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6:10

智能时代特点篇1

古代智囊以智辅政、以智启民,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君王决策的可行性,甚至推动了文明的进化

政治的开明化、规范化以及政治制度的有序化,历朝历代都离不开智囊群体的辅佐

智囊,特指足智多谋、专门出谋划策的人。智囊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长期以来一直为世人瞩目。《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中记载:“樗里子滑稽多谋,秦人号曰‘智囊’。”《史记・晁错传》记载:“太子家号曰‘智囊’。”唐朝的颜师古注释道:“言其一身所有皆是智算,若囊橐之盛物也。”这些著述基本道出智囊的含义和特点。

智囊制度及其机构在我国古代早就以初级的形式出现,如门客、养士、谋士、师爷、幕僚、幕宾、言官、谏议大夫以及翰林院等。“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有门客三千,为其出谋划策,被后世追溯为中国最早的“智囊团”。唐朝开辟翰林制度,开启政府制度化、规模化使用“智库”之先例,为后世诸政权所承袭。

明朝的时候,言官制度发展至顶峰,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政治地位极为突出。智囊以其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甚至直接参与决策,以聪明才智辅佐君王,也影响到历史发展的方向与进程。

凭借在自然地理、天文历算、农经医学、军事谋略等方面的特殊才能,古代智囊以智辅政、以智启民,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君王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与可行性,其中一些著名人物甚至推动着文明的进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战乱年代,每当遇到分裂割据或王朝更替,号称“一身所有皆是智算”的智囊,就会在推进国家统一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每当社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时,雄踞一方、欲得天下者大都比较重视智囊的建议,并充分加以利用,智囊的神机妙算与雄才大略也因此得以充分发挥。

然而,一旦天下平定以后,智囊又时常会受到种种限制而难以发展,唐、宋、元、明、清的王朝更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那时的中央集权体制使皇帝一人掌管军事、政治和经济等一切大权,遇到明君则天下太平、百业兴旺;若是遇到个昏君,难以驾驭治国之道,就有可能将政权旁落至如宦官之流,从而使中国社会陷入较为黑暗的时期。因此,政治的开明化、规范化以及政治制度的有序化,历朝历代都离不开智囊群体的辅佐。

古代智囊大多是从爱国爱民的角度来辅佐统治者的,他们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和家国情怀,一直鼓舞和激励着后世有识之士。比如,明朝东林书院原是志同道合者的讲学之所,后因倡导“读书、讲学、爱国”,引起文人学士的普遍响应,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地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并影响时政改革,颇有智库之型。

此外,历史上的智囊群体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智囊的素质、个性、特点均不一样;同一时代,不同的智囊群体,其个性、素质亦有差异,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那些个体素质好、知识面广、结构合理、互相团结、主帅作用大的群体,往往能在政治和军事攻防中处于有利地位,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变不利为有利,战胜对手。

《孙子兵法》曰:“上兵划谋。”兵家讲究以智取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古人亦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可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谋略文化传统的国度,这为古典谋略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资源。

智能时代特点篇2

关键词自媒体智慧旅游Swot分析

一、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的旅游业也应声而起,不断改变创新。在新技术的引领下,旅游业从旅游信息化、旅游数字化再向旅游智能化转变升级,再加之智慧城市的兴起,最终智慧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建设的新热点。目前,通过自媒体对旅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于旅游行业来说是个契机,而如何成功地进行自媒体营销则是重中之重。

二、智慧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智慧旅游,它是一种以新一代融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基础,以提升旅游品质、促进产业发展、创新行政管理为目标,使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和系统化整合的全新的旅游形态。简言之,智慧旅游就是游客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与网络实时互动,主动寻找旅游信息,让旅游行程进入触摸时代。

而智慧旅游作为自媒体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特点主要有四个:

第一,全面智能化――智能传感设备将旅游景点、公共设施等涉及旅游的各个要素物联成网,带来食住行游玩购全面智能化的旅游体验。

第二,高度系统化――实现景区、景点、酒店、交通等设施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融合,将数据进行高效系统化地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第三,有效协作化――基于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实现旅游产业各个关键系统统一协调、高效合作,形成旅游系统运行的最佳管理。

