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宣传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5:39

电信诈骗宣传报告篇1

区打击电诈联席办:

按照《全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宣传起步年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我办及时开展宣传工作,有效的预防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增强了机关干部防骗意识,现将上半年活动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1、提高认识,安排部署。我办及时召集全体干部,集中学习了《全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宣传起步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的主题内容、重点及具体要求,并对我办认真开展宣传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全体干部按照“防范为先、专群结合、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全域覆盖”和“系统内部零发生、关联人员全覆盖、服务对象无遗漏”的要求,参与到全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宣传起步年活动中来。同时,确定了分管领导和责任股室,确保了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2、认真组织,开展学习。通过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形式,在周工作例会中,认真学习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相关知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典型案例等相关文章和案例,并组织全体干部在我办会议室观看《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系列视频,使防电诈常识入脑入心,进一步增强了防范意识。

电信诈骗宣传报告篇2

关键词:加拿大;信用卡诈骗;犯罪

中图分类号:D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284-01

一、加拿大国内信用卡诈骗现状

其中2007年平均每人使用转帐卡购物104.5次;2008年发生了9.809亿笔自动柜员机(aBm)交易(指银行拥有的aBm);2009年有6970万信用卡在市场上流通。

在加拿大,人们通常把银行卡(信用卡和划账卡)诈骗归入身份诈骗/盗窃的范围,把盗用银行卡在加拿大被看作是对个人信息的盗用。同时明确规定身份诈骗是为了取得金钱、商品或服务,或为了掩盖犯罪活动,未经授权获取、拥有或转卖个人信息,或未经授权使用个人信息制造假身份,或冒充/使用他人身份。由于信用卡在加拿大的普遍使用,一些地区成为信用卡诈骗这一犯罪活动的高发地区,其中在安大略省信用卡诈骗违法犯罪活动发生的几率为45%,在魁北克省发生的几率为29%。从整体上看,加拿大的西南地区为信用卡诈骗活动的高发地区,东北地区则较少发生,低于1%。

二、信用卡诈骗的手段和趋势

在加拿大信用卡诈骗的手段主要有实际窃取、网上侵入、身份诈骗/身份盗窃这三种,具体来说主要通过:

(一)利用互联网。用户由于过多在网上暴露信息,或者访问一些假电子商务网站,或者使用犯罪软件、无线网络、公用计算机等造成公司数据和个人计算机数据被窃取。

(二)采用物理方法。犯罪分子还可以通过搜寻垃圾箱、扫描信用卡、背后偷看、欺骗性电话广告:(要求提供数据以收到奖品、参加竞赛)、窃取的/丢失的文件、钱包里的保险卡、信件盗窃等手段获取用户的信用卡信息。

(三)利用人际间关系。犯罪分子还可以通过欺骗性电话广告、社交关系利用、关系欺骗、欺骗性社会调查、欺骗性提供信用卡、家居装修诈骗、威胁雇员、恶意借债等方法间接获取用户信息,以便于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三、加拿大反信用卡诈骗的努力

(一)反信用卡诈骗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打击信用卡诈骗活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缺乏衡量标准。报告给银行的银行卡诈骗事件容易衡量而所有未报告银行的其它诈骗不易衡量。

第二,缺乏相关信息数据库。皇家骑警(RCmp)身份诈骗2007犯罪情报报告没有统一的收集身份诈骗案件的方法,也没有这一信息的中央数据库。

第三,报案率较低且保安机构不明确。依据一份报告显示报告给警察:占身份诈骗案例的13%,报告给信用报告机构:占案件的6%,案件的0.5%报告给了加拿大反诈骗电话中心。

(二)反信用卡诈骗的策略

加拿大在进行全国反信用卡诈骗活动时,加拿大皇家骑警(RCmp)以三个支柱方式打击国内诈骗:

第一,犯罪情报和分析。目前加拿大对于行用卡诈骗犯罪活动没有报告标准,没有反身份诈骗的全国性专项组织或协会、金融机构情报工作组,增加了沟通的难度。

第二,通过对公众和企业进行教育和宣传。由于仅仅依靠一些单独的行动努力和宣传资料,缺乏一些定期的全国性集体努力,不能有效的达到预防和减少信用卡诈骗犯罪活动。为了更好的进行教育和宣传活动,加一些机构将建立一个进程和多项沟通渠道,实现一个协调行动/计划,与共同利益组织一起制定一个一般教育方案并将分享良好规范/行动方案。

第三,破获、执法和公诉。对于信用卡诈骗违法犯罪案件的破获、执法和公诉,尚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立法、判决条款和复杂案情调查、其他与身份诈骗调查有关的机构的任务及他们在报告方面的局限性、利润高、没有针对公诉人、法官和警察进行的结构化教育等。

加拿大在打击信用卡诈骗犯罪活动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策略:反身份诈骗战略、反大众推销诈骗全国战略、反造假执法全国战略、生物测量学脸部识别(银行业)、全国银行卡调查员协会。具体包括:

1.全国反身份诈骗战略

它主要是通过联邦/省政府机构、私营和公共机构三级执法组织合作,制定反身份诈骗的全国重点任务。

2.反大众推销诈骗全国战略

它主要是通过各级执法机构之间的合作,包括联邦/省政府机构,私营和公共部门机构,以应对各种大众推销手段对加拿大国民和其他国家民众的影响,并减少对此不断增加的担忧。

3.全国反伪造执法战略

该战略与2007年制定,主要通过与加拿大国家银行合作用,以打击急剧增加的造伪钞活动

并银行卡案件调查。

电信诈骗宣传报告篇3

关键词:电信诈骗;侦查;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1003306

一、当前重庆市电信诈骗发案基本情况

(一)总体态势

2010年12月21日至2011年3月20日,全市共立电信诈骗案1 887起,同比上升41.56%,涉案总金额达23 038 112元。其中,立网络诈骗案916起,同比上升102.21%;立电话诈骗案792起,同比上升20.18%;立短信诈骗案179起,同比下降19.00%。2月21日至3月20日,全市立电信诈骗案件959起,占全部诈骗案件的60.24%,发案数量同比上升91.38%,环比上升204.91%。(二)案件高发地区

2010年以来,电信诈骗案发案地主要集中于主城九区,其中沙坪坝区(206起)、渝中区(180起)、渝北区(154起)、江北区(148起)、南岸区(117起)、九龙坡区(113起)是持续高发地区,万州(80起)、永川(70起)、合川(53起)等地的发案情况也较为突出。

(三)受害人特征

1.上述电信诈骗案件的受害人总数为1 887人,其中男性918人,女性969人。性别结构特征不明显,男性和女性被侵害的几率基本相当。

2.受害人年龄段高度集中于18至48岁,数量占总人数的85%以上。

3.犯罪后果与被害人的心理弱点高度相关,大部分受害人均存在疏于考察、盲目轻信或贪图小利等一种或多种心理弱点。(四)主要作案手法

2010年以来,肆虐于重庆市的电信诈骗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冒充国家机关(法院、检察院、公安、市政、卫生、文化、税务、煤监等)工作人员,编造事实,以电话或短信方式设连环局行骗。如:九龙坡区一起涉案金额高达58.9万元的电话诈骗案,就是犯罪嫌疑人冒充昆明市检察院检察长、公安局警官以及银行科长,以拨打电话方式,对受害人进行诈骗。又如:忠县的田某在接到“忠县武警中队”预订26个帐篷和32套门的电话后,按照对方要求,先向“指定帐篷供货商”的邮政账户汇入“预订款”1.2万元,后又将2.8万元“回扣”通过poS机分两次转账至对方农业银行账户,后发现被骗。

2.捏造诸如购车退税、购房退税、购摩托车返补贴、返还学费等事由,利用受害人贪利心理实施诈骗。如:2011年2月24日,南岸区的尹某接到“车管所工作人员”电话,称其购买汽车可以退税6 975元,尹信以为真,以银行转账方式被骗13.9万元。2011年1月26日,开县的谭某也因轻信“重庆市财政局工作人员”返还其子女学费的电话,以银行转账方式被骗4.7万元。

3.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散布商品购销、小额信贷、办理证照、中奖兑奖等虚假信息,利用受害人疏于考察、轻信他人的心理进行诈骗。如:渝中区的何某因急于出国留学,轻信互联网上的中介信息,主动拨打“博助教育机构”的联系电话,被对方以手续费、保证金名义,以银行转账方式骗去30.85万元。

4.通过手机通话、手机短信和腾讯QQ,冒充受害人亲戚、朋友、同事和战友等,谎称做生意、患病、罹难等急需资金,对受害人进行情感绑架,从而实施诈骗。如:2011年3月15日,九龙坡区的陈某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其朋友“林明清”,要借款53万元用于资金周转,陈随即向对方指定账户汇款53万元。之后,陈向林明清核实借钱一事时,才知受骗。

5.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交友、征婚或求子等虚假信息,诱人上当受骗。如:南岸区的仲某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称以优厚报酬寻一健康男性为伴生育小孩,随即与对方电话联系,被告知酬谢费为50万元,但要自行预付税费,仲按对方指定方式,在银行分4次共汇出3.55万元,事后发现被骗。二、当前电信诈骗案件的主要特点

