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0:04

数字经济的特征篇1

2016年天猫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1207亿元的销售额、17.5万笔/秒的交易峰值、12万笔/秒的支付峰值,是未来5年消费场景的实战性预演,背后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力量的支持。数据驱动经济增长。从计量的角度看,pB是大数据的临界点。根据iDC《数字宇宙报告》,到2020年人类拥有的数据量以ZB(1ZB=1,048,576pB)计量。预计,随着iot的应用普及和在线化,人类将迎来“数据核爆”。数据将如同农业时代的土地、资源、劳动力,工业时代的技术、资本一样,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技术驱动发展范式持续创新。传统工业时代形成了包括科技研发模式、标准化流水线、批零体系、物质资源消耗等在内的发展范式,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消费者成为推动创新的核心力量,产业模式的变革围绕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展开。在线常态化。

截至2016年,全球网民达32亿,智能手机用户达25亿,在线用户将逐步拓展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到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网民达7.1亿,渗透率已经超过50%,日均上网达3.8小时。网络购物、支付宝、滴滴打车等已经成为路边小贩卖菜,偏远农村地区大妈购物,上班族出行的新常态,在线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存在。

1.0vs2.0

数字经济1.0的核心是it化,互联网刚刚开始发育。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在传统的行业和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属于it技术的安装期。通过推广应用it技术,大大提升了原有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同时,成长起了以it设备制造和相应软件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互联网开始兴起并得到初步应用,但是没有能在全社会形成成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这个阶段持续到21世纪10年代。近年来,基于数字技术、以互联网平台为重要载体的数字经济发展开始兴起,我们称之为2.0时代。数字经济2.0的核心是Dt化,即万物在线互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数据成为驱动商业模式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数字经济2.0架构在“云网端”新基础设施之上,生长出互联网平台这一全新的经济组织,并带来了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就业模式的革命性变化。对比1995年和2016年两个时代的主要互联网科技公司,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技术水平、业务方向、组织架构都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

三大特征

架构在新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之上的数字经济2.0,具有平台化、数据化、普惠化三大特征。

平台化——平台是数字经济2.0的基础。依托“云网端”新基础设施,互联网平台创造了全新的商业环境。信息流不再被工业经济供应链体系中巨头所阻隔,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距离大大缩短,沟通成本大大降低,直接支撑了大规模协作的形成。信息的透明使得企业信用不需要和规模挂钩,各种类型、各种行业的中小企业通过接入平台获得了直接服务消费者的机会。在物种上,成熟的数字经济2.0平台上的物种极为丰富。以阿里巴巴为例,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了基础、标准的服务,大量个性化的商业服务,则由生态系统内各种各样的服务商所提供。目前,服务市场已聚集数万家服务商及服务者,为千万淘宝及天猫卖家提供服务,年交易规模数十亿,提供了包括店铺装修、图片拍摄、流量推广、商品管理、订单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外包等相关服务与工具几十万个。借助数字经济2.0平台能够实现超大规模的协作。在大淘宝的零售平台上,大淘宝平台+4亿消费者+约1000万在线商家,共同构成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体系。这种超大规模的用户数,是工业时代的公司无法比拟的。

数据化——新兴的数字经济2.0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度数据化。工业时代的公司,以it技术为核心实现数字化,数据的流动以及在线化范围有限,数据应用场景主要局限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的生态圈之中。数字经济2.0时代,数据的流动与共享,推动着商业流程跨越企业边界,编织全新的生态网络与价值网络。正如埃森哲首席科学家齐韶先生所言:“云计算模糊了企业内部it与外部it的界线……公司间传统的数据与程序相隔离的状态将有望被打破,随之将出现新的商业生态和价值网络……未来五年,公司间的业务流程可能会高速增长,这反过来将有助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公司it系统一旦穿过防火墙,就非常容易与其它公司的it系统实现信息交流与交换,从而越过公司界线执行业务流程。”

普惠化——在数字经济2.0环境中,“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特点,实现了普惠科技、普惠金融和普惠贸易。在科技领域,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按需服务业务形态使得个人及各类企业可以用很低成本就轻松获得所需要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而不再需要购买昂贵的软硬件产品和网络设备,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根据阿里研究院测算,云计算的使用可以使企业使用it的成本降低70%,创新效率提升3倍。在金融领域,以互联网信用为基础的新型信用评分模型,对于普惠金融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大数据统计概率计算,可以使得不同风险的个体得到精准的风险评估,从而能够匹配差异化的金融信贷服务,让更多的个体享受到适合其各自风险特质的金融信贷服务。据网商银行业务团队的计算,假设不良总金额保持不变,如有新型信用评分模型的支撑,那么可授信的客户数量将大幅提升。可授信的企业类客户数量将增长360%,为原有数量的4.6倍;可授信的个人类客户数量将增长1600%,为原有数量的17倍。

在全球贸易领域,数字经济2.0为全球带来了普惠贸易的全新局面。普惠贸易意味着各类贸易主体都能参与全球贸易并从中获利,贸易秩序也将更加公平公正。普惠贸易包括以下几个特点:弱势群体能够参与国际贸易;贸易流程更加方便透明;国际贸易信息对称;全球消费者能方便购买来自全球任意地点的商品;贸易中的参与主体,如消费者、小企业,都能从中获益。跨境电商快速发展、ewtp理念得到积极认可,正是普惠贸易快速发展的例证。

未来的样子

过去20年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这轮技术自身的积累与进步。而未来十年,这轮技术则向零售、制造、教育、医疗、文化等行业深入渗透。与此同时,各种新技术将层出不穷,量子计算、区块链与生物科技等将在未来获得突破性进展。伴随技术进步,经济组织也将进一步演化,数字经济2.0时代的平台经济体将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阶段,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角,彻底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

想象一:自由连接体

在网络的连接下,数字经济将为社会创造上亿的就业机会,成为促进民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亿万个体将成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个自由连接体,未来社会就业将出现六个趋势:

“平台+个人”的“平台式就业”将成为基本的就业景观。

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式就业”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

U盘式就业、分时就业、斜杠职业等“灵活就业”将极大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基于网络、跨越地理距离的“分布式就业”将越来越普遍。

基于数字技术的产业、商业和经济模式快速创新、快速演化、快速迭代,大量高度细分、快速演化的新职业将大量涌现。

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将获得更加公平、更加可贵的就业机会。

预计未来十年到二十年:

未来十年,数字经济将创造更多的岗位和就业机会,人类将更多地倾向于成为芭蕾舞演员、专职音乐家、数学家、运动员、服装设计师、瑜伽大师、小说作者等等,成为给机器人安排任务的“主人”,人类和机器之间将形成一种共生共存关系。

未来二十年,八小时工作制将被打破,50%劳动力将通过网络实现自我雇佣和自由就业,灵活就业成为未来人们的重要就业形态。

未来二十年,在制造业领域60%、服务业领域30%的重复、枯燥、繁重劳动,以及大量的家庭服务将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力大军,形成人类特定时期的技术性失业。

想象二:人人经济

在网络的连接下,每一个个体都有权力、有机会成为数字经济活动中的活跃主体。每一个个体的创新、创业、创意、创造能力将得到极大释放,人人设计、人人制造、人人销售、人人消费、人人贸易、人人银行、人人物流等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将逐步涌现,催生人类经济活动的新范式,形成人人经济的新景象。

预计未来十年:

经济和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越制造业规模,贡献全球25%的经济总量。

众创众设将成为企业与用户改进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的重要创新方式,用户和消费者通过网络参与研发设计,成为企业聚集智慧,提升研发设计能力的新渠道。

4D打印将成为满足个人化、快捷需求的重要制造模式。

自然人经营权、消费权、资源获得权,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人类的重要权力。人人都有利用互联网开设网店、开网约车、售卖自家农产品、交换个人闲置物品等的权力;人人都拥有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权力;人人都享有通过自己的信用、无需担保平等地获得贷款等金融普惠服务的权力。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将成为数字经济服务业发展的新形态。每一个个体在获得金融普惠服务、快捷高效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有权利和义务为经济社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物流快递等服务并从中获得收益和报酬。

想象三:平台经济体

技术的创新将伴随经济组织的变革,“共享平台+企业/个人”的经济组织方式在未来20年将获得突破性进展。当小企业或个体接入到“平台经济体”,他们将变得强大起来,能像大企业一样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创作并在全球分享、交易。个体只要有一块屋顶就能做太阳能的生意;有一辆车就可以做网约车;通过手机甚至联网的眼镜就能买卖全球。

