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改革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8:03

行政审批改革措施篇1

关键词:行政审批制度;人事;中介组织;公共财政体制;政府管理方式

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地深入,政府部门越来越清楚地发现,行政审批的许多痼疾并不仅仅是由行政审批制度本身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于是,转变政府职能,把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了的职能归还给社会和市场;清理社会团体,让社会团体脱离政府的荫庇独立承担社会职能;改革公共财政体制,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部门小金库,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精简机构和人员,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转变观念,变单纯的管理为管理和服务并重,改革行政管理方式等就成了当务之急。

到目前为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处于瓶颈的境地,没有这些改革措施的配套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不能进一步向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其实是一场深层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全局性的行政管理体制内的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共同配合实施,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变目前的这种尴尬境地,就需要各项配套改革与之齐头并进。

一、转变政府职能,让政府和社会各司其职

行政审批是带有浓郁的计划经济色彩的政府管理方式,也曾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事无巨细都要征得政府部门的许可和批准。这种“无限”型的政府过分突出市场和社会的缺陷,忽视政府自身的弱点。然而,殊不知政府和市场都是有其内在缺陷的,都不是全能的。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全能”政府的弱点也就不断地凸显出来。社会和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完全被扼杀,政府包办了一切。现在中国又加入了世贸组织,将在很大程度上进入国际化市场,面临国际规则的挑战,中国政府惟有转变职能,变“无限”型政府为“有限”型政府,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和社会应有的职能,轻装上阵,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那么应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呢?政府与社会以及市场的界限在哪儿呢?政府应把自己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中介组织的积极性,按照市场和社会规律办事。

新出台的许可法规定,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都可以不设定行政审批。

二、培育社会中介组织,使其自食其力

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管不了和管不好的职能交还给社会和市场,由社会和市场独立承担这些分离出来的职能,就必须大力培育中介组织,发挥它们在自我管理中的作用。但是,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对社会团体的清理来看,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是一些社团组织的合法性有待质疑。四川省在“四项清理”(行政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银行帐户、社会团体)中,在国土、建设、工商、质监四个试点部门中共清理出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50个,经审核,注销协会学会11个,保留39个,注销的比例为22%.

二是一些社团组织独立性不强。或为政府部门的变相分支,“官办性”很强,在人、财、物等各方面与政府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千方百计找靠山,找挂靠单位,依赖于政府部门,靠与政府部门的特殊关系,拉拢业务,寻求保护,从而给政府部门一定的物质利益。

这样,必然造成政府部门和中介组织不分的现象,导致政府部门对某些中介服务的垄断,影响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却是由来已久的,“每次机构改革,都会有相当数量的政府机关人员被分流,将分流出来的人员组建成为本行业提供中介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就成为安置分流人员的一个重要渠道”。这在我们的一些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调研中也得到了证实。

不仅如此,中介组织自身的素质也很堪忧,而且政府对中介组织的管理不到位。这些都将影响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在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清理社团组织,大力培育和规范管理中介组织是当务之急。

首先是全面清理整顿,巩固脱钩改制成果。要求城区各中介机构按照脱钩改制进行自查,确保与原挂靠单位在人员、业务、财务、名称、办公地点等方面彻底脱钩。对未彻底脱钩和不具备职业资格条件的中介机构由工商部门予以注销;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手段干预中介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各类中介性事业单位必须改制为中介机构;规范中介机构内部运作机制;建立执业质量审核制度,加强执业风险防范。

其次是培育中介市场,发展壮大中介机构。引导和支持中介机构采用联合、兼并等方式进行优胜劣汰,逐步引导竞争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中介机构联合组建中介集团公司,大力发展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

最后是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运作。成立市中介组织发展局,实行由市中介组织发展局统一实施监督管理、中介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的运行机制,并由市中介组织发展局加强对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的监管。

三、构建公共财政体制,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

行政审批中的收费混乱是企业和公众反应最强烈的一个问题。从某种意义说,行政审批权是与行政收费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为什么行政审批的范围如此之广,项目如此之多,程序如此之繁杂,时限如此之长的重要原因,也是为什么没有审批权的政府部门要设置审批项目的原因。利益的驱动,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遭遇到了重重阻力,也不利于观念的改变。

因此,各级政府在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时,一般都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银行帐户进行了清理。四川省在四个部门的试点中,共清理出银行帐户223个,撤销银行账户108个,保留账户115个,撤消比例占4843%.

四川省财政厅、物价局联合对省级各部门开展了“四项清理”中收费项目的清理工作,决定从6月18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97项,暂停3项,涉及37个部门。这次取消(暂停)收费,涉及全年收费金额17352万元。上述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后,各部门、各单位履行政府职能所需经费,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由同级财政纳入部门综合预算安排。

这一举措对于清除遗留问题、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要进一步遏制部门利益,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就要实行“收支两条线”部门财政预算以及国库统收统支,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当然这将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率先打破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统收统支体制,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以及税收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国政府逐步明确了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并为此在财政收入体系、财政支出体系和财政宏观调控体系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全方位、根本性的改革。

2003年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任务,一是财政收入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包括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研究并逐步规范政策外补贴和银行帐户,改革非税收入收缴制度;二是支出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扩大。部门预算改革要在市、县一级取得明显突破;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结合贯彻《政府采购法》,使政府采购规模有更为明显的扩大。

四、进行人事和机构改革,解决后续问题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政府将把一些职能外移给中介组织,也就是说,政府职能的转变,将直接与机构改革同时进行。因为既然政府的职能规范化了,原本不应由政府管理的事务被分离出去了,那么相应的机构设置就应该取消了,那么原来这些职能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就面临下岗了。同样,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必然会削减大量的行政审批项目,而这直接会引起工作量的减少,导致对行政工作人员的需求的减少。那么这些被减下来或说是分流出来的人员该何去何从?

这些都是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所应同时解决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才能无后顾之忧。进行机构改革是容易的,关键在于如何安置这些被分流出来的人员。前几次从中央到地方的机构改革之所以不尽人意,矛盾还在于人员的问题无法妥善解决,所以机构精简、膨胀又精简,进入一个怪圈。

如何来解决这些被分流出来的人员,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公务员已不是以前所谓的“铁饭碗”了。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竞争择优。也就是说从被录用到考核、晋升,都要不断地面对竞争,进行优胜劣汰。现在政府机关还在实行末位淘汰制,尽管这一作法是否科学有待商榷,但这至少说明,公务员也只是一种职业,它同样会面临下岗。这种观念上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

要使人员能够自由流动,关键还在于要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人员流动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把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保证出口畅通,让进口与出口良性循环起来,才能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的社会化配置。

五、转变观念,改变行政管理方式

行政审批制度已成为政府转变观念、改变行政管理方式的突破口。行政审批是计划经济时代典型的行政管理方式,随着改革的深入,强制性和指令性的管理方式已逐渐为开放性、柔和性的服务方式所取代。尽管领导作风、长官意志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消逝的,但是,这至少是可喜的第一步。

行政审批改革措施篇2

一年来我局高度重视“证照分离”改革工作,把“证照分离”作为一项长期的任何来抓,将短期措施与长期制度有机结合,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推进落实情况

(一)工作部署情况。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制定出台了《“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四项改革方式,部署了我市改革任务分工。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政府副秘书长任副组长,各部门领导任成员的“证照分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牵头部门,统筹推进改革事宜。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106项“证照分离”改革事项已全部推开落实。

