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导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2:41

科学教育导论篇1

提高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水平引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吴元欣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田文彪

我党60年来实现科学领导的成功经验罗海藩

科学发展观的系统论分析谢科范

新建本科高校科学发展的理念与发展方略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程幼金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学术领导力的构建王前新

突出实践特色促进地方高校科学发展丁么明,左建桥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全国高水平民办大学余毅

敢于竞争立潮头——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创新管窥周前进,万霞

推动领导科学理论创新更好服务科学发展实践吴江

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中国化进程曾志云

推动科学发展是领导科学发展创新的第一要务李锡炎

实现有效领导的非智力因素分析王祚桥

中国决策科学最突出的特色: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目标陈土光

47所中学成为湖北大学优质生源基地

网络环境下公众参与改革决策供求匹配及调控廖雄军

军队院校党委实施决策应处理好五个关系王智华,庞晓辉,袁罡芳

权力型领导应尽快实现向能力型领导转变李新泰,魏磊

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若干思考卢岳华

统筹兼顾的科学要领欧建平

领导干部要善于掌握矛盾分新方法丁士峰,丁静

2009年十大官员声音

2009年十大官腔实录

地方政府应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能力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课题组

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实证研究报告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胡月星

湖北农村家庭伦理的当代审视杨海军

谈谈如何对领导者讲授素质与修养陈先春

奥巴马领导行为因子分析及其启示刘明辉

范蠡:从政治家到商圣的智慧孙立群

从诸葛亮的家庭生活说起陈剑宁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刘华才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高校内涵发展路径探析严文清,张赟

加强水能资源管理科学开发农村水电易家庆

论我国当今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陈伟翔

以改革创新精神提升高校领导班子治校能力周胜美

回眸与展望:高校领导的转型与超越陈新忠,程华东

现代大学视野下高校战略管理略论但继恩,刘利剑

突出特色准确定位推进学校科学发展潘言成

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应对新媒体的能力顾杰

试述领导干部面对新媒体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周贵卯

领导干部应对网络媒体的策略浅谈童文胜,夏伦明,张丹

领导科学研究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刘海藩

关于领导文化的几个问题那仁敖其尔

从"领导伦理"概念说起于洪生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若干思考吴晋生

发挥思想工作的柔性激励作用沈建敏

试论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与互动余江涛,林利红

对美术类专业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思考兰天,石丹文

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张明学,李海泉

论高校和谐图书馆的构建刘明达

略论意志培养与领导效能的提升王祚桥,聂天保Http://

试论集体领导力王心起

领导力研究中的文化分析周敏

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四型"领导干部张正才

论领导干部的诚信建设李抒望

党委书记统领班子的艺术平原,宋恩夫

善于谋势运势:危机中突显领导势能陈尤文

如何对待"拍马屁"的部属李光炎

领导干部职业倦怠对工作创新的影响及干预措施王伟华

农科硕士研究生素质状况分析韩继英,赵正洲

高校工会维权的特点和方法调查胡汉平

推崇"使人改过自效"的用人智慧佚名

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努力营造优良教风学风吴传喜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推进科学发展步伐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朱厚伦

科学发展观视阈中人的全面发展刘建新,王南南

发展思路八"忌"张永军

略论师范院校的发展趋势与教师教育向显智

军校任职教育教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及解决对策李茂林,桂剑国,袁罡芳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张鹤桥

地方应用型高校品牌建构的文化价值取向刘欣

中国领导科学的创立——兼谈领导科学在黑龙江的产生与发展王景耀

领导文化及其实线功用张清林

构建促进领导干部成才的长效机制朱文鸿

实施支部立项活动激发支部工作活力刘亚东,杨莉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建设团结和谐的高校领导班子徐海波

高校辅导员要塑造好自己的阳光心态胡明辉

关于预防渎职侵权的一些思考张峻

领导力体系创新与宝钢发展刘国胜

中国特色政治思维视野下的领导力提升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席琐柱

性格对领导力的影响研究陈伟

提升学习力是领导科学发展的智慧基石任春艳

对党员干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思考孙成华,陈阳

领导干部应坚定六个信念胡守强

党的领导干部应当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段勇,刘泉城,刘东军

领导干部要讲点"拍板"艺术袁浩

谈谈新老领导的交接祝果毅

话"尊严"纪群

为官须"沉"刘建明

汶川地震清平乡救援指挥案例研究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课题组

我国中领导干部问责机制的构建许媛媛

科学教育导论篇2

一、高职高专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的重要性

0~6岁阶段的学前儿童大脑及神经系统发育持续并逐渐成熟,具有好奇、注意力分散、喜欢模仿等特点,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个阶段是进行科学意识和科学兴趣熏陶的重要时期。有些科学原理和过程比较复杂,不能带领幼儿进行现场实物操作,教师可以通过早期科学阅读进行认知,满足幼儿对科学领域的探索和好奇。

(一)丰富、扩充学前儿童的科学经验

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大脑中已有表象水平上的科学概念。从早期科学阅读形成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生理水平发展特点来看,学前儿童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概念的,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建立在表象水平上。指导学前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通过他们的亲自动手操作,以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周围世界,或者在教师操作引导下,幼儿将体验、观察后的生动的表象储存在他们头脑中,这些来自早期科学阅读的信息和表象,也是学前儿童获取的初始科学经验。

(二)培养学前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可以激发学前儿童探索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前儿童学习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并在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好奇心,科学也最能吸引儿童的好奇心,而学前儿童天生就具有丰富的想象、联想,随时都会有一些古灵精怪的想法,爱探究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他们喜欢探索自然,是天生的科学家。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常常表现为对周围一些事物或现象注意、提出问题、操作摆弄、探索发现等等。合乎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将使学前儿童永远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也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动力机制。

(三)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在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为学前儿童提供各种体裁的科学阅读,让学前儿童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教师以引导的方式,引导学前儿童发现问题,让学前儿童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鼓励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四)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

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对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学前儿童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优美规范的语言文字,赏析生动神奇的情节。在诵读、讲述、创编赏析科学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二、学前早期科学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早期科学阅读活动的指导原则

1.早期科学阅读活动的组织要围绕科学阅读的体裁特点来进行设计科学阅读的体裁形式有科学儿歌、科学儿童诗、科学故事、科学童话等等。诗歌、故事体裁不一,特点各异。在开展科学阅读活动中,结合作品的体裁特点进行。比如,将科学诗歌和诵读联系在一起,故事和讲述联系在一起。活动内容要紧紧围绕体裁设置情境,在科学阅读系列活动中可以出现美术、音乐等活动,但这些活动的主体是科学阅读,这些活动是辅助科学阅读活动进行的,活动的目的也是让学前儿童更好地理解、体验科学阅读作品,对科学阅读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2.早期科学阅读教育活动应该成为系列主题活动

科学阅读教育是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当中的积累和渗透,不是对一本图画书照本宣科机械的读书,也不是单纯的一次活动。教师以科学阅读为主要教育内容,围绕其展开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和其他领域结合起来,也可以结合时令、天气、节日灵活开展。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内容,引发学前儿童更多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也有更多的机会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

