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学习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6:03

安全学习感悟篇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工作节奏也愈来愈快,汽车成了人们的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交通安全隐患。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观看2021交通安全第一课观后感学习感悟最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交通安全第一课观后感1如今的社会随着经济繁荣的发展,交通事业的发达,马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随着马路的日益拥挤,交通事故也出现越来越多。记得前一段时间,我听别人说在黄山区发生过一起严重车祸。一辆装满石子的大货车在左拐弯时与迎面而来的另一辆货车相撞,两车身均严重受损,驾驶室被撞得面目全非,两名驾驶员受伤严重,被送往就近医院抢救……后来据当地交警称,两车速度过快、应处不当,是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而每年,有多少生命因此被夺走,有多少个家庭被破坏,有多少人要失去亲人。这些都是血的教训,而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应该有所醒悟吗?

交通事故往往都是人为的不遵守交通法规造成的。“不闯红灯、不翻越护栏、不在马路中间逗留……”这些最普及的交通规则说起来是简单,但为什么总是有人不严格遵守呢?因为安全意识的淡薄,许多人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剧。当你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已经消失,当你发现一阵阵欢声笑语已经湮没。当你面对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时,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吗?黄金有价,生命无价。我们的生命属于自己只有一次,交通事故的发生使一个个家庭在遭受巨大精神伤害,使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使父母、亲人悲痛不已。

在我们身边,也存在许多危险的隐患,上学放学时,许多同学骑车又快又猛,他们在许多汽车中来回穿梭,为了炫耀骑车技术,难道就可以拿生命安全来打擦边球吗?有一些步行同学,在上学放学途中,为了争取时间,常常是闯红灯,跨栏杆,不走人行道,还有同学大摇大摆的走在马路中央,和同伴有说有笑,嬉戏打闹,可他们却全然不知,危险正一步步向他们逼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切莫把父母、老师的谆谆教诲当作耳边风,我们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做到警钟常鸣,我想类似的事故就不会发生在我们身边。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一定要珍惜它,就请我们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共同倡导“文明交通,安全出行!”

2021交通安全第一课观后感2交通安全记心中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交通出行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一条条宽敞的大道上车水马龙,来往行人摩肩接踵……构成了一幅繁荣昌盛的五彩画卷。可是,正因为国家强盛了,所以许多交通事故也变得层出不穷,它们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造成了无数惨不忍睹的事故。“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一系列交通事故中丢失了生命。因而,遵守交通法规已成为了当今刻不容缓的大事,但有许多人还是视交通法规如无物。

20_年6月30日晚上,震惊全国的“张明宝”案就发生了。他与朋友在金盛路“徐州土菜馆”喝酒后,还是知法故犯,驾车回家,沿途先后撞倒9名路人,并撞坏路边停放的6辆轿车,造成5人死亡、4人受伤。这是多么血淋淋的惨剧啊!正是因为这些肇事司机存在侥幸心理,所以才会导致这么多生命被夺走。其实,交通事故的隐患无处不在,有些就时刻在我们身边。它就像颗威力十足的炸药,一时大意,这颗埋伏在我们生活中的炸药就会爆炸,炸得家庭破碎,炸得人心悲苦。在我的印象中就有这么一件事:一天傍晚,天阴沉沉的。一群初中的学生刚放学,他们都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聊着天。其中有一个,似乎想要展示自己“无与伦比”的车技:一会儿在马路上跳“S”舞,一会儿来个单放手,一会儿又摇头晃脑地东瞅瞅西看看……正当他的同学都拍手叫好之时,一个满头白发、拄着拐杖的老爷爷正好在路中心穿过马路,他毫不提防路边猛然冒出个老爷爷,心慌之下,一个急刹车,却又把握不住,连车带人摔倒在地上,被120送往了医院。

同学们,你们想过吗?当你骑着车在马路上追逐,当你与伙伴在马路上玩耍时,危险就在身边;当你的亲朋好友不顾一切乱穿马路、闯红灯的时候,死神正在向他们招手……你知不知道这些无意间的举动会带来什么?生命是珍贵的,却也是脆弱的。在中小学生的伤亡事故中,车祸造成的原因是第一位的,而且大部分都是我们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悲剧。我们必须学习和遵守交通规则,做到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要敲响交通安全的警钟,永远铭记血的教训,学习交通全知识,遵守交通规则,提高交通安全意识,让生命之树矗立挺拔。

2021交通安全第一课观后感3生命是的,是宝贵的,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变得精彩.您的生命,您珍惜吗?要想生命得到保障,请您遵守交通规则.