(二)工作实施情况。一是逐项梳理,细化措施。按照省市文件精神,对照改革任务,对我市涉及的99项具体改革事项(其余7项我市无实施对象)进行了全面梳理。并逐项提出了包括实行网上办理、压缩审批时限、在线获取核验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等等审批材料、公示审批程序、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应用等具体改革措施,有效加强了事中事后监管。各有关部门具体改革措施以文件形式印发并及时向市场监管局进行了报备,同时在网上公开。截止目前,涉及“证照分离”改革的20个部门已全部向市场监管局报备监管措施或进行情况说明。二是制定细则,加强监管。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大力推进监管机制改革,逐项制定了事中事后监管细则、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明确了监管要求、监管程序、监管措施及监管责任等,推动了管理创新,规范了业务办理,提升了行政效能,履职责任得到强化。三是制定完善了各项改革措施。涉及“证照分离”改革的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等各部门制定了包含缩短审批时限、精简审批材料、“审核合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采取承诺告知、网上公开办理等各项措施。四是压减了市场准入事项办理时间。其中企业开办时间缩短至5天工作日以内,实现了减少一半办理时间的工作目标。许可类事项审批时间平均缩短了三分之一。五是精简了申报材料。印发了《关于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取消第一批证明事项的通知》,在全市行政审批系统内取消各类材料和证明事项170个。制定了材料共享复用制度,网上申请材料压缩率达到了30%以上。

“证照分离”改革实施以来,全市市场主体登记业务总量54045户,其中企业登记业务量15041户,惠及企业数量9012户,占新设企业总量的59.9%。在2019年6月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台的《河北省2018年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我市营商环境排名在全省名列第四。

(三)改革试点工作情况。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专题起草了《关于落实证照分离改革政策的意见建议》报市政府,建议申请改革试点,核对改革事项,为贯彻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各相关职能部门大数据共享平台构建方面尚未成熟。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工作后,通过许可改备案及优化,许可及备案的受理提交资料得到了大幅度简化,效果显著。但许可提交的资料仍有重复提交的现象,如能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办照、办证全过程提交资料的共享,可避免重复提交资料。

(二)监管责任不明晰。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开“证照分离”改革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部门要切实贯彻“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然而我省各地市已全面实施审批局改革。各地行政审批局负责审批事项而不负担监管职能,审批和监管分属不同部门,事中事后监管责任还不明晰,导致容易出现“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完善电子证照互认共享机制。推进历史存量纸质证照电子化,持续提高办事材料线上线下共享复用水平。

行政审批改革措施篇3

一、力保市上下放审批事项如期对接

市委、市政府以广委发[20*]14号文件下放经济管理和审批权限共计223项,其中市县两级部门均有管理审批权市上不再直接管理审批、一律下放由区市县管理审批的事项有117项,将下放给省定扩权县(市)的市级管理审批权限同等下放给其他3个区市县管理审批的事项有45项,属市级审批现授权或委托下放由区市县实施审批的事项有61项(其中授权30项,委托31项)。为了确保在6月1日前将市上下放、授权或委托的223个经济管理和审批权限实现对接,在县法制办、审改办及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县政务服务中心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一是借全县政务信息工作会之机,对相关部门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二是会同法制办、审改办等部门对各有关部门对接的情况进行了反复、认真核对;三是组织人员加班加点将核对无误后的相关信息录入了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成功实现了市县对接。

二、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完善操作规程。

建立健全行政许可依据备案审查等制度;积极探索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统一办理行政许可制度。中心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制定了我中心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及责任追究办法等与《行政许可法》相配套的规章制度。

三、着力构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长效机制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十分必要。中心按照“廉洁、高效、规范、便民”的要求,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调整了工作机制。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建立行政审批工作责任制,把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窗口工作人员。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评估行政审批项目的实施情况。督促各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将改革纳入日常工作范围,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审批管理和监控机制,形成用制度规范审批、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二是积极推行行政审批公示制度。各窗口采取“统一受理、统一回复、分别处理”的审批方式,积极探索行政审批公开的途径和方法,增强了审批工作的透明度。除涉及党和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审批项目的名称、依据、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和收费标准、审批结果都及时向社会公开。中心大厅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强化服务措施,结合政务公开工作,全面、准确、真实地公开应该并且能够公开的保留项目的有关情况,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加强了电子政务建设,扩大政府网上办公的范围,及时向社会公开审批事项、服务程序、办事方法,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

三是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实施程序。目前,各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都已制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及责任追究办法。这是通过制度设计,保证行政许可决定正确性、公正性的重要举措,是防止滥用权力、促进公众参与、保证正确行使权力的必要手段,是各部门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公开承诺。各窗口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了行政许可实施程序的重要性,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诚信政府的高度,切实把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实施程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有效防止了执行与制度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中心配合监察室认真履行监督职能,建立了举报制度,加强全过程监督和定期检查、专项检查,及时纠正违规或不当的审批行为。

四、切实加强了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中心加强了领导,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已有成果,推动这项改革不断深入健康发展。

首先,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中心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始终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摆在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明确领导,明确责任,明确任务,精心组织好这项改革,把改革的各项任务抓实、抓好。成立了以黄应清为组长,曹晓云为副组长,谭涛、王树成、游小军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协调机制,加强与法制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行政审批改革措施篇4

一、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完善操作规程

建立了行政许可依据备案审查和个人岗位责任制度;积极探索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统一办理行政许可制度。抓紧制定了我局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及责任追究办法等与《行政许可法》相配套的规章制度。

二、着力构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长效机制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十分必要。我局按照“廉洁、高效、规范、便民”的要求,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一是调整了工作机制。根据国务院和区政府的有关规定,建立行政审批工作责任制,把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股(室)和工作人员,建立动态评估机制,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审批管理和监控机制,形成用制度规范审批、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二是积极推行行政审批公示制度。除涉及党和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审批项目的名称、依据、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和是否收费、审批结果都及时向社会公开。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强化服务措施,结合政务公开工作,全面、准确、真实地公开应该并且能够公开的保留项目的有关情况,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加强了政务信息建设,及时向社会公开审批事项、服务程序、办事方法,更好地为基层和社会公众服务。三是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实施程序,建立了举报制度,加强全过程监督和不定期检查、专项检查,及时纠正违规或不当的审批行为。

三、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我局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始终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摆在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明确领导,明确责任,明确任务,精心组织好这项改革,把改革的各项任务抓实、抓好。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协调机制,加强与法制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2,加强监督,推动落实。我局把监督检查作为促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措施,加强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对工作进展迟缓、成效不明显的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促其改进;对工作不力、问题突出的,重点检查,限期整改,并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严明纪律,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1、继续搞好行政审批制度建设。完善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备案告知制度。

2、依法受理和办理许可审批。我们在享有相应管理权限的同时,承担相应对等的责任,接受上级部门和同级政府、人大、政协、新闻媒介及群众的监督,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依照法定的实施主体、条件、程序、期限,公开、公正、公平地办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按法定程序理顺办理许可审批各个环节。

行政审批改革措施篇5

自去年7月份我市开展部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以来,各有关部门、单位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大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对转变政府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刚才,培祥同志通报了前一阶段推进“两集中、四到位”工作的情况,市建委、国土局等部门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我也深受启发。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立足大局,充分认识部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部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是《行政许可法》确定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各相关部门、单位务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从大局出发,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纪律,扎扎实实地抓好这项工作。

推进部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是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的内在要求。《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高效便民的原则。行政许可需要行政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应当按照一个窗口对外的要求,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行政许可决定。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要组织联合办理、集中办理。同时,行政许可法对电子政务、办理时限等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这些原则和规定,都是我们推进部门行政许可权工作的法律依据。所以,开展部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既体现了行政许可法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的重要举措。