3.根据学前儿童生理发展水平的特点进行教育指导

在幼儿园小班,从学前儿童喜欢的科学儿歌和学前儿童能接受的浅显的科学小故事入手,先给幼儿讲一些好听的故事然后让幼儿猜一猜好听的故事是哪里来的,引导幼儿对图书的认识,激发幼儿对书本的兴趣。教师引导学前儿童诵读韵律感极强科学儿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寓教于乐。在幼儿园中班,教师要去营造一种读书真快乐的氛围,创造环境,让孩子们爱上书,喜欢读书。在幼儿园的教室里布置图书角,放一些图文并茂的,小朋友喜欢的科学故事书,科学儿歌书、科学诗等。在语言栏里,有小朋友喜欢读的句子及情景图案,跟小朋友一起读一起看,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幼儿园大班,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阅读。教师利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如音频、课件、挂图,让幼儿发挥听的作用;幼儿对儿歌故事了解之后,再进行复述、创编,这样可以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好阅读的基础。

(二)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策略

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是一种多种感官参与的认知活动,开展不同体裁的学前儿童科学阅读活动指导,潜移默化中对学前儿童进行早期科学启蒙教育。比如在小班开展认识小动物预报天气的科学活动,教师预设的目标是让学前儿童通过倾听、诵读、观察等操作活动指导。幼儿明白有些小动物会预报天气的事理;可以领幼儿到户外去观察,天要下雨,小蚂蚁“过道”、小燕子“低飞”、小鱼“吐泡”;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教师讲解。

1.利用听觉认知科学阅读

对于低幼儿童来说,早期科学阅读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幼儿的听觉。可以开展听教师诵读、听录音机磁带或其他声频。教师亲切、绘声绘色的语气语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在倾听的同时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景,思考故事后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自己也会有很多的为什么,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

2.利用视觉认知科学阅读

(1)运用实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讲解科学儿歌或者科学故事时,出示图片和视频,使幼儿产生感性认识的同时,加深印象,增强理解。对于比较形象的科学文艺作品适合运用实物、多媒体课件或图画等直观方式展示。由于学前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全面,呈现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实物,可以帮助学前儿童真正理解形象化的自然事物和科学原理。比如在讲解科学儿歌《水果歌》“苹果爱红脸,香蕉爱弯腰,石榴爱咧嘴,桃子爱长毛,西瓜爱睡觉,起来要人抱。”可以选择适当季节,进行实物展示,将苹果、香蕉、石榴、桃子、西瓜展示给小朋友。

比如,在指导科学故事《小鸟找春天》,教师在诵读过程中,适当出示相关图片,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前儿童学会观察并有所得;也可以让学前儿童分角色进行表演,再现小鸟找春天的情景,深刻感知春天到了的自然变化。

(2)室外自然景物认知

在活动中,结合活动内容,选择活动时间和地点,教师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对于春天自然规律的认知,通过到室外观察花开了、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小朋友在室外游戏等等,认知春天到了的自然变化的特点。

3.利用触觉认知科学阅读

触觉是学前儿童最早发展的能力之一,也是探索认知事物的重要方式。丰富的触觉刺激能促进幼儿认知作用。对于科学谜语儿歌《小雨点》的认知,“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在田里秧苗绿,落到河里看不见。”让幼儿感受雨点的清凉和自然状态;对于科学儿童诗《小雪花》的阅读“下雪啦,下雪啦,像鹅毛满天飞,像棉花满地撒,抓一把,带回家,跑进屋,喊妈妈,再一看,小雪花变成了水娃娃。”让幼儿感受小雪花自然状态和遇热融化的特点。

4.利用感觉记忆认知科学阅读

科学教育导论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江苏教育工作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教育行政能力

2005年是完成“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关键一年。2005年江苏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为“两个率先”服务。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

做好2005年的教育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把握“一个统领”,做到“五个坚持”。把握“一个统领”: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把发展是硬道理和遵循规律用科学的态度促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新的一年里,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聚精会神、一心一意谋发展,认真分析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着力破解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在协调发展中加快发展,坚决避免大起大落;要着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在更高的水平上统筹发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既要明确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促进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优先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主体战略,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二是坚持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既是提高教育整体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总理指出:“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说不上社会公平。谁能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否则就难以融入现代社会。”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才能维护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公正。三是坚持突出内涵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江苏教育通过规模扩张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下一步教育规模还要进一步发展,但工作重心应该放到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上来。要突出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坚持加快改革开放。改革既是加快发展的动力,也是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动力。教育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反复出现,成为阻碍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症结,往往是体制有缺陷、改革不到位。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为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机制环境。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新跨越。五是坚持人才强教。人才是立教之基、强教之本。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教育。要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努力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

2005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进入新世纪,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要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均衡发展,高水平、高质量地发展基础教育。一是着力解决全省农村教师省标补贴发放问题。省委、省政府决定,省财政2005年安排1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困难地区发放农村教师省标补贴。各地要把农村教师的省标补助发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与此同时,要坚决制止挪用中小学杂费现象,确保中小学杂费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开支。二是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省政府已将这项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内容,明确省财政2005年安排3亿元用于支持困难地区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大力组织实施“六有”工程,力争两年内全面完成基本建设任务,并努力做好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体育和艺术教育设施的配套工作。各地在改善办学条件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三是大力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大“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力度,使所有合格小学和初中都配齐计算机网络教室,苏南及沿江地区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域网,所有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在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一是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结构。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需求,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布局。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统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加快资源优化重组,充分发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推进省、市共建共管,鼓励和支持省辖市政府在管理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实训基地。这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学校适应市场能力的关键举措。各地要合理规划布局,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步伐。特别要注意扩大共享面,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给予资助,努力做到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帮助一户家庭脱贫。四是建立职业教育区域协作机制。加大南北校际联合办学力度,大力推进苏南中等职业学校与苏北经济薄弱地区开展联合招生。五是大力发展成人教育。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务市场需求,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1—2门实用生产技术,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一项在城镇创业、就业的技能。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以满足社区成员提高职业能力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导向。

(三)着力加强内涵建设,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江苏高等教育在走过一段跨越式发展的路程后,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转变的关键阶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江苏今后一个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还将持续扩大,招生规模每年都将保持一定的增幅。要选准发展的重点,把握好发展的节奏。要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把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要着力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学校布局。要按照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人才需求的原则来规划布局,按照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资源整合、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有利于高校发扬特色、形成优势来研究布局问题。同时各高校要科学定位,按照错位竞争发展、分层分类争创一流、形成特色的要求,切实搞好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及校园建设规划。二是大力加强教学工作。致力于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深化高校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改善高校基础课程教学,建设精品课程,强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完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体制。三是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抓住国家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继续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体系。四是切实增强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加快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高校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高校要积极参与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切实发挥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加快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完善大学科技园区孵化功能及其支撑和服务体系,形成高新技术研发、转化与产业化平台。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服务和支持。五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开展对外交流,是今后一段时期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不同的高校要在不同的层次上深入开展合作办学,都可以大有作为。要通过合作办班、办院、建校、联合招生培养等更深入有效的合作形式,引进先进的教育模式、高质量课程和高水平教师等优质资源。要推动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国际合作,积极开展前沿和尖端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四)大力推进教育公平,为困难学生和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一是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和扶持力度。要把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学生都有学上,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都不会因贫失学,作为我们对全省人民的承诺切实兑现。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全面实行“两免一补”。继续做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机制运行工作,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及时拿到助学贷款。省政府奖助学金2005年已增加到8000万元,各地也要作出相应安排,努力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二是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积极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努力解决好农村留守子女入学问题,关心他们的教育和成长。三是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认真落实各项毕业生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并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四是切实治理教育乱收费。把治理教育乱收费与加大教育投入、建立规范的收费制度结合起来,形成治理乱收费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进一步规范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制度,继续稳定高校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

