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析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9:55

环境分析方案篇1

关键词:环境治理;复杂地质条件;矿山地质环境;对策分析

1多矿区复杂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优化

1.1加快矿山植被恢复

根据对拥有多矿区的成矿地区进行分析得知,一般具有多矿区的城市,都是在我国过往经济开发中占有主体地位的矿产城市[3]。在我国处在于计划经济时期都经历了大规模的开采,更有一部分是我国重要的矿产基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新矿区的开发,这些老矿区也步入历史的长河之中。在拥有多矿区复杂地质环境的矿山开展治理工作时,首要任务是对在开采中被破坏的矿山植被进行治理。要求当地政府加快进行如何恢复矿山植被进行规划,并将每年的植被恢复达标率作为矿采资源开采的约束性指标。同时对矿山植被恢复加大扶持力度,当地政府应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扶持,促进矿产企业对植被种植的积极性,弥补绿色矿山在建设初期的高成本。当地政府应对矿产企业的开采活动加以规划指导,在保证矿产企业正常盈利的前提下,维持矿山生态环境的现状。同时,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投资力度,加强财政支持下,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

1.2对矿山周围地区进行地形恢复

在提升政府在矿山环境治理中监管职能的同时,也需要使矿产企业明确自身在治理工作中的责任。矿产企业应加强矿产资源的整合力度,同时,保证矿产资源的开采秩序[4]。通过这样的方式明确其进行矿山治理与环境保护的职责。其次,应积极将开采后的矿山开展地表的平整工程,对于在开采矿产资源过程中造成的矿山地表环境破坏,依照“谁受益,谁治理”的基本准则,要求矿物开采责任人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对于没有找到责任人的,由其企业承担治理责任。对矿山周围规模大小不等的碎石堆、土坑,利用大型机械设施进行回填、压实。在靠近边坡的地区采用人工或轻型设备进行作业,预防山体滑坡的发生。在地表恢复的同时应考虑排水工程要求,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水土流失。

1.3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在进行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时,除政府与企业的重要责任外,还需要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矿山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可以通过增加环境治理保护宣传提高民众对矿山环境治理的了解与认识。例如采用报纸、电视、网络、讲座等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进行居民教育。随着宣传力度的增加,当地居民对治理工作内容的了解越充分。只有使当地居民充分的参与到矿山治理中来,才能提高矿山环境治理工作速度[5]。相对的,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才会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活动,政府与企业的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也有了相应的监督与管理,假使企业在环境治理工作中有懈怠现象,当地居民可以及时向上级反映,保证环境治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2实验论证分析

为保证本文提出的多矿区复杂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实验论证。实验对象选择某一多矿区矿山具有相同地质特征的两坡进行实验。其中一个实验区域采用本文设计的方案进行环境治理,另一个则采用原有的环境治理方案。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选取采用对比治理面积增长率方式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评估。本文采用的治理方案有效的提高了环境治理的速度。为保证本次实验结果的严谨性,我们在研究期间对矿山环境进行多次调查。如表1所示,在对矿山环境进行第一次检测时,矿山环境恢复的面积不足63%,经过几次实验,通过使用本文采用的方法,矿山环境恢复的速度在不断地提升,在进行最后一次实验时,环境治理的速度高达83%。同时,将本文采用的方案与原有方案进行对比也可以看出,本文采用的治理方案有效的保证了矿山环境治理的成果。

环境分析方案篇2

 

引言

 

通过对我国海洋区域环境的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可知,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针对我国海洋环境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相关部门及政府单位理应积极开展相应的污染治理工作,不仅仅对污染情况进行治理还需要对海洋环境内诸多不合理开发情况进行管理和约束,通过区域化的治理与管控,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1.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研究

 

20世界末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程度得不断提升,国内主要江河海域都已经被大量污染物所影响,国内重要城市近岸三分之二的重点海域也已经受到营养盐污染[1]。通过国内相关部门的整体调查可知,国内辽河入口、胶州湾、长江入口、大连湾区域、杭州湾、闽江口、珠江口以及乐清湾等海域环境的污染情况较重,且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率的不断加快,这些重点海域的污染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大部分海湾以及河流口的海域污染情况日益严重。

 

经过海洋污染调查相关部门对我国主要入海口的海域污染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直接导致其将会受到沿江、沿海居民城市生活污水、人畜粪便、造纸工业废物以及食品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影响。其中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的污染物对于入海口海域的污染影响较重,是导致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持续加重的主要原因[2]。

 

从2004年至2012年我国海洋沉积物质质量检测结果表明,国内大部分海洋区域环境的沉积物质量总体上保持良好,部分海域在持续性的海洋污染治理工作下仍旧保持着较好的生态样貌,但是,仍有部分海域环境及近岸海域遭受着较为严重的沉积物与污染物的影响,一些重要海湾与河口更出现沉积物污染严重的危害性情况。

 

通过对我国近海、近岸以及远海海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查可知,海洋沉积物主污染海洋环境的主要危害性因素之一,其中所包括的铅、砷、滴滴涕、汞、铜、镉、、石油类、硫化物、多氯联苯以及有机质等物质都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我国锦州湾、珠江口海域以及大连湾,近几年来都出现了严重的沉积物污染情况,并且污染情况仍在持续加重,部分区域内残留的铅、镉、砷、滴滴涕以及大肠菌群更达到较高的层次,严重危害海域附近的生态环境,更会对海域附近居民造成极大的影响[3]。

 

2.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案研究

 

2.1提高海洋环境的监测水平

 

有关部门及政府监测单位应当积极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化技术,在海洋环境探测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利用新型遥感仪器,实现水生探测以及卫星遥感遥测,在传统海洋环境及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海洋环境的监测水平。

 

针对我国传统的探测方式,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对技术手段进行改进与创新,实现自容式、直读式、拖曳式、坐底式以及船载式的水生探测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探测设备的自动化运行与回收,利用这些先进的自动化监测设备对区域环境内的垂直剖面上的海流分布进行监测,为今后的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2.2加强海洋污染治理试验区的建设

 

海洋污染治理试验区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重点污染区域的管理与整治工作,对于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具有示范作用,能够充分提升海洋污染治理的复合性与累积效应。针对我国不同海洋污染环境的治理情况,相关部门及政府污染治理单位应当抓住导致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的海洋环境内积极建设海洋污染治理试验区,通过治理实验以及关键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加强有关部门对不同污染情况的治理效果,通过对重点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区域环境进行封闭保护,建立海洋污染治理试验区,以此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

