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0:05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篇1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如何实现转型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从正负两个方面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能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农村商业银行;影响

1相关概念界定

1.1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一国央行行将利率决定权让渡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变动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并形成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供求为标杆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决定机制[1]。

1.2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义

农村商业银行是以其辖区内居民、工商企业家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区域性中小型金融机构。农商银行是以营利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措资金、以不同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且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1]。和商业银行一样,农商银行的主要业务类别也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中间业务等[1]。

2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

2.1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正面影响

2.1.1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议价能力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让农村商业银行根据自身主营业务成本、净利润以及估算同业拆借成本等方式来确定有利的存贷款价格[1]。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同业间价格竞争机制将会得到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恰好可以赋予农村商业银行足够的议价自主权,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具体利率水平,提高同业竞争力。

2.1.2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增强农村商业银行创新动力

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往往会主动通过金融创新来满足不同类别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并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强化自身竞争优势和强化对自身面临金融风险的管控。因此,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是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强大推动力[2]。农村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唯有发挥更高的积极性和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到金融创新中,才能赢得客户青睐、提高市场占有,避免在同业竞争中陷于劣势。

2.1.3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规范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经营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企业与农村商业银行间的交易效率将不断提高,贷款利率将更加市场化;而农村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时也将依据自身管理水平和资本实力来为储户提供一个更加合理的利率,有利于客户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3]。此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可以促使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并带动农村商业银行规范日常经营管理,最终促使其经营管理水平提高。

2.2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

2.2.1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利差水平下降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商业银行出于市场占有的需要将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稳定和吸引存款客户群体[4],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压力,减少其在利差方面的收入。此外,利率市场化也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存贷需求产生变化,迫使农村商业银行转变当前以存贷差为主要盈利来源的经营模式,探求新的盈利模式。

2.2.2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加大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市场竞争压力、信贷需求不稳定性、政策不确定性、外部冲击增加等诸多因素将会导致利率波动水平变得更加频繁且剧烈[5],而这将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此外,在市场供求关系逐渐引导农村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的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受到来自利率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的影响将显著增加,具体而言这包括了重新定价风险、期权性风险、基准风险和收益曲线风险等,这些风险无疑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经营困难。

2.2.3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增加

信用风险是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具破坏性风险之一。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将会愈加明显和突出,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可能导致利率水平由于市场无序而被无形推高,加之传统金融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资讯传递滞后[5],农村商业银行如果无法做到主动、及时和准确地对信用风险进行预测和甄别,将不得不被动面对信用风险增加的威胁。

3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对策建议

3.1农村商业银行积极转变自身经营模式

从历史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出,中间业务能否得到发展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应当着眼未来并立足当下,积极转变自身经营模式,将中间业务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自身长期发展的战略核心。具体而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当前所拥有的客户群体和业务网点为依托,及时转变经营发展理念,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往中间业务倾斜、树立自身品牌,以提高中间业务在营收中所占的比重,并让其成为银行的稳定收入来源,最终逐步推动发展模式的转变。

3.2农村商业银行增强金融产品定价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应当依据自身实力并结合市场定位,构建出一套科学、高效、合理的定价体系,通过该定价体系来合理分配自身资源、制定经营目标,最终增强对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并抵御市场风险。此外,农村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该定价体系将金融产品定价权适度下放,让不同地区的分支机构根据当地情况自主定价,这不仅可以带动分支机构的创收积极性,也能够增强全行的营收能力。

3.3农村商业银行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构建科学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和专业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来及时监察市场风险。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其准确预判市场利率走势和市场风险大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对自身资产和负债展开有效管理并及时调整金融产品定价。此外,在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中,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不可忽视,这将有力增强农村商业银行信息获取能力、缩减信息获取时间差、提高信息获取效率,最终有利于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控能力,为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paula.Samuelson.经济学(第18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01):68-69.

[4]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1):53-57.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篇2

关键词地方商业银行农村经济服务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地方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这已经成为各个地方商业银行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

1地方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经济的意义

地方商业银行是为当地农业、农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是当地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地方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改制升级而来,自然而然地被赋予服务三农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大而全的国有银行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小而美的地方商业银行同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形势很好,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农业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村开始向社区化、城镇化发展,农民开始向市民化、文明化发展。农民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三农金融服务的市场越来越大。地方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经济的潜力也S着越来越大。

地方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一些地方商业银行存在历史资产包袱较重、业务开展能力较弱、经营管理粗放、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在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今天,地方商业银行只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采取有力的改革举措,定能迎来灿烂的发展前景。

2地方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经济的提升路径

地方商业银行要为农业产业升级服务。当前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发展规模化越来越大,农作物种植产业进一步调整,林业、渔业、牧业、养殖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村商业银可以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集约化和科技化发展。

地方商业银行要为当地工业服务。一些县域经济发展很快,第二产业规模超越第一产业规模。县域第二产业具有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这些众多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盈利水平高,地方商业银行应给予足够的金融服务支持。地方商业银行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无法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竞争大客户。而服务无数的中小企业正是地方商业银行的最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地方商业银行要为当地居民服务。作为农民自己的身边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应大力开拓居民金融资源。农民的消费由以前的温饱型向舒适型发展,吃、住、行等都与以前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地社区化发展很快,一些地区楼宇经济雏形显现。发展居民商业住房信贷、自建房信贷、旅游信贷、求学信贷、创业信贷、信用信贷等,有着无法想象的市场空间。

地方商业银行可以尝试跨区域经营的思路。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变化末测,单一产业化将会大大增加地方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跨区域经营,既可以适当分散金融风险,又可以扩展业务覆盖面,成为金融服务的新的增长点。地方商业银行可以尝试着在县域以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跨区域多元经营活动。

