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岗位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7:45

医保岗位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医院绩效工资薪酬管理

薪酬是企业对员工所做贡献及付出给予的相应回报,是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医院薪酬管理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及关键因素,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作为医院实施激励的重要手段,能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励其创造性,能有效吸引外部人才、留住内部人才,增强医院凝聚力,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发展可持续发展。

1.医院现行薪酬制度

1.1政策依据

2006年,依据人事部、财政部印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工资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明确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新工资制度的实施旨在建立适应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和岗位管理要求,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1.2医院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

按照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我院现行薪酬制度是把工作人员档案工资中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护士提高10%部分、护龄津贴作为基本工资发放,把绩效工资和其他津贴补贴一并纳入效益工资发放范畴。基本工资作为员工基础生活保障按月及时发放,效益工资分配则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实行院科二级分配,对业务科室按照“收入-支出”×提成比例=科室效益工资及奖金总额的核算办法,科室员工的二次分配由科室依据日常绩效考核发放。行政后勤人员效益工资参照全院业务科室效益工资平均水平确定发放比例。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核心是以岗位责任为重心,突出绩效考核,把员工收入与其岗位责任、实际业绩挂钩。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应当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遵循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优劳优酬的原则,体现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激励作用。多数医院虽基本建立了基于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薪酬体系,但大多仅仅停留在概念和理论层面,尚有诸多环节亟待完善,急需建立适合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绩效考核体系。

2.医院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影响因素

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机制做保障,目前,多种因素制约并影响着医院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全面实施。

2.1岗位设置管理与按需设岗的矛盾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必须以规范的岗位设置为基础,岗位设置管理不到位,就无法实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1989年市编制部门核定我院人员编制为714人,20余年未重新核定。2010年8月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时实有在岗工作人员1069人,其中在编在册正式人员801人,其他均为编外聘用人员。根据国家、省、市有关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文件规定,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范围为医院在编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未经人事部门履行正式聘用手续的编外聘用人员,不在岗位设置管理范围,且岗位设置总量不能超过在编在册正式人员数,因而导致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与医院实际应有人员配置不匹配。

此外,按照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规定,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但医院管理岗位由专业技术人员兼职的现象在各级各类医院普遍存在。加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工资标准低于相应专业技术岗位,多数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人员仍执行专业技术岗位工资。同时,为了岗位设置管理的平稳推进,首次岗位聘用要求确保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岗位。事实上,医院管理岗位与专业技术岗位混岗问题并没有通过岗位设置管理得到有效解决,岗位设置管理的局限性与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本身存在矛盾。

2.2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进程缓慢

2006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转变了过去的职务等级工资制为岗位绩效工资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现档案工资结构中的绩效工资来源于原职务等级工资制中津贴的一部分,绩效工资金额在现有工资构成中所占比例极小,无法通过绩效工资拉开员工收入差距,起不到足够的激励作用。2009年10月1日起,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先行一步,但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进程缓慢,至今未全面推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

2.3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

医院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体现岗位风险、技术水平、工作实绩的绩效工资分配和考核机制,而医院性质的特殊性和岗位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医院实施绩效考核的难度。目前,医院对业务科室的绩效考核往往仅注重经济指标的考核,忽视了对医疗质量、服务满意度、医德医风、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考核,无法体现医院各类岗位的不同风险、不同技术含量。没有完整、规范的绩效考核机制做保障,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却促使了不合理的医疗收费。此外,行政后勤岗位更是绩效考核的死角,干多干少一个样。

2.4绩效工资分配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绩效工资分配应体现出公开、公平、公正,要求科室实行精细化管理。目前,多数医院在绩效工资分配上实行院科二级核算,即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由科室对员工进行二次分配。多数科室未成立相应的绩效分配和考核小组,科室与科室之间的绩效考核标准缺乏可比性,绩效工资分配的方法和程序不能做到公开、透明,医院又缺少必要的监管措施,势必会造成员工对绩效工资分配的质疑,甚至影响科室团队的和谐,无法实现绩效工资制度本身的有效激励作用。

2.5医院信息化建设程度

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要素是绩效考核,而绩效考核的重点在于对员工工作效率和贡献的考核。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计算机在医院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员工工作效率和贡献难以量化的难题,能为绩效考核提供具体参考依据。因此,医院信息化建设程度直接影响到绩效考核的实施,影响到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

3.关于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建议和措施

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在于建立激励到位、约束有力、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制度、措施做保障。

3.1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管理是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基础

医院人员编制是岗位设置管理的依据,人员编制也直接影响到政府给予医院经费补贴是否到位。就我院而言,作为三级医院,1989年核定的人员编制远远无法保证医疗、护理及其他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为了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各级医院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受人员编制限制及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约,医院在编内人员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情况下,大量聘用编外人员现象越来越多,实乃医院解决人力资源短缺的无奈之举,应引起编制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

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应根据医院实际承担的职能、任务、规模重新核定人员编制,使人员编制能够适应、满足医院的实际需求;应建立常态化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机制,理顺医院各类急需人才的入口。通过核编和公开招聘解决现实存在的编外人员正式聘用问题,有效平衡编内编外人员的岗位设置管理,降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为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奠定基础。

3.2合理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薪资水平和薪酬结构是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前提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结构中的岗位工资,主要体现不同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不同知识、技术、责任、风险的岗位,岗位工资标准不同。事业单位岗位分三大类,即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设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10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设5个等级,各岗位各等级均执行不同的岗位工资标准。自2006年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至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工资标准未再作过调整,现有薪资水平体现不出医疗行业的高风险、高技术、高压力,虽然各类岗位工资拉开了一定档次,但缺乏外部公平性和竞争力,使医疗卫生行业薪资水平远低于金融、电力等其他行业,医务工作者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不能有效调动、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创造力。对内而言,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与专业技术岗位工资标准的差异,是管理人员仍保留专业技术岗位工资的决定因素,也是管理岗位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

合理调整、确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薪资水平,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调整绩效工资在工资结构中所占比例,才能充分发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激励作用,为医院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依据。

3.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保障

首先,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要求每位员工与工作岗位都能有机结合,每一类岗位都应有相应的绩效考核标准。不同岗位绩效考核内容及指标的制定应在进行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的基础上确定,结合各科室、各岗位的职责、任务、性质特点、技术含量、风险程度,重工作量、重工作效率、重技术含量、重风险,弱化经济效益指标考核,力争绩效考核体系公正、公平、客观、实事求是,实行量化考核,便于操作。业务科室绩效考核应围绕医疗质量和优质服务确定考核指标,行政后勤岗位的绩效考核应围绕为临床一线及全体员工提供主动服务确定考核指标,各有侧重。

其次,绩效考核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职能科室之间、职能科室与业务科室之间的密切协作,全方位的绩效考核需要在院内建立不同层级的绩效考核及监督机构,制定相应考核标准,确保绩效考核工作实施。针对多数医院在绩效工资分配方面的院科二级分配,医院应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院级绩效考核及监督机构,制定医院对科室绩效考核标准,负责对科室进行绩效考核。各科室也应成立由科室负责人及普通员工组成的绩效考核及监督小组,制定科室对内部员工的绩效考核标准,负责对科室所属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

同时,各职能部门还应在职责范围内,对科室二次分配进行跟踪,加强监管,确保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分配有效结合。

