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2:10

金融市场发展篇1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有企业、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作为资本市场的灵魂,我国券商的发展却面临着了巨大的困境:全行业连年亏损,“问题券商”层出不穷,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等违规操作行为也屡屡发生,前景十分堪忧。由于股权分制改革的起动,近两年市场向好的方向发展,政策和货币环境都相对有利。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资本账户和证券业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12月5日,全面开放国内金融业,2007年下半年将取消对外国证券公司的一项准入限制,外资投行参与国内证券业的竞争将全面升级。经济金融的日益全球化,要求以同一标准,在同一市场进行竞争,这将对中国证券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形成新的压力。中国券商缺乏国际投资银行那样丰富的产品线和风险控制机制。如何应对来自国际顶尖水平投行的竞争,成为中国券商的当务之急。

二.我国券商经营模式缺陷

证券业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忘也忽焉”。但欧美各国大型投资银行之所以在外部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仍然能取得盈利,其根本原因是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盈利模式和盈利结构使之能在不同的环境下主动调整市场策略,大力开拓低风险业务,故在市场暴跌时可以幸免于难。目前,欧美投资银行的风险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大约只有40%,而我国证券公司在这方面则与国外同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风险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普遍高达80%以上,因此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过大,抗风险能力极低。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主要靠量的扩张,仍停留在粗放经营的阶段,是单纯的依靠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具体来说国内证券公司在盈利模式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低专业化程度上的盈利途径单一,反映在单纯依靠通道来获取经纪业务收入和承销服务收入,单纯依靠主动投资来取得自营收入,无法抵制市场风险;总体看,职能定位模糊,反映在证券公司业务发展没有重点,几大业务简单累加在一起,结构雷同,中介服务功能缺失;管理水平和竞争行为的低层次,反映在证券公司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没有核心优势,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及竞争行为的简单同质化。

三.构筑核心竞争力应对挑战

在大牛市下,上述这些弊病被掩盖,证券公司赢利喜人。然而面对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的威胁,以及从如何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考虑,构筑核心竞争力应对挑战是我国券商的必然选择。

其一,加强金融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

对根据各公司整体发展思路和研究机构本身的状况酌情对研发机构进行合理定位。对于研发实力比较雄厚、拥有比较可靠的客户资源的证券公司研究部门可以试行市场化的道路,逐步转变为单独注册、独立核算的利润中心;对于强调差异化和品牌经营的证券公司可以在整体预算允许的条件下加强研发投入,甚至可以结合自身实力加强基础研究力量;对于追求成本控制的证券公司,则可以压缩甚至解散研发队伍,通过外购咨询产品的方式将研发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进而增强企业竞争的灵活性,以精干高效制胜。

其二,完善我国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

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已成为证券公司和证券市场稳步经营和健康发展的障碍。为克服我国证券公司的内在不足,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运行效率,提高盈利能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和完善我国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首先,应明确配置新三会的责、权、利,建立惩罚机制。设立严格的董事义务和董事责任制度,使董事切实履行其勤勉义务和诚信义务。为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应增加其他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的禁止性规定。此外还应赋予股东(大)会充分的权力,制约董事会权利的扩张。其次,应立科学合理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可以保障证券公司依法经营。主要办法有:对证券公司信息透明度做出强制性规定,尝试建立银行参与管理的监督机制,提高股权的流动性,优化股权结构。强化证券公司的内部管理体制,提高证券公司经营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确保以上一系列制度的顺利实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金融市场发展篇2

一、奥林匹克对体育经济和金融业的影响

1.奥林匹克对体育经济的影响。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来看,我们看到了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和财富需求越来越密不可分地共同作用于我们的时代。“奥林匹克”从来与“金钱”密不可分,早在1896年的雅典首届奥运会时,组委会就因经费困难而接受了希腊慈善家阿维罗夫捐资修建体育场馆,“柯达”也经常在相关体育赛事的纪念品上作广告而提供赞助。1900年的巴黎、1904年的圣路易、1908年的伦敦连续三届奥运会的开支都来自同时召开的世界博览会的收益;1980年萨拉热窝奥运会组委会签署了国内外447项商业性合同;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首创赢利2.22亿美元。仅可口可乐公司作为赞助商,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当季赢利达到9.67亿美元。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有220个国家和地区转播了相关的赛事节目,的点击率达到90亿次,商业广告从中获得丰厚的收益,赞助费亦创历史新高。悉尼奥组委从自己的营销中获得10.95亿美元,又从国际奥委会营销收入中获利11亿多美元。尽管社会各界对奥运的商业化褒贬不一,但奥运的精神力量与经济力量强大的结合,已使申办城市之争日益激烈却是不争的事实。全世界都看懂了奥林匹克给举办国带来的不仅仅是体育,更是经济的发展,金融的创新,奥林匹克对举办国的经济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2.奥林匹克等大型赛事对金融业的影响。奥林匹克等大型赛事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是巨大的,资料显示中国金融业从“2002韩日世界杯”上获得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实现了金融和体育产业的“亲密接触”,获取了丰厚的经济效益。2002年世界杯期间,“国际卡”是各家银行竞争的重头戏,四大国有银行中的中国农业银行对世界杯期间持卡单笔消费100美元以上的,可以参加消费返还抽奖。据统计,2002年世界杯期间,中国在韩球迷有4万之多,消费支出预计5000万美元左右,按此估算,银行的收益达50万美元左右。

二、奥运经济与我国体育金融市场的关系

自第20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来,人们对大型体育赛事对奥运经济的影响力十分看好。在筹备赛事过程中,拓宽融资渠道,发行体育债券、体育、体育专项基金,提高资本运作能力,推动奥运经济现象的协调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已经成为办好奥运会的重要指标,而这种经济现象的出现是有利于体育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所以,奥运经济的影响力有利于体育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体育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奥运经济的影响力,奥运经济与体育金融市场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奥运经济与奥运经济现象。奥运经济是指奥运会举办前后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与奥运会举办有联系的,具有经济效果或经济价值指向的各种活动,奥运会的总体效果和影响力是奥运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奥运经济对经济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初期的总需求刺激和后期的供给驱动。总需求刺激表现为直接推动,包括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等方面。供给驱动影响主要是增强供给要素,包括企业品牌提升、国际形象改善、经济基础完善带来的效率提高以及推进新兴产业成长等方面。奥运经济已经成为最近30年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奥运经济现象是指由奥运会所拉动的某个地区乃至某个国家,在某一段时间里经济繁荣与经济增长的景象;具体地说奥运经济就是以奥运会为中心在社会不同层面、不同行业所表现出来的经济现象。

从以往举办城市的历史实践看,奥运经济是注意力经济,会由于注意力资源的相对集中而给举办城市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奥运经济是品牌经济,通过良好的运作通常能造就一批知名产品和企业品牌;奥运经济是借势经济,将对举办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产生类似加速器或催化剂的作用。奥运经济因其特有的聚合、裂变和辐射效应,而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

(2)体育金融市场。体育金融市场是一个新兴的金融经济市场,是指以大型综合体育赛事为主要内容,并为搞好某项大型综合体育赛事而筹措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发行体育债券、体育基金、体育等,以吸收外资和行业外资金的体育性质的金融市场。体育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我国金融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个有益的扩展和补充。

2.奥运经济为发展我国体育金融市场提供可能

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预示着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综合效益,但首先的问题是巨大的投资筹措和市场化运作能否成功。据预测,北京奥运会的总投入将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但筹措3000亿元奥运投资谈何容易?肯定不能把政府财政作为唯一的渠道。北京奥运会建设资金,其中一半以上将来自北京地区之外的国内外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北京的产品和服务,无疑会大大拉动体育、旅游、建筑、宾馆、通讯、餐饮、医保、金融和文化的交流;另一半则可能来自于北京市政府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其中以大头支出来建设140余个体育场馆,打造包括地铁、高速公路、高架桥、机场和道路改造的交通网。所以,奥运经济为发展我国体育金融市场提供了可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三、奥运经济为我国体育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成功举办奥运会不仅使主办国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且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直接、间接的经济收入达260亿美元。据高盛集团专题报告分析:北京奥运会将推动中国GDp每年增长0.3个百分点,直接促进北京市GDp每年将有2%的增长。2008年将有3万余名各国运动员、体育官员以及媒体记者来京,当月各国游客应当不少于几百万人次,前后慕名而来者应以千万人计。此外,由奥运会间接带动的各种相关产业也可从中得到经济实惠。据预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旅游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贸易业等经济指数总体可能攀升3.5~6.5个百分点,可明显刺激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活跃市场经济,这正是奥运经济的具体体现。空前活跃的奥运经济,必将为我国体育金融市场发展带来良机。

(1)奥运经济对举办地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城市举办奥运会的历史,我们从中得出基本结论:奥运会对于举办国尤其是举办城市的经济会产生巨大拉动作用,奥运筹办期间各举办国经济都处于景气高位,尤其是在奥运举办前两年达到高峰(见下表)。同时,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奥运经济的影响。以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例,奥运为韩国建筑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创造了21亿美元、22亿美元和13亿美元的产值,经济增长率在奥运会召开前为11.1%,召开当年为10.6%,召开后一年为6.7%,可以说奥运带动了一轮经济景气,对于韩国国民经济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