第四,积极创新化――鼓励政府、旅游企业、游客等依靠技术的力量,不断进行创新应用,以更科学、更智慧的方式推动政府管理、企业运营和消费决策。

三、智慧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及时互动。智慧旅游以智能手机、电脑等为载体,可以及时方便地与智慧景区系统、智慧酒店系统等进行信息互动,从而不断创新景区与酒店的服务质量,改善游客的旅游体验。

(2)运营成本低。智慧旅游的建设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高科技的投入、服务流程的进一步优化,景区的各项运营成本将持续降低。

(3)规模效应。智慧旅游将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甚至是各大产业之间进行连接与集成,融合与合作,形成新的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或区域的经济发展,实现规模效应。

(二)劣势

(1)信息良莠不齐。正如硬币的两面,自媒体一方面有着提升信息传播主动性等功能;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传播客观性等缺点,导致自媒体环境下智慧旅游的部分信息出现审美异化、感知差异等问题,一个人的差评也许会使得建立的旅游形象功亏一篑。

(2)建设困难。作为一个全新的命题,智慧旅游还处在规划探索的阶段,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出现盲目跟风等现象。

(三)机遇

(1)技术进步。支持智慧旅游的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日益成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也蓬勃发展,为建设智慧旅游提供技术与设备的支撑。由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构成的泛在网,辅之以智能手机等便携的小型上网终端,让游客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和使用信息,使得旅游资源信息的交换更加便捷。

(2)政策支持。国家出台了很多旅游服务业方面的政策规划,如《关于加快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旅游局确定2014年为智慧旅游年等等。一系列的指导意见、支持政策是智慧旅游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

(3)潜在用户规模大。在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微媒介逐渐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利用微博微信进行营销活动,能不经意地向用户展示旅游信息,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而这些用户的数量非常可观。

(四)威胁

(1)法律缺乏规范。新兴的智慧旅游发展不完善,在法律监管方面还缺乏政府的规范与引导,加之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2)安全威胁。智慧旅游以各种新技术为基础,带来新的安全威胁,而网络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智慧旅游面临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如信息被窃取、受到非法攻击等。

四、自媒体时代旅游营销建议

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营销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市场的营销需求。推陈出新,网络营销顺势成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于智慧旅游来说,营销的目的应从关注媒体向重在理解与引导旅行方式转变,实现智慧营销。显而易见,运用手机app、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已成为企业进行智慧营销必不可少的手段。自媒体时代下,人们的旅游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游客不再购买印刷版地图,而是用手机下载旅游客户端,寻找交通路况、景区概况、在线支付等信息。面对新的变化与挑战,与时俱进必不可少。因此,自媒体时代下的旅游营销应就旅游资源、特色项目、个等方面进行营销推广,激发消费者旅游动机,实现智慧营销。建议如下:

第一,产品创新。自媒体时代的微博微信具有及时性、互动性、自主性的特点,企业可通过建立微博微信平台的方式,与游客进行线上互动,充分了解游客的意见,依此来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的兴趣点,策划对应的旅游产品,从而推动旅游产品的创新。

第二,内容精致。自媒体将信息、理念等传播出去,根本是内容,文字、视频等只是载体。精致又富有创意的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粉丝,关注度才能不断攀升。在营销过程中,企业要着重做好内容,不断更新旅游信息和资讯,保证信息的热度与广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提高其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

第三,服务个性。自媒体平台下,转发与评论早已司空见惯。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容易制造品牌效应。企业应以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为导向,设计出用户参与度高的活动,譬如分享送门票等。除此之外,应主动且及时回应游客的评论,增强与游客的实时互动,让粉丝助力实现产品推广。利用平台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私人订制”服务,做好微服务,让游客成为回头客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营销选择。

综上所述,智慧旅游时代的营销应承前启后,增强智慧性。企业可凭借自媒体渗透力强、传播速度快等优势,积极主动地为游客提供信息交互服务,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自媒体时代,游客的需求呈现个性化特征,而科技也会继续推动智慧旅游不断发展,旅游业为满足这些需求就必须实现智慧旅游。智慧旅游大有裨益,为游客提供智慧化的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智慧化的管理手段,为旅游企业提供智慧化的营销方式,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抓住这次机遇,合理规划,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建设好智慧旅游,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之处。

(作者单位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裴盈盈,袁国宏.智慧旅游浅析[J].当代经济,2012(5):46-47.

