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6:25

科学教育的目的篇1

【关键词】科学教育活动;幼儿园教师;指导目的;发展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37-04

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研究者认为科学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获得理解周围世界的方法,〔1,2〕也有研究者认为科学教育的重点是让幼儿带着好奇、喜悦进行主动探索,而不是教给他们复杂的科学概念,〔3〕等等。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情感与态度作为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在《纲要》颁布几年之后,当前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指导幼儿时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呢?教师的指导目的会对幼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目的及其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作了调查,以期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想法,正确认识当前幼儿科学教育实践,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目的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科学教育和教师指导的问卷、量表的基础上,我们自编了“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指导目的问卷”,由北京市14所幼儿园的154名教师填写。问卷调查维度包括教师对科学教育活动的认识、教师指导幼儿的目的、教师对一些指导行为的理解等。问卷主要采用利克特五等级评定法,每题选项从“完全不符”“不太符合”“不清楚”“比较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计分为1~5分。信度、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所编问卷有效。

为进一步分析教师不同指导目的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我们对教师和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及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观察。本研究从问卷调查被试中选取16名指导水平不同的教师,同时在每名教师所在班级选取4~5名幼儿,共计70名幼儿,把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对这些幼儿的指导及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作为重点观察内容。本研究共观察了42次科学教育活动,对教师和幼儿的行为都进行了编码。

二、研究结果

(一)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目的

1.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各指导目的的重视情况

从现有相关研究以及各国教育政策中可以发现,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知识、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是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指导幼儿的三种主要目的。〔4〕因此,在自编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师指导目的问卷”中,我们考察了教师对上述三方面指导目的的重视程度。根据教师对不同指导目的重视程度的排序,我们由低到高依次将其赋值为1~3分。结果发现,教师在积累科学知识目的上的得分为1.06分,在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目的上的得分为1.31分,在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目的上的得分为2.19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表明,教师对三方面指导目的的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教师对这三方面指导目的的重视程度均存在显著的两两差异,教师最重视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与态度,对积累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最低。

2.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复合指导目的的聚类分析

我们在观察教师指导行为时发现,三种指导目的并不是非此即彼不能并存的。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可能同时持有多种指导目的。因此,我们根据观察到的42次科学教育活动,对教师各种指导目的采用5级计分制进行了编码,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1~5分。之后,我们采用离差平方和聚类法,对教师的指导目的进行了聚类分析,将教师复合指导目的划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类在积累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三方面目的上得分均较高;第二类在积累科学知识目的上得分较高,在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目的上得分属中等水平;第三类在积累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三方面目的上得分均属中等水平。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教师指导目的的这三种组合类型分别命名为并重型、知识倾向型、平均型。并重型指导目的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对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均较为重视;知识倾向型指导目的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偏重帮助幼儿获得和积累科学知识;平均型指导目的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对于三方面目的的重视程度均处于一般水平。

(二)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教师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指导观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因此,本研究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同的科学教育活动指导目的会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什么影响,是否适宜于幼儿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即对幼儿来讲是否具有发展适宜性。在研究中,我们将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作为判断教师指导目的是否具有发展适宜性的主要评价指标。由于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持有的指导目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型的,因此我们分别分析三种复合指导目的类型,即并重型指导目的、知识倾向型指导目的、平均型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1.从幼儿的科学学习表现分析教师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我们主要从学习兴趣、学习独立性、学习坚持性、学习创新性等四个方面分析幼儿的学习表现,对应于教师指导目的将其分别进行编码,编码都采用5级计分制,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1~5分。

我们对不同类型指导目的下幼儿的学习表现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发现在不同类型的指导目的下,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创新性无显著差异,但在学习独立性、学习坚持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并重型指导目的下幼儿学习的独立性、坚持性水平都显著高于知识倾向型指导目的、平均型指导目的下幼儿的表现,而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并重型指导目的更有利于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学习独立性、学习坚持性的发展。当教师对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与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不够重视时,无论教师对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高低,幼儿的学习表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从幼儿的科学学习结果分析教师指导目的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

根据活动观察录像,我们对幼儿学习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幼儿科学知识的增长、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发展三个方面,也采用5级计分制进行编码,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1~5分。

我们考察了不同类型指导目的下幼儿学习结果的差异,发现不同类型指导目的下幼儿各方面的学习结果均存在显著差异。在促进幼儿科学知识增长方面,并重型、知识倾向型较之平均型更有助于幼儿积累科学知识,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并重型显著优于平均型。在促进幼儿科学研究方法掌握及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发展方面,并重型显著好于知识倾向型与平均型,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教师越重视幼儿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和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养,越有利于促进幼儿相应科学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三、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越重视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科学研究方法获得,越有助于幼儿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而教师对科学知识积累的重视程度则与幼儿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当教师忽视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以及科学研究方法获得时,无论教师对于科学知识的重视程度如何,幼儿的学习表现与学习结果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当教师同时重视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培养和科学研究方法获得时,对科学知识积累的重视也有利于幼儿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据此,我们认为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优先考虑幼儿科学精神的培养与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在此基础上再重视科学知识的积累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教师是否注重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养、是否关注幼儿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这是影响幼儿科学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应该将精神态度培养、研究方法获得放在首位,让“每个儿童不论他到哪里,都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学习科学,而且终身成为科学之友”。〔5〕由于我国传统科学教育重视幼儿科学知识的增长,因此不少教师常常将科学教育活动的首要目标指向科学知识的积累。可喜的是,当前科学教育的目标正在悄悄转变,“未来教育不应仅局限于给学习者坚实的知识和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它还应该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6〕然而,目前绝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虽然已经有了这种意识,但由于科学精神与态度具有不易量化的特点,因此仍有部分教师仅将此作为口号,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还是选择易量化、利于评价的知识增长程度作为首要目标。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教师要调整自身的指导观念。

2.科学教育活动前教师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适宜的指导目标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在设定指导目标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确保指导目标对幼儿的发展适宜性。有研究者认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确立至少要考虑三个方面:社会需要、儿童发展、学科性质”。〔7〕首先,指导目标要适宜于社会发展。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方向必须结合当今社会对于个体发展的要求,如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要求幼儿形成环保意识,知识量的快速增加需要幼儿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等。其次,指导目标要适宜于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某科学概念的准确内涵是什么,某科学知识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逻辑序列和层次,哪些科学概念能为幼儿了解与掌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再次,指导目标应适宜于幼儿发展。过高的目标幼儿难以达到,过低的目标则对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没有太大促进作用,只有具有适当挑战难度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才具有发展适宜性。

3.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同时秉持三种指导目的

无论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与态度,还是引导幼儿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都需要借助科学知识这一载体。在教师的适宜指导下,幼儿完全可以在探索科学知识时发展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但目前许多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常常过分关注科学知识这一载体,而忽视了其承载的培养幼儿其他科学素质的机会。因此,教师有必要思考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适宜培养幼儿的哪种科学精神,能引导幼儿获得何种科学研究方法。这样教师的指导就有章可循,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才不容易忽视或者忘记科学精神培养与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指导目标。

4.科学教育活动后教师应全面、整体地评价幼儿的科学素质

活动后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极为重要,这既是对当前活动实施情况的反馈,也可作为将来活动的借鉴。但很多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之后对幼儿的发展不作分析与评价,或者评价时偏重于外显的、容易量化的科学知识经验的掌握,对于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形成、科学研究方法的获得关注较少或者不知该如何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教师对科学教育活动进行全面、完整的反思,也容易导致教师在下次确定活动目标时继续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发展时应作全面、整体的评价,一一对应于活动前设定的具体指导目标,分析幼儿是否达到了相应要求,达到的程度如何。如果幼儿全部实现了预定目标,是否下次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如果幼儿没有实现目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样的评价有助于教师不断反思,提高指导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inDK.exploringscienceinearlychildhood:adevelopmentalapproach〔m〕.newYork:Delmarpublishers,1996:37-55.

〔2〕peRRYG,RiVKinm.teacherandscience〔J〕.YoungChildren,1992,47(4):9-16.

〔3〕KimJ,CHoH.preserviceteachers’perceptionofscienceeducationforyoungchildren〔R〕.LasVegas,nevada:46thnationalConventionofnationalScienceteacherassociation,1998.

〔4〕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0-72.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03.

〔6〕S・拉塞克.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18.

