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安全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5:41

科技安全的内容篇1

随着通信技术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党、政机关电子政务网络的普遍建设和应用,计算机网络中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安全面临极大的威胁,已经成为敌对势力窃取的主要目标。信息安全的目标就是要保护信息免受各方面的威胁,以确保业务的持续性并尽可能减少损失。信息安全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等主要特性。

信息安全学科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现代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等。[1]

当前国内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主要的需求单位包括政府、工商、税收、电信、银行、证券、保险、军队、公安、政法、社会保障、电力、能源、民航、公路交通、科研与教育、信息产业和一般企业,等。

2000年,教育部首次批准武汉大学开办信息安全专业,在随后的几年中又先后批准(备案)了包括北京邮电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在内的四十余所大学开办信息安全专业。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在内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信息安全领域内有相当影响的高水平人才。但是与我国巨大的人才需求相比,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需求缺口特别大。据2004年不完全统计,国内对信息安全专业人士的需要量高达30余万人,但是,国内从事信息安全的专业人才(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只有3500人左右。

由于我国的信息安全专业还是一个新办专业,其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近几年国家对设立信息安全专业的控制也很严格。因此,除了依托信息安全专业系统培养信息安全专门人才以外,在其相关专业设立信息安全研究方向,也是缓解我国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缺口的好办法。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与信息安全学科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比较相近,只需适当增加与信息安全有关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即可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胜任信息安全相关工作,缓解我国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极度需求的现状,提高我国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本文结合作者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学工作,就如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信息安全学科有关内容进行了探讨,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计、实验室建设等内容。

2课程设置

2.1课程设置原则

课程方案的设置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信息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中提出的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较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及其安全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与知识更新能力,可以在政府、国防、金融、公安和商业等部门从事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信息系统安全的分析与设计、信息安全技术的咨询与评估服务、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安全管理与执法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方案的设置要符合学科特点。信息安全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基础包括数学、密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通信与通讯工程等学科的内容。因此,课程设置要涵盖上述学科的知识点,从而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课程方案基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2005年版)[2](以下简称原有方案)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以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保持我校计算机学科专业的既有特色和优势。

2.2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原有方案的基本架构,设立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学生自主选择平台四个课程平台,在每个课程平台下设置若干理论课和实践环节。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下的课程为必修课程。在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下,设有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在学生自主选择平台下,针对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就业、保研、考研),分别设置社会调查、部分研究生基础课程或数学、外语、政治选修课程。

参考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规范[3]和相关高校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4],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的既有特色和优势,我们可以对原有方案的课程体系作如下调整:

(1)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下的课程保持不变。

(2)对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下的课程进行调整,使其涵盖数学、计算机、电子、通信学科的基础内容。在原有方案中,已涵盖上述学科的大多数课程,只需增加“信息安全数学基础”、“通信原理”两门课程。

(3)对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下的课程进行调整。专业主干课包括原有方案的“专业导论”、“计算机网络”,以及新增的“现代密码学”。在指定选修课的设置上,包含原有方案的“数据库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以及新增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在任意选修课的设置上,包括原有方案的“软件工程”、“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多媒体技术”、“网络集成”、“Java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新增的“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电磁防护与物理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管理”、“Linux原理与应用”。

(4)在学生自主选择平台下,设置“信息安全新技术讲座”。

表1给出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方向的课程设置方案。

3实践环节设置和实验室建设

信息安全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信息安全专业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除了理论课程中包含的课程实验以外,专业实践教学还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工程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

(1)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包括原有方案中的“数字逻辑实验”、“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和“计算机组成实验”,以及新增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

(2)课程设计。可进行“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设计”和“信息安全工程系统设计”等一般性课程设计,也可以进行“程序设计综合训练”、“信息安全系统软件”等大型应用软件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以在指导教师的组织安排下,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或组成项目组协同完成。

(3)科技创新。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大赛、科技创新或发明大赛、创新或创业设计大赛,撰写学术论文,等。

(4)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由学校(学院)提出可选的调查题目,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并按格式要求写出调查报告。

(5)工程实践。主要是电子工艺实习,要求掌握电路原理图和pCB图的绘制方法、焊接与电路调试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6)毕业实习。联系实习单位或进入学校的实践基地,锻炼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

(7)毕业设计。结合科研项目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技术专题研究或工程设计。

表2给出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方向的实践环节设置方案。

我校建有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其下设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aCm/iCpC程序设计大赛训练基地)、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六个实验室,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师资优良。

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可以为“数字逻辑实验”、“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和“计算机组成实验”等实验课程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可以为“计算机网络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等实验课程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和软件工程实验室(aCm/iCpC程序设计大赛训练基地)可以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依托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和学院科研实验室,结合研究生导师的实际科研项目,可以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校外实习基地、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工程实践、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场所。

4结束语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发展潜力很大,各学校都在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建设。本文基于作者教学实践,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了信息安全学科内容,这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信息安全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实践环节的设计、实验室的建设,可使毕业生在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下较为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而培养出具有计算机学科特色的复合型信息安全人才,这对改善我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高等理工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422-43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2005版),2005.

[3]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规范,教育部文件,2004.

[4]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方案,2006.

[5]曲英杰,宋延强,马兴录.关于在计算机专业引入集成电路涉及有关内容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7,(2):63-65.

科技安全的内容篇2

1.体育课不能承受之重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体育课的设计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虽然我国中学阶段的体育课已经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但事实上体育课并不能承担所有健康教育的内容。体育与健康课,在很大程度来说,还是体育为健康的课。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学校体育课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学生体质的下降是多因素的合力,仅仅是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并重新设定一系列的教学内容,也并不能扭转这个局势。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有很多相交相融的领域,根据安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及安全教育的内容,在“健康”指导思想下设计的体育课成为进行安全教育的一种最佳选择,这是无可厚非的。关于这一点,应清楚地认识到,在体育课中渗透安全教育是体育的责任和义务,但体育课并不能承担所有的安全教育内容。因此在体育课中实施的安全教育,不是体育与安全教育,不能偏离体育课的主旨,应是体育为安全的教育、安全为健康的教育。

