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的形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18:20

心理干预的形式篇1

关键词:儿科;护理;多形式心理护理;

nursingeffectstudyofmulti-formpsychologicalnursingappliedinpediatricnursing

GuoGui-hua

nursingDepartment,GuangraomaternalandChildHealthandFamilyplanningServiceCenter

abstract:

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multi-formpsychologicalnursinginpediatricnursing.methodsFromJune2018toJune2019,72childrenwereselectedtoparticipateinthestudyanddividedintogroupsaccordingtotheorderofadmission,36ineachgroup.thereferencegrouptookbasicnursingintervention,andtheexperimentalgrouptookmulti-formpsychologicalnursingintervention.thescoresofnegativeemotions,compliance,mentaltoughness,optimism,self-improvementandknowledgemastery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Beforenursing,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negativeemotionscorebetweenthetwogroups(p>0.05).afternursing,comparedwiththeexperimentalgroup,thenegativeemotionscoreofthereferencegroupwashigher,and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wassignificant(p<0.05).thecompliancescoreoftheexperimentalgroupwaslowerthanthatofthereferencegroup,and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p<0.05).Beforenursing,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mentaltoughness,optimismandself-improvementscoresbetweenthetwogroups(p>0.05).afternursing,comparedwiththeexperimentalgroup,thementaltoughness,optimismandself-improvementscoresinthereferencegroupwerelower,andthedifferencebetweenthegroupswassignificant(p<0.05).theknowledgemasterydegreeoftheexperimentalgroupwas97.22%(35/36),whichwashigherthanthatofthereferencegroup77.78%(28/36),andthedifferencebetweenthegroupswassignificant(x2=6.222,p=0.013,p<0.05).Conclusiontheimplementationofmulti-formpsychologicalnursinginpediatricnursingcanrelievethepainofpatients,improvethecurerate,andmakethemacquireahigherdegreeofknowledge.

Keyword:

pediatrics;nursing;multipleformsofpsychologicalcare;

在医疗机构中儿科属于特殊科室,因多种因素均可影响儿科护理质量,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均较高,单纯的护理服务,可使儿科护理质量存在的局限性提升,针对小儿的护理需求不能满足。多形式心理护理措施主要融合多种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心理问题得到缓解,提升其治疗和护理依从性,进而提升其康复效果[1]。有关研究得出,在儿科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中,心理因素十分重要。因儿童表达不良情绪的方式不同于成人,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患儿主要采取排斥、抗拒、哭闹等方式宣泄内心压力。多形式心理护理主要将多种心理干预方法进行集合,在各科室护理中使用[2]。多形式心理护理主要包含激励式心理护理、引导式心理护理、放松式心理护理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抽取72例小儿参与研究,依照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各36例。实验组:男患儿19例,女患儿17例,年龄为2~7岁,平均年龄为4.45±2.45岁;参照组:男患儿18例,女患儿18例,年龄为2~7岁,平均年龄为4.52±2.42岁;将研究中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中,并对其进行计算,组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

1.2方法

参照组采取基础护理干预,明确小儿的心理状态,采取鼓励、安抚、精神支持等方式予以缓解。实验组采取多形式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措施为:(1)入院干预。将治疗相关操作流程、配合方法等内容告知患儿和家属,帮助小儿完成相关检查,并对其生命指标进行监测,对工作进行良好评估。入院时重视心理状态,针对小儿对治疗存在的疑问予以解答,将注意事项予以告知。在患儿入院后24h内严格监测病情发展,一经发生临床指标异常情况需及时上报医生,并针对小儿异常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2)引导式心理措施。有利于小儿在引导环境下实现自我情绪管理、治疗态度、计划等,主要使用RoY适应模式中环境、人、护理、健康等基本理念作为基础,有利于小儿更好地适应角色定位、自我概念、生理、相互依赖性等,为小儿进行示范,将自我情绪控制措施告知小儿,针对家长而言,更加注意自我情绪控制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在引导中对小儿予以轻拍、抚触、亲近,使其负性情绪得到良好改善。(3)放松式心理措施。护理人员需一对一地对小儿和家属进行示范,将按摩方式展示给患儿和家属。(1)对患儿的面部、头部、肩部、颈部进行按摩;(2)对患儿的胸部、双臂、手部等进行按摩;(3)对患儿的脚掌、后背以及小腿部等进行按摩。在小儿治疗期间可播放电视节目或者动画片,将患儿注意力予以转移。引导小儿家长在小儿存在负面情绪或者不良心理时,指导小儿进行深呼吸,训练时间为20~30min。(4)激励式心理措施。在治疗前由家属、护理人员对小儿实施激励式鼓励,帮助小儿建立不怕疼痛、敢于挑战的精神,将成功案例进行讲述,有利于小儿积极进行检查,对小儿予以鼓励,使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建立奖励体系,依照小儿的自身喜好,使用红花或者不同方式予以鼓励,在病房中进行小红花评比,提升小儿治疗的热情和信心。(5)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心理疏导力度。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对小儿的影响十分明显,针对患儿的父母,告知患儿家属需多与患儿交谈,对患儿的情绪表达予以耐心倾听,使亲属关系加强,有利于小儿更好地适应家庭、社会,依照温馨家庭提高患儿的康复欲望和治疗信心。(6)认知措施。对小儿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因素进行评估,针对患儿相关问题予以如实解答,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儿交流,为其予以心理、社会支持,进而调整患儿在情感、认知、行为方面的状态,使小儿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和意识提升。(7)改变病房环境。合理调整病房环境,保证温湿度处于正常范围,使病房中物品进行有序摆放。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负性情绪评分、依从性评分、心理坚韧性、乐观、自强以及知识掌握度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中数据进行统计,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的形式表示),t检验计量资料(以的形式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护理后与实验组相比,参照组负性情绪评分较高,两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2.2两组依从性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参照组,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两组依从性评分对比

2.3两组心理坚韧性、乐观、自强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心理坚韧性、乐观、自强评分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与实验组相比较,参照组心理坚韧性、乐观、自强评分均较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3。

2.4两组知识掌握度对比

实验组的知识掌握度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两组心理坚韧性、乐观、自强评分对比

表4两组知识掌握度对比[n(%)]

3讨论

儿科患者年龄均较小,情况十分特殊,治疗时极易发生心理反应,在治疗中需重视小儿的疼痛情况、年龄、发育等,对患者认知情况和心理状态予以关注,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3]。因小儿对治疗、疾病、护理操作的耐受度较差,极易发生过激、负性心理情绪。儿童在治疗中存在不安、恐惧、焦虑情绪,会对临床治疗工作造成影响,导致医疗纠纷事件发生[4]。多形式心理护理可针对心理障碍或者情绪异常的小儿予以针对性心理指导,使护理质量提升。小儿疾病会影响家长的心理情绪,家属情绪的好坏对小儿身体康复有直接影响[5]。国际上大多数研究人员指出心理措施可使小儿的身心状态予以减轻,多形式心理疏导可为小儿提供可靠的心理疏导措施,将多种心理干预方法相结合,改善小儿情感、精神状态,提升其生存质量[6]。证实多形式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可提升患者满意度,提升其配合依从性。依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实施多样化心理护理,对患者予以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鼓励,可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7]。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实施多形式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疼痛感,提升患者治愈率,使其获得较高知识掌握度。

参考文献

[1]王婷.多形式心理护理应用于儿科护理中的护理方法研究[J].母婴世界,2019,19(24):152.