第三,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应服务于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应在现有基础上考虑复杂的绩效考核需求,以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统为绩效考核提供及时、准确的量化考核指标,降低人工核算成本,提高绩效考核工作效率。

4.结语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医院薪酬制度的深化,以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为基础,以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做保障,势必会推进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

参考文献:

医保岗位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医院转型岗位设置问题对策

为缓解闽西南地区儿童就医困难,厦门市委、市政府将原二级综合性医院转制组建了市级儿童专科医院,本文就转型后的公立专科儿童医院在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结合当前国家卫生政策战略性转变的背景下,力图开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新格局。医院通过开展岗位设置,盘活用人机制、精简效能,实现人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遏制公立医院用人不正之风,以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发展转变的需求。

一、医院背景

厦门市儿童医院创建于2014年6月,是厦门市政府重大民生建设工程项目,计划建成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海峡西岸一流的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建筑面积约7.4万平方米,编制床位500张,2014年6月1日开始运营。医院现有职工400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70人,其中正高20名,副高23名,中级109名。2015年首次开展医院岗位设置工作以来,面对机构复杂,人员类别多,历史遗留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在制定岗位设置方案过程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实际推行过程中困难重重,既要按照国家政策推行方案,又要维持医院稳定运行,保证职工思想稳定,医院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二、医院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医院一直以来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下,执行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缺乏现代企业先进管理经验,管理模式存在着管理体制僵化、用人机制不活、管理方式行政化、工作效率不高、人员身份管理、缺乏竞争机制等问题,影响了医院的发展和整个医疗队伍素质的提升,制约了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随着国家卫生制度改革的推进,管理体制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越来越突显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转型后的医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原有医疗人员分流工作不顺畅,未分流的专业技术人员存在技术职称须转系列,重新进修学习,适应新岗位等;各专业人员职称系列分配不合理,医药技护人员职称比例不协调,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趋于老年化,医疗技术水平无法再提升。二是岗位结构比例失调。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级结构比例为1:3:6,而目前我院的部分医技科室职称比例不协调,职称结构比例失调,而岗位设置牵涉了员工的切身利益,势必影响岗位设置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岗位评价和绩效评价体系。目前国家没有出台明确的岗位设置指导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本院在重建过程中,缺乏工作量指标、业务收入指标,缺乏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成果支撑,无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要素和考核指标。四是岗位分工不规范。医院部分科室人员臃肿、岗位重叠、职能不清晰、效能低下,工作分配不均,积极性不高。五是薪酬体系缺乏竞争性和激励机制。目前医院沿用的等级工资体系,还很难达到激励员工,提高效率的目的。六是缺乏大局观。过于看重岗位设置对于自身利益的影响,无法与医院的宏观政策形成一致意见,影响了岗位设置的推进速度。七是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原有人员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不高且个体条件差异过大,岗位设置基本条件不好把握,设置标准定位困难。八是岗位界定困难。部分技术岗位难以界定;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要求转岗、转职称系列等。九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亟待医院协调解决。十是儿科专业属于高风险、低回报职业,全国范围内儿科医生都很紧缺,厦门市政府引进人才配套政策跟不上,引进中高层次儿科专业人才困难,短期内无法建立合理的儿科人才梯队。

三、在开展岗位设置工作中需把握的原则

1.建立人才升降聘用考核机制。建立合理的聘用考核机制,降低聘用门槛,提高考核门槛,可以让更多的竞聘者参与竞争,进入考核范围。通过提高考核内容,量化赋分标准,根据考核结果做出奖惩措施,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疏通医院人才升降通道,从而激活整个队伍。

2.合理确定专技职称结构比例。根据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意见规定,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医疗机构三类岗位分别承担着行政管理、医疗服务、后勤保障等功能。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设置控制在15%以内,专业技术岗位控制在85%以上,其中专业技术岗位中非卫生技术岗位应控制在5%以内,必须强化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确保卫生专业技术岗位的优势地位;同时,要弱化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比例,尽量实现管理高效化,后勤社会化。

医保岗位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会计人员轮换岗位重要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13-01

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保护各项资产的安全,防止医院资产受损和流失,会计岗位轮岗制度也是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之一,并且是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和各类财务检查的重要项目。从医院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会计岗位进行有计划的轮岗制度有利于加强医院内部的监督机制,同时也能够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一、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财务会计岗位轮换的必要性

医院会计岗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出纳、收费结算、成本和效核算、支出核算、收入核算、银行对账、物价管理、基建、合同管理、稽核、农和医保管理、报表编制等多种功能的会计岗位。通常这些岗位的工作都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环环相扣的,任何环节出错都会影响其他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虽然会计内控制度规定会计人员应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但是在具体执行中未能引起相关领导的足够重视,一些领导认为只要每个人在岗位上认真工作,不出大的差错就没必要定期轮岗,因此这些岗位长期保持着一种稳定的工作格局。其实如果一个人总在某一具体会计岗位工作就会非常熟悉该项工作的流程和内容,时间长了就没有新鲜感,会对该项工作产生一定的倦怠感,变得对工作缺乏激情,并在单调乏味、重复的工作中产生惰性,容易形成账目差错,严重的还会利用岗位之便违法违纪,损害医院利益。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财务会计岗位轮换具有非常重要的必要性:

1.会计岗位轮岗制度是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规定的,并且是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和各类财务检查的重要项目。认真实施会计轮岗制度,对医院内部的监督控制非常关键,是控制财务风险,制约非常有力的手段。

2.会计岗位定期轮换可以使会计人员广泛接触各类会计业务,提高会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和素质,将每个人现有的业务专长充分发挥并向纵深发展。定期轮换会计岗位还可以增进会计人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通过轮岗认识到以前的岗位和现在岗位的具体差异和不同,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换位思考、求同存异,创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二、财务会计定期轮换制度能够激发财务人员创新、拼搏,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动力

财务会计定期轮换制度可以进一步激发工作人员热情和创新能力,有力地推进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加强财务会计高端人才的培养。医院管理会计主要是利用有关财务信息预测医院前景,参与医院决策,规划医院未来,控制和评价医院经济活动,为医院内部管理服务。

抓管理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以往提到创新,核心往往是研究人员、高级知识分子等。会计人员受传统和专业文化熏陶,往往循规蹈矩,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定期对会计岗位进行轮换可以激发会计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为医院管理会计培养和储备人才。当然,实行轮岗制度要统筹兼顾工作的安排和人员的使用,既要达到轮岗的目的和要求,又要保证各项工作的连续性和人员相对稳定性,轮岗的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轮岗工作的专业技能和基本条件。轮岗时各岗位工作人员应根据医院《财务人员工作交接制度》做好相应的工作交接,对须交接的事宜必须详尽、完整地做好记录,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尽力指导轮换至原岗位工作人员尽快适应工作,确保按期完成工作。

总之,医院要积极响应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通过会计轮岗制度,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每位员工的聪明才智,全力以赴地建设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雷.如何认识新时期医院会计轮岗制度的必要性.财经界,2015(12)

[2]高歌.新时期财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的价值体现.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2)

医保岗位管理制度篇4

1临床护理岗位管理的实践意义

提高临床护理岗位的管理工作,并持续性地改进和深化管理水平,有助于规范医疗机构绩效管理行为,此外,其还能够构建合理的较小考核机制,从而调动和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态度,从护理专业的健康发展角度来看,这样的管理实践和完善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当前的医疗资源整合和体制改革正在进行着,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是改革的题中之义,所以展开对临床护理岗位管理的实践探索可以建构良好的临床护理岗位评价管理体系以及规范护理管理工作,进而有效提升临床护理的整体水平,这对于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和整体形象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2临床护理岗位管理的具体实践