从远古世纪到现在,不仅仅是朝代在变,科学在交通工具上也越来越发达.在经济繁荣的社会中,街上的车辆逐渐增多,也许就在这时,因为您的疏忽或违规,会给交通带来不便,也可能会让您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省2006年发生交通事故21922起,3871人死亡,25000人受伤,损失8000多万元人民币.我国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近10年来始终是位于世界第一位的.由于车祸,有多少家庭痛失亲人,家家破人亡;又有多少家庭因负车祸赔偿责任而债台高筑不得翻身......

上周末,我和妈妈在路过广场时,猛然听见身后一片尖叫.我向后看去,"支......"随着刺耳的刹车声,一辆面包车已经停在了一个摔倒在地的小女孩面前.同时,一群人向那边涌去,我和妈妈也挤了过去。只见那女孩惊魂未定,脸色惨白,过了好一会儿,才"哇"地一声哭了。女孩的妈妈俯下身,撩起女孩的裤管和衣袖,那血肉模糊的手脚,真让人心疼。那妇女为孩子做了紧急处理,便赶快叫面包车司机把孩子送到医院。周围的群众议论纷纷:"哎,这女孩也真是的,不遵守交通规则,弄成这样,幸亏没什么大碍."这起车祸,让我感受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严重性.因为一时的粗心大意,会给人带来无法弥补的精神伤害.

在此,我向每一位同学、每一位朋友呼吁:"交通安全靠我们大家来创造。我们应该确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观念,人人争当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公民。我相信,有了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交通事故一定会远离我们,明天将会更加幸福、美好!

2021交通安全第一课观后感4交通事故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它就像颗威力十足的炸药,一时大意,这颗埋伏在我们生活中的炸药就会爆炸,炸得家庭破碎,炸得人心悲苦。所以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

我们家附近有一个小女孩,她的爸爸就是因为一次交通事故而离开了她。小女孩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她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得很开心。每天早晨起来,妈妈都会给她和爸爸做上一顿美味的早餐,一家人很温馨。吃完早餐,爸爸骑车送她去上学。一路上,父女俩总是有说有笑。放学后,不管风雨多大,小女孩总是看见爸爸耐心地在等待着。回家的路上,小女孩总是开开心心地向爸爸诉说学校一天所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有一天,小女孩的爸爸像平常一样到学校去接小女孩。然而,一辆迎面而来的大卡车由于违规行驶,把小女孩的爸爸撞倒在地,爸爸当场就死去了。一刹那间,死神就夺走了他的生命,他多么希望自己还活着,他多么希望陪在小女孩身边,他多么希望能够看着女儿长大……小女孩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已经去世了,她还是像平常一样在学校门口等她的爸爸来接,等了好久,还是没人来接她,小女孩心里想:为什么到这时候爸爸还没来接呢?是不是出事了?还是家里有什么事?小女孩心里很着急。当小女孩得知自己的爸爸已经死去,她似乎傻了,她扑在爸爸的尸体上不断哀求:“爸爸快醒醒!我要爸爸!我要爸爸……”她多么希望这场交通事故没有发生,多么渴望爸爸能够醒来,象平常一样用自行车载着她上下学啊!

交通事故是那么可怕,一刹那间,就夺走了人的生命。现在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马路越来越拥挤,同时交通事故也越来越多,每年,有多少的生命被夺走,有多少个家庭被破坏,有多少人要失去亲人了。如果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交通规则,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我相信一定可以避免很多悲惨的交通事故。让交通法规在我人们心中生根吧,让我们牢牢记住:遵守交通规则就是珍爱生命!

2021交通安全第一课观后感5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而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必须要珍惜它,必须珍惜每个人所拥有的美好。不知道为什么,走在繁华的城市街道,望着那鳞次栉比的高楼,直插云霄的大厦,车水马龙的绿色大道,看着与我擦肩而过匆匆来往的行人,我不禁感叹:这个世纪已经是如此的繁荣而昌盛,脚步是如此的飞快而又不肯有一丝一毫的停留。然而,在这美好世界里,总是发生着各种惨烈的事故,每天都会有无数宝贵的生命逝去,无数亲人在哭泣,而其中有很多都起始于交通事故,每一年都会有数万人因此离开,几乎每分钟都有2-3个人因为车祸死亡或者受伤,如此庞大的数字,重重地撞击着人们的心。而我们应该做的,不应只有祈祷和悲伤,更应该从自身做起,将交通安全铭刻心。