智能时代特点篇3

(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北京102200)

摘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构建多元化智能的数控教学体系结构,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数控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实施过程。从多元化评价的视野深入探索数控教学多元化评价的主要内容,以期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进行教学调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数控教学;多元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100-03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已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它注重评估每个学生的潜在智能,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兴趣,从多元化的视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进行教学调整,有助于根据学生的智能特长实现教学目标。多元智能理论为数控理实一体化教育教学提供了改革思路,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在个体的身上相互独立存在,而且人的多种智能都与具体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紧密联系。人的智能结构至少具有九种彼此相互独立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博物智能和存在智能。他认为每个人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其各种智能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教育者可以通过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智能特点建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智能强项,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实现全面发展。

九种基本智能不同的组合表现出个体的差异,学生智能差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教师要依据不同学生的智能优势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智能特点创设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对传统数控教学的审视

数控作为职业院校数控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授课模式一般遵循“理论课+实训课”的形式进行。教师一般先以计算机仿真或多媒体投影演示讲解教学,然后安排学生到实训车间进行机床实践操作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特点:(1)教学实施流程化,对教学内容的差异针对性较低、教学效果可控性差。(2)智能差异,致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进度容易脱节,增大学生的学习难度。(3)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4)由于学校数控机床数量有限,实训教学呈现放羊式,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5)现有的教学体系中仅以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标准单一。

多元智能的数控教学体系结构

针对数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多元化智能的数控教学体系结构和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教师需分析班级成员的智能差异及构成,首先在理论教学时以兴趣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辅以分组竞赛、小组合作教学、数控G代码演讲竞赛、G代码刀具轨迹模拟绘画表演、数控模拟仿真、幻灯片及数控加工视频演示等教学方式。其次,在实训过程中以任务驱动为核心,辅以生生合作学习、优差互补组合、师生互动管理等方法,实现实训中人人有任务、人人会实践的效果。最后,以多元化评价体系为考核目标,贯穿整个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始终,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智能优势,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积极性,带动自身其他智能的发展。根据数控教学的特点,构建多元化智能的数控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多元智能的数控教学体系实施过程

通过数控G代码演讲竞赛提高语言智能数控加工中零件的加工工艺制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G代码在加工相同的零件时工艺制定也有区别。组织学生竞赛演讲数控G代码应用时的顺口溜、零件装夹时的注意事项、零件加工时的工艺要点、数控编程时的切削要素等内容,演讲时注意语音语调、韵律节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言语智能,还使得数控知识难点、重点充分得到应用和复习。

通过数控编程竞赛提高逻辑数学智能数控课程内容中编程知识点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于提高逻辑数学智能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安排学生在理论教学时分组互助编程练习,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数控软件模拟仿真,最后在实训过程中利用视觉空间深化数学逻辑思维。数控教学过程中这一系列活动,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并把学生的语言、逻辑数学、身体运动等多种智能调动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创设情境提高视觉空间智能创设学习情景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数控教学过程中,通过优秀作品展示欣赏、诱发性视频和幻灯片播放,进而使授课内容图片化、数控加工过程视频化,能从视觉空间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同时,以任务驱动为目标,利用CaD、mastercam、Solidworks等软件组织学生实训图纸设计大赛,将学生视觉和空间上的想法在图纸上呈现,即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数控G代码刀具轨迹绘画、模拟表演提高身体运动智能数控教学中G代码指令种类繁多,每种指令格式、含义及刀具轨迹各不相同。而通过将G代码进行分类,例如,在数控车削中循环指令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循环指令内外圆单一切削循环指令G90、端面单一切削循环G94和螺纹单一循环指令G92;另一类是复合循环指令内外圆粗车复合循环指令G71、端面粗车复合循环指令G72、仿形粗车循环指令G73、端面切槽循环指令G74、径向切削循环指令G75和螺纹切削复合循环指令G76。这两类循环指令在学习时指令格式容易混淆、刀具轨迹各不相同,通过让学生编制课堂游戏规则,抽签决定绘画、模拟G代码刀具轨迹的类型,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枯燥的课堂内容形象化,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

