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十篇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十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7:43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篇1

【关键词】心理咨询室现状探索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加强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已经刻不容缓。而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的固定场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校办学标准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教育部2012年12月7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那么,截止目前各校的心理咨询室建立及运行情况如何呢?

一、心理咨询室建设现状

就甘肃省张掖市地方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来看,教育主管部门普遍比较重视,有相应的制度和督促检查措施。各校心理辅导室的配备基本可达90%以上,但是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的覆盖率只有10%不到,普遍存在建设面积不达标、设施不到位、人员配备不符合规定的情况,90%以上学校基本不设专职辅导教师,兼职辅导教师也由于自身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等的限制,辅导工作基本等于形同虚设。《纲要》指出:“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目前,大部分学校有兼职教师,但没有心理辅导教师的相应评价标准和待遇。

二、原因分析与反思

1.部分学校主管领导不重视

大部分中小学校长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穿插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可以由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和学校主管学生思想工作的部门代为开展,将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和德育辅导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不重视辅导场地的建设和设施配备,不重视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提高。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流于形式,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也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甚至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2.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不到位

大部分学校的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认同,对心理辅导工作不接受,认为自己的心理问题不需要通过专门的机构和活动来疏导解决,就算有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感觉走进心理咨询室也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所以对咨询室望而却步,导致各校咨询室门可罗雀,辅导工作形同虚设。一部分学校虽然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不能常态化、系统化,不能及时解决问题,致使大家认为,所谓心理咨询,无非是做给上级领导和检查部门看的一个摆设而已。

3.心理辅导老师自身的问题

目前各校配置的专兼职辅导教师有自己的代课任务和班主任工作,时间少,精力跟不上,加之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就算开展辅导工作,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加之来访者对心理辅导的认识不够,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和打针吃药一样,要求效果立竿见影,一旦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就会失去希望,不再求助和来访,因此,要在师生中形成良好的影响和吸引力任重而道远。

三、措施探索与实施

首先,加强对各校主管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的培训,使其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转变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能统筹安排,大力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从场地设施的配备,到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待遇等,都应该有可行的措施和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督导检查。教育部将适时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其次,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要注重宣传工作,精心组织和安排心理辅导活动,拓宽活动范围,扩大影响的范围。除了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外,不定期组织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如:新生入学的适应性训练、考前焦虑的团体辅导,毕业生升学与就业团体辅导,构筑青春安全屏障等活动。还可以联系家长进行亲子教育活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对班主任进行培训等,使他们在日常教育中合理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第三,开通心理咨询网站,将心理辅导工作细化到每一个角落。网络的隐蔽性,使有心理咨询意向的来访者不必直接面对咨询师,可以避开众人猜忌的的目光,更好地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篇2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有人认为并不存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只承认个别学生偶然的行为偏差;有人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己经相当普遍。这些认识势必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要么不重视,要么把问题扩大化,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重视,会直接导致某些高校的投入不足。机构不到位,或者有机构但形同虚设,无法充分履行职能,发挥作用;人员不到位,专业人员缺乏,兼职教师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不能按照科学方法开展工作;经费不到位,无法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科研工作。其次,对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认识存在偏差。一种是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边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观上的问题都看作是心理问题;另一边是把学生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统统视为思想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另一种是注重补救性教育而忽视发展性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出现问题的学生上,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上,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性需要。此外,缺乏成熟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缺陷之一。很多高校都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各环节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二、整体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从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帮助他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危机和困难,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优化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整体发展模式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采用多元化的辅导措施,为学生提供必需的成长经验,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心理潜能获得有效发挥,完善个人人格发展。该模式注意学生发展障碍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强调促进个人的最优发展。这种模式以全体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宗旨,重视和关注每个学生,使其有机会获得最大、最充分的发展,同时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好预防性辅导工作和矫治性的治疗服务。整体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以课程、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注重发展性和教育性。同是,注重对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中有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用学科渗透、环境熏陶、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和朋辈互助等形式,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工作体系

