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网络教学的心得体会十篇关于网络教学的心得体会十篇

关于网络教学的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3:09

关于网络教学的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指导方针;社会经济发展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也是科学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在高校进行健康教育实践中,高校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心理健康教学的总体目标,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心理健康教学的目的,才能保证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达到到校所要的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正确的发展。

1.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开始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网络成为了现代科技文明的主要标志,它和人类发明创造的其他科技文明一样,它给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方面都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有弊,它给人们的生活来了危机。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还处于发育期,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自制力还不够,互联网又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就使得高校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简单的来说本论文说提及的网络心理学健康指的是高校学生在使用网络时,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没有使用网络时也要保持一个平衡的心理,要能把握好网络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不能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要把网络与生活区别开来,要保持网络与现实心情态度的统一,不能因为没有网络而消沉,在学习中提不起兴趣,影响了现实的生活与学习。

2.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当中,在我国,有一些高校学生特此沉迷于网络,喜欢网络的虚拟,可以随时向网络发泄自己的所有情绪,觉得网络才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世界却是虚拟的,其实他们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就缺少了于同学,老师以及社会接触的机会,同时他们也会忽视朋友之间的感情,有的甚至封闭自己的感情,同同学、老师交往都是小心翼翼,造成了人际关系紧张,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少。还有的高校学生一直都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在某些方面不想敞开自己的心扉,把真是的的自己封闭起来,与同学老师交往时特别的小心翼翼,但他们的内心其实实际又是渴望要获得同学之间的友谊,对于这种性格上有障碍的高校学生,那么网络对他来说无疑是解决需求的最好途径。

3.高校网络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大部分的高校中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妥善处理社会关系,对于社会上出现的现象过于片面、主观,在情感上面情绪很容易受到波动,意志力也不够坚定,容易摇摆不定,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大多都是盲目从众。有些高校学生沉迷在网络中,长期沉迷在电脑里面,丧失了对社会的交流。还有些高校学生对网络的沉迷在于网络游戏,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都可以在网络中得到发泄,有些高校学生甚至还沉迷于虚拟的网络角色,他们过于的沉迷于网络世界,从而忘记了和现实世界的沟通,网络有许多的垃圾信息很容易对学生造成困扰,使得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难以成熟。

4.高校网络心理健康体系构建的措施

面对着日益增长的网络信息,同时增长的还有高校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因此加强高校网络心理健康体系的构建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建立高校网络心理健康体系之前就要让高校学生认识心理健康,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高校进行课堂教育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网络健康心理素质,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就要做好这方面的宣传,高校相关课程老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要主动的去引导学生心理正常发展。高校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要有参照国家一定标准来进行建设,要重视学生对于网络心理的健康教育工作,要积极的对学生的网络心理进行辅导。高校要加强学校网络建设的规范化与法制化,我国对于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是层出不穷,这些法律的颁布都是为了我国网络的安全实施,高校应该紧跟国家步伐,要建立安全的网络健康管理体系,对网络信息要进行筛选过滤,保证学校网络的安全性。高校在进行相应课程教学时要通过相关课程,比如思想品德又或者是法律课等等相关课程来加强学生的对于网络的认识,要加强网络的宣传力度,净化上网环境,加强相关法律知识,规范学生上网的行为,加强高校对于网络信息的管理。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是网络的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高校对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这也是我国信息化社会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石文山.高校心理健康的组织管理机制初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1]

关于网络教学的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快地发展,我国的各个社会领域中,都在广泛地使用互联网技术,人们不再是单纯地阅读报刊、报刊等新闻媒体了,而是依靠当前的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等技术,还有新出现的微博、微信等技术,这些新型的媒体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无论是从价值观念还是人生理解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作为现代化的教学体系,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将会提升教育的质量。

1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对教育工作的影响

1.1积极影响

(1)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优化和完善知识体系。现在比较流行的微博、微信等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和多个不同知识领域的专家进行网络交流互动,确保在第一个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领域中的动态情况,对于复杂多变的世界起到确定方向的作用。

(2)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技术,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开拓新型的教育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逐步完成信息功效,帮助工作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于国内外发生的事情有一个新的了解。并将知识信息传播给中职学生,让他们的知识有了更好的发展。

(3)不断增强对于中职学生的教育,这是当前最为主要的任务。伴随着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不断运用到教育中,给学生的心理以及对于知识的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能够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过由于网络有一定的虚拟特点,学生在网络中能够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行表达,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结合网络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教育,体现出教育的实效性。

1.2消极影响

(1)导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工作出现了削弱的现状。随着我国与国际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也逐步加强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更是使得这些交流更加不断向前发展。随着我国不断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后,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也开始走向了市场化,在这个阶段,也有不少的经营者,他们为了追求眼前的利润,而出现了忽视科学化的要求,这样造成了多媒w网络教学平台的形象地位出现问题,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中等院校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基于当前的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先进,现有的教育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变革,基于当前的这种融合模式,学生对于某些问题的思考能力缺少了独立性,往往一遇到问题就会想到从网络中寻找答案。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的提升,难以满足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技术带来的冲击力。

2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

2.1多媒体短消息服务的移动学习模式

在对于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开发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确定的就是教学的模式是怎么样的,要树立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

在网络环境下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方式已经不再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了。而且获取信息的稳定性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加强,网络平台开发一定要根据移动信息进行共享的形式进行。

现在在成人年当中,使用移动媒体设备的越来越多,他们借助于先进的通讯设备连接上无线网络,可以以短消息的方式教学任务,这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的教学方式下的信息传递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局限的情况。目前消息的传递功能也有了不断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形式了,可以是音频、视频或者语音等形式,而且消费的成本也越来越少。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有效地减少建设平台所需要的资金,使得运营也更加的高效。

2.2视频播放和传输业务的学习模式

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就是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资源,让学生通过素材视频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可以有效地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在观看教学视频的时候,学生无论是感觉器官还是在头脑中,都会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教师在和学生共同通过多媒体平台分享知识的时候,实现了教学知识内容的有效传输,这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来说,就是一种颠覆的做法,但是要想真正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则还需要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使得教学更加得完美。

2.3网络平台中的信息浏览和下载等学习模式

在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中,其关键的技术方面就是信息浏览和下载,同时这也能够有效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通过借助于互联网来实现网络信息的下载,当设备连接好后,老师或者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进行下载保存,即使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查看自己所下载的资料。这种方式非常适合于无网络的情况下使用。对于计算机设备接入网络的原理与其他的一共设备接入网络的原理基本是类似的,主要的差异性在于网络的接入点存在差异,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支持的是wap服务。计算机设备所接入的互联网兼容性更稳定,并且在存储功能上与移动通讯设备相比较也有明显提升。在教学平台开发期间,完善下载存储功能,这样学生在学习环节便不会因浏览网络而分心。

3网络教学平台的模型

3.1配置网络服务器

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所需的服务器而言,必须要结合平台中pC的数量进行确定,服务器和多媒体设备之间设置好环形的网络配置服务器,这样便于操作,不过系统的内容有着一定的局限,倘若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规模比较大,根本不利于我们进行选择这种配置的形式。通过服务器来建立设备和网络之间的关联,倘若网络平台在运行的时候,难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那么我们可以重新构建新的网络接点来将这个问题解决掉。

3.2网关设置

对于网关设置,在教学平台中,把每一个网络层次连接在一起,发挥一体化的功能,可以凭借网络平台去搜寻教学所需要的内容。而网关的设计,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比如,在平台建设开始,让技术人员划分网络连接的层次,并结合每一层次的功能来积极使用,这样一来,促进多个设备的积极运行。平台的操作者不会直接接受网关协议,而是通过服务器翻译这些协议。为了促进网络教学地顺利实施,需要网络平台结合网络环境来实现。对于网关,其依靠翻译器来进行传递,即以服务器能够读取的形式来传递学习请求,对于下载的一切文件资源,可以通过翻译来进行读取。对于一个技术人员,需要考虑平台的操作特点用在设计阶段中,促进系统正常运行。

3.3网络教学平台的系统组成

首先,在平台中的服务器,其需要满足一定的网络请求,其作为一个最重要的中转部分。对于网络接点,一旦合理完成设置之后,对于教学平台的操作界面也需要合理设计,使其更加简单,功能齐全,利于使用者通过点击去选择。在系统中,关于pC设备中涉及多媒体播放的显示装置。以上是三大模块,为了展开设计,需要加强平台建设,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4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发展策略