2.体育课程自身的安全问题

在体育课中实施安全教育,首先关注的应是体育课过程中自身的安全问题。学校体育安全是学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论述较多,绝大部分论述是从法学角度切入的,主要关注了伤害事故发生后各方的权责问题。少部分研究关注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的建议。从法理角度分析体育课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不是我们考察的主要对象。体育课自身带给学生伤害的原因及预防,才是我们剖析的重点。体育课中带给学生的伤害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难以预见的伤害,一类是可预见的伤害。难以预见类的伤害与体育运动的基本性质有关,即对身体的要求以及它的对抗性、竞争性,由此产生的伤害事故多属于偶发性事件,难以预防。可预见类伤害事故的发生是学校和教师的安全意识不够、教师工作的程序不够规范、责任心不强等导致的,因此其事故责任应由学校和教师负责,而这种事故通常是可以避免的(表2、表3)。

3.以体育课为载体的安全教育

除了体育课自身所蕴含的安全教育,体育课能否提供安全教育的其他内容,答案是肯定的。其原因有:①“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体育课内容与安全教育内容有很多交融的地方,可以就此方面深入挖掘,合理设计。②体育课学科特征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与安全教育在规避危险时对人的要求有很多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基本体能要求、技能要求、应急救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心理承受力(对恐惧的抑制,理性的分析危机)(表4)。

二、体育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的注意事项

1.不能破坏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征

正如上文所述,体育课程不能承受之重——体育课不能承担所有的安全教育内容,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安全教育。在体育课中渗透安全教育,首要的就是不能破坏体育实践类课程自身的学科特征。体育实践类课程其中最重要的是从事身体练习。从事身体练习,它是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其一是学习并掌握运动技能;其二是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前者反映的是课程的‘技艺性’,后者反映的是课程的‘自然性’”[2]。根据体育实践类课程的特征,要求在体育课中渗透安全教育的时候,不能将安全教育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来开设,不能将体育课完全替换为安全知识讲座,而只能是也必须是将安全教育知识融入到体育课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理解经过设计的安全教育知识。

2.教材内容的选择

既要不违背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征,又要将安全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给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设计、开发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一精神完全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理念,即要求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开发创造出有特色的学校体育课。教材内容合理开发的首要步骤,是应当找出与体育课有相当密切关系的安全教育内容。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安全教育内容的分类,“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联系体育课教材,进行初步的研究发现适合在体育课中实施的安全教育内容集中在社会安全、意外伤害、自然灾害、应急救护四个方面(表5)。表5中的内容只是与体育课联系较为紧密,但要真正在体育实践课中教学,还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将上述内容教材化。结合各项体育运动的特点,将上述内容通过设计、改造、整合等办法,在教学中采用,这就是素材的教材化,是从教材内容选择到教材内容实施的阶段。

3.科学的设计

除了体育课自身的安全工作通过引导、规范等措施努力解决外,其余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应通过科学的设计,以体育课为载体来完成。根据安全教育内容,结合体育课的特点,进行内容选择后,再经过教材化处理,方能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但事实上,不同学龄阶段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不同,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教材内容必须经过科学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小学阶段以情境教学设计为主。将大量有关的安全知识通过游戏情境化处理,培养学生防范危险的意识,懂得遵守公共安全的一些基本要求。如以课题单元为主设计的体育课“小小消防员”“森林动物过马路”等。中学阶段在巩固安全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逃避灾害的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救和求助逃生知识。初中的体育教学项目应经过适应性改造,提升太过简化的内容,使竞技项目降低难度而具有亚竞技性质。如同样是消防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体育课,课题名称“消防英雄大比拼”、组合短距离跑、攀爬楼梯、运水(运沙)灭火、救护等科目,计算个人和小组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阶段在学生体能、技能和心理要求更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对危及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的能力,从而更为主动地规避危险,提高生存生活质量。为达到这一目标,高中阶段较多采用模块式教学,一个模块是相关内容的若干个单元。如野外生存模块,可以设置攀爬单元、泅渡单元、紧急救护单元、定向运动单元等。

三、结束语

科技安全的内容篇3

关键词:化工安全技术教学探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特别是化工、石油化工的迅速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今,化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安全问题。众所周知,化工企业的原料及产品多是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物质,且生产过程又有高温、高压、自动化、连续化大型化等特点,与其他行业相比,化工生产的各个环节不安全因素较多,且事故后果严重,危险性和危害性更大。因此,在化工生产中要特别重视安全,而是否能安全生产又在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化工安全技术》的课程教学作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融合的产物,也不断的受到社会科学发展与教育理念更新的冲击。知识和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这都要求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有严谨、清晰的教学思路,还需要更科学、更现代、更人文化的教学模式。

1化工安全技术

安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以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发生的各种事故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已经发生的事故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识别和预测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而化工安全技术是安全工程的一个研究方向。化工安全技术的教学是以易产生的各类事故为主线,对一些特殊的事故,运用设备、工艺和化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将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在教学中通过对各类事故的剖析,使学生了解在类似的环境下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采取何种措施才是合适的保证安全生产的方法。

2化工安全技术的发展和特点

近年来随着化工工业的发展,使得化工行业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从而促进了化工安全技术的发展。其主要体现在制定新的行业规程规范或改进生产工艺以及出处新的分析及优化方法。

由于化工生产涉及的产品繁多,过程复杂,引起产生的事故类别也多式多样,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做到善于分析、总结,找出问题所在。化工安全技术的主要特点有:

2.1综合性。化工安全技术既涉及到化工生产的基本知识,又涉及到安全的分析方法。

2.2复杂性。化工生产的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到的安全问题也十分广泛,有热力学引发的安全问题,有动力学引发的安全问题还有有关机械方面引起的安全隐患等等,这都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大量的基础知识并能综合利用。

2.3创新性。随着科学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涌现给化工生产带来重大变革同时,也给在新的生产条件下如何安全生产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能结合科技发展,以及有关安全问题的研究动态和趋势,提出一些新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创新能力。

3化工安全技术教学的探讨

化工安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并且相当部分是属于繁琐性叙述,这加大了教学过程中单调性与无趣性。为了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删繁就简,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为做到更科技化、更现代化、更人文化,以保障教学质量,在这几年的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也进行了多方努力:

3.1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准备。教师应认真研究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把握住本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做好授课前的准备工作。

3.2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提高,化工行业不断涌现出新的安全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还等待着新的安全方法与技术的出现。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为了使学生能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化工安全现状和发展动向,作为教师除了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教材中的内容给学生讲深讲透外,还应经常学习,不断积累,注意收集相关的技术资料,并及时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情况在教学中有选择有重点的向学生加以介绍。使教学内容跟的上时代的发展,不致于和社会脱节。