[2]何聪香,王淑琴,孙秋.多形式心理干预措施在儿科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8):48+51.

[3]刘建娅.多形式心理护理应用于儿科护理中的护理体会[J].特别健康,2019,35(17):131.

[4]蒋玉娜,纪会娟,郄娜,等.多形式心理干预措施在儿科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2):225-227.

[5]胡玉洋.多形式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对患儿治疗依从性、心理韧性和家长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4):222-224.

心理干预的形式篇2

    研究表明,心理危机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产生心理问题、形成心理疾病、出现极端行为;对应各阶段所采取的危机干预的种类分为预防性干预、治疗性干预和补救性干预[1],其中后两种危机干预是目前中学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的主要干预方式。治疗性干预和补救性干预中,心理辅导教师直接面向已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应激个体采取专业心理分析和建议、心理测试等专业的显性干预手段,形成了以心理辅导教师为核心的心理危机显性干预体系。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建立以非心理辅导教师为运作主体的,主要面对普遍处于心理问题产生阶段的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体系,即采取群体辅导、心理防护等具备危机预警、危机防护(含心理互助调节、团体心理辅导等)、应激事件的前期处理等功能的方式进行干预,形成预防性的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

    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具备以下特点:(1)面向学生群体,而非学生个体;(2)主要发挥预防和保护性干预作用,而非专业治疗;(3)干预形式具有隐蔽性,潜移默化中提高受干预者的心理调节能力;(4)作为显性干预的辅助和支持体系,必要时也可作为专业心理咨询的补充。

    一、构建中学生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

    在中学建立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需要由与学生群体密切联系的教师群体组成干预网络。网络中的干预方须掌握基本的干预手段,了解中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并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或通过组织符合某一或多数学生群体心理特点的群体性活动进行心理隐性干预,从而使处于心理危机产生阶段的学生能在一种相对轻松、和谐的氛围里改善心理状况,完成心理调节。

    (一)组建隐性干预网络:以学生心理委员为主体

    1.层级隐性干预网络的构成

    笔者在实践中,安排各班级设立男女生各一人的心理委员制度,通过自愿报名和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选出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对他们开展培训使其明确责任,掌握方法,提升自我管理、服务他人的意识。另外,心理委员要每周填写“班级心理健康晴雨表”,及时反馈和传达各种真实的声音和信息,让心理辅导教师心中有数。这样便将学生日常服务工作网络与心理危机干预结合起来,心理教师、心理委员和学生,三者之间建立起两两互动的层级干预网络。

    事实上,学生个体在遭遇心理冲突时,通常会有本能的心理防护,如果其在中学起始年级接受过心理行为调适的训练,则能选择正确的方式应对和宣泄;反之,则会产生轻度的心理危机。此时就需要其所在班级的心理委员能及时了解和关注其思想变化,及时向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反馈相关信息和异常情况。针对此,相关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群体间无代沟、互动性大等优势,帮助其完成心理调节或让班主任推荐问题学生参加心理咨询。层级隐性干预网络的联动过程,帮助学生心理委员及时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思想动态,能改变过去工作落实不到人的被动局面。

    2.层级隐性干预网络的运作

    层级隐性干预网络要做到良好运作,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委员在干预网络中的核心和主体的作用。首先,学生心理委员之间要加强联系,定期交换情况和意见,共同处理和解决好各项事务。其次,坚持以学生心理档案为主体的筛选办法。学校要和学生的家庭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和生活背景。学生心理委员通过建立和完善每个学生的心理档案,定期汇总和登记各方面的信息,动态筛查出具有两种或多种迹象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予以重点关注[2]。尤其,学期初、末两个时期是学生心理危机高发时期,应对相关群体学生进行重点排查,早发现,早预防。再次,严格层级隐性干预网络运作的保密性特征。中学生是一个敏感的群体,隐性干预网络的运作务必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去直接触及学生的隐私。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或电话让学生在不露面的情况下反映其不便启齿的心理隐私问题,并指导其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针对性调适。

    3.强化针对特殊群体的层级隐性干预网络

    该特殊群体通常包括学困生、贫困生、情困生以及性格怪异生、离异家庭子女等。以学生心理委员为主体的层级隐性干预网络,首先要利用相关信息摸清相关群体人员。其次要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处理该群体成员的心理问题,创造宽松的环境,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建立和完善联动关爱支持体系。例如,对于学困生,在认可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的前提下,可以让学习优秀的同学帮助其纠正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或修正学习方法,并对其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举措。对于贫困生等家庭特殊学生,在干预过程中要准确掌握其真实情况,向其提供生活关怀和心理支持,并引导其正视现实,建立乐观向上、自尊自强的人生态度。另外,对于属于特殊群体的学生必要时可以主动为其提供个别心理咨询服务,如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等隐性干预手段来帮助其正视所面临的问题[3]。

    (二)实施隐性干预措施:注意群体性和多样化

    心理隐性干预重在心理危机的预防和预警,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价值导向、目标引导、行为定向、精神感染、陶冶情操等功能。比如开展群体性、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实践教育,营造体验式教育氛围,传递导向性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心理认知,形成主动的互助心理干预氛围,潜移默化地推进心理危机的化解和消除,进而达到隐性干预的目的。

    1.开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核心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

    中学生的心理危机多是由于对所处的环境存在消极心态或认知上的偏差而产生,那么学校有必要组织开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为核心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正视挫折,了解和认识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人和事,例如客观地评价自我,抛弃无谓的自卑和否定情绪,增强自信;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为自我营造良好的心理认知环境和氛围。

    2.开展群体性的体验式教育活动

    团体辅导与咨询、情境体验式活动,是两种常用的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的体验式手段和主要的活动组织形式。团体辅导与咨询是一种在团体环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心理咨询员根据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或求询者自发组成小组,通过双方以及成员间的共同商讨、训练、引导,实现心理辅导、心智发展与成长。该方式可用于广泛全体,也可用于一些特殊群体,比如离异家庭子女的团体辅导和咨询。而情境体验毋庸置疑是最为直观的引导方式,该方式下学生亲历问题情境,自发地体验、感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心理调适、心理认知和改善,可谓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于无声。

    (三)培训隐性干预知识:全校教师参与

    要在最短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苗头,杜绝危机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全校师生在各个环节能及时反映信息、迅速甄别各种可能性、快速启动应对方案,要求各环节各层次通力配合,沟通顺畅。要达到这一效果,必须要对全校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讲解一些基本的危机干预技术辅导[4]。例如,如何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如何鼓励学生表达情绪以及给予怎样的理解和支持;如何辨别他人的心理变化和危机信号。尤其对班主任要加以全面培训,包括情绪表征的识别、事后情绪宣泄的技巧、干预过程的语言行为规范以及基本救助方法等。

