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发展的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5:23

政治发展的途径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主阵地,政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便越显迫切了。而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和重要地位,对政治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提升素质,实现专业发展。下面我从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谈谈其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坚持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事实上,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总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获得的,教师的专业阅读是教师智慧实践的重要来源,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这种智慧实践时刻地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师尤其需要阅读,因为新课程标准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内容,善于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关注时事热点,分析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在指导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思维的实际意义,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党的十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我们去学习、领会。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学习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还应主动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学习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先进思想和理论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并应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去。

二、坚持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离开教学谈专业发展就像是没有地基去盖楼房。从备课、授课、说课到听课、评课以及教后记等各个教学环节,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起来,把他们开辟为自己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的授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阵地,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演进都要在课堂上进行。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国际国内时事政治,将教学问题与时政问题有机结合,尤其是要帮助学生科学分析国内外热点问题,把握事件的本质,辨清真善美与假恶丑。

课堂教学实践需要依靠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也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实施自我反思以便不断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评课和教后记是教师反思的重要途径,通过评课和教后一记可以让教师不断地反思,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事件和现象的再思考,是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对话,而不断的教学反思则会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理性的升华,找到自己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实现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教师要坚持“一课一反思”,以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上课之后将教学得失记录于教案之后,可以写出教学过程中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写出自己当时的教学体验;可以写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也可以写出自己对教学的灵感和思考。

三、坚持教育科研,增强创新意识

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政治教师应该坚持教育科研,增强创新意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从“教书匠”向具有科研意识的“研究者”转变,做一个研究型政治教师。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确立课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研究,并不断反思、总结,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一般而言,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拓宽视野,确立现代教育观念。第二步,建立课题,积极探索,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立课题,开展研究,积累经验。第三步,善于思辩,提炼规律。要在研究过程中经常反思,总结经验,挖掘规律,撰写论文。思想政治课教师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来自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和困难,或者教师自身的教学尝试或创新。

总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思想政治课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把专业发展作为终身追求,坚定专业信念,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掌握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注重教育教学研究,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够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段瑞林略论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6)。

政治发展的途径篇2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课;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途径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规模日益扩大,思政课教师在高职教师中所占比重虽然较小,但却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通过调研发现,青年教师已经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力军。因此,探索高职思政课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学生的培养、教师自身的成长都至关重要。

一、思想进步,政治合格

作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思政课青年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认真学习政治理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做好政治学习笔记、写好学习心得;其次,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时时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较强的党性。认真执行教育部划出的对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不做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第三,坚定立场、明辨是非。“己所不正,何以正人”,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对党忠诚,立场坚定,始终忠诚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大是大非、事关方向、原则和大局的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育和塑造学生。

二、认真教学,勇于探索

思政课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具备勤恳的工作态度,探索的工作精神。首先,认真研究教材和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精心上课。深入了解学生实际,通过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行、批改作业、课下与学生聊天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一些思想动态和对教学的意见及建议,从而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其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以“入耳入心”为切入点,构建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协作学习的思路,在思政课中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第三,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思政课青年教师在站稳讲台、完成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当加强科研工作。教学是科研的基础,没有教学就不会有科研,而科研又对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升华,并在教学中应用科研成果,继续进行探索和实践,使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二者齐头并进。

三、热爱学习,精益求精

学习使人进步,学习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动力和源泉。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往往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即使如此,也要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在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学中不能间断学习,还要珍惜每一次培训和进修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对于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等,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学习和了解,并结合实际力求掌握和运用。例如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慕课,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的视频教学——微课,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等。平时抓紧点滴时间,自加压力,自定读书计划,博览群书。积极参与教学比赛观摩活动、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及专业听课活动,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倾注爱心,无私奉献

思政课青年教师应当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工作极端负责,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也就是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乐于奉献、知难而上的工作态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说教,而是脚踏实地的践行。思政课青年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之余还应当关心学生的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重解决的是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转变理念和方法,通过谈心、疏导等情感上的关怀与心灵上的沟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总之,实现高职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教师个人不断努力,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学校、学生和个人的重要意义。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严于律己,听党指挥,把党的教育事业作为最大的职责和最高的使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奋斗。

作者:张茜赵世杰杨敏单位: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斌,黄智海.高校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分析[J].继续教育,2015

政治发展的途径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获得了新的发展。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进行总结,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表现在从1978年到1980年代初期,在这一时期,主要通过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对高校中存在的“左”的指导思想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进行清除,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重新走向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来。以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高校师生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建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表现在198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期,在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面临“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和如何评价思想及个人的历史地位问题。防止全盘否定思想及的历史地位,防止“左”的指导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当时的主要工作任务。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只能在探索中克服“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和排除“右”的错误思潮的干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贯彻和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历史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是党赋予全党全国人民的使命。

第三阶段表现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末,这一时期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优秀的人才,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形成了立足发展、强基固本的系统建设,体现在1990年召开的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中,落实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度等高校党建工作,以党建工作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强调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入教材,走进课堂,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树立大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在提高大学生们科学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为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四阶段表现在从21世纪初开始,这一时期我国进入全面进行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根据世界发展的形势和我国的国情,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了满足大学生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精神创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意识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促进人的发展,注重以学生为本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全面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主义为核心,以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运用网络等新兴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这些重要举措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何得以内化为人才的综合能力,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就显得至关重要,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需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实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强化校园文化