通过数控加工过程中机床发出的声音节奏提高音乐节奏智能音乐智能是培养学生对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敏感力。在数控实训过程中不乏体验音乐节奏的例证:如主轴转速的快慢、冷却液的开关、背吃刀量的大小、刀具切削速度及进给量的设定和不同类型刀具切削时所发出的声音特点均不相同,在编程时合理选择刀具类型、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和主轴转速不仅可以降低机床和刀具的磨损,还可以使数控加工过程中机床发出合理的音乐节奏。同时通过探究数控机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声音规律,还有利于解决零件编程过程中工艺制定和数控机床故障,是一种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智能发展和多智能教学的有效途径。

通过分组竞赛、生生合作提高人际交往智能数控教学具备理实一体化的特点,便于构建新奇趣味、结构新颖和程式多样化的课堂,特别适合开展分组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学习与交流、生生互助学习等课堂活动。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编程、讨论、仿真和实训。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进行情感交流,即完成了知识的构建过程,也使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智能得到锻炼和发展,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促进智能优势互补。

通过自评、互评、课堂考评提高自我认知智能自我认知智能是个人了解、认知、评价和反省自己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自评、引导学生互评和增强教师考评的方式,让学生肯定自己的优点,更加自信,面对自己的不足及时鼓励纠正。这样学生就清楚自身的智能特点,知道自己如何做才能使自己更加完美。同时,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教师在优势方面要强调主观性,缺点方面要强调客观性,使学生得到鼓励,自信心得到增强。

通过营造虚拟情境提高自然博物智能和存在智能数控内容包括复杂的机床构造、编程原理、实训事项等问题,如果仅用文字去阐述这样的问题,很难让学生理解。数控专业课程还包括autoCaD、masterCam、宇龙仿真等教学软件,通过这些软件构建数控理论的虚拟情境,使书面知识图片化和视频化,易于让学生理解接受。例如,教师在授课前还可以组织参观数控实训场景、数控模拟情境,通过先认识再学习的环节,发挥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还可以设计数控G代码的刀具轨迹图为CaD、masterCam等软件教学的实训图纸,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CaD的相关技能,还对数控编程中重难点知识有了充分认识。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互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即便是同一种智能,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所有学生的统一评价标准,我们应该改变以传统的学科成绩和教师为权威的评价观。在评价内容上,不应仅局限于教学内容,还应从不同教学形式下学生的表现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应当探究从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素质等多元化考核;在评价主体上,实施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测评等多元化的评价。多元化评价注重观察学生的智能差异和个性差异,重视对于学生品德、情感和价值观的评价和培养,为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实现数控教学目标提供了科学保障。

评价内容多元化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个性差异比较明显,品德结构尚不完善。而数控教学存在编程原理逻辑性强、难理解,实训课程多、劳动强度大的特点,这导致了学生厌学、课堂参与度低的现象。如果仅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学目标评定依据,势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数控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智能优势,加大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自主能力和合作精神的考核,增强每个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

评价方式多元化在教学内容上要形成以口试、辩论、现场实操考核、模拟表演、竞赛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同时辅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品德结合的考核。采用“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和“学生品德多元化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发挥在语言、身体运动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智能特点去完成学习任务。

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过去只有教师进行评估的做法,实行以教师评价为主,鼓励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辅以家长参评和企业评估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相互促进的方式,使得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真实。

多元智能理论为数控教学提供了教学启示和理论支持,是强化学生智能优势、培养学生多元化智能的理论武器,为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和多元化的评价结构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丘立庆.以多元智能理论构建高职数控实训教学新模式[J].职教论坛,2011(14):39-41.

[2]李秋红.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1(12):106-108.

[3]葛丽萍.多元智能理论与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0(35):119-121.

[4]单光庆.多元智能理论给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12):146-147.

