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7:15

宏观经济报告篇1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4月23日的《2015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报告》显示,家庭对股市的升温预期与对房市的降温预期形成鲜明对比。一季度超七成炒股家庭盈利,76.8%的股民看涨二季度股市;尽管楼市推出一系列新政,但仍有37.09%的家庭预期房价下降,仅有不到两成家庭预期房价上涨。

该报告基于2015年一季度回访数据撰写而成,从宏观经济形势预期、家庭资产季度变动、家庭负债、股市盈亏与投资计划几个维度来分析和解读我国家庭对第二季度宏观经济的预期判断,希望对政策制定、学术研究、业界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尽管降低首套房与二套房首付比例等楼市利好政策相继出炉,但仍有37.09%的家庭预期房价下降,仅有不到两成家庭预期房价上涨,房市降温效应已凸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将近一半的家庭(46.93%)看涨二季度股市,远远大于预期股市基本不变的家庭占比(29.66%)和预期股市下跌的家庭占比(23.41%)。

老股民和学历较高的家庭偏向认为股市不可信、不透明、不成熟。报告显示,炒股家庭中,有42.3%的家庭认为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不可信,65.5%的家庭认为股市不透明,48.2%的家庭认为股市不成熟。其中,老股民和户主学历较高的家庭更不认可现有股市形象。但值得注意的是,炒股家庭是否盈利并不太影响中国股民对股市形象的看法。

与之相应的是,一季度家庭总资产环比持平,房产、工商业资产小幅下降,金融资产增值较大。报告显示,中国家庭一季度总资产环比持平,总资产下降的家庭占比不到两成。分不同类型资产来看,家庭房产和工商业资产略有减值,金融资产总体增值较大。且一季度未持有风险资产(股票、基金等)的家庭,由于住房资产、工商业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缩水,导致其总资产缩水。相反,一季度持有风险资产的家庭,其风险资产变动指数高达128.31。但这种因其风险资产增值引起的总资产增值情况也存在一定的泡沫风险。

宏观经济报告篇2

(一)一致和先行指数双双微幅回升

7月份,我区一致指数为97.9,比6月份上升0.1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4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就业指数为106.4,比6月份上升0.4点;工业指数、社会需求指数和社会收入指数分别为114.8、93.2和90.7,比6月份分别下降0.02点、0.2点和0.8点。

7月份,我区先行指数为97.8,比6月份上升0.1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6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平均消费倾向指数、贷款指数和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分别为89.6、122.4和-125.8,比6月份分别上升0.3点、0.2点和0.7点;新开工项目指数、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指数和产销率指数分别为129.4、84.7和96.9,比6月份分别下降0.8点、5.7点和0.01点。

图1内蒙古一致、先行指数(2006年=100)

(二)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在“浅蓝灯区”小幅下行

图2内蒙古宏观经济预警指数(2006年=100)

7月份,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20,比6月份下降1,在连续3个月保持平稳运行之后,再现经济下行态势,接近偏冷的“浅蓝灯区”下限。

图3内蒙古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分项指标灯号图

7月份,构成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指标中,投资指数、工业利润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和商品房销售额指数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工业指数、外贸指数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消费指数、居民收入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贷款指数均处于正常的“绿灯区”。

二、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一)工业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微幅走低

图4内蒙古工业预警指数(2006年=100)

7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工业预警指数为114.8,比6月份下降0.02点,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微幅走低。

图5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增速走势

7月份,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比上月下降3.4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5.9个百分点。需要关注的是,企业效益下行趋势不减,降幅逐步扩大。7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0.1%,创下2009年12月以来的历史新低。

图6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速走势

(二)投资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继续小幅下行

图7内蒙古投资预警指数(2006年=100)

1-7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投资预警指数为120.1,比上半年下降0.02点,继续在过冷的“蓝灯区”小幅下行,处于“蓝灯区”的上边缘。

图8内蒙古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走势

1-7月份,我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低于上半年1.6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

(三)消费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持续回落

图9内蒙古消费预警指数(2006年=100)

1-7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消费预警指数为114.5,比上半年下降0.4点,继续在正常的“绿灯区”保持下行态势,已连续回落11个月。

图10内蒙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走势

1-7月份,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额以上)同比增长12%,低于1-5月份2.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7.7个百分点。

(四)进出口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上行

图11内蒙古外贸预警指数(2006年=100)

1-7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外贸预警指数为97.5,比上半年上升1.9点,逐步回升到偏冷的“浅蓝灯区”中部。

图12内蒙古进出口额累计增速走势

1-7月份,我区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0.1%,比上半年下降1.4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同期48个百分点。

(五)财政收入预警指数下行至过冷的“蓝灯区”

图13内蒙古财政收入预警指数(2006年=100)

1-7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财政预警指数为115.1,比上半年下降1.7点,下行至过冷的“蓝灯区”。

图14内蒙古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增速走势

1-7月份,我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持续放缓,同比增长12.3%,比上半年下降4.7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同期20个百分点,创下2003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六)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小幅回落

图15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2006年=100)

7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价格预警指数为102.5,比6月份下降0.5点,继续在正常的“绿灯区”小幅回落。

图16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当月增速走势

7月份,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2%,比6月份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环比下降0.9%,降幅比6月份缩窄0.2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报告篇3

我国经济在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外贸顺差过大和外汇积累过多等问题。这些宏观经济问题与收入分配差距和城乡差距扩大、资源环境问题严峻等密切相关。针对国民经济存在的问题,应适时利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手段,对信贷、投资、物价、贸易进行必要的管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同时,应利用当前国民经济环境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也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外贸顺差过大和外汇积累过多等可能使国民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问题。这些问题从**年以来重复出现,必然有其结构性、制度性的根源。这些宏观经济问题与国民经济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如收入分配差距和城乡差距扩大、资源环境问题严峻等密切相关。我们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发挥政府在宏观治理上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当前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不足。**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而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则从2001年的59.8%逐年下降到**年的50.0%。这几年,我国政府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控制银根和地根,对投资实行有保有压,并强调扩大内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投资增长一再反弹,内需扩大相对乏力,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投资持续过快增长,将来又会变成生产能力,有可能使得**年开始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重复出现。

投资集中于某些产业。近几年,我国不仅投资增长过快,而且经常在一段时间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年、**年、**年投资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和建材等产业,**年投资集中在化工产业,出现了一波波的投资“潮涌现象”。这使得这些产业的众多投资项目完成后,产能出现严重过剩,竞争激烈,价格下降,不少企业难于收回投资成本,还会使银行呆坏账增加,加大金融和经济风险。

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双盈余”。从1994年以来,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年年出现盈余。贸易顺差从1994年的54亿美元增加到**年的177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达1125亿美元,大大超过去年同期614亿美元的规模。实际使用的外资额则从1994年的432.1亿美元增加到**年的735.2亿美元。“双盈余”使得外汇储备从1994年的516.2亿美元快速增加到今年6月底的13326亿美元。外汇储备大量积累,增加了货币升值的压力,导致对人民币升值的投机。尽管我国资本账户仍有管制,但在经常账户开放的情况下,投机人民币的途径很多。投机资金进来后,不会仅仅满足于赚取银行利息,还会想方设法寻找其他高回报的出路,如投机房地产、股市等,这就推动了资产价格上涨。

城乡差距扩大。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到**年达到3.3∶1。尽管我国政府近年来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并在想办法加以解决,但城乡差距仍在扩大。按照目前的情形来看,未来1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如果能以平均每年7%的速度增长就是相当不易的成绩,而城镇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速很难低于9%。城乡差距继续扩大,这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近年来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改革开放后每个人的收入都有很大提高,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也引发或潜伏着不少社会问题。如果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不到遏制,即使未来经济增长很快,也会影响社会和谐。

