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3:19

教学方法重要性篇1

许多教师往产生这样的困惑:题目讲得不少,但学生总是停留在模仿型解题的水平上,只要条件稍稍一变则不知所措,学生一直不能形成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形成。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就题论题,不知道让学生懂得“如何想”比学生懂得“怎样做”更为重要。曹才翰先生曾指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则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有利于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在数学问题的探索的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知识,并使这种“知识”消化吸收成具有“个性”的数学思想。因此,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能独立思考并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除去进行必要的实验和安排适当的习题作业外,更重要的使必须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但授予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还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是一个不断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等结论,都是具体的判断,其形成大致分成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或类比等方法得出猜想,尔后再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出发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维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启发思维是教学的重要一环,但启发教学不应当只局限于启发思维,要让学生动脑、动口,还要动手,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向学生提出由易到难的各种要求,放手让学生去进行创新的作业,这更有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创新学习中获得更大的锻炼和提高。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参与问题的探索过程,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并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感受和领会到了数学思想方法。

人们素称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数学能从多个侧面,给人们提供了解决各种问题的手段、背景、以至思维的方法,为综合地分析各种因素,顺利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创造了条件,培养了能力。而一味强调数学培养智力功能,使人们忽视了数学教育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功能,使学生产生单调的枯燥无味,只有书呆子才会喜欢数学,只有高智商的人才能学号数学等等观念,导致了学生怕数学、厌数学等非智力因素的消极倾向,抑制了数学培养智力的功能。

数学教学要注意数学观念的渗透与培养。数学观念是由数学思想、观点、思维方式和方法,即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货思维习惯。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解题通法和数学观念的有机结合。数学观念的具体内容有数学美的意识、整体意识、推理意识、抽象意识、化归意识等。

教学方法重要性篇2

心理学家认为外语词汇能力包括:对字面形象出现{听觉,视觉,动觉}方面的良好记忆力,用以协助感觉部位对单词的牢固记忆;正确区别词汇方向语义差别的能力;独立猜测一个新外语单词词义的能力;记忆外语中不同的词语组合和短语、词组的转化;迅速识别并理解他人外语谈话和书写能力;迅速找到自己所要表达思想所必需的词汇的能力等。nation(1990:31)`指出:“完全掌握一个词,应包括掌握它的意义、拼写、读音、搭配、语法形式、文体、联想以及它的词频。”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奈瑟尔[J.neisser,1967]认为:认知学说的核心就是如何获得、改变、操纵、应用以及储存知识,因此英

语词汇教学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得规定数量的单词,而且要使学生掌握学习词汇和快速有效记忆单词的方法;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准确地掌握同根词或多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准确地理解文章。

在学习英语中,学生如何获得英语词汇,如何记忆和应用英语词汇,教师肩负重任。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词汇学习,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词汇教学观,通过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词汇学习习惯,从而扎实英语学习的基础,达到在尽量少的时间里得到尽量大的收效目的。

然而对词汇教学的研究长期以来被语言学家所忽视,Zimmerman在回顾英语教学法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词汇的教与学在第二语言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均未受到足够的重视,(Coady,2001)。Richards(1976)是指出这一事实并强调词汇教学的重要性的学者之一,Carter和mcCartly认为:“尽管词汇教学长期以来被忽视,但在近15年来,从语言学对词汇的探索中,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际法教学中和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中,词汇教学都得到了有效的促进,然而,所有研究中,真正忽视的却是词汇出现在课室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方法”(Coady,2001:273)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生要达到国家英语目标五级的基本要求,五级的语汇的目标具体描述是:1,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形式,2,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3,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4,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八级的词汇目标具体描述是:1,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2,运用词汇描述比较复杂的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3,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从教育部新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来看,说明了在中学阶段掌握词汇的重要,词汇教学成为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过于薄弱,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在应试技巧的训练、大量的讲解课文和做题上,而花在词汇教学上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即使在教授词汇过程中也显得缺乏足够的理论和令人信服的经验来指导词汇教学,词汇成了英语学习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学生大面积两极分化从原来的初二年级下学期提早到初一,英语教师骤然感到压力增大。

基于理论和现实的需要,教师应在遵循外语教学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寓教于乐原则,听说领先原则和趣味性原则的基础上,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采取精妙设计的教学措施,有效合理地进行词汇教学,现介绍几种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是采用如图片,实物,玩具,幻灯片等一系列辅助教具以及手势,动作,表情开展新词教学的手段,研究表明,视觉映象是一种强有力的记忆辅助手段(施良才,2001)。在词汇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可以做到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对于一些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表示情感的动词以及形容词等一般可采用直观教学,使学生一开始就把实物或某些动作与英语直接联系起来,获得一个直观印象。特别是在中学的初级阶段侧重教学名词,其中学校,文化用品,人物,职业,交通工具,身体部位,场所等类别的名词,比较适合借助实物道具,简笔画,挂图,幻灯片,Cai课件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对于动词,则可以借助简笔画或体态语言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对于人称代词与物主代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学生为演员,以他们自已的物品为道具进行直观教学,既方便又有效。

2.音形义性结合法

词汇教学的心理认识过程在于把词的音、形、义、性4种刺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词的意义和用法建立联系,并能在言语交际中灵活运用。音、形、义、性是词汇教学的四要素,因为词的音、形、义、性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掌握了读音,就容易记住词形,掌握了词义及词性,就较容易掌握其基本用法。

2.1音。读音的正确与否往往与词的掌握程度成正比,在入门阶段,一定要强化字母、音素与音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对国际音标要求人人过关,为学习词汇打好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掌握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从课堂设计的角度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本单元内某些单词所具有的共同的发音规律,如:ea字母组合发[i:]音有以下单词:pleaseteacherseatteameat等。