很多人为了一时的快捷,常常做一些违反交通法规的事,如遇红灯时越线、在车道上逆行、违法载人载物行人、不走人行道、任意跨越护栏、乱穿机动车道等等。这样小小的行为可能给本能够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带来多么不可预料的影响。生命,有着从岩石缝中生存的小草的顽强,亦有玻璃一般的脆弱,而交通事故,是摧毁这块玻璃的有力的双手,在跨越围栏的一瞬间,在抢红灯的一刹那,在站在马路中央回头望去的一片刻,这双手就足以让一条生命灰飞烟灭,就足以让一个家庭支离破碎,就足以让一个心灵永绕梦魇。

安全学习感悟篇2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它在不同文体中都能有效达成?

一、过程目标在不同文体中的有效达成策略

1、记叙文的处理策略

(1)1、品:斟字酌词品析感悟

字词解读,主要抓关键词引导学生感悟;词语的处理,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品词,教给“品”的方法。下文能讲到可放下文讲,下文不讲的,可让学生说说哪些词不理解。如词语的理解可分多种方式进行:有学生自己的经验理解;有教师自己讲解;有放具体语境中理解;有结合事例来感悟;有换词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等。

(2)2、悟:涵咏体味水到渠成

每篇课文都有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生活实际,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而感悟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是教学的难点,也将是课文教学的重点。既要精心的点拨、引导,又要适当提升、拓展,还可以进一步的融会贯通。所以设计要精巧,点拨要到位得法,要循序渐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获得深化,有如春风化雨般的点点渗透吸收。悟的训练可以从感悟语言情境、感悟语言内涵、感悟语言情感、感悟语言技巧、感悟语言转换等几方面帮助学生提高感悟的能力,以达到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3、学:谋局布篇学习借鉴

教师处理教材的思路一般是整体――部分――整体,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一般也是:理解分析――体会涵泳――归纳总结。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行文思路,更要让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布局谋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是什么。探索其规律,总结其方法,领会其意图,感悟其精髓。

(4)4、读:品悟积累因法制宜

读的形式多样,有朗读、默读、诵读、浏览、速读、分组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读的训练。如用感悟到的语气读出来,是个性化阅读的一个表现,可安排有感情地朗读训练;根据读的情况进行有机地引导、感悟、积累,有默读、诵读的安排;还可根据需要快速地浏览全文;有速读的安排等。

(5)5、练:落实措施无痕教学

每节课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这主要从训练的角度去设计教案。目标要明确,措施要落实。如培养学生语感,教给学生朗读、默读、品词、感悟、积累的能力,合理想象说话的能力,简要复述课文的能力(即几分钟看完,把课文关上再说说内容)外;还可结合课文巧妙安排小练笔或写话训练,写话后再交流等,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值得注意的是训练的设计要注重教学无痕,把有形的设计化在无痕的安排中,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让学生站到最高处。还要准确把握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这也是有效课堂的一个主要依据。

二、过程目标在有效达成时的应对策略

1、关注工具与人文统一策略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得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

在语文课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不管是在字、词、句、篇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时,都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语文本身来说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教师而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价值引领的同时,又要增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这才是有效整合三维教学目标,实现语文课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真正和谐统一。

2、注重语言文字实践训练策略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就要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的基本性质。作为语文教师无需思考要不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集中关注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更有效。语言训练应借助具体的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具体的语言情境和语言实践中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其实,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就要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重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把语言文字训练贯穿全过程,可以是朗读说话的训练、想象思维拓展的训练、语言特色、句式形式的训练、也可以是读写结合的训练等,形式多样,趣味翻新。

3、重视学法提高自主学习策略

教学主要是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服务,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但不教的前提,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所以语文学习方法的把握主要应融于语言文字实践训练的过程中获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教师直接告之。“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学生学习中的感悟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思维,没有合理的思维时间和恰当的思维方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肯定是肤浅的、无根的。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寓学法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寓思维于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只有通过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才能使学生学会并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习作、自能交际的目的。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三个维度目标不是平分秋色,均等存在的,语文教师在三维目标的设计时,可依据学生与文本实际,有所侧重。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它更多靠的是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扎扎实实地落实课程目标,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做到厚积薄发,认真实践,不断总结,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小学语文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2】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7.3

【3】冯昱.教教材和用教材教[J].发表于《中国教育》,2007(10).