在社会中作为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①各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尤其自身的特点,有其师生长期形成的共同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价值观念,不断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这种校园文化表现为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校园人文氛围和精神,通过长期的熏陶,逐渐转化为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努力做到:一是强调校园舆论的重要引导作用。我们知道,高校是人才集聚的地方,历来是各种思潮的发源和汇聚的重要场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清除各种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潮,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二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强调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大力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各个高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良好的教学秩序,浓郁的学习氛围能为坚定政治方向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各种校园设施育人。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等校园文化活动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的传统。是大学生们有效地利用校史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校园设施学习知识和传播社会正能量。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中体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哲学社会科学课及其他课程。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年以后,我国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五门大学生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让学生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培养大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让学生系统掌握用马克思主义知道中国实践的意义,使学生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坚定大学生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能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社会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形势与政策”,能使大学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局势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团结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周围,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额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②可以看出,中央对这门课程的地位和性质的定位,表明了我国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形势与政策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有其重要的职责,其他课程也有其育人的功能。

第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实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军政训练、社会调查、自愿者活动、勤工俭学、参观考察和专业实习等丰富多样的各种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③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能够使大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能够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同志指出:“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④大学生就应该走出课堂,感受一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总之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是课堂教学不可代替的,它能使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优势是大学生组织的建设

大学生组织的建设主要包括党组织建设、社团组织建设、学生会组织建设以及班级组织建设。这些组织的发展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这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党的章程决定的,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⑤党组织作为高校领导组织的核心,对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通过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和政治知识的培训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为党组织的吸纳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党组织的发展打好基础。通过大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起来的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形成自身的群体文化。社会团体组织的建设的发展,对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社团进行管理和监督的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条件,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扩宽渠道。

学生会和班级组织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离不开这一组织。通过这一组织的建设,能够对大学进行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它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的组织,学生会和班级组织应该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代表同学们的利益,有效地解决同学们的实际问题,培养大学生们的集体认同感,营造集体氛围,为共同的理想一起努力奋斗。

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与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外面的各种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这就要求高校要与时俱进,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总的说来,我国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向特色化

我国高校历来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在各个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展特色教育,这与其他的能力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本质的区别。其课程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使命。让高校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让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逐步走向多样化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这种教育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难以满足大学生求学的雪球,也很难适应开放的大学教育环境。为了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各个大学都在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增加了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以集体讨论为主的讨论时教学、现场教育等方式,为大学生从多个角度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高校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会更加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的发展和高校的发展。

第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走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国际化,教育也日益在走向国际化。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这是我国教育一直以来坚持的教育方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列外。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走封闭教育的老路,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不断从中吸取教训,将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④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4页.

政治发展的途径篇4

关键词大众传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播品质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Specificwaysandmeansofmassmediatopromoteinnovationand

Develop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innewera

QiRenjie,HUGuyue

(Hu'nanmassmedia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Changsha,Hu'nan410007)

abstractwiththehelpofmassmedia,canbuildanewplatform,providenewwaysandcreatenewsituationfor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massmediashouldberesponsibletoenhancethequalityoftheircommunication,improveandperfectknowledgeofthestructure,scienceandhumanitiesandpersonalitytraitsof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supportspreadenvironmentfor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

Keywordsmassmedia;college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communicationquality;socialresponsibility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媒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传播理念、传播手段和传播格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机遇。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影响人们主观认识的实践性活动,需要特定的载体与工作平台。在媒体形态日趋多元化、传播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现代大众传媒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媒介化社会的到来是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时代特征”,①借助现代大众传媒这一放大器,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增强思政教育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

1强化大众传媒责任,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

要进一步明确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引导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职能,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发展构建舆论平台。新时期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是教育与引导的责任。合理、科学、正确的教育与引导,这是作为公共属性的现代大众传媒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是政治责任。宣传党和政府在各领域、各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专业新闻媒体理当承担的政治责任。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是现代公民道德规范的普及责任。主流媒体、大众传播机构、公益传媒必须大力普及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家庭美德规范。

引导现代传媒传播正确信息、引导舆论、促进发展、推广知识、教化公众,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媒体社会职能和政策导向的期待。

2提升现代大众传媒的传播品质,完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科学人文素养与人格品质,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传播环境支持

发挥现代大众传媒的作用,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形势、新的环境、新的任务,需要提升现代大众传媒的传播品质,并借此完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科学人文素养与人格品质,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传播环境支持。

