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6:01

新农村建设调研篇1

这次调研从8月底开始到10月下旬,3个调研组分别采取了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翻阅资料等方法,对各镇(街道)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做法,以及对区里加强新农村带头人建设的意见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整理和分析,形成如下报告。

一、关于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带头”的意思是:首先行动起来带动别人。那么,“带头人”就是首先行动起来带动别人的人。照此类推,“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就是首先行动起来带动别人建设新农村的人。从我省新农村建设优秀带头人评选对象上分析,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主要包括三类群体:即基层组织的带头人、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农村公共事业的带头人。根据我们的调研分析,瓯海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主要包括三类人员。

——村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村委员会主任,他们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在团结带领农村广大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上起到主要的带头作用。

——农村实用人才,包括农村的致富能手、农业技术人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能工巧匠等,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至关重要。

——农村民间组织负责人。如老协、侨联、宗教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负责人等,这些人在农村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各自的线上起组织、带头作用,对于农村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建设起较大作用。

这些人在农村各项建设活动中都能起到一定的带头示范作用,都可称得上农村“带头人”。但根据目前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离开农村基层组织(村两委),新农村建设无疑等于纸上谈兵,而且党和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通过农村基层组织得以贯彻落实的。因此,农村基层组织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广大村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成为团结带领农村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的核心人员。

二、现状与问题

(一)瓯海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基本做法

据初步统计,瓯海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现有4781人,其中村干部1466人、农村实用人才835人、各种民间组织负责人367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瓯海区加强新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是:

1.建立了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一是全面落实村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实行分级培训责任制,区级负责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培训,每年每人的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镇(街道)级负责其他村干部的培训,每年每人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鼓励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年轻村居干部参加农函大、电大和党校函授班等接受学历教育,区财政予以经费补助。二是建立村居干部报酬保障机制。对经济薄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基础性报酬由区财政按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每年镇里也拿出部分资金给予补助,一年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的补助。同时区里建立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由区、镇(街道)、村、个人四方联合筹资投保,做到应保尽保,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目前,瓯海区已累计投保416万元,投保1.2万多人次。三是出台了村级正职离任干部定期补助制度,对担任村级正职累计时间在十年以上的离任村干部,享受定期补助金额每人每月100元。四是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录用公务员等制度。几年来,安置到镇属企事业单位的村干部近100人,其中有7人录用为公务员,走上了镇(街道)领导岗位。五是设立村干部保障激励专项经费。专项经费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村居干部的教育培训、报酬补助、离职定补、困难补助、体检、健康疗养、先进表彰等。今年已为全区近500名村主要干部开展了健康体检,还组织了30多名优秀村干部到长江三峡、云南等地进行健康疗养。

2.加强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了农业技术专业队伍建设。农业技术研究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全区11个事业单位中,共有农业技术人员47名。全区13个镇街道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包括农林特产和技术畜牧兽医、农业机械、经营管理及其他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镇(街道)农技综合服务站,共有编制178名,现有人员159名。此外,瓯海区省级农业示范园的建立,也吸引了一批学历层次高、经验丰富、技能娴熟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使农业人才队伍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二是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积极完成专业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全区已有1.7万农民接受“绿色证书”培训,其中有1.3万人获得“绿色证书”。三是加强科技帮扶。启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农业的帮扶,下派农村指导员到茶山的杨梅生产基地、丽岙的花卉种植基地、泽雅的高山蔬菜生产基地等富民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推广。下派了30名科技特派员到村办企业,乡镇企业,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提升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抓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瓯海区农业科技取得了明显进步,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如优质高产早汕稻、轻型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大栅杨梅技术、无核瓯柑技术、花卉种植技术逐步得到推广,畜禽良种化程度和饲养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农业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

3.发挥了民间组织负责人的积极作用。目前,全区有登记的农村民间组织共295家,其中村级老人协会251家,宗教协会6家,各类侨联协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近几年,通过发挥民间组织的独特优势,在政府缺位的地方发挥“粘合剂”和“剂”的作用,尤其在满足弱势群体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带动了农民增收。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1家,其中有5家专业合作社(协会)被评为市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及畜禽、蔬菜、瓜果、水产、“农家乐”等行业,入社农户社员达979户,基地面积23450亩,带动农户6965户。二是引导侨联等组织在公益事业建设和社会救助中发挥作用。如丽岙镇发挥侨联作用,引导发动广大华侨为家乡建设服务,近几年丽岙华侨在学校建设、自来水、电影院、道路、桥梁、文化活动场所等家乡公益事业建设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总捐资达6000多万元。景山街道太清宫主持卢阿光热心公益事业,设立了*市首个以慈善命名的救助基金——“瓯海区太清宫慈善救助基金”,近几年太青宫已向社会捐资1300万元。三是引导老人协会开展“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活动。各地老人协会普遍建成了老人活动中心,开展各类文娱活动,许多村老人协会还筹措资金,建设协会物业,利用物业出租金发放老人生活补助金。

(二)存在的问题

1.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四不”问题。

一是矛盾面广,工作待遇差,村干部不想当。当前,个别村各种矛盾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村干部处于各种矛盾的交织点上,工作中有时不仅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而且还会受到人身攻击和安全威胁。由于村干部的待遇差(2006年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年平均工资1.6万元),且有不少村干部工资长期拿不全、拿不到,有时还得牺牲个人的一些利益,因此,对继续当“村官”缺乏动力,萌生“去意”。据统计,这一届已有30多名村干部主动辞职,离开工作岗位。

二是工作任务重,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不好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都是硬指标,半点马虎不得。然而许多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举步维艰。村干部无钱为群众办事,无力为群众提供服务,致使村干部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截止2006年底,全区251个行政村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尚有80个,占总村数的31.9%;年收入在1-5万元的村44个,占总村数的17.5%,两项相加共占总村数的49.4%。

三是整体素质不高,明哲保身,村干部不会当。在当前面临换届的关键时期,个别村干部到了未换届己“涣心”的地步。有些村干部认为村级换届只有几个月了,下届能否当选还不知道,一些还想干一届的村干部乐于做太平官,怕得罪选民,片面认为只要人缘好,选举就能得高票,工作无所事事。还有些村干部自觉连任希望渺茫,对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采取小事慢半拍、大事一再拖延的态度,等待观望,推卸责任。

四是人才大量外流,后备干部缺乏,村干部没人当。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管理的青年和能人转向市区发展,并在市区安家落户。而农村大学生毕业后,为了个人的更好发展,都不愿回到农村,造成一些地方出现村干部难培养、难选拔,选拔农村后备干部的余地越来越小,队伍建设后继乏人。据村级组织换届选举重点村排查统计,有12个村这方面问题特别突出。

2.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三缺”问题。

一是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缺有效机制。首先,在农业局、农办、科协等部门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的情形,组织创新滞后。其次,镇(街道)农技站行政上受镇、街道领导,业务上接受区农业部门的指导,实行双重管理体制,许多街道农技人员围着行政工作转,负责“包村”、计划生育等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难以展开,直接影响农业人才发挥作用和成长。再次,在编不在岗的情况严重。全区农技综合服务站在岗人员159名中在编不在岗的73名,占45.91%。35岁以下的有96名,但其中从事非农技术的达63名,占该年龄段的55.63%。一些非农技人员通过各种关系充塞农业事业单位,非专业人员占许多编制,而这部分人大部分缺乏专业知识,整天无所事事,严重影响了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二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缺有效渠道。此次参与问卷的56人中,通过农业职业学校培训的只有3人,有53人是自学或者其他途径成才,占94.6%;只有15人提出专门培训的要求。在已工作10年左右的农技人员中,80%以上几乎没有接受过培训。目前瓯海区的农村人才培养没有一个长期有效的在职培训机制,人才培养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强制措施,人才培养存在短期行为。比如“强农富民送科技”活动仅在重点镇(街道)或重点村展开,分散的广大农民难以分享到“科技”大餐,而且这些活动就如“科技培训月”里的一阵风,没有形成“细水长流”般的长期广泛的“强农富民送科技”活动。

三是高素质农业人才缺。区级农业事业单位101名工作人员中,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仅有5人,中级技术职务的仅为24人,两者仅占28.7%;镇(街道)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农业实用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仅有16名,占10.6%;在年龄结构方面,例如,现有粮油技术人员超过50岁7名,占该专业的总人数的63.64%。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56名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中,只有16名具有技术职称,占28.6%,具有高级职称的只有寥寥数人。

3.民间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存在“两无”问题。一是无监督管理。目前,民政部门只负责民间组织登记备案,没有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同时,按照已颁布的相关法规,民间组织的准入门槛又较高,加之繁琐的双重管理体制,许多农村民间组织还存在主体资格不合法、非法执业、无照经营等现象,如老人协会。许多农村组织章程名存实亡,部分组织甚至没有章程,内部重大事情被负责人一手掌握,普通会员民主监督乏力。二是无引导教育。民间组织负责人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归口部门,几乎是一片空白。许多民间组织的负责人存在政治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存在违规违法行为,影响了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信誉度。比如,南白象某村老人协会非法集资建违章建筑,执法部门进行时,还与执法人员发生冲突,打伤执法人员,砸毁挖掘机,纠集村民上路堵塞道路,致使*市区南向交通堵塞近三小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一)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加强村级组织班子建设

1、搞好换届工作,选举好村干部队伍。村级组织换届工作,不仅事关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贯彻执行,事关各级党委、政府任期目标的实现,更是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坚持“四个推进”,扎实做好选举工作。坚持落实责任、层层推进,注重强调责任层层落实、人人落实、项项落实,切实做到分级推进、层层推进。坚持统一思想、规范推进,真正把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落到实处。坚持一村一策、科学推进,按照“分类指导、一村一策”的原则,因村制宜搞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坚持抓住重点、有效推进,重点是抓财务清理和组织整顿,严把村民代表推选等七个关键环节。