【4】杨九俊主编.语文课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安全学习感悟篇3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体验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数学知识的广阔空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让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过程生活化,可以使学生在具体情境的体验中学习数学知识,在具体的体验中得到发展。

1.数学内容生活化。作为一名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的购物生活环境中常常有机会接触人民币,在这过程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我们首先把“1元=10角”这一重点和难点的解决置于一个“购买一元车票怎样付钱”的生活情境之中,学生非常乐意参与,也想出了很多种不同的付钱方法。

2.练习设计生活化。在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在学习“年、月、日”和“面积单位”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下面是粗心的小虎给叔叔写的一封信,请你细阅读,并将信中的四处错误用“”画出,并在原处更正。

叔叔,您好!

2月28日,我和爸爸登上了开往泰州的火车。9:20开车后,我就躺在约1平方分米的卧铺上睡觉,第二天早晨6:20火车到了泰州,在车上的7个小时一切顺利,请您放心。

这次到北京,您热情安排我们品尝北京的特色小吃,游故宫、长城等,我们真是开心极了,由于时间紧,还有很多景点没有来得及游览,真是太可惜了!6月31日放暑假,我一定再来北京旅游,再来看叔叔。

身体健康!

小虎

2010年2月29日

通过让学生在上述生活实例中进行改错练习,使学生对年月日、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及面积单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案例中主动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悟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进行探索、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使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将例题置于问题情境中感悟理解。在教学中,我常常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矛盾或认知冲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我结合教学内容,上课伊始,就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一(2)班同学准备举行一场小小运动会,老师买了一箱矿泉水(24瓶),又买来9瓶矿泉水,每个运动员喝一瓶,够不够分给班上33名运动员呢?由于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贴近,易使情境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从而置学生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中。学生参与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四人学习小组的讨论更是热烈:要知道够不够,还是应该算24加9等于多少。而在解决问题中,我首先让学生同桌动手合作摆小棒,探究24加9的算法,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独立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摆法,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实践得出的摆法,全班一起合作整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算法中理解了算理,感悟、发现了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从而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三、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

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因此,我们应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促进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评价和反思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学生的自我评价难免会存在局限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的评价空间,组织学生展开互评活动,引导学生从互评中既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又了解他人的学习方法。

安全学习感悟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艺术概论安徽元素

一、职业院校艺术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基础理论课教学是困扰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一方面,艺术职业院校学生在知识性强、相对枯燥的内容学习方面,效率普遍较低。多数学生的兴趣点不易于调动,组织班级教学活动相对困难,往往难以有效地按教师的意愿开展。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偏理论化,缺少学生们易于感知的、熟悉的知识与兴奋点。以理论体系指导赏析的本科院校文艺理论课模式,以及据此理念编写的艺术概论教材,并不完全适用于艺术职业教育。这就迫使我们思考如何更为有效地传输学生所需的知识。在近年来的教学中,笔者试图充分利用安徽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的优势,创建具有地方艺术职业院校特色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模式。

二、安徽文化艺术元素的系统渗入是解决困惑的有效途径

通过数年的艺术理论教学实践,笔者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融入鲜明的安徽文化元素,将安徽特色文化艺术的精华有机渗透到艺术理论教学中,尝试探索具有安徽艺术职业教育特色的艺术理论教学模式。这样做有其特殊意义:一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安徽文化,特别是安徽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影视、文学、建筑等重要艺术门类方面的名家、名作、流派。掌握安徽地方文化常识,是每一个安徽文化艺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学生将来走上文化岗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渗入的安徽文化元素尽量选取与学生所学专业关联度高、学生了解和熟悉的艺术家、艺术作品为范例,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的成功期待,鼓励学生对成名成家的学长们“见贤思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专业兴趣。三是安徽文化底蕴是培养安徽文化特色人才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艺术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优秀人才有两大特征,一是实践技能过硬,二是特色文化内涵,只有两者兼具,才是真正能够适应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需求的人才。

三、“感知―感动―感悟”安徽文化元素渗入教学做法初探

渗入安徽文化元素,从而打造一门独具安徽职业院校特色的艺术概论课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将其画竹的创作过程总结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是对“体验、构思、表达”艺术创作过程的形象概括。笔者受此启发,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中,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情绪化较强、对生动的形象更为感兴趣这一特点,因材施教,遵循从艺术感性到理性,从作品实践到理论的规律,对这个课题做了积极的探讨与尝试,遵循艺术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探索尝试“感知―感动―感悟”的层层渗入式教学模式。