电信诈骗是犯罪集团(团伙)将传统诈骗手法模板化,以现代通讯(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等)和各种传媒为载体,充分利用电信业、金融业的服务项目和监管漏洞,远距离、跨区域(甚至跨国、跨境)实施的非接触式诈骗犯罪[1]。综合重庆市和各地公安机关“打防管控”的相关工作经验,发现电信诈骗案件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作案手法翻新速度快

其一,诈骗方式高度模板化且模板品种繁多。犯罪分子充分利用普通群众的贪利、怕事等心理,精心编制各种标准化的诈骗模板,从传统的婚介职介、中奖信息、电话欠费、冒名顶替、办理证照,到紧贴时事的补贴退税、投资理财,甚至账号涉案(洗钱、贩毒、涉黑)、赈灾募捐等,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其二,从诈骗所依托的通讯技术来看,充分利用成本较为低廉的网络电话技术、短信群发技术、QQ通讯技术等,从而形成了犯罪的智能化和规模化,使得诈骗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地毯式地展开,侵害面极广,所以造成的损失面也很广。

其三,犯罪分子还巧妙利用金融业的服务项目,如U盾、数字证书、电子口令卡等现代网银技术,以及方便快捷的atm机存取款、转账、汇款服务,从而能在极短时间内,组织多人同步完成赃款分解、资金转移或现金提取,迅速转移犯罪所得,令金融部门和公安机关防不胜防。

其四,还应当注意到,由于电信诈骗的屡禁不止,造成了内地不法人员抄袭和模仿跨国电信诈骗团伙的犯罪手段和方法,与跨国电信诈骗团伙狼狈为奸、里应外合,从而极大地助长了电信诈骗犯罪的本土化和猖獗泛滥,加剧了电信诈骗的危害性程度。2010年3月14日,重庆市公安局警务情报信息中心会同巫山县公安局在湖北破获的一个电信诈骗案,便是湖北籍犯罪人员效仿境外诈骗集团犯罪手法,冒充重庆市巫山、铜梁“煤监局长”向当地煤矿业主批量发送“索贿”短信实施诈骗,虽技术含量较低,但犯罪分子也频频得手,这一案例证明了电信诈骗确实存在本土化和普及化的不良趋势。

(二)诈骗流程的标准化、模板化

目前看来,电信诈骗中电话诈骗的标准化和模板化程度最为明显。电话诈骗通行的作案流程一般包含四个步骤:“遍地撒网”、“请君入瓮”、“环环相扣”、“远走高飞”。

第一步,“遍地撒网”。在境外(当前主要是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诈骗犯罪团伙,通过架设在不同国家互联网服务器上的Voip电话软件,对中国大陆任意地区的电话号码进行批量呼叫。因犯罪团伙使用了“透传软件”对通讯数据进行人为操纵,使得受害人的来电号码显示为诈骗团伙设定的任意号码,如通讯部门特服号码、银行部门特服号码、政府部门公开电话等,从而降低受害人的警惕性。

第二步,“请君入瓮”。若受害人接听来电,Voip网络电话系统则先会自动播放语音,受害人往往按照语音提示,按键转入所谓的“人工服务”,此时,诈骗团伙中的“接线员”浮出水面,按照预先设计的角色、对话内容和方式,向受害人展开骗局。

第三步,“环环相套”。诈骗团伙往往有若干名“接线员”,依据诈骗模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Voip电话软件的语音通话转接功能,冒用法院、公安局、检察院、电信局、邮局等各种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轮番上阵、紧密配合,充分牵制受害人的思路,使得受害人基本没有时间分辨真伪。当受害人确已陷入骗局、深信不疑之后,最后一名“接线员”即告知受害人,若需证明自己清白并保护自身合法财产,受害人就必须立即将其全部资金“暂时”汇入政府部门设立的“专用保护性账号”中。

第四步,“远走高飞”。一旦受害人将钱汇入“专用保护性账号”中,诈骗团伙便立即通过网上银行对资金进行拆解,化整为零;同时组织人员同步在境内外的银行网点和atm机上取现,然后,迅即通过地下钱庄,或重新通过银行等方式,将资金再汇总到诈骗团伙名下。待受害人醒悟并取得相关部门支持时,其资金已经基本消失殆尽。

(三)集团作案,组织严密,职业化水平较高

电信诈骗呈现典型的集团化和职业化特征。团伙成员之间按照公司化运作,分工明确,相互之间一对一联系,互不交叉,甚至互不谋面。一般有五个层次的人员:

一是境外核心人员。多为台湾籍等境外人员,此类人员负责:编制诈骗模板;准备作案所需的器材设备、银行卡和场所等;通过各种常规渠道,从内地物色、招募“接线员”团伙成员,并将“接线员”带到诈骗场所培训和管理。

二是技术支撑人员。一般由核心人员从网络论坛临时招募,或经“圈内”人员介绍加入。他们负责通过互联网,远程为诈骗团伙安装并维护Voip电话软件和“透传软件”,并保证诈骗团伙的电话能顺利接入内地的电话网络。

三是专业拆账人员。在核心人员指挥下,将全部赃款拆分――若在境内取款,则拆解为单笔2万元以下;若在境外取款,则拆解为单笔1万元以下――转入若干张银行卡里,以确保能在一天内转移全部赃款。

四是取款人员,也称为“车手”、“取款负责人”。车手一般事先潜入各地待命,拆账完成接到取款指令后,迅速持银行卡去银行网点、atm机取钱,最后再将赃款存入诈骗团伙指定的账户。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每名车手均持多张银行卡,分散到几个城市;多名车手组成一个“车手组”,听命于一个小头目;小头目则负责从核心人员处接收银行卡和取款指令,再将银行卡分发到每个车手,并向车手发送具体的取款、存款指令。每个“车手组”可能承揽多个诈骗团伙的取款、存款业务。

五是关联作案人员。大量的不以团伙成员真实身份注册、与犯罪团伙毫无身份关联的银行卡是诈骗成功的保障,也是每个电信诈骗团伙必备的犯罪工具。电信诈骗团伙这一“刚性需求”,近年来逐渐催生了专门提供银行卡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渠道获得大量银行卡,通过地下渠道贩卖给诈骗团伙[2]。三、电信诈骗的侦查瓶颈

从2010年公安部牵头侦办“10・11”、“8・10”、“11・30”、“12・8”等系列电信诈骗案,以及各地历年来侦办同类案件的经验来看,侦办电信诈骗案件往往同时面临五难:取证难、抓捕难、定性难、追赃难、打击难,因此,造成目前打击工作的实际状况是高成本、低产出、重复劳动甚至徒劳无功[3]。

(一)Voip电话呼叫的落地反查取证工作难以深入

解剖已破获案件可以发现,电信诈骗所使用的Voip语音呼叫技术,一般架设于境外互联网服务器上,犯罪分子发起呼叫后,其语音数据包通过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线路,“透传”(即落地语音网关)入pStn电话网(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即我们日常使用的电话网,声音以模拟信号传输)。经“透传”后,受害人的来电号码虽然显示为诸如银行特服、公安局办公电话等电话号码,但实际上是由犯罪分子手动设置而成;为了增加破获的难度,诈骗团伙往往通过多层服务来设置侦查障碍;同时因互联网服务器和落地语音网关的不确定性和隐蔽性,以目前的技术,很难通过来电查询对Voip通话进行逆向追踪。

(二)警银缺乏深度合作

电信诈骗案中,银行卡是实现犯罪目的的关键环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银行部门的部分管理规定和运营模式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有助于电信诈骗犯罪的滋长,也成为公安机关快速打击的掣肘。

1.犯罪分子批量开立银行卡、网上快速拆账、atm取现畅通无阻

部分地区的银行对借记卡的管理,大都不如对信用卡的管理一样审查严格、发放谨慎,这就造成了借记卡的批量开户问题,犯罪分子持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到银行开立几百个借记卡账户,或者是持一批他人身份证大批量开立借记卡。银行部门按照国家银监局、公安部等部门的要求,对银行卡设置了单日取款2万元的上限,但是,对持有网银U盾的客户则没有设置单日转账限额。因此,犯罪分子只要持有网银U盾和足够多的银行卡,再多的赃款也能在短时间内分拆至银行卡,再从遍布全国各地的atm机上取现。

同时,还需注意到的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各大商业银行都加快了“国际化战略”的步伐,陆续设立了海外分支机构,令人担忧的是,如果犯罪组织也开始利用这些境外银行网点办卡、取现,那么警方极可能连“车手”等犯罪团伙低端成员也很难查证和捕获。

2.部分银行管理规定制约了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

侦办电信诈骗案件,出手迅速是关键。但目前,银行管理规定中,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制约了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其一,金融部门现行的有关规定,限制异地司法查询、冻结;其二,电子银行信息的司法查询,需到发卡银行所归属的地市级分行电子银行数据中心,且查询结果不能实现即到即得;其三,各家银行基本不向公安机关开放其本行银行卡活动监控数据;在各类银行卡的活动数据中,公安机关仅能通过中国银联公司获取银联卡的跨行活动数据,此数据的运用,仍然需要到开户银行或交易发生银行落地查证。