    二、构建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体系的实践思考

    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与烦恼,掌握科学有效的心理保健常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环境。但笔者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干预之后适得其反的个例,不免带给我们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或者说值得提醒注意的方面。

    (一)正确认识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的价值

    过去很多人都把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误认为交流谈心,等同于一般的思想工作,其实它的价值是其他任何工作所不能代替的,更是不同于常规的教育工作。心理辅导或干预注重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谐,强调团体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支持和无条件接纳,倡导的是引导而不是指导,说服而不是压服。一次有效的心理辅导或干预完全可能送给学生的是“心灵鸡汤”和心结顿释。心理危机隐性干预的整个工作过程一般没有指责、训斥、说教,更没有压服,有的是师生间、生生间心灵的交融,情感的共鸣。

    (二)心理危机隐性干预应更具人性化

    症状缓减、自我封闭、信任困难和客观困难是存在心理障碍的中学生不接受显性干预的四种典型原因。这就要求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更具有人性化和注重“隐私”度,比如尽量做到时间安排不冲突,心理访谈室地点设置合理,增加网络咨询途径等。

    (三)心理危机隐性干预需提供多种心理知识教育途径

    比如宣传橱窗、校园BBS等,做到让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中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心理知识与化解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增进中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让有心理障碍的中学生认识到并愿意走出自我封闭的心门去接受心理咨询。

    (四)心理危机隐性干预需增强应急性

    心理危机隐性干预一定要满足学生当下最迫切的心理需求,及时解决学生当下最重要的心理困扰。特别是当学生遭受重大挫折后,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产生焦虑、冲动、绝望等强烈情绪体验。这些消极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调节,往往会给未来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因此,心理危机干预不能完全拘泥于原先预定方案,而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应急性。

心理干预的形式篇3

【关键词】军人;自杀预防;三级预防;模式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357-02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自杀三级预防模式:第一级预防是从个人、单位、法规制度三个层面预防自杀行为,即预防胜于治疗;第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及时干预;第三级预防对明显的自杀倾向者治疗与康复并形成完善的治疗流程,总结经验,避免问题重复发生。这一理论对军队预防自杀问题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1一级预防:整合形成综合预防体制

1.1加强专项研究,摸清军队自杀现象的规律、原因以及对策通过研究把握官兵自杀企图及行为的内在关系对预防军队自杀问题作用巨大。一是对近年来官兵出现自杀问题进行统计研究,把握军队自杀问题发生的各种高危因素,包括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在哪里、哪些人容易发生自杀问题。二是收集整理关于自杀问题研究的资料,结合部队特点制定具体可行的具体预防措施。包含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危机干预人员具备什么素质等,形成一套具体可行、指导性强的危机干预程序;编写军队自杀干预手册下发部队,增强自杀预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1.2加强教育引导,树立官兵积极正向的价值观、人生观系统的教育引导是预防官兵自杀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专题教育、巡回演讲等形式,普及心理常识,促使官兵不断自我了解、自我接纳以及自我成长,生活更有意义且身心更健康。开展压力管理、危机管理等团体活动,培养官兵的应对压力的调适能力与情绪管理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官兵在面对压力挫折时能正确面对、坦然接受、适当处理、释然放下,不致因无助、绝望而兴起自杀的念头和行动。

1.3严格规章制度,营造栓心留人的人文环境坚持依法带兵、以情带兵、文明带兵、科学带兵,增强教育管理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坚决杜绝打骂体罚和侮辱人格等不良行为。注重维护官兵民益,在涉及切身利益的热点敏感问题上,坚持公平、公开、公正,保证官兵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及时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加大组织关怀力度,对家庭有实际困难、久病不愈的同志要利用组织力量给予一定帮助,让其感受组织温暖。针对干部和中高级士官入伍时间长、个人家庭实际困难多、生活担子重等情况,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和问题。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活跃军营文化生活,丰富官兵精神文化生活,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二级预防:把握重点积极干预

2.1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和自杀防治机制:加强骨干队伍建设。依托军队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能够辨别自杀企图和相关心理疾病、熟悉紧急处理流程的骨干队伍;旅团级单位思想保卫骨干培训要增加心理干预常识内容,增强带兵干部骨干对重点人员思想变化的敏感度以及自杀危机紧急处理能力,尽早形成连营团三级的自杀危机干预队伍。成立专业干预机构。团级单位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开通心理救助热线,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官兵及时组织专家会诊,及时进行疏导矫治,有效消除不良心理影响。加强心理健康普查。定期组织官兵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官兵心理健康档案,及时筛查处于心理亚健康的官兵,对于心理疾患官兵及时送诊,完善心理疾患退兵处理制度规定。

2.2堵塞各类自杀途径漏洞:加强枪支弹药管理。严格落实枪弹分离、出入库登统计制度,防止枪支失管失控;坚持点验制度,杜绝官兵私藏弹药;对处于自杀危机中的官兵应暂时控制其接触枪支弹药。加强有毒物质的管理。控制有高度人类毒性的化学杀虫剂、灭鼠剂等,基层单位尽量不要使用;对必需的有毒化学物质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对药品的管理,特别是对镇静药和抗抑郁药的管理。卫生部门必须实行严格的处方用药制度,军医每次处方的量要有严格规定;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有自杀意念的患者,每次处方的量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由专人保管负责。加强对危险场所的防护和管理。对多发自杀行为的大桥、高楼、河流要有防护措施,新兵一般不安排在较高楼层居住。

2.3形成群策群防良好的局面: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官兵尤其是干部骨干自觉参与到自杀预防工作中来,形成群策群防的良好局面。具体工作中对下列几种情况要引起足够重视,加强现实思想和心理状况的掌握。这几种情况主要有:长期承受较重心理压力,情绪抑郁、整天无精打采;人生态度消极,感到生活没有希望,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自我抱怨;人际关系紧张,处理问题能力弱;慢性身体疾病缠身;睡眠困难,经常睡不着或睡的不深不实;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一旦发现这些情况,各级干部骨干要保持高度敏感性,按照流程迅速上报,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3三级预防:围绕个案形成完善干预流程

3.1进行自杀危机处置:对筛点人员进行初步评估,确定那些需要转诊,那些由基层骨干队伍实施干预处理。自杀企图不明确、现实危险性不是强的,由旅团一级心理咨询师进行危机干预,各级干部骨干安排专人密切关注,利用组织力量把解决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把自杀危机扼杀在苗头状态。

3.2及时转诊:与部队体系医院联系,形成紧急处理的网络。一旦发现官兵存在下面的几种情况直接转入体系医院进行治疗。无法进行正常人际沟通的;情绪及行为不稳定的;具有不符合现实的知觉或思考方式的;有服用精神类疾病和长期酗酒的;曾经有过自杀未遂情况的。

心理干预的形式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朋辈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1