2.2形和性。了解词的构成是打开记忆难关的一把金钥匙,在初中阶段,教师要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词的转化、合成和派生,大多数英语单词有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词性的转化形成,如:succeed---success----successful---successfully,die----death----dead----deadly。英语单词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兼类词,名词可能与动词兼类,如:study既是动词,也可作名词,词形没有改变,但词义改变了,study(v.学习、研究;n.书房},在派生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前缀一般只改变词义,而后缀不仅改变词义,也常常改变词性。在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词缀有un--,--ly,--less,--y,--ful,--er/or,--tion等。教师要让学生熟悉构词法的特征,使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在教授表示天气的形容词时,教师可以着重介绍名词+y构成形容词,形容词+ly构成副词等词性转化知识。例:

n+yadj.

adj.+lyabv.

sunsunny

brightbrightly

rainrainy

strongstrongly

snowsnowy

happyhappily

windwindy

heavyheavily

slowslowly

quickquickly

2.3义。语义的教学是词汇教学的重点,认识一个词,首先认识其词义即该词所表达的意思,词义有中心意义和具体意义之分。中心意义是指基本意义或一般意义,具体意义是指个别意义,如:初三英语lesson42中有一个句子:“……hisfathersawhimsittingonsomeeggs,句中sitting的中心意义是“坐”,而它的具体意义在此是“孵卵”的意思。因此,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词的中心意义和具体意义,揭示词的这种意义的关系,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词汇,在词义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归类法和比较法进行教学,使用归类法时一般可以按词的语义进行归类,即属于同一词义场的词如:ricebreadnoodledumplingcakehamburger等归类到一起,引导学生进行词义联想,促进记忆。使用比较法时,一般可将容易混淆的词或反义词,近义词设计到一个场景,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词汇的认识和记忆。如:take---bring,borrow,---lend,look---see(watch,hear,listen)。在教begoodat这个词组时,就与其同义词组dowellin进行比较,同样,dear与expensive比较,fast与quick比较,也可以与其反义词slow进行比较。

3.图示,表解法

教师可根据新授词的词义和用法特点,采用图示法,表解法或简笔画的方式进行词汇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利用感官直接感受新词的词义和用法,以take,bring,fetch的用法区别为例:take(带走,拿走},指从说话者身边将某物拿到别的地方去;bring(拿来,带来)指从别处把某物拿到说话者身边来;fetch(去拿,把人请来)一般指从谈话者的地点出发去拿来或请来,含有goandbring两个动作的含义。这3个词的含义通过简笔画描述,无须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区别它们的用法。如图所示:

[thebox]

take

pleasetaketheboxoverthere.

bring

[thebox]

Bringthatboxhere,please.

fetch

[thebox]

pleasefetchthatboxhere.

4.语境教学法

语境就是上下文,即词,短语,语句或篇章的前后关系,在各种词汇教学方法中,语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理论研究者认为,词汇不是孤立地存储在人的记忆中,而是分门别类地存储起来的(ellis,1998)。有些词汇由于语义上的联系,形成了记忆中的词汇套,只要记起其中的一个词,就会联想到其他词,因此最好把词汇放在句子中学习、理解、以便记忆。学习词汇的目的不光是知道它们的读音、拼写、词义和词类就可以了,而是要能正确运用所学词汇,用它们组成句子,段落或语篇来表情达意,进行交际。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基本掌握单词的读音、拼写、词义和词性的基础上,将单词、词组、习惯用语、固定搭配等放在句子,语段及篇章中去反复运用,这样不但有利于对音形义性的掌握,而且还可以熟悉词汇在句子中的语法成分和用法。Krashen(1992)指出,对英语初学者来说,阅读是习得词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教会学生在阅读中运用语境知识,语境提示来推断词汇的意义是词汇教学的关键,在阅读课中,我们还可以适当将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作为任务留给学生在阅读中去独立完成。

5.主次分清教学法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长时记忆的能量是无限的,而短时记忆一次只能记住7+2个项目(施良方,2001,273)。如果一堂新课的词汇量比较大,教师要分清主次,有所侧重地施教,恰当地把握讲解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既要突出重点词,又要解决难点词,如果主次不分,平均分配时间和精力,将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使得他们感到词汇学习太多,太杂而不堪重负,于是逐步对词汇学习感到厌恶,从而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

6.比较联想法

比较联想法,就是通过各种适宜有效的途径,就相关性{相似性或相反性}将已学过的旧词汇与要学的新词汇进行比较,通过联想思维在比较中达到学习新词汇和复习旧词汇的目的。如:教furniture时,可进行如下的联想:

wardrobechairtable

cupboardbeddesk

又如:教travel时,也可进行以下的联想:

planeholidaybus

ticketcrowdstrainmoneyfun

7.游戏辅助教学法

在词汇教学中,英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利用单词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词汇游戏以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词汇。

如找词游戏,老师给几个、十几个或几十个字母,让学生按字母顺序(不能颠倒)在限定时间内找出所含单词,谁找得多,谁就是胜者。现举一例:

KnoweStoneatHatCHaiRSpoRtHiSit这组字母共有30个。

找词时间的长短,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来决定。若限定5分钟,不同的学生们可能会找出10个、15个、20个或更多的词。那么这组字母里含有多少个单词呢?参考答案如下:

know,no,now,owe,we,west,stone,to,ton,tone,one,on,neat,eat,a,at,that,hat,hatch,chair,hair,air,sport,port,or,this,his,hi,i,is,sit,it等。

若时间短,可将上例分成几个部分,让学生做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

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很多,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勇于尝试和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耐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词汇学习习惯,并在词汇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要求学生多说、多读、多写、多背、多默、多用才能达到对英语词汇的长期记忆,词汇教学才能教有成效。

参考书目:

1,Coady.J&Huckin.t(eds)SecondLanguageVocabularyacquisi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ellisDBecomingamasterstudent,USa:HoughtonmifflinCompany1998