(三)取证繁琐、定性困难、证据链条易缺失

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专门规定电信诈骗罪,加之电信诈骗面对的是不特定区域和不特定对象,犯罪行为、犯罪工具和犯罪结果等交织在一起,给侦查、抓捕、取证、定性都带来重重障碍,如:公安部牵头侦办的“11・30”案件,因所在国司法体系原因,专案组经多方斡旋,突破重重困难,才将台湾籍犯罪嫌疑人从菲律宾押送回国。真正的诈骗核心人员往往位于境外,而目前抓获的均为一些犯罪团伙的底层人员,这些底层人员一般会以《刑法》第312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和犯罪所得收益罪之规定报捕;如果证据仍不足的,为打击和震慑犯罪,还会选择报批劳动教养。但是,一旦涉及外国人时,就不能适用劳动教养,只能释放。侦办案件往往是投入大、产出小,形成了对侦查资源的极大牵制。四、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措施

从2010年开始,重庆市公安机关先后投入了大量的警力、物力,成立了多个专案组进行侦办,共破获电信诈骗案717起,其中,破年内案件15起,破案率仅为0.61%。虽然成功打掉了几个犯罪团伙,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击到的境外核心人员也少之又少。与国内外电信诈骗团伙横行肆虐、大批不法人员蠢蠢欲动相比,我们取得的战果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因此,警方既要深入研究,科学部署,加强对电信诈骗犯罪的打击实效,更要强化犯罪预防,策动相关社会力量,合力筑牢、完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立体化防控机制[4]。

(一)探索打击电信诈骗的新方法和新机制

1.建立专业侦查队伍,或改进侦查方法,有效应对高发态势。电信诈骗的职业化趋势十分明显,建议成立专业侦查队伍以针锋相对,最大限度地实现警方的快速反应和专业化程度;同时,或可参照禁毒等专业警种的工作方法,视情设置“侦查圈套”,适度运用诱惑侦查手段,通过侦查经营来切实提高打击实效。公安部自2009年6月12日起,部署开展了为期四个多月的声势浩大的全国范围内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专项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仅两个半月时间,至2009年8月31日,全国公安机关共打掉电信诈骗犯罪团伙277个,抓获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1 469人, 破获电信诈骗犯罪案件4 836起,追回被骗资金1 900万余元[5]。

2.落实“落地侦查”协作机制。按照公安部提出的设想,尽快搭建全国性的网络平台,建立跨区域协作共享和快速联动反应机制,实现远距离网上串并案,同时落实各涉案地侦查、抓捕和取证工作,以集约化作战来应对电信诈骗的多发、普发态势,避免各自为战、重复劳动。

(二)寻求银行、电信行业的最大支持,堵塞可资犯罪利用的漏洞

银行服务和现代通信服务,是电信诈骗高度依赖的“两个支点”,对该两个支点任选其一进行打击,即可斩断其资金链或技术链,扼杀电信诈骗。因此,警方与银行、电信两大行业的深度合作是打击电信诈骗的治本之策。其具体操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简化银行查询、冻结等审批手续,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如我国台湾地区已经建立起“165反诈骗咨询热线”,受害人一旦受骗,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165热线报警并通知银行对涉案账户进行冻结,极大地减少了受害人的损失。

2.搭建制度化、常态化沟通机制或平台,合力打击非法营运的Voip服务器、贩卖银行卡、非法营运短信群发、违规租用通信线路等违法犯罪行为,剪除电信诈骗犯罪的周围支撑。

3.加强技术领域的合作,实现系统化合力管控。如建立基于“黑名单”的电话语音控制系统。一是公安部门将掌握的诈骗分子使用的电话号码提供给电信部门,制成“黑名单”,存入电信部门提示系统的数据库。一旦发现有与数据库内相同的号码拨打居民用户电话,等电话接听完毕后,这个系统马上会自动拨打提示电话过去,提醒居民与警方联系核实。二是该系统自动检测到某一时间段同一个电话集中拨打批量用户时,就将该可疑电话号码记录下来,储存在系统数据库,并随即向被拨打的电话用户发出语音提示。例如,江苏常州警方与电信部门联合开发的一套“防电话诈骗语音提示系统”,即可自动向被“黑名单”拨打过的电话用户进行语音提示:“刚才您接听到的电话,如涉及电话欠费、银行卡消费转账等情况,可能是诈骗,请拨打常州市报警电话110或电信10000号进行咨询。”自该系统启用以来,平均每月成功拦截诈骗电话近20 000个,基本实现了以技术手段从源头上阻截诈骗电话。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被害免疫力

多管齐下,充分发动各级各类宣传媒体,对各阶层人民群众实现全方位的覆盖,开展电信诈骗预警宣传,增强人民群众自身的防范意识。

1.依靠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以滚动、连载、专题、专栏等形式,宣传典型案例,剖析犯罪手法特点,犯罪动向,保证宣传的宽度和广度。

2.充分利用网络、短信等现代通讯技术,策动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以群发手机短信、群拨语音提示、群发警示网页等方式,加强宣传的密度。

3.警方应当以“阳光警务查询监督系统”建设工作为载体,加强电信诈骗犯罪的专题宣传;同时,适时开展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日活动,主动深入社区、街区和机关单位,采用派发宣传单、组织观看宣传视频、展示缴获的赃物等直观的方式,面对面地接受群众的咨询,向群众介绍防范电话诈骗犯罪的知识,增加宣传的强度。

4.筑牢柜面警示防线,增强宣传的针对性,警方在银监部门和银行网点的配合下,对全市银行的柜面员工开展防范电信诈骗犯罪的专题培训,使每名员工都熟知电信诈骗,从而引导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并主动提醒有可能受骗的汇款人员,或是及时将人员和资金的异动情况报告公安机关,尽可能及时发现案件苗头,防止被骗后果的发生。

5.警方也可开通报警服务专线,帮助群众提高分辨骗局的能力、熟知电信诈骗的犯罪动态、增强自我防范的意识,如哈尔滨市公安局开通的“96345”预防电信诈骗专线咨询服务报警电话,在预防和打击电信诈骗中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参考文献:

[1]南京市公安局.电信诈骗犯罪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刑事警察,2009(5):2931.

[2]庄华.我国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与侦查策略思考[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0(4):8083.

[3]刘继敏.信息社会电信诈骗犯罪分析及打防措施建议[J].公安研究,2011(6):1822.

电信诈骗宣传报告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我不是卡卡”为你整理了这篇市民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意识情况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电信网络诈骗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精神上和财产上的损失,也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愈加呈现出手段高科技化、形式多样化、作案隐蔽化的特点,防范打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为了有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有针对性地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自我防范意识,远离电信网络诈骗,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于2020年11月30日至2020年12月30日在全市范围内就“南京市民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意识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调查结果

1、您的性别:

a、男(43.5%)

B、女(56.5%)

2、您的年龄:

a、18-22岁(8.9%)

B、23-35岁(53.2%)

C、36-59岁(30.6%)

D、60岁及以上(7.3%)

3、您的文化程度:

a、小学及以下(6.5%)

B、中专、初中(14.5%)

C、大专、高中(29.8%)

D、本科及以上(49.2%)

4、您的职业情况:

a、在校大学生(4.0%)

B、企业(33.1%)

C、学校、研究机构(7.3%)

D、政府及事业单位(24.2%)

e、自主创业(14.5%)

F、自由职业(16.9%)

5、您是否了解电信网络诈骗及其手段方式?

a、非常了解(12.9%)

B、比较了解(38.7%)

C、基本了解(33.1%)

D、不太了解(9.7%)

e、不了解(5.6%)

6、您周围是否有电信网络诈骗发生?

a、是(75.8%)

B、否(24.2%)

7、您有没有接到过诈骗电话或短信?

a、有(79.8%)

B、没有(20.2%)

8、您遇到的是何种诈骗类型(多选):

a、征婚交友诈骗(6.5%)

B、刷单诈骗(34.7%)

C、冒充“公、检、法”诈骗(31.5%)

D、冒充客服诈骗(32.3%)

e、网络贷款诈骗(29.0%)

F、招聘诈骗(30.6%)

G、中奖诈骗(25.0%)

H、其他诈骗类型(16.1%)

i、没有遇到过网络诈骗(20.2%)

9、如果您遇到疑似诈骗的电话会怎么办?

a、故意和对方斡旋(8.9%)

B、不理会,直接挂断(61.3%)

C、将电话加入黑名单或者标记诈骗电话(29.8%)

10、就个人而言,您认为您自身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如何?

a、非常强(16.1%)

B、比较强(53.2%)

C、一般(19.4%)

D、比较弱(8.9%)

e、非常弱(2.4%)

11、您在何种情况下会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告知(多选):

a、购买火车票飞机票、预定酒店(58.9%)

B、网上购物、订餐(39.5%)

C、办理会员卡(29.8%)

D、注册网站(34.7%)

e、填写街边发放的调查问卷(21.0%)

F、填写报名信息登记表(42.7%)

G、连接公共场所的wiFi(10.5%)

12、填写了个人信息后,您是否有注意个人信息保密工作?

a、有(64.5%)

B、没有(35.5%)

13、您是否学习了解过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有关知识?

a、是(60.5%)