“朋辈”是年龄相当的,互相有交往的群体,他们有着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在高校中的大学生朋辈心理干预则是指在大专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根据工作的需求,在全校范围内提倡互助意识或是经过选拔、培训准专业的学生,运用大学生之间年龄相近、环境相同、经验和价值观相似等优势,在同学之间相互倾听、同理与分享经验,以协助学生探索自我、适应环境,增进学生自我成长的一种人际帮助的过程。[1]将心理学中的朋辈心里辅导理论和技术融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观性、启发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可以丰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育效果;可为探索到更加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供对策和参考,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体现。

一、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是“90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90后”学生俨然已成为了高校教育对象的主体。这部分大学生出生时就面临着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为了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从幼儿时期开始,他们就一直生活在父母、老师对其学业的敦促、批评和说教之下,而其心理成长层面的诉求得到的关注却相对较少。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群体,自然具备了很强的竞争意识,但与此同时社会也在不知不觉中给他们贴上了“自我”、“孤独”、“脆弱”、“敏感”等标签。

一般来说,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建立在与德育相结合的基础上,是一种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这与我们的教育对象从小接受的来自家庭、学校的思想教育方式并没有不同之处。但是随着教育对象身心的发展和成熟,特别是对于仍处在“心理断乳期”的“90后”大学生来说,自身的“成人感”使得他们不再对儿时一贯接受的“说教式”的教导产生认同感。在一种高标准、严要求的成长背景中长大的他们早已对教师的说教产生了“免疫力”。离开了家长的束缚,“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感觉像从笼子里飞出的鸟儿一样,他们渴望在大学校园中寻求与众不同的、以前没有体验过的新异的刺激。这也是现在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的,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原因所在。因此,在新时期下,面对新的教育群体,探索和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势在必行。

二、朋辈心理干预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的意义

由于朋辈心理干预者与干预对象身心发展的相似性,使得朋辈心理干预与普通意义上的心理辅导相比具有自发性、互、生活化、易接受以及简便、及时、覆盖面广等诸多优势。对于朋辈心理干预者来说,朋辈之间在一种没有设定的情境下进行交流和活动,朋辈心理干预者在帮助周围同伴学生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对于他们来说帮助他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自我重新认识,重新整合的过程。而从预者角度看,朋辈心理干预中的朋友谈心式的干预形式使得心理干预变得生活化,可有效地降低预者被贴标签的风险,减少了预对象的心理负担。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应该是“预防”。由于高等教育的特点,教师不可能随时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的问题,很难及时地对学生的各种思想隐患问题做到防范和干预。采用朋辈心理干预则可以在工作中有效地实现预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作为朋辈的心理干预人员由于自己就身处于学生群体之中,对于身边同学的各种问题、异常行为常常能先于教师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或有目的地帮助寻找相关的教师进行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干预的滞后性。可见,朋辈心理干预可以壮大高校心理辅导工作人员的队伍,朋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介入,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中的思想问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

三、以朋辈心理干预为基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基本思路

以朋辈心理干预为基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开展,辅导员可以以院系为单位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党政思想教育专家老师的指导下,由具有团体辅导专业知识背景的辅导员通过文献的查阅,形成研究理论框架,根据理论框架建立朋辈心理干预活动方案;然后,选拔出院系学生群体中优秀的学生党员接受朋辈心理干预领导者培训;接着,由受训过的党员学生开展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最后收集活动中的数据以及相关资料,对整个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报告。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充分考虑到了相似的年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对“90后”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和改变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可以为辅导员创建一个很好的教学科研平台。

采用朋辈心理干预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学生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充分发挥和带动了大学生党员群体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先锋作用,能够丰富和创新各院系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开展模式。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大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朋辈心理干预培训,使这部分优秀党员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干预的知识和技巧,由他们向周围的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可以有效地扩大和传播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品质和思想精髓,同时也可以提高党员学生的工作热情。通过朋辈之间的学习和效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纯洁大学生的入团、入党动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静.大w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教社正厅[2002]3号).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

心理干预的形式篇5

[关键词]唇腭裂心理干预行为

中图分类号:S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338-01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占全身先天性畸形的前5位,其患病率达1‰-1.86‰。唇腭裂的危害不仅表现为牙颌系统的畸形、患者容貌受损、语音功能障碍等,甚至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和行为。

本调查研究通过选用SCL-90心理健康测评量表对成人进行心理测评,探讨唇腭裂患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制订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和健康指导并对其进行干预,以尽可能地帮助唇腭裂患者克服心理问题。

SCL-90是自评量表,含有90条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方面的问题。要求受试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感受而非按常理或伦理道德观念去填写。临床上使用范围较广。

现对其干预效果评估如下。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

2012~2013年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治疗的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中,筛选出符合样本要求且治疗依从性好的成人患者6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19.68±7.90)岁,单纯唇裂9例,单纯腭裂12例,唇腭裂11例。对研究对象做病例记录,并做随访,发放调查问卷,确定完整填写后,收回输入数据库。

对照组随机选取生活背景相似的儿童组30例,平均年龄(7.19±1.42),少年组30例,平均年龄(15.26±1.63)成人组30例,平均年龄((18.26±8.22))。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

测量工具及信效度检验

研究工具

一般情况调查表

年龄、文化程度、家族史、居住地、子女数量、经济水平、职业、患儿患病情况、家庭成员、联系方式。

SCL-90心理健康测评量表

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SCL-90是自评量表,含有90条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方面的问题。

研究方法:

采取一对一会谈的方式与患者本人交流,然后详细说明调查的意义及填写量表的方法,请患者本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次性独立完成量表,并填写一般情况问卷。

采用焦点解决问题技术(Solution-FocusedBrieftherapy,SFBt)进行心理干预。经过评估问题,协商目标,咨询治疗的过程,进行心理干预。三次干预后对分别对其心理状态用同一份问卷进行重新检测。

一次评定时间约40min。共发放30份问卷,回收30份,回收率100.00%。剔除不合格问卷,剩余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100.00%。

信效度检验

全部数据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除描述性统计外,对干预前后研究对象的心理状况得分采用成组t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以p

研究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成人唇腭裂患者SCL-90各因子分与常模比较:

异常检出率为32.5%,是正常组对照组(19.6%)的1.65倍。阳性项目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具体分析数据可发现,唇腭裂成人患者在躯体化、强迫、恐怖、精神病性方面阳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分析各项对比表可得出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前,唇腭裂患者SCL-90量表中焦虑和抑郁因子存在阳性值,这说明唇腭裂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但未表现出躯体症状。

干预后结果显示,唇腭裂患者在焦虑、恐怖、敌对、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精神病性7个因子干预前后的效果比较上优于未干预,尤其在抑郁、焦虑两个阳性因子存在的病例数下降趋势更加明显。

结论:

对干预效果分析可见,本研究构建的心理干预模式能够较好地改善唇腭裂患者早期的焦虑、抑郁心理。

讨论:

心理干预模式可消除唇腭裂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缓解其敌对心理。根据制定的唇腭裂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对30例唇腭裂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唇腭裂患者焦虑、抑郁、敌对相关阳性因子数减少。

分析原因如下:所采取的心理干预措施采用集体活动和游戏方式,满足了唇腭裂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帮助和指导唇腭裂患者正确应对压力及出院后唇腭裂患者长期治疗的相关信息,尽可能地消除影响唇腭裂患者心理状态的负性因素,从而促进了唇腭裂患者的身心健康。

成人患者干预后效果显著,后期研究可考虑对于唇腭裂患儿家长采取类似方式进行相关的心理干预治疗和心理健康知识宣教活动,以通过患儿家长对患儿进行家庭心理治疗,并对这一疗法进行推广,以确保患儿在一个较为和谐轻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心理干预的形式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

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学校应该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干预,家庭、社会也应该加以重视。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特殊性

1.生源水平整体较低

在我国,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知普遍存在偏颇。在本科生扩招的情况下,民办高校能够接收到的生源确实存在着整体水平偏低的情况。在社会将民办高校大学生等同于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时。民办高校大学生心中自然会产生负担,认为自己不如本科生,从而衍生自卑、怯懦等情绪。这种社会认知带来的负面评价使得民办高校大学生从否定自己的学校到否定自己的能力,而本身水平的有限使其在学业上并不平顺,加之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此时更容易愤怒、焦躁。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的舒缓和排解,就可能陷入自卑与焦虑之中,最终走向心理扭曲或者抑郁,甚至可能心理彻底崩溃。

2.经济压力相对较大

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不同,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收取学费的方式获得。要维持一所高校的正常运转,民办高校的学费必然比普通院校高。学生未能进入本科学习,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面对高昂的学费。如果是并不十分富裕的家庭,都会有一定压力。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必然更大。那么很多学生会有退学的想法,或者兼职的想法,过大的经济压力或许会使学生更加自强、进取。但是此种情况下,学生也必然对经济压力更为敏感,对金钱更加渴望,如果控制不好,本就敏感的心理。就可能驱使学生走向歧途或者因为承受不住经济压力而放弃学业,更有甚者,会放弃自己的生命。

3.就业形势严峻

由于社会认知的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时会面临比本科学生更大的压力,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其本身水平的有限更加重了竞争的劣势。而对一些既无财力也无人脉的家庭来说。就业的压力便如海啸一般。具有毁灭的力量。在就学期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可能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前。对于未来充满了迷茫与绝望,而当毕业临近时,这种压力更是排山倒海般袭来。且民办高校大学生由于对自身的否定形成了自卑与怯懦。本身就妨碍其与社会的交往和沟通,这更加不利于就业,在清醒认识自身不足和社会取向的情况下,可能形成群体性自尊受挫,产生群体性心理问题。

二、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的建构

1.加强校内预防干预

按照管理系统进行预警层级的划分管理.形成由点及面的全面校内干预。在学校中,从个人到宿舍再到班级、院级、校级的管理系统。也可以作为心理问题的预警系统,个人一旦产生问题,则在宿舍解决,如果宿舍无法解决,则班级进行解决,层层关注,使其不至于长期积压形成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这种心理预警体系的建立,能够将个别问题妥善解决。不至于发展成槿禾迨录。也不会让学生独自承担,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健康成长都极为有利,使心理危机在萌芽时就得到解决,学校需要承担起责任,不断完善这一体系,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2.建立危机预防干预网络

家庭、社会、学校是学生压力的来源,也应该承担起责任,许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信息沟通不及时。笔者认为,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预警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互通,措施同步,认知矫正,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抑制住民办高校大学生愈演愈烈的群体性心理危机,还学生一片干净的成长之地。学校作为主线,积极联系家庭与社会,为学生承担责任,减少社会、家庭、网络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是预防干预网络的主要步骤,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学校能够与家庭一起,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分析学生的行为,结合校内预防体系,与校外干预网络,共同构建预防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体系。

心理干预的形式篇7

 

[关键词]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干预;原则;策略

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里的人外出打工已成普遍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成社会关注的对象,“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氛围不良,导致了这部分孩子的心理或有缺陷,或霸气,或内心孤僻;在学校里不能很好地融入班集体,得不到老师的关爱和理解. 尤其是进入初中后,由于学习负担的不断加重,数学对理解的要求不断加大,成绩可能大幅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 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帮助他们矫正、排解、救助,就可能诱发不良的外显行为,例如他们在数学课堂上故意说话、不集中精力学习,就像到了电影院看电影——高兴时多看两眼,不高兴就睡觉;课后不能认真做作业,不能及时复习巩固,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很好地融入班集体,甚至出现暴力倾向.

 

数学课堂心理干预是指:“数学教师,围绕培养学生成功的心理素质为总目标,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在数学课堂上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挫败感、自卑感和获得性无助感等消极心态进行积极的干预,从而引导学生恢复自信心,提高挫折耐受力,保持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干预,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上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农村初中生进行行为指导和心理纠正. 它是对有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或有这方面倾向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提出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大多数学生则重在进行发展性的数学心理素质教育,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我们运用荷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专家玛利亚·阿兹教授的学生心理辅导的marte meo模式理论,教师用课堂教学日记,学生用学习日记、反思等,反映学生在学校课堂上与其他学生或教师的沟通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运用交互作用分析理论来指导教师应用自己的力量以自然的方式来提升和刺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帮助他们建立合适的行为模式,着重对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干预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摸索在新课标下如何有效地对农村初中生进行行为和心理的干预.

 

运用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心理

干预的基本原则

1. 实践性原则

以理论为指导,应用性研究为主,强调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把理论与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研究,不断探索,对初中生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干预,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解决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2. 发展性原则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干预应以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主导,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数学心理发展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帮助,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并尽可能开发其潜能.

 

3. 预防性原则

对初中生可能出现的数学学习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发现和预防,防患于未然,尽早与家长建立有效的联系,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学生的产生. 但是我们说预防并不是简单的“堵”,而是对那些已有“轻微”症状的学生尽早“救助”,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总之预防重于治疗.

 

4. 疏导性原则

在理解初中生的心理基础上,力求抓住“火候”因势利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变单纯“我讲你听”的方法为对话及其他生动活泼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注意环境和方式,善于把握不同类型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能够在最佳心态环境中受到教育.

 

5. 差异性原则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干预,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别差异.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生活经历,他们的能力、需要、兴趣、经验及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在心理发展上具有独特性. 因此,要用不同教育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促进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健康心理形成提供帮助.

 

课堂上进行心理干预的基本

策略

1. 课前了解,防患未然

农村初中有少数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心理上隐藏着某些问题,他们的“身心健康”处于边缘状态,某些特定的外部诱因可能引爆这些潜在的问题. 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与家长和学生谈心等方式了解这些孩子潜在学习数学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如通过谈话对其进行辅导,引导其自我觉醒、自我发泄,从而缓解他们潜在的心理问题.尽早帮助有倾向的学生找出原因,积极疏导,尽快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走出阴影,早日融入和谐的班集体中,并健康成长.