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我国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代价很大。**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5.5%,但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5%、钢材消耗占30%、水泥消耗占54%。电力和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分别从90年代初的0.5和0.8左右升高到**年和**的1.5左右。**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未达到“十一五”规划设定的年均目标。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好转。

宏观经济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有些是改革不到位的问题,有些是发展中的问题,有些则是激励机制和法制的问题。

(一)改革不到位的问题

城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症结在于改革不到位,包括金融结构失衡、资源税费不合理以及行政垄断问题。其中,金融结构是最关键和最核心的问题。

金融结构。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运用的人民币资金,占到整个金融体系人民币资金运用总量的75%。这种以大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使得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贷款。在缺乏金融服务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对不足,其结果是:第一,减少大量就业机会,不仅使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到非农产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消除,而且不利于城市扩大就业,造成城乡差距扩大和收入分配不均。第二,在其他像我国这样发展程度的国家,银行贷款利息至少是10%,而我国只有6%左右。一般国家存贷利差只有1%左右,而我国储蓄的利率较低,存贷利差超过3%。这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能借到钱的企业,由于资金价格低,会提高其投资项目的资本密集程度,使单位资本创造的就业减少。同时,能从大银行借到钱的企业相对富有,其借得的资金又得到相对较穷的储蓄者的补贴,于是城乡差距和收入不均现象更加恶化。

资源税费。改革开放前,我国采用资源产品低价政策来补贴重工业发展,政府免费将开矿权给予国有矿山企业。改革开放后,引进市场竞争,允许民营和三资企业进入资源开采业。为了补贴背负着退休人员和冗员等社会负担的国有矿山企业,国家只征收极少的资源税和资源开发补偿费,资源价格仍人为压低。到90年代初,矿产资源价格开始放开并与国际接轨,但资源税费仍然维持原来水平。于是,对没有沉重社会负担的民营和三资企业来说,开矿变成一个暴利行业,使得收入分配恶化,而且为取得矿山开采权还出现了寻租等行为。

行政垄断。改革开放后,市场竞争被逐渐引进各种行业,但金融、电力、电信等行业仍然维持国有垄断。垄断性国有企业在上交所得税后,剩下的利润全归企业自己支配,使得这些企业的职工工资远高于其他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二)发展中的问题

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以及投资“潮涌现象”和“双盈余”问题的产生,除了改革不到位的原因,主要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有关。

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的原因。首先,我国作为一个刚刚跨过低中等收入国家门槛的发展中国家,即使国内很多产业已经产能过剩,但产业升级空间仍非常大,投资机会非常多。其次,收入分配不均,财富越来越向经营大企业的富者集中,而富者消费倾向低,又容易从银行取得投资的配套资金,因而投资冲动大。低收入者消费倾向虽然较高,但收入水平低,消费意愿难于实现。所以,整个社会就表现为消费不足。第三,由于市场规模巨大、劳动力相对便宜、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等原因,外商直接投资大量进入,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国。

投资“潮涌现象”的原因。一般来说,在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基本上是沿着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逐阶而上,企业对下一阶段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很容易形成共识,导致过多的企业同时进入某个产业,进而形成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甚至导致通货紧缩。经过一番厮杀后,不少企业倒闭,银行呆坏账增加,情况严重时还可能诱发金融和经济危机。这种现象在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出现。另外,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比较突出,银行为赚取存贷利差,有积极性去支持企业投资。由于我国银行结构以大银行为主,银行间对投资项目也容易英雄所见略同,使“潮涌现象”更为严重。

“双盈余”的原因。资本账户盈余同外商以我国为加工出口基地和为进入我国市场而到我国投资有关,还与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既缺资金也缺外汇的情况下制定的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有关,这种情况直到今年才有所改变。由于投资过热和“潮涌现象”形成产能过剩,国内消费相对不足,必然要增加出口,这就使得经常账户出现盈余。同时,改革开放初期为克服外汇短缺的瓶颈制约,我国制定了鼓励出口的各种退税政策,这些政策一直延续使用。经常账户盈余除了内因,也与美国财政赤字和居民储蓄率低,国内需求大于国内供给,只能靠国外供给来平衡,从而导致经常账户赤字的外因有关。**年以来我国经常账户盈余的大量增加,还与投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活动有关。我国资本账户尚未开放,投机者仅能利用高报出口价值、低报进口价值或假技术转让等方式将外汇汇入我国换成人民币,这些手段都会加大我国经常账户盈余。日本和台湾地区在80年代中期面临货币升值压力时,也出现过同样现象。

(三)激励机制和法制问题

激励机制和法制问题突出表现在资源、环境问题上。

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我国处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能源资源使用的增加和环境的压力,这同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的发达国家有所不同;金融结构不利于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发展,也限制了我国服务业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和环境压力更大。其次,我国能源资源价格不合理,使用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措施所增加的成本往往远高于能源资源节约所带来的好处,企业缺乏节约能源资源的内在动力。同样道理,污染减排设备的安装和运转会增加企业成本,但对没有达标企业的惩罚力度又不够,这就使得有些企业即使已安装了减排设备也不愿意运转。第三,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长期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主要指标,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质量改善在考核中不占重要地位。而且,我国财政税收以生产型增值税为主,发展制造业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税收。能源资源和环境指标的督导实施会给企业增加成本,有些地方就对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治理宏观经济问题的思路

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存在的问题,应适时利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手段,对信贷、投资、物价、贸易进行必要的管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同时,应利用当前国民经济环境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金融结构问题。应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所提出的改善金融结构的精神,多发展一些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劳动密集型中小型企业和农户,多创造就业机会,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发展现代农业,缩小城乡差距。逐步放开利率,让贷款和储蓄利率达到应有的水平,消除储蓄者补贴富有的大企业的问题。储蓄者能从其储蓄中获得应有的回报,也可以减少目前大量民众进入股市的现象。

关于资源税费问题。资源税费应该调高到合理水平。美国陆上石油开采的权益金是12%,海上石油开采是15%,而且当石油价格高到一定程度之后还要交暴利税。在发达国家,通常自然资源开采中超过50%的收益是交给国家的。

关于行政垄断问题。垄断行业应该放开的就要放开;如果确实不能放开,则要加强对其价格、成本和收益分配的监管。

关于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问题。如果经由中小企业的发展,多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收入分配,应当能够提高消费倾向,使投资的比例降低到比较合理的水平。另外,也应相机修改外资优惠政策,不再以资金的量作为实行优惠政策的依据,改为根据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区域发展的需要来制定鼓励投资的政策。

关于投资“潮涌现象”问题。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应包括如何避免投资周期性地向某些产业过度集中的情形。政府对产业升级应该有指导,比如规定准入的技术和自有资金条件等,避免企业过度依靠银行贷款投资和许多条件不足的企业进入;适时产业投资状况和未来供需状况的信息,作为企业投资的参考。

宏观经济报告篇4

第一部分

2007年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一、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显著

(一)国民经济由加速增长转为稳定增长,增长结构有所优化

受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和国内需求旺盛的拉动,200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从偏热转向过热的势头比较明显。GDp增速由2006年的11.1%提高到2007年二季度的11.9%。针对这些情况,中央加大了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10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5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发行特别国债,取消或降低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和反征出口关税、扩大加工贸易限制列产品目录等,这些政策措施对抑制经济从偏热转向过热发挥了积极作用,三季度GDp增长速度下降到11.5%,四季度增幅进一步回落到11.2%。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加快0.3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回落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加快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加快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较,第三产业增速提升最快,符合我国控制工业高污染、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控方向,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有所提高。

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比上年增产350万吨,增长0.7%,成为历史上第4个高产年,这是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4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1534万吨,比上年增长1.3%;早稻319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35420万吨,比上年增长0.6%。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回落。去年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二季度进一步提高到18.7%,随着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加强,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平稳回落态势,10、11、12月增速均保持在1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5%,加快1.9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3.8%;集体企业增长11.5%;股份制企业增长20.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7.5%。重工业增长19.6%,轻工业增长16.3%。在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国家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粗钢、水泥、电石、铁合金等产品产量增幅有不同程度的回落。淘汰落后稳步推进。工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到55%以上。煤炭、有色、建材、汽车等行业资源整合力度加大,产业集中度继续提高。