 

2.3健全海洋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

 

自1987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多个涉及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多项行政法律法规的保护措施,通过对涉海领域进行资源与环境保护,充分提升了我国海洋环境的整体安全性。

 

促进了我国海洋资源与海洋管理工作的综合治理。随着我国海洋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在生产运营过程中涉及到了很多法律法规所未曾涉及到的问题内容,这就导致我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很多企业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在海洋环境资料的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与破坏,严重影响着我国海洋环境的整体平衡,致使沿海居民与重要港口海岸遭受污染问题的影响,严重降低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我国政府单位及相关组织部门应当根据分工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进行调查,根据不同区域内的海洋污染情况及企业单位违法开采与生产的情况,实施相应的改革与处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保证实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进一步提升我国法制工作的实施力度。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海洋污染问题的治理工作是我社会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重点内容,将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纳入我国法制化的轨道,更是我国政府部门现阶段应当关注的主要内容。

环境分析方案篇3

关键词:深基坑;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某下穿主线道路的地道桥结构采用单箱双室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暗埋段结构长480m,总宽19m侧墙0.7m,中墙厚0.6m,单室净宽8.5m。总高7.1m,顶板厚0.7m,底板厚0.8m。地基处理采用80cm厚片石抛填挤淤+30cm厚级配碎石垫层+10cm厚C20混凝土垫层,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不低于180kpa。两端各设20m长的遮光段,为U槽钢筋混凝土结构,顶部设遮光横梁。

该工程对城市旧城区交通及周边居民日常出行产生巨大不利影响,导致交通疏导组织难度大;业主要求该项目在3个半月内完工并通车;施工场地狭窄受限,各市政管线种类繁杂,密布其中,施工相互交叉;环保要求高,各种噪声、粉尘控制难度大;该地段水文地质情况为高水位、软土地段,邻近的大部分建筑为6层普通砖混建筑结构,老建筑大多建于1990年左右,新的一些建筑多建于2000年左右。北端西侧房屋离暗埋段地道桥边距离仅为10m,该楼为6层砖混结构的商业用房。周边有大量市政地下管线且部分管线无法迁改,给基坑施工及周边建筑物、市政管线安全运行带来极大的难度与风险。

2深基坑支护方案的分析

2.1拉森Ⅳ型钢板桩+基坑坑外锚拉+双围檩+内支撑

2.1.1支护结构技术参数、施工内容及造价

基坑周边刷坡及桩顶土方下挖2.5m~3m减载,使最终基坑开挖深度降低至5.5m,采用12m长满打拉森Ⅳ型钢板桩,横向外侧6m处纵向@5m布置插打同类型钢板桩设锚拉点,采用2根规格15.24mm预应力钢绞线配套oVm15-2锚具张拉(单根张拉力15t)成锚固自稳结构、桩身上部及1/2处设置钢围檩使用双拼Ⅰ36a型钢,桩身1/2处采用钢管内支撑609×16@5000mm待安装后在活络端逐根施加轴力35t,降水采用管井降水至基坑底部以下。经计算基坑每延米造价约0.45万元。

2.1.2方案优缺点

优点:适用土层范围广,周边无建筑物影响的地段。属常规施工,进度较快,费用较低。施工用电量小,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围檩、内支撑及钢板桩可拆除拔出后周转利用。缺点: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基坑内外同步降水周期较长,插打设钢板桩时噪声大,对居民生活有很大影响。在较短时间内一次性投入各类周转材料种类多数量较大。土方开挖分层分段施工,受下层围檩和内支撑施工及占用空间影响,后期土方开挖进度慢,泥砂易渗水排出导致止水效果差,对周边建筑稳定易产生较大安全隐患,在横穿的雨污水管处无法打设钢板桩,支护及后锚反拉预应力结构宽8m,施工进度为1.2个月,沿线需改迁5条市政管线,改迁工程量大,占用大量施工场地导致可利用场地狭窄,现场各类机械布置穿行困难、回转空间小,极大影响其他项目同步施工。

2.2钻孔灌注桩+止水帷幕+单排水平内支撑

2.2.1支护结构技术参数、施工内容及造价

钢筋混凝土C25灌注桩800@1000mm(配筋率1.1%),桩长18m。三轴水泥土搅拌桩650@450mm。C25混凝土冠梁尺寸为1000mm×600mm并预埋支撑连接钢板,设置单排内支撑钢管609×16@6000mm,挂网喷射C30混凝土δ50mm。支护桩采用单排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止水帷幕采用单排三轴水泥土搅拌桩套接一孔法连续施工,冠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内支撑安装后逐根施加轴力30t,桩间土防护采用挂网喷射混凝土,外部采用管井降水,内部降水采用随土方开挖设集水坑明排抽水。随土方开挖挂网喷射混凝土。经计算基坑每延米造价约1.13万元。

2.2.2方案优缺点

优点:基坑支护体系安全系数高,支护效果好。属刚性支护结构,适合深度超过15m、主体结构施工周期长的深基坑支护项目。缺点:占用大量施工场地,需倒运并排放大量泥浆,工序多,机械施工耗电量大,投入机械人力较多,为保证止水效果需配套施工三轴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支护结构临建工程结构宽达1.7m,施工进度为1.5个月,并且沿线需改w2条市政管线,费用极高经济上不合理,方案难合理通过,横向雨污水管处无法打设桩基。

2.3Smw工法桩+单排内支撑

2.3.1支护结构技术参数、施工内容及造价

三轴水泥土搅拌桩850@600mm,桩长18m。内插H型钢H700×350×25×25@1200mm,型钢长19.5m,按隔一插一的方法布置。C25混凝土冠梁尺寸为1200mm×800mm,单排内支撑钢管609×16@4800mm。采用单排三轴水泥土搅拌桩套接一孔法连续施工,在干燥状态下涂抹减摩剂,待搅拌桩完成30min内,由导向轨定位、插入H型钢,接头相互错开,使其形成地下连续支护墙体。后施工钢筋混凝土冠梁并预埋支撑连接钢板,钢管内支撑分节制作采用法兰盘螺栓连接,待安装后在活络端逐根施加轴力35t,土方开挖分层分段开挖到位,根据支护结构变形监测情况及时对支撑进行二次施加轴力至50t~60t。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基坑回填完毕后拆除内支撑。液压千斤顶起拔器夹持H型钢顶升松动后振动锤拔除。经计算基坑每延米造价约0.63万元。