B、否(39.5%)

14、您认为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多选):

a、诈骗手段翻新速度快,形式多样,迷惑性强(49.2%)

B、个人信息泄露严重(59.7%)

C、个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较低(39.5%)

D、犯罪成本低,惩戒力度不够(52.4%)

e、电信、银行等部门存在监管漏洞(39.5%)

F、诈骗的手法简单,容易传播及被仿效(33.1%)

G、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宣传力度不够(29.8%)

H、接触互联网的机会越来越多,相应的风险也越来越大(21.0%)

15、在您看来,下列哪些举措有助于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多选):

a、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58.9%)

B、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力量,并加大对其经费的投入(55.6%)

C、建立完善公安机关与电信、金融部门的联防体系(59.7%)

D、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严惩侵犯公民信息犯罪(55.6%)

e、严格落实电话卡实名制,增加诈骗活动的风险和难度(52.4%)

F、加强行业监管,减少行骗空间(39.5%)

G、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35.5%)

二、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参与人数124人,其中男性54人(43.5%),女性70人(56.5%)。接受教育情况:61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调查总数的49.2%,其余63人为大专、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调查总数的50.8%。年龄情况:18-22岁11人(8.9%),23-35岁66人(53.2%),36-59岁38人(30.6%),60岁及以上9人(7.3%)。职业情况:在校大学生5人(4.0%),企业41人(33.1%),学校及研究机构9人(7.3%),政府及事业单位30人(24.2%),自主创业18人(14.5%),自由职业21人(16.9%)。

参与调查的124人中,超过半数(84.7%)的人对电信网络诈骗及其手段方式有一定的了解,75.8%的人周围有电信网络诈骗发生,79.8%的人接到过诈骗电话或短信,这些电信网络诈骗类型主要是刷单诈骗(34.7%)、冒充客服诈骗(32.3%)、冒充“公、检、法”诈骗(31.5%)、招聘诈骗(30.6%)、网络贷款诈骗(29.0%)等方面。如果遇到疑似诈骗的电话,61.3%的人会不理会,直接挂断,29.8%的人会将电话加入黑名单或者标记诈骗电话。

就自身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而言,16.1%的人认为自身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非常强,53.2%的人认为自身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比较强,19.4%的人认为自身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一般。调查显示,参与调查者主要在以下五种情况下会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告知,包括:购买火车票飞机票、预定酒店(58.9%);填写报名信息登记表(42.7%);网上购物、订餐(39.5%);注册网站(34.7%);办理会员卡(29.8%)等。在填写了个人信息后,64.5%的人会注意个人信息保密工作。

从调查结果来看,60.5%的人学习了解过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有关知识。在参与调查者看来,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个人信息泄露严重(59.7%);犯罪成本低,惩戒力度不够(52.4%);诈骗手段翻新速度快,形式多样,迷惑性强(49.2%);个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较低(39.5%);电信、银行等部门存在监管漏洞(39.5%)等。对于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建立完善公安机关与电信、金融部门的联防体系(59.7%);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58.9%);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力量,并加大对其经费的投入(55.6%);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严惩侵犯公民信息犯罪(55.6%);严格落实电话卡实名制,增加诈骗活动的风险和难度(52.4%)等。

三、建议与意见:

关于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参与调查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建议与意见: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进一步规范完善电信网络诈骗的执法程序、执法流程、执法行为,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同时加大法律法规对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信息等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提高电信网络诈骗的违法成本,从而减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

电信诈骗宣传报告篇5

当冰冷的手铐铐在陈德新的手腕上时,50岁的他一脸平静。他清楚,被警方抓获,是早晚的事情。

陈德新从事的是一种被称为“箩底生意”的诈骗活动。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湖北仙桃从事这种“生意”的人不断增多,受害者遍布全国。

“天衣无缝”的骗局

2006年4月的一天,河南省濮阳市商人段玉林接到了一个电话,打电话的人说自己是重庆创鑫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员,该公司生产一种高科技军工产品pa耐特环,正在全国各地寻找商,可以免费进行市场推广和宣传。

几天后,段玉林接到了一封从重庆发来的特快专递,里面是一份宣传彩页。在这份宣传资料上,段玉林看到了气派的办公楼和相当规模的厂房,资料中还粘贴了一个名片大小的pa耐特环样品。

除了宣传彩页外,邮件中还寄来了一份重庆创鑫科技公司的授权证书,证书上有该公司的公章,段玉林也将自己公司的公章盖在了上面,就这样,他成了pa耐特环的河南总。自称重庆创鑫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员又给他打来电话,从来电显示上看,确实是重庆的区号。

又过了半个月,段玉林接到了一男子打来的电话,该男子自称是山西某部队的军需处采购股的王股长。他说一个战士途经濮阳时发现段玉林的公司经销pa耐特环,这种产品部队以前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如果国内能买到就不用进口了。“王股长”留下了一个某部队军需处的通信地址,希望尽快邮寄样品检测,如达标就长期合作。

段玉林一开始还有所怀疑,他通过一个当兵的亲戚查询了一下,果然有这个部队;又通过山西平定县的114查询得知,军需处的电话也是“王股长”办公室的号码。

样品寄去半个月,“王股长”来电说,经过严格检测,这个样品完全合格,首长表示今后可以大批量从濮阳进货。双方通过电话沟通时,段玉林听到一个战士喊“报告”的声音,然后是“王股长”大声呵斥战士“出去,没看我正在忙吗”的声音,段玉林打消了顾虑。

“王股长”要购买2000米的pa耐特环,价值71万元。2006年5月16日,段玉林收到了“王股长”从山西平定县商业银行汇出的28.4万元的电汇回单,这是笔预付款。为了避免上当,段玉林立即通过114查到了平定县商业银行的办公电话。一阵敲击电脑键盘的声音后,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他,确实有这笔款项,是部队军需处汇来的,过两天就能转账到段玉林的户头上。

接着,段玉林立即打电话向重庆创鑫科技公司要货。一个自称公司老总的人对他说,他们的货源非常紧张,现在只剩下一批发往东北的货正在路上,马上就要走到河南,可以协调先让给他2000米,但前提是必须付15万元的现款。段玉林想反正部队已经汇来了28万元,交15万元也赔不了钱,于是他东挪西借凑齐了这笔货款。根据对方要求,段玉林在漯河一高速公路入口验货付款,当时他只见到了一个自称刘涛的交货男子。

租车将货拉到濮阳后,段玉林再打“王股长”的电话,已经关机,打重庆创鑫公司和山西部队及平定县商业银行的电话,均无法接通。通过检测,他得知手中的“货”其实是造纸厂淘汰的过滤网,而那28.4万元的预付款,最终也没有出现在段玉林的账户上。

无独有偶,2006年6月上旬,段玉林又接到了一封福建建鸥市宏胜工业公司寄来的资料和河南地区总的聘书,邮寄的样品和上次的pa耐特环一模一样,只不过这次换了个“晶丝环”的名字。段玉林立即到公安部门报案。

2007年9月,在湖北襄樊的一个招待所内,包括老板陈德新在内的6名嫌犯被濮阳警方抓获,现场搜出十余部作案用的手机和13本印制着全国各地公司信息的资料。

笑贫不笑骗

陈德新做“箩底生意”已经有十多年了。50岁的他被抓获时是湖北省仙桃市长砀口镇方城村的村支书,在这之前他还担任过该镇负责普法教育的干部,他冒充的是供货方公司老板。而陈德新的合伙人杨四明也当过村支书,他在这一团伙中冒充军需处长。

陈德新告诉记者,他们从事的这种诈骗在仙桃当地被称为“箩底生意”,外界则称之为“箩底诈骗”,20年前已经出现。当时仙桃有一家专门生产箩底布的厂,因为销路不好,就雇用仙桃当地人以业务员的身份往外推销,声称是畅销产品。将样品摆上商家柜台后再雇用另外一个人冒充买家,谎称大量进货,而后骗取货款,当时一次诈骗的数额为1万元左右。后来,这种诈骗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作案工具也由原来的箩底布变成了现在的“高科技产品”。

据陈德新说,当仙桃人用箩底布当作案工具的诈骗开始泛滥时,当地政府不但没有采取措施制止,反而“相当鼓励”。1992年,镇党委书记开党员会时,曾明确告诉大家要走出去推销箩底布,“别管怎样,能搞来钱就行”。甚至连把单次诈骗金额限定在1万元也是政府规定,因为1万元的数额,即使案发被抓,在量刑时也是轻的,关不了多长时间。

在政府的“鼓励”下,做“箩底生意”已经成为仙桃当地一个重要的“就业门路”,一个村子至少有80%的人从事这种诈骗活动,主要集中在长砀口镇、西流河镇和城区。目前做“箩底生意”的骨干分子有一千多人,如果加上打电话及望风的马仔,有数千人之多。而当地多数人对诈骗的态度是“笑贫不笑骗”,能骗来钱的就是有本事的人。在这种心态下,包括一些村干部、乡干部甚至教师纷纷加入到诈骗大军中来。

一般情况下,能做老板的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的人,上过高中或中专,字写得都很漂亮,冒充银行或部队人员签字时很容易让人相信。对于各种需要的字体,他们都进行过专门的训练。