4.1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策略

对于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应用平台时,首要任务是确定教学针对的对象是学生,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入到互动环节当中,使学生能够积极利用互联网完成学习。通过使用多媒体网络,更好地改善了时间与地点局限,但师与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多,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些理论化的知识点。为了缓解这一现象,在设计阶段,有必要引入一些模块,即测试题,及时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可以积极应用手机教材,其具有交互性的特点,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和教材内容之间的互有圆欢显銮浚比如,学生读完教材以后,可及时开展一些活动,包括:考试、分组进行交流、课外作业、阅读课外相关资料等,或者对下一单元的教材内容让学生阅读,与老师积极进行讨论。

4.2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策略

对于平台开发,在具体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在网络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师与生积极交流与互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积极进行交流,但是,不能过于强调平台功能的发挥,不然,无法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反之,网络平台就像一个屏障,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对知识内容进行探究。针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老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交互,往往以文字或视频的形式完成,比如,信息交流可以通过移动电子邮件、移动网络聊天软件完成,或者进行视频交流,即以手机视频的方式。总之,在这个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凭借领先的信息传播技术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使其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地进行信息交流。

4.3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策略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交流与沟通来解决教学当中不好理解的知识点,而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不断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以及让学生采用不同种方法来解决。自从出现了多媒体网络技术,使得学生及时进行交流,或者采取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给学生们创造一种“远距临场”的感觉。在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习,更好地分享知识,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4针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的交互性进行灵活把握

现代的生活中,人们面临着非常复杂的交流圈子,传统的信息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传播。随着网络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了。这就使得单位用户在信息的传播中起着将信息的位置,这就导致了不同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之间的信息能够共享。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果在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下,个体行为的表现也许会产生负面的影响,给人的安定造成一定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传播,在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中进行传播。使得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增强,对于抵抗非主流的一些意识形态进行改善,这主要是要对于学生运用手机中的微信或者是微博进行,不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观念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通过利用信息交互的方式,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4.5正确对待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信息的即时性

在传统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环境之下,我们对于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的过程中,势必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因此,随着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传播的信息不断更新,用户所见到的想到的,都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并且这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关注。有一些负面的消息会出现大肆扩散的情况,导致了社会秩序出现混乱的情况。中职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也不是很深刻,进而将这些信息传播出去。所以,针对这些情况,教育必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技术展开教育工作,及时地对于社会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处理,防止出现一定的负面信息。

此外,对于网络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平台上传播的信息都处于多元化的状态,借助于客体的主体化进行表现,这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严重的时候,还会使得学生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甚至是丧失。因此,在中等院校的中职学生教育中,要让学生正确应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所带来的信息量,引导他们多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消息。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策略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理念之间的融合,不断加强教学任务的完成度。网络教学平台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到了网络教学中,非常适合于当前的时展。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不断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对于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扩展,通过网络教学平全能够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互促进,共同营造一个良好教学氛围。网络教学平台能够发挥强大的功能,作为一个方便、快捷的系统供人们使用,在教学中,积极使用网络教学平台,使得计算机技术、3G时代网络技术的优点更好地发挥出来,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峥嵘,刘南阳.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策略[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02):160+162.

[2]崔洪亮.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5(23):164.

[3]王同明.3G时代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121-122.

[4]马丽君,李永宁.西部地区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策略[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133-136.

关于网络教学的心得体会篇3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但是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面对网络世界丰富的形形的诱惑,都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威胁。本文试图在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征,对其网络心理进行适当的剖析,探析网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寻心理教育工作的新出口,找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最佳入口。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一)大学生网络下的心理特征分析

网络环境下的虚拟时空给了人们新的心理体验,在这种新的社交娱乐平台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存在着不可知的因素,有着虚拟性、伪装性、甚至于是欺骗性。在这种不可知的情境下给了人们很多的想象空间因而缺少真实感,有太多不可预知。而这留给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很多隐患。在生活中的交往中我们是带有固定的身份以及看得到感觉得到的情感体验,而在网络中,可以隐匿自己的身份,在网上自由的宣泄情感,甚至很多大学生依赖于着虚拟的环境与交往,因而渐渐地与现实的生活渐行渐远。一味的埋头于虚拟世界不食人间烟火的结果是无法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得心应手,从而出现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不可否认,由于网络环境,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网络环境的带来有一些现实无法实现的优越性,比如,网络上人人发言自由平等,更加开放,不拘泥于身份。可以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内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娱乐沟通的工具,也可以扩展人的认知,因而具有绝对的吸引学生的优点,从而更深层次的进入学生的生活。超越了空间的间隔时间的界限,有这种向往和心理体验。另外,网络上的信息庞大,开放,并具有实时性,因而也让学生拥有了一种与网络有关的信息体验,像游走于天地间般的游走于网络间。网络确确实实的为人们带来多种心理体验,分析网络空间下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剖析对于心理教育工作来说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正面影响

首先网络信息时代所具有的实时开放特点,让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迅速了解不易接触的信息,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了解外面的世界,从而不拘囿于狭隘的空间,扩大了信息来源渠道,无论是花边小道还是经济政治,无论是社会娱乐奇闻逸事还是政治军事,都可以以网络为媒介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递出来。从而增强学生对外界的了解,不高居象牙塔而不闻窗外事。其次,网络的开放性与便捷性能够让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的广泛,可以接触许许多多的人,网上的交友工具社交平台都为学生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实现的可能。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建立友谊,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人家交往的信心。最后,要提到网络虚拟性平等性以及开放性下关于压力的舒缓,大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情绪,内心的秘密,说出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展现最本真的自己,而有利于生活中压力的释放,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非常有利。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凡事有利就有弊,事实上相对应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诸多的负面影响。首先是海量的网络信息让大学生的注意力涣散,很难有重点的选取有用信息加以利用,从而关注了很多却未能有深入的研究,长此以往会慢慢地形成厌倦心理空虚感,甚至于是忙乱的感觉。再加上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各种思想穿插其中,各种文化高地上下,不易甄别,这些多多少少的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影响,是其价值观混乱。其次是,网络的隐秘性让人无所顾忌,大学生在虚拟世界的道德感会在不知不觉中弱化,在网上肆无忌惮的宣泄情绪,或者是传播散布谣言也是没有规范的法律可以与之相制衡,这种在虚拟世界的随意会渐渐侵蚀大学生的内心,从而影响其在现实世界的所作所为,产生消极影响。最后是在虚拟网络世界的人格情感态度的变化,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成为网络使用的集中地,大学生的休闲时间较多,几乎与网络如影相随,近年来许多网络综合征,依赖症逐年攀升都与此有关。有调查显示,有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而与现实隔离,情感淡漠。与之紧密相关的是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问题,我国的性教育比较的传统保守,大学生到了生理年龄却没有过这方面的教育,而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不科学不健康的内容,稍微缺乏自控力,并且性知识缺乏的大学生,在这种网络环境下很容易产生畸形性心理,这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需要得到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点

(一)规范建设校园网,净化外在环境

网络成为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进行交友互动的平台,与学生的思想精神息息相关,我们要从校园网入手,着手建设有良好风气的校园网,规范校园网网站。将扰乱大学生的色情暴力以及其他不良思想的网站革除于校园网之外。从大环境上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权。让学生享有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外部环境打造手段之一。

(二)正确引导方向,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建设

如果说校园网的建设是来自于外在的约束以及引导,那么,问题解决的核心在于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和自身心理防御能力的加固。我们需要转变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本来就是与内在息息相关的事情,学校以及老师的立场就是引导,以及适当及时的关心。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相当的重要,只有学生愿意上进,选择自控自律,心理健康才会如期而至。

(三)实时分析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实事求是

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从学生入校就进行跟踪了解,从整体上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了解分析,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原因,坚持不放弃,坚持学生自主等原则,对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这种多元多样的网络联系下的世界,大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这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生活。因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根本的出发点在于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主体有努力的意志,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出效果,正如有一句话所说,“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下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关于网络教学的心得体会篇4

【内容提要】互联网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具有隐蔽性、瞬时性、高职能、高技术、跨地域等特点,它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甚至负面的影响。本文从网络环境给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特点,网络环境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入手,对网络环境造成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要发挥学校教育优秀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关键词】中小学;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及对策

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使得我国网民人数呈现出加速度上升的势头。互联网也因其自身特点的优势构筑了新世纪的一道亮丽的科技、文化、教育景观,融入人们无法逃避的社会生活。互联网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它有广泛的积极作用的背后,也有使人精神堕落的陷井,这些网络陷井产生着巨大的反作用,诸如计算机犯罪、危害信息安全、侵犯知识产权、计算机病毒、信息垃圾、信息污染、网络黑客、网络迷信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对学校教育而言,网络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导致中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冲突并且失衡,它直接危害着社会的健康发展,危害着广大的中小学生。