(1)抵制“三俗”,反对虚假宣传,倡导“绿色收视(发行)率”,还荧屏一片净土,服务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虚假新闻叠出,负面报道泛滥,这是当前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一大顽疾,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了不好的舆论现象,这也是一味迎合收视率、片面追求收视率的结果。虚假宣传现象还包括了虚假广告的泛滥。在监管部门公布的虚假违法广告类别中,最为观众和社会各界诟病者包括:利用专家、学者、医师、患者、尤其是社会公众人物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的广告;以患者、专家的身份,推荐商品服务的广告;超出审批的功能范围,对产品功能和治疗效果进行夸大宣传的广告;对产品的适应症或功能主治进行夸大宣传或者做出承诺;以人物专访、专家访谈、纪实报道、专家咨询、科普宣传等新闻形式和健康专题节目(栏目)的广告等。这类违规广告扰乱了广告市场,损害了媒体形象,侵犯了广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是市场利益驱动下的社会责任缺失与媒体道德沦丧的体现,在青少年、大学生受众众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中国电视在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巨大的,这集中体现在中国电视社会责任的淡化和文化品位的低下。中国电视近年来以审丑和低俗为能事和乐事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造成电视传播低俗化屡禁不止的终极原因,是中国电视在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中对收视率、市场份额、广告收入等利润指标的片面追求。”②大众传播媒介低俗炒作,有着严重误导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不良后果。“如果过度追求节目收视率,而疏于拓展内涵、提升品位、打造精品,那么再炫目的收视泡沫,也难掩精神的贫瘠与主题的空虚,难以坚守本应极力守护的社会责任,最终无法维持媒体的长远发展。”③

(2)大众传媒应传播科学精神,倡导人文理念,提升内容品位,以优良的传播品质来完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科学人文素养与人格品质。

根据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主任孙瑞祥教授的统计,我国公众除了通过专业技术培训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外,大众传媒是其获知的主要渠道,并且这一主渠道地位还有不断被强化的趋势。最新调查显示,我国高达93.1%的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其次为报纸,达到69.5%,广播为31.9%,这表明公众对科技知识和信息渠道的利用程度与其信任程度具有正相关性,公众的“传媒依赖”客观上要求大众传媒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传播能力。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科学人文素养与人格品质,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代传媒的作用与力量其实不可忽视。在这方面,中央十套(科教频道)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模式。

2001年7月开播的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是因顺应国家“科教兴国”方略,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教、科、文为题材内容的专业电视频道。频道始终坚持“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树立“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理念,走向了一条以专业频道品牌化建设为核心的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频道,在青年受众中享有美誉的《百家讲坛》、《探索・发现》、《走近科学》、《讲述》、《人物》等都是其频道的品牌栏目。CCtV-10承担起弘扬主流价值观、引领先进文化精神的媒体责任,成为了观众特别是大学生各种喜爱的部级电视频道,也开拓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科学人文素养与人格品质的传媒路径,为促进、推动、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不同的媒体形态,不同的传播模式,不同的报道理念,都应该自主地去普及推广科学人文理念,去服务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人的成长。

3借助高校自身的媒介传播手段,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

首先,可以利用高校自身的新闻传媒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其次,要积极倡导高校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三是要加强对网络监控和管理,净化互联网空间,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009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要积极利用利用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载体,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利用大众传媒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传播环境支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与创新,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的过程。伴随着大众传媒这一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的不断优化与创新,现代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将发挥出更加强大的功能。

2010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湘教工委通[2010]29号10C47

注释

①蔡惠福.媒介化社会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报,2009-07-12:7.

政治发展的途径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途径评估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表示,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由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出现了普遍的“低头”现象,大学生不喜欢直接生硬的理论灌输,对思想政治课程不“感冒”。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差的主要原因是“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为国家为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新局面的首要问题。

基于这一现状,本文着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进行研究,旨在从实践角度为高校思政教育提出改进完善的参考意见,帮助高校更加有效地立德树人。由于我国学术界对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研究多停留在理论阶段,且对于当代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因此,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可以挖掘的空间。

二、研究内容

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笔者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归纳出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途径,进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途径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其实效性,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笔者通过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具体的途径分析结果如下:

途径一:通过新媒体平台推送思想政治相关信息。新媒体平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且传播迅速,如今几乎所有高校都建立了新媒体平台。而调查显示,目前新媒体推送的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新媒体推送内容枯燥,学生没有进行深入阅读的驱动力。新媒体推送形式单调,缺乏技术与特色。对此,笔者建议,高校新媒体工作者应丰富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推送内容,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此外,可利用网络技术增强平台吸引力,建立能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交互平台,如BBS、校园网论坛、留言板等。并且加大公众平台的宣传力度,同时打破学院间与学校间的壁垒,扩大新媒体推送的影响力。

途径二:日常交流互动。高校学生关于思想政治的线上互动主要以发起相关话题并进行线上讨论为主,线下互动则以辅导员的引导帮助为主。调研结果表明,在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方面,两者起到的效果均不明显,原因在于:学生与老师缺少线上思想互动意识,无法发挥线上优势。辅导员交流缺乏亲和力和指导性。交流引导体系单一,目前只有辅导员一个途径。对此,笔者建议,高校应首先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交流引导这一途径更具针对性。同时,多元素沟通和完善的日常交流体系需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其他老师、党团干部、社团组织等都进入交流系统。此外,思想政治交流的内容要更加贴近生活,交流形式要更加鲜活多样,以达到更高的参与度。最后,高校应鼓励思想政治线上讨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从而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

途径三:思想政治类课程。课堂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态度并不理想,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无几,老师的思想引导也并未真正地实现。主要的原因在于:课堂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学生容易成为课堂上的“低头族”。教学过于理论化,学生对此类课程有先入为主的排斥。课堂内容与现实问题脱节,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对个中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建议:老师在课堂内容上以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为切入口,把课堂学习及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思想政治课程应与其他专业课程协同发展,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此外,高校应形成“思想政治课堂+课外活动”或者“思想政治课堂+课外交流”等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新模式,让同学们全部参与到实践中。