3.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还应通过结合相应的典型案例把重点难点分析讲解清楚,促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工安全技术这门课内容充足且涉及的知识点又十分广泛,但实际教学时间十分有限仅仅32个学时,这就使得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矛盾,且此矛盾越来越尖锐,而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化工安全拓展了空间。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①丰富了信息容量;②表现力的多样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③内容即可经常更新又可减轻教师的负担。由于多媒体计算机集声、像、图、文为一体,它可使教材中复杂的结构示意图呈现立体动画效果,增强视觉效果,可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生动形象性。

3.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讲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看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的多少和掌握的牢固程度,还必须看学生是否养成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教师不可能传授给就业中需要的所有知识,学生今后几十年工作实践中所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能通过其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来解决。所以人们常说,教给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3.6与学生多交流勤沟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即是学习的受体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质量的好坏,他们有最直观的感受。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以上都是笔者在从事化工安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由于教学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其教学方法的改进还需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科技安全的内容篇4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添加剂教学体系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概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形势[1]呼唤技术管理复合型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我国第一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并于2002年开始面向全国正式招生,从而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的空白。随后在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16所高校开始招收该专业学生;2004年,教育部又批准吉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30所高校开始招收该专业学生[2]。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已有72所高校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招生数量不断增加[3]。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与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1]是研究食品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与人类健康及市场需求相关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它以生物、化学及管理学等为支撑学科,以现代检测技术、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为主要手段,为全社会食品安全和食品产业市场化提供科学的技术管理保障。其培养目标应该是技术与管理复合性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人才的培养过去一直分散在农、医、理、工等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各不相同。长期以来,传统专业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新检验检测技术,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这种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1]。

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各高校对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解上也有所不同,制订和构建的本专业培养计划各有差别,专业的培养模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2002年底在西安召开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干课程研讨会上,各相关高校提出的主干课程汇集在一起达35门之多。教材建设存在一定问题,缺乏统一、规范的成套教材。当今食品科技类教材、图书日益繁荣,但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教材显得不足,且与实际脱节,教材滞后、内容重复问题十分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检测技术的进步,新的不安全因素会逐渐被检测和鉴定出来,从而成为新的安全隐患,食品安全问题并不会因为科技进步而“自然”减少。同时,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培养中,普遍重检验检测技术,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已不适应当前食品安全的宏观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要求,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4]。

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食品科学、微生物学、营养卫生学、毒理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食品原辅料及成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验、质量管理、安全评价、企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并熟知国际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的“通食品、强检验、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营养学、食品科学有关的基本理论,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与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加强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分析检验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安全生产、分析检验、食品质量管理和参与食品国际贸易等方面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1.具备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和积极遵守食品行业法律法规的基本素质;

2.掌握食品科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术,以及食品生产基本工艺、设备相关基础知识;

3.掌握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及安全性检验的基本方法;

4.掌握食品法规与标准具有在食品企业、市场和食品管理、卫生监督及国际贸易机构从事分析检验和质量评价的能力;

5.具备从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理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素质任意选修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

可以看出,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侧重检验检测技术,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并且在课程设置上对于食品原料性质和食品加工工艺的全面了解不够。这样的课程设置会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对食品工艺和食品本身品质的变化了解不够,因此,很难客观地从一些质量安全事件中找到其引发质量安全的诱因。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致使教学内容无法深入。

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分别为:(1)酸度调节剂;(2)抗结剂;(3)消泡剂;(4)抗氧化剂;(5)漂白剂;(6)膨松剂;(7)胶姆糖基础剂;(8)着色剂;(9)护色剂;(10)乳化剂;(11)酶制剂;(12)增味剂;(13)面粉处理剂;(14)被膜剂;(15)水分保持剂;(16)营养强化剂;(17)防腐剂;(18)稳定剂和凝固剂;(19)甜味剂;(20)增稠剂;(21)食品用香料;(22)食品加工助剂;(23)其他。每类又包含多种食品添加剂,少则几种,多则达上千种。这就造成了《食品添加剂应用》课程的知识点既多又杂,且课时较少。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调整,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食品添加剂应用》主要讲授各类食品添加剂的概念、作用、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常用品种食品添加剂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上课教材选用郝利平等编著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食品添加剂》,其主要内容包括12章:食品添加剂概论、食品防腐剂、食品抗氧化剂、食品着色剂、食品护色剂和漂白剂、食品调味剂、食品增稠剂、食品乳化剂、食用香精香料、食品酶制剂、其他食品添加剂及食品营养强化剂。根据我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其中的酶制剂在前期课程《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及《食品酶学》中已较为系统地学习,其中的营养强化剂在前期课程《食品营养学》中已有较为详细的讲述,其中的食品护色剂、漂白剂、其他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面相对较窄,而内容又比较杂,考虑到课程学时的限制,也不作为课堂讲授内容,要求学生课外自学。

最终,发现学生通过对食品添加剂市场、食品添加剂企业,以及食品院校的调研,根据各类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具体应用状况,对本专业先修课程、后继课程的衔接性比较差,学生在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2.缺乏实践环节,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极为重要。由于课时的限制,相对于食品添加剂方方面面的知识而言,教学内容仅以理性学习为主,我院的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中尚未开设相关实验环节。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添加剂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一方面,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使食品添加剂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深化。因此,应在保证食品添加剂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框架不变、主要内容稳定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补充、调整教学内容。注意食品添加剂的研究进展与市场动向、注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极为重要。为了加强这门课的实践环节,因配套独立实验课程,研究食品添加剂的性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验证性实验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必要环节,适量的验证性实验必不可少,但涵盖多个知识点、多项技能和多种方法的综合性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理论教学,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力度不够。

随着食品添加剂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如食品添加剂新标准GB2760-2007[5]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复合食品添加剂、多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等新概念[6],以及微胶囊技术、生物酶解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都为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的理论教学以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速度,笔者认为,以往的食品添加剂教学中,关于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介绍力度不够,不能反映本学科的发展和新信息。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依赖教科书的填鸭式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行业和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等充分融入理论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行业发展最前沿的动态,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新思维。可以通过提出如:当前食品添加剂有哪些最新技术和新产品你认为发展趋势如何如何解决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等启发式问题,组织学生查阅资料,通过进行课堂分组讨论等主动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食品添加剂前沿技术和理论知识学习探讨的兴趣,同时也大大丰富了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

4.闭卷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任何教学活动都要进行成绩考核,但成绩考核不是目的,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好,就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学习动力。在我院的食品添加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学生为了通过考试,通常在考前突击复习以通过考试,考试过后,复习内容基本都以忘记,并不能达到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因此,考试方式迫切需要改革。

参考文献:

[1]励建荣,邓少平,顾振宇等.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食品学报,2004,4(4):109-112.

