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5:16

初中科学教育篇1

【关键词】初中科学科学方法教学

前言

科学有效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将其应用到初中科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安排课堂学习时间,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发挥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而且,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新时期下,初中科学教学应充分运用科学方法,全面提升初中科学的教学效率。

1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对于学生来说,要学好一门学科,就必须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采取科学方法对学生展开教育,应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1]。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快速了解学生的需求,更有利于开展科学教学,而且,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高涨,因此,初中科学教学应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展开教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科学教学效率。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

从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等都有着极大的作用[2]。以往师生之间存在阶层上的隔阂,学生都很怕教师,使得课堂上给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威压,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挥。因此,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压力,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学习上以及生活上的困难,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同时,要尽量避免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学生营造一个无压力的课堂学习环境。

3开展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开展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展开分组,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更有利于能力互补、相互学习,而且,在这种合作学习的环境下,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更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科学教学效率。

4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初中科学教学中,其教学的内容与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更有很多知识都需要大量科学实验作为支持的,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往初中科学教学中,主要以理论课教学为主,教学效率一直不高,而且,理论课教学更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从而对初中科学教学的效率产生极大的影响[3]。因此,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积极开展科学试验,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首先,教师应对科学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教学重点,并将其有效的深入到科学实验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实验的操作给学生演示,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加深巩固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教师应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操作环境,充分发挥出现有科学实验装置的作用,让学生直接接触进行科学实验,不仅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帮助,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升科学教学效率。

5合理安排课堂学习时间,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的最大化

众所周知,初中科学教学中,每堂课程都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以45分钟一堂课为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课堂学习时间,将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最大化,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提升初中科学教学效率[4]。首先,要对每堂课教学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把握好上课的角度,合理调整上课时间,避免出现浪费时间的现象。其次,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适当的增添一些教学内容,而对于这种可能会延误课堂教学时间的因素,应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耽误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的最大化,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科学的教学效率。

6科学进行习题练习,促进科学知识的运用和迁移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对初中科学教学也越来越重视,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提升科学教学质量极为有利。习题练习方法是当前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被广泛的运用到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练习、板演等几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一定的作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练习的习题难度要适中,避免因难度的不适宜而给学生造成影响。另外,练习习题的数量不宜过多,否则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科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需要经过科学的习题练习,才能有效的促进初中科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利用科学教学法实施初中科学教学的情况下,有效的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念的约束,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学习热情为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通过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琼.以课堂教学设计为载体的化学观察方法教学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08)

[2]夏宾.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思维训练的组织[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08)

初中科学教育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方法;结构模型;微观结构

科学方法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灵活掌握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社会主义四化新人的需要,也是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科学方法这个概念在目前各研究领域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不同人因研究的领域和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但都认为科学方法是人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一种有效的行为模式。

一、科学方法教育的概念

目前,科学方法教育在教育界也没有具体的定论,笔者通过总结文献资料并联系平时教学经验,初步认为科学方法教育就是通过适当的教学途径来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方法在平时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并能熟练的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学习或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使科学方法深入到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二、化学学科在科学方法教育中的优势

我国自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均承载着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重担,而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中却具有一定程度的优势,其主要体现在化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物质的各项理化性质,包括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等等,这其中难免少不了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检索等来收集所得到的化学信息。

在化学研究中,我们既要从宏观上对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也要对其进行微观层面上的运动规律和变化规律进行模拟推测。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演绎,培养建立化学模型的能力,同时也要在微观层面上具有一定推想能力,要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假设、抽象、类比,并对其微观层面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结构模型,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这种推测。由于上述化学学科的种种特殊性,注定在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过程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所在。

三、初中化学课程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笔者通过对初中化学课程的特殊性的分析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主要应针对学生以下几项科学方法进行着重培养。

1.观察

要求学生学会实验观察,明确实验目的和计划,能够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并且要能全面地观察出实验过程中的变量因子,并重点观察。

2.实验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心里牢记实验室安全常识,能够对一些简单的实验得出其结论。