想象四:万物在线与数据核爆

移动互联网如同一个强大吸引力的黑洞,将世界万物连接在一起。到2016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将突破3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26。人的在线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物的在线化也正在迅猛发展。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构建了互联互通的网络,人与机器自由穿梭在边界日益模糊的虚拟与现实之间,共同编织着生动的实时在线世界。数据量将呈现爆发式增长,真正成为核心生产要素,通过在线数据、迭代算法、实时计算匹配供需,进行市场资源配置。

预计未来十年:

超过万亿传感器将接入移动互联网,超过10%的衣服、鞋、眼镜等都能接入移动互联网,首款植入人体式手机也将上市。

无人驾驶汽车将占美国汽车保有量的10%,人们将乐于使用汽车共享计划而非使用私家车,全球范围内使用汽车共享服务的行驶里程将超过私家车。

超过10%的人拥有人工智能私人助理,帮助我们买菜、饮食搭配、健康建议、安排行程、补充知识等。

自然人机交互成为主流,人类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身体动作甚至思考意识与机器进行交流。

全球的数据量将超过230ZB,以数据计算为基础的零人工干预的经济模式也将迅猛增加,将超过经济总量的10%。

计算量将代替耗电量成为衡量经济活跃度的重要指标。

想象五:再造经济学理论

数字经济是以交易和账户为中心的经济体系,交易效率远远超过生产效率,不同于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业经济体系。从生产到消费,从柜台到平台,从it到Dt,数字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学带来三大冲击:一是诸如市场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边际成本理论、博弈论、就业理论、产权理论、竞争理论等一些具体领域;二是资源稀缺性、理性人等基本假设;三是方法论。

预计未来十年:

经济学研究者将更深入地参与到数字经济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数字经济的核心概念,研究数字经济的核心问题,创造性地构建起数字经济的理论体系或框架。

数字经济的特征篇2

[关键词]数字产品;电子商务;课税;税制改革

1

1电子商务课税研究的现状

目前,对数字产品电子商务进行课税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包括官方观点)都是主张不开征新税,而沿用现在的税制。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对如何适用现行税制,即征收哪种税,则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比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上提供的数字产品(如计算机软件),究竟是有形货物、劳务服务,还是特许权转让?有形货物适用增值税,劳务服务、特许权转让则适用于营业税。

已有的观点及理由如下:

1.1认为是销售货物,应征增值税

此类研究者认为,通过网络直接发送或下载的数字产品(如电子书刊、音乐和影像等),在流转税属性上与其有形的形式,在功能用途上基本相同,在税收上应该与其有形的形式同样对待,视同货物销售,征收增值税。

1.2认为是网络服务或授权行为,应征营业税

认为在线交易中,卖方提供的并非是有形的货物,而是无形的数字产品,或者是转让、许可使用数据资料著作权的行为,应该像无形劳务或特许权转让一样对待,征收营业税。

1.3认为应该区别对待

持此种观点者认为,数字产品的性质介于有形货物和服务之间,应分类区别对待。其中像计算机软件、电子书籍等,尽管是通过网络传输,也应认定为有形货物销售。至于音乐、影像和动画之类的数字产品,依据消费者是否能通过网络合法下载并可永久性储存于储存装置内,可区分为购买有形商品或服务。近几年来,此类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研究结论与以上观点大同小异,分歧和争论一直持续着。

2现有研究的评价

现有的对电子商务课税问题的研究,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在研究的视角、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思路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2.1研究视角的时代错位

现有研究中的分歧,主要源于对数字产品认识上的模糊,即并未认清数字产品的时代属性,数字产品是知识时代的产物,已经不属于工业时代。当研究者试图用工业时代的税制,去对知识时代的数字产品征税时,发生了时代错位。

2.2研究方法的形而上学

所谓形而上学,就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于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现有研究者没有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把数字产品只看成是工业时代产品在形式上的变化,而没有看到其性质的改变,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

2.3研究思路的舍本求末

现有的研究思路是对现行税制进行微调,以适应数字产品这一新生事物,着眼于怎样适用现行税制。结果陷入“数字产品属于哪种课税对象、征什么税”的细枝末节的问题中去,既浪费了时间精力又难以形成一致意见。而没有关注数字产品属性的根本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应不应该适用现行税制”的根本问题。

3数字产品的特征

数字产品是指用数字格式(即编码成一段二进制的字节)进行表示,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的产品或服务,包括计算机软件、电子期刊、各种网上音频视频产品、股票指数、电子邮件、定制服务和数据库等。数字产品作为信息产品,与工业产品有本质区别,具有显著的物理学和经济学特征。

3.1数字产品的物理特征

(1)非物质性。数字产品不同于工业经济中的物质产品,它也许只是一个方法、技术,或者是一个创意、理念,属于信息产品。其存在不具有一定的形态(如固态、液态等),不占有一定的空间,属于无形产品。

(2)可复制性。数字产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可以很容易地以低成本进行复制,即可以无限次地复制而不影响效用。而工业产品的复制,只能是再造一个“同样”的产品。

(3)可修改性。数字产品由载体的物理性质决定,其内容存在可变性。从数字产品的生产,一直到其消费的全过程中,它们随时可能被修改。在生产时、网络的传输途中、到达用户手中后以及生产商对它们进行升级,都可能造成数字产品的改变。

(4)非磨损性。数字产品一旦创制出来,就能永久存在,是名副其实的“耐用品”。不像传统的有形工业产品,会随着使用时间和频率增加慢慢磨损,直至被消耗掉。

(5)传播的快捷性。该特征是虚拟的数字产品所特有的。人们通过网络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数字产品传送至世界任何地方,如发送电子邮件。而工业产品只能借助各种交通运输工具进行传送,但再快的交通工具也无法与数字产品传播速度相比拟。

3.2数字产品的经济特征

(1)生产方面。数字产品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制造过程和销售过程,研发后可以大量低成本复制,零库存,成本的虚化,收益的长期性,遵循边际收益递增规律,采用与工业品完全不同的定价方法。

(2)流通方面。数字产品的销售和货款的结算可以在线完成,贸易无形化,可以广泛地、快速地传送。传统的中间流通环节消失,生产消费直接接触,国际交流极为便捷,国际服务贸易持续增长。

(3)分配方面。数字产品在分配上采用更有效的技术,以一种产品或服务代替已过时的产品或服务,或通过其他方式改变获取数字产品的途径,都会导致数字产品分配与利用状况的改变。

(4)消费方面。数字产品属于经验产品、外部性商品。因其可复制性和共享性,又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在消费上有非排他性。

4基于数字产品的课税对策

在认清数字产品的物理和经济特征之后,就要纠正电子商务课税的传统研究视角、方法和思路,立足时代高度进行创新,抛开时代错位下的关于税种适用的无谓纷争,创建知识时代的电子商务新税制。

对电子商务课税实行的具体对策是:本着“简税制、宽税基、低税负、易征管”的思路,设置一个新税种,实行单一比例税率,以在线电子商务交易额为计税依据,以购买方为纳税人,以资金支付环节为纳税环节,以购买地为纳税地点。

在税收征管上,由现行控制信息流变为控制资金流。因为在数字产品的电子商务交易中,物流消失了,而资金流的控制节点少于信息流,实践可操作性更强。为此,要在买方通过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支付进行电子商务交易付款环节,植入计算机程序,自动扣缴税款入库。这种自动扣缴模式,忽略对交易内容信息的监控,免除普通税务人员的人工干预,可极大地简化征管工作,且基本不损害交易者的隐私权。总之,通过在资金支付环节自动扣税,可以形成一个税制简单、征管效率高、征收成本低、完全自动化的新型电子商务课税模式。

参考文献:

[1]陈雪.数字产品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07(4).