〔7〕杨莉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模型的构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3-57.

aResearchonthepurposeforteachers’instructioninKindergartenScienceeducationactivity

LiangYuhua

(Collegeofeducation,tian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387)

科学教育的目的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职业教育;目标模式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倡科学发展观[1]之后,学术界立即形成了讨论科学发展观的滚滚热潮。在教育界,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蓬蓬勃勃,同时还涌现出了不少研究成果。[2-3]作为一个综合性和交叉性都很强的研究领域,科学发展观的深厚意蕴还有待于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挖掘。特别是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为此,本文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模式。

一、系统发展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层次目标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这是党中央对于国情的判断,这个判断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发展。但是,由于发展的新背景、高起点,使得发展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必须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破解发展难题,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系统地抓住几个关键环节,从而把发展的各个环节科学地统一起来,即科学发展观的层次目标是系统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决定一切的关键之点是发展,也只有发展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发展本身带来的新问题,也只能靠进一步发展来解决。因此,职业教育工作目标的设定与落实,理所当然也毫不例外地应该服从发展这个根本目标。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且必须是科学发展。落实到职业教育工作中,就是要理清发展思路,在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上统一思想,在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水平和社会贡献上下真功夫、下足功夫,在更高更新的起点上谋划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目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进入到了新的历史时期,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具体而言,我国正处于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职业教育必须肩负起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肩负起服务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使命;肩负起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历史使命。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定要根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逐步扩大教学规模,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积极调整教育结构,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确保职业教育实现科学的、系统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价值目标

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取向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职业教育工作中,就是要树立育人的新理念,在职业教育“以人为本”以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上统一思想,在进一步解决培养人的问题上下功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求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要建立起严格规范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业就业能力,同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要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提倡产教融合,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努力建设职业教育“中高衔接、专本贯通”的渠道,适应技能型人才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学习要求。此外,还要加强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衔接,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要关心教师成长,关注教师需求,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加快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

三、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范围目标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所阐述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落实到职业教育工作中,就是要在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比如办学规模、教学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在各个层面如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社会培训和终生教育等,在各个侧面如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后勤服务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如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和后勤保障等,在各个专业类别以及职业教育的其他各个领域,都有长足的发展。这样,就更加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要搞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顶岗实习。在此基础上,要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提出各行业人才培养的职业道德、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要求。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逐步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研究提出职业教育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制定各专业的设置标准、实训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和教学评估标准及方案,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协调发展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和谐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增加发展协调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表达出了这样的一个意思:协调发展是此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和重要目标。同时也可以这样认为:我国已经着眼于经济社会系统整体的互利互动和协调一致,要全面兼顾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并且从它们的相互协调关系中把握发展的总体特征和总体规律,使其能够有序循环。以一种关联思维来考察系统并突出其内部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以及它们的相互衔接、相互协同、相互和谐,即科学发展观的和谐目标是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必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原则。落实到职业教育工作中,就是要使职业教育的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等各个方面同步推进,协调发展。这就是说,在确保职业教育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注重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加强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职业教育的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加强职业院校的制度建设。尽快打通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阻碍,在二者之间架起立交桥。并且,要在适当的时候,允许一部分办得比较好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或者将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适时举办研究生学历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相互并列的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多层次、有梯度的高等职业教育,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还要架起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下一级层次向上一级层次相互递进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职业教育为我国的新一轮经济腾飞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五、持续发展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时间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的发展”,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开始了新的变革。党的十七大更是明确将“可持续”列为“基本要求”,不但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使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原则。由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与发展的有机结合,可持续成为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必要条件,因此我国社会的发展也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即科学发展观的时间目标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落实到职业教育工作中,就是要抓住有利时机,珍惜宝贵时间,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干事情,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发展这个中心不放手,千方百计,把职业教育工作搞上去。同时,要提高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一方面,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不是短期行为,更不是应急措施,而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战略方针;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真正发展,也不是三年五载短期突击就可以办得到的。因此,一方面要让教师了解企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熟悉企业相关工种或岗位、操作规范、用人标准以及管理制度;结合所教专业在生产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持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一定要通过改革创新,使得职业教育这个复合系统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并且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内和比较高的水平上一直保持下去,真正做到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六、统筹兼顾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方法目标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加强对比较复杂和关联的经济社会的综合思考,正确协调好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和利益调整。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就表明我们党将和谐社会的理念推进到了和谐世界的新的高度,同时也表明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全方位的全开放的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的方法目标是统筹兼顾。在思考问题、决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使得整个系统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发展能够相互协调、相互协同、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以获得系统发展的整体效益和最大效果,这就是统筹兼顾。落实到职业教育工作中,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等统一发展。因此,在推进职业教育某个层面的工作之时,就必须统筹考虑到其他相关层面的工作的发展是否与之相适应。如果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就应该对相对落后的部分先行补救,消除短板,继续进行这个层面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夯实基础、坚持提升内涵、努力提高质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改善条件,继续加强管理、打造特色、擦亮品牌,使职业教育进入全面、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同时,还必须考虑职业教育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并保持适度超前。就是要统筹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同步发展,并且能够比较好地为社会整体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3-10-22(10).

[2]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5-7.

科学教育的目的篇3

关键词:民族预科教w目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00-02

预科是指进入普通本专科学习之前的预备期。高等学校民族预科教育主要面向少数民族地区招生,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而在高等学校设立的向本科教育过渡的特殊教育阶段。而在预科的学习过程中,数学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热情。所以一定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保证。

而要有正确的方法首先要有正确的目标,离开了目标谈方法,不免无的放矢。那么,民族预科数学教学正确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呢?

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数学几乎都是必修课程之一,那么对数学的学习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大堆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吗?当然不是。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照本宣科似的知识的传授而已,而是要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实质。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到具体的数学定理、公式和结论的时候不是很多,但所受的数学训练,所领会的数学思想,积累的数学素养,一定能给我们带来积极的作用,助我们取得成功。所以数学的教学不能仅仅看成是传授一些书本知识而已,而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数学能力,弘扬数学文化,增进数学教养。

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当然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下面结合笔者预科教学的实际,谈谈个人的几点想法。

1因材施教

中央民族大学预科部宋太成先生在《民族预科教育分班原则之我见》一文中曾说到:“民族预科既有大学的性质,又有高中阶段补习的性质,有‘预’和‘补’两种功能,在预学专业教育相关文化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辅以补习高中阶段的某些知识。”我们的学生都是预科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当然,学生们的基础也都不同,水平参差不齐。对同一门课程,有的同学学过,有的没学过,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再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定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笔者带的班级中,有理科班,有文科班,文科班相比理科班来说,数学基础相对有些薄弱,并且上课时间全都安排在了下午的5、6节,正是学生容易犯困的时候,那么就需要在课堂上努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比如通过游戏的方式来选定到黑板上板书的同学,或者以比赛的方式做一些练习题,课外也会适当的查阅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能引入一些小故事,再恰当引入身边日常生活里经常见到的对象或事物,使大家轻松愉快地进入到数学的领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讲课节奏相对于理科班来说稍微慢一些,让大家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吸收,掌握做题的方法与技巧。如果没有任何的沟通,而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学,去灌输,那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除了文理之别外,每个课堂都有不同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状态。比如理科班中有个班级学习氛围很好、基础也很好,但课堂整体活跃程度有待提高,有些题目让大家自己去争取表现的机会的时候,班级常常一片沉默,或者让回答问题的时候,也几乎没人愿意主动回答,不是不会,绝大多数同学都可以解答出来,只是大家好像都很谦虚,其实很多时候老师在自己课堂上很在意学生对老师的呼应程度,试想,你在讲课的时候,下面的学生齐刷刷的抬头看着黑板,跟随着你的思路去思考、去演算,而回答问题也是积极热情,那么上课的劲头是非常足的。所以为了调动课堂气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应适当地在课堂上多给大家互动,调动同学们积极性的同时,既能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又能很好地拓宽学生们的数学认知领域。

2趣味教学

数学作为一种以抽象符号为文字的抽象语言,具有深刻性、抽象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也导致了数学的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所以有些学生认为数学“高不可攀”,学习缺乏主动性,害怕数学,甚至讨厌数学,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适时用一些幽默、直观、形象的语言来讲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强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比如:一个连续函数如果把它比作一段绳子,当绳子一端在X轴上方,另一端在X轴下方时,绳子必过X轴至少一次,这就是连续函数的零点定理了。而复合函数求导的时候,要由外向内,一层一层去求,这就像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剥下去,一直剥到最里层就能找到竹笋,但一次只能剥一层,否则由于竹笋皮是交错的,一次剥两层就会把竹笋皮剥坏,求导也一样,一层一层导就能求出,一下导两层就会出错。这样的讲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所以笔者在教授专业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开设了趣味数学这门选修课程,介绍了数学发展的历史、风靡全球的心算法―印度式数学速算、斐波那契数列、黄金分割、七桥问题、九宫格等知识,同时组织了趣味数学竞赛、数学名词的你来比划我来猜和趣味测试等一系列活动,让同学们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3课外学习与辅导

除了课前和课堂上要质量以外,课后的一些工作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比如作业的批改。布置的作业应该有针对性、层次性,批改作业要及时,要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在课堂上进行透彻讲评。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常常不交作业。那么在批改完一次作业以后,笔者就会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提醒他们补上,对于完成的好的给予课堂表扬。对于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也会给予表扬和鼓励,逐步建立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当然,课外也要加强自己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现代社会是典型的知识社会,而知识社会的典型特点就是知识会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并且快速陈旧。生有涯,而知无涯。要始终让自己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

在笔者带的班级里面曾有一个文科生,数学学习非常认真,上课专心致志,笔记做了好几本,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最后以总分名列前茅的成绩选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去到了目标院校,之后她曾经告诉笔者,数学之前并不是很好,因为她在问笔者问题的时候,无论多么简单、多么微小的问题,笔者都是耐心细致地给她讲解,让她越来越喜欢数学,越来越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青少年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

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作表率。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不断进取,为民族预科数学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韩淑芹.浅谈大学数学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5):131.