开展部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要求。经过长期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仍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在某些方面,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的问题还很突出。开展部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可以有效克服政府部门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重审批轻服务、重权力轻责任的现象,可以有效克服审批职能分散、审批环节多、审批周期长的弊端,对促进政府行政职能转变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开展部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是行政审批中心发展的必由之路。行政审批中心的建立,改进了行政服务方式,提高了行政效能,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是目前,行政审批中心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特别是授权不到位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致使一些提速增效的改革措施难以推行。如果部门能够做到内部行政许可机构的职能整合,并将此机构成建制进入行政审批中心,则授权不充分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一来,不仅单个部门窗口的行政许可效率会大大提高,而且在此基础上实施的一些部门协调、会办、联办的改革措施也会容易得多。所以,相对集中部门行政许可的开展将对审批中心的快速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领导,相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由于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属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范畴,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一些非常敏感的人事和权力问题,如果没有部门主要领导的支持,这项工作是很难推动的。象建委、国土等部门之所以推进速度快,工作力度大,关键就在于这些部门主要负责人认识到位,分管的同志态度坚决。实践证明,只有班子的思想统一了,工作措施才能强而有力。所以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要负总责,要亲自过问工作情况;分管领导要主动靠前,定期调研,多谋推进之策,多做推进之事。各相关部门之间也要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对工作中遇到职能交叉的问题,要及时协调,妥善处理。审批中心要加强对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的综合协调,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给予指导。

三、细化措施,强化监督,继续做好深化工作

从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来看,开展部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是一项涉及我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工作,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决不是制定个方案、设立个行政许可科室就算完事了。现在,这项改革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各部门、单位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政审批中心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开动脑筋,大胆创新,重点研究一下,怎样才能把职能归并到位,怎样才能对窗口授权到位,怎样才能人员到岗到位,怎样才能把行政许可科的综合协调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怎样才能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缩短办事时间,真正把相对集中许可权的先进性优越性发挥出来。刚才,培祥同志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这里,我想再强调一下,今天会议结束之后,与会的同志要在第一时间内向部门主要领导汇报会议精神,尽快召开专题会议,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排查,看看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集中力量尽快拿出解决方案,在月底前分别报送市纪检部门和中心管理办公室备案。已完成“两集中四到位”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健全运作机制,确保行政审批工作做到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廉洁高效。审批中心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日常的监督检查,防止问题出现反弹。纪检监察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年底前组织一次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有没有明进暗不进、两头受理、让办事群众“两头跑”的问题;对查出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如果到今年年底这些问题还没有整改完成的话,要按照考核要求对有关部门和单位做相应处理。

四、创新机制,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提高行政服务水平

行政审批改革措施篇6

一、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重点推进5条改革举措。

1、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

2、进一步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3、加强投融资平台管理和创新,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

4、开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积极组建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

5、积极推进我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改革工作,重点推进4条改革措施。

6、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平台。

7、推进价格改革。按照省、市的相关要求,完成服务业所需的水、电、气、热等生产要素与工业同价的工作。

8、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

9、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减少工商登记前期行政许可事项。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工作,重点推进5条改革举措。

10、继续深化行政审批事项,明确简放标准、程序、时间表。结合中央、省、市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进一步减少经济领域的审批事项。

11、加强和改进行政服务工作,提出创新行政服务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告知、一个窗口受理、一个公章办结,实行审批全程公开、全程监控,并逐步探索实现网上审批。

12、进一步完善政府绩效考评机制。优化考评体系,创新考评方法,强化过程管理,同时承接市政府对县政府的考评指标。

13、研究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并开展试点工作。

14、继续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将乡镇站所工作人员编制、工资等行政管理权下放给试点镇,实行属地管理。

四、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重点推进4条改革举措。

15、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健全财政管理体制。

16、健全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完善债务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债限额管理制度和审批制度,规范政府举债行为。

17、落实税制改革政策,全面清理和规范财税优惠政策。

18、进一步推进“营改增”税制改革试点工作。

五、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推进6条改革措施。

19、积极争取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0、推动我县开展积极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制度。

21、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统筹推进污水收集管网、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22、完成生态红线划定,研究出台生态红线内的管制措施

23、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准入,落实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24、完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或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权重。

六、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创新改革工作,重点推进6条改革措施

25、统筹推进巴邱、水边和金坪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26、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27、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28、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职称聘任、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和子女就学安置的具体措施,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职称评聘力度。

行政审批改革措施篇7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秩序严密、制约有效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制度。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切实转变审批观念,营造有竞争力的服务环境。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取消;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对于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杜绝审批的随意性,做到审批程序严密、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效率明显提高,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得到严格执行。

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各部门要根据《国务院批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附后)中确定的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五项原则,按照国务院审改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关于贯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五项原则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几个问题》)(文件附后)要求,切实做好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工作,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行政审批制度。

(一)进一步精减行政审批事项

1、法律、行政法规对某一事项只是作出原则的管理规定(如加强管理、监督、指导、负责、检查等,下同),但没有设定行政审批,而国务院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设定了行政审批事项的,应当提出取消或调整的建议。

2、法律、行政法规对某一事项只是作出原则的管理规定,但没有设定行政审批,而本市地方性法规设定了行政审批事项的,按法定程序建议市人大予以中止执行或取消(地方性法规设定属于地方性事务的行政审批除外)。

3、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对某一事项只是作出原则的管理规定,但没有设定行政审批,而本市地方政府规章自行设定了行政审批事项的,应当予以取消。

4、市政府及各部门的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应当予以取消;仅仅根据领导讲话、批示、指示等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应当予以取消。确实需要审批的,应当通过法定程序,报市政府批准,以市政府规章在法定权限内设定。

5、超越《几个问题》第二(二)部分所列行政审批适用的14个事项范围设定的审批事项,应当予以取消。

属于《几个问题》第二(二)部分所列行政审批适用的14个事项范围设定的审批事项,凡是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中介组织、行业自律或者除审批之外的其他监管措施解决的,应当予以取消。

6、设立公司、其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除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的前置性审批外,公司、其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开业或者设立登记前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应当予以取消。

7、除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和省政府决定规定需要审批的建设项目以及使用财政资金、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贷款投资的项目外,对企业的投资等经营活动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应当予以取消。

8、有关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建设工程承包、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以及省、市政府决定另有规定的外,必须采取拍卖、公开招标投标等市场运作方式,相应的行政审批应当予以取消。

9、法律、法规已经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部门“三定”规定也要进行相应调整。部门“三定”规定已经取消、下放或划出的行政审批事项,该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也应当取消、下放或划出。

10、两个以上的部门行政审批职能交叉或者重复的,应当合并成一项,由职能最直接的部门审批,该部门应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共同研究决定后办理。

11、依法科学、合理地划分市、区(含各开发区管委会)、镇(街道)政府的行政审批权。凡是能够或已经由区级政府实施行政审批的事项,市政府不再审批。

12、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需要审批的事项,认为确实不适应本市经济发展需要的,及时向上级提出停止实行的建议。

(二)提高行政审批的效能

对继续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严格规范,减少环节,提高行政审批的效能。

1、行政审批的内容、对象、条件、程序和时限,以及要求申报的有关材料,都要非常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并对外公布,实行行政审批政务公开。对技术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制定详细的审批技术规范。

2、行政审批事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和单位的,市政府可以确定由一个部门受理申请并转告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办公、集中办公。但是,对企业设立、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等有关事宜的行政审批,应当确定由一个部门受理申请并转告有关部门分别提出意见后统一办理,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办公、集中办公。

3、对在办理公司、其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时需要进行前置审批的项目,实行企业注册登记网上并联审批;对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审批的项目,可通过加快政府各部门的电子信息网络建设,探索网上审批的新模式。

4、部门审批业务涉及内部几个处室的,应实行“窗口式办文”制度,由一个内设机构代表本部门统一对外。已实行“窗口式办文”制度的,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切实提高办事效率。

5、对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推行社会听证制度;对专业性和技术性比较强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专家审查(咨询)制度。