一、中小学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网络首先是网络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工具,新手段,网络的各种新技术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了许多方式和途径;同时网络也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社会,这为虚拟社会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搭建了一个平台和环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对传统制度化教育的各个要素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教育权威由单级化向多级化发展,学生的个体中心地位彰日显,其主体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等;最后,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尽管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如通过宣泄、发挥个人创造性等),但他也会直接导致和诱发许多心理问题。所以,网络本身也应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内容。总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应该把握网络发展的这一系列新的特点,力求做到深刻、全面。

二、网络环境给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特点

尽管网络依赖者觉得网络使他们的日常生活、学校学习、和父母的关系都受到了不良影响,但是互联网的使用加深了他们的同伴关系。在中小学生中,网络交友十分时髦和普遍,这也加重对网络的过度使用。上网依赖和非依赖人群的上网内容有很大不同。上瘾的人往往在网上参加社会交际活动,如新闻组、聊天室、mUDS.bbs.非依赖人群则大部分时间用于浏览网页,以及通过emai交流。网络依赖和非依赖人群之间一个显蓍的区别是:依赖人群通过网络进行新的社会交往,非依赖人群则是通过网络维持已有的人际关系。在网络环境中,有些人重在获得满意感和快乐感、吸引其注意的事物;有些人则寻求刺激性活动和事物。概括起来,网络关系成瘾(此类成瘾者将全部精力于在线关系之中。在线朋友变得比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和朋友更为重要):网络游戏成瘾(此类成瘾者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网上,游戏,购物和拍卖等活动之中);信息收集成瘾(此类成瘾者花费大量时间致力于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伴随有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计算机成瘾(此类成瘾者沉迷于电脑程序性游戏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应该指出的是,不同的网络活动对于中小学生心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三、网络环境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网络环境对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和生活规律上。如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和饮食不规律等。网络成瘾学生报告所受到的消极影响远大于非成瘾学生。另一方面,网络成瘾和非成瘾学生都认为网络在改善他们和同学、朋友的关系上有积极作用。学生们认为网络给了他们方便的机会结识新人,更便捷地与老友联系,给了他们许多共同的话题。互动性的网络代替此前学生们相当一部分花在电视和收音机上的时间。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工具意识和技术意识的提高,容易让人只重视技术层面的问题,只看到电脑及其网络的亮点和优势,没有重视对中小学进行人文、伦理、道德、法制和心理的健康教育,加之网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网络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和负面作用日渐凸显。导致中小学生为沉迷虚拟世界,荒废学业,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网络上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地虚拟性。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人的屏障,也给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行为的发生,由于中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和道德自律行为、意识的淡薄,就很容易导致失去对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失去积极的参与意识,从而形成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暴力、谎言、缺乏责任感和欺诈,产生网络特别自由、无所限制、为所欲为的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去做的不可能去做的不道德的事情。

中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的弱化,道德行为自律意识的淡薄,使学生由“上网”变成“落网。”一些学生不能抗拒诱惑,对网络产生了心理依赖,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忠实“吸食者”,患上了“网络迷恋症”。沉迷网络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网下”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纯、学业荒废,而“网上”精神奋、恶意攻南击,甚至一些中小学生无法摆脱网络的纠缠。产生自残和自杀行为的念头,这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网络环境造成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互联网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令人著迷的世界,当你轻点鼠标进入网站时,根本想象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电子邮件、www、异地同步论坛、聊天、游戏、电子商务等,五花八门、色彩斑澜,瞬息万变,吸引著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说明互联网文化与技术满足了发展中的中小学生多中心理需求。

交往是个体会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交往的需要受到许多挫折,比如因身材容貌不佳而得不到关注,因学习成绩不好而受到歧视,因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而被忽视或内心世界不愿轻易向他人袒露等。而网络的易进入、易交互、匿名性为人们构架人际交往的台,通过互发电子邮件或聊天、在线游戏等手段进行交往,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身份,年令甚至性别特征,使交往双方避开了现实中面对面的压力,从而可以畅所欲言,既满足了他们因心理闭锁而产生的“烦脑”的宣泄,也满足了其交友的心理需要,但这种人机交流无法实现人类情感的升华。

中小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较为敏感,他们往往将情绪体验表现得更为深沉而将更多的兴奋和愤怒隐藏于内心深处。网络的虚拟性、隐藏性和较小的社会压力,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实践多种角色行为方式的空间。因此中小学生的网上通过改变性格、性别、年龄、种族来体验不同的角色给人带来的全新感受,可以最大限度暴露出人性本能特征,可以在网上开成布公地表白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必担心自己的隐私被人发现,自己的弱点被人揭之穿,自己的丑闻被人耻笑,可以促使人们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外界和自己,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助于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我们每个人都想让人承认自己是重要的、有意义的、值得注意的。因而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从知觉信息的选择到内部信息的加工,从对行为的解释到人际交往,都具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当中小学生的自我价值面临新的攻击,即将丧失的时候,有的学生会感到焦虑、不安无奈而“网上游荡”,麻醉自己,也有的学生因感到学业压力太大,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还有的学生过早地接受了社会的不良影响,仿佛看穿了人间世态,表现出一幅玩世不恭的心态,整天只想玩乐而不想做别的事情,于是网上游戏在了他们的最佳选择,而且网络游戏效果佳、资源丰富、获取方便,使许多学生乐而忘返。

中小学生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这种欲望主要来自于他们心理上强烈的高涨自我意识。他们想摆脱父母,师长束缚的那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想通过某种事情来证实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网络所构架的虚拟世界摆脱了对自然规律的依赖,给了人们完全自由的空间,当人们置身于这个世界时,它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和思维来感知虚拟世界,接受和创造人类文化知识和多种技能。中小学生在这一新天地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由于中小学生认识发展的不成熟和不稳定性,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如果他们不能分清这些信息的实质后,不加选择、处理和筛选就冒然接受,很容易走入误区。

中学阶段学生处于性意识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他们在为自己的身体变化感到惊奇的时候,也在为性态度、性行为的困惑而焦虑不安。加上当前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通畅,再由于营养、大众传媒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原因,中学生性成熟呈低龄化趋势,使得中学生对性往往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理。互联网以它的廉价便捷、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影响效果好等特点,通过访问色情网站,光顾X级聊天室,浏览色情文学等很快使中学生接受教育。据统计,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大约有47%与色情有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上黄毒的失控,使在意志发展上自制力还不成熟的中学生在有意无意地接触这些信息时,即使知道浏览黄色内容信息不利于身心健康,他们还是通过个个www提供的“黄色套餐”满足对笥的好奇和渴望,所以,中学生染上互联网色情癖的可能性较高,容易形成变态人格。

五、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和思维方式,学生在课内外对于上网也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让网络发挥育人的优势。

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认识遵守网络道德,维护“网络社会”秩序,是每个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自尊、选择、判别等能力和批判意识,教给学生掌握辨别真假信息的标准和方法,使他们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大潮有,为伪存真,自觉抵制那些庸俗、低级、劣质、反动信息的侵蚀和诱惑,从而避免种种困惑、失落与盲从。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引导,主动健康上进的信息,开展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传递正确的思想舆论,展开正面的宣传攻势。

教师要特别注意搜索与中小学生有关的网站,从中挑出一些有价值的网站推荐给学生。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不敢面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有心事不敢或不愿向教师、家长和同学诉说,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他却会尽情倾诉,大部分学生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为我们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也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经常上网,以一个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讨论,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态,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建立学生网络,要在整体内容形式上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推陈出新,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培养网络道德的活动。建立健全上网规章制度,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因势利导,以“导”代“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各种问题与现象,提高学生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设置网络过滤平台,对网络内容进行监控,这样可滤除不健康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正确地认识评介自我、自尊自信,培养健康活泼、宽宏大度、积极进取的性格,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培养健康的意志品质,从而逐步完善人格。

互联网确实称得上信息的海洋,但是由于过分的开放、共享,使得上面的信息很无序,也有一些重复,甚至还有一些垃圾信息和黄色信息。由于小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有限,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在网上进行搜索,一方面还要为学生做一些信息导航工作,把搜索到的相关网址交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网上查找。还可以把教师和学生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一个主题学习网站。

六、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思想素质

面对网络教育的负面效应,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启动网络道德教育工程,应适应新型社会条件下道德建设的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应义不容辞的承担起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发挥全社会对学生网络教育的作用。