2.3.2方案优缺点

优点:适用土层范围广,对周边环境影响小,无须开槽及钻孔,无泥浆等废弃物产生,止水挡土合二为一,连续施工止水效果好,分段施工施工缝容易处理,投入机械人力相对较少,工序相对简单,成桩质量可靠。型钢插桩可适当调整位置以避开雨污水管位置,及时对基坑降水,土方开挖遇水可明排水处理,主体施工完毕H型钢可回收再利用。缺点:机械施工用电量较大,型钢插桩定位精度高,需掌握好插桩时间。属柔性支护结构,不适合超过15m的深基坑。

2.4支护控制方案选择

在深基坑开挖过程及开挖成型后,基坑周围的支护组织控制工作是整个基坑工程的重点项目。具体实施时,应采取以下几点方案:①基坑边开挖、边支护,两种工作共同进行时,由于空间不足而导致两者不能同时进行施工,因此在共同工作时,支护工作可采用人机结合式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既可提高施工速度,又可提高施工后的美观性;②基坑支护时,由于支护结构属于隐蔽工程,因此相关施工人员经常在此分项工程中进行偷工减料施工,最终造成支护结构不能起到原有的设计效果,从而对后续施工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对所施工的建筑造成相应的质量不稳定的情况;③基坑开挖时与支护施工同步进行,对开挖施工的质量及开挖进度进行管理,避免产生挖掘工作由不同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防止产生因施工工序不衔接而产生安全隐患及施工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同时,由不同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时,若出现质量问题或其他事故时,相应的责任较难追究;④进行支护施工时,选择合理的支护系统及支护材料、排水系统、支撑系统等,确保安全施工及施工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常见的深基坑方案做出了比较并指出了其利弊,希望能有效解决了在城市复杂环境下市政工程深基坑施工的诸多技术问题。深基坑开挖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并对其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对开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且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为以后相关施工项目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环境分析方案篇4

论文关键词:战略环境评价  水资源综合规划  层次分析法  郑州市

论文摘要:从战略层次上对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进行探讨,以规划水平年2010年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aj{p)对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进行多方案比较:方案一(回用型);方案二(节水型);方案三(增量型);得出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

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地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关于对有关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将战略环境评价介入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规划实施对环境长远的、潜在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或规划调整建议,消除或降低因规划缺陷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研究区概况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总面积7446.3km2,总人口715.99万;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其中,黄河流域占全市总面积的24.6%,淮河流域占全市总面积的75.4%;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29.6inln,年平均气温14℃左右。

郑州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10、河南省的1/2,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郑州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郑州市全面启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

2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内涵

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enviromn entalassessment,简称sea)是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e)的原则与方法在战略层次,包括政策、计划和规划上的应用,是eia从项目层次向战略层次的延伸和扩展。通过对一项具体战略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应用于决策中,消除或降低因战略缺陷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产生。

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属于规划层次上的战略环境评价,是对该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做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据此对规划编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否定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甚至破坏的内容,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环境的危害。

3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评的工作程序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9个步骤(图1)。

战略环境评价在规划方案编制的初期即介入,通过对规划方案的分析和初步筛选、确定评价内容和范围与编写环境评价大纲、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指标的确立、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以及环境影响减免措施制定等主要环节,得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制定跟踪监测与后评价计划;结合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以及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设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社会经济调查分析与评价、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评价、水利工程影响分析与评价等5个评价专题;在战略环境评价工作中充分注重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和公众参与作用的发挥。

4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体系

战略环境评价方法是指在sea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具体步骤中使用的技术手段、操作规程以及模拟模型等,这些共同构成了sea的方法体系。

参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t/t140--2003)的推荐方法j,结合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评不同评价环节的特点,本文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项目环境评价中采用的,可适用于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如专家咨询法、核查表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另一类是在经济部门、规划研究中使用的,可适用于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如费用一效益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等。在评价过程中,选取其中的两种或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某一环节的综合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各环节采用的评价方法见表1。

4.1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协调水资源、水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评价指标的筛选一般不宜过细、过多,应着重评价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区域性影响的因子。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区域社会经济、水资源利用、水质、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珍稀物种)、土地资源、环境卫生与健康等。

4.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指标体系应以评价区自然特征和现有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水资源开发活动所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目标来建立。郑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现有水利工程标准低,防洪和供水能力不足;水污染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山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与盐渍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力度不够。

综合考虑上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战略环境评价的总目标,设立相应的环境评价主题,合理确立各评价主题的环境保护目标,并将环境保护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评价指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的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层(a层)。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最终目的。

准则层。是衡量总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包含两个中间层:主题层(b层)和状态层(c层)。b层是描述系统层的主体结构,由5个环境评价主题构成。c层是描述各主题层应达到的最佳状态,由13个环境保护目标构成,见表2第2列。

指标层(d层)。是描述各状态层属性指标及评价的基础,包含22个评价指标,见表2第3列。

5规划方案环境影响比较

以规划近期水平年2010年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多方案比较。

5.1规划方案概述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二是提高污水处理率,增加污水回用量;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广节水措施。采取不同的实施措施可得到不同的规划方案。规划水平年2010年拟定的3个规划方案概述如下:

a.方案一(回用型)。以增加污水回用量为主,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区外调水量和节水措施次之;

b.方案二(节水型)。以强化节水措施为主,适当增加污水回用量、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

c.方案三(增量型)。以增加区内水资源开采量和区外调水量为主,辅以节水措施和增加污水回用量。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年拟定的3个规划方案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3。