北京奥运经济具有奥运经济的一般特征,同时,北京特定的发展阶段、城市性质和资源优势,赋予北京奥运经济新的独特魅力。突出表现在:一是北京奥运经济与首都经济紧密相联。“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成为近年来贯穿首都发展的一条主线,奥运经济成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北京市紧紧抓住奥运机遇,形成了“以奥运促发展、以发展助奥运”的良好局面。二是推动奥运经济发展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主要是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建立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对奥运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最大限度地获取奥运经济效益。比如,进行奥运场馆建设中,政府投资只是其中一部分,社会投资占到了投资总量的一半以上。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奥运会的顺利筹办,又有力推动了首都经济的发展。三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贯穿奥运经济工作的全过程。这三大理念不仅是筹办奥运的理念,而且是奥运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和目标,进而对首都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奥运经济与体育金融市场的密切联系。奥运经济与体育金融市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开发体育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扩大融资渠道,利用好闲散资金,可以为奥运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同时又对奥运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的增长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推动奥运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的金融市场,它的发展好坏直接影响奥运经济指数和奥运会举办的好与坏;反过来,奥运经济好与坏,又可直接影响体育投资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奥运经济和体育金融市场是一个互动关系。现阶段在金融市场要以体育债券、体育基金、体育、体育股票等作为融资的主要金融产品,科学管理,扩张工作深度和宽度,加大营销力度,作好广告宣传与包装,实施奥运经济工程,促进居民储蓄向体育金融市场投资。为促进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还可采取多种与奥运经济有关的体育产业金融主体的衍生物,如:体育纪念币、体育纪念牌、体育邮票、体育纪念衫、体育纪念帽、体育纪念章等。

(3)奥运经济有利于解决我国体育金融市场资金问题。筹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所需资金约为3000亿人民币,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外,很大部分还需要社会融资与筹资来完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民间的闲散资金也在寻找投资市场,据权威机构报道,1978到1999年、2000年到2006年两个时段之间,北京地区的居民收入分别上升了1.5到2倍和2到4倍,居民的储蓄额分别上升了5到7倍和5到10倍,人均储蓄存款分别达到8659元和15640元,居民的储蓄成资本化的趋势。正确引导百姓把资金投入到风险小回报高的中国体育金融市场,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样既可以解决奥运会资金短缺的问题,又可以解决老百姓投资渠道的问题,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体育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体现北京奥运会的经济影响力

1.应充分借助北京奥运会开拓我国体育金融市场。国家相关体育组织、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这一机遇,联合财政、金融机构等部门,成立相对独立的体育金融产业机构。并在国家金融政策允许条件下,在发展奥运经济、掌握宏观调控力度上力求作到科学合理,在融资使用上弥补本行业及奥运会所需资金,在资金储备上预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发事件(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处理奥运会突发事件,在融资渠道上应充分借助国家对奥运会特有的优惠和支持政策,发行与奥运经济相关的体育债券、体育基金、体育、体育股票,向社会贡献良好的资本回报,并进一步开拓金融市场。

2.我国体育金融市场应充分体现北京奥运会的民族性及影响力。中国人口多、市场大,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投资热点,我国经济一直以每年不低于8%的速度持续增长,1998年中国经济经受了亚洲经济危机的考验,充分证明中国金融市场是值得信赖的。从小环境来分析,我国政府已经承诺全力支持2008北京奥运会,相对来说中国金融市场在一段时间里,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从某种程度来讲,中国体育金融市场是风险小回报稳定的投资领域,再加上奥运经济的影响、人们对奥运会在中国举办的热情,将使我国体育金融市场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我国体育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将真正体现出奥运经济的影响力。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奥运经济的发展与我国体育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北京奥运会的承办、筹备,为我国体育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经济活力,为推动我国体育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优质资源,对推动我国体育金融市场和谐、稳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我国体育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对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一种价值体现。

2.建议

金融市场发展篇3

一、我国当前金触市场的主要问题

我国金融市场主要问题表现在:利率、汇率管制严,资本市场没有放开。带来的主要问题,一是利率与汇率不是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供需规律决定其水平,使资源配置不能按市场规律达到最优化。在市场经济情祝下,市场的供需是对资源稀缺性的合理调节,而这种调节是通过资源供需量和价格进行的。任何一种资源都会向能带来最大经济效益的领域流动,而这种效益体现在资源扣除了获得它所花费的成本后取得的价值增值。这也是社会财富的价值增量。因为是价值而不是价格,因此,就应准确衡量资源的真实成本。而在利率与汇率作为资源的单位价格不能按市场供需反映其真实价值时,资源所创造出的价值也就不真实,也就是说资源不是在有效配置的情况下使用。这在实际中看到的是,在利率、汇率管制的情况下,资金在得不到准确定价的情况下用于项目建设等。同时,价格不能真实反映价值的资源流动也是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如以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进行资金投放等。二是由于利率、汇率受管制,就不能按市场供需进行利率浮动,银行或其他机构将无法采取有效的金融工具避免因调整利率、汇率带来的损失。同时,我国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的一切资金活动大都以完全浮动利率计价,这与我国固定利率(相对于完全浮动利率)制形成了较大利差风险,会使正常经营的银行和企业造成资金上的损失,另外还给投机商创造了机会,导致我国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三是资本市场不放开,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就无法创造出更多的金融产品进行风险防范与服务企业,如不能通过自营的期货、期权等工具进行汇率、利率波动带来的对收益与外币资产价值的风险进行防范与化解,也不能做到资产多元化,使资金主要集中在贷款上,加大了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风险,同时也因银行金融产品单一使企业应该享受的服务渠道减少。这也在一定程上影响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竟争的能力。如我国银行不能参与企业纯资本性融资的包装、承销与分销等业务,因为这里面涉及到承销不成功进行资本性投资的问题,这在当前我国对金融市场管制的情况下,是不允许的。

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最直接的是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的诸多条件短时间内难以具备,对于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知识和经验缺乏较深入的了解,加之长期以来对金融市场风险观念上的误区等,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建设步伐较缓慢。但从今天全国的经济实力与金融环境看,有些条件已经具备,如我国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市场、证券市场已运作多年,交易系统已基本建立;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3000亿美元,已有足够的市场抗风险能力;我国的银行已开展国际业务十几年,已积累了大量的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经验,并培养了一大批这方面的人才等,因此已到了加快改革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时候。

二、加快我国金触市场的改革与开放、做好现代金触风脸防范

(一)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完善是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高效“操作平台”的需要。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在任何一个经济实体里这两方面都必须相辅相成发展,才能达到整个社会的平稳、健康的发展。“十六大”报告中对我国经济的下一步发展制定了宏伟的蓝图,提出了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国各行各业应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保证效益的提高,最终达到整个国民收入高质高量的最大化效应。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市场,以市场机制来合理化配置资源、节约资源,按市场衡量标准与国际接轨进行资源调配和全球化经营,从而在世界经济中使我国的资源得到有效地增值,创造高于国内生产价值的增量效益。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发展在其间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价值创造过程中一种平台,是积极资源输导、分流和创造价值实现的整个价值链中重要一环:一是金融市场作为流通环节,能对外国资本与我国资本的有效结合起到资源的合理配置的效应,从而创造两种资源的合效应。二是通过资本投资降低闲置国外资本的机会成本,使其仍然留在国内,而不至于撤资.让其等待更佳的投资机会,以便将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实际价值。三是有利于虚拟经济的稳定发展。任何一种资本除在实体经济中通过消耗而求得价值增值外,都会在流通环节或待生产领域求得价值的保值。如果没有一种保证资本保值的环境也就不可能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实际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设想当一种资本不能因避免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等通过金融市场而进行远期买卖、期权交易、货币互换等市场机制进行保值,创造价值能得以保证吗?显然不能,只有在加快金融市场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中,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这一“无形的手”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四是只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金融市场才能保证我国银行业资产的多元化配置,降低单一信贷产品的行业风险、经济波动风险、期限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加快金融市场改革与发展,应放开对利率与汇率的管制,适当开放资本市场。

利率是资本本身及资本运作的单位成本,它应该取决于资本市场对整个资本资源稀缺性的供需状况、运作效率和风险程度的认可。汇率最终体现的是对国与国资金利差的补偿。资本在利率、汇率的调节下,按市场供需规律实现了流动的需要和价值的增值。具体从以下三方面体现出适当放开资本市场、完全放开利率、汇率的必要性:

1.从整个资本供需看,只有全部资本参与市场分配与调节才能充分体现资本的成本。当前我国不允许外国货币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只允许经常贸易项下的自由兑换,这实际是人为限制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当然,碎然全面开放资本项下自由兑换会对本国货币造成一定冲击,甚至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但这主要取决于我国的经济实力。就我国当前的综合国力和外汇储备来看,只要在一定的管制下,适当开放资本市场不会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重大冲击。另外,一直实行管制,闭而不放,从长远看也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成熟。因此,从现在开始,完全放开个人本外币自由兑换,有管制地放开企业本外币自由兑换是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状况的,也是我国利率逐步走向市场化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市场才能以市场规律分配和调节资本,使资本按市场计价,最终这到本币、外币、国内、国外价值趋于统一,才能使本币远期买卖、套期保值等业务得以操作,才能避免本外币的套利行为,更加巩固人民币的价值。

2.利率、汇率市场化是商业银行在对风险程度认可基础上,实行信贷资金真实计价的基础。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是一种稀缺资源,必须按市场规律进行调节与计价才能做到真正的价值增值。由于商业银行经营产品的高风险性,决定在价值增值过程中,其收益具有各方面风险导致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其提供的信贷产品的价格必须包含补偿了风险的溢价。这种溢价就是对风险程度的认可与承受的代价.它与获得资金的成本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资金的真实价格,即市场利率。因而,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应在进行信贷产品定价时,除考虑获得资金的成本,还要考虑的因素是对风险的计价。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正确衡量信贷产品收益预期风险价值,决定银行业的最低资本需要量,并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计算平均的营运成本,在其基础上按实施的不同业务种类和预期收益确定执行的利率。而不是当前这种不分行业、不分信用等级、不分风险大小,一律按基准利率或基准利率最高、最低上下浮动执行。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银行按服务功能与水平确定利率之外加价。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除按利率向客户提供信贷产品外,几乎对其付出的其他成本无法得到补偿,这也不是按市场规律作业务。商业银行应将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技术和信息等应该计价的价值,全部包括在价格中才能真实反映出全部资源的增值效应与质量。因此,应允许银行按其创造产品,提供技术与信息等付出的成本进行利率加价,运用综合收益率来衡量某类或整个资产收益水平,而不是只按现在账面利率水平。这样做不但会使银行的竞争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也有利于整个银行业服务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使具有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服务功能齐全、服务质量与效率高、运作安全的银行得以长期稳定的发展。