(一)通过政府出台政策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

我国政府为了严格管理信息活动,避免在信息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的法律法规。但是,立法程序具有滞后性,法律惩处具有局限性,加上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法律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目前联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在全国开展宣传公约的活动。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对教育网站和网校管理的公告》之后,又了《教育网站和网较暂行管理办法》,这对规范网络和网络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开展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是网络时代的要求,对于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二)通过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全国有两民多中小学生将成为未来应用计算机网络上的最大群体,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阶段,好奇心,逆反心理强,最容易出现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问题。为帮助中小学生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引导他们文明上网,还要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立体培育与监督体系,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家长除了平时要重视培养中小学生的适应能力、耐挫力、自信心、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之外,还要让他们明确上网以学习知识为目的,安排足够时间让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控制上网时间,加密锁定不良网站,防止上风成瘾。社会教育机构应负起净化和优化网络环境的责任,积极推进网吧行业经营管理的规范化,努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总之,网络将在中小学生的生活中占有主要的位置,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防患于未然,对他们实施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通过网络道德教育,使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成为网络技术的主人,让互联网活跃在他们的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5期

关于网络教学的心得体会篇5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国互联网网民总数已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4.3%,其中在校学生是全部网民中最大的上网群体,而大学生则是网络运用的最重要群体之一[2]。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和知识层次特征决定了网络对大学生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让大学生发生着深刻的嬗变。

(一)网络扩大了大学生的学习空间,也对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构成挑战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学习资源、灵活的学习方式和途径。大学生通过上网及时了解最新学术动态,查阅需要的学习资料,这为其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网络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但是,网络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他们过度依赖网络,越来越对书本不感兴趣,不喜欢做笔记,对所学知识缺乏梳理,造成知识“断层”;面对海量化的信息,缺乏筛选能力,不再进行深层次思考,思维惰性造成创新能力不足,甚至出现抄袭行为;还有的学生整天痴迷于网络游戏等娱乐环境,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规律。特别是网络的虚拟环境,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隐瞒和虚化自己的身份与来自各种不同层面、不同身份、不同认知水平和价值取向的个体或组织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节律的震荡、变化与波动。所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是变好还是变坏,取决于自己的自觉性。学会自律,学会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发展自己才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有的选择。

(二)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也使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的基本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成人感急剧膨胀,思想、心理、行为等各方面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乃至寻求更高级的精神需求,也就是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高级需求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3]202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却又找不到更好的满足方法,这时,网络的出现对于大学生而言就像一个“救世主”,让他们在苦恼中找到了一个能满足精神需求的“伊甸园”。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大学生交流不需要顾忌表达方式、语气等现实生活中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可以在网络上作为信息的者,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这些观点可能在现实中从来没机会或者不敢表达出来;可以通过充分展现和张扬自己的个性,增强自信心,提升自己,从而使自身的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等高级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但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很多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网络对自己需求的满足,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这种逃离社会的做法严重危害到其未来的发展;长期使用网络这种数字化、符号化的交流工具,由于缺乏眼神、语气、语调等这些非语言的交流,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异化,失去原本人际交往的情感纽带;网络中大学生极力张扬个性,表现理想中的自己,现实生活中个性又往往被压抑,这种虚拟和现实不和谐的状态,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人格分化。有学者指出“,追求和满足高级需要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健康趋势,一种脱离心理病态的趋势。”[3]202但过分追求不切实际的高级需求会导致自己思维方式、心理情感的极大变化,如果这种需求一旦不能很好地满足,极易诱发心理健康问题。因而,网络只是一种辅工具,不能一味地在虚拟中寻求精神需要的满足,只有在现实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满足,才能健康地发展。

(三)网络帮助大学生树立了现代思想观念,但也弱化了大学生的传统道德价值观伴随网络的出现,多元化的观念、全球意识和效率观念在大学生中逐渐树立起来,并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多元化的思维方法是:最好的并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种全新的观念教会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和选择,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选择去实践,从而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另外,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小村落,使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这有利于全球意识的形成。这种意识是跨越国界的,增强了大学生的共享和合作精神。同时,互联网集运行的快捷性、同步性和使用的简便性于一身,有利于人们效率观念和行为的培养[5]。然而,由于缺乏一定的过滤和管理,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易导致大学生价值理念出现偏差。美国精神卫生学家詹姆斯•弥勒说过,一个人接受的信息超过他能处理的极限时,可能导致紊乱。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而大学生又好奇心强,社会经历和阅历较浅,判断和鉴别能力有限,其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冲击,导致个别大学生滋生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倾向。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

正因为网络对大学生的成长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我们要因势利导,尽量利用网路的优势,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和引导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能够进一步坚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如下。

(一)主客体关系模糊化,增强了主体间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地位界限不再明显。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和客体往往是泾渭分明的,主体是高高在上的思想权威,客体只能作为主体的对立面机械地接受思想理论灌输,这种单向的直线形的传授方式缺乏互动交流,削弱了客体的自主性。而网络环境中,只要用户登录到网络,就可以获得全球范围内想得到的任何信息,成为信息的自主选择者,也可以发表言论和观点而成为主体。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主客体具有不确定性,原先的客体通过信息,发表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人,那么,他们就会转而成为一定意义上的教育者。信息源的无中心化使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丧失了原先因为掌控经验和信息而获得的优势地位,网络通过“人-机-人”的交流方式把主客体的单向教育转换为双向互动,使主客体从相互对立转换到和谐统一。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共存,工作内容的虚拟性与真实性共存,主体队伍的稳定性与广泛性共存,主客体之间的权威性与平等性共存,主客体之间交流的单向性与双向性共存,教育方式的引导性与选择性共存[6]。

(二)教育介体现代化,增强了吸引力首先,网络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网络的超大信息容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并具有可选择性,而且集声音、图像、动画、文本于一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立体化的、动态的、超时空的,相对于平面化的、静态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就像是由普通的平面电影变成3D立体电影,使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增强了大学生的兴趣。这种感官上的全方位的刺激不断感染着大脑,让大学生从思想意识中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并且经过内化,最终外化为实际行动,达到教育的效果。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注重隐性教育。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多是显性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接受者的心理反应,易造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本应该蕴含在所有学科知识中,但在现实中却没有做到这一点。网络则将思想政治教育隐含在形式多样的各类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声色俱全的网络,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主动寻求信息,从侧面得到教育。这种主动接受的教育,真正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实现了教育的本质。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了主动接受教育的心理动机,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最终到达自我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诉求。

(三)教育环境扩大化,增强了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7]。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社会大环境一般不可改变,但是小环境却可以被影响、设计和营造。由于网络具有虚实交互性,“网络是现实的延伸,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8],因此,可以利用网络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育人氛围。另外,网络的虚拟环境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首先,网络的超时空性便于进行思想调查和分析,只要找到一个联系人,就可以通过电子版的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和回收,并且利用网络软件进行分析,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资源;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可以随时和别的院校的专家、学者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动态、学生问题等进行交流,共享教育信息和资源,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再次,师生通过网络匿名进行互动,虽然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难度,但是通过这种平等性、匿名性的交流,大学生会表达出更多的真实的思想和心理动态,教育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

三、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以致建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个形象工程,很不专业。尽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虚拟的空间开展的,但它的建设者是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的高科技属性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只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在网络千变万化的教育形式中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始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二是要坚定理想信念。面对网络中种种不良信息的诱惑,教育者要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以健康的姿态引导大学生。三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虽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网络精英,但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电脑理论知识,对电脑的一般功能能进行熟练操作,具备经营、管理网站的能力。

关于网络教学的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把关;困境;对策

[作者简介]元林,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北京100044;段海超,北京交通大学思政办研究实习员,北京10004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10-0024-05

传统的“把关”一般是指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通过搜集、过滤、处理、传播等信息传播环节,对传播过程进行必要的控制。这方面的理论是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具有科学性的理论之一,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在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居于主导地位,“把关”职能的实施相对容易。而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把关”,由于信息传播的过量化和全球化,受众具有对信息一定控制权以及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信息形式多样化等等,这些新的多重变化使“把关”在实践中面临着更为复杂且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也由此陷入多重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把关”的困境

(一)信息的过量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难以进行全面的“把关”