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确保投入和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化的工作,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广普及、深入持久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纳入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实行以学校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院、系(部)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工作体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各院、系(部)要建立完善由主管学生工作领导负责、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学生心理辅导站,并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本单位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班级设立学生心理委员,与学生心理健康社团一方面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另一方面也为某些问题及时发现产生积极的预防作用;设置宿舍心理信息员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反馈。通过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级网络工作体系,有效地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了老师和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发展优先、预防优先的理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发展优先、预防优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免疫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将工作重点放在问题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发展优先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增强他们全面、主动地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必将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学生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所发展和提高。以发展优先、预防优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有效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3、以整体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篇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先后历经调查呼吁、尝试实验、发展推进及全面重视整体发展四个阶段。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对于中小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逐渐得到普遍认同。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加强中小学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级教学行政部门领导及教师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许多学校也相继开设,有条件的学校还设立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但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校情况不同,有些问题理论认识不清,而在教学中引起很多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对于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该情况将造成各中小学不能平衡发展,一些学校没有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没有安排专业教师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心理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对学生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都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学校还将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对一些精神障碍学生的处理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视同与一般卫生知识学习相类似,对心理咨询中心没有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组织管理、人员安排及经费等问题上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与教育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很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不够理想

预防教育与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主要是以课堂作为主要渠道,但目前很多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还不够理想。一是有些学校教务部门将课程紧作为理由,不能将心理教育课程积极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二是一些中小学开设同类课程基本还是无序状况,由多人独自开设课程或讲座,协调性不足,或在课堂中只对一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进行讲授,没有系统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还体现出课程化、成人化、知识化。很多中小学采用的说教简单生硬,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生搬硬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为主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传授的学科,要求学生对很多名词解释进行背诵,对不同年级规定训练目标任务,这不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利,也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大了心理负担。

(三)中小学心理咨询普遍不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

心理咨询与常规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不同,对工作环境具有不同要求,但各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条件还比较简单,办公室达不到所需面积,设施不足,有待于尽快予以改善。部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面积不足,或与其他办公室在一起办公,这与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和要求不符,心理咨询不配备专职人员,经费投入不足,值班时间不固定等现象也都比较常见。

(四)专业人员没有配备,现有心理咨询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中小学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本上很少出身科班,很多都是由班主任或政治教师进行兼任,因没有经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所以在工作中应用心理专业知识对中小学学生的指导能力普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其方式方法、原则及技能都各不相同,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别较大,因此对于从事中小学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若只是依靠个人热情而科学精神不足,或由于工作所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就势必会影响对学生心理咨询的效果,严重的还将采取不当措施而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

(五)学校在辅导上处于工作重心,而对家庭社会的配合不够重视

中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关门搞教育”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这样。尽管在一些地区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的成绩比较突出,但很多也还是停留在上课、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或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面,主要是为提高中小学声誉,但远没有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由于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可以说,与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相脱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六)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相对复杂缺乏特色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断出现,这说明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日益提高,但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关理论认识还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外延也各不相同,这都将造成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的无所适从,而与学校实际情况不完全结合,采取“拿来”的方式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应重视价值取向及文化背景的作用,并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应对措施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篇4

关键词:中学校园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逐渐兴起。进入21世纪,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风行全国,学术界对此的研究成果也更加丰富。但是,频频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却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另一个危机干预的角度摆在我们面前。危机干预分为预防性、治疗性和补救性三种。目前很多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多数还是停留在补救阶段,预防性的危机干预机制还不普遍。怎样才能很好地防范这些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怎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一个很好的把握,然后有的放矢地采取干预措施等等,这些问题强烈地呼唤着校园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构建。

一、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构成

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有效的校园心理健康预警机制,达到提前预防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呢?笔者通过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线的实践与思考,初步构建出如下图所示的操作模式,以供参考。

1、通过入学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每年新生入校后,学校组织对新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可采用SCL—90心理健康测试问卷。)在测试前帮助学生建立对心理测试的正确认知,避免因此对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测试后,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并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注意严格保密。