智能时代特点篇4

[关键词]智慧服务;图书馆;信息时代;服务模式;模式构建

智慧虽非人类特有,但是在人类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智慧却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作为在教育过程与人生历练中形成的综合能力系统,智慧能够对社会、自然与个体做出独特的反应,这种反应与一般意义上的聪明和心理学上的智商并非同一涵义,它指的是生命个体在寻求安身立命,在直面生活的过程中追求和最终形成的一种品质、状态与境界[1]。可见,智慧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系,它将社会、自然等因素均融合到了个体的生命之中,与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共同支撑着个体的生命轨迹。而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图书馆也是一个生命体或者有机体,在图书馆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同样也能够通过服务的品质、状态与境界体现其智慧。而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内在品质,智慧可以渗透到图书馆工作的各个方面——服务理念、服务过程、服务环境——都需要智慧的参与和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智慧服务不但决定着图书馆服务的质量,还影响其社会组织的特殊形象。而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图书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传统的知识服务的定位正在受到冲击,图书馆服务除了需要提升其内在品质外,还要构建一个平等、开放、自由、和谐的知识共享氛围,尊重读者的个性,使其在崇尚科学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幸福。智慧服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模式,本文以此为视角,首先阐述了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社会属性,然后讨论了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特征,最后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生成途径。

1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社会属性和行为模式

1.1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社会属性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社会属性正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的提供知识查阅正向向用户提供多方位的知识服务转变,并且,大量的实践表明,这这种转变和图书馆战略定位的实施,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的生产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体现其生存价值的最为理想也最为直接的方式[2]。也就是说,在信息时代,社会节奏在前所未有的增强,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对精神的追求和满意程度都不同于以往,图书馆只有将其馆藏资源(知识)以平等、自由、公开、普遍的方式向全社会的人群提供,才能体现其价值。可见,在信息时代,图书馆职业的时代特质十分明显,除了要体现对理性和知识的崇尚这一精神层面的追求外,还应体现对获取知识的平等权利的尊重,使全社会的人都能够获得所需的知识,满足其对知识的诉求,实现对知识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

1.2信息时代图书馆的行为模式

在信息时代,数字化和网络化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的广泛存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的社会行为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难以例外的是,这种影响也同样作用到了人们在对图书馆的利用方式上,使得现代图书馆不得不转变其行为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满足读者新的知识获取方式和需求模式,将传统的辐射式的以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服务向聚敛式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也就是说,从以往的单点式向多点、多中心的方向转变[3-5]。这种转变是对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特征做出的积极反应,由此为图书馆的服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它使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属性与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与凸显,图书馆不再是以往的被动的为用户的需要做出反应,而是要主动的对其知识需求进行快速的跟踪和主动适应,不断对服务方向与服务手段进行调整;此外,还需要积极的拓宽信息资源渠道,为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2信息时代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特征解析

2.1以知识创造为本质

在信息技术时代,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对知识进行搜寻、组织、分析和重组外,还应以知识与能力为基础,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主体性的身份设身处地的为用户的需求着想,并以向用户提供能够有效的支持、解决问题为最终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的应用与知识的创新服务是十分关键的,需要通过智慧来完成。此时的智慧服务便以知识创造为本质,以灵活的服务模式对知识工作者的智慧进行充分的利用与调动,为用户提供特定的智力支持和思维培养。可见,这一过程需要将知识最终转化为能力、并将能力进一步的转化为生产力。

2.2以信息化为载体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发生了变化,以智慧服务为主要模式的图书馆已经蜕变为现代意义下的图书馆,图书馆的实体属性已经变得并不重要,除了要完成对传统服务项目履行外,还应以信息化为载体,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形式,对知识进行现代化的处理,使其具有信息时代的典型特征[6]。当然,这一过程并不是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简单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而是要在智慧服务模式下,构建基于数字信息的新型图书馆,使其角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并以知识网络和知识中心的双重身份出现,而与此同时,图书馆还要保持其知识定位系统的完整性,以便实现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模式。