5.2层次分析法(ahp)及多方案比较

5.2.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5_。该方法能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评价系统中相互关联的各要素按隶属关系分解成若干层次,并按照上一层的准则对其下属层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利用数学方法求解各层次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与各要素参数值一并作为综合分析的依据。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定性与定量指标两部分组成。其中,定量指标以规划方案中可量化的指标为基础,如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污废水排放率等;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评分法进行量化,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是否导致生态结构与功能变化等。通过分析规划涉及区域的环境特征,确定各层次的权重。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结合该研究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急需改善的现状,经济社会的权重略大于水资源,分别为28%、26%;考虑到水环境污染较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以及规划对本区域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等重要敏感对象的影响程度,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权重值均定为18%;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土地“三化”以及有效灌溉面积等方面,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因此土地资源权重定为l0%。结合ai-ip模型中各指标的具体情况,各指标参数的权重由区域环境特点及在相关因子中的地位决定,参数分值采用l0分制,以“l0,8,6,4,2”的等级分值依此代表影响程度的从大到小。各规划方案总得分由各分值乘以相应权重求和获得,分值越高,表示对总体环境的正面影响越大,负面影响越小。各规划方案最终环境影响得分可通过下式求得:

式中:e为某一规划方案环境影响最终得分;n为评价指标的类别数,(n=5);wa为i类别指标a层权重值;为i类~jjlj指标层权重值;wc为i类别指标c层权重值;wo为类nj指标d层(本身)权重值;e,为i类~jljj指标的专家评分值;m为i类别的评价指标数。

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战略环境评价ahp计算结果见表2。

5.2.2多方案比较分析

由ahp综合得分表明,如果本次规划不实施(即零方案),规划涉及的区域环境影响综合得分为一,从各项指标分析,区域水环境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水资源供需矛盾将继续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方案一的综合得分为694,说明在对水环境起到显著改善的同时,由于过于依赖污水回用,污水处理投资压力较大,污水回用量有限,社会经济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方案三的综合得分为564,说明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由于加大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方案二的综合得分为782,说明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全民节水意识的提高,较好地协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各方案中得分最高,是本规划的推荐方案。

6结语

环境分析方案篇5

1.内容:

(1)项目概况;

(2)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依据;

(3)项目需求及目标分析;

(4)项目建设选址;

(5)项目建设方案;

(6)外部配套条件分析;

(7)项目实施方案(含实施进度计划、项目法人组建方案、招标方案、实施代建制方案等;

(8)土地利用与移民安置方案;

(9)环境影响评价;

(10)投资估算;

(11)资金筹措方案;

(12)费用效果分析;

(13)社会影响分析;

(14)风险分析;

(15)结论和建议。

2.重点关注的问题:

(1)项目需求及目标定

(2)项目建设方案(建设地址选择、占用土地、建筑方案、公用工程等);

(3)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应特别强调实行代建制。政府直接拨款投资的项目,应重视招标方案的分析制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政策法规的要求进行。

(4)土地利用与移民安置方案。

对于以土地划拨方式用于国家机关和军事用地等项目的建设,应根据项目建设方案,确定永久征地和临时占地范围,进行征地拆迁影响的相关调查,分析拆迁安置计划是否符合项目影响人群的实际情况;对拆迁补偿方式和补偿金额、安置用房面积和安置地点、搬迁期限、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内容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盲目扩大拆迁规模的情况,拆迁补偿和安置措施是否存在人为降低标准,侵害居民合法权益的情况。

(5)环境保护措施方案及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可能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政府投资项目,应基于减少污染排放,强化污染治理,保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原则,结合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提出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对涉及自然及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应研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方案。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通常可包括在项目建设方案之内,而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报告则另成体系,由具有专项资质的咨询单位负责编制,并由国家或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审批。

(6)投资估算:

进行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的估算,并对建设投资及其构成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

(7)资金筹措方案:资金筹措方案评价包括:

①评价拟建项目采用的政府注资方式的合理性;

②资金来源的可靠性以及项目所需投资能否得到足额、及时供应;

③项目法人单位自筹资金投入在数量和时间安排上能否满足项目建设需要。

(8)费用效果分析

①政府直接投资的公益性项目的产出效果一般不能货币量化,应尽可能地采用非货币的量纲进行量化,采用费用效果分析的方法对项目建设方案分析比较,进行经济合理性评价;

②难以进行量化分析的,应进行定性分析。

(9)社会评价(社会影响分析)

涉及扶贫、区域综合开发、文化教育、体育、公共卫生等具有较强的社会发展目标的财政拨款投资项目,应重视社会影响的分析和评价,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识别关键利益相关者,分析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对项目的支持意愿、目标人群对项目内容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评价投资项目的社会影响,并在确认有负面影响的情况下,阐明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减轻负面社会影响的对策措施,并使措施方案能够考虑到性别、民族及其他社会差异因素,符合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

环境分析方案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档案;数字化管理;价值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这一方面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环境问题的严峻程度,因此,环保相关单位需要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环境问题的检测,并对检测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有效整理和归类,从而为技术人员分析以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真实的数据支持。

一、分析环境监测中档案管理所具有的价值

(一)分析环境监测中档案资源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根据档案学视角观察,环境监测中档案资源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记录各种环境问题,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并反映着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的真实情况。因此,环境监测中的档案通过数据形式能够真实反映出自然地理的实际状况,人们可以根据档案资料中的数据情况而分析当前的环境问题,并充分发挥这些资料所具有的历史价值。除此之外,环境监测中的档案资源还是对人类活动的实际情况最真实的记忆,因此,档案资源可以为人们研究和分析环境问题提供良好的资料支持,如将环境监测所得到的结果提供给人们研究环境治理的方法,其中治理的效果(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对人们认识环境问题带来帮助。由此可知,环境监测中的档案资源属于知识形态,并具有真实和唯一性,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这些资料不仅为人们治理目前的污染问题提供资料,而且也可以作为政府制度环境保护的计划以及方案提供参考。

(二)环境监测中档案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在科技信息档案中,环境监测的档案属于存储性的文件形式,其中还蕴藏着十分可观的经济价值。例如2008年,某市企业在扩建厂房的过程中,根据相关要求在厂房的周围以及附近的居民点中设立多个不同的环境监测站,并开展一周监测周围水质、空气的工作,从而有效掌握周围实际环境情况,并将监测的结果作为环境治理评价的主要依据,并将相关的环境作了评价报告。这一工作所花费的费用大约5万余元,但是通过企业于2015年中所提供的环境监测报告和相关的档案资料,使得政府部门对企业相关工作审查中节约了人力,如设置环境质量监控点等,而直接进行企业审查程序,根据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就可以极大地节省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经过计算可知,企业所节省的资金大约是2.2万元。