2.1临床护理岗位的分级制度上世纪70年代,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对于临床护理岗位管理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分层管理的程度,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和时间经验,因此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护理岗位管理经验,特别是美国学者Benner的研究,其提倡经验学习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划分了从"新手"到"专家"5级护士成长模式,该模式也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借鉴有益经验,我国的临床护理岗位宜采用分层分级管理制度,临床护理岗位的分级制度就是参考护理人员的职称,并以护士的护理能力为评价的基本标准,然后结合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护理经验等方面因素,将护理人员划分为n1~n4四个等级,与此相对应的是将临床护理岗位也细分为四个层级,并明确各个岗位的任职资格。具体而言,临床护理岗位可以根据其工作期限而进行分级,对于实习期或任职不久的护理人员其岗位定级为n1,对于任职资格3年或以下护理工作熟练的护理人员,其岗位宜定位为n2,任职资格为3年以上,主管护理人员定位为n3,任职资格为专业精通的护士并具有高级职称的护士或者专家级别的护理人员定位为n4。

2.2岗位责任体系的建立长期以来,我国医院的护理模式是以功能为主导的,护理人员的工作主要以打针和发药为中心,并不能体现护理工作的基本属性和特征,针对目前护理人员普遍缺乏责任感和积极性的现状,根据护理岗位的不同设定不同职责标准,并形成岗位责任体系,进而将护理责任制度落到实处。岗位责任体系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并体现不同的护理岗位特点和差异,其为贯彻科学绩效管理和体现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石,并且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其也能够对患者的护理安全提供制度保障。具体到责任制的建立,岗位责任制应当以工作哦职责、权限、任职资格和质量标准为主要内容,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以级别为原则,明细从n1~n4的职责分配,进而形成合理而有序的岗位责任制,这些都有助于理清不同层级护士的工作内容,确定工作考量考核依据,也有助于规避不必要的护理安全隐患。

2.3科学公平的绩效考核与培训机制

2.3.1奖金分配与激励以护理工作的考核制度为基础,推行奖金分配和激励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同工不同酬的现状问题,科学公平的奖金分配改变了当前的奖金分配方式和护理人员工作的实际考核现状。施行奖金分配和激励的制度是当前医院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此外其也是践行岗位责任制的必要选择。因此,为了能够真正体现绩效考核的基本作用,医院在护理岗位管理工作中应当以护理工作量和质量以及其他因素为参考依据,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设定考核指标。合理的奖金分配是有效的绩效激励动力,民主的考核方式和评测机制保障了绩效考核的真实度和客观性,总而言之,科学的绩效考核结果与护理工作优劣与否以及奖金分配是紧密相连的,同时可以更好地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2以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的质量高低,而培训是提升护理人员职业素养的基本途径,所以结合传统临床护理教学理念,护理人员的培训管理体制需要进行创新,进而加大护理人员的培训,在培训的具体方式上,应当以不同岗位层级、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同时还需要以护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制定出不同特点的培训模式,此外,还需要根据护理人员的学习情况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展开灵活的护理培训模式。医院还需要加大护理培训的投入力度,即在经费上面提供足够的支持,护士进修培训深造学习为护理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并拓展了护理人员的视野,有助于今后的具体的护理实践工作的顺利展开。

3临床护理岗位管理对护理效果的评估分析

3.1临床护理岗位管理对护士满意度的提升护理人员岗位分级制度将不同层级护理岗位设定了不同的工作权限,不同的岗位职责满足了不同的患者和疾病治疗的需要,可以使得护理质量有了保障,此外,护理分级岗位管理清晰护理职责,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充分调动护理积极性。所以,医院内部推行的护理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结合了护理人员个体的应变能力,其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还有护理工作评价,这样的管理制度改变了以前的论资排辈的传统管理方式。因为该制度主要是根据实际的工作能力和资格确定不同的职责,以不同的层级为依据,进行适当合理的权限规定,临床护理岗位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护士满意度,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护理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即增加政府对医院公共保障的投入,完善护理专业标准以及相应的反馈机制,而实践中的护理工作也表明护理环境和安全的医疗环境都是制度制订者需要进行全面考虑的。

医保岗位管理制度篇5

目的:了解三级医院总会计师岗位设置现状,探讨推进三级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实施的策略和建议。方法:采取典型调查方式,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分别对湖北地区52所三级医院进行调查。结果:三级医院总会计师岗位设置率总体偏低,对其重要性及必要性认识还不够;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体制与机制障碍。现阶段三级医院总会计师岗位设置还存在顶层制度设计有待完善、医院领导层重视不够、行业环境较差等障碍。结论:建议组织、人社、财政和卫生主管部门联合从顶层设计上推动此项工作,可通过上级部门任命、委派与医院组织选拔和聘用等途径实现。

【关键词】

医院管理;财务管理;总会计师

2010年12月印发的《医院财务制度》明确规定“三级医院须设置总会计师”。《医院财务制度》实施多年来,有诸如医院是否落实了总会计师岗位设置,实施该制度有何经验与启示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以湖北省为典型调查地区开展了相关调查,以期作以回答。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取湖北省作为典型调查省份。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三级医院所属类别齐全,包括部管医院、省管医院、地市管医院和企业医院等,具备典型调查特征。截至2015年6月,湖北省拥有三级医院52所(不包括部队医院、中医院),本研究确定这52所三级医院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自行设计《医院实施总会计师制度情况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内容涵盖医院情况、财会队伍与结构、总会计师设岗情况、任命形式、设岗益处与存在的障碍等方面。依据医院所处地理位置,分别采用现场、邮寄问卷及电话调查3种方式完成调查和访谈。

2结果

2.1总会计师制度落实情况52所三级医院总会计师岗位设置情况(见表)。由此可见:(1)全省三级医院平均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率仅为23%。若再加上三级部队医院、中医院等,该岗位设置比率还会降低。(2)从业务类型来看,综合医院总会计师岗位设置率高于专科医院。(3)从管理层级来看,部管医院、企业医院、地市管医院和省管医院设置总会计师的执行率依次降低。此外,据现场调研显示,40家综合医院中三甲医院占28家,设置总会计师岗位有8家,执行率达29%,略高于综合医院平均水平。12家已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的医院,总会计师是单位党委成员的有10家,占比为83%。从调查情况来看,湖北省三级医院总会计师岗位设置率总体偏低,对其设置重要性及必要性认识还不够。

2.2访谈结果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公立医院还未设立总会计师岗位。而在已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的公立医院中,又出现总会计师进不了“班子”、进了“班子”但不分管财务或者由非财会专业人员担任总会计师等各种情况。通过分析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和机制障碍:(1)顶层制度设计有待完善。2009年新医改政策明确要探索建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但各省市贯彻落实力度不一。新《医院财务制度》也明确规定三级医院须设立总会计师岗位,但因属于行业部门文件,得不到组织人事等部门认可。(2)医院领导层不够支持。当前大部分医院领导层均自临床卫技人才中选拔,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不太重视财经管理职能。(3)行业价值认可度不高。医疗专业卫生技术人才是医院主流,对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同样创造价值认同欠缺,不支持设置总会计师岗位。