网络信息量之大,是其他任何传播媒介都无法企及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受介质特性和传播方式的制约,其信息承载量有限。与其相比,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的数字存储和传播在容量上的迅速扩张,具有理论上的无限性,存储量随着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强化。这种网络信息承载的超量发展会造成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信息量的无限扩展虽然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在涵容量上得到扩展和丰富,但信息的过量与混乱同时又给教育对象有目的地阅读带来困惑和不便。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中,需要学习的个体一般首先要过滤不需要的信息,剔除众多的垃圾信息,否则与个体无关的信息过多,不仅会导致阅读障碍,还会使作为教育对象的个体无法有效的判断和选择对自身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利的信息。与此相关联的另一方面的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者“把关”职能的正常发挥也受到干扰和制约,使“把关”陷入困境。既在海量信息面前,由于把关者难以全面及时处理过多的信息,很难实现严格控制和筛选无益于受众的垃圾信息,从而造成“把关”职能被弱化。这方面问题的直接结果,不仅会导致受众紧张不安、无所适从,甚至失去对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也会因为受众无法接收到正确的、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导致在过量异质信息干扰下失去思维的尺度和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信息的自由化和超自由的表达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难以进行严格的“把关”

以往以报刊、电视、广播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虽然传播面广和影响力巨大,但相对容易掌控,最终的控制权都在“把关人”手中,传播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易受控制。而网络传播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使传播超越时空界限,打破传统地域文化的概念,形成以不受约束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传播方式。任何国家、团体、个人的信息源的享用都是向社会公开的。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没有执照的电视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编辑和信息者。网络的巨大空间突破了时空上的局限,不仅使海量的信息有了同时存在的可能,而且将传播引入一个没有威权的世界中,网络信息不仅是丰富的,而且是泛滥的;不仅是自由的,而且是无序的;不仅传播事实,而且传播流言。显然,信息的自由化和超自由的表达方式是互联网的一大特征。由于传播的极端自由化,网络世界常常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态,不仅可以利用自由的互联网传播色情、暴力、和封建迷信,甚至发表有关颠覆政权、民族分裂、宗教极端、种族主义、恐怖主义、仇恨排外情绪的信息,煽动“”,这些现象在自由的互联网中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最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谷歌退出

网络传播的“把关”陷入技术上的困境。在信息化社会,网络上思想文化的传播事实上已经变成了拥有经济优势和技术实力的国家和社会群体的专利,弱势国家和群体参与和享有信息传播权的机会和影响力相对较少。同时,国际方面,以英语形式出现的信息占到了信息传播总量的90%以上,我国和其他国家与民族的语言在西方思想文化扩张中似乎显得力不从心。正是在这种状态下,由于网络传播控制权的失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把关”极易陷入技术弱势,容易在西方网络传播形态日益强势的作用下,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方式出现令人担忧的转变。

二、破解“把关”困境的基本对策

以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把关”挑战与困境的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如何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开展具体的“把关”实务,奠定了理论依据和对策基础,并使之较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把关”,在目标、内容和途径上都会发生一定的扩展和迁移。

(一)明确“把关”的基本职责,坚持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对信息进行“把关”。克服信息价值度失衡,破解信息自由化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无序化状态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把关过程,确保受众接收到正确的、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有价值的信息,使受众不至于在过量异质的信息干扰下失去了思维的尺度和人生的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把关”的基本职责。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者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参照,尽可能地使所传播的信息有利于维护主流社会所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有助于社会及其文化沿着一定的规则向前发展,而且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引,也是克服信息价值度失衡,破解信息自由化所带来的信息传播无序化状态的有效方法。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

网络文化情感和网络传播的责任意识,进而为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无归责性”提供特殊的环境条件。另外,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空间与教育理念和人的观念相互交织,在位置关系上与人的思想相互联系。正是由于网络文化环境具有这样的空间态势,并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成员发生位置关系,存在着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现时关系,便从文化方面构成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目标一致、文明高尚、敢于承担、自律负责的重要环境因素。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文化环境问题也必然进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把关”理论和实务所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的视线之中。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网络文化环境的建设,同志曾经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在十七大报告中,同志也明确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基本要求。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既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理论,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既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拓创新,又有利于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良性环境。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环境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学科的现代化及其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四)发展和完善“把关”的专业技术条件,积极利用网络传播技术对信息进行“把关”,提高“把关”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

在网络和对网络传播的“把关”中,技术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增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和“把关”的核心要素之一。作为一种新的要素,网络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基本结构之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而言,网络技术的知识和能力、网络媒介素养以及网络所内含的技术理念都成为教育传播者在网络时代亟待充实和发展的主体素质。从当前的状况来看,由于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网络技术知识、技能和经验,常常导致其无法有效使用网络,进而无法有效使用网络技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下降。而缺乏有效的技术条件和沟通渠道,又可能使得教育传播者的主导地位和教育传播效果进一步受到制约。因此,专业技术条件已经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者开展教育活动和“把关”的瓶颈和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必须尽快跨越技术障碍,使网络传播“把关”和网络文化建设不再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技术鸿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而言,网络和网络文化所带来的不止是网络传播领域的现代化,同时也是教育技术中介的革命性变化。

必须看到,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传播空间的控制与自由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把关”的核心矛盾之一。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在充满秩序的现实空间环境中展开的,教育者具有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控制着教育活动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各种教育资源在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的计划下得以精心安排和运作,受教育者通过各类正式群体得以有效组织起来,其思想和行为的发展被有效组织起来,受到有效地规范和引导。而在网络和网络文化环境下,由于其技术架构的开放设计理念,尽管物理层面的基础设施本身可以通过其所属的产权所有者得到控制,但是网络基础架构之上的种类繁多的应用软件和数量巨大的信息内容却是不受控制的公共文化与技术环境资源,在这些自由的软件和信息代码背后,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等思想道德要素的自由。这表明,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及其“把关”工作中,网络物理层和技术维度如同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公共平台,在它之上,是人们创造开发出来的各类网络应用技术,这些技术和软件如同各式各样的信息运输公路,它们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编织着网络文化的地图,创造着整个文化信息空间。

总之,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把关”困境的具体对策说明,相对于一般传播的“把关”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把关”的内容不是简单了,而是复杂了;职责范围不是缩减了,而是宽泛了;技术与条件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对此,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者一定要保持理智和清醒,认识到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把关”职能不仅没有被淡化,反而显得更为重要。对纷乱混杂的网络信息,传播者需要自觉地担当起把关人的角色,尽到“把关”的职责,掌握科学的方法,运用先进的网络传播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增添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元书,政治体系中的信息传播[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关于网络教学的心得体会篇7

abstract:thenegativeeffectofinternetDependencetocollegestudentsisanobviousfact.theabsenceoftherecognitionofleisureeducationisoneoftheimportantreasonsthatleadtointernetDependence.theaimofleisureeducationistocultivatestudents''''consciousnessandabilitiesofmanagingtheirleisuretimeactively,andtomakethemapplytheirskillsgainedfromworkandleisuretoparticipateintheselfrealizedandselfpromotedactivities.Strengtheningleisureeducationwillbenefittopreventingandcuringstudents''''internetDependence.

Keywords:internetDependence,leisureeducation,preventionandcure

互联网络以其方便快捷、信息海量等特点吸引着众人,但是随着青少年上网人数的剧增,青少年网络依赖问题也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网络依赖(internetDependence)是指在无成瘾物质条件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现象,主要表现为由于过度和不当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的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1]。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每周上网时间在38~40小时,即可判定为网络依赖[2]。防治青少年网络依赖的问题已被众多学者研究多年,笔者认为,对青少年闲暇教育的缺失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从闲暇教育着手解决网络依赖的问题将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网络依赖现象及成因分析

在以往研究中,“网络成瘾”与“网络依赖”两个名词是不作区分的。但是各种相关研究发现,真正重度网络成瘾者所占比例很小,而对网络有轻度沉迷行为的人数比例较大。桑标和贡晔应用Young的十条网络成瘾测试标准对16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完全没有网络成瘾的有113人(占698%),轻度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的有41人(占253%),严重网络成瘾的有8人(占4.9%)[3]。按照网络沉溺程度,可以将上网人群分为“网络成瘾”、“网络依赖”、“正常人群”三类。调查显示,网络成瘾群体在使用网络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强迫性因子得分上均与网络依赖群体和正常群体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网络依赖只是网络成瘾的表现形式之一,网络成瘾者除存在网络依赖外,往往还伴随着其他的身心问题,如情绪低落、兴趣单一、烦躁焦虑、精神萎靡等,同时还存在人际交往能力低、反应淡漠、智力水平与其年龄不一致等问题。网络依赖群体区别于正常群体的识别点在于“使用网络的心理感受”上:正常群体将网络看作生活中的工具,完全以便捷为使用目的;网络依赖群体与网络成瘾群体都将网络看作寻求解脱和刺激的工具[4]。同时,使用网络的愉悦感从心理上强化了使用者的依赖,这种有愉悦感的、受到强化的依赖性就是成瘾性,即达到网络成瘾的程度。

