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主学习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9:25

幼儿自主学习的特点篇1

如“剪京剧脸谱”活动,目的是引导幼儿运用对称的方法剪出京剧脸谱花纹。首先运用白板呈现了丰富的京剧脸谱形象化的信息,创造出有利于形象思维的情境,使幼儿获得更多的京剧脸谱表象;其次,运用电子白板的图片翻转功能,使幼儿初步感知脸谱对称的特点;第三,通过引导幼儿玩拼脸谱和设计脸谱花纹等交互式游戏,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脸谱对称特点的认知,更能够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幼儿创作脸谱的兴趣。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使整个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了幼儿的主动学习。

一、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注入兴趣能量,激发幼儿学习剪纸的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使幼儿在教学开端就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在“情”和“趣”上下工夫。活动中可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声像手段,提供美丽的图案,吸引人的声音,从而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情感,让幼儿愉快地、自然地参与活动。如“剪京剧脸谱”活动开始时,为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链接音乐功能,播放说唱脸谱的音乐,幼儿头戴色彩鲜艳的京剧脸谱,随着动感的音乐,跳起他们自编自演的京剧舞蹈(如图1所示),使整个活动的开始激情洋溢,更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究京剧脸谱的兴趣。

二、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引导幼儿获得丰富的表象经验

表象是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剪纸教学中,丰富的表象是幼儿进行剪纸创作的基础,运用电子白板互动功能,可帮助幼儿积累大量的表象经验,使幼儿在亲自感知、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知,改变了教师教、幼儿学的形式,变成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如在“剪京剧脸谱”活动第二环节中,可充分运用白板的图片链接、放大等功能,使幼儿获得各种京剧脸谱的表象经验。通过幼儿亲自触摸图片,使脸谱图片放大,加强了幼儿对京剧脸谱特点的认知和分析,打破了运用单调的图片欣赏方式获得表象经验的形式。

通过运用互动游戏观察脸谱图片,使幼儿在眼观画面、耳听音乐的情景中加强了对脸谱特点的认知,不仅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拓展了幼儿的想象力,更加调动了幼儿探究脸谱的兴趣。

三、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互动游戏中使幼儿主动学习剪纸的方法

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开展互动性游戏,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更可以将静止、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便于幼儿理解知识点,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剪京剧脸谱”活动的重点是通过幼儿的探索感知认识脸谱对称的特点。课程运用递进性的游戏,很好地解决了活动的重点。

1.运用对折脸谱的互动游戏,感知脸谱对称的特点

在活动中运用了电子白板图片翻转功能,引导幼儿认识京剧脸谱对称的特点。把脸谱图片分成两半,运用图片翻转功能,引导幼儿尝试把两个半张脸谱进行对折和重叠,幼儿通过对比观察的方法,了解了脸谱花纹对称的特点。

2.玩拼脸谱游戏,巩固认识脸谱对称的特点,检验幼儿学习效果

在白板上呈现许多半张脸谱,运用白板图片的可拖动功能,让幼儿在白板上玩拼图,拼出完整的京剧脸谱,使幼儿进一步掌握脸谱对称这一特点。在游戏过程中,针对幼儿的不同能力,游戏分为了两个层次,从拼一个脸谱到拼多个脸谱,使幼儿在细致观察中,进一步巩固和认识了对称,检验了幼儿的学习效果。

3.玩拼摆花纹游戏,进一步巩固对脸谱对称特点的认知

运用电子白板图片可拖动功能,引导幼儿把认识对称的经验迁移到设计脸谱过程中。在白板中呈现了各种花纹,引导幼儿拖拽花纹设计对称的脸谱。幼儿通过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以游戏的形式进一步了解脸谱知识,巩固认识了对称的特点,使幼儿掌握知识更加牢固。

4.玩找对称轴的游戏,主动探索剪对称花纹的方法

寻找对称轴是剪出京剧脸谱对称花纹的关键。因此,可运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使幼儿能够认识并正确找到对称轴。幼儿通过在脸谱上画出对称轴,从而了解脸谱对折的方法,为剪出对称的图案打下基础,很好地解决了如何对称剪的问题。

幼儿在玩拼图、翻脸谱、设计花纹等与白板的互动游戏中认识了脸谱对称的特点。幼儿在玩中学,学中做,掌握了活动的重点,调动了幼儿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并打破了教师教、幼儿学的传统方法,提高了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

四、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隐形指导环境,拓展学习空间

幼儿在剪京剧脸谱的过程中,运用白板的图片播放功能,循环播放京剧脸谱图片。在播放过程中,请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细致观察和筛选,为自己设计脸谱花纹进一步丰富表象经验,为幼儿的创造性表达提供了良好的支架和隐形积累表象的环境。幼儿在无意识的观看中又建立了新的表象经验,创设了隐性教育的指导环境,不仅为幼儿了解脸谱提供了学习的空间,更为幼儿大胆创新剪纸花纹奠定了基础。

同伴间的互助、分享是幼儿学习的有效途径。充分运用电子白板展示功能,更能引导幼儿相互分享,相互学习。在幼儿剪纸结束后,把幼儿剪好的京剧脸谱照下来,在白板上进行展示,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剪纸作品。分享同伴剪脸谱的图案,不仅使幼儿在分享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自信,更学到了同伴剪的京剧脸谱花纹,扩展了学习的空间,了解到更多设计京剧脸谱的方法,从中也感受到分享剪纸经验的快乐。

五、结束语

幼儿自主学习的特点篇2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幼儿教育的方法和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数学区角活动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的教学活动形式,能够为幼儿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刺激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进行有效突出,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幼儿在数学区角活动中的学习和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幼儿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幼儿教育;数学区角;学习兴趣

数学区角活动是幼儿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基本情况,选择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场地和活动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能力选择学习活动内容,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数学知识启蒙。在数学区角区域内,每个幼儿都能够进行自由的活动,都能够保证较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通过独立操作和合作学习等确保每个幼儿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发展。