3,nationiteachingandlearningVocabulary,USa:newburyhousepublishers.1990

4,胡春涧、王才仁主编,贾冠杰著《外语教育心理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教育部制订《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

6,李宋昊“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几条原则”《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9期

教学方法重要性篇3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语法教学重要性教学方法

一、正确认识英语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占主导地位。由于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而遭到摒弃。随后取而代之的是认知法、交际教学法等。由于这些新的教学法是在否定传统语法翻译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在热衷于新的教学法时,对语法教学矫枉过正,从而忽视了语法知识的传授。

在习得母语时,语法教学似乎并不重要,但外语习得不同于母语习得。[1]外语习得中的学习者必须有意识地识别目标语的规则特征,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和验证才能获得目标语的规则系统。无论是习得句型,还是习得规则系统,都包含了语法习得。语法在外语习得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引人注意和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无语法的教学,无论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还是以交际为基础的,只能导致蹩脚的、不合语法的洋径浜式的外语”[2]。因而语法的准确性是重要的,它是习得任何一种语言的捷径。如果不学习语法,那就很难甚至不能拥有说出既符合语法习惯又能让人接受的句子的能力。

目前,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普遍发现,很多学生的语法最多处于中等水平,有些甚至很差。学生自己也意识到中学阶段的语法没有学好,语法体系混乱,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借助“语法”这个手段来实现成功的交际。语法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学生其他方面水平的发挥,比如写作和阅读障碍。这些说明了语法教学不仅很必要,而且很紧迫。

二、语法教学的各种方法

语法教学虽然重要,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除了应改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重视语法外,更要在教材与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变换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语法教学方式。

(一)概貌教学法,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很多英语教师在讲授语法时只强调个别精讲,没有追本溯源,从总体讲到局部。这样学生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掌握语法的概貌和各个语法成分的基本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具有不同于中学的自身特点。中学英语教学最大的目标是取得高考高分,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则是让学生把英语变成实用的工具。因此,大学语法教学不应重复背诵枯燥的语法规则或走题海战术老路,而应服务于实用性这个目标。教学中应侧重让学生超越语法学习的表象,从语法的总体概貌出发,抓住内在规律,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讲授动词时,应先讲动词的种类:动词包括:1.不及物动词,2.及物动词,3.兼作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动词,4.双宾动词,5.成语动词,6.合成动词,7.系动词,8.助动词和情态动词。再补充动词在句中按成分可划分为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如图)。

动词谓语动词情态动词时态语态(主、被动)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分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动名词

随后再层层具体讲解。概貌法虽然看似简单,但这恰恰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做到了心中有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顺畅。

(二)层次教学法,由浅入深。

学生了解了语法的概貌和语法成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英语句子从易到难的五个层次的变化,让学生学会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语法在句子中的体现。

1.简单的简单句。帮助学生回忆简单句五种最基本句型及其所含的句子成分(主谓宾系表补)。

①SV(主谓);②SVp(主系表);③SVo(主谓宾);④SVoo(主+谓+间宾+直宾);⑤SVoC(主谓宾宾补)

例句:Heleftschool.

主谓宾

2.复杂的简单句。在基本句型基础上加入修饰成分(定语、状语、同位语)后句子变得更加复杂了,但仍属于简单句(即句号前只有一个主谓结构)。

例句:HeleftthebeautifulcityBeijingyesterday.

主谓定宾同位状

3.非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

例句:并列句:Heisateacherandiamastudent.

并列连词

复合句:thisisthepenwhichmyfriendgavetome.

从句引导词

4.复杂结构充当句子成分。简单句子的成分一般由简单的词或词组充当,而随着句子变长变难,句子的一个成分可能就会由长而复杂的结构充当,如从句、非谓语动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等。

例句:praisedbytheneighbours,hebecametheprideofhis

过去分词短语作状语

parents.

5.从句套从句的结构。一个复杂的英语句子可以有两个以上的从句,这些从句之间可以是平行关系,也可以是从属关系(即从句套从句),这种情况理解难度较大。

例句:thechildwhoisraisedinanenvironmentwheretherearemanystimuliwhichdevelophisorhercapacityforappropriateresponseswillexperiencegreatlyintellectualdevelopment.

本句主语和谓语之间有三个定语从句,第一层是“whoisraisedinanenvironmen”,修饰的是“thechild”;第二层是“wheretherearemanystimuli”,修饰的是“environment”;第三层是“whichdevelophisorhercapacityforappropriateresponses”,修饰的是“stimuli”。三个层次一层套一层。

三、结语

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语法教学模式形式多样,对教学效果各有其长处和不利方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某一种理论或模式,而应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教学时段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整合,发挥各种语法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吴益民.语法在eFL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界,1997,(4).

[2]Celce-muriciam.teachingenglishasaSecondorForeignLanguage[m].Rowley:newburyHouse,1991.

教学方法重要性篇4

【关键词】公共关系教学;素质培养;就业竞争力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关注点。公共关系课程要起到其应有的学生素质、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全方位提升的作用,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式变革,多种方法结合应用,注重能力素质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与融入社会。

一、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及表达能力

公共关系课的内容及目标要求,决定了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以体现公共关系工作的作用,如:课前提问、课间讨论、课后交流;融合热门话题与事件使学生参与到公关活动的模拟策划中;组织演讲与辩论,模拟招聘会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并帮助学生树立更多自信。公共关系的教学可以在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对工作的责任心和对人真诚友好的态度。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重要的人力资本,高职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者,肩负着重要使命。而公共关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心理素质及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才能建立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人际环境。因此在公共关系教学中强化培养学生有关社交礼仪与人际交往的规则等可以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社会交往。通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交际能力,也有助于其形成更强的心理素质[1]。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合作能力