表1上网人群按网络沉溺程度分类对比

导致产生网络依赖的原因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观原因主要是指当前大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包括自闭与自卑、学习障碍和情感困惑等。这些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对大学生网络依赖产生影响。

形成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客观原因一方面是网络自身具有满足大学生众多心理需求的功能,如表达情感的需求、性心理表露的需求、网上娱乐性心理的满足及丧失身份、实现角色扮演的愿望等[5]。另一方面则与学习环境有关。首先,大学生的闲暇时间较之其他人相对较多;其次,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所设置的课程都是以“术”为主,针对个人素质培养的课程不多,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导致相关能力的欠缺,他们更倾向于用上网的方式来打发闲暇时间;再者,高校中校园网络使用便利、费用低廉,且有关部门对学校周

边网吧监控相对薄弱,上网者较容易浏览到暴力和色情等极具诱惑的不良网站。

二、闲暇教育矫正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功能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有了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闲暇与人类生活方式及人的个性发展关系”的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综合素质的途径之一是将闲暇与教育相结合,发掘每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在增益人力资本、促进个性发展的同时,丰富和美化闲暇生活,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由于闲暇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有关闲暇教育的方法问题也处在初步探讨阶段。即使学校教育中某些人文类课程和艺术、体育等兴趣活动具有闲暇教育的性质,它们事实上也并没有发挥闲暇教育的功能,闲暇教育在应用实践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闲暇教育是指教会人们具有利用闲暇时间充实本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的本领以及如何“有价值地”、“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发展个性的教育[6]。闲暇教育的目标是分层次的。对于已经占有部分闲暇时间的成年人和把全部时间转为闲暇时间的退休者来说,闲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们积极运用闲暇时间的意识和能力,并运用从工作和闲暇中获得的技能参与旨在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闲暇活动。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闲暇教育的目标则重在培养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及正确的闲暇态度[7]。

如前所述,大学生网络依赖主要成因之一是闲暇时间的误用。因此,闲暇教育有利于改善大学生花费大量闲暇时间用于上网的现状:

其一,闲暇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摒弃网络作为闲暇生活的唯一选择,从而有利于消除其对网络的依赖。闲暇教育教学生学会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实际上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娱乐观,充分认识并实现自我。这种教育理念一方面打破了“教会学生生存”的传统,实现了向“教会学生生活”的转变,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了学生生活过程的一部分,这从根本上激发了他们在教育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时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大大加强,当他们感受到学习能够给予人们美好的感情并带来愉悦,那么教育和学习就不再是强迫的、与他无关的事情。学习在他们看来就成为一种充满意义和令人愉快的最佳生活方式,这样一来,便自然能发现学习中处处都孕育着美:好文章有思想美,古诗词有韵律美,数理公式有简洁美、对称美……另一方面,学生对事物的辨识能力也会有所增强。浩渺的网络世界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单一的网络生活是否能满足对多彩生活的本能追求,真实与虚拟哪一个才更让人不觉得空虚等等问题,都会随着闲暇教育的深入实施得到答案。其二,闲暇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情趣,对他事物的兴趣将取代对网络的依赖。闲暇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闲暇教育目标而选择的闲暇教育内容的总和。闲暇课程并不是孤立的,它一直存在于学校教育的学科课程中。事实上,学校开设的文学、艺术、音乐、美术、手工制作以及体育这些课程,都可以作为闲暇教育课程。然而在大学教育中,由于专业的分化使得这些对学生起着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作用的课程与大多数学生无缘,学生们逐渐失去了用各种丰富、感性的东西去体验生活,去体验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的能力。另外,即使高校在各个专业都开设这些课程,但它们是否能发挥闲暇教育的功能,实现闲暇教育的目标,还取决于学校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者的教学思想。如果闲暇课程的作用能得以发挥,学生们的兴趣就能变得广泛起来,网络以外事物的吸引力将会大大增强。

其三,闲暇教育创造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环境看上去更富有休闲色彩,有利于宽松学习环境的营造。首先,闲暇教育主张转变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学校的建筑风格不应当像工厂一样刻板,教室的布置与设计理念也应当改变[8]。学校和教室是师生最重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种文化环境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反过来,它也塑造着师生的人格和品质。因此,学校特别是教室文化环境的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育人价值。有了美术、音乐作品点缀的教室看上去更温馨、更具有休闲色彩。其次,闲暇教育还重视休闲氛围的营造,它使教育和教学过程本身富有休闲色彩,使学生能像游戏那样愉快、自由地学习。游戏的精神渗透到教育中去,教育成为一种游戏活动。对于网络依赖者来说,教育游戏和网络依赖的元凶——网络游戏有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同质,在教育游戏中他们同样拥有自由的权利并能使好奇心得到满足,还无需遭到外界施加的阻力和压力,真正实现了自由、自愿、自足、平等、合作、投入和忘乎所以。

三、以大学生闲暇教育矫治网络依赖的实施

1走出观念误区,真正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

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们的感官、情感、智力、心理和精神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目前,在高等学校里总是强调学习“有用的知识”,对艺术和人文学科却是关注不多,学校常常强调用理性来控制情感,认为只有勤奋学习,掌握知识才是正道,校方评价学生用的也是因应的固定的量化标准。因此,高等学校的正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年轻人脱离社会,使得受教育者对他人的生活和幸福漠不关心。真正的教育应贯彻闲暇教育的精髓,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休闲技巧,使学生从多种途径理解人生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智力,以培养完整的人。因此,大学越能营造出休闲环境,学生就越能从中体验到学习生活快乐的感觉[9]。

2加强闲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有关闲暇教育的研究在国外已有深厚的基础,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开发与建设闲暇教育资源一方面要调查研究闲暇教育资源及闲暇倾向,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闲暇教育实验,包括闲暇课程开发实验。此外,闲暇的本质内涵受民族、地域、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闲暇教育资源建设要结合本民族、本地域特色进行,加强本土化研究[10]。

3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闲暇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也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现行的教育体制在进行闲暇教育时存在诸多局限:难以向学生传授一套使其能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依靠用以构筑休闲生活的价值观;学校总是倾向于组织团体性对抗游戏,但成人的休闲活动中这一类项目却不是很多;由于学生自然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更是常常逃避。基于上述的局限性,由其他组织机构如学生社团来组织实施休闲教育也许更加合适。这样的教育活动包括:休闲技巧的正规指导,如画油画,打网球,插花等;通过讲座、展览、研讨、实地考察等途径介绍休闲的新理念、新信息和新体验;提供特殊内容的教学安排,如城市园艺、露营、文化交流项目和“野外”经历等。

4充实闲暇教育的内容,开展“网络依赖”防治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也称小组辅导,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体验、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对部分存在网络依赖的大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矫治。团体辅导为网络依赖者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鼓励他们相互交往相互监督,并辅以闲暇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羞怯、交流恐惧、社交回避等现象[11],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从而从根本上预防和矫治网络依赖。

总之,恰当的闲暇教育将带给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快乐生活观念,它将教会大学生如何选择健康向上的活动来充实自己的闲暇生活,能帮助网络依赖者从内心自发地抵御低级网络娱乐的诱惑,而且对正常使用网络的大学生形成免疫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组织各种活动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强化校内外网络管理以及将已产生网络依赖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网络行为自预的培训等也能对减轻网络依赖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YoUnGKS.internetaddiction:theemergenceofanewclinicaldisorder[R].paperpresentedatthe104thannualmeeting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august11.1996:145,toronto,Canada.

[2]薛凤枝.大学生网络依赖现象透视及应对措施[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4):323.

[3]桑标,贡晔.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1,(5):32.

[4]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及其团体干预方法[J].青年研究,2005,(5):31-35.

[5]魏文风,崔亮.产生网络依赖青少年群体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04,(12):10.

[6]庞桂美.闲暇教育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3):9.

[7]贾改莲.关于我国闲暇教育问题的初步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2):13.

[8]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02.