3讨论

建立健全总会计师制度对加强现代医院经济管理、发挥会计职能、保护所有者权益、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具有积极作用[1]。公立医院改革要求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设置总会计师可补齐领导班子中缺乏财经管理人才的短板。医院管理干部、尤其是院级领导班子,不仅要懂得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懂得管理知识[2],因此,设置总会计师是完善医院治理结构的重大举措。目前,我国许多医院普遍实行的是“专家管理”,这种管理形式易造成医院重投资、轻管理、轻核算、绩效低的局面[3]。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院经济管理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医院“管理专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设置总会计师是医院由“专家管理”向“管理专家”过渡的有效途径。医院总会计师不仅是医院财务工作的领军人物,而且是医院经济决策和经济运行的组织者,财务战略与风险管控的实施者,更是经营绩效和医院价值的创造者[4],国有权益和公益属性的维护者。然而,现阶段三级医院总会计师岗位设置还存在顶层制度设计有待完善、医院领导层重视不够和行业环境较差等障碍。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全面实施,需要营造更为成熟的社会环境,需要组织、人社、财政和卫生主管部门联合从顶层设计上推动,采用任命、委派与医院选聘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建议三级医院通过以下几种路径设置总会计师。

3.1上级部门任命总会计师不是专业技术岗位,而是行政副职,属管理岗位,需要组织部门或者人社部门来任命。医院没有权力决定是否设总会计师。在现行的事业单位体制下,若单位领导职数里面没有总会计师这个岗位而要增设,首先要得到组织或人社部门的同意。因此,医院需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通过单位推荐、组织任命形式设置岗位。

3.2上级部门委派借鉴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的作法,由出资人(医管局或国资主管部门)向医院委派总会计师,参与医院的重大经营决策,组织和监控医院日常财务活动,是规范医院经营行为,维护公益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信息真实规范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进行了此项探索,已有成熟经验,如上海市实施总会计师委派制度[5],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向省直卫生单位委派总会计师等。

3.3医院组织选拔和聘用若因领导职数限制,组织、人社部门又不予支持,医院可根据工作需要,通过民主推荐程序,选拔聘用为“财务院务委员或财务院长助理”等,然后逐步过渡到“财务副院长或总会计师”。当前医院领导层中财务管理人员任职,大致有“财务副院长、总会计师、财务院委委员或财务院长助理”等3种岗位形式。财务副院长一般情况下也是院党委成员,一部分总会计师通过兼任党委委员成功进入“班子”。

参考文献

[1]陈哲娟.医院总会计师胜任力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2):80-82.

[2]黄少瑜,肖昱华.对法人治理结构下公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2):33-34.

[3]王亦冬.医院落实总会计师制度的实践[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6):95-96.

[4]董立友,徐元元.医院总会计师价值最大化[J].中国医院院长,2014(16):84-85.

医保岗位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医改人事分配制度绩效工资

随着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新医改方案已逐步落实,医药分家、人才流动等原因导致医疗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应当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的经济杠杆作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公立医院现存的人事分配制度状况已严重的阻碍医院的发展。

一、原工资分配制度的弊端

1.原工资与职称评定紧密结合。众所周知,事业单位职称评定单位没有自主权,仍然采用过去批准指标的办法,使许多取得了专业资格,具备了相应的专业能力的技术人员仍无法得到晋升,翘首期盼每年下批的几个指标,使专业技术人员无法专心于本职工作,相反的已参加聘任后的人员,无论工作情况如何,有的甚至早已不在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仍然拿着高级职称的薪金,这种状况严重的挫伤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甚至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还远不及工人职称的考核来的容易,工人技术职称只要熬够了年限,通过简单的考试即可晋升为高级工。现行的工资制度也不符合新医改方案下的人事制度改革,新医改方案要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机构人才的交流,医生将有望成为自由职业,大医院的注册医生可多点执业。试问医院若不进行人事分配的改革,现行的僵化体制将如何留住优秀人才,他们有了流动的机会和更好的发展机会,仍会年年企盼和挣抢那几个指标吗?卫生体制的改革既是我们综合医院的危机也是我们的契机,我们要抓住机会勇于开拓,使医院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2.原工资分配制度容易让人产生一劳永逸的懈怠。只要聘任上职称以后就吃上了“皇粮”,不论以后是否从事本专业工作,以及是否尽心提高专业技术也无所谓,毕竟医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医疗人员应当终身的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这是即对病人的负责,也是医护人员的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

针对现行工资分配制度的弊端,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应当实行动态管理,按聘任岗位取酬,可高职低聘,也可低职高聘,岗变薪变,充分体现技术含量和劳动风险。向临床一线倾斜,向优秀技术人员倾斜,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留住优秀人才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本着以上的改革思路,根据开封市卫生系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及要求,通过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我院设计制定了如下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并已实施,对个人原档案工资进行封存管理,仍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办理工资调整手续,做为交纳各项社会保险金的基数。全体在职人员按改革后的绩效工资执行。

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1.实行全员聘任制。医院根据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制定岗位说明书,确定岗位名称,岗位职责,任职条件,本着公正、公平、择优聘用的原则在全院职工范围内全部岗位参与评聘,自上而下逐级聘任,院长聘中层,中层聘科员,可高职低聘,也可低职高聘,对聘用人员的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实行领导评价与群众评价结合,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和晋级的主要依据,实现岗位的动态管理。转贴于

2.本院职工的工资分为三部分构成:岗位工资,补助工资,绩效工资。绩效工资约占工资总额的50%。

(1)岗位工资

全院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业务岗位,工勤岗位三大类别。岗位基础工资均为700元,每类岗位对应的岗位工资系数不同。

①管理岗位,指从事院高层管理、职能科室管理、党群组织管理的岗位,管理岗位实行职务、职员制,共分6个级别。以职务名称和职员级别作为岗位名称,职员级别按以下原则确定:本科学历见习期满定九级职员,本科以下学历见习期满定十级职员;以后本科每8年、专科每10年、中专及其以下每12年晋升一个职级。每一职级对应不同的岗位工资系数。十级职员的岗位工资系数为1.1,岗位工资系数的最高差距是3倍。

②业务岗位,指医疗、医技、药剂、护理、工程、财会收费等业务技术岗位。业务岗位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制,以专业技术职务为岗位名称,按照国家政策取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核合格后由医院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不同工资不同。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开、动态管理,可高职低聘,也可低职高聘。士级岗位工资为1.1,岗位工资系数的最高差距是3倍。

③工勤岗位,指木泥水电维修、保洁服务、护工、专职汽车司机、文印打字、收发通迅、门卫保安、锅炉供暖、被服洗衣、院容维护等后勤保障岗位,以及以其他身份人员受聘工程、财会收费、病案统计、档案等其它业务技术岗位的人员。工勤岗位实行工人技能等级制,分工人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普工五个等级,按照国家政策取得技能等级,考核合格后由医院聘任,技能等级不同工资不同。普工位工资系数为1,岗位工资系数的最高差距是2倍

在每一大类岗位中我们又设了3个小类别的工资标准即1类2类3类,以区别如同是业务岗位或管理岗位因从事的具体岗位不同,岗位工资也不同,即同样的受聘岗位类别,同样的受聘职称,因从事的具体工作不同而不同。如业务岗位的第1类别指高风险高劳动强度的岗位如iCU、病区监护岗位,3类岗位则是无夜班任务的医疗辅助科室岗位,第1类的岗位工资系数比第3类的岗位工资系数高0.7个点。