(五)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着力点放在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哲学社会科学等课程建设,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公民道德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六)坚持人才强教,加快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教育变革的挑战,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集聚一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江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要改革教师教育模式,加快构建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建立科学的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形成鼓励劳动、鼓励创造的激励机制。深化教育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确立学校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中的主体地位,落实用人自,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采取超常规措施培养高层次人才,着力建设一支能够领导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管理队伍,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队伍。加大吸引优秀海外留学人才、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力度,用政策、事业和环境吸引优秀人才。要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稳定教师队伍,设立定向奖学金,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从整体提高广大教师和干部的综合素质人手,切实加强教师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与专业技术能力建设。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观念,依法保障并逐步提高教师待遇,优化人才工作环境、成长环境,使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强行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教育工作的水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也对加强行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要着重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领导教育工作的水平。

切实提高统筹发展的能力。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各级领导同志必须具有全局的意识、长远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统筹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推动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在加快实现“两个率先”进程中,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教育的率先发展。当前,要根据教育发展新阶段的新实践,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开展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好“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确定本地区本单位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规划,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率先发展提供保障。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教育体系内部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教育发展速度、办学规模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正确处理获取社会支持与教育提供服务的关系,正确处理教育均衡发展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正确处理教育改革、事业发展与学校稳定的关系,努力促进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完善教育经费不断增长的机制。近年来江苏教育投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相当突出。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依法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特别是要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长高于财政性收入增长的要求。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财力分配调节和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扶持,发挥财政统筹发展的作用。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义务教育经费由政府承担,非义务教育的办学经费以政府为主渠道,由政府、受教育者和社会共同承担,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满足公共教育需求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非义务教育,保障举办者的合法收入。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并享受国家税费优惠政策。要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盘活存量资源,多形式开辟增量渠道,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高校要通过加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加强经费管理,调控教育投资方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勤俭办教育事业,在学校各项建设中严禁铺张浪费行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合理利用贷款等金融手段,融资应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注重防范投资风险;完善学校尤其是高校的财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提高经费管理水平。:

科学教育导论篇4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首先要准确把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涵

什么是党的先进性,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体现。联系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根到底要看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生产力标准、社会进步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统一起来,对党的先进性进行了科学的定位,作出了最新的概括,进一步明确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和实践空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也是衡量真正学懂、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标准。

二、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深刻理解“先进性”的意义

保持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是决定党的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建设。先进性从来都是历史的,而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念,用实事求是的观念理解党的先进性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1、理论上先进是“先进性”的首要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理论上的先进性。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就没有全党思想上的统一、行动上的一致。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一个飞跃。能不能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能不能正确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能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肩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关键取决于能不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

2、推动实践对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意义。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主要看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先进性是具体的,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先进性是动态的,要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先进性需要在实践中赢得,更需要在奋斗中保持。

3、紧跟时代对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意义。时代的坐标提供了先进性的方位。一切先进的政党,其存在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不断地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我们党作为一个在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保持先进性,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时代性。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学习科学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觉悟上发挥先进性。

政治思想素质是党员综合素质的灵魂。理想和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要认真学习科学的理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牢记共产党的宗旨,牢固确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努力为广大纳税人服务,为基层一线税务工作者服务,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为全市的税收工作服务。

2、提高业务素质,增强业务能力,在工作业绩上发挥先进性。

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如果离开了本职工作,等于是一句空话;要做好本职工作,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样是无能为力。从事信息岗位工作,就是要立足本职,努力钻研业务知识和技能,向先进人物学习,向一线工作人员学习,寻找知识的欠缺,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为做好本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工作作风上发挥先进性。

作风是共产党员党性的体现,要实事求是、光明磊落,工作扎扎实实,追求实效,不搞花架子,不作表面文章。平时要发扬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作风,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和行为。

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结合工作实际,持之以恒

1、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最基本的职责。中央领导曾指出:领导干部讲政治,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体现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上。无论自己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一切都要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从自身的工作出发,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2、要善于学习,坚持学习。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提高形成的。“不学习就会落后,不学习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新内容,没有雄厚的文化知识,管理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哪怕有再好的愿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认真、系统地学习,特别是学习政治理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共产党员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动力,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

3、党员要保持进行先进性,就要克勤克俭,生活上严要求

共产党人在生活中应该做到:(1)、生活待遇上不攀比,要比贡献、比业绩。(2)、非分之想不可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讲求取之有道。(3)、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可丢。要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4)、遵纪守法,接受监督,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只有增强法制观念,完善监督机制,才能从组织上堵住腐化堕落的通道。

4、党员要保持先进性,贵在持之以恒

科学教育导论篇5

【关键词】陶行知科学观察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23-01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要结合幼儿生活的环境利用科学的手段来教育幼儿,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地去观察生活、观察世界。

一、提供幼儿一个支持主动观察的环境。

幼儿科学教育是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指导幼儿参与各种科学观察活动,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学习学科学的方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的过程。幼儿由于年龄小还不能理解许多复杂和抽象的概念,他们必须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动作来学习,否则他们很容易会厌倦。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科学观察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实践,在具体教学别强调“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科学观察把幼儿视为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通过他们个体的活动,幼儿形成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为了使科学观察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强调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通过提供简单的设备和材料,我们给幼儿提供非限定性探究和相互作用的机会,而不设立任何参照项。

二、让幼儿在观察中感到愉快提高其自信心。

在幼儿进行科学观察的时候,教师要尽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参与科学观察活动的兴趣,注重幼儿探索活动的过程,让他们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做中学”;让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跟随着教师的思维方式去寻找某个问题的固定的唯一的答案,让他们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观察的乐趣。教师在活动中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问题和讨论,对孩子多一些欣赏和肯定,使教师成为与孩子共同探索讨论的伙伴,从观察、了解到理解孩子,在真正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当我在组织“神奇的力”的主题活动时,与幼儿一起探讨“生活中的力”,我想关注力的来源的时候,却发现孩子们对力的相互作用更感兴趣,于是,根据幼儿的经验和认知情况,我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搬桌子,体验一个人搬桌子和两个人搬桌子的区别,让他们在亲自体验中感受到力的不同。活动后发现孩子们对力的作用很感兴趣,于是我又开展了“有弹力的东西”的活动,这个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又贴近孩子的生活,孩子们在活动中都很快乐,体验到探索与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

三、观察记录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目的、记录幼儿成长过程。

观察记录是科学观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在两张设计好的纸之间放上几张白纸订起来,里面教师可以写上观察要求(用图画的形式),也可以让幼儿自己装饰封面。幼儿可以用这本小本子记录他们的探索。这是幼儿与他人交流的一个工具,是幼儿所获得的能与家人分享经验的一个永久记录。当幼儿在今后回顾自己最初的记载,看到自己的进步,对幼儿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经验。

在组织“有趣的水”的科学活动时,我为幼儿准备了四种不同的器皿,让幼儿轮流用这四种器皿盛水,观察前,我们为他们提供了观察记录单,让画出水的相关性质。有了记录的任务,幼儿们观察时更认真、仔细,在对比中感受到水在四种器皿中的不同。每个幼儿都有了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讨论,发言的内容更丰富具体了。

