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和说服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作为城乡居是养老保险工作的延伸,是维护城乡广大居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保障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而且还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更好的实现对社会繁荣和稳定的有效维护。但在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制定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内容不一、层次杂乱等现象的存在,给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所以需要加强对其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能够更好的满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需要。

二、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现状

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加快了改革的速度,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处理更加高效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受到广大居民的青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作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依据,在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不仅管理较为混乱,而且信息统计缺乏全面性,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内容繁杂的问题发生,在档案统计过程中需要记录的信息量较多,这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实现带来了较大的制约作用。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由于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加快推动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熟练掌控,特别是对于一些纸质的重要档案,不仅需要确保其具有科学合理的排序,同时还要做好纸质档案的保存和维护工作,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档案,需要做好备份处理,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作为一名城乡居民养老档案的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对档案备份、保存熟练掌握,而且还要对相关记录及需要查阅的知识做到扎实、熟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确保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就必须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全面覆盖,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实施:一方面,对适龄老年人以及去世老年人的信息进行增补。科学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需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因此,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最基本的档案管理是最为可行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也正因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灵活性欠缺这一制约因素,所以对于养老保险的相关档案单位和档案管理人员则需要不断及时的对档案信息进行补充和修正,切实落实每一位参保人员的生活状况,做到对参保人员信息随时可查询,信息随时可归档的系统化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而就整个社会结构而言,老年人所占的比例逐年扩增,这就要求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关键信息上的无缺失以及老年人养老保险数据库的系统化的要求。

(三)注重现代化科技的应用

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的要求已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加大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迫切。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不仅是现代信息社会对老年人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同时也是档案管理者在将来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必然努力方向。因此,就需要要将电脑、网络管理等高科技管理手段应用到广大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工作中来,依靠电脑来取代手写,以网页管理来代替布告通知,运用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来减少人工送件,从而更多的解放人力物力,将其应用到更需要的场合中去。

四、结束语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是广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重依据,一旦档案管理工作发生差错,则会给对社会中需要领取养老补助人员的切身利益带来较大的影响,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所以需要做好基本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和乡政府自身的优势,更好的将社区管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功能更好的发挥出来,以便于更好的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发放工作。由于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具有公益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以在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量工作中也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程序进行,确保档案信息的采集和管理的公正性和层次性,做好后期的核查工作,以便于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更好的维护广大城乡居民的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林全玲.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兼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J].社会科学家,2011(04).

居家养老推广方案篇5

关键词:居民养老保险档案;新时期;档案管理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特点

1.1政策性强。我国人口基数大,区域差异性大,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使得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始终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资源参保”“自由选择参保档次及缴费水平”等基本原则。因此,作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工作管理者,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和尊重不同参保群体多样性、流动性及差异性特点,将党和国家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落实好、执行好,维护每一名参保人员的切实利益。1.2涉及面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13.95亿人,城镇常住人口8.31亿人,乡村常住人口5.64亿人。因此,我国城乡居民养老社会保险涉及面广、群体数量庞大,这是其他任何一种保险所无法比拟的。1.3内容复杂。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为城乡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参保登记、保费收缴、保费拨付、账户管理、保险关系转移、接收、稽核以及基金管理等,保险业务环节众多,导致各个环节形成的档案内容结构复杂,涉及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1.4变动性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为广大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等提供养老保险业务办理,这些人员大多没有固定单位、户籍流动性强,尤其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劳动人口向城镇转移,且其工作又不固定,这就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理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导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档案常常处于变动状态,增加了养老保险档案资料收集、移交和管理的难度。

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价值

2.1助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立旨在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一份生活保障,是一项得民心、利千秋的民生工程。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制度改革的深入,通过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推进,为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例如,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仅担负社保责任,还需要对60岁以上老人提供社会化服务。通过对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规范管理,有助于新增养老保险业务的开展和执行。2.2保障城乡居民切身利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事关每一名参保人的切身利益,无论是参保人员参保手续的办理,还是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待遇享受等,都会涉及参保人员的信息采集、保费划拨等,在此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档案资料保管,可以为参保人员养老保险转移、保费申领提供依据,一旦发生纷争时,可以第一时间调阅相关档案资料,作为权利维护的重要凭据。2.3提升养老保险业务质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资料的收集、编目、整理、归档,以及信息化录入等,其实质就是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工作开展的有效梳理和归纳,并对业已完成的养老保险业务进行系统回顾、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馆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编研,数据统计分析,为城乡居民社保部门领导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提升养老保险业务质量和水平。

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现状

3.1管理基础薄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但从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现状来看,其基础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专业人员数量配备不足,“重业务、轻档案”的思想认识和观念在不同程度存在,业务档案管理所需的经费投入不足,无论是硬件配备,还是软件投入都不能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险档案的现实需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收集、整理、鉴定、查询、利用,以及销毁等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短板。3.2业务素能不精。从目前从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工作人员的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人员数量配备较少、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知识欠缺、后期业务培训跟不上等,这导致从事养老保险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能不精,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养老保险业务知识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复合型人才奇缺。3.3利用效率不高。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现状来看,突出表现在档案的利用效率不高。由于单位合并、机构分拆、人员频繁调动,影响到社保档案保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此外,社保档案沿袭了手工纸质操作为主,电子化、数字化进程缓慢,影响了社保档案的后期利用效率,社保档案价值无法发挥出来。