(2)补助工资

①学历补助工资。以国家认可的最后学历为准,医院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在职学习取得更高学历。

②职称资格补助工资。不分受聘岗位,以取得国家承认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工人技能等级证书为准。

③职级补助工资。以所受聘管理职务和上级组织依照管理权限确定的职级待遇为准。

④院龄补助工资。以本人累计在院服务年限为准。

(3)绩效工资

根据医院制定的绩效考核方案考核发放各科室绩效工资分配总额。

我院岗位绩效分配工资制度自执行以来得到了开封市卫生局的好评,也被各兄弟单位广泛学习,充分的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但同时也要清醒的意识到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据形式的不断变化人事分配制度也应适时调整,以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医保岗位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非盈利性医院;薪酬管理;薪酬设计

一、引言

医院按照分类管理分为盈利性医院和非盈利性医院,现在医疗单位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然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设计是医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是一所非盈利性医院,发展速度快,效益好,在管理方面值得借鉴。下面以该单位薪酬管理的实际做法来探索我国非盈利性医院薪酬管理体系设计问题。

二、濮阳市妇幼保健院的薪酬体系设计分析

1.薪酬体系设计原则

(1)公平原则。一是横向公平,即薪酬设计标准、尺度一致;二是向临床一线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向高风险、高技术、贡献大的岗位人员倾斜。

(2)经济性原则。一是随着医院发展,职工待遇不断增加,同时也要保障医院结余的增加,保持医院可持续发展。二是薪酬设计充分体现国家(政府)、单位、个人三方面利益。

(3)激励原则。一是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针对高层次人次,如学科带头人、技术拔尖人才,实行一人一策,除在薪酬上给予倾斜外,重视辅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的作用,如委以重任、住房补贴、提供进修学习机会等。二是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4)以绩效考核为基础原则。根据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和承担风险的程度、工作量大小等不同情况,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责任要素一并纳入分配因素,逐步建立岗位绩效工资体系,按岗定酬、岗薪一致、岗变薪变、绩优薪优。薪酬制度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加强薪酬与绩效的联系,医院的绩效工资分配要体现竞争性、激励性、经济性和合法性。

2.薪酬设计实施步骤

(1)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人事制度改革是实现绩效考核、薪酬改革的必备条件,只有转换单位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才能真正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此,濮阳市妇幼保健院在薪酬改革前期首先在全院推行了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实行定员定岗。根据医院的床位数、门诊量、住院人次等数据,核定各科室的岗位及人员数,建立一套适合本医院特点的组织体系和岗位设置,也就是说要坚持按需设岗、精简高效。二是开展工作分析与工作评价。其中包括编写岗位说明书、制定岗位规范等,对医院内各类岗位的劳动价值进行评价,做到岗位职责明确、任职条件清楚、权限使用清晰。三是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在濮阳市率先对全院所有科室正职、副职、护士长岗位进行公开竞争上岗,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在竞争中制定了“四个不唯”的要求,即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只重实绩,只要符合竞聘的基本条件,即可报名参加竞聘。通过竞聘上岗,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该院中层干部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专业结构等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由43岁降到37岁,6名青年骨干通过竞聘走上了中层岗位,3名副科级干部、2名护士长落聘。四是实行全员聘任。打破原身份,由中层及职工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通过竞聘,目前该院5名技术骨干享受到低职高聘的待遇,3名副高级职称人员因达不到岗位要求而降为主治医师使用,另有2名职工落聘。五是设定年度工作目标,进行目标管理。建立“以目标任务为导向、以科室分工为基础、以业务工作为载体、以制度机制为保障、以考核奖惩为动力”的目标管理机制,细化指标,明确责任,规范管理,年初通过层层签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平安医院建设目标责任书等,形成“人人心中有目标,个个肩上有责任”的管理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行。

(2)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方案。科学的绩效考核是对职工的工作质量、数量、效率、效益等进行科学的评估,为薪酬决策提供依据。该院制定了《濮阳市妇幼保健院绩效考核标准》,成立了“绩效考核委员会”,下设行政、医疗、护理、总务后勤、财务工作5个考评小组,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在考核中,一是严格按照其工作质量、工作效率、职业道德等进行综合考核;二是分类别与分层次考核:医院有医、药、护、技、管理等不同职称类别,各个类别中又有高、中、低职称之分,在绩效考核中对不同类型和不同职级的人员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合理地评价各类人才。

(3)绩效工资分配。该院在进行绩效工资分配时坚持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体现不同岗位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率的差异性。实行院科两级管理成本核算,以收支节余为基础,结合绩效考核结果,进行绩效工资分配。

三、结语

非盈利性医院薪酬设计是为了激发医院发展的内在活力,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发展局面。医院在进行薪酬体系设计时既要考虑对外竞争性,又要照顾到内在公平性。在进行薪酬大胆改革的同时,要与医院实际情况和国家有关薪酬政策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医院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认真落实医院科学发展观,才能保持医院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医院薪酬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医保岗位管理制度篇8

1安康医院的现状

安康医院是隶属于公安系统的精神病专科医院,从建院起实行的是以收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1989年后实行了管治结合,突出治疗是前提、安全是保障的管理原则。医院的体制与医院的职能和任务存在有许多不适应,表现在:(1)任务与人员不适应的矛盾。医院的人员配备不足,现核定床位520张,人员编制210人,比精神病专科医院的人员配备缺少很多;医院的职能和任务又决定了强制医疗的精神病病人比卫生系统精神病院管理难度大,危害社会治安。精神病病人容易产生自杀自伤、冲动毁物、逃跑等行为者多,长期不能出院、年老体弱、生活不能自理者多。(2)管理观念与管理工作不适应的矛盾。医院管理具有双重性,既接受公安主管部门的管理,突出安全管理的特色;又要接受卫生主管部门的管理和业务指导,突出医疗的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民警角色也具有双重性,首先是民警,其次才是医务人员。(3)分配制度与现代医院管理要求不适应的矛盾。医务人员是民警,但又不享受公务员待遇;医院内部奖金分配又参照机关模式执行,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明显,不能发挥奖金的激励作用。(4)岗位要求与人员素质现状不适应的矛盾。医院人员结构复杂(民警、职工、合同工),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低学历达31.6%,人员年龄老化(平均38岁),人员多年无流动,软、懒、散现象明显,严重影响了医院职能和任务的发挥。(5)传统管理方法与现代管理要求不适应的矛盾。医院内部管理虽然早期也进行了管理模式改革,逐步建立了医院的规章制度。但是在用人机制上、岗位设计上没有克服因人设岗;管理上没有受到责、权、利的约束,管理者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难以落实到位;受到传统的友情化、温情化管理模式的影响还存在管理上的形式主义、好人主义等情况,严重影响到管理效率和效能的提高。正如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医院管理现状调查显示:管理问题首当其冲,突出表现在“分配大锅饭”,使得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1]。为了适应新时期现代医院管理的要求,促使医院管理者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