科学教育的目的篇4

【Keywords】thecostofcollegeeducation;costaccounting;accountingsubjects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33-02

1引言

为了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为配合财政预算改革和满足高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结合《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修订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调整了部分会计核算科目,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完善,对高校的会计核算进一步做了规范,但依然没有明确设置教育成本核算科目,没有实现对教育成本的核算。因此,如何通过设置会计科目进行日常会计核算,反映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成本,是高校管理者以及每个财务人员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2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概念及特征

高校教育成本是指一定?r期内为培养本校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是指高校教育的实际支出,不含学生的个人教育成本或机会成本,简而言之与高校教育学生相关的、由高校支付的费用均应计入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1]

高校教育成本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高等学校及其下属单位是成本核算的主体;②学生是其核算对象,学生的在校期间是成本核算的核算周期;③有明确的成本核算范围,只对与学生有关的资源实际耗费进行计算,不包含机会成本。

3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有了较大改变,进一步细化了对支出类的会计科目,区分了资金来源和性质,以及使用范围等,新制度将原来的“事业支出”细化为现在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等主要的五大类,再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作为经济分类,更加细化了核算管理。新制度虽没有明确提出成本核算的科目,但是完善了会计核算基础,扩大了权责发生制的使用范围,这些对完善成本核算科目设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精确性提供了保障。另外高校基建并入学校的“大账”,保证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完整性。

高校教育成本可以衡量一个学校的经营管理水平,还有学校的办学效益,提供教育活动中耗费资源的数据,以便满足政府、社会、学生等不同主体对高校教育成本信息的需求。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大部分高校只是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其大部分资金都来源于政府拨款,用于日常运行,会计核算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也没有专门的核算教育成本的会计科目,严重制约了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长期以来也没有要求计算教育成本、计算盈亏。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也没有一套完整统一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和核算管理体系。

4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4.1会计核算基础的差异不利于成本核算

新会计制度中指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因此高校的很多经济事项中,货币收支和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不一定完全一致,在收入和支出的确认方面,两种核算基础有着较大的差异,以货币收支为依据核算成本造成数据的失真,并不能准确、及时、完整的反应高等学校的经营状况。

4.2目前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依然不明确

高校的费用支出种类非常之多,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债务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其他资本性支出等等,在核算教育成本过程中,如果不加以归类,简单地以学校所有实际支出作为成本的话,势必会大大高估了教育成本,比如:高校的科研经费,高校科研成果是衡量一个高校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老师教学的重要资料,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科研成果,将科研支出全部计入教育成本,肯定会夸大高校的教育成本,因此是否应该计入,或者计入多少都是影响成本核算的重要指标。还有就是离退休人员经费,离退休教师的工资福利支出是否应该计入教育成本也是目前讨论的重点之一。

4.3长期以来的外界环境不重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

在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盈利组织,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不会对每一笔费用的支出去计算成本、利润等,而更加关注的是招生情况、学校的声望和排名等,另外学校大部分收入还是来源于财政的拨款,着重于教育设施、校园基本建设、科研和专项项目的投入,对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更加没有那么强烈,最多只会考虑到收支平衡。

5完善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科目设置

5.1按照与教育成本相关性的重要程度分类设置科目

高校支出种类繁多,首先要归集和剥离与教育无关的费用,再按照与教育成本直接、间接等重要程度设置科目。①将科研支出以及科研分摊费用支出,还有其他不列入教育成本的划分为与教育无关成本,在核算教育成本过程中应该予以剔除。②与教育相关的直接成本,如:教育事业支出、学生经费支出等计入完全教育成本,“教育事业支出”科目是用来核算与教学工作直接相关的各项成本,包括:教学直接费用、教务管理费用等教师授课课酬、教务办公用品、考务费用等等。“学生经费支出”顾名思义就是与学生教育直接相关的支出,包括:学生奖助学金、学生活动费、学生实习、实践费、学生管理费、招生及分配经费等等。③与教育相关的间接成本,主要涉及的是公共部分的费用支出,如:后勤公共服务支出、图书馆运行费用、财务费用、行政管理费用等等需要在期末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的支出,这部分费用往往既涉及教学又涉及科研。

5.2增加成本核算相关的功能类明细科目的设置

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难度很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核算范围不明确,成本核算没有相应的依据,论文根据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与学生教育有关的直接和间接费用都直接计入或分配计入高校教育成本,与学生教育无关比如科研等费用则不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由于新会计制度的支出科目无法明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在进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时可增设计入教育成本和不计入教育成本功能类明细科目,虽然目前经济分类中将各类支出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但依然没有解决支出科目与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内容不一致的问题[2]。例如,学校新购入一批固定资产,在购入时计入对应的支出科目,但是不能一次性全部计入教育成本,通过每月计提折旧分期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另外,新会计制度虽然提出固定资产要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要进行摊销,但目前高校对于折旧和摊销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并没有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类科目,因此在科目设置中可以考虑以相同金额计入对应的支出类科目的借方和贷方,用支出类科目的借方发生额作为提取高校教育成本的数据。

5.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设置和细化会计科目

科学教育的目的篇5

关键词:法学;技术型人才;教学体系;法律人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校为了顺应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思路,近一半的工科院校开设了法学专业,并很快成为我国的法律人才的培养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近几年来,与工科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看好形成鲜明对比,法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某些工科院校整体就业率的棘手难题。对于法学学生本人来说,由于法律行业实行十分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法院、检察院和律师要通过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而很低的过关率使得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难道是我国的法律人才的培养规模超过了社会的需求吗?回答是否定的。事实是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逐步实施,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一直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以律师为例,目前我国只有律师12万人,平均每万人不足一名,而美国平均每300人中就有一名律师,因此国家要求未来几年全国培养出30万名律师。”可以预见,随着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法律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迈入21世纪的中国正期待着大批高质量的法律人才和以法律为背景的大批经贸、金融、行政管理和外语等社会通用人才。

一、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法律人才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法学研究型,即四年法学本科毕业后,再经过三年法学研究生课程的学习,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以及获得更高法学学位者,这类人才在经过将近10年的正规法学教育和法学知识的熏陶,对法律规则和法律现象已经有了深刻的感悟和理解,是一类以精见长的主要从事法学教学和科研的法律人才群体;另一种是法律技术型,即四年法学本科毕业直接进入社会,法学双学位以及在获得非法律专业学士学位后,再经过三年的法律学习获得法律硕士学位者,这三者构成以知识面广见长,以从事法律实务为主的法律人才群体。对于前者,工科类高校在法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经验和学术传统等方面先天严重不足,也缺乏相关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资源优势,显然工科院校的法学本科教学难当此任,不能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向,这一任务应当由传统的政法院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承担,而对后者正好是工科院校的强项,因为工科高校是工程技术研发的基地,是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在这种讲究动手能力、不断探索以求更好的工科学术环境下,培养出法律的能工巧匠是情理之中的事,也是工科院校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这也正是工科法学教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所以,我国工科高校法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转变一直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做法,不论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全面适应法律技术型人才培养。走以培养法律技术性人才为主,以培养法律研究性人才为辅的道路。

二、法学教学体系的重构

法学本科教学是法学教学的主流,法学本科生是正统接收到系统的部门法、法学思想、法学方法和法律文化的法律人才,是国家法治建设的生力军,这些学生有一部分在毕业后要读硕士、博士学位成为法学研究和法学教学的中坚力量,另一部分要通过司法考试进入国家司法行业,从事一些法律实务的操作和研究,其他的一部分则要进入企业或事业单位从事法律事务或行政管理工作,不管毕业后从事什么具体工作,在本科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保证学生质量是工科法学教学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提高素质和保证质量的目的,现行的法学教学体系还有许多方面亟待改进。

1、课程体系的设立

(1)主干必修课程的设立不完整。各高校还是沿用四大板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惯用做法,法学专业必修课几乎都是法律原理和部门法,缺少法律技术方面的课程,如《法律论辩》、《案例分析方法与技巧》、《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和《司法心理和司法技术》等,更没有法律实践性方面的课程,如《律师诉讼技巧》、《商务法律实用》、《非讼处理》,《谈判技巧》等等。事实上,法学是一门由法律原理和法律技术组成的学科体系,熟知现行法律的条文固然十分重要,但知晓法律条文背后隐含的法律原理和法律精神,并在全面把握条文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法律问题的解决,并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更显重要。没有法律技术和法律实践方面的学习和训练,遇到实际的法律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可以说,只有法律原理和部门法方面的课程而没有法律技术和实践方面的课程的法学课程安排是残缺的,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法学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很快作为专业人员比较顺利地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法律问题。

(2)选修课的课程科目严重不足。法学是治国之学,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方面的知识,也涉及人的精神世界,所以作为法律职业群体广博的知识面是必不可少的,而在现今的工科法学教学体系下,法学类学生的选修课很少,如《自然科学概论》、《法律语言学》、《世界思想史》、《心理学》和《世界法制史》等常识性的课程严重欠缺,没有了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作为储备,要想使这些法学类学生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法律、认识社会,并运用法律解决复杂的法律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设置的很少量的选修课课程,也是以部门法为主,并未涉及到法学的宏观性和全局性层面,如《法律原理》、《法哲学》和《法学方法论》等,也并未根据法学学生的特点和知识背景设置相应的选修课程。