四、拓展科学观察活动的范围。

科学观察鼓励幼儿亲身经历,与真实事物接触,但教师不可能把整个世界都带进教室。在开始每个科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去图书馆或其他地方选择一些适宜的材料,像图书、杂志、广告、图画、卡片等等,让幼儿通过观察这些东西来认识和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科学观察活动还可以拓展到社区,使幼儿对所探索的科学概念有更全面的理解。父母和其他成人也可以被请到活动中来,与幼儿分享、讨论相关活动的内容,一位喜欢烧菜的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做饭,谈论烧菜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变化……户外观察也有助于幼儿的学习。把幼儿带到菜场,与他们一起讨论各种蔬菜水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带幼儿到面包店去观摩,讨论用来制作面包的工具等等。

五、让家庭共同参与科学观察活动。

作为幼儿的第一任监护人和教师,家长有权利并有责任参与幼儿的正规教育。家庭和幼儿园的交流与合作,会形成彼此间的相互尊重,共同促进幼儿科学知识的增长与对科学知识的理解。邀请家长成为合作伙伴,通过家庭和教育者的携手工作,共同促进所有幼儿科学素养的获得。科学观察活动就是促进这种参与的有效途径。

科学教育导论篇6

   

关键词 教育管理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伦理主义 理论导向  

    从中小学教育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古今中外,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时,总会 采取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在批判、继承、交流、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管理理 论和流派。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因其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不同,会认同不同的管理理论,也就会 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我们为论述方便,可以大体将他们归并为: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以效率为核 心的“科学管理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行为科学”理论;以伦理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①。 在当今世界,这三种理论导向构成了教育管理的基本图式。在当代中国中小学,对各种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也 深刻地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但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这三种理论导向发展的趋势,都正在逐步由对 立走向整合,对这种趋势的深入研究,对深化我国中小学管理改革,意义极大。  

    一、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  

    在科学主义者眼中,科学是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客观真理被认为是可以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而对 “科学方法”的普遍性信念,则被认为是人们在认识客观真理之后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法宝。现代科学管理是 在社会大生产条件之下,对科学主义理论的一种实践。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学管理作法,许多是从企业管理中移 植过来的。对形成20世纪以来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影响重大的最早一种学说是英国工程师F·泰勒提出 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原则有四条,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 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选择工人和管理人员;三是培训工人,使其掌握自己工种的学问;四是资 方与工人之间亲密协作,职责均分,资方要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不要把它们都推给工人②。这种理论提供了 解决企业管理中怎样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这两个环节的方法,因而成了现代管理科学 的基础,它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主义”。其思想不仅在企业界得到广泛运用,而且也运用到教育和社会生活的 其他方面。例如在美国,由于公共学校教育在19世纪末得到迅速发展,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棘手问题,同时 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巨额投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向学校要效率,学校管理人员只好求助于泰勒的方法, 成为在教育管理上与当时西方掀起的“教育科学化”运动遥相呼应的一种思潮。在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迎 来了“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的热潮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社会、政府、家庭给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好 的条件,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引发了教育管理人员学习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热情,可以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教育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科学管理”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科学管理思潮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0世纪初,由于社会、生产、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国基础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大量增加,社会 、团体、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大量增加,这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效益的广泛关注,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对学校在管 理上的浪费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要求管理人员把重点放在质量和效率上。为此提出必须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 行考核,在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之下,教育管理人员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转向接受与现代社会经 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的思潮开始在学校管理中流行,它要求教育和管理 人员明确了解教育目标,了解学校的总效率与员工们的工作效率的联系,了解教师的工作成效,了解学生的学 习效果,了解一个班和另一个班教学效果的差别,了解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相比较孰优孰劣,即注意把经 费的分配同教学成本联系起来。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师富兰克林·博比特就提出,要提高学校行政的效率, 首先要确定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即学生标准);其次规定学校的生产方式;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 作准则。这样“管理人员就一定能够牢固地掌握控制生产成本的规律并懂得如何引进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而 “效率意味着权力的集中化和监督者对全部执行过程实施明确的指挥”③,这样注重效率、成本、管理全过程 的观念对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二)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  

    随着科学主义观念的流行,教育科学研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量化方法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 测量成了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工具,成了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产品及其成本的手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的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的量化,标准化考试的盛行,甚至学生品德也要实行量化 标准,各种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运用,使学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约化之路。为保证质量和 效率,竞争和淘汰成为必不可少的措施,分数和年级、名次和证书,成为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切与此无关的兴 趣活动和课外活动,便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课程之外。  

    (三)以科层管理为组织基础  

    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来的。其主要 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即建立在理性——法律权威基础上的等级体系。科层管理理论认为, 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革命改变了工作场所的性质,即分工细化和管理复杂化,这就有必要发展控制工作的综 合机构,创造沟通和协调的系统,确定管理者及其属员的行为准则。在韦伯看来,“充分发展的科层组织机制 较之其他组织,简直就象大机器生产与非机器生产方式之别”④,也就是说,他认为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体系。  

    虽然对教育管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应用科层管理理论,有许多不同的看法⑤,但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者和实践人员仍试图运用科层组织的概念和操作方法来说明和解决教育管理问题,对教育管理产生了切实的影 响。如在教育系统中建立上下衔接又有明确分工的管理体系;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赋予各级教育组织以 明确的职责和权力;在学校内部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组织网络,各职能部门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有标准的工 作程序;各级领导要经常考核下属的工作效率,并按他们的能力和成绩决定进退,等等⑥。  

    上述观点充分反映了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观点。由于有了效率意识,教育管理人员更容易与 社会各界沟通,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理论化,促进了教育管理的专业化、理性化、协调合作、连贯性和 激励作用,为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理论导向在实践中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 首先,它把人看成机器人、经济人,只能服从,忽视了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事业,仅仅视教 师为执行命令的工具,无意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人失去人性并使教师和学生屈从于机械程序和某些 领导人的专断独裁行为;其次,缺乏对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认识,不重视处理组织中的人的问题,在 组织结构上的基调是独裁式,过份强调组织形式、成文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等,缺乏对人格的尊重和对人的灵活 性的重视,其等级化、制度化的管理常常使组织僵化,束缚了事物的发展。第三,在强调教育管理和企业管理 的共性时,忽视了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师劳动与工人劳动、教育投资与生产投资、教育结果与工业产品的 区别。虽然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首创了运用定量方法解决管理问题,弥补了过去纯定性分析的不足, 但事实上很难完全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其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  

    随着时间的发展,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给教育实践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首先,加速了学历 社会的形成,在教育中形成了两个无休止攀爬等级阶梯的群体,教师为更高的工资、更高的职务和职称而攀爬 ,学生为更好的学校、更高的学历和学位而用功,使教育背离了教育本身的价值,教师和学生常常在为许多虚 假的目标而奋斗。其次,在教育内部,颠倒了人和教育的关系,压抑人性、摧残儿童,把人培养成了科学技术 和官僚管理制度的工具,教育严重脱离了生活。再次,学校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成为一个“筛选”的等 级化机构和发放学历证书的场所,另外,由于学校教育转向考试中心主义,毕业证书成了挑选职业的通行证, 其贬值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了普遍的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因此,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批评,一是来自人文主义,一是来自伦理主 义,他们抓住科学主义的要害猛烈开火,批评它忽视人、忽视人性、忽视教育的本质、忽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但它们各自的管理思想也是泾渭分明的。  

    二、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  

    本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劳工运动和民主思潮的蓬勃发展,新兴社会科学的产生,加上学校规模扩大和学 校系统内部结构变化,科学管理思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猛烈抨击。于是,民主管理的新思想开始酝酿、诞生。 其中名气最大、影响最深的倡导者当推杜威,他在系统地提出基于人文主义精神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的 同时,提出要让教师有机会更充分地参与管理,这不仅不会改变学校组织的本质,而且还将改变教师和管理人 员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作为学校管理人员的“领导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 ,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⑦。以后,工业和社会科 学所进行的人际关系研究似乎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民主管理的支持者的所抱的信念——人道主义的领 导方式能够提高组织的士气和效率。  

