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贫血指导及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27:46

幼儿贫血指导及建议篇1

【关键词】婴幼儿血红蛋白调查分析

中国分类号:R174文献标识号: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79-02

为了解和掌握我县婴幼儿血红蛋白(Hb)含量和贫血患病率,2009年,我们在刘家峡镇、太极镇、三塬镇、岘塬镇随机抽取450名6~24月龄的婴幼儿进行了血红蛋白值的检测并进行了调查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从刘家峡镇、太极镇、三塬镇、岘塬镇等4个乡镇中随机抽取的450名6~24月龄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5例,女215例,男∶女为1.093∶1。

1.2方法统一每天上午采末梢血20μl,用瑞典HemocueaB公司生产的HemocueB-Hemoglobin测定其全血血红蛋白值。

1.3评价标准根据wHo推荐的标准,6个月~6岁Hb值

2结果

2.1总体情况在本次被调查的450例婴幼儿中,男Hb均值为(110.17±15.79)g/L,女Hb均值为(113.44±13.16)g/L,两者差异无显著性(t=2.318,p>0.05)。

2.2不同月龄组贫血患病率比较(见表1)。

2.3不同性别婴幼儿贫血患病率的比较总贫血率为38.89%,男小儿贫血率为42.44%,女小儿贫血率为34.91%,男女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

3讨论

本次调查男女婴幼儿贫血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总贫血患病率为38.89%,与国内有关文献[1]报道的36.31%相比,我县婴幼儿贫血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不同月龄的贫血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其中以15~18月龄的婴儿最高,为44.32%,在防治婴幼儿贫血中,指导添加辅食及宣传科学喂养尤为重要。

贫血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症状,由各种原因所致,严重或长期贫血可因组织缺氧而影响小儿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并影响小儿生长发育[2]。6个月~3岁的小儿贫血多因食物中缺乏足够的铁质引起[3],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中,57.14%由喂养不当及偏食所致,由于我县是国列贫困县,经济欠发达,婴幼儿不能及时得到合理辅食,孕产妇营养不均衡,因此,造成婴幼儿贫血。今后,需注意宣传科学喂养及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4]。为了预防婴幼儿贫血,尤其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应注意按时及合理添加辅食,做好小儿健康检查,定期进行贫血普查,以便早期发现、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力军,张桂荣.小儿贫血的防治及护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37.

[2]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6.

幼儿贫血指导及建议篇2

关键词:幼儿;体格检查;营养

由于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市中的肥胖儿也不断增多,儿童期肥胖不仅影响儿童时期正常的生长发育,还延续影响到成人期很多疾病,且儿童肥胖对儿童的心理行为也造成很大的影响[1]。为了解我市城区儿童体格发育情况,特选取兰州市西固区4所公立幼儿园319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体格发育状况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兰州市西固区主城区4所公立幼儿园幼儿319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包括小班88人,中班107人,大班124人;男孩176人,女孩143人,幼儿年龄3-6岁。

1.2调查方法对入选的319名幼儿进行全身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血常规检查。

1.2.1血常规检查采集幼儿耳垂血20?l,采用迈瑞BC-1800血球仪(迈瑞医疗国际股份有限公司,BC-1800)完成检测,使用仪器配套试剂、质控血进行质控,所有操作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3诊断标准

1.3.1肥胖儿诊断标准即以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身高的正常人群相应体重的平均值为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者属正常范围,实测体重超过身高标准体重10%~20%为超重,超过身高标准体重20%以上为肥胖[2];并排除其他病理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肥胖者。

1.3.2血常规诊断标准健康儿童末梢血血常规参考范围白细胞计数(wBC)(4.34~12.53)×109/L;血小板计数(pLt)(175~444)×109/L;血红蛋白(Hb)为110~149g/L,红细胞计数(RBC)(3.51~5.14)×1012/L[3]。

1.4统计分析使用SpSS19.0软件将调查结果录入电脑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结果

2.1各年级幼儿体格检查结果

表1各年级幼儿体格检查情况

319名幼儿平均身高、头围、胸围分别为108.8±9±5.74cm、49.54

2.33cm和53.382±5.49cm,平均体重为19.35±6.21kg,其中超重儿有37例,肥胖儿有8例,所占比例分别为11.60%和2.51%。具体结果见表1

2.2各年龄幼儿血常规检查结果

本次调查的319名幼儿中,血常规检查出现异常项者有11例,所占比例为3.45%,其中男孩3例,女孩8例。依据诊断标准诊断为贫血者有2例,均为女孩,所占比例为0.61%。

3讨论

定期对幼儿园幼儿进行体检,可以早期发现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贫血、肥胖、以及各种营养膳食方面的问题,并及早给予干预和指导,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积极作用。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兰州市西固区城区幼儿生长发育中存在的问题,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319名幼儿的平均身高、头围、胸围分别为108.8±9±5.74cm、49.54±2.33cm和53.382±5.49cm,平均体重为19.35±6.21kg,与单利等人[4]的调查结果基本接近,从这些指标来看,幼儿的生长曲线基本达标。超重儿和肥胖儿的患病率分别为11.6%和2.51%,该结果与朱国伟调查的上海徐汇区托幼机构2~6岁儿童超重检出率为12.34%,肥胖检出率为8.22%的结果相比,超重的患病率略低,肥胖的患病率明显较低,说明我区儿童的肥胖患病率还不是很高,但是对于已经出现超重和肥胖的幼儿需进行必要的干预,给予营养摄入和运动方面的指导。幼童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主要受家庭饮食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家庭环境因素可与遗传因素协同作用,使子女与父母有相似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并可因此呈现肥胖的家族聚集性[5]。肥胖还易造成儿童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性发育和性分化相关疾病等。所以作为孩子家长,首先要从改变自身饮食习惯做起,制定均衡膳食计划,另外,不能过度纵容孩子,除一日三餐正餐外,少让孩子吃零食和饮料,尤其是肥胖和超重儿都偏爱肉食,作为家长需给予适当控制,少吃高热量高蛋白饮食,鼓励孩子适当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从血常规检查结果来看,血常规异常项的发生率为3.45%,贫血患病率为0.61%,且均为女孩,其他异常项较参考值范围略低,对临床疾病诊断意义不大,故不做提示,但是对出现贫血的孩子建议家长到医院做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如贫血仅因营养不良引起,可建议家长从膳食营养方面给予补充。而且2例贫血患儿均为女孩,是否说明女孩可能存在挑食偏食的情况,从而造成营养不良而引发贫血呢?该问题还需进一步的调查来证实。

参考文献:

[1]蒋竞雄.肥胖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7,8(1):22-24.