(三)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约束行政审批权力

1、注重后续监管和日常管理,正确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各部门和单位要制定监管制度、措施,积极履行对许可对象的监管职责,对许可对象是否在行政许可确定的范围内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对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各部门一方面要按照市里的统一规定制定严格的、可操作的行业监管措施,尤其是对重点事项和关键环节,要制定专门的监管办法;另一方面,对需要完善的办事程序应予完善,以免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后出现管理上的漏洞。

2、行政审批机关应当建立行政审批责任制和重大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批人员的审批责任和审批义务,对违法审批、审批严重失误等情况,实行过错责任追究。

3、加强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建立行政审批责任监督检查制度。行政监察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对审批部门领导和审批人员,实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审批责任检查。要把行政审批列入绩效考评和行风评议的内容,对违法违规审批的,按有关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理,并在新闻媒体上曝光。

4、行政审批机关应当保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行使对行政审批的监督权。相对人对行政审批提出异议的,该行政审批机关必须作出书面说明,并告知相对人有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行政审批机关要设立举报电话,建立举报、投诉处理制度。相对人对行政审批机关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的,行政审批机关应当依法及时核实、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以适当方式及时回复举报人。

三、进一步探索制度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制度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企业设立、年检、资质资格认定、公共资源配置类等行政审批事项的改革。

1、改革前置审批,方便企业登记,加强事后管理。凡是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原则的,一律取消或降为核准;实行“先照后证”办法,将一些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对仍需前置审批的事项,由串联审批改为工商牵头受理的各部门并联审批制度。积极探索推行告知承诺制度。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试行直接登记方式,归并审批环节,由工商部门一口受理转有关部门内部会审,再由工商部门办结。

2、改革年检形式,实行联合年检。全面清理年检项目,凡是形式上是年检,实际上是以收费为目的的项目一律取消。确实需要年检的实行一门式联合年检;统一办理、一次性收费,收费必须合理。

3、改革资质资格认定审批。区别情况、分类处理,对涉及易燃易爆、食品加工、化学危险品、压力容器等特殊行业的法人资格认证,继续由政府依法严格审批;对一些特种行业及司法、金融等从业人员资质资格考评和认定,向行业协会、中介机构转移。规范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运作规则。

4、改革公共资源配置类审批。可以市场化的,通过中介或采用招标、拍卖等方式推向市场。

5、全面清理行政收费项目。取消不合理收费,需要保留的收费项目开听证会予以论证,并报市政府核准,切实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6、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行网上审批。推进公务信息网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启动网上审批。努力做到能在网上审批、办理的事项尽可能在网上办结。加强网上监管的力度,实现行政效能监察的网络化。

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方法和步骤

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在市、区两级政府同时进行,年底以前基本完成。

(一)方法

1、加强领导。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市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抽调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工作机构。市政府各部门要确定一位领导分管,并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的审改工作和上下联系。

2、统一布置。召开全市审改工作会议统一布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并公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各部门要组织学习,深刻理解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审改工作精神,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对照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将现有我市各部门、各区的行政审批项目及法律依据进行全面梳理。

3、自查自审。各部门、各区政府和管委会要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统一布置和要求,彻底清理并依法确定行政审批事项,做到该减必减。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环节,严格规范审批内容、条件、程序和时限。

4、论证听证、核查审定。市、区两级政府审改办对各部门自查自报的材料逐项审查,反复研究,加强协调工作,提出保留和取消行政审批事项的意见,召开专家论证会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听证会,核查审定初步方案。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影响较大的行政审批项目的初步处理意见,还要在网站、报纸上登载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

5、建章立制,实施审批责任制。积极推进审批方式的改革,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中心和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要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简化审批环节;根据wto透明度原则要求,深化政务公开,加强审批事项的规范运作,提高办事效率,改变服务形象。健全审批过错责任追究制,切实做好检查和考核工作;健全投诉机制,加强行政效能监察,促进各项审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二)步骤

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理阶段。各部门通过自查自审,将拟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及法律依据于10月31日前报市审改办,凡是部门未报送或漏报、故意隐瞒不报的项目(包括收费、年审等)一律取消。市审改办通过论证听证、核查审定后报分管领导批准,送市政府常务会审定,并征求市人大、政协意见,最后以政府令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实施。

第二阶段,建制阶段。规范运行机制,完善监管制约机制,废除、修改有关法规、规章,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至明年3月底完成。

附件:1、《国务院批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发〔2001〕33号)

2、国务院审改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关于贯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五项原则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国审改发〔2001〕1号)

二oo二年九月十日

附件1:国务院批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发〔2001〕33号

二一年十月十八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监察部、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体改办、中央编办《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国务院批准,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

监察部、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体改办、中央编办

(二一年十月九日)

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和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各部门程度不同地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这个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最近国务院党组决定把进一步推进这项改革作为贯彻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各级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少管微观,多管宏观,少抓事前的行政审批,多抓事后的监督检查,切实加强监督和落实。改革行政审批制度,需要审批的项目应规定清楚,公开透明,不需要审批的坚决不去审批。逐步建立、完善价格和市场机制,而不是单靠行政手段去解决。根据国务院上述精神,现就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基点,把制度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努力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取消;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对于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做到审批程序严密、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效率明显提高,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得到严格执行。

2001年,以经济事务的行政审批为重点,兼顾其他方面,突出抓好国务院各部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工作落实。省级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也要积极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原则。行政审批作为一项重要的行政权力,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关系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设定行政审批应当遵循我国的立法体制和依法行政的要求,符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依照法定职权、程序制定的规章可以设定行政审批。鉴于目前有关立法还不够完善,国务院各部门可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命令和要求设定行政审批,并以部门文件形式予以公布;其他机关、文件设定的行政审批应当取消。

(二)合理原则。设定行政审批,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政府实施有效管理。凡是通过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应当由市场机制去解决;通过市场机制难以解决,但通过公正、规范的中介组织、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应当通过中介组织和行业自律去解决。有关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等事项,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对虽符合合法原则,但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行政审批,也应当取消。

(三)效能原则。要合理划分和调整部门之间的行政审批职能,简化程序,减少环节,加强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强化服务。一个部门应当实行一个“窗口”对外;涉及几个部门的行政审批,应当由国务院规定的主要负责部门牵头,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决定后办理;实施行政审批要规定合理时限,提高工作效率,在限定期限内办结。

(四)责任原则。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在赋予行政机关行政审批权时,要规定其相应的责任。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审批,应当依法对审批对象实施有效监督,并承担相应责任。行政机关不按规定的审批条件、程序实施行政审批甚至越权审批、、,以及对被许可人不依法履行监督责任或者监督不力、对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审批机关主管有关工作的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监督原则。赋予行政机关行政审批权,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明确行政审批的条件、程序,并建立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监督的制度。行政审批的内容、对象、条件、程序必须公开;未经公开的,不得作为行政审批的依据。行使行政审批权的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有关制度,依法加强对被许可人是否按照取得行政许可时确定的条件、程序从事有关活动的监督检查。

三、实施步骤

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按照以下步骤和要求进行。

(一)全面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并提出处理意见。由各部门按照统一要求,对本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彻底清理,填报行政审批项目登记表,并依据上述原则逐项研究提出取消、保留、下放或转入市场机制运作的处理意见。其中,各部门根据国务院以往的决定、命令和要求设定的行政审批,该取消的也要取消;需要保留的,必须报国务院备案。各部门内设机构设定的行政审批,原则上一律取消;个别确需保留的,要以部门文件形式予以公布并报国务院备案。

(二)研究确定行政审批项目处理意见。由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部门提出的行政审批项目的处理意见进行审核,并负责与各部门协商。对协商不一致的行政审批项目,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意见报领导小组确定。