    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注重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当时工业方面进行人际关系研究的著名实验是美国芝加哥霍桑工厂的管理部门与哈佛大学管理教授e·梅奥 (eltan mayo)等人合作进行的“霍桑调查”,其研究结果促使管理上的“经济人”模式向“社会人”模式转换 ,即注重集体以及集体中人与人的关系等社会问题对个人和组织效率的影响。不久,此种研究形成为有广泛影 响的人际关系学说,其基本原理是: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们不仅有追求物质利益 的欲望,还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以及安全、归属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欲望,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 工人的士气(如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是提高效率的关键;领导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集体工作 ,要在正规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作人员的非正规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必要平衡。  

    最早意识到把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和教育管理联系起来的教育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导主任拉尔夫·泰勒 ,他在《变化中的思想概念促使教育必须调整》(1941年)一文中提出人际关系的研究与学校管理人员有关, 他预见今后教育管理必将受到“霍桑实验”的影响。二战以后,把人际关系学说和教育管理结合起来研究的文 章增多,如威尔伯·约契主张校长要正确处理好全体教职员之间的关系,要和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对话等,给教 育管理理论以新的启发。  

    (二)注重人的需要的满足  

    人际关系理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工人士气。究竟怎样才能提高 员工士气呢?人际关系理论研究者认为:追求满足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是激励人们的动力。以后的一些行为 科学研究者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人们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出自一定的动机,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 身存在的需要。因此,人们的需要和动机确定了人们行为的目标,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从人们 内在需要出发,推动人们采取某种有目标的行为,最终达到需要的满足,这就是激励的过程。以人文主义为导 向的行为科学论者认为,没有达到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过程的出发点,行为的推动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激励的前提是,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而已经满足 的需要不再是激励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性的等级排列的,一旦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 就会出现,并要求满足。这个进程是没有止境的,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地生活和工作的。马斯洛在1954 年发表的《激励和人》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性需要、尊 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这些基本思想被后来的实际管理人员广泛接受,在教育管理中如何用更 高层次的需要手段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教育管理人员普遍研究的课题。  

    2.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赫茨伯格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们不满足于工作时,是对工作环境不满;如满意工作时,则是 满意于工作本身。1959年他在发表的《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激励的两因素论。即:第一,保健因素或维 持因素。这种因素是维持一个合理的满意水平所需的,没有它们,职工就不会满意,但它们的存在并不构成强 烈的激励。第二,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构成对职工强烈的激励,能使职工高度满意于工作。激励理论明确指出 人们的工作效率决定于人们的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又取决于人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而人们的需要是否能得 到合理的满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的影响。70年代以后,马斯洛、赫茨伯格的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 影响与日俱增,“自我实现”既是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一种追求,他们也认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就 是要帮助每个人成为自我,如格里菲思就断言:“学校全体教师中士气的高涨,是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每个人 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所能达到的程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⑧  

    (三)注重领导方式的研究  

    行为科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在影响企业各部门工作效率的因素中,领导是最主要的因素。 他们发现生产效率高的领导人总是让下级清清楚楚地知道目标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要求,然后让他们有充分 的工作自由。并且还认为,如果领导人员以职工为中心,不仅注重职工工作,而且经常关心他们的需要和愿望 ,那么这个部门的效率就高;如领导人仅以工作为中心,不关心职工的愿望和要求,这个部门的效率就低。利 克特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就领导是否对下级信任、下级在工作中有无自由的感觉,以及领导是否积极与下 级发生联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组织领导的四种基本制度;一种是剥削式的专制制,第二种是 仁慈式的专制制,第三种是参与制,第四种是民主制。调查结果发现,工作效率高的单位多采用第三、四种制 度。因此,利克特认为,高效率管理人员领导人的组织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整个组织中每个成员是相互高 度信任,目标一致,并有参与、支持完成目标的意识;第二,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有明确、合作的态度和正确 的动机;第三,组织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有效的社会系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领导鼓励成员有效 “参与”;第四,对成绩的总结,主要用来进行自我引导,而不是为了控制。国际知名心理学家K·节英(Kort lewin)与其研究生在美国依阿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领导作风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结果显示,实行民 主领导的组织活动成果丰富,组织成员对相互间的交际感到满意,他们表现出更有创造性和独立性。  

    不难看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思想之所以被教育管理界广泛接纳,除了与本世纪20—30 年代的民主思潮发展有关外,更实际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有助于解决由于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越来越官僚主义所 造成的问题。同时,教育组织的进一步专门化及其在规模上的扩大、教育活动的复杂化都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在 处理有关事物的过程中应更加依靠教师的合作和专业知识,而民主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两者的确都提供了 一些重新分配决策责任,以及帮助教育管理人员更好地同教师一道工作的方法。这种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 广泛传播,并在实际管理中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它改变了教育管理中对人的看法,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 将人的组织行为作为讨论的重点,不仅可资借鉴,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了管理思想的繁荣;其 次是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发展了管理理论,一方面开创多学科协调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的行为的调查 研究;另外,它还强调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和行为规律,并据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第三是提出了在工作中 实现“民主”和“自主”原则,恢复“人的尊严”或“人性”,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等新的管理方式 ,开辟了一条管理新路,特别是倡导教师参与管理的各个方面,“目标管理”和“丰富工作内容”等方式方法 ,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影响是很大的。  

    然而,民主的人际关系学说毕竟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定阶段发展起来的管理思想,它不可能解决管理的全部 问题,也无法解决随着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特别是这种理论被行为科学论者片面强调其作用,夸 大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其片面性显得更加突出。加之制约人的组织行为的因素相当复杂,单靠某一种理 论予以科学的把握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寻求多种理论的整合使教育管理理论趋于完善便成了人们继续奋斗的 目标。  

    三、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管理思想是由一系列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思维定势所组成,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就 是他的管理观念的体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们无不出自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 融合。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管理思想则是东方文化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过 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道德和思维定势。中国人处事、待人、律己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是非标准为准绳的。在 管理思想上重人论、重和谐、重传统居于主导地位。正如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所说:“人伦关系和人伦价值是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起点,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支柱,人道主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整体观念 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归宿。修养践履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 唯一重要方法。”⑨我国现在的教育行政与管理人员就是在人伦为本的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在他们头脑中 潜藏着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强调政教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视教育为改造人的灵魂的工具。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学校的一切工 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⑩,可说是这一观点的代表。道德理想主义者特别是在儒家的哲学里,政治就是 教化,教化也就是政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1)管理者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管理过 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他们反对自然主义学说,认为人在组织中如不被好的东西去影响、改造,就会被坏的东 西影响、改造。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化性启伪”,引人向善,就是把人的本性中好的东西发掘出来,用以驱除 后天不好的东西,向“仁”和“君子”迈进。管理就是通过管理者的教育,使被管理者遵守人伦关系中的秩序 。  

    (二)重视知行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强调知行合一,强调用一整套伦理规范来规范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乃至个人的生活小节,管理 就是建立一种伦理规范,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做、行,在做和行的过程中养成行为习惯,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 向的管理者相信、道德理想、道德秩序是个人精神和国家的支柱,它甚至可以超越经济的、军事的力量,并且 相信一种理想的道德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途径有效地灌输给受教育者,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 、重庆育才学校就是进行这样的教育,也是实践这种管理。陶行知把它概括为“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教学 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 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12)  