地方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需要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各个银行应实现比较竞争差异发展。地方商业银行只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市场战略。地方商业银行不追求市场规模,不比科技含量,不盲目追求市场排名,应扬长避短、挖掘自身资源,寻找差异化发展机遇。地方商业银行只能走有别于大型商业银行的独特的发展道路,打造核心竞争力。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地方商业银行开拓市场的辅助手段。农民和农民工可以通过网络提交各种贷款申请,这将利于地方商业银行开拓市场规模。当前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也有利于地方商业银行挖掘安全客户,筛查风险客户。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可以在当地得到大力推广。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控制金融风险的关键举措。当前各地积极开展的股权改革,明确了内部职工和外部投资者的股权比例关系,解决了法人治理机构的基本问题。董事会、行长室和监事会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互相制衡。市场经济中,独立的法人可以自主地开展各类活动,并承担相应的义务,自负盈亏。

专业人才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保障。地方商业银行要加强引进学历高、能力强、开拓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的工作,给予他们事业上充分的发展空间,并逐步提高他们的薪酬水平。同时,应加强对在职员工的业务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敬业精神和创新素质。

政府必要的监管也是不可缺少的。当地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对业务正常、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可能出现严重财务问题、可能出现倒闭的地方商业银行实行不同的监管细则。坚决打击非法集资案件,防范区域性金融危机是当地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篇4

关键词城镇化金融机构“三农”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其标志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城镇不断的发展扩张。“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业人口不断转移,农业经济结构不断的调整,“三农”问题的侧重点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银行等金融机构是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城镇化背景下,面对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对于金融的需求更大,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更多新的要求。

1城镇化背景下金融服务对于“三农”的作用

1.1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生产活动逐渐转变为土地集约模式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驱使下,农业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对于资金的需求不断的增加,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不断地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和服务方式,提高对于农业经济的支持力度,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1.2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城镇化的发展正推动者农村的各项建设。仅2015年中央财政就投入资金2万多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农村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生活水平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仅仅依靠有限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众多的建设发展需要,60%以上的农村发展项目由于缺少资金投入无法启动实施,加强金融服务迫在眉睫。

1.3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

解决农业、农村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农民问题。城镇化背景下,农业经济结构不断的调整,新的农业技术、农业项目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农民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差,持续性投入不足,必须依靠金融机构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是解决农民资金困境。

2城镇化背景下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获得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渠道不畅通。与各种企业、大型项目相比,农业生产项目要想从银行获得贷款渠道依然不畅通。办理程序复杂、时间长、所需条件严格,很多农民不愿意到银行贷款。(2)金融服务方式落后。在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趋势下,银行现有的金融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3)信用评估制度不完善。由于针对农民的信用管理制度还不健全,银行无法通过信用档案对进行快速的评估,导致涉农金融服务手续冗杂。

3城镇化背景下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策略

3.1加强对涉农服务产品研发全面深化金融服务

城镇化背景下,全面深化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是做好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方面。各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信贷产品的研发,根据农村对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找准信贷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切合点,研发针对农村贷款精品业务,并以此为引擎,不断延伸营销链条,强化农村信贷市场,培埴潜在优质客户。

3.2借助国家倾斜政策扩大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十以来,中央对此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随着鼓励农业经济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政策的出台,农村对于金融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要主动抓住这些政策机遇,多渠道抢占农村市场份额。(1)要根据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金融服务政策,减少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体制障碍。(2)根据国家涉农政策加强重点领域投入。要明确市场重点,优中选优,重点投放产业政策导向明确、发展前景好、贷款收益高的农业项目,尽可能的降低市场风险。(3)要借助政策支持降低农业产业的融资成本。在农业经济集约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国家各种财政补贴、优惠政策,进一步减免农业产业融资费用,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将国家的政策优势,转化为银行的发展优势。

3.3完善内控制度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提高风险防控水平,是确保银行健康运营,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保证。(1)进一步优化内控环境。加强外部和内部的稽核、监督组织,完善银行稽核负责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2)充分利用政府部门作为第三方担保机构,建立农村、农民、涉农企业信用档案,严格按信贷新规则要求进行评级授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强化贷后管理。(3)进一步完善基层经营权监督机制。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对于金融需求增加,但资金投入领域比较复杂,容易出现混乱。这就要在不断扩大银行授权的同时,也要坚持授权有限的原则,严格执行法人授权制度,根据各农业项目的资金需求状况,采用差别授权、转授权等制度,将经营行为放置在制度监管之内。

3.4通过互联网金融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

在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是降低涉农金融服务成本的重要措施。(1)要简化农村金融服务流程。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通过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普遍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管理中心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为专业、便捷化的金融服务。(2)抓重点客户的维护。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要科学评估,建立潜力户档案,建立农业金融服务项目库,抢占优良客户市场。(3)推动主动服务。要通过通过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服务模式,助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搭建农业、电子商务、银行之间联系的桥梁,以此,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提高服务“三农”能力。

参考文献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篇5

 

关键词:农村金融 金融体制 体制改革 农村金融体制

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初步形成了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题,商业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是从整体上看,在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农村融资特别是农村基层融资问题仍较为突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解决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是我国金融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金融问题现状

<一>改革的原因

1.保障对农村持续增加的资本投入和发挥金融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功能。

2.当前农村资本形成不足,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解决农村信贷资金需求,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资金需求

从整体上看,在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农村融资特别是农村基层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农村资金需求按性质可分为三类:

1.社会公共性需求,包括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农业科技推广,农业风险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等资金需求,应当以财政为主,金融为辅来解决。

2.经济公共性需求,包括农村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等资金需求,可由财政和金融共同解决。

3.生产性资金需求,包括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农户和城镇个体工商户微贷款等资金需求。

<三>农村资金需求规模和对象

1.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大企业等的资金需求,借款人多为政府背景的企业,数额多为千万及以上。

2.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等的资金需求,数额多为百万和数十万,由农村信用社等地方小金融机构承担。

3.农户和城乡个体工商户的微贷款,资金需求额多为数万元及数千元。这一层矛盾一直十分突出,是农村金融的基础部分,也是农村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急需新的金融体制来解决。

二.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

<一>农村贷款主体缺陷:

无法落实抵押担保;贷款时限性强,要求贷款手续简便,灵活;农村点多,面广,战线长,贷款额度小而分散,同时贷款市场受自然灾害,市场等诸多不可预测因素影响,使得贷款成本高,风险高,效益相对较差;乡镇企业作为贷款主体的缺陷主要为:(1)融资成本高(2)资产质量差,财务制度不健全,不透明(3)信用观念不强

<二>农村贷款现状;

1.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范围

2.政府强调加大对三农的支持,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

3.农村贷款比例逐年下降,政府发放支农贷款,农村资金却大量流出

4.农户和乡镇企业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大量信贷资金流失,甚至亏损。

三、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

我国农村金融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因此对农业,农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瓶颈约束。主要表现有:

1.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资源供给不足。农业银行很少为农服务:90年代以后,随着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农业银行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再局限于农业和农村,加大了对农村电网,交通,通信等的支持力度。农业银行很少向农户贷款。

2.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和激励不足:近年来,由于商业化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更加强调贷款的质量和回报,其经营的利润和导向越来越明显。由于农业经营活动风险不确定,农业信用社没有足够的激励向农村经济活动提供贷款,表现为真正用于支持农村和农业经济活动提供贷款数量不多,农业信用社都表现为“非农化”特征。农村信用社目前开展的小额信贷依赖于中央银行和各级政府的压力和支持,可以说是行政干预的结果。

3.农业发展银行没有起到预期的政策性金融作用,支农作用弱化。非正规金融没有合法地位,缺乏规范和保护:目前我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组织虽然远比正规金融组织灵活,但是由于政府采取抑制取缔的态度,民间信贷没有阻止化和正规化,影响了民间金融以合法化的形式正常发展,因此它在有效利用乡土信用资源,满足农村融资需求,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状况方面所起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4.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状况,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回报率低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据,加之保险公司在实行商业化经营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近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农业保险缺位,不仅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状况,使举步维艰的农村金融体系面临更大的困扰,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进程。

四.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商业银行和农村发展银行机构和职能萎缩,已经基本上丧失了信贷支农功能。国有大型银行在商业化改造过程中,从县乡撤减机构收缩业务,农村整体资金供应能力下降。据调查显示,截止2005年底,我国每个乡镇仅有2.13个金融点,“十五期间”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及以下的网点人员分别减少了24﹪和14﹪,平均50多个行政村才有一个金融网点。

(2)现有基层金融服务机构缺乏有效的金融技术和产品与借款人之间的合作存在制度和技术障碍:金融机构难以把握应对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村微贷款中有一部分是用于日常生活之需,与传统金融机构贷款的生产性用途相悖农村信用社受到行政干预和利润导向行为,满足需求作用有限

(3)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资产质量差,亏损严重,风险大,服务水平低,贷款手续繁琐,时间过长。农村金融的笔数巨大,但单笔资金数额小,信息不对称,耗时多成本高。传统银行要求房屋,土地等抵押物,基层农户和个体缺乏抵押物,难以满足银行的要求。

五.我国基层金融服务体系的出路: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篇6

“武汉异地数据中心投产后,将会极大提高我行数据中心业务系统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业务连续性保障水平,为我行跨区域经营和业务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深圳农村商业银行信息技术部数据中心主任李涛表示。

成立于2005年的深圳农村商业银行,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在深圳市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改制组建而成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截至2012年底,深圳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人民币1177.29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20.72亿元,主要财务指标均位居国内中小商业银行前列。

据了解,为加强商业银行数据中心风险管理,保障数据中心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提高银行业务连续性水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了《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该指引对数据中心风险管理、运行环境管理、运营维护管理、灾难恢复管理、外包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要求总资产规模一千亿元人民币以上且跨省设立分支机构的法人商业银行及省级农村信用联合社应设立异地模式灾备中心。

除了上述政策背景,对深圳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自身数据大集中的完成,为银行业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的高度集中。“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在深圳本地拥有两个数据中心,但由于建设时间比较久,面临设备老化、容量不足、能耗较高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银行业务的发展对于系统稳定性、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上述所有因素,我们最终决定在武汉投入建设异地数据中心。”李涛介绍道,“截止2013年10月,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核心数据的异地备份,到今年上半年武汉数据中心将全面接管银行的核心业务,因为,到今年年底我们会将武汉数据中心发展成为全量数据中心。”

李涛介绍,深圳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中小型商业银行,与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能力相对有限,所以在武汉异地数据中心规划之初将能耗、运营成本、运维效率等问题作为首要考虑的重点。

“通常很多人非常在意数据中心初次建设的成本问题,但由于数据中心的生命周期很长,我们认为如何降低运营成本才是更关键的。采用惠普绿色解决方案,也是希望通过惠普专业的关键设施规划、设计、实施、验证一系列服务帮助我们形成‘两地三中心’的运维格局,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作或资源共享等方式降低整体持有成本。”李涛表示。

在惠普的全力配合下,目前武汉异地数据中心预计可满足深圳农村商业银行未来15年的业务增长需求,同时,借助风冷冷冻水型空调技术等多项节能技术帮助武汉数据中心达到节能20%的效果,实现了运营成本的大幅降低。

“针对武汉数据中心的实际需求,我们为其提供了端到端的整体解决方案。在规划阶段,为其从空间、电量到制冷方面提供了整体规划服务,并提供了包括电力系统、制冷系统以及弱电控制系统的设计服务;在实施阶段,则提供了具有惠普特色的数据中心验证服务。”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企业集团技术服务事业部关键设施保证服务部门经理寇海鹰表示。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篇7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逐渐深入,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滞后的状况日益凸显,拓宽及推进国际业务发展势在必行。相应国际业务的稳固发展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防范风险、提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特点,最后提出发展国际业务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策略

一、引言

随着贸易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国内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和诸家银行国际业务同业竞争的日益剧烈,对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要求提出了挑战。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已全面对外资开放,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滞后的状况也逐步凸现出来,尤其是与本币业务的发展规模比起来,更需要下大力度来发展。国际间贸易往来而发生的债权债务,需要用货币收付,货币的收付必然会形成资金的流动,而资金的流动又须通过银行国际业务的各种结算工具来实现[1]。所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着力发展国际业务是获取中间业务利润的重要手段,更是品牌营销的有效渠道。