2、落实“三真”要求,建设好村干部队伍。要全面推行村干部岗位培训,积极鼓励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不断加强村干部实践能力培训工作。建立健全科学考核村干部工作的目标管理机制,推行村主要负责人承诺制,实行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制度。逐年增加村干部保障激励专项经费,完善村干部报酬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村干部保险机制和离职补助制度,加大从村干部中录用公务员力度等。要启动“帮扶工程”,采取区直部门帮、镇(街道)帮、经济强村帮、骨干企业帮等多种形式,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倾斜、信息技术服务、人才帮扶等多种方式,为村干部创业引好路,铺好道。

3、完善组织运行机制,保护好村干部队伍。一些村干部当不好,甚至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组织运行机制不完善。这好比一条公路建好后,还要建设好栏杆,画好行车道,设置好路标,以此来保证行车安全。为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村级组织运行机制,保护好村干部队伍。要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强化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完善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用规范的制度对会议组织形式、决策范围、决策程序作出具体明确的界定。要理顺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在坚持村党支部对村民自治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实行村民自治不动摇的基础上,通过建章立制明确村级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规范村务运作原则,减少工作矛盾。要加强民主监督,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明确公开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做到内容、时间、形式、制度“四统一”,突出解决不公开、假公开、公开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建立群众咨询事项调查整改及回复机制,把接受监督和改进工作有机统一起来。健全以民主选举、民主评议干部、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机制,加速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

(二)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使用和考核激励机制

1、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是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需要。要逐步建立农业技术人才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教育培训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长期与短期结合,在岗与脱产并举。要通过攻读学位、研修、进修等方式促进年轻科技人员提高学历层次,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开发等形式学习引进先进技术,了解掌握国内外农业科技最新发展动态。要充分发挥中老年专家的作用,建立师承制度,由学术和技术水平高的、责任心强的中老年专家,采取“一带一”等形式对年青农业技术人才进行定向指导和培养。要通过政治理论思想学习研讨,提高农业技术人才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2、推进基层农业推广机构改革。按照省市统一部署,适时进行镇、街道农业推广网络改革,理顺镇、街道农业服务站和镇(街道)、业务主管单位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的权和责,从而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变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直接、微观管理为间接、宏观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完善聘用制度,竞争上岗制度、激励制度,营造农业人才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

3、合理造就人才和人力资源整合优势。要抓住一个关键,即实现职业技能技术专业四位一体,特别要把技工学校和农函大办出一个特色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善于发现队伍中的优秀人才,政治上给待遇、给荣誉、经济上给政策,给奖励、工作上给技术、给鼓励。要逐步推进城市化进程,职业技工技能教育,应该面向城市化,面向国际化,面向未来,在“三农”中立有落脚点。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实用技术人员。

4、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奠定坚实的基础。瓯海区地处*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腹地,区委提出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战略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势必要选择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造就人才。按照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市场运作、服务先导的十六方针,思想观念要围着市场转,学校要围着企业办,工作围着中心干的办学特点,真正做大技工,做强技术,做优技校,做足后备人才的培育,认真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

(三)切实加强民间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

党的社会工作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将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工作范畴,切实加强民间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开展民间组织专职工作人员职业化培训,探索民间组织负责人执证上岗制,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观摩等方式,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要加强民间组织负责人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教育工作,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增强依法开展活动的意识和规范运作的能力,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民间组织管理骨干队伍,从而促进整个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四)加强村级组织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1、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引起镇(街道)党委和村党组织的重视,落实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

2、增强吸引力。镇(街道)要结合各自实际,着力引导广大农村干部尤其是青年党团员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形式,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发家致富、实现理想不只是外出打工一条路。比如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特色产业,搞活物业经营,实施农业产业化等,使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走好特色发展之路,努力创造有利于后备干部成长的环境氛围。

新农村建设调研篇2

一、石岭村的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石岭村位于桂溪镇北部,离县城3公里,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是一个典型农业村,农民的人均收入增长较为缓慢;天圣制药公司是一家大型的民营企业,近年来发展较快,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2008年初,根据“自愿联合、因势利导、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石岭村与天圣制药公司“联姻”,探索以“机构联合、人员联姻、产业联建、工作联动”和“人才带村、资金带村、项目带村”为主要内容的“四联三带”建设新模式,在组织上实行统一领导,在人力资源上进行重新整合,在经济发展上实现互惠互利,村与企业互为依托,形成了以强带弱、以企带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共谋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村企共建的动因和内容及各自的优势

(一)村企共建的动因。

一是天圣制药公司与“三农”之间存在着天生的渊源。既然要扎根农村,就必须和农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必须融入农村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去,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农村的各种要素资源和处理各种矛盾。

二是天圣制药公司与农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利益关系。从农户的角度看,其目标是实现产品的销售最大价值,提高就业机会,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首先在当前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小规模生产农户自身销售的成本很高,价格、渠道十分不稳定,因此客观上要求有一种合适的载体,为农户的生产营造一个良好的销售环境,让农户放心生产,同时小农户由于自身的力量的限制,难以对生产技术进行升级,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客观上要求有相应的主体对农户的生产指导和服务;其次,由于农产品生产有一定的季节性,农闲时间多,农户在农闲时间就会寻求就业机会,因此客观上要求有一定的产业和天圣制药公司提供的就业岗位。第三农户苛求外部资金,以合适的方式帮助其改善生活环境。从天圣制药公司角度看,其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追求一种社会价值。它所生产的原材料大部分来自农村,为了保证其生产原料的持续供应,企业需要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渠道,因此客观上要求与农户合作建立相应的农产品基地。

三是村企共建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增收。作为村企共建的主体村委会,是我国当前农村基层最完善的组织形式,是落实国家政策的执行者。

(二)村企共建的内容。

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发展平台共建、就业岗位共建、农村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建、农村人居环境共建。通过共建,逐步形成产业链、组织链、价值链、利益链、服务链的有机统一,达到资源配置优化。

(三)村企各自的优势。

天圣制药公司作为现代化的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观念、管理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石岭村在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三、村企共建改革试验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石岭村原本经济落后,由于天圣制药公司落户后,引进了山东鲁抗制药集团抗生素生产项目、中澳美隆中药材公司1000亩生产基地项目;带动村民发展种植丹参、等中药材,建设中药材基地400亩,已生产、销售中药材40余吨;2010年天圣制药公司农产品原料采购总值达11425.5万元;流转土地建设“天圣蜜柚示范基地”,发展垫江蜜柚500亩,并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园区经济蓬勃兴起,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1500多人,石岭村民人均收入由共建前的3600元/年提高到现在7300元/年,增长102.8%。

(二)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企业捐款100多万元硬化了8.2公里的人行便道;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全面拆除破旧房屋113间,拆除了露天坑,路边坑,开展了村庄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借款200万元启动新村建设,同时开展了旧村改造;帮助村里修建了办公和活动场所,并且建起宽敞明亮的全程服务大厅。

(三)村民的素质明显提高。为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劳动技能和现代农业技术水平,天圣制药公司创办了石岭农民大学,先后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市县专家授课,培训新型农民1500多人,有150人取得了专业证书。由于村双委重视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村民的素质得以明显提高,文明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增强。

(四)企业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天圣制药公司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2567万元,位列全国100强医药工业排名68位;实现利润9104.6万元、净利润7898万元;实现上缴税金4463万元;职工的平均月工资达到2800元。天圣制药公司在垫江县工业企业综合排名第一,并荣获2010年度“重庆市农业产业化30强龙头企业”、“重庆市民营50强企业”等荣誉称号。

四、主要举措及经验

(一)村企共建的措施。

一是优势互补谋共建。在共建活动中,天圣制药公司和石岭村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开展共建,重点是对村民的劳动技能进行辅导培训、吸收村民进企业就业、捐资修建村道和人饮工程、支持村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等。村“两委”则重点帮助企业征租土地,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为企业办理供水供电手续,同时为企业职工提供绿色大米及蔬菜等。二是两位一体促共建。为确保“村企共建”活动顺利推进,专门组建成立“村企共建”领导机构,按照村、企“两位一体”的推进方式,签定了《村企共建协议》。

三是合作共赢享共建。“村企共建”活动使石岭村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天圣制药公司创办的农民大学,成为村民平时学科技、学文化、以及文明村建设的重要场所。天圣制药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帮助村内的富于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安置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维护了社会稳定。天圣制药公司捐资修建村道硬化工程和改善村容村貌,同时帮助失地农民和孤寡老人缴纳医疗保险,兴办公益事业,正成为石岭村建设合谐村的善举,走出了工业反哺农业、以企带村的新路子。

(二)村企共建的经验。

一是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尤其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石岭村的实践证明,推进新农村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非常重要,村干部必须抓住机遇,推进发展的能力,要有一心一意为民奉献的精神,要有公正优良的品质,还要有任劳任怨的胸怀,村民才会对工作的支持和拥护。石岭村党支书刘群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无怨无悔,三年如一日带领村民建设新农村,没有刘群和他带领的村双委,石岭村不可能有这么快的发展。

二是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始终把富裕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石岭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关键是抓住了发展。2009年村里积极引进外地业主流转土地500多亩种植大棚西瓜,1000亩种植花卉苗木,农民既得到流转费,还可以就此打工挣钱,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是立足实际积极推进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是新农村的基本要求。石岭村村民的收入增加了,对居住的环境的要求也提高了。石岭村的旧村改造进展顺利,主要是顺应了村民的需求,与群众的呼声合拍,有好的群众基础。

四是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依靠群众。从石岭村的实践经验看,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外,更重要的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同时还要他们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从而引导更多的农民群众投身到这项建设中去。