高职生除学生干部外,都很少有机会锻炼自身的组织能力,而公共关系课程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比如对公共关系“调查分析、制定计划、实施传播、评估效果”的四步工作方法的情境模拟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对组织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的有力锻炼。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型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努力的方向。而公共关系的教学实践很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对塑造组织形象的方法与原则部分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做塑造班级或专业形象的公关活动。在具体活动中,学生们各有任务,通力合作,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良好过程。

二、对完善高职公共关系教学方法的探讨

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与社会需求接轨,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市场,而培养学生的公共关系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管理、传播、心理、营销与社会等多学科的结合。高职院校应努力将就业导向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下面对如何进一步改革完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理论教学方法多样化

高职院校进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时,应突出职业特色,将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纳入教学体系当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活动形式进行理论教学: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后,揭示其背后的规律或原理,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要点,是很多应用性学科普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应用中应注意选取经典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对案例进行总结。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案例,梳理出主要原理与观点[2]。

2.知识问答法

对于一些学生可以自学完成的浅层次理论老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引入抢答机制,可以在保持趣味性的基础上培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问答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以小组为单位、以宿舍为单位或随机分组,在课堂进行。

3.课堂讨论法

讨论可围绕社会时事或较复杂的案例进行,课前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并留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课堂上学生围绕话题进行发言,其他同学做出点评与讨论,老师做出总结与拓展。

4.学生讲课法

选取一些条理清晰,教材讲解充分的部分,以学生讲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以课程标准与授课计划为依据与学生共同制订课堂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等。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完成备课后,实施讲课。

(二)实践教学形式全面化

内求团结,外求发展,获得和维护良好的公众形象与关系是公关的职能与目标。公共关系实践教学要围绕这个原则,培养学生的相关职业技能。

1.工作情境模拟法

工作情境模拟法是把工作岗位职能需求作为核心,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中工作情境。在公共关系实践教学中可由学生进行岗位角色扮演,如公关基层公关人员、部门经理、记者招待会的组织者、面试应聘者等。学生进入角色,以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应对各种情境,学习与工作相融合,理论与实践共同提升[3]。情境模拟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应用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情景模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第二,要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第三,要注意引导学生。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主要是以某个具体的活动项目为中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与协助下,尝试项目的各环节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并掌握相关理论与技能。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毕业纪念活动的策划:利用学校的场地、设备等条件,策划各种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的职业能力[4]。项目教学法需要以某个活动项目作驱动,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可以很好地锻炼组织策划能力,而且能力提升的过程是与未来工作相对接的。

3.实地观摩法

实地观摩法是在学生完成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后,现场观摩一些庆典活动、博览会、美食文化节活动及公益活动等。在近距离接触、了解与学习的过程后,分析各类活动的成功之处与需改进的方面,以口头及书面报告的形式完成。实地观摩法生动鲜活,极具直观性,帮助学生完成由知识到认识的转化;在分析活动与报告撰写的过程中又锻炼了观察、信息整理及交往能力。

实践教学法,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理论知识,更快地提升实践能力,更好地培养独立性。为了更好地完成社会教育和职业思想教育,增强学生职业体验及职业角色的转换。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教学活动的实施都应与社会现象及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了解社会及相关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从根本上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明确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最终增强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

(三)考核模式科学有效化

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以就业为导向,考核过程也应该体现这一导向。所以考核过程不是以传统的卷面考试为主而是以工作能力的提升为核心。因此,公共关系课程考核,应该以实践环节考核为主,这一部分成绩占学期成绩的50%,针对公关理论知识进行的笔试,占学期成绩的30%,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等作为平时成绩,占学期成绩的20%。由传统的试卷考核向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的转变是必然趋势,也才能做出更有效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张维.在公共关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4(1):65-66.

[2]孟宪琴.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22(6):133-138.

[3]邵翠华.《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0(36):284-285.

[4]刘强.公共关系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理论探析,2005(9):

教学方法重要性篇5

关键词:背诵;重要性;方法

面对学生误以为背诵就是死办法,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背诵本是帮助理解文本的一种好方法,但由于和考试分数直接挂钩,学生往往是为了背诵而背诵,哪里还管什么理解;很多教师也忽视了这一点,只把重心放到了对学生背诵情况的检查上。

背诵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学好语文,就必须重视语言的积累,最佳途径就是熟读背诵。这算是对传统的一种回归,也是对上世纪初以来科学化、理性化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种反驳。我们应该“向传统汲取智慧”,就得重视语言积累,重视熟读背诵的主张。基于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背诵。

语文教学专家说:“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少年时代,就是要死死地记一些,硬硬地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

另外,从社会和人的发展角度看,背诵可以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中提出了“谨序庠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其中已经具有了“以德治国”的萌芽;而他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救世责任感,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现阶段尤为需要。屈原“路曼曼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则”,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老子提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韩愈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主张对我们们治学、立身都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只有刻苦积累、背诵,有了扎实的功底,才能拥有自由翱翔传统文化天空的翅膀。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背”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方法。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读、背、理解、写,是一个连贯的基本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能的。”选入课本的范文,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值得学生学习、借鉴。通过熟读背诵,学生脑海中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的结构、行文的气势等方面的知识,在有表达需要时,就会像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到舌下,流向笔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背诵,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多年的实践,许多教学心得告诉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要躬亲示范作好表率激励学生。许多语文大家,都是“背功”大师,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虽然让今人不敢苟同,但他们在重视“背”的示范这一点上,确实是我们今天的不少语文教师所欠缺的。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的躬亲示范为学生做好表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感染熏陶,以提高“背”的功效。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在教《滕王阁序》时,本课属于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让学生读熟就要花很大工夫,要学生背出来,更非易事。教师的示范起了极好的表率作用起到极大在功效。