(3)法学双学位以及非法学类学生的法学类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不科学。(1)法学双学位学生是在主修本专业课程的同时,辅修法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这是高校学分制改革后,顺应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知识的整体化发展趋势而出现的新生事物,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材的选择不合理,法学双学位教材和法学本科生使用的教材是同一教材,而且大多是研究性的教科书,如《合同法学》等,这些书中的一些观点也不是定论性的学界共识,而只是研讨性的一家之词,这就使这些非法学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其实对于法学双学位学生而言,法学只是其辅修课程,是在主修专业的基础上比较系统的学习法律知识,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有鉴于此,对于以工程学科为主修专业的法学双学位学生来说,要求他们达到与法学本科生一样的法学知识水准是不现实的,他们没有必要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探究法学界有争议的问题,所以应该选择简洁明了的普及型的法学教科书,如《合同法》等,至少应与法学本科生所使用的教材有所区别。(2)非法学类学生选择法学类课程作为其公共选修课,其目的主要在于拓展知识面,弥补自己先天的工科专业背景而出现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不足,了解作为社会规范中最基本和最主流的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以后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人进行人文知识储备。鉴于这种原因,开设如《公司法》、《合同法》、《婚姻家庭和继承法》以及《法律思想史》、《中外法制史》等课程是完全必要的,但若开设如《刑法学》、《诉讼法学》之类的法学类的专业主干课程就有点脱离学生实际,勉为其难了,同时在选修课的开设方面还要考虑法学与工程学科的交叉,如开设《工程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课程,再者在讲授法学类课程时,对与工科相关的法学内容有所偏重也是十分必要的。

转贴于

2、教学方法

(1)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使课堂教学缺少亮点。由于承担工科类法学本科教学任务的主要是法律硕士毕业生,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法学本科教育,大多数本科阶段是非法学的其他专业,自身对法律的理解就十分有限,加之年轻还来不及对法律规定背后暗含的深刻含义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所以在课堂上只能照搬课本,不可能出现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和具有启迪意义的授课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法律以及部门法只能是肤浅的表面了解,学习的过程也变成简单的记忆背诵的过程,不能真正地理解法律,这就极大的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在对法律原理、法律条文的深刻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科研课题和研究成果带入课堂教学之中,使教学内容具有学术深度,使课堂具有学术氛围。

(2)案例教学的滥用淡化了法学基础知识的讲述。在工科类院校中承担法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都是兼职律师,繁重的律师事务和律师的工作特点使这些教师本身就对枯燥的法律原理不感兴趣,为了填补时间的空白和缓解课堂的沉闷气氛,随手拈来几个与所讲授内容关系不大的案件大讲特讲,讲者津津乐道,听者十分热闹,但这正好颠倒了课堂教学的主次,案例只能是为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法律概念和原理而列举的具体实例,绝不是为了案例而案例,更何况对于一个初涉部门法的学生来说,盘根错节的案件只会使他们犯晕,对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多大的好处。

案例教学是英美法系国家法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法学教学中的推广曾使枯燥的法学课堂教学有了生机,但这种教学方法更适用于法学研修型教学,如法学研究生、博士生的教学以及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培训,因为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必须是在学习者对相关法律比较熟悉并且具备了法律实务方面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初学者掌握和理解法律原理、熟悉法律的具体规定以及法律规定的深刻内涵才是关键,这也是法学课堂教学的重点。笔者认为,课堂应以法律原理和具体法律规定的讲授为主,案例可以在经过教师事先精心选择,在有益于对具体法律原理和法律规定理解的前提下,作为课后的思考题,在学生深入思考和相互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公布答案并予以讲解。

3、实践环节

在法学教学观念上,我们一直比较重视法学基本原理和部门法的教学,在教学的目的取向上,试图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进行法学研究、写作论文和能力的法学人才,所以就有了重书本知识而轻实践教学的潜意识。诚然对于法律人才来说,扎实的法学基础固然非常重要的,但法学更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体系,没有亲身感知和具体的法律实践的锻炼,对于一个法学学生是难以想象的,法律实践的过程就是检验书本法律原理,运用法律规则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在实践中理解书本知识,提出新问题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没有参加过法学实践的法学学生就像一个工程专业学生没有进过实验室一样不可思议。所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是十分必要的,要在理工院校法学教学中使模拟法庭成为法学教学实践的常态,同时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不定期组织学生旁听真实的法庭审判,参与案件的讨论,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学生针对特定的法律主题,深入基层进行法律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出调查报告。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学会用法律思维思考社会问题,用法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三、结语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使法律人才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但同时社会对法律人才的质量和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法律人才是社会的精英,他们担负着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崇高使命,他们以维护人类公平正义为己任,本身不仅应具有清晰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以穷究事理、探求事实,而且应对现行法律的内容和深意谙熟于心,更重要的是具有法律辩证、法律书写、法律思维之技巧和实践能力。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的校训是:“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他们认为“一定要有法律学问,法律道德和社会常识,三者兼备,然后才称为法律人”。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家邱汉平曾说过:“一个合格的法律人才,要认识时代的精神及时代的倾向,要了解法律的旨趣及现行法的文义,要诸熟审判方式及应用心理学,要知悉人情世故及社会的复杂组织,要有道德涵养并能舍弃小己”。

科学教育的目的篇6

一、UiS致力于广泛收集数据、提高数据质量,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确立,促进教育决策

《世界教育信息》:首先请您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UiS的主要职责、组织架构、近年所开展的教育统计评估活动等。

西尔维亚・蒙托亚:UiS是联合国组织架构内主管教育、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分支机构。UiS在联合国的授权下,在国际层面收集并比较数据。我们遵循双重管理系统:既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管理章程,又遵循联合国统计委员会(StatisticalCommission)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后者对全球范围内的数据收集活动进行指导。我们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依据一定程序收集并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数据。在数据之前,我们会与数据来源国沟通,说明什么样的指标和数据将会被。鉴于某些数据的政治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理解某些信息的无法获得政府批准。作为联合国分支机构,我们充分接受和认同这样一个事实,即国家是唯一有权决定相关事务的主体。UiS也承担某些独特职务。我们掌握全球对教育、科研、研究者投资的数据,并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商等活动,如参与教育方面SDG4最终指标的建立。除了数据收集以外,我们还帮助国家确立教育发展指导方针,加强能力建设、确定相关指标等。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非常愿意与各国协作努力。这也是我们这次来到青岛参加国际教育信息化会议的原因。

当前,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员流动性增强,数据的流动和发展边界不复存在,这在移动设备、云存储的发展等方面可以窥见端倪。UiS充分认识到这一现实,并将更好地应对挑战。我们将与各个国家共享建立更佳数据和指标的可能性,并愿意帮助国家制定自己的发展框架。但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各国自己的事务,而非UiS的核心职能。因此,我们希望与国家和国际社会展开充分合作,但并不会过多干涉各国内部事务。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哪些颠覆性的影响?UiS在促进以上目标实现过程中能够提供哪些支持?

西尔维亚・蒙托亚:此次会议期间,很多发言者探讨了iCt发展的不同方面,他们的职业背景各不相同:有的来自产业界;有的来自政府和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的同事正在致力于为各国制定共同框架的开放平台提供政策建议。在此方面,我认为指导方针是清晰的:框架首先阐明了可获性的问题,即儿童是否能够真正通过电脑学习并获得相关技能。如果儿童不能阅读、理解和识字,他们同样不可能通过电脑阅读网页。此外,框架阐明了这样的电子设备需要在学校安装,而这需要社会多方努力。首先,政府要激励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互联网服务,即学校没有设备和网线,那么iCt的发展进程就很有可能受挫。其次,政府并不是唯一供应商,市场参与者也应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在寻求利益的过程中完成对公共服务的供给。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良好的宽带和软件研发系统,因此科研机构的作用也很重要。

GpS等高科技让我们能够发现过去被排斥在数据统计之外的人群,这说明从前的很多数据都是低质量的。因此,科技是帮助人们精准发现数据对象、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工具,并将直接促进教学的改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学习相关技术,准确识别学习者的需求。在这次会议上,美国教育技术办公室主任索思的演讲中提到了教师能力建设的相关内容,而这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需要关注教师、为教师投资,并铭记一个事实:在家长工作缠身的今天,教师往往是与孩子打交道最多的群体。iCt和SDG4在《教育2030行动框架》目标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此外,我认为教师能力建设也应成为其中一项重要指标。我们需要在不同层面上完善各项指标,包括市场指标、区域指标、国家指标等。我认为,容纳更多维度的指标应被提上议程,以帮助各国从更综合的角度制定iCt计划。我认为,这对中国来说是个挑战。中国在《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将代表其所在的地区,我相信中国有能力将建设更多指标的需要提上议程。此刻是推动《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对该教育议程的重视对全世界来说都有重要意义,我们欢迎中国向世界各国分享愿景、目标和相应措施。

具有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建设能力的国家都希望推动自身教育发展进程。UiS密切关注各国的建设能力和需求的公布,但这一过程应当是各国自主决定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尤其强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建设进程中的平等性。《教育2030行动框架》还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一个事实:尽管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社会不稳定,甚至政治危机的状况,但他们在推动教育发展方面做得很好。该教育议程还可以让各个国家对邻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建设状况有更清晰的了解,从而对自身行动和关键目标有更清晰的认识。毕竟,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多于挑战

《世界教育信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统计或教育评估带来了哪些机遇及挑战?