2.3以知识运用为核心

从信息学的角度讲,知识的获取源于对不相关或者相关信息的重构与创造,知识的内涵较之于数据、信息等要更加广泛和深刻,内容和更加丰富。在知识进行传播时,信息、知识和智慧要完成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作为基本的资源出现,知识则要对信息进行加工,由此得到抽象化的产物,智慧则是通过信息资源加工而成的知识,并在策略信息的引导下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智慧便是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信息时代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典型征便是对知识进行高效的运用,以此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服务于读者的需求。

3信息时代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生成路径

3.1从感性知识中提炼理性智慧

从人类社会的进步进程可以看出,科研研究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会起到决定性的社会功效。在信息时代,图书馆要想实现智慧服务模式的最终构建,就需要从感性知识中提炼理性智慧,促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对其工作性质、工作模式、工作对象和工作意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并在这一过程中将自己的智慧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更为高效的信息服务[7]。当然,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科学研究是实现智慧服务的一个基本手段,而不是目的,也并不希望达到这一目的。这是因为,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信息状态往往处于浮躁的水平上,而在这样的一个心理环境中,人的智慧是难以得到正常的甚至是良性的发展的,因此,只有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充分的研究,对前辈的管理和服务经验进行广泛借鉴,才能找到读者的信息认同,才能在根源上读懂读者的内心知识诉求。为此,应该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便于思考的环境和氛围,使其能够在外界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能够静下心来,自发的、自由的发现和生发自己的服务智慧,为图书馆提供创造性和高效性的工作。

3.2通过科学管理方法提升智慧服务水平

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智慧是知识的范畴,而要想让知识发挥其社会功效,除了知识本身具备社会价值外,还(下转第196页)(上接第192页)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将这一概念移植到图书馆智慧服务中后,便得到了对智慧服务进行科学管理的观点。在这一观念下,任何服务的智慧都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智慧直接相关[8]。但是,不可否认的,这种基于图书馆的服务智慧一定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逐渐积累完成的,而要实现这一智慧价值的最大限度的释放,还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中的不断努力、持续开拓和用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读者知识需求的内心满足。从这个角度讲,就需要通过科学管理方法提升智慧服务水平,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优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使图书馆服务发展成为一种真正的智慧服务。此外,将科学管理方法应用与图书馆的智慧服务,还需要以现代技术为依托加强服务的智慧属性,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的能力。

3.3推行公共智慧服务

在信息化境下,来自于互联网络的信息数量庞大,优劣并杂。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纯的通过数目检索获得所需要的著作原文,而是要经由图书馆的信息化功能为其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往往要经过提炼、浓缩或者重组,是被知识处理之后的知识。因此,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在开展智慧服务时,除了要依托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传统读者服务外,还需要对如何实现知识创造知识予以更为深刻的关注。这样一来,公共智慧服务节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一服务模式强调对知识本质和知识之间关联的解释,最大限度的完成知识的在创造和信息的再生成,通过对知识单元的重新组合,实现为用户提供条理有序、准确完整、简单凝练、有代表性的知识产品的目的。

3.4深化智慧服务的信息导航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对现代图书馆而言,要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就需要深化智慧服务的信息导航功能,更新观念,以用户为本,以其信息诉求为出发点,以图书馆整体与协作思想为依托,为个性化智慧服务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此外,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应对相关知识进行甄别和筛选,以此来构建一个具有专业特色、个性鲜明的导航环境。

4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之后,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主的信息革命在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图书馆的职能正在完成着从传统的提供信息向知识导航与知识评价、信息咨询的转化,多点式和多中心式的服务模式开始在更多的方面服务于用户的信息需求。本文以此为基础,对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智慧服务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实践,更好的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不断进步。当然,本文的工作还处于初步阶段,图书馆的智慧服务也方兴未艾,相信随着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这一领域会有更多的有价值的成果出现。

参考文献:

[1]阴月华.图书馆工作者服务智慧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23-126.

[2]陈培礼.图书馆主流文化:智慧服务文化的确立和建设[J].沧桑,2008(5):163-164.

[3]李君艳.信息时代图书馆职能、业务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现代情报,2006(2):97-98.

[4]梁光德.智慧服务——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服务新理念[J].图书馆学研究,2011(6):88-92.

[5]张锐.智慧服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理念[J].科技信息,2011(2):318-319.

[6]黄幼菲.公共智慧服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高级阶段[J].情报资料工作,2012(5):83-88.