数字经济的特征篇3

目前,对数字产品电子商务进行课税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包括官方观点)都是主张不开征新税,而沿用现在的税制。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对如何适用现行税制,即征收哪种税,则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比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上提供的数字产品(如计算机软件),究竟是有形货物、劳务服务,还是特许权转让?有形货物适用增值税,劳务服务、特许权转让则适用于营业税。

已有的观点及理由如下:

1.1认为是销售货物,应征增值税。此类研究者认为,通过网络直接发送或下载的数字产品(如电子书刊、音乐和影像等),在流转税属性上与其有形的形式,在功能用途上基本相同,在税收上应该与其有形的形式同样对待,视同货物销售,征收增值税。

1.2认为是网络服务或授权行为,应征营业税。认为在线交易中,卖方提供的并非是有形的货物,而是无形的数字产品,或者是转让、许可使用数据资料著作权的行为,应该像无形劳务或特许权转让一样对待,征收营业税。

1.3认为应该区别对待。持此种观点者认为,数字产品的性质介于有形货物和服务之间,应分类区别对待。其中像计算机软件、电子书籍等,尽管是通过网络传输,也应认定为有形货物销售。至于音乐、影像和动画之类的数字产品,依据消费者是否能通过网络合法下载并可永久性储存于储存装置内,可区分为购买有形商品或服务。近几年来,此类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研究结论与以上观点大同小异,分歧和争论一直持续着。

2现有研究的评价

现有的对电子商务课税问题的研究,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在研究的视角、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思路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2.1研究视角的时代错位。现有研究中的分歧,主要源于对数字产品认识上的模糊,即并未认清数字产品的时代属性,数字产品是知识时代的产物,已经不属于工业时代。当研究者试图用工业时代的税制,去对知识时代的数字产品征税时,发生了时代错位。

2.2研究方法的形而上学。所谓形而上学,就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于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现有研究者没有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把数字产品只看成是工业时代产品在形式上的变化,而没有看到其性质的改变,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

2.3研究思路的舍本求末。现有的研究思路是对现行税制进行微调,以适应数字产品这一新生事物,着眼于怎样适用现行税制。结果陷入“数字产品属于哪种课税对象、征什么税”的细枝末节的问题中去,既浪费了时间精力又难以形成一致意见。而没有关注数字产品属性的根本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应不应该适用现行税制”的根本问题。

3数字产品的特征

数字产品是指用数字格式(即编码成一段二进制的字节)进行表示,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的产品或服务,包括计算机软件、电子期刊、各种网上音频视频产品、股票指数、电子邮件、定制服务和数据库等。数字产品作为信息产品,与工业产品有本质区别,具有显著的物理学和经济学特征。

3.1数字产品的物理特征。(1)非物质性。数字产品不同于工业经济中的物质产品,它也许只是一个方法、技术,或者是一个创意、理念,属于信息产品。其存在不具有一定的形态(如固态、液态等),不占有一定的空间,属于无形产品。

(2)可复制性。数字产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可以很容易地以低成本进行复制,即可以无限次地复制而不影响效用。而工业产品的复制,只能是再造一个“同样”的产品。

(3)可修改性。数字产品由载体的物理性质决定,其内容存在可变性。从数字产品的生产,一直到其消费的全过程中,它们随时可能被修改。在生产时、网络的传输途中、到达用户手中后以及生产商对它们进行升级,都可能造成数字产品的改变。

(4)非磨损性。数字产品一旦创制出来,就能永久存在,是名副其实的“耐用品”。不像传统的有形工业产品,会随着使用时间和频率增加慢慢磨损,直至被消耗掉。

(5)传播的快捷性。该特征是虚拟的数字产品所特有的。人们通过网络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数字产品传送至世界任何地方,如发送电子邮件。而工业产品只能借助各种交通运输工具进行传送,但再快的交通工具也无法与数字产品传播速度相比拟。

3.2数字产品的经济特征。(1)生产方面。数字产品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制造过程和销售过程,研发后可以大量低成本复制,零库存,成本的虚化,收益的长期性,遵循边际收益递增规律,采用与工业品完全不同的定价方法。

(2)流通方面。数字产品的销售和货款的结算可以在线完成,贸易无形化,可以广泛地、快速地传送。传统的中间流通环节消失,生产消费直接接触,国际交流极为便捷,国际服务贸易持续增长。

(3)分配方面。数字产品在分配上采用更有效的技术,以一种产品或服务代替已过时的产品或服务,或通过其他方式改变获取数字产品的途径,都会导致数字产品分配与利用状况的改变。

(4)消费方面。数字产品属于经验产品、外部性商品。因其可复制性和共享性,又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在消费上有非排他性。

4基于数字产品的课税对策。在认清数字产品的物理和经济特征之后,就要纠正电子商务课税的传统研究视角、方法和思路,立足时代高度进行创新,抛开时代错位下的关于税种适用的无谓纷争,创建知识时代的电子商务新税制。

数字经济的特征篇4

关键词:数字出版;经济特质;启示

以互联网、移动通讯、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迅速普及,使出版业的生产模式、产品形态、传播渠道出现深刻变化,网络与数字化阅读成为人们重要的媒介消费方式之一,出版业正经历一个快速转型期。数字出版不仅是当今传媒业的新兴领域,而且也是传播学界关注的热点。就数字出版经济研究来说,当前从经济学视角对数字出版传播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分析的研究还较少,对诸如数字革命是否改变了出版经济的基本规则等关键性问题的研究较为匮乏。数字出版具有明显的创新特质、外部经济性、边际效益递增特征和复合经济效应,这些特征对传统理论框架有所突破,将为传媒经济理论注入新的内容。

一、数字出版经济中存在激励创新以追求竞争优势的特殊机制

当前数字出版业成为世界出版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球范围内网络出版的图书销售额将超过传统出版的图书①。随着网络及手机普及率的持续提升,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有预测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网络出版的销售额将占到出版产业的50%;到2030年,90%的图书都将出版网络版本②。

然而,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最大难题并不在于资金和技术问题,而在于能否把握数字出版的特质,探索发现其规律,勇于创新,进而建立起相应的商业模式。一种有效的经营模式才是一个企业或整个产业获取经济利益、赢得市场优势的制胜法宝。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数字出版行业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还有待继续探索、创新。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创造性地提出并阐释了“创新理论”。熊彼特认为,创新(innovation)不仅是新的,还要能带来利润;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是一种均衡被打破的过程③。经济学家弗里曼也认为,创新就是新产品(思想)或新工艺的首次成功的商业化④。因此,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是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强烈的商业利益驱动趋向。按照以上观点,所谓技术创新,其实质是通过新的技术运用向市场提供新的、能带来利润的产品或服务。

网络经济、数字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创新机制是促使数字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这种经济环境中,企业将新技术、新创意、新思想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或实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锁定消费群体,通过路径依赖赢取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优势,实现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目的。但另一方面,继起的创新又使持久的垄断永不可能出现。因此,在数字出版经济中不创新则亡,企业若不持续创新将难以为继,企业的竞争优势需要持续的创新来维系,而创新局面则依靠竞争来推进。

启示一:数字出版的发展贵在创新,不应因循、拘泥于固定模式。

新媒体的发展贵在创新,而创新没有固定模式甚至要求打破既定模式,所谓模式,多是出于研究、教学需要而进行的事后总结。中国出版业的数字化并非始自近年,而是已循着“印刷革命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复合出版”的历程发展了数十年,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按照模式化的思维和方法来指导实践,不是画地为牢就是错失良机。例如,我国长期依据载体模式来划分出版业务,便出现了这样的局面:音像产品萎缩音像出版社就完蛋,电子出版物被盗版电子出版社活不长,网络出版没有载体出版社没法干,复合出版跨越载体出版社在观望,数字出版日渐成为非出版机构的施展舞台⑤。出版界应形成这样的意识:即使数字出版形成了一些范式,也仍会不断变化,因为数字出版的本质与核心就是革新原有出版业态。

二、数字出版经济中边际效益递增规律的作用范围扩大

所谓边际效益递增规律,即在经济投入产出系统中,随着投入的增加而边际产出(边际效益)呈递增趋势。传统经济形态中,当物质生产尚未达到一定经济规模时,边际效益递增规律也是存在的。而在新兴的网络经济、数字经济中,信息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和重复使用特性,它的成本不随使用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从信息产品或服务的特点看,信息产品的沉淀(固定)成本高、复制成本低,这使得边际成本趋向于零,而信息产品的共享程度越高、流行程度越广,其价值就越大,从而形成销售规模报酬。信息资源和信息商品的上述特征,使边际效益递增规律在数字出版经济中的作用范围更为宽广,即由于数字环境下交易边际成本递减趋势的存在和数字信息价值的累积增值及传递效应,使数字出版的边际收益呈现规模递增趋势。

当然,在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形态中,并非只有边际效益递增规律,当信息产品生产遇到技术方面等问题时也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甚至为零或负的现象。新的经济形态所改变的主要是边际效益递增或递减规律发挥作用的范围。