(三)公布行政审批项目处理决定。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各部门取消和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并拟定有关规定,报领导小组讨论并提交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审议,经批准后以国务院决定的形式予以公布。

(四)制定监督制约措施。各部门结合实际,针对保留的审批项目制定、公布监督制约的具体措施,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本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已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初步清理和处理的,要认真回顾和分析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改进措施。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确定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切实做好有关行政审批项目的处理工作。如存在该清理的未作清理、应取消的没有取消等问题,要坚决予以纠正。正在进行清理和处理的,要按照有关要求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审核把关。尚未开展这项工作的,要尽快作出部署,抓紧组织实施。对工作扎实、效果较好的,要注意总结和推广经验;对工作不认真、走过场的,要责成其认真整改。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这项改革健康有序地进行。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充分认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把这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要明确一位领导同志负责这项工作,并成立专门工作班子或抽调专人承担日常工作。监察、法制、体改、机构编制等部门和单位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要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形成工作合力。

(二)要注意搞好工作衔接。各地区在审批项目处理工作中,要注意与国务院各部门的有关工作相协调。对于国务院已经明确取消和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作出相应处理。应该取消的,必须取消;需要保留的以及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下放给地方审批的,要继续实行,并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设定的审批项目,地方政府可以提出取消或者其他处理的建议,但不能自行宣布处理意见。

(三)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既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又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既要坚决精减和调整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审批事项,又要切实加强对需要保留的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对取消行政审批的事项要制定后续监管措施,避免管理脱节。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发现并及时解决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与政府机构改革、政务公开和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工作结合起来,互相促进。

(四)要加强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监督检查,绝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坚决反对和防止搞形式主义。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瞒报、虚报行政审批项目,不得对决定取消的项目搞变相审批,不得违反规定擅自新设行政审批项目。对已经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仍然进行审批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在2001年底对各地区、各部门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情况(包括行政审批项目是否得到彻底清理,已经作出处理的审批项目是否落实到位,对保留的审批项目是否建立了监督制约机制等)有重点地进行一次检查。

附件2:关于印发《关于贯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五项原则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的通知

国审改发[200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现将《关于贯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五项原则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二oo一年十二月十一日

关于贯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

五项原则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为了保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康有序地进行,使各地方、各部门正确有效地贯彻《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确定的五项原则,需要理解和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行政审批的基本含义和改革要达到的总体要求

《实施意见》所称行政审批,是指行政审批机关(包括有行政审批权的其他组织)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提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确认特定民事关系或者特定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的行为。

目前,行政审批的形式多样、名称不一,有审批、核准、批准、审核、同意、注册、许可、认证、登记、鉴证等。只要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等相对人实施某一行为、确认特定民事关系或者取得某种资格资质及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必须经过行政机关同意的,都属于《实施意见》所要求清理和处理的行政审批项目范围。因此,在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时,不能只注意其名称和形式,而应当把握其“必须经过行政审批机关同意”这一实质,才能保证不重项、不漏项。

行政审批是行政审批机关作为行政主体对相对人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因此,行政机关对其内部有关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决定不属于《实施意见》所要求清理和处理的行政审批项目范围。

《实施意见》所称行政审批制度,包括行政审批的设定权限、设定范围、实施机关、实施程序、监督和审批责任等内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要减少不必要的审批项目,还应调整行政审批的权限、减少环节、规范程序、提高效率、强化服务、加强监管、明确责任,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制度。

二、关于执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原则的具体标准

(一)关于合法原则

《实施意见》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合法原则,是指行政审批权的设定和实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根据国务院决定、命令或者要求制定的国务院部门文件,并不得与其相抵触。

1.设定行政审批的法律文件,必须符合我国立法体制的要求,遵循法制统一原则。即设定行政审批的法律文件必须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的规定及其精神相抵触。

(1)法律对某一事项只是作出原则的管理规定(如加强管理、监督、指导、负责、检查等,下同),但没有设定行政审批,行政法规自行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应当予以取消;

(2)法律、行政法规对某一事项只是作出原则的管理规定,但没有设定行政审批,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或者地方政府规章自行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应当予以取消,地方性法规设定属于地方性事务的审批除外;

(3)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对某一事项只是作出原则的管理规定,但没有设定行政审批,地方政府规章自行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应当予以取消;

(4)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省、自治区政府规章对某一事项只是作出原则的管理规定,但没有设定行政审批,较大的市的政府规章自行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应当予以取消;

(5)同一审批事项有多个依据并且相互不一致的,如果审批依据属于同一效力层次的法律文件,则以新的规定为准;属于不同效力层次的,以上位法为准;法律文件之间的效力关系不明确的,适用《立法法》的规定。

2.设定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

(1)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的决定可以设定行政审批,规章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可以设定行政审批。

(2)我国参加或认可的国际公约、国际条约或国际惯例,只有通过立法程序转化为国内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才能在国内适用,因而未经转化不得作为行政审批的依据,相应的行政审批项目应当予以取消。

(3)设定行政审批的法律、法规、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必须是公开并经法定程序制定、通过的。

(4)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命令或者要求的国务院部门文件可以设定行政审批。除此之外,其他部门文件及部门内设司(局)文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文件和其内设机构文件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应当予以取消。

没有规范性文件依据,仅仅根据领导的讲话、批示、指示等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应当予以取消。

如果该项行政审批必不可少,则应当通过法定程序,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

(二)关于合理原则

《实施意见》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合理原则,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设定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政府实施有效管理。

1.行政审批作为履行政府职能的手段之一,其适用主要限于以下范围:

(1)土地、矿藏、水流、海域、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2)无线电频率、公共运输线路等有限公共资源的配置;

(3)从事可能产生污染、损害生态环境或者产生其他公害的活动;

(4)电力、铁路、民航、通信、公用事业等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行业中垄断性企业的市场准入和法定经营活动;

(5)银行、保险、证券等涉及高度社会信用的行业的市场准入和法定经营活动;

(6)利用财政资金或者由政府但保的外国政府、国际组织贷款的投资项目和涉及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结构等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投资项目;

(7)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教育、文化等从业机构的设立和活动;

(8)为公众提供服务、直接关系公共利益并且要求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

(9)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变更、终止;

(10)确认婚姻、收养等特定民事关系的事项;

(11)易燃性、爆炸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等危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销售等活动;

(12)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产品、物品的生产、经营等活动;

(13)直接关系公共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的设计、建造、安装和使用;

(14)直接关系公共安全、公共利益、国家安全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对于以上所列事项,凡是通过市场能够解决的,应当由市场去解决;通过市场难以解决,但通过中介组织、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应当通过中介组织、行业自律去解决;即使是市场机制、中介组织、行业自律解决不了、需要政府加以管理的,也要首先考虑通过除审批之外的其他监管措施来解决。只有在这些手段和措施都解决不了时,才能考虑通过行政审批去解决。

2、当前我国在行政审批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对市场主体资格的前置性审批太多、太滥,手续繁杂,市场准入门槛过高;政企不分,干涉企业经营自的行政审批大量存在,这些行政审批成本高、效率低,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不利于增强市场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在土地使用权出让、建设工程承包、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等过程中,经常因行政审批而产生不廉洁行为甚至腐败问题。因此,对于此类行政审批事项,要坚决予以取消:

(1)设立公司、其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除法律、行政法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的前置性审批外,公司、其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开业或者设立登记前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应当予以取消;

(2)除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需要审批的建设项目以及使用财政资金、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贷款投资的项目外,对企业的投资等经营活动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应当予以取消;

(3)有关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建设工程承包、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另有规定的外,必须采取拍卖、公开招标投标等市场运作方式,相应的行政审批应当予以取消。