其次,善于挖掘学生中的背诵能手。在课堂上经常表扬他们,让他们与同学们谈心得体会,交流背诵技巧。使其他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鞭策自己,努力背书。即使是困难生,也会受到触动,产生积极背诵的欲望。

有些古文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背诵,能收到良好效果。如《过秦论》一文的最后一段,作者就用了对比手法,把陈涉和九国之师分别从社会地位、武器装备、发难兵员和才能谋略方面进行对比。因此,我引导学生边对比边背诵。双方的社会地位迥异:“陈涉之位,非尊于齐、秦、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双方的武器装备悬殊:“锄刺刺矜,非于钩戟长铩也”;双方发难时兵员差距大:“谪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双方才能谋略区别大:“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很显然,用对比法,容易背下这段,且认识深刻,记忆牢固。

对于结构复杂的古文,背诵前可以先列好文章的提纲,理清文章各层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进行背诵。如《寡人之于国也》可用这种方法背诵。这篇课文有五段,概括段意后,列提纲如下: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阐述使民加多应有态度。然后据此弄清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再熟读成诵,便事半功倍。列提纲背诵更适用于论述缜密,说理性强的文章,此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枯燥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使用此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深入作品,与作者同悲伤或同欣喜。这样既背诵了课文,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他们的文学感受能力,可谓一举多得。用这种方法可以指导学生背诵意境深远、辞藻优美的诗词曲辞。如《归去来兮辞》第二段的第一句:“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借助具体的形象,遥遥的舟儿,飘飘的风儿,匆匆的行人,熹微的晨光,抒发了轻松的又渴望抵家的心情。这时景和情水融,具有优美的意境。在指导学生背诵这句时,可引导学生把它想象成一幅动态的优美的画这样在想象中背诵,既有效地提高了背诵效果,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背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成。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日积月累,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另外,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经久不忘,以便在实践中及时提取应用,在教学中还应注意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

参考文献:

教学方法重要性篇6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据他多年研究,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当今也有一句流行语,习惯决定命运。笔者虽然不完全同意这句话,但也从侧面说明习惯的重要性。引申到阅读上来说,道理是一样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是教师口头说明一下阅读方法学生就能掌握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周密、科学的安排下,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培养和发展而来的,这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时间的付出才会有显著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培养学生多用工具书,特别是初中生,词汇量相对不足,文章中的一些字词可能会成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意思的拦路虎。一般情况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下完成这个环节。特别是重点课文中字词,但对于一些泛读的课外资料,可不必强求,能了解大意即可,阅读这类课外读物的重点在于快速获取信息,能理解文章的大意即可。二是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精读和泛读的习惯。每个教师都应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上阅读,并自己找书看的习惯。三是鼓励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获取大量的信息而不进行思考,那么获取的东西就是一盘散沙,并且记忆也难于维持。只有经过认真思考后,脑海中的资料才能联系起来,并发生“化学”反应,变成有灵性的东西,并在运用的时候不自觉的“冒出来”,只有达到这个程度,才算是自己的东西。四是勤于动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勾点圈画重点字词句,并在阅读中灵光闪现时用笔记下来,会对文章的理解大有帮助。在实际中,每个学生可能所做的批注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如何抓好重点,同时还要允许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批注。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这样在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形成的。

2.个性化阅读教学。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性格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学习需求及个体差异是很大的。教师关注学生们这种差异,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从而做到使每一个学生能学有所获,并得到个性化的发展。针对能力相对差些的学生,能做到能认读文本,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即可,程度稍好些的可以以阅读、理解、提出质疑,研究作者想要的表达深层意思为目标来进行教学为。程度再好些的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做一些文章赏析、评价类的东西。力争做到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3.丰富教学手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丰富教学手段上多下些功夫。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手段都可以使用。如在适当的时机引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近些年的运用得比较多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了阅读教学而服务,因此,要有效利用多媒体的优点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一些合适的场景如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资料,一些营造氛围的音频资料和动感十足的视频资料,或是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动植物资料等。在教学中,无论应用什么样的手段,都是在吃透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做出教学方法的变化,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会吸引学生们的兴趣,激发学生们的活力,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二、小结

教学方法重要性篇7

关键词:物理化学绪论课教学方法

物理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公式多,理论性强,难理解,被普遍认为是门难教也难学的课程。课时少的矛盾更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许多教师为了用有限的课时讲授更多的正文内容而忽略了绪论的讲授,绪论课通常是一带而过。结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越来越觉得茫然,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对所学知识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最终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我认为物理化学绪论课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整个教学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第一,介绍物理化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第三,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我就以上几点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介绍物理化学概念

很多第一次接触物理化学课的学生不清楚什么是物理化学,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认为是物理和化学两门学科加在一起。在绪论课上,教师首先要介绍物理化学的概念,使学生对物理化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物理化学不是物理加化学,它是一门学科,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加在一起统称四大化学,是化学一级学科下的一门二级学科。要回答什么是物理化学要从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的联系入手。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化学现象也叫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中总是伴随着种种的物理现象,比如在化学反应中会放热或吸热;化学反应的容器会发生温度、压力、体积的变化;再如电池中的反应会放电,等等。物理化学正是从这些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来研究化学反应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

2.介绍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

对于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首先想了解的是这门学科都包括哪些内容。而在绪论课上把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介绍给学生,并讲明哪些是要重点学习的,哪些是因为课时的限制而不能在课堂上讲的,这样就会使学生心里有数,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物理化学内容繁多,但是归纳起来应该分为三大块: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问题,重点是热力学的三个定律。化学动力学研究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是物理化学的两大支柱,也是本门课程的重点。物质结构研究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对于工科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由于课时有限,不在课堂重点讨论。