首先从安徽艺术名家名作、安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的直观感知开始,重在让学生充分感知安徽最具魅力的艺术形象。在最合适的章节内容中穿插多媒体课件,声、光、电、网并用,介绍安徽名家力作,渲染“中华气象、安徽风情”。例如:传统新安画派与安徽文房四宝(宣纸、宣笔、徽墨、歙砚)文化;安徽当代画坛部分代表名家画作(包括笔者学院历任名师和历届校友佳作);安徽民乐作品欣赏(包括笔者学院教师吴安明等安徽新民乐代表人物);闻名全国的安徽黄梅戏代表人物(编剧、作曲、演员―特别是校友中的马兰、黄新德等“五朵金花”、十朵梅花)及其代表作选段;以“东方芭蕾”花鼓灯为代表的安徽民间舞蹈选段等等。丰富多彩、门类齐全的安徽艺术名家精品展示,使学生对安徽艺术家、艺术作品有了初步的认知。

在领略安徽艺术的独特风采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发掘艺术的情感内涵,使学生“感动”,也就是让学生因感知安徽艺术作品而“情动于中”,内心世界被作品蕴含着的深厚情感所打动。有些作品情感体现较外在,只需将作品投影播放给学生视、听,即可触发学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如:风景写生画、表现节日欢快氛围的部分安徽民乐和民间舞。而有些作品内涵更为深层,需有一定的文化阅历与生活经验方能产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如:安徽新创的舞剧《徽班》、黄梅戏《半个月亮》等,作品表现的内容复杂(剧情背景、人物身份及经历、恩怨情仇关系纠葛、内心情感冲突),形式上也高度综合,兼容舞蹈的表情性与戏剧的叙事性、徽域特色音乐的文化表现力之长。以职业院校在校生的人生体验与艺术经验尚不足以深入赏析和把握此类剧目的情感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课堂引领作用,对于作品的编创构思、剧情背景和人物关系、感情主题等做一些必要的交代与铺垫,引领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逐步理清剧情,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脉搏,进而引发同情与共鸣,如:《徽班》中徽班伶人对真情大义的守望,《半个月亮》中村姑对民族气节和家人挚爱的坚贞,都让我们看到了在民族危亡、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底层小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中华儿女的情感品质,这种品质通过文化血脉世代相传,在21世纪的今天同样可贵。学生把握了作品的情感主题,对作品的赏析层次自然加深,从单纯看形象看热闹,逐步深入到领悟作品的内涵与本质。

相对其他艺术学二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的主要任务是对各艺术门类创作、设计、表演的纷繁现象作整体性的观照,总结和探讨其规律,将其共性归纳、构建为完整的体系。无可讳言,这一学科定位决定了艺术概论课在强调艺术实践的高职院校中只能作为基础理论课存在。然而艺术概论课在影响艺术实践方面并非无所作为,其在影响、启发学生艺术实践上同样具有非常能动的作用―感悟。如果说“感知”的核心是艺术形象,“感动”的实质是情感内涵,那么“感悟”的关键在于审美感悟。实践证明,学生坚持不懈地通过直观感知和情感体验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掌握一些艺术鉴赏常识和基本原理,是可以逐渐感悟到某些艺术创作动机、心得与感受的。艺术鉴赏活动的启发性效应,当随着学生对欣赏对象的熟悉、深入程度而放大增强。依据适当的知识点,结合学生易于感知、体认的安徽名家力作进行赏析,由于艺术家、作品表现的人物、情节、环境都是学生相对熟悉的,将更加有助于产生启发性效应,从中获得有益于实践的感悟。例如:在学生已感知、体验某个安徽文艺界新创作品的基础上,再有选择性地重点介绍编创团队成员情况,编创和表演人员的创作体会访谈,以及专家、社会各界对该作品的反响与评价等等。之后组织学生就此作品与教师、同学展开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触。对于不积极参与交流的学生,则以课后作业、考试安排影评赏析题等考核手段,鞭策其参与。这样的训练坚持下去,学生的作品评析与感悟能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增长,其创作动机越来越强,可供参照的实践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对其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与配合作用。

参考文献:

安全学习感悟篇5

关键词:合作学习阅读教学深远价值

合作学习可以有效为学生构建一个合作交流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特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增强学生语文素养,学习内容包括语文知识中进行阅读、写作、思考等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情感的认知和修养,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方式能有效将学生特性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加深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1.提升学生自我感悟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总的来说是语言和文字的学习与应用,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正确理解语文文字,合理应用语文知识,提升学生对文字的自我感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阅读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不停地阅读过程加深印象,利于学生在写作应用过程发散思维,小学阅读教学要求重在理解和感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在引导学生增加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会从书中寻找乐趣,提高语言的敏感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将内心想法表达出来[1]。