[2]叶广俊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7.

[3]郑建新,杨慧,傅启华等.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末梢血血常规的参考值范围调查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年8月第35卷第16期:2194-2195.

幼儿贫血指导及建议篇3

【关键词】入园儿童健康体检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296-02

根据上级卫生保健工作的要求,为了降低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全面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对凉城县岱海镇1841名3~6岁幼儿园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凉城县岱海镇2011年9月入幼儿园儿童,共1841名。

1.2方法体检项目包括体重身高全身检查及血红蛋白的测定,各项目均由专业人员完成,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了解生长发育情况,采用儿童专用杠杆秤,体重测量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身高测量值保留到小数点后1位,口腔检查在自然光下,对受检儿童的牙齿逐个进行检查记录,血红蛋白的测定统一采儿童手指血,用wHo推荐的氰化高铁法测定。

1.3评价标准采用儿童保健电脑进行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分析。

1.3.1贫血诊断标准采用儿科学第5版的标准。①轻度贫血:Hb90~109g/L。②中度贫血:Hb60~89g/L。③重度贫血:Hb30~59g/L。④极重度贫血:Hb<30g/L。

1.3.2营养不良①低体重:年龄别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人群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②发育迟缓:年龄别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人群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③消瘦:身高别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人群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

1.3.3肥胖①轻度肥胖:超过身高标准体重的20%~29%。②中度肥胖:超过身高标准体重的30%~49%。③重度肥胖:超过身高标准体重的50%及以上。

2结果

共体检1841名3~6岁儿童,检出各种疾病及异常共计953例,总检出率为51.77%,其中贫血检出率0.16%;龋齿40.03%;营养不良7.61%(其中发育迟缓6.90%,低体重0.60%,消瘦0.11%);肥胖3.59%(其中轻度2.39%,中度0.87%,重度0.33%);心脏杂音等其它疾病占0.38%。前三位依次为:龋齿、发育迟缓、轻度肥胖。(见表1)

表11841名3~6岁幼儿园儿童体检疾病与异常检出率及构成比

3讨论

3.1贫血检出率为0.16%,说明近年来人们对缺铁性贫血的知识有了显著提高,贫血状况大有改观。

3.2龋齿检出率为40.03%,反映我镇儿童口腔保健工作尚未引起幼儿园及家长的足够重视,因此我们应加强幼儿园的口腔保健工作,选择适合集体儿童使用的有效简便、经济的预防措施,如口腔氟化泡沫护齿,同时加强口腔保健知识宣传及正确的刷牙方法指导,以提高全社会对儿童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和工作的支持,降低龋齿的患病率。

3.3儿童营养不良远未销声匿迹,三种营养不良检出率7.61%,以发育迟缓为主。发育迟缓的发病率偏高,说明部分儿童的营养状况仍值得担忧,预防儿童营养不良还不能掉以轻心,应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膳食营养搭配要合理,营养摄入要均衡,否则长时间营养不良对孩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3.4儿童肥胖检出率为3.59%,儿童单纯性肥胖症不仅是一种独立的慢性疾病,也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儿童患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同时对儿童的心理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使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对儿童的性格塑造、气质培养、习惯形成都有着不利的影响,减少和控制肥胖儿童的发生和发展是解决肥胖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应尽早干预,加强健康教育,改变观念,建立合理的饮食模式,减少糖、脂肪等高热量类的食物摄入,鼓励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为各年龄段的儿童提供适宜其年龄特点的体育锻炼场所和设备,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效预防和治疗儿童肥胖。

3.5心脏杂音等其它疾病检出率为0.38%,虽然人数不多,但是部分孩子的生长发育受到了严重影响,应对这部分孩子进行特殊照顾,做好咨询工作,必要时建议家长请专家会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幼儿贫血指导及建议篇4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疾病,特别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贫血患病率更高。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缺铁可影响到宝宝的生长发育,以及运动、免疫等各种功能。婴幼儿期的严重缺铁,对孩子认知、学习能力和行为发育的影响,甚至不能被后期补铁所逆转。可见对于铁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及时干预,特别是能在发生前积极预防,对于宝宝的健康至关重要。宝宝缺铁,你注意到了吗?

由于缺铁的表现不特异,重在早期预防和定期的健康体检与筛查,多观察宝宝的情况,有助于及早发现异常并及时干预。

在铁缺乏阶段,宝宝可表现为易烦躁,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患有贫血的宝宝,会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黏膜和眼结膜苍白,疲劳乏力、食欲下降、头晕、心悸、指甲脆薄等。

如果贫血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体力下降,身体发育、注意力、记忆力等均受到影响,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宝宝缺铁,3个原因最常见

先天储铁不足

宝宝的储备铁主要来自妈妈,特别是在孕期的最后3个月储存最多,因此早产儿的铁储备较少,还有双胞胎、多胞胎或者妈妈孕期患严重贫血没有及时治疗等情况,宝宝都更易发生贫血。有研究显示,孕妈妈早期筛查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多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食物强化补铁和补充铁剂,不仅可降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更有助于降低婴儿发生贫血的危险。

生长发育旺盛,铁的需求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生长速度快的婴幼儿是容易发生贫血的阶段,如果未及时添加足够的含铁食物,就容易发生体内铁缺乏。正常足月宝宝出生时体内储存的铁大约为280毫克,仅能满足出生后4~6个月的铁需求。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的标准,婴儿对铁元素的参考摄入量,在6个月内仅为每天0.3毫克,而到6个月后则直接增加到每天10毫克。母乳喂养的宝宝,乳汁中铁吸收利用率高(约50%),但含铁量低,如果在开始添加辅食的阶段,没有及时给予富含铁的食物,就会导致宝宝铁摄入不足。

疾病引起

比如,不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胃肠疾病容易引起肠道铁吸收障碍;体内长期慢性失血,如消化道出血等容易造成铁丢失增多。这类情况在小宝宝的缺铁原因中不常见,医生诊断时会加以考虑。预防缺铁,宝宝需要这些食物

研究证实孕期给孕妈妈补铁、延迟脐带结扎、保证4~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如果没有条件母乳喂养或部分母乳喂养的宝宝应采用铁强化配方奶喂养,这些孕育早期的预防策略都可以帮助宝宝预防缺铁。当然,对于宝宝自身来说,从辅食添加开始,适当补充富含铁的食物尤为必要。

强化米粉

我国《婴幼儿喂养建议》中提出,应将强化铁的(婴儿营养)米粉作为宝宝的第一种辅食,有助于降低婴儿缺铁和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通常建议宝宝在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旨在逐步补充纯母乳以外的营养需求,其中强化补铁是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