(二)消费价格、房屋价格上涨较快,通胀压力增大

2007年,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提高,从3月份开始持续超过3%的年度调控目标,7、8月份连续突破公认的可承受通货膨胀率界限值5%,11月份达到全年最高的6.9%。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5%,农村上涨5.4%。。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0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4.5%,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上涨6.3%,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1.7%,蛋上涨21.8%,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继居民消费价格自年初以来保持加速上涨态势,工业品出厂价格也在8月进入了上行通道,11、1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分别高涨4.6%、5.3%。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此外,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去年1~4季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分别上涨5.6%、6.3%、8.2%、10.2%。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7.6%,涨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当前的物价波动仍然属于农产品局部供求不平衡引发的结构性物价上涨性质。虽然我国商品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但受生猪、油料产能恢复的周期性影响,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拉作用,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且在消费价格加快上涨的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开始提高,房价涨幅居高不下,上游产品向下游产品传导的涨价压力有所加大。下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对稳定价格预期、控制物价进一步上涨将起到一定作用;但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没有改观,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客观存在,居民和企业通胀预期走高,新涨价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难确定,对控制物价十分不利。

(三)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在宏观经济持续高涨的带动及国家积极就业政策的引导下,2007年我国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3%,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5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53%;2007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2006年底下降0.1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工作协调,确保完成全年就业再就业的各项目标任务。

(四)国际收支失衡持续加剧

为了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去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我国出台了多项调整外贸进出口的政策,其力度之大、频次之多可谓前所未有。即便如此,我国外贸顺差的增速仍然达到47.7%,是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再者,根据目前外汇储备增长情况,资本项目下仍然有大量盈余。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大规模“双顺差”使得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依然较为严重。2007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新增4619亿美元,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外汇储备规模持续大幅增加,国家在收购外汇的同时,央行向市场投放了相应的基础货币,再通过货币乘数作用,造成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使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同时,国际收支盈余失衡加剧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加快,全年累计升值6.59%,12月末为1美元兑7.3046元人民币。

二、三大需求保持快速增长

2007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保持快速增长,消费对GDp的贡献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初步估计,在11.4%的GDp增长中,消费、投资、净出口分别拉动4.4、4.3、2.7个百分点。长期以来,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结构失衡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今年这一结构性变化,可能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出现“拐点”。

(一)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增速逐季走高

2007年以来,在国民经济持续高增长、收入水平不断增加和消费环境日趋改善等有利因素推动下,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出本轮经济周期以来最强劲的增长势头,增速逐季走高。消费品零售额4个季度分别增长14.9%、15.6%、16.8%、19.1%,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提高3.1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0411亿元,增长17.2%,加快2.9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799亿元,增长15.8%,加快3.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6.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9.4%。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大类商品零售中,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均增长20%以上。以住和行为热点的消费结构升级,成为带动消费品市场活跃的主要动力。

(二)投资增幅略有回落,存在高位反弹压力

2007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加快0.9个百分点。分季度来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4季度增速分别为23.7%、27%、25.4%、23%,呈现冲高回落态势缓慢回落。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7414亿元,增长25.8%,加快1.5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825亿元,增长19.2%。在城镇投资中,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31.1%;第二产业51020亿元,增长29.0%;第三产业64928亿元,增长23.2%。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分别比上年增长21.0%、34.0%、28.2%,增幅分别上升0.4、0.9和2.3个百分点,呈现东部发达地区低、中西部发展地区高的良好特征,有利于下一阶段国民经济的梯度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尽管目前投资增幅呈现回落态势,但反弹压力依然存在。

首先,房地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以及地方项目投资的加快,使得2008年投资增长仍有较强的惯性。2007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加快8.4个百分点;全年全国城镇新开工项目231894个,同比增加27931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86258亿元,同比增长28.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3.1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占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比重为33%,比上年同期上升2.1个百分点。其次,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企业自筹资金增速呈逐渐上升之势,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有所下降,将导致“紧信贷”政策效力弱化。2007年前11个月,企业自筹资金增速为33.6%,比1季度末、上半年末和三季度末分别增加11.8、3.4和1.4个百分点;第三,贷款中长期化势头明显和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高于贷款总量增速的因素,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投资增长;总之,考虑到年全社会资金流动性过剩、企业效益持续高增长、政府换届等多重因素,未来投资反弹压力不容低估。

(三)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加快,贸易顺差增速减缓

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回落1.5个百分点;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加快0.8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改善不明显。为了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去年我国出台政策力度之大、频次之多均超过前几年。在上半年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形势下,7月1日起我国对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并进一步改进了加工贸易台帐保证金管理办法。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初显,进入2007年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速逐步放缓,进口增速加快,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的势头得到有效抑制。全年1、2、3、4季度当季出口增长速度分别为27.8%、27.4%、26.3%、22.2%;进口增长速度分别为18.2%、18.2%、20.6%、25.5%,,进口增速明显快于出口增速,导致贸易顺差增长速度持续放缓,1、2、3、4季度当季增速分别99.4%、75%、50.3%、12.9%,回落态势尤其是第4季度十分明显。

三、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在经济增速明显加快的同时,企业经济效益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快,再加上物价上涨和税收征管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在近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出现了进一步加快的势头。1~1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48177.12亿元,增长33.5%,较上年同期增速高出8.8个百分点,完成年度预算的109.3%。全年全国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未扣减出口退税)累计完成49449亿元,比上年增收11813亿元,增长31.4%,大大超过经济增长。企业实现利润继续大幅增长。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29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7%,增幅同比上升6.0个百分点。39个工业行业全部实现盈利。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68.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61.4%,化工行业增长51.5%,煤炭行业增长49.1%,钢铁行业增长47.2%,电力行业增长39.0%。由于就业状况好、新增就业人数多,各地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企业效益好转使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提高,农产品涨价使农民普遍受益,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广大居民从经济增长中得到的实惠增多。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加快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加快2.1个百分点。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5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967亿元。

四、货币信贷增速仍然较快,流动性过剩依然突出

去年以来,虽然银行连续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存贷款利率,多次发行央行票据,回笼货币,货币信贷紧缩程度已与历史最紧时期相当,但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去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40.34万亿元,同比增长16.72%,增幅比上年末低0.2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5.25万亿元,同比增长21.01%,增幅比上年末高3.5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3.03万亿元,同比增长12.05%。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3303亿元,同比多投放262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36323亿元,比上年多增4482亿元。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53878亿元,比上年多增4599亿元。全年投放现金3262亿元,比上年多投放221亿元。货币政策在2007年中期以前过于倚重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手段,利率、汇率等价格型手段力度不足。从出台时机和力度来看,提高利率的时机有些偏晚,并且调整力度偏小,调整幅度跟不上价格上涨幅度的变化,不足以及时扭转实际利率为负的局面。由于实际利率严重偏低,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相对加快,抵消了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效果,未能通过有效调节资金的使用成本来抑制投资过热,客观上也助长了经济趋热和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实际有效汇率升值过慢,对出口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这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不断加剧的原因之一。

从目前形势看,单纯的货币政策难以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需要财政、外汇等其它政策的配合,效果才能更为显著。股票指数创历史新高后在高位震荡调整,股票市场交易量增加。2007年年初,上证指数持续上行。在连续突破3000点、4000点两个关口后,去年5月29日上证指数报收于4334.92点,创历史新高。5月30日上调印花税税率至3‰,受此影响,沪深股市放量下跌,上证指数当日收于4053.09点,下跌6.50%。此后近两个月,股票市场呈现宽幅震荡调整走势。8月初,股票市场开始新一轮的上扬,股指快速上行,10月16日上证指数收于6092.06点,为历史最高点,此后,上证指数冲高回落,大幅回调至5000点附近后再次宽幅震荡调整。年末上证指数收于5261.56点,较年初上涨2545.84点,涨幅为93.74%。随着股票市场发展,大盘新股如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远洋、中石油等持续发行,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进一步提升。