金融市场发展篇4

1.经纪和清算类业务。一是仓储,收购。作为黄金交易所会员,商业银行可凭借其丰富的机构网络资源向黄金企业提供安全、方便的黄金仓储服务。二是交易结算。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其资金结算系统,为黄金市场交易主体提供快速、便捷、安全的黄金交易资金结算服务。三是自营和黄金交易。在开展黄金自营业务的同时,可以非会员企业买卖黄金。

2.投资和咨询类业务。黄金市场向个人投资全面放开后,商业银行可凭借其覆盖各城市的营业网点资源,为个人黄金买卖投资提供平台;商业银行可借助国际黄金市场信息平台,向黄金企业及时提供国际黄金市场动态,依靠国际金融市场信息优势,为企业设计黄金投资品种;商业银行可发挥其专业和信息优势,拓宽中间业务范围和理财产品设计区间,为居民个人提供黄金理财服务。

3.进出口类业务。商业银行可经人民银行授权,在限定额度内直接进行黄金进出口业务,如以寄售方式从国际金商那里进口黄金后,在国内黄金市场销售,以弥补供求缺口,平抑黄金市场供求余缺。

4.金融类业务。一是黄金抵(质)押贷款,贷款企业可以其所有的标准黄金为抵(质)押物,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以获得短期资金融通便利;二是黄金租赁,商业银行可以从黄金交易所买入的标准黄金为租赁物,向用金企业提供黄金租赁服务,以帮助用金企业降低原材料库存上的资金占压,缓解企业流动资金压力,提高流动资金周转速度。

5.避险类业务。商业银行可借助黄金期权、黄金远期、黄金期货等衍生工具,帮助黄金企业规避市场价格风险,以使黄金企业得以锁定成本,稳定收益。

二、促进商业银行发挥黄金市场主体作用的必要性

1.是完善我国黄金市场体系、提高黄金市场流动性的需要。商业银行将发挥市场中间商的职能,提高黄金市场的流动性。由于黄金交易所成立后,黄金不再由人民银行统一收购,黄金生产企业也必须考虑产品的销售和资金的回收,黄金的贵金属特征仍将会使黄金供需双方在数量结构、期限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黄金阶段性的积压。而商业银行凭借其资金实力和信誉可以担负起中间商的职能,对黄金的市场流通起到“蓄水池”和“加速器”的作用。如商业银行可从产金企业买入黄金,将“阶段性剩余”的黄金蓄积起来,又可以直接销售或租赁的方式将所蓄积黄金出售给黄金加工企业,从而既可有效地解决市场开放后产金企业将面临的阶段性积压及货款不能及时返还的问题,又可使加工企业以租赁等方式获得黄金原料,有效地降低占用资金,加速资金的周转速度。

2.可以减少黄金流通成本,降低交易费用。黄金交易除资金清算、结算外,还将涉及黄金实物交割。如遍布全国的产金和用金企业通过市场交易的黄金都运往交易所进行实物交割,势必大大增加交易成本。而商业银行可发挥其机构网络优势,协助交易所建立和完善黄金仓储和配送网络,实现交易双方“就近提货”,从而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3.是建立黄金市场价格发现和价格风险转移机制的需要。黄金市场价格风险主要来自于国际黄金市场价格波动对黄金企业成本、收益和生产经营的影响。要规避此类风险,就必须借助于一系列黄金衍生交易工具(如黄金远期、掉期、期权、期货等),而衍生产品的复杂性、高技术性及高风险性决定了对它的合理、有效运用并非一般工商企业所能驾驭。而商业银行在衍生金融产品交易方面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可资借鉴和移植,如可为黄金市场交易双方提供以价格风险转移为核心的套期保值服务,帮助黄金企业有效地规避市场价格风险。

4.是平抑市场供求和沟通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黄金是国际清算银行认可的一种国际结算工具,且是世界各国国际储备资产的组成部分。我国对黄金进出口还未全面放开,对用于满足市场缺口、平抑市场需求的黄金进出口实行严格的管制和监管。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黄金市场的监管主体,选择由商业银行作为黄金市场供求平抑的操作主体从事黄金进出口将是监管成本最低的一种选择。而且,商业银行可借助黄金进出口及套期保值业务的开展,为国际、国内黄金市场的沟通起到桥梁作用,并以其丰富的网络机构、资金、人才及信息资源,为黄金供求双方提供优质服务。

三、商业银行发挥黄金市场主体作用的瓶颈

1.商业银行市场参与度不均衡。金融机构参与黄金市场的数量仍较少,而且存在交易量过度集中的现象。不但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参与程度不高,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甚至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交总量也相对悬殊,如最早完成股份制改革的建设银行,其2004年全年的成交量也不及中国银行的4%。

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设计先天不足。一些商业银行敏锐地捕捉到了理财业务的商机,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了针对个人投资者的黄金理财业务,如工商银行可提取实物的“金行家”,及建设银行的“账户金”、中国银行的“黄金宝”和“汇聚宝”等纸黄金业务。尽管“金行家”在操作银行性质、报价和交易方式、交易成本和投资操作方式上已超越了“纸黄金”的账面虚拟特征,可提取实物,但由于没有解决回购问题,抑制了个人投资意愿,因此仍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实物黄金理财产品。此外,现有的黄金理财产品动辄需要十几万元资金,交易门槛过高,交易操作和风险控制还不适宜中小投资者。

3.商业银行拓展黄金业务缺少法律支持。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仅批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办包括黄金现货买卖、黄金交易清算、黄金项目融资、黄金交割、黄金拆借、黄金租赁、黄金收购和居民个人黄金投资零售等8项黄金业务,而对众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尚有诸多限制,而且《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也未授予商业银行开展黄金

套期保值、黄金寄售、黄金质押贷款等中间业务的经营许可权。

4.商业银行进口黄金缺少相关配套政策。国内黄金供求长期存在着较大的负缺口,且随着市场开放程度扩大,缺口还会进一步扩大,需从国际黄金市场进口黄金以弥补缺口。鉴于黄金的特殊属性,一般性的市场缺口的弥补可由若干家商业银行来进行市场运作,大的市场缺口的平抑应由人民银行进行市场运作,因此中国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应授予商业银行黄金进出口权,但根据现行的《黄金制品进出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不具备进出口企业资格和对外贸易经营权,无法取得黄金进出口权。

5.商业银行的外汇政策环境需要改善。商业银行向黄金企业提供套期保值服务时,需要黄金企业向商业银行交纳风险保证金,而目前黄金企业只能交纳人民币保证金,与商业银行间的套期保值交易只能以人民币清算,但商业银行与国外交易方进行平仓的套期保值交易则需以外币清算,因此商业银行会面临如何解决外汇平衡的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商业银行开展该项业务的购、结汇。

四、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作为黄金市场主体作用的路径选择

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培育黄金市场。对与我国在黄金“统购统配”时期高度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相关法律、法规应进行清理和废止,按市场经济规律制定黄金流通的原则性法律和秩序性法规,以规范黄金流通秩序,为黄金市场提供一个规范有序、公平交易的环境,使黄金市场充分发挥其功能。同时,在黄金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对黄金投资品和市场交易还应通过必要的税收优惠政策措施体现对黄金企业和黄金流通的政策支持,以增强市场吸引力,加快市场培育。

2.扩大个人投资需求,增强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虽然目前市场交易份额仍以珠宝首饰用金和工业用金为主,但从我国居民储蓄总量和增长势头及平均个人拥有黄金数量来看,个人黄金投资需求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个人投资黄金需求的增长和潜力挖掘是未来个人黄金投资市场长远发展壮大的关键,也是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黄金投资理财业务、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保证。因此,管理层需要未雨绸缪,在进一步降低个人黄金业务门槛、激发个人投资黄金的需求的同时,培育和引导个人投资者掌握黄金投资基本知识,如影响黄金价格的政治、经济因素和分析价格走势的技术方法,合理设计盈利预期和资产配置比例,增强其风险承受能力。

3.发展做市商,增强商业银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随着黄金市场投资观念的培育及风险意识的加强,黄金极有可能成为银行机构投资者首选避险工具,其市场交易份额甚至可能大大超过工业用金和个人投资份额。管理层需要在完善有关法规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前提下,首先在商业银行中积极探索建立做市商制度,使做市商间实现相互对冲、套利保值,或由同一个做市商利用境内两个市场进行套利,以极大地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实际从去年开始,各种境外背景的机构投资者作为二级会员单位已开始进入国内黄金市场,加拿大丰业银行、英国汇丰银行、瑞士银行、美国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德国商业银行、南非标准银行也已向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提出会员资格申请,应尽快从中选择首批黄金银行和国际金商,参与交易所报价交易试点,以提升交易所的国际化水平,拓宽与国际黄金市场连接的渠道。

4.创新投资工具,增强商业银行灵活参与配置市场资源的能力。上海黄金交易所自2004年9月开办黄金延期交割业务以来,日成交量增长迅速,已成为市场第二大交易品种,但与国外成熟的黄金市场相比,交易品种和模式仍较为单一,需在完善现货交易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实物交易的局限,加强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合作,引进国外成熟先进的黄金期货、期权、个人保证金等新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品种,延伸交易平台,积极开发黄金衍生品交易市场,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的积极性,引进投资型的交易所会员,推动市场的活跃和交易规模的扩张,逐步建成以金融投资业务为主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发展篇5

开发性金融,是在市场缺失和市场机制形成不充分的条件下,由政府给予信用支持,运用金融机制开发市场、建设市场,以带领商业性金融、推进发展经济的金融关系和金融活动的总和。

与政策性金融的区别

开发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实质性区别主要有五个方面:

理论基础不同。政策性金融建立在市场失灵的理论基础上。市场失灵是西方经济学在讨论公共经济时候使用的概念。它认为,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虽然效率可以提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无法通过市场解决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失业、贫富差别、环境污染、社会道德、教育问题等等,因此,需要运用政府的财政机制来克服市场失灵,对失业者进行再就业培训、对低收入和无收入家庭进行救济、对环境进行治理、通过制度及其他机制来提高社会道德水准、通过公立和财政资助实行义务教育或帮助低收入家庭子女就学等等。这一切措施,一方面是为了保障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全社会的公平程度,尤其是受教育公平、机会公平、就业公平等等。