一、数学区角活动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数学区角能够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数学区角活动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掌握着学习活动的主动权,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活动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数学区角活动是机遇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的教学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操作时间、学习操作速度等等,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都为幼儿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二)数学区角活动能够有效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幼儿能够在数学区角活动中找到与自身兴趣特点十分贴合的内容和活动材料,这种学习兴趣是主动的、自发的,对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幼儿在符合自身兴趣特点的活动中激活了学习思路,对新的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急切性,并且将这种兴趣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有利于幼儿综合水平和能力的提升[1]。

(三)数学区角活动能够有效凸显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数学区角活动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幼儿能够进行自由的选择和调换,并且在学习进度方面,有的可以快一些,有的可以慢一些,每一个幼儿都可以在数学区角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幼儿树立自尊、自信。

二、幼儿数学区角活动开展的措施和方法

(一)根据幼儿特点确定数学区角活动内容幼儿小班的学生处在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直觉行动是其主要的特点,在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喜欢将数字与实物进行紧密联系,并且以独立活动形式为主,并且喜欢单一的、角色化的学习互动。而幼儿园中班的学生思维开始从直觉行动朝着抽象思考的方向过度发展,喜欢角色性强、情节固定的活动方式,并且对合作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班的幼儿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竞争意识,竞赛类、创造类、合作类的教学活动更加能够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2]。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特点确定相应的数学区角活动内容和材料。

(二)注重不同幼儿特点的个性差异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兴趣特点、爱好等方面也是不同,具有很明显的个性特点。幼儿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每一次数学区角集中教育活动中,要设定适合不同层次幼儿特点、兴趣爱好的数学区角活动,区分不同的层次,让幼儿根究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提高数学区角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三)创新数学区角活动实施方式幼儿教师要对过去集中教学的方式进行改变和创新,创新数学区角活动的实施方式,在活动开始之前要用简短的方式对数学区教活动的内容、材料和活动要求等进行介绍,让幼儿对数学区角活动有着大致的了解。然后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独立、组合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数学区角活动材料进行学习。幼儿教师要在其中扮演好指导者和引导者角色,对幼儿的学习进行适时的指导。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组织幼儿对自己在数学区角活动中的表现和所学进行总结和发表,对学生的学习经验总结能力进行培养,为了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用简短、精炼的内容对幼儿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和梳理,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指导的时候,要注重指导的度,不要过多的参与和干预幼儿的活动,但是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通过仔细的观察,巧妙对幼儿活动进行指导[3]。

三、结语

数学区角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幼儿学习的效果,而且还能够促使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幼儿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幼儿特点开展数学区角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指导,不断提高幼儿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一平.对数学区角活动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评价【J】.幼儿教育,2014(28)

【2】陈建平.论幼儿数学区角活动中的主动探究学习【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6)

幼儿自主学习的特点篇3

幼儿的有效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应用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主动加工,以最少的时间投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达成学习目标,使自身获得发展的过程。所以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切实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关注儿童学习,引导儿童有效学习、主动发展。

一、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

1.活动区

在幼儿园中,幼儿主要的活动以自主分散的活动区活动为主,所以我们首先要精心设计符合幼儿需要的、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科学规划的活动区,在不同主题与功能的活动区中要满足幼儿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情感发展需要。

(1)创设安全、有序、有规则的学习环境。在活动区内通过粘贴图案、色彩标识或物品摆放等来规范和要求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活动,激发幼儿自主游戏,帮助幼儿体验游戏快乐。如合理规划活动区的划分,利用无声的语言指导幼儿开展游戏等。

(2)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环境不是静止的,也不是被动的,活动区的环境要激发幼儿主动和环境进行互动、交流。如有机开发活动材料,让活动材料成为游戏对象,帮助幼儿主动与活动材料对话,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

(3)环境中的学习性。帮助幼儿在环境中学习观察与发现,获得一些发现或知识,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法和速度进行探索、思考、表现和学习。也可以与同伴相互交流、合作,或在成人的支持和帮助下成为有信心的学习者。

2.主题墙

主题墙也是幼儿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相联,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主题墙在活动中需要发挥它潜在的教育作用,要与幼儿的兴趣相结合,充分利用主题墙饰引领幼儿参与主题活动,成为班级环境创设的主人,并与环境有效地对话,成为幼儿学习的互动平台,落实幼儿的主体地位,促进幼儿有效学习。

二、提供有效的教学

有效的教学首先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就是各领域教学知识。每个领域教学知识性质特点、发展和适宜的教学方法都有所不同,比如健康领域重在保护生命、促进健康,语言领域具有高度个别化的特点,社会领域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渗透在各种活动与一日生活中和漫长的积累过程,科学领域重在兴趣、操作与探究,艺术领域重在情感表达功能。

1.清晰讲授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要明确切入主题、易于幼儿理解,帮助幼儿快速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

2.多样化教学

提问要有师幼互动,既要有教师向幼儿发起的疑问,也要有幼儿向教师或同伴发起的提问,要多样、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问题设计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和兴趣特点,使问题适合幼儿的能力水平,按照逻辑的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问题等,真正实现有效提问。

3.任务导向,确保成功率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时间段都要有相应的教学任务所规定的内容,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发展,帮助幼儿充分利用活动时间理解学习任务。

4.引导幼儿投入学习过程

教师心中要有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清晰,透彻钻研教学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引导的随意性。引导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引导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经验,将学习活动一步步深入。既要尊重幼儿的表现,又不能把幼儿的表现都视为金子,要有选择地加以引导和提升。

三、改善幼儿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总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幼儿听,通过“记忆――练习”一味地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的体验与主动创新,幼儿学习缺乏主动探究意识。要想提升幼儿有效学习,就必须优化幼儿学习方式,为幼儿提供学习环境和资源,让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发现问题。