途径四: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均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而此次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类活动的参与度不高,且收获较少。原因在于:很多大学生功利心较强,只参加对自己有明显益处的活动。组织者人数较少,而开展活动耗费的精力较大。活动经费有限,组织者在开展工作时受到限制,导致活动形式单一。对此,笔者建议:首先,高校应完善活动制度,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其次,要注重活动的形式多样性,办更好、更精品、更有内涵的活动;同时,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此外,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Υ笱生进行针对性的锻炼和教育。

三、总结

政治发展的途径篇6

关键词: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86-03

农业院校研究生是研究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国家农业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培养一批农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硬,学农、爱农的高素质研究生对于长远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生源质量下降、学习动力不足(不愿学农、不想学好农)、学农不爱农、“脱农”等现象给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如何走出困境,除了需要国家对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进行调整外,加强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能够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零散经验,为具体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解决农业院校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含义

模式是具有示范性指导意义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将零散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成为解决某一类问题并能够广泛应用的方法论理论体系。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是根据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的特点,围绕着农业院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结合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途径、队伍建设、环境等方面构建的综合性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

二、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农业院校招收研究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探索适合研究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研究生育人模式不断创新,结合农业院校研究生的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生自身成长需要、且当代研究生愿意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改进。

经调查发现,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模式的切入点不同,一般从党团组织建设、导师育人、学生组织建设、社会实践、网络沟通、心理健康等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模式结构。

(一)以党团建设工作为龙头,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党团建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先进的党团组织能够带动组织成员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党团建设是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侧重点,其中吉林农业大学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从思想、组织、作风三个层面开展党建带团建的工作。通过对党的理论的广泛、深入学习,夯实研究生党团建设的思想根基,培养责任意识;以“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为方针,强化组织建设;利用榜样模范的带动作用,建构完善的制度保障,逐步形成党团组织朝气蓬勃、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的优秀作风。东北农业大学以党建工作为核心,围绕党建工作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1234”模式,将学术建设、“三农”实践、“三助”管理、导师育人等工作与党团建工作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核心,两个载体,三个强化,四个具有”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以导师育人队伍建设为育人重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导师队伍是高校研究生育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重要角色。导师的育人方式可直接可间接,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有利的要素,同时,师德的优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的成长。农业院校在导师育人队伍的建设方面主要借助的是制度保障,例如,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制定的《研究生导师管理暂行规定》,南京农业大学制定的《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手册》等制度,将育人作为遴选研究生导师的必要条件。以导师育人平台引导研究生社会实践,鼓励研究生积极主动参与自育,通过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途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导师言行、师德的榜样感染作用,加强研究生奉献农业、服务基层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以学生组织自育为有效育人途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学生组织是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育的有效途径。农业院校研究生自育组织包含班委会,党团支部,研究生会(博士生会),目前很多院校成立了“助研、助教、助管”助理团队,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施行的“导师支付津贴”制度,从助研角度每年聘任研究生4800余人,支付助研津贴达3000余万元;遵循“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从助教角度强化研究生助理团队的管理;沈阳农业大学的“党建助理办公室”从助管角度聘任研究生助理。还有多角度多主题协会,各类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例如,科学技术学会、心理健康协会、三农协会,还有各类文体、艺术、兴趣社团等。

(四)以社会实践为主渠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农业院校以其人才和科技优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色的实践平台既是研究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途径,也是培养研究生“农趣”、“农志”的重要途径,是农业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最大特点。在革命老区开展的科技服务、技术培训和专题调研等活动成为了农业院校研究生们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和实现途径。中国农业大学以科技服务为切入点开展“红色1+1”社会实践活动与县市乡镇共建,将科技服务实践与基层党建相结合,形成创新的实践育人模式,实现了学校、农村、研究生共赢的崭新局面。安徽农业大学的“大别山道路”也是从社会实践平台切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模式。安徽农业大学以“大别山”为标志,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研究生通过走村进户,进行政策宣讲、科普赶集、田间指导、社会调查、参观教育等活动。在广泛的活动中,研究生对实践的目的进行深入领悟,切身感受扎实基层、服务三农的意义所在,并且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力,发现农业科学的兴趣,融合认知与情感,达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五)以网络沟通为发展趋势,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网络沟通是媒体沟通的一种,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计算机、通讯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传递、沟通双方的互动,搭建教育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网络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而且研究生对网络的使用率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可行性。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探索开辟了网络阵地的新途径。例如,沈阳农业大学在整合研究生网络使用工具、分析网络使用频率、调查网络用途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网络党支部与毕业生流动网络党支部,突破了支部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完善实体党支部的作用与功能。东北农业大学建立“研究生会”网站作为思想政治宣传媒介,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北京林业大学也从就业信息的整合方面建立了研究生就业信息网络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交流提供直观、方便、快捷的平台;建立校友联盟,搜集历届毕业生的社会资源为毕业生提供更广泛的就业信息,等等。

(六)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农业院校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均开展过相关的调查,并以心理健康的角度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例如,河南农业大学提出了“一结合、二协作、三辅导、四环节”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在队伍建设方面,培养了一批能够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将心理健康自测、日常心理健康常识等内容引入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围绕心理素质提升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组建相关社团、成立学生组织等工作。东北林业大学等农业院校相继设置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分析、评估、汇总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在研究生中增设心理信息员岗位,贴近学生思想及时发现问题。