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发展国际业务的关键策略。发展策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防范风险、提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重要性

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处于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发展国际业务有如下几方面重要性[2],如下图所示。

(一)有效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

重点发展国际业务是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国际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我国巨大的国际业务潜在市场,外资银行凭借其完善的业务品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优质的客户服务以及对国际贸易结算惯例的熟练驾驭能力等优势抢占我国银行国际业务市场份额。在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更应大力发展国际业务,直面竞争。

(二)有效提升农村商业银行效益

目前,随着外资银行的入驻,银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单单依赖存贷款利差已不能保证竞争优势,中间业务就受到了银行的青睐和重视,尤其是国际业务。从2012年银行业统计数据的显示来看,国际业务的规模仅仅占到了中间业务的10%左右,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对于以服务区域客户为主的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国际业务发展的重要性极为重要。

(三)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功能

发展国际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建立健全银行功能重要举措。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今天,我国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门槛。越来越多的农村商业银行的本币客户开始涉足进出口贸易业务。农村商业银行只有在功能上满足客户的需要,健全银行功能,才能有效地避免客户的流失,从而保证银行业务和利润的持续增加,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三、国际业务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国际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图所示。

(一)存在问题

1.管理困难

首先是业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管理难度增加。商业银行从原来集中在国际业务部一个网点来办理现钞、兑换等业务发展到所有支行网点均可办理个人结售汇、外汇兑换、外币现钞业务,部分网点可以直接办理公司、私人客户的汇款业务,业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网点国际业务力量配置较薄弱。柜员同时办理本、外币业务,本币依然是业务重点。管理跨度增大,分行对基层网点的培训辅导、检查监督的压力不断增加。

其次是业务品种不断增加,操作风险加大。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的业务品种是,各种贸易融资、外汇衍生产品、特色外汇产品成为业务的主流。产品操作的复杂程度较之前的基础业务品种有明显的变化,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操作链条长,时间要求高,操作风险不断加大。

2.客户面狭窄

客户群的“二八现象”突出。前10大客户结算量占到全行国际结算量的60%以上。大客户的业务量变化对全行业务形成直接影响,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每年新增客户的同时也不断有客户因各种原因离开,现有客户的潜力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挖掘,业务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3.员工流失制约业务发展

首先,基层外汇业务柜员流动过于频繁。基层外汇柜员一般都是综合素质比较好的重点培养对象,经过外汇业务的锻炼后,相当一部分表现优秀的员工被调到营销、主管等其他岗位,结果外汇柜员始终处于不断的“培训-转岗-再培训”之中,对客户服务的一贯性受到一定影响。其次,专业化的后台支撑不能满足全行办外汇的营销寻求。全行办外汇的营销机制已经形成,但基层营销人员对国际业务知识的掌握仍显欠缺。国际业务部作为专业化的技术支撑,营销支持人员的配置无法满足全行的营销需求,制约了业务的发展。

(二)成因分析

1.对国际业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存在问题的成因,很大程度上是全行对国际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虽然本外币一体化经营已经实施了多年,但“重本币、轻外币”、“重存贷款业务,轻中间业务”的思想依然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行对国际业务人力、物力的投入,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业务的发展。

2.忽视国际业务的特性

国际业务有其区别于人民币业务的特性,如时效性、专业性要求高等。在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模式下,全行国际业务覆盖面有效提升,但同时在制度设置上国际业务向人民币业务趋同,没有充分考虑到国际业务的特性,制约了国际业务的客户拓展。主要表现在对国际业务客户的授信上,融资额度审批不够灵活。贸易融资业务是国际业务的核心业务之一,对其他国际业务的带动作用达到1:9。然而,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未设专门的贸易融资授信审批部门,在额度审批时对国际业务的客户特性和业务特性考虑较少,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解决。

3.国际业务专岗设置不足

基层网点没有国际业务的专岗设置,这一点大大限制了基层国际业务的发展程度,从柜面员工和营销员工两方面均是如此。基层柜面国际业务柜员一般由具有较强业务素质的人民币业务柜员兼任。日常工作中,人民币业务占据大量,国际业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附加业务。同时,国际业务办理过程环节多,流程长,对应的政策变化较快,容易出现失误,打击柜员办理国际业务积极性。同样,基层营销人员中也未设置国际业务专岗。人民币业务办理频繁,客户经理掌握程度普遍好,而国际业务客户少,客户经理实际工作中办理国际业务较少,对国际业务产品的掌握相对较差。产品经理岗位人员过少,直接限制了分行本部对基层网点国际业务营销的支持力度,已经成为制约新客户拓展的重要因素。

四、国际业务发展策略

如下图所示,国际业务发展策略可从四方面进行。

(一)提高发展国际业务的意识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大幅提高,我国已正式开放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限制,银行国际业务竞争格局已然形成。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提高对国际业务发展的意识。促进国际业务发展不仅可以推动银行业务多样化发展,更有利于银行整体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二)制定国际业务的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

市场激烈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关注本行业国际业务发展动态的同时,注重为特定客户群提供融资解决方案作为创新目标,着力发展单证业务,实现国际业务综合收益水平的提高[3]。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出口信保押汇等产品的推广,大力拓展动产及权利质押授信等新业务。创新不同融资产品的组合,特别是集结算、信贷、投资和外汇交易于一体的金融工具。

2.市场策略

借助外国投资资金的大量进入及国内对外投资资金的涌出的契机,加大营销资本项下结算业务。农村商业银行还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抢占本地企业产生的国际业务市场份额。同时,对本地外商投资企业要加大关注与营销的力度,以结算额度来拉动结算量。另外,农村商业银行在抢占本地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应加大跨区域经营的步伐,适度拓展跨区域市场。

3.客户策略

坚持立足本地中小涉外客户的市场定位,深化现有客户资源的营销链条开发新的客户,培植优质客户群。完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既要了解企业现实经营状况,也要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区分不同企业提供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服务。