3.分析

要求学生会从化学知识中的某一点对其进行展开研究,以确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归纳

要求学生能对给定的同一类物质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点,灵活熟练地掌握科学归纳法。

5.抽象

要求学生在大量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思维,并用语言将这种抽象的思维组织成概念。

6.演绎

要求学生能通过一般性的实验结果,来推出具体物质的本质。

7.模型

要求学生在大量理论知识的积累下,对物质的微观结构通过模型的方式进行表达。

以上这些是笔者认为初中化学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内容,但只做到这些是仅仅不够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充分尊重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科学方法习惯,并将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教育篇3

论文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渗透,科学,教育

国际间的竞争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人才的竞争更加激励。如何培养有创新意识、有开拓精神的人才?现代教育面临着新挑战,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它在培养人才、塑造人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乃至竞争能力,它也就必然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呢?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以人为本,渗透科学教育思想

初中学生摆脱了儿童的幼稚和依赖心理,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增强,喜欢尝试新事物。教师要依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用趣味实验、小故事、谜语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化学教学时利用“清水变牛奶”、“无色的酚酞试液使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等现象比较明显的实验设置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自操作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在亲身经历探究实验时,获得对化学世界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与学生在施教过程上是不平等,但学生作为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杜威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的最深刻的冲动”。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时期,渴望被人理解,受人尊重。教师尊重学生,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之间才能构建起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的平台。教师尊重学生,就要做到客观公正看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精心呵护并加以引导,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教师切忌用岐视的眼光、批评的言词,否则易让学生形成敌对情绪、自抛自弃的行为,让教师以前的努力倾刻间都化为泡影。

二、开拓创新,渗透科学教育精神

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法已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教师要重视学生实验的教学,尝试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事实性实验为起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在化学教学时,教师将无色的酚酞试液滴到盛有浓氨水的试管中,酚酞试液立即变成了红色。教师提出建议“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让酚酞试液与浓氨水不接触,也能发生同样的现象?”当教师提供了一只大烧杯、两只小烧杯、两支试管、胶头滴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长滤纸条、一团脱脂棉、浓氨水、酚酞试液。学生豁然开朗。一方法是一只小烧杯放浓氨水,一只烧杯中放酚酞试液,用大烧杯罩住两小烧杯。另一方法是两支试管分别盛两种液体,用导管将它们连接起来,过一会儿,看见酚酞试液变成了红色。当学生为自己的设计感到兴奋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学生归纳总结出氨气挥发性,氨气分子跑到酚酞试液中去了。教师将教材中演示实验转变成探究实验,实验设计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释原因,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

在信息时代,知识储量迅速增加,网络上的各种习题铺天盖地,市面上辅导书层出不穷。如何选择习题进行有效教学成为教师关心的话题。为了让学生从浩瀚的题海中摆脱出来,教师要站在科学方法论的理论高度研究各种题型,分类概括,精选典型例题和习题。在教学中,我把化学计算题型进行分类,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含杂质的计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前面几种是基础题,最后一种是提高题。学生对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中一个重要的量——溶液的质量很难理解。我又将它分为两类,反应前溶液的质量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在学生多次错误尝试中,逐渐减少错误,最后寻找出正确的答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一般方法。教师选择精典题目是一项复杂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它关系到学生逻辑思维、整体思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训练。

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身边熟视无睹的物品就是我们化学用品。路边的小石子、废弃的铁铜、厨房里的油盐酱醋、家庭中的汽水、蜡烛等都能为化学所用。教师根据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简陋、教学仪器不健全,从校外广阔的自然资源寻找化学药品和替代品,弥补教师想让学生做的实验不能做的遗憾。

三、从做中学,渗透科学教育方法

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提出“从做中学”,他认为“从做中学”是学与做的结合,是知与行的结合。中国的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对杜威的继承和改造。现在开展的“做中学”与杜威的“做中学”有所区别。他所提出的“做中学”是基于生物本能要求的一种活动,给儿童提供一定的材料,让儿童毫无目的地去“做”。现在的“做中学”是以国际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背景,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夏帕克的亲身经验为依托,经过美国、法国多年的试点、验证,得到较好效果而受到肯定之后,才被我们国家引入的。