 

2. 课中关注,辅导矫正

针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问题,通过仔细观察和调查了解,我们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教育和锻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行为习惯,恢复自信,激发学习热情. 笔者曾将五种心理干预法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行为模式的形成起到了不小的帮助.

 

(1)关爱法: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感觉受到关注. 例如:某学生因父母闹离婚,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闹、打架,造成其课上萎靡不振,甚至在课堂上发呆、看小说、传字条等,发现后笔者就在课堂上对其给予关注,走近他,翻翻他的笔记,轻轻敲几下他的课桌,或用一个充满期待的眼神,帮助他提高注意力,回归课堂.

 

(2)有意法:成功的学生大多相同,失败的学生却各有原因. 为了帮助那些有学习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尽快找回自信,提高成绩,笔者常常有意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或做一些基本题,并在他们完成后及时给予很高的评价,让他们感觉有所作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3)减负法:有些学生厌学、怕学,是因为其本身接受能力差,再加上动作慢,常常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完成作业.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因材施教,做到突出重点、分化难点,让他们每天都有所得,逐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恢复信心.

 

(4)激励法:对于问题学生,不能吝啬自己的赞美,而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抓住机会当场表扬,让他们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能得到其他学生更多的关注,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将学习状态相当的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各方面的比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回自信.

 

(5)冷处理法:现在的学生心理复杂,而那些“问题学生”的心理更复杂,他们在课堂上出现不当表现时,我们教师不能表现不当,只要不影响上课,有时教师可与他们用眼神交流,当堂不做处理,通过神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加以纠正.

 

3. 课后跟踪,积极疏导

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不良心理问题和行为表现,教师课后要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经验,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时找出问题所在,认真分析后制定出恰当的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疏导,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如针对初一年级新生或假期后心理还不能调整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其次,我们可利用家访等方式为学生排忧解难,缓解学生的焦虑、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压力大等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心理干预的

“四个注重”

在实施初中生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干预模式的研究中,我们要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四个注重”.

1. 注重关注心理学最新成果,准确判断、合理运用

平时注意收集有关心理学理论资料,学习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并能结合实际,在实践中检验、探索,结合自己的教学确立子课题进行研究.

2. 注重学生集体心理素质教育,以点带面,共同进步

农村初中生数学课堂教学心理干预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心理辅导课,它贯彻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在课堂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实施心理干预,帮助个别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的困惑和烦恼的同时,不能忘记对学生集体进行心理教育,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3. 注重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调整心态,教学相长

数学教师要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本着“诚心、热心、耐心、保密”的原则开展工作. 针对农村初中生实际,在课堂上积极创设各种健康有益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矫正偏常心理,学会正确交往,树立自信心、自尊心及自强心,培养参与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渐回归心理成长的正常轨道.

 

4. 注重家校联系,相互支持,形成合力

造成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学要求、知识的难度和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基础等. 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有效的解决要依靠学校、社会、家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渠道的干预. 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式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让农村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的快乐时空中健康成长.

 

成绩和问题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

1. 收集整理了有关学生数学课堂心理干预资料

做好初中生学习数学课堂心理干预,关键是教师要有丰富的有关理论和实践资料. 笔者通过外出学习,收集有关学生数学课堂心理干预理论资料,边学习,边实践,边积累,用理论和智慧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2. 积累了丰富的学生个案

我们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日常活动进行纪录,并进行分析、评估,对特殊个案实施追踪干预,形成几个具有丰富材料的个案记录,为进一步研究学生学习数学心理问题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如《“谈数心慌”》《焦虑性数学学习低效的临床干预》等.

 

3. 探索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干预的策略

数学课堂心理干预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它是数学学科教学、德育教育、心理辅导多手段的结合,是相互之间的渗透. 通过实践初步摸索出了适合现代农村初中生心理特点的数学课堂教学干预策略,即以课中干预为主,向课前、课后干预延伸,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数学心理问题采用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策略.

心理干预的形式篇8

[关键词]手烧伤;综合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1-0153-03

applicationof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intherestorationoffunctionandappearanceafterhandburn

ZHoUQin1,ZanGYan1,miaoDan-min2

(1.BurnCenterofpLa,XijingHospital,theFourth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Xi'an710032,Shaanxi,China;2.Departmentofpsychology,theFourth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

abstract:objectivetoachievecompleterestorationoffunction,psychologyandappearanceby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onburnpatients.methodsperioperativewoundcare,systemicandprofessionalrehabilitationnursingintervention,comprehensivehealtheducation,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ineachstageandfollow-upinterventionafterdischargewereappliedtothepatientswithhandburn.Resultsinthegroupof70caseswith78hands,68caseswith75handshadgoodfunctionandappearancewithoutcontracturedeformitiesofjoints.Conclusionapplicationof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withhandburncanachievewholerecoveryoffunction,psychologyandappearance.meanwhileitcanpreventandalleviatethedeformities.

Keywords:handburn;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

烧伤作为一个突发的应激源,可造成机体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功能、心理状态以及外观的改变,所以成功的烧伤治疗不仅要使创面愈合保全生命,更为重要的是恢复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以及改善烧伤部位的外观。基于手部的组织结构及解剖学特点,烧伤后常伴有瘢痕挛缩畸形和功能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愈后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而且影响美观。本文对手烧伤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在功能、心理、外形恢复及预防畸形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9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深ii度以上手烧伤患者70例,共计患手78只。其中男性44例,女性26例,年龄4~55岁,平均29.1岁。其中以手背烧伤为重的52例,全手烧伤的18例。患者入院后在给予积极对应的早期处理后,均手术植皮。患者出院时手术所植皮片全部成活、外形良好,均针对个体制定了功能锻炼及康复护理计划,并随访2年。其中68例75只手的功能和外形恢复良好,日常生活自理,皮肤弹性良好,植皮区与正常皮肤缝合部分平整,基本无瘢痕增生,无关节挛缩畸形,其中有2例3只全手烧伤的患儿因不能很好的配合家庭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出现了爪形手,经再次手术得到了修复。

2综合护理干预

2.1围手术期创面护理:①烧伤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渗出液增多,局部水肿,护士帮助及督促患者把手部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②观察指端血循环,如有环形焦痂应及时协助医师行切开减压,以防肢体缺血加重坏死;③手部包扎敷料如有潮湿,应及时更换,防止感染;④手部植皮后,严禁在患侧测血压、扎止血带,以免引起皮下出血,影响皮片生长;⑤切痂植皮后注意敷料包扎是否过紧,并观察指端血循环的情况,有无因包扎过紧而充血,注意植皮区及供皮区的渗血情况;⑥植皮后做各种操作时注意手的保护,防止损害所植皮片。