2现代医院管理模式

现代医院管理模式以“人+制度+创新”为出发点,关注医院经营管理的执行能力和行为改变;关注精细管理;对国际通行的理念和方法与我国医院的管理背景相融合[2]。现代医院管理认为:不同的医院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同一医院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效益和效果,也代表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现代医院管理已进入以岗位管理为轴心的医院综合目标管理阶段[3],实际上是制度化的医院管理模式的具体体现。既是医院管理的依据,又是医院管理遵循的规范。实行以岗位管理为轴心的管理模式的前提,首先要进行岗位设计,明确岗位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并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再选择竞争上岗,任何人竞争上岗后,都必须受到岗位所规定的责任、权力、利益的约束。

3更新医院的管理模式

根据医院的职能、任务和现状,医院管理要达到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业务水平、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真正承担起维护社会治安的特殊任务,更新医院的管理模式要适应和有利于医院职能和任务目标的实现。综合目标的制度化管理模式是现代化管理模式符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实行综合目标责任制的制度化管理,首先要明确目标和目标责任制、明确岗位管理者的责任、权力和义务。目标是由具体人去完成的,要引进竞争机制,改变聘任制度中的一些弊端,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动态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进行定期工作述职是落实目标的重要内容。述职工作是医院组织运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岗位述职人员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提出质询、建议和要求,是考核目标责任人的重要途径。其次是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医院的各种作业规范。科学、适用、有效、严格、严密、标准的作业规范,是医疗服务活动能够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化医院质量管理标准化的内在要求。医院常用的作业规范有:各种医疗护理技术规范、医疗仪器操作规范、医疗服务操作规范和科室工作规范等。医院工作95%以上是通过规范行为程序来完成的,规范工作程序保证了医院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运行。第三是根据现代医院管理理论,加强对人、事(医疗、技术、质量)、信息、设备、财务的管理;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走质量效益发展之路;促进医院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医院的整体功能和水平。加强医院检查及反馈系统建设。医院的检查和反馈是确保医院完成使命和工作目标的必要手段。医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医疗操作常规和工作程序、流程,如果缺乏相应的检查手段来督促执行,规章制度都变成了废纸,一切工作都难以保证质量,安全隐患就难以避免。检查是落实管理的必要而又重要的手段,没有检查就没有制度,没有制度就没有管理。检查是责任;接受检查、反馈信息是责任;进行检查、收集反馈同样也是责任。第四是医院管理模式的人文理想与作业方式目标。医院的规章制度既是医院文化规范性的反映,也是构成医院文化的重要内容。医院规章制度既是医院哲学、价值观、医院道德、医院行为准则和医疗技术、医院科学管理的反映,也是医院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的反映。医院管理模式的人文理想是追求管理的最优境界,并使人性得到最大限度地“解放”。因此,医院管理模式的最高境界不是“管”,而是“引导”与“解放”,从而使每位民警职工能发挥出最大限度的创造力。医院要彻底贯彻这一理念;就要全面、认真、严格实施医院目标性制度化管理模式,依靠医院有力的直线指挥系统、部门职能系统和检查及反馈系统作保障,逐渐转变为岗位人员的自觉行为,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才能使医院管理水平整体提升,逐步达到医院管理模式的最高境界。正如著名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医院每一子系统、每一管理者、每一岗位都按统一目标贯彻、执行,医院管理的整体质量才能提升,管理才能出效益,管理才能达到确保安全的目标。

4实行医院内部管理模式的创新

2003年医院进行了第二轮院科领导聘任制,根据现代医院管理模式,结合安康医院的职能、任务和管理特点,进行了医院内部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同时确定了医院的管理模式创新必须起到适应和保障作用;必须配套进行医院内部体制改革;必须体现公安特色,保证政令、警令畅通;必须做到一专多能、岗位满负荷;必须精简机构、减少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必须引进竞争机制、打破“大锅饭”,改变分配制度;从而改变医院内部人员长期不流动,干部只能上、不能下,干多干少一个样、相互扯皮的状况;激励全院各岗位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医院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面对工作人员少、病人多、任务重、安全系数要求高等问题,医院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来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在现有的管理体制范围内,实行了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用质量标准化来规范,用制度化管理来保障,用责、权、利统一的分配机制来激励。在管理模式上创新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4.1管理观念上创新管理创新是医院的生命线。人才、资本、技术是医院的生产力,是医院管理创新的基础,是医院管理创新的第一层次。技术和成本要素的结合,构成了医院管理创新的效益模式;技术和人才要素的结合构成医院管理创新的文化模式;成本和人才要素的结合构成医院管理创新的制度模式。效益、文化、制度模式是医院的生产关系,是医院管理创新的着眼点,是医院管理创新的第二个层次。医院管理要素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必然带来医院结构的变化,构成医院管理创新的第三个层次。医院管理创新的起点和终点,永远是社会。管理的特点就是迅速的、不断的、根本的变革。作为医院的管理者首先要观念创新,了解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如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和社会效益为主导的现代医院经营观念、绩效评估、风险管理、经营管理等理念,要学习现代医院管理理论和方法,学习管理和组织动力学、人力资源、财政管理和经济学、决策计划和市场学、信息化和信息化建设、沟通和公共关系学、社区健康和管理流行病学、定量分析和模式、法律和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医学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断创新是保持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根本。3年来医院加强院、科管理者队伍建设从三方面着手:(1)根据公安的特点,加强对现代管理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的学习、培训,纳入干部岗位练兵的具体要求,每年进行考核。(2)制定措施,鼓励院科管理者参加现代管理研修班学习,现在已有8人在学习,促使院科管理者转变观念加强自身学习,成为维持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学习型团队、创新型团队。3年来,院科管理者逐步转变观念,树立管理也是生产力的新观念,实行满负荷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发挥了最大的人力因素,通过管理出效益,涌现出一批驾驭现代医院管理的管理者。(3)每年明确工作目标,促使管理者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观念,不断适应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旺盛的精力,带领全院民警、职工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道道难题,实现我们预定的目标。如2003年以圆满完成第一个五年业务发展规划为目标;2004年以建院50周年为目标;2005年以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年、迎接等级医院评审为目标;促使全院上下紧跟目标,不断转变观念,不断进取,逐步达到医院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转贴于

4.2管理体制上创新理念的创新是前提,体制创新是保障。医院的各项工作是由民警、职工完成的。根据现代管理理念,把民警、职工满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病人满意、社会满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一对矛盾,要使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工作都满意是非常困难的,但这正是一个管理者必须努力追求的目标。除了加强以科室、病区为管理团队的沟通、了解、支持、配合外,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突出了程序化管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目的是明确责任、增强透明度、强化全员参与、民主决策、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我院在实行院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同时,增加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内容,实行了院务公开、透明办公。对重大人事、采购等事项都要经过学术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设备与物资管理委员会等论证基础上,进行全院公示。医院党支部、院长会议对医院重大事情决策前都要通过这些渠道充分听取各层次、各方面的意见,保证民主决策、监督机制的作用到位。3年来,逐步规范了重大项目的论证程序,实行了药品、物资、食品、办公用品等的政府集中采购和定点采购,逐步创造出一个内部管理相对沟通、和谐的环境,对提高被管理者满意度、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3用人机制上创新3年来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维护社会治安和现代医院管理要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运行机制。实行了全院民警聘任制、职工合同制、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分开和院科干部的竞争上岗、个人和科室的双向选择的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了几十年人才存在的死水一潭,不流动的局面,形成人才流动的动态管理局面,促进和带动管理理念、方法等方面的创新。2004年对院、科二级管理者实行了新一轮目标责任制,对新聘用人员实行了岗位目标试用期,改革了考核程序和内容,增加了管理能力的考核,注重德才实绩;增加了选拔干部的透明度、公开性和公平性,形成了庸者下、平者让、能者上的良性人才竞争机制。其次是以岗定人,确定岗位目标,竞争上岗,落实岗位责任制,实行院内待岗制。精简了职能科室和人员,实行满负荷工作制对有些岗位做到了一人多岗、一专多能,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科室岗位实行双向选择,提高了岗位人员爱岗敬业的自觉性。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贯彻国家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分开政策,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营造了适合人才成长与发展的良好氛围。3年来,突出了司法精神病鉴定、慢性精神病康复、犯罪心理学重点专科建设;加强了与国内重点大学、医院、研究所的联系;开展了前瞻性科研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每年在省以上专业杂志上十多篇。