我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灵活地安排学习内容。

(一)课前准备要充足

教师选取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运用的材料大多来源于生活,教师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实验提供学生无法自备的实验仪器、化学药品,尽可能的给所有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二)创设情境激趣

当我展示一瓶气体时,介绍这是一瓶氧气,学生半信半疑。怎样检验是不是氧气?请学生自己来操作实验。当带火星的木条在集气瓶中复燃时,学生都很惊奇,学习气氛很活跃,探究氧气的奥秘的热情高涨。设置有趣的实验,生动的故事等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

教师要学会“忽悠”学生,不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水平,提出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出错。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记录下来,以便用实验来验证。如根据探究铁制品生锈的条件,探究铜变成铜锈的条件,由于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oH)Co],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作如下猜想:有铜、氧气,水时能不能生锈?有铜、水,二氧化碳时能不能生锈?有铜、二氧化碳、氧气时能不能生锈?有铜、氧气、水、二氧化碳能不能生锈?添加盐酸又怎么样?添加食盐又怎么样?这样丝丝入扣、层层深入,合理猜想。

(四)相互合作,验证假设

当学生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后,要引导学生积极设计实验方法。要让学生先明确实验目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再根据已学的知识、收集的资料进行思维,在此基础上,再帮助学生修改、选择或综合设计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学生相互间配合,完成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初中科学教育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侧重于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对于实验原理、设计思想和方法、实验操作和观察、数据分析处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有全面的引导,因此,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中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

一、简述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与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含义

1.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是与学生主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适应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之中,尤其是通过建立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新型教学手段的基础上,采用提问式、情境式、合作式、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自我知识的探究中形成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更好地服务物理教学的整个需要。

2.科学方法教育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更加侧重学生在解题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技能,尤其是将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能形成知识系统化的实践操作,学生采用科学的思考模式,在试验指导下,更好地构建综合运用的方式。素质教育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运用中,更加注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等多个层面的运用,科学方法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的基础上,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让学生在综合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形成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分析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运用的重要性

1.教学结构模式的创新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科学方法教育的方式,在遵循新课改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实行交流互动式教学,就是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语言运用习惯等知识的沟通,将教学活动当成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出发,形成相互影响和相互活动的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个体与教学知识点的互动模式,强化学生在物理教学环境中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从而实现学生素质提升、课堂效果优化的目的。譬如,在讲解“请作出物体S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p”一题时,可以这样进行分析:矩形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初中物理只学习了发光点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矩形物体划分成无数个发光点来研究,如取其中两个边缘发光点S1、S2来作图得两个边缘像点p1、p2。最终得出物体S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p,这样学生技能有基础知识的回顾,也有抽象思维的运用,整体能力全面提升了,也形成了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原则的整体把握

在科学方法教育的整体原则把握中,通过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更好地强化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同时,对于初中生在解决物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侧重科学方法的运用;在试验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有效的试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与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整体把握好几个主要的原则。一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科学方法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块,注重学生在试验运用、实践操作等层面的学习,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二是注重活动的方法性运用。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喜欢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在交流互动式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活动的载体形式,可以采用师问生答、角色表演、编排对话、小组竞赛等活动方式,同时还要从不同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激励机制、合理指导等方式。

三、探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主要路径

1.创设情境教学的引导模式

情境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更是探究式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方式,在对初中生物理教学知识引导的基础上,将一些原本乏味的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各种公式、定义、公理等计算方式方法,融入情境引导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生动有趣的课堂演示,教师采用多种情境设计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物理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这样,让学生在轻松的试验教学中形成观察、试验到思考的过程,激活学生的整体思维,并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望。譬如,在教学“浮力”的教学难点时,可以围绕教学中的相关概念包括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等,让学生建立相关的正确概念,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演示中了解对知识点的掌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浮沉”条件的相关知识点,培养出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2.科学有效的小组讨论教学模式