与此不同,开发性金融的理论基础不是市场失灵,而是市场缺失或者虽有市场但市场机制尚未充分形成。市场缺失是指市场不存在的状况,此时市场机制未发挥作用,也就谈不上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未充分形成是指市场虽已存在,但市场机制尚未成为配置资源和决定价格的基础性机制,此时市场的商业价值未有效显示,从事商业运作存在着很大风险,因此,一方面谈不上市场失灵,另一方面,一般的商业机构不愿介入。

对中国和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处于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在国民经济相当一些领域,或者市场还不存在,或者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开发市场、建设市场依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在这些方面,也就谈不上所谓的市场失灵。

立足点不同。政策性金融运作的立足点主要有二:一是支持政府的公共产品建设,包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扶困,主要包括对一些特殊产业、项目和地区提供低息乃至无息贷款。与此不同,开发性金融运作的主要立足点是市场开发和市场建设。其运作的先期,由于市场机制不存在或不充分,因此,不具有商业价值,与政策性金融有相似之处;但在运作的中后期,随着市场开发进展,商业价值逐步显示,就展现了与政策性金融不同的特点。

财政支持的重心不同。政策性金融主要依靠政府财政的资金支持,具体表现有二:一是财政资金的贴息。政策性金融运作中,各种无息和贴息贷款,常常由财政资金弥补其运作中的入不敷出和亏损。二是财政投入。政策性金融运作中相当多的贷款实际上是通过信贷机制运作的财政资金。由于政策性金融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支持,所以,一方面它的运作规模常常受到财政资金的供给量限制,另一方面,其运作业绩也常常与财政目标处于一种“说不清理还乱”的情势中。例如,在运作亏损的条件下,财政部门常常追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运作责任。而导致亏损究竟是原先的财政目标还是政策性金融的制度规定,或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运作无方,常常难以区别。

开发性金融主要依靠政府财政的信用支持,即通过政府信用来增强(或提高)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信用能力。对开发性金融机构而言,这是一个“增信”的机制。由于开发性金融机构不依赖于政府财政资金,因此,独立性较强,运作空间也较大。一个可资借鉴的实例,是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这些贷款不是那个国家的财政资金,资金来源主要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各种路径借取的,但当这些资金贷给某个国家时,需要接受国的财政提供按期偿还本息的担保,由此,使这些贷款的信用能力增强。

运作机制不同。受财政资金、财政目标的制约,政策性金融运作强烈贯彻着财政机制,不仅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运作中明显贯彻着财政机制,而且接受资金的地区、项目和机构也往往将这些资金看作是财政资金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与此不同,开发性金融运作受财政机制的影响较小,其资金主要由开发性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取向进行运作,因此,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不仅如此,资金的接受者也较多从市场机制角度看待和安排这些资金的使用。

发展前景不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通过建立政策性金融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发展来解决市场失灵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市场开发和市场建设,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较为普遍选择的一种政府介入市场的方式。但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和市场运作机构都逐步认识到,它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在发达国家中,政策性金融机构逐步消解,一些政策性金融机构转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并且根据实践的需要,新设了一些开发性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业务定位也从原先的“政策性”转向了“开发性”。从这个角度说,开发性金融是从政策性金融脱胎而出的一种政府介入市场的新型金融机构,它克服了政策性金融的缺陷又保留了政府介入市场的机制,因此,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发性金融运作特点

贯彻市场原则。开发性金融以开发市场和建设市场为主要目标,自然就要强调市场原则。这种市场原则的贯彻,不仅表现在开发性金融机构方方面面的运作中,而且要求政府部门、合作方以及市场的其他参与者都共同遵守市场机制的内在规则。例如,贷款需要按期偿还本息,一旦债务方不能履行还款义务,经协调无效,就应按照市场规则予以处置(包括项目破产清算或机构破产清算)。在不能充分贯彻市场规则的条件下,开发性金融活动不可能有效开发市场、建设市场,其基本功能也就丧失了。

贯彻市场原则的另一个表现,是开发性金融重视商业价值。所谓市场缺失或市场机制形成不充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表现为缺乏商业价值,从事这些经济活动要冒很大的风险,所以商业性金融不愿或不易介入。由于财政机制不可能解决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形成的问题,所以,政策性金融也难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决定了必须建立开发性金融。

在运作中,开发性金融机构只有能够充分识别风险、评估商业价值、进行金融机制的组合运用,才有可能将不具有或不充分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产业和地区开发成为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项目、产业和地区。反过来说,如果开发性金融机构自己都不清楚开发对象可能具有的商业价值以及开发这些对象所应承担的运作风险,它又怎么可能进行市场开发、市场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商业性金融相比,对开发对象的商业价值,开发性金融应更具“慧眼”和“远虑”。

贯彻与财政互动的原则。开发性金融的运作离不开政府财政的信用支持。因为在市场缺失或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的条件下,金融运作风险较大,商业性金融不愿意介入,只有开发性金融能够介入。如果政府财政不给予对应的信用支持,那么实际上是将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同等对待,开发性金融机构就可能因信用能力不足而难以展开相关的市场开发、市场建设活动,甚至可能面临难以承受的信用风险。

开发性金融的目标与财政目标不是矛盾的,是能够形成协调互动机制的。其内在机理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推进经济发展是政府财政的一个主要目标。对中国而言,发展是硬道理。那么,发展什么?用什么机制发展?在现代经济中,发展经济主要是“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方法就是“建立市场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而开发性金融要“开发”的就是这些对象。在这个基础上,开发性金融就能够与财政机制互动,即共同开发市场、建设市场、发展经济,实现双赢。

贯彻带动商业性金融的原则。开发性金融在开发市场、建设市场的过程中,随着开发对象的市场运作风险降低、商业价值提高,商业性金融将随后跟进这一领域。这种开发性金融先行、商业性金融跟进的情势,反映了开发性金融对商业性金融的带动功能。在中国的实践中,国家开发银行的项目贷款和地区开发常常成为商业银行追踪和跟进的先导,这体现了国家开发银行的带动功能。

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在商业性金融较为全面进入后,开发性金融是否应当从原先开发的项目、产业和地区退出,以体现非商业主导的原则?这恐怕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开发性金融不应与商业性金融成为相互竞争的对手,因此那些已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运作对象应由商业性金融运作。但另一方面,任何市场、任何地区都存在深度开发的问题,这些开发同样存在各种非市场风险,存在缺乏商业价值的问题,因此,需要开发性金融的开发活动把市场向宽度、深度和厚度“三维”空间拓展。但如果开发性金融机构不清楚已具有商业价值的运作对象的情况,又如何能够具体详尽地弄清市场的“三维”空间在哪里,从而展开开发活动?

贯彻非竞争性原则。开发性金融以开发市场、建设市场为己任,需要承担相当多的非市场风险,因此,不应选择竞争性原则。贯彻非竞争性原则的含义主要有三:一是开发性金融机构应具有较高程度的惟一性。如果一个产业领域中同时存在两家以上从事同一业务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就可能形成某种业务竞争,贯彻商业原则就难以避免,“开发性”将在这种商业竞争中丧失。从国际社会看,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等都是具有较高程度惟一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二是开发性金融机构在运作中一般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进行正面的市场竞争,因此,在开发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之间不存在优胜劣汰、彼此收购(或资产重组)等问题。三是开发性金融机构彼此间不存在竞争关系。在一些国家,针对具体的项目、领域和地区的市场开发,可能设立业务职能不同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但这些开发性金融机构彼此间有着明确的业务边界,因此,不直接展开市场竞争。

开发性金融的这些运作特点,决定了它独立存在的价值和运作发展的前景。

积极推进开发性金融发展

经过国家开发银行的努力,中国开发性金融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受政策性金融思维的影响和与此对应的相关政策影响,开发性金融的发展还是初步的、受到诸多限制的。要积极推进开发性金融的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

正确认识开发性金融的地位、特点和功能。开发性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很多人对它缺乏了解。迄今,不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或者金融实务部门,深入研究和准确认识开发性金融的人还不多,不少人还把它与政策性金融混淆,或者认为它只是政策性金融的另一种提法。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并进行广泛宣传,以形成共识,为开发性金融的发展创造基本认知条件。

形成相关制度。开发性金融是一种制度安排,它不仅需要由制度赋予业务功能,而且需要由制度予以保障,因此,在深入研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应着力进行有关开发性金融的制度探讨,并通过实践逐步予以完善。在这方面,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跳出政策性金融的制度框架,根据开发性金融的特点,着手进行开发性金融的制度研究。

金融市场发展篇6

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从长期来看,金融全球化大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场的效率,对有效配置资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会使国际资本流动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导致资本大规模无序流动,蕴藏着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尤其对于新兴市场,国际资本的流动常常会出现两个阶段:先是较长时期的持续流入,然后在新兴市场总体经济恶化或投资人信心普遍不足时出现资本大幅流出,对新兴市场的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都造成严重冲击。

面对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发展的形势,台湾只有改革和发展金融市场,才能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发展自身经济。金融市场是指借贷货币、买卖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的市场,可以有固定场所,也可以没有。以市场职能划分,可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按交割时间划分,可分为即期的现货市场和远期的期货市场。总之,金融市场是融通各种资金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市场的总称。本文主要考察其中的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股市、票券与债券市场、期货与期权市场都属于资本市场,即期外汇市场、远期外汇市场、境外金融市场都属于外汇市场,而基金市场则是台湾金融当局干预股市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是推动“亚太金融中心”计划的基本目标之一。