(1)引导幼儿探究、促进自主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儿童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或与他人的对话、交流去理解、接纳教育者发出的教育内容和信息,以达到消化和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量和认知结构。因此,有效的教学要让幼儿通过“动作”和“感官”来学习。

幼儿自主学习的特点篇4

一、参照《指南》的领域划分,扣紧社会教育内涵把握教学路径

幼儿的社会学习具有渗透性和综合性,教师在设计社会活动的时候常常很难把握社会领域的内涵,经常会出现目标偏离。例如,某位教师制订的中班社会活动“赶走生气讨厌鬼”的目标为:了解生气时常有的情绪反应,以及生气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学习用积极的方式来表达、舒缓生气的情绪。参照《指南》,我们发现,“情绪安定愉快”属于健康领域的范畴。在健康领域“身心状况”中可以找到相关的表述:“情绪安定愉快……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由此可见,这个教育活动的路径从起点开始就是错误的。虽然情绪的自控与表达与人际交往的状况密切相关,但是,单纯从情绪管理的方面来看,这是属于健康领域的范畴。

又如大班社会活动“理解同伴的心情”,教师把活动目标定为:通过观察、猜测和验证,尝试了解同伴的心情和感受;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学会接纳同伴。通过将活动目标与《指南》社会领域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对照,可以看出这个活动是属于社会领域的范畴。因为在《指南》社会领域“人际交往”子领域目标2中有相关的表述:“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

《指南》颁布后,我们常常参照《指南》对社会领域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的表述,来制订社会活动的目标和选择社会活动的内容,从而使制订的活动目标和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不至于偏离社会领域,把握教学路径的起点。

二、理解《指南》倡导的理念,根据儿童的心理逻辑设计教学路径

以儿童为本,是《指南》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以儿童为本,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尊重。儿童心理逻辑是人们对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的一种假设性的观念。在教育条件下,它是天赋、本能、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结果,但更是人际关系和学习的结果。

教师对教学路径的设计要考虑到幼儿的心理逻辑,特别是幼儿的学习特点、认知结构和已有经验。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表象性,他们的学习需要通过操作学习材料,自主建构认知结构来完成。也就是说,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操作是学前儿童形成社会经验的主要方式。《指南》也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在中班社会教育活动“爱的拥抱”中,教师设计的教学路径是从“认识拥抱的起源”开始,接着让幼儿对拥抱的行为进行分类,然后讨论拥抱的作用,最后了解世界各地拥抱的风俗。经过研讨,我们认为这个活动的教学路径是以成人的认知结构进行设计的。活动中幼儿被动地接受远离他们生活经验的社会知识,偏离了幼儿学习的心理逻辑,无益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于是,根据儿童的心理逻辑,我们对这个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首先通过师幼、幼幼相互拥抱,玩“找个朋友抱一抱”游戏导入教学;接着让幼儿说说“被拥抱和拥抱别人有什么样的感受”;然后呈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幼儿发现拥抱的神奇作用;最后,带领幼儿到小班给弟弟妹妹送拥抱。

修改后的教学路径从让幼儿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入手,让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直接经验,注重让幼儿迁移已有经验,发现拥抱可以缓解他人情感的焦虑,建构新的认知。最后,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运用新的经验,达到强化行为、加深认知和体验情感的社会教育目的。

教师在根据幼儿的心理逻辑设计教学路径时还需要关注这几个方面:基于幼儿认知的特点,教学路径的着眼点必须集中,应避免过于宽泛或关注点过多;基于幼儿心理的特点,教学路径中要尽可能采用直观、生动的形式,注重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基于幼儿学习的特点,教学路径要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让幼儿在主动地活动中建构新的经验。

三、关注《指南》的教育视角,以行为导向为主线贯穿教学路径

以往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比较重视幼儿的社会认知,教学路径的设计倾向于围绕社会认知的传递。这样的社会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容易造成幼儿认知与行为的脱节。

《指南》中社会领域的目标是以行为为导向进行划分的。子领域一“人际交往”是从个体出发,描述幼儿应达成的社会交往行为目标。子领域二“社会适应”是从群体出发,描述幼儿在群体中应达成的行为目标。《指南》梳理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显,使我们明确了不同年龄幼儿社会教育的指向性,小班以培养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中班以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和社会行为规则为主;大班以培养儿童的社会综合能力为主。

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以社会行为的学习作为设计教学路径的主线。如中班社会教育活动“轮流玩”,活动目标定为:学习用抽签、“黑白配”及“锤子剪刀布”等方法解决轮流玩玩具的问题;知道轮流玩可以让大家玩得更开心。教学路径设计为:先呈现错误的行为(争抢玩具),请幼儿做出是非判断;然后让幼儿思考解决争抢的方法;接下来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探索和学习决定轮流顺序的方法;最后,让幼儿进行小组练习,学习用不同的方流玩玩具。

又如中班社会活动“有礼貌地说话”,活动目标定为:知道有礼貌的话更容易让别人接受,学习用“请”以及商量的语气与人沟通。教学路径设计为:利用ppt回顾故事《你别想让河马走开》;感受有礼貌的话带来的奇妙效果;用简笔画呈现幼儿生活中的不同情景,学习用“请”来表达自己的要求;以情境表演呈现幼儿交往中的冲突情景,启发思考如何有礼貌地和别人协商;创设一个幼儿自己无法解决的情境,鼓励幼儿与客人老师互动,学习用礼貌的语言请求帮助。

