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3:14

金融业的发展篇1

关键词:金融业;动向;金融

近几十年来,金融业的变革一直未曾中断过,其发展动向究竟应该怎样来描述才更加合适,也许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这里,根据金融理论知识、以及接触到的资料和实际情况,初步归纳了金融业发展的十大动向。

一、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呈现多样化

进入新世纪,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金融机构在办理好存、贷、汇等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加强了金融工具的研制和开发,不断创造出全新特征的新金融工具,且种类多样。一些金融机构,尤其是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创造出了离岸金融、金融远期、股票指数期货、证券交易中的股票指数期权、货币互换(Swap)、利率互换等金融工具。有的金融机构推出了大面额可转让存款单(CD)、旅行支票、存贷结合的信用卡等金融商品。部分金融机构研发出了贷款转证券、存款转证券、债券转股票或股票转债券等可转换式的金融新产品。还有的金融机构创造出了存款与保险单间、股票与债券间、基金与证券间等等各种融合式的金融工具。

二、金融体系愈渐完善,表现为多元化

简而言之,金融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的各种金融机构及其彼此间形成的关系。伴随着经济的快速

发展,金融体系逐渐走上完善,且向着多元化趋势迈进。不仅有各种银行,如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专业银行、综合银行等,而且有很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

近来,一些新型的金融机构又产生了。有的国家或地区成立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网上银行,有的创立了专门为家庭服务的家庭银行,有的创办了机器受理业务的机器银行。另外,还出现了超越国家或地区界限的跨国银行,强强结合的联盟银行,集银行、保险、租赁、信托和商贸于一体的超大型复合金融机构。此外,新出现了一些所谓的“金融超级商店”或“金融百货大厦”,犹如超级市场一样,里面金融商品品种繁多,能迎合多种需求。

三、直接融资比重上升,且融资趋向证券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融资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直接融资比重开始上升。上升的理由主要是,将来直接融资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它具有间接融资所没有的许多优点。直接融资的一大好处是不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融资的成本较低。其次,直接融资风险较小,避免融资风险过多集中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好地分散了金融体系的风险。直接融资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体系对经济的服务效率。但在我国,由于直接融资起步较晚,且金融市场与国外相比还不很发达,再加上相关的信息披露机制和法律制度不很完善,直接融资在许多地方尚需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现在,在金融交易中,直接融资的比重有所加大。尤其是在国外,更是如此。许多国家的融资甚至脱离了银行这个媒介机构,出现了所谓的“脱媒”一说。也有一些国家,不仅长期资金依赖发行有价证券来融通,有的连短期资金融通也靠有价证券的买卖等直接融资的方式来进行,且直接融资中证券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四、金融业发展加快,向全球化趋势迈进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金融全球化将成为金融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高级阶段,是生产一体化和贸易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当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金融管制放松了,金融业务开放了,资本能够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时,金融全球化也就实现了。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很多,但主要表现大约有3种:

(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金融市场随着电脑及光纤通讯的发展,几乎全世界连在一起,出现了离岸金融市场,如香港、新加坡、巴哈马等国际性金融市场。

(二)金融业务的全球化

金融业务已超越了国界,各种金融机构能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金,经营多种业务。

(三)金融机构的全球化

银行的跨国兼并重组、收购、超大型跨国金融集团、强强结合的跨国联盟金融机构的出现是金融机构全球化的一种体现。

五、混业经营是众望所归,但需要一个过渡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金融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业经营的某些弊端开始凸现,毕竟分业经营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分割了金融市场,这就造成了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在业务上不能形成互补,也造成了社会公众的长短期资产和负债难以适时转化,妨碍了金融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环境的变化呼唤金融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金融产品的开发能力、金融信息的传播速度、金融机构业务的扩张能力、金融监管水平都大大提高,使金融机构可以涉足原先没有能力涉足或不敢涉足的非传统领域。另外,混业经营也是分散金融风险和提高金融业竞争力的需要。从全球大环境看,混业经营成为大势所趋,但普遍实现混业经营还需要一个过渡期,因为实施混业经营需要一些前提条件――金融市场化程度要高;有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法律制度要完善;要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完善的法人治理

结构。

六、金融信息化已成大势所趋,且速度很快

全球步入了信息化时代,金融业也加入了这个潮流。金融业只有以信息技术支撑其发展和创新,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机构纷纷开展了把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和人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作为主体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建立具备智能交换的、提供金融经营、管理、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电子信息化系统工程。由此出现了网络银行、信用卡、银行的自动柜员机(atm)、零售店终端机(poS)、自动打印交割信息机等新型产品或服务。这些服务已超越了服务领域与服务时间的限制,它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使金融业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信息,更好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更迅速地融入世界金融市场这个大氛围。

七、金融监管将更加灵活,且向着国际化方向进军

在金融改革和创新的浪潮中,伴着金融业鲜明的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业出现了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和国际风险等问题,为了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提高金融效率,各国加强并进一步完善了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更加灵活有效,且向着国际化趋势迈进。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金融监管将会更灵活。灵活主要是指监管方法的灵活性。有定期监管与不定期监管、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管、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事前事中监管与事后监管等多种监管。

第二,金融监管会更加全面,包括从金融机构的设立、运作、甚至到退出市场时的破产清算,都要合理有效地进行监管。

第三,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为了维护国际金融业的正常秩序、提高其运作和服务效率,各国开始联手进行金融监管。

八、金融服务将会更加全面,且中间业务呈扩大化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金融业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各种金融机构需要提供全面的、优质的金融服务,才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才能增强竞争力。另外,金融服务全面化也是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获取更多利润的需要。因此,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就成为了金融业发展的一种潮流,不仅提供传统的存、贷、汇服务,还有代交水电费、工资、代为理财、提供信息咨询、提供银行担保(如保函)、证券承销、票据发行便利(niFs)等多种服务。在金融业务全面化的同时,中间业务又呈扩大化趋势,金融机构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中间业务,如异地托收承付、信用卡、信托存贷款、信托投融资、委托存贷款、承销债券和股票、金融租赁业务、收付款、清偿债权债务、资产保管、信息咨询、财产评估、保险、资金托管、基金代销等等。

九、金融创新的脚步加快,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

出于回避风险、提高金融业竞争力的考虑,金融机构广泛采用新技术、不断形成新市场、极力推出金融新工

具、经常提供新服务,而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冠以“金融创新”的名号。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和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使金融机构传统的分工格局被突破,彼此业务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它使投融资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它也突破了金融活动的国界限制,形成了金融业全新的局面。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创新更加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制度层面的金融创新;包括货币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监管制度等多种制度创新。业务层面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技术、金融市场、金融商品、服务种类等多方面的创新。组织结构层面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业结构、金融机构及其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

十、金融自由化浪潮不可阻挡,将席卷全球

出于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和有序竞争的考虑,许多国家曾经制定法规对金融业的某些方面如存贷款利率、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等进行了限制或管制。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某些限制或管制已妨碍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一种新的趋势――金融自由化浪潮开始席卷全球。金融自由化主要体现在:

(一)价格自由化

即取消对存贷款利率、汇率的控制,使其按金融市场的行情自由浮动。

(二)资本流动自由化

放宽或解除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或管制,让资本能够自由地流动。

(三)金融业务自由化

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可以打破按照传统领域划分的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等进行的行业分工,允许相互进入对方业务领域内经营,甚至还可以跨越到非金融领域,实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四)金融市场自由化

金融机构不但能进入国内金融市场,而且还可以进军国际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何德旭.我国金融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J].理论前沿,2009(2).