2.2康复护理干预:本科室设有专业的康复治疗师,从患者入院起康复治疗师就会和医师护理人员一起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干预,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对应的康复治疗护理计划:①手位置的摆放:烧伤早期由于水肿、疼痛等因素,在无外界干预的情况下患者的手往往处于“舒适”,极易出现挛缩畸形,影响患者的功能和美观。首先应帮助和督促患者保持正确的,即保持手的功能位,避免让其处于容易形成挛缩的位置;②夹板的应用及护理:根据患者受伤时间、部位、深度及创面愈合情况、关节活动度大小、肿胀程度、受伤原因、是否瘢痕体质等有关因素在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可选用不同的手夹板,在早期(烧伤治疗期)特别是手的水肿阶段,可使用手保护性夹板;水肿消退后期(愈合期和手术后期),可选择动态掌指关节屈曲夹板和静态掌指屈曲手套交替使用,起到动态和持续牵伸的作用[3]。在使用过程中护理人员观察夹板是否摩擦皮肤,皮肤有无发红或被刺激现象,有无疼痛、肿胀加重、过度僵硬或麻木等情况,特别是早期随水肿的消退,每天要检查夹板是否始终合体,如有问题应及时调整和更换;③弹力手套的配戴与护理:在创面愈合后尽早使用,量体定做,以露出指端的手套为佳,以观察血液循环。教会其配戴方法,督促患者24h配戴,观察有无不适;④功能锻炼:术后7~10天,创面愈合,护理人员和康复治疗师一起对患者实施关节松动训练。手部肿胀的患者,以主动运动为主进行训练,每次运动应督促患者发挥伤手的最大力量进行抓握,动作维持5~10s后再放松,重复6~8次。进行训练时,夹板去除,随着功能的改善强度要随之增加,并配合aDL活动和增强肌力训练[4]。

2.3健康教育: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治疗和大部分护理基本都是按计划由医师、护士及康复治疗师操作执行或督促执行,很多患者及家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担心出院后出现问题自己处理不了,甚至有些患者不愿意出院。因此,平时在做各项治疗及护理中必须详细讲解其在恢复功能及改善外观中的重要性、教会方法、讲解注意事项以及出现并发症时的自我处理方法。在患者出院前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讲解手部烧伤瘢痕形成的特点和危害,以及功能锻炼及康复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严格按计划执行,从而使手的功能和外形恢复到最好。

2.4心理护理干预:手不但功能复杂,亦是类似面部的体现美观的重要功能部位[5]。烧伤对患者造成的心理生理冲击从烧伤发生时一直会持续影响到患者此后的整个生命过程,因此,从患者入院的一刻起心理护理干预就应同时进行且要贯穿于直至患者重返社会的整个阶段。①入院初期:突遭不幸,疼痛刺激等,使手部烧伤患者表现为惊慌、恐惧、紧张的心理。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就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在做好创面护理和基础护理的同时,可适当向患者介绍目前的病情以及治疗的大体经过,使患者心中有数,对自己手部的烧伤有科学的认识,消除恐惧、紧张情绪,增强治愈的信心;②围手术期:主要表现为对治疗和手术过程及术后效果的担忧、焦虑,特别是成人,担心自己的手失去了劳动能力和影响外观,而无法重返自己的工作岗位;如是患儿,其家长更是担心患儿以后的成长。针对此种心理的患者应与其谈心,倾听患者的主诉,掌握患者思想变化,了解心理活动,给他们讲解治疗方法、目的及愈后情况,让患者树立信心、决心,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消除其悲观、焦虑的心理,达到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③康复期:手部烧伤术后创面愈合初期,手部功能、外观及颜色都不会立即达到烧伤前的状态。患者主要表现为失望、惧残的心理。耐心地和患者解释术后外观恢复是需要时间,向患者讲述康复治疗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手术治疗只是近期效果,后期还要靠患者坚持不懈地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的指导,才能取得最终的理想效果。另外,在康复期治疗中,本科还收集和制作了很多治疗成功病例的照片和展板,可以形象的讲解,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同时安排同种病例已恢复的患者利用复查时和现住患者进行自身宣教,以此进行鼓励互动,增强功能锻练的意志和毅力。

2.5随访干预: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患者在出院后迫切需要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健康保障给予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期望通过医护干预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使生理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达到生理心理康复、生活质量提高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医疗服务随访干预必不可少。患者在出院时,针对个体提出继续训练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制定家庭护理治疗计划,告诉患者虽然出院了,手的功能锻练及康复治疗并没有完全结束,在这个治疗过程中,医护可能过随访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从而做出维持、修改或调整治疗方案的决定。同时,利用随访可对患者的心理、情感及为人处事方式等进行疏导和干预,以帮助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随访形式主要包括电话随访、接受咨询、上门随诊、网络随访。随访一般在患者出院后一周内即要进行,再根据个体的情况制定下次随访的时间。

3小结

手部烧伤,特别是深度烧伤,其手术、护理及康复治疗是否妥善对手功能和外形的恢复以及预后畸形的防治等均有决定性的作用。2004年起韩军涛等进一步改进了手背深度烧伤后指蹼区域的植皮方式,最大限度地恢复指蹼的外形及功能,提高了手部外观的整体恢复情况[6]。为了保证手术治疗效果,我科对患者采取了综合护理干预,不仅对手功能和外形的恢复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而且对预后畸形的防治及心理状态的改变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通过对70例手烧伤患者实施积极的围手术期创面护理、系统专业的康复护理干预、全面的健康教育、各阶段的心理护理干预以及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延伸式随访干预医疗服务等综合护理干预,使患者生理功能、心理及外观得到了全面的恢复、预防和减轻了畸形的发生,使患者尽早的适应了社会,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易南,王冰水,朱雄翔,等.三种类型手夹板在预防和治疗烧伤后手畸形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2):148-149.

[2]石梦娜,易南,石雪芹,综合康复治疗深Ⅱ度手烧伤的体会[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8,29(4):300-301.

[3]胡大海.深度烧伤修复重建与康复治疗相关问题探讨[J].中华烧伤杂志,2009,25(6):401-403.

心理干预的形式篇9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效果评估

高血压病的高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对人们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巨大,对卫生资源的使用构成巨大威胁,所以必须针对影响高血压的危险行为因素进行干预[1]。本研究以浦镇社区居民高血压健康管理项目中的2380名高血压患者为样本,随机抽样通过为期1年的健康管理,评析其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居住于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称中心)辖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签约服务的,年龄在35~75岁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2380名,从中筛选出2320名药物治疗者进行健康管理跟踪,管理跟踪时间为2010年6月―2011年6月。管理跟踪过程中失访130名,实际完成健康管理者2190名(94%),对此219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健康管理跟踪,评估管理效果。

1.2干预措施

1.2.1健康教育干预采用个体与群体相结合方式。全科医生定期进行高血压防病知识专题讲座,高血压患者在社区护士的指导下,每半年开展一次高血压知识竞赛;公卫医生为干预对象每人发放高血压防治宣传手册及自编健康宣传资料,让他们自学,并每周下社区半天免费测量血压;团队每半年进行一次家庭访视,面对面沟通交流,开健康处方,并与每季度的电话回访、咨询辅导交替进行。通过深入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台,采用培训、讲座、版面宣传、健康咨询、社区义诊等多种通俗易懂的活动形式,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总干预时间为12个月。