启示二:在技术研发及内容资源的版权洽谈、加工整合等数字出版的前期环节需加大投入,给予这些环节的活动主体以足够的发展空间。

目前,许多it企业看好数字出版市场,不同程度地介入其中,成为数字内容资源的加工商、技术供应商和服务商:有的深层介入数字出版产业链核心环节,有的为传统出版机构提供数字出版平台,或为出版机构开展相关网络服务。而中国传统出版业已经在出版流程的多数环节实现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一些出版机构的数字化进程更是走在前列,少数先行者已从中尝到甜头。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的易文网开展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出版业务,e-book的收费阅读和“工具书在线”是其中的亮点;高等教育出版社建立的内容管理系统,将各种出版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实现资源的社内共享和继续利用,同时内容的结构化为在线信息服务提供了良好基础。从政府层面来看,中华字库工程、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中华古籍全书数字化出版工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等数字化出版工程正稳步推进,从中可见中国政府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数字出版经济具有非常明显的网络外部性

数字出版的外部经济性来源于网络的组织系统性、数字信息流的交互性和信息基础设施的长期垄断性。反映信息网络具有外部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Law)适用于数字出版经济。梅特卡夫法则得名于计算机以太网的发明人梅特卡夫,这一法则表明网络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它概括了网络的效益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指数增加这一基本价值定律,即经济学所称的“网络效应”或“网络外部性”。

互联网为人类的出版活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和商务平台。在一个网络出版平台上,用户可以按照一对多、多对多的形式传播信息,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加使信息得以在更大范围的用户之间传递和共享,这不仅增加了信息本身的价值,而且提高了所有网络用户的效用,进而实现网络出版平台的各种潜在价值,提升网络平台的总效用。这种网络外部性在数字开放存取出版、博客和网络阅读社区等多种数字出版传播形式中均有体现。因此,梅特卡夫法则也适用于网络条件下的出版经济活动。梅特卡夫法则从一个方面说明数字出版传播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虽然数字出版的技术平台搭建、数字出版产品前期研发的固定投入较大,但每新增一个用户的成本,并不需要新的基础设施投入,而且可以均摊原有投资成本,消费者越多,相对成本就越低。

启示三:信息资源版权构成数字出版产业的核心价值体系;保障数字出版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实现著作权人利益、信息传播以及公众利益的平衡。

在数字媒介社会中,知识、信息共享程度的提升,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现代社会制度强调效率和公平的结合,在“版权保护”与“合理使用”的矛盾之间需要寻找到平衡点。版权,是出版界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但目前数字版权体系的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新环境下数字版权制度发展的滞后,将直接导致数字出版内容的缺失,从根本上阻碍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数字出版技术领域,各企业之间缺少沟通与协作,技术资源无法通过有效竞合实现优化提升,而数字版权制度的发展也没有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导致某些技术厂商成为多种角色的承担者,既是数据制作商、技术开发商,同时也是内容整合商及销售商,这样既增加了企业各项成本,也不利于企业自身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更不利于数字出版产业整体发展。完善数字出版行业规则和数字版权制度、健全基于数字版权的著作权委托组织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数字出版经济中存在反映优劣势强烈反差的马太效应

所谓马太效应(matthewseffect),简言之,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马太效应得名于《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因为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数字出版经济是以数字化信息流为核心,信息流组织与支配商流、资金流、物流、技术流、人才流的新兴出版经济形态。而在信息流产生的活动中,由于人们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在一定条件下,优势或劣势一旦显现,就会不断加强且自行强化,出现滚动的累积效应。因此,在数字出版经济发展过程的部分阶段,极易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甚至还可能发生强者统赢、胜者通吃的现象。由于互联网的特性,后来者很难抢占先行者的市场份额。

尽管前文提到数字出版经济中存在着激励市场主体创新的特殊机制,但创新意味着“创造性的破坏”,意味着颠覆已有的均衡格局。而另一方面,对于最早的创新者而言,往往存在巨大的风险,对于源头创新、高端创新和力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一旦某一领域形成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反映优劣势强烈反差的马太效应将在市场中发挥作用。就数字出版行业而言,如果数字出版机构在技术条件、收费模式等方面的问题都得以解决,并形成成熟的消费市场,那么消费者将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阅读方式和消费习惯。而要让一个稳定的消费群体改变较长时间形成的消费习惯,重新适应一套新的阅读方式和消费习惯,则需要一个为时较长的过程。例如,由于一些出版机构的数字出版产品或业务项目在推行初期是免费的,现在出现一个令出版界头疼的难题:如何让读者愿意为这些数字出版产品或服务付费。这正是互联网环境下“耍猴经济”所形容的一种境况,当“耍猴”表演在进行时,观看者人头攒动,热情颇高,但当表演结束、开始收钱时,不少观众迅速散去。

启示四:内容资源正向数字出版领域的少数优势企业高度集中;数字出版企业惟有尽快建立差异化的商业模式,才能在市场上长久立足。

国内外数字出版业发展格局可印证这一趋势。当前,亚马逊和苹果公司在国际数字出版领域具有领军者的地位。而在发达的信息技术支持下,欧美传统出版机构则率先涉足数字出版领域,在世界范围内,施普林格出版集团(SpringerGroup)、里德·爱思唯尔集团(Reedelsevier)、汤姆森集团(thethomsonCorporation)等以其庞大的传统出版资源为基础,对资源重新加工和整合,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平台,发展数字出版业务,占据数字出版领域的优势地位。同时,谷歌(Google)、维基百科(wikipedia)等新媒体平台也加入数字出版的行列,重新布局数字资源市场,给数字出版行业增添了更多变数。目前中国出版业总体市场和大部分细分市场是一种垄断竞争市场,即竞争程度较大而垄断程度相对较小的一种市场结构类型。中国传统出版业的市场集中度低于西方国家出版业,但中国数字出版业的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目前,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正在稳步转型的大型出版机构专注于“整合内容”,方正阿帕比、书生公司等技术商采取“追逐内容”的策略,红袖、起点中文等原创网站则注重“积累内容”,内容资源正加速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海量内容资源是数字出版行业实现规模生产的首要前提,在完成资源集中后,对数字内容的整合、组织、挖掘能力及内容传播模式和服务能力将成为决定数字出版机构成败的关键。因此,数字出版机构需尽快建立差异化的商业模式,惟有如此,才能在市场长久立足。

(吴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2CtQ015)、浙江省社科规划“之年社科学者”课题(编号:11ZJQn050YB)、新闻出版总署重点科研项目(编号:C-8-1)的成果之一。

注释:

②陈丹.出版业迎来数字时代商业模式有待探索[n].中国改革报,2008-05-06.

Josepha.Schumpeter.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aninquiryinto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theBusinessCycle[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34.

Josepha.Schumpeter.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aninquiryinto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theBusinessCycle[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34.

数字经济的特征篇5

1电子商务及其对税务管理的影响

1.1电子商务及其分类目前,从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美国政府、加拿大电子商务协会等国际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给出的电子商务定义来看,定义不统一。但“借助现代化的计算机通讯技术,通过互联网络从事商业交易活动”,通常被认为是属于电子商务概念涵盖的范围。根据交易履行交付义务方式的不同,电子商务可分为离线交易(off-line)和在线交易(on-line)。离线交易又称间接交易,此种交易的对象是有形商品,例如衣物。购买者在网上挑选商品、支付价款,卖方采用传统的物流方式(如邮寄)将货物交给买方,完成商品的交付义务。由于离线交易方式没有脱离实物的传送,与传统的交易方式没有根本的区别。在线交易也称直接交易,此种交易的对象是无形的商品和劳务,如数字化后的电子图书、音乐、计算机软件、彩玲等商品以及证券交易等金融。数字化后的商品和劳务无法、也无需经由传统的物流方式购买和交付,买卖双方签订协议后,价款的支付以及商品的运送均通过网络完成。这种交易不需要交付任何有形商品,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将产品传输给买家;买家通过信用卡或电子货币完成支付行为。

1.2电子商务对税收征收管理的影响相对于传统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具无界化、无址化、无形化、无纸化等特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关于电子商务税收的新问题。其中,无纸化特点对税收的征收管理影响很大传统贸易用各种纸质的合同、票据、凭证、帐簿、印章、签名等记载经济活动发生与完成的信息,这种信息在电子商务中被数字化了,由电子表单、电子记录、电子文件,甚至稍纵即逝的电子信息流所取代,就连签名、印章等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也被电子签名、数字图章等所替代;而且,电子化了的信息、资料可以轻易被修改、删除却不留痕迹和线索。此外,保留在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料可能被加密,这使电子商务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隐匿化与无纸化特征。虽然数据信息加密技术维护了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但也使得税务机关难以获得企业的交易资料,无法进行正常的税收征管工作。