居家养老推广方案篇6

据《桂林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人口为451.05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70.13万人,占14.7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8.66万人,占10.25%。近几年,桂林市老年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呈现出发展速度快、长寿化显著等特点。2011年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中指出:“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符合桂林市实际的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研究,走出一条适合桂林市的养老服务新路子。”

二、桂林市“居家养老”的发展现状

(一)桂林市居家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其内容

桂林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实行居家养老的试点之一,2008年市政府将秀峰区丽君街道丽君社区作为试点,成立了广西首家居家养老服务站。该服务站以社区60周岁以上需要服务的老年人为服务对象,为老人们提供低偿和无偿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志愿服务等)。

桂林市秀峰区与七星区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相继制定了居家养老帮扶实施细则,对居家养老的申请、审批、帮扶对象、帮扶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2009年桂林市把社区老年人服务事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出台了《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指出实行收费服务与公益服务相结合,对经济困难确需政府保障的居家老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居家老人,通过“个人购买服务”的形式提供收费,积极倡导和动员社会各界为老年人提供无偿公益,并且允许个人投资该行业。截至2011年全市已建立了2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正常服务社会老人超4万人,年服务量达11万余人次。

桂林市的居家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与社区义务服务、邻里互助相结合;实行无偿服务、低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其具体内容如下(以七星区与秀峰区为例):

第一,发放消费券补贴、提供上门服务。对辖区五保对象及“三无”老人实行无偿服务,每周上门服务两次,按每人每月5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对低保家庭中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以及重点优抚对象中的困难老人,每周上门服务1—2次,按每人每月10元—40元不等的标准进行补贴;辖区60岁以上的一般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不同年龄段享有不同折扣)。

第二,建立健全老年人服务需求信息库和“爱心呼叫”公共服务系统,随时掌握居家老人的服务救助需求。

第三,建立60岁以上老年人的档案,将老年人基本情况输入微机,进行动态管理。社区工作人员为老年人设计服务“爱心卡”,卡上有服务内容、服务电话,如果老年人需要的话可以打电话,社区服务站的志愿者或者帮扶人员会给老年人提供做饭买菜、换液化气、就诊、搬运物品等服务。

(二)桂林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困境

1.“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单一。首先,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即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鼓励社会参与的多种供给主体。而桂林市居家养老机构主要是由政府出资的社区服务机构,其人员配备和运行资金都依赖于政府,自主性较弱难以自己履行其职责,易受政府行政权力的影响。其次,由于居家养老机构的性质属于非营利性组织,需要自负盈亏,机构运行压力大。

2.“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和内容的局限性。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或属于低保对象且子女同时享受低保待遇无赡养能力的老人。对于其他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老年人,只提供日间休息场所等硬件设施。服务内容也仅限于为老人提供中餐和午休场所;提供文化娱乐、休闲、健身活动等服务项目。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服务内容也明显不足。

3.“居家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不足,且已有的工作人员达不到相应的工作技能。因此,应大量的面向社会招聘居家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并且加大力度对其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以便更好地服务居家养老工作。

三、解决“居家养老”发展困境的方法及建议

通过上述桂林市的居家养老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是居家养老模式的几大主体即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都是依托社区为居民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在其中起到桥梁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配合,相互联系。本文作者认为要想通过居家养老的逐步推广,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实现居家养老在我国的全覆盖必须解决三者之间的责任和义务问题,必须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因此,建议以下几点。

(一)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避免越位与缺位

1.政府直接面对社会,从事大量具体的管理活动,抑制了社会的自我发展。随着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社会化大体上呈现四个基本趋向,即政府职能市场化趋向,增强公民自主性的趋向,拓展社会组织自治空间的趋向,强化和优化社会管理职能的趋向。政府与社会应当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并在二者之间建立起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以有效地满足公众的需要。因此,我国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推广方案篇7

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会昌县老龄办

     

会昌县60岁以上老年人约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14%,其中独居、空巢、留守老人2.8万,占全县老年人口的40%。面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严峻形势,为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我县积极探索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模式,2010年9月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公办运营模式的“会昌县文武坝镇湘青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成立以来,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服务设施,规范服务运营,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政府主导,高位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把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破解城乡养老服务难题、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来抓。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民政、财政、人社、老龄、共青团和乡镇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及时以县政府的名义出台了《会昌县文武坝镇湘青社区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施方案》,通过先行先试,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亲自召开调度会,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做出试点进度安排,高位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