4.4管理方法上创新医院管理的关键部分是中层干部,中层干部既是管理上的纽带,又是科室学术上的骨干、学科带头人。如何提高中层干部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水平,是医院管理者必须正视的问题。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论被认为是新世纪全新的管理模式,在现代医院管理中被广为采用。它是一种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现象,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持续发展的组织。使医院成为学习型组织,首先要把中层干部培养成为学习型团队,近年来医院每年分批组织中层干部、业务骨干外出考察、学习、交流,鼓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现代管理理论,医院定期组织辅导、考试。同时在医院组织架构改造、流程再造和流程优化上进行运营创新。根据强制收容治疗精神病病人的性质对病区实行分类管理,将强制收容治疗的精神病病人分为危害社会治安(触犯刑法,经司法精神病鉴定为无责任能力者)和扰乱社会治安(多为有暴力行为者)两类;前者为监管病区,后者为社会病区。监管病区(两个科四个病区)以治疗、安全管理为主;内部再进行治疗、收容、康复分类管理;增加了周界红外报警系统、门禁系统、病区内外监视系统、重点监管病房语音报警系统和岗位人员的对讲系统;改变了病区的管理模式,突出病区人防、技防、物防有机结合的现场医疗安全管理模式;加强了监管病区严格安全管理、严格规范执法,严格执行分级管理,规范了台帐记录,病区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娱康复活动。社会病区(两个科四个病区)突出治疗、康复的特色。内部实行半开放管理;在医疗过程中,做到热情服务、耐心解释;设有康复科,创造了优美舒适的休养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能、基本技能、心理、行为等康复手段,体现现代文明气息和人性化的特色,促使病人早日康复。在医院内部管理中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丰富了“敬业、奉献、务实、进取”的安康精神的内涵,确定了“情系病人,满意在安康”的医院誓言,每年开展的创满意医院活动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先后出台了12项便民措施;采取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内部具体措施,如限制每月最高费用和对特困家庭的减免措施等;加快了医院基本建设和改造,改善了医院环境,通过了环境保护绿色医院和市二级计量的验收;使医院管理逐渐达到病房设施家庭化、治疗系统化、教育学校化、康复多样化、环境园林化、管理规范化的目标。结合贯彻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开展了行为、陈设、工作程序、执法等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全员质量管理,狠抓质量、安全环节;抓“组织”和“体贴人”两大因素,实行“团队型管理”;形成了院、科管理者行为的连续统一体,把组织目标和民警职工的目标有机结合,激发了民警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医院团队目标的实现。经过几年的探索医院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医院管理理论和知识、掌握先进管理工具和方法、具有很强管理实践能力的务实型、创新型的管理人才。连续5年保持队伍建设、业务建设两个“零”指标;没有发生服务投诉,做到了病人、家属、社会三满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

4.5分配制度上创新绩效考核制度是运营创新的保障,分配又是医院管理中的难题。分配上的“大锅饭”严重制约了民警职工积极性的发挥;管理激励机制不到位也制约了中层管理者职能的发挥,也是产生内部纠纷、队伍思想不稳定因素的根源。医院的经营活动过程是医疗服务价值的实现过程。2003年医院参照企业化目标管理的经验,进一步完善目标考评系统和目标保障系统,把医院的队伍建设、业务工作、安全管理、服务质量指标分解到科室,注重安全、质量指标,实行院科二级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院科二级考核体系,参照医院岗位不同按职、权、利的不同系数改暗补为明补,减少奖励、福利项目,适当拉开奖励距离,改变奖罚力度,向临床卫技人员倾斜,激发临床卫技人员爱岗敬业的自觉性,从而发挥科技强警的积极性,发挥奖金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突出了社会效益指标,克服了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倾向。同时增加了精神奖励的力度,开展了季度优秀民警评选,申请给予嘉奖立功,安排外出学习、考察等。使医院目标管理循环往复、不断提高,逐渐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经过几年的管理模式的探索,医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与现代医院管理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年卫生部开展了“医疗质量管理年”活动,出台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提出了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我院正在以此为切入点,以专科等级医院评审为目标,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为前提,在重质量、重安全、重服务、重保障、重绩效、重法制方面下工夫,争取更好地履行医院维护社会治安的特殊职能和任务。

【参考文献】

1郝蕾.三大问题困扰医院发展管理落后首当其冲.中国医院院长,2005,1:41-42.

医保岗位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工作量绩效指标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力度逐渐加大。国家在为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的同时也对妇幼卫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对妇幼保健机构的功能与职责作了明确规定“妇幼保健机构应坚持以群体保健工作为基础,面向基层、预防为主,为妇女儿童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在切实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的同时,开展与妇女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服务”。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只有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才能满足妇女儿童健康需求。如何利用绩效管理这把“利剑”改善妇幼保健机构整体运行质量、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妇幼保健机构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以往的绩效方案,主要以医疗收入减去医疗支出进行分配,不利于医院公益性的体现。标准化工作量是对不同的工作项目进行统一量化,使不同的工作项目具有可比性。根据不同岗位的劳动强度、劳动复杂程度、技术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标准化值,计算每个标准化工作量的人力资源成本。再结合平衡计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岗位绩效分配的依据,实现妇幼保健机构从注重收入到注重服务与质量的转变,建立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制度。

二、标准化工作量系数的核算

以全院总体目标为战略指导,根据医院全年绩效预算,以产科系统为标杆,核算出一个标准化工作量可获得绩效点值。取各科室前三年平均工作量数据与科室预算工作量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该科室实际情况核算出标准化工作量系数。

(一)标准化工作量内容

个体保健门诊与住院病房:每门诊人次作为一个标准化工作量,含挂号费、诊查费、治疗费、注射费等所有完成合理诊疗的全部费用。辅助检查科室:三大常规检查及白带常规检查作为一个标准化工作量。

(二)标准化工作量系数

标准化工作量系数:一个工作量相当于标准化工作量的倍数。

三、建立全面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使用平衡计分卡从运行质量、业务质量、综合管理、顾客满意度四个维度对各临床、医技科室进行指标考核,行政职能科室主要考核管理质量、相关工作指标完成情况,后勤科室主要考核对业务科室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与相关成本控制等指标。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结合妇幼保健机构特色,深化学科体系建设,立足医院战略发展目标,将绩效考核指标层层分解。只有当职工的发展目标与医院的战略目标一致时,医院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关键绩效指标是以事实为基础,从最高目标向下分解,建立团队和个人的绩效衡量指标体系,以检查计划、行动过程和绩效结果,使绩效向预期方向发展,促进目标达成的一项绩效管理工具”。[1]我们应该有效利用关键指标在医院管理中的杠杆作用,设置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的科室,情况不同。我们妇幼保健机构可以从产医学部、妇女健康部、儿童健康部三个大部着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明确考核项目的前提下,还要充分考虑各大部之间的差异和同一大部不同专科之间的差异,设置差异化的指标。指标的设立都应建立在对该科室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调研,并对收集的数据要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绩效考核指标每个科室一套,均与各科情况相适应。