2电子商务对帐簿、凭证管理的影响

账簿、凭证是纳税人记录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经济核算的主要工具,也是税务机关确定应纳税额、进行财务监督和税务检查的重要依据。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十九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帐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核算”;“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它有关资料不得伪造、变造或者擅自损毁”。但电子商务环境下,这种以纸质发票、票据、账簿等为征管依据的管理制度难以有效实施。传统贸易下,纳税人用纸质的合同、票据、凭证、帐簿和印章、签名等记载经济活动发生与完成的信息,其记录不易被篡改,即使被篡改,也会留下刮、擦、挖、补等痕迹,因此它们是税收征管的可靠信息来源,也是税务机关实施税务检查的主要依据。但这些经济活动发生与完成的信息,在电子商务中被数字化了,由电子表单、电子记录、电子文件,甚至稍纵即逝的电子信息流所取代,就连签名、印章等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也被电子签名、数字图章等所替代,而数字化了的信息、资料可以轻易被修改、删除却不留痕迹和线索。由于税务机关对这些信息的来龙去脉追踪查询难度大、成本高,就会使税收管理工作在失去纸质的财务会计资料后变得十分被动;如果电子商务经营者不提供真实的交易信息,税务机关很难准确确认其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等损益情况,税收征管因此失去可靠的基础。此外,保留在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料可能被加密,虽然数据信息加密技术维护了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但增加了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交易内容及财务信息的难度,影响了正常的税收征管工作。

3完善我国电子商务中账簿、凭证管理的完善建议

电子商务中,由于记录经济活动发生与完成的信息呈数字化,由电子文件、甚至稍纵即逝的电子信息流所取代,而数字化了的信息、资料可以轻易被修改、删除却不留痕迹;而且,保留在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料可能被加密。税务机关如果无法掌握纳税人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其税收征管工作也难以有效完成。但电子发票可以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电子发票是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由相关机构提供、经营者利用电脑,通过互联网传输的一种电子凭证。电子发票的正常使用,必须以相应的技术规则为保证。

如为防止电子发票被转移使用,税务机关可以对企业申领发票的有关项目进行预填;为保证电子发票的真实,税务机关对企业申领的电子发票必须添加数字防伪标识;为防止电子发票的内容被修改,税务机关应使企业开具完毕的发票只能以“只读”方式打开阅读,而不能以“读写”方式进行修改;为保证税务机关的稽查需要,企业填写完的电子发票必须经税务机关备份后才能传递给交易方;等等。税务部门应当设计出成套的电子发票,以配合纳税人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交易信息载体的电子一体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电子合同、电子票据、电子发票。2004年8月28日我国颁布的《电子签名法》使电子合同具备了法律效力《,票据法》也应明确电子票据、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在《税收征管法》和《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应明确电子发票作为记账核算及纳税申报凭证的法律效力,规范电子发票的申领、填写、使用、保管、及缴销等相关程序。税务部门应积极与金融部门、电子支付公司以及相关机构合作,研究、开发和使用电子发票。

数字经济的特征篇6

关键词:税务变革;中国经济;发展

一、有利于中央和地方之间事权相匹配

数字经济报告得出了两方面的重要结论:一是数字经济的商业模式具有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凸显了数据价值评估和收入的定性等。主要国家参与各方对解决数字经济中的BepS问题,在中央和地方重新划分数字经济所得的征税权问题。中央数字经济工作组跟进和参与其他相关行动计划,进行地方技术层面的磋商和可行性研究,这些工作计划评估与数字经济相关问题,较好的促进了中央和地方之间事权相融合。

二、发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抑制和调减收入悬殊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所得税改革是实施有效的再分配调节,优化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渠道就是调减收入分配差距。随着分配制度的不断改革,个人收入都得到了阶段性的增强,从而促进工薪阶层所缴个税占国家个税总收入的比重。80-90年代我国调减了涉外人员工薪所得附加减除费用标准。对于个人收入来说,传统的非居民所得税包括收入定性问题、来源地判定问题、税基的确定问题、税收征管问题等等。完善这些非居民税收政策,加大了数字经济的虚拟化。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要较好地解决了征管的灵活便利性和税基的准确合理性之间的冲突外,还要修改《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条款才可以实现。个人的生活绝对离不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不得不由政府提供。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调整后一年将减税约1440亿元,但是这对于个人的收入积累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财税体制的创新,有利于促进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税起征点的调整将引发新一轮的争论与矛盾。中国经济过快增长使中央担心消费型的增值税会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的有序运行,不得不全面推行,目的就是为了等待时机。建立健全税收返还和增值税分享制度,资金转移要综合考虑区域人口、土地而积、人均财政收支状况、公共服务成本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应将财政收入使用新型的城镇化国家。增值税改革要取消增量限制,允许企业新购入的机器设备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减低企业折旧的成本,不断增加企业各期的现金流出。税务变革在我国其调节收入分配等作用已经显现,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是一个渐进和长期的过程。征税和产生利润的经济活动与价值创造地保持一致是BepS行动计划所强调的一个根本原则,从根本上引入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交易成本和交易费用的概念,从基础理论上借鉴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中的消费者剩余概念,进而强调交易理论或受益理论的正当性和现实意义。而且这些基础理论有助于解决各国关于数字经济引发的BepS问题和其他国际税收问题的分歧,也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税收规则新秩序。

数字经济的特征篇7

半个多世纪的宏观经济理论的争论和发展,主要围绕着政府是否应对经济进行干预、干预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干预的问题展开的。众所周知,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并主要实施需求管理,突出了政府赤字支出对总需求的扩张作用,认为在总需求不足,即经济陷入产出水平远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的状况下,如果政府增加其购买量,总需求就会增加。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货币主义强调市场的作用,一般强调长期经济增长,主张放弃稳定商业周期的政策,尤其是货币主义明确主张政府应实行固定规则,政府对经济不宜实施相机抉择的政策。供给学派承认并强调财政政策在决定经济增长和供给方面的刺激作用,认为政府过多地运用税收政策增加收入或刺激需求,而忽视了税收负担对企业和个人的激励影响,高税收会使得人们减少劳动和资本供给,从而影响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因此主张政府应更多地通过减税政策,实行供给管理。

目前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属于典型的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对于这种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和有限性至今还缺乏深入而有说服力的研究。从以下的分析中,将提出支持前面判断的论据。

二、从政策出台的背景认识和理解积极财政政策

许多文章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形成冲击之后,为了防止国内经济衰退而采取的政策措施。这个论点是正确无疑的,但是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分析。众所周知的事实是,80年代中期到1998年这一期间我国支撑经济增长的因素中,除去对外贸易因素外,主要是金融业的间接和直接投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财力的80%左右集中在金融领域,政府财政预算内资金只占gdp比重的10%多一点,财政对经济的影响和控制力已弱化到极点。在启动积极财政政策之前,政府主要以货币政策为主,财政政策为辅来调控经济。在1993—1995年间,政府主要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成功地实现“软着陆”以后,从1996—1998年初,银行连续7次降息,事实上货币政策已经由“适度从紧”转变为“适度从松”。但此时的财政依然实行以压缩财政赤字为主要特征的“适度从紧”政策。在连续降息之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国经济,仍然呈现下滑趋势,“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必须进行调整的建议被提出。

更为重要的事实是,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后,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受到高度关注,在防范金融危机、化解金融风险为主要任务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发挥受到了金融业自身不健康和外部金融危机冲机的约束,在经济运行中难以发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财政政策不得不但当起对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财政政策的表述,是含有财政政策更为主动和主要发挥对经济增长的调控作用含义的。

三、从宏观政策战略思路上认识和理解积极财政政策

从“稳定、安全”的宏观政策战略思路考虑,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保障金融的安全。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财政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地方政府财政采取措施解决农村基金会的清算问题;财政拨款100亿元启动和支持“债转股”,以剥离国有企业在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化解银行风险等等。积极财政政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稳定”和发展经济的作用,如国债建设资金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债贴息进行企业的技术改造,这些已广为宣传,为人所知。

从宏观政策的总体组合和搭配上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搭配,包括的总体政策含义是,在主要保证金融稳定和安全的同时,相对更多地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当然也要发挥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作用。