(二)强化经费保障。县财政专门为试点社区安排了12万元启动资金和每年1万元的工作经费,同时,明确了对重点居家老年人对象发给每人每月100元的服务券。自2011年起,县政府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使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有了经费保障。

(三)强化部门配合。财政部门对试点社区给予了财力支持,人社部门安排了2名公益性岗位作为专职助老护理员,共青团组建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文武坝镇无偿提供服务场所和活动场地,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形成了同心协力共促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完善设施,夯实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基础

(一)完善设施,夯实基础。该服务中心按“五有”标准建设,即有规范名称、有服务场所、有工作制度、有工作队伍、有经费来源;设置有“八室”,即接待室、值班室、文体娱乐室、阅览室、配餐室、日间照料室、精神慰籍室、医务室;抓了“三支”队伍建设,即管理者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专业服务队伍;为老年人提供“五大”服务内容,即安全保障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精神慰籍服务。

(二)建章立制,规范运营。服务中心制定了工作职责、服务内容、工作制度、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等,有关工作制度和服务内容、工作流程等上墙,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服务行为,实现依规服务。

(三)监督评估,注重实效。服务中心还制定了监督评估办法,对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实行跟踪监督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给社区236位老人建立了家庭信息档案和建康档案并及时更新,以便针对性的开展服务。

三、求真务实,努力满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实行分类服务、个性化服务,主要有以下六种服务模式:一是中心设施服务。服务中心的设施能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配餐用餐、医疗保健、文体娱乐、书报阅览、广播电视、喝茶聊天、精神抚慰等服务项目。并且做到每天有活动,每周有展示,每月有比赛,每季有讲座,努力去增进社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整合资源服务。服务中心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选择了部分中介公司、保洁公司、餐馆、商店、理发店、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建立了居家养老联动服务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定期为服务对象服务,老年人凭服务联系卡可享受相关服务。三是上门照料服务。对无人陪伴但行动便利的老人,依据老人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按照老人的需求,定期、定时进行日间照料,把统一印制的服务联系卡发给老年人,老年人通过电话即可得到所需的服务。将护理人员及志愿者分成五个服务组,即安全保障、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籍等小组,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实行上门服务。现在精神慰藉组的“每周读报”已成为很多老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四是邻里互助服务。引导老年人开展邻里互助养老,通过志愿结对、邻里关爱,为老年人提供及时有效的照料。五是志愿照料服务。成立由低龄老人、老党员、青年、妇女志愿者和村(居)老年协会会员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一助一”、“一助多”、“多助一“的结对服务,为独居、空巢和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深受老年人欢迎。六是暖巢关爱服务。与“空巢”老人的子女定期联系,沟通老人的生活、身体和精神状况,提醒他们多关心老人,增强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感。

四、强化宣传,营造敬老助老良好社会氛围

通过电视、报纸、墙报、宣传单等各种媒介宣传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重点宣传为老年人办实事、送温暖、献爱心的事迹,扩大模范影响,推广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中好的经验。举行各种孝亲敬老活动,大力弘扬敬老助老传统美德,营造关心老人、帮助老人的良好氛围,形成“敬老光荣、虐老可耻”的社会风尚,涌现出“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江西省十大好人”肖祥晋等一批敬老模范。

居家养老推广方案篇8

一、深入开展老龄政策调研,加快推进老龄政策贯彻落实。

高度重视人口快速老龄化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全局性影响,以省市老龄办、省市委政研室开展的“人口快速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影响与统筹城乡老龄事业发展问题”调研为契机,积极开展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通过调研,深化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规律的认识,准确把握老龄事业发展重点、难点,从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调发展上,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既推进老龄事业发展,又促进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

大力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和普及老年人生活补贴制度。已实行生活补贴的村、社区,要根据条件水平逐渐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补贴标准,没有实行老年人生活补贴的村、社区,达到全区人均收入水平的要拿出规划,力争在2013年实施老年人生活补贴制度,经济条件不具备的,也要结合实际扎扎实实的为老年人做一件事实,努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2013年全区普及率要达到80%以上。同时抓好家庭赡养协议书的签订和兑现,推进家庭养老法制化。

大力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水平。坚持老年人享受优待的原则,不断完善优待老年人的政策和办法,提高困难老年人社会救助水平,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优先纳入城乡低保范围,认真落实区老龄办和区民政局联合制定的提高低保老人保障比例的规定,配合民政部门做好统计审报和发放工作,做到一人不落。抓好以“特困老年人救助基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各处镇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筛选审查上报工作,真正解决贫困老年人的生活困难。要认真做好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的纯老年家庭户优先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将农村贫困老年人无房户、危房户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进一步巩固完善高龄老人生活补助金发放制度。严格按照《区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金管理办法》的要求,按步骤、程序做好统计、公示、申报、发放工作。特别是做好符合补助条件、随子女在外地生活的高龄老人的审报工作。根据财力,2013年争取适量扩大发放范围和提高发放标准。