动物的血、肝脏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物

食物中的铁有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种形式,吸收率差别很大。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肉、禽、鱼等动物性食物中,吸收率可达40%。常见食物中,含这类铁的食物有:鸭血、猪肝、海参、虾米、猪血、虾皮、鸡蛋黄、羊肉、牛肉、猪肾、鹌鹑蛋等。

红枣、紫菜等含有非血红素铁的食物

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吸收率较低,一般只有1%~5%。按照含铁量的高低,可以给宝宝选择的食物依次为:黑木耳、紫菜、芝麻酱、黑芝麻、口蘑、扁豆、香菇、葡萄干、黄豆、赤小豆、山核桃、小米、香米、蒜薹、紫糯米、毛豆、花生、菠菜、枣干等。别等到患缺铁性贫血了再补铁

我国不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乡儿童的贫血发生率在30%左右,农村高于城市,据此估计我国患缺铁性贫血的2岁以下婴幼儿至少有1000万。大多数家长只知道化验血红蛋白低说明宝宝患了贫血,而实际上铁缺乏症,即包括体内铁缺乏但尚未表现为缺铁性贫血的情况更为常见。

幼儿贫血指导及建议篇5

定期对儿童健康查体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了解学龄前儿童身体健康状况,推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于2013年5月份对聊城市4所幼儿园1903例儿童进行健康查体,以早发现儿童的亚健康状态,做到早预防,早治疗,给家长及幼儿园教师提供保健知识指导,为以后的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基础。

1一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对聊城市区4所正规幼儿园1903例学龄前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及常见病患病情况。

1.2方法

由儿童保健医师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每年一次的常规查体,查体内容包括内科、眼耳鼻喉、口腔及化验等,并对查体结果进行及时汇总,反馈给幼儿园及家长。

1.3诊断标准:

矮小症:指在相似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患者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或处于第三百分位数以下。

肥胖:儿童的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小儿正常标准体重的20%。

视力异常:视力小于4.6为异常

龋齿:牙齿、窝沟或光滑面有缺损,且洞底软化,牙齿上有暂时充填物。

贫血:血红蛋白小于110g/l。

2结果与讨论

2.11903例查体儿童中,女829例,男1074例。

2.2患病情况构成比

注:患病人数比查体人数多,有的儿童患二种或二种以上疾病。

从表中可以看出,占前5位的分别是龋齿、超重、贫血、沙眼、佝偻病。

龋齿占44.55%,居疾病首位,提示我们要重视儿童口腔保健,指导家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尤其在乳牙未出前就开始进行。鼓励儿童多食含纤维丰富的食物,增强咀嚼功能,少喝碳酸饮料,少吃零食,尤其是睡前,养成多喝白开水的习惯。由专业的口腔医师定期举办儿童口腔护理专业知识讲座,普及正确的刷牙姿势。

超重占17.51%,肥胖占6.71%,矮小症占0.47%,超重、肥胖占的比率要高的多,尤其是超重,是由于长期摄入过多的能量,消耗过少造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餐桌的饮食越来越丰富,由青菜变成了红色的肉占据了主要位置;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尤其是现在居住的高楼大厦,户外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多吃少动成了直接原因,而且容易引起一系列的疾病,如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病等,造成儿童自卑的心理。矮小症患儿应当增加营养,明确病因,对症治疗。建议家长改变育儿观念,科学合理地均衡饮食,平衡膳食结构,防止营养过剩,多参加户外活动,定期测量体重,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贫血占12.78%,位于第三位。儿童贫血多属缺铁性贫血,缺铁影响肌红蛋白的形成和含铁酶的活性,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免疫功能等,严重贫血导致儿童的认知、行为、学习功能障碍,甚至是不可逆的。因此,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根据儿童的不同发育阶段,提供不同的饮食结构,早期提倡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4-6个月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注意营养均衡及搭配,多食用绿色蔬菜,含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以促进铁的吸收,需要家长和幼儿园密切配合,纠正偏食,为儿童的健康合理搭配饮食。

沙眼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眼病,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早期可引起怕光、流泪、发痒等情况,晚期可有角膜溃疡、睑内翻等,甚至影响视力。主要措施儿童要注意个人卫生,流水洗脸,专用毛巾,勤消毒,不用手揉眼睛,在幼儿园更应注意。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定期到眼科检查。

佝偻病仍占有一定的比率。此期儿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骼变形,尤其是胸廓畸形,多是由于婴幼儿期钙缺乏造成,如鸡胸、肋膈沟等。应对措施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小儿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尤其是维生素D的强化。多晒太阳是预防佝偻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每天应保证日光浴在1小时以上。目前市场上补钙制剂种类繁多,家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药物,不可盲目食用,否则将是过犹不及。家长应选择含钙丰富的食品,如海产品、肉类,进行体育锻炼。

6岁以下儿童视力发育不完善,更需要注意用眼卫生,用眼时间过长,过度疲劳容易导致视力发育不良,可能与现在电脑、电视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有关。因此,在排除相关的疾病及眼先天发育不良等疾病原因,家长应注意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多看绿色植物,定期进行视力筛查,确保早发现,早矫治。

幼儿贫血指导及建议篇6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营养性贫血;铁制剂

[中图分类号]R556.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c)-140-02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营养性贫血,多见于儿童和育龄妇女。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以6~24个月为高发年龄组,且农村发病者多于城市,对健康有极为不良的影响。我院2005年1月~2007年7月收治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患儿63例,现将诊疗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7月,我院儿科与儿童保健科共收治确诊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儿63例。排除因其他器质性疾病造成的贫血,排除先天因素或遗传因素造成的贫血。其中,0~1岁49例,1~3岁11例,大于3岁3例,年龄7个月~5岁。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血红蛋白90~110g/L为轻度贫血;60~90g/L为中度贫血;60~30g/L为重度贫血;<30g/L为极重度贫血。诊断为轻度贫血41人(占65.1%);中度贫血20人(占31.7%),其中,合并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者13人;重度贫血2人(占3.2%),分别诊断为斑疹伤寒、大肠杆菌性肠炎。

1.2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未诉有异食癖者,患儿大多喜静不好动,偶有年长儿精神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合并感染性疾病者则有相应临床表现。患儿大多可见皮肤口唇黏膜苍白,少数年长儿出现口腔炎。体检发现11例肝脾轻度肿大,7例脾轻度肿大,3例肝脾均轻度增大,心脏均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其中3例行髓片检查亦符合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1.3治疗方法