(三)环境监测中档案资源所具有的科技价值。首先,对环境情况进行监测就属于一项技术性工作,技术人员采用科学的仪器以及工具对大气情况进行监测,并将所得的数据群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研究特定历史时段的大气质量情况,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采用的检测技术、监测仪器以及数据分析,都包含着大量的科学技术,它是人类技术研究的重要成果,不仅可以作为学术交流,而且还能够推动相关技术的继续向前发展,这无疑是人类历史继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除此之外,环境监测过程中档案形式种类具有多样化,其中记载的内容也具有丰富性,如环境监测中最原始的数据、监测设备的档案以及分析和评价环境情况等,还可以为我国所提倡的环境质量策略——谁污染、谁治理提供参考资料,同时也能够有效减少因为治理分配情况而导致的事故纠纷问题。

二、分析环境监测中档案资源实施数字化的管理方式

通过分析环境监测中的各种档案资源信息,能够有效改善环境监测所出现的对象狭窄性情况,同时还能够充分保持环境监测中档案资源所具有的经济效益、历史价值以及科技价值。因此,对环境监测中档案资源运用数字化管理的具体方式做出如下分析:

(一)完善环境监测中档案管理的数据平台。第一,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体现就是对纸质档案进行电子化管理,因此,这就需要对当前环境档案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过程处理。如进行电子扫描、转码、信息保存和数据库录入等工作,经过此方式进行处理,使得环境检测中的电子档案能够在数据库中得以最有效的保存,并能够便于人们对不同的档案资料进行分类管理。第二,建立环境监测的数据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人们可以将环境监测中所得到的档案数据资源和文书资料进行有效保存,从而实现电子数据档案管理的高效化目标,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档案资料管理的空间,充分确保数据资源库能够最大限度被人们利用。第三,进一步完善网络中局域网平台,这便于不同科室中的工作人员能够加强业务联系,进而提升工作的效率。因此,在数字化的管理工作中,各个不同的用户都可以在网络化的环境中自行查询、搜索以及查阅环境监测过程中所得到的各项数据资源,这对工作开展网上审查工作、传输数据资源以及上报管理等工作都带来积极作用,进而提升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工作效率。

(二)加强对环境监测中档案资源的维护工作。目前,网络化普及对环境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积极作用。人们在网络化环境中进行档案资源的管理工作,就需要加强档案资源的维护工作,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的安全性。首先,建立和完善档案资源的数据库运用制度,环境监测所得到的档案资源十分宝贵,不仅在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其安全性,而且还要做好维护工作,从工作人员角度制定相关的查阅制度,这能够保证环境监测工作中所得到的宝贵数据资料可以发挥其最大化的作用。其次,建立良好的监督和审查制度,这是环境监测中的档案资料能够在日常维护工作中得到安全性的保护,如要求档案资料管理员严格执行档案信息查阅的审查制度,防止他人恶意泄漏、使用这些档案资源,若有违反规定的现象则要实施严格的惩罚,进而有效保障环境监测中档案资源的安全性。最后,建立档案资源紧急预警预案,这可以和公安系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发现环境资源档案中存在一些可疑行迹,则可以交给公安人员进行继续追查,达到有效防止环境监测中档案在数字化管理中出现违规使用的目的。此外,当档案系统中发生一些突况时,能够及时地启动紧急预案,使得相关工作能够采取有效方式而减少环境监测所的档案信息出现损失的情况。这既可以有效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性,又能够更好地发挥档案资源所带来的益处,从而促使档案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中为人们带来积极作用。

(三)提升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档案管理管理工作中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还离不开具有专业水平的管理团队,因此,对环境监测中的档案运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就需要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从而有效推进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进程。第一,在招聘档案管理人才方面,需要积极拓展渠道,从而使得社会中各个领域的数字化人才都能够积极了解和应聘档案管理相关的工作,从而为环境监测所得到的数据信息管理带来科学指导,进而提升档案资源的管理效率。第二,从目前环境监测档案管理现有人员角度分析,可以积极组织他们参与数字化档案管理相关的技术培训,一方面是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进而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以更科学的方式为人们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则是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从而更好地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第三,建立档案管理的专业化人才模式,在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今天,档案管理人员要重视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例如计算机的操作水平、数据库查询和维护技巧等,进而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切实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中实现科学性目标,因此,在环境档案管理的模式中,相关专业性的人才还需要积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原则,结合国际国内的先进技术更好地开展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

三、结语

环境监测是解决环境问题和有效治理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环保事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在监测环境问题中所得到的数据需要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整理。因此,档案管理需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积极地引入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其中数字化就是其中有效的管理方式之一,所以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出环境监测数据的价值,并运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从而有效提升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范建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的信息化建设探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05(17):88-90.

[2]唐辉.公共卫生监督执法档案的数字化管理问题探讨[J].卷宗,2016,06(08):9.

环境分析方案篇7

1引言

自从我国相继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两个文件实施后,我国水利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形势,也进一步促进了水利保护和发展措施、评估工作的开展,为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建设作出重大的贡献[1]。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水利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均是我国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环评能够有效推进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保护,实现水资源及环境的统筹与协调发展。

2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的重要性

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对保护流域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对因规划实施对水资源带来的不利影响有预防作用,可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的编制。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能够对生态环境保护局限性进行评估,反映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规划中的整体性、积累性和叠加性,为我国环境治理和环境项目的规划奠定基础,促进我国整体生态环境改进和完善。根据当前我国环境保护规定对我国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开发利用规划都应该在规划编制内对其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并且编写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说明和文章,作为后续法律规定的核实材料。因此,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与我国环境保护法律编制的发展具有一致性。

3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思路及重点

3.1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思路

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在其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早期介入、一致性和整体性3个原则。在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思路确定的过程中,首先确定3个原则的重要性,对其项目或规划方案的整体布局、整体规模、开发时序等内容进行环评,累计环评的影响,实现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思路的基本创建。其次,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思路中必须明确水利规划工程的整体评价内容,才能够加强水利规划环评的有效实施,保障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及环评结果的准确性。在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内容包括规划、分析、影响识别、评价指标、环境影响、环境跟踪、公众评价、公众建议等内容[2]。因此,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思路的确定对我国流域生态环境、水利规划方案建立和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3.2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重点