讨论是一种互动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关键点采用试验的综合模式,对于学生整体思维的提升有很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面系统化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综合讨论过程中分享到物理知识的乐趣。在学生通过自我感知之后,形成感性认识的运用,引导学生整理、加工,启发思维,教师见机提出问题,挑起矛盾,巧妙地促使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将讨论的中心置于学生之中,使学生结合自己和别人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甚至争论,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譬如,在教学“电压”这一方面的知识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自我兴趣小组组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观察,通过“水压”的原理引导,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中形成知识点的累计,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水流知识分析水轮机的工作原因,从而逐步过渡到电压的概念建立。

3.在探究性实验中训练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探究实验是训练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策略。一个完整的实验,包括提出问题、设计操作、数据分析和理论解释四个阶段。在整个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推理、归纳、演绎等。教学中要注重把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探索实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领会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培养他们用科学方法主动探求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学习掌握观察法、控制变量法、补偿法、放大法、模拟法、留迹法等物理实验的方法。

总之,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科学方法的掌握主要依托教师的及时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物理综合知识运用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分析的方法,养成严谨、科学、探究的理念,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将会收到更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牧.浅谈物理学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7).

[2]陈亮.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的渗透[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初中科学教育篇5

关键词:科学史素材初中教学

著名特级教师吴加澍老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未知”到达“真知”的过程,实际上是以浓缩的方式,迅速地重演着人类漫长的知识发展历程。让学生重蹈科学发展中那些最关键的步子,这些关键的步子,实际上就是科学发展的历史。

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中说:“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发展史就是科学精神的弘扬史、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是一个不断求真的历程。”我们利用科学史,主要关注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利用科学史,启迪多样的科学方法

在七年级上中,最早可以充分利用科学史融入教学的内容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实际上,关于地球的形状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是一种常识,教学目的不是介绍这常识,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常识中不寻常之处,即得到背后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本质观和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在教学中,从古代各国人民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及古人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地球形状的各种推测,以及各种证据的获取一直到人造卫星的拍摄照片。在引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和证明的方法。在学生习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并领会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这一本质。

二、利用科学史,树立发展的科学观念

科学教材中,许多内容的教学如果没有加入科学史的材料,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看,就是可行且正常的。如果能利用科学史融入教学,则不但能使教学内容丰富起来,而且可使科学教学显得有血有肉,不仅无损于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而且可以让学生树立发展的科学观。

现在只通过教科书了解科学的学生,往往对科学持有一种非历史的眼光,以为科学的理论与生俱来是正确的、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以为科学是从一些天才的头脑里蹦出来的,一旦问世就永驻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从科学发展史上,我们看到的是真理与谬误相交织的过程,科学理论的演变就像是积木拼图游戏一样,先是在黑暗中摸索,继而渐渐地浮现出来。我们看到的是,科学像其他人类文化一样,实际上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是由特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传统的人推动的,并依赖特定的历史条件而产生的。

以大气压力概念的教学为例,要求学生记住大气压力等于1.013×105pa并不难,问题是单纯记忆并不能使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更不能使学生知道人们对于大气压的认识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和许多科学家的努力的。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可以讲解融入托里拆利及帕斯卡等人创造性研究的科学史。

以上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科学史了解科学理论、科学假设、科学实验之间的关系。运用这种融入科学史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一方面,因为内容充实且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而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讨论或辩论,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也会犯错误,促进学生纠正错误概念。并且知道科学是逐渐发展的,并非一蹴而就的真理,这有利于学生建立发展的科学观,为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埋下伏笔。