    (三)讲求人伦秩序  

    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十分讲求人际关系中的秩序,要求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特别是下级对 上级的服从,朋友之间的“信”,上级对下级的“义”。办事要谦虚谨慎,宽容忍耐,严于律己,沉着稳健, 工作勤奋,生活节俭,讲究中庸,强调团结,重视和谐,遵守纪律,这一切对于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起到了 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德理想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思想在中国的教育管理者的 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从儒家的“修道之谓教”,到王阳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都可以看出道德理想 主义的影子。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若服务于一个理性的、民主与法制健全的国家,管理的质量和 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教育将会取得巨大进步。但是,这种管理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土壤中也衍生出一些 消极因素,成为中国人前进中的包袱,比如崇尚权力的官本位专制主义思想;论资排辈的等级观念和行为准则 ;只重情义不讲效益;和为贵,忍为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等等。这是我们今天所必须 摒弃的消极因素。  

    四、融合——当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从以上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看,无论是西方管理思想还是东方管理思想,各种理论导向都有自己的视角和 侧重点,科学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都关心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组织更富有效率的问题,其视点在于组织结 构方面。人文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其注意力则在于人的情感和其他的心理因素,强调人的需要。道德理想主义 产生的变式则强调秩序、人伦关系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学科高度 分化、高度综合的趋势影响之下,许多学者发现单独一种教育管理思想解决不了问题,教育管理思想也不可避 免地要走向融合,即博采众家之长,促进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在西方,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突变理论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 ,一种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开放系统管理理论开始受到管理界的欢迎,并引入教育管理,可以视为教育管理理 论走向融合的发端。系统管理论认为,学校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认为学校、社区和社会之间的 界限是可以渗透的、相互作用的,社会上各种因素(政策的、观念的、经济的、风情的等等)都在影响着学校 的教育质量、工作秩序和效率。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从系统观念上给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提 供一种把学校内外环境、各种因素作为整体进行思考的方法,要求教育管理人员树立起整体优化观念、合理组 合观念、动态平衡观念、开放与闭合统一观念、信息沟通与反馈观念。同时把系统分析的方式应用到教育调查 、教育预测、教育决策、教育规划、教育评价、教育诊断之类的教育行为之中。另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认为 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一体化系统,它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系统。第一,学校是由人、物资、教育 媒介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复杂系统,一个系统的变化会引起另外几个子系统的变化,学校领导人在 协调学校内部管理过程时,要注意各子系统之间的动态联系。第二,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 一个子系统,它受外部环境影响,如社会对学校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及广泛的文化影响,它同时也影响外部环境 ,它只有在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系统管理理论往往同权变理论结合起来,不承认 在处理组织问题时有一套放之各种组织而皆准的方法,管理应该是根据学校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具体情况对组织 问题作出灵活处理。  

    在我国,特别是80年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管理思想的过程中改造我国原有的管理思想和体制,大多数 学者认为,我们学习西方管理理论,无论是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还是以行为主义为导向的,都是为了消化、 吸收,为我所用。根据对以上三种教育管理模式的分析,我认为必须用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教导为指南,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把现 代的先进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大加讨伐。纵观整个 世界管理理论的发展,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运用,多样与综合,已成为当代教育管理理论完善与 更新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①参见袁振国:《对峙与融合—20世纪的教育改革》,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②F·泰勒:转引自关岩著:《领导心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1页。  

    ③F·Bobbitt,in S·C,parkered, "the Supervision of CitySchools" (pubil School publishing Com pany,1913),p53.  

    ④H·H·Gerth & C·w·mills,"From mat wober:essays inScocrology"(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48.p215.  

    ⑤⑥参见袁锐锷:《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回顾》,《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  

    ⑦J·Dewey,"prblems of men"(new Yourk:philosophicolLibrary,1944),p64.  

    ⑧D·Grittith,"Human Relatiores in School adminstration"(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vfts,19 56),p146.  

    ⑨罗国杰著:《中国伦理传统的基本特点》,见许启贤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87年版,第100页。  

    ⑩《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3页。  

科学教育导论篇7

一、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招生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密切相关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招生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指导博士点招生方向的设置,而博士点招生方向设置状况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二者相互作用,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指导其博士点招生方向的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重任,博士点招生方向的设置本质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定性在理论上指引着学科发展方向,丰富的社会生活又在实践上规制了学科研究方向,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指引和规制,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招生方向便失去存在之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招生方向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与发展规律,从学科发展需要中寻找根据,从学科整体建设和长远建设中获得支持。

2.博士点招生方向的设置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学科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和人才的培养来完成。[1](p27-28)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博士点设置的招生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构成和发展态势,并在开拓学科前沿领域、探索学科新的研究方向、培养学科人才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博士点招生方向不但为研究者观察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状况提供重要维度,同时也向外界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对该学科的把握和研究的特点,成为学术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窗口。

3.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招生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互动中共同发展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来看,学科研究的重点领域同时也是博士点招生方向关注较多的领域,学科重点问题研究形成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为学科形成系统知识和丰富学科理论打下扎实基础。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实情况来看,学科不仅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而且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又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博士点招生方向如能紧跟时代步伐,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涉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就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的拓展、新研究领域的开辟创造良好条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中走向繁荣。

二、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招生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目前存在一定程度偏离

截至2011年12月,64个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①招生方向共207个,剔除相同方向,可归纳为31类174个。其中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方向的有42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的有23个,比较研究方向的有12个,德育研究方向的有11个,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方向的有10个。从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博士点关注较多的方向,正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这说明博士点招生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联度总体来说较高。但是,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部分招生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

1.部分招生方向名实不符,偏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简称思想政治教育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规律的学科。[2]从调查情况来看,总的说,招生方向比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色,但仍有部分招生方向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名,却行其他学科研究之实。例如,有的方向设置为政治文明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研究、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这些方向有的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外的学科,有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其他二级学科相重叠,一定程度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

2.招生方向着力点偏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点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招生方向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学科研究的重点领域,应是招生方向优先考虑的。然而,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红色资源利用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这些方向,并没有成为多数博士点的招生方向,仅有几个博士点设置了这些方向。我们认为,这些招生方向着力点偏离,如不加以克服,必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3.招生方向表述不严谨,游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规范要求招生方向的名称应遵循学科的规范和要求,体现学科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然而,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招生方向名称设置仍然过于自主和随意,缺少严谨统一的标准。例如招生方向中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有41个,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有8个,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6个,其余的有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与现代教育方法的、有称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有称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研究的、有称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有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等;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13个,但是有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有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有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等。正如沈壮海教授指出的那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招生方向设置的多样性和随意性反映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念的模糊,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的不清。[2](p254)这种状况可能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在一定程度上给这个学科发展前景带来不利影响。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招生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联度的想法

1.明晰学科内涵,明确学科边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处于初创阶段,难免存在学科内涵欠明晰和边界不清的问题。因此,提升博士点招生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联度,关键之一就要明晰学科内涵,确定学科边界。首先,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种学科定位,一方面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内的,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不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置招生方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应用性或教育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教育”来展开学科内涵的,注重教育是它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主要区别,不着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也不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招生方向。[3]其次,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研究边界清晰、研究领域相对明确是学科之间区分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科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4]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相关学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吸收、借鉴,诞生了一批跨学科的研究方向,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大量借鉴、引用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其他学科理论知识的同时,却缺乏足够的理论积淀和理论准备,没有对借鉴而来的其他学科理论知识进行严格提炼和整合,客观上导致其他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入侵”,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模糊,而为博士点招生方向与学科的偏离提供机会。