2、任倩.我国银行业经营制度的变迁与混业经营趋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

3、路婷.金融业全面开放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转变的影响[J].时代金融,2007(5).

4、李海平.融资方式演变及商业银行发展趋势[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

5、刘伟.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学术研讨会综述[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8(1).

6、黄珂.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方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

金融业的发展篇2

关键词:金融发展区域经济中小企业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1.中小企业的融资通道过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由于我国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备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影响创业投资的退出,中小企业也难以通过股权融资。

2.获得信贷支持少。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放贷。同时,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

3.流动负债所占比例较大,而长期负债则占很少的部分。主要由于银行一般只会为中小企业提供短期贷款,而由于各种原因一般不会提供长期贷款。

4.中小企业之间互相担保,申请贷款。一旦一家公司因经营不善而蒙受损失,则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若短期内急需资金,中小企业之间会互相拆借,或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解决。

5.自有资金缺乏。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据国际金融公司研究资料,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

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制约因素

关于大中小企业的界定一般可以从从业人员、资本金、总资产、销售额等级个指标来加以衡量。我国目前的标准主要考察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两项指标。大型企业标准是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达到5亿元以上,其中,特大型企业的标准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亿元以上;中型企业标准定]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及以上;其余的均为小型企业。按照这一标准,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到企业总数的99.79%。

大量的文献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最佳途径。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1)发展中小企业能为该区域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就业人口中的75%和新增加就业人口的80%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尤其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中西部落后地区就业压力更加突出,其过剩的劳动力将主要依靠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小企业来吸收。(2)发展中小企业能促进区域的技术进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较高的创新效率。美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总量的贡献为70%左右,中小企业人均技术创新率为大企业的两倍左右。目前,在我国转让的技术专利中,有一半以上被中小企业购买和使用。(3)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为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重组和发展提供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和改革经验。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大企业进行合理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改变“大而全”的生产结构,使大企业更好地发挥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和规模经济。(4)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直接增加各区域的地方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从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然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并不近人如意。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既有中小企业自身发育不良、素质低下的内部原因,也有政府产业准入政策和投资环境不健全的外部原因,但融资渠道不畅导致的资金匮乏无疑是制约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1997年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630家企业中,只有54家获得了银行的贷款,占总体的8.6%。有86.7%的企业自有资金占投资比重的80%以上。调查还发现,认为资金不足是影响企业发展最主要问题的企业占据多数。绝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的中长期投资主要依靠非正规、小范围的借债集资或股权融资。此类融资渠道不仅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而且还缺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从资金来源上看,企业既可以靠自身的积累来筹集资金,又可以向企业外部寻求资金。一般而言,现代经济中的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积累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外部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资金使用者和资金提供者直接交易的融资方式。由于交易是直接的,资金的提供者必须能对资金的使用和收益有所了解,这就必须要求资金的使用者通过经常性的信息披露以及公正的审计、会计等独立第三方监督的方式提高经营者的透明度。因此,信息透明度越差,资金供给者要求资金的风险补偿的要求就越高,企业外部融资的成本就越高。这样,在直接融资中,信息透明度较差的中小企业必须支付远高于大企业的资金成本。直接融资的高成本必然会将区域经济中多数中小企业驱逐出直接融资市场。

与直接融资不同,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中介体进行的融资,金融中介体在事先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甄别并通过订立合同对资金使用者的行为加以约束,在事后对资金的使用者进行监督。金融中介体在处理信息上的专业化和规模优势,对资金使用者信息的要求降低了,所以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选择。即便如此,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和抵押条件上的差别以及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着贷款规模上升而下降的原因,金融中介体也会对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加以区别。在以大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中小企业的融资就会特别困难。尤其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由于发展时间短,没有或者缺乏完整的信用记录,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不稳定等问题十分突出,使得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很低,银企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尽管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很大,但由于企业数量多而单项贷款额小,规模小而交易成本大的中小企业融资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言缺乏规模经济,再加上“所有制歧视”,国有商业银行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是一个“典型的结果”。

三、金融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机制

1.政策性金融机构和民间中小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帮助

在美国,小企业管理局作为一个永久性的联邦政府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帮助小企业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经过国会授权拨款,可通过直接贷款、协调贷款和担保贷款等多种形式,给小企业以资金帮助。自1953年成立以来,小企业管理局共为2000万个小企业提供了间接和直接融资,贷款余额近450亿美元。仅2000一年,小企业管理局就为123亿美元贷款提供担保,8000家贷款机构参加SBa(SmallBusinessadministration)计划。在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和政府出资设立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银行”和参股公司是执行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专门机构。KFw每年用于促进国内经济的款项就达400亿马克,其中一半用于中小企业,主要是以优惠的利率向中小企业发放长期贷款。同时,德国政府本身还可以直接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对等基金”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日本于1949年成立了设有为个体经营者提供开业资金而建立的国民金融公库;1953年成立为解决筹集长期资本困难的中企业小金融公库和信用保证协会;1958年成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库等。

2.建立和健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

BergerandUdell(1996)的研究发现,通过银行筹集资金仍然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而信用保证制度是发达国家使用率最高且效果最好的一种金融支持制度,它直接促进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对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资金帮助就是担保贷款,凡申请担保并获准的小企业在逾期不能归还商业银行贷款时,它保证支付不低于90%的未偿还部分,但担保总额不能超过75万美元,且担保部分不超过贷款的90%。近年来,小企业管理局还制定和实施了“债券担保计划”、“担保开发公司计划”、“微型贷款援助计划”等多种援助计划,使按照正常渠道无法获得贷款的小企业得到了资金上的支持(孙英隽,2000)。

四、科学决策积极应对金融风险

面对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和利弊,中国政府确立了“积极参与,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基本方针。无疑,这一指导思想是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正确决策,非常稳健。

国际经验表明,中国能够抵御投机性金融攻击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国内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和持续增长势头不减。这不仅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值得吸取的经验,也是今后一段时期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首先,我国的经济规模决定了宏观经济的持续可增长是在资本浪潮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关键。和泰国、印尼、韩国等不同的是,我国现实和潜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内需市场潜力,使得我国能够吸纳规模较大的国际金融资本,并取得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如果我国宏观经济是基本稳定的,那么除了少部分短期投机资本之外,其余的国际金融资本将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我国经济能够保持在适度稳定增长的轨迹之上,那么就能够保证我们不是依附于和受制于金融全球化,而是在得益的同时推进着金融全球化。

其次,以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迎接金融全球化的现实意义,是已经经过亚洲金融危机所考验的。我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能力都未见得比遭受危机的国家更健全,但是从1994年以来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宏观经济状况急剧恶化的势头在1996年就得到了初步遏制,国内通货膨胀显著下降,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短期外债保持在全部外债的15%以内,国家财政收入止住滑坡开始回升,金融风险自律意识开始加强,资本市场积累的泡沫基本消除,呆坏账发生率出现降低迹象。所有这些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中国仍然能够活跃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坚强基石。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大国经济特征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参与金融全球化这一进程的最有力保障,正视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及其深层次问题,坚定地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逐步解决金融和经济方面存在的隐患,是一种富有远见的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1]于茜虹.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5.

[2]张娟.论中小企业融资[D]武汉大学,2005.