[2]李雪琴,工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1):66-68.

[3]宋洪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福建轻纺,2009(11):42-43.

[4]宋晓庆,李大鹏,陈义伦等.农业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53-55.

科技安全的内容篇5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食品安全;公选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4-0091-03

0引言

自1995年1月第一例转基因食品在美国被批转商业化种植以来,转基因食品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截至201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转基因品种已有87例,涉及大豆、棉花、玉米、小麦、油菜、哈密瓜、番茄、马铃薯等共17种植物[1,2]。世界范围内共有28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已达到1.7亿公顷,1996年~2011年转基因作物产值达到923亿美元,共计节约了4.73亿公斤化学杀虫剂的使用,约有1730万人口从事转基因作物的种植[3]。可以说,转基因作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我国也在不断加大对转基因研究领域的投入,2008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培育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4],截至目前,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不断升温,从而引发社会性的争议。笔者在2013年底进行的社会调查问卷表明,合肥市高校院所较为集中的蜀山区,不仅普通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存在误解,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高达75%,就连在校大学生甚至食品专业本科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误区。因而,从科普层面上加大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宣传,满足群众的知情权,保障民众的选择权,显得迫在眉睫,而从高校层面提高大学生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认识,继而推动社会层面的科学认知,促进普通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知识的了解,以消除民众的疑虑甚至“妖魔化”的偏见,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有效方式。

笔者所在的食品学院并未开设专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本科课程,只在《食品生物技术》课程中介绍了转基因技术,在《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选修课程中介绍了转基因食品检测的部分内容,因而并未系统和完善的形成一个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本专业同学尽管学习了相关课程,对于转基因食品还是缺乏系统的认识,缺乏对某些网络流言的辨别力,因此,尽快开设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关注新技术、新问题、了解行业前沿,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公共事务与公众决策的意识,也有利于为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培养食品安全与生物技术、管理政策、文化和贸易等方面的人才。

1公选课程面临的难点与突破

公选课作为无专业限制的公共选修课,与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共同构成专业的课程体系。开设公选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5]。

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转基因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方面的公选课,感兴趣的学生很多,对教师来说却面临很大的挑战。首先,公选课的学生专业背景相差太大,而本门课程需要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等学科的背景知识,又涉及基因组测序、蛋白组质谱、营养与毒理学检测等较为先进的检测技术,专业跨度大,涉及面广,部分概念较抽象,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理解的反馈上面临较大的困难;其次,公选课教学时间相对较短,也无法安排实验课程,这样就难以采用实验等较为直接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增强理解;最后面临的问题是考核方式的选择,公选课的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是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实力,考虑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接受和感知程度的不同、兴趣与关注点的差异,必须选择不同的考核方式才能较为准确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6]。

本课程开设之初就针对以上困难进行了预测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主要从精心选择教学模块、积极改变教学方式以及采用不同的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该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从而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2.1教学模块的确定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保课程内容能够充分讲授完成并取得一定教学效果,在课程开设之初就对教材进行了精心选择,最后选定科学出版社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一书作为教材,同时确定了“转基因技术的诞生与发展”、“转基因食品营养与毒理学评价”、“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检测技术”四个模块作为课程主体,针对每个模块确定一个课题讨论的主题,如“三头六臂的转基因”、“有毒?还是无毒?这是一个问题”、“美洲的蝴蝶被毒死会在亚洲刮起一场风暴?”、“如何用高大上的技术来找茬?”。每次讲述一个新模块时先根据主题引入课堂谈论,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诱导他们各抒己见,但此时老师并不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在本模块课程学习结束后,再对主题进行重新归纳与总结。

2.2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为了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了“翻转课堂”与“科普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一种把技术用于课堂教学从而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教学模式。通常是通过在课外观看教师制作的视频来进行的[7]。在课程讲授初期,为了有意识地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推荐他们观看“孟山都眼中的世界”和“崔永元美国转基因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引出讨论主题,不论学生是“挺转”还是“反转”,都列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随着课堂内容的深入,利用Flas+自录视频等多种形式演示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动态过程、pCR操作流程、Bt毒蛋白晶体对靶标害虫的毒杀机理、不同转基因植物花粉的传播方式等内容,让学生在课外轻松熟悉课程内容,较好的解决了公选课受众背景知识不均带来的认知困难。

同时,在公选课的授课过程中必须时时注意课程内容的科普化倾向,比如讲到转基因作物的毒理化评价流程或者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筛查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差异从而适当减少教材中的原理讲述,转而采用科普式表达方式,注意使用生活化的科学语言、简明的技术流程图与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同学的理解与记忆。在授课过程中,收集和参考了日本、美国等国家转基因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手册中的内容,以比较轻松的方式展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流程[8,9],达到消除疑惑、促进理解、加强认知、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

2.3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的考核机制关系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调控,好的考核方法既可以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可以充分、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认真程度及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认知程度[10]。大多数国家的公选课程考核主要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而非单纯的考核记忆[11]。对于本门课程而言,开设目的主要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科学性和安全性的正确认识,从社会认知层面加强学生对于转基因涉及的食品安全管理、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辨识,从科学技术层面加强学生对于生物技术新发展的认识,对新兴的分析、测试技术产生兴趣。因而,本课程针对文理科学生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文、法、经管类的学生以考核社会认知与思辨能力为主,课程论文占70%比重,在以下范围内自选:“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争议与我见”、“国内外转基因食品的应用现状与前景”、“我心中的理想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等;平时考察占30%,包括课堂出勤、课程提问与讨论的参与度。而对于理、工、农科的学生以考核科学性和创新性为主,课程论文为“转基因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新型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测技术的发展前景”等自选,占60%比重;平时考察占40%,包括课堂出勤和学生汇报,其中的学生汇报部分为学生自制类似“谣言粉碎机”的内容,至少列举一个与转基因食品相关的谣言,说明其在科学性上的硬伤,并假想自己会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新型转基因食品,这部分内容平时完成,老师上课时会挑选一部分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既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认知程度,又可调节课程气氛,受到学生的良好评价。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转基因技术带来了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也将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一门学科[12],目前除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有专门针对本科生开设转基因食品安全及检测技术课程外,其他大专院校较少有针对本科生开设该类课程,这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专门技术人员的培养、相关方向的深入研究与发展都是不利的。甚至该类课程的教材选择、教学和实施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经验,需要不断进行教育与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摸索,这是从事该方面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机遇与挑战,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的教学与知识的推广普及,尚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杨长青,王凌健,毛颖波,陈晓亚.植物转基因技术的诞生和发展[J].生命科学,2011,23(2):140-150.