(三)关于效能原则

《实施意见》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效能原则,是指行政审批作为行政管理的手段之一,应当以较小的行政资源的投入实现最佳的政府工作目标。要努力改进审批方式,积极推行电子政务,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1.行政审批事项在符合合法、合理原则的同时,要与新的“三定”方案规定的部门职能相一致,职能已经取消或者划出的,该部门相应的行政审批事项应当取消或者划出。职能增加或者划入的,通过市场、中介组织、行业自律、加强监管等手段能够解决的事项,不得设定或者保留行政审批。本级政府应当创造条件,打破部门界限,将分散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审批事项相对集中;同级人民政府两个以上的部门行政审批职能交叉或者重复的,应当由职能最直接的部门审批,该部门应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共同研究决定后办理。

2.实施行政审批,应当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方便群众,强化服务。一项审批无论涉及部门内部几个内设机构,都应当由一个内设机构代表本部门统一对外,并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坚决避免多头、重复审批。

3.对依法需要同级人民政府两个以上的部门分别审批的,应当由本级政府确定一个主办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决定后办理;或者组织有关部门通过联合办公、集中办公的形式作出决定。

4.能够且已经由较低层级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审批的,上级行政机关不应审批;必须由上级行政机关审批的,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下级行政机关进行的审核应当取消。

5.行政审批机关实施行政审批,要规定合理的时限;办理行政审批事项要提高工作效率,不得超过规定时限。

(四)关于责任原则

《实施意见》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责任原则,是指行政审批机关不履行、不正确履行对许可对象的监管职责或者违法审批等行为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1.设定行政审批,必须在赋予行政审批机关该项行政审批权时,相应规定其对许可对象的监管义务。如果未赋予该行政审批机关相应的义务,或者该行政审批机关不能履行该义务,则不能设定该项行政审批。

2.实施行政审批,要积极履行对许可对象的监管职责,对许可对象是否真正享有相关的权利、是否在取得行政许可时确定的范围内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许可对象有伪造材料骗取许可、超越许可范围活动、拒不接受行政审批机关监管等行为的,行政审批机关应当依据有关规定责令其限期改正或者中止、变更、收回、撤销该项许可,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3.行政审批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对技术性较强的审批事项,应当制定审批技术规定;对保留的审批事项,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有明确监管措施的,要按规定执行;没有明确规定监管措施的,应当制定并严格落实监管措施。

4.行政审批机关应当建立审批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批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对行政审批机关不履行监管义务、监管不力、对审批对象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要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相应的纪律处分。

5.行政审批机关违法审批,甚至滥用行政审批权、、以行政审批权为本部门及个人谋取私利的,要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关于监督原则

《实施意见》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监督原则,是指通过法律手段,对行政审批行使行政审批权进行监督制约,保证合法、合理、公正地行使行政审批权,维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1.设定和实施行政审批,应当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设定行政审批标准和条件,办理具体审批事项,不得因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所在行政区域、行业、所有制等不同而增设歧视性条件,应当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发挥行政审批的应有功能。

2.设定和实施行政审批要贯彻公开原则。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应当公布行政审批的内容、对象、条件、程序、时限。行政审批结果一律公开。

3.行政审批机关应当保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行使对行政审批的监督权。相对人对行政审批提出异议的,该行政审批机关必须作出书面说明,并告知相对人有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相对人对行政审批机关工作人员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投诉的,行政审批机关应当依法及时核实、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以适当方式及时回复举报人、投诉人。

三、关于全面理解、完整地贯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

为了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到实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加入wto进程,履行我国政府对外承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规范部门权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正确理解和把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至关重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是决定具体行政审批项目存留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达到总体要求的关键。

行政审批改革措施篇8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政府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提出了要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本文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果论述我国政府治理水平的进步,同时指出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准下审视行政审批制度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行政审批制度政府治理现代化简政放权

行政审批行为是指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行政机关进行审核并且以发放证照等方式,准许其拥有从事某种活动资格或能够行使某种权利的一种行政行为。换句话说,行政审批制度是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审批行为时所遵守的制度体系。行政审批被运用于许多行政管理领域,这项制度在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政府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提出了要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正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同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的进展又充分证明了我国政府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本文正是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果论述我国政府治理水平的进步,同时指出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准下审视行政审批制度仍存在的不足和提出相应对策。

一、政府治理现代化特征和内在要求

1.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特征和内涵

政府治理现代化是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攀升、人民素质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满足广大人民的要求、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加快国家发展速度的内在要求。它需要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就自身治理方式和手段进行不断提高和改进。这意味着实现政府治理的现代化,政府需要从性质、体制和管理方式上做出改变,主要表现在:政府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由监管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专断政府向民主政府转变;由集权型政府向分权型政府转变;由暗箱操作向公开透明转变;由特权现象向公平公正转变。

2.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1)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分权化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这五个不同方面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其中出现的问题也十分错综复杂。政府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想要像以前一样仅凭一己之力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政府要积极引入各种社会组织和经济主体加入政府治理之中,充分发挥多元协商的优势。这就意味着我国政府现相对集中型的权力分配机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势,解决新的社会问题。加快分权化改革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只有这种分权体制,才能为多主体的民主参与搭建宽广的平台,才能为政府治理的科学化和法治化创造条件。

(2)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化要求。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实现中国式奇迹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政府问题需要政府面对,这些问题既错综复杂,又瞬息万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政府就更加需要有科学的指导和管理方式。否则就会造成重复建设、效率低下、建设不满足人民要求等情况,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实现政府治理的科学化是完成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政府治理的科学化,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严谨的论证,才能使政府治理符合客观规律、人民根本利益的行政决策。

(3)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绩效化要求。传统的政府治理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固守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以及行政程序设计的不科学等因素,导致不仅政府与市场、社会,还使得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甚至同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沟通和办事效率的低下。要实现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就是要求政府内部有着快速便捷的沟通渠道,同时政府在处理外部事物的时候能够同社会、市场中的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有着高效快捷的沟通交流的方式,让整个经济的运转不因为政府处理问题的迟缓而慢下脚步。

(4)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化要求。马克思政治学告诉我们,在剥削阶级社会之中,法律集中体现的是统治阶级意志,法律创造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法律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的权利,对损害人民利益、破坏社会稳定的敌对分子进行坚决打击的工具。本届政府上台以来,就多次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在本次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更是将完善法治推上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本次全会提出法治化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要实现政府治理的法治化,就必须在要在行政过程中牢固树立法治精神,严格遵守宪法和其他程序法,贯彻法律至上的精神,政府治理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政府治理现代化要求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足

1.分权化要求下的政府部门放权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由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商业交易的行为和意识逐渐渗透政府行政部门,加上缺乏相关监管制度和机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行为泛滥。而行政审批权作为政府部门手中掌管的一项影响市场的重要权力,各个经济、政治主体也都意识到它的价值,行政审批制度保留的不是国家或市场的利益,而是政府部门、地方政府甚至官员个人的利益。这种情况不仅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政府治理水平的提高,与行政审批制度设置的初衷相差甚远。

2.科学化要求下的改革科学推行难

(1)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行政审批制度是对项目实施前的监管,随着行政审批制度的逐渐下放和取消,我们需要对项目进行后续的跟踪监管的体系。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相关监督管理体系仍然不健全。具体表现在对于审批项目缺乏有效监督,对于政府需要审批的项目,很多政府部门仅仅是在审批的时候对其进行观察和监管,一旦审批通过就不管其是否存在违背当初计划的情况或者现实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另外对于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已经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就彻底放手不管了,没有建立或调整相关的监督机制,造成了管理的缺位。同时在改革过程中也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监督体系对于审批部门进行监管。