2.培养学生自我展示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内容有明确提出要求教师使用合作学习方式应用在课堂上,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运用过程主要以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和探究为辅助开展,加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合作能力。教学过程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坐井观天》的教学中,将课文可供分开讲解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老师首先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让小组内的学生带着青蛙和小鸟的头饰或者具备象征意义的饰品,根据课文内容开展青蛙和小鸟对话,帮助学生区分两者的对话内容,在对话过程感受到青蛙的性格特点是自以为是;小鸟具有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就给学生留下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什么景象,想和小鸟说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下一堂课请出代表小组发言的两个同学上台展示,教师评选表演最好的小组并予以奖励,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是集体的荣誉,感受到合作学习的意义。

二、合作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年龄的增长、学习过程知识的丰富性,学生逐渐形成了自我的意识,在语文阅读课程学习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和思维培养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到语文知识。

例如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小组的形式阅读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景色,感受到小兴安岭美丽景象和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体会不同季节的描写方式,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一名导游,带领全班同学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并说出你最喜欢的季节。虽然问题的设问具有一定难度,但能起到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文字应用和表达能力,展现自我的特点。

2.合作学习课堂实践

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课堂活动的过程应鼓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提升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正确结合学生的力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学习的思路在课堂上分享,拥有更多学习的机会。

如小学三年级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全文阅读,并根据小村庄前后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进行思考,在小组内讨论,选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说出小组的思考方向是根据课文中哪一段落得出的结论。课文内容较少,语言简练,方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理解到小村庄之所以消失是人们不爱护树木,大量砍伐,经过一次大雨的冲涮,村庄被洪水卷走,成了“消失的村庄”,揭发保护环境重要性的含义。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身边是否存在不爱护环境的行为,我们如何保护好我们生活的环境等,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

三、结语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和价值,同时能增强学生合作意识,进而完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安全学习感悟篇6

一、认识体会

(一)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身份必要的。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会直接损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从严治党、打击腐败的深刻认识和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强大决心。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在全面建成祥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做出的意向重大部署,对保障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下步工作中,我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部署上来,在图书馆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和期刊部支部具体指导下,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这场攻坚战。

安全学习感悟篇7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是“悟”的要决。

各学科的学习基础都是兴趣。地理作为次科,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教学更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否则学生会放弃地理这一科。但地理课本的知识编排过于严肃,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引证了地球的自转;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证了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讲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番禺地区的自然特征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由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而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更是比较可用的。如讲述到沙漠地貌时,让学生从一张清晰度高的实物景观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气候干燥特征,其效果比老师讲一万句有用得多。又如讲述南北气候异同时,用两张南北方特色景观的图片进行对比,再加上表格练习,学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讲西欧和北美气候和地形关系时,运用寥寥数笔的简笔画画出两个地区的差异,再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效果更好。

3、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来使学生有所“悟”。

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出知识间带规律性的东西,如说到南方地区时,可让学生用北方地区来对比,找出南方地区独有的自然特征;又如讲到北美的气候与地形的关系时,可用欧洲气候和地形的关系来比较,就能使北美的气候特征鲜明突出。通过对学生进行对比思维的培养,就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进行知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树立地理知识的全局感。

4、合理的讨论是启发学习的好方法。

过去,我们的教学一直强调提问、讲授、严肃的课堂纪律,却从来没有安排学生讨论,其实这是个误区,其实,只要教师调控得当,预留一定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讨论的时间,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述南极大陆的气候特征时,列出几个引导性的提纲,如:对气候影响的四大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对南极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讨论其成因,通过过去积累下来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的结果。

5、培养外展思维是“悟”的提高。

地理教学的感悟还在于举一反三。地理课本的知识内容与一些时事问题密切相关,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热点问题,在增加地理知识的可用性的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就可由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延伸至开发大西北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有关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讨论研究开发西北地区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纷纷表示真正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6、开展多种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如果设计安排得当,则会极大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观星,面对满天繁星,细听星座的动人传说,通过高倍放大望远镜观察月亮上的环形山,学生的兴致未曾如此高涨过。虽然,对于星座的知识,他们不一定会懂,但他们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被激发起来。