2、针对测试的不同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对于测试发现异常的学生,不要简单地采取排除或隔离的措施,而是进行进一步的重点跟踪观测,如发现确实存在严重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则马上与其监护人联系转介到精神病医院等其他相关机构进行治疗,如果跟踪观测发现只是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则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协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个别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对于入学测试时无异常的学生,不要因此而忽视对他们的注意,而是进行常规心理观测,特别要加强学校集体活动中以及学生小团体中学生行为和心理现象的观测,注意偶发事件或者小事件的激化,了解学生在活动中是否有心理伤害或心理不适,对于异常学生,列入重点跟踪观测的范围,在观测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杜绝学生因为小问题而发展成严重的人格障碍。在常规观测的同时,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工作。一学年结束时,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掌握一年来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情况,并检验学校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对于学生心理测试结果的处理依照前述方式循环进行。

二、建立配套设施,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我们在运用上述操作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整体把握的同时,还要注重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以塑造和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建立相关的配套设施,开展相应的辅导活动,从多方面来完善补充校园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1、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规课程,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专业教师的心理教育与辅导。面向全校开设《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辅导课,并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校作报告。以外,还积极利用心理咨询室、咨询热线、互联网、学校社团活动、展板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构筑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要逐渐建立咨询教师值班制、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建立从学生干部、班主任到学校管理层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3、扩充心理干预人员队伍

除专职心理辅导人员外,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学校要根据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要重视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干部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发动他们参与到心理干预队伍中来。通过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由他们充当心理健康“保健员”和“信息员”,一方面向班上同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同学处理好学习、成才、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另外,还要定期向学校反映班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

从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规范化、专业化的趋势来看,在未来几年内,作为专职的心理教师,除了要毕业于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具备教师资格外,还应具备由国家认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咨询员)职业资格证书。全部达到持证上岗。因此,学校要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程度。

通过构建中学校园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可以使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产生。笔者在此提出的操作模式仅仅是一些工作经验的总结,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具体的运用上,还需要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需要相关专家给予理论上的指导,也需要得到高校及相关社会机构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才能使这项工作收到实效。希望有更多教育工作者关注这个工作,使其在讨论中不断得到修订,进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8月13日。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篇5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

)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7-2008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8-200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4分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3、2007.12.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2007.12.19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2008.4.17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2008.6.18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4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2007-2008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2007-2008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2007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2008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2008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弱势群体具体措施

中央十六号文件立意深远,注重实际,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要求到实施的有效途径,从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到营造社会环境,立体化、全方位地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和意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一般同时兼任党团工作,还承担着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集多个角色于一身,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和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最基础环节。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他们最能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最容易得到学生的支持和信任,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事实证明,辅导员学识越渊博,身心越健康,人格魅力就越大,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越强,施教效果也越好。博学多才、平易近人,这既是工作需要,又是辅导员素质要求的内容。

大学生弱势群体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并且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思想工作中,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给予大学生弱势群体物质上的支持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注重其个人素质的培养,与他们真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有学者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以大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为标准,把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不好、存在心理问题的这一部分学生称为大学生弱势群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研究发现,由于学生个体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背景不同,反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有种种不适应表现,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部分来自偏远边穷地区的学生、残疾和年龄较大或较小的学生也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在经济、身体、心理、学业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地位,而且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因此,我们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通过努力,树立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进而提高社会竞争力,逐步做到摆脱不利因素,愉快、健康地成长,这也是辅导员工作最能体现其价值的重要方面。

大学生简单、顺利的成长经历使他们缺乏挫折和失败的磨练,缺少独立生活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一方面,随着学业、就业、情感压力的加剧,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和各种矛盾冲突,不少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处在生长发展最旺盛的时期,生理、心理的需要特别多,却又得不到完全满足,一些大学生因此而心理负荷加剧,诱发心理疾病、人际障碍、适应性心理障碍、情感交往方面心理障碍、行为意志障碍、品德方面的人格障碍等成为突出问题。