第二部分

2007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及问题

从近几年宏观调控的实践看,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和贸易顺差过大等已经由短期矛盾演变为中期问题,在“三过”矛盾没有有效解决的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际操作偏松,经济长期在偏快与过热的边缘运行

财政政策在执行上过于宽松,一是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周期中的繁荣阶段,经济运行的自发扩张动能强劲,从刺激经济的角度看,目前已经不需要实行赤字财政来刺激社会总需求,但中央财政在连续多年超收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仍然保留赤字财政安排。二是各级财政在超收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基本上都超收超支,地方政府甚至用超收资金和土地储备资金“四两拨千斤”橇动银行信贷资金用于刺激投资,地方财政“赤字”规模惊人。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同样存在稳健不足问题。实际有效汇率升值过慢,对出口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这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不断加剧的原因之一。

二、资源类价格和税费改革相对滞后,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严峻

近年来,尽管有关部门意识到资源类价格调整和税费改革的重要性,也有相关的政策预案,但必要的政策迟迟未能出台,多次错过价格调整和税费改革的有利时机,从而导致能耗过高、环境压力增大的局面没有改观。例如,在国际市场油价和国内居民消费物价相对较低时错过了燃油税出台的时机,国内成品油、电力价格调整力度不够,对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不利;资源税税率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上调幅度有限,导致资源开采企业存在巨大的盈利空间,出现资源开采领域过度投资,也间接导致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投资出现较快增长。2007年工业生产增速比前四年的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其中主要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偏快。高耗能行业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速双双反弹,给节能减排造成很大压力。2007年前3季度,单位GDp能耗较上年同期下降3%,与4%的计划目标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电力消耗增长明显快于上年同期,以及重化工业投资仍快速增长的趋势,显示下一阶段节能减排的压力仍然很大。但在目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较快时期,进行大幅度价格调整的难度加大。

三、资产价格上涨呈现泡沫增大现象,财富再分配扩大收入分配差距

不可否认,近年来股指、房价快速上行局面的出现,有诸多因素的支撑:我国宏观经济多年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股权分置改革等各项市场制度进一步完善,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步伐加快,企业和家庭资金充裕,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存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这些因素为我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非理性现象。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呈现泡沫增大现象,这种有钱人通过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使财富迅速升值的强者恒强“马太效应”明显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部分城市过高的房价挫伤了多数依靠劳动收入购房人的信心,望房兴叹中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成效普遍存在意见。同时,资产价格上涨也加大了通胀预期,增加经济运行向过热转化的压力。虽然在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2007年年末境内资产价格涨势总体放缓,但未来进一步快速上涨的风险仍然较大。

第三部分

2008年经济发展形势预测

一、国际经济环境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首要因素是美国次债危机究竟会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我们认为,次级债危机的爆发使美国经济的潜在风险加大,但不会严重危及世界经济。如果全部经济损失由美国承担,会使美国经济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如果经济损失由美国、欧洲、日本等共同承担,会使世界经济降低0.3个百分点左右。其次是国际油价上涨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增大。石油价格过快上涨总体上是不利于我国经济和出口的增长。此外,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依然盛行等问题也会威胁世界经济。

2008年世界经济发展虽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看有利因素仍然较多。首先,支撑新一轮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性条件没有变化。从2003年起的这一轮世界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源于支撑增长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提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潜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双赢”的局面,这是新一轮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根本因素。2008年这一基本格局不仅不会逆转,反而会进一步加强。其次,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强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火车头。2007年,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三国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率的一半。2007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在7.2%以上,连续4年保持在7%左右。印度经济在2006财政年度达到了过去18年来的最高增速,增长了9.4%,2007年增长率将在8.5%左右。不同于以往几次金融动荡,新兴市场经济体在次级债危机中没有受到明显波及,经济运行较为稳定。

总体来看,虽然次级债危机的爆发增大了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但2008年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仍将强于不利因素,因此世界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基本因素没有变。预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8%,与2007年大体持平,而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为1.8%,2.3%和1.8%。预计2008年印度和俄罗斯经济增速在8%和7%左右,新兴市场国家会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2007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率将由2006年的9%下降到7%左右,2008年世界贸易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

二、国内经济环境

2008年国内体制政策环境、生产要素供给条件等因素,有利于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党的“十七大”将指导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朝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方向深化改革,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进一步优化。

2007年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在2008年将更加显现积极的政策效果,有利于缓解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连续几年经济和投资增长保持高位将使经济运行保持较快的增长惯性。近5年固定资产投资高潮形成的生产能力2008年将大量投产达产,这将大大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供给保障能力。以能源为例,2003年至2006年共新增原煤开采能力63908万吨/年,天然原油开采8174万吨/年,天然气开采373亿立方米/年,新增发电机组容量2.5亿千瓦。2007年1~10月发电量增长16.2%,原煤产量增长10.2%,能源生产总量增长10.0%,煤电运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国内劳动力供给充分、储蓄率保持高位、科技进步加快。充裕的国家外汇储备增强了我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回旋余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有所增强,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有望继续保持基本平衡状况。

当然,2008年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是粮食连续四年丰收增产后进一步增产难度加大,农产品价格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二是连年货币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所需的货币条件早已客观存在,居民和企业对价格上涨形成一定预期,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新涨价因素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三是证券市场已经积累了较大风险,市场整体估值水平超过历史高位和海外绝大多数市场,一定程度透支业绩预期,下一阶段可能发生较大震荡甚至持续调整,如何在化解证券市场风险的同时减少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将是宏观调控面临的严峻考验;四是出口减速可能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显性化,对新增就业、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都有不利影响。

三、2008年经济走势预测

在国内外较为有利的发展环境中,2008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物价总水平涨幅趋缓,就业状况持续好转,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一)经济增长稳中趋缓

中央明确提出,2008年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即“双防”宏观调控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在宏观调控政策趋紧的同时,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对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石油价格过快上涨总体上不利于我国经济和出口增长,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依然盛行等问题也会威胁世界经济。在政策因素和国际市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2008年,我国社会总需求的强劲自发扩张势头有所减弱,国民经济运行将由过去五年的加速增长态势转为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的态势。

预计2008年全年GDp增速将从2007年的增长11.4%回落到10.8%,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增幅与2007年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增长12.6%,增幅比2007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1%,增幅比2007年下降0.5个百分点。如果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低于目前估计,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不够明显,2008年经济运行将继续保持高涨的态势,GDp增速为11.3%,基本与2007年持平。如果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超出目前的估计,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非常显著,2008年经济增速将下降到10.3%左右。

(二)消费品市场延续偏旺增长态势

连续多年宏观经济景气较旺,新增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仍然会保持较强的促进作用,这些基本因素决定了200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率仍将保持高位。此外,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也将会对国内市场销售产生“奥运景气”推动作用。我们开发的消费品零售额先行指数在2006~2007年持续小幅走高,根据先行指数领先于消费品零售额一年左右的经验,可以初步判断2008年消费品零售额可以保持较快增长。根据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潜在增长率研究,与10%左右GDp增长率相匹配的消费品零售额潜在增长率大体在12%左右,2006~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已经超过12%,2008年进一步提速的可能性不大。2008年商品零售价格涨幅降低对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有一定影响,名义增长率可能稍低于2007年,预计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6%,比2007年低0.6个百分点左右,但实际增长为12.5%左右,基本与2007年实际增长率持平,仍为正常偏旺。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小幅回落