[3]文朝晖.中小企业创业期融资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5.

[4]唐志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对策建议[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5]萧芍芳,王莲.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6]黄立佳.我国中小型企业直接融资方式效率研究[a]2008年国际会计与商业会议论文集[C],2008.

[7]陈晓红,张琦.县域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特征及信贷风险控制――基于湖南省长沙县调研数据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

[8]李惠敏.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解析[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

金融业的发展篇3

1理论模型

1.1模型设定

企业的投资决策组合为:①研发投资(K),即企业将资金投入到新产品研发、技术改进等环节,研发投资的回报周期较长,存在投资失败的风险;②生产性投资(Z),指在现有技术、管理水平下,企业将资金投入到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制造环节;③无风险债券(B),收益率(利率)为r.为了问题分析的简便与可行,将代表性生产者理想化为:①其生命周期为3期,在t期初诞生,且初始禀赋(w0)相同;②代表性生产者在t期初做出投资决策,即:将初始禀赋投资于研发投资(Kt)、生产性投资(Zt)以及购买无风险债券(Bt);③生产函数为新古典类型,生产性投资在t期末完成,产出为:Yt=Π1(Zt);④研发投资在t+1期末完成,由于回报周期长,降低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可能使企业陷入流动性困境,导致研发投资失败,回报为零.如果企业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抵御流动性冲击,那么研发投资在t+1期末的产出为:Yt+1=Π2(Kt);⑤代表性生产者的目标是t+1期末的财富终值最大化。

1.2金融发展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

在以上均衡分析的框架下进行比较静态分析,考虑金融发展水平的外生变动如何影响均衡时企业最优的研发投资.

2中国企业融资约束与研发投资的特征

2.1数据来源与指标选择

本文使用的企业数据,来源于2005—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了我国大陆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法人企业.选择这一时间区间的原因是,2007年以后数据库中没有包含企业研究开发费这一重要指标.在分析前,剔除了如下样本:①处于非正常营业状态的企业样本,数据库中将企业的营业状态分为营业、停业、筹建、撤销和其他;②重要指标数据为空或填写错误,如本该是数值型变量却出现字符,不可能为负的指标却出现负数,或者数据缺失,这些样本的真实可靠性值得怀疑;③研究开发费/销售收入、研究开发费/总资产、利润总额/销售收入,这类指标大于1的企业,不合乎常理;④营业时间不足一年的企业,这些企业经营不稳定,财务指标往往异常;⑤雇员小于10人的企业,这些企业可能缺乏健全的会计制度.通过上述处理,剔除了10.25%的样本,剔除后并不影响样本的代表性.数据的处理通过SQLServer2008与Stata11.0实现.

2.2融资约束特征

作为对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与企业融资约束关系的初步检验,根据企业所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将样本分为两组,即金融发达地区与金融不发达地区③.在按地区分组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规模与所有制类型企业所受融资约束程度不同,再分别以企业规模与所有权类型进行分组,即大规模企业和小规模企业、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表1计算了融资约束指标在各组样本下的平均值,并对组间均值的差异进行了检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小企业所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高于大规模企业.不管在金融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大企业的融资约束指标(ww指数和Sa指数)均小于小规模企业.以金融发达地区的ww指数为例,小规模企业的平均融资约束程度(0.201)高于大规模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0.105).②私营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大于国有企业.以金融欠发达地区为例,国有企业的Sa指数为0.201,小于私营企业的Sa指数(0.483).③金融欠发达地区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高于金融发达地区.以上结果,验证了上文理论模型中关于金融发展水平提高,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结论.

2.3研发投资特征

在检验企业融资约束与研发投资的关系前,有必要对中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特征全面了解,并分析融资约束是否是该特征形成的原因.研发企业比例低,研发投资强度小,研发行为不稳定表2为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总体特征.①仅约10%的企业有研发行为.按照上文的方法对数据处理后,2005—2007年全样本企业数分别为256902、285590、333319个.其中,研究开发费用大于零的企业数目(可以看成具有研发行为的企业)分别为25099、28989、35252个,占当年企业总样本的比重分别为9.77%、10.15%、10.58%.②研发投资强度低.2005—2007年,以研发投资比销售收入表示的研发强度仅0.39%、0.418%、0.427%,远低于发达国家3%的平均水平.③49.25%的企业研发行为和经费来源不稳定.通过统计研发企业的进入与退出情况,很大部分企业在当年进行研发活动后,往往在下一年便退出研发活动.

2.4融资约束决定企业研发投资特征

以上研发投资特征是否与企业融资约束有关呢?为了检验这一问题,按照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ww指标)分别将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样本分为等容量的两组,即高融资约束组与低融资约束组.从表4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融资约束限制了企业研发投资.与高融资约束组相比,研发企业的比例、研发企业中持续3年研发投资的企业比例、研发投入总额以及研发投入强度在低融资约束组均更大.②结构性融资约束是国有企业主导研发投资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私营企业的研发投资在低融资约束组与高融资约束组的差异大于国有企业的组间差异.低融资约束组私营企业较高融资约束组私营企业的研发企业比例高4.94%、持续研发企业比例高21.99%、研发强度高0.12%,而这3组数据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分别为3.82%、11.22%、0.08%.这是因为国有企业受融资约束的总体水平低,对其研发投资的影响小.之所以45.6%的研发投资由国有企业承担,结构性融资约束可能是这一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以上结果支持理论部分关于融资约束缓解促进企业研发投资的结论.

3实证检验

3.1计量方程

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了影响企业研发投资的核心变量.并根据待验证问题的需要,构建了如下计量方程.地区金融发展指标(Fin),分别用金融市场化程度、银行贷款余额/GDp、股票市值/GDp等3个指标衡量.这里,金融市场化程度为樊纲和王小鲁[20]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与上文定义相同.稳健性检验采用各地区银行贷款余额/GDp、股票市场市值/GDp这两个融资规模变量来衡量各地区银行业与股票市场的发展水平.为了检验金融发展水平提高是否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企业研发投资,在计量方程中引入了交叉项(Fin×Dummy)④.这里的金融发展指标为金融市场化指数,Dummy包括企业规模虚拟变量(Size)、所有权性质虚拟变量(State)、融资约束程度虚拟变量(Credit).交叉项可以检验融资约束是否为金融发展与企业研发投资的中介变量,即金融发展水平提高是否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企业研发投资.

3.2实证结果与分析

表5为计量方程(15)的估计结果.①融资约束是我国企业研发投资不足的重要原因.融资约束变量(Credit)的系数显著为负,受融资约束程度较大的企业,其研发投资强度更低.②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提高,对企业研发投资具有促进作用.在表5模型(2)中,以市场化指数作为金融发展指标时,Fin的系数为0.035,显著为正,说明金融发展水平提高,可以促进企业研发投资.表5模型(3)和模型(4)分别以银行贷款余额/GDp、股票市场市值/GDp作为金融发展指标,Fin的系数仍然显著为正.各地区银行业与股票市场的发展,对企业研发投资同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③金融发展水平提高,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了企业的研发投资.交叉项Fin×Size的系数估计结果为0.042,说明金融发展水平提高对企业研发投资的促进效果,对于小规模企业的效果更强烈;变量Fin×State的系数估计结果为0.079,说明金融发展更大程度促进了私营企业的研发投资.同样地,变量Fin×Credit的系数估计结果为0.091,说明金融发展水平提升,更有利于高融资约束组中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提高.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小规模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更严重,因此金融发展将缓解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融资约束,并促进企业研发投资.以上交叉项的系数估计结果共同说明,金融发展水平提高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了企业研发投资.至此,理论部分的结论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其他控制变量的系数估计结果与已有文献相符.企业规模的系数显著为正,验证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假说,即大规模企业更有能力从事研发.利润率高的企业,其研发投入更大,研发企业较其竞争对手具有更高的盈利性.资本密集度与研发投入正相关,由研发投入的行业分布特征决定.行业集中不利于企业研发,在垄断地位形成后,企业的研发投资动力降低.由于国有企业仍是我国研发投入的主角,其垄断地位的确立,并不是内生于市场竞争或靠先前不断创新提高效率的结果.在垄断地位形成后,要素流动限制(政府投资审批和市场准入)又消除了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的竞争压力.