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更需要了解和关爱,辅导员应及时深入,倾听、沟通、交流、帮助,缓解他们的压力。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往往表现出个性孤僻,自尊心强,很少与他人沟通,对他人缺乏信赖感,情感世界孤独。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更应从日常小事做起,以亦师亦友的身份,为其创造展现自我、认识他人、接纳他人的机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他们学会体谅他人、悦纳自我、完善自我,促进其健全人格、正确人生观、恋爱观的发展,找到更多的良师益友。

辅导员不仅要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而且要考虑其深层次的全面发展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其全面发展。具体措施有:

辅导员要通过建立档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等,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辅导员要建立疏通渠道。利用高校的优势,开设心理咨询和讲座,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压抑、自卑等不健康情绪有疏通渠道,及时得到宣泄和释放。辅导员在和困难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要尽可能热情接待,认真解释,妥善处理问题,公平、公正地向求助学生和有关领导反映情况,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阴影,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留下心理负担。

辅导员要建立健全学生救助和预防机制。妥善利用高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向学生提供有效服务,形成一整套规范、高效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多地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和实习、就业机会,加强学生的能力建设。

辅导员要建立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互助小组,让他们在活动中互相启发、彼此鼓励、团结一致中共同克服各种困难,形成我助人人、人人助我的良好风气。

辅导员要辩证地看待弱势群体中相对较好的学生,树立榜样,让其他弱势学生有强烈认同感,从中得到鼓舞,从榜样的身上寻找共同点和力量,树立自信心。

辅导员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开展和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通过文艺、体育、演讲、辩论、朗诵等社团活动,扩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使他们心胸更加开阔,在活动中锻炼、提高能力,展示自己的才能、特长。此外,号召全校师生关爱弱势学生,形成全校关心、师生共助的友爱氛围。

对于弱势群体的帮助和引导,辅导员应与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增强优势互补,促进学生摆脱负担,努力成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在社会生活中确立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人文精神,也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内在要求。和谐社会呼唤和谐的高校教育,和谐的基础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的基本利益可以得到保障。作为教育工作者,辅导员要从战略高度、从践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高度,带着感情,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全面协调各种关系,关爱大学生弱势群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辅导员是一个重要的职业,虽然辅导员不能改变每个弱势学生,但能使几个、几十个甚至更多的学生通过努力而获得自我认同、自尊心、自信心,获得正确的人生观。辅导员要用事业心、责任心、奉献心去克服所遇到的困难,不断改进工作的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在平凡岗位上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蒋笃君.新时期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4(1).

[2]汪大喹.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热点关注,《世界人权宣言》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都规定,人人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身体和精神健康的权利,包括不受歧视享有医疗保健服务的权利。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组织法中提及人类福祉中身体、精神和社会这三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其中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社会关系,精神健康是全面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指身体无疾病,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力”。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社会上普遍关注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认为紧张的高中生活和就业压力较大的大学生活使学生心理健康每况愈下,但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而实际情况是,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中职学校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和谐、协调,能够正确对待人和事,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够积极应对和处理,保持一种心理上的和谐稳定,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一种良性状态。由此看来,心理健康关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甚至生命。那么,我国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最为常见的就是厌学,厌学现象在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中表现最为普遍,由厌学引发的一连串反应也令中职教育者感到十分棘手,轻则逃学,重则辍学,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氛围。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症、焦虑症、饮食与睡眠障碍、网瘾等也是中职生常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除此之外,诸如强迫症、敌对症、偏执症等症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有逐步增多的趋势。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在亮红灯,任何一名中职教育者,都不应该掉以轻心,轻度的心理问题虽然不会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太大影响,但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却会使学生脱离人生正常轨道,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我们要重视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化解中职校园心理危机,且务必遵循四个原则:早发现、早引导、多尊重、多关心。