股票市场。台湾股市投资人基本以本地为主,外国投资比例很低,并且法人参与程度不高。发达国家的股市中,法人机构的交易比重往往在三成以上,甚至超过五成,而台湾股市中,法人机构的交易比重仅一成多。其原因包括:股市规模不大且操作困难度较低、股市投机性强导致法人理性分析缺乏优势、投资者对机构投资人操盘不满意、对基金产品观念的薄弱等。用股票市值与GDp的比率可以衡量金融资本化的程度。台湾金融资本化的程度高于韩国,低于香港和新加坡,与纽约相近。从股市规模看,台湾至2000年12月底为止已达531家上市公司,高于新加坡的388家,低于香港的736家,与纽约的2468家不在一个水平。成交值的高低可以衡量股市的规模与活跃程度。成交值越大,表示股市规模越大,越活跃。这方面台湾股市优于韩国、香港、新加坡,低于日本。周转率用以衡量股市的投机性,或健全程度。周转率越高,投机程度越高,股市健全程度越低。台湾股市周转率远高于香港、新加坡,显示其投机性很强,尚不健全。

票券与债券市场。台湾债券市场按发行主体可分为四种:公债、公司债、金融债券、外国债券。台湾债券流通市场自1982年起至今一直是集中市场与店头市场并行的双轨制。集中市场的交易占整个债券市场比例很小,不到1%,交易内容只有公债与可转换公司债。2000年集中市场成交值512.5亿元台币均为可转换公司债,其原因是可转换小额交易,且有转换为股票的性质,被投资人视为股票交易,因此参与者多,较活跃;而公债多为巨额交易,小额投资人参与有限,金融机构等大额投资者在购得公债后又往往予以库藏,所以交易不多。与此相反,店头市场的交易几乎占整个债券市场交易的100%,议价交易为主的柜台买卖已成为台湾债券交易的主要场所与交易方式。

期货与期权市场。台湾期货交易所(taiFeX)1998年7月21日推出台股指数期货,标志着台湾期货市场的建立。1999年又开始交易“电子类股价指数期货”与“金融保险类股价指数期货”,2001年开始交易“小型台股指数期货”。但总交易量始终未赶上在新加坡交易的摩根台股指数期货交易量。在发达经济体中,期货交易值大多超过现货交易值,有的甚至高达两倍,但台股指数期货交易值目前仍在现货市场交易值的22%左右,表示其尚需相当大的发展。台湾期权市场刚刚起步,台湾期货交易所正在筹划推出“台股指数选择权”、“个股期权”等股市衍生商品。

外汇市场。台湾外汇市场主要分为即期市场、远期市场、换汇市场及台币衍生性商品的交易,其中,即期、远期和换汇三个市场的交易量占交易净额的90%左右。目前台湾外汇市场交易量平均每日约40至50亿美元,尚远低于亚洲各金融中心动辄1000亿美元的水平。

境外金融市场。台湾建立境外金融市场的目的在于:1,吸收国际流通的资金;2,就近培养国际金融业务专业人才,提高台湾从业人员的水平;3,带动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包括金融、会计、法律等,还可增加就业机会;4,增加台湾与国际金融界的合作与联系,提高台湾国际金融地位;5,为设立“自由贸易区”及“世界贸易中心”打下基础;6,有利于台湾境内金融中心发展。

设有境外金融市场的经济体,对境外金融市场与境内金融市场的关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境外金融与境内金融完全隔绝,另一种是二者融为一体。台湾属前者,内外分离,即所开办的国际金融业务,资金自境外引进,原则上仍运用于境外,台北的国际金融中心仅发挥第三者的中介功能,原则上不准流入台湾市场,以隔绝境外资金流出流入对台湾金融市场的冲击。

根据1983年12月12日颁布的“国际金融业务条例”,台湾当局批准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特许银行在台湾境内设立国际金融业务分行,在该中心设立的金融机构,虽在境内依据台湾法令营业,但其服务对象原则上在境外,且不受台湾外汇及存款准备金的管制,并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待遇。1984年4月20日,台湾境外金融中心开始受理台湾的银行和外商银行申请设立国际金融业务分行。“中国国际商业银行”是台湾第一家境外金融操作银行,于当年6月5日开始营业。最早开办境外金融业务的外商银行是美国商业银行和花旗银行。截止2000年底,台湾已有68家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其中本地银行38家,外商银行30家。

就全体oBU资金状况分析,至2000年底,资金来源以金融机构存款及银行往来为主,占负债总额的72%,非金融机构存款占23%,其它负债及总行权益占5%。资金来源地区以亚洲为首,占79%。资金用途以存贷金融机构及银行往来为最多,占资产总额的51%,贷款占36%,投资债票券占8%,其它资产占5%。资金流向以亚洲为主,占65%。台湾境外金融中心自1984年开办以来,oBU总资产由42亿美元增长到473亿美元,但规模至今无法与香港等亚洲主要金融中心相比,且从oBU总资产占所有存款货币银行总资产比例来看,约在7%-8%,并无太大改变,显示oBU在台湾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几十年来变化不大。

基金市场。台湾基金市场主要有五大主力:公务人员退休抚恤基金、劳工退休基金、劳工保险基金、邮政储金、共同基金。

退休抚恤基金的资金来源是台湾当局及公务人员,前者占65%,后者占35%。2000年底该基金已达1699亿元台币。其资金运用包括:1、购买债券、票券、股票;2、存放指定银行;3、有关福利的设施投资及贷款;4、向当局或公营事业机构贷款;5、有利于基金增值的投资项目。至2000年度,该基金有43%的资金可投资于台湾股市。

劳工退休基金的资金来源是由雇主缴纳,本质上是替雇主及劳工代为管理的退休准备金。目前台湾有关法律虽强制企业每年缴纳,但因多数都以2%的法定最低比率缴纳,造成缴纳资金不足。其资金运用在1990年以前十分保守,只可投资于存款、票券等固定收益的投资工具,此后不断放宽,可投资于股票等有价证券。

劳工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劳工保险费,由被保险人、被保险的雇主及台湾当局共同负担。该基金成长迅速,资产规模相当大,截止2001年2月底,资产总额已达4865亿元台币。资金运用在1996年以前多存放在金融机构,投资于有价证券的比例非常低,仅1%-2%左右。此后用途不断拓宽,到2000年底有18.6%的资金投资于有价证券,投资金额约829亿元台币。

邮政储金的资金来源是邮政储蓄,储金增加迅速,1979年底突破1000亿元台币,1990年底突破1万亿元台币,2000年底达28.3万亿元台币,占台湾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15%。其资金运用的范围和额度不断扩大,几乎可以投资任何短期内可变现的证券。投资股票上限由原1500亿元台币,于2000年9月调高至3000亿元台币。

台湾共同基金的发展始于1983年,到2000年12月,台湾共39家投资信托公司,301个基金,总金额11700亿元台币。

二、台湾金融市场的缺陷及改革方向

台湾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市场日趋多元化,制度也不断健全,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包括:

1、股票市场方面:内线交易严重;利用关系企业交叉持股,炒作股票;大量以股票质押到银行贷款,进行高风险操作;台湾当局过度进场护盘。

2、债券市场方面:债券发行人只限于少数发行机构;债券发行目的偏重于非自偿性公债与融资性公司债;对不同债信公司采取单一发行法定上限不合理;未针对市场容量限制债券每次发行最高金额;发行月份过度集中在6月与12月;不规则性发行公债不利于市场发展;债券发行种类少,无法吸引多样化投资人参与。债券流通市场方面问题在于:交易对象几乎全部是公债,市场不活跃;债券大部分被金融机构保存,市场流通少;小额投资人进入困难;债券利息所得税容易规避;缺乏期货、期权等相关避险工具与市场;外商投资人与资金进入债券市场限制多;缺乏欧洲美元市场;电子交易系统使用者少;债券结算交割模式不健全;缺乏债券借贷管道;现行债券税制存在问题;人才需要培训和设备需要更新。

3、基金市场方面:退休基金和共同基金的使用受法令限制较大;个体投资人在证券市场结构中的比重还是偏高;资金汇出入及投资受到限制;市场法人比重低,股市规模有待扩大;专业人才缺乏等。

4、银行业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获利能力下降。本地银行资产报酬率由推动“亚太金融中心”之初的0.6%左右,降至2000年的不到0.4%。原因之一是供给大量增加。1992年台湾当局开放新设15家民营银行,1997年又鼓励信用合作社改制为商业银行,使岛内银行家数进一步扩大。二是银行业利润渠道有限。台湾金融业一个发展趋势是直接金融在资金流动体系中的角色逐渐提高,由1992年的10%提高至2000年的24%,银行业在资金流动过程中的角色则相对降低。同时,银行业并未扩展其它收入来源,利息收入比重仍高达83%,制约了银行业的获利能力。三是资产品质恶化。主要是不良放款的增加。台湾当局曾以降低金融营业税税率协助银行打销呆帐,但逾期放款仍在增加。四是存放款利率差距缩小,一度由1991年的2.81%降至1997年的2.17%。

目前,台湾当局在金融市场改革方面的努力方向与改革措施包括:

1、股票市场方面:增加市场透明度,确保会计师的独立性,防止会计师事务所与公司有利益关系。对内线交易明确修法,加重处罚;杜绝交叉持股现象,修订“公司法”及“证券交易法”,加强集团内企业的独立性,提高董事会自主权,对交叉持股的表决权权限更严格;加强公司治理机能,检讨现行董监事股票质押制度,充分发挥董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尊重市场机能,扩大法人参与。法人多参与股市会增进股市效率,发挥市场机能。

2、债券市场方面:取消自偿性公债法定上限;针对不同债信公司,制定不同上限额度,简化公司债申报手续,鼓励优良公司债上柜交易;定期定量发行公债,促成债券期限、种类多样化;建立公债发行前市场;建立公债主要交易商制度;允许开办与债券相关的融资专责机构;开放避险管道业务,如利率期货、债券期权、债券保证金交易等业务;放宽外商投资机构与外资政债券市场限制,并推动小额债券投资人参加交易;创立债券交易市场预警制度;鼓励金融机构买卖债券以增加流通;取消公司债交易税。