7、动手制作效果更佳。

自己设计并动手制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标本、地理小资料,会使学生从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识。如讲到南方的水稻土、红壤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到郊外收集标本并进行观察记录,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到经纬线的分布时,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再进行观察后完成表格练习,效果比教师费力讲解效果好。

8、让学生设计一些小表演或演示也能提高学生的悟性。

在地理教学中,有一些本来很有趣的知识内容却被课本讲述得非常枯燥,此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图片、声像资料或文字资料,进行自己设计的演示,效果也不错。如讲到旅游时,课本的风光图片非常有限,文字内容太过严肃,会做成学生感到难记的现象,这时可由学生担任导游的角色,让他们自己收集资料来讲述祖国河山壮丽的风光和旅游名胜分布的位置(可联系交通中铁路的分布),又或者让他们制作相关内容的手抄报,以及风光照片进行演示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感悟知识。又如讲述广州地区“三年一中变”的成果,就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自主编辑,进行演示性讲解,教学效果比老师讲授好得多。

9、增强学生的阅读机会,让他们学会发问、懂得看书、学会查找资料,成为学习的主人。

地理的科普读物有很多都是形式生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如《少年科学》、《世界奇观》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书、多思考。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述课外所学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悟性。

三、要“悟”关键在于教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安全学习感悟篇8

一、这四篇文章的“思考・练习”变化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重视朗读、默读训练

(二)重视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言的能力,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三)重视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重视积累语言

(四)积极利用课外语言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二、针对“思考练习”的变化,结合课标有关阅读教学的要求,对本组阅读教学提出的建议

(一)加强自主阅读,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语感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潜心读书,感悟体验,实现与作者的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要实现这一阅读境界,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立足整体,突出重点感悟情感

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既要立足整体,又要突出重点。既不能离开文章整体孤立地去体会某一句话、一段话,又不能不分重点地逐句分析。如《狼牙山五壮士》第三题,就是引导我们通过重点语句来感受英雄的高尚品质、感情、语言的感染力。实际上课文中能表现五壮士伟大精神的地方还有很多,像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表现了英雄坚强不屈、不大无畏的气概。所以,我们可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山顶歼敌、英勇跳崖等主要部分引导学生反复读书,体会英雄的伟大精神,领悟语言的魅力。

2.引导入情入境,加深体验,升华情感

学生自读自悟是获得情感体验、受到思想启迪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体验,也是使学生获得深刻感受的有效方法。如《军神》一课,当学生知道这次手术共割了七十二刀时,老师可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不小心被割伤的情景,加深体验,就会对的坚强意志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3.重视感情朗读,在读中表达自己的体验

感情朗读,是学生理解感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表达内心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情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品评词句,使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真情实感的话语。

(二)练习有一定速度的默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教学时要将这一训练重点落实到每篇课文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学会快速阅读。

1.正确快速默读与理解内容的关系

学生应明确快速阅读的基本要求:眼要看得快,尽可能扩大视觉范围;边看边想,脑子要紧跟眼睛进行思考,弄清所看文字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进行练习。

2.练习快速阅读,把握课文教学的整体性与连续性,使学生的阅读速度逐步提高

(三)重视领悟表达和丰富语言积累

阅读教学,既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对于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再次读书,靠学生自己的读书去体会、感悟;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阅读教学的另一重点任务是积累语言。本组精读课文后面都安排了背诵的题目,其中《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还安排了积累描写英雄人物成语的选做题,在教学中都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落实。

(四)课内外结合,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安全学习感悟篇9

一、

初读课文,圈画问查,读通课文

“不动笔墨不读书。”初读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圈、画、问、查。“圈”是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本课中不认识的字、难理解的新词,并用序号标出课文有几个部分;“画”即画出文中的好词佳句;“问”是将文中弄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请教同桌或老师,也可在讲解课文时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查”是把不认识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弄准字音和词义。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自由读1~3遍,通过圈、画、问、查,最终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利。

二、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框架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即识文体、明中心、理思路、知特色。它是一种新颖、高效而又灵动、活泼的阅读方式。

再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课文写了什么?并用简短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弄清课文是怎么写的,即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思路。《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思路清晰,文章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写小兴安岭树木多。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是课文第六自然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以此结尾,紧扣题目,总结全文,洋溢着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

此教学环节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形式学习,对较难的段落,可由老师引导统一学习。理清文章结构框架,有助于整体把握文章,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