幼儿自主学习的特点篇5

关键词区域体育活动多元组合民间体育游戏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们越来越重视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整体性的教育,促进儿童健康、智力、创造力、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等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体现了《纲要》指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的精神。现在,有许多幼儿园采用主题教学模式开展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使各领域教育内容相互渗透,提供给幼儿一个整合学习经验的机会,但其中体育教学内容与主题格格不入,使体育成为游离在主题活动之外的独立学科,如果在体育活动中渗透主题教学的内容,使体育活动成为主题教学中的一个教育内容,那将取得双赢的结果。区域体育活动与主题教学的整合,是以幼儿园主题教学为背景,从主题健康活动目标出发,以幼儿运动为主,整合幼儿学习、生活和游戏等三类活动的内容,开展系列区域体育活动,即根据主题开展过程中对幼儿身体动作及健康发展的要求设置体育活动区域,提供相应的活动器械与材料,通过孩子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活动,使其身心得到发展。与过去单纯锻炼幼儿体能的运动相比,它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教育价值上都具有自身的一定的特点。要根据自己班级主题活动的进展情况以及幼儿生成的热点问题,将主题活动迁移到户外体育区域中进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体育活动成为以探索学习和个别化学习为主、体现过程性模式的生活化学习活动。

一、探索区域体育活动与主题教学目标的融合,发挥体育活动的多维效应

目标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基础。目标的整合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整合,进而也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的整合。我们从幼儿健康教育总目标出发,层层分解为各主题健康教育目标,制定目标时不仅包括让幼儿进行喜爱的运动、促进走、跑、跳、钻、爬、投等动作发展的要求,也包括发展动作的协调性、身体的柔韧性,同时还包括惜物、友爱、保健、合作、规则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教师组织体育活动时,在目标的预设中一方面以幼儿的动作发展为主线,着眼于幼儿各种经验的融合、提升。其中隐含着生活自理、同伴交往、认知发展等综合能力的获得。另一方面借助主题环境资源、幼儿知识经验等资源的整合,丰富幼儿活动内容,引起幼儿的兴趣,激起愉快的情感体验。使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能体现多领域的、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体现一个整合——分解——整合的过程。

如十运会期间,幼儿园生成了主题教学活动《我为健儿加油》,期间我设计组织了体育活动《我的运动会》,在制定目标时我设计了如下目标:1.愿意参加小组竞赛,通过活动,发展幼儿跳跃、平衡、投掷等基本动作。2.知道一些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愿意向运动员学习。3.在活动中愿意克服困难,尝试新器械的玩法。在活动准备时,我选用了幼儿平时不多见的运动材料,如跳箱(体操)、竹篱(跨栏)、纸棒(标枪)等,活动过程中我根据运动会的流程设计了开幕式(幼儿准备动作)、预赛(幼儿分小组进行动作练习,每一组要求选派幼儿参加不同项目比赛)、决赛(组织幼儿进行小组竞赛,提升幼儿动作练习,培养幼儿的团队荣誉感)、闭幕式(统计“奖牌”、欢庆胜利),使幼儿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获得了社会、艺术、科学各方面的教育。这样将主题教学目标与幼儿体育活动目标相结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与学习特点出发,设计、组织体育教学内容,深化了主题教学的内容,让体育活动变成主题的一部分,体育活动也从主题活动中吸收营养,丰富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

二、实现区域体育活动中主题教学内容的融合,体现体育活动中的多元组合

教育内容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整合。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分析,幼儿在各个智能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强势智能区和弱势智能区,但各个智能区之间是能够相互做一定的补偿。陈鹤琴先生也提倡“把各科活动打成一片”。因此,在设计区域体育教学活动时,多考虑在活动内容上体现综合性的教育思想,整合其它领域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更好地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一个活动中获得多种收获。

主题活动内容丰富,幼儿在对主题教学中涉及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经验后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有时体育活动中可以帮助幼儿强化认知。在“吹泡泡”活动中,幼儿知道泡泡上会有五颜六色的花纹,很漂亮,很愿意追逐那些漂亮的泡泡,自然的得到了体能的锻炼。“纸儿真好玩”活动前我们为幼儿准备了挂历纸,报纸、皱纹纸、白纸、硬板纸等材料,幼儿在不同的区域中用来顶、跳、踩、跨、抛、在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纸有不同质地、不同颜色、很轻、易损坏的特点和可以折叠、撕碎、揉皱的性能。以发展幼儿跳跃能力为目标的体育活动“摘果子”,幼儿在活动中不仅获得了身体上的锻炼、心理上的满足,而且认识了各种水果,有时我们还要求幼儿分清摘的是哪个季节的水果,将它们分类摆放。

陈鹤琴先生说过“体育活动设计最好有音乐为之鼓兴,音乐是有节奏的,儿童素来喜欢听,假使体育活动同音乐结合起来,儿童的兴趣一定格外的浓厚。”所以,在组织体育活动时,我们经常考虑适当的背景音乐,有时是节奏鲜明的进行曲、现代节奏乐,有时是活泼诙谐的舞曲,让幼儿在音乐的伴随下运动,既健体又娱心。适当的音乐会为整个活动争光添彩。如:集体体育活动“走过沼泽地”,该活动主要让幼儿练习踩高跷走,发展幼儿平衡能力,但由于动作单调重复,幼儿容易失去兴趣,我们就选择了一首富有节奏变化的乐曲《卡门序曲》作为背景音乐,幼儿踩着高跷,随着音乐节奏快慢急缓的变化,脚步有时快,有时慢,跨过障碍,穿过“沼泽”,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体育活动“小球员”主要让幼儿练习用脚控球向前走,发展脚部肌肉的灵活性,我们选择了世界杯主题曲作为背景音乐,为幼儿营造出一场激烈竞争的足坛盛事的氛围,幼儿情绪高涨,参与积极性高。

数学素有“头脑的体操”之称,将体育活动与数学活动结合起来,就等于将身体运动与头脑运动结合,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锻炼了头脑。比如“捉单、捉双”将练习四散追逐跑与数学教育内容单、双数融合起来组织活动让孩子们在追捉、躲闪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巩固了对单、双数的认识;“喂宝宝”,则利用给不同形状的“宝宝”喂相应形状的饼干,来激发幼儿练习通过平衡木这一动作的兴趣,达到发展幼儿平衡能力的目的;“跳房子”则让幼儿在练习跳跃动作的同时巩固对数序及数的顺逆关系的认识。

三、丰富主题教学中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以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