3.3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我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同时企业研发投入也存在巨大的行业差异.那么,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是否受到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的干扰呢?首先,我们统计了中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行业差异,发现研发投入总量排名首位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全国研发投入总量的23.72%,研发强度为0.95%.该行业的研发投入比较集中,代表性强.其次,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作为研究样本,对计量方程(15)重新进行估计.从检验结果来看,本文的关键结论并没有发生改变,说明以上结论稳健、可靠.限于篇幅,稳健性检验结果省略.

4结论与启示

金融业的发展篇4

中国银行业在加入wto和对外实行全面开放之前普遍存在着不良资产比例高,资本充足率低,治理落后等较为严重的问题,对外开放与外国同行业展开近距离的竞争,中国银行业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大大增强,经营理念、风险控制、盈利理念、国际形象等诸多方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和改善。在世界经济与金融日益全球化,经济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分工协作越来越密切的情况下,金融业对外开放是适应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然。然而我国金融业需要吸取这场危机中的教训,更好的把握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进程。

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要把握好正确的度

第一,在引进外资资本的过程中,要确定实施国家金融观念。银行、证券、保险业在对外开放中,中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要处于主体地位,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处于主导地位。

第二,在我国资本对外投资中,要把握好国家金融的国际占有率。一方面,在当前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我国资本市场没有完全放开,对外流动有一定的管制,资本实施有限度的对外开放,这也是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一个更为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看,随着中国银行海外资产的扩增,我国银行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可以说这次欧美金融危机为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美欧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金融业应该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结合自身的优势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加快拓展海外市场。

金融创新的适度发展

美国金融危机使人们对金融创新进行了重新思考。应该看到美国经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保持了长达20多年的繁荣,金融创新有巨大的推动力,笔者认为不是金融创新,而是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过度金融创新才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

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在金融创新的链条上,相关各方都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使得美国的金融创新越来越逐利于实体经济的需求之外,越来越成为金融业自身相互逐利的平台,并向危机演化。脱离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金融机构过度逐利,数量庞涨,结构繁复,加上监管不力,推动了这场危机的爆发。

我国金融业发展要正确认识金融创新的作用,不能误读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因噎废食,放弃或者放缓金融创新的步伐。对我国来说,当前金融创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金融产品的种类稀少,层次单一,远远不能适应中国金融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金融业应该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力的发展创新,推出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当然,对风险较大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必须十分慎重。与此同时,金融监管也应该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适时适度的对金融创新进行监管和引导,避免监管滞后、监管缺位与监管无效问题的发生。

平衡金融体系的效率与稳定,处理好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金融危机之前,美国的金融业在全球的表现非常好,像花旗、美联储这些机构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这些机构的特点都是崇尚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干预,他们享有几乎完全的经营自,主张金融绝对化,金融自由化。然而这次危机爆发以后,美国大批的金融机构破产,aiG、两房甚至花旗银行等都是在政府的救助和国有化下才勉强渡过危机,而没有得到政府救助的一些机构只能接受破产倒闭的命运。

市场调节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在解放生产力,调动积极性,和全社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有很好的作用。然而这次危机的爆发和迅速蔓延的过程,不得不让人们进行重新思考。一些经济学家对政府不作为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认为加强对市场干预,反对市场放任自流是完全必要的。笔者认为,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应当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实行有限度的竞争,而不是无条件的完全竞争,当然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管也必须适合市场原则,符合市场规律,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如:通过市场准入规则,建立基准利率、调整准备金率,进行再贷款市场操作等。简单的规模化管理,行政指令无疑是最好的调控方式和手段。

我国金融业应该始终坚持以业务为主,以自营业务为辅的模式

所谓金融业的业务,指金融机构作为中介为实体经济提供并购、融资、理财等服务;自营业务指金融机构以自有资本金为依托的业务经营模式。在自营业务操作模式下,当市场不利,自身资金不足时,金融机构必然有赖于杠杆操作。业务重心的转移,高杠杆比率操作,使得这些金融机构承受风险的能力急剧降低。以高盛公司为例,1997年业务和自营业务比重大致相当,2006年自营交易占总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投行业务比重三个百分点,其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交易和自有投资,而这些交易和投资又主要依赖于高杠杆。2007年底,高盛的杠杆率已经达到了28倍,其他那些投行也都相当高,雷曼达到了30多。如果加上结构性投资工具,华尔街投行的杠杆率达到50倍以上,套用我们商业银行的算法,这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概只有1%―2%的样子。

金融业的发展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的鼓励和支持下,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合作。从一般型业务合作上,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互为客户,相互之间提供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但我国商业银行已有的同业合作大多数合作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深层次的合作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许多全面合作协议还仅仅具有备忘录性质,一些合作条款在现实中还未得到落实和执行。我国金融同业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竞争力,推进金融制度市场化进程。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对同业业务观念的认识不够,管理模式不成熟。我国商业银行对同业业务发展的认识不够,缺乏统一性。多数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仍然和公司业务放在一起。已经独立建立同业业务的商业银行在总行、分行和支行之间,对同业业务的认识和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影响了同业业务的拓展力度不平衡,投资力度不够。

以往商业为银行的同业业务主要在公司业务部、资金和清算等几个部门进行管理,相对来说其营销的组织形式就比较松散和多样化,要想规范化的统一管理就比较困难。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1)归口管理部门不统一,而且同业业务应征者较少;(2)适合市场竞争的人才少,政策统一实施效率低下,营销资源没有得到最优化的配置。

(二)违规操作带来巨大隐患。相关资料显示,在同业业务经营的过程中,不少银行存在不规范的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一些商业银行将同业存款与一般存款会计科目混用,以达到虚增一般存款的目的;还有些收付业务,没有履行报批手续,没有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风险揭示、收益权违规转让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金融同业业务的策略

(一)加强同业存放业务。存款在商业银行的业务中,属于最基本和活跃的被动型业务。银行的货币市场和利率市场在2005年变化巨大。同业存款因央行放开同业存款利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上升趋势,利率开放后,商业银行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同业存款的性质,改行期限管理,使之前的单一的同业活期存款发展为现在的多利率、多期限的复合型资金来源。而同业存款的稳定性也因定期概念的引入得到大大提升,资金运用部门从而更有计划的安排资金运用,增加了同业存款的可运用性。另外,客户资源和业务准入资格上的不同,使一些商业银行出现了“有客户无法做业务”,另一些银行“能做业务没有客户”的现象。所以,国有独资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相应的合作,利用各自的客户资源,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引导存款流向,保证存款这一主要负债来源的稳步增长。