2.规范导师遴选,加强博士点管理首先,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导师的遴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招生方向,一般来说与该博士点导师研究方向相契合。以往由于专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导师比较缺乏,在申报博士点时,存在从其他学科借用、移植等手段临时凑班子的情况。当博士点批准建立后,设置的博士点招生方向基本上遵循导师原来的学科背景或个人兴趣,“一些硕士点和博士点上的导师并不真正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并不真正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但却在这一学位点上招生并指导学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论文题目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不大,甚至做的是别的学科领域的论文。”[5]因此,规范博士点的招生方向,必须严格按照学科发展的要求对博士点导师遴选,规范导师的学术研究方向。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的管理。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有相当比例依托于人文社会科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部个,客观上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设置其他招生方向提供了方便。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建议国家有关部个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指导小组,制定本学科博士点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体系,定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点进行检查评估,并对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博士点招生方向进行相应处理。

3.凝练招生方向,优化学科结构

科学教育导论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大学生;重点

0.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点与难点的研究是推进学科发展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个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指导内容,坚持以理服人,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原则,立足解决人们思想与实际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必须根据实践与理论的发展需要,确立重点与难点,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完善学科体系。大学生作为正在与社会接轨的青年群体,集中而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现实,就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育德而育人。因此,本文将从各个角度对思想教育学科的重点与难度进行探讨。

1.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点的确立

研究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重点。前者更加侧重面向社会,引导学生形成社会理想为追求,而后者更加侧重面对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前者为后者提供动力与导向,后者为前者提供基础与前提。前后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多样,涉及到的领域广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课程的设立与自身研究的特长相结合,确立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以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要明确研究重点,组织深化重点研究以满足工作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没有研究的重点,或者研究的重点不能得到深化,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在停留在原地,就会滞后与社会的发展脚步与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在深入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所提炼出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性文件。其中,文件分析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与新问题,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明确要求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及培养民族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核心”和“重点”的确立,就是由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发生作用,更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关键所在。在开放、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得到稳定,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迷惘和困惑。因此,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困惑产生的原因与实质,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信念,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促进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不断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1]。

2.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点的深化

2.1社会矛盾以意识形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上就是运用政治、思想、道德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规范引导。而当下引导是在多样化理论影响和多种客观因素的作用下进行的。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充分地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相结合,研究客观因素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重点要研究市场体制对国家政治主导;对外开放和多元化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导;这是新的历史所要研究的主导性思想教育形态。在性质上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对多元化的文化吸纳、鉴别不够合理就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作用[2]。

2.2个体矛盾与社会矛盾

生活化思想教育与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教育与研究的一种划分。社会的客观条件,既影响着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又对社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条件、社会民主、市场体制赋予了学生自由权、自。社会化的实质是不断促进学生接受、融入、认可社会的发展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运用、政治、思想、道德来推进学生的社会化。如今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在学生已经拥有追求的主体,而不是在过去依赖的条件下进行的[3]。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难题探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及教书育人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的日常生活,以教育学的角度来划分是非智力因素,以人才学的角度来划分是“情商”的范畴,以德育和智育的范围划分则是归属德育范围。非智力因素、德育、情商相对于智力因素智商、智育对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换而言之,做人比做事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与思想的适应。是对多变性与多样化因素的选择与判别,是学生对自己发展与成长方向的辨认,这些目标的形成和价值的判断要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果这些价值观的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智商会因为缺乏正确的方向引导而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也会因此受到困扰。

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理论,对学生的社会活动进行指导,解决学生的困惑,避免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不良的行为与偏差,减少学生的损失和曲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关键在于,需要用什么样的理论与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是在实际教育中与科研过程中是有不同结果的。有的是狭隘的经验而拒绝理论提升;有的则是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学科知识而否定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是哪一种都不利于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形成。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从性质上、特色上、整体上去把握属于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深入研究[4]。

4.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来进行制定,要正确面对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下的思想冲击,解决学生思想上所存在的疑问和困惑,避免学生对社会价值的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所偏离社会发展的正确轨道。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理想信念为核心,教师应树立正确教育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切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

【参考文献】

[1]赵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4(3):5-7.

[2]蓝江.论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1,7(3):15-17.

科学教育导论篇9

关键词:毕业论文实验体育教育专业科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44-03

1、引言

高校是培养体育师资的主要场所,体育教育专业是高校体育类本科专业中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近几年来,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单位增加,除了办学悠久的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开办也较普遍,体育类专业办学竞争越发激烈,培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而毕业论文是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其中还谈到“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也提出培养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由此可见,本科最后阶段的毕业论文工作已成为考核学生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历年来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

2.1选题困难且缺乏新意

国内学者黄汉升口]研究近年来国内体育类优秀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特点,发现存在题目过大、缺乏准备、随意性大、题目不知所云等问题。通过查阅近五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但作为地方院校,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

首先是学生不知道如何选题,选什么样的题目。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极为薄弱,文化知识学习兴趣较差,对理论也不够重视,当毕业年碰到不得不面对的毕业论文工作,很多学生选题显得极为迷茫,不能选出适当的题目。通过访谈,笔者发现除个别学生能通过理论学习和自身爱好发现研究专题外,很多学生选题更多求助于教师,有些人盲目选题,如同完成普通作业任务,并不考虑研究的可行性,个别人甚至在数据库上寻找体育学术论文题目直接挪用,没考虑自身研究能力和涉及的研究范围。此类选题如果及时被导师予以纠正,并给予合理选题指导,问题尚可解决,问题是个别指导教师学术能力有限或疏忽大意,如果开题通过,将导致学生后期无法完成论文,造成骑虎难下的局面,最后不得不大改,勉强通过,敷衍了事。

其次论文选题严重重复,近五届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尽管强调不得重复,但由于学生选题方法和途径单一,导致选题重复严重。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上届学生调查本校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下界学生就选择调查其他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还有学生拟定一个唐山市区学生的体育消费的研究内容,尽管学生可能在实践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并严格进行调查分析,但这样的题目无新意,而且学生的论述内容大同小异,结果是学生很难通过论文写作获得初步的科研方法和技巧,难以达到培养质量。另外学生选题集中在大众健身和学校体育领域,反复研究,思维不能发散,个别学生选择在体育产业和运动训练领域挖掘新题目,而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运动人体科学方向极少有人挖掘题目,导致学生很难有机会利用实验室完成论文。

最后是选题缺乏监控,一般学校都是学生进行选题,根据选题分配指导教师,但随着体育专业的扩招,每届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一些院校指导教师负担普遍超负荷,导致个别导师缺乏对学生选题的监控,直接结果就是题目过大或者选题偏离培养大纲,从而导致学生以后不得不使用一些不熟悉、偏冷的研究方法完成,常见的实验法等方法反而遇冷。

2.2研究方法和手段单一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

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

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3“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

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

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

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

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

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科学教育导论篇10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归纳法等剖析了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措施:要依托科研机构,组建科研团队,建立校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共赢;以教师教育为核心,拓展专业发展方向,形成完善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为社会培养出不同方向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建设新农村背景下渭南市农村初中学校体育现状调查研究(16SKYB04)