50岁的陈德新算是第一代的老板,而上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老板属于“后起之秀”,他们的文化程度更高,诈骗手法也更高超。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只能充当马仔,马仔中的很多人经过多年的“培养”和磨炼,也纷纷拉人马另起炉灶。

但陈德新却说,他们这类只有十来个人的“公司”在仙桃做“箩底生意”的“公司”中只算是小打小闹,做得大的有百十人,光股东就十来个,还有人跑到香港、澳门注册真公司用于诈骗。经过二十多年的演变,“仙桃箩底诈骗做成了产业,已经泛滥成灾”。

揭秘骗局操作流程

在记者的一再要求下,陈德新终于揭开了“箩底诈骗”的详细操作流程。

首先是四五个老板合伙出资组成一个公司,当然这个公司是虚构的。因为仙桃诈骗名声在外,他们的公司注册地一般选在其他城市,如陈德新将公司注册地选在了湖南岳阳。然后他便找人在岳阳安装一部固定电话,到各地装电话的业务也有专门的人来做。

电话装好后他们会花钱在114登记,一般做生意的人都习惯通过114查公司是否存在。电话装好后就呼叫转移到手机上,受害人明明打的是湖南岳阳的固定电话,实际上骗子是在湖北武汉用手机接的。

接下来,他们找到刻假公章的人,去刻部队军需处的章。为了以假乱真,有的骗子冒充军官在邮局设一个假地址,而后专门有人在邮局守着,发现回信马上取走。

然后,会有专门的人到这个部队所在的县城去看当地没有什么银行,比如山西平定县没有商业银行,他们就刻一个该银行的公章到当地的114查号台去登记。114查号台并不进行审核,所以受害人通过114查到的银行电话只能打到骗子那里。

完成这些,陈德新就需要花钱去购买全国各地的公司注册信息了,他们的行骗对象是各地的纺织、贸易、五金、建材类的公司。

他说,仙桃当地的工商和税务部门有人专门靠销售注册信息赚“黑心钱”,他们从内部网上调取各地公司的注册信息卖给骗子们。10年以上的公司经营时间长了,防范意识也强,所以这类公司注册信息便宜,每条一两毛钱;而刚干一两年的新公司经验相对不足,所以这类信息很贵,每条七八毛钱。一般骗子要购买两三万条信息才有可能诈骗成功,需要花费四五千元。

而后,就要通过地下印刷厂印制宣传资料了。宣传资料里的厂房和法人照片全是假的,这种宣传资料被称为“彩头”。

骗子们同时要给产品起一个拗口的名字,然后宣称是高科技军工产品,但作案工具都是造纸厂淘汰的过滤网。

陈德新的公司称为总公司,前期工作交给分公司来做。所谓分公司,实际上是专门挨个儿给各地公司打电话的人。

骗子们一般都会购买一部带有“猫耳”的传真机,这种设备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意改变本机号码,如湖北的电话经过设置后在对方的来电显示上可以显示出是湖南的区号和号码。

分公司把已经联系到的受害人资料交给总公司,逐条标明谁有意向做谁不愿意做,进展到何种地步。

接下来上场的是冒充军官订货的人。早年冒充买货的人要到受害人的公司去,这一角色被称为“猴子”,现在骗子不再面对面订货,完全是通过电话联系,这样安全系数会更高。他们利用了人们对军人的信任,冒充军人的“猴子”又被称为“军猴”。

最后一步就是组织货源。湖北仙桃有专门给骗子提供过滤网的人,一万多元的货能骗十五六万元。

骗子的江湖

陈德新有三次被人绑架的经历,都是在诈骗成功拿到钱时遇到的。

2003年,他在石家庄诈骗得款6万元,正在大街上走时,被3名男子劫持到了一辆出租车上,身上的钱被抢光后,他又被人送到了派出所。

还有一次,他刚骗了17万元,就被人绑架了。对方拿着一个摄像机,拍摄到了他交易时的镜头,除了要17万元货款,还要求他再付几万元的“封口费”,否则就把他交给警察。

另一次更惨,身上的钱被抢光后,他从高速公路上被推了下去,差点丧命。

陈德新明白,自己被人“点水”了。

所谓“点水”,就是他们团伙中或者圈子内了解交易情况的人向犯罪团伙放出了消息,在交易成功后实施绑架。因为是诈骗所得,陈德新在被绑架后也不敢报案。

最近两年,仙桃从事“箩底生意”的人中发生这种情况的越来越多。

做这行的人多了,相互间也存在竞争。通常是一家公司会同时接到两帮骗子打来的电话,为了让对方做不成生意,骗子们都会相互指责对方不是正规公司,产品没他们的质量好。

最近两年还出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有的公司被一家骗子骗了,下次遇到同类诈骗时就会顺水推舟按照骗子指定的程序走,等到交易时,或报警,或带人将骗子控制,然后要求赔偿上次的损失。一般情况下,骗子为了避免更大的麻烦,会按要求赔偿。

陈德新说,在仙桃除了做“箩底生意”的人,也有专门“宰”骗子的人。和受骗公司“反诈骗”不同的是,这些人会注册一个虚假的公司,专等人来骗,交易时绑架交货人达到勒索的目的。他感叹:“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因为诈骗时高度紧张,已有多名仙桃人死于心脏病和脑溢血。一个“军猴”去广东接头时,被他曾经骗过的一名当地商人认出来了,这名商人立即报了警,警察赶到后,“军猴”心脏病发作死亡。

还有仙桃一个姓张的人,“箩底生意”做得很高超,在香港、澳门都注册了公司,当大多数人都青黄不接时,他还能日进斗金。结果由于兴奋过度,突发脑溢血死在广州。

电信诈骗宣传报告篇6

宣传口号一

1.刷卡消费莫离眼,防止盗刷盯着点。

2.路遇借钱提高警惕,爱心泛滥小心受骗。

3.电信诈骗五花八门,勿信不理四平八稳。

4.以次充好来推销,人人切记莫贪小。

5.社会秩序齐抓共管;警民协力长治久安。

6.兼职信息未清楚,资料钱财不出手。

7.假借身份谎落魄,借卡借钱辨真假。

8.刷单致富是口井,切勿盲目把井进。

9.短信说你卡消费,不予理睬最有效。

10.陌路校友须谨慎,慷慨解囊多思量。

11.虚荣小利遮双眼,钱包空空为时晚。

12.陌生来电多防范,资金转移留心眼。

13.网络中奖真够狠,奖品多是笔记本。

14.提防非法假网银,登录网址牢记心。

15.铸就防骗长城,擦亮识骗慧眼。

16.专利转让别轻信,全面验证多核实。

17.家庭情况要保密,不明来电多警惕。

18.受骗源于轻信,被盗源于轻心。

19.公交再挤安全行,包车虽易难言信。

20.机上取款要当心,切莫轻信小广告。

宣传口号二

1.投资理财和股票,多是骗子设的套。

2.防人之心不可无,借钱借卡需谨慎。

3.心莫贪,擦亮眼,绷根弦,防诈骗。

4.防范为社会保驾护航;警惕为治安站岗放哨。

5.电话通知接传票,实为骗钱设圈套。

6.上门推销多忽悠,转身哪里寻保障?

7.防范网络的骗术,不贪便宜要记住。

8.黑车司机不可信,抬价绕路很随心。

9.拒接陌生来电,避免上当受骗。

10.诈骗电话莫轻信,一旦遇到要报警。

11.普及防骗知识,提高防骗意识。

12.所谓内幕和信息,全是人家使的计。

13.异地刷卡消费现,不要着急忙给钱。

14.好货低价擦亮眼,上门推销不可信。

15.社会各界通力协作,遏制电话、短信诈骗犯罪。

16.网络交易要小心,个人信息要保密。

17.陌人搭话须留意,话锋涉钱急远离。

18.满嘴胡言博同情,良善之举莫轻为。

19.不存贪婪心,诈骗难得逞。

20.防范连万家,情系你我他。

宣传口号三

1.骗子身份太多变,李逵李鬼要分清。

2.安全账户子虚有,大额汇款多思索。

3.短信诈骗花样多,不予理睬准没错。

4.陌生号码莫轻信,周全查证求安心。

5.无故中奖勿轻信,亲人急事需核实。

6.火急火燎别走弯道,穷途末路别上黑车!