(2)部分改革措施不周全。从2001年国务院开始推行改革以来,已经推出了多项的措施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但是在这些措施中也有一些不太科学。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国务院推出的改革措施出现了空白和漏洞需要我们进一步填补和修复。同时中央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地方的实际情况,以免出现由于地方承接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中梗阻”问题。最后,在实际操作环节,还没有一套规范、有效、快速的流程标准,这就导致地方部门在实际审批过程中自由裁量空间大、缺乏相关监督机制,出现了效率低下、耗时长、收费乱等现象。

3.绩效化要求下各环节无缝衔接难

(1)缺乏同级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同一件事情想要通过政府部门的审批,可能需要跑许多个部门,准备很多份材料,这是因为在一件事情上很多部门都有相关的行政审批权,这就导致一个项目会一审再审,甚至有的时候进行审批的各个政府部门有不同的审批标准,这会让百姓十分困惑,同时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说明了同级部门间缺乏协调和合理分配。在改革过程中,很多事项在一些部门中已经取消了审批,但是还需要在别的部门进行审批;或者在一些部门通过的审批,而在别的部门由于审批标准不同而没有通过审批,这就使得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2)缺乏统一的工作标准和体系。根据国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一些省级政府成立了省级政务(审批)服务中心,将行政审批的工作集中到一起,以得到提高效率、方便群众的效果。但是部分省级政府并没有成立类似机构。同时很多的行政部门内部没有把审批权集中到一个独立机构,而是仍然分散在各个部门,这些部门甚至没有遵守国家推出的《行政许可法》的标准。这样的情况就导致政府在管理中,上下级、同级不同部门、政府与社会之间沟通十分困难,给推行行政审批改革增加了许多难度。

4.法治化要求下制法和执法同步难

(1)相关法律改革不同步。在国务院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进行同步的改革。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同步改革,地方上面对一些不当的审批项目基于现存法规无法自行取消或修改,只能根据中央修改的项目调整自身的审批项目。这就限制了行政审批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因此,想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法制改革也必须同步进行,对不适合新政策、新形势的法律进行修改调整,对部门色彩浓厚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及时清理妨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旧法律法规。

(2)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自2001年以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支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推行和实施的过程中却不顺利。很多行政部门没有将这些法律法规贯彻到日常办公之中,许多地方和部门甚至因为对法规学习不足以及部门利益的驱动而出现了肆意违法的行为。例如随意违法增加行政审批环节,随意违反行政审批时限等现象经常发生,而对这些违反行政许可法律的行为,却没有部门主动给予及时纠正和追究责任。

综上所述,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是保证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要实现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四个内在要求:分权化、科学化、绩效化、法治化。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实现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实现国家复兴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2]傅思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法制化[m].中共中央党校,2003

[3]艾琳,王刚,张卫清.由集中审批到集成服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与政务服务中心的发展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2013(4):15-19

[4]徐隽.为公开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叫好[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4(4)

[5]隆国强.以促进“价值链升级”为目标,推进涉外经济体制四大改革[J].中国经济周刊,2013

[6]燕继荣.公信力:文明政府的重要指标——兼谈政府如何赢得公信[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3)

[7]何增科.政府治理现代化与政府治理改革[J].行政科学论坛,2014,1-2

行政审批改革措施篇9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

[摘要]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已成为当今的时代主题。行政审批作为一种国家管理行政事务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对行政审批过程中的依法行政问题的研究将十分必要。本文从行政审批的角度出发,围绕行政审批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探讨依法行政审批的现状以及目前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依法行政在行政审批过程中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依法行政;行政审批;解决措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087

1行政审批制度的产生及发展

1.1《行政许可法》实施前的行政审批制度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垄断和控制了几乎所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生产资源和生产经营领域。计划经济通过自上而下颁发计划控制数字,自下而上编制和呈报计划草案,自上而下批准和下达计划任务的方法实现管理。[1]此时国家主要通过行政指导和命令的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和实现社会管制,行政审批只存在于极少数的部门和领域。中国的行政审批制度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后(张康之,2003),但其中大部分审批事项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或变相存在[2]。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催生了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行政审批行为开始大量出现,行政审批制度得以建立。由于大量审批集中在市场有效活动的空间和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消灭市场、竞争和自由为目的的审批管理制度与新的经济体制发生激烈碰撞,并日渐成为新体制建设的制度障碍,国内亟须进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厦门等地率先开始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2001年9月国务院成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标志着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在全国拉开序幕。

1.2《行政许可法》的制定及其动因

在改革的浪潮之下,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不断完善,其中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制定了《行政许可法》。2003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出台,它标志着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迈入了实质性的全面发展阶段。作为一部以单行法典形式体现的规范政府行政审批制度的法律,《行政许可法》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行政许可法》的出台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中国经济从此登上了国际舞台。wto至此成为相当长时期内中国行政法治改革的主要外部动力。wto对我国的行政审批提出了要求,即审批项目的合理化、审批程序的透明化、审批手续的便民化以及审批效率的高效化。[3]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亟须法律的强制性规范,这种现状促进了《行政许可法》的出台。

其次,由行政审批带来的政府部门设租、寻租的日益严重的腐败现象也是推动行政审批制度走向法制化的原因之一。

2行政审批的执法困境

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各省、各地区在审批项目的数量设定、审批程序的精简、审批条件的限定和审批效率的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然而,执法困境依然存在。

2.1法律条文不完善,缺乏具体的执法依据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认定其享有特定权利或自由所应具备的条件或标准的行政程序行为。[4]单从定义来看,就能发现《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行为的定义过于抽象且宽泛,实践中很多行政行为依据这一定义难以识别和判断是否是行政许可的行为。具体而言,例如,《行政许可法》第12条第3项中的“提供公共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具体运用到实际中时,究竟哪些职业和行业属于这个范围则不够明确。《行政许可法》只是规范了行政许可某种行政行为,并没有直接涉及行政许可项目的具体内容,从而造成它的法律规制作用十分有限,且在现实中时常面临着被架空的危险。[5]

2.2行政主体变相执法,法律条文流于形式

《行政许可法》的制定与实施作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其成效是万众期待的。于是削减行政审批事项一时之间成为部门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在指标的单一目标激励下,有的部门往往把那些寻租效果不大的行政审批项目先砍掉,而那些收费多的行政审批项目,则以种种理由予以保留;有的则采取“抓大放小”“丢卒保车”的办法,只减年检、备案等事项;有的把需要取消的行政审批化整为零,以提高取消项目的比例。最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仅沦落为一场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数字游戏”,而且直接扭曲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际意义,变成了一种形式化改革模式。

2.3重审批轻监管,缺乏法定的监督主体

行政审批过于强调审批之前相对人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的审查,审批事项是否合法,而忽略了通过审批之后对相对人行为的监督管理。这种缺乏事后监管的现象不利于及时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进行制止以避免其产生严重的后果。同时,也不利于及时发现审批事项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另外,缺乏严格的监察不利于行政主体规范自身的行为,进而导致寻租现象的泛滥。

3健全依法行政审批的措施

要达到将法治贯穿于行政审批流程始终的目标,无论是从立法上还是执法上都需要继续完善。

3.1完善立法,建立系统、具体的法律约束机制

《行政许可法》的很多规定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的法律概念,其含义都需要进一步解释。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行政许可法难以有效规制审批行为、大量行政审批从行政许可中分离出来、无行政许可设定权的机关仍在不断设定新的行政审批项目等现象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行政许可法的很多原则规定都缺少统一的、权威性的法律解释。[6]如果能够通过法律解释明确行政许可法的含义与适用范围,将行政审批行为统一到《行政许可法》的调整范围,那么,行政审批项目清理中行政机关自说自话以及行政规范性文件乱设行政审批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够得到解决。因此,继续完善《行政许可法》,将具体的行政审批事项分门别类,制定具体的审批标准和流程,细化法律条文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2监督执法,建立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