(三)健全国际业务考核激励体系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将国际业务指标纳人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设置考核及激励。在国际业务发展初期,奖励薪金比例可以高一些。主要考核手续费收入、结售汇收益、外汇贷款利息收入、押汇利息收入以及外汇存款日均额,再经过风险减值之后折算为模拟利润,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激励薪金。通过奖励体系的构建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

(四)健全国际业务信息系统

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对已经上线使用的国际结算业务系统进行定期检验,从前台业务处理系统到后台帐务核算系统,对于出现的系统问题,迅速改进[4][5]。总之,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信息系统要随时更新,必须实现客户端与银行后台系统业务信息的高效传递,满足客户端在线操作的功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际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行经营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商业银行应将大力发展国际业务,提升其国际业务竞争能力,以全面应对其他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挑战。因此,在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持续加强对国际业务发展的研究,提出发展及应对国际业务的关键策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防御风险、提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原擒龙.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沈靖.论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策略分.财税金融.2010(04):22-23.

[3]陈梓.浅谈商业银行如何发展国际业务.经济师.2011(05):193.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篇8

[关键词]银行业开放;资源配置;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F3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8)02-0053-03

本文得到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20054016)。

一、引言

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是一国金融开放的标志,也是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必然趋势。随着我国银行业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外资银行的进入不仅增加了我国的资金供给总量,缓解了资金供求矛盾,促进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且也给国内的银行业带来了竞争压力,外资银行的新技术和管理经验迫使国内银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银行业整体效率的提高。然而,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改变原有的金融资源配置状况,使金融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这就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银行业5年过渡期已经结束,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和股份制改革的深化,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因此,从短期来看,银行业开放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是矛盾的。为此,在银行业开放的条件下,研究如何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增强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银行业开放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金融开放的时代。以外资银行为例,1979年外国银行在我国设立第一家代表处,1981年设立第一家营业性机构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据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6月底,21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国银行在我国设立了183家外国银行分行(下设支行52家),14家外资法人机构(下设支行和附属机构17家)。外国银行分行及其下设支行占营业性机构的88%。全国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为971.53亿美元,各项贷款余额518.88亿美元,负债总额886.50亿美元,存款总额313.01亿美元,资本(或营运资金)为74.23亿美元,人民币资产总额为2,364.27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为1,438.41亿元人民币,投资为274.40亿元人民币,存款为1,064.27亿元人民币,在华外资银行实现盈利3.11亿美元,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0.88%。由此可见,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

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虽然目前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可以说还不是很大,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五年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银行进入的速度、规模和深度将是空前的,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深入的,进入方式也将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影响也将会进一步影响到金融资源在地区间和行业间的配置,从而造成资金供给的结构性失衡,这种资金总量的增加与农村资金来源的减少之间的矛盾必将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1]

三、银行业开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银行业开放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在某些方面还遗留了“国有”的烙印,并在财政补贴和金融资源转移支付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在广大农村,很多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并存,而这些分支机构往往不能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盈利,甚至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负担。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特别是在外资入股中资银行之后,为了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就会缩减这些地区的分支机构、人员乃至资金配置,因此,在这种盈利动机的驱使下,国有商业银行就会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从而导致国家金融资源在基础产业(尤其是农业)和广大农村地区的配置失衡,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银行业开放对农村资金供求的影响

1.避险动机驱使商业银行减少对农村的资金供给

由于金融生态差距较大,加之商业银行对农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的缺失,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它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经营亏损,必然会退出这些高风险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往往又是经济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这些地区急需资金支持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种资金的缺口甚至断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银行业开放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的矛盾

一方面,由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特别是以入股方式进入时,商业银行为了提高自身整体盈利水平和竞争力,趋利避险动机进一步增加,而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往往盈利水平较低,经营成本较高,商业银行就会大幅度缩减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使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锐减,银行信贷供给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资金来源渠道减少;另一方面,与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减少呈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地区资金的外流非常严重。据专家测算,农民存款中能用于农村的只有46%,其余54%流向大中城市。我国农民占总人口的80%,却只能占有不到全国银行贷款6%的份额。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虽然稳定增长,但资金供求矛盾却日益突出。[2]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资金上存逐年增加。设立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除了扎根农村市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外,还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这些设在农村的分支机构,由于垂直领导的原因,自身在业务经营中缺乏自,在发放贷款时要受到上级行的种种限制,比如贷款担保等。但是,由于它们服务水平较高,吸收存款的能力也很强,而且在农村地区吸收到存款后上存也没有限制,这就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从而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二是邮政储蓄资金分流。由于多年来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而它吸收的存款已相当于农村信用社的50%以上,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这部分资金绝大部分流出农村。以安徽省为例,根据安徽省银监局的调查,截至2005年末,邮政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共从安徽农村抽走资金1,070.67亿元,占安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51.91。其中,邮政储蓄机构存款余额为312.44亿元,全部被抽离农村,比2000年末增加229.4亿元。这组数据充分说明农村资金流动存在严重“虹吸现象”。[3]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流向城市,使新农村建设失血严重,资金缺口不断扩大,资金供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3.银行业开放减少了农村资金供应的渠道

外资银行进入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的商业银行为了应对金融开放和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压力,就必需规范传统的经营行为,严格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商业银行“三性”经营原则,尤其是在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居高不下,潜在的金融风险较大的背景下,为了避免新的风险的产生,国有商业银行都把安全性的经营原则放在业务经营的重要地位。而由于农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在发放贷款时往往缺少必要的风险规避机制,农业贷款担保制度缺失等原因,对“三农”的贷款存在潜在的高风险。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业每年约有5亿亩农作物受灾,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一,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在40%以上,而且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又面临技术风险以及生产、加工、销售链脱节等风险。此外,广大农村地区的企业规模较小,生产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效率低下,盈利能力差,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和降低风险的角度考虑,在对农业发放贷款时一般都非常谨慎,比如会减少贷款额度,要求提供担保,严格审批程序等,这必然会提高贷款的门槛。这就使本来金融机构就很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广大农村地区处于资金断流的境地,从而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三)银行业开放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影响