(二)利用产品加强同业业务的合作。如果双方在本行开出的承兑汇票进行贴现时,优先考虑推荐客户到对方去办理,同时给予相应的优惠。如一方作为牵头行,可优先考虑联合对方银团贷款(亦称辛迪加放款),以期共担风险、共同受益。开展某些新业务的合作。在贷款转让期间,贷款的全部权利由受让方享有,在贷款购回后,贷款的全部权利由出让方(回购方)享有,出让方须向受让方支付回购利息。因回购业务只须信贷资产的出让方和受让方双方签订协议,借款人无须参与,手续较为简单,信用风险也较小,在国外开展得相当普遍。

(三)提高支付系统业务合作。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联手创建银行之间的支付系统的通用性,真正实现“一卡通”“全球通”“神州通”。联合建立“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不仅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整理竞争力,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整合结算业务将是地域性商业银行寻求联合的一个突破口,符合全球银行业整合潮流的做法。

(四)实现客户信息共享。中小企业具有差异性大,分布不集中,信息搜集困难的特点,而且在产品需求上也具有额度小、时间紧、担保落实困难等特征。更好地把握中小企业的风险,并以以上信息为基础,共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另外,全国个人征信系统的社会化问题,需要合作双方统一的联合行动,形成社会资源的共享。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在这方面能够大有作为。加强同业合作,建立双方客户信贷资源查询系统,客户信息共享,联合打击逃、废债企业与行为,共同治理企业信用,减少银行信贷风险。

总结:金融同业在客户、产品;政策、队伍等方面竞争加剧的同时,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强强联合的格局愈加清晰。要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在现有的分业经营体制框架内,加强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之间在业务、技术和组织等方面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范围经济,这样既可以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在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之间的传递,又可以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一站式”全面的金融服务,使安全原则和效率原则得到兼顾和体现。可见,金融同业合作对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较大。

参考文献:

金融业的发展篇6

关键词:企业发展;企业金融;依赖性;作用;政策

企业发展和企业金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金融是保证企业获得利益的前提,做好企业金融能够提升企业的资本。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开设合理的金融服务,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企业的兴起,企业金融的作用也就渐渐被发现。企业的发展有具有多元性质,金融服务要能够符合企业的发展,每个企业的金融服务都是不同的。

1.企业金融的作用

每个企业的发展目标都是为了赢取最大的利益,那么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并且是多方面的。

1.1母公司与子公司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母公司与子公司是控制被控制的关系,这样才能对下属的公司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和控制,在设定了准确的战略目标后可以更好的把分工做好,有了对母公司的控制其资金流动就有了良好的保障,公司的管理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母公司可以对子公司做出评价,随时了解子公司的业绩情况,但是母公司首先要为子公司编制一套完整的预算方案,这样才能完全实现控制子公司。

1.2整合产业链

企业一般都具有专业性,只生产自己独特的产品,但是在其他产品领域里不能进行生产经营,如果做好企业金融这些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这时企业金融就起到了整合产业链的作用,还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3加大企业的销售力

企业如果销售的是大物件,价格比较高的情况下会发生客户拖欠货款的情况,这时候企业金融就派上了用场,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信贷,这样不仅仅解决了客户购买的阻碍因素,还能大大的提高销售额,加大了企业的信用度,市场占有率也会有所提高。

1.4降低成本

企业金融还有降低成本的作用。企业内部可以实行融资的政策,这样不仅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形成了好的资金流动,资源方面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产生好的经济效益。

1.5利润的管理和税收的筹划

企业的金融有着利润管理和税收筹划的功能,对企业实现利润的控制力非常强,能够更合理的支配利润,税收方面也有合理的筹划能力,企业金融能够充分的了解到需要支持的下属部门有哪些,这样可以做到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更理想的企业目标。

2.企业金融的组织方式

2.1母公司直接的投资

母公司可以采取直接投资的形式,也可以和其他的企业进行联合共同投资,这样才能对金融机构的行为有良好的控制,是市场上比较广泛应用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也有相应缺点,企业会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金融管理上,在企业内部的经营商就会发生问题,会产生许多的不利影响。

2.2财务公司型

财务公司型主要设置的部门为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主要负责负债的管理,但是财务公司型的业务量比较容易受影响,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3金融控股公司型

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更好的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实行全方位性质的服务。金融控股公司的各项财务都符合法律规定,可以提供银行投资等业务。

2.4散乱型

部分企业对金融管理方面没有合理的规划,导致在投资项目上比较杂多,并且出现分散的现象,这样的散乱型金融组织形式不利于企业发展,不能为企业赢得利润,连基本的金融服务也不能达到标准。

3.提高企业金融能力发展的对策

影响企业金融能力的因素有很多种,要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发生,让企业金融更好的应用在企业发展之中。企业金融的运行要能够使企业发展顺利进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首先企业要提高自身的金融能力和实现继续筹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信息解读技术,企业的金融工作人员能够经常接受金融知识方面的培训,在金融管理上,要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质的管理制度和理念,不断的完善自身的金融环境,策划合理的金融方案,积极的采用预防金融风险对策,还要设有合理的监督管理体制,让企业能够从容的应对各种风险。

4.总结

企业的发展对企业金融有很大的依赖性,企业金融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经融服务,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得企业增加银行、保险业务,提高销售额,有更高的销售信用度。在金融管理中,要控制好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还要做好一系列的防范风险和监督机制,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金融产业链,使得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企业金融是保障企业发展的直接条件,为企业赢得最大的利益。(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张飞.浅谈企业发展对企业金融的依赖性[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1):202-202.

金融业的发展篇7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研究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所以农业是经济发展中最基础的行业,只有在稳定的农业基础上,才能建立并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要坚持推行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不断发展我国工业,实现城镇化。实现农业产业化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何进一步因地制宜加快农业产业链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值得我们探索与思考。

一、农业产业链发展中金融服务遭遇“四难”

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工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作为农业产业化推进的关键,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焦点。构建一个真正有效的农业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将大大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为止,只要是有农村金融支持着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且农业产业化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新型生产方式,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并稳步发展着。但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面临资金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想要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否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其发展所需的资金,仍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一)信用体系不健全,贷款准入难

农民“贷款难”、“难贷款”看起来是无抵押物,实际上是缺乏信用体系的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虽然开展了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对不同农户采取不同的贷款额度(6万、5万、10万三个等级),但在信用评定时却存在:1.信用信息征集难,水电费缴纳、司法判决、电信数据、公安涉赌涉黄的数据采集难。2.信用评级标准不一。目前农行一套办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套办法,信息不能共享。3.信息维护难度大。

(二)农村经济体管理不完善,贷款操作难

农村经济实体大多规模不大,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存在着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财务管理不规范、可供抵押物少等问题,导致信贷风险较大,贷款难操作。许多农村产业资金匮乏,急需要信用贷款来解决问题,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内部管理不够规范,财务管理也没有严格的控制制度,存在很多的问题。难以通过银行贷款的要求,想从银行贷款依然有很大难度。

(三)金融服务产品单一,满足需求难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较多,涉农市场有蔬菜、笋干、竹木交易、粮食、水果等批发市场。传统的金融贷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求。只有突破传统单一的金融贷款方式,才能满足龙头企业发展多元化,金融需求高端化的发展要求。所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的金融服务,也亟需提高。