二、加强校园心理辅导室的建设

职业教育不同于同阶段的其他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为社会培养素质高、技能强的技术型人才。而处于这一阶段教育的中职生有其身体和心理发育的特殊性,即身体发育接近成人,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处于未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较敏感、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从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中职学校作为教育者一方,有责任、有义务在校园内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这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一块必不可少的领域。

恰当的做法应该是在校园内设置心理辅导室。首先辅导室的规格应该与中职学校的招生数、学校规模相对应。其次心理辅导室的硬件和师资配备必须规范、科学,心理辅导室的布置应该以温馨、简朴为主,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环境良好、注重隐私的心理辅导室。同时,应当配备具备心理咨询资质的教师,确保能够在校园范围内提供合理的个人心理咨询服务。最后,心理辅导室应该成为中职学校的长效工作机制,不仅要建起来,还要用得好,要加强宣传,引导学生主动向心理辅导老师寻求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依托心理辅导室开通校园心理热线。心理辅导的内容应该覆盖到贫困生的自信心辅导、学习心理辅导、情绪管理辅导、人际交往技能辅导、恋爱与性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等,旨在指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根据群体特征、阶段性特征开设特色心理教育课程

根据中职生不同阶段和不同群体存在的差异,中职学校也应当认真调查研究,以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益且有实质性帮助的心理辅导健康教育课程,同时要求有一定的趣味性、实用性,能够切实帮助学生。其次针对不同阶段中职生要拿出不同的教育方案,作为新生来说,从中学直接进入中职学校,在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跨越和转变,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当是引导学生适应新环境、新身份,积极参与校园活动,控制不良情绪,积累正面情绪。作为高年级学生来说,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专业和兴趣、现实和理想之间寻找平衡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自我调适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作为毕业生来说,教育重点可以放在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自身能力,多鼓励多关心,助其了解职业特点、就业方向,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最后,根据不同类型的中职生要采取具体措施对待,不能一概而论,中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个性较突出、性格较鲜明,作为中职教育者不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要多渠道、多途径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设置上要多样化,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四、加强学校指导管理和教师干预,将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班主任期末考评

一是中职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对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组织领导和协调,包括师资的调配、工作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工作的督促指导等,将心理健康纳入学校制度建设。工作小组应当实行分工责任制,将各项工作细化,落实到责任人,定期进行工作汇报,汇总信息以便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辅导的学习,学校要加强非心理辅导专业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一些心理健康辅导的常见问题、应对措施、基本理论、技术方法等等,让非专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能够在学生心理问题萌芽期就能够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找出学生不良情绪的成因。对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要注意心理疏导的作用,遏制恶性循环,在遇到心理健康出现严重障碍的学生时,一定要向校内心理辅导教师甚至校外心理医生寻求专业帮助。总之,对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干预一定要及时、恰当。三是将心理健康工作作为一项考核标准纳入班主任期末考评,量化考评班主任心理健康工作业绩,从制度、激励措施上调动班主任积极性,使班主任真正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起来。

五、丰富校园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一个文化繁荣、氛围良好的中职学校校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这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丰富校园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如在图书馆添置种类丰富的心理学书籍和期刊,一些富含人生哲理的杂志和文学作品也可以上架,方便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调节情绪;还可以在图书馆开辟心理阅读室,以心理阅读室为纽带,心理学老师和医生为依托,营造具有亲和力的阅读氛围;多样化的体育运动一样可以转移学生注意力,通过举办一些校内体育比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集体活动,能锻炼学生融入集体,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社交。此外,在生活上对学生给予关怀,如在学生寝室的安排上,尽量考虑到位,减少学生之间的摩擦,营造良好生活氛围。

总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学校、相关部门和中职教育者的广泛参与。中职学校和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也有责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条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包卫.心理素质与现代人生――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应用[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专门培训,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4.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以心理辅导为例,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等。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二、在农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000年初,教育部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随后,教育部出台了许多“减负”的规定与措施。强调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应抓住契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求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使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农村中小学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摇篮。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大力开展教研活动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领导机构上,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组织管理上的混乱,造成了工作中的无序与被动;在教研机构上,各中学、学区设置教研组的少之又少,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的更是难得一见,理论指导的缺乏,导致了实践工作中的盲目,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