品读课文,以读促悟,读懂课文

品读,即品味文中的语言文字,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悟其情,学其法”。学生可就某一词、某一句、某一段谈自己的感悟,与同伴分享。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此段主要写了什么。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时,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考过程和教学过程,采用多种读书形式“品读促悟”,使学生对小兴安岭春天的活力之美、夏天的葱茏之美、秋天的丰收之美和冬季的生命之美产生深刻的印象。

第三部分即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学生读此段时,热爱祖国山河之情会油然而生,这可以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表达出来。

学完课文后,可让学生回顾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学习本课的收获,总结一下本文的结构特点。教师让学生经过对文本“整体感知—部分精读—整体深化”的研读,从而使阅读训练显得扎实有效。

四、

用情朗读,培养语感,读好课文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语感的形成。要形成语感,就得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去诵读,使阅读与感情融合起来。那么,如何读出韵味,读好课文呢?

注重范读。教师的范读是铺路的石子、织网的梭子,它是朗读训练最常用的手段。比如,文中哪些地方需要读得轻、重、缓、急,一经范读,就能渗透进学生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秀学生的领读是很好的榜样,可带动其他学生的朗读;多媒体图、文、声融为一体的范读效果可把学生带入情境,这时的朗读已无须强调朗读技巧,学生早已深深沉浸在课文的氛围里了。

朗读指导。朗读是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和对话中的标点符号,从中体会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也可启发学生用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或给人物加动作、表情等方式,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朗读时能透过文字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言为心声”的境界。

朗读训练要循序渐进。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还要读得流利,只有踩实了这两步,读得有感情才可能实现。

形式多样。朗读是符号言语化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为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感来,教师可采取多法并用,如“轻声读”“大声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

安全学习感悟篇10

关键词:情景悟情,教学,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基本理念。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学习目标。王晓春老师也说:“教师要有探究的愿望和习惯。”【1】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着重于在语文教学中实践情景模拟的悟情教学,以此去实践这三个维度。让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启迪和教育,更加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结合《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学,谈谈怎样引导学生品词、悟情、感知和学会知识。

文以载道,文以披情。文章总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而作者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在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和作者能产生情感体验,和作者产生共鸣,引感冲动。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当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贩卖者,而已具备了文学的柔软和公共知识分子的情怀、和学生一道从阅读的港口出发,悟情就成了师生集合的心灵的船甲板。一路新生风景或者接受思想风暴的洗礼,为每一次意外的发现而欢呼,让心灵在一波又一波的惊喜和震撼中持续地兴奋着。”【2】所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述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课文中的“我”是一个山村的孩子。茫茫的大山隔阻了“我”的视线,却隔不断“我”对山外世界的向往,对首都北京的向往。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字字句句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但由于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出生在大都市,连山都不多见,更别说理解遥远的大山里的孩子对北京城的渴望了。文中所描写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离他们太遥远了。我在教学时,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开展活动:一名学生扮演大山里的孩子,一名学生扮演孩子的妈妈,两名学生扮演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手。其余的学生为表演者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表演者根据课文情景的发展进行表演。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我首先让他们熟读课文,再来模拟当时的情景。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尽情地模仿山里的孩子想念北京城,想到天安门广场上去看看的动作、神态,揣摩他的心理活动,推敲孩子和妈妈说的话,这样一系列的判断、推理的过程是不是就成了学生“悟”的过程。在活动中“悟”的准确性和情感都得到了训练和发展。表演后,学生们与文中的孩子的距离又拉近了很多,我因此提出了一个问题:“多想”是什么意思?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于是我提出对比:句子“我多想去看看”能不能换成“我想去看看”?为什么?根据刚才学生的表演,孩子们都理解了“多想”这个词的意思,也理解了山里的孩子想去北京城看看的迫切的心情,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北京的爱国之情。

从《我多想去看看》一文的教学中,我懂得了要在文章中悟懂作者的感情,悟情与教学必须结合教材的特点,抓住事件的主线索和文中饱含感情的词句,引导学生情景再现,逐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同时,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来,现在的教学,不仅仅是老师在唱独角戏,而要寻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悟情悟景来实现自主学习。这就好比我们教师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了。

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灵性的由特殊教学内容而形成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如是说:“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概括成一句话,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进行情感的熏陶与陶冶。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因势利导,情景再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通过演、看、说等方法去领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设计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养。

威廉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3】我认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去启发学生,做到把自真正交还学生,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在朗读中感悟人生,在情景中感受生活,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总比枯燥的说教教学要有效得多吧。

参考文献:

【1】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