将体育活动与主题教学相融合,要求教师有灵活的组织能力,在进行主题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班级主题活动的进展情况以及幼儿生成的热点问题,将主题活动迁移到体育活动中进行,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活动是自主的,自发的,是独立的,“个性”化的,因此,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也是随机的、多样的。

例如根据主题教学的要求组织幼儿进行的参观活动,它将体育锻炼更生活化,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连续走的锻炼,比枯燥的走步练习更吸引幼儿,实现了教育的有效整合。根据主题教学活动的特点,设计的区域体育活动课因为具有开发性、自主性、愉悦性等特点,更是能激发起幼儿的运动兴趣。它是教师根据主题开展过程中对幼儿身体动作及健康发展的要求设置不同的体育活动区域,提供相应的活动器械与材料,通过孩子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活动,使其身心得到发展。在秋天的主题中,教师们设计了“摘水果”、“捡稻穗”、“我们去秋游”等活动区域,让幼儿走在“田埂”上捡起“稻穗”、跳起来摘“树”上的“水果”、爬过“小山”去“秋游”,锻炼了幼儿的平衡、跳跃、攀爬能力;在“动物”的主题中,设计动物迷宫,幼儿走时每遇到一个动物,都要尽量的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声音,最后走出迷宫。这些活动的设计都是根据主题的内容,教师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原则而设计的。

四、开发主题教学背景下的区域体育活动资源,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结合主题教学内容,对活动场地进行全面的规划,合理设置各种体育运动区域,有效利用周围环境和空间,为区域体育活动提供充分的条件,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质量。同时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心理环境。形成平等、关心、友善的师幼关系与团结、协作、互助的同伴关系,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感到快乐、得到满足。

幼儿的发展存在阶段性,不同的幼儿其发展状况不同,因此在组织活动时教师需要关注个别差异,开发多种体育活动器材,提供种类、数量充足的体育活动材料及其他辅助材料,让幼儿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玩具、材料,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通过分析幼儿兴趣、要求、原有水平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结合点,及时调整玩具、材料,为幼儿的想像、创造提供较充分的空间,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开发利用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材料。

挖掘民间体育游戏资源。孩子喜欢自然材料,喜欢富有童趣的运动,结合农村特点,充分利用了农村的宝贵自然资源,制作具有农村特征的“自然玩具”,设计具有农村特色的区域活动,使活动符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经验。如:我们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竹子,作成了竹高跷、跨栏、小扁担、跳竿、竹梯等,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运动材料,使孩子玩得乐此不疲。我们还根据季节带着孩子走进田野,孩子们跨田埂、挑稻草、搬粮食,忙得不亦乐乎。这比在平坦的软质地、草坪上进行模仿活动更有趣、更能吸引孩子。

幼儿自主学习的特点篇6

幼儿教学活动是启蒙教育最基础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习兴趣,开发幼儿智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好幼儿教学活动,是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我们要灵活运用班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组织好幼儿的教学活动。班集体、小组、区域活动,这三种形式各有其特点,适合于不同教育内容和教学需要。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分析、判断,采用恰当的教育形式,组织好教学活动。

一、班集体活动

i.班集体活动的特点

班集体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带领下,组织全体幼儿一起进行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活动。班集体活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儿童获得某些知识和能力,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使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共同发展。幼儿在班集体教育活动中要学会遵守集体活动规则,学会约束自己,这对规范幼儿言行很有帮助。同时,幼儿还要学会倾听,争取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对培养幼儿的进取心和完整性格有帮助班集体活动,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掌握幼儿的个性差异。

2.班集体活动的教学方法

①研究好“教”的问题

确定活动的重点、难点及目标。教师要事先充分分析教材,确定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具体实施中就会游刃有余,较好地达到目标。

确定活动材料的性质、材料多少、材料何时出示。这些看似细小的环节,也能影响活动的效果。

确定教学活动的形式。确定幼儿座位的摆放,是围成半圆还是让幼儿坐在桌边,或坐在地板上。这些措施会影响幼儿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气氛。

确定教学策略。教师要针对不同性质的活动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如角色扮演、言语提示、提供材料、幼儿操作、幼儿游戏、言语强化等。

②研究好“学”的问题

分析学习内容的特点。一般来说,学习内容可以分为认知的、情感的和运动动作,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一学科领域内容可能涵盖多个学习内容,或认知与情感相结合,或认知与动作相结合,教师在组织教学前,要充分分析学习内容的特点,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法。

分析、了解幼儿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存在儿童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会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一是要注意某些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特别是数学,因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从教学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二是新知识必须适合幼儿的学习能力,适应幼儿原有的认识结构。三是要预知幼儿学习新知识将可能面临的困难,可能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准备。四是要针对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准备难易不同的问题、操作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

③研究好“教材”问题

教材是活动的内容,是教育活动的中介。教材必须适合幼儿所处的发展阶段,教什么内容,程度深浅,要符合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并最大限度地引起不平衡,使幼儿产生同化或顺应活动,使幼儿扩大原有知识结构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3.班集体活动的形式

首先,健康领域的有关的安全、卫生等常识;社会领域中有关社会的观念、行为规范、活动的规则,必需的社会知识或概念;某些技能的传授,如工具、物品的使用方法等;人类优秀文化传统,如古代的诗歌、童话等。其次,幼儿都感兴趣的内容,或不需要幼儿探索、个别化学习的内容,如讲故事,学唱歌曲、体育游戏等均可以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当然,这些内容也可以以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进行,只是效益不如班集体活动。

二、小组活动

1.小组活动的特点

小组活动是指将一个班级分为两组或三组,每组由教师带领开展不同内容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再交换。分组教学能够解决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的情况,使教师能更好地关注每个孩子,事实上小组活动只是小型化的集体活动。