7.遇事要深思,不上骗子当。

8.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保障公民财产安全。

9.无由中奖全是计,不明账号要小心。

10.花言巧语轻信,受骗上当跟进。

11.古来信件情谊深,如今来电陷阱深。

12.幸福生活双手造,馅饼不会天上掉。

13.电信欠费要核实,大额汇款莫着急。

14.严厉打击诈骗犯罪,维护社会诚信体系。

15.拒绝陌生来电,避免上当受骗。

16.安全账户子虚有,大额汇款要三思。

17.拒坐黑车,一路顺风也顺心。

18.天上不会掉馅饼,退税中奖是骗局。

19.电信欠费要核实,大额汇款绝不能。

20.莫图方便乱搭车,小心谨慎方可行。

宣传口号四

1.个人信息顶重要,密码账号保管好。

2.严厉打击电信诈骗违法犯罪活动。

3.致富十年功,诈骗一场空。

4.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构建平安和谐社会。

5.莫说人心皆为善,防骗之心不可无。

6.防范靠大家,平安你我他。

7.网络购物要小心,低价商品莫贪心。

8.违禁包裹莫惊慌,邮局核实来帮忙。

9.不信陌生短信,拒接陌生来电,让骗子无从下手。

10.私人信息不外露,骗子没活睡马路。

11.可疑短信切莫理,中奖电话要屏蔽。

12.不贪便宜不吃亏,不捡馅饼不上当。

13.执法办案有规范,怎会汇款到个人。

14.轻信网上招工,落得人财两空。

15.网络购物便利多,诈骗花样也不少。

16.网上购物便利多,设置限额准没错。

17.莫信天上掉馅饼,常劝自己心放平。

18.谨慎提防心中记,花言巧语我不信。

电信诈骗宣传报告篇7

乌市警方公布的第一类网络诈骗为冒充客服诈骗。不法分子惯用手段为:不法分子获取公民最新信息后,利用网络或电话的方式,冒充淘宝客服以“购买商品有问题要回收并给受害人退款”或“以赔偿其丢失邮寄的包裹费用”为由进行诈骗。

警方提醒:在接到客服电话后必须先向所购买的商家核实;网络退款并不需要向对方转账;不要随意扫描二维码或点开陌生人发来的链接,也不要将银行卡账号、密码和验证码告诉陌生人;如发现被骗,保留相关证据,立即报警。

乌市警方公布的第二类网络诈骗为网络兼职诈骗。不法分子惯用手段为: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兼职招聘信息,以“淘宝刷单返现”为诱饵,在网上刷淘宝信誉的兼职广告,引诱受害者在其提供的淘宝店拍下某订单,并承诺受害人付完款后,把订单款和佣金一并打回受害者账户,但事主操作后,不法分子称还要再接着拍才能返还订单款,导致网友上当受骗。

警方提醒:没有免费的午餐,特别是那些时赚百元、日赚千元的“好事”一定是骗局;为降低学生被诈骗的风险,希望各位学生提高警惕,凡是网络兼职,大部分均是骗局,特别是让你先付钱的一定是骗子。

乌市警方公布的第三类网络诈骗为网络租房诈骗。不法分子惯用手段为:不法分子虚假租房信息,往往以地段好、价格便宜引诱租房者上当,并以“在外地出差”等理由,要求租房者先交押金或房租,骗取租房者现金。

警方提醒:在网上看好房后,应核实真实房屋地址信息,再进行询问;提高警惕,一定要先看房、拟好租房合同后再付钱。

乌市警方公布的第四类网络诈骗为针对财务人员网络诈骗。不法分子惯用手段为:不法分子通过盗用公司经理或高层的QQ号,并冒用身份通过QQ联系公司财务人员,请客户吃饭、出差没带钱、生意转账为由,让公司职员给对方银行账户汇款,骗取大量财物。

警方提醒:在QQ好友或手机通讯录中,重要人物的重要信息不能写得太过直白;接到对方电话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确认,如可以委婉地多问几个关于公司的人和事,通过询问,设法核实对方身份的真实性;广大群众和单位职员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若不慎被骗应立即报警,并设法“锁”住诈骗嫌疑人的资金账户;各单位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做好预警安全防范宣传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打击力度,防止案件蔓延。

电信诈骗宣传报告篇8

大数据防骗为百姓挽回20亿元

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电信诈骗中心

接到了诈骗电话,眼见着自己已经要给骗子汇款了,事主的手机上忽然接到一个来自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来电:“是不是刚有个自称警察的人让您把所有的钱全转到安全账户去?那是骗子!”事主还没报警,北京警方的反电信诈骗的工作已经启动,仅去年一年内,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电信诈骗中心与骗子们“斗智斗勇”,为受害群众挽回损失达20亿元。这是怎么做到的?记者走进了刑侦总队反诈中心一探究竟。

骗子正行骗

拦截电话已打来

在反诈中心“拦截处置响应室”,20多名警员正在电脑前严阵以待。忽然有了警情,一个警员拿起电话开始工作:“您是不是刚接到一个来电说您涉嫌刑事案件,然后让配合他们协助调查吧。您别信他……”

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十支队副支队长王琪告诉记者:“我们平均每天通过这种拦截方式,劝阻的市民大概有400到500人次,去年总共劝阻了约4.4万人次,仅在这一个环节里,劝阻市民即将转账的资金就有4亿到5个亿。”民警小陈在本月15日,刚刚拦截了一位受骗事主,阻止她给骗子汇出1364万元。陈警官说:“中午12点半,系统发现一个冒充公安局的诈骗电话,我给事主拨过去,不接,发短信,不回。我正在联系属地派出所让他们上门劝阻,对方忽然给我回电话了。这就好办了。她当时非要去汇款,我掰开了揉碎了讲了好半天,她终于清醒过来了。”

王琪介绍说:“这些诈骗电话各有特点,我们根据这些特点,通过大数据的运用,先建成一个模型,互联网企业拥有相关的技术,我们民警有自己的侦查思路,二者配合,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然后将这个模型加入到通讯企业的数据库,一旦事主接到电话,系统会显示他正在接诈骗电话,同时还能告知我们,是哪种类型的诈骗。我们就会立即按事主的号码拨打过去,争分夺秒劝阻。”目前,这个系统的准确率大约在90%左右,即使警方实在劝服不了受骗者,也能通过电信企业阻断骗子的电话,让银行短时间内终止事主名下账户的汇款操作,先强行拦截,再想办法劝说。

拦截止付被骗款

只用几秒钟

记者所在的刑侦总队大楼十层,如今已是个集合了移动、联通、电信、阿里、腾讯、360等通讯、网络技术尖端企业和公安局实战精英的作战中心。在技术应用层面,堪称“站在时代的前沿”。2016年,根据公安部授权,这里成立了全国公安机关唯一一家公安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查控中心,可对全国的各类电信诈骗实施打击。

以往,警方在接到受骗报警,需要先办理一系列手续,再到银行协商冻结汇款,而骗子在极短时间内,早将账户钱款转移一空。现在,反诈中心电信案件侦办平台上,整合了全国1000多家银行和各种第三方支付平台,民警可以在办公室里完成对银行资金流的监控和快速查询,以及追踪冻结止付。只要接到报警,民警则会立即根据账号信息,冻结已汇出的款项。目前,对涉案银行账户的查询、布控、冻结和止付,耗时已从原来的按小时计算,变成了按秒计算。去年,他们冻结了已打到骗子账户上的汇款12亿元,返还给受骗群众。

只要说这5句话

肯定是骗子

在反电信诈骗领域里,苏兴博中队长不仅擅长实战,也是搞宣传的行家里手。他几十次走进学校、社区、企业,宣讲防诈骗知识。针对危害最严重的“冒充公检法”类的诈骗,他总结出“五个肯定”。“凡是出现这五种情况,电话那头肯定是骗子。”

这五个“肯定”是:

1、说“我帮你把电话转接到公安机关”的;

2、说“你可以拨打114,核实一下我的电话号码”的;

3、提出“我们这个是专案,保密性非常强,绝对不能跟任何人提到,家里人也不行,别的警察也不行”的;

4、要把全部财产转移到“公安机关安全账户”的;

电信诈骗宣传报告篇9

[关键词]手机短信诈骗犯罪类型特点

现代社会是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以手机短信为标志的手机网络正在成为继计算机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介”,收发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众多手机消费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便利工具。截至2006年底,我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超过4.26亿,平均每天有超过11.2亿条短信息在相互传送,短信产业也因此被人称为“拇指经济”。然而,在享受短信息的便利的同时,人们也正遭受着短信息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短信诈骗犯罪就是其中最为恶劣的一种,并且正伴随着短信的广泛使用而日益肆虐,简直可以称为“拇指经济的灰指甲”。短信诈骗犯罪分子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的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当今社会出现或正在流行的诈骗短信的类型和特点,以期为广大手机用户提供警示并为进一步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一个研究的基础和平台。

一、手机短信诈骗的概念和类型

本文所指的手机短信诈骗并不限于那些已经成功骗取了数额较大公私财物,构成刑法学意义上的诈骗犯罪,需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而是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看的。所谓手机短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向他人手机、小灵通或者其他短信接收设备发送各种虚假信息,使对方轻信虚假短信内容,最终通过各种方式“自愿”将财物交付给犯罪分子的行为。

手机短信诈骗是传统诈骗犯罪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诈骗犯罪。传统诈骗与短信诈骗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比如采取的都是非暴力的手段,隐瞒其诈骗的真实目的,利用被害人贪图小利、轻信他人或者其他弱点,使被害人在轻信犯罪分子的谎言后仿佛自愿的将财物交付出来。但短信诈骗不再像传统的街头诈骗那样,需要人和人、面对面、喋喋不休的说服,而是只需要购买造价较低的“装备”,选定号段或者特殊号码进行群发,然后坐等“自愿”上钩者出现就可以了。手机短信诈骗的具体内容五花八门,花样翻新,但实质都是以手机为载体传递具有欺骗性的语言,设置陷阱。归根结底,要么是想骗取转账或汇款,要么是想骗取高额的话费或信息服务费。