五、对推进石岭村村企共建活动的建议

对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要求,结合石岭村的实际,开展“村企共建”,实现农村资源和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我调研组认为石岭村推进“村企共建”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科学定位,高起点对石岭村新农村建设进行规划。从石岭村“村企共建”活动的情况看,村企双方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一方面企业支持所在村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所在村和村民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部分要素的供给,两者之间实现了发展融洽和互补,但是如何实现双方共赢的最大化,首先要寻找一个为双方都能共同理解和认可的目标定位,以期能产生一种共鸣效应。

新农村建设调研篇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为做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解掌握我乡当前农村现状,摸清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根据县党办的要求,接到通知后,我乡立即组成调研组,于8月8日深入到XXX村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情况、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情况

1、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情况

XXX乡XXX村是“五个100”规划扶贫村,在20__年度又再次被县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使XXX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实施,20__年,县政府成立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小组,具体由农办牵头,组织财政、交通、水利、农业、扶贫等二十多个部门,聚集了大量的人力对XXX村进行了实地踏查,结合XXX村的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规划为基础,以“五通五改三新三提高”为重点,“五通”即:通路、通水、通风、通话、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圈、改灶、改房、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三新”即: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建农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着力建设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一项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一个畅通的公路网络,一套完整齐全的配套设施,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和一个文明进步的村规民约。通过四至五年的努力,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宽裕,村内环境整洁优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级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设施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力争到20__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4538元以上,人民群众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标准。

X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公路建设、移民搬迁、村寨道路硬化、通话通电等。其中:规划每年利用冬闲地种植脱毒马铃薯300亩,封山育林1620亩,花红种植800亩,板栗140亩,花椒120亩,石漠化治理275亩,实施坡改梯(水毁工程)、水利建设等项目,规划总投资1924万元。其中:用于生态建设投入142.1万元,产业发展投资456万元,基础设施及能源建设投入641.8万元,改善村容村貌投入192.6万元,农村社会事业方面投入58.9万元。

XXX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定稿后,经乡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情况

今年XXX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大力实施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状大畜牧业,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力工经济,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

(1)种植项目的建设情况

①、20__年度,在县农业局的支持下,XXX村调进脱毒马铃薯13.4吨,种植面积95亩,目前正待测产验收。

②、石漠化治理工作全面开展,实施地点从夹岩至大寨,面积397亩。

(2)村容村貌的治理情况

①、XXX村共有自然村寨10个,现有3个自然村寨(木房、玉丰、大寨)已完成村寨道路硬化,硬化面积8500余平方米,总长9000余米,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②、沼气池建设全面普及,XXX村从二0__年开始实施农村生态能源沼气池建设项目,历时3年,现已建设沼气池432口,普及率达到89.6左右,部分农户因投资不足,场地不够等因素制约未得以建设,今后将着力帮扶,予以改善。

③、活动场所的改造即将启动。XXX村老年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已选点玉丰,接近村活动室,土地丈量工作已全部完成,工程正待建设之中;玉丰一组球场建设项目也即将启动,水泥拨调基本到位,预计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④、20__年度完成改厕400口,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3)移民搬迁工作,XXX村石峰一二组搬迁项目全部启动,土地调整即选点工作全面开展,共涉及72户,263人,选点具体落实在XXX村下木房河道旁,交通便利。

(4)通路工程及农电改造,规划一组中涉及到木房至石丰,大石包至毛家坡两条公路网络已通过县交通局立项批复,目前毛路建设已能通车,待项目到位后即组织实施。

(5)农村茅草房改造工作进展顺利。XXX村20__年开始实施农村贫困户茅草房改造工程12户,今年又再次安排落实12户,目前正在建设之中。

(6)通水工程建设情况。XXX村是一个典型的缺水村,群众人畜饮水极为困难,水源缺乏,实施小水窖工程将

作为XXX村改水的重要项目之一,现已建成“母亲水窖”250口,利用水利项目建成小水窖50口。(7)农田基本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在规划项目中,涉及到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已经启动,现已建成下木房河道一处,煤洞坡水毁工程一处,总投资达38万余元,全长2450余米,恢复农田430亩。

(8)通电通话工程

农网改造工程在全村全面启动,进村电网已架设完毕,主线正在立杆,计划8月底全面建成使用;电视网络工程已建成远教室1个,安装电视接收器3个。

(二)、资金投入情况

1、国家、省、市、县资金投入及使用情况

(1)国家投入的有沼气池建设项目、茅草房改造项目,茅草房改造共实施了12户,共投入资金7.2万元,国家投入资金3.6万元。沼气池建设800口,共投入资金120万元。

(2)省投入的有石漠化治理、通村公路建设、移民搬迁等项目,石漠化治理从夹岩至大寨,治理面积397亩,投入资金11.91万元,通过村公路12公路,投入资金60万元,移民搬迁76户,投入资金216万元。

(3)市投入的有茅草房改造、卫生改厕项目,茅草房改造12户,投入资金3.6万元,卫生改厕400个,投入资金12万元。

(4)县投入的有村寨道路硬化、村活动室、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电网改造、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广播电视、马铃薯种植等项目,道路硬化780平方米,投入资金2万元,村活动室建设投入资金8万元,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投入3万元,农电网改造投入120万元,饮水工程小水窖建设50口,投入资金5万元,农田水利建设修建水毁工程一处,投入资金38万元,广播电视接收站安装3个,投入资金3万元,马铃薯种植95亩,投入资金6700元。

2、农民自主筹资投劳情况

农民自主筹资投劳主要体现在公路、人畜饮水、沼气池建设等项目方面,公路建设投劳5万个工时,人畜饮水投劳6500个工时,沼气池建设筹资80万元。

3、社会力量投入

无社会力量投入。

4、支农补贴落实情况

支农补贴资金主要是农村家庭困难的子女入学实行“两免一补”,共补助学生12名,补助金额为3600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补贴资金共18万元。

5、金融支农情况

发放小额贷款共27万元,用于支持农村发展种养殖业。

(三)生产发展情况

1、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1)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通过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努力增强对农业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努力提高科技含量。

以推广“双杂”良种为主的农业适用技术得到普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批农业增产增收的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实施沼气池生物能源利用工程、文明村寨路面硬化、对缺乏生存条件的石旮旯组实施移民搬迁等项目,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2)加快林业发展步伐,治理恶劣的生态环境

以生态治理为目标,20__——20__年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7276亩,荒山造林1600亩,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17.4,使全乡生态环境条件得到改善。

(3)充分利用优势,加大对农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不同的农业项目,大力实施坡改梯、水毁工程,保护面积1066亩;实施脱毒种薯、优质梨、养羊、肉牛养殖等种养殖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

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结合新农村建设,XXX村立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村级开发力度,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新增种养殖大户5户,新增各类运输车辆28辆,新组建建筑专业工程承包队伍2个,外出从业人员460人,全村从事二、三产业总人口达150余人,年人均收入2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20。

(二)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由20__年的3万元发展到20__年的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加50万元。

(三)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依托资源优势,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带动成效明显。XXX村依靠发展草山草坡资源,发展肉牛养殖128头,使部分农民群众收入得到提高。新增了一些专业养殖户。

(四)改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蒸蒸日上。茅草房改造迅速推进,截止目前,全村茅草房改造实施了12户,已基本完成。下木房到石丰、大石包至毛家坡两条公路,已于今年7月底动工修建,计划今年11月底建成通车。村寨道路硬化完成5625米,硬化面积7800余平方米。精神文明活动中心选址结束,年内动工修建。石旮旯72户、263人的移民搬迁工程已经敲定,资金到位后立即组织实施。

(五)惠农政策深入落实,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解决村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全面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启动了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寻求出路,确保失地群众不失收、不失业、不失保、不失居。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对特困小学、初中学生实行救助,“两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提高了电视覆盖率,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民主管理深入人心,尊老爱幼蔚然成风。XXX村普遍实行了村级规范化管理,经常深入开展“村民议事”活动,切实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夯实了基层稳定,推动了了村级繁荣,议出了和谐环境,促进了村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群众勤劳致富,互助友爱,尊老爱幼蔚然成风。

三、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中央、省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同时,由于对不同的少数民族、不同类型的村民组、不同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

(二)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一是存在着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调研发现,基层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却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有的提出全部拆除现有住房,实现村民的整体搬迁,老百姓最担心的是“大拆大建,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三)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分散、小规模的粗放经

营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四)农民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提高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六)农村稳定工作亟待加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现,增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七)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正常的办公费用难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好,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一)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新形势。要利用明白纸、标语横幅、群众会议、“2131”工程等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标准、要求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县农村建设机构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组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要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以示范村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村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二是要高起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坚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对于各项配套建设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切实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四)要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招商推动、民营激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转移。要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加快村级经济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五)要打造农村新经济。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经济。要着眼于壮大村级经济势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养殖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畜牧业。

(六)要规划建设好移民新村。要搞好主干路两侧项目,有计划地推进村庄合并工作,推进村居楼房化。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乡村道路的改造和管护,逐步完善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实施户户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工程。

(七)要建立农民新保障。做好学校危房改造和减免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工作,推广农村改厕、改水,继续抓好规范化卫生所、农村文化大院、农村敬老院建设。建立健全以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新农村建设调研篇4

武功镇聂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武功镇聂村是个农业重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等各界人士的关注,我们积极发动群众,精心组织,自我加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和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这两年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情况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未来如何发展?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一、基本情况