[2]黄昆仑,许文涛.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JamesC.GlobalStatusofCommercializedBiotech/Gmcrops:2012[G].iSaaaBrief,no.44,2012,iSaaa:ithaca,nY.

[4]巩鹏涛,黄东杰,黄昭奋.中国转基因作物机遇与挑战[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28(2):209-215.

[5]刘勇兵,袁桅.高校公选课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4,(10):24-26.

[6]王颖,卢素改,周新健.高校公选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22(2):132-135.

[7]耿冬艳.美国翻转教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学园,2014,(7):21-22.

[8]连丽霞,王永佳.美国与欧盟各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5):51-56.

[9]孙静.美欧日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对我国的重要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6):658-661.

[10]杨少辉,王洁华,宋英今.多元化考核体系在高校公选课中的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0):141-143.

科技安全的内容篇6

关键词: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安全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64-02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作为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起着支撑作用,也为该专业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长期以来,社会生产意外事故频频发生,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在此形势下,安全工程类专业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湖南农业大学开设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并于2010年开始招生。

北京科技大学谢振华对“安全系统工程”教学中应用事故案例法的效果进行了阐述,指出事故案例法在这门课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邓齐根、牛国庆通过“learningByDoing及pBt”教学方式并结合案例应用探讨了“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教与学。[3]由此可见,“安全系统工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但是该课程的涉猎面非常广泛,知识非常抽象,学生需要熟悉多方面知识,才能真正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本文结合安全系统工程教学实践,对该课程的建设进行了探索。

一、合理构建教学课程内容体系

1.教材的选用

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任课教师必须慎重考虑。只有在合适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选择教材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如湖南农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湖南,面向农业行业,培养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及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在科研院所、化工、建筑、交通运输、大型工业企业等相关部门从事安全管理和监察、安全评价、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设计与生产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是学生的能力与知识水平。教材的难易程度并不是任课教师单方面决定的,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的文化水平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此外,由于“安全评价技术”课程内容中涉及到安全评价的有关内容,所以要有选择性的选取教材。

综合考虑,笔者选用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张景林、崔国章主编的《安全系统工程》作为学习教材,而系统分析方法是“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重点讲授内容。

2.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

在“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中,事故是安全系统工程要研究的主要对象。危险性(系统)分析、事故(系统)结果评价、事故(系统)危险控制技术是安全系统工程的三大核心内容。

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安全系统工程》教材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在教学时应该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及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利用该教材在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抓住“分析、辨识―评价―控制”这条主线,在学时分配上第一部分控制在20学时,第二部分安全评价分配8个学时,由于第三部分在安全管理学中有所涉及,所以4个学时即可。

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可确定重点教学内容为系统安全分析以及系统安全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事件树分析、事故树分析、概率评价法、指数评价法等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二、课堂教学方法

1.结合多学科教学

随着专业方向越来越宽,专业知识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学生毕业后在安全工业领域中所从事技术工作的专业范围也比较广泛,不仅涉及到安全工程、机械工程、结构工程、化学工程、装备控制等专业,还包括设计、管理、计划等领域,如过程装备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过程分析、动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故障诊断等,因此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具有多种学科交叉的特点。[3]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实施多学科交叉集成,使学生具有交叉学科的知识结构,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运用多学科的基本知识,从安全工程的角度提出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2.结合实际案例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是让学生对课程有兴趣,让学生感觉这门课程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能解决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能用得上。“安全系统工程”中关于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及安全评价方法的介绍包括概念、原理、步骤等,内容比较单调,学生有时不愿意认真听,也不容易抓住关键点。以前在教学中都是先讲完方法再讲应用实例,如果在内容讲解前先介绍与该方法相关的事故案例,能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精神。介绍完方法后再结合事故案例进行分析,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方法。

采用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出讲解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与交流互动。例如,在讲授安全检查表法、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时应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讲授事故树分析部分内容时可采用讲授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启发讨论教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实践教学

1.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内容

很多学校都认为“安全系统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没必要做实验,所以大部分学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上都没有安全系统工程的实验课。但实际上安全系统工程的学习内容较为抽象,所以湖南农业大学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设置了12学时的实验课,并且为该专业购进了windchillQualitySolutions软件,利用此软件可以完成Fmea分析、eta分析、Fta分析。

目前国内有少部分科研院所自主研发这样的软件,但是算法不够先进,结果不是很精确。windchillQualitySolutions软件是美国relex公司研制的,用于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任课教师反应该软件技术先进,性能稳定,是完成实验及科学研究的极佳软件。

2.课程设计

(1)安全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结束后,利用多学科交叉教学以及实验课程的上机操作联系,结合“安全信息数据库”课程,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系统工程中的安全检查表、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危险性与可操作性研究、事件树、事故树等软件的编写设计。该课程包含系统安全分析和系统安全控制,其中涉及到大量较为复杂的运算,如事故树的定性定量分析、系统可靠性分析、安全决策以及事故预测等方面。同学们都接触过wQS软件,加上都选修了安全信息数据库,可尝试引导其对软件进行改进或自主编程,这样既能加深对安全检查表、故障类型和危险性分析、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事故树、火灾爆炸指数等分析方法的理解,又能提高效率,扎实专业技术,同时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的能力。

(2)安全评价的设计与撰写。利用长沙市周边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对加油站、煤矿等进行真实的安全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全面、真实、综合的“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得到实战体会。[4]课程设计采用每5人一题,题目不重复,且是与安全相关的真题。比如设计题目《××煤矿通风系统安全现状评价》《××加油站经营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学生宿舍安全现状评价》等等。为严把课程设计质量关,避免课程设计流于形式,也避免学生互相抄袭,在学生课程设计提交后,还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答辩,要求每名学生做一个5分钟左右的ppt,并讲解给大家听。课程设计考核小组由3~5位教师组成,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提出各种问题。

四、结论

对于安全工程专业学生而言,不论以后从事安全管理或者任何其他岗位的工作,都需要学生掌握安全系统工程基础知识。要想把课程精华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但掌握方法还要将其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对其的教学工作应结合培养计划、教学目标等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而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和接受安全系统工程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景林,崔国章.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2.

[2]谢振华,刘建.采用事故案例改善“安全系统工程”的教学效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74-75.

[3]王珂.安全工程专业实施多学科交叉集成教学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79-80.