三、利用科学史,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

不知道科学发展观,不易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要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必须借助于科学史的融入。如我在教《生物的进化》这一节内容时,利用科学史,营造当年的历史氛围,层层设疑,让学生好像置身于科学家的探究、辨析的历程中,不同思想认识与所用证据犹如连环扣,让学生在思维的理性辨析中达到求实的科学态度。一种新的科学观念的形成,不能仅仅看到片面的证据解释,还要进行理性的、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并不仅仅是在教学中才能进行。有些时候科学史料比较少,或者一些没能在教学中应用的科学史料,可以在新课教学中和新课教学后,作为素材编写例题与习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科学态度的进一步深化。

四、利用科学史,培养批判的科学精神

科学发展的历史,让我们看到的是真理与谬误斗争的过程,科学理论的演变就像拼图游戏一样,先在黑暗中摸索,继而渐渐地浮现出来。为避免学生把科学看成是不变真理,形成错误的科学本质观,应当让学生在静态地汲取科学研究成果的同时,适时、适量地渗透科学发展的动态历史,体验科学知识及其理论体系的演变和完善过程,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有的科学知识。在形成这些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质疑、批判、创新、求真、反省的科学精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科学史融入科学的教学中,处处体现着科学家的探索、质疑、求真务实的精神。如哥白尼日心说对托勒密地心说的否定,伽利略由于对日心说的支持而受到的迫害,以及布鲁诺对哥白尼日心说的支持与发展。这些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都能给予学生精神的感染。

在科学史的融入中,能使学生领会到科学发现有时是几代科学家锲而不舍、接力棒式的长期研究的结果。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特定时代或特定条件下科学研究活动的产物,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科学理论具有相对性。同时,让学生领悟到科学家们对真理的追求与执著,领悟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

将科学史融入到初中科学教学中,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科学问题,引导他们亲历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科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会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建构,也有利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科学史融入到初中科学教学中,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和科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循序渐进地把握完整的科学实验设计思想,懂得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实验手段的支持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科学教育篇6

一、科学教学融入生命教育的意义

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上海的专家组认为:“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系统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建构生命价值;启发学生欣赏生命,进而尊重生命主体;激发学生确立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珍惜生命;促进学生发展潜能及自我实现,展现丰富的生命力。”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方法思考

1.改变教学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生命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生命存在的意义,重在道德品质的塑造。

根据时代要求,新课程明确提出: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这就是科学素养。

2.改变教学模式,着眼培养学生的实作素养

首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去,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结合其生活经验展开广泛讨论。二是课堂上尽量多让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在空间上教师要主动让学生去思考讨论问题,去探索规律;获取知识;在时间上,一节课45分钟内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不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合理处理好教材,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教学思路清晰,围绕中心内容展示,层次清楚,过程流畅,过渡衔接自然、精心设计。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清楚,问题设计实事求是、切合学生实际。

3.改变教学手段,着眼培养学生的技巧素养

初中科学教育篇7

关键字:初中科学教育、学生动手能力、能力培养

1.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培养时需遵循的教学原则

1.1日常原则

初中教师在科学教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培养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即形象特性,因为初中学生经历的人情世故较少,生活阅历也不够丰富,所以其思维往往较为开阔。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选取教学素材时便需要从学生们平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去挖掘,然而再由老师根据不同课程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情节,这种教学原则被称之为日常原则,通过在日常生活当中寻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素材,以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加学生的理解力。

1.2开放原则

何谓开放原则,顾名思义,教师和学生都要走出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体系,通过充分接触社会,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大千世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激励学生勇于突破传统的屏障,只有始终遵循开放原则,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有效掌握“实践出真知”的基本道理。在开放原则得到有效落实的同时,科学教育课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避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固定思维,始终推进培养初中生开放性思维的进程。

1.3实践原则

初中科学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都来源于社会生活,该课程开展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不断体会与理解,去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更好的为自身生活提供保障。所以初中科学教育课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时必须遵守实践原则,实践原则是指要让学生有效的解决未来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纸上谈兵。通过实践原则的科学指导,可以让学生科学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容来解决社会生活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而增近学生与生活的关系,并且为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夯实基础。