武功镇聂村位于武功镇西塬,距西宝北线1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36人,总户数334户耕地面积1680亩,有党员28名其中女党员1名,60岁以上党员8名,40岁以下党员9名,该村,一面临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有着丰富传统的种植养殖经验。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工作成效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20__年底,县财政支助该村资30万元发建起了生猪养殖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07年9月镇上扶持又建起大棚蔬菜基地拉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蓄、沼、菜、产业链,拓宽了群众收入的路子。07年按市场每头猪净利润600元,每舍年出栏生猪200头算每户年纯收入12万元,并且年底黄瓜就已上市每棚年纯收入可达到1.2—1.5万元08年虽说市场波动,但群众收入还是稳中有升08年人均纯收入3800元。与此同时该村又采取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群众自筹资金,水泥硬化了通村路及村间街道,建起了花坛,完成了绿化,改善了人居环境;新打机井2眼,解决了人畜饮水;建成面貌一新的村委会、广场、超市、图书室牢固阵地改善了基础设施;办起了农家书屋,配备了广场休闲、娱乐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2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素质明显提高、自富带富能力明显增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过去两委会面积小,环境差,破烂落后,而且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少、组织生活缺乏。自07年新建了阵地140余平方米,安排了干部驻村、并配备了电脑、投影等电教施、材料以来,通过这个平台党员干部学习经常化了,并对无职党员进行了设岗定责,还能公开承诺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增强了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也提高了党员、干部素质和自富、带富能力,为该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3.信息的灵通,增强了准确把握市场的能力,促进了我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信息匮乏,农民分析市场信息能力差,对市场供求信息掌握不灵,农业生产只凭经营者直觉和经验决策,农产品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生产经营呈周期性波动,市场竞争力不强,社会资源浪费巨大。信息交流不畅,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的一些实用技术欲求无门,种植、养殖技术缺乏,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多元服务新体系,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指导服务工作,组织引导农民拓展商机,加强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的沟通,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07年县上为我们免费装上了电话、电脑网线,我们经常利用电脑网络向群众查询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价格、销路及市场等方面信息,同时还办起了田园信息专栏不定期向群众宣传小麦病虫害防治、生猪养殖、防疫,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等信息,实现了现代农业时代信息的经济价值,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4、农村医疗制度得到了改革

20__年以前,据了解调查我村农民应住院而没有住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占全部贫困农民的比例上升到33.4%;58%的患者因为经济困难应治疗而没有治疗,73.1%的患者还没有治愈就要求提前出院。这些数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就医困难。从20__年起,中央和县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06年07年我村参合率达到98%以上,08年09我村参合率连续两年均达到了100%,08年全村农民住院共计报销56户,金额达10万余元,群众确实在这方面得到了实惠。

5、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我村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06年至今我村累计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局畜牧兽医专家和县农林局畜牧兽医专家大棚蔬菜、小麦、玉米种植专家来我村举办培训会28次,同时还高薪聘请大棚蔬菜种植技师常驻我村指导作务,使农民种植、养殖技术得到了大力的提高,为不断推出新型农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我村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得到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直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并做到“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1.产业发展局限,结构有待扩展调整20__年底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该村建成了可存栏20__头的肉猪育肥基地。两年来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产业规模局限,有育肥基地没有繁育基地,猪苗来源基本都是从农贸市场及周边农户家中零散购回,而且购回的猪苗品种不纯、大小不一、出栏周期长,加之走街串巷可能购回带病仔猪,难免有个别猪染病,造成猪叉传染,风险较大,效益不能稳步快速提升。

2、村民环境意识淡薄该村村民普遍存在环境意识淡薄的现象,村间卫生治理措施还不够得当,许多地方还存在死角。虽然通村路、村间街道和广场已全部绿化景色宜人,令人耳目一新,但是许多地方还可见群众乱扔、乱倒的生活垃圾。同时猪场排污还存在排污缺陷,每到夏季蚊虫滋生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也破坏了自然环境

3产业协会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健全的制度。如养猪协会和大棚蔬菜种销协会,由于没经费、经验欠缺、运作盲从等种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4、农村投入严重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县、镇下拨每年经费,无法维持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截至现在该村修路、建广场、等还负债29万余元,有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村干部正常的生产生活。

5、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政策观念淡薄。大多数村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村民思想还比较保守,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文化素质方面,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较高的纷纷外出务工。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村民由于文化水平低,对国家的各项法规、政策了解的很少,很少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何谓“三农”,何谓“新农村建设”,这些都不利于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5、基层组织建设虽有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为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学习、改造思想,同时镇上还下派了工作能力强、文化层次高发展眼光远的干部驻村挂职帮助学习和工作。但个别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还乐于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工作被动、疲于应付。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单一。

四、发展的几点思索思

1、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狠抓产业升级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农民经济底子薄,赚起赔不起,抗市场风险能力很差。所以要加快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快速增加。

2、提高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程度

继续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3、加强明化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不断编修新农村发展规划,不断改变农村面貌。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调研篇5

一、当前影响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

1、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形势。农民科学、文化、民主等思想观念比较陈旧,陈规陋习比较严重,民主意识不强,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等靠要思想,缺乏主体意识和奋发图强精神。

2、农村基础设施脆弱,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不足。例如,全市94座小㈠型水库、489座小㈡型水库,绝大部分是20世纪60至70年代修建的。由于多年运行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存在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近年来,由于省政府取消了农田水利建设“天池杯”竞赛,减弱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拉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取消“两工”,致使农民投工投劳减少。

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率只有38%,低于全国平均值7个百分点。全市有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生产经营成本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原料产品占30%,初级产品占50%。全市228户粮食、特产两大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是初加工或卖原料产品,企业自身效益不明显。农民靠农产品加工的收益幅度不大。

4、农民培训体系不完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全市几十所“乡镇农民化技术学校”处于闲置或瘫痪状态。六所农业广播学校主要开展学历教育,缺少对农民实用技术的系统培训。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也因体制管理等原因而有名无实。据调查,大部分农民主要靠短期培训和“科普大集”、“科技之冬(春)”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但是,获取的信息量极其有限,不能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同时,农民因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封建思想意识较浓。

5、农村工作体制和机制不健全,障碍农村经济发展。当前比较突出的,如全市农村金融投入和农村土地流转等问题,主要依靠部门协调和政府介入处理,缺乏科学合理的工作运行机制解决,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的风险系数,造成损失。

6、农村生活设施不到位,农村公共环境较差。全市大部分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引导,许多村庄仍然在盲目的扩张。同时由于许多农民居住空间松散,房屋建筑质量差,使服务设施低水平配置,缺乏相互间的配套与协调,污水、垃圾和废弃物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对策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全市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小型蓄水工程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及中低产田改造。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完成全市21座小㈠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同时实施对全市小型水库进行单项工程维修改造。加强吉林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加快实施引泉工程建设,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根据《全市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全市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民通过土地深翻、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等农艺措施,对全市36.75万公顷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每年改造7.35万公顷,以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二是积极构建农业机械化平台。重点推广机械深松灭茬起垄复式作业、水稻机械栽植、日光温室旋耕、等离子体机种子处理等技术。抓好“两区一社两公司”(建立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立区域性农机经营指导站、建立股份制农机化合作社、建立股份制农机作业公司和农机租赁服务公司)建设。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旱田机械收获推广项目、半山区丘陵地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试验等基地建设项目。全市农机作业量占农业总作业量的比重要扩大到54%。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以秸秆气化、沼气建设、风能和太阳能利用为重点,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开发建设。20*年全市要建成沼气池1500口。

第二,积极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实行“多予少取放活”,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一是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增收。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围绕粮食深加工、畜禽产品深加工和长白山特产资源深加工等3大加工领域,培育一批以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依托,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支柱产业,建立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实现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要达到7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30亿元。二是发展劳务经济增收。要对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18—30岁青年农民,按订单选拔培训,使他们走进大中城市的大中型企业,成为新型的产业技术工人。加强农村服务业建设,引导交通运输、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组织,扩展服务项目,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增收。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

第三,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制度,整合教育、农业、科技、劳动等方面的资源,以经济管理、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为重点,对农民进行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培训。一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同时开展“千人百日科技下乡”、“百村千户科技增收示范”活动,使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恢复和完善全市?“乡镇农民化技术学校”,积极实施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促进农民就业。“十一五”期间,全市计划培养农业适用人才6万人,培训农民300万人次。二是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强化农民参与市场、社会化协作、一体化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新农村建设调研篇6

一、调研背景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社会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核心内容是发展农业和建设农村,增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包括乡村道路建设,强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基本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出距今已有七个年头。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和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东北大学赴吉林四平社会实践团开展了本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活动。

二、调研目的

1.近几年来,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了一个宽松、有利的政策环境、制度保障和工作保障。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政府鼓励并扶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

2.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创业是大学生新的就业之路,而农村是大学生创业的广阔天地。大学生应该抓住这个绝佳的时机,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下,为新农村建设创出佳绩。

3.在政府鼓励并扶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的环境下,考察吉林省xx县大学生在农村自主创业的成功典范,来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新的就业思路。

4.走访当地中小学,企事业单位,感受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xx县发生的巨大变化。

第二部分:调研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一、调研地概况

(一)行政区划

xx青乡位于xx自治县西北部,全乡幅员面积cc平方公里,有xx个行政村,cc个自然屯,cc个社。

(二)气候交通

xx青乡未设专门的气象站、水文站等监测机构。气象资料以xx县气象局提供的资料为据,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全年日照可以满足一季作物生长的需要。

xx青乡机构齐全,街道整齐,水、电、通讯设施完备。小城镇建设楼房建筑面积xx平方米,集市贸易繁华。乡村主要公路为油渣路面,水泥路贯通全乡各村,总长度达xx公里,对外交通线路四通八达,连接各中小城市,交通十分便利。

(三)农业资源

xx青乡以第一产业为主,现有山地面积xx公顷。耕地xx公顷(其中水田xx公顷;蔬菜面积xx公顷;其他xx公顷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大豆、薯类等;养殖业主要以养殖猪、牛、鹿、鸡、鹅等为主,年末存栏达xx万头只;以xx青乡占地xx公顷,年存栏xx头的达康养猪示范基地为龙头的养猪业尤为兴旺。xx青乡木耳繁育园公司加农户的木耳种植方兴未艾。此外,林业资源丰富,由山地林区、退耕还林、村舍周围林带等构成,活木蓄积量达xx万立方米。