提高老年人医疗保健水平。2013年全区所有老年人纳入医疗保障制度覆盖范围,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继续做好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60岁以上老年人的参合率要达到10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继续推行减免老年人参合费用的优惠措施,达到全区人均收入水平的村社区必须减免老年人的参合费用。区直单位、处镇、村社区每年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进行一次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体检率要达老人数的95%以上。

继续做好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安康工程是省老龄委在全省推广的一项惠老活动,纳入了年度工作目标,作为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各处镇、村社区要高度重视,指定专人负责,做好参保老年人的登记和保费的收取工作。2013年我区投保率要达到老年人的50%以上。

三、加快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2015年实现全省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在全省逐步建立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全方位服务的信息平台”的要求,立足我区实际,继续抓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区直各涉老部门要根据各自的业务特长和工作职责,分解量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积极的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创造一个全社会关爱,全民参与的良好环境。各处镇、村社区要结合各自实际,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内容向多元化延伸。如开办老年公寓、托老所等,把工作向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延伸,做实做细,为全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2013年,全区69个社区,要达到一站一室一场三店四队(1个居家养老服务站,1个老年活动室、1处室外活动场所,1个饭店、1个商店、1个药店或卫生室。1支专业服务队伍,1支志愿者服务队伍,1支居民互助服务队伍,1支老年文体队伍)。126个村必须达到一站一室三店三队(1个居家养老服务站,1个老年活动室、1个食品店、1个商店、1个药店或卫生室,1支志愿者服务队伍,1支居民互助服务队伍,1支老年文体队伍)。

积极开展“幸福家园”创建活动。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范、安全实用、为老服务”的工作方针,本着以点带面、资源共享、整体推进的原则,深入开展“幸福家园”创建活动,建设全市幸福家园经典工程,打造全省知名具有区特色的养老服务项目。“幸福家园”的创建主要在全区村居建设的为老年人提供集中生活居住的老年公寓、之家、老年服务中心等范围中进行。创建目标是:利用3年时间创建至少20家,其中今年创建7家。每个处镇至少1家,达到高质量,高标准,高影响,以点带面,全面铺开。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强我区基层老龄工作,促进我区村居养老服务业发展,有效解决农村老年人“六个老有”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全省知名服务经济文化强区发挥积极作用。下半年区老龄办将组成检查小组对申报的“幸福家园”,从规划建设、设施配备、管理运作、规章制度、活动内容、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不定期检查。为保证建设任务的完成,各处镇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指定专人负责,组织一次调查摸底,拿出工作方案。

四、加强老年文化建设,加快发展老年文体事业。

加强老年文化设施建设。七处镇都要建起综合性老年文化体育场所,城区五个办事处和2镇至少有1处示范性老年人活动中心,68个社区和30%以上村全部建立老年活动室(站)。

加强老年文体组织建设。重点扶持培养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有影响的老年文艺、体育团体,区老年体协要充分发挥现有文体队伍的带头作用,加强管理,配训骨干,在动作的规范和演出的质量上下功夫,打造一批规范、稳定、水平较高的老年文体活动团队。要加强老年文体活动指导,按照处镇管理区域配置老年文体活动辅导员,推广一批适合老年人的文体项目。有条件的处镇和区直单位举办老年文化艺术节、老年运动会等活动,促进基层老年文体活动广泛开展。

加强老年教育工作。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教育网络。7处镇要建立健全老年学校,定期组织活动。有条件的村社区也要开办老年人学校或老年人课堂,普及法律、科普、生活、保健等知识,提高老年人的自身素质。要发挥文化大院的作用,强化对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党员的管理,引导老年人积极关心和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为“三个文明”建设做贡献。2013年,全区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在校(注册)学员不低于老年人口的10%,条件好的处镇力争达到15%以上。

五、加强引导,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

要建立健全老有所为管理服务机制,各处镇建立健全老年人才档案库,按照老年人的年龄、学历、个人特长分类建档。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老有所为活动,充分发挥老年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要加强老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各处镇老年人志愿者分队要加强老年志愿队伍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制定出年度工作计划和近期工作目标,扎扎实实的组织开展活动,打造不老松品牌。

六、加强老龄工作宣传力度,营造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

加强敬老文化建设,突出抓好老龄化形势、敬老传统美德和重点工作的宣传。大力宣传推广各类先进典型,特别是为老龄工作做出贡献的各级组织、社会团体和为老年人献出爱心的各类先进人物,弘扬社会新风,优化发展老龄工作社会大环境。

加强老龄宣传队伍、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宣传工作网络。抓好平面、网络和视频媒体的宣传。组织好老人节的敬老宣传月活动,积极利用有线电视台,宣传我区老龄工作。办好老龄网站,同时做好省内和全国主要新闻网站的投稿工作。积极争取在省市日报和老年报纸刊发稿件,2013年每处镇在国家省市级新闻媒体发表反映本地老龄工作的新闻稿件不低于10篇,市以下不低于20篇。年内区老龄办将对新闻稿件进行统计通报。