2.初中科学教育课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2.1创造新颖的教学环节

创造新颖的教学环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进而使得学生在不断学习当中汲取到更丰富的经验,自身动手能力也会得到显著加强,所以创造新颖的教学环节已经成为初中科学教育课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之一。在初中科学教育课上,教师创造教学情境的途径有很多种,比如说:讲述一个故事、播放一段视频、演唱一首歌曲等等,无论哪种形式都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环节,与此同时,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一些教学工具,以便更好的烘托教学环境,使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达成共鸣。

2.2增设有趣的提问环节

在教学期间增设有趣的提问环节,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开展科学教育课程之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说:学生的生活阅历以及掌握的知识程度等等,通过归纳、分析,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提问环节,以便在教学期间,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术交流与实践活动当中。增设有趣的提问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在第一时间给予解决,自然而然,动手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2.3构建科学的知识框架

构建科学的知识框架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传统的科学教育课程主要具有三个环节,分别是: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以及情感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构建科学的知识框架指引学生学会独自归纳内容,并在自己头脑里建立起知识网络。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思维再加工的能力,通过将新内容整理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以便实现从大脑中对已有知识的快速提取,从而增加学生的理解力,也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3.科学教育课相关教材的完善

3.1对教材进行制定时要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次数

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就是动手实践。所以在初中科学教育课上也是如此,相关教材必须要求学生动手实践次数达到一定标准才能给予学分。然而原有的教材虽然也要求教师必须开展一定次数的实践活动,但是大多数都是由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因此,原有的教材即使在学生实践环节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可是仍然具有很大的限制性。在对初中科学教育教材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中心放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整合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有效运用科学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验证。

3.2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在不断完善科学教育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放在第一位,并且对传统的基础教育定义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随着科学教育课程在初中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通过对不同类型孩子参加实际活动情况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同年龄段的西方初中生的思维敏捷程度往往高于东方学生,而在知识累积方面东方学生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这一些现象的产生,便有效的证明了目前大多数教材都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学生动手能力缺乏重视。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缩短东方孩子与西方孩子之间的差距。

4.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初中教师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不断重视,目前在该领域的科学教育课程质量已经有了明显加强。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为科学教育课程具有静态的特点,其教学核心一般都在理论依据、科学原则以及抽象概念等方面,所以对具有动态特性的实践环节以及检验途径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篇论文主要从初中科学教育课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科学教育课相关教材的完善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参考文献

[1]卢爱飞:初中科学教学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2014.

[2]施佑清: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创新教育,2015.

[3]吴应烈:初中科学探究性实验的作用与实践[J].教学文汇,2014(2):122-123.

初中科学教育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科学方式;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61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教育观念也在不断的改变,科学方法教育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早在1989年,国家教委就提出过:“在化学教学中,必须要重视科学方式的教育。”由此可知,初中化w中实施科学方式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不断发展初中生的化学素养。以下便是笔者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的一些科学方式:

一、利用化学史感悟科学教学方法

自然科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在科学家们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逐步摸索、积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他们的思想方式、研究方式和创新思维,具体表现在他们探寻自然世界的足迹之中,使化学的发展史可以完整地呈现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给化学科学方式教学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和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更好、更系统地领悟科学方式。

初中化学课本中有许多化学家,如拉瓦斯、道尔顿、凯库勒、门捷列夫、阿伏伽德罗、卢瑟福等,他们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式和奇妙的实验构思,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教学方式的素材。比如,卢瑟福的原子结构行星模型便体现出了粒子散射实验,使人类对原子结构又有了新的认识。而卢瑟福所运用的实验、模型的科学方式便会使初中生记忆犹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化学史感悟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中模仿和运用,用化学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中汲取自身所需的营养,逐渐发展自身的化学思维,掌握化学方法的精髓之处。

二、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进行科学方式的教学

初中化学是学生初步接触化学的阶段。教师要从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方式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必须要遵循由感性到理性、宏观到微观、定性描述到定量表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呈现出科学方式自身的层次性。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不单要让学生理解科学的知识体系,还要让学生深刻感知其研究的过程。这样理解了科学知识过程之后,才可以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化学素养。此外,教师必须注意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以对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标准要求学生,否则便会起到相反的负效果。