主要从患儿缺铁的原因来考虑治疗方案。

对于轻症患者,主要进行健康教育,从饮食上指导治疗,婴儿注意及时添加辅食,幼儿强调不可偏食挑食,并给予口服维生素C和硫酸亚铁1~2mg/kg,每日两次。两周后复查血红蛋白,分别与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评价疗效。

对于中度和重度贫血患儿则首先治疗原发病,对于合并症不能耐受口服补充铁剂的重度贫血患儿考虑成分输血。原发病好转后,在能够耐受的情况下改用铁剂常规剂量口服治疗。复查方法同上。

对于所有患儿在血红蛋白正常后继续服用铁剂至少两个月,以补充铁的储存量。

口服铁剂时,部分患儿在饭后服药仍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上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笔者建议从小剂量开始,如先用常规剂量的1/2或1/3,待消化道反应消失后,再逐渐增加到全量。如不良反应仍存在,则选用刺激性较小的乳酸亚铁或葡萄糖酸亚铁口服治疗。

2结果

轻度贫血患儿多为饮食不当造成,在纠正饮食,添加辅食的基础上,给予铁剂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常规,33例血红蛋白达到正常,治愈率为80.5%,其余继续治疗3个月后血红蛋白达正常水平,治愈率达100%。

中重度贫血患儿则首先治疗原发病,注意休息和营养。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1个月复查血红蛋白达到正常者7例,治愈率为31.8%,3个月血红蛋白正常者15例,3个月治愈率为68.2%。

3讨论

3.1病因及发病情况

婴幼儿生长发育快,对于营养素需要量大,如果先天储备或后天摄入不足,加上食物搭配不合理或患有肠道感染性疾病造成铁吸收障碍,则很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李卫宁等[2]对深圳市罗湖区1095名0~3岁小儿调查发现12.3%患有本病,其中1岁以下儿童患病率较高。黄梅等[3]则对深圳市宝安区3~6岁6808例小儿进行普查,结果发现3岁组患病率为3.40%,4岁组为2.40%,5岁组为0.56%,引起贫血的4大主要因素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腹泻、胃纳差、偏食挑食(或不吃绿色蔬菜)[4]。可见在发病原因上幼儿与学龄前儿童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上针对婴幼儿主要是铁剂和补充营养,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除了纠正偏食,补充铁剂外,更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3.2治疗

预防缺铁性贫血,要从孕期开始,特别是妊娠后4个月,使胎儿能从母体得到足够的储存铁。每日必需吸收1~3mg铁,食物中每天供给20~48mg。对小儿缺铁性贫血,重点预防在4个月以后,尤其是6个月~2岁婴幼儿,足月儿最迟从4个月后补铁,每日1mg,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最迟从2个月补,每日2mg[5]。

在药物治疗方面,黄郁波等[6]提出小剂量铁剂隔日口服(1mg/kg・d)不仅在纠正贫血方面与传统补铁方式效果相同.,而在增加机体的铁储备水平方面也一样有效;同时,小剂量铁剂隔日口服对胃肠道的刺激小,副作用小,患儿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马海侠等[7]则发现中药健脾生血颗粒,治疗婴幼儿轻、中度缺铁性贫血患儿依从性好,效果不亚于西药铁制剂。

目前,铁制剂仍是公认的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最有效药物,本病应以预防为基础,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14.

[2]李卫宁,林丽娟,吴方贵.对0~3岁社区系统保健小儿贫血状况的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6,4(1):5-6.

[3]黄梅,翁丽芬.幼儿园(所)3~6岁儿童贫血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3):382-383.

[4]叶秀宁.儿童保健门诊1560名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4):148-149.

[5]马晓荣.小儿缺铁性贫血57例分析[J].海南医学,2005,16(1):109.

[6]黄郁波,董显燕,冯莉霞.小剂量铁剂隔日口服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9):775.

幼儿贫血指导及建议篇7

【关键词】婴幼儿;喂养指导;影响因素;进展

doi:10.14033/ki.cfmr.2017.14.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05(2017)14-0162-03

婴幼儿在第一年生长速度最为迅速,且大部分幼儿可经历液状-泥状-固体食物的交替。有研究统计发现,我国部分婴幼儿哺乳方式为奶粉喂养,从而导致我国婴幼儿发病率逐渐上升,且研究表明大部分经奶粉喂养的婴幼儿均表现为抵抗力低下等。为此应加强临床宣教,告知各大家庭母乳喂养的优势,从而提高婴幼儿抵抗力,增加母子感情,利于婴幼儿面部肌肉的发育,降低临床患病率[1]。而本文中针对婴幼儿喂养指导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相关综述,具体如下。

1婴幼儿喂养的影响因素

1.1早期婴幼儿接受事物的心理

婴幼儿需从乳汁物品逐渐过度至成人固体食物,在此过程中,任何食物对婴幼儿而言,均为新颖的,但部分婴幼儿可表现出拒绝、恐惧等现象,其可称之为厌新。婴幼儿常表现出对以往食物的偏爱,拒绝新口感和新口味,部分婴幼儿在进食后,还可出现恶心、呕吐现象,而大部分母亲在此时,认为婴幼儿不能吃、不爱吃,从而停止添加此类食物,最终导致婴幼儿失去学习尝试新食物的机会。但临床有研究报道表明,小部分婴幼儿通过长期反复新口感、新口味的喂养,最终可发展为接受,因此临床学者认为婴幼儿对新食物存在一种适应,而通过耐心的喂养,可增强婴幼儿摄取食物的独立性和主动性[2]。

1.2味觉发育对换乳期的影响

婴儿从纯母乳转换至混合食物时,可发生味觉的改变,正常情况下,味觉敏感期可在2~7个月内并发。而在4~6个月时,给予不同味觉食物的喂养,可刺激婴幼儿味觉,促使其逐渐适应,否则相反[3]。早期婴幼儿的味觉与偏食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母乳期和母孕期的饮食习惯,可改变婴幼儿和胎儿的味觉发育。正常情况下,胎儿在24周的时候,便在宫内出现了吞咽羊水习惯(每日量为1L)。而羊水内含有产妇所吃的香料、食物的混合液,从而导致胎儿在宫内便已接触了各种杂物的味道[4]。当胎儿7~8周时便可出现味蕾,14~15周时可形成微绒毛,而微绒毛可接触羊水中味觉刺激,体验到孕妇每日食用的食物味道。