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的重点内容包括规划协调性分析、回顾性分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环境影响跟踪评价6个部分。1)规划协调性分析。规划协调性分析主要是根据规划与法律的内容对其规划层次进行划分,确保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与法律、法规、政策的协调性。协调性分析还对区域规划协调性关系的重点内容进行分析,确保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性。2)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的重点在于对已经实施的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的政策、内容和建设等项目进行环境影响测评的评估,从而能有效实施对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实际环境影响的措施。此外,回顾评价分析中包含了对潜在损害环境活动和行为的检测、审计和改进内容。回顾性分析是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中最基础的工作内容之一,担负着环评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的责任。3)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主要是指在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中根据流域生态的不同特点对其进行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对我国水资源的利用、规划布局和生态功能的协调建立等进行评估和管理。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中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能够针对不同流域生态系统和结构,对其影响性质进行划分,从而分析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及时对规划进行优化调整。5)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是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整个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方案实施确定的主要影响因素。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主要是从工程项目调整,对环境保护需求,替代方案制定等内容上对其实施环评,从而提高我国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效率,促进流域综合治理,实现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6)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是对采用拟定跟踪评价方案和检测方案的基础上,对规划实施前后的相关影响流域生态环境的要素进行需求分析和整理,为规划的实施、建设和管理提供基础。

4结语

流域综合规划任务的关键就是理清流域治理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而集合流域经济发展的态势和需求,进一步制定流域综合治理方案,为防洪减灾、灌溉、水利、航运、水资源、生态资源保护等奠定基础。因此,针对我国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环评的实施必须从其各个环评重点内容上对其进行质量提升,促进规划环评结论和管理的高效发展,为我国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加强水利规划的实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荣烨,魏科技,刘斌,等.流域综合规划环评中生态敏感目标识别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4,12(1):114-118.

环境分析方案篇8

报告目录

第一章温泉新城项目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1、温泉新城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包括温泉新城项目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现有生产能力等内容。

2、温泉新城项目概况。包括拟建温泉新城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内容。

第二章温泉新城项目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1、发展规划分析。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内容是否衔接和协调。

2、产业政策分析。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3、行业准入分析。温泉新城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

第三章温泉新城项目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模

1、资源开发方案。

2、资源利用方案。

3、资源节约措施。

第四章温泉新城项目节能方案分析

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阐述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阐述温泉新城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温泉新城项目特点选择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是否符合能耗准入标准的要求。

3、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阐述拟建温泉新城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第五章温泉新城项目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1、温泉新城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包括项目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占用耕地情况等内容。分析温泉新城项目选址是否会造成相关不利影响,如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有利于防洪和排涝,是否影响通航及军事设施等。

2、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分析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集约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3、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对拟建温泉新城项目的征地拆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依法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并对是否符合保障移民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及发展需要等要求进行分析论证。

第六章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l、环境和生态现状。包括温泉新城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分析,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提出治理措施,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4、地质灾害影响分析。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要阐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出防御的对策和措施。

5、特殊环境影响。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第七章温泉新城项目经济影响分析

1、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通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2、行业影响分析。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3、区域经济影响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支、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4、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第八章温泉新城项目社会影响分析

1、社会影响效果分析。阐述拟建温泉新城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活动对项目所在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2、社会适应性分析。分析温泉新城拟建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评价该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环境分析方案篇9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环境空气呈现复合型、区域性、压缩性污染特征,大气复合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基于方案的DSS框架与设计技术为指导,构建并研发了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具备区域基本信息管理、区域污染状况评估、动态目标构建、协同控制方案设计、方案优化、各类方案分析评估等功能,并在珠三角进行了示范性应用,对解决我国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问题、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具有很强的科技支撑作用。

关键词:大气复合污染:决策支持系统(DSS):区域调控:GiS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粗放式发展引起的能源消耗持续加大,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导致我国很多地区重度灰霾等极端空气污染事故频发。我国灰霾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大气环境污染呈现出复合型、区域性、压缩性特征,并以城市为中心向区域蔓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和成渝等城市群成为灰霾污染的重灾区,大气复合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课题组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大气复合污染的区域调控和决策支持技术”(2006aa06a307)课题支持下,以珠三角为研究区域,通过长达6年多研究与开发建立了“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平台紧密围绕课题总目标,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技术、GiS技术、组件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基于方案的DSS框架与设计技术的指导下,通过对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的研究,科学构建了平台的总体框架,形成了基于方案决策的、GiS无缝集成与支持的、可视化与界面友好的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为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综合调控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动态控制目标制定和协同控制战略实施。

总体框架

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的构建与集成的总目标是:集成多种技术,开发界面友好、可视化的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的GiS决策支持平台(软件)。具备区域污染状况评估、动态目标构建、源一受体响应诊断、协同控制方案设计、优化决策、各类方案分析评估和成果管理表达等功能。重点集成城市群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的确定与量化技术、基于环境容量的城市群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总量核算及分配技术、区域源一受体响应的工程化模型、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控制情景设计技术、基于人类活动为原驱动力的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驱动模型以及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和控制方案费用效益分析技术。

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的构建与集成技术研究包括: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的协调技术、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技术、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库设计技术、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驱动技术、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接口技术、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集成技术6个方面的技术与研究内容。

图1为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总体框架图。图中展示了平台集成的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的六大关键技术及其模块与数据库、模型之间的关系。

技术路线

根据平台的总体框架、功能需求和最终用户,制定了以工程管理为手段、方案设计为核心、数据库信息为基础、GiS技术为支持、现状与方案分析评估为依据的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平台技术路线图(见图2)。

架构体系

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采用C/S(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数据库、重要计算模块等部署在服务器端,而人机操作、GiS组件等部署在客户端。服务器端用于完成与microsoft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交互的核心功能,客户端用于完成数据处理、数据表示以及用户接口功能。服务器端包括服务器端用户界面(Userinterface)、服务器端业务流程(Businessprocess)以及服务器端和客户端通信的接口;客户端包括客户端用户界面(Userinterface)、客户端业务流程(Businessprocess)以及客户端与服务器端通信的接口。平台采用数据层、应用服务层、表示层和人机交互层4层软件体系结构。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有效源代码超过15万行,图3为平台客户端主界面,图4为平台客户端菜单结构。