关于网络教学的心得体会篇8

http://

关键词网络谣言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策略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我国青少年网民人数持续增长。据CnniC在2012年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32亿,占整体网民的45.1%,同比增长9.0%。12岁以上的青少年网民最集中,占青少年整体网民的92.8%;学生仍然是全体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30.2%,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青少年网民的44.7%;其次是非学生群体,占到33.5%。可见作为“科技哺育的一代”,青少年群体年龄虽小,但对网络却有着强烈的敏感与好奇。青少年群体积极通过跟帖、投票、搜索和博客等方式,参与到网络新闻活动中来,把网络变为日益重要、最具活力的信息场所。可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网络谣言滋生蔓延,严重扰乱了互联网的正常传播秩序,直接对现实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本文拟对青少年网民在网络“谣言惑众”现象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提升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方面提出思路。

一、提升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的紧迫性

我国网络“谣言惑众”事件频繁发生,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矛盾在网络集中爆发、互联网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舆论引导滞后以及网民媒介素养欠缺几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网民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主体,人为因素是谣言传播的根本原因,网民媒介素养的培养不容忽视。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和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简言之,是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技术、信息为个人工作、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与西方一些国家及港台等地相比,我国大陆对媒介素养教育关注得较晚,造成不少网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未能学会建立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接受模式,青少年网民受自身知识水平和信息判别能力的局限,又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好奇心,更容易轻信谣言,甚至传谣。

2011年10月20日,重庆某大学学生皮某传递“针刺”谣言,本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保持警惕,没想到引起许多网友关注并导致社会上不稳定情绪的产生。此类非恶意传播谣言的网民常常追求新鲜有趣,或是为了在社交网站吸引关注,并不明白自己的信息经过网络强力传播后,会引发恶果,甚至直到被拘留还茫然不知,反映出部分青少年网民网络伦理道德的缺失以及法律意识的欠缺。另据2011年10月3日新华网报道《孩子节日偷传”黄图”手机色情wap网站泛滥》的新闻,指出邪教组织和淫秽色情网站正通过手机网络传播不良信息并进行反动宣传,为国家网络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中科院网络信息安全课题组的调查也发现有76个传播淫秽色情等内容的违法网站,每天的独立用户访问量竟然达到1251.4万人次,页面访问量高达6408.5万页。由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尚未成型,行为也处于不确定状态之中,网络媒介对于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确立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江泽民同志曾在2000年6月28日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因此,应当把青少年群体作为信息时代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的重要对象。

二、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培育路径

1.塑造青少年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评价和选择依据。网络“谣言惑众”现象纷繁复杂,其背后反映的是网民的价值观问题。从网络谣言的制造来看,造谣可视为人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包含着心灵与世界(社会)间双向话语投射的过程,是造谣者获得心灵和世界(社会)间相互适应的手段之一,如果心灵和世界(社会)间存在着失衡,谣言就会产生;从网络谣言的解释来看,青少年由于性别、家庭和文化背景、需要和情感、立场等有差别,在解释网络信息的意义和蕴含时往往依据的是自己久已形成的价值取向,因而不同的网民对同一事件的解释会有所不同,有人还会曲解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最终导致谣言的产生;从网络谣言的传播来看,传播者个人的爱憎和希冀常常存在于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实际上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出他们的价值选择表达。

网络的便捷性、隐匿性、开放性和独立性使人们可以匿名信息,价值错位在虚拟空间的表现非常明显,有些青少年在网上随意发表不满言论,未经查实就散布谣言的行为就是典型表现,因而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有关于谣言的知识性内容,以及识别谣言的方法和技巧,更要有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

为引导青少年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联系实际向青少年网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从品德教育、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方面深入开展教育,引导青少年意识到作为一名网民,在享受网络传播的快捷便利和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公民责任,应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公德,自觉规范网络传播行为。运用传统文化构建网络伦理规范。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时间比较短,网络道德建设的时间还不长,它的发展需要依托成熟的道德规范。

青少年正处于特殊的生理、心理成长期,由于年龄、教育程度、经验和认识水平方面的原因,不少青少年并未养成社会规范意识,更不能用它来自觉规范言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步形成的,其特征是重视道德自律和自我修养。发掘并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资源,对于培育青少年网民的道德自觉,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一,在网络环境中,身份虚拟、资源共享以及平等互动的特点,使得诚信显得尤为重要。而诚信是儒家的重要伦理道德范畴,孔子把“信”与“恭”“宽”“敏”“惠”并列为“五德”。孟子认为“朋友有信”是朋友间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于建立“言而有信”的网络诚信,帮助青少年履行维护网络信用的义务,面对自己不能准确分析判定的社会现象,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做到既不传谣,又不造谣。其二,面对新鲜、刺激的网络信息的诱惑,青少年容易以娱乐、猎奇的心态浏览信息,或是以随意、宣泄的心态信息。儒家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要求,即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语言行动符合礼,这有利于教育青少年在网络所形成的公共舆论领域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时刻告诫自己自尊自重,遵守网络纪律。其三,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人的道德境界最受考验。“慎独”作为儒家对人的内心、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的修养方法,也有利于青少年个体媒介素养的养成,自觉抵御网络谣言的传播。

2.选择人性化关怀路径。人性化关怀有利于加强青少年网民的传播主体意识和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所谓人性化关怀,即认识到人的价值和能力,尊重、关心人,着力创造温馨、和谐、舒适的环境,从而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开放的网络已成为对青少年产生持久而深远影响的教育手段和环境,强制性、封闭性的教育方式和过于绝对化、权威化的教育内容,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质疑和否定,青少年日益成为道德自主构建的主体性存在。如果简单化地禁止青少年“触网”,反而会增加谣言的神秘性,而且不少青少年网民的反叛心理比较强,对生硬的说教有强烈的排斥心理,所以选择人性化关怀路径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是当今网络环境下从事教育工作的必然。况且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人的发展应是全面、生动、自由的,在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教育中注入人文关怀内涵,是人的本性的内在需求,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诉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必然要求。另外,对于青少年网民而言,由于年龄偏小、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对网络谣言正确评判的能力,容易被谣言误导。因而对他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在教育的价值定位、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和方法实施上更应倾注人性化关怀。应理解并尊重他们,适当满足其网络参与的热情,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适当放手,让青少年在网络参与的实践中逐渐提高识别谣言的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要及时关注并总结青少年上网的兴趣点,多跟他们谈心沟通,适时耐心细致地对青少年网民进行教育引导。

3.合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开展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培育作为一项综合性素质教育内容,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三者合力的教育链条,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才能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首先,学校应当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制度化和持续性的特征,能够使教育理念和内容得到较为稳定的贯彻执行。学校应开设专门课程,或是有意识地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以及德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老师要充分掌握网络知识,主动关注网络发展的新趋势和产生的新事物,多多依托网络平台与学生平等地讨论网络谣言,借以传授辨识谣言的知识。还可以外聘谙熟网络媒介传播规律的媒介专业人员,学校与社会力量通力合作,帮助青少年增强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

其次,家庭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据《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11年,中国青少年网民在家里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为85.8%,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下降8.8%至39.3%,家庭已经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场所。家长在关注子女学业状况的同时,还要关注其网络媒介接触和使用行为,把握其思想动态。要与孩子共同查证及评析网络传言以明辨真伪。最后,社会应配合学校和家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以互联网企业为主的媒介机构应做好“把关人”和“社会守望者”,提高谣言评析、舆论引导的能力,及时过滤清理误导和伤害青少年的谣言。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坚决惩治网络传播违规行为,以政策或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扶持能够为学校和社会大众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机构。通过联合并组织较大的民间社会群体等各方面力量,促进并加强社会协同,形成阻断网络谣言的良性循环局面。

三、结束语

总之,网络“谣言惑众”现象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觑。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长期、浩大且复杂的工程,需要以学校为首的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投入。着眼于青少年内在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着力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培养更具自由、独立思想的现代社会公民必不可少的举措,也是净化网络环境,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实施对策。

http://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3]杜宝花.增强受众的媒介素养[J].新闻爱好者,2010,(8下).