加强户外宣传物建设,充分利用新农村和文化大院建设的有利时机,普及老龄宣传一条街、一面墙工作。处镇驻地要有高标准、永久性的敬老标语牌,社区要建一处固定敬老标牌或敬老宣传橱窗,每个村都要有老龄宣传一条街、一面墙或敬老标语。

居家养老推广方案篇9

时至今日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广受社会关注,其可能的发展形势、影响以及应对之策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研究[1-3]。面对老龄化的严峻形势,社会关注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养老。而这个问题在中国却又存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城市层面的,另一个是农村层面的。几十年以来特别的发展模式使中国社会面临严重的城乡割裂,任何问题可能在农村与城市都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而恰恰,在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之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并且大部分时间在城市生活但同时却又不能真正定居城市。这带来了两个问题,其一是致使农村社会普遍成为老人社会,其二是这些未能定居城市的农民工以后的着落在哪里。由此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农村确实较城市严峻且复杂。用更为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即中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状况不仅呈现未富先老的特点,而且还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倒置。未富先老使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潜在负面影响,而城乡倒置又使这一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目前的情况下对农民养老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期在问题真正出现之前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

有鉴于此,本文将采用内部视角,从农村老年人口面临的养老现实困境出发,并结合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对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将采用案例陈述的方式试图尽可能全面地展示农村老年人口养老可能遭遇的问题,因此在个案的选择上本研究不要求代表性,而是寄望于将这一问题可能的各个方面展示出来。本文只做问题的展示,并不探讨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解决之策。在结构上,本文将根据农村老年人口的特点将个案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有关当下“留守老人”的案例,其二是有关第二代农民工的案例,即随年龄增大而可能成为“留守老人”的案例。同时本研究所选个案的来源并不拘泥于一时一地,而是尽可能将自己调查或者公开出版物上出现的个案集合起来,这样做的目的还是如前所述尽最大可能展示老龄化背景下农民养老问题的各个层面。

一、已成为“留守老人”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

所谓留守老人,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空巢家庭的另一个称谓罢了。只是空巢家庭这个概念的涵义更广,任何一个核心家庭在子女长大成人后只要子女长期离家也就成为了一个空巢家庭。而所谓留守老人则不过是农村空巢家庭中的老人而已,农村家庭的子女进入城市并大部分时间在城市生活而造成老人“留守”家园。如果要下个定义的话,似乎可以这样来界定:常年居住在户籍所在地、年龄不低于60周岁的农村老人,且其子女及子女配偶常年不在身边者。那么这样一个群体在养老方面会面临哪些问题呢?

案例1:年近八旬的庄稼汉

张老汉生于上世纪30年代,至今已年近八十,老汉家里有3个儿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3个儿子相继南下广东打工,其中小儿子通过努力在2005年左右终于自己翻身成为老板,在虎门自建了一家不大不小的制鞋厂。鞋厂的收益相当不错,张老汉的另外2个儿子也放弃了原来的工作而进入其三弟的鞋厂。但是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家境富裕、儿女孝顺团结的家庭中,张老汉却一直未放弃农业生产。虽然张老汉的3个儿子曾多次劝其父母放弃耕田转而到城市去与他们一起生活,但每次都遭到老汉的强烈反对。(访谈时间:2012年7月)

通过案例1的描述其实可以看到:首先是农民的养老诉求较低。从单个个案得出的结论并没有代表性,实际上,陈文娟[4]曾以规范的问卷调查方式对农村居民的养老意愿进行过专门调查,并指出农村居民的养老预期总体并不乐观,对养老问题的担心较高。遗憾的是其调查主要是针对中年农民,缺乏对老年农民的调查。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在传统家庭养老的观念中虽然养儿防老具有很强的正当性,但现实中年老一代对年轻一代的要求却绝非不讲人情。在多地农村的调查中笔者亦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很多农村的老人与子女分居住在低矮的“老屋”当中,其生活水准明显低于子女。但就是这样的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并不一定就低。反而,只要生活能维持正常的一般标准,做父母的更希望子女过得比自己好。这样,社会保障在制度设计上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即农村老年人认同的标准低于社会认同的养老标准[5]。如此一来可能伴随而来的问题便是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同度较低。笔者当然不认为既然农民本身的养老诉求较低就应该因此而设置较低的社会保障标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农民的养老意识。

其次,农民对作为财产的土地的认识是影响其养老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因此,即便是家境颇富的张老汉也一直不愿意放弃种田。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作用早已为学界所认识,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该从哪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有人因此而强调维持当下土地制度的重要性,也有人强调土地的社保功能阻碍了土地正常经济功能的发挥。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农民“恋土”而不愿离开土地,无非是因为心忧离开土地后生活没有着落或者说“保障”,以至于不论土地收益高低,在未寻得城市立足之前是很难愿意弃土离乡的。之所以需要土地担当社会保障的功能,不过就是因为与城市里的“单位人”相反,除了土地之外很难说还有什么可靠的依赖。这一点即便是国家大力推进农村医疗与社会保障的今天似乎依然如此。