智能时代特点篇5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imBS关键性技术

中图分类号:tp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045-02

在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它与建筑领域结合产生的重要成果就是智能建筑系统。智能建筑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各国综合科学技术能力的具体象征。但是目前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有限,仅仅限于控制域,实现了楼宇自控系统(BaS)、安全防范系统(SaS)和消防报警系统(FaS)的集成。智能建筑系统越来越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信息域集成,包括楼宇设备管理系统(Bm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讯与网络系统(CnS)等。本文主要介绍了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并分析智能建筑系统的互联网技术,它是以Browser/Server为计算模式,以大型数据库为后台应用。

1智能建筑系统集成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可以总结如下几个特点:第一,需要处理的信息由各个子系统向智能集成系统提供。第二,各个子系统具有的典型特点是分布和异构。第三,智能建筑系统作为复杂程度较高的分布信息处理系统,它所依托的互联网技术具有管理分布对象、访问异种数据源、分析处理信息、生成统一视图等功能。第四,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重要基础是internet/intranet以及web技术,并确保实现远程管理和维护。

智能建筑系统技术是建立在信息化、自动化系统基础上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就是使建筑智能、自动化系统得以实现的手段。有了这样的手段,人们才能把具有自动化系统的建筑称之为智能建筑。其技术支持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DCS集散控制系统;第二代是openDCS

开发集散系统;第三代是weB网络集成系统。本文基于智能建筑的需要,探讨其关键性技术即第三代互联网集成系统技术。

2关键性技术分析

2.1系统构建模式

用户只借助浏览器就可以访问互联网中的文本、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资源,这些信息全部来自于大量的web服务器。每个web服务器都与数据库服务器相连接,只是具体的连接方式上不相同,这样看来,数据库服务器才是这些数据实际的存储位置。一般情况下,客户端在web服务器中下载所需要的程序,在本地加以执行,通过web服务器执行的还有其传输值数据库,并借助web服务器及时向用户反馈处理结果。通过这样的结构,数个分散的网络连接成全球互联网。

其特点主要可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Browser/Server模式能够分解Client/Server模式服务器,成为一个web服务器、一个或多个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与web服务器直接相连、web服务器再与数据库服务器相连。用户通过浏览器发送的具体请求,经CGi或aSp从web服务器传送到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接着进行相关运行,转换处理结果的格式,向web服务器发送的是HtmL格式;web服务器最终向用户发送该处理结果。第二,B/S模式采取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的三层结构形式,采用tCp/ip协议,方便研发、应用、维护和升级系统;第三,智能建筑系统的互联网技术采用Browser/Server计算模式,它是智能建筑系统首选的计算模式。因为目前最先进的分布计算模式就是B/S模式,它能充分满足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要求,确保远程维护、远程管理智能化系统的实现。

2.2技术

主要有以下几个新特点:(1)是美国微软公司研发的新体系结构Framework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服务器端构建web页面和服务是它的主要作用。(2)web页面是中最基本的内容,主要作用是提供界面浏览设计方案和编程交互代码,在很大程度上使处理页面的性能得到提升。(3)平台作为web服务器支持的重要基础,使web服务器可以有效利用平台具有的所有特性,确保其构建的web服务器能够与其他平台环境中构建的web服务器沟通顺畅。(4)可以实现访问数据库的目的,可以连接其指向的数据库对应的数据源,检索、操作和更新相关数据等。(5)支持数种编程语言,对于单个语言也可以提供很好的支持,其所支持的语言并非子集,是功能全集。(6)程序在服务器端运行,向多浏览器提供支持,其具有的分布式特性可以很好地满足动态web站点的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讲,智能建筑系统应选择的最佳方案是程序与B/S模式的结合。

3智能建筑系统信息域集成的实现

智能建筑系统的关键内容之一就是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系统,属于信息域集成。它的主要功能包括管理客户档案,客户服务器,空间、环境、设备、收费和安保工作,还负责维护整个管理系统等。本文深入地分析了智能建筑系统集成、Browser/Service模式、技术等,智能建筑系统信息域集成的实现需要编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系统,该系统的设计思想是以internet/intranet技术和tCp/ip协议为基础,基于B/S模式,以内含的集成环境为开发工具。