西尔维亚・蒙托亚:我认为,机遇肯定是多于挑战的。信息技术确实曾被误用,但即便如此,它确实带来了促进全球沟通的机会,这在过去不可想象。如今,借助移动设备,人们可以在全球层面进行沟通、分享和交流。然而,相当数量的人口没有享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这造成了不平等。信息技术也带来了很多其他问题,如在数据方面,很多人可以不受限制地收集和数据,这可能会对信息透明度和信息隐私带来影响。同时,某些信息收集过程可能会造成对个人、家庭、学校等主体隐私的侵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同层级的机构应协同行动,包括区域层面、国家层面、超国家层面等。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已经开始着手应对这一问题。对于以上挑战,我认为是可以通过管理和协作解决的。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追踪学生的表现,并与同事在全球层面分享信息。在很多情况下,信息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是一种重要手段,有时甚至是唯一手段。例如,在帮助患有亚斯伯格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人群以及残障儿童方面,我们能借助的手段往往就是信息技术。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采取积极的、创造性的方式使用我们的大脑。

三、国际评估项目应审慎和使用数据

《世界教育信息》:近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piSa。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西尔维亚・蒙托亚:总体来看,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是国家更好地认识教师的作用、更好地了解不同评估和合作手段的机会。piSa和很多其他国际评估项目一样,展示了对看似显而易见的问题进行认真评估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有机会思考“什么是概念框架”“如何将问题归位”“如何撰写报告”,以及“如何将学生表现与其他指标相联系”等问题。在这一方面,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为教师提供了获取和使用高质量数据的机会。如果想要获取高质量的数据,就要在数据获取过程中严格规范操作,包括建立评估模型、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数据等方面。国际层面的数据可以让国家更有效地决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只是国际评估项目很多作用中的一方面。我们理解各国政府的难处,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现实状况和语言情况,单纯的比较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困难而不切实际的。尽管如此,国际评估项目为国家提供了参考高质量数据并了解学习结果等相关指标的可能性。国际社会对于数据处理过程有严格的程序规则,国际评估项目所获得的数据在质量和获取的规范性方面都是有保障的。同时,数据的和应用应当被认真考虑,任何篡改数据、夸大数据作用或在国家之间进行单纯比较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国际评估项目在教与学过程的信息收集、完善提高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

四、让各教育主体合理参与国际评估

《世界教育信息》:数据收集和统计是教育评估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请您举例说明应如何保证数据收集和统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及如何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决策与制定战略规划。

西尔维亚・蒙托亚:在数据准确性方面,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主要国际评估项目的实施过程,就会发现国际数据质量管理中心在数据准确性的控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对于信息收集过程是否合理、问题的设置是否遵循同一标准、如何处理报告中的数据缺失等问题,都要在数据收集和统计过程中被考虑与控制。UiS作为SDG4制定过程中的领导者之一,为处理相关问题,正在制定数据质量评估框架,以让相关国家在推动这一进程时有更明确的指导规范。

在数据收集过程完成后,数据过程也要考虑准确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包括考虑“如何将数据向社会公布”“不同利益方将如何使用数据”等问题。在教与学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忘记,数据信息不仅是为专家学者和决策者准备的,也应对家长、学生、校长和教师开放,他们也是这一过程中的主体。事实上,家庭和教师是参与教与学过程最广泛的两个群体,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家里,就是在学校度过。但这些群体是目前接收信息量最少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希望社会相关信息。“数据素养”(dataliteracy)和“数据管理”(datamanagement)是国家需要努力的两个方面。前者涉及如何让教师和家长更准确地理解数据。例如,在piSa排名中,中国排第4,阿根廷排第59,这意味着什么?对一名教师来说,如果希望改善学生的表现,甚至改善整个国家的教学资源状况,应该怎么做?这时,教师就需要首先了解问题出在哪儿,以及应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善这一局面。同样,如果家长想了解这些数据的含义,以及帮助孩子改善学习,数据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数据管理方面,iCt技能教育是必要的。我们需要讨论如何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采取行动,需要思考如何进行教学改革,需要决定在什么周期内追踪评估结果。数据本身可以作为追踪和监控的管理工具,也可被用于能力建设。piSa在某方面的优势也可能成为弱势,因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例如,piSa并非完全基于课程设计,阿根廷在评估中排第59位并不一定意味着其教育体系方面出现了问题。piSa评估的内容包括儿童接收信息的各种渠道,无论是在学校,还是通过看电视学到的内容。因此,在piSa中排名较低是该国社会各个主体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尽管人们往往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于国家,但仅用piSa来判定国家教育发展情况是不公平的。UiS认为,如果不能合理参与评估进程并被充分告知相关信息,家长和其他社会公民就很难采取合理的行动。数据在制定决策和采取行动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无论是piSa,还是其他国际或国内评估项目,其数据都应能被社会所用,应被传达到能真正改变现实的人手中。因为我们必须承认,很多决策者对区域实际情况不甚了解。我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在我去过的所有地方推动《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理念,就如同在此次会议中我们所做的。然而,要想真正影响到能够改变现实的人,这还远远不够。在社会的协同努力过程中,政府起着关键性作用,需要明确愿景、制定行动计划,并在全社会寻找合作伙伴,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另外,政府应在向全社会告知和明确问题时扮演关键性作用。我很高兴看到中国政府提出了愿景明确、框架清晰的iCt计划,这反映了政府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心和努力。

科学教育的目的篇7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满意度

继续医学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转向终身性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其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日新月异的医学知识,提高自身技术和竞争力,更好的服务于临床。继续医学教育形式多样,主要包含Cme项目、学术会议、远程教育、科研项目、院内学习等。如何切实发挥继续医学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评价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效果是一项重要工作。本研究调查和评估了参加浙江省某论坛的放射科医师对该项目的满意度,为进一步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供建议。

1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参加浙江省某论坛的放射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所得结果录入epidata3.1,经初步处理后,导入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社会学特征

本调查共获得89个有效样本,其中61人为男性,占68.5%,女性占31.5%。有89.9%的被调查者年龄在30-49岁之间,50岁及以上的仅2人。79.8%的被调查者具有本科学历,14.6%具有硕士学历。被调查者70.8%均为中级职称,其次是副高级职称,占16.9%。从业年限在10-19年的被{查者最多,占44.9%,其次是从业年限在20年以上的,占32.6%。被调查者在三甲医院、三乙医院和二甲医院基本分布相当。

2.2满意度

根据调查结果,59.6%的被调查者认为本想本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本学科最新发展,最新成果或亟待解决的问题。40.4%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是是本学科最新发展、最新成果或亟待解决的问题。10.1%的被调查在参加项目之前全部了解本项目的基本内容,87.6%的人部分知道本项目的基本内容,2.2%的人在参加之前不了解本项目的基本情况。

如表1所示,51.7%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本项目的学习,收获令人满意。37.1%的人被调查者表示很满意。48.3%的被调查者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很满意,而对教学计划安排很满意的百分比为36.0%,对编写的教材很满意的百分比则为31.5%,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教师的授课内容,仅1人认为教师的讲授内容一般。

根据图1可知,认为本项目能够开阔思路的被调查者有69人,应答百分比为77.5%,其次,提高临床诊治能力的应答人数为40人,应答百分比为44.9%。说明本项目的实施中,给参加者带来最大的收获是开阔思路和提高临床诊治能力。

3讨论及建议

3.1满意度还有待于提高

根据结果可知各个调查内容中,被调查者感到很满意的百分比在50%以上的内容为零。其中大部分被调查者(均在50%以上)作了中间回答。其中满意度水平较低的为编写的教材的满意度和项目的教学计划安排。项目的实施中其教材可能多为授课时ppt的装订版,甚至无教材可以提供,缺乏系统化的编著和系统化的针对项目的目标和内容进行规范详细的描述。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实施时间大部分为非工作时间,一般会与医护人员的休息时间相冲突,因为得不到非工作时间的妥善休息,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会因此增加,再加上课程计划因为时间有限,大都安排较为紧凑,节奏较快,可能会有部分医护人员难以适应。从项目执行者层面,应充分考虑项目目标人群的需求,合理安排课程以及课程持续时间。从项目参加者层面,应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宜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时间较为充分时参加对应的项目。

3.2加大远程教育发展力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双向视频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极大的丰富了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远程教育可以节约时间和人力,尤其是对于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地区。远程教育平台的合理使用可以解决部分人员的工学矛盾,并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节奏,合理安排学习计划。远程教育的发展使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基层地区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提高医务工作者水平。

3.3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评价,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质量

继续医学教育的实施重在其产生的效果,是医技人员在经过培训之后,能否真正提高自身的理论、技术、诊疗水平等,满足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提出的健康需求。对继续医学教育进行评估,可以发现实施中产生的问题,为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科学教育的目的篇8