(四)自然资源

xx青乡位于xx自治县xx青石油板块的中心地带,开采潜力特别大,地下石油资源蕴藏丰富,储量约xx万吨,目前吉林油田公司正在当地采油,明年将大规模开发,给xx经济腾飞注入了无限生机。再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老虎沟村储量xx万吨的三氧化二铁和xx万吨的硫铁矿集资重组,投入xx万元的年产xx万吨深层矿已开始采掘,预计此矿可供开采xx年以上,2010年将投资xx万元建成矿石深加工企业。

(五)人力资源

全乡有农村劳动力xx人,其中外出务工xx人,接受过各种劳动技能培训的xx多人,多数从事服装加工、电子、车床、电焊、建筑、保安等行业。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劳动力的过剩,会有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转产,不断壮大产业工人队伍。

(六)文化旅游资源

xx历史文化的传承,使这里乡风淳朴、政通人和,加之独特的地理结构和自然环境,形成了以自然景观为主,民俗风情为辅的代表性旅游文化。乡西北部山势险峻、景观奇特,是避暑休闲,娱乐消遣的好去处,现已建成占地xx公顷,建筑面积xx㎡以上的中山山庄一处。人文旅游资源则以二人转和土乡土色的饮食文化等农家乐旅游观光为依托,在这里进行旅游开发有美好的前景。

二、调研情况

(一)试点村以点带面,带动发展

xx新农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以试点村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做到以点带面,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发展。

两个省级试点村中的新四村今年完成新农村建设一期规划建设任务,小营城子村在去年建设的基础上,完成院墙修建、有线电视入户、路灯安装、沼气池建设和美化绿化等配套设计建设。今年新申报的省级试点镇xx镇和xx村、xx村两个省级试点村正在评审规划编制和项目申报工作,并将在近期启动。xx镇赵家村、xx镇xx村和xx镇毯子村3个市级试点村,以点带面,分类建设,整体推进,在进一步搞好改水、改厕、改路及村屯卫生建设的同时,建设秸杆发电项目,解决秸杆资源浪费和乱堆乱放问题,推广蚯蚓养殖,解决垃圾丢弃问题,彻底改善村屯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山、水、林、田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搞好xx岭、xx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设施建设,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二)三区建设初具规模,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xxx乡过去是一个农业小乡、财政穷乡、资源欠开发乡,各项工作一直处于全县乡镇的下游。2009年5月乡党委班子调整后,从实际出发,对全乡经济发展重新规划,尤其是抓三区一建工作中,充分学习借鉴五棵树的xx、xx的蔬菜、xx的服装的发展经验,依靠发展主导产业,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实现经济整体推进。从而,确定了本乡的产业定位必须紧紧依靠区位优势;依靠粮食、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依靠现有的产业发展基础,争取通过三年的努力,把xx乡打造成精品棚膜经济乡、精品畜牧业发展乡。

发展棚膜经济和牧业小区重点围绕科技先行、政策扶持、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方针。全乡逐步改变农业上传统种植模式,在快速发展特种玉米、果蔬大棚的基础上,加大对木耳繁育等一些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劳动村建成投入xx万元占地xx平方米的油桃温室大棚一栋,预计明年上半年大棚的规模将扩大到xx栋,经济纯收入xx万元。在兴宏村建成了投入xx多万元,占地4公顷,厂房建筑面积达xx平方米,水电配套齐全的生态木耳繁育示范园,今年生产木耳xx万段,产值xx万元,安排村里剩余劳力xx人,园区木耳的成功开发,让xx人看到了发展木耳致富的可观前景。目前,全乡共有xx余户农民购买了木耳生产设备材料,积极为明年大面积生产木耳作准备。与此同时,在畜牧业方面立足实际,大力发展养殖业,建成了xx村达康环保养殖示范基地合作社,以王永波为法人,投入xx多万元,占地xx公顷,相关设施建筑面积达xx平方米,养猪xx多头的达康环保养猪示范基地。这里先后扶持100多个农户,搞起了养猪项目,通过抓大户带动,宣传辐射,全乡形成以养猪为主导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目前,全乡养殖大户xx户,养猪达1xx万头;养禽xx万只,养牛发展近万头,畜牧业产值突破xx万元。

(三)环境整治长抓不懈,农村面貌显著改善

近两年来,xxx乡把村屯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紧抓不放,按照逐村指导、分步实施的办法,建立长效机制,落实长效责任,确保村容整洁,村貌改观。经过集中初步整治,已逐显成效。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环境整治工作,对所辖x个街道、x个村委会的主要区域进行了柴草垛转运、垃圾清理、违章拆除、外墙粉刷、排污疏通等为内容的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工作。截止目前,全乡共出资xx余万元,劳动力xx万人次,动用机动车辆xx台次之多,转运路边柴草垛xx余个,清理卫生死角xx余处,清运垃圾xx万余方,疏通沟渠xx多条,粉刷房屋围墙面超xx万多平方米,新栽绿化树木xx余棵。随着全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脏、乱、差现象明显改变。目前,此项工作坚持做到常抓、常管,整齐规范、干净美观的整治效果已使全乡的环境卫生有了历史性的改变,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净化、美化。

(四)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工作成绩亮点突出

1.阵地建设空前加强

一年内,在过去只有刘家一个旧村部的基础上,多方协调、积极争取、超常投入,七个村全部新建了较为上乘的村部,总投资达xx余万元,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施家村,在乡党委的积极协调和大力支持下,经过村屯干部的共同努力,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备,村容村貌强力改善。先后投入xx万元,建成了占地xx平方米全县一流办公设施高标准的新村部和xx多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广场,并在乡党委的号召下,筹措资金xx多万元,修水泥路xx公里,过水桥涵一座,整改破旧围墙xx多延长米,粉刷外墙涂料xx万多平方米,道路两旁新栽梧桐树xx余棵,环村新栽杨柳树一万五千余棵,村内绿化面积达xx公顷。相信不久将来,在施家村的示范带动下,xx青乡各村都将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2.民生工程强势发展

3.实现了基础建设的历史性突破。

经过潜心筹划,全方位的协调,使国家农业开发项目投入xx万元的建桥筑路工程落户xx,以施家大桥、董家大桥为代表的11座桥涵项目开工修建,响亮的开工礼炮令xx人欣喜异常,他们为这里几代人的梦想能在自己身上实现而奔走相告。与此同时,积极协调国家投资xx多万元建成了xx家、xx家、xx、xx自来水工程,铺设管网xx延长米,受益人口达xx人,为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另外,向教育及财政部门全力争取,二十四中危楼、xx小学、xx小学年久失修的校舍进行了改造,新建校舍总面积为xx,总投资达xx万元。这些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提高的幅度在全县比较领先。

4.党群干群关系极为密切

xx青乡党政班子察民情、听民意、办实事重实干、创实效,关心群众疾苦,真正打造了群众满意型的五好班子,社会反响现在这届党委一年干成了过去十年没干成的事,深得百姓的称赞和拥护,原本生疏和紧张的干群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二、调研分析

(一)生产发展以发展富民产业为导向,夯实经济基础

1、新兴工业化发展、重点项目的发展状况。

xx乡的达康环保养殖示范基地合作社,采取群众自愿,同一件圈舍,统一购猪,统一配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年终按股分红的经营管理模式,降低养殖封信,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猪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加农民收入。

xx乡建立了畜牧养殖小区,梅花鹿养殖小区,野生动物综合养殖基地,山野菜加工基地,北药种植加工等基地,不断扩大特种养殖规模和效益,逐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并且大力发展民族手工艺,并建有两个重点手工艺作坊,所出产品畅销省内外。

旅游业方面,以体满族民族生活和挖掘民族传统文化遗风、涉猎、度假、探险等满族民俗游开发项目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规模建设,促进新生乡产业结构调整,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经济发展为工、农、商并举的经济,特别强调发展乡村企业,发展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第三产业,减少农业比重,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全乡国民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农业生产上也由过去片面企求种植业,调整为以种植业为主,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副业,是农业综合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强调发展畜牧业,时下农、牧、游三分天下,在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林区特产和旅游经济,在种植业上,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调整为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结构,因地制宜加强生态农业模式。

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应用。

为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xx村组建了农机服务队,该服务对可解决xx亩大田的耕作问题,购进xx马力以上拖拉机xx台套,及全套附属农机具,包括联合播种机、收割机、深松犁、旋转犁、轻、重耙、旋耕犁

4、农业信息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xx乡选择平整开阔的地xx亩,示范种植双高大豆品种东农44,种植农田防护林xx亩,投入良种补贴xx元,科技培训xx人次,并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利用生物技术对农产进行深精加工,生产生物饲料及生物添加剂,满足全乡饲料的需要。

小营城子村依托国家农机补助政策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达到了农民口中所说地中无人,机械化作业。

(二)生活宽裕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道路畅通、康居家园、饮水安全工程,大力发展公益事业,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使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2009年xx县改造泥草房xx户,2010年筹资xx万元改善试点村道路,对全区部分农田路进行维修改造,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投资xx万元新建大型沼气池一座,加快农村清洁燃料的推广,加强新型能源建设。

1、农民收入增长情况与农民持续增收保障措施。

xx乡2008年乡财政收入为xx万元,人均收入为xx元。预计今年年底收入要达到xx万元,人均收入达到xx元。

2、农村医疗、养老、助学、扶弱济困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全乡有xx人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参合率达到了xx%。全乡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现已参保xx人,参保率达到xx%,参保资金xx万余元。