关于网络教学的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3G手机网络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228-01

随着现在手机网络3G时代的到来,再加上目前拥有手机的学生人数在直线的上升中,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受到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都给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清楚的认识到以3G手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发展对于大学生们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之后,针对目前正发生的3G时代,高职教育工作者们应该积极的思考、探索,将3G手机网络转变成为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有利工具,进一步的加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3G手机网络时代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转变为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13G手机网络时代进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现在3G时代的不断发展,3G手机网络对于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受到大学生们的喜爱和关注,是目前大学生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为今后对大学生们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同时也是对高职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次机遇。

首先,作为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在3G时代要想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熟悉3G网络的运行方式,知道怎样对其应用。在3G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们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更容易接受新出现事物的能力,使得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成为了第一批接触3G手机网络的人,而教师往往在信息时代处于一种劣势的地位,缺乏必要的技术意识使得他们对于高科技的出现并不是特别敏感。但也因为如此,只要教师能够真正的发散自己的思维,接受3G手机网络时代的到来,积极的研究3G网络,就一定能够将3G手机网络运用熟练,从而能够利用这项工具更好的对学生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次,3G手机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将越来越多的时间花费在3G虚拟网络之上,网络交友代替了实际生活中的交友活动,也使得相对比较单纯的大学生们受骗的几率大大的增加,对大学生们脆弱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与人交流和信任别人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十分不利于将来的生活工作。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在熟练运用3G手机网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们正确的看待手机网络,不要轻易的相信网络上的人和事,但也不要对现实或者网络上的所有人和事都产生距离感,要正确的应用手机网络,让手机网络帮助学生们成长的过程中又不会对学生们造成难以挽回的心理创伤。

最后,3G手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同样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摆事实、讲道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明显的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教师必须在一定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课堂上使用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导学生,而在课堂下面则应该充分的利用3G手机网络,与学生以一种朋友的方式进行交流,让学生们感觉像是在与大哥哥、大姐姐进行聊天,不知不觉的就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念。

23G时代进行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面

首先,从教育主体的方面来看,也就是从教师的方面来看。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要培养自身对3G手机网络的兴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3G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和随之而来的基于,同时对3G手机网络时代有一定的了解,达到熟练运用手机网络技术的程度,要紧跟学生们的脚步,甚至要超越学生们对现在的新技术新信息更加的敏感,这样才能够在3G网络时代下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们的思想进行相关的政治教育。教师在平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现在互联网、手机网络等新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对学生们的吸引力,让学生们自觉自愿的去学习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

其次,就教育客体的方面来看,也就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对于学生们在网络当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培养在3G手机网络时代也能够保持健康心理的大学生。互联网时代让大学生们更多的时间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当中,随着接触的更加深入,这个虚拟世界对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针对现在3G手机网络时代出现的大学生们的网络成瘾或者网络自闭等症状,高职院校的教师们必须加强对网络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们正确的看待网络中的人与事。学生自己也应该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应用网络,在使用网络交友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将自己带回到现实世界中体会真实的世界,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模糊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帮助学生们正确的使用网络。

最后,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可以利用现在的3G手机网络技术,建立起一个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学生能够相信网络另一头真实的教师,将自己的困惑或者网络上遇到的一些事情与教师进行交流,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帮助教师有效的预防学生有可能在互联网上遇到的各种伤害。

3结语

总之,在现在的3G手机网络时代,高职院校中的教师们必须不断的加强自身对3G手机网络的认识,并且将其应用到平常对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样才能够在3G手机网络时代有效的把握学生们的思想动态,更好的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毕玉,苏文亮,孙雅峰,等.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行为特点的在线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2).

[2]沈渊,孙华峰,洪亮,等.对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效果调查中几个模糊中性选项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

[3]翟江南.丽臣产品进校园的文化营销战略战术实证分析[C].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关于网络教学的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12-0097-02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具备健康的心理对未来社会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因此心理健康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处在网络社会发展前沿的各高校,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教育方式正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冲击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而大学生作为接受网络信息最快的群体,其目前所面临的网络生活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一些影响。分析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关于心理健康的内涵,目前已有很多相关人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定义,如心理学家英格理士、英国心理学家麦灵格尔、国内心理学家肖汉仕等,但得到大家广泛认可的是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给出的定义,其指出心理健康是在身体上、智能上、情感上和他人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围内,促进个人心境向最好的状态发展,即将心理健康作为一种持续性的心理情况,也就是坚持完美的性格、坚持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态度、保证恰当的行为等正面的状态。我们都知道,心理健康对个人、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观念、能力、心理素质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所以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各高校应重视这一课题。

二、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是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情境的特征,使网民出现“虚拟实在”,一方面为人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而另一方面对人的心理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实地调查发现,对网络过度痴迷,会严重危害到个体的身心健康,而大学生是受危害最多的一个群体,不利于健康的心理形成。

(二)角色心理混淆,影响大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社会互动主要是在角色系统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任何人都要以社会的角色要求为前提,扮演各类社会角色,然后根据自身的角色一步步发展。但对于社会这些传统规则,在网络世界里却“行不通”。虽然大学生有自己的网址和网名,但他们却不用遵守社会提出的角色规则,不一定要扮演社会规定的角色要求,可自由、无拘束的做事说话,不用承担社会责任。这样一种匿名效应将会带来角色心理混乱。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游戏的不断增多,使得大学生忽略了自己在真实社会中的角色,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混淆游戏角色和现实角色。此外,有不少网络游戏中存在战争、暴力、凶杀、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而对其迷恋的大学生会因此产生冷漠、自私和无情的不良性格,进而冷淡对待周围人和社会。

(二)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存在交往心理失衡现象

对于经常接触网络的大学生来说,不仅对网络有强烈的依赖心理,而且还存在交往心理失衡的情况,一方面大学生是网络交往的主体部分,喜欢通过网络和各类人群打交道;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却少言少语,不喜欢与人交流。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就会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造成影响,进而带来人际交往障碍,人际距离越来越远,交往能力越来越薄弱,最终出现了孤独感、压抑感、焦虑感,对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三)道德心理失范

众所周知,网络具有匿名性和开放性特征,网络信息就好比是一种免检产品,健康的、不健康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再加上大学生的阅历、自我约束能力薄弱的不足,在使用网络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虚假信息、病毒传播、网上欺诈等一系列网络犯罪和有失道德的行为。从相关调查数据中看到,网络犯罪群体最多的要数青年,而其中利用网络犯罪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如CiH病毒的制造者就是台湾的一名大学生。此外,不少网络信息充斥着色情和暴力等不良内容,如果大学生对这些内容缺乏自觉抵制的能力,那么后果将难以想象。上述种种,都不可避免的造成大学生道德失范,甚至有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而不顾国家乃至他人的利益,进而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虽然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些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依靠网络手段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这些负面影响会逐步得到改善。当然,还需要我们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积极探索新的方法与途径,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一)明确大学生正确的上网动机

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对人的行为分析过程中,应正确掌握、了解其行为产生的动机。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学习网络知识,还渴望通过网络掌握、了解更多的信息,在好奇心的作用下向外界信息,以实现人际交流和情感宣泄的目的,并未将网络作为查找信息的工具。所以,上网动机直接决定了大学生上网的内容,我们应明确大学生正确的上网动机,培养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从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率。

(二)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特征

通常情况下,网瘾大的人具有一些特殊的人格倾向,中度到重度的抑郁大部分都取决于网络成瘾,具体体现为狂躁抑郁症和社会恐怖症。大部分“网虫”都存在以下人格特征:行事独来独往,存在抽象思维,敏感度高,不遵守社会规范。而自尊心薄弱、渴望被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等和抑郁相关的人格特征都是网络成瘾的原因。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特征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容小觑的部分。应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应培养大学生开朗的人格特征,促进大学生向利导性思维方向发展;其次应培养大学生愉悦的情绪倾向,鼓励大学生深入生活实际,体验真实的情感;最后应传授给大学生消除心理问题的有效防范手段,从而使他们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特征。

(三)严格网上道德行为监控

现阶段,我们应更进一步研究分析网络道德伦理规范方面的内容,清晰划分所有网络主体应承担的具体义务和职责权限,以及应遵循的网络道德原则,从而形成网络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严格规范网络伦理,尽最大可能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积极的网络道德环境,切实做好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培养其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同时,应正确指导大学生如何分辨好坏,调动其网络道德创新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自身修养,最终养成道德自律。此外,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法律法规,并利用该法规加强网络管理,通过先进高效的技术手段,严格网上道德行为监控,防止一切不利信息在网上传播,为大学生营造“无害”的网络环境。

(四)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网络是在数字化的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而形成的,实现没有地域限制的全球计算机通信系统,在技术上具有高效性、数字化、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因此网络具有强大的功能,实际生活中应全面发挥网络的优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及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两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发挥针对性和综合性优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利用网上大量的有利信息来补充教学内容的不足之处,让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制作微电影、游戏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样,通过将网络和现实有机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情感,使心理素质得到大幅提高。

(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了保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有效开展,就应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大部分学生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远远高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以必须通过加强培训、进修学习等来提升教师的网络应用能力,构建并落实长期与短期结合的培训制度,侧重于培训教师的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及教育技术理论,同时将所学的网络技术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中;充分体现网上信息的时效性,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途径分析并有效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细致研究与促进大学生健康教育信息的形成,不断强化自身的信息免疫力,并提升信息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获得更高的信息免疫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网络技术的迅速崛起对我们的情感、道德、精神等各方面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必须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培养他们辨别事物的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促使他们在学习先进科技成果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积极获取有利于自身发展成长的信息,养成刻苦学习、勇于奉献的精神,这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