初中生学习化学的过程可以说是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教学引导,也就是潜移默化的教学影响进行渗透。特别是在学生刚接触化学阶段,如果将科学方式直接传授给学生,便成为死记硬背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很难达到理解的程度,逐渐会使学生觉得化学科目难以学习,会失去原有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依据所学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营造情境,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学习到科学方式,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运用科学方式,真实地掌握到科学方式的精髓之处。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入科学方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到科学方式。在学习化学概念和理论时,掌握其各个知识点的关联之处,达到通过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学。

三、透过实验探究加强科学方式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渗入是科学方式教学的重要途径,实验中经常会用到多元化的科学方式,进行实验的过程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实验探究会使科学探究更加具体化,也是化学教学中较为常见和重要的探究方式。

比如,在学氧化碳和水的实验时,可以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索、紫色的石蕊小花为何会变成红的进行探索,实验探索便呈现了实验条件控制的方式。因此,科学方式的培育必须在详细的实验活动中进行,这样学生才可以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和感悟,进而对科学方式的认识可以从原来的不知到了如指掌,引导学生将这些科学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式,达到化学教学的目的,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综合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四、总结

综上所述,如果教师可以有效地在课堂中实施科学方式进行教学,便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式,进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科学方式作为思维和行为的方向,其中蕴藏了巨大的知识价值,它可以将科学知识内化为能力,使化学教学和社会发展速度相符合,达到了教师可以科学地教学,学生可以科学地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英锋,翁志青,张有来.在化学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6).

初中科学教育篇9

【关键词】初中生命科学教学思考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我国的基础教育通常走的是应试教育的路子,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和品质的提升,学生脑中被各种考试成绩充斥着,根本就不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道路是极为不利的。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以应试教育为根基的教育体制有所改观。同时,伴随着一系列青少年漠视生命的典型事件的出现,让教育者对当前的教育制度和方式做出了深刻反思,因而愈加重视学生的人文生命价值观念的培养。生命科学教学作为初中学子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对学生生命教育的重任。将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入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开展生命科学技能教学,是当前或今后生命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出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初中学生知识技能提升的同时,生命价值观念亦能得到切实培养,从而促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方式更加科学、完善。

一、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生命教育

1.进行生命教育是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升高,学生自杀、暴力倾向较为严重,发生了一系列引发人们深思的事件。例如,一名初中生因为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害怕受到老师的处罚而选择自残、自杀;此外还有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等。这固然与老师不当的教育惩罚方式有关,究其深层次原因,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人文生命教育和品质培养的缺失。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考试分数、升学率往往是考察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片面以成绩衡量教育水准的现象突出,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的学生在思想中对生命没有敬畏和尊重,只会漠视生命。鉴于此,在初中生命科学教育中加强生命理念教育,爱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尤为必要。

2.进行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教育理念的要求。在基础教育中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科学发展观对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在教育中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加强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生命科学教学的课程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的情感认知有效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生命科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可以更深层次地领悟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含义,使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获得完整的生命成长。如果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忽视了生命教育,必然会造成学生生命价值观念的缺失,在以后成长的道路中,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会出现认识偏差,造成不良后果。这种误人子弟的教育理念应该早日得到改观。

3.这是人类社会面临严峻考验下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当人类繁荣的文明社会与严峻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经过不断的探索,人们终于明白,所有的一切问题基本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人们开始认识到了生命价值和环保理念的重要性。因此,从基础教育做起,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从小深刻领会到生命和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珍视、敬畏生命,爱惜人类环境的理念,那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二、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怎样进行生命教育