(三)乡风文明以培育新风为目标,加强试点村精神文明建设。

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xx县政府以阳光工程为载体,以各类职业学校为基地,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举办培训班xx余次,培训农民xx余人,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和五好家庭、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倡导树立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教育引导农民远离黄赌毒,反对封建迷信,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四)村容整洁以环境优美为标准,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环境优美整洁,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形象标志。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环境集中整治,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xx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制定出台了《xx县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标准》和《xx县试点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实施方案》,通过建立长效的卫生管理制度,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2010年xx县加大投入力度,计划在部分重点建设村修建景观大道、休闲广场、村内空地种植观赏树种和花草,得以构建景色秀美、舒适宜人的新农村。现全县省级试点村xx个,市级试点村xx个,绿化工作已于5月中旬全部完成,种植果树xx株,栽种树木xx株,景观花木xx株,并建设花楸观赏园1处。

(五)管理民主以管理民主为要求,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xx县政府施行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规民约、一事一议、民主理财、民主评议村干部等民主制度,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10年xx县委、县政府计划投入xx万元,用于试点村重点项目建设,同时确定11个单位与各试点村具体建设项目进行帮建,现各帮建单位已与试点村完成对接,正在深入到所帮建的试点村了解情况、听取民意,制定帮建项目计划,并且有重点、有步骤地抓好帮建工作,真正做到倾情倾力、真帮实建。

第三部分:突出问题以及解决建议

1、由于气温及价格风险问题,该地区常年主要种植玉米一种农作物,致使土地肥力下降,产量降低。

分析与建议:这是村民对缺乏相关农业基础知识的体现。正确的做法是按年交替种植各种农作物,有效利用土壤的各种营养物,保持土壤肥力。那么,如何提高村民的农业基础知识呢?村委可以制作一个农业知识普及宣传板,通过网上查资料等方式及时更新。也可以给村民订阅农业报纸。或者,定期请农业技术人员前来指导。

2、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把农民束缚在了土地上,限制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加之农民外出打工技术含量不高且没有保障,致使农民收入很难进一步增加。

分析与建议:土地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但不应是唯一保障。应该把土地作为保底基础,更多的投入到创新产业中去,多方位创收。

3、农民思想过于保守,加之缺少致富带头人,产业结构转型困难较大。

分析与建议: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国家优惠政策鼓舞下,把握机会,尽早致富。同时,可以营造高校思想科技下乡的惠农平台,利用互联网,对农民提供思想、技术指导,解决农民思想保守以及致富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等。

4、教育资源过于集中,一部分村子没有学校,学生只能外出就学,加之不少家长陪读,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也造成了劳动力的损失。

分析与建议: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在,新农村建设往往主要关注农民创收问题,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下一代教育问题。转变新农村建设重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对于我们大学生,可以提供支教的服务。也可以联合各个大学优秀学子、老师,提供远程教育。

5、当地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案例缺乏,创新产业虽然正在兴起,但产业营创、生产人员学识不高,技术不先进。

分析与建议:希望国家或地区颁布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或担当技术人员。各个高校,能够思想下乡、技术下乡。营造问题3中设想的远程平台,进行远程指导,并能定期派遣技术人员下乡,与村民面对面交流。

6、医疗设施建设不完备。

分析与建议:通过实地调研发现xx乡下属各个村,均不存在卫生所等就医场所,部分村子存在药店,但店面小、药品匮乏,村民就医需要进县城,给村民看病吃药打针造成了诸多不便。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能在各个村子建立小型卫生所等就医场所,解决村民看病就医难得问题。

7、交通不便利。

分析与建议:通过实地调研发现xx乡下属各个村,道路普遍为沙子道,雨天特别泥泞,出行极为不便。而且,虽然通了去县城的公交汽车,但一天往返只一趟,且汽车超载,易出事故。希望政府加快道路整改建设,实现水泥道路的普及;相关部门协调,加一趟往返车次,满足村民出行需要。

8、电脑知识普及不到位。

分析与建议:通过调研,发现xx乡电脑普及率达到了73%。但拥有电脑的家庭里,往往只有孩子会用电脑,大人会用电脑的不足30%。这对村民利用电脑充实生活、提升素质及我们设想的远程教育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应该加强村民的电脑知识教育。可以由村委定期组织电脑培训,也可以由各高校定期下乡进行。

9、营销手段缺乏,产品销路不好。

分析与建议:以木耳繁殖基地为例,xx乡的一些创新园地,目前的营销策略还是比较被动的。往往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等一些经常光顾的客户上门来收产品。很多时候,产品生产出来了,现找方法途径进行倾销,产品与市场没有紧密挂钩。希望政府、各企业、各高校能够提供营销策略上的支持。

新农村建设调研篇7

一、我县农村妇女的现状

我县共有23个乡镇(场)、346个行政村,农户总数296000户,总人口112万人,其中女性人口53.65万,占48%。现有农村劳动力52.3万人,其中女性劳动力23.8万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尚有富余劳动力30万左右,目前妇女劳动力已占剩余劳动力的65%,成为推动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为了充分了解妇女需求,明确妇女工作的重点,县妇联在全县广泛开展万名农村妇女问卷调查活动,深入到13个村组130户农家走访,从文化水平、经济来源、技能培训、维权服务、妇幼保健等方面了解农村妇女的生产生活状况、精神文化需求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情况。专题召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座谈会,组织部分乡镇党政负责人、妇联主席以及村妇代会主任座谈,就如何加强妇女培训,提高妇女素质,充分发挥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征求意见和建议。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我县农村妇女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得到提高,特别是我县畜牧、蔬菜、果品等优势产业的不断壮大,给妇女提供了增收致富,施展才华的平台。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优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也为农村妇女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和保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广大妇女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劳动力。如:我县无公害蔬菜、特色种植、畜禽养殖等特色支柱产业中,占农村劳动力65%以上的农村妇女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以妇女为主要劳动力的种养业已经成为这些乡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妇女地位正逐步提高。

2、涌现出一大批产业致富女能人。近年来,通过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各级妇联的积极引导,许多农村妇女走出家门闯市场,成为当地甚至附近县市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她们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上,展示出了农村妇女特有的风采,让人们看到了农村妇女发展存在的巨大潜力。如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吴典珍,从一把剪刀起家,经历多年的风风雨雨,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在镇区创办了全县第一家裁剪技校和服装加工厂,培训输出3000多名农家女到南通、张家港、常熟等二十多个市区服装厂务工,现拥有固定资产近300万元。

3、新型女农民队伍不断扩大。新农村需要新农民,为提高妇女自身素质,县妇联联合各相关部门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妇女群众学文化、学技术,为她们走现代化致富道路打开了思路。仅2008年,就组织10000余名农村妇女参加“阳光工程”、“新型女农民培训工程”。培训学习使妇女群众不断增强了机遇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识,转换了她们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维模式。

4、农村妇女生活方式不断更新。新农村提出的“乡风文明”的标准,引导农村妇女不断更新以往的生存方式。她们以村为单位,开展娱乐活动。目前我县80%以上的村庄有集体文化活动,50%的村经常组织活动,以妇女为主的“业余文艺队”、活动站(点)180多个,几乎遍布乡镇的各个村,培养妇女健身骨干3600余名,她们自编自导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给生活增添了现代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5、农村妇女享受到更多发展成果。党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还有我县近年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关爱女孩”行动得到进一步落实,兑现了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扶助金每个农村家庭每年600元等,为农村妇女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很保证。同时,随着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妇女的生存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如我县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改水收益率”、“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女性所站比例”等50多指标中已提前达到或超过《东海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6-2010)》目标,占目标总数的96%。

二、我县农村妇女发展面临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妇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村妇女发展的脚步在放开,但阻碍妇女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同样也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进取意识不强,导致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一是根深蒂固的小农心理仍然有一定影响。如今党的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一定改善,“小富即安”的心理有所抬头。一些农村妇女满足于吃饭穿衣,手中稍有余钱。一些地方打麻将、打牌等歪风盛行,部分农村妇女农闲之余,乐在其中。二是认为“女不如男”,低估自身能力。调查表明,农村妇女同意和比较同意“男人能力天生比女人强”比例为32.5%,认同男性主导一切,依赖心理较重,参与发展的要求不高,投入精力有限,制约她们的发展。传统文化要求女性“主内”,承担哺育孩子,照顾老人等家庭责任,“主内”的质量如何,是衡量女性价值的唯一标准。如今,农村妇女受此传统文化影响仍然较大,数据显示,55.2%的农村女性同意和比较同意“男性以社会为主,女性以家庭为主”,在缺乏新的角色定位或定位尚未扩展的情况下,大多数农村妇女满足于自家经营和操持家务的小视野,参与村委的会议、培训、表决等事务均由丈夫做主,严重制约自身的发展潜能。当前农村“农业女性化”、农村留守妇女增多的现象,就是这种传统分工的直接表现。

2、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她们发展的上限。由于受传统观念、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学费负担过重、高等学历妇女流向城市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农村妇女知识和能力的欠缺,也使得她们对自身的期望值也较低。据对10098名18-50岁妇女调查显示,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093名,仅占20.7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8005名,占79.27%,中老年女性中还有一定比例的文盲和半文盲,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她们在农业现代生产中的作为。素质偏低使农村妇女面对高速发展的生产技术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特别是缺少职业技术技能,使得妇女群众仍然很难走出土地寻求生存的新职业。她们缺乏适应城市发展的一技之长,即使想出去,进入城市劳动市场的可能性比较小,进城后找不到工作的比率较大,由于缺乏技能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流向城市所付出的职业发展代价也比较大。

3、组织化程度不高,使农村妇女经济发展空间狭窄。近年来,我县农村妇女新经济组织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农业结构、农民收入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但还处于起始阶段,组织规模较小,发展不够完善,功能较弱,个别质量不高,使新经济组织缺乏凝聚力和生命力。我县妇女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比例还不到20%,与占农村劳动力65%的农村妇女劳动力相比,妇女经济组织的覆盖面还不够广,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4、发展资源短缺,影响妇女在经济发展中的“造血功能”。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热情高,一旦涉及到发展项目,资金问题便成了绊脚石。一方面,由于农村男性主导的传统和妇女自身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农村妇女无法获得对家庭的土地、财产的支配权力,无法决定家庭生产、投资等重大事项。同时,农村妇女主内导致的社会关系资本的缺乏,又让农村妇女无法主动争取外界的帮助。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的体制分割,专门针对农村妇女发展的扶持政策短腿,农村妇女难以得到必要的资金、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如享受不到政府针对城市失业、下岗人员的优惠政策和相应补贴,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以及低租金的经营场所等,这些都形成了强大的阻止农村妇女发展制度。