三、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用的调查与分析

整体上看,研究生对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作用评价较高,表1的数据显示,18.2%的研究生认为作用很大,46.5%认为作用比较大,两项之和为64.7%,占总数一半以上,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使农业院校研究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有所提升。另外26.3%认为作用一般,5%认为作用不大,4%不清楚。

(一)育人队伍成员组成广泛,育人作用较大

图1中数据显示,导师、辅导员、任课教师、行政部门教师、后勤服务人员、同学朋友等都可作为教育者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其中,认为导师队伍对育人作用有影响的占到90.9%,使导师成为育人队伍中对研究生影响最大的人;有89.9%的人认为同学朋友是对其研究生期间有影响的人,其中32.3%认为同学朋友的关系是对他们成长帮助最大的人,这使得同学朋友队伍成为了继导师队伍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有作用的育人队伍;只有28.3%的研究对象认为辅导员对于研究生的成长有影响,可见,辅导员作为育人队伍对研究生的影响程度一般;认为任课教师、行政部门教师以及后勤服务人员对研究生成长有影响的分别为19.2%,25.3%,3.0%,对研究生的影响不大。

综合来看,以导师作为育人队伍的主导,是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队伍建设的关键,通过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以及自身榜样作用的示范,全方位对研究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研究生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二)研究生自育组织形式多样,自育效果明显

在调查数据中有32.3%的研究生加入过学生组织,约占全体研究生的三分之一,研究生对学生组织的育人影响作用普遍持肯定态度,认为作用很大的占18.2%,认为作用比较大的占46.4%,二者之和64.6%,可见一半以上的研究生认为学生组织对研究生的成长有影响。在对农业院校的调查中得知,基层组织规模较固定,班级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共有成员10人~13人左右,根据班型的不同,大约占班级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不等。这一部分是最基层的学生组织,他们所发挥的作用远超过了学生组织自育的效果,对整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研究生会、助理团队是校级或院级的学生组织,调查中有17%的研究生加入到研究生会,23.3%加入到助教岗位,21.8%加入到助研岗位,5.6%加入到助管岗位。在访谈中了解到,加入这些学生组织对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可见,学生组织的自育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有较为明显的自育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面广,符合研究生的发展需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成要素中,教育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要根据学校、教育者、教育对象的特点明确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图2是研究生对农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的满意程度。可以看出,排除“不清楚”和“其他方面”的未知因素,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内容比较满意的程度较大,均大于50%。其中分别有19.4%和55.1%的研究生对政治素养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有16.3%和57.1%的研究生对道德教育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可见农业院校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满意度较高。同时科研培养内容和理想信念内容的满意度较低,而评价最高的方面是人际交往能力,满意度达到77.6%,其他的心理素质(75.5%),工作能力(76.5%)等方面的满意度也很高。可见,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产生了较大的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丰富多样

图3是研究生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数据显示,研究生喜欢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依次为有组织参观、文娱(37.4%),媒体沟通(25.3%),不定期讲座(17.2%),有周期的会议(10.1%),固定的课堂(8.1%),其他途径(2.0%)。首先,网络沟通平台使用率高。调查中,100%的调查对象拥有网络沟通工具,可见,网络的使用占据了研究生生活很大部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娱乐等多方面的交流沟通都可以利用网络实现,网络成为了影响研究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其次,社会实践、文体娱乐、参观途径最受欢迎。图3-3数据显示,37.4%的研究生认为社会实践、文体娱乐途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途径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最后,课堂、讲座、会议等传统途径仍被部分研究生接受并发挥作用。图3数据显示,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8.1%的研究生乐于接受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7.2%乐于接受讲座途径,10.1%乐于接受周期性会议途径。可见,研究生通过这三种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仍感兴趣。

(五)教育环境涵盖内容广泛,影响深远

图4数据显示,校园内的标志建筑物均对研究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影响程度依次是世纪会堂(34.5%),克威园(25.7%),沈农大讲堂(23%),复旦园(22.1%),校门(18.6%),篮球场(10.6%),足球场(10.6%),其他(10.6%),体育馆(6.2%),可见建筑设施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无形感染与熏陶。另外,“文化是一双无形的手”,校园文化建设中包含着很多内容,在一个学校范围内,长期育人过程中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等形成的校园精神,对学生个性、品质的浸染,发挥着课堂等显性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婷.构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225-226.

[2]李红娟.新形势下农林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学理论,2011,(5):226-227.

政治发展的途径篇7

关键词:中西方;思想政治;途径比较

大学生政治素养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结构上也在不断地调整,结构的内容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更加丰富。政治素养的综合性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多样化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素养

思想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大学生思想素养的发展是与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的目标相吻合的。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道德品德、健全人格、热爱生命以及人文情怀是党的教育方针中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要求每一个大学生能够从小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对生命尊重,包括对自我生命和大自然中所有生物的珍惜和热爱,这是学生善良品质培养的开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一些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对自我基本的约束,保证自我行为不对社会造成伤害;同时,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对周围的人和物进行关注和关心,形成热情而积极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思想素养是对素质的要求,但是其素质具体落实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的过程。