2.小组活动的教学方法

小组教学活动和班集体教学活动一样,要注意“教法”“学法”“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空间上要避免相互影响。两个小组要安排在不同的区域,如一组在教室,另一组在卧室,或者一组在教室,另一组在美术活动室或电脑活动室等。其次,如果小组活动是要交换的,两小组活动的内容要避免重复,既两组内容不能有先后之分。如一组是认识“蜻蜒”,了解蜻蜒的特征和习性,另一组是于工制作蜻蜒,事实上,第二组活动的开展要有第一组活动的基础,教师会在指导幼儿制作时就引导他们了解蜻蜒的特征,但在交换小组后,这一组还要进行认识活动,对这组孩了来说,他们的学习是重复的,学习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缺少挑战性和新颖性。第三,确保小组活动的正常交换,使每个孩了能获得同等的学习机会。

3.小组活动的形式

小组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分成两组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适合分组,这类小组活动也可以在活动区中进行,如一组是计算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在益智区进行活动,一组是语言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在语言区进行活动。第二种方式是班集体活动之后的分组。如数学活动“10的加减”,教师先进行集体示范讲解,引导幼儿了解分合,然后根据孩了的不同水平,设置3-4组不同的操作内容,幼儿分组操作。第三种方式,是幼儿分组到功能室的教学活动。由于空间和指导的方便,一般功能室活动需要分组进行,如在同一个时间段,一个班的孩了可以分成两组,一组美术活动室,进行美术活动,一组在科学发现室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或者一组在教室活动,一组在某个功能室活动。教学内容放在功能室进行能够充分利用功能室的条件,节省教师准备材料的时间,由于空间大,更有利于幼儿活动。而有些在功能室进行的幼儿自选活动,则属于游戏活动。

三、区域活动

1.区域活动的特点

区域活动又称区角活动,指幼儿在班级中创设的学习性区角中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本文中所指的区域活动是介于集体教学活动与自主性游戏活动之间的,呈半开放、半松散的特点,是一种学习性的“区域活动”,是狭义的“区域活动”。现在,许多幼儿园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教师会结合主题在活动区中投放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在活动区中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每个区域教师都有设定的目标和幼儿的关键经验。孩了在这种“区域”中活动,能够自主选择区域和活动的内容,自己主动运用材料操作、探索;而且孩了可以按自己水平,按自己的认知速度进行学习,同样的操作内容,有的孩了一次、两次就能完成,有的则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应该予以认可,但最终都要达到预定的目标。

2.区域活动的教学方法

幼儿自主学习的特点篇7

关键词:行动导向幼儿心理学任务教学

《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其学习内容包括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如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对幼儿进行教育。这门课的特点是心理学名词术语多,理论内容概括性强,比较抽象,中职学生普遍未修《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对于《幼儿心理学》里涉及的基本术语、理论、概念普遍难以理解,同时,《幼儿心理学》开课时间一般在中职一年级,学生普遍在没有接触幼儿、没有在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的情况下接触课程,书中关于幼儿心理年龄特点的阐述以及具体的教育措施对学生来说显得遥远而空洞。因此,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感觉理论难、空洞,与幼儿园实际联系较少,学习起来兴趣不大,学习态度上比较被动,学习效果不显著,经常是背了就忘了。怎样让学生对这么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感兴趣,学习态度积极,学习效果显著呢?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能为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一、行动导向理念下《幼儿心理学》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结合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需要重新对《幼儿心理学》的教学目标进行思考,并重新定位。教育部2012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特别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具备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技能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来,《专业标准》提示我们把握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着眼点―注重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简而言之,职业行动能力由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专业能力构成。这三种能力的获得,是不能通过以教师传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唯有通过“做”,在“做”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操作进而逐步自我构建的。

在行动导向理念下,我们尝试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赋予学生工作者的角色,这种地位的变化和角色意识有利于兼顾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能力目标的共同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程中,教师以“能遵循幼儿心理特点进行幼儿园教育与教学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幼儿园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在具体章节里,我们可以设置一些与幼儿园工作情境相关的核心的实操任务,如“感知觉”这一章里,设置“设计符合幼儿感知觉特点的背景画”或“以幼儿感知觉特点为基础,设计一组以故事背景为题材的教具”等这样实操的作务,在“幼儿的情绪情感”这一章里,设计“根据幼儿情绪调控的特点,在区域环境里创设幼儿可适当宣泄和表达情绪的环境”这样的实操任务,用这样的实操任务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任务、项目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幼儿园具体工作过程相结合,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实践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操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获得对幼儿心理活动特点的认知,掌握分析幼儿心理特点的方法,并依此解决实际问题。

二、行动导向理念下《幼儿心理学》教学内容的重组

传统教学理念下,《幼儿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上,是按“概念、规律、运用”这样的主线进行展开,这种内容结构注重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主要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而在“做什么”“怎样做”这样的与实际应用能力相关的回答较少。而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应用,而非理论的分析与概括。因为,我们的教学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在教学内容的重组上,突出教、学、做一体的特点。

其一,在整体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减少纯理论环节,增强与实际应用相关的章节,如减少幼儿心理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理论等内容,强化儿童认知发展、儿童情绪情感能力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等与幼儿园实际应用更相关的内容;其二,在每个章节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改变“概念、规律、应用”这样的以知识体系统领的编排方法,而是将每节内容转化为一个一个的项目,项目下设置相应的任务,学生在完成大的项目、任务的基础上既能获得幼儿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认知,又能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三、行动导向理念下《幼儿心理学》教学与学习的变革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所有感官都参加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内容,以“任务”形式呈现,“任务”是根据“职业活动”的相关内容制定,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做中教,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做中学,教师在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或可能自主获得新知的基础上,整合知识,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也获得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这对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意识与技能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

同时,行动导向理念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以“抽签定组”“分任务定组”“随机分组”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小组,并在过程中不断促进小组的成熟与成长,让学生根据下发的“任务”进行任务书的解读、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与信息,独立进行工作。这种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及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能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中的协调、沟通、矛盾的解决等,这与《专业标准》里强调的幼儿教师工作强调的合作精神与技能相吻合。

比如,在《幼儿心理学》中“幼儿注意的发展”这一节内容里,针对“幼儿注意的特点”进行任务教学。首先,学生自行进行分组,教师下发任务书,布置任务“设计一组符合幼儿注意特点的教具”;其次,小组自己搜索相关的教具制作的信息,准备制作的材料,并设计相应的教具,教师在这个环节只起巡回指导的作用,具体的决定由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具体做出;接下来,成果展示环节,各组进行任务成果的展示,并接受检验;最后在360度的完整评价下,对教具进行重新的检验与改进,在提升的基础上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再次进行实践检验。

总之,以行动导向理念指导《幼儿心理学》教学,让任务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讨论任务、分析任务、操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顺利建构起知识结构,同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积累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关的学习体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并对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技能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行为”“活动”与“行动”辩――“行动导向”教学管见[J].职教通讯,2003,(01).