主要功能

对于用户而言,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客户端,它是面向用户、基于真三维GiS(非图片)、集成多项功能的界面友好、操作性强的软件系统。客户端的核心界面包括:登录界面、初始界面、工作界面和各种功能界面。客户端实现了工程管理、方案决策、优化决策、污染状况评估、数据管理、系统管理和地图管理等功能(如图4所示)。以下重点介绍污染状况评估、方案决策和优化决策3个主要功能。

污染状况评估

污染状况评估实现对区域污染现状的综合评估,包括污染源浓度和总量可达性评估、区域和行业总量可达性评估、区域空气质量评估和节能减排评估。

污染源评估用来对基准年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进行评估,包括污染源排放浓度达标分析和污染源排放总量达标分析两部分,通过选择控制单元和行业,实现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浓度与总量达标分析。

总量达标评估用来对基准年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以控制单元、行业和整体为标准进行总量达标分析,包括控制单元区域总量达标分析和控制单元按行业区域总量达标分析,实现以控制单元为区域的整个区域和区域内某些行业的总量可达性分析与评估。图5为污染源总量达标分析界面。

空气质量评估用来对现有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估,通过选择监测点位和污染物指标以及监测数据的时间范围,显示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与相应标准值对比,实现超达标分析。节能减排评估用来对控制单元的单位GDp能耗进行计算和分析。

方案决策

方案决策通过设定目标,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出发,设计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和控制环境污染与改善环境质量的控制策略、形成控制方案,计算方案的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成本,预测对控制区域的环境质量影响,进一步分析方案实施后的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效果,综合评价方案的优劣,为多方案的比较分析与辅助决策提供支持。方案决策包括目标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计算、方案分析等功能。

目标设计完成三层次的动态目标设计,包括总目标、子目标及其包含·的指标设计。

方案设计包括增长模式设计、策略设计和方案组合设计。增长模式设计针对不同控制单元的区域差异和特点,分别设计情景变量,每一个控制单元都有一套相同的情景变量集,用户可以改变自身关注的情景变量设计值。策略设计包括空间策略设计、属性策略设计和策略组合设计。空间策略设计和属性策略设计均包括独立策略设计、子策略设计和子策略组合设计。策略组合设计是将空间策略设计和属性策略设计分别形成的空间策略和属性策略进行组合设计,形成策略。方案组合设计是将增长模式设计和策略设计分别形成的增长模式和策略进行组合设计,形成方案。

方案计算是对形成的各种方案进行计算,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功能。方案计算第一根据增长模式在宏观上对控制单元进行预测分析;第二根据策略在微观上对具体控制对象——污染源进行污染物排放量及控制成本的计算;第三协调宏观预测与微观计算的结果,保持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第四按照空气质量模型的要求,通过网格操作、空间操作和分配方法,将方案生成的污染源源强转化为空气质量模型所需的污染源源强输入文件;第五调用空气质量模型,对方案进行模拟计算,获得方案下的区域污染物空间分布;最后根据空气质量模拟结果进一步对标准指标中规定的各种指标进行分析与计算。

方案分析包括各个方案下污染源分析、空气质量分析、酸沉降分析、健康损害分析、单因子分析、综合评估和通量分析等功能。污染源分析主要实现对不同方案下污染源排放浓度、排放负荷、行业排放负荷和区域(控制单元)排放负荷的统计分析,同时对污染源实施的控制措施、控制成本、控制效果等进行分析。空气质量分析主要得到不同方案下各个控制单元满足空气质量各级标准或空气质量功能区面积,分别获得各个控制单元满足不同标准级别的面积比例,和满足空气质量功能区的面积比例。酸沉降分析主要利用区域酸沉降临界负荷分析各个控制单元满足临界负荷的面积比例。人体健康损害分析主要利用污染与健康的剂量响应关系分析不同方案下各个控制单元因空气质量变化导致的人体健康的损害,并计算由此引起的费用支出。单因子分析主要对目标设计中形成的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利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分析评价,在各项指标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统计各个控制单元和整个区域达标和超标的指标情况,进而分析区域与控制单元的限制性因子。综合评估是指对目标设计中设定的目标利用适当的综合评估方法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估,获得各个方案的综合指数,为多方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通量分析主要对不同方案下的控制单元之间的污染物输送通量进行计算与分析,分别计算垂直方向各层的污染物输入输出,可以有效地表征区域间的互相输送。图6为方案综合分析界面,图7为人体健康损害分析界面。

优化决策

优化决策就是从环境、生态保护目标出发,选择可控制的污染源,提供经济技术可行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措施建议,建立满足保护目标的经济投入最小或排放量最大的决策模型,通过优化求解,获得满意的优化方案。优化决策过程与方案决策过程恰恰相反,后者是先设计方案,然后对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估,得到是否满足环境、生态保护要求,在经济上能否接受等结果;前者是后者的逆反过程。方案决策又叫正向决策,优化决策又叫逆向决策。

本系统建立的优化决策模型,以区域控制费用最小为目标,以满足环境、生态保护要求为约束条件。控制的大气污染物指标包括So2、no2、pm10、nH3和VoC共5种一次污染物以及o3、pm2.5和acidDeposition(酸沉降)3种二次污染物。同时,增加了决策变量——控制措施应用水平的技术经济约束条件,即对控制措施的应用水平设置了上、下限。

优化决策包括规划源策略管理、环境目标管理、优化方案管理、优化方案组管理和控制措施管理5个部分。规划源策略管理实现对参与优化计算的污染源(类型)选择与组合形成的规划源的管理。环境目标管理实现对参与优化方案计算的环境保护目标的管理。优化方案管理实现优化方案的创建、修改和删除;结合优化方案下的规划源策略可以实现对控制点基准年规划源浓度、基准年背景浓度和规划源最大削减下浓度的计算;优化方案计算实现对设计形成的规划源与控制点组成的优化方案进行计算,优化方案计算可以对用户自定义的各个控制点的不同改善程度进行个例计算,也可以对一组各个控制点统一改善程度的若干方案(方案组)进行计算。优化方案组管理是在优化方案设计和计算完成的基础上,通过使各个控制点目标改善程度达到一致,形成改善程度在0-1之间的系列值,从而产生以原优化方案为基础的系列方案即优化方案组,实现了统一改善程度下的系列方案的计算,从而可以实现在不同改善程度下的费用、排放量等比较分析。控制措施管理是指从平台统一数据库中产生优化决策所需的控制措施,控制措施包括单一的控制措施和组合的控制措施;所谓组合控制措施就是对某种主要污染物进行全过程控制的合理的单一控制措施的组合。图8为优化方案组不同改善率时的控制成本图。