3.介绍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物理化学不仅要学习它的知识性的内容,而且要掌握它的研究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比传授具体知识更重要[1]。物理化学区别其他三大化学在于它的理论性特别强。物理化学有三大理论基础:热力学、统计力学、量子力学。这三大力学都属于物理学范畴,可见要想学好物理化学首先要学好物理。物理化学的实验方法也是以物理方法为主,物理化学是从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研究化学反应规律的一门学科,或者说是以物理现象为切入点来研究化学反应规律的一门学科,所以在做物理化学实验的时候实际上大部分做的是物理实验,比如在做实验的时候测量的是温度、压力、体积、旋光度、电导率、电动势等物理量。最后说一下物理化学的所用到的数学方法,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化学,理论性强就免不了推式子,物理化学所用到的数学方法主要是演绎法,演绎法就是从一个普遍的命题出发得出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规律,比如热力学第一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把它应用在特定条件下如恒压、恒容等就会得出在这些特定条件下的特定公式,物理化学中的公式之所以条件苛刻,是因为在演绎的过程中加入了特定条件。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要想学习好一门学科首先要对它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绪论课上,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如为什么自然界中的树木可以长到一百多米?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水在干净的毛细管中上升而汞却下降?为什么在做豆腐的时候要用卤水?然后告诉学生学习物理化学之后就可以解释这些现象,这样给学生留下悬念,也让学生觉得物理化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就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热情。当然学习光有兴趣和热情还不够,还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从高年级的同学那里得知物理化学是一门难学的课程,所以心里难免有畏难情绪,基础差的学生可能没有学习的信心,作为教师在绪论课上要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教师可以举一些伟大科学家的事迹来激励学生,如物理化学的创建者之一――荷兰科学家范特霍夫在青年时期就发表了后来被称为划时代的重要论文《空间分子结构》,起初不被承认,还受到批判和攻击,但他没有气馁。此后他在阿姆斯特丹大学狭小、简陋的实验室从事繁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长达18年之久,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发表了《化学动力学研究》和《稀溶液理论》等巨著[2]。

5.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除了要有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之外,要想学好物理化学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不行的。要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首先要了解物理化学的特点。物理化学和其他三大化学比它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公式多,而且公式应用的条件苛刻;第二,概念多,而且很多概念不好理解;第三,方法多,物理化学与其他三大化学相比,它是特别讲究方法的一门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性的东西,而且要掌握它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某个意义上说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重要。针对这几个特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尽快地进入物理化学的学习状态。首先,针对公式多、条件苛刻这一特点,教师要告诉学生,在记公式的同时一定要记住它所使用的条件,如果在使用公式的时候条件不正确那么得出的结论就一定是错误的,而且公式不要死记硬背,最好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也容易记忆。其次,针对物理化学概念多,而且很多概念不好理解,教师要告诉学生要勤于思考,要理解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很多概念不是讲完就能理解的,需要在课后慢慢消化和吸收,所以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再来说说方法多这一特点,物理化学在研究问题时非常讲究方法。例如,科学模型方法的使用,使我们从实际气体中得到理想气体、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热力学可逆过程等。这些模型的建立突出了主要矛盾,排除次要矛盾的干扰。使我们通过对主要矛盾的研究,得到一般规律性结论,再对结论进行修正,就可以得到实际系统的某些特征或近似的规律。[3]再比如,热力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状态函数法,该方法用于系统状态函数变的计算时,不关心系统都经历了哪些具体过程,只关心系统的始终态。用该方法计算某些热力学函数变时,就会把很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针对方法多这一特点,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只记知识而忽视方法的学习,方法的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掌握了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肖十民,谢家声,谢逢春.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突出科学方法的讲授们.化工高等教育,2003,77,(3):68-69.

教学方法重要性篇8

【关键词】高校旅游专业;旅游人才;培养;重要性;教学方法。

一、培养专业旅游人才的重要性

由于旅游专业的特殊性,它是在“玩”中学习知识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大部分是导游行业,陪同旅客走南闯北、游览风景,这就注定了它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往往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只会想到好玩的一面,而忽视了旅游的专业性、大众性。导游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形象,因为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本土的游客,更多的是外国游客,就需要我们的学生要了解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知识、民族民俗、宗教、建筑、餐饮与特产和区域划分。要让学生充分学习领悟文化知识,并熟练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种实体氛围,寓教于乐,利用各种教学法让学生印象深刻。

二、合理的教学方法

1、模拟教学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涉外性强的旅游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顾虑成本,更乐于接收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根本在于利用现有条件,整合资源,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旅游专业是综合性的专业,涉及到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知识,更要求有综合性理念的教师,这对于经常从事单科教学,只有一种专业知识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

在“带团旅行”模拟情景中,“导游”带领“外国旅游团”旅行,根据学生的解说,设计以下问题情境:请问我们今天先去哪儿?那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中国的街道上怎么有这么多人骑自行车?肚子饿了,中午吃什么?绍兴有什么特产吗?……为增加教学可观性,还可以用准备好的绍兴各个旅游景点的图片,引导学生做好实地导游讲解。同时,为提高学生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还可以穿插一些突境,如:在景点游览时有人走失了,怎么办?集合时间都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可是还有游客没到,怎么办?飞机只有半个小时就要起飞了,可我们还在半路上,眼看就要误机了,怎么处理?……在教师生活化语言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能力,获取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既是编导又是演出者,彻底改变了以往学生只听不看,只看不听的状况。新的教学方式是师生心与心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应以案例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主要让学生掌握方式方法,在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授学生以“渔”。案例教学法是利用真实带团事件为基础所编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该教学方法是把理论融入到一个个真是的具体案例中,既讲实践,又讲理论,深入浅出,简单易懂,具有形象性,即可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可使学生形成非固定思维模式。