摘要:近年来,随着两岸交流合作领域的逐步扩大和深化,两岸的教育合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在先试先行的机遇和原则下,福建省充分发挥对台交流的资源优势,于2009年5月成了全国首家“闽台联合培养本科人才项目”---闽江学院海峡学院,经过四年办学,现已有三届共1200多名学生赴台湾学习,联合培养的第一届学生于2013年6月顺利毕业,同时福建省有更多的高校也开始开展对台的教育合作,做为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学生,除了在教育模式、专业学习、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大陆其他高校的学生不尽相同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层面也应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内涵,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两岸高校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关键词:两岸高校;合作办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两岸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出现了领域扩大、内涵加深、形式多样的发展态势,呈现出友好合作、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两岸的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也进入到实质性、常态化的阶段,据不完全统计,两岸已有400多所院校签署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对台交流合作最前沿的福建省,在2011年高考招生中,单就“闽台联合培养本科人才项目”的招生就有27所院校、142个专业、计划招生6000人,在《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中就明确指出:“力争到2012年,闽台两地联合开展试点的高校达到60所,其中有5所以上的台湾高水平大学与我省高校开展实质性的教育交流合作”。可以说福建省的“闽台联合培养本科人才项目”无论从规模、层次上都是逐年提高,目前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一般采用“三+一”双校园学习模式,即四年学习期间,学生第三年(大三)到台湾合作大学学习一年,其他三年在大陆学习,由台湾合作大学,派出专业教师分阶段性集中授课。可见两岸教育交流合作,从原来的大陆派出少数交流生在台湾大学进行的短期学习,以转变到大规模的学生赴台进行长期的系统性学习,福建省从2011年9月起每年都有大规模的大陆学生赴台一年学习、生活。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如何采取有效的工作和方法,以确保学生健康的学习、成长,如何更好的服务于两岸交流合作大前提,因此做好两岸高校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两岸高校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台湾近现代的文化思想受欧美日影响较大较深,在意识形态上与欧美日有着相同或等同的价值取向,强调的是“个人为本”注重的是“经济利益”,这对学生长期接触和学习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有冲突和矛盾,将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一定的影响。

台湾的政治体制的不同,台湾的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很大,台湾的各党派的政治斗争此起彼伏,形式也层出不穷,虽然两岸关系总体趋于逐步开放深化,但由于体制的不同,台湾内部各利益集团的目的的不同,导致两岸关系会有反复,这对联合办学的健康持续发展会有负面影响,存在不稳定因素。

一些非法的、反华的、分裂的组织和人物,在台湾活动是较为公开化的,有的甚至于是赤裸裸的,他们到处散布反华言论,推行西方民主和分裂思想,因此不排除他们的活动对我们赴台师生的影响。两岸合作办学费用高,就读合作办学的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有的家庭可说是“非富即贵”,高配置的物质生活、超寻常的家庭宠爱、少经历的温室生活、无坚苦的思想观念是这些学生的通病,他们追求自我意识和个人感受,缺乏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另一方面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高学费是他们精神自卑、经济重担的根源,在台湾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将给他们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和和思想压力。

学生对台湾的法律规定(如台湾法律规定:大陆学生在台不得从事劳务工作,一但发现将给予遣返、大陆学生赴台学习签证只有一学年2次,学生中途返回将不能在入境)、规章制度、学习生活环境等不熟悉和环境的突然间改变,由于学生个体水平差异,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将导致在赴台后生活、学习上将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变化,这都需要一定的适应期。

二、注重在大陆的前期教育管理成效

我们国家的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视的,有专门的教育体系和管理队伍,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专业教学教育并行的两大教育轨道,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德育,这其中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但主要是对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指导和引导,核心内容就是—立德树人。大学前两年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前期阶段,也是其“三观”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时期,除了要注重对这一时期学生的性格特点、价值取向、身心发展等个体因素的把握、了解外,还应从以下六个方面重点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加强以爱国、爱党、爱集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在大陆学习的前期,要加强和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爱党、爱集体的意识,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意识形态。让学生充份了解,我们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这是原则问题不容质疑。同时要正确认识和有效处理国家根本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倡导团结互助、同心同德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意识思维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辩别力,能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有明确、正确的坚定立场,避免被不利因素所误导、利用甚至是参与其中,让学生明白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应以国家民族的兴亡发展和根本利益为己任。

2.充份发挥和挖掘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明的现实作用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渊远流长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创造了不可胜数的文明财富,这是一笔丰厚的文明遗产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要充份发挥这些丰富的文明遗产,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明教育,树立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图强的坚定信念。同时还应深入挖掘,两岸文化同文同祖、一脉相承的共性基础,明白两岸人民同是炎黄子孙有着血肉亲情,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赴台后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达到明确学习目的,并在学习期间和今后保持和发展与台湾合作大学师生以及广大台湾同胞的良好关系。

3.开展使命和责任教育

大陆学生赴台,除了一个学生身份即通过台湾的学习,享受到台湾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外,大陆学生还有另一身份就是两岸交流合作的体检者、实践者和最终的成就者。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两岸交流放开,并逐步变的频繁和丰富,交流合作打破了隔阂、促进了互信、增进了亲情、产生了成果,大陆学生可以通过两岸合作办学赴台学习,这本生就是一个新成果,他们赴台学习将承担着两岸进一步交流合作的使命,他们可以说是代表着大陆学生的整体形象,甚至是大陆青年一代的整体形象,他们有理由、有义务、有责任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友谊之花和实践之果,因此我们要加对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知教育,赴台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建立与台湾同胞的友好关系,展示大陆学生的良好形象和素质,明确赴台学习的意义,身感自身的使命和重任,通过身体力行为两岸交流合作作出一份贡献。

4.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现在依然还有很浓追求标准化的思想,培养的是有统一标准的合格的“学生产品”,而缺乏个性化塑造和创新力培养,“有个性”可能还是个贬义词,有时在学校和老师的嘴里可能意识这学生不服管教,我们在管理层面中也多注重“管”而少注重“理”,例如一个活动,从开始到过程到结束,都有完备的组织程序和规律模式,对学生的活动要求就是积极配合和认真执行,长期的规律模式下存在着规范化、组织性强的特点,但存在也自主能力差、创造能力不强的问题。台湾各方面受美日影响较大,他们的学生自主性强,长于实践,学校多站在辅助的立场,大胆的让学生自主完成。因此我们要转变思想观念从“管”多“理”少转变为“管”少“理”多,从简单的要学生完成任务只注重结果,转变为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参与其中、注重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有实践能力,在赴台后可以积极的参与台高校的社团组织、学习实践等活动,相互促进、相互学习。

5“.早培重育”严格学生党员的培养和考察

我们国家高校除了人才培养任务,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学生党建工作,我们在对两岸合作办学学生党建工作中明确“早培重育”的工作思想,严格按照党员发展程序发展学生党员,要在新生入学时就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通过早宣传、早教育、早培养的方法发展学生党员,要在如军训、学生干部自荐、团组织推优、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发现好苗子着重培养,培养出一批思想正、素质好、能力强的能够在大陆和台湾的学习期间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学生党员。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例如我们的学生党员发展从时间来说,在大一上学期确认为入党积极分子,通过一年培养考察,期间送党校学习并结业成为党员发展对象,到大二上学期末,最迟到大二下学期初通过考察就可以发展成预备党员了,然而预备党员的一年考察期间学生正好赴台学习,还有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发展的入党积极分子他们要在台湾学习期间完成党员发展对象的工作,他们如何上党校?如何接受党组织的培养和考察?因此做好在台学习期间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培养考察是一个重要工作和难题,由于体制的不同和敏感性,我们不可能在台湾大张其鼓的搞学生党建工作,完全可以采取灵活的培养考察形式,在抓好前期培养考察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现代网络的远程技术开展网络培养考察,让学生上网络党校,参加网络学习和组织生活,发送电子邮件汇报思想动态等,同时大陆的党组织可以定期的赴台进行考察和谈心工作,做好紧抓跟踪教育,当然大陆的党组织的赴台进行考察和谈心工作要采取相对平稳的方式。

6.开展赴台前的适应和了解教育

为了使赴台学生赴台后,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生活,减少适应期的不利因素,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加强赴台前的适应和了解教育。

⑴开展政策和制度教育。要在赴台前向学生进行赴台相关手续流程、出入境办理等宣讲工作,开展对台湾地区法律法制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对台湾地区法律中,针对非台藉人士和大陆学生等群体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

⑵开展台湾合作大学及城市基本情况教育。可以邀请台湾合作大学的教师代表,开展对台湾合作大学的发展建设、历史传承的等情况介绍,以及赴台后的学习规划、教学安排、住宿生活等情况介绍,进而可以介绍所在的城市的基本情况(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气候环境、交通购物),为便同学们提前有个印象。同时也可以让赴台学习生活过的师生开展专项的宣讲工作,这将更具说服力。

⑶开设心理适应辅导教育。要加强心理辅导和引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主能力、心理自调节能力。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人际关系,对是非曲直具有较鲜明的判断能力。以一个健康身心状态面对赴台学习生活的任务。