1.2.2运动方式干预进行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快步行、慢跑),以有氧运动为主,强度保持在最大摄氧量(Vo2max)

1.2.3生活方式干预发放标准用盐勺,减少盐的摄入(每日少于6g),帮助病人制定低盐饮食食谱和控盐方法,改变口味偏重习惯,增加水果、蔬菜摄入量(每人每日5种类、重量500g)、减少油脂摄入(每日食用油

1.2.4药物干预遵从科学合理用药、随访督导服药、个体化规律用药的治疗原则。可先用一类药物,如达到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可继续使用;如疗效不满意,则改用另一类药,或按合并用药原则加另一类药物;如出现不良反应不能耐受,则改用另一类药物。

1.3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分析,干预前后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干预前后对全科医生管理的满意度变化

干预后高血压患者对全科医生对其疾病的了解程度、解答问题的态度、诊疗技术和管理项目的满意度提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变化

经健康管理后血压控制不良患者的比例下降54.43%,血压优良患者的比例上升57.41%,血压尚可患者的比例也略有上升13.95%,血压控制率上升30.71%,干预前后血压控制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0,p

表1219例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对全科医生管理的满意度比较

表2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情况比较〔n(%)〕

3讨论

目前,高血压诊断标准值的知晓率已高达86.30%,高血压病概念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已成为普及知识。高血压患者的健康行为发生明显变化,血压控制不良患者的比例下降54.43%,血压控制率上升30.71%,在社区居民中实施行为干预可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并发症,健康教育和促进是改变不良生活行为的有效途径[2]。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台,了解患者疾病并对可能存在的社会、家庭、个人心理压力产生的负面精神因素影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精神压力,减少医患之间的隔阂,增加彼此之间信任感,全科医师与患者间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医患关系,干预后高血压患者对全科医生管理的满意度明显提高[3]。全科团队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慢性病防治与管理结合到一起,能改变目前社区医院以医疗为主要内容的现状,通过高血压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可以与大医院的医疗服务形成互补,有利于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浙江省高血压防治工作指南(试行).2008.

心理干预的形式篇10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杀手,而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收缩压每升高10mmHg(1mmHg=0.133kpa)或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相对危险升高40%[1]。收缩压下降10~20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3~5年内脑卒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与冠心病事件分别减少38%、20%与16%,心力衰竭减少50%以上[2]。由此可见,有效防治高血压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根本所在。2002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1%,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31%[3]。我院自2005年9月与昆明市科技局签订了《高血压危险因素社区综合防治》科研项目合同,对江岸社区的354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两年的干预治疗,包括高血压病知识的知晓率、危险因素认知、健康教育、生活干预、监测血压、药物治疗等,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的整体管理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对象与方法

1.1干预对象选择2005年在江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康档案的高血压患者354名,入选标准:年龄35~70岁,其中男196例,女158例,平均年龄(59.2±14.7)岁。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和(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均为原发性高血压。

1.2干预方法(1)建立高血压病管理档案,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职业、文化背景、健康状况、饮食习惯、生活行为、是否服药等。(2)中心设专人负责高血压管理工作,设立免费测血压点,对高血压患者定期测量血压,根据其不同的血压进行分级干预。Ⅰ级高血压患者重点放在高血压知识的宣传教育及不良生活行为的改变上,要求患者每周至少测量1次血压,每次均记录测量时间和血压值,观察3~6个

月,若达不到预期效果,则指导服药治疗;Ⅱ、Ⅲ级高血压患者,除干预以上内容外,重点放在规律、合理服药及药物选择上的干预,并帮助其选择可长期应用、效果好、副作用少、价格合理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分级随访、登记(见图1)。(3)每月举办健康知识教育讲座,指导患者控盐,发放盐勺,每人每日<6g,合理饮食,补充钙和钾盐;控酒每人每日<50g乙醇;禁烟;控制体重,Bmi<25kg/m2,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组织户外登山活动;发放居民健康手册、高血压防治手册、高血压锻炼处方、服药调查表。(4)中心、居委会的黑板报每月一期健康知识版面巡展,利用“世界高血压日、糖尿病日、无烟日”等进行宣传,举办义诊、咨询活动。(5)每半年免费进行血糖、血脂、尿酸、体重监测,每年免费做心脏超声多普勒、心电图、胸片、B超检查。

1.3统计学处理

将调查资料用Foxpro6.0输入计算机,使用SaS8.2和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高血压患者控高行为的形成率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控高行为的形成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见表1。

2.2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控高知识知晓率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控高知识的知晓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见表2。

2.3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表见表3。

图1高血压危险因素社区三级预防控制网络图

表1354名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控高行为形成率表2354名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控高行为形成率表3354名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表

3讨论

2005年9月在昆明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我院以江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依托,针对社区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和发病率高等问题,开展了以社区、家庭和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健康促进活动,经过2年干预,江岸社区高血压患者控高知识的知晓率有明显提高,良好生活行为也有明显提高。原发性高血压受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外环境的影响,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4]。服用抗高血压药显然可以降低血压,但由于生活行为习惯、运动及精神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病患者控制有深刻的影响,因此除要求患者规范服药外,必须督导患者的生活行为习惯,调适病人的心理状态,运用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定期随访,方可使患者形成良好的服药及遵医行为,延缓高血压患者病情的进展,减少心脑肾的损害,使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发生大大降低。健康教育是社区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最根本的目的是改变患者不健康的行为,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行为,而行为的改变过程要经历“服从、同化、内化”态度改变的阶段,遵循健康教育“知、信、行”的行为改变模式[5]。定期给予相关保健知识及健康教育,显著提高了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认识,使患者通过参与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在实践中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从而提高对疾病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有效性,改变行为生活中的危险因素。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个体化、规范化的防治理念必须通过健康教育的形式深入广泛地渗透到社区居民中去。这就要求我们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加强宣教工作,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提高社区居民的科普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增加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程度;而健康教育的方式可灵活多样,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可通过发放图片式健康教育手册、专题讲座、个别交谈或多人座谈、幻灯等健康教育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相关知识。定期为高血压病人提供血压监测,为患者制订疾病治疗的合理目标,调整药物合理用量,使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并根据个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从而达到对高血压病的早防、早治、合理治,降低致残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的终身性疾病,在防治过程中须抓住3个环节“即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规范管理”;3个人群“即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者群”。“三级预防”须贯穿于生命过程的始终。实践证明高血压可防可控制。wHo在全球慢性病报告中指出“如果立即行动起来,对慢性病实施干预,在未来10年内,每年将减少2%的慢性病发病,至少可换回3600万人早逝的生命”[6]。由此可见社区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的防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范书英,柯元南.新版中国高血压指南要点介绍与高血压的联合治疗.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7,6:441.

2叶任高.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2.

3武群,胡永华.复方抗高血压药物在我国的应用.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7,20:1714.

4孙宁玲,韩建德,赵华,等.a型行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儿茶酚胺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