从上述分析看,对积极财政政策仅从“松”“紧”角度和层次上考虑,可能难以描述其政策的更高或更深的含义。

四、从实际操作措施来认识和理解积极财政政策

完整理解财政政策措施,要对收入和支出以及收支平衡、赤字状况进行全面分析。

1.从收入政策来看,1988年以来我国没有采取减税的政策。官方认为,我国现阶段不宜通过减税刺激经济,而应适时适度地扩大财政举债规模和财政支出,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通过改革克服制约有效需求的体制和政策因素,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在收入政策取向上,也没有明确提出增税政策。在实际操作的措施中,既有增税的措施,例如恢复开征利息税,清理和停止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税收征管等。也有减税措施,如恢复或提高出口退税率,逐渐降低银行业的营业税税率,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对西部地区和某些高科技行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从上述情况看,我们似乎难以判定财政收入政策的特点。

从1998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长情况看,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长幅度,财政收入的弹性系数之比达到1:1.5—1:2以上(见图1)。由于gdp是按照可比价格计算,而财政收入是按照当年价格计算,两者之间仍存在不可比因素,如果将gdp也按照当年价格计算,那么财政收入的弹性更高(安体富,2002年)。实际执行的情况表明,财政收入执行结果是明显的增税政策。

2.从支出政策来看,财政支出规模基本上呈现持续扩张的态势。支出的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1998—2000三年也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但在2001年有所不同,财政收入增长高于支出增长(见图1)。对于2001年财政收入增长高于财政支出增长应做何种解释,在下文中将结合其他内容进行判断。

3.对财政赤字进行考察和分析。1998年一2000年赤字的绝对量逐年扩大,2001年赤字比2000年有所缩小。考虑到2000年开始,对赤字的口径做了调整,即把当年国债的付息额列入经常性预算支出,并体现为当年财政赤字。按照同比口径,2001年的赤字则比上年的赤字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从当年赤字与上年赤字比较的变化率来看,赤字扩大的速度明显降低,由1999年的89.1%降低到2001年的负增长4.8%,如果按照同比口径,2001年财政赤字的增长率为负9.2%。

4.对国债规模进行考察和分析。与赤字的走势有所不同,1998—2001年国债的绝对规模逐年扩大,债务扩张的速度也明显提高。1999年为3.2%,2000年为9.1%,2001年为19.7%(见图2)。

2001年以来,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认为2001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有所控制或减弱,主要论据是,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净债权数额比较以前年度有明显增加(李扬,2001年),政府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规模控制在1500亿元,国债投资力度没有增加(张立群,2001年)。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仍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值得说明的是,从2002年的财政预算案来看,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又有明显的加大。

以上的实证分析表明,财政支出表现出明显的扩张性政策特征;而从财政收入政策看,按照目前的宏观经济理论,并不具有扩张性政策的特征,反而具有一定“紧”的政策特征。因此直接对表象的描述应为:积极财政政策是赤字和国债规模的扩张性支出政策与紧的收入政策的共同组合。有些经济学家将其形象地比喻为: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但要作出更为确切的判断,关键问题在于对这样两种政策的作用合力需要进行比较分析。

现有的宏观经济经济理论认为,政府支出的扩张(即赤字和国债的扩大)会对社会总投资需求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是,当国债主要用于建设投资时,会产生扩大社会总投资的作用;另一方面,赤字的扩大,也即政府部门的国债投资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出私人部门的投资。在我们受本文主题的限制,不可能对这两方面效应进行量化的分析时,我们暂时推论这两种效应对社会总投资量的影响是持平的。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考虑财政收入政策——实际的增税效应。增税也会产生对私人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那么增加的税收收入会用于抵补政府的财政支出,这样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就取决于,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数量与政府赤字规模的大小。如果挤出数量大于政府赤字,那么增税的效应就是相对缩小了社会总需求;反之,政府赤字大于挤出数量,增税的效应可能就是扩大了社会总需求。这样看来,赤字成为了一个扩张与收缩的“闸口”。

总地来看,在总需求中,国债和增税都对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是在做“减法”,政府的国债投资和消费支出,是在做“加法”。从总量上观察“加”和“减”的结果,粗略的量化分析是,对政府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的净增量(投资的增加)和政府从微观企业资源配置中取得的收入增量(资金转移到政府手中,从而使企业资金减少)进行比较,这可以大致推断两者对总的加减结果。从1998—2001年政府投入的支出增量来看,债务增量总额约为9248亿元,同期的财政收入增量总额约为7062亿元,两者相比的结果是,政府的投入量大致为2186亿元。结论基本上是加数大于减数。

如果上述分析是成立的,我们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判断是,它总体上(中期内)具有扩张政策的特性。但是政府根据短期经济形势变化,通过对财政支出与税收增量的控制,适时在调整扩张的力度。

如果我们再考虑到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由于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在扩张性支出政策与税收增收政策的相互作用之下,支出扩张的乘数可能大于税收增收的乘数,所以更可以支持以上作出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总体和本质上是扩张性的结论。综合考虑到存在着收入的从紧对支出扩张的缓冲,所以准确的概括是,积极财政政策是一种适度扩张性的政策。

数字经济的特征篇8

关键词:高程模型制作应用研究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图制图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成为测绘生产的主要技术手段,测绘基础工作由原来的单一生产模拟地图转变为生产基础地理信息产品。“4D”产品技术的应用越来越被重视。它是现阶段技术水平上遥感与GiS相结合的成功之路。4D作为国家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主产品形式,正逐步替代传统的模拟地图,在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Dem-数字高程模型作为“4D”产品之一的模块在测绘领域占主导力量,Dem是地理数据库中的核心数据,是进行地形分析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测绘、遥感、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农林、灾害、水电工程及军事等领域。

二、数字高程模型的简介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简称Dem。它是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模型,是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terrainmodel,简称Dtm)的一个分支,其它各种地形特征值均可由此派生。一般认为,Dtm是描述包括高程在内的各种地貌因子,如坡度、坡向、坡度变化率等因子在内的线性和非线性组合的空间分布,其中Dem是零阶单纯的单项数字地貌模型,其他如坡度、坡向及坡度变化率等地貌特性可在Dem的基础上派生。Dtm的另外两个分支是各种非地貌特性的以矩阵形式表示的数字模型,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与地面有关的社会经济及人文要素,如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岩层深度、地价、商业优势区等等。实际上Dtm是栅格数据模型的一种,它与图像的栅格表示形式的区别主要是:图像是用一个点代表整个像元的属性,而在Dtm中,格网的点只表示点的属性,点与点之间的属性可以通过内插计算获得。由于地形起伏形态通常是高程来表示的,所以Dtm也称为数字高程模型(Dem)。如下图所示数字地面模型的真实表现:

三、Dem的数据源及采集方法

建立Dem的方法有多种。从数据源及采集方式讲有:(1)直接从地面测量例如用GpS、全站仪、野外测量等;(2)根据航空或航天影像,通过摄影测量途径获取,如立体坐标仪观测及空三加密法、解析测图、数字摄影测量等等;(3)从现有地形图上采集,如格网读点法、数字化仪手扶跟踪及扫描仪半自动采集,然后通过内插生成Dem等方法。Dem内插方法很多,主要有整体内插、分块内插和逐点内插三种。整体内插的拟合模型是由研究区内所有采样点的观测值建立的。分块内插是把参考空间分成若干大小相同的块,对各分块使用不同的函数。逐点内插是以待插点为中心,定义一个局部函数去拟合周围的数据点,数据点的范围随待插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又称移动拟合法。有规则网络结构和不规则三角网(triangularirregularnetwork,简称tin)两种算法。目前常用的算法是tin,然后在tin基础上通过线性和双线性内插建Dem。用规则方格网高程数据记录地表起伏的优缺点。优点:(X,Y)位置信息可隐含,无需全部作为原始数据存储,由于是规则网高程数据,以后在数据处理方面比较容易。缺点:数据采集较麻烦,因为网格点不是特征点,一些微地形可能没有记录。tin结构数据的优点:能以不同层次的分辨率来描述地表形态,与格网数据模型相比,tin模型在某一特定分辨率下能用更少的空间和时间更精确地表示更加复杂的表面。特别当地形包含有大量特征如断裂线、构造线时,tin模型能更好地顾及这些特征。