三、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妇女发展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将带来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变革,广大农村妇女只有置身这场变革之中,成为新时代的主体,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对此,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妇女发展,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政策优先,强化资源维权服务、同时在扫除妇女观念障碍,增强发展信心,提高发展能力等方面做文章。

1、改变妇女陈旧观念,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当前乡村妇女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强烈变革的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对于农村妇女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谁抓住了机遇谁就有收获。作为农村妇女要想走出小天地,必须要适应变化万千的社会形势。改变她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宣传和鼓动。同时,还要打破传统观念对妇女的束缚,积极参与村庄的民主管理,扩大农村妇女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关心、关注和支持女村官的成长,充分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使她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2、全面推进农村妇女知识化,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就是要培养出新型农民。据全国妇联专题调研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50%的农村妇女希望政府“对妇女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素质”。妇联组织应该积极抓住广大妇女想学知识、学文化、学技术的新特点,大力组织开展各种培训,不断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一是大力开展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培训,增强她们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二是积极开展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三是加强健康、法律、子女教育等知识培训以及思想意识、文明习惯养成培训;四是加大对农村妇女骨干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她们的示范带动作用。

新农村建设调研篇8

一、*村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一)*村基本情况

*县*镇*村委会国土面积36.6平方公里,占全镇国土面积的15.7%,山区面积占97%,辖区内最低海拔1000米,最高海拔1990米,干湿季分明,是典型的立体气候,年均气温15.9℃,年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年均相对湿度60—80%;辖12个生产小组,7个自然村。20*年末,有村民668户,人口3324人,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苗族、德昂族等,占总人口的6%。耕地面积9212亩,其中:水田1277亩,旱地7935亩,人均占有粮食3*公斤。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较低。

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70.42万元,人均经济纯收入2242元,主要产业有甘蔗、核桃、膏桐、畜牧业等,20*年甘蔗面积4000亩,产量1.3万吨,核桃11800亩,其中:挂果面积1250亩,产量65吨,膏桐4092亩;大牲畜存栏1258头,生猪存栏6532头。

全村有6个教学点,其中完小1所,在校学生419人,入学率100%,巩固率99.5%。基本实现9年义务教育。

*村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9名。少数民族党员11名,占22.4%,具有高中(中专)学历的党员10名,占20.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名,占6.1%,60岁以上党员15名,占30.6%,年龄最大78岁,党员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基层群众组织的设立情况为:以自然村成立7个理事会,每个理事会各有1名理事长和副理事长,有甘蔗产业协会1个。

(二)制定发展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

调研组在认真听取了*镇和*村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思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汇报,实地查看了*自然村的甘蔗、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村户水泥硬板路和小水窖建设,同时检查了3户抗震特色民居房建设进展情况。早在20*年村党支部、村委会就按照市委关于社会主义新农农村建设“十四个一”的要求,理清了发展思路,提出了“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巩固提升甘蔗产业,加速发展泡核桃、膏桐为主的林果业;鼓励发展畜牧养殖业;鼓励外出务工。同时寻找新兴特色产业(如农家乐)、药材种植等。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逐步改善人居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的总体发展思路。得到了镇党委政府和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认同和支持。*镇为提升“三个核心指标”、创新发展思路、强化行政问责,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制定了“三项工作管理机制”,即一是领导班子成员层层挂钩联系机制;二是工作绩效考评奖惩机制;三是产业发展管护机制。

*村“两委”以抓党建促经济、以抓产业发展促增收、以经济发展带党建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村两委和村小组迅速成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紧紧抓住甘蔗、核桃产业发展思路不放,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活质量改善带动新农村建设”等措施。调研组认为,*村“两委”班子团结,建设规划思路清晰,发展措施有力,进展情况良好。按照市、县的统一部署,始终围绕“组织坚强、党员模范、阵地巩固、产业发展、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推行“一体两会”联动运行机制,全面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以*自然村为重点,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高涨,*村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交通、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夯实,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建成了村委会至*自然村弹石路14公里,修建串户水泥硬板路5.6公里。共建设小水窖196口,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群众饮水难的问题。20*年末全年经济总收人485.58万元,比2001年增长3.4倍,年平均增长23.41%;农民人均纯收入2675元,增长2.6倍,年平均增长19.95%;目前,甘蔗种植面积1723亩,人均1.59亩,产量7926吨,收入166.44万元;泡核桃种植面积1497亩,产量38.3吨,收入61.68万元。甘蔗产业、泡核桃产业已发展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民居建设和改造有了新起色,已建成抗震特色民居23户,安全卫生饮用水196户,高中以上学历人数18人,专业技能人数21人。*村的发展变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发挥了很好的带动效应。

三户抗震特色民居房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希望*村委会及时将三户抗震特色民居房建设项目的情况及相关材料梳理上报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尽快通过检查验收,市局、队将按照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挂钩帮扶的有关要求,积极筹集建设资金,争取在11月份以前兑现到农户。

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示范点建设“十个一”的标准,市局、队机关党支部按照“支部+支部”共建新农村和“党员+党员”带领农民致富的目标要求,积极协助*村党支部建立健全党建目标制度,力争上半年实现在职党员每人联系一户农村党员户,通过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交流,同他们一起学习政策、理清思路、交流信息、传递致富技术,尽力解决帮扶对象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三)制约*村快速发展的原因和意见建议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规划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有待于加大劳动技能培训;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力量薄弱,亟待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是人畜饮水安全存在隐患,需要加以改善;五是党员老龄化问题严重,党员年龄结构有待改善。

(四)对策建议:一是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发挥离县城近的优势,以城乡一体化的思路谋划*村的发展;二是与农、林、水、科技等部门协调联系,加大对劳动者劳动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因地制宜,科学论证,选准项目,积极争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是把握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扩大内需项目扶持,整和资金,着力抓好中低产田地改造和高稳产农田(地)建设,逐步改善人畜饮水条件;五是以新农村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为契机,将年轻的致富能手发展为党员,逐步改善党员年龄结构,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二、县乡村统计体制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月12日,调研组听取了*县统计局关于县乡统计体制改革、县级地方调查队组建工作及对加强乡村统计工作的意见建议汇报。

一是县乡统计体制改革工作,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统计改革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决定》(临政发〔20*〕55号)要求,于20*年5月,全县7个乡镇统计站均完成挂牌授印工作,人员编制15名,列入参公编制管理,并上划县统计局垂直管理。*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省乡镇统计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云政发[20*]92号)文件下发后,20*年4月份乡镇统计站的机构、人员被收编为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并与农经站合署办公。

二是县级地方调查队组建工作,根据省统计局、省编委《关于成立县级地方调查队的通知》精神,*县下发了《关于成立*县地方调查队的批复》(镇编办字〔2009〕3号)文件,人员编制采取内部调整。

三是乡(镇)村统计工作亟待加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统计力量薄弱,难以应对繁重的统计调查任务及中心工作;基层统计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难以提高;统计方法制度改革滞后,难以反映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全貌;统计经费投入不足,难以保障工作的开展及源头数据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村级统计档案不规范,人员变动容易丢失;村级统计台帐不健全,历史痕迹管理跟不上。

针对*县统计局反映的问题及建议,调研组提出五点要求:

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探索科学统计服务科学发展和促进统计科学发展的新途径。

二是要加强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服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统计保障。

三是要加强统计分析研究,不断提高统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树立“跳出统计看统计、跳出统计干统计”,做“大统计、活统计、真统计”的理念。

新农村建设调研篇9

一、主要做法

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的原则,强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一)与生产发展相结合。大力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贾岗村黄壩牌大麻花远销全国各地,全村有800多户、1200多台专卖小货车常年在外从事麻花食品经营,产品远销中俄、中缅等边境,户均年收入3-5万元,人均纯收入8600多元。积极推进品种结构调整。建成“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3万亩、优质农产品基地150万亩,初步形成了粮食、畜牧、速生林、水产和蔬菜五大农产品基地。

(二)与节约土地、村庄整治相结合。规划后村庄布点由现有的3519个减少为1601个,1601个布点共占地15761公顷,规划实施后可节约土地13126公顷。自新农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我县全面开展了以“五改”、“四清”、“三拆”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整治和旧村庄改造试点工作,每乡镇选择1-2个整治村逐步推进,成效显著。

(三)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相结合。一是解决农村的道路问题。从*年开始每年县财政投入15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配套;二是解决内涝水患问题。从2005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水利设施配套,结合国家淮、颍河治理重点工程建设,加大对内涝区的治理;三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从*年开始,每年招聘300名以上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教育第一线任教。加大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力度,仅2008年县财政配套300万元,改造D类危房4700平方米。县财政配套568万元,在全市最先开展远程教育;四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27万人,参合率达90%以上。五是加大其他社会事业的投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在全面实施,并恢复了农村广播。先后建成30个乡镇卫生院、145个村级卫生室、67所养老院,100个村文化室、图书室及村党支部的活动室。

(四)与循环农业建设相结合。着力打造七个农业循环经济区,每个乡镇一个循环经济示范点。全县已建成户用沼气3870余口,30m3以上沼气池15个,其中300m3、600m3各一座;利用秸秆和牛粪建双孢菇大棚1000亩、4万平方米;年产10万吨的秸秆综合利用加工厂已经投产;农业“九节一减”各项工作成效明显。