2.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高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在21世界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高速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家不断研究和更新思想素养的结构体系,不同的研究充满差异也形成一些基本的共识,思想素养不是单一的知识要求,思想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只会更加多元和多样。以思想素养中文化基础的要求为例,在19世纪和20世纪各国的教育目标都注重的是知识量的关注,要求学生能够知道和熟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在21世纪,各国知识基础要求更主要的放在知识的运用上,学生不是知道思想政治理论,而是能够自主吸收和内化知识,并熟练进行运用,多样化和创新性的知识重建,具备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品质。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需求

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在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在学习中已经逐渐突破被动学习模式,开始了自主学习热潮,亲身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有被动的知识接受发展为有声的言语交流,由单一的课堂知识传授转化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互动交流――课后延伸学习为一体的主动学习,学习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是师生对思想素养的了解没有跟得上时代的要求,目前仍然有很多人认识大学生思想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这使得在教学中出现新型教学模式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特征,表现为课前自主学习引导性问题封闭,课堂互动交流氛围活跃而无多样化见解,课后延伸学习仍然单一表现为习题巩固,学生的能力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素质改革的推进和深化,首要环节就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对思想素养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1.学校课程教育与其他途径相结合

学校是西方国家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在西方高校课程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课程名称,各学校主要围绕主题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在主题上集中表现为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宗教教育,据此设定的课程包括20多种,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m行选择。西方思想政治课程除注重显性课程的教学外,更加关注隐形课程的挖掘,包括师生关系、课程氛围、学校文化的构建。除课程的探讨和交流外,西方国家也注重校园社团活动的组织,学生活动在每周形成一定的常规,并得到学校资源的支持。

2.学校教育与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相结合

西方教育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在构建家校一体化教育也颇有建树。他们把家庭训练作为思想政治形成的重要强化手段,通常通过任务的引导和分配,引导学生在家庭中实践自己的政治信仰和道德品质。同时,西方家庭的民主气息相对浓厚,父母和子女是平等的,沟通也主要是通过民主的方式来实现的,无论孩子的成绩如何,父母在教育上更加倾向于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进行鼓励和支持。在孩子能力的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形成,父母大多引导学生自己制定目标,亲自践行和自我监督,培养独立、自信、自强的品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较好的支撑。

3.学校教育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当代西方高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具有政治意义的服务中去。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山野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磨炼,从而增强体能、冒险精神和野外生存能力,以英国和日本最为推崇;参加大型建设工程,将高校学生派到大型工程建设中,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礼貌周”活动途径,在特定的时间内安排学生深入细致地开展一系列的业余活动,强化学生与人为善、团结互动、讲礼貌的道德品质;“宗教教育”活动宣传,通过基督教的礼拜会、感恩节、祈祷会、独立节对学生开展意识教育。

三、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途径

1.学校教育必修课与多种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途径

在我国目前实施的思想政治的政策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专业的一个必修课程,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学期,通过学分制的要求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以思想、政治、品德为主要教学内容外,在其他课程中也相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深化渗透。同时,大学是一个国家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大学生容易接受新型的观点,也更加愿意践行自己的行为。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的心理仍然呈现出不成熟和不健康倾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客服各种障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多样的社团活动相结合。各种社团教育应以理念信念为核心,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学生,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项活动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参与,建立思想政治合力的一个平台。再次,大学生党员和团员是最先进的集体,引领着大学生的思想热潮,是大学生群体学习的榜样和楷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党员学习活动和党员学习新政策的心得体会分享,引导党组织成员关注国家最新动态,客观分析我国形势,树立正确的思想和积极的态度。

2.学校教育与传统浓厚文化的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学生具有终身影响的重要因素,家长的素质和家庭的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践行,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覆盖面不够全面,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不能够形成平等的互动的沟通方式,在方式上重管理轻沟通,重知识积累轻文化修养,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和过度包容,学生形成严重的“自我中心意识”,在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中国传统美德的延续上出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逐渐建立家长学校,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和意识,引导家长走出家庭参与社区教育和组织,接受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建立平等的文化氛围,关注家庭优秀文化的构建,注重自我修养的不断提高,关注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和实践。

3.学校教育与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思想政治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意志和政治行为四个方面,其落脚点在于政治行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改变,更需要引导学生将政治理论落实到行为中。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要包括“三支一扶”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假期可以报名学校组织的“三支一扶”活动,深入到偏远和贫困农村,开展支教、支农、支医活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奉献精神和关爱品质,需要学生能够克服艰难的环境,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信仰。“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可以报名参与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可以是全国性的大型活动(如奥运会),可以是区域性的政府活动(如经贸会),可以是小团体的社会公益活动(如教育走进孤儿院)等等,自愿者是一种无偿的形式,更多地在于通过帮助给予他人关怀,通过奉献实现自我的成长,这对于学生的思想修炼和行为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勤工俭学实践活动是深入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实践活动,通过在学校参与服务项目,为全校学生提供帮助;“大学生村官”既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教育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途径,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实践三个主要途径,而且学校是最主要的途径。在学校教育中,中国主要通过专门课程和他课程渗透来实现,在内容上需要逐渐借鉴西方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和多元性;在家庭教育中,中国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支持,但是要逐渐注重平等、沟通家庭文化的构建;在社会实践中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多样化的实践途径,但是需要注意其实践性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李荣.当代中国与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15,01:104-106.

[2]雍树墅.中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比较[J].教育与职业,2015,19:86-88.