幼儿自主学习的特点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幼儿;自主学习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幼儿为本,体现教育的本质。幼儿才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加强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幼儿实践、探索、研究的能力,引导幼儿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分析、探究,逐渐让幼儿成为有见地、有自信、有思维,敢于独立的孩子,进一步推动幼儿个性和谐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幼儿自主学习的关键性因素,是促发幼儿积极学习的基础。幼儿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动机、求知欲望,促进幼儿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1.提高幼儿志向,激发学习动机

幼儿志向的培养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对未来目标的一种期望。志向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幼儿学习动机。因此,提高幼儿志向,使其达到一定的水平,便能促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的融入,能有效渗透幼儿教学的目的性教育,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学习典范,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索成功人士幼儿学习时期的励志故事,并将其制作成Flas等幼儿易于接受的形式,让他们在观看的同时,感受典型事例,提升自身的志向水平,从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2.培养幼儿求知欲,保持学习热情

幼儿好动、好奇的年龄特征,使他们很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影响,教师巧用多媒体的特性进行教学,则能抓住培养幼儿求知兴趣的最佳时机。例如,教师可以在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颜六色的鲜花图片时,适时显示简单的问题:“花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其重点不是要幼儿能回答出所以然,而是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开动脑筋,从而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然后,教师再进行问题的讲解,要以简单易懂为出发点,让幼儿搞清楚问题,引导幼儿提出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多媒体演示与提问的过程,能使问题更具生命力,更加生动形象,起到维持幼儿学习动机的功效。

3.恰当的激励,加强学习动机

幼儿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教师也应该保持满腔热情来关心每一位幼儿,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爱与期望。但在多媒体教学时,一些教师容易忙于展示课件,忽视对幼儿的激励,幼儿做得再好,也难以得到教师的表扬,学习动机自然难以维持。因此,此时教师应更加注重适时的语言激励,甚至通过多媒体设计语音评价以表达对幼儿的期盼。尤其是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幼儿,要善于挖掘出他们身上的亮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多媒体教学支持幼儿自主学习实践

在实际的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重难点,教师要以简单为出发点,采取比较容易的教学手段使幼儿易于接受,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而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到幼儿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突出教材重点,更加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直观演示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实践。

例如,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手绘的形式进行示范,这导致范图的尺寸比较小,而且授课速度比较慢,再加之教师背对着幼儿,且通常不会考虑是否影响到幼儿的视线,造成了教学时间的浪费,课堂效率不高。多媒体教学的融入能全面地解决上述问题,图像不仅更大,而且更加清晰,色彩方面选择更多,教师可以直接与幼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讲解,及时掌握其接受情况,这样的绘画教学使幼儿看得清楚,也听得明白。若是幼儿有疑问,教师还能再次通过计算机进行演示,加强细节的处理。多媒体教学的实施,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教材内容,而且能将节省下的时间留给幼儿自由创作。

又如,在“春天的电话”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系列电话铃声,当成功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时候,立刻开始播放关于春天的画面:“叮铃铃”一声春天的铃响,将冬眠的小动物们统统唤醒了,原来是孩子们邀请小动物在春天阳光的沐浴下做游戏,接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将教师课件中展示的窗帘拉开,自行操作里面设计好的小动物,整个过程他们无论是参与、演示以及表达都显得无拘无束。从而使幼儿体会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加深了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多媒体教学加强幼儿自主学习新体验

信息时代的来临,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幼儿自主学习带来了更多的新体验,丰富了幼儿的学习方法,加深了幼儿学习的内涵,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保护水资源》、《爱护地球》等相关主题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在组内进行自我辩论,然后筛选出优胜者参与全班的辩论比赛。获得优胜者称号的幼儿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会更好地去发展自己,他们必定会督促自己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在家长的配合与监督下一起在网络上查到更新、更有利取胜的相关资料,这样才能在最后的比赛中滔滔不绝地发表观点,而且有根有据。没有参与到比赛中的幼儿也不甘落后,在台下显得跃跃欲试,他们听着台上同伴们精彩的演讲,也渴望能拥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这样的主题辩论活动,能让幼儿更加努力地学习,为了展现自我的机会,为了让自己的才华得到别人的肯定,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

多媒体技术创新幼儿自主学习方式

幼儿自主学习的特点篇9

关键词:指南集中教育活动

一、引言

集中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主要手段,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集体教学活动能使幼儿快乐而又有效地学习,所以组织好集中教育活动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

幼儿园教育活动时,应该是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幼儿的情感。而要更好地组织集中教育活动就必须将《纲要》和《指南》结合起来,以《纲要》的精神为指导,借助《指南》的帮助,科学地设计教案、组织教学和评价与反思。现在我国推行的《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成为指导组织教学的标准,因为它更具有操作性。《指南》是按照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个领域来表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和教育建议的。在每个领域的开始部分,都用概括性的语言扼要说明了该领域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价值、教育要点和特别注意事项,同时通过确定的目标来表示该领域中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内容、为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各学习领域的核心价值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更好地组织集中教育活动。总之,在《指南》背景下,提高集体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1]