三、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段对接”机制

两岸高校合作办学是“分段对接”形式,主体是课程体系的“分段对接”,在思想政治上也要进行“分段对接”的教育,要严格按照两岸高校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的教育过程建立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段对接”机制,明确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的工作:前期阶段(大一、大二阶段)、中期阶段(大三在台学习阶段)、后期阶段(大四阶段)。前期阶段:要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两课”的学习,努力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传统优良思想文化的教育,树立民族大义和复兴大志,通过深入扎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进步、正确的“三观”和坚定不移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思想信念。同时要加强特殊生(有心理问题、家庭贫困、学习差)的教育和帮助,关心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要注重生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培养和考察,打造一支有坚强有力的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队伍。

中期阶段:要选拔素质高、思想好、业务精的教师做为赴台教师,随同学生赴台并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同时要明确大陆赴台教师的职责和协同台湾合作大学的共同管理机制,两岸师生可定期召开务实会议,交流经验并协商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要教育赴台学生以“学习为第一要务”,在台期间要加强学习,努力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赴台学生中要提倡团结互助,相互关爱的镜精神,要正确引导赴台学生加强与台湾合作大学师生和其他台湾同胞的友好情谊,鼓励学生参与合作大学的学生社团组织和活动,开展相互的交流和学习。同时要教育赴台学生要遵守台湾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对非法和反动的活动、言论和组织,要做到不参与、不传播,遇到情况要及时汇报。要加宣传的力度,要在赴台师生中指定好通讯员负责在台学习期间的新闻宣传工作,要擅于发现新闻亮点,积极地宣传赴台学生在台湾学习期间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成效,以及与台湾合作大学师生和其他台湾同胞的友好交流情况。要做好学生四次往返的组织、协调工作,以确保万无一失。同时还应按照组织原则做好在台学生党员的培养和考察。

后期阶段:要做好学生回大陆学生活的适应期的过渡和调整工作,要做好毕业班学生的毕业、就业、升学等相关的常规工作,从每个方面关心帮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人员,特别是已赴台工作过的人员,要擅于总结经验,加强研究,形成成果,为构建适应两岸高校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智力保障和思想源泉。

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主要是由思政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组成,前者进行思政课教学,具短期性、普遍性,后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主要是长期性、针对性开展对大学生堤岸思想道德、身心发展、学习生活、职业规划等工作,要做好两岸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工作,就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首先注重选拔,我们要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来选拔队伍人员,指保证学历、专业的基础上,注重选拔甘于奉献并有能力的奉献的人才。其次要大力度的培养,积极鼓励队伍人员的深造和学习,包括赴台的学习考察;要提高队伍人员对学术型、专业化的要求,促进队伍人员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总结。最后要保证队伍人员相对稳定性,以确保赴台后和回大陆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接的上,开展的好,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批适合于在两岸合作办学模式下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两岸的教育领域的进一步交流合作是大势所趋,同时如何在两岸合作办学模式下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工作,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要站在历史和责任的高度,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立足实际、努力探索、擅于总结,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努力构建适应两岸高校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使其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解读[eB/oL].福建省教育厅网.fjedu.gov.cn/html/2011/04/27/266077_98328.html?uni=3ee5fe7f-a29a-4436-886f-126903b71499.

[2]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今年计划招6000人[eB/oL].中国新闻网.chi?nanews.com/tw/2011/04-28/3006322.shtml.

[3]贾庆林就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提出5点意见[eB/oL].中国新闻网.news.qq.com/a/20090711/000423.htm.

[4]林中燕,陈永正.海峡两岸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交流与合作模式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10(03).

[5]袁汉章,席子明.浅谈大学生心理适应[J].心理学探新,1990(01).

科学教育的目的篇9

一门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学科性质是学科确立的几个重要因素。其中,定义是一门学科存在的基础,又是一门学科发展的条件。研究对象决定该学科的基础、学科的性质、研究内容、体系结构等基本问题。可以说,明确研究对象是任何一门学科的首要问题,也是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学科性质是一门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

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把体育学列为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本着“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将原体育学中的11个二级学科合并为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4个二级学科。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由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运动训练学两门学科组合而成的交叉性的综合学科。这标志着体育教育训练学首次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出现在体育学学科体系之中。作为一个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分化,也是其所属三级学科的“母学科”,对其所属三级学科的研究起到指导性和规范性作用。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及成果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自身的基本理论研究还相当匮乏,特别是对其学科概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学科规范方面的系统性成果不多。因此,分析界定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对于该学科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定义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这一称谓是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1997年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第一次出现,它是体育学下属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是由此前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及运动训练学两个二级学科合并而成。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以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活动作为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基础和源泉。换句话说,体育教育训练学源于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实践,其建设和发展也依赖于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它是对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维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同时,体育教育训练学是关于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知识体系,对于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给出了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基本定义: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科。通过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指导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学习和教学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

黄汉升(2003)认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门研究体育领域中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一般规律的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旨在通过对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指导如何通过体育活动达到育人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指导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学习与教学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研究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1]

综合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历史演进、1997年学科专业目录中有关体育教育训练学的表述以及黄汉升教授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下的定义等各方面信息,体育教育训练学可以定义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问题的学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换言之,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两大领域,涉及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对象、内容、方法、组织实施等各个方面。

2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围绕我们的物质世界及其在人的意识中反映的形态。研究对象不依我们的意识而存在,根据研究的目的进行选择并组成认识的客体。[2]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这是一门学科赖以生存的基础,研究对象决定该学科的基础、学科的性质、研究内容、体系结构等基本问题。可以说明确研究对象是任何一门学科的首要问题,也是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

研究对象的界定既不能过于宽泛、抽象,也不能过于狭隘、具体,要在抽象与具体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界定研究对象的前提条件。

关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以往的研究很少涉及。

在1997年版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得研究范围变窄。因为,所谓理论,就是脱离个别事物的一般化,脱离具体事例的抽象。理论一般相对于“事实”而言,是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其基本要素是概念和解释。方法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实践中,还有大量的现象和问题不属于理论与方法的范畴。同时,除了基本的理论与方法,是否还有具体的理论与方法。因此,这种表述不太严谨。

王晓东认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逻辑起点是运动技能教育。[3]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逻辑结构的起始范畴,是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始自对象,对于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有直接的影响,并起制约作用。但从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历史和现状中,并不能推导出运动技能教育是学科的源头,也不能成为联系学科各范畴的关键点。显然,除了运动技能的学习以外,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还把体能训练(或身体素质训练)作为重要研究领域和工作内容。

黄汉升教授(2003年)从矛盾特殊性的视角出发,指出,体育教育训练学是针对体育教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独特的运动矛盾进行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体育领域中的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的科学问题。[4]本研究更倾向于黄汉升教授的观点。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5]从科学分化出的学科其最终的目的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美,l?劳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学科的研究对象,它必须是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指科研人员基于特定的科学知识背景和特定的认知目的而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或疑难。[6]因此,本研究认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实践中的科学问题。但这一界定仍然存在过于宽泛之嫌,因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都是非常大的概念,它们是实现体育目的的手段或途径,而这些手段和途径必须通过一定形式的身体活动或锻炼行为来完成,而这些活动和行为恰恰是通过一个个运动项目来完成。

转贴于

由此,我们给体育教育训练学一个更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即:运动项目教学与训练实践中的科学问题。为什么前面加一个“运动项目”作为定语·首先,任何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展开,都离不开一个具体的运动项目,无论这个项目是奥运项目,还是非奥运项目,是西方的体育项目还是东方传统的项目,是正式的运动项目,还是自发的锻炼方式,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换句话说,没有运动项目就没有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离开项目谈教学、训练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次,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多数院校是按照运动项目来划分专业方向。研究生们在各专项的教学与训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揭示规律,解决问题。第三,在一些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专著中,研究内容也多以运动项目的教学和训练为主。

3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

3.1体育的本质

3.1.1体育概念的整体观

关于体育概念和本质的讨论由来已久,但历经百年,仍然没有定论。

早在1917年,毛泽东就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对体育的本质以及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做过精辟的分析。他指出: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他还倡导,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7]在这里,毛泽东把体育看作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上世纪70年代起,各种争论继续,概括起来有几个重要的观点,一个是教育说,即体育的属性是教育。美国的《韦氏大辞典》对体育的定义是:“体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方面,它采用运动活动和有关经验从心理上、体力上、道德上、精神上和社会上来使个人充分发展,使他成为国家和世界上的一个有用的公民。”前苏联《体育百科全书》(1963年版)也有类似的界定:“体育,整个来说,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是体能全面发展,形成和提高人的生活中主要运动技能和本领的有计划过程。”任杰等认为,体育在本质上不是一种通过身体而是一种针对身体的教育,他的独特功能是育体。[8]二是社会活动说,认为体育的本质必须从教育和文化两个范畴来认识,同时,体育不仅具备生物学特征,而且还具备社会学特征。[9]三是技能说,例如费尔辛(1967)和齐柯勒(1968)的定义认为,“体育是把运动作为一种技艺、科学和有意义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费尔辛)”;“体育的普遍定义是作为志愿和有目的的人类运动的技艺和科学。(齐柯勒)”[10]。第四,生活说。卢元镇认为,虽然有一部分体育技术从生产劳动技术移植而来,体育也可以作为传授劳动技能的辅助手段,但是体育的本质是属于生活的。[11]本文同意第二种观点,即体育是一个大的概念,给它下定义既要有符合定义的逻辑,又要结合当前的体育实践,不能仅从字面意思来臆断。体育界的前辈熊斗寅先生在1996年给体育下过定义: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12]本文基本认可这个定义的基本内容,但该定义过于强调了体育对人的作用,而忽视了现代体育对于社会、国家的价值和功能,同时,作为一个定义,内涵过于具体,外延相对就会越窄。因此,这个定义是不完整、不全面且过于具体的。本文给体育一个新的定义:体育是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3.1.2运动是体育的核心