(四)农业保险发展缓慢,规避风险难

东部沿海是台风多发地区,农业受损首当其冲,可大多保险公司对农业种养殖险种依然“无人问津”。再加上多数农民保险意识不强,除了对农业保险了解不够外,主要是因为农民对灾害发生概率存有侥幸心理,也有部分农民对灾后能否及时、合理、公平赔付持怀疑态度,农业政策性保险十分欠缺,因灾致贫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新对策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首先要认识到位。在具体实践中,要与区域农业产业特色结合起来,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机制,做实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农业向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

(一)突出支持重点,做实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

综合分析区域实际,谋划制定专项政策,突出支持重点,扎实有效开展农业产业链融资服务。根据地方特征,发展有地方的色的农业,是把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的关键。以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为主题,同时也把农产品工业园考虑在内,来确定农业生产的金融服务措施。同时要重点扶持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这些农产品一旦有一定名气之后,利润相当可观。实现农业的标准化生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农业的标准化生。农产品的储存、批发、以及配送,都十分关键。农产品无法及时出售将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要大力支持农业物流的现代化建设。同时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的参与到政法主导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积极搭建个体农户与农业产业龙头之间的桥梁,配合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实现农业产业的合作共赢。最只要的是要抓住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发挥网络科技的优势,以龙头投企业为核心,不断提升整个农业的产业化生产。

(二)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业产业链发展需求

要从“多予、少取、放活”三个方面着手,农业产业通过传统的信用贷款,很难满足其资金需求。要不断的改进银行的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切实将农业金融服务落到实处。只有全面的为农业提供切实全面的金融服的服务,才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一是在信贷投放上“多予”。加大对农田基础水利建设等方面资金支持,全力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对农业科技的创新、引进、储备和推广相关企业的信贷投放,引领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资金力度,把龙头企业作为其他企业的向导,引领其走绿色农业的生产道路。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减小市场风险,从而保证农产品贷款的快速回收。二是在贷款利率上“少取”。减少农业贷款所需要的利息,来吸引农户以及农业合作组织通过银行贷款发展农业产业化。切实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增减农业的社会化投入。三是在融资方式上“放活”。要打破农业产业链发展中的融资“瓶颈”,比如担保物缺乏等,因地制宜推出金融支持产品,助推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三)加强多方合作,防范农业产业链融资风险

当前形势下,农业、农村、农民的担保问题等,均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在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中,必须政银联动加以重点突破,方能增强实效性。一要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担保体系。政府也要关心农业生产的贷款难问题,可以通过政府控股,增加中小型担保公司,以及农业担保公司。同时也鼓励农户间相互担保的组织,鼓励各种机构,对农业贷款进行担保,解决农村担保难问题。二要建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基金。由政府贴补保险公司用于农业保险,真正让农民承受得起风险,让保险赔得起,增强农业信合抗风险能力。三要建立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在利率定价机制中,同一客户信用贷款利率肯定比保证和抵押高,因此即使有信用贷款,有些企业也不愿贷。为此,政府应牵头设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建立信用贷款名册。对出现风险的,由政府充当最后担保人,从风险补偿基金中提取资金对银行进行补偿。

(四)优化信用环境,保障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信用环境是一切金融服务的基础。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是导致农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部门应当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整合银行各部门的信用资源,不断完善信用数据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次序。农村合作金融要通过设立乡村金融讲堂,持续开展广泛而细致的宣传活动,使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活动家喻户晓,提高老百姓参与创建的积极性;要继续完善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镇基础信息,加强信用基础信息在贷款授信、用信等方面的应用,积极培育“人人有信用,信用有价值”的守信环境。

总之,现代化农业产业的,与此同时农业产业链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有些农业化生产的产业水平低,缺少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严重制约金融对农业的投入。还有一些企业,一直在低生产水平线上徘徊,是经济投入难以扩大,地区经济难以得到更大的发展。加强农村产业链的建设,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可以切实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经济投入,才能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元辉.供应链金融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J].中国农村金融,2011(09).

[2]何德旭,常戈.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正规商业金融的供给与需求分析[J].金融评论,2010(02).

[3]赵长虹,李利平.美国农业融资结构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02).

金融业的发展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市场开放之后,外资银行大量出现,对我国的金融业造成一定的冲击,由于自然法则的存在,国内金融机构的金融营销日益重要。我们一定要在充分了解金融环境以及自身营销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与当前环境相适应的营销策略,才能在市长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营销的现状分析

(一)人们的营销观念落后。

金融企业的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头脑中还没有形成对金融营销的落后认识,他们认为营销就是推销,或者只有营销部门才负责金融产品的营销,与旁人无关;市场营销等同于广告促销。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金融企业之间不能做到有效配合,不利于营销工作的完成。

(二)金融产品缺乏以技术为支撑的品牌。

最近几年,商业银行的营销业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一些具有创新思想的金融产品被相继推出,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更加丰富,银行产品的种类增多,有利于满足客户的多种需要。可是,这些增加的产品种类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创新,以模仿为主,依靠技术为支撑的产品相对缺乏,品牌产品更少。这说明,商业银行等还没有形成对营销市场的准确研究,也没有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营销行为。

(三)没有充分发挥价格的真正作用。

在多种营销手段中,价格是最重要的一种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因素,可是由于受我国具体国情的影响,价格因素没有真正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尽管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多次进行利率调整,并且已经开始把民众的储蓄意愿以及资金供求等因素考虑在内,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没有出现同时兼顾宏观调控以及适应市场经济具体要求的市场利率,这制约着商业银行能否制定出合理的价格营销策略。由于没有出现市场化的存贷款利率,以及某些服务项目部收取任何的费用,商业银行面临的价格营销范围很窄。

(四)现行的营销组合决策性不够。

纵观商业银行的广告促销手段,尽管形式多样,广告资金投入也不少,可是成效不大。广告缺乏说服力度,没有达到强化题型的效果。产品营销人员所做的营销内容单一,多属于存款类产品,面对的营销对象范围较窄。从营销推广的角度分析,营销人员的大部分营销行为属于无差异营销,不利于客户对金融产品树立起品牌意识。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营销的发展对策

(一)及时更新营销观念,把顾客需要放在第一位。

通过分析银行业营销状况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明显不及成立时间不久的股份制银行,尽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部分历史因素,但是最主要的因素是新成立的银行自开始就具有最新的营销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强调顾客需要,也就是说所推出的产品不仅要有良好的质量,而且要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二)注重金融创新,扩大市场竞争优势。

最近几年,人民银行连续执行降息政策,使传统业务中的利润非常有限,资产固定收益持续下降。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商业银行要想获得良好的市场营销,必须要注重金融创新。只有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才能扩大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从当前情况来看,中间业务是金融创新的最主要内容。所以,商业银行可以在遵循技术为先、服务对象差异、功能差异、兼顾多方利益等原则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开展能体现高收益、高科技的中间业务。这些中间业务要突破代收代付的限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要不断延伸,发展方向重点侧重于帮助客户理财、提供投资咨询服务等。

(三)科学制定产品价格,提高产品竞争力。

客户能够对某一银行产品感兴趣,很大程度依赖于该银行产品的服务收费标准。当前我国利率市场正处于改革发展变化的重点时期,因此银行产品在营销中的合理定价影响着产品能否获得客户的接受。银行除了要重视产品在市场中的上市期限和性质之外,还要注重其他营销策略的制定。银行在充分考虑产品的成本基础上,通过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可以扩大产品的影响力。银行在确定利率以及收费标准之前一定要综合考虑市场竞争、市场需求、生产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以便及时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使产品的竞争力达到最大化。