实际上,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即老年农民表面上看来是因为观念落后而出现不愿意参与社会养老并且对自己的养老状况也不甚在意,其实际反映的还是他们对子女有无真正稳定生活的担忧。这种观念或许显得陈旧、保守甚至于在很多激进的人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但是无论怎么说,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却是如果不能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中建立稳定事业以及获得稳固财产的可能性,而仅仅是企图将适用于城市居民的社保体系扩展到农村的话,这样的做法可能并不讨好。毕竟,从个人的角度而言生活最大的保障只在于所在家庭是否建立在一个稳定的事业基础上。

二、即将成为“留守老人”的农民的养老

留守老人是现阶段已经进入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那么比他们更小的一辈,即现阶段年龄在50岁边缘到60岁之间的农民(学界通称的“第一代农民工”)则是可能很快就要成为“留守老人”的一代。据国家统计局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5278万人,其中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4.3%,首次突破3600万。然而,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仅为4140万人,占比只有16%。尽管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4岁,50岁上下的人似乎仍未嫌老。但是作为主要在工厂或工地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工而言,进入50岁以后显然意味着进入了一个体力衰退的高峰时期。那么这个群体面对的又是什么呢?

案例2:超龄务工者老谢等[6]

59岁的谢国万说,64岁的老伴身子不好,去年得了一场大病还动了手术,如果在家陪老伴不去打工,就断了家里的生活来源。为此,他很纠结。谢国万是开县团凤村人,36岁开始外出打工。自2009年始,早报记者已连续5年采访了谢国万,每年春节他都在纠结“走还是留”,但在吃完元宵节的汤圆后,他最终都扛起行李,坐上了南下广州的客车。5年来,打工所得占谢国万总收入的比重一直在攀升,2012年已高达90%,若停止打工的脚步,就只剩下960元/年的养老金,1000元/年的低保,外加500元/年的土地收益(算上其爱人1000元/年的低保,两人一年的收入只有3500元),根本难以维持夫妻俩的生活。为此,年近六旬的他还是想着咬牙再赚几年100元/天的苦力工资。(《东方早报》2013年2月26日)

如果说对于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而言,养老最大的障碍在于观念问题的话,那么对于这些50多岁的老农民或农民工而言则面临的困难要多得多。他们一方面面临自己事业的转折,即到底是回农村还是留城市的两难选择;另一方面对于他们中的大部分而言,子女的问题可能仍远未解决。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如果连最低的“社会保障”都没有(事实上大多数确实没有)则显然有失社会公义,但如果说只要提高其养老标准,每个月多发点保险金就能解决其“保障”问题,这恐怕亦只是天方夜谭。

面对老龄化问题,中国的城市与农村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状况。城市或许还真能像一些乐观的海外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城市化发展至少不会因为老年人口而面临主要资源匮乏。相反,它们很可能会用一群活跃的或相对活跃的老年居民,能够并且将为城市社会做出广泛的贡献而非依赖于城市。”[7]相比之下,第一代农民工的工作年龄即便再往后推延5年,在自身并无稳定事业又缺乏社会养老保险的情况下,要使他们在社会生活甚至于消费领域变得“活跃”或“相对活跃”怕也只能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

三、结论与讨论

对于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发展趋势,杨青哲[8]在其博士论文中做过详细的估算。他以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关于农村人口的相关数据做基础,预测了未来40年(2010~2050)中国农村各时期总人口数、少年儿童人口数、劳动力年龄人口数、以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根据他的估算,即便是按照最高可能的总和生育率(2.3)进行推算,农村少年儿童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在未来40年时间内将保持递减趋势,在2025年,65岁及以上人口数超过1亿,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峰值,约为1.5亿。40年乡村老年人口比重的变化,从2010年的10.06%上升到2050年的44.18%,共增长了36.33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趋势必然导致社会抚养比的提高,杨青哲估计到2050年总抚养比将超过1。

居家养老推广方案篇10

根据《平昌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要点》安排,经主任会议决定组成调查组,全面调查掌握全县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老年法》)的情况,调查组在人大副主任张松民的带领下,先后听取了县老龄办关于老龄工作的汇报,分别召开了县老龄委10个成员单位负责人、基层干部和老年人代表参加的多个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意见,到南风乡了解基层农村老年权益维护情况,实地查看了部分乡镇敬老院,现将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平昌县人口老龄化概况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龄人口(60或65岁以上)比重不断攀升,并达到一定水平时的人口结构状态。平昌县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一是平昌已提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XX年底,我县60岁以上老人近16万人,约占全县常住总人口862620的18.54%,按国际通用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便称为老龄化社会。按此标准,我县超出国际标准8.5个百分点,我县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二是老年人口逐渐高龄化。我县7180岁老人约有24853人;8190岁老人约有15996人;999岁以上老人有1247人;100岁以上老人123人。三是老年人家庭空巢化严重,老人独居率上升。由于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和城镇流出,是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产生的主要因素。并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空巢老人逐增;空巢期相应延长;农村呈现出比城市更快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低龄、高龄两代老人同守空巢;老人村现象突出且普遍,如南风乡阳家村空巢老人约占村老年人口的81%,鹿鸣乡石龙村空巢老人约占村老年人口的73%。四是四二一的家庭成员结构已经显现。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进入婚育年龄。一对夫妇在供养四位老人的同时,还要抚养一个孩子,造成家庭养老负担过重。