[3]王熠晔.当代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2:43-44.

政治发展的途径篇8

1.1我国国家审计属于典型的行政型体制国家审计是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160多个国家都确立了国家审计制度,但由于各国文化背景、政治体制不同,对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结构中的定位也不尽相同,根据其在国家权力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国家审计体制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立法型审计体制、行政型审计体制和司法型审计体制。我国各级审计机关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分别在同级行政首长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属于典型的行政型审计体制,因此国家审计属于公共行政的研究范畴,审计问题既是管理问题、政治问题,同时又是法律问题。

1.2传统单一向国家审计本质论的局限性我国国家审计制度恢复以来,对国家审计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经济监督(控制)论。经济监督论认为审计本质是一种经济监督行为,经济控制论认为审计本质不仅是经济监督行为,而且还包括“纠偏”,这两种观点都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的视角揭示国家审计的本质,都将国家审计作为政府管理的一个控制机制,在微观层面上探讨具体的审计行为。二是权力制约论。权力制约论以公共权力为切入点,认为审计是国家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是有效避免权力被滥用、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重要手段。三是民主法治论。民主法治论认为国家审计既是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推进民主法治的手段,国家审计制度本身是一种法律制度,因此不能离开法治谈论审计,也不能离开审计谈论法治。这三种观点分别基于管理、政治、法律理论对国家审计的本质进行抽象和提炼,体现了审计人对国家审计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但国家审计的行政型体制特点,决定了任何单一向度的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经济监督(控制)论只停留在微观的监督制约层面上,对国家审计本质的研究站位不够高、视野不够开阔,容易造成“就审计论审计”;权力制约论和民主法治论对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应当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和预防性作用关注不够等。因此,要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国家审计的本质特征,必须改变单一向度的研究方式,整合多种途径开展国家审计本质研究。

2.“免疫系统”论:一种整合管理、政治、法律途径的国家审计本质论

“免疫系统”论强调国家审计行为的“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强调国家审计是“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这是在继承经济监督(控制)论、权力制约论、民主法治论基础上,整合管理、政治、法律途径而提出的一种国家审计本质论,代表着国家审计本质研究的最新成果。

2.1管理途径的“免疫系统”论“免疫系统”论认为,国家审计本质上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这是基于管理理论对国家审计本质的概括。公共行政的管理途径是管理学理论在公共行政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主要包括传统管理途径和新公共管理途径。管理途径认为公共行政是一种管理行为,通过发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以最少的投入实现公共行政效率、效能、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履行好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在政府管理职能中,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职能之一,控制职能部门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哈罗德•孔茨)。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国家治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通过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履行好控制职能。一是揭示功能。科学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公共政策执行效果、地方党委政府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努力揭示国家财政财务收支存在的问题、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风险,查找国家治理现状与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二是抵御功能。根据审计揭示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偏”,严格查处财经领域存在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震慑作用。三是预防功能。通过对矛盾和问题的深入分析,从体制制度机制上查找原因,及时向决策系统提出完善国家治理的意见、建议,从源头上预防问题的发生,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

2.2政治途径的“免疫系统”论“免疫系统”论认为,国家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这是基于政治理论对国家审计本质的概括。公共行政的政治途径基于政治学理论,政治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国家及其权力,政治途径认为人们通过平等自愿的社会契约(洛克的社会契约理论),将个人部分权利转让给政府,为防止国家权力被滥用,防止转让的权利受到损害,在订立契约(宪法)时必须实行分权制衡,设置限制政府权力的机制,限制政府行政权及其扩张,确保公共权力正确行使。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监督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政治行为,审计权是国家用来监督制约权力的权力,是国家公共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通过对支配或影响经济社会运行背后的公共权力及其所掌握的公共资源进行监督制约,确保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公有资产的支配和使用权正确行使,促进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服务。

政治发展的途径篇9

关键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途径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优势和优良工作传统,也是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体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创新高校人才可持续发展模式,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时,不能不考虑大学生这一特殊而又充满时代生机的群体,更不能忽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何提高这一问题。

1、我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1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学生,内容缺乏针对性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环节给,却忽略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重视不够,认识不足。高校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实践途径,使得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制约,影响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只有改进和提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有调查发现,有16.6%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明显作用,流于形式”。要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教育途径,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深化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1.2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创新,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心理咨询与教育和学生社团活动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党团活动和校园网络等教育形式也逐渐充实到高校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但是教育方法陈旧,教育主题缺乏创新的尴尬局面仍旧没有看到明显改善。我国多年来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高校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高校仍旧不够重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投入也相对不足,一些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流于形式,虽然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号召和要求下,教育途径有所增加,方式方法有所丰富,但是大多数的高校,还是仅仅只把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停留在简单的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或是社会实践活动,力度不深,强度不大,未能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较深的触动和影响,普遍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只有立足于实际,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及社会热点问题紧密连接起,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惑与烦恼,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教育途径有待拓展。

1.3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工作积极性较低,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辅导员个人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良好效果的取得。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常由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教育者来组织开展,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一个专业的教育群体来负责,通常情况下都是从自己培养的学生中选拔优秀毕业生或从外招聘优秀毕业大学生,这样就导致了高校辅导元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水平,再加之绝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普遍存在着辅导员队伍数量配备不足,队伍不稳定,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水平较低等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只有立足于实际,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真正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整体构想