(四)灵活运用各种促销手段,提高人们对金融产品的认识度。

促销从本质来看是一种说服沟通的手段,目的是使客户购买自己的产品。促销能否达到目的直接决定着营销目标的实现。所以,商业银行应该认真分析自己产品的特点,确定能够满足满足客户的需求,另外,银行的广告手段必须符合产品的实际,不能做虚假宣传,满足客户的品位。银行所使用的宣传媒介应该是人们经常关注的,比如,可以利用一些情感类的广告来提高银行在目标客户中的认识度,把银行的良好形象展示给人们。

三、小结

促销手段的确定要综合考虑促销目标因素、市场因素、产品类型因素等,此外,各种促销手段应该充分配合,协调使用。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3班)

参考文献:

金融业的发展篇9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金融支持;动态分析

0引言

一直以来,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自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之后,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层面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服务业已经上升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新经济的核心产业,一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逐步上升的趋势。鉴于服务业具有很强的辐射性,成为现代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同时也不少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因此,加快服务业发展,对于我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服务业结构转型、完善服务业功能、提升服务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金融发展程度对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国外经济发展的实践和诸多经济学家研究证明,国外服务业产值比重的提高与金融深化程度之间存在高度显著的相关性。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提升、金融深化之间,存在着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本身就是服务业发展、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服务业产值的提高与金融深化程度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可以看出,服务业发展与金融发展及金融政策支持的重要关系。服务业的高度发达离不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持。

它不仅表现为金融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本身就意味着服务业产值的增大。而且还表现为金融业发展起来以后对经济各部门发展的支持。包括对除金融以外的服务业发展的支持,从而使服务业产值提高。此外,金融导致经济结构提升,也使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上升。因此,要发展服务业,必须大力发展金融业和加强对服务业的金融政策支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当前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效率低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瓶颈。

众多学者研究了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但是很少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角度来探讨。在这个大背景下,本文从服务业的金融发展程度角度展开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的日益严峻,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因此,如何从金融的角度推进服务业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日前联合了《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大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多领域开发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产品,鼓励多层次拓宽服务业融资渠道,鼓励多领域开发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产品,鼓励多层次拓宽服务业融资渠道。

随着金融的发展,国外学者较早研究了金融和产业之间的关系,提出金融的发展对推进工业革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自上世界70年代以来,国外学术界运用金融发展理论研究金融对产业发展的影响,Goldsmith(1969)认为金融与以产业结构变动为特征的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存在相互推进的作用。Beck(2000)也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金融对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Rajan(1998)以美国为例,提出产业对外部融资依赖程度与其发展正相关,金融市场对产业发展有正向作用。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刘世锦(1996)是较早关注金融与产业问题的学者,他认为金融发展的着眼点要放到促进产业发展上。傅进(2004)认为金融发展、金融结构的调整有助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而国内这方面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张杰(1998)、黄明(1999)对金融支持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并对金融支持的制度及含义进行了分析。张兴升(2002)分析经济与金融支持的二者之间关系,对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徐元杰(2003)指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并以服务业为分析对象,提出金融支持服务业的必要性。李安定等(2006)分析了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金融需求和供给,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金融对策。刘晶晶等(2008)分析了金融支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得出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重点内容和措施。任曙明(2013)通过实证分析了一国或地区金融对服务业增长的作用机制。蒲艳萍(2014)指出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业发展对服务业配置效率的影响。

综上所述,金融支持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比较多,综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对服务业的金融支持研究相对较少,理论研究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试图从动态视角探讨金融发展程度对服务业的影响。

2金融发展程度对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

(1)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

服务业发展水平可用服务业增加值表示,也可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表示。由于相对量指标有助于剔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为客观地度量服务业发展现状,因此本文拟采用第二种方式代表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2)金融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

自从Goldsmith(1969)提出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interrelationsRatio,FiR)这一概念以来,其成为最早量化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并且被广泛使用。该指标定义为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的比值。mckinnon开拓性地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以货币存量(通常为m2)与国民财富的比值衡量一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反映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规模上的变化关系。也是最早量化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因此,本文以此作为衡量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的量化指标,反映其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记为FiR。

(3)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在宏观经济中,服务业的发展很少是瞬时的,在时间上有延迟性,使得金融发展程度对服务业的影响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这种效应称为时滞效应或者滞后效应。因此,本文通过分布滞后模型将解释变量的滞后期纳入到影响因素中,将静态分析转化为动态分析。为了减少数据波动,消除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对变量取自然对数,建立有限分布滞后模型,设置动态模型(1)描述金融发展程度对服务业发展的动态性:

lnS■=?琢+?茁■lnfir■+?茁■lnfir■+…++?茁■lnfir■+?滋■(1)

其中,β0为短期影响乘数,表示本期解释变量变动一个单位对被解释变量值产生的影响,即金融相关率对同期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弹性;即短期影响;βi为延期过渡性乘数(i=1,2,…k),反映金融支持水平对第t-i期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弹性。∑βi为长期乘数或长期效果,表示金融发展水平变动一个单位时,由于滞后效应而形成的对服务业发展水平总的影响。K为解释变量的滞后项数。μ为满足线性回归模型古典假设的随机误差项。

首先,通过两个变量的相关图(图1),确定最大滞后长度,然后采用阿尔蒙(almon)多项式估计法,通过对各滞后变量加权,组成线性组合变量作为新解释变量引入方程,有目的地减少滞后变量的数目,缓解多重共线性,保证自由度。

(4)数据来源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样本数据区间为1990-2012,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90-2013),计算采用eViewS6.0软件。

(二)实证结果

模型估计与检验:由交叉相关图(图1)可知,本文采取pDL方法估计模型(1),最大滞后长度为12,同时施加约束条件,通过采用逐步减少滞后长度和增加多项式阶数对模型(1)进行估计检验。根据aiC和Si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长度为5,多项式阶数为2,得到最终估计见表1。

由上表可知,调整后的决定系数■=0.946757,说明方程具有很高的拟合优度。F检验对应显著水平位0.0000,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估计结果如下:

■=-1.1054+0.2852fir■+0.1506lnfir■+0.0560lnfir■+0.0138lnfir■-0.0133lnfir■+0.0121lnfir■

t=(-62.3722)(3.8009)(5.0076)(1.1235)(0.0280)(-0.5095)(0.1669)(2)

方程(2)表明金融发展对服务业的发展存在较长期限的持续动态性。周期大概为四到五年,这一过程与我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周期基本同步,因此,在金融对服务业的支持必须进行长远的布局和发展。长期乘数为0.4920,表明金融相关率每变化1%,由于之后效应的存在,将在五年内引起服务业变化0.4920%。因此,提高金融业发展水平对服务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1990-2012年的数据,采用分布滞后模型,对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的程度与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首先服务业也包括金融业,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将有助于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其次,一国金融发展程度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的表现之一就是服务业得到提升。最后,金融发展程度对服务业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影响,即动态性。

参考文献:

[1]Raymondw.Goldsmith.Financialstructureanddevelopment[m].YaleUniversitypress,1969.

[2]刘晶晶,陈肖,于甜甜.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4):34-35.