3、期货与期权市场近期推动目标包括:推出和发展各种金融衍生性商品;进行配套的契约设计;建置新商品的交易结算电脑系统;设计有效的交易与风险控管机制;扩大法人的参与。

4、外汇市场方面:对国际资本流动进行有效管理,抑制国际投资客的炒作;强化金融监理机制,健全金融体制;循序渐进开放外汇及衍生性商品市场,为厂商提供更多避险管道;吸引国际金融机构与人才,提高整体金融专业水平。

5、基金市场方面:积极发展退休金、共同基金、全权委托等资产管理业务,并创造适合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环境,以增加岛内市场规模,进而吸引岛外业者的参与;吸引岛外共同基金业者、退休金管理业者来台设立营运中心,一方面将外部资金投资内部市场,另一方面可使内部资金投资外部市场,促进其有效运用,并通过交流,培养国际人才;检讨委托业务经营形态,引进资产管理公司;加强推动资产证券化,以增加金融市场投资工具的完整性;培养本土人才,吸引国际专业金融人才。

6、银行业的改革方向主要为:加强金融安全网的建设,在银行部门体质虚弱的情况下加强金融安全网的建设,可以稳定民众信心,争取时间改善银行经营;恢复银行的资金贷放能力,逾期贷款率不断增高使岛内银行资金贷放能力及意愿都受影响。目前虽集资筹组资产管理公司,但效果尚待观察;减少人为干预,台湾当局直接干预台湾股市和银行贷放对银行体质和信用评等都造成不利影响,需要改进;鼓励金融创新,以往台湾金融当局在开放新银行的同时,未开放新业务和新商品,限制了银行业的市场扩张。

三、“亚太金融中心计划”的推动与方向调整

“亚太金融中心计划”是台湾“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岛内经济进一步国际化、自由化,以利台湾在21世纪的亚太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成为亚太经济网络中的重要联结点,台湾在1995年1月推出《发展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将台湾未来发展方向规划为六大中心:制造业中心、海运转运中心、空运中心、电信中心、媒体中心和金融中心。其中“金融中心”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岛内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着眼于协助建设其它中心,以求更有效地进行资金调度与运用,促进企业的筹资、投资活动,满足民众的理财需求。

理论上讲,金融中心是指具有发达的、多功能的金融市场的城市或地区。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在发达的工业生产和商品贸易的基础上形成的。金融中心是经济中心的进一步深化,作为一个城市,经济中心,才能发展成为金融中心。一个城市成为金融中心,具体表现是:银行众多,其它金融机构齐全,款项结算和资金融通方便、及时;票据贴现、股票和债券的发行、转手买卖、信托投资、租赁、信息、保险等业务形式灵活多样。作为现代国际金融中心,除了要具备一般金融中心的条件外,还必须政局稳定,允许外国银行设立机构,有较自由的外汇制度,以及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货币条件等比较松散的经济政策。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金融活动发展迅速,形成许多现代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包括:为跨国公司在国际间进行资本调动提供条件,促进了国际资本的周转;调节国际收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促进银行信用的国际化发展;起到债权、债务结算中心的作用。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一般经过地方中心、全国中心到世界范围的金融中心这三个阶段,如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另一种是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实行优惠政策,在不长时间里形成和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等。由于这些金融中心所在地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在地理位置、金融机构和设施、通讯及服务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加上当局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加以积极引导,从而较快地使这些地区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台湾“亚太金融中心计划”的目标属于后者,即发挥自身优势,将台北建设成为以资金运筹为重点的国际性的区域金融中心。具体目标包括:符合国际规范的金融体制,资金进出完全自由化;与国际主要金融市场衔接,加深台北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配合其他营运中心的发展需要,提供相关金融服务;成为台商海外投资贸易活动的资金调度中心;充分发挥现有票券、债券、股票市场的比较优势;继续推动建立筹款中心;发展成为金融资产管理中心。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一般须具备以下条件:政治、经济环境相对稳定,能切实保证外国资本的利益,提高对外国银行和投资者的吸引力;有宽松的金融环境。实行自由外汇制度或外汇金融管制较松,外汇调拨比较灵活,在存款准备金、税率、利率等方面没有严格的管制,银行监管合乎世界水平,非居民参与金融活动不受歧视;银行机构比较集中,信用制度比较发达,管理制度比较健全,资金供求转移比较便利,拥有高度发达的内部金融市场;拥有较完善的现代化国际通讯设施,地理位置便利,能适应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有一支国际金融专业知识水平较高和丰富银行实务经验的专业人员队伍,能提供效率极高的服务。

1995年1月到1997年6月是台湾推动“亚太金融中心计划”的第一阶段,1997年7月到1999年7月是第二阶段,此后进入该计划推行的第三阶段。初期台湾优势包括:由于外贸增长迅速,储蓄急剧积累,民众拥有雄厚金融资产;台湾的GDp及人口规模比香港及新加坡大;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具有对外资本输出的能力;台湾制造业规模较大,会带动资金需求;在东亚地区拥有广泛的贸易与投资网络,有条件成为众多跨国企业的区域总部所在地;地理位置适中,与欧洲、日本、香港及新加坡外汇市场都能在上班时间立即进行交易。初期不利因素包括:台湾金融业比重较低;国际银行网欠缺;国际金融业务人才不足;公营银行对建立金融中心态度不积极。目前不利因素则主要是:外国公司进入当地资本市场筹资困难;本地企业赴境外资本市场筹资困难;股票市场内线交易严重;金融交易保密性差。除这些技术性因素外,台湾还在政局稳定性、机构独立性、市场成熟性等方面远远落后于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

建设台北成为“亚太金融中心”的构想起源于1997年香港回归,台湾当局判断主权移交会影响香港金融业的发展,所以计划发展台北金融以取代香港在本区域的金融地位。结果相反,香港的金融实力与地位还在继续增强,而台湾“亚太金融中心”的建立却严重滞后。台湾“经建会”曾在计划推行之初对拓展国际金融业务提出三个条件(注:ChiSchive(1995)taiwan'seconomicRoleineastasia,pp.50-51。):一是大规模国际贸易及投资网络;二是岛内自由营运的环境;三是拥有高素质职业人员的高效率的金融机构。这些条件迄今尚未充分具备。

目前在香港的外资银行达114家,分行达1500家,这个庞大而高度发达的业务网络足以保障资本运作顺畅。在世界股票市场排名第10位的香港交易所汇聚了755家上市公司,在全球股市大起大落的震荡中始终保持平稳运作。作为世界七大外汇交易市场之一,香港外汇交易所没有任何外汇管制,银行间同业拆借的成交额每天平均超过2000亿港元。作为亚洲流通量最高的债务市场,香港每天债券交易量平均达200多亿港元。香港还是全球最开放的保险业中心之一,拥有206家认可的保险公司,保费总额达640亿港元,占GDp的5%以上。2000年底香港单位信托及互惠基金已超过1860个,资产净值达2.4万亿港元。(注:金融时报,2002.6.3。)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香港金融管理局采取了包括放宽境外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的限制、分阶段撤消银行利率管制、简化三级发牌制度,以及加强银行内部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措施,监督银行在保证资产质量的基础上。目前,多数银行的素质明显改善,呆坏帐比例大幅下降。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香港将原有的联交所、期交所及三家结算公司合并成控股公司,成立了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并将业务逐步向全球延伸。新近通过的《证券及期货条例》,使证券市场环境更加公平、透明,进一步巩固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凭着良好的管理和市场素质,香港股市一直保持正常运作,仅创业板两年多来就成功为香港及内地企业筹集超过233亿港元。以集资额计,香港创业板已成为亚洲第二大二板市场。

此外,香港证券业的电子化和无纸化已经迅速实行。香港期货交易所已经告别公开叫价时代,恒生指数期货和期权实现电子化自动交易系统买卖;美元结算系统的推出,让香港的金融机构可以在亚洲时区内进行美元即时结算交易;而联交所投资2.5亿港元的第三代自动对盘系统正式投入运作,使投资者可随时通过联网电话和电脑买卖证券。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加强。

从这些方面来看,与1995年台湾当局推出“亚太金融中心计划”时相比,台北与香港在金融业方面的距离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同时上海作为新的金融中心的崛起,显示出了台北所无法比拟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台湾“亚太金融中心”的建立又面临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挑战。

金融市场发展篇7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监管

   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的场所,如货币资金借贷场所,股票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场所,黄金外汇买卖场所等等。它是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间接调控的依托,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本资源,提高资本,资金使用效益的制度前提,同时也是发挥资本存量蓄水池作用,以迅速和灵活的融资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和场所。国家和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发出的信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可依据金融市场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一、金融市场的现状

   金融市场按使用期限划分,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作为短期资金融通场所,满足了参与者的流动性需求;资本市场作为长期资金的融通场所,为参与者提供了安全性和盈利性保障;各个市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不可分割的金融市场体系。发育完善、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迅速、有效、顺畅传导,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要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必不可少。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朝市场化方向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日趋广泛,基本形成了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市场体系,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创新继续稳步推进,已有创新产品发展迅速;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涵盖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金融市场改革进展顺利,市场功能日趋深化;金融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向以建设透明高效、结构合理、机制健全、功能完善和运行安全的目标迈进。

   二、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金融市场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仍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金融结构失衡。我国的金融机构虽然呈现不断优化趋势,但现存结构状态仍然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甚至严重制约了金融效率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二)金融创新乏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很落后,且存在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进展失衡的状况。这些都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效率,削弱了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竞争力。(三)金融监管存在突出问题。从内部看,金融机构面临着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困境,即如何真正解决激励与约束机制问题;从外部监管看,首先表现为金融法规建设滞后,中国现行有关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经过多年修改,已经较为系统,较为完善。但由于我国的整体法律基础不牢固,金融监管经验不足,法律的涵盖面并不广泛,法律的局限性严重,特别是一些临时性的管理条件、实施办法,缺乏一致性、连续性、权威性,对金融市场发展极为不利。(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塞不通,人为割裂,迫使资金变相暗通,阻碍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阻滞货币政策的传导,减弱了货币政策效力,使货币市场的发展能有效地带动资本市场的发展。且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一些监管真空。