1.3婴儿进食行为

婴幼儿进食问题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有关。婴幼儿进食问题除了进食现象异常外,还可因为智能发育落后和口腔解剖结构异常引起。因此纠正婴幼儿进食的主要关键问题在于异常进食行为[5]。而异常进食问题最常见的为婴幼儿拒绝新食物、挑食、偏食,以上婴幼儿均存在单爱好几种食物现象,其主要是食物质地细腻和流质的原因。由于粗糙食物或固体食物对婴幼儿而言较难咀嚼,需长时间含在口中,导致食物味道散失,最终导致婴幼儿出现拒食现象。而胗锥长期的单品种进食,可影响生长发育,导致抵抗力下降,出现营养失调现象[6]。

1.4喂养方式的影响

大部分婴幼儿的进食行为和父母喂养方式、态度存在较大关系,也与文化背景有关。有研究统计发现,若婴幼儿进餐时间不定,比如每日超过10次,且实施强迫、骗、哄等方式,可导致婴幼儿出现厌食现象,而在婴幼儿进食期间,实施进食乐趣、进食技巧,比如实施赞扬、鼓励等话语,促使婴幼儿进食,同时可经常改变食物性状和味道,多加留意婴幼儿“过饱”“过饿”信号,防止婴幼儿营养量过度或缺乏现象发生,从而增加婴幼儿体质量,提高婴幼儿摄入量[7]。

1.5神经系统发育

大部分儿童在1.5岁时,脑神经可发生髓鞘化,而常规的喂养方式,可导致婴幼儿出现抵抗,同时在喂养人明显压力、饮食结构变化、不良喂养姿势、婴幼儿听力下降等综合作用下,可导致婴幼儿早期交流能力受限,从而整体影响认知、语言的发展[8]。

2合理喂养的重要性

婴幼儿早期最理想的食品为母乳,其属于天然食品,能够满足0~6月龄的婴幼儿营养需求,早期给予婴幼儿纯母乳喂养,具有较多好处,比如减少由牛奶或其他食品引起的过敏反应,降低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率和腹泻率,同时对于产妇而言,可减少子宫出血量,促进子宫收缩的恢复,改善营养状况,加快产妇体重恢复原本体重,且可降低产妇卵巢癌和更年期乳腺癌发生率。目前临床上有多项报道表明,母乳喂养的优势,早期除了母乳喂养外,不宜添加任何维生素,比如维生素K、维生素D等。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者,可采用母乳代用品,比如婴儿配方奶粉、婴儿配方奶等。在婴幼儿出生半小时后,便可诱导新生儿吸吮,从而保证母乳喂养成功,促进母亲泌乳,必要时,可在院内开展母乳喂养技能培训和社区行动培训[9]。

虽然大部分母亲已认识到母乳喂养的优势,且开始给予婴幼儿母乳喂养,但临床学者发现,42%的母亲在婴幼儿6个月龄后,仍坚持纯母乳喂养,对此还需加强各大医院妇产科喂养正确方式宣教。确保婴幼儿在各个时间段内机体能够补充到充足的能量和营养量。

3婴幼儿喂养指导方法

3.1母乳喂养

在婴幼儿出生后,应首选母乳喂养,其可及时补充婴幼儿机体需要量、营养素,降低婴幼儿患病率,同时还可减少婴幼儿过敏发生率。母乳中含有微量元素及各种抗感染免疫因子,但缺乏锌、铁等元素,虽然能够补充婴幼儿生长发育中的需求。但在正常情况下,婴幼儿每日需要铁含量为6~10mg,而母乳中仅为1mg,早期无明显要求,而当婴幼儿4~6个月龄时,需要量逐渐增加,对此应从不同途径维持婴幼儿机体需求,比如辅食,但需保持半流质状,给予婴幼儿一个过渡形式[10]。

3.2引入食物时间

至今为止,食物引入时间有两种指导建议,一是根据喂养指导原则进行:若以纯母乳方式连续喂养婴幼儿6个月,应在婴幼儿6个月龄时,适当添加辅食,而辅食应以泥糊状为主。二是根据儿童指导中心建议和人群膳食指南,在婴幼儿4~6个月龄,给予其他食物喂养。目前喂养方式尚未得到有效的统一,但添加食物年龄不宜过早,正常情况下,均为4~6个月龄。而实际的辅食量应与婴幼儿头围、身长、体质量相符,从而避免营养过量,出现肥胖症状。当婴幼儿体质量>6kg时,每日摄乳量为800ml,而当婴幼儿出现咀嚼或咬手现象时,则提示需添加适量的辅食[11]。

3.3添加微量营养素和食物能量

在婴儿期,儿童对能量的需求高于各个年龄段,若能量的摄入不足,可导致肥胖、营养不良的发生,严重时可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在中国营养学中提到,婴幼儿每日正常能量需求量为95kcal/(kg・d),而根据总能量消耗情况,可将8~12个月的婴幼儿能量需求控制在80.8kcal/(kg・d)、77.0kcal/(kg・d)、77.5kcal/(kg・d)左右,婴幼儿在食物转化过程中,极易出现营养素缺乏,对此应在转换食物期间,加强营养素喂养,包括维生素B、维生素a、铁、锌等,当婴幼儿生长至9~11个月时,则每日需要72%的钙、86%的锌、97%的铁,然而由于强化食品摄入量的个体差异,难以补充机体具体需要量,对此应加强各类微量营养素片剂的添加,从而提高婴幼儿维生素e、核黄素、锌、铁的营养素,从而降低贫血的发生,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12]。

3.4添加食物的能量密度

能量密度主要是指每克食物所含的热量(kcal),婴幼儿引入的食物中营养素和食物中能量密度及膳食纤维、水分含量有关,若食物能量或脂肪含量高,则表明水分含量较低。当婴幼儿为6~8个月龄时,机体能量控制在0.6kcal/(kg・d),12~22个月龄时,控制在1.0kcal/(kg・d)。同时有研究报道,若发现6~8个月龄的婴幼儿结构不合理或膳食种类不全,可导致营养缺乏,而在期间加强脂肪、蛋白的摄入,可补充机体各方面的能量,比如在婴幼儿6个月龄后,添加肉泥、肝泥、血泥等,从而保证能量的摄入,维持机体正常需要量[13-14]。

3.5食物多样化

婴儿添加辅食的第一种食物为谷类食物,其中以强化铁的谷类食物为首选,在各大婴幼儿喂养指南中已强调了此项。正常情况下,婴幼儿在6~18月龄时,属于缺铁性贫血高发期,若婴幼儿6个月龄后还未添加辅食,可导致并发缺铁性贫血,因此大部分国家开始给予婴幼儿强化铁米粉。当婴幼儿进食谷类食物一段时间后,便可逐渐添加鱼类、家禽、肉、水果、蔬菜等食物。食物的质地和营养素的种类对婴幼儿健康、营养均较为重要,因此在给予婴幼儿辅食过程中,不仅需保证能量的充足,还需考虑营养量[15-16]。单一的蔬菜泥或水果泥,虽能够保证营养量,但缺乏能量密度,对此应将多种蔬菜、水果混合制作,从而补充婴幼儿能量和营养素。当婴儿24周后,便可适应多种食物,但尽可能从颗粒状食物或泥糊状食物过渡至小块状食物[17-18]。