我国这一轮固定资产投资高潮在20%以上运行已经6年多,目前尚未显示出疲态迹象。2008年,促使我国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在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加快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较高;同时,企业自有资金增长较快,为企业扩大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2007年新开工项目数量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呈现逐月提高的势头,为2008年投资提供了增长惯性。

从国家调控政策方面来看,为了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和节能减排,需要加大对先进产能和节能减排设施的投资。2007以来,国家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从以需求侧调控为主转向增加供给、改善供给结构,加大了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支持,2008年小户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项目增加较多,房地产投资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2008年投资增长也面临一些限制因素。由于近期中央银行频频提高利率,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将起到抑制作用。由于房地产市场积累了一定风险,加之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我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银监会等管理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房地产贷款的审查力度,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其它审慎贷款政策将对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资金来源产生一定限制。同时,高耗能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可能使这些行业供求和价格形势发生变化,不少行业投资回报预期降低。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将在偏快区间运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

预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2.5%,比2007年下降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3.5%,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实际增幅下降0.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26%,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实际增幅基本与上年持平。

(四)对外贸易顺差增速明显下降

2008年我国出口将呈减速态势,一是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中国贸易摩擦增多,特别是炒作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对2008年的出口负面影响较大。二是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增大,次级贷款危机造成美国金融机构惜贷现象可能影响到消费信贷资金,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减弱也降低消费者信心,多年来建立在信用经济和财富效应两大基石上的美国居民消费快速增长可能减速;由于我国对美国出口主要以消费品为主,美国消费减速将对我国出口不利。三是国内2007年密集出台的控制出口过快增长和调整外贸结构的政策效果,在2008年进一步明确显现,人民币升值步伐有所加快,各方面生产要素成本逐步提高。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使得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下降。相反,由于国内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人民币升值和进口关税逐渐下调使国内外比价关系变化的调节作用逐渐显现,加上国家其它鼓励进口政策,2008年进口增速将基本保持稳定。如果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和其它矿产资源价格上涨的态势延续到明年,这些产品的进口额受价格上涨的影响也将呈现加快上涨的情况。初步估计,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19%,进口增长18%,贸易顺差规模大约为3284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604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增幅由2007年的47.7%明显下降为22.5%。

(五)物价涨幅趋稳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成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政府将采取有力措施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货币政策从紧操作将使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局面有所改观。2007年世界粮食已经获得丰收。

根据国际粮农组织初步预测,2007年世界粮食产量增长4.8%,2008年世界粮价进一步上涨的空间不大,有可能出现高位趋稳甚至小幅回落的态势,这将有利于我国消费价格稳定。但我国粮食连续四年丰收增产后进一步增产难度加大,去冬全国出现多条大江大河流域严重干旱偏枯气候条件,可能对2008年夏粮增产构成较大不利影响,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依然保持紧平衡状态,农产品价格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根据近十年来的经验,我国食品价格上涨存在大约三年左右的短周期,国内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将引导农民和企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生产。

据此估计,2007年三、四季度是食品价格上涨的高峰期,年底之后开始回落,2008年将延续下行走势,消费价格涨幅呈现前高后低、小幅回落趋势。但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目前处于高位,再考虑到我国资源类价格改革的迫切性和2007年下半年严格控制出台政府调价措施的后续影响,2008年下半年有条件和需要出台的政府调价项目较多。

综合考虑国际市场趋势、国内控制物价的综合性政策措施影响、物价的翘尾因素、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造成的新涨价因素、政府对资源类产品调价的合理幅度等,初步测算,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回落到4.6%左右,大约比2007年下降0.2个百分点。国内资源类产品价格与其它产品比价关系的变化,要求我国加快资源类产品价格调整步伐,这将对2008年生产资料价格走势产生影响,使得生产资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幅度有所提高。

第四部分加强和改善

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

为了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协调发展,2008年,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指导思想,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力争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财政政策稳健操作,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

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将小幅回落,企业收入增速将难以保持2007年的高增长,再加上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企业所得税增幅将会有所下降;增值税改革试点将进一步扩大范围,增值税收入增长将受到一定影响;进出口贸易增速也会有所回落,进口环节税收增速会出现回落;证券交易印花税将难以保持2007年的高增长。

考虑以上这些减收因素,并结合数量模型测算,初步预测,2008年财政收入将增长20%左右,比2007年增收10000亿元左右。2008年为了避免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同时为了给将来财政政策再度扩张留下空间,财政政策应该真正回到稳健的轨道上来,建议不再安排预算赤字,实现财政收支当年平衡。根据我们初步测算,2008年财政支出只要控制在18%之内,就可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2008年为了避免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同时为了给将来财政政策再度扩张留下空间,财政政策应该真正回到稳健的轨道上来,建议不再安排预算赤字,实现财政收支当年平衡。财政建设投资支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重点支持在建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和一些已批准的建设规划重大项目,特别要从严控制各级政府楼堂馆所项目重新抬头。应出台严厉政策控制地方财政实际上的“赤字”规模,对政府负债经营城市建设的做法加以规范管理,控制政府投资扩张势头。

二、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运用价格型政策工具

从防止经济运行从偏快转向过热和防范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等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要采取多种手段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指导,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同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就业、助学、中小企业、消费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要合理运用利率杠杆,注重引导公众预期。要继续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和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在利率调控上,将从国内经济运行需要出发,不能囿于中美利差的限制,必要时选择自主加息来消除负利率,使利率水平不断趋近均衡利率。为防止贷款利率过高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冲击,可选择不对称加息,即暂时维持贷款利率不动,仅提高存款基准利率,实现存款实际基准利率由“负”转“正”。

三、引导人民币一揽子货币实际有效汇率小幅升值,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

在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大于弊,对外可以降低进口成本,促进国内企业更多利用国外技术设备、资源和加快“走出去”步伐,对内可以提高出口门槛,压缩国内落后产能通过出口继续生存的空间,加大推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

2008年应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适度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区间,不仅要实现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更要引导人民币一揽子货币实际有效汇率实现小幅升值。为了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要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范围,尝试人民币境外融资。扩大国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机构范围,允许人民币出境使用,必要时,可允许发行人民币商业票据。尝试允许境外企业在境内直接上市,使人民币融资逐步国际化。

坚持资本项下不可自由兑换,加强对短期国际资本的监控。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的检查,加强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短期外债的管理,严格控制短期外债规模,控制短期外债的结汇。建立健全对境外资金流入国内股市、房市的监测监控体系。

人民银行、外管局、证监会、建设部等职能部门应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摸清境外资金流入国内股市、房市的渠道、方式和规模,及时制定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防范投机资本的冲击。

四、多管齐下抑制物价上涨,防止通货膨胀的长期化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成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一要加大对农业、畜牧业生产政策支持力度,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力争粮食稳产增产。

二要充分利用国家储备吞吐量调控农产品市场,积极增加货源,保证市场供应,维护食品价格稳定。

三要全面研究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从生产、流通、储备、进出口等多个环节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反馈共享机制、应急反应处置机制,增加财政对农产品价格稳定基金投入。

四要大力维护市场秩序,加强价格监测,加强市场监管,及时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

五要打破垄断,在一些垄断性行业,积极引入竞争因素,迫使垄断价格下降。

五、综合运用税收和价格等经济手段,控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继续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采取更有力措施,抓出更大成效。

一是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个体系,加快制定出台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配套政策。加强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督促检查,加大环保监控和执法力度;

宏观经济报告篇5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

作者简介:孙建(1974-),男,四川崇州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重庆4000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基于3S技术的区域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21-02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经管类专业实验课程主要集中在实务操作方面,例如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等。在抽象程度较高的经济类专业理论课方面,实验课程建设严重滞后,实验环节严重不足,开展经济类专业实验的高校也比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该类课程理论程度比较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历史原因,对该类课程实验课程建设长期不重视。因此,在高等学校经济类课程要体现特色性、实用性的时代要求下,高等学校有必要加强对经济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一、“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概述