贯彻实施《老年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几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老年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围绕《老年法》五个老有(即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切实履行职责,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老龄工作氛围

落实惠老法律、政策,推进老人事业发展

老有所养逐步推进。一是健全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县人社局在城镇着力规范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和发放渠道,在农村建立完善以村社干部和失地无业农民为重点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XX年底我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19389人,企业参保职工38382人,其中退休老人17982人;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20743人,领取养老保险金待遇164人。全县累计发放退休金和基本生活费2.8279亿元。二是县民政局认真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对符合条件的5996名孤老和孤儿全部纳入农村五保供养。在集中供养上,已建成江口镇、坦溪镇等农村敬老院9所,在建驷马镇、龙岗乡2所,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月441元。在分散供养上,除按国家规定标准每人每月发放供养金150元外,县民政局还探索建立了爱心责任代养机制,有效促进了农村五保供养社会化进程,新华社、中国社会报等专题进行了采访报道,并依托农村敬老院、光荣院等福利设施,目前代养社会老人150人。三是建立完善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3312名特困老人纳入低保救助;建立完善了老优抚对象抚恤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和生活补贴制度。从2015年1月起,先后对全县123名百岁老人落实兑现了每人每月100元的长寿补贴金;从2015年1月起,对1247名999岁高龄老人按每人每月50元标准兑现落实了高龄老人生活补贴金。四是县人口计生局20XX年按每人每月60元标准发放全县独生子女老人补贴5748人413.9万余元。五是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模式。从2015年起,先后投入5万余元,在江口镇政法街社区推行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先后有1246名老人得到惠及。

老有所医逐步确保。一是全县努力提高社区(村居)医疗覆盖面。每个居委会建立了医疗服务站,村村设立了卫生室,基本保障了老年人就近就医。县卫生系统尽力为80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20XX年笔山镇卫生院对全镇老人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二是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县80.5万农村居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2%。民政部门为五保、优抚对象缴纳新农合和居民医保资金,参合、参保率均达100%。据调查,20XX年全县支出基本医疗保险费0.6亿,其中老年人住院支出1800万元,新农合支出9222万元,其中老年人支出占30%,达2700万元。三是完善医疗补助制度。近三年来,全县对150余名身患重大疾病的特困老人实施医疗救助,累计救助金额达到45万余元。

老有所乐,老有所学逐步形成。近年来,全县积极支持老年活动开展。县财政局、民政局、县住建局、县广电局、县关工委、县人社局和县科文局等部门积极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创造条件,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和老龄办分别对每个新成立的12个老年协会给予8万多元补助,全县各类健身娱乐老年协会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县老年大学邀请县领导、专家到校为老年人讲课。

老有所为逐步展开。许多退休的老同志老当益壮,积极为平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了许多大事好事,既达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更实现了老有所为。县老领导周尚聪主动担任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规范了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机构,带领全县1800名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共同关爱青少年成长。

完善保障措施,维护老年合法权益。

一是加大涉老法律援助。全县设立老年法律援助中心1个、乡镇老年维权工作联络站43个、村居纠纷调解小组497个,据调查,2015年至20XX年5月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涉老纠纷案件3019件,2015年至20XX年5月,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免费办理涉及老年人法律援助诉讼案件80件。

二是加大司法维权力度。县人民法院设立了老年法庭,按照及时立案、公正审理、限时结案、优先执行的原则,2015年至20XX年5月县人民法院共受理涉老诉讼案件97件,其中采取电话立案或上门立案的方式为老年人办理立案手续达14件(次)。畅通司法救助绿色通道,2015年至20XX年5月,法院为109名老龄当事人办理了诉讼费减免缓缴手续,有效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设立敬老维权服务岗位。县委老干部局、县老龄办、县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县法院老年法庭、县公安局江阳派出所等单位先后被市老龄委授予巴中市维权示范岗称号。

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贯彻《老年法》,维护和保证老年人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

敬老氛围不够浓厚。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各类学校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尚未形成常态,没有广泛地向敬老养老的主体中青年人进行宣传,现在社会上对下一代关爱多,对上一代关爱少,全社会敬老氛围不够浓厚,对老龄化的危机和挑战认识不足。