案例1亲身经历为例

在一次的游览过程中,一名藏族导游想给汉族游客讲解汉藏2个民族的民俗差异,为了能更清晰直观,他为游客讲解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他是这样描述的,在藏族女性是不可以在桌子上吃饭的,只有男人才可以有权利在桌子上吃饭,在他的记忆里,从小他都和爷爷、爸爸在饭桌上吃饭,而奶奶和妈妈则在旁边伺候他们吃饭,为他们夹菜。爷爷去世后是爸爸坐正位,爸爸去世后轮到他做正位。但是他认为奶奶和妈妈是长辈,应该是奶奶做正位,而他给奶奶夹菜,可是奶奶固执的遵守着这古老的传统,不肯上桌吃饭,只有他不在家的时候才坐在正位。所以他每天尽量拖延晚上回家吃饭的时间,有的时候再外面吃完了再回家,就是为了奶奶和妈妈能在正位吃饭。

这个案例说明经过这样的讲解,汉族游客就会对汉藏的不同传统有深刻的认识,也就能够很好的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了。

案例2避实就虚

某旅游者问一位导游人员,前天晚上琼斯女士重病入院,现在情况怎样,你们旅行社领导是否去看望过她?导游人员知道旅行社领导还没来得及去看望,不好直接回答,于是把问题避开,“听说昨天团里还有人不舒服,今天大家感觉怎么样?”

这说明对于旅游者的非故意刁难,导游员要采取避实就虚的方法,采用模糊语言形式,从而使自己由被动变为主动,是一种富有弹性的否定方法。

案例3语言幽默

自称同世界上一百多位国家领导人打过交道的基辛格博士,最敬重的只有其中的两个人,一是戴高乐,一是。一天,已经很熟悉总理的基辛格博士,为了显示自己的才智,想给出一道难题:“我们美国人都昂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却喜欢低着头走路,这是为什么?”听后哈哈一笑,温文尔雅的说:“博士,你这还不明白,我们中国人是上山,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是下山,正在走下坡路。”的机智、幽默是超水平的,使基辛格博士目瞪口呆。

幽默语言是健康的,又是愉悦的;是机智的,又是含蓄的。他给人以慰藉,给人以欢乐,也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幽默是中国导游人员最欠缺的。如果说演员的语言是以情感人,教师的语言是以理服人,那么导游人员的语言则是恰到好处的以趣逗人。

3、实践教学法

经过了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这些虚拟的教学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教师要把课堂搬到饭店、宾馆、景点等实地。这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想学铺床最好的地点就是酒店,英文导游想得到锻炼就要去景点实地考察,为自己或者他人实际讲解,这样和模拟讲解法感觉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

三、加强旅游院校间的交流

在当今这样一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旅游院校间要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利用网络信息互通,使任课教师了解各地方各方面新的信息,研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利于在旅游高职教育改革中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便于信息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与国际旅游组织和相关院校加强沟通,学习和汲取他们先进的经验和成果,了解世界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教育的发展,而旅游院校及专业教师则是奋战在最前线的“战士”,要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要的旅游人才,需要旅游院校之间、旅游企业的通力合作,在寒、暑假或其他时间,教师可到旅行社去熟悉旅行社内部的操作工作以及导游带团工作,同时去旅游景区甚至是旅游行政部门从事基本的管理工作,这样在教学工作中就能从感性的角度去阐述问题,便于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1]陈佑清.交往学习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5(2).

[2]王健,杜江.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旅游学刊,旅游教育专刊,1998(12)93-96.

[3]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

教学方法重要性篇9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现场示范;多媒体;教学效果

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指对无生命征象之病人,施予气管内插管、体外心脏按压、注射急救药物、心脏电击、心脏人工调频、人工呼吸或其它救治行为。是体外心脏按压及口对口人工呼吸合并使用,以维持心跳与呼吸的方法。1960年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外科Kouwenhoven等人发表以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及体外电击三大主轴来挽救已经心跳停止的患者,因而开启了现代的心肺复苏术。事实上,人的大脑如果失去血液灌流,在4-6分钟后,即将因缺氧而脑死,如果我们能在适当的时间即给予急救措施,就能使脑细胞不致坏死。因此aHa在1992年更提出生命之链的概念,强调:早期求救、早期CpR、早期电击和尽早施行高级心脏救命术的生命之链,若能迅速启动,且环环相扣得当,急救的成功机率将大大的提升,重建并积极保护大脑,最终使大脑智力完全恢复。全世界有无数的医疗、教育、公益团体推广心肺复苏术课程,其目的无非是希望人人都能熟悉心肺复苏术技术,一旦目击事故发生时,自身便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且立即的反应,给予救助,以增加病患的存活机会。

临床教学方法比较:国内目前有多篇研究多将CpR的成效定义为经由测验学员学习后的知识进步、急救技术操作及相关态度改变(本节将针对心肺复苏术的学习成效包含有:知识、态度、技术、救人意愿(行为意图)等作探讨,以了解心肺复苏术教学后的学习成效。本研究探讨心肺复苏术教育介入后研究对象心肺复苏术的学习成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tion),以立意取样之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急诊专业学生选取60名,分对照组及实验组两组,各30名,实验组采用现场示范讲解的教学方法,对照组教学方法为多媒体演示法。两组教材使用相同,由同一名教师任两组学生教学。

1.2方法

1.2.1实验组应用现场示范讲解教学法

包括:①识别心脏骤停(心脏骤停的主要条件有:大动脉搏动消失、突然意识丧失、心音消失和呼吸停止);②告急;③心前捶击复律;④基础心肺复苏,如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

1.2.2对照组应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以具体心肺复苏教学目标及内容教师制作多媒体视频,找代表性、真实的病案,以教学大纲基本要点,讲解以蓝本教材。

1.2.3两组学生教学结束后考核

考核内容有心肺复苏术知识、心肺复苏术态度、心肺复苏术行为意图、心肺复苏术技术以及知识前后测差、态度前后测差、行为意图前后测差,心肺复苏术知识、态度、行为意图评量及心肺复苏术技术评量。,结束教学后,用同样试卷考核两组学生知识和技能,考核方法、标准和项目相同。综合试题以学生设计病例内容来制订,有病案讨论、选择、填空,名词解释,考核中让学生加深能力分析。