   三、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加快金融市场发展,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是资本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鉴于我国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均衡现状,笔者认为,应抓紧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为各经济主体提供一个发达的、高流动性、低风险性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其为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制度的改革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

金融市场发展篇8

关键词:政府;市场;金融发展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长期以来,金融发展理论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再带探讨政府市场关系的同时,结合国家金融因素的制约作用,并做好金融发展的市场定位,确定政策性的取向发展,不断完善国家金融发展理念,推动金融业的规模化发展。但是市场过分自由将会增加金融业发展的风险,而政府的过度干预带给金融业的制约性发展,因此需要合理调整金融发展中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一、政府干预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不利影响

从政治角度和哲学角度探讨政府部门经济职能,一旦政府部门经济指正提高,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将会有着较大的权利,对于整个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全面掌控作用。而社会的发展,政府角色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十七八世纪经济发展中,社会有着较强的重商主义,政府直接干预国家经济的发展,支配者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1]。而二十世纪经济发展中,国内经济危机出现,人们逐渐重视市场的作用,并借助于市场的作用,减少社会中的矛盾,提出了一种自由经济体系。但是上个世纪末期,市场经济逐渐膨胀,民众逐渐呼吁政府的干预,做好市场经济的协调性发展。因此,政府的过度干预,直接抑制着金融经济的发展。

(二)有利影响

1.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现代金融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呈现出产业化的趋势,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生产销售等各环节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强,特定产品加工完成需要多个地区多家企业的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单靠经济市场的内部力量很难有效保障产业化发展的科学性、合理性,亟需政府在产业发展的大方向给予支持和保障[2]。政府在金融经济体制改革中能够为企业提供先进的科技支持和专业的人才供应,通过宏观政策调控与市场微观调剂相配合,促进实现社会产业化大生产。

2.加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的实现有利于进一步加深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有充分依靠政府的调控和管理才能更加科学、合理、有序的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实施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之路。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各国政府均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只有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吸收和创造新科技,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提升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3.协调我国各区域金融经济发展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远落后于城镇金融经济的发展,重点省会城市的发展优先于边远城市的发展,沿海地区的发展比起内陆城市的发展更具地理优势,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况使得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难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兼顾统一。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定位能够突破各区域的局限性,拓宽我国经济发展带,不断根据区域金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帮助和支撑,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3]。

二、金融经济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

(一)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相互补充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经济的发展,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对政府干预管理有着较大的排斥性。而上个世纪末期的经济发展处于膨胀阶段,人们逐渐重视政府的作用,在政府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促进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加强政府市场作用的有效联系。政府市场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保证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发展,做好政府市场的有效干预[4]。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应用,需要结合政府市场的规模化格式,加强政府和市场的互相约束管理。金融发展中,需要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相互补充,一旦市场经济处于膨胀状态,政府就要做好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工作,同时一旦市场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政府就要逐渐缩小自己的管理范围,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发展强化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金融经济的发展,强化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市场自由化发展阶段,注重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和调节,而过度自由化的市场管理,使得市场经济处于膨胀化的发展。但是过度的政府管理,同样也压缩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强化市场的市场经济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避免投资过热以及物价上涨的市场经济发展[5]。完善政府市场机制干预的同时,就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金融发展,加强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金融发展阶段,不断完善政府的职能,同时规范市场发展机制,促进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金融改革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处理

在政府和市场在金融经济中关系认定,在对主流经济学所倚重的方法论基础稍微思考也就能够看出,关于政府因素的外生化处理,其实也就是对孤立和静态的二元方法论的思考。在这一方法论中首先是在排除政府和市场之间可能存在的兼容关系基础上建立的,其次对于经济发展动态进程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也没有综合考虑[6]。在实际情况中,不管是政府还是市场两者都是资源配置手段,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替代还是互补,之间的替代和互补程度如何等等,主要还是由手段本身特点决定,同时也受到作用对象及范围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对政府和市场在金融经济中的关系,首先则需要内生化政府因素,重新构建具有真正兼容性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从这一点上来看,在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方向的相对效率则受到时间、地点以及对象的影响,必须要在一个动态优化进程中对两者之间的有效边界审视并确定。同时在一般性理论基础上,也需要对金融体系运行中的特殊性充分考虑,例如溢出效应、传染效应以及外部性效应等等,这些因素均对政府介入金融体系的介入方式及介入程度据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则需要对金融经济发展动态进程及机制充分考虑,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系统化的构建政府和市场有效边界中的兼容性理论,这一理论也将成为主流经济学研究重点。

我国金融改革的发展,不仅仅需要正确发挥政府的经济关系,同时也要优化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市场扩张性的发展中,政府调控机制需要避免扩张行为的产生,避免政府的越位管理和缺位管理。政府协调整个市场的同时,结合国家强制力的结构,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实现经济的一种强制性控制[7]。避免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冲突和不良的竞争,一旦市场处于无限扩张的行为,就要对企业经济发展进行约束,尽可能的结合财政货币以及信贷的方法,做好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工作。

正确合理运用金融约束理论,在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中,强化政府机构的主体地位,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在政府权力充分发挥的同时,充分体现政府的职能特点,结合政府的理念性应用,创新政府的发展理念。金融发展阶段,需要正确的处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结合市场机制的发展,建立信用体系结构。借助于民间金融机构的作用,完善市场信用机制,尽可能的减少政府的干预,避免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多干预,一旦政策处于多变的状态,需要结合股份制的形式,做好市场经济的规模化改革和发展。我国政府还需要及时的纠正监管目标偏差,落实政府监管的力度,提升社会目标服务水平,保证资金的安全,并做好透明性的监管过程。金融发展,不仅仅需要政府的约束,同时也需要市场经济的推动,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分析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一种对立性关系,确定政府市场发展中的各种替代性作用,在金融体系发展阶段,确定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因此,现阶段金融的发展,不仅仅需要逐步的完善金融基础建设力度,同时也要促进市场化的进程发展,提升创新型试验能力,在金融市场发展中,做好技术资金的支持工作。政府需要减少对信贷和金融机构的参与度,在市场机制稳定运转的同时,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性,并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发展,探讨一种平衡性的发展关系。金融市场化的转型阶段,就要减少政府的无效干预,避免市场的失灵。加强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完善市场管理机制,做好金融市场中政府的有效管理工作[8]。

四、政府在金融经济中的职能定位

(一)构建功能有限的服务型政府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能够从宏观上对金融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指导和支撑,但有别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型政府,新时期政府金融经济管理职能不断向服务型转变。在金融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要改变过去包揽经济社会事务的方式,逐渐放手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充分发挥经济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市场的竞争发展,不断促进改革和创新。政府的金融经济管理职能要以市场为主体和中心,基于政府与市场的平等地位为市场提供监督、管理和支撑服务,满足金融经济市场对政府提出的发展要求和建议,有效实现各级政府与市场主体的沟通互动[9]。

(二)实现政府金融经济管理制度创新

全面加深我国的金融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政府的决策能力、管理水平和执政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政府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是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创新模式,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经验,对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创新。比如通过合理的分权整体提高政府各经济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以服务为宗旨建立便捷高效的经济管理新机制;对政府经济管理中可能会出现的“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进行必要的制度约束,规定各职位的权限和责任。

(三)规范政府金融经济管理职能定位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金融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要依法进行,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提高个人和企业依法办事和依法治企的法律意识,政府经济管理机构一定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具体来说,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行使经济管理职能的权利是由法律授予的,行使权利的范围由法律规定,在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务必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来执行,否则政府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并对其失职行为做出相应处分[10]。只有这样,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定位才能真正实现与法制接轨,同时也带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依法实施。

五、结语

21世纪的今天,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现代社会经济制度体系,同时政府和市场在社会经济制度体系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依赖政府和市场带给金融发展的效应始终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政府不仅仅是解决稀缺资源配置的执行主体,同时市场也是金融发展的必要环境。金融发展中,需要正确合理的调整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资源配置阶段,需要增强政府的有效干预,在探讨平衡性的市场关系下,避免政府市场经济管理的“缺位”和“越位”行为,正确分析市场资源发展现状,培养市场金融发展的敏感意识,做好市场发展的数据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探讨最佳的金融发展模式,推动市场经济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康霖,吕晖蓉.论政府导向型金融与市场导向型金融[J].征信,2013(5):1-3.

[2]周孟亮,李明贤.增量式农村金融组织“成长”研究:政府与市场协调视角[J].社会科学,2014(7):35-42.

[3]沈伯平,范从来.政府还是市场:后危机时代金融规制与监管体系的重构[J].江苏社会科学,2012(5):87-92.

[4]杨坚石.政府导向型金融与市场导向型金融的关系探讨[J].科技展望,2014(1):88-89.

[5]陈少青,余力.政府与市场互动下的近郊岛屿开发模式探析――以重庆桃花岛金融旅游项目为例[J].规划师,2012,28(z2):146-150.

[6]纪鸿超.金融不稳定条件下的中国金融改革分析[D].山东大学,2014.

[7]魏风劲.政府与市场的共生和互动――金融海啸对中国宏观调控变革的启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4):111-115.

[8]荣晨,葛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基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15(3):22-32.