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提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国家将在乡村道路、安全饮用水、基础教育、基本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这一过程中,客观上要求有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大力支持,而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服务水平、业务品种等方面比起其他的金融机构显然要更胜一筹。一般认为,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机构为本地的经济服务是天经地义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应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责无旁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近年来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我国银行业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这种情况已悄然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应对新竞争压力,已改变了自己的经营策略,逐步放弃了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外资入股我国商业银行后,这种变化趋势会更加明显,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营业网点也会随之减少。与此同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由于商业银行的退出而导致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方位金融服务的强烈需求却得不到满足,这种矛盾肯定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四、对策建议

为了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给我国金融资源配置造成的短期不平衡,使广大农村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尽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本文提出以下参考建议:

(一)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实行渐进性的改革战略,保持阶段性的“国有独资”性质,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预留时间和空间。国有商业银行已经为农村金融服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继续发挥它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不至于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后就很快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因此,正确处理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速度与金融安全和金融资源均衡配置的关系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在短期内使国有商业银行保留某种形式的“国有独资”大型银行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可以在改革模式上和改革速度上有所不同。只有这样,国有商业银行才能发挥转型时期金融资源配置的职能,国家的金融安全也才可能在改革的进程中得以保障。同时,这一渐进的改革过程也为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二)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在政策性金融服务中,为农村经济服务的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要使农业发展银行继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要根据农业发展银行自身的特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继续强化信贷支农。一是要认真履行农发行的基本职能,大力支持农产品收购。二是要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深加工,培育一些竞争能力强的优质客户。三是积极开展和推广对农村小企业贷款的工作,严格控制贷款风险。

(三)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建设成为真正服务于“三农”的银行

随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邮政储蓄改变了多年来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的状况。充分利用邮政储蓄在农村营业网点分布广、与农户关系紧密、了解农村情况等优势,为农村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一是要对邮政储蓄银行进行准确定位。不能把它办成一个普通的国有商业银行,因为就目前来看,我们并不需要一个第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而是更需要一个能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为此,邮政储蓄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资金的使用应遵循“从农村来,到农村去”的原则,保证邮政储蓄资金的分配不会造成区域间的不平衡,从而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二是在业务经营中,要在保留邮政储蓄机构强大的吸收储蓄存款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星罗棋布的营业网点优势,完善城乡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广大农村提供基础性的金融服务,使之与农村地区的其他金融机构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四)发展、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

在由于外资银行进入使传统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引入竞争、开放民间金融,使之成为正规金融服务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为此,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重要性,因为没有竞争就不能改善金融服务,农村地区的资金就难以得到满足。同样,没有竞争就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比较和判断金融机构之间的经营状况,也不利于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二是要理性地对待非正规金融,尊重市场发展规律。首先,要在法律上给予承认和保护。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出长期性的制度安排,确保民间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平等地位;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发展中小民营银行;最后,大力发展专业小额贷款机构。在办好农村信用社现有小额贷款业务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培育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大力发展民间专业小额贷款机构。应该充分认识到民间融资行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对一些高利贷和金融欺诈等违法行为应给予严厉打击的基础上,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农村金融市场,充分有效地发挥小额贷款机构对正规金融体系的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光友.外资银行进入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及对策分析[J].未来与发展,2007,(3):38-40.

[2]兰益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金融对策思考[J].福建金融,2006,(7):31-34.

[3]蔡鸣龙.金融支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14-19.

theinfluenceonRuraleconomicsDevelopmentfromBankingindustryopeninginChina

LuoSumei1,ZhouGuangyou2

(1.ShanghaiZhongqiaoCollege,Shanghai201319,China;2.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支付

一、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一)永兴县农村电商发展情况

截至2016年底,永兴县人口约69.6万,农村人口28.3万,农村人口占比40.66%;永兴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77.6亿元,其中农村地区的社会消费总额大概占比39.72%;永兴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度达到39.43%。由此可以看出,永兴县农村地区电商市场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电商企业发展势头迅速,市场前景看好。一是地方电商企业发展迅速。据调查,2016年永兴县电子商务公司规模达到了8.6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6.7%;从业人员达2500人,比上年增长150%。目前,永兴县规模较大的电商企业主要以果联金服、联合国银为代表。以果联金服网络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目前规模1865.4万元,销售商品以冰糖橙等农副产品为主,截至2016年底,该企业实现净利润286.5万元,同比增长33.01%;客户数量13.57万人,同比增长56.8%;交易额1865.4万元,同比增长48.48%。二是电商企业产品地方特色显著。截至2016年底,永兴冰糖橙网店有230余家,银制品网店有108余家。在永兴县的电商企业销售产品中,冰糖橙、银制品、大布江拼布绣等地方特色产品销售量占永兴县网络销售总额的71.9%。三是地方电商企业前景看好。据统计,2016年永兴县电商交易额达到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永兴冰糖橙线上销售比重由2015年的10%提高到20%以上,营业额提高了17%,果农直接增收35%以上。银制品线上销售比重占13%,同比增长了5个百分点;网上交易额4.6亿元,同比增长53%,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二)永兴县金融支持电子商务进农村发展情况

农村电商作为一种较新的经济模式,在发展初期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支持。为此,永兴县金融行业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求推进农村电商行业持续发展。一是创新信贷产品。永兴县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电商的特性,积极创新信贷产品,为农村电商企业发展助力。由于现有电商企业多为小微企业,在永兴县政府的支持下,永兴各金融机构分别推出了“掌柜贷”“助保贷”“融e购”“银保贷”“网贷通”等业务,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16年末,永兴县各涉农金融机构支持电商领域贷款余额16220万元,同比增长20.26%。二是完善农村支付体系建设。目前,永兴县各金融机构共在农村地区设置atm机69台,poS机2289台,设立助农取款点451个,农村金融服务点487个。近年来,通过安装atm机、便民自助终端、poS机、电脑、LeD显示屏、配置产品演示设备、业务流程示意图等综合设施,配备专业电商人员,为村民提供网络代购代销、小额存取、便民缴费、快递收发等电商配套服务,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硬件支撑等问题,为实现电商下乡,服务到村提供了支持。