[4]张营营,刘冉冉.高职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建设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66-68.

[5]丁厚成,刘海英.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8-109.

[6]邓奇根,牛国庆.“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教与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00-102.

科技安全的内容篇7

区别于传统网络技术,网康科技的产品并不仅基于ip和端口对网络传输数据进行管理的思路。网康科技率先提出了基于人员标签、应用标签和内容标签对网络传输数据进行深度管理的技术理念,并在此领域积累了50余项专有技术和软件著作权。网康科技拥有全球超大的中文网页分类数据库和中国超大的网络应用协议数据库,结合专有的Xai(扩展应用识别)、RaCe(实时应用内容识别)技术,使得it管理者可以准确识别网络中传输数据的人员构成、应用构成和内容构成,从而准确进行应用级和内容级的安全防护、合规管理以及性能优化。

专注于应用层技术的持续创新

网康科技专注于网络应用层技术的持续创新。2004年在国内率先推出上网行为管理产品iCG,2009年推出智能流量管理产品itm,2010年推出安全服务器产品npS、移动业务分析系统,2011年又推出应用安全网关aSG。持续的产品创新,使得网康近3年来的复合增长率超过了200%。

网康上网行为管理(nS-iCG),是其在中国率先推出的专业硬件上网行为管理产品,在中国上网行为管理的市场占有率领先。nS-iCG可以帮助用户轻松全面地管理好互联网行为。通过专业的身份认证技术、网页过滤技术、流量管理技术、内容审计技术,帮助用户轻松达成实名制上网、防止信息泄密、规避法律风险、提升员工工作效率、降低互联网带宽投资、提升互联网安全等级,极大地降低互联网管理的复杂度。

网康智能流量管理系统(nS-itm),是一款专业的、支持万兆网络的高性能硬件平台的应用层流量控制产品,能够在各类网络环境中保障应用质量,提升带宽价值。

网康科技应用安全网关(nS-aSG),是一款软硬件一体化、性能卓越、集ipSeC和SSL于一体的应用安全接入Vpn产品。nS-aSG为企业提供移动用户远程接入、分支机构节点互联、丰富的加密与认证方式、防火墙、应用及流量控制、网络准入、容灾备份、日志统计等功能。

网康安全服务器(nS-npS),是专业的硬件服务器产品。采用高可靠性硬件平台,确保在大流量下设备高效、稳定运行。通过网页技术,配合缓存技术,帮助用户实现安全、高速的互联网访问。30多种身份识别机制可以有效帮助用户实现实名制上网。

赢得上万家用户的信赖

科技安全的内容篇8

摘要: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对于培养面向国际化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教材匮乏且内容针对性不强、专业英语教学未突出专业性以及考核方式未能体现应用性的问题,提出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5-0024-02

随着国际技术交流日益增强,对具有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亦在不断增加,对于安全工程的人才若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了解新技术,必须以英语为工具,才能自由地获取和交流专业信息。在学习专业英语之前学生已接受了两年的大学基础英语的训练,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在专业性的科技文献阅读、学术交流以及翻译能力方面与社会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面向国际化的应用型人才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一、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一)教材匮乏且内容针对性不强

目前,公开出版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只有三本[1-3],唐敏康主编的《安全科学及工程专业英语》,樊运晓主编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以及司鹄主编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这三本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且涉及范围较广,重点难以突出,且教材内容均以阅读为主。因此,一方面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不能体现学生以英语为载体的安全专业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二)专业英语教学未突出专业性

目前专业英语教学基本倾向于英语教学,没有突出专业性,导致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专业英语与未来职业的关系、专业英语与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关系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故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只是大学基础英语的补充,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较低。加之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专业英语词汇较多,长难句翻译较多,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三)考核方式未能体现应用性

目前对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对阅读能力和长难句翻译能力的考核等此类考查方式。此种考核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未能体现听、说、写三个方面的掌握情况,故不能更客观、准确地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对课堂的授课效果也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

二、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一)以用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教材内容偏理论化且阅读内容较多以及专业重点不突出的特点,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础,但是不拘泥于教材,增加相关安全专业国际网站、国外著名期刊、安全专业科技视频等的学习,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同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增加相应的安全领域事故案例讲解部分,如对于ChemicalengineeringSafety这一章节的介绍,可增加“天津港危险化学品库火灾爆炸事故”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剖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以教学内容为向导,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入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学习科技视频、案例分析、课堂分组讨论、英文演讲、情景模拟等),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1.开篇采用案例引导法。案例往往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案例可以提供系统的思考模式、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学习的习惯,直观反映。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将知识点放在案例中,在案例讲解的过程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演示讨论结果,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回顾学习要点。

2.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任务,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之中,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4]。任务驱动法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变成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将班上的学生根据某一章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学生负责不同段落的内容,根据其选择的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查找相关英文科技文献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学习了专业词汇,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升了科技英语的表达能力。

3.“presentation”在教学中的应用。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只有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每堂课留出15―20分钟的时间,由两位学生分别进行presentation环节,学生可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安全话题,比如:食品安全、建筑安全、机械安全、矿山安全、宿舍火灾问题等。presentation可以以ppt或者演讲的方式进行,通过presentation环节,可以实现全员参与,给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特别是能够给不自信的学生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平台,增强其自信心。同时由于presentation环节展示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故能够引起共鸣,活跃课堂气氛。

4.加强实践应用。学习专业英语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学以致用,在专业领域里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自由地沟通和交流,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和进一步的学习深造中发挥作用。在专业英语的实践应用中应加强科应用文写作以及听说能力。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和模拟现场招聘等环节进行锻炼。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以小组为单位,各组分配安全工程专业领域内的一些学术问题,全组学生共同参与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形成ppt,从而进行国际学术会议的模拟与实践。模拟现场招聘同样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自行设定招聘问题并制作简历,招聘问题必须要涵盖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分配好角色扮演,如:主考官、招聘者等。通过课堂上实践环节的应用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听力和口语的表达能力,真正做到将语言变成工作和学习的工具。

5.自主性作业方式。课后作业一方面是对课堂学习效果的巩固,另一方面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业应包含学生对中英文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故主要是翻译科技文献和科技文献写作两种形式,对于前者让学生自行查找安全工程领域相关英文文献,将其翻译成中文。而对于后者科技文献的写作,教师给定一个安全工程学术领域范围,学生自拟研究题目,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按照科技文献的写作形式完成英文的研究报告。以上两种作业形式学生均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作业内容,从而可提高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词汇量,同时能够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从而体会到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三)变革课程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在传统的试卷考核基础上,增加学生翻译学术文献能力的考核以及课堂表现的考核(包括presentation和模拟学术会议)。考核方式以体现学生对专业英语的灵活掌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原则,增加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听、说、写三个方面能力的考核。