[3]徐元杰.促进我国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建议[J].中国创业投资,2003,(2):36-37.

[4]任曙明,刁虹,史晓芳.金融发展与服务业增长―基于SBm-Dea-windows及两部门模型的实证检验[J].软科学,2013(8):31-35.

金融业的发展篇10

关键词:生产业;金融支持;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11-0050-05 收稿日期:2008-06-03

生产业,是指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即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这一投入不断出现在生产的各个阶段。生产业改变了服务产品的内容、性质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郑吉昌、夏晴,2005)。它在经济发展中的“黏合剂”作用(DrothyiRidolle,1986)越来越突出。这一作用使生产业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和经济竞争力提高的助推器,并逐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国发[2007]7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200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生产业的迅速发展对金融支持的力度和方式等各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一、指标选择与模型构建

(一)指标选取

1 生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Y):反映生产业发展状况的最直观指标。

2 货币化比率(m):反映了经济货币化程度以及银行系统创造货币的相对规模。计算公式为:m=m2/GDp。

3 金融相关率(FiR):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1994)提出金融相关率(FinancialinterrelationsRatio,FiR)的概念,是指某一日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它反映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引导现实经济活动的水平。鉴于该指标存在金融机构的负债和资产被重复计算、数据可得性差等问题,文中金融资产包括金融机构资金运用、债券余额、股票流通市值、保费余额四项内容。

4 通货膨胀率(π):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货膨胀率π也是个金融变量,也能直接影响经济效率。除直接影响之外,该变量还通过妨碍金融中介、使实际利率变化等来间接影响生产业发展的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政策的变化(宋勃、黄松桥,2007)。

由于对变量取自然对数不改变原有的协整关系,并能消除异方差,所以分别对以上四个变量取自然对数,用LnY、Lnm、LnFiR和Lnπ来表示。

由表3可以看出aDF检验统计量4.96小于显著性水平1%时的临界值-2.66,因此,可以认为残差序列VeCm为平稳序列,并且取值在+0.1之内上下波动,表明LnY、Lnm、LnFiR和Lnπ具有长期协整关系。长期关系模型变量的选择是合理的,回归系数具有经济意义。VeCm项是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核心部分。它表示对变量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的偏离可以起到纠正调节作用,其直观表达如图1。

由协整方程(5)可以看出金融相关率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会促进生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3.72个单位;通货膨胀率π对生产业发展影响较大,通货膨胀率每变动一个单位会带来生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3.12个单位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出在经济发展中应充分关注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结构的指标货币化比率对生产业发展有阻碍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金融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货币供给的增加并没有有效促进生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推进金融结构改革,以便尽早地变消极的阻碍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这些变量至少存在一个方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Granger,1988)。因此,下面进一步探讨经济增长和金融深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Ganger因果分析方法来检验生产业发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程度以及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结果如表4。

从表4可以得出,货币化比率与生产业发展水平在长期和短期来看互为格兰杰原因,因为估计的F值在5%的水平上显著;另一方面,金融相关率是生产业发展水平的长期和短期的格兰杰原因,而生产业的发展不是金融相关率的长期和短期的格兰杰原因。因此,从长期和短期来看,中国金融相关比率的确带动了生产业的发展。此外,反映利率和金融中介等影响因素的通货膨胀率短期内不构成生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长期内是生产业发展水平的格兰杰原因,估计的F值在5%的水平上显著。总的来说,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中国的金融深化过程推动了生产业的发展,但金融深化过程中的金融结构问题、金融中介以及利率问题对生产业发展有很大的制约,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十分必要。

(四)实证结论

1 生产业与金融深化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生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金融深化程度;反之,金融深化度的提高,促进了生产业的增长。如果减少资金投入,减弱金融支持生产业的发展,必然不利于生产业的长远发展。

2 从协整回归可以看出,金融支持对生产业发展的影响显著,说明金融深化的程度和对生产业支持的力度是生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但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可以看出,金融深化程度和对生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短期影响不是很大,存在着滞后效应。因此,应该积极引导金融进一步深化,从长远角度支持生产业的健康发展。

3 金融中介以及利率调整等因素在长期来看对生产业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为大力促进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生产企业的发展应完善金融中介这一薄弱环节。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自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中国金融深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1978年中国的货币化比率为31.98%,2006年这一比例达到最高163.89%,增长了4倍多。同期金融相关率从1978年的51.48%上升到2007年243.55%,这说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加快,金融市场的作用逐渐体现,金融深化程度迅速提高。通过构建向量误差纠正模型。进行长短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实行的渐进式金

融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经济绩效,推动生产业迅速发展。然而,生产业的发展并未反过来促进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和生产业的相互促进的循环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这与中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发展还没有成熟的特征是相符的。因此,应加快经济发展,加速金融深化进程,使之更有力地促进生产业发展,而最终实现金融深化和生产业的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关系。

(一)建立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支持网络

1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支持效率。金融组织体系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筹资能力与效率。现有的组织体系还难以满足生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与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组织体系。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行金融制度创新,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银行,实现金融服务机构的多层次化;积极培育各类机构投资者及高服务水准和高市场运作效率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经纪公司;逐步实现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金融信息生产业一体化、全能化。通过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大对生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2 完善地方金融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方面,适当降低金融机构门槛,积极稳妥地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地方在支持生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鼓励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增设域外分支机构,积极创造条件,为不发达地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弥补全国性金融机构资金聚集和分配在地域空间上的不足。

3 完善金融创新体系,提高金融服务质量。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活力的源泉,开展金融创新要通过机制的创新、业务的创新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使企业更加方便、快捷地筹措、应用和调度资金。

(二)建立和完善与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系

1 抓住开放机遇,扩大利用外资。积极引导国外投资者向生产业领域投资,加强与国外生产企业的合作,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

2 有序放开资本市场,支持合法融资。放开资本市场,有利生产企业迅速合法融资,从而为其迅速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企业通过并购、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建立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途径和方式筹措资金。借助资本市场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同时,政府应积极建立财政融资和扶持体系以及相关金融机构,专门从事对生产企业的融资活动,对发展良好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其发展提供较充足的资金来源和良好的融资机会。

3 加大贷款力度,提高贷款比重。引导商业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积极向生产业项目发放贷款。完善信贷消费政策,提高信贷比重,简化手续,扩大信贷领域。进一步完善住房金融制度,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强化政策性银行对生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意识,加大贷款力度。与此同时,通过担保、贴息和优惠利率等手段加强对其的信贷支持。在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小型生产业的融资支持。

4 逐步放开民间资本,补充支持力量。目前中国民间积蓄着巨大的资本能量。然而,因为产业的垄断性和不开放性,以及进人壁垒的障碍和投资审批制的约束,从而把这一庞大资金挡在生产业发展的“门”外。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进入门槛,打破行业垄断和所有制政策歧视,让民间资本尽快进入。

(三)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体系

1 不断完善信用环境建设。信用环境不属金融支持生产业发展的范畴,但影响着金融支持对其生产业发展作用的发挥。优化投融资环境,就是要确保投资者和债权人合法权益,增强其投资信心和收益预期,以保证融资渠道的长久畅通,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 逐步扩大征信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完善生产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可以为企业普遍建立信用档案,充分发挥信息整合和共享功能。通过加强与服务企业的联系,及时掌握有关项目的动态情况,一方面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信贷资金的优化配置,提高贷款成功率和资金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