(三)及时反馈

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等相关职能科室每月进行绩效考核后及时将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给各被考核科室,与科室负责人交流沟通,使科室可以及时了解到哪方面工作需要改进和提高,否则起不到激励、奖惩的作用。允许科室对有异议的考核指标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优化指标考核体系。

(四)考核结果的应用

考核结果可以应用于绩效分配和季度、半年度及年终考核。业务科室采用特别考核指标与一般考核指标分开的方式应用于绩效分配。特别指标根据医院战略发展的要求,选择需要加大权重的指标项进行设定。考核的结果不仅要公开、透明还要有信度,以事实为依据,不可主观臆断,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岗位评价在二次分配中的运用

“岗位管理是医院实现人岗匹配、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而岗位评价是岗位管理的基础,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管理的基石,是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2]

岗位评价按照公立医院改革方针:“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变固定用人为合同用人,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从专业技能、风险强度、劳动强度、岗位责任四个维度对各科进行岗位系数评定,根据不同要素的级别制定细的分级标准,并赋予不同的权重。分围产医学部、妇女健康部、儿童健康部等进行岗位系数评价,因为不同系统同一类型的岗位存在较大差异。确定岗位系数后,制定岗位说明书,对科室绩效进行二次分配。

第一,专业技能维度:学历要求、职称要求、工作经验要求、专业知识技能要求。第二,风险强度维度:风险易发生程度、风险发生后产生影响程度、抵抗风险中所承担的责任程度。第三,劳动强度:心理与精神强度、脑力强度、体力强度。第四,岗位责任:管理决策与实施职责、患者服务职责、质量安全职责、人员管理职责、财务与资产管理职责、科学研究职责。

评价结果表明,岗位价值由高层岗位、中层岗位到一般员工岗位逐步递减;在同一类型的岗位,临床科室岗位价值大于医技科室和行政后勤科室岗位;临床科室里同等级别的医生岗位的价值大于护理岗位的价值。

五、结论

以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契机,按照国家卫计委出台的“九不准”要求,在妇幼保健机构中推行以标准化工作量为导向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法,有利于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有利于充分调动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提高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为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实现新常态下的医院全面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浏阳市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医保岗位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医院;内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以人为本,科学地进行医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一)人员总体管理原则。人员费用是医院成本费用的重要内容。应注意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双向竞聘制,合理的人员配置定额,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能,防止因人力资源而造成的耗费。要改革分配制度,把隐性收入、福利收入、灰色收入明朗化,建立严格的临时用工开支,改革医院内部组织结构,简化管理层次,减少管理人员,实现高效管理。

1、按需设岗原则。根据医院发展与管理的需要设置岗位,科学合理地确定各岗位所需人员的结构与人员数量。

2、分类管理原则。对全院人员进行系统的分类,建立符合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等各自岗位规律特点的管理制度。

3、竞争上岗原则。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在人员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对各岗位所需的人员采取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以利于各岗位优化组合,提高工作效率。

4、实行岗位工资,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采用定编定岗和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制定合理的人员配置定额,根据各岗位的技术含量、承担的风险程度、工作量等,结合职工的工龄、职称等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

5、人员进、出管理及退出机制。完善人员进、出管理制度,对于医院所需人员,面向社会,经过考核聘用,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应从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员中择优录用。另外,要建立健全人员退出机制,实现高效管理。

(二)人员分类管理原则

1、对临床人员实行三级技术结构管理原则。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和主任医师三级技术结构是医院技术水平的核心。要不断完善医务人员的三级技术结构,促进医疗过程各链条的正常运作。

2、对行政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委任、选任等多种形式的任用制度,改变单一的任命制。行政管理岗位实行聘任、委任、选任等多种形式的任用制度,改变单一的任命制,有利于德才兼备的人员走向领导岗位,同时也能强化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3、对后勤服务人员实行市场化运作。对后勤服务人员可成立后勤服务总公司,实行商业化营运。另外,可以将各科室负责各种运输工作的人员集中管理,成立一个为全院病人及临床各科室提供24小时服务的专业运输中心。同一时间病人需做多种检查时,“中央运输”选择最优检查程序,使各种检查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大大降低了人力和运行成本。

二、加强财务核算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一)加强货币资金管理

1、加强病人预交金管理,保证医院周转资金来源。对病人预交金设置明细分户账核算,是加强收费处与财务科内部制约的较好方法,通过分户核算、月末核对,既能防止差错的发生,又能保证医院周转资金的来源,还可以降低病人欠费率。

2、加强收费管理,确保医院收入渠道畅通。它包括严格现金管理制度,如现金的收缴制度和空白收费凭证的使用、保管制度等。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现金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要求每个收费人员对每天的收入日清日结,并打印日结清单上交财务。财务人员重点复核收费凭证,审核退费单据,发票联、存根联、收据联三联齐全时方可确认退费。对检查情况做好记录,作为对收费人员业务考核的依据。

(二)实施全成本核算,提高医院经济收益

1、实行全成本核算可以降低低值易耗品的消耗量。因为实行全成本核算后,各科室领用的物品要计入成本,与收入相配比,计算效益,根据效益大小分配效益工资。各科室为了获取较高的收益,就会自动减少物资损耗,降低费用。

2、实行全成本核算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因为要计提设备折旧进入成本,暂不需要或运行成本较高的设备,各科室不会再争着要,医院就会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购置支出,使能集中使用的设备集中使用。不仅如此,提足折旧的设备继续使用,不再提取折旧,为了获得更多的效益,设备使用科室就会爱护设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使用效能。

三、加强物资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

医院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库存物资、药品材料、往来款项等,一般占医院总资产的30%左右。从当前医院管理情况看,加强流动资产管理的空间较大,流动资产高效、安全运转对医院减少运营成本有着重要意义。

(一)建立健全财产物资购入、验收、保管、消耗制度。按照财产物资的“归口”管理原则,建立以财务科为核算中心,物资主管部门和使用部门共同构成的三级核算网络,使财产物资从购入到消耗层层把关、层层核算。

(二)提高设备利用率,缩短投资回收期。大型医疗设备的购进必须先进行专家论证,应做好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使购入设备的投资回收期尽量缩短。一切采购都采用招标的形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价格降到最低。在使用中要搞好大型设备的单机成本核算,以提高设备利用率。

(三)加强药品管理,正确核算药品价值。对药品成本的管理应实行医药分开核算,执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要重新考虑药品的储备数量,善于运用现代物流配送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储备。凡是能够顺畅配送、保证医院需要的药品物资,医院要尽可能减少储备,以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经营成本。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医院声誉的建立和保护,这也是医院内部管理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医疗服务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行业,一家医院的名气就是医院的无形资产,它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建立,而几起大的医疗事故就可能使医院名声扫地。声誉的维护,归根结底是要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提高全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以求保护并发展医院的品牌。

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公立医疗机构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低耗费、高质量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并获取较好的医院收益?医院管理工作者和医务人员只有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才能开创一个医患双赢的局面。

(作者单位: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