3.从实际出发,确定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在国家颁布统一的实施纲要前,各校要借鉴发达地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基础,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在师范院校的支持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效。从目前的情况下看,短时间内对众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不太现实,教师的培训可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可采用专家下校指导、短期培训、教师自我进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独特的工作方法。

6.努力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的形式外,还要大胆尝试下列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与熏陶;强化团体心理辅导,应对“群发式症候;搭建新媒体平台,拓宽心理教育手段;聚焦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教育范围等。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与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各方面工作都比较薄弱的现实,期望短期内大规模地、全面地铺开是不可能的。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与《纲要》精神,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稳定地开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7).

[2]高飞,叶少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4.

[3]张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11.

[4]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辅导,团结出版社.

[5]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8.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篇9

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心理辅导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制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就其具体制度建设来说,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科研成果与工作成效显著。然而,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心理辅导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不同,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差别较大,违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事件时有发生。有鉴于此,要普及、巩固和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加快、抓紧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

二、学校心理辅导制度的地位和功能

学校心理辅导制度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核心。它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和政府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保障学校心理辅导工作顺利开展,依照法规、政策而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则、规程或行动准则,即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校心理辅导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具体来说,学校心理辅导的根本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作为其根本任务;基本制度是指国家和政府颁布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文件和条例制度,也可称之为学校心理辅导的法规性制度;具体制度则包括心理辅导管理制度、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制度、朋辈心理辅导制度、心理健康课程管理制度、精神疾病筛查及转介制度、心理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心理辅导的伦理制度、心理辅导人员的资格准入制度、心理辅导队伍的培养及督导制度等,即学校心理辅导的岗位性制度。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也迅速得到发展。

就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制度来说,为了加强和推进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部指导性文件。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内容。1999年和2002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形式和具体内容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008年,卫生部、教育部等17部委颁布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对学校的精神卫生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特别是2013年颁布实施的《精神卫生法》,更是从法律层面上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实施十年之后,2012年底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旨在全面推进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上述各种政策、文件,可以说就是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制度。随着这些文件、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我国大部分省、市、地区的学校都开始出现领导认识、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实施系统、心理辅导室的设置与使用、环境育人等心理辅导工作新局面。当然,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仍有一定距离。

三、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与规范

就学校心理辅导的具体制度,这里以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的建设标准与规范加以说明。

为了促进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我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需要,提出了一些地方性的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与规范。如《上海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中,对心理辅导室的基本配置和各项仪器的配置标准都有明确规定。然而,除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标准之外,还需要有统一的国家标准规范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便于评估和管理。我们认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与规范应包括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和伦理规范等三个方面。

软件建设。包括心理测评和档案管理软件、心理辅导教师资质要求及心理辅导室的岗位规章制度等。第一,心理辅导室须配备符合我国学校实际且能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困扰的、科学的心理测评系统和档案管理软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动态监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为开展进一步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系列档案资料,如心理咨询面谈记录、热线咨询记录、网络咨询记录、心理危机信息库及危机干预记录、与家长沟通记录、与教师沟通记录、团体心理辅导记录等,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应明确规定按师生比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对他们的任职资格和培训经历应有要求,并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对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纳入统一的归口,并规定统一的业绩考核标准等,保证每年接受规定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学术会议,定期接受专业督导。第三,加强心理辅导室的制度建设,明确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咨询程序、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等,建立健全心理辅导的预约、咨询、反馈、追踪调查等规则,明确规定心理辅导室的服务群体、开放时间,以及心理辅导教师每周需进行心理辅导的时数。