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力度不够也是目前审批混乱的症结之所在。保障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就需要建立超越于行政审批机关的、权威的法律监督机构。这一机构应当有能力对设定行政审批项目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判断,对于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设定的行政审批项目,有能力督促设定机关纠正,对于设定机关拒绝纠正的,有权提请国务院改变或者撤销,并有权对拒不纠正违法行为的机关与主管人员实施法律制裁。

3.3创新立法,实现行政审批的高效、公正和廉洁

管理立法的创新对于革新行政审批、推动政府传统管理职能与管理方式的转变十分重要。创新行政审批立法要求行政部门慎重设立行政审批事项,任何一项审批的设立都必须在严格的考察之后落实,且对于该项审批的标准与流程都有明确的规定;其次,要对审批事项进行归类管理。能够合并或者集中的审批事项就应统一处理,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审批事项就应集中在该部门审批,一个环节可以完成的事项不应再设定多环节审批。此外,应建立从申请审批到审批监管整个流程的法治规范,从法定依据、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审批时限、收费依据及标准、审批决定证件、联系方式及诉求渠道、年检要求、注意事项等内容都做出明确的规定,确保行政审批执行的高效、公正和廉洁。

4结论

行政审批与现代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管理息息相关,是保障和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法治化发展是我国十多年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历程中总结出的最好出路。本文通过总结行政审批法治化道路上遇到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今后的研究中,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事还需要不断的考察和总结,推动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在不断发展中更加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1]苏东斌.“制度人”假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朱旭峰,张友浪.新时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回顾、评析与建议[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4,3(1).

[3]徐静琳,陈琦华.wto与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2).

[4]顾爱平.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研究——《行政许可法》实施后的思考[D].苏州:苏州大学,2006.

行政审批改革措施篇10

[关键词]简政放权;行政审批;难题;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6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28[本刊网址]http://

一、调研准备工作说明

(一)调研对象说明

西宁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改革的成果。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经济、文化中心,西宁市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关乎全省改革的成败,对各州县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因此西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西宁市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于2015年12月3日专门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局,为市政府派出机构,与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并明确了服务职责和内设机构及其编制情况。充分说明了西宁市政府对这一制度改革的高度重视,努力维护改革成果的决心。让改革更好地为西宁市乃至青海全省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调研方法说明

多角度分析研究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制约因素和对策方法,为深化西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较为系统性的指导意见。

1.系统统分析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涵盖范围广、改革力度大、兼具政治与经济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更涉及中介机构的培育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西宁市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提出对西宁市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整体设想。

2.文献分析法。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整体政府的含义、特征以及运行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阅读这些文献,然后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使得我能全面了解整体政府理论,从而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

3.实证研究法。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笔录相结合的形式,了解西宁市行政审批制度实施情况,整理问卷调查和访谈笔录的数据情况,为文章的写作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

二、对西宁市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的调研

(一)调研目的

通过对广大市民、企业法人及行政审批人员谈话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广大市民对目前国家简政放权大背景下的行政审批制度的关注和了解程度,以及作为行政审批机关对自身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看法,通过对不同的受访对象数据的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

1.在西宁市行政服务大厅随机采访前来办事人员。

2.在西宁市人流密集区中心广场发放调查问卷。

3.与西宁市政府主管行政审批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其对西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建议。

(三)调研结果

积极方面,广大市民对西宁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体满意,特别是在行政服务大厅采访前来办事的人员,他们对西宁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较为强烈的需求,也明显地感觉到行政审批改革后办事效率大幅度提高,需要审批事项也减少了,真正地方便了当事人。

消极方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市民普遍反应的目前需要行政审批数量还是很大、对行政审批需要递交材料的通知还是相对滞后、对行政审批程序了解渠道较少、对其监管缺乏了解、网上审批亟需建立等。

三、西宁市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众参与度较低,大多数为行政机关自上而下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一个造福于民的政策,目前为止,最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推动,广大民众作为这项改革最直接的受益者,理应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改革中。但从实际情况看,广大群众反映参与渠道少,不知在哪里、去哪个单位建言献策,平时也仅是从报纸上关注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但是对改革的过程、如何参与改革的进程中知之甚少。再加上媒体宣传力度小,召开听证会不能顾及广大群众,这些都造成民众参与程度低,只有在涉及自身利益时,才会去主动关注。

(二)虽然削减审批事项数目在逐年增长,但因行政审批事项基数大,从目前来看,审批事项还是较多。西宁市从2000年12月开始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当时西宁二十多个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多达547项,从第一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到今年西宁市政府共取消420项行政审批,可以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西宁市取得了较大成功。从现在市局28单位存在的127项审批事项看西宁市公安局18项行政审批是最多的,最少的是西宁市财政局仅有一项,但是从总体上看127项行政审批还是较多的。现实中还有些单位因为利益的考量,将一项审批事项拆分为几项,将有利益可取的保留在本单位,而将一些不涉及核心利益甚至处在边缘性的事项上报,从而完成本单位削减数量的指标。还有些单位在玩“文字游戏”将审批字眼改为核准、事前备案或者合并一些无关联的行政审批事项,群众办事程序未少,反而增加了许多环节。

(三)重事前审批、轻全程监管,未形成有效地行政审批监督机制。对于许可类事项,行政审批部门将重点放在办理许可证和有关文件的批复方面,而且在审批时也只是对规定所要求的材料的审查,很少去实地进行勘察。在有关单位取得许可证之后,是否从事合法经营却监管不力,导致违法经营损害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监管部门在监督是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只有当群众举报时,才会发现,才去纠正,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督机制对审批事项从受理、审查、办理、发证等各个环节予以有效监督。

(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政府的服务功能还有待提高。行政审批作为一项许可类事项,只有经过审批后才能达到市场准人的条件,因此,审批部门工作人员在审批时难免有种权力优越感。再加上中国几千年来官本位、人治思想的作祟,很多工作人员对自身工作的功能定位不准确,将职权当成私权,事难办,脸难看的现象依然存在。笔者在调研时发现,很多群众对都有这种感觉,像是在求人办事一样,感受不到服务的理念。越是到手握审批权的机关感受越深,打造服务型政府不能仅是一句口号,要实实在在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中,尤其是有审批权的机关单位中,这样才能让广大群众最深地感受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改革带来的红利。

四、完善西宁市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将政府职能由“管控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方便广大群众。而关乎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政府,政府作为行政审批的实施者,首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变“管理”为“服务”,该放手的要放手,要舍得放手、彻底放手、放心放手,有些项目要完全放归市场,不能拥有利益就依依不舍。政府的职能是维护生活稳定和社会和谐,给人民必要的发展空间,最大的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并努力维护这份稳定,这是对服务政府的基本要求。同时,单位窗口人员最能直接表达服务政府的理念,加强审批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创建文明办案窗口,这样才能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服务政府。

(二)建立健全完备的行政审批法律体系

《行政许可法》是行政审批中一部重要的法律,但是这部法律是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3年8月27日通过,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距现在已有11年时间,在这11年时间里,国家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革,还需进一步制定行政审批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设定和实施审批事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行政审批事项的设定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做到于法有据,在每次设定行政审批时都应该进行充分的审查论证;尤其是在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时,更要通过提前公布草案、召开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真正做到有法比依,在没有法律法规作为依据的情况下,不得设定或变相设定行政审批事项。

统一行政规章,使上下级相统一,同级单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避免相互推诿、相互“打架”的发生,下级单位必须在上级机关的规章范围内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审批规章,禁止越权设定、无权设定、随意设定现象的发生,保障行政审批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

(三)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监督检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