为了在经济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部级示范中心)于2007年成立“宏观经济分析实训课程建设小组”,经过近4年的建设和运行,建立起了以宏观经济原理为基本指导,以计量经济分析、统计分析为主要工具,以集报告写作、成果汇报等诸多环节于一体的团队项目制为工作形式的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体系。

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四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宏观经济思想,理解宏观经济整体经济变量的变化与作用规律。第二,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的分析技能。宏观经济思想是在经济实践经验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总结,一方面必须在实际当中获得验证,另一方面必须应用于分析、预测与指导宏观经济运行,这些都离不开对实际宏观经济的分析技能。第三,获得团队合作能力。实训项目的完成有赖于团队作业,每个实训小组需要自行解决组织机构、技术分工和组员的激励与监督问题。第四,提高经管类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当中,报告撰写以及最后的工作汇报环节,要求学生反复修改和事先演练,有助于学生提高两个方面的职业能力。[1]

二、“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重庆工商大学“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大致经过了4年时间筹建就获得正常运转,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实验题目实行项目团队制,学生对该类实验项目兴趣都比较高,积极性也比较强,学生在实验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某些方面的分析表现出了较为深刻的思维分析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学生经济学素养不足、实际分析能力不够

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的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这些低年级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主动性不强,更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经济学基本素养。尽管学生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甚至少数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知之甚少,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原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有效联系起来。[2]

2.学生文献阅读能力不高

通过实训课程近几年的运行,发现大多数学生文献阅读能力欠缺,不能对项目所涉及的相关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不能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找到对项目工作完成有益的启发点,不能对文献进行有效借鉴。由于对相关文献未做深入学习,因此在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方向性不够明确,对项目所涉及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

3.前期知识准备不足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运行流程一般是:周一上午学生确定研究题目,接着由小组长与组员进行工作分工,各成员按分析完成各自工作,由组长汇总。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系统地对各个小组所涉及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知识等学生所学相关课程进行复习回顾,造成学生后期学习和先期知识脱钩现象,在运行相关工具分析实际问题时显得办不从心。

4.对学生学习引导不充分

由于学生实训时间一般只有五天,即一般从周一上午接受工作任务,周五上午口头汇报,实际工作时间只有四天半,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对相关的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复习,从而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

5.学生写作能力训练不足,模仿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学生在参加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之前就已经完成过学年论文的写作,但由于学生不认真、指导教师不强调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的文献学习吸收能力、报告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在“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实践课程中发现,本科学生的文献学习能力和中文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

6.考核方法不尽合理

综合实训成绩分为三种,一是原始成绩,二是学生自评分,三是最终成绩。最终成绩是在原始成绩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分修正而成。原始成绩一般由实验报告和实验汇报两部分组成,由于实验汇报只能随机抽取一位学生来进行口头汇报(而以该生的汇报成绩作为全组的汇报成绩),因此汇报成绩带有一定随机性。

三、“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创新教学法思考

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学生大四学习的特点,在以后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课程训练目标,明晰课程改革思路,优化教学创新环节,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概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3]“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在运行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任务要具体、可操作。在实训过程中,要做到:以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贯穿整个实训过程;以实验项目的理论工具为线索安排教学重点;实训过程由实验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团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项目设计、理论与应用工具复习、统计分析数据收集等过程,这样就能在实训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积极的参与者。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整个实训过程应做如下改革。

1.实训项目准备阶段

本阶段是在实训项目开展以前,要对实训用到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统计学基本理论进行简要复习。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内容,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统计学基本理论要以计量经济学当中用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为主。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实训项目所涉及到的为主。在学生团队确实实训项目以后,实训教师就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针对学生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指导。这一环节是目前实训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实训项目牵引阶段

本阶段对整个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既要使学生实训项目有思考切入点,又要使学生理解实训项目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还要让学生最终完成一个实训报告。在此阶段,指导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训项目中,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侧重检查项目子任务完成情况,并适时为学生归纳总结写作技巧和理论知识。对学生参与项目的引导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理论讲解、上机演示等形式,如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等的演示,使学生能够动手实现,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

3.实训项目完成阶段

本阶段是指实训项目的初步完成阶段,主要工作是通过完整实训报告的写作和汇报ppt的制作对整个一周的实训内容进行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借鉴各种现成的资料,按一定格式完成项目文档,并制作汇报ppt。指导教师在学生口头汇报之前,对学生完成的实训报告内容和汇报ppt的制作进行初步检查,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实训项目汇报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检验学生对实训报告内容的口头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由团队小组组长先进行汇报,主要介绍实训项目的组织策划、项目分工、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及项目时间安排。在此基础上,再随机抽取两位学生来对实训报告内容进行陈述,指导教师再做进一步的点评。这一阶段能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有效训练。

四、小结与展望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对毕业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专业综合实训,其重要的理论性、工具性和综合性是其他实验实训课程难以比拟的。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以项目驱动为纲,对改革实训课程教学考核做了些许探索。实践证明,本文设计的教改思路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文献阅读能力、综合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参考文献:

[1]陈纪平,熊维勤,孙建,等.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教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

宏观经济报告篇6

重庆工商大学“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大致经过了4年时间筹建就获得正常运转,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实验题目实行项目团队制,学生对该类实验项目兴趣都比较高,积极性也比较强,学生在实验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某些方面的分析表现出了较为深刻的思维分析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学生经济学素养不足、实际分析能力不够

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的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这些低年级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主动性不强,更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经济学基本素养。尽管学生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甚至少数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知之甚少,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原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有效联系起来。[2]

2.学生文献阅读能力不高

通过实训课程近几年的运行,发现大多数学生文献阅读能力欠缺,不能对项目所涉及的相关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不能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找到对项目工作完成有益的启发点,不能对文献进行有效借鉴。由于对相关文献未做深入学习,因此在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方向性不够明确,对项目所涉及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

3.前期知识准备不足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运行流程一般是:周一上午学生确定研究题目,接着由小组长与组员进行工作分工,各成员按分析完成各自工作,由组长汇总。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系统地对各个小组所涉及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知识等学生所学相关课程进行复习回顾,造成学生后期学习和先期知识脱钩现象,在运行相关工具分析实际问题时显得办不从心。

4.对学生学习引导不充分

由于学生实训时间一般只有五天,即一般从周一上午接受工作任务,周五上午口头汇报,实际工作时间只有四天半,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对相关的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复习,从而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

5.学生写作能力训练不足,模仿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学生在参加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之前就已经完成过学年论文的写作,但由于学生不认真、指导教师不强调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的文献学习吸收能力、报告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在“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实践课程中发现,本科学生的文献学习能力和中文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

6.考核方法不尽合理

综合实训成绩分为三种,一是原始成绩,二是学生自评分,三是最终成绩。最终成绩是在原始成绩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分修正而成。原始成绩一般由实验报告和实验汇报两部分组成,由于实验汇报只能随机抽取一位学生来进行口头汇报(而以该生的汇报成绩作为全组的汇报成绩),因此汇报成绩带有一定随机性。

二、“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创新教学法思考

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学生大四学习的特点,在以后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课程训练目标,明晰课程改革思路,优化教学创新环节,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概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3]“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在运行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任务要具体、可操作。在实训过程中,要做到:以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贯穿整个实训过程;以实验项目的理论工具为线索安排教学重点;实训过程由实验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团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项目设计、理论与应用工具复习、统计分析数据收集等过程,这样就能在实训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积极的参与者。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整个实训过程应做如下改革。

1.实训项目准备阶段

本阶段是在实训项目开展以前,要对实训用到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统计学基本理论进行简要复习。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内容,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统计学基本理论要以计量经济学当中用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为主。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实训项目所涉及到的为主。在学生团队确实实训项目以后,实训教师就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针对学生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指导。这一环节是目前实训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实训项目牵引阶段