2.1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教育观念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也是教育活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改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先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2重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是经过主观选择和调控而形成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客观外在环境。我们把由教育者有目的地组织实施和大学生自发形成的并对其思想政治素质、品德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称之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物质因素、精神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离不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熏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教育效果的取得有着重要影响,并直接制约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2.3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的实际过程就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教育实践活动为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过程都体现了活动中的一个侧面或者一个步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过程中实践,在实践中展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与规律是研究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点,也是进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原则和依据方法。

2.4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所谓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理论灌输形式、信息传播形式和其他思想政治形式,如社团活动、校园文化、个别谈心等方式。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必须整合上述要素,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根据虚与实、隐性与显性、宏观与微观、课内与课外四个维度分别归纳为四个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空间载体;信息时代的互联网络——虚拟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团活动——实践载体;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关怀——心灵载体。

结语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课题富有时代性、展示了规律性、并体现出创新性。高校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特点、新途径、新矛盾进行深入研究,从大学生最直接的现实状况入手,以大学生亲身经历和生活感悟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衡量实际成效的客观标准。要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要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探索有效途径。(作者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卷,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选集:第1卷,第2卷,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政治发展的途径篇10

在许多地方,有关部门在进行社会管理执法时,往往强调与公安联合执法,意图借助公安机关的强制力对社会进行“暴力式”管理。同时,许多领导处理社会问题时思维陈旧且传统,习惯对人民内部矛盾或突发事件“上纲上线”。可以说,这种社会管理方式和“维稳思维”(实质是“以暴制暴”)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或矛盾的协调,甚至会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在社会管理的方式上,地方政府囿于传统管理模式的路径依赖惯性,习惯于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体制控制社会。这种管理方式凸显了政府把自身凌驾于公民之上的思维惯性,忽视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的制约和监督,忽视了政府管理过程中公共责任机制的建设。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民的民主法治观念、权利意识和主体性意识有了较快发展,社会自下而上地对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进行选择、评价和监督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因此,传统的、简单的、粗暴的行政手段和惩罚手段日益引起公民的不满甚至抵制。单一性的行政化管理方式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利益格局。控制型的社会管理必然依赖行政手段去推行。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管理经济社会,但在管理实践中,其实际上难以很好地应对立体的、纵横交错的新型社会利益格局。结果是造成公利和私利对立、公众和政府对抗,严重危害社会稳定。

合作网络治理理论及其适用性

总而言之,这一途径就是说,政府作为治理唯一管理主体应积极作为,以市场为导向,学习和借鉴工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努力朝着合法、效率、负责、透明、开放政府的目标前进。公民社会的途径,与政府管理的途径不同,在公民社会的途径看来,治理是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公民社会部门即第三部门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一种“没有政府的统治”,是独立于国家体制之外的,由个人组成的多元且自主的领域。公民社会涉及nGo、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的社会运动等第三部门。公民社会的途径将治理看成是横向联合的“公民参与网络”,是一种“社会中心论”的治理观。它某种程度上把国家视为一种潜在的威胁,有将国家边缘化的倾向。合作网络的途径,这一途径试图在“网络管理”的框架内整合上述两种研究途径。一方面,它继承“自组织网络”的主要观点,将治理看成是相互依存状态下的管理,将公民社会部门看做社会治理的主体;另一方面,它也吸收了“政府管理”途径的重要观点,承认一个负责、高效、法治、透明的政府对于有效治理的重要作用,认同“掌舵而非划桨”、“以市场、顾客、结果为导向”等新公共管理的思想精华。更为可贵的是,它不仅吸收了上述两者的长处,并且认为在网络中,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是平等的关系,需要通过对话、建立伙伴关系和借助其他主体的资源来实现依靠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合作网络治理途径,实现了政府层面与非政府层面治理的综合,如果说政府管理的途径强调的是政府本位的治理;公民社会的治理途径强调的是社会力量本位的治理,那么合作网络治理的途径则强调政府、市场力量、社会力量三方主体的合作共治,三方主体在一定的法律制度框架下,基于公共利益的诉求,通过面对面的合作方式组成网状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合作网络治理视野下创新社会管理范式

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合作治理可以尽可能地减少社会问题,但不可能杜绝所有的问题,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甚至某种程度上在推进社会的发展,大量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存在是必然,旧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为此,必须实现从重管制轻协商向统筹兼顾、协商协调转变,要改变过去主要靠行政手段通过管、控、压、罚等实施社会管理的方式,更多地学会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要构建动态调节和化解机制,以使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得到及时化解和向好的方面转化,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健康运行的状态。同时,加强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依托信息技术、利用信息化优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第二,实现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和途径的多样化。目前,政府仍然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机制,但不是唯一机制,在某些方面,也不一定是最佳机制。当前,要改革政府包办社会公共产品的模式,政府在一些领域可以采取非直接提供的方式,通过购买或竞标的形式交由第三方来提供,由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来提供,政府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制定社区公共产品政策和规划,提供资金和设施资助,制定公共产品标准,对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进行严格监督等。结语合作网络治理在社会转型时期为众多的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一种具有启发性的理论视野和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框架。政府、社会组织、居民三方应突出合作治理,积极转变观念,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创新社会管理,以便早日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