1.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eXCeL2007“数据”菜单中的“数据分析”功能对两组学生的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并采用t检验,显着性水平为5%。

2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评分描述统计分析:实验组学生评分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平均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方差数值大体相等,见表1。

3讨论

通过实验比较分析表明实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肺复苏术的临床教学采用现场讲解示范法明显优于多媒体教学方法。示范讲解后学生可直接进行操作,教师当面进行纠正点评,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纠正,让学生直接体会操作的真实感,模拟感受碰到真实的临床操作的气氛,身临其境,引导学生树立应急观念,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理解和掌握,急救工作中心肺复苏术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为能及时挽救生命做出很大贡献,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涂艳阳,付建芳,王伯良.心肺复苏术的临床教学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4).

[2]杨志寅.内科危重病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魏安卿(1980-),男,江西省南昌市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临床医学。

教学方法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育审美教育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音乐教育是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完善和提升,音乐教育能对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进行开发,提升学习者的创新能力。然而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审美教育,我国的教育改革也确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不仅丰富了学习者的审美情感,还锻炼了学习者的全面审美能力。但是我国在实行中职音乐教育中,还是使用我国传统的专业课程教育,并没有将审美教育完全贯彻在音乐教育中,以致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没有得到完全的展示。

一、审美教育的理念

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有的音符实现思想和情感的沟通的桥梁,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形态和传播载体,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至今,音乐审美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渐渲染、美化人们的心灵、语言,提高了人们的道德素质。然而对音乐的情感表达和创造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只要把音乐教育作为一种传承美、表达美的工具,通过艺术审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就能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审美教育其实就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的。

二、审美教育的特点

1.情感性

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体现。音乐感知、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都是各种音乐情感交织在一起的体现,所投入情感越丰富的音乐作品,越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越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情感性作为音乐审美的核心,在音乐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2.表达性

音乐艺术的表达性只有在具体的音乐演奏的时候才会出现,无论是随着歌唱还是乐器都会产生情感的波动,而演唱(奏)者通过音乐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推动学生的音乐变现,深化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充分的表达。

三、中职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审美教育实现了音乐教育

我国中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方位性的音乐人才,通过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使全方位性音乐人才发展成艺术人才,从而进一步地带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在审美教育中认为,音乐教育存在着一些感性和理性的不同,但是审美教育完美地结合了感性和理性的问题,成功地解了感性和理性对音乐教育带来的不良之处,是音乐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并能够让人进一步地渗入到音乐中,通过音乐的旋律来感染学生的情绪,滋润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得到更高的音乐造诣,从而更好地进行音乐教育服务。

2.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其实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定义,以至于审美教育被分为很多不同的模块,而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其实是为了让学生发现音乐里的美、感受音乐里的旋律以及作者演奏时的情绪波动。比如当老师教学生弹古筝《高山流水》的时候,按照传统的音乐教育只是教学生如何拨动琴弦,学生了解的只是《高山流水》的表面空壳,毫无实质情感,但是如果在教学生拨动琴弦的时候给学生讲解当年俞伯牙遇到钟子期之后那种“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情感,那么学生领会起来会快很多,就能感受到作者作曲时候的意境,使学生在演奏的时候情感能够更加投入其中。法国的著名作曲家别尔通曾经说过“艺术中的第一美质在情感,而第二美质在于选择用以表达情感的演奏手段,但是只有两种品质的结合才能创造出完美艺术作品。”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想要表达一首音乐的情感,首先要学会如何演奏自己的情感,才能够表达自己的音乐审美情感。

3.审美教育有助于中学生的创作能力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类学科,主要注重于艺术的设计,当音乐教育遵循中学生对音乐情感研究的规律中,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教育。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必须有一定的艺术结构,而审美教育也是这个艺术结构的一部分,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定准培养目标,就能将研究方法细化:在音乐教学中,从中学生的音乐爱好、音乐审美、音乐演奏,独立创作,层层深入下去,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全新的体验。

四、审美教学的教育方法

1.树立新的审美观念

在音乐教学中审美观念能够为学生提供独特音乐的体验方式,同时也激发教师和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树立健全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操,不断的鼓励学生对音乐审美的研究,为音乐事业作出贡献。

2.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在音乐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各种教学能力和创新想法,只要改变了原有单一的音乐教学理念,全面对现代音乐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通过对学生的课堂的教学任务以及课后的实践任务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比如,教授《欢乐颂》时,笔者会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回家之后通过上网等方式查出这首音乐的背景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动手所获取的知识,记忆往往要深刻。所以说让学生理解音乐艺术,理解音乐的变迁,深入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对音乐进行欣赏、审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学生欣赏音乐从而进入音乐的世界中,可以通过情景体验来激活以前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并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音乐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情趣,从而将这些情趣运用到一些传统的古典、高雅的音乐中去。在国内众多的音乐演绎节目中来看,学生对流行音乐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比如《中国好声音》,每当节目开始的时候我们就会在镜头里看到很多中学生,他们在追星的同时,也是在欣赏着流行音乐,体会流行音乐的演唱环境以及现场氛围。然而作为音乐教学者,就更应该发挥自己音乐的专业优势,培养学生对流行音乐进行正确的辨别、分析能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流行音乐,发现流行音乐中的美。这样在流行音乐的感染下更容易让学生获得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五、小结

综上所述,中职音乐教学过程是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使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创作能力。只要对音乐教学中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和教育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那么就可能帮助学生走上音乐大师之路。

参考文献:

[1]欧阳红艺.中职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J].音乐教育,2014(5).

[2]朱晓培.中职学校音乐教育方法探析[J].高校论坛,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