结语

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是一套能够为城市、城市群和区域的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提供科学调控与决策的工具,辅助科研人员和管理决策者进行预测性的多方案分析与比较,制定区域短期(一年)、中期和长期的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或行动计划,为区域多污染协调控制和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撑。大气复合污染区域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完全自主研发,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编号:软著登字第0286376号)。2014年夏天作为重点项目参加了科技部主办的“协同创新,应对挑战——京津冀在行动”科技专题展。本系统在珠三角进行了示范性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本系统的研发又得到了2015年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大力支持,可以预期经过未来两年多的升级与完善,其功能将更加强大、性能将更加优异,真正实现系统的业务化运行,为我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控制、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平台,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主要

参考文献

[1]袁海键.打好防治大气复合污染持久战[n].中国环境报,2013-10-21.

[2]王淑兰,云雅如,胡君,等.情景分析技术在制定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控制方案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4):16-22.

环境分析方案篇10

关键词:“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环境规划与管理》案例教学法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科学之一,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规划与管理》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而高校学生往往因为缺乏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经验,从而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案例教学法最初是学习法律的常用方法,目前已被多门学科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如管理学,工商企业经营与管理,房地产经营和环境教育等[1]-[4]。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较,案例教学是一种注重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使教师与学生同时从枯燥而单调的纯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能够将部分现实生活和环境规划或环境管理实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事件和问题。在环境管理和规划领域,许多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背景,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只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生动、具体和深入的分析,才能充分揭示其中所包含的独特而深刻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案例教学法就是把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实践,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积极的影响。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从实际出发,对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本土化改革,它是以课堂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在一般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案例的对抗性,立足课堂,分析案例,案例分析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此发现和理解课程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5]。本文将“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引入《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主要是抓住环境规划或环境管理案例的“对抗性”,让学生模拟现场招标的情景,真实而全面地模拟现实,分别站在相互竞争的对立场面上,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同一个规划或管理项目不同的备选方案进行抗辩,这样学生在思考、剖析这些案例的同时,也可锻炼自己在真实情景中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可见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笔者把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分为撰写教学案例、组织案例“对抗性”辩论和案件的总结三个步骤,现分述于下:

一、撰写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一样,其教学目标仍然是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能力和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案例内容除了要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还必须容易使学生将案例中所讨论的问题与将要学习的知识或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一般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苏格拉底问答式或讨论式,即教师通过不断提问或与学生一起就某个案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理论知识的方式。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抓住案例的对抗性,将“模拟真实竞标现场”引入课堂,让学生从相互对立的立场上,对案件进行辩论。因此,“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搜集、撰写案例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真实性。案例的真实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类案例才能深深吸引住学生,让他们感觉置身于真实的场景当中。因此,在“对抗性”案例选择时,我们要在丰富的案例汇编的基础上筛选出特别有价值的高水平的案例。案例一般是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必要时也可以在案例中假设某些情节,或提供多种可能性。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案例的选择可以充分考虑当地的一些规划或管理方案,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可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感和实用性。

2.典型性。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能显示同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意义,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有足够的分析价值,可引发出多种类型的复杂问题,能带给学生丰富的启迪。通过对这一事例的研究,就能探索同一类事例相同的内在规律,具有很强的标准性、联系性。由于课堂授课时间的限制,典型性案例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某一类型的案例分析手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典型案例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环境规划与管理》,譬如在模拟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会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是针对“公路项目环评报告书编写”。从典型性出发,我们应该选择一条路况稍微复杂一些的公路,例如可选择同时途经隧道、河流和生态脆弱区的某一公路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使案例具有其典型性,更加全面地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对抗性。“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要求案例一定要具有观点冲突和对抗性,并且,这种冲突是要充分体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解决问题的原则与方式。例如,对于环境规划课中“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案例,可以给出2-3个存在对抗性观点的方案,学生就可以在立足于本观点的同时,对另一方的方案进行抗辩。一个案例可能有很多的解决方案,而在“对抗式”案例中,若学生要在抗辩中战胜对方,“对抗性”案例的选择就是关键。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二、组织案例“对抗性”辩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抗辩是“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由于“对抗式”案例法的特殊性,案例的辩论一般以分组形式进行。教师以所撰写或挑选的案例为分组依据,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立足于本方观点,进行分析、讨论、辩论。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辩论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对抗性。与一般的案例教学法不同,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辩论中,小组间的讨论并不是单纯地陈述己见,归纳总结。而是以己方观点为基石,利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攻击对方观点,此辩论过程有很强的对抗性。此时,教师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必要时做一些说明,提一些建议,提醒他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理论,但不能具体提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辩论的对抗性过弱,学生各讲各的,整个过程没有进行交锋,这时教师就可适时点拨,调整他们的辩论方向,使他们做到“对抗性”辩论,使课堂活跃起来。

2.整体性和民主性。案例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目的是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创作平台,有利于整体推动。“对抗性”案例教学法要求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激烈的辩论中来,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从旁指导或引导。整场辩论都建立在完全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平台上,围绕案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和表达权,辩论双方互相尊重,以平和的态度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

3.激励性。“对抗性”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进行对抗性辩论时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并非是为了获得一个最终答案。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讨论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因此,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内在认知结构充分激活、展现,实现从知识再现型向知识创造型的飞跃。

三、案件的总结和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是案例教学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展示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依据[6]。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好对案件的总结和评价。在对抗发言中,学生对案件的分析是否正确、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知识是否运用得当、对抗双方谁的分析更正确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总结更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

可见,“对抗式”案例教学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教学中很有价值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观点冲突和激烈争辩,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对抗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随后的教师的总结讲解中改正自己的错误,增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实践证明,根据《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特点,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中,可收到良好效果。案例的对抗性,使学生热情陈词,纷纷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能激发学生的辩论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

参考文献:

[1]马凌.《管理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探讨.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05-106.

[2]唐世龙,康健.试论案例教学在《工商企业经营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中国科技信息,2006,(13):245,253.

[3]田良,袁九毅.高校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中的案例教学.高等理科教育,2002,(1):69-72.

[4]卓菁.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房地产经营》课程中的应用.广西轻工业,2006,(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