为了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等科教兴国战略所提出的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文件精神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导向,不断加强校地合作、协同发展,积极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理论研究为基础,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近30年来,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个别指标目前仍然没有止跌回升的迹象,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的下降尤为明显。高等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体育师资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性工作,是全面提升国民健康素质的重要基石,为顺应国家体育发展战略需求,提升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更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1]。归纳调查结果,发现造成这种脱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1新课改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更加全面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主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出了“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理念,要求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能力和思想品质的要求更高[2]。

1.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实际脱离

体育师资的培养质量,一是取决于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二是取决于课程设置是否符合体育教学实际。从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存在脱离中小学新课改实际的情况。如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能胜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训练工作以及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创新能力的体育专门人才。”而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大约只占总课程学时的40%,这样的设置方案是远远达不到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需要的人才素质。

1.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学”不重“教”

体育教育专业的理论课和技术课,都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对学生“教”的能力的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多是作为被评价者,来表现或展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很少接触到“评价”方法及评价实施过程。而“评价”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也是新课改对评价提出的更高要求,更加需要体育教师具有这种能力。另外,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时间短、经费不足、管理松散,很难使学生在最后一个系统教育环节中提升教师教育技能和能力。

1.4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

长期以来,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交流较为缺乏,既缺乏共谋发展之思路,更缺乏联合提高教育质量之大计。高等体育教育研究仅讨论高等教育,大都只是考虑到了高校的师资力量、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同类院校的课程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经验等,很少有考虑人才的输出目标及培养的准确定位问题。在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取舍上,自然也就难以依据基础教育学校的实际需求而设置和规划。同理,小学教育也仅讨论小学体育教育,初中、高中体育教育的研究也是如此,很少关注到相邻阶段或整个学校教育的体育教育问题[3]。不同教育阶段的独立王国相互独立,使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教育目标很难实现。

2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模式构建

2.1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为:具有扎实全面的综合学科理论基础,比较全面的学科操作与术科技能,较高的竞技运动技能与创新组织能力;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证技能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与创新创业能力。

2.2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

(1)学科综合理论与技能培养。学科综合理论是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学科,而各个学科的操作技能又是学生将其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体现。本项目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全面的综合性学科理论基础和各个学科操作技能,课程体系包含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大学英语、教育学和综合操作技能培训等。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达到基础学科理论知识扎实、学科操作技能熟练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完善自我、创造自我奠定基础。

(2)术科综合理论与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性术科理论基础和术科操作技能,课程体系包含篮球、田径、体操、武术和综合操作技能培训等。通过不同课程知识体系的融合,达到基础术科理论知识扎实、术科操作技能熟练的培养目标。进行多学科、多模式的综合教学方法。集中强化、重点培养,同时进行推广实施,以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4]。

(3)竞技运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竞技运动能力和竞技比赛创新能力,以篮球、田径、体操、武术等课程为专业综合试点改革内容。通过专项竞技能力的提升、不同竞技能力的迁移、竞技创新意识的培养,达到培养目标。该项专业综合试点改革方案包括以上课程体系要求的基本专项竞技能力、综合竞技水平能力的集中强化、竞技创新意识培养和能力训练等方案完成。

(4)协同教育创新理论与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要求的协同创新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能胜任中学体育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要求,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就业率。协同创新说课理论与实证改革,以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依据。该项专业综合试点改革方案以中学体育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为出发点,以体育说课为突破口,结合体育课的备课、上课和评课等教学环节,不但要明白体育课“怎么上”和“上什么”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上?”在此基础上,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以学生为主体等作为指导,研究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和教材教法,分析学情和预设效果,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时间安排、教材分配、教学组织等),以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基本技术为依据,丰富体育说课理论,完善体育教学体系,驾驭教学环节。

(5)创新与创业综合能力培养。该项专业综合试点改革方案以社会体育常见运动项目为参考,重点进行体质与健康评估、运动营养干预、运动风险防范等学科理论培训和指导,篮球、田径、武术、健身操等常见技能课程的创新与创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创新与创业能力,尤其是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和健身科学诊断的能力。依托高等体育院校培养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人员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健身相关专业的社会人员等,建立和培养一支业务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科学健身指导员队伍。同时也吸纳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为大众提供健身咨询、指导、体质健康测评、饮食和生活方式指导、慢性疾病运动干预指导等服务。利用校园网建立校内体质健康指导中心网站,开设个人健康空间。通过中心网站,可进入自己的网络空间,查阅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括各项体质健康测试报告、健康干预方案、各类健康信息和校内体育活动信息。各种体育项目的锻炼指导也将以动画、文字和视频的形式放在网络平台中,便于工作、学习间隙或在家、在宿舍学习与锻炼[5]。

2.3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措施

(1)实施“2+2”分段培养。发挥多学科门类的综合优势,全面构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能力与发展个性相统一的“2+2”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进行通识教育;第二学年,按学科类开设学科平台课程,体现课程整合、知识融合、能力综合等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突出宽口径、厚基础的特色。计划探索第一、二学年不具体分专业方向,按专业类培养,第二学年结束时,再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6]。第三、第四学年进行专业教育。实现由狭窄的对口型专业教育向通识性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适应型专业教育转变,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2)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科学设置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订教师教育课程方案,构建模块化、选择性、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必修课程中,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课程;在选修课程中,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中小学教育比较、课程设计与评价、教育心理经典导读、学生与班级管理、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发展、主题性团体训练、学习与教学策略等课程,同时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研究、教学设计、教科书研究、名师名课欣赏、案例教学等模块的课程,此外,给学生提供教育行动研究、学校心理辅导、问题学生诊断与干预、课堂观察与分析技术、课外活动设计等案例分析模块的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继续加强书法与书写技能、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艺术鉴赏等课程[7]。

(3)实施“五位一体”导师制度。包括新生导师、科研导师(校内、中小学双导师)、实习导师(校内、中小学双导师)、毕业论文(设计)导师(校内、中小学双导师)、考研导师。从大一新生起就给师范生安排校外中小学兼职导师,要求师范生每月到中小学去一次,在校外导师指导下听课、熟悉新课标、研究基础教育教材、参加教研活动、完成教研作业。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习、毕业论文均由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完成。考研由学院组织专人负责管理。

(4)校地合作建立多方共赢。近年来与地方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合作,建立共建基地,形成多方共赢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和体育教育综合试点改革团队;与省内、校内多家科研机构、学会合作,建立体育科学健身服务基地、运动与体质健康测试中心、运动与体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运动与体质健康研究中心等多种平台,服务于社会体育发展和学科研究需要。利用校地合作教育平台,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和体育科学服务素质培养。通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咨询,参与渭南市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参加省市体育比赛裁判工作,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开展社会体育发展调研,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开展社会体育科学服务科普讲座等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8]。

3结语

(1)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中小学教育严重脱节。新课标要求要树立“健康第一”教学理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法和学法并重,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大中小学各自的教改都搞得轰轰烈烈,但缺少有效的对接,造成一定意义上脱离实际和资源浪费。

(2)构建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需要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需要加强学科综合理论与技能培养,术科综合理论与技能培养,竞技运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协同教育创新理论与技能培养,以及创新与创业综合能力培养。有效拓宽专业培养渠道,以培养专家型体育教师为主,同时兼顾培养专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营销管理者。打造校地联合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新型人才基地,加强与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及基层学校合作,共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与省内、校内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在新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合作共赢。

作者:刘正武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赵自全.浅谈体育教学质量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2012,(11):50-52.

[2]毛振明,王小美.体育课改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国成.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105-110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胡佳哲,孙传,王莹,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1):48-50.

[6]陈轶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问题分析[J].内江科技,2008,(7):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