二、金融支持电商进农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的农村电商支付体系

一是支付终端设备覆盖率偏低。虽然在永兴县政府、人民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的大力推进下,永兴县农村地区支付设备总体的覆盖率仍然偏低,尤其偏远农村地区,很多尚未铺设支付设备网络,由于缺乏便捷的支付渠道,偏远地区推广农村电商难度较大。二是偏远地区支付网络铺设成本较高。金融机构由于其盈利性,在铺设支付网络设备时会对该地区的铺设成本进行考量,偏远地区多存在道路不畅,山地崎岖,人口稀少等情况,设备铺设难度大,铺设成本较高,降低了金融机构提高偏远农村地区支付设备覆盖率的意愿。

(二)信贷支持电商企业乏力

一是缺乏适合电商发展的信贷政策和产品。据调查,截止2016年底,永兴县辖内金融机构仍缺乏专门为电商企业量身定做的信贷产品,电商获取信贷支持这一块仍然存在很大空白区,大多数电商企业获取信贷支持只能通过以个人借贷名义或者走小微企业信贷模式,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二是农村电商企业缺乏信贷抵押物。目前永兴县农村电商行业刚起步不久,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除去已初具规模的几家电商企业以外,仍以网上开虚拟店铺,没有实体店的店主居多,由于缺乏实体店铺,又不足以形成自有品牌,没有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在获取信贷支持时缺乏抵押物,为融资增加了阻碍。

(三)农村电商市场推广难度大

一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尽管永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与电商发展,但由于受经济因素及地域因素影响,目前总体涉农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健全,网络设施不够健全,网络普及度偏低,难以登陆电商贸易平台,这些困难为打通农村和城市的供需关系增添了阻力。二是物流配送发展滞后。物流配送是电商发展的重要环节,由于农村人口密度偏小,物流公司在农村地区覆盖率比较低,购买的商品无法送达上门,丰富的农产品难以运送出去。同时,部分村庄因经济因素,没有实现全村通路,这也一定程度增加了运输成本,致使物流公司迫于成本压力难以在该地区设立网点。三是消费群体接纳度有限。由于农村地区整体文化程度较城镇偏低,对网络平台的运用仍然不熟悉。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多为对电子设备和网络了解不足的老人或对新兴事物接纳能力较弱的群体,他们对于网络销售模式感到非常陌生,不够信任互联网交易模式,这些因素为推广电商市场增添了阻碍。

三、相关建议

(一)积极推进

“三站融合”工作。永兴县作为湖南省农村电商发展的试点县,正在努力创建全国电商金农村综合示范县。借此契机,积极推动金融扶贫服务站、助农取款服务点和农村电商服务站合作共建,打造“一站多能、一网多用”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与电商发展的深度融合。一是引导服务站点进行物理整合。已分别建成金融扶贫服务站、助农取款服务点、村级电商服务站的行政村,要引导金融机构、电商企业对现有服务站点布局进行优化。二是规范服务站点联合管理标准。已实现电商服务站与金融扶贫服务站或助农取款服务点融合共建的站点,由金融机构、电商企业协商共同管理,降低服务站点运营风险。三是完善支付基础服务。协商金融机构对服务站商户免押金安装poS机具和自助支付终端,对现有poS机具进行升级改造,实行业务手续费优惠。

(二)创新农村电商信贷机制和金融产品

一是完善信贷管理机制。积极推进信贷管理机制的创新工作,根据农村电商规模小、资金薄弱、起步晚等特点,灵活制定适应农村电商等新产业发展需要的信贷机制。并积极建立适应农村电商企业的信用评级、信贷流程和风险控制等规章制度,将金融机构信贷业务融入到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点业务中去,方便电商企业和创业者融资创业。二是创新信贷产品。针对农村电商业主有效抵押不足,融资困难等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农村电商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利用支付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资源开展金融创新,探索以农村电商线上线下支付交易流水数据和资金结算为授信依据的“poS贷”、“流水贷”等电商融资产品。针对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问题,引导金融机构作为主办行,围绕特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农业新兴业态,通过建立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精准信贷投入,有效促进规模经营,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民稳定脱贫。三是加强信贷政策推进。人民银行积极配合当地政府落实电子商务进农村的信贷政策,协助商业银行加大对电子商务信贷投放力度,努力推进金融服务等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进一步拓展电子商务企业融资渠道,将电子商务作为信贷扶持的重点,降低信贷门槛,有效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开展贫困村金融扶贫服务站、助农取款服务点与电商服务站融合共建工作较为突出的地区,人民银行在扶贫再贷款示范点、金融精准扶贫示范区创建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三)优化电商支付环境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景篇10

网商银行作为一家纯互联网银行,本着成为“网商首选的金融服务商”、“互联网银行的探索者”以及“普惠金融的实践者”的宗旨,在中国农村普惠金融领域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农村普惠金融变革恰逢其时

现今,中国自身经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在几个层面:一是经济增长的模式发生了变化。过去,中国基本属于投资或者是出口拉动型的经济,金融主要服务于企业,因此企业金融比较多。二是出口本身也发生变化。之前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现在向中部转移的比较多一些。

在称之为“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已经从传统经济模式逐步转变为消费驱动型的经济模式。所谓消费驱动型经济,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消费。这里所指的消费,不仅包括城市地区的五六亿人口的消费,也包括农村地区的消费。而且消费最大的增量来自于农村,尤其是那些相对来说并不富裕的地区和人群,他们的消费边际效果才是最大的。如果将这一部分的人群消费调动起来,能够驱动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在上述经济环境下,网商银行以互联网银行模式在农村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是恰逢其时的。