基于JX一4CDpw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不断升级,新版本的JX一4C在向量测图模块中增加了构tin功能,并能对tin进行实时编辑,使Dem产品联合高效制作成为可能,tin是表现地形模型的不规则三角网(triangulat―edirregularnetwork)。选择已有向量(dxf、vtr)构tin后直接生成Dem,因此tin在系列作业中起重要的桥梁作用。其显著优点是可变的分辨率,即当地表粗糙或地貌形态变化剧烈时,tin能包含大量的数据点,而在同样大小的区域tin与规则的格网相比则只需最少的数据点。tin在GiS中得到普遍使用,特别是在三维可视化方面受到格外关注。

1.利用矢量数据创建tin制作Dem

(1)数据源的准备。将已知的外部数据导入,作为相关初值,经过一系列加工后进行Dem的制作。一般常用的外部数据有――向量数据。

向量数据指在JX-4CDpw软件窗口下直接打开已有的向量文件,删掉不参与相关的向量(如:房屋、高架桥、等级路等高于地面的数据),否则生产的Dem数据会出现非法值与地面产生矛盾。只利用其地貌数据中的等高线、地表高程点、冲沟及湖波、水库等面状的静态水域的水涯线等基本特征线和特征点,关闭无需构tin的非地表元素基础数据。如建筑类、桥梁类、管线类、地貌中的比高及桥上和双线路上与地面矛盾的高程点,并检查高程点有无异常值和删除在测图过程中产生的废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Dem的质量,我们将准备好的矢量数据在JX-4CDpw窗口下以三维的形式导出dxf格式,在autoCaD平台下在山谷和山脊中以捕捉的形式加特征线,然后再把特征线导入到JX-4CDpw窗口下与矢量数据镶嵌到一起映射到立体模型上进行基础数据的检查。注:导入的数据必须带有三维坐标即(X、Y、Z),否则在autoCaD中加的特征线不能使用,在立体模型下检查无误后方可构tin。

(2)检查tin数据

tin为表现地形模型的不规则的三角网。由于受计算机能力的限制,在立体模型上直接编辑三角网有所困难,作业时一般利用间接的方法进行tin的编辑,编辑单位以图幅、像对均可,他们中间必须有足够的重叠,在有三角网映射的立体模型上,寻找没有切准地面的三角网点,在此处加测特征点或特征线,同时对特殊区域进行处理,如:水域、森林、人工破坏地貌、湖波等面状静态水域水涯线上的高程值应一致,不能与实地相矛盾。处理完成后以新旧特征点线再次构tin,映射到立体模型上再次进行编辑,这样迭带数次,直到tin区域的三角网点全部切准地面。注:此工作必须做到与立体模型相匹配,若出差错既影响后期Dom的制作而且Dem也得返工,这样我们事倍功半了。

(3)Dem的提取

利用编辑好的tin的矢量数据,在JX-4CDpw窗口下Dem图窗口中选择“tin―提取特征点线矢量”直接内插成(5m×5m)的大区域Dem并保存,一般可将628幅1:1万比例尺的Dem拼成一个大区域。

(4)Dem的裁切

1:1万标准图幅的Dem解算范围,起止格网点坐标计算公式为:

X起=int[max(x1,x2,x3,x4,)/d+1]×d

Y起=int[min(y1,y2,y3,y4,)/d]×d

X止=int[min(x1,x2,x3,x4,)/d]×d

Y止=int[max(y1,y2,y3,y4,)/d+1]×d

式中:x1,x2,x3,x4,y1,y2,y3,y4,为内图廓点坐标,d为Dem格网尺寸。

X起,Y起为Dem起始点坐标,X止,Y止为Dem终止点坐标。

在JX-4CDpw窗口下打开大Dem利用【命令窗】下的【操作区域】选取外图廓边线进行Dem外裁切。

裁切好的Dem必须按国家1:1万标准分幅的图号保存。如K49G079030.dem

单图幅Dem必须按规范要求严格接边,接边后不应出现裂缝,重叠部分的Dem值应在Dem要求的限差范围,达到规范精度后方可输出Dem的最后成果。

2.利用原始影像生产Dem

在没有数据源的情况下,制作Dem时我们完全依据立体模型获取Dem。我们首先要对模型加特征点和线,特征点和线指地表起伏的地貌特征及地形变换处,高差较大的区域也得精确采集与影像一起直接相关出大格网的Dem。注:如果遇到森林或其他植被与周围色差较分明时就必须在此区域加特征线,然后在立体模型下进行tin的编辑,编辑好后再生产出最终Dem成果。这种方法只针对大比例尺的Dem制作,相对精度较低只适用于公路设计与一般规划所参考。

四、Dem在实际生产中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

1.Dem生产的优点:

①在JX-4CDpw窗口下,直接创建tin生成Dem不但快捷、方便而且平面精度高。

②矢量数据经过严格接边裁切,所以Dem无需接边就能达到精度要求。

③在此窗口下编辑静态水域相当方便,还可以裁切成用户所需的任何大小范围的Dem数据。

缺点:

①在生成Dem前的工作量较大,在修测tin的重复工作量大,如果大区域Dem制作时,tin的映射速度慢而且容易死机。

②如果所生产的Dem数据过大或地貌特征弯曲幅度范围较大时,tin就无法生成,所以就必须将矢量数据裁切成小面积的初始数据,再将小范围Dem拼接成所需Dem。

③数据采集较麻烦,因为网格点不是特征点,一些微地形可能没有记录。

2.Dem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①目前生产Dem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影像匹配的可靠性不完善,必须结合人工手段检查Dem在匹配中所产生的粗差进行相关的修改。

②在输出Dem成果后利用4D软件检测Dem数据时,一个完整的Dem图幅数据中有一个Dem格网点为空数据,这个空数据用人工方法检测不到,而且这个空数据的原因也未发现。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现。

③由于拍摄时间与制作时间不一致,地貌和地形变换有所不同,给外业调绘和内业JX4测图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造成Dem数据与实地不符。这样Dem的地形体现就缺乏真实性。

五、Dem成果的质量控制

(1)在JX-4CDpw窗口下,使Dem格网数据映射到单像对模型下,利用人工检测Dem格网点切准立体地面情况。

(2)利用4Dchecker软件平台根据等高距、色谱等参数的设置检查Dem数据,检查等高线有无突变情况。

(3)将Dem数据反生成等高线与矢量数据进行套合比较,套合差应在1/2等高距范围内。

(4)查看Dem接边精度报告,检查同名格网点高程值是否符合要求。

(5)格式一致性检查:检查数据文件存储组织、文件格式、文件名称是否符合要求。

(6)格网参数检查:检查格网尺寸、起止格网点坐标、图幅范围是否符合国家要求

六、数字高程模型(Dem)的主要功能

由于Dem是表现地表的坡度、坡向、坡度变化率等因子在内的线性和非线性组合的空间分布,其中Dem是零阶单纯的单项数字地貌模型,其他如坡度、坡向及坡度变化率等地貌特性可在Dem的基础上派生。其主要功能有:

1.Dem是各种非地貌特性的以矩阵形式表示的数字模型,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与地面有关的社会经济及人文要素,如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岩层深度、地价、商业优势区等等。

2.实际上Dem是栅格数据模型的一种。Dem描述的是地面高程信息,它在水文、气象、地貌、地质、土壤、工程建设、通讯、气象、军事等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以及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3.由于Dem描述的是地面高程信息,它在测绘、水文、气象、地貌、地质、土壤、工程建设、通讯、气象、军事等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以及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七、数字高程模型(Dem)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由于Dem描述的是地面高程信息,它在测绘、水文、气象、地貌、地质、土壤、工程建设、通讯、气象、军事等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以及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在工程建设上,可用于如土方量计算、通视分析等;在防洪减灾方面,Dem是进行水文分析如汇水区分析、水系网络分析、降雨分析、蓄洪计算、淹没分析等的基础;在无线通讯上,可用于蜂窝电话的基站分析等等。

2.在生产中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Dem在测绘和遥感、通信、农林规划、土木工程、军事、地学分析等领域都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许多行业由于Dem的渗透和应用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在通信领域,信号传播环境如地形(高山、丘陵、平原、水域)、建筑物(高度、分布、数量、材料)、植被特征、天气状况等是影响通讯信号质量的关键。

3.在其它信息如植被、建筑物等的配合下,Dem常常用来进行各种通讯设施如电台、电视台发射机等的辅助选址、通讯网络的规划设计、移动通讯传播模型校正等。

八、结束语

本文结合生产实践首先介绍了Dem产品数据源的准备、生产方法、功能及面临的问题和Dem产品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再次介绍了结合生产实际对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检查和质量控制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科技的进步推动着测绘数字化、信息化和集约型测绘经济的发展,空间数据框架以基础数字高程模型为地理参考基础信息,地图仅作为次级表现内容的集成成为“地球空间数据框架”的核心。三维数据和以影像为基础的系统之间的结合将产生更逼真的环境表示。影像地图、数字地图等新图种、制图新工艺迅速大量涌现,并得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宗坚.我国“4D”产品生产与应用的现状及问题[J],测绘通报,2001.