考核由笔试、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三个方面组成。笔试部分主要针对专业词汇、长难句的英汉互译以及应用文的写作进行考核,考试通过闭卷的方式进行。平时作业主要考核科技文献翻译和科技文献写作两部分内容。而课堂表现主要针对presentation、模拟学术会议和课堂翻译等方面进行考核。最终期末成绩的分配原则为笔试成绩占50%,平时作业成绩占25%,课堂表现成绩占25%。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能够考查学生专业词汇的掌握能力和翻译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考查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其能够体现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此外,由于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在期末考试分值中占的比重较大,故也能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本着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科技词汇及其习惯用法,实现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了解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以及专业领域的英文交流能力的目的,针对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分别对安全工程专业英Z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安全工程专业方向增加相关国际网站、国外著名期刊、安全工程领域科技视频等的学习和介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的设置,力求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通过开篇案例引导法、任务驱动法、“presentation”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应用以及自主性作业方式等不同的教学手段,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考核方式注重客观性和全面性,从听、说、写、译四个方面入手,注重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

参考文献:

[1]司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唐敏康,邓晓宇.安全科学及工程专业英语[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3]樊运晓.安全工程专业英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4]徐肇杰.任务驱动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8,(11).

收稿日期:2016-09-06

科技安全的内容篇9

一、案例教学技术的由来及特点

案例教学技术(CaseStudy)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的,原是讨论问题的方式。又被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在继承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精髓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langclell1826~1906)创立现代案例教学技术(casemethod)。其内涵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内涵使得案例教学技术显示了自身的优势,与传统教学技术相比,案例教学技术的特点是:客观真实性、环境的特殊性、较强的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现场针对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的实践性、学生主体性、成果多元性。正是案例教学技术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这与传统教学中一味突出教师单一主体地位,强调单向交流,教材多年一贯的固定化等有很大不同。它体现了教学论的人本化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适应了学习者建构知识、接受知识的内在认识程序,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增强和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客观规律,这是案例教学技术具有生命力的奥妙所在。中国对西方案例教学的关注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有了20多年历史,主要用于部分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法学、医学、国际商务等学科领域。它对我国高校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有着重要启示和推动作用。而案例教学技术运用于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则是新事物,这也是很多煤矿安全培训教师致力于研究如何运用好案例教学技术的原因所在。

二、煤矿安全培训教师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技术的策略

使用案例教学技术在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关键是要寻找正确的途径和策略,教学实践中,安全培训教师应该具体做到:

1 实现教学内容与培训对象特点的结合

煤矿安全培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国家及行业法律法规;灾害规律和防灾抗灾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安全培训的对象主要是生产第一线和辅助单位的岗位操作工,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工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使用案例教学技术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培训对象特点。其一是教学内容突出可操作性。如讲授安全操作技能的内容,对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培训来讲可以多用一些案例教学,运用反面的事故案例达到警示作用的目的。其二是调动学员积极参与。在培训中,尽可能地利用参培学员身边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故来教育全体学员,通过一人讲,众人评等许多方法使所有人从中吸取教训,杜绝类似事故发生。其三是面向参加培训学员的素质。对于基本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工种的学员可采用发放预先印好的案例资料,由教师叙述说明,并用必要的生产“俗语”翻译、解释;对于文化素质较高的学员,比如采掘队长、机电队长、安检员等可由学员自己阅读案例资料,这样就使培训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生动,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科学合理地选择案例

科学合理地选择案例是上好案例教学课的基础,也是案例教学技术发挥作用的关键,所以,选择案例时应注意:其一,密切结合教学目的。要有典型性、代表性。一般以能反映出管理、灾害规律性质、操作行为3个方面内容为宜,体现普遍规律。其二,密切结合培训对象的岗位性质。煤矿的安全培训是按工种教学,各工种工人的作业环境和生产作业方式有很大差异,所以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案例中的作业环境,作业形式要与学员的作业环境、作业形式尽量相符或相近。比如队长、安检员等培训,选择案例时要侧重选择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及对灾害性质认识不足造成事故的案例。其三,案例选择在地域上尽量就地取材。选择案例时应尽量选取本企业发生的事故案例,因为本企业的案例有些可能就是发生在学员身边的,其惨烈的事故场面对学员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与吸引力,学员觉得真实性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四,案例选择在时间上力求近。因为如今的煤矿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使煤矿的作业环境与形式有了很大的改观,发生时间久远的案例缺乏对学员的吸引力,所以应选近期发生的案例。

3 储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

案例教学技术的主旨是通过有限的精选过的实例,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安培教师必须储备如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其一,熟知该工种学员的安全操作程序,掌握此工种作业中的安全薄弱环节及作业环境。其二,了解案例中的矿井自然条件、作业方式以及同本地区的差异。其三,掌握该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生产工艺装备以及该工种操作程序。其四,熟悉矿山生产过程中的“俗语”。因为煤矿工人文化素质较低,对授课过程中的书面用语或专业用语不能完全理解,所以教师必须将这些用语进行“翻译”,这个过程有利于教师和学员的沟通,便于互动教学。

4 有效驾驭课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了使案例教学技术的有效性得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安全培训教师还必须时时有效地驾驭课堂,这是科学使用案例教学技术的难点。具体做法是:

(1)适时引入案例。即要准确把握案例引入的时机,或用案例引述安全问题,或用案例印证安全原理,或用案例探究安全操作技能。用此策略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转换,使课堂教学富有节奏感。

(2)认真组织讨论案例 一般以分组讨论为宜,每组学员最好能跨单位,这样能给不同单位的同工种学员提供结合实际相互沟通和切磋技术的机会,也有利于对讨论题目的回答。

(3)适时进行成果交流、总结学员分组讨论后的结果可由某一小组代表陈述出来,其它学员补充,这是一个学员间经验与知识共享的过程,但关键是教师要对学员所讨论的问题适时全面总结。问题总结完了教学内容也就完成了。