金融市场发展篇9

长期以来,金融发展理论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再带探讨政府市场关系的同时,结合国家金融因素的制约作用,并做好金融发展的市场定位,确定政策性的取向发展,不断完善国家金融发展理念,推动金融业的规模化发展。但是市场过分自由将会增加金融业发展的风险,而政府的过度干预带给金融业的制约性发展,因此需要合理调整金融发展中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一、政府干预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不利影响

从政治角度和哲学角度探讨政府部门经济职能,一旦政府部门经济指正提高,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将会有着较大的权利,对于整个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全面掌控作用。而社会的发展,政府角色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十七八世纪经济发展中,社会有着较强的重商主义,政府直接干预国家经济的发展,支配者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1]。而二十世纪经济发展中,国内经济危机出现,人们逐渐重视市场的作用,并借助于市场的作用,减少社会中的矛盾,提出了一种自由经济体系。但是上个世纪末期,市场经济逐渐膨胀,民众逐渐呼吁政府的干预,做好市场经济的协调性发展。因此,政府的过度干预,直接抑制着金融经济的发展。

(二)有利影响

1.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现代金融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呈现出产业化的趋势,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生产销售等各环节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强,特定产品加工完成需要多个地区多家企业的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单靠经济市场的内部力量很难有效保障产业化发展的科学性、合理性,亟需政府在产业发展的大方向给予支持和保障[2]。政府在金融经济体制改革中能够为企业提供先进的科技支持和专业的人才供应,通过宏观政策调控与市场微观调剂相配合,促进实现社会产业化大生产。

2.加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定位的实现有利于进一步加深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有充分依靠政府的调控和管理才能更加科学、合理、有序的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实施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之路。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各国政府均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只有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吸收和创造新科技,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提升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3.协调我国各区域金融经济发展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远落后于城镇金融经济的发展,重点省会城市的发展优先于边远城市的发展,沿海地区的发展比起内陆城市的发展更具地理优势,这些客观存在的情况使得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难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兼顾统一。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定位能够突破各区域的局限性,拓宽我国经济发展带,不断根据区域金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帮助和支撑,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3]。

二、金融经济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

(一)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相互补充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经济的发展,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对政府干预管理有着较大的排斥性。而上个世纪末期的经济发展处于膨胀阶段,人们逐渐重视政府的作用,在政府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促进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加强政府市场作用的有效联系。政府市场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保证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发展,做好政府市场的有效干预[4]。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应用,需要结合政府市场的规模化格式,加强政府和市场的互相约束管理。金融发展中,需要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相互补充,一旦市场经济处于膨胀状态,政府就要做好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工作,同时一旦市场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政府就要逐渐缩小自己的管理范围,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发展强化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金融经济的发展,强化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市场自由化发展阶段,注重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和调节,而过度自由化的市场管理,使得市场经济处于膨胀化的发展。但是过度的政府管理,同样也压缩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强化市场的市场经济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避免投资过热以及物价上涨的市场经济发展[5]。完善政府市场机制干预的同时,就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金融发展,加强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金融发展阶段,不断完善政府的职能,同时规范市场发展机制,促进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金融改革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处理

在政府和市场在金融经济中关系认定,在对主流经济学所倚重的方法论基础稍微思考也就能够看出,关于政府因素的外生化处理,其实也就是对孤立和静态的二元方法论的思考。在这一方法论中首先是在排除政府和市场之间可能存在的兼容关系基础上建立的,其次对于经济发展动态进程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也没有综合考虑[6]。在实际情况中,不管是政府还是市场两者都是资源配置手段,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替代还是互补,之间的替代和互补程度如何等等,主要还是由手段本身特点决定,同时也受到作用对象及范围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对政府和市场在金融经济中的关系,首先则需要内生化政府因素,重新构建具有真正兼容性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从这一点上来看,在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方向的相对效率则受到时间、地点以及对象的影响,必须要在一个动态优化进程中对两者之间的有效边界审视并确定。同时在一般性理论基础上,也需要对金融体系运行中的特殊性充分考虑,例如溢出效应、传染效应以及外部性效应等等,这些因素均对政府介入金融体系的介入方式及介入程度据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则需要对金融经济发展动态进程及机制充分考虑,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系统化的构建政府和市场有效边界中的兼容性理论,这一理论也将成为主流经济学研究重点。

我国金融改革的发展,不仅仅需要正确发挥政府的经济关系,同时也要优化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市场扩张性的发展中,政府调控机制需要避免扩张行为的产生,避免政府的越位管理和缺位管理。政府协调整个市场的同时,结合国家强制力的结构,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实现经济的一种强制性控制[7]。避免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冲突和不良的竞争,一旦市场处于无限扩张的行为,就要对企业经济发展进行约束,尽可能的结合财政货币以及信贷的方法,做好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工作。

正确合理运用金融约束理论,在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中,强化政府机构的主体地位,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在政府权力充分发挥的同时,充分体现政府的职能特点,结合政府的理念性应用,创新政府的发展理念。金融发展阶段,需要正确的处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结合市场机制的发展,建立信用体系结构。借助于民间金融机构的作用,完善市场信用机制,尽可能的减少政府的干预,避免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多干预,一旦政策处于多变的状态,需要结合股份制的形式,做好市场经济的规模化改革和发展。我国政府还需要及时的纠正监管目标偏差,落实政府监管的力度,提升社会目标服务水平,保证资金的安全,并做好透明性的监管过程。金融发展,不仅仅需要政府的约束,同时也需要市场经济的推动,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分析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一种对立性关系,确定政府市场发展中的各种替代性作用,在金融体系发展阶段,确定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因此,现阶段金融的发展,不仅仅需要逐步的完善金融基础建设力度,同时也要促进市场化的进程发展,提升创新型试验能力,在金融市场发展中,做好技术资金的支持工作。政府需要减少对信贷和金融机构的参与度,在市场机制稳定运转的同时,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性,并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发展,探讨一种平衡性的发展关系。金融市场化的转型阶段,就要减少政府的无效干预,避免市场的失灵。加强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完善市场管理机制,做好金融市场中政府的有效管理工作[8]。

四、政府在金融经济中的职能定位

(一)构建功能有限的服务型政府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能够从宏观上对金融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指导和支撑,但有别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型政府,新时期政府金融经济管理职能不断向服务型转变。在金融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要改变过去包揽经济社会事务的方式,逐渐放手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充分发挥经济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市场的竞争发展,不断促进改革和创新。政府的金融经济管理职能要以市场为主体和中心,基于政府与市场的平等地位为市场提供监督、管理和支撑服务,满足金融经济市场对政府提出的发展要求和建议,有效实现各级政府与市场主体的沟通互动[9]。

(二)实现政府金融经济管理制度创新

全面加深我国的金融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政府的决策能力、管理水平和执政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政府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是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创新模式,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经验,对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创新。比如通过合理的分权整体提高政府各经济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以服务为宗旨建立便捷高效的经济管理新机制;对政府经济管理中可能会出现的“越位”“缺位”“错位”等现象进行必要的制度约束,规定各职位的权限和责任。

(三)规范政府金融经济管理职能定位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金融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要依法进行,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提高个人和企业依法办事和依法治企的法律意识,政府经济管理机构一定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具体来说,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行使经济管理职能的权利是由法律授予的,行使权利的范围由法律规定,在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务必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来执行,否则政府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并对其失职行为做出相应处分[10]。只有这样,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定位才能真正实现与法制接轨,同时也带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依法实施。

金融市场发展篇10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含义及其分类.

国际金融市场的狭义概念是指:国际间长短期资金借贷的场所。其广义概念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

此种活动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或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一般指的概念是指广义概念。

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来划分。

1.按性质划分。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从事市场所在国货币的国际信贷和国际债券业务,交易主要发生在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并受市场所在国政府的金融法律法规管辖。

离岸金融市场:其交易涉及所有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大部分交易是在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进行的,业务活动也不受任何国家金融体系规章制度的管辖。

2.按资金融通期限的长短划分。

国际货币市场:指资金借贷期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交易市场,或称短期资金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指资金借贷期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信贷或证券发行市场,或称长期资金市场。

3.按经营业务的种类划分。

国际资金市场:是狭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即国际间的资金借贷市场,按照借贷期限长短可划分为短期信贷市场和长期信贷市场。

国际外汇市场:由各类外汇提供者和需求者组成的,进行。

外汇买卖,外汇资金调拨,外汇资金清算等活动的场所。主要业务包括外汇的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

伦敦是世界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此外,世界上比较重要的外汇交易市场还包括纽约、苏黎世、法兰克福、东京和新加坡。

证券市场:是股票、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市场,是长期资本投资人和需求者之间的有效中介,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黄金市场:指专门从事黄金交易买卖的市场。

4.按金融资产交割的方式不同。

现货市场:现货交易活动及场所的总和。

期货市场:主要交易类型有外国货币期货、利率期货、股指期货和贵金属期货等。

期权市场:是投资者进行期权交易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在生产国际化的基础上,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借贷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又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保持国际融资渠道的畅通。

从市场的一般功能看,国际金融市场有利于保持国际融资渠道的畅通,为世界各国提供一个充分利用闲置资本和筹集发展经济所需资金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曾经为某些工业国家的经济振兴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进程。

2.加速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为国际投资的扩大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及其遍布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在推进生产国际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生产发展到哪里,商品就运销到哪里,力求得到必不可少的资金供应和资金调拨的便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性的生产、流通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资金,也需要通过金融市场来得到更有效率的利用。

三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年悴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做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隋况与fi]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四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新趋势。

目前世界经济处于近十年最好时期,但未来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政治、军事等相关因素的干扰将会使经济增长率下调,继续呈现不均衡与不稳定的趋势。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大将使国际金融市场面临更大的波动与调整,使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美国的不确定性。

美国政府更迭后的政策取向可能对经济金融产生影响:一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将使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性有所削弱;二是美元汇率的变化将使美元资金吸引力减弱。三是美股的变化将使资金流向不利于美国。预期美股将会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资金信心将会明显减弱,消费支持逐渐弱化。由于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主导性较为明显,美国金融对于国际金融的引导更为重要,因此,美国经济金融的不确定性将使世界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格局面临较大的风险系数。

2.银行业的不确定性。

国际金融最为重要的载体是银行,而2000年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相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则处于相对平缓状态。预计未来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将会呈现较大的调整与飞跃,主要是机制、法制、结构和产品的变化。一是美国银行业较大的飞跃将带动全球银行业的发展;二是网络银行的发展将加大虚拟银行的发展趋势;三是银行经营理念与方式将面临新经济的冲击。创新的交易方式与超强的规模效益将使银行业发生较大的变革与飞跃,同时也必将加大金融风险的预期,潜在的冲击与影响不可低估。

3.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