综上所述,母乳喂养对婴幼儿健康尤其重要,但仅表现于早期,通过早期的母乳喂养,能够提高婴幼儿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但当婴幼儿在4~6个月龄时,若仍持续母乳喂养,可导致婴幼儿体内能量不足、营养素不足,从而出现贫血、瘦小、体弱等症状,对此应在婴幼儿期加强营养喂养的宣教,从而确保每位产妇熟知喂养方式[19-22]。婴幼儿早期喂养问题主要表现为后天因素和先天因素,包括婴幼儿味觉的发育、乳母期乳汁对胎儿的影响、母孕期羊水的影响、婴幼儿自身口腔结构、味觉发育、心理因素、遗传体质等,对此应根据婴幼儿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喂养方式,从而确保喂养知识的科学性。除此之外,家属的精神状态、亲子互动,可调动婴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婴幼儿机体需要量。但目前婴幼儿喂养方式尚未统一,且相关报道较少,因此本次研究的指导方式还有待探索和完善,从而确保婴幼儿及时补充能量,提高机体抵抗力和营养,防止患病率。

参考文献

[1]刘建丽,张琪,惠敏,等.早期喂养指导和辅食添加对婴儿微量元素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4,26(10):1301-1303.

[2]彩霞.影响母乳喂养依从性相关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3):87-89.

[3]唐鹤,蒋竞雄,宫丽敏,等.城市婴幼儿喂养行为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7):695-698.

[4]陈伟平.婴幼儿喂养与影响喂养因素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3):2986-2988.

[5]刘月芬.兰州市6~24月龄儿童喂养问题聚类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2):159-161.

[6]刘爱珍,王建宁,鲍梦婕,等.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6):665-667.

[7]陈宏达,郝波,康晓平,等.中国西部两县6~36月龄婴幼儿喂养指数与生长发育的多重对应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3):339-346.

[8]刘汉芹.社区医生在婴幼儿腹泻病防治及母乳喂养指导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390-391.

[9]段如菲,李燕,李静,等.云南省HiV感染女性所生婴幼儿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1):3432-3434,3477.

[10]张琪,吴庆红,刘建丽,等.正确辅食添加对婴幼儿饮食行为及营养状况影响的观察[J].河北医药,2014,46(15):2360-2362.

[11]鲍雪梅,陈建华,倪钰飞,等.婴幼儿早期喂养行为特点分析及其对婴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0):1581-1583.

[12]马丽萍,钱兴国,苏宜香,等.广东省0~18月龄婴幼儿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6):711-713.

[13]陈欢.社区儿童保健医生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知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1):320-321.

[14]李智,忽丽莎.云南15个少数民族0~23月龄农村婴幼儿喂养情况现状调查及干预策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2):130-132,136.

[15]余卉.0~3岁婴幼儿喂养技术干预与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13-314.

[16]颜凤加.浅谈20例早产儿母乳喂养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99.

[17]黎海芪.提升基层医师指导婴幼儿喂养的能力[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12):881-882.

[18]金春华.婴幼儿喂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1):815-817.

[19]《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0~3岁婴幼儿喂养建议(基层医师版)[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12):883-890.

[20]梁友芳,朱丹,梁绍莲,等.喂养行为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分析[J].广西医学,2013,35(11):1527-1529.

[21]卫培培,孟娣娟.辅食添加时间对婴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2,26(9):779-781.

幼儿贫血指导及建议篇8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贫血;患病率;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5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86-01

贫血是一种全球性的营养缺乏病,是影响我国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疾病之一,它不仅降低儿童的免疫功能,增加肠道、呼吸道等易感疾病的可能性,而且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为了解乡镇地区学龄前儿童贫血发生的情况,我们对810名0-7岁儿童的贫血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分析调查结果和该病的产生原因之后提出了预防儿童贫血的建议。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2011年1月-11月在我院儿保科及门诊儿科进行健康体检的0-7岁儿童共810名为调查对象(无心、肝、肾、疾病,无先天性畸形及代谢异常等),其中男童453名,女童357名。

1.2测试仪器及试剂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BC-23000准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和质控品。

1.3检验方法按照儿童健康体检程序,由专业检验师对受试者取左侧无名指末梢血,用血红蛋白微量吸管吸取20μl置入稀释液中,混匀后上机进行血常规检查。

1.4判断标准依据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学》第4版贫血的分析诊断标准:血红蛋白(Hb)<110g/l判定为贫血;90-110g/l为轻度贫血;60-90为中度贫血;30-60为重度贫血;<30g/l为极重度贫血。

1.5质量控制①由检验科富有经验的专业检验师上机操作;②所有测试均在同一条件下完成;③以质控液做全程控制,各项参数均符合说明书要求。

2结果

2.1一般情况810名儿童中共检出贫血儿童268名,占总数的33.1%,正常542名,占总数的66.9%。

2.2贫血程度以轻度贫血为主,占91.0%(244/268),中度贫血占9.0%(24/268),未发现重度和极重度贫血者。

2.3性别比较453名男童的贫血患病率为32.2%,357名女童的贫血患病率为34.2%,男童的患病率略低于女童,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2.4年龄比较各年龄组间贫血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其贫血患病率逐年下降,以0-1岁组最高为40.3%;1-2岁组次之为36.0%;6-7岁组最低为27.6%。各年龄组间差异显著性比较见表3。

3讨论

3.11981年全国九省市调查儿童的贫血患病率为38.9%1990年全国儿童营养检测与改善项目基线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儿童贫血检出率为38.1%,而本次调查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贫血率为33.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虽有降低但降幅不大,儿童的患病率仍较高。

3.2儿童贫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调查结果分析主要原因有①我地区的整体生活水平不高,农村家庭居多,农村家长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缺乏了解,未及时调整低年龄儿童的膳食结构,适时添加富含铁量的食物,导致低年龄儿童贫血率较高。②早产、乳母贫血、婴幼儿断乳期食物添加不及时、挑食、深色蔬菜不吃或少吃、胃纳差、反复呼吸道感染或腹泻,也是导致儿童贫血的主要原因。