本阶段对整个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既要使学生实训项目有思考切入点,又要使学生理解实训项目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还要让学生最终完成一个实训报告。在此阶段,指导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训项目中,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侧重检查项目子任务完成情况,并适时为学生归纳总结写作技巧和理论知识。对学生参与项目的引导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理论讲解、上机演示等形式,如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等的演示,使学生能够动手实现,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

3.实训项目完成阶段

本阶段是指实训项目的初步完成阶段,主要工作是通过完整实训报告的写作和汇报ppt的制作对整个一周的实训内容进行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借鉴各种现成的资料,按一定格式完成项目文档,并制作汇报ppt。指导教师在学生口头汇报之前,对学生完成的实训报告内容和汇报ppt的制作进行初步检查,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实训项目汇报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检验学生对实训报告内容的口头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由团队小组组长先进行汇报,主要介绍实训项目的组织策划、项目分工、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及项目时间安排。在此基础上,再随机抽取两位学生来对实训报告内容进行陈述,指导教师再做进一步的点评。这一阶段能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有效训练。

三、小结与展望

宏观经济报告篇7

关于国内形势,报告认为,在外需改善、政策趋松和投资加快等因素作用下,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将小幅回升,GDp增长在8.2%左右,比一季度有所加快;Cpi上涨3.2%左右。从全年来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多,出口面临成本上升和需求放缓的双重考验,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并存,国民经济回升动力总体较弱。与此同时,食品价格反弹,全球流动性宽松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通胀压力有所增大。

基于上述判断,报告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宏观经济政策既不会太紧也不会太松,将在稳定增长和防通胀之间寻求平衡。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增持、减税和增支是其三大着力点。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存准和利率短期内将保持稳定,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从中长期来看,需要通过加快改革来促进经济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物价稳定的基础较为薄弱,通胀抬头压力再次显现。报告认为,虽然近期通胀无需过多担忧,但从未来一段时间看,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一是食品尤其是猪肉价格上涨是大概率事件。由于近期饲料价格稳中有升,猪粮比(生猪价格和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已经回落至6∶1,生猪养殖效益总体处于盈亏平衡状态,部分养殖户出现亏损,猪肉价格面临一定的上涨压力;二是房价上涨带动居住价格上涨。2月居住价格同比上涨2.8%,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涨幅仍然较快;三是全球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导致输入型通胀压力增长;四是外贸顺差增长、人民币升值和FDi恢复正增长,都将使我国外汇占款增多,加大通胀压力。总体来看,2013年物价涨幅要高于去年,预计二季度Cpi上涨3.2%,比一季度高出约0.5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报告篇8

研究报告不仅对牛市极为乐观,也打破了研报常用的严谨格式,大量引用感性的诗句来“有诗为证”,以致于不少人调侃称:研究报道原来还可以这么写……

且来看看这个报告吧。不知你有何感想?

引子:

5年来,一只大熊横在通往牛市的路口,吞噬着众生的财富,大家徒唤奈何,等待英雄的出现。这只大熊不是别的,就是过高的无风险利率。中央打虎归来之后,出手打熊,手握改革利剑,破旧立新,降低无风险利率,提升风险偏好,将开启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5000点不是梦。

有诗为证: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宵汉。

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

党给我智慧给我胆,

千难万险只等闲,

为剿匪先把土匪扮,

似尖刀威虎山,

誓把座山雕埋葬在山间!

新一轮改革开启了对熊市的最后一战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是无风险利率过高。这产生了两个负面效果,一是抑制企业利润和新增长模式成长(估值层面),二是没有增量资金来到股市(资产配层面),居民通过购买信托和理财向旧增长模式输血,5年大熊市。无风险利率过高的原因是什么?是旧增长模式(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产能过剩重化工业)拒绝出清,形成了三大资金黑洞,加杠杆负债循环,产生无效资金需求。

如果这三大旧势力未来开启出清和去杠杆进程,无效融资需求收缩,无风险利率将会出现趋势性下沉。从近期看,这种情景似乎在逐渐明朗化,负债率的攀升导致资金运行进入敏感区,高杠杆部门的“子弹”似乎已经接近打光了,加杠杆已经接近走到尽头甚至开始被迫去杠杆。

“房地产是周期之母”。符合逻辑地,年初以来,市场化程度高的房地产部门率先展开了长周期出清,并倒逼体制内两大领域的出清:重化工业过剩产能收缩,地方债务收缩。随着无效融资需求的收缩,无风险利率或已出现趋势性下沉。这就应证了经济史上的一句名言,“十次危机九次地产”。但是,融资平台和重化工业相当一部分是体制内的领域,存在财务软约束和出清刚性,需要改革破旧立新。

2014和2015年都是改革元年,上半年定方案,下半年-15年改革攻坚,重点在后面。近期,改革提速迹象越来越明朗。

中央深改组第4次会议传递出的最重要信号是,给出了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10月四中全会虽然可能不会讨论具体的经济改革内容,但对改革攻坚将是重大利好,四中全会将通过阶段性总结反腐、司法独立、纪检双重领导等加强中央权威,为改革攻坚提供政治保障。以《预算法》的修订为标志,新一轮财税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未来深改组审议通过的财税、国企、司法、户籍、土地、教育等改革方案将逐步落地,实质推进。

军令状已经下达,改革先锋已经奔赴前线,大军整装待发。

改革提速后,将有效降低无风险利率,提升风险偏好,新一轮改革已经发起了对熊市的最后一战。

未来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三种前景

第一种是快改革,大出清,高杠杆部门风险显露,经济深蹲起跳,债牛之后股牛。

有诗为证: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二种是快改革,有效控局,债务货币化,pSL升级为Qe,经济平滑过渡,市场直接起跳,股债双牛。

有诗为证: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三种是改革低于预期,旧势力反扑,仅靠微刺激托底,加杠杆,慢出清,经济匍匐前进,没有未来,危机倒逼,股债双熊。

有诗为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深蹲起跳、直接起跳和匍匐前进三种前景的概率是5:3:2。

“转型宏观”,新的王者

在经济转型时代,挑战的不是观点,是框架。

我们的逻辑跟同行有何不同?相当一部分同行认为未来只有经济复苏,股市才会走牛,我们不太赞成这样一个逻辑,因为这种逻辑可能不适合这个时代。

我们认为,在未来的一年里,恐怕都看不到经济趋势性复苏,在新的增长动力结构未完全构筑起来之前,经济增速的长期底部仍未探明,根据国际经验,可能在5%左右。如果要判断明年经济复苏,意味着GDp将升至8%以上,这就只能靠刺激,如果非要靠重走老路,这就不是复苏而是危机的节奏了,甚至秒停。

我们的逻辑是长期底部看到5%,但新5%比旧8%好,经济增速到5%,无风险利率降一半,股市走牛可上5000点。经济往下走,股市就不会走牛吗?不是的,这正是增速换挡期的特点,韩国2000年之后经济增速只有1992-1996年的一半,但股市迭创新高,日本、台湾在上世纪70、80年代经济增速换挡,但股市走牛。股市走牛核心看企业利润,而企业利润取决于破旧立新无风险利率下沉。

这只能用“转型宏观”框架解释,传统的“周期宏观”框架解释不了。

“转型宏观”与“周期宏观”相比:

适用环境不同:“周期宏观”适用于潜在增长率(增长平台)和动力结构不变时,比如1992-1996年,2003-2007年。“转型宏观”适用于潜在增长率和动力结构改变时,比如1996-2000年,2010-2014年。

经济波动的主导力量不同:“周期宏观”重点观察快变量(存货和货币政策)。“转型宏观”需要综合观察快变量和慢变量(人口和房地产周期),因为到达拐点后,慢变量变快了。

大类资产配的逻辑不同:“周期宏观”下的大类资产配逻辑是,产能过剩、经济萧条产能出清、货币政策衰退宽松、利率下降债牛经济复苏、股牛。

“转型宏观”下的大类资产配逻辑是:旧增长模式拒绝出清,加杠杆负债循环,货币政策因担心加杠杆而不能全面放松,经济增速往下走但无风险利率往上走,股债双熊改革破旧立新,或危机倒逼出清去杠杆,经济增速往下走,无风险利率下沉,股债双牛。