1.骗取转账或汇款型

(1)中奖诈骗。犯罪分子谎称自己为某公司代表或者公证处公证员,对方手机用户在抽奖活动被抽中巨奖。对方一旦表现出对奖品或奖金感兴趣,犯罪分子就会以需要缴纳手续费、邮寄费、个人所得税等为由要求汇款。

(2)销售廉价违法物品诈骗。谎称自己有海关罚没的走私品,可低价出售,如走私车、成品油等,或者谎称自己销售违禁物品,如伪造、销售身份证、文凭、公章等各种证件印章,出售大型考试答案、枪支弹药、假人民币等违禁物品。之后以“购买样品”、“交纳定金”、“先打款后办证”或者“款到付货”等为名骗取对方汇款。

(3)透码诈骗。“”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但诈骗分子也正是抓住了赌徒的期望暴富的心理,宣称自己是“信息中心透码部”,能够提供准确的号码。一旦有人向其索取特码,骗子们就会借机要求对方缴纳“会员费”、“信息费”、“报码费”等。

(4)信用卡消费诈骗。犯罪分子冒充银行或银联工作人员,甚至是公安机关的办案人员,假称持卡人的银行卡在异地某处消费或者卡的资料信息被泄露。继而利用对方的恐慌,诱骗对方到自动柜员机上进行所谓的“更改数据信息”或者“加密设置安全码”的操作,实际上被害人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将自己卡中现金转到了指定的账户。

(5)退税退费诈骗。2006年1月起,北京、天津、济南等城市陆续出现了谎称“国家金融财政中心有政策要退还汽车购置税”或者“退还房屋购置税”的短信。犯罪分子事先通过某种渠道获知了新购买汽车或者房屋的事主资料,再冒充税务局工作人员,煞有介事的要求对方告知卡号及密码以方便退还税款,实际上已经迅速的在网上银行转账或者制作假卡提款。还有的犯罪分子会要求对方到自动柜员机上查询退税款是否到账,再利用对方不熟悉自动柜员机操作的弱点,诱导其进行转账操作。

(6)假事故真诈财。此类犯罪分子同时获知了事主本人的手机号码及其家庭或亲友的电话号码。先盗窃事主的手机或者通过发送短信告知事主因线路检测等原因需要其暂时关闭手机若干小时,再致电其亲友,谎称自己为警察、医生或者学校,事主因突发疾病或者遭遇车祸急需医疗费用而要求其亲友汇款。由于事主已关闭手机,亲友无法与其取得联系,情急之下容易丧失警惕,上当受骗。

除了以上几种较为典型的诈骗形式外,还有返还电话费、水电费,制造谣言搞促销以及虚假征友求婚、生意合作、招聘广告、色情迷信信息等多种形式的诈骗。

2.骗取高额话费或信息服务费型

这类短信诈骗的主体主要是提供短信增值业务的运营商,俗称Sp(全称Serviceprovide)。Sp业务是一项在近两年得以迅猛发展的新兴产业,但国家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来对这个产业进行规范和调整,不少Sp运营商就借机设下各种欺诈陷阱,在手机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损害其合法权益来牟取暴利,常见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送话费诈骗。“把此消息传给10位用户,将会获赠188元话费。我刚试过是真的!”收到这样具有诱惑力的短信之后,手机用户往往会迅速转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这种短信也就以10倍的速度传播,形成了短信话费的“金字塔”。然而众多的用户并没有如约获得188元的话费,而是实实在在的为10条短信息支付了费用。受骗者众多,而骗人的Sp运营商却从移动公司拿回了返点,获利颇丰。

(2)话费吸血鬼。有的手机用户会收到这样的短信:“您的朋友为您点播了一首歌曲,请拨打9xxx收听”。一旦回复电话听歌,就会造成高额话费。有的短信打着“短信速配”、“网上恋人”、“完美情人”的旗号,引诱手机用户回复电话,实际上对方不过是一些收费昂贵的语音聊天公司雇请来的员工。还有的手机用户经常会发现有响了一声就挂掉的陌生电话,这些电话号码看起来不过是普通的座机或者手机号码,可一旦回拨过去就会产生巨额费用,尤其是“0941”或“09511”开头的,一旦回拨,一分钟会被扣除几十元甚至几百元的话费。

(3)强制用户订制信息服务。一些Sp运营商向用户发送具有诱惑性或欺骗性内容的短信,诱骗用户回复。比如故作亲切的问候“今天在哪儿?”“最近忙吗?”,还有的宣称某种信息服务“免费使用”、“几次免费试用”。一旦用户回复,就会被强制订制该项服务;甚至有些时候,用户不予理睬却被认为是“默认定制”。很多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何时、通过何种方式定制了这些信息服务,也就无法及时取消。这些信息服务的退订程序上也是障碍重重,手机用户要自己多方询问退订的途径、时间和限制,却仍然难以退订。

(4)网站上手机注册暗藏陷阱。很多网站要求通过手机注册才能成网站用户,享受各种会员服务,比如群发短信、观看电影、下载图片铃声等等。殊不知一旦注册,便要被以各种名义扣除高额费用而且很难注销。

二、手机短信诈骗的特点

手机短信诈骗具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于其他类型诈骗犯罪的特点:

1.手段新颖,犯罪成本低

短信诈骗传递虚假信息所使用的媒介和手段比较新颖,多数犯罪分子会使用短信群发器或群发软件在电脑平台上进行操作,所需的犯罪工具主要也就是手机卡、短信群发器、电脑或者手机这样几种,不需要什么昂贵的设备和行头,也不需要太大的技术含量。低成本、高回报,成为短信诈骗屡禁不止重要的原因之一。

2.传播迅速,社会危害面广

在我国,每个城市的手机号段都是已经分配好的,有一定的规律性。犯罪分子一般并没有特定的目标,只是“漫天撒网”,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某一城市的用户号段大规模的发送欺诈短信,利用上述工具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将同样的信息发送到数万个手机上面。如此迅速和广泛的传播使得短信诈骗的危害范围可能遍及全国各地,受害人的身份也非常复杂,有工人、农民、学生,也有知识分子甚至国家机关干部等等。

3.层层虚假,隐蔽性强,侦查取证难

短信诈骗行为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弄虚作假。

(1)短信内容无疑是虚假的,而且五花八门,很难发现这其中有什么能够体现出来犯罪分子的个人特征。

(2)短信诈骗犯罪分子往往在短信中谎称自己是银行或者银联的工作人员、公安机关办案人员、公证处的公证员或者老师、医生等,这些特定的职业和身份瞬间就可以消除手机用户的疑虑,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3)发送诈骗短信所使用的手机号码和短信中所提到的联系电话一般也都是虚假的。有的是在根本不需要身份登记的通讯商处购买来的,有的则是使用盗窃、捡拾、借用来的他人身份证或者伪造的身份证登记开户的。多数情况下,这些号码属于“业务号码”,仅限于专门实施诈骗、与被害人联系时使用,犯罪分子绝不会将其用于日常生活的彼此联系,公安机关无法将这些电讯号码与犯罪嫌疑人挂钩。现在,一些电信公司还推出了一种叫做“一号通”的增值服务,可以将任何本地或异地号码绑定在本地的“一号通”虚拟号码之上,犯罪分子利用这一点,人在异地,联系电话显示的却是本地的座机号码,拉近了距离,减少了被害人的疑虑。

(4)要求被害人汇款或者转账的银行账号往往是使用他人证件或者伪造的证件办理的通存通兑储蓄卡,其开户地和诈骗得手后的取款地通常是分离的,“以卡找人”也变得不太可能。

(5)更高明的犯罪分子会在诈骗得手后,雇佣民工或者叫来与案件关系不大的“马仔”将钱从自动柜员机上取走,公安机关也就无法通过银行监控录像观察到真正作案人的体貌特征。

(6)犯罪分子一般采用流动式、跳跃式的作案方式,在甲地策划、准备,在乙地作案、丙地提款,且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被害人与犯罪分子之间也“只见文字”,没有任何直接的、正面的接触,这进一步加大了侦破的难度。

就是这样环环相扣的诈骗之网在无声无形之间网进了众多的受害者,却又使犯罪分子轻易的隐身其中。

4.精心策划,多为团伙作案,分工明确

只是通过短信沟通却要使得被害人上当受骗,所以犯罪分子不仅要绞尽脑汁,揣摩潜在被害人的心理,编出充满诱惑又比较新颖的诈骗短信,还要精心预谋、策划犯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短信诈骗一般都是团伙作案,团伙成员在3人以上,关系密切,多为亲戚或者同乡。在具体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团伙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的专门负责购买手机、手机卡;有的专门负责利用虚假身份证开设银行账号;有的专门负责群发短信;有的负责接听电话与被害人周旋;有的则专门负责取款;一旦得逞后,立即注销、丢弃所用卡号或者直接更换新的通讯工具继续诈骗。通过这样周密的布置和分工合作,犯罪分子达到成功骗取钱财又有效逃避侦查打击的目的。