二、主要经验

(一)把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淮北大堤加固、沙颍河治理、沿淮三段保庄圩加固完成投资1.5亿元,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土石方330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2万亩,完成成片造林0.6万亩,新建、补建农田林网25万亩,农业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实行以奖代补,支持、扶持建设现代农业发展。2008年县财政拿出1000余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畜牧养殖小区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以奖代补。三是积极培植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构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全县共有专业协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38个。四是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反哺家乡经济发展。五是抓好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从*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出100万元用于农民培训。55家职业培训学校累计培训农民30多万人,使外出务工的20—40岁农民在技能上进一步提高。六是建立县六套班子领导联系示范村镇和县直单位结对帮扶制度,每年帮助联系点选准一个项目,围绕项目进行资金和技术帮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七是通过示范村镇动态管理,引导各地把发展生产和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心。2008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5706万元,同比增长9.3%。

(二)科学规划,监管到位。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按照“县指导、乡为主、村配合”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至*年10月中旬,除56个行政村(居委会)纳入集镇建设外,290个中心村、1311个居民点“三图一书”规划成果已全部完成,并顺利通过市级验收。规划后村庄布点由现有的3519个减少为1601个,1601个布点共占地15761公顷,规划实施后可节约土地13126公顷。

(三)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办事,构建和谐新农村。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编制完成村庄规划后,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先后转发了省新农办《关于严禁借新农村建设之名非法占地搞房地产开发的通知》和市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严禁乱占滥用耕地的通知》等有关文件。多次组织县新农办会同县国土局、县城建局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并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举报认真调查,对侵害农民利益的事件坚决查处,严肃处理。

(四)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力求积极稳妥,坚持“四不”,即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不加重农民负担,不增加乡村债务。

(五)增强服务意识。一是坚持把财政增长的资金绝大部分向“三农”倾斜,把加大投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长期坚持下去。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近三年来,全县共投入近3亿元资金实施25项民生工程,其中用于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有10多项。二是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并大力开展文明创建,乡风文明程度提高。几年来,全县上下广泛开展了以“文明家庭”、“致富家庭”和“好媳妇”等评比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地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大造声势,倡导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三是结对帮扶助推动发展。*年,我县制定了县直单位结对帮扶工作制度,县委办公室印发了《关于确定县委、县政府领导联系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县直单位开展结对帮扶的通知》。帮扶单位按照文件要求带项目、帮资金、送技术。

三、工作难点和存在问题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实施难度大。全县290个中心村、1311个居民点,共1601个布点全部有“三图一书”,且都按照要求经过了乡镇政府审批,审批后的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但目前的问题是规划难以付诸实施,原因有三:一是通过村级区划调整和规划合并取消了一些自然庄,并到新的居民点,势必会扩大建房用地,这样就与土地部门的要求相悖,且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尚未完成,导致村庄规划难以实施。二是村民的宅基地很难调整和置换,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承包地30年不变,使用权属于农民自己,只要有一户不同意,乡村干部都没有办法,宅基地置换乏力。三是相关管理部门执法手段软弱。一些农民不按规划私自在耕地建房,乡镇国土所闻讯后前去制止,并送达停建通知书,农户采取“你来我停,你去我建”的办法,国土所又无权,而交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周期至少半年。

(二)新农村建设宣传氛围不够浓。目前工业化、城镇化都有具体的考核奖惩措施,作为经济发展的硬指标落在实处,宣传力度大,氛围浓。而新农村建设只是停留在示范村镇开展示范,面上工作开展得不尽如人意。即使个别乡村工作有些进展,也只是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而无新貌,缺乏有力而且有效地宣传引导。导致基层干群认识模糊,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出钱搞建设,有等、靠、要和观望的现象。

(三)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我县20个省级示范村每年国家投入490万元,县财政基本没有投入,近年来随着我县财力的不断增强,25项民生工程虽然已投入大量资金,但新农村建设仍显资金严重不足,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旧村庄内无人愿意建房,而纷纷沿路建房,路延伸到哪,房屋建到哪。

(四)部分示范村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第一位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既要有新房、新村、新貌,更要有上规模、上档次的主导产业去支撑,然而我县多数村镇没有形成上规模、上档次、高效益的产业链,到今年仅有一家企业进入省级龙头企业。尤其是缺乏知名品牌,势必影响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五)建设主体力量薄弱。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而我县由于历史的经济的原因,青壮年劳力多数出外打工,常年外出务工农民42万以上,居留人群以老弱妇孺居多。在文化水平、科技知识、劳动力水平等多方面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明显差距。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是第一要务,要把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出台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等手段,鼓励引导群众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一村一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夯实农村经济基础。

(二)加大监管力度,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结合第二轮土地修编,将全县各地已经复耕或即将完成复耕的土地纳入耕地或基本农田保护区,将村庄规划需要占用的土地调整为非耕地,以利于规划的顺利实施,缓解农村急需建房与审批难的矛盾;加大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和土地整治的投入,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加强土地管理和城建管理力度和手段,确保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落实。

新农村建设调研篇10

一、××××市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及成效

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迅速掀起新农村建设热潮。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用科学观指导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支农惠农政策有了充分了解,农民对政策知晓率达90%以上,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热情格外高涨。目前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正健康有序、如火如荼的深入开展和运行着。

二是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市委、市政府认真实施“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战略,坚持以“一村一品”为载体,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去年全市粮食总产102.12万吨、油料总产15.13万吨,生猪饲养量达到604万头,茶叶产量10280吨,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42万亩,发展市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0多家。全市农业总产值150.49亿元,其中猪药茶菜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到56.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20元,同比增长22%。

三是农村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市委、市政府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编制完成了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实施了“十百千万”工程和“五个一”工程,共建成通村水泥路3910公里,农村户用沼气池5.59万口、人饮工程865处,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服务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逐步建立,一些长期影响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为实现我市率先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以培育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和科普“双百”工程,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开展“文明新村”、“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和社会和谐。深入开展村级党组织系列创建活动,建成村级活动场所635个,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立健全了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尽管三年多来,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底子薄,增收后劲不足,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发挥。二是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三是农村规划建设滞后,城乡环境反差较大。四是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市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反复实践论证,制定了××××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17个专题规划,确定了××××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市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十大工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把全市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xx年,全市重点镇、村实现新农村阶段性建设目标,建设新农村示范户1.5万户。到2020年,力争全市60%以上的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积极实施四大战略:

(一)科学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在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在目标定位上,一定要从市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在规划的制定上,既要符合实际,又要适度超前,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在建设速度上,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积极稳妥不能急于求成;在工作方法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

(二)和谐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树立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要重视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养老保险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条件的改善,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走上和谐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必须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融合,积极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分批实施、梯次推进战略。××××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薄弱、基础设施较差,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遍地开花,要采取抓点示范、分批实施、梯次推进的办法,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突破。要选择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建设效果较易显现的村,集中人力、物力、才力,用上3到5年时间进行重点建设,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达到阶段性标准后,经过验收,再实施下一批试点村镇建设。通过分批实施、梯次推进战略,辐射带动全市整个农村,做到点面结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力争在30—50年内,使××××的2400多个行政村的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在实施四大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一定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的关系,从长远着眼,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同时要围绕改善民生,解决好农民最急、最盼的问题,使长远发展和当前工作统筹兼顾。二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真正使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三是处理好坚持标准与突出特色的关系,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建设城郊型、产业带动型、旅游景区型、文化生态型等各具特色,各种类型的新农村。四是处理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也要抓好教育、文化、社会治安和民主法制建设,更要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让他们尽快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五是按政策办事与创新工作机制的关系,在认真落实中省政策的同时,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办事效率,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三、××××市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素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强对各级干部和农民的培训,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正确处理好发展、建设与群众可承受能力的关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决策、建设和受益主体作用,稳步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群众支农惠农政策、科学技术和实用技能的宣传和培训,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农民素质。进一步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强大舆论氛围。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抓好规划编制,推进以60万亩茶叶、60万亩柑橘、600万头生猪为重点的“三个六”、“四个优”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切实抓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专业乡镇、专业村。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为重点,继续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企业实力。实施绿色“汉”字农产品品牌战略,推进品牌重组和整合,打响大品牌,开辟大市场。抓住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和十(十堰)——天(天水)高速公路、城(成都)——西(西安)高速铁路近年将开通机遇,大力发展山水休闲、田园休闲、古镇休闲、文化休闲等乡村旅游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抓好劳务输出,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改善和发展农村民生。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抓住八大民生工程、“十大工程”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机遇,加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力争3年内完成全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继续实施“五个一”工程,着力抓好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结合“旅游活市”战略的实施,抓好高速公路及境内交通干道沿线、景区周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卫生、计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通讯等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积极实施“绿色家园”和农民安居工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年”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建设文明、平安、和谐的新农村。

(四)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针对我市农村基础薄弱、投入需求量大而资金来源狭窄的实际,在认真执行政策的同时,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一是不折不扣地落实以“五个三”为主要内容的强农惠农政策。二是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省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确保宽覆盖、多投资、快建设。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市县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从20xx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生猪、茶叶、柑橘产业发展资金各500万元,西乡、宁强、南郑、城固等县区每年分别配套不少于200万元,镇巴县不少于100万元。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三农”的资金要达到103亿元。三是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农村资源、筹措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研究制定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四是抓好资源项目整合。以县为主,以项目为平台,尽可能地归并整合资源项目,统筹安排,重点投入,发挥资源资金聚合效应,推动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建立土地流转平台试点,引导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做好乡村债务化解工作。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得到实惠。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行“双议”(“党员议事会”和“村民代表议事会”)等形式的议事形式,探索兴办公益事业项目申报制和农村劳力外出信函议事。积极发展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群众组织化程度。切实抓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探索农民以林权、农机具、主导产业和《土地承包合同》、《土地经营权证书》进行抵押的有效方式,推行贷款“一证通”,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