[2]王文浜.王铁军.数字测绘产品的质量检查与质量控制[J],测绘工程,2000.

[3]曹佩尧.航空摄影测量内业技术大纲,2008

[4]北京四维远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JX-4C数字摄影测量操作手册,2004.

[5]中国四维测绘技术北京公司,自动空中三角测量系统,2001.

数字经济的特征篇9

我们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公司这些有形的因素是由一系列共享理念集合在一起的,这些信念有时是不可言明的,有时又是毫不掩饰的。这些共享信念决定了公司的本质,这一系列共享信念就是我们所谓的身份特征维度,它使公司的一系列有形因素具有了内在一致性,并且给出了一个界限,用以界定在不改变公司本质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多大程度的改变。可口可乐的例子表明,身份特征维度明显地存在于利益相关者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因为组织和大多数个人一样,会很自然地将它们的身份特征看作是理所当然的。

正如一个人的身份特征可以通过性别、国际、社会团体、教育文凭或专业技术来确定一样,一个公司的身份特征维度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比如它的核心业务、知识基础、国籍、经营理念、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创始人、公司治理结构或者是这些因素的组合。

关键的利益相关者(雇员、所有者、供应商、消费者、银行家、股东)认为,任何关于公司的核心的、持久的、与众不同的方面都是公司身份特征的一部分。确定不同身份特征的权重和突出性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将一个公司改变为另一个公司。比如说,技术革新对于苹果的影响相对于麦当劳来说更为重要。国籍对丰田的身份特征界定远远超过了它对谷歌的界定力度。

身份特征界定反映了人们对公司本质特征的主观的、共享的信念。这就意味着,在同一时期、同一领域,有着相同地位和文化背景的两个公司仍然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维度的身份特征界定。惠普和英特尔就是很好的例子。惠普历史上的大多数身份特征都是经营特定业务的,即著名的惠普之道,而英特尔公司的身份特征则概括为“超越未来”,即在不断的技术革新中进行管理。

(本文摘自《公司的灵魂:如何管理你公司的身份特征》p.23-25)

《新地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美国地貌》

作者:[美]乔尔・科特金

译者:王玉平王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7月

荐读理由:本书是关于数字革命如何重塑美国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开山之作。很多人认为,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爆炸性变革以及工作地点的选择更加自由,地点的重要性似乎大大减弱了。但作者独具慧眼地发现:恰恰相反,地点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在信息时代,经济从对自然资源或廉价劳动力的依赖中解脱出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找到最理想的地点。本书对美国资源的重大转变进行了解读,集中论述了数字革命对城市的惊人影响。

《中国上市公司欺诈行为分析及监管研究》

作者:李启平

中国经济出版社

数字经济的特征篇10

关键词数字测量图;地质测量;煤矿生产

中图分类号:p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5-0135-02

数字化测量技术是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测量技术为一体的新型测量技术,具有高效、准确、便捷等优点。矿山井下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测量工作,关乎煤矿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贯穿于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但由于矿山井下环境比较恶劣,地质比较复杂,过去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难以满足现代煤矿生产的需求,随着数字测图的应用,使得煤矿井下测量能够准确高效完成。

1煤矿数字测量图概述

煤矿数字测量图是指测量人员在煤矿井下进行实地测量,并收集和汇总相关数据,利用CaD软件进行绘图和加工,形成具有具体数据和形象图案的“图纸”。它是以井下巷道导线点为核心,以导线网为管路,按照1:1比例绘制的井下地质实测图。

1.1数字测量图的特征

数字测量图的特征主要有:1)测量精度高。在矿山井下测量地形时,可以将测定物点的距离误差控制在3mm以下,极大的避免了从输入数据到绘制成图过程中的精度损失,从而有效减少了展点误差、方向型误差、视距型误差,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精度,确保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2)自动化程度高。数字测图在绘制的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软件绘图,可以实现自动计算、自动选图示符号、自动识别等,同时还可以实现动态修图、无痕修改、多次复制等,相比传统手工绘图,其图形更加规范、精确、美观;3)图形信息丰富。数字绘图是在绘图软件窗口上准确定位坐标,并可以通过实测数据的编辑,设定物点的连接信息,包括定位信息、属性信息、实测数据信息等,使得绘图内容丰富完整。

1.2数字测量图的内容。

数字测量图的内容主要包括:测量标记、收尺标记、巷道碎部酮室、巷道特征、地质标记、边界标记等。绘制人员应当根据测量数据、地质特征、周边环境等标记相关内容,比如各种主要保护煤柱线、村庄轮廓线、河流线等。因此,绘制人员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制图,采用标准图形、符号、线条,按照标准比例进行绘制和标记,不断丰富图纸信息和内容。

1.3煤矿测量数字成图方法

煤矿测量数字成图有两种方法:1)原图数字化:该方法需要配备的仪器有计算机、数字化仪、绘图仪,是在数字化绘图软件的支持下,采用手扶跟踪数字化或扫描矢量化的方法对测量图加工出图,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由于扫描矢量化成图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优点,通常被优先使用。但该方法受原地图影响比较大,扫描成图精度比原图效果略差,为了获得更精确的成图,通常采用修测、补测等方法提高原图的精度;2)现场数字测图。现场数字测图是内外业常用的方法,需现场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现场地质地图进行测量后现场绘图,最大限度的确保了测量的精确度。但该方法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较大。

2数字测量图在煤矿井下测量中的重要作用

数字测量图的产生和应用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煤矿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它是测量人员手工或仪器测量井下地质数据后,采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处理数据并成图,为煤矿生产提供依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字测量图的技术也获得较大的发展,其在煤矿生产企业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数字测量图是煤矿企业创新技术的具体体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生产效益最大化,才能在竞争激烈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数字测量图是作为现代高科技产物,其包含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测量技术等,其在促使企业不断朝着技术化、标准化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字测图企业改革传统经理念和创新生产技术的具体体现。

2.2数字测量图是煤矿企业提高效益的具体措施。

煤矿井下测量工作是煤矿生产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其贯穿于煤矿的探测、煤矿的开采、安全维护等各个环节中,而测量图是煤矿井下测量工作的具体成果表现,其精度准确与否对煤矿生产整个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数字化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测量精度高、测量信息完整等优点,可以为煤矿井下作业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促使煤矿生产安全、持续、高效进行,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3数字测量图在矿山井下测量中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煤矿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不断更新和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管理理念不断深入影响,加上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煤矿企业深刻认识到创新技术的重要性。矿山井下测量是获取煤矿生产基础资料的主要途径,过去主要采用人工检索、分析和处理数据,难以满足现代化生产和技术管理的要求,尤其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的损失,引发社会强烈不良反响,为了准确预防和快速处理矿井危害事故,就应当从提高井下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入手,利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实现井下地质情况的数字化反应,为企业高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数字测量图在矿山井下的应用主要包括:1)跟踪井下作业进度。测量人员可以根据数字测量图对井下作业进行跟踪,实时掌握井下作业的进度,以便于及时调整和优化作业方案,提高生产效率;2)为井下作业提供准确的数据。测量人员可以根据测量图的标记,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快速量取直巷进尺和剩余进尺,避免盲目作业,减少作业错误的现象发生;3)指导井下施工方向。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测量图相关数据和标记,预先模拟巷道施工进程,在线分析施工方案的合理性,为井下现场施工提供建议;4)实现自动计算。在测量图上,可以直观反映地质相关数据,为施工方案设计自动提供测量数据,避免人工计算的繁琐,减少人为因素的误差,确保了工程数据的准确性。

总之,数字测量图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企业生产实现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发展的必要手段。煤矿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尤其是生产环境恶劣的矿山井下作业,更需要应用数字测量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数字测量图相比传统方法,其具有诸多优点,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人工手段产生的误差,提高绘图的准确率,为矿井作业和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段强,申家国.试论矿山测量数字化的应用技术[J].科技资讯,2010,11(0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