贫血可使儿童的身体发育受阻,智力发育指数降低,注意力与记忆力调节过程障碍,表现出行为与学习能力较正常儿童差,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工作,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普及营养学知识,是儿童贫血得到家庭、社会的普遍重视,让每位家长都能认识到本病对儿童的危害性和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性,让全社会行动起来,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率,为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保护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幼儿贫血指导及建议篇9

摘要目的:探讨间隔补铁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6例缺铁性贫血的小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组1每周2天给药(间隔3天),组2每天给药,经12周补铁治疗,以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血液学指标,并观察不同补铁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后Hb、SF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周2天给药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结论:间隔补铁在纠正贫血上与每日补铁同样有效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间隔补铁每天补铁

Clinicalanalysisof23childrenwithirondeficiencyanemiaintreatmentwithintervaliron

LanDishi,Huangmeina,wengXiang

FuzhouChildren'sHospitalofFujianprovince,FujianmedicalUniversity/teachinghospitalofFujianHealthCareertechnicalCollege,350004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significanceofintermittentirontreatmentonchildrenwithirondeficiencyanemia.methods:46childrenwithirondeficiencyanemia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with23casesineach.ingroup1drugadministrationfortwotimeseveryweek(3daysapart).ingroup2drugadministrationforeveryday.after12weeksofirontherapy,usinghemoglobin(Hb)andserumferritin(SF)asbloodindextoevaluatethetherapeuticeffect.thenobservetheoccurrenceofadversereactionsindifferentironsupplements.Results:aftertreatment,HbandSFintwogroupsbothincreasedinvaryingdegreeswhencomparedbeforethetreatment,andthedifference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Drugadministrationfortwotimeseveryweekingroup1canreducesideeffectsignificantly.Conclusion:inthecorrectionofanemia,intermittentironanddailyironsupplementhadequallyeffectandlesssideeffects.

Keywordsanemia;irondeficiency;intermittentiron;Dailyiron

2010年9月-2013年9月我科对23例缺铁性贫血的患儿进行每周2天补铁治疗,并和传统补铁方式对比,比较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缺铁性贫血患儿46例,按全国小儿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诊断[1]。选取Hb65~100g/L的患儿,年龄6个月~6岁,90%为婴幼儿,男25例,女21例。随机分两组,每组各23例,组1每周2天给药(间隔3天);组2每天给药。

治疗方法:铁剂用琥珀酸亚铁片(商品名“速力菲”,每片100mg/片,含元素铁35mg),按元素铁4mg/(kg・d),全天剂量分2~3次于饭后1小时口服。组1每周2天给药,服药间隔3天;组2每天给药。治疗期间不给予其它含铁或抗坏血酸等药物,疗程12周。

检测指标:测定所有患儿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

结果

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及血液学指标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贫血程度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治疗前后Hb、SF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儿的Hb、SF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不良反应比较:组2有6例(26%)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上腹痛、纳差、铁锈味及腹泻等反应,部分患儿出现2种以上的不良反应;组1仅有2例(8.6%)患儿服药后出现一过性口腔异味感,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见表3。

讨论

缺铁性贫血(iDa)作为一种全球性卫生问题,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2,3]。补充铁剂是治疗iDa的有效方法,但是迄今为止,应用铁剂治疗iDa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现行的补铁计划都是每日补充,但每日连续经口补充铁剂会导致胃肠道铁吸收率迅速降低及铁制剂胃肠道不良反应,是迄今尚未能很好解决的两大难题,铁缺乏症(iD)是世界性单一营养性失衡疾患,故补铁治疗在医疗领域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4]。因此探索新的补铁方法、途径及新型制剂成为有效控制人类特别是儿童铁缺乏、降低其发病率的关键问题[5]。

食物中的铁主要由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肠黏膜吸收,经实验研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更新周期在大鼠为2~3天,在人类为5~6天。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每日连续服用铁剂,能够迅速降低胃肠道黏膜对铁的吸收率,从而发生“黏膜阻滞”现象,且存在于肠黏膜中的铁蛋白不能迅速将铁转移到血循环中,而当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更新时,铁的吸收率增高[6]。肠黏膜生存期5~6天,可暂时保存铁,若体内铁过多,铁进入人体后就以铁蛋白的形式大量储存在肠黏膜细胞中,随着肠黏膜细胞的脱落而排泄,少量进入血浆中[6]。

研究表明,影响铁吸收的阻滞剂是肠黏膜细胞产生的铁蛋白,当铁蛋白含量高时,肠黏膜将停止对铁的吸收,而在铁摄入后7小时内十二指肠黏膜中铁蛋白才能达到最高浓度,2~5天后才能恢复正常,因而对高剂量铁吸收的阻滞作用可持续2~5天[7]。因此,在铁代谢的基础上,根据小肠黏膜细胞更新的周期以及高铁饮食后引起的“阻碍效应”的理论[8-9],提出了间隔补铁的新观念,以克服肠黏膜的阻滞作用,增加小肠对铁的吸收与利用。

本研究治疗缺铁性贫血时采用间隔补铁方式,每周2天,与每天补铁的传统治疗方式相比,选择Hb、SF判断贫血的纠正程度。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均>120g/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间隔补铁与每天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均有效。

目前的研究认为,补铁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是由于铁过量导致大量非生理性铁积聚在胃肠道内,从而刺激消化道黏膜而产生。本研究表明,传统的每天补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26%。采用小剂量给药法能够有效避免铁剂的不良反应[10]。间隔补铁能够降低补铁总量,增加肠黏膜的铁吸收率,遗留在肠腔内的铁剂减少,从而大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采用间隔补铁治疗患儿缺铁性贫血,不仅治疗效果理想,而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患儿的恢复[11]。近年来wHo推荐间隔补铁法作为补铁的新方法,中国儿童铁缺乏防治中心亦推荐此法[12]。但是,目前间隔补铁尚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对间隔补铁的疗程、剂量、间隔时间研究者尚未有统一的看法。对间隔补铁可行性尚需进一步临床论证,相信不久之后会有一个明确答案。

参考文献

[1]廖清奎.小儿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及防治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1989,2(27):159.

[2]彭鹏,邹文蓉.蔗糖铁注射缺铁性贫血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3-14.

[3]张静,赵迪,陈璇,等.不同途径补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2013,33(3):30-31.

[4]沈新.儿童缺铁性贫血治疗新进展[J].安徽医药,2003,7(3):231-232.

[5]肖延风,郑纯,李荣,等.缺铁性贫血患儿血清胃泌素水平及间断补铁疗效观察[J].中国小儿血液,2000,5(3):113-114.

[6]王友军.每周1次补铁治疗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806-1807.