科技安全的内容篇10

【关键词】工程传热学;安全工程;教学改革;跟踪反馈机制

1专业定位及课程教学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分为工业安全技术及管理方向和煤矿安全技术及管理方向[1]。工业安全技术是培养熟悉安全科学基础理论,掌握事故伤害及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控制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在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筑化工等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安全科学研究机构、安全评价和职业卫生评价机构、安全培训机构、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劳动保护部门等,从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业病防控、安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安全工程设计、认证评价和咨询、安全培训等工作,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2];煤矿安全技术及管理是培养熟悉煤矿安全技术及工程基本理论,掌握煤矿安全预测、分析、检测技术和灾害预防措施编制等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矿井通风和安全工程设计、矿井灾害预防技术,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监察与管理等能力,在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企业部门等,从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业病防控、煤矿灾害事故预防与控制、安全工程设计、安全培训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3]。为了较好的实现专业分方向和培养目标,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安全工程专业都将“工程传热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热现象的有关知识是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是21世纪工科各类专业人才工程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4-5]。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并正确运用热能传递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并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环节值得去完善。

2课程教学现状

2.1师资力量

《工程传热学》是安全工程专业的必修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对于本专业学生能否打好基础至关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从师资力量上看,安全工程专业类的师资来源国内主要是分为三大块,首先是来自于矿业类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博士,其次是来自于非煤矿山类安全工程专业的博士,还有就是来自于其它综合性大学的公共安全和消防安全方向的博士[6],这些老师研究更偏向于各自领域的安全方向,对于《工程传热学》课程的理解不够,但是本课程涉及较多热力学基础、导热、对流换热等知识,对授课老师的工程传热学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在专业老师理解不深的情况下,他们难以带领学生较好的了解本门课程、拓宽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从而导致学生感到课程乏味,影响听课质量。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单一的课堂模式[7]、单调的课堂内容难以提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授课老师没有从安全工程角度讲解教学内容,让学生误以为热学基础内容与安全工程专业关联不大,对于以后就业并无帮助,导致出现实际操作时动手能力不强。

2.2教学模式

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为核心,讲解幻灯片为教学手段。课堂缺乏师生互动,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被动听课,缺乏对课堂内容的思考,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最后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工程传热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迫于课时不够的压力,授课老师将晦涩难懂的公式及简单的推理过程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展示,又以较快的速度进行讲解,使得学生难以深刻理解书本内容。另一方面,工程传热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书中的重要概念及公式,还要求学生熟悉热工设备的原理及操作,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计算,因此本学科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学习。

2.3教学课时安排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学习知识应该更为广泛,在课程种类不断增加的同时,减少了单门课程的课时,本次课程一共有32个课时,分为理论教学(28课时)以及实验教学(4课时),在教学内容没变的前提下,压缩了老师的教学时间,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导致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本门课程知识。工程传热学的学习既需要理论基础的学习,也需要实际动手实践操作,大部分设有安全工程专业的有关院校,会为学生安排与专业有关的实验课,但由于实验教学课时安排较少,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并不多,难以巩固所学知识,降低了实际教学质量。

3针对性改进措施

3.1增强本课程师资力量的培训

首先,需要增强现有老师工程热物理基础知识体系,学科应当资助教师参加一些关于工程热物理课程教学的学术交流会议,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其次,学院可以组织教师去热工设备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现场科技攻关项目,增强授课教师的实际操作经验,更有利于实验教学;再者,应当建立动态的教学模式,聘任企业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作为课程实验、操作的校外指导老师,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2更新教学方式

第一,授课老师可以结合安全工程领域的重点实例,从安全的角度,以安全工程学科科学研究为背景,讲解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本门课程与自身专业息息相关,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本门课程;第二,工程传热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书本知识,还需要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知识[8]。学院可以举办与工程传热学有关的科技比赛,让学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在创新的过程中巩固了相关知识、锻炼了自己;第三,随着计算机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算法的进步,数值模拟在应用性、高效性、精确性有了很大的提升[9],因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数值模拟的手段,以传热学为例,老师在课前建立反映热量传递本质的数学模型,通过一种计算方法,在课上向学生进行演示热量传递的各种现象及细节,如平壁的稳态导热、圆筒壁的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等,通过最直观、最简单的方式为学生展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导热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第四,通过翻转课堂[10]的形式,从以老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集中讨论、解决在安全工程领域的一些实例问题,课堂上的讨论学习,加上课后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3.3增加教学和实验课时

建议将课程改为56个教学课时、8个实验课时,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另外,本课程所用教材将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分开,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工程传热学的连贯性,这就需要老师将两部分内容穿插在一起,紧密结合安全工程相关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让学生能学有所获。许多开设工程传热学课程的高等院校都面临着试验器具缺少的问题。因此,建议学院需要经常更新专业设备,并注意保养,为在校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与此同时,健全实验教学的考核标准,根据学生的预习效果、到勤情况、实验完成程度进行评分,让学生重视起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最终目的。

4教学跟踪反馈机制

4.1教学评价

2015年11~12月期间,湖南科技大学安全工程系组织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采用的形式包括督导听课、教师互评、学生网上测评、学生填写课程评价表、座谈会等。同时,通过考试成绩、基本教学文件检查和试卷分析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如下:(1)督导听课反馈:任课教师备课认真,课程内容熟悉,能够脱稿讲授,课程内容梳理好,讲课重点突出,条例清楚,能够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分析讲解问题。但是与学生缺乏互动,应该让学生多参与教学内容,并加强板书教学的辅助作用;(2)学生座谈会和学生填写《湖南科技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反馈:老师备课充分,讲课时精神饱满、认真,有热情,讲课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对学生要求严格,并能启发学生思维。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建议增设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3)教师互评反馈:任课教师授课重点突出、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过程设计安排合理,教学手段使用恰当。但对教材内容适当拓展不够,需要根据学科发展,补充新内容。

4.2教学改进

针对督导、专业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教学副院长直接向任课教师进行了反馈,建议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能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应对教材内容适当拓展,加强应用方面介绍。在课程考核方面,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2016年秋季,任课教师在“工程传热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充分考虑上述相关意见,进行了一系列综合改革:(1)对教学内容适当拓宽,结合学科发展和专业特色,增加计算流体力学、数值传热学及煤矿瓦斯利用等相关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增加了课程综合训练,任课教师给出具体的现场工程资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采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卡诺定律等课程所学的相关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和学有所用;(3)组织学习兴趣小组,并布置课程相关的研究课题,要求学生进行汇报并答辩,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4)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将课程综合训练成绩和课题汇报答辩成绩计入学生的期末总成绩中,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通过评价反馈与改进后,学校督导反映教师授课效果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改革效果明显;学生反馈老师互动性强,能够联系学科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成果,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