经济转型期,传统“周期宏观”失效,坚持采用“周期宏观”研判的市场人士将不断犯错。因为,在经济转型期,三个关键性问题,“周期宏观”解释不了,而“转型宏观”能够解释:

增速换挡期的上半场,经济增速往下走,但为什么无风险利率却往上走或居高不下?因为旧增长模式拒绝出清,加杠杆负债循环。

增速换挡期的进程中,经济增速往下走,但为什么行业出现结构性衰退与成长,股市出现结构性牛市?因为增长动力结构升级。

增速换挡期的下半场,一旦开启出清去杠杆进程,经济增速往下走,为什么可能股市往上走?催化剂在于改革破旧立新,无风险利率下降。

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这是一个“转型宏观”的王者时代。

“转型宏观”框架需要把长期与短期、改革与经济、宏观与中观、实体与货币等进行打通,这对研究人员的大格局观和综合素质是一个考验。

在经济转型期,只有改革才能走出困局,只有改革才能开启新未来,只有改革才能造就大牛市。随着改革提速的迹象日渐明朗以后,在中期将有效降低无风险利率,提升风险偏好。未来一年十分关键,新一轮改革已经发起了对熊市的最后一战。这将是黑夜里的最后一战,不要倒在黎明前。

处在大时代转折点上,我们作何选择?

我辞去公职来到金融街。

有诗为证: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宏观经济报告篇9

关键词:新准则;会计目标;发展变化

目标是指从事某种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所谓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会计环境之中,人们期望通过会计活动达到的境地或结果,属于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它对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论述的会计目标特指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或者说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不同,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就不同。会计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随着会计主体的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现代企业的目标呈现出逐渐扩展与多元化的趋势,企业会计所涉及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会计目标也有相应的发展。因此,正确的定位会计目标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它决定着财务报告应当向谁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当保护谁的经济利益,决定着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是财务会计系统的核心。

一、会计目标的重要意义

会计目标是会计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它的作用以及重要性对指导会计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目标是指导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

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预计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目的。以会计目标为基础,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都可以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

2 会计目标是组织会计工作的依据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只有明确了会计目标,即明确谁是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使用者对信息的主要用途是什么、现行财务报告能提供哪些主要信息,会计信息系统才可能存在并有效运行。而会计目标合理与否,又会时刻受到会计工作的检验。

3 会计目标是检查会计工作的标准

一般认为,会计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会计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完成情况,可以衡量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全面评价企业工作业绩。

二、我国会计目标的基本内容

目前,我国对会计目标的认识仍未达成统一,也没有形成一致的表达。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可以被认为是会计目标的表述: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对这一表述理论界认为还不够完备,过于笼统和概括。认为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理论指导作用,也无法对实践进行指导。同样,确立我国的会计目标不能不考虑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体系,存在着较多宏观调控,政府主要依靠直接干预方式来保持社会经济运转,国家对企业经济决策的影响较大,并倾向于强调财务会计信息宏观决策性,而普通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数量和内容的要求相对较低。会计目标是为国家宏观调控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服务,报告过去的经营业绩,反映对计划的执行结果。而在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作为基础性调节手段,同时也注重国家的宏观调控。随着间接干预方式的逐渐增多,经济决策分散自由程度加强,经济成分呈现复杂化,大量外资企业在我国出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除国家投资外,涌现出数目众多的法人、个体投资者,投资形式多样化,证券投资、期货交易普遍存在,由于信息使用者的分散而多样,相应的要求会计信息必须数量较多,并注重其微观决策相关性。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来说。为国家调控服务不应是会计服务对象的侧重点,而只能属于从属地位。国家以投资者身份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也可以涵盖于“满足投资者的需要”,而不应过分强调“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在商品市场领域,市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远远要比政府有计划的指令更加富有效率。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正因为如此。企业会计的目标应是更好地为市场调节服务,即为构成市场的千千万万投资者(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债权人以及其他社会公众提供信息,而不是首先为居于辅助地位的政府宏观调控服务。即使是国有企业,按照两全分离的原则,国家虽然是企业最大的投资者,但也应和其他投资者一样,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其以投资者身份对财务会计信息的需要应和作为投资者的其他企业和个人一样,决不能因为国家是大股东而产生歧视,忽略甚至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会计的目标当然要兼顾政府调控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满足市场调节的需要,满足股东的需求。鉴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了求取效率与公平,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决策所需的信息也是财务报告必须满足的,可把“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列于“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之后。

三、影响会计目标的环境因素

1 经济环境

我国还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发展呈现许多新的特点,许多特有的经济业务不断出现,也由此引发许多特殊的会计问题。政府虽然一直在敦促企业加强法人治理,但在少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已经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难以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的现象。另外,政府是企业的重要投资者,也是会计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机构投资者较多的情况相比,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在规模和经验上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壮大,再者,中国尚缺乏经验丰富的财务分析师,亟待培养和发展。

2 法律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法律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单就经济方面而言,由《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各种税法和其他各种经济法律、法规组成的符合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经济法律体系已日臻完善。在建立企业会计制度时要在遵守法律制度的前提下体现法律的要求。尤其是要在《会计法》的要求下构建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

3 会计教育的发展水平

文化教育环境对中国会计制度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接受政府制定的会计制度。对于会计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都希望由权威机构给出详细具体的解释和标准范式。其次,随着会计教育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上著名会计公司加盟中国会计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思想和会计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会计体系中,反映为会计人员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和会计学术讨论的百家争鸣,从而为会计制度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人员素质基础。

四、新准则下会计目标的发展变化

2006年2月15日以第33号财务部长令签发的基本准则属于部门规章。基本准则的总则第4条首次明确提出会计目标,新基本准则与1992年颁布的基本准则相比,会计目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目标

旧准则只是在一般原则中体现了会计目标,在第二章第11条和第21条中分别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新准则在总则第4条中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2 对会计信息用途的侧重不同

旧准则中把“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单独列出并放在首要位置,强调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只能,这与1992年当时的市场主体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家或政府,作为资产的所有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而是委托给经营者进行管理是分不开的。新准则更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规定“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概括而言,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其中,满足投资者决策的要求是会计准则的主要目标,这明显区别于旧准则。

宏观经济报告篇10

同志们:

开会之前,请大家自觉地把手机调成振动状态。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市2012年第四次名家讲座。参加今天讲座的有:在家的市级领导,各县区、**经济开发区、市直各单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按照既定计划,今天上午,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组织部长**长茂同志,专程来朔作题为《当前经济热点分析》的专题报告。**部长历任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宏观经济教研室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组织部副部长等职务,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组织部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教授长期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侧重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公开发表文章200多篇,出版着作多部,主要代表作有:《路径与对策——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宏观经济管理通论》、《现代金融通论》、《经济发展方略》等,现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部长作专题报告!

【结束语】

同志们,今天上午,**部长紧紧围绕如何把握我国经济走势、如何看待通货膨胀、如何分析房地产市场等问题,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新变化和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用大量详实的数据、生动的事实,就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复苏之快超过预期及其原因、经济势头能否保持、通货膨胀的现实、我国具备应对通货膨胀的条件、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思路、房地产市场的供给需求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部长的报告既是对当前经济实践的深刻总结,又有理论层面的前瞻和升华,对全面了解和深刻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会后,全市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要紧密联系**实际、县区实际和单位实际,深刻理解**部长专题报告中蕴含的先进理念、科学内涵和创新途径,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趋势,紧紧抓住我省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这一大好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更新观念,主动迎接挑战,积极创新实践,在"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建设的关键之年共谱**章,在打造新基地新优势新**的宏伟事业中再出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