实施《指南》要把握以下四个要点:

1.“重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从以上四个要点中,我们发现在《指南》背景下教育活动,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却起主导作用,是其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了解幼儿是组织好集中教育活动的关键;设计教案时,环节要体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不断激起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一步步引导幼儿实现有效的学习。因此,我将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明在《指南》背景下更好的组织集中教育活动。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二、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

一个优秀的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而教师的综合素质则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为了保证每一次教学活动都能顺利完成,要不断提高知识储备和技能技巧的水平,不断积累教学中的宝贵经验,只有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才能更好地制定科学的目标,让幼儿在科学的教学组织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使之实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如果教师的知识技能差,教学质量不仅不高,甚至会让人们认为这样的老师是在“误人子弟”。

因此,教师提高知识技能是更好地组织集中教育活动的重要准备。多阅读一些关于学前教育的书籍,多在心理学的海洋里发现幼儿的奥秘,多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让自身素质不断提升。

三、教师应深入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等

“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同样地,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从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水平出发,才能做到考虑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根据《指南》中各领域的目标要求,我们可以知道3~4岁、4~5岁、5~6岁的目标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要求三岁幼儿去达成五岁幼儿所能达成的目标,因为他们身心发展的局限性,这是不适宜的。当然也不能说,我们将六岁幼儿的目标定在三岁幼儿所要达成的,因为这也太过于简单,是没有意义的。哪怕是同龄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也是有差的。更何况说是差几个月的幼儿。要想使活动目标更加科学和具体,就必须了解幼儿。

因此,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等是组织好集中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多去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多去观察幼儿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为我们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提出了基本的要求。他认为“教育应走向大自然、回归生活”,对于他的教育理念我很是赞同,幼儿园的集中教育活动排排坐的组织形式应该得到改变,幼儿的一日活动作息时间和内容安排应该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调整,集中教育活动不应只局限于室内活动,应该让幼儿走向自然,那才是幼儿探索好奇、自由呼吸的天地。这符合《指南》中尊重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的原则。

我们知道,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他们的认识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在创设坏境时,要突出主题,材料投放也要有层次性、科学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总之,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是更好地组织集中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2]

五、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教育观念

具有科学的教育观念是更好地组织集中教育活动的思想基础。就像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时代一样,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一个教师如果还只是停留在过去的教学思路里,在这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迟早会被淘汰掉。总之,科学的教育观念关乎幼儿的健康、快乐、全面的成长。就比如说,以前古代以胖为美,而现在以瘦为美,现在我们就很少去说一个胖子长得很美。

过去我们只要教会幼儿知识技能就好,但在幼儿园中那样的教育观念是不对的。我们对幼儿的培养最重要还是培养他们的兴趣,而不是将他们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他们。一个教育观念良好的教师会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这就是《指南》中所提到的要重视幼儿学习品质。但有的老师,他们往往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他们是目光短浅的。

六、结束语

假如幼儿是飞在蓝天的风筝,那么教师就是那根长长的拴住风筝的线。“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引导的方式”,是在《指南》背景下更好地组织好集中教育的最好的诠释。

今后,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技巧,深入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学习特点等,让他们在丰富的教育环境中学到知识,体验快乐,让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得以提升。

每天能多学习一点,多关注一点,多提升一点,多改变一点,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有品位的教师。

参考文献

幼儿自主学习的特点篇10

一、丰富的材料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首要途径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操作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能帮助幼儿完成教学过程,因此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要求,投放操作性强、趣味性强、游戏性强的活动材料。为了能使幼儿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游戏材料,对幼儿主动学习精神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可在同一区域内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如现成和自制的科学玩具、分类图片、分解盒、计算盒,幼儿可操作的或参与制作的废旧材料等。然后教师把分类图片、计算盒、分类盒这些对幼儿来说比较枯燥的活动材料重新设计,创造出一套可爱美观的“神奇的夹子”系列玩具,让幼儿通过这小小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塑料夹,为螃蟹和毛毛虫夹上可爱的脚,为太阳夹上美丽的光芒,为孔雀夹上漂亮的羽毛。这样在动手操作中,不仅帮助幼儿进行了分类活动,练习了加减运算、数的分解组成,而且他们积极动脑,根据夹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把这些美丽的事物打扮得更漂亮、更活灵活现。比如:幼儿把孔雀的羽毛打扮得更漂亮,而在打扮羽毛的同时,他们又利用塑料夹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大小进行了排序活动,这样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又如: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数的概念,在数学中可采用一图寓多解、多题求一解的方法,在看图算题中选用一幅图画包含许多算式的内容。例如:挂图上的六辆车,从种类上看,有五辆汽车,一辆摩托车;从位置上看,有四辆在桥上,有两辆在桥下;从颜色上看,有三辆黑色的,有三辆红色的。然后运用已学过的交换定律,幼儿很快便能写出算式。在以后的7、8、9、10的教学中,教师只须出示一幅画,幼儿就能根据图上的内容,自己列式。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始终探索、积极思考。

二、教师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必经之路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教师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直接教授上,更多地体现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我认为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时不要急于打断幼儿的活动,要先观察幼儿在玩什么,然后再依据幼儿已有的思路开展教育。

如在大班分类活动中,通过学习,教师请幼儿把动物按照胎生的和卵生的进行分类。有的幼儿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分类,而是自顾自地在摆弄图片。观察的教师没有立刻阻止他,而是参加了幼儿的活动,发现他正在把动物卡片按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分成三种。这时教师表扬他分得很好,然后又进一步帮助他了解什么是胎生动物、卵生动物,并根据幼儿对动物认识的深浅程度,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外形、特征(冬眠和不冬眠、四条腿和两条腿的、吃肉和吃草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等),并根据动物的这些特征,启发幼儿再分一分,看一看还可以怎样分、是根据什么分的。这样幼儿的学习兴趣更高了,小小的分类桌边吸引了更多的求知者。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