农村普惠金融难点犹存

即便如此,目前普惠金融在中国还是任重道远的。正如央行副行长潘公胜2015年在《普惠金融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论坛上提到的,要完善中国普惠金融的体系,应以发挥市场作用为主,走保本微利的可持续道路。他提到的“可持续”的内涵是什么?我们的理解是,做普惠金融不仅仅是做公益,而是要在商业上具有可持续性,让普惠金融业务能够在市场上持续下去。

蚂蚁金服研究院最近有一个简要结论:关于全球的农村普惠金融探索,至今尚未出现一个可以在大范围之内进行推广的成功的模式。因为农村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单靠一类机构是无法胜任全部的金融需求的;另外,若技术发展不够或者缺乏技术革新的情况下,单靠传统金融的模式也难以满足复杂的农村需求。

普惠金融需要以合理的价格提供金融服务,是要维持金融服务机构财务上的可持续性,需要把金融服务机构在商业性和公益性找到完美的平衡点。如何达到这个平衡点,传统金融机构仍然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

第一,运营和教育成本高。传统金融机构拓展服务网络,往往通过增设物理网点,涉及的硬件、人员运营成本就非常高,而农村地区受到其自身经济发展的制约,单笔贷款的授信金额普遍不高,即便不计算风险成本,小额授信的成本往往难以被收益覆盖。同时让农村客户熟悉信贷的流程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复杂的金融术语与要求让一般农村用户理解,无疑需要付出较高的教育成本,整个教育过程也会相对漫长。

第二,信息不对称。由于历史原因,覆盖农村的渠道和网络不完善,农村居民普遍缺乏信贷渠道,城镇和农村的信贷档案建立的量的比例大致是4:1,农村信用档案缺失可见一斑,金融机构信贷服务缺乏开展的底层基础。

第三,收入难核实。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农业生产等活动,存在不稳定,不同年份之间的波动性非常大,确认农村客户的收入情况,需要高度的专业性和大量的经验积累。

第四,教育成本高。农村金融的普及覆盖不高,让农村客户熟悉信贷的流程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复杂的金融术语与要求让一般农村用户理解,无疑需要付出较高的教育成本,整个教育过程也会相对漫长。

网商银行农村普惠金融经验

网商银行是民营银行,也是纯互联网银行,主要采取“小存小贷”业务模式,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与数据能力,着眼于解决长尾的金融需求,重点服务于广大的小微网商、个人创业者和普通消费者,特别是农村消费群体。

2015年开始,网商银行陆续试点推出“旺农贷”系列产品――面向农村客户的纯信用贷款,期限最长可达24个月,贷款额度最高50万,平均授信额度5万。目前该业务已覆盖河北、山东、黑龙江、云南、甘肃等17个省份65个县域下辖的村点,为农资农具下乡、农产品上行注入金融活水。这是网商银行首个针对农村客户推出的信贷类金融产品,也是网商银行这家纯互联网银行针对普惠金融的诸多难点所进行的探索与尝试。

在此之前,网商银行联合支付宝、第三方农业保险公司推出了全国第一个互联网气象指数保险――风力指数保险,为遭受台风“杜鹃”袭扰的农作物进行了及时赔付,成为2015年10月1日互联网保险新规施行以来首批进行理赔的互联网保险产品。截至2015年11月17日,风力指数保险线上投保人数约5万,已经为约3000名投保人进行了赔付,切实保证了投保人的利益,减少了天气灾害给客户带来的损失。

网商银行在探索互联网普惠金融的过程中,也逐渐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与心得,希望在未来与更多合作伙伴携手服务长尾客户提供借鉴:

首先,互联网+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减少教育成本。无论是互联网纯信用线上贷款实现客户纯线上申请、线上授信、线上签约,还是互联网农业保险,都是由客户通过手机无线端、动动手指就实现了金融服务的激活与使用,让地域不再成为金融渗透到农村的障碍,最大程度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产品内容简单明了,傻瓜式的介绍与应用也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减少了客户的教育成本。

其次,本地化场景线下渠道,解决信息不对称。相比传统金融机构以及传统小额信贷的走出去寻找陌生客户,本地场景化线下渠道在贷前、贷中以及贷后都会对风险控制有很大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获客渠道更多是线下陌拜。这种模式在贷前极有可能会因为缺乏对客户的了解,无法判断实际贷款用途,导致对其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的误判,发放了一笔高风险贷款;贷中和贷后由于离客户有一定距离,无法第一时间发现预警信号,最后导致贷款无法收。

与之相比,旺农贷的本地化场景在农村淘宝上的体现就是:合伙人是当地人,对当地村民的口碑和家庭状况知根知底;贷款需求更多发生在“村淘点”的农资、农具、农机的购买,贷款到账直接线上下单购买,有效控制贷款用途;最后,合伙人与借款人的触点不仅仅发生在每月还款日,还在于每一次物流送达村点的时候,这些都是非场景化渠道无法比拟的。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也会看重他在本地化场景化线下渠道方面的能力。例如,我们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下属的中和农信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业务覆盖全国17个省份147个县,81%为部级或省级贫困县。网商银行未来将采用多种合作模式,携手更多的农村各类金融机构,打造服务农村客户的金融平台。

再有,大数据线上风控模型,交叉验证判定还款能力。网商银行基于大数据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风控模型,让在淘宝、天猫、1688以及阿里巴巴国际站上的小微企业主享受互联网金融带来的“310”体验(即3分钟申请、1秒钟到账、全流程0人工干预)。在过去几年中,已经为约60万家县域及乡镇农村小微企业提供了互联网化的经营性贷款,累计放贷1333多亿元。

这些数据和经验都将成为我们探索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数据模型。例如,前期我们在选择县域、村点的选择上,就会基于各地风险表现、电商平台虚假交易水平等数据模型进行筛选,开放优秀及信誉良好地区的农村业务;审批方面,村民在农村淘宝上购买的农资、消费品、关系圈等都可能成为我们授信依据,包括未来农产品上行之后,相信我们的授信依据将更加精准与有效;贷后我们也会通过一系列系统监控手段来进行系统自动化监控。

针对农村金融业务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