手机短信诈骗对电信市场和社会诚信都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而彻底的整治短信诈骗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立法部门、政府监管部门、手机运营商、Sp服务商等的共同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社会联动;也需要各种传媒的大力宣传、引导和警方及时诈骗新手段的警情提示;当然,也离不开手机用户自身擦亮眼睛、提高防范意识,一旦自己被骗或者身边的人被骗,及时的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举报,只有这样,才能还短信市场一片诚信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柳阳:手机短信诈骗犯罪初探[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2]泽仁卓玛:论手机短信诈骗犯罪及其抗制[n].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2

[3]陈永峰:公安机关办理短信诈骗案件的工作难点及其对策[n].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电信诈骗宣传报告篇10

常看电视的人都知道,很大一部分电视台会以“电视促销”的方式,长时间为某一产品打广告,其中涉及最多的一类产品就是药品或医疗器械。和普通的电视广告不同的是,这些广告时间长,并且有医学家或资深医师在电视中讲解“医学原理”,他们侃侃而谈中那信誓旦旦的样子,让人难以质疑。但有人通过收集资料发现,这些医学专家其实大多是由一些未入流的演员扮演的,甚至出现过很多不同身份的医学专家由同一人扮演的情况。比如,在电视剧《任长霞》中扮演刑侦专家的某演员,就分别在多个电视广告中,以骨病专家“王志伦”、性病专家“郭明鱼”、医学博士“张中和”等身份亮相;而另一个演员,则在不同的电视广告中冒充过糖尿病专家“孙仕友”,推销纪念钞的钱币专家“孙云”、某理疗服广告中的北大客座教授“张国行”和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吕青”等。

不少人通过网络掀起了一股批判虚假电视广告、抵制“变脸专家”的热潮。但是光有批评和抵制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根治这种可耻的“变脸专家”诈骗现象,才是需要考虑的根本。在我看来,“变脸专家”大行其道,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原因。

伦理层面的道德沦丧

“变脸专家”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虚假的广告行为和诈骗行为,从伦理层面来看,这种行为和中国当前社会盛行的各类欺诈行为其实并无二致。笔者注意到,就在这次“变脸专家”的骗局被揭发出来的同一时段,浙江大学某院士课题组在国外医学期刊发表的论文因有严重造假行为而被撤销。尽管浙大方面表态说院士本人与论文造假无关,但社会公众显然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

其实,“变脸专家”的欺诈也罢,院士的学术不规范也罢,都是当前中国社会一种比较普遍的不诚信现象。它的出现和普及化,至少暗示了三个方面社会伦理规则已经异化:第一,社会规则的从过去的“传统诚信”演化成“信奉通过欺诈获得利益”了。不管是“变脸专家”还是学术造假,行为人都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反伦理性,但他们依然面不改色甚至习以为常地实践着,这说明欺诈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了。

第二,人们习惯了欺骗和被欺骗。以“变脸专家”为例,电视观众其实也不全是无知者,也有一部分人深信那是骗局,只不过,人们已经习惯这个社会的假话了。

第三,人们对欺骗这一本应被谴责、被抵制、被摈弃的行为,不但习以为常,而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比如说,我们常常讲“腐败问题是由小到大演化的”,但我们在整个社会交往中,却习惯了办事要请人吃饭、托关系之类的常态。这些虽然没被纳入法律追究的范畴,但毕竟也是不诚信、不公平的权钱交易,但我们对这些“不正常的常态”不仅习以为常,甚至往往会条件反射般地主动采纳。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重构良性的社会伦理秩序。最根本的一点,还是要从信仰抓起。一个缺乏真正信仰的国度和民族,是注定没有前途的国度和民族。而中国目前缺乏的,恰恰就是信仰。“无神论”演变为“无信仰”,整个社会便因此鲜廉寡耻,人与人之间剩下的就是一种裸的利益关系了,各种基于利益的诈骗也就应运而生了。

制度层面的有法不依

对于那些“变脸专家”参与虚假药品广告的现象,提供演员的演出公司辩解称,那是一种文化行为,演员演不同的角色是很正常的文化行动,就如同一个演员今天可以演土匪,明天摇身一变可以演警察一样。

这个辩解表面上有道理,但实际却经不起推敲。因为,如果一个演员是在文艺作品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那么,观众观赏时是十分清楚演员与角色的关系的。但是,药品广告首先不是文艺作品;其次,如果演员是以其本名代言,其性质应另当别论,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伪装了自己的身份,给自己带上了“专家”面具,此时观众相信的不是他,而是所谓的“专家”。因此,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骗局。厂家、“变脸专家”的扮演者和播放广告的电视台,基于利益构成一个不良的利益共同体,厂家和演员是明显的诈骗者,电视台至少也应承担审查不力的责任。

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这样的电视广告已经脱离了标准意义下的广告范畴,并演化为了一种直接的诈骗,如果涉及金额巨大,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即便由于刑事诉讼程序的异常严格性,国家没有轻易启动对虚假药品广告的刑事侦查程序,这些诈骗性广告也明显违反了行政法和规章。从2008年1月1日起,我国《药品医疗器械和保健食品广告企业实行信用管理办法》开始施行,这一办法将企业的信用等级划分为守信、失信和严重失信三级。其中,守信是指企业本年度内广告没有违犯国家有关广告法律法规;失信是指有违犯国家有关广告法律法规的,但尚不足认定为严重失信的;严重失信是指违法情节严重的广告达5次以上,并含有以下内容的:任意更改经批准的产品适应症、功能主治或适应范围以及保健功能等内容进行虚假宣传的;含有不科学地表述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含有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者专家、医生、患者、消费者等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功效作证明的;违犯有关广告法律法规的规定,含有其他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进行虚假宣传的。

根据前述办法的规定,行政执法部门对严重失信等级的企业,要给予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将向社会公示,将其违法广告品种作为重点抽验对象等行政处分或给予处置措施。

而从2007年1月1日起,我国修订后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也开始实施,该办法明确禁止“专家、患者在医疗广告中露脸”。新《办法》规定,医疗广告仅限于医疗机构第一名称、医疗机构地址、所有制形式、医疗机构类别、诊疗科目、床位数、接诊时间、联系电话8项内容;不得出现保证治愈,宣传治愈率,利用患者、专家、医学机构的名义、形象作证明,使用和武警部队名义等内容。不过,由于前述办法只针对医疗广告而没有包括药品和保健品广告,因此,一些电视台和药品、保健品企业就钻了法律空子,继续以假专家露脸方式进行虚假宣传。有鉴于此,大概从2007年开始,全国各地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纷纷禁止以专家名义证明疗效的药品广告。在广东、浙江、四川等地,都有地方法规明文禁止专家在药品广告中露脸等。

从认识层面来看,不管是政府机构还是普通公民,都认识到了专家或假专家在医药广告中露脸的危害,而且,我国的政策和法律也作了基本规范。但问题是,这些规范很多时候并没有得到执行。我们从那些深夜里喋喋不休的电台、电视台药品广告中,就可以感受到这类现象的泛滥。

为什么执法不严,说到底,还是利益因素。在很多地方政府看来,药品、保健品产自当地,远销省外,税收等好处是本地的,诈骗的对象却是全国的,只要没有造成严重的安全问题,很多地方政府对此类欺诈性广告是宁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就这一点来说,我建议各地的工商、卫生、药监、广播电视等执法部门,对违反国家规定的专家、患者露脸医药广告,实行广告影响地管辖原则――只要你的广告在执法所在地播出了,这个地区的执法机构就有权去查处厂商和广告者。

媒体层面的非市场化

广告是市场的产物,市场的繁荣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决定了广告业的发达程度和厂商选择广告的积极程度。从表面上看,以虚假专家身份的医药广告,也是厂商、媒体和公众基于市场关系和市场规律而进行的典型市场化行为,但从根源上分析,这恰恰是我国传媒业的非市场化机制所致。

众所周知,现在做这类骗人医药广告的媒体多为三类:第一类,主体,即地方各级电视台、电台;第二类,三流的甚至是地摊性报纸杂志,此为最肆无忌惮的广告载体;第三类,各种牛皮癣式的违法广告。仅就前两类来看,恰恰是缺乏市场竞争的传媒业机制给假医药广告提供了生存空间。

对传媒的管理,不管是报纸杂志还是电台、电视台,目前国家均实行严格的审批制。比如,一个省基本上有且只有一家卫星电视台;报刊杂志的刊号也是稀缺资源,其中少数办成了广受读者欢迎的媒体,多数则在依仗刊号资源进行各类利益交换。在各地电视台中,由于机制不灵活,很多台办得半死不活,但它又必须生存下去,因此就和不法医药厂商一拍即合,做起了违法广告。那些下三滥的报纸杂志,也大抵如此。

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首先,电台、电视台或者报刊杂志的刊号存在着,即便办得不好,也得维持下去。整个传媒业缺乏一种正常、健康的退出机制。在这种状况下,有效的、健康的内容没有占领这些媒体,它们当然就会被假广告盯住。其次,媒体能否生存,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它办得怎么样,而是取决于其上级主管部门的态度。由于缺乏正常的竞争机制,媒体也成了不法广告主最喜欢交往的对象;最后,正是由于媒体业缺乏基本的竞争秩序,一些媒体才可以不顾自己的声誉,才可以任由假话横行、假广告泛滥而不用担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