硬件建设。包括场地建设、环境要求、基础设施等。第一,学校心理辅导室应有专用场地,选址适当,本着安静又方便寻找的原则,尽量避开集体活动区等热闹场所。心理辅导室的使用面积要与在校生人数相匹配,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设置个体心理辅导区、团体心理辅导区、心理辅导教师办公区、来访者接待室和心理测评区、心理档案管理区、心理阅览区等,有些区域可以互相兼容。第二,心理辅导室的周围环境应比较整洁、幽雅和清静,室外张贴宣传展板、欢迎图标等;内部环境应温馨、舒适,让来访者有足够的安全感,特别是个别辅导等区域要保障私密性要求。第三,心理辅导室的设备分为基础设备和心理学硬件设备。常用的基础设备包括电脑、录音笔、电话机、摄像设备、隔音设备等,心理学硬件设备的配备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避免使用对学生健康成长不利的设备。如有的心理辅导室配备“宣泄人”工具,让学生采用殴打宣泄人的方式调节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会适应性的情绪调节方法,应避免使用。

伦理规范。按照心理辅导行业的一般伦理规范,学校心理辅导室的伦理规范包括:心理辅导教师应尊重来访学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有责任保护来访学生的隐私权,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有责任向来访学生说明工作的保密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应用的限度;辅导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和其他资料,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心理测量与评估过程中应考虑被测量学生的理解水平,并使用恰当的教育、心理测量工具了解来访学生的情况;鼓励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专业研究以对心理辅导工作有所贡献,在研究时应尊重参与者的尊严,防止研究对象的权益受到损害;要事先告知或征求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四、心理辅导示范校建设标准与规范

诚如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一样,各地为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先后也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心理辅导示范校建设标准与规范。如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和达标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同样地,从国家层面推广各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加以规范。

组织管理。包括学校领导的认识、组织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第一,学校领导需充分认识到心理辅导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采取切实措施做好督导检查,确保认识到位,统筹到位,分工到位,责任到位,把各项具体制度落到实处,努力为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创建良好的条件和氛围;第二,建立学校心理辅导领导小组和工作责任小组,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规划与具体指导,并由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责任明确;第三,建设心理辅导工作的规章制度,有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具体的组织实施、指导督导、检查评估等管理制度,如岗位职责制度、心理辅导人员例会制度、督导制度、心理辅导室管理制度、心理健康课程管理制度、个体心理辅导制度、团体心理辅导制度等,并由学校领导定期检查、督促执行,推进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篇10

对大学生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引领下,采用班级辅导、个别辅导、小团体辅导等多元化的辅导措施,并通过支持、保障等网络系统,提供一些对学生成长必要的经验,以促进个体最大发展为目标的辅导活动。

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学校从2013年9月开始在新生中开展“9.25――就爱我”、“12.5――要爱我”、“3.25――善爱我”、“5.25――我爱我”为主题的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这些时间点为契机,借助一些活动载体,将真心关爱学生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让同学们既能学得好,也能玩得好,既能学业有成,又能身心愉悦,同时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精品项目来设计和实施,促进辅导员工作规范化、精品化、科学化,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一、以职业愿景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目标

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给同学们带来了困惑,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概念。通过调查发现,新生普遍存在对专业认知不清,对于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处于迷茫的状态。学院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单独和学生进行谈心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反映在学习态度上比较怠慢,静不下心来,在考级、考证方面也是随大流,不明确自己是否需要以及为什么要去考。所以,“想明白自己要干什么”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只有在明确了目标之后,才有奋进的动力。辅导员在帮助学生进行个体Swot分析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尽早认知自己,使同学们在大学开始阶段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有节奏。

二、以心理健康团体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发展

心理健康团体活动以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为解决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保证心理和谐全面的发展。为此学校设计了系列团体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会进行自我情绪调节。

经过几年的摸索,学校在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情境式”、“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删除了一些新生入学教育的繁琐环节,增添了能够对参加者产生影响、唤起情感、留下印象的内容。学校设计了开一次班会、看一次校园、照一次合影,力求使“大学入学”这一人生成长阶段,成为学生一生的美好记忆,这种设计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