侵犯老年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存在。一是一些赡养人缺乏赡养意识,有些赡养人对老年人生活上不照料,精神上不慰籍,甚至不予经济上供养。2015年,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办理了一件江口镇82岁原告王某诉六子女的赡养纠纷案,当县人民法院即将维权的民事调解书送达到老人手中时,遗憾的是该老人抱怨离世。二是老年人的再婚权利受到干涉。现实生活中,一些子女们不尊重法律,不尊重父母的选择,存在子女或者其他亲属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生活的现象。三是老年人受虐待、遗弃现象时有发生。2015年涵水镇老人李某诉其长子赡养纠纷一案,其长子不仅不承担老人的生活费、医疗费,更为恶劣是在老人过生日的时候,还打伤了老父亲。四是老年人自主处分财产权受到子女干涉。一些子女自己不劳作,与父母住在一起,当啃老族,使得一些老年人尚健在时,已落得两手空空。五是《老年法》、《四川优待老年人规定》中规定的老年优待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如一些车站没设立方便老人买票的窗口,实际生活中,曾出现老年人乘车为减免费用而产生纠纷。

老年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随着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城乡老人所占比例增大,高龄老人增多的状况已较为普遍,老人们对就近或集中享受老年护理、生活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是养老设施规划滞后。县政府虽然将养老服务事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但在城市总体规划、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未能充分考虑托老所、老年活动场所、老年学校等配套设施。二是机构养老设施供需矛盾突出,远远滞后我县老龄化程度。据了解,全县43个乡镇,仅有农村敬老院9个,已建的养老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服务范围窄,不能适应需求。三是居家养老配套设施严重缺乏。按照现有的养老体系,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则是居家养老的依托,目前街道、乡镇大都没有建立老年服务机构。在农村基层,老年人活动场所更加匮乏。

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我县养老保险形式单水平低、覆盖面小,特别是农村养老保险水平更低,据统计,我县农业人口约为86万人,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20743人,约占农业人口的0.02%。虽然我县普遍建立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老年人治病难看病贵问题仍存在,对农村老人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急性心梗,乡村医生往往无能为力。

城镇三无老人、留守老人或空巢老人成为社会最困难的群体。城镇三无老人,是指城市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老人。他们有的捡拾垃圾、露宿街头,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政府救助。尽管一些城镇三无老人享受城市低保,但数量少,随物价的上涨,生活非常困难。留守老人或空巢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开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或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在家留守的父母。调查得知,这些老人活得累、活得苦、活得孤单。一是活得累,由于成年子女的外流,年老体衰的留守老人往往既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家务劳动,隔代教育的重担也压在他们的肩上。一些参加劳动的老人在遭遇水、旱等自然灾害导致收入剧减,除去购买农作物种子化肥后更是所剩无几,同时很多留守老人由于子女自己的收入也很低、子女要供孩子上学读书等多种原因而获得子女给与的生活费很少,导致他们仍然生活贫困。为了生存,多数农村空巢家庭老人只有生命不息,劳作不止。二是活得痛苦,留守老人的健康及生活照料情况堪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逐渐衰弱,近几年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病种如高血压、慢心衰、急性心梗发病率逐渐上升,农村个别老人在家患病去世后,邻居及其子女还不知道何时在家去世。三是活得孤单。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年人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就相应地越来越少,而外出务工的子女相当一部分是年初而出,年终而归,他们与留守老人相处的时间一般只有1个月左右。子女外出后,导致老人孤独感增强,这些空巢老人大多数过的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此外,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在家庭之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更会产生孤苦、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许多农村老人患了心理疾病,有的甚至成为精神病老人。

几点建议

提高对老龄工作重要性、紧迫性、前瞻性的认识。当前我县正处在老龄问题全面凸显前的重要时期,要充分认识到我县老龄化趋势的严峻性、长期性、复杂性,以及老龄化给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提高对发展老龄事业重要性、紧迫性、前瞻性的认识,及早关注、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趋势。

加强老年事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全县要高起点制定详细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养老福利机构布局规划。多办、办好公办福利养老机构,认真解决社区养老服务用房和老年活动中心的建设问题,提高社区居家养老依托功能;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推进多元化养老机构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经营运作方式兴办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以满足不同层次家庭的养老需求,及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养老福利机构优惠政策,在土地、税收和规费、水、电、网络等方面给予优惠。

认真落实好涉老法律及惠老政策,切实提高全县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水平。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在日益弱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要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全县要认真宣传好、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完善城乡基本养老、医疗保健、社会救助等保障制度,建设涵盖面广、服务多元化的综合养老保障体系。对我县农村、城镇老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状况,要研究推广安全、有效、经济、适用的卫生适宜技术。政府及其相关涉老职能部门应主动结合部门职责和行业特点,执行好《老年法》、《四川优待老年人规定》,制定具体的落实优待老人的各种措施。

法德兼用,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实现。一方面,要倡导道德保障,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基础是运用道德手段来进行。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核心是采取法律措施来进行,要强化《老年法》等涉老法律的宣传教育和法律的惩戒作用,依法维护老年人应得到的合法权益,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司法行政系统各个方面的力量,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防止侵犯老年人的应有权益,倾心倾力做好老年人维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