[7]邵春云.间断口服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56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26.

[8]wrightata.SouthonS.StatasofanaemicyegimensinimprovingtheFeofvariousiron-supple-mentation.theeffectionrats[J].Br.J.nutr,1990,63:579-585.

[9]刘文新.间歇补铁治疗小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1,10(6):2370-2371.

[10]王丽,黄亮,陈力,等.补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9,20(25):1995-1997.

幼儿贫血指导及建议篇10

[关键词]儿童健康状况生长发育发病率

[中图分类号]R1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340-02

儿童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儿童时期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了解聊城市城区0-6岁儿童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为确定今后儿童保健工作重点及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将2010年0-6岁儿童的健康检查资料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采用今年6月份我院对城区内各类托幼园所的9805名0-6岁儿童进行健康查体时所取得的所有查体记录。

1.2方法

1.2.1测量方法组织有经验的儿童保健医师进行测量诊查。测体重用上海宝山衡器厂生产的儿童杠杆式磅称,做到人员固定,操作规范,标准统一;血红蛋白测定采用铁氰化法,取血部位为无名指尖;视力检查采用统一的灯箱对数视力表,检查距离为5m。

1.2.2评价和诊断方法

1.2.2.1儿童低体重和肥胖的评价标准应用wHo推荐的儿童体格发育标准。低体重:年龄别体重低于参考标准体重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肥胖:以身高标准体重为参数,超过同性别中位数的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

1.2.2.2贫血的诊断标准血红蛋白低于110g/L为贫血,分轻、中、重三度:90-110g/L为轻度,60-90g/L为中度,60g/L以下为重度。

1.2.2.3视力不良的诊断标准单侧裸眼视力

1.2.2.4龋齿诊断标准按全国牙防组制定的标准诊断,凡乳牙龋齿、龋失、龋补牙数作龋齿统计。

1.2.2.5足月儿、早产儿、巨大儿定义正常足月新生儿是指胎龄≥37周并

1.3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儿童低体重、肥胖比较儿童低体重发病率为0.2%,2002年儿童低体重发病率为0.5%,两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聊城市0-6岁儿童低体重、肥胖、贫血、视力不良及龋齿发病率(%)

2.2贫血发病率比较儿童贫血发病率为2.38%,2002年儿童贫血发病率为26.3%,贫血明显降低,两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视力不良发病率比较儿童视力不良发病率为11.7%,2002年儿童视力不良发病率为4.2%,视力不良明显增多,两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龋齿发病率比较儿童龋齿发病率为26%,2002年儿童龋齿发病率为72.6%,龋齿儿童明显减少,两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足月儿体重增长2010年与2000年具有显著差异,(p

表22000年、2011年聊城市正常新生儿的体格发育比较

3讨论

3.1低体重儿童发病率较低聊城市城区0-6岁儿童低体重发病率2002年为0.5%,今年为0.1%,低体重儿童发病率降低。我市非常重视儿童的饮食管理,每年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举办面向市托幼机构、儿童家长的儿童健康饮食讲座,让更多的家长、幼托机构了解合理营养膳食对儿童生长发育及预防贫血的重要性。

3.2肥胖儿童发病率明显升高儿童肥胖目前已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肥胖症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均有密切关系。陈春明指出[1]:约有50%少年时期的高血压归因于肥胖,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等成人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在肥胖儿童中发生聚集。在目前状态下,提高人们尤其是家长对儿童肥胖危害性的认识非常重要。我市肥胖儿童发病率由2002年的3.9%上升至2010年的7.8%,说明儿童营养的问题不容忽视。有资料证实遗传因素对肥胖虽有影响,但主要还是由于社会环境、行为等因素的影响[2],目前导致儿童肥胖与饮食因素(长期能量摄入超标,如经常食用高脂、高热能的食物);体力活动因素(平时爱好静坐看书,玩电脑,长时间坐于电视前,很少活动);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等。针对肥胖儿童的增多,建议建立肥胖儿管理专案,对现有肥胖儿童进行特殊饮食管理,措施如下:(1)控制总热能的摄入,少食高脂、高糖食物,以减轻体重;(2)适当补充蛋白质;(3)供给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及膳食纤维的食物;(4)进食时应细嚼慢咽;(5)限制零食;(6)纠正偏食挑食的坏习惯;(7)还应提高患儿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3.3贫血发病率明显下降且以轻度贫血为主,没有重度贫血,这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关,家长对儿童保健意识及营养知识日益提高有关,从年龄组看,3-4岁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这可能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故此年龄组是预防营养性贫血的重点人群,托幼机构应对这部分人进行系统管理,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知识,合理调节饮食结构,纠正小儿偏食、挑食、爱吃零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做到膳食均衡。对于个别贫血相对较重的儿童,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3.4儿童视力不良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儿童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并呈低龄化发展,与遗传、先天发育因素有关,结合我市调查分析结果,与不注意眼睛保健、学习负担重、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少也有密切关系。我市童儿视力不良发病率为11.7%,2002年儿童视力不良发病率为4.2%,视力不良明显增多,但是比冯冰等[3]报道的34.37%要低。提示预防视力不良为重点任务之一,具体措施为:(1)纠正儿童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机等不良用眼习惯;(2)要合理安排好儿童的作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3)多进行户外锻炼。同时要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对视力不良要充分重视并做进一步检查,及早发现和矫正弱视。

3.5龋齿发病率明显降低wto已将龋齿、肿瘤、高血压并列为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三大常见病,由此可见龋齿的危害很大。儿童患龋齿以后,通过影响食欲、咀嚼及消化功能,最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4]。聊城市城区儿童龋齿发病率由2002年儿童龋齿发病率72.6%将为26%,龋齿儿童明显减少,提示健康牙齿保健知识的宣传初见成效,但今后儿童牙齿保护工作仍不能放松。

3.6早产儿、巨大儿发生率升高早产儿死亡率高,易发生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高胆红素血症和其他疾病。故早产儿、巨大儿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就目前情况来看,聊城市城区0-6岁儿童健康状况良好,贫血、龋齿发病率明显下降,应注意饮食合理健康;而视力不良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故今后聊城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的工作重点时为集体儿童五官保健,同时大务宣传孕期妇女的产前期查体,及时把早产儿、巨大儿存在危险因素,及时降低早产儿、巨大儿危险因素,提高聊城市新生儿存活质量。更好的促进聊城市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春明.对儿童肥胖问题防治不可坐失良机[J].中华流行病学,2004,25(2):95.

[2]王红,程茂金,周铌,等.武汉市小学生肥胖控制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9,24(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