1.突出生命的伟大,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理念。生命是经过不断进化和演变最终形成的。和卵子相结合孕育了生命,生命再创造生命,使人类不断生息繁衍,永不绝息,这个过程是伟大而神圣的。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传授生命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讲解生命的理念和价值,让学生感悟生命缔造和传承的奇妙,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2.通过解释生命的产生和死亡,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短暂和可贵。生命只有一次,没有来世,人生在世,应该感谢孕育自己、赋予了自己生命的母亲。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侧重讲解生命的产生和死亡的过程,使学生感悟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教育学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中做出有意义的事情。例如,老师可以在教学中讲解一些发生重大伤亡的事故,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使学生既懂得生命伟大,又感叹生命的渺小,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3.诠释影响人类生命的环境问题,使学生懂得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提升环保意识。地球孕育了生命,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反过来,人类为了不断获取发展的空间,大肆挥霍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资源,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生命安全。教师在生命科学教学中要传授环保理念,使学生明白提升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教育篇10

[关键词]心理教育素质教育心理素质

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中小学教育的今天,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作为课改的出发点来看,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三方面整体素质得以全面提升。鉴于中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善交际、不敢张口、害怕犯错和畏惧困难等实际问题,进而相应的产生焦虑情绪及情感、意志薄弱等心理问题,造成对英语学习的负面效应,英语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在学科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并进一步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一、学科心理教育的定义

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素质全面、协同发展。学科教学不但要进行知识技能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学科知识技能教学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为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相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不好,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

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经过近20年的研究实践与探索,在开展心理教育的途径、方法上已取得了较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践。有关学科心理教育的定义,本文引用刘本剑给出的概念:所谓学科心理教育是指依据心理教育目标,在学科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同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开展学科心理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心理教育包括两项基本任务:一项是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开发心理潜能,以助其成功、成才;另一项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能够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项任务体现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就构成了中小学学科心理教育任务。

1.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培养学生的一般性心理素质和特殊性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一般性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多种活动要求的普遍性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发展学生智力素质,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创造力等智力素质,如英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各项记忆术来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单词;发展学生非智力素质,即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素质,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效果。

2.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

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由于各种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人的大脑机能存在着一种抑制现象,使得人们长期难以察觉自己的能力。科学家指出,人的能力有90%以上处于休眠状态,没有开发出来。学校心理教育比较偏重于对学生智慧能力、情感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特别是智力的开发。如果我们能多挖掘一些潜能,那将会使学生创造一道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3.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学习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能力上。教师平时要注意细心观察、敏锐发现学生情绪、心理上的变化,看其是否产生了焦虑、紧张与不安并及时加以心理辅导、耐心引导及持久鼓励以设法排除学生的厌倦心理障碍,创设一个教学双方的积极性都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的最佳心理状况,产生教与学的和谐共融,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最高境界。

三、开展学科心理教育的途径

1.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对该学科有无兴趣,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对学科的兴趣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主动培养。影响学科兴趣的因素包括自身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控制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吸引学生主动地钻研学科;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脑、耳、手、口兼用;活跃课堂气氛,注意提高学习效率;端正教学态度,对学生理解、尊重、爱护、信任;将严格要求与恰当运用方式方法相结合,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他们进行感情投资,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2.从手段入手,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科活动

中小学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变化很大的时期,各种外界因素都会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其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英语教师要有意识的将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渗透到教学中去,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胆识,自我规范习惯,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效率入手,针对性的开展学法指导

一位成功的英语教师不仅要自己会教,更要努力地使学生会学,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是英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心理教育内容。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制定学习计划、组织预习、认真听讲、科学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等各项有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实践听、说,指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学习中的挫折;指导学生科学高效管理学习时间,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同时要注重针对个别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指导,特别是学习不良的学生,要帮助其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效矫正错误学习方法和不良学习习惯,及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从效果入手,进行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

学生的智力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与其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息息相关。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科学用脑,并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学科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注意力等各种智力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得以更好更快地发展和提高。同时要重视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如课程的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的恰当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总之,英语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教育教学中各方面的配合,把握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趋向性,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在英语学科中开展心理教育,使教育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同时也增强了心理教育的效能,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情感,保持了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最终达到一个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