与体育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运动”,人们常常把体育和运动放在一起,那什么是运动,体育和运动的关系又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中,运动是一种涉及体力和技巧的由一套规则或习惯所约束的活动,通常具有竞争性。在体育领域,运动一是泛指身体活动的过程;另一个含义是指体育的手段,其中包括各种游戏和专门的运动项目。在辞海中,运动是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包括旨在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充分发展身体机能的各种锻炼方法和活动项目。[13]可见,运动既指称锻炼方法又指活动项目。

在体育学者的眼中,体育和运动的关系同样密切。李宗浩认为,只要是体育,必然离不开身体运动。没有身体运动的体育和体育离开身体运动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称身体运动为体育的核心手段。[14]唐炎等认为,“运动”是构建“体育”的一个核心要素,用当前广泛流行的博弈论话语来说,运动是体育的“关键加入者”。[15]韩丹在研究了1974年国际体育名词术语委员会编定的《体育与运动词汇》中关于体育与运动的一些概念后指出,人的运动就是人的运动动作总称,是体育和竞技的行为根本和逻辑起点。[16]还有的学者认为,运动是体育的核心和基本手段,没有运动,也就无所谓体育。茅鹏谈到,运动是体育的资源,没有运动就没有体育。运动客观地给体育提供着生生不息的无穷活力。[17]常先厚认为,国人为了达到强化体能的愿望,从而以各种“运动”作为内容,通过运动达到“育体”的目的。[18]陆作生给体育进行了重新定义:体育就是为更好地实现运动价值,而不断提高或展现运动水平的文化活动。尽管本文不赞同这个定义,但他把运动作为体育核心部分的观点还是值得借鉴的:那么体育的(本质)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即使暂时还不能准确回答,我们也能认识到这(本质)内涵应突出“运动”这一概念,体育不是因运动不断发展变化而产生的吗·现在这些体育活动不也没离开运动吗·[19]

综上所述,运动是体育实践形态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是体育最基本最主要的实践手段。可以说,没有运动,就没有体育。[20]而运动项目是运动的具体形式和表现,它包含了体育的基本内容,也反映了体育的基本特点。一个个鲜活的运动项目才是体育区别于音乐、舞蹈等其他社会文化活动的核心和根本。转贴于

3.2体育学的性质

上世纪八十年代,体育界对体育学的学科属性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索和讨论,最终,多数人的意见是,体育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体育科学中存在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种学科,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21]近年来,仍有很多研究者对体育学的性质进行探讨,有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体育学归于人文社会科学门类下这一定位,指出,体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体育,体育并不是单纯的人体的生理运动的自然现象,而是以人体运动为基础的人文社会现象。因此,以体育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体育学,应归入人文与社会科学门类。[22]田野等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系统的学科群。体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运动的人体,因此,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领域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领域。[23]

在1997年的《学科与专业目录》中,体育学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具有教育学的属性。

张岩认为,体育学没有自己的核心学科。体育科学体系众多体育学科的产生,是由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散发、辐射至体育领域,与体育实践、体育现象及体育学的经验材料相结合的结果,也就是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体育现象的成果。体育科学体系结构的这一特点表明,体育科学的几乎所有学科,体育科学体系整体上具有跨学科的交叉科学性质。[24]综上所述,虽然体育学的属性问题一直没有定论,但多数的学者认同体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或者是一个系统的学科群。然而,作为一个被众多学科分类体系所承认的独立的学科,体育学的存在一定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其学科的性质及其体系应该是明确而具体,且层次清晰的。如前所述,运动是体育的核心要素和基本手段,运动项目包含了体育的基本内容,因此,与其说体育关注的是人的身体的发展,不如说体育是以运动为核心,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运动项目来为人提供健身、娱乐服务,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以此为逻辑起点来定位体育才更为贴切,也更符合体育的特点,也正是体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3.3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是在学科分类基础上对某一学科基本形态与本质特点的界定。有两种界说学科性质的思维路径:其一,依据学科理论来源或者依据学科功能;其二,该门学科是基础理论学科还是实践应用学科·

1997年的《学科与专业目录》中,体育学分为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尽管四个二级学科是并列的关系,但综合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学科属性等几方面特点看,它们还是有性质和层次差别的。

在这四个二级学科中,体育人文社会学是应用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旨在从理论上提出有关体育决策的建议,并在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运动人体科学是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医学等在体育领域的渗透和发展。它们显然具有各自母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民族传统体育学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学科群,它以武术、气功、养生以及其他民俗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并使之发扬光大。有人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学应归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因为它更多地从民族学和传统学、体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当前这三个学科当归入社会科学的范畴内。[25]但也有作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门超级交叉学科,很难说是归属那一门类,因为它不仅包含着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的教育学和训练学理论与方法,且需要借助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可以说涵盖了其他三个体育学二级学科的所有理论,更有他自身独特的一套技术和理论体系。[26]总之,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领域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学科所涉及的各种运动技术的应用性研究、传统体育的人文社会研究和与其它领域相融合的综合性研究,同时,它还具有不同于现代体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以体育学、民族学和人类学为基础,综合了它们的理论和方法为自己的方法论,并密切联系社会学、生态学、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对我国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它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性的、综合性的交叉性学科。[27]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除体育教育训练学外的三个二级学科,要么是其它成熟学科在体育学的渗透和深入,要么是运用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体育实践中的问题。都不是体育学所专有的、独立的本源性学科。

考察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主要从三个问题展开:第一,体育教育训练学到底属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第二,它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第三,它在科学体系中属于哪个层次·

首先,在1997年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在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运动训练多年发展过程中,于1997年两者结合而成的新学科。其学科研究范围为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既然是教学与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体育教育训练学就更接近于教育学的属性。但这样理解是片面的,因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不同于教学论和教育学,它不仅研究教学和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它还研究作为教学内容的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发展问题,而技战术问题的研究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科学教育的目的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借鉴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160-02

1大阪教育大学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现状

1.1学校的理念和目的

培养教师课程的理念和目的,培养具有学术总结和教学研究能力学识高、教养丰富的有为教育者。保健体育专业课程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增进健康的保健教育,培育能够积极处理健康问题、具有丰富学识的人才,并把获得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健康问题,作为探讨研究科学和技术的目的。学校反复强调,确保优秀人才的培养对社会的重要性。

1.2保健体育专业学习标准

表1表明,在保健体育专业选课标准中,基础科目占27%,其中,教养基础占18.5%,公共基础科目占8.5%;专业教育科目占73%。其中,教师职业相关的科目占39.2%。专业专门科目占17%;自由选择科目占12.2%,毕业论文占4.6%;在教师职业相关科目的39.2%中,教职专门科目占23.9%,教科专门科目占14.3%。

表2表明,在专业课程选课标准中,教科专门科目占34.5%,

专业专门科目占38%,自由选择科目占27.5%。在教科专业科目中,必修科目占17.25%,选择科目(必修和自由选择)占17.25%,必修科目和选择科目是一样的;在专业专门科目中,必修科目仅占3.5%,选择科目(必修和自由选择)却占34.5%。

1.3以上具体事例可知道,日本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呈现出以下特征

(1)体育课程的设置较多、课程的分类较细。(2)选修课程比例大。(3)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融合紧密。(4)重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配置、有明显的重理论轻术科的倾向。(5)在重视学科理论的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传统体育和地域体育的特色。

2日本教育大学体育教师培养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借鉴

2.1进一步探索培养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根据新的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应对体育教师的培养、体育教师的职业化发展和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发展趋势。体育教师应具备以下的能力:(1)体育学科理论的选择能力(20课程及单元教学的设计能力。(3)根据学生不同发育阶段的能力水平,来开发相应教材的能力。(4)完成教育目标的教学实践能力。(5)教学观察、分析及反思、评价的能力。(6)教学的组织运营和选择教育环境的管理能力。

2.2为实现这些能力的要求、体育教师的课程应进行如下改革

在宏观层面上:(1)建立本、硕连读一体化培养的课程体系。(2)完善教师职业学科的综合化改革。(3)构建课程论、教学论和评价论的一体化模式。(4)开设模拟实习课程、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在微观层面上:(1)在体育课程设置中,增加保健课程的内容。(2)在理论和术科课程设置的比例上,增加教职学科理论课的比率。(3)在课程内容的特色方面,要体现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4)在选课的形式上,要增加选修课程比例。

参考文献

[1]高桥健夫・冈出美则.体育学科教育学入门[m].大修馆书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