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系统突出强调环境管理、能源管理的重要作用,立足于设备管理,统计、分析、优化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能耗,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同时强调环境管理,为智能建筑系统的实现、智能大厦成为绿色大厦创造有利条件。

4结语

当今时代信息科技发展迅速,要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将其应用到建筑领域,建立并完善智能建筑系统,提高建筑管理水平,提高效率。intranet/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建筑项目从现场控制层到管理层能实现全面的无缝信息集成,提供一个开放的基础构架。主要是合理应用网络化技术,把网络作为各子系统的公共通信平台来处理,智能化网络化的建筑系统要能实现各个系统的相互通信。当各个子系统都能遵循tCp/ip协议,并在网络上运行时,就可实现建筑的智能化网络化。然而当前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水平有限,信息域集成的实现有待研究。

本文深入研究分析了智能建筑系统集成,Browser/Service模式的特点和的新特性,探究了如何实现智能建筑管理系统,这有助于建筑管理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建筑的智能化程度,优化建筑性能,提高居住舒适度和工作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运用网络技术的智能化建筑还能提高建筑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供增值服务和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汪力君,方潜生.基于B/S模式的ipmS研究与实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

[2]伍培,黄林青.对发展智能建筑小区的认识[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2000(2).

智能时代特点篇6

关键词:智慧物流;电子商务;末端配送

中图分类号:F713.365.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ternetofthings,largedate,cloudcomputingandothergenera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aredevelopment,markingthecomingofintelligentlogistics.inordertoreducecosts,improveefficiencyandenhancecustomersatisfaction,thearticleproposespathoptimization,visualdistributionandintelligentanalysistooptimizetheterminaldistribution,which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theintelligentlogisticsandstatusquoofdistribution,andthenbuildaintelligentdistributioninformationplatform+jointdistributioncentersystemtointegratetheonlineandofflineresourcestosolvetheseproblem.

Keywords:intelligentlogistics;e-commerce;terminaldistribution

电子商务末端配送是物流企业与终端客户接触的唯一阶段,直接影响着物流服务能力与客户的满意度,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1月到6月,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32.5亿件,同比增长56.7%,再创新高。但在快递包裹量急速增长的同时,由于电子商务末端配送现有模式的诸多弊端,造成延迟到货,包裹破损、丢失,顾客投诉率高,快递员服务差等问题。如何提高电子商务末端配送效率,降低末端配送成本,同时提升顾客满意度,成为电子商务末端配送急需解决的问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运用,迎来了智慧物流时代,有望改善电子商务末端配送的现状,解决电子商务末端配送的诸多问题。

1智慧物流时代的特征

智慧物流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物流各个环节具有系统感知、全面学习与分析、自动化解决问题等功能,涉及智慧仓储,智慧运输,智慧装卸、搬运、包装,智慧配送,智慧供应链等方面。智慧物流时代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1物流服务个性化

智慧物流时代,顾客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会由于其购买物品类型等客观因素及便利、心理等主观因素,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物流企业不仅仅需要满足顾客的收送货需求,更需要提供高度可靠的、特殊的、额外的服务,如通过物流app,顾客可以通过LBS(定位服务)查询、定位到附近网点取件,同时物流app还提供一键转寄、服务点代收等功能,从而提供个性化服务。

1.2物流运作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物流运作过程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物流运作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智能分单系统和智能分拣设施,实现物流分拨中心的智能化分类分拣;(2)通过大数据预测、稻萃诰颍找出特殊区域内包裹量的变化规律,智能化设置和调整物流配送中心、分拨中心等网点位置;(3)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顾客的购买习惯、收货习惯、收货时间等信息,智能化安排快递的配送模式和时间;(4)通过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等先进手段,实现智能化末端配送。

1.3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化

智慧物流时代,为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物流信息资源将越来越集成化,共享化。智慧物流时代下,通过搭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利用RFiD视频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物联网、云计算、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用户、交易、商品、企业等信息的集成、整合和优化,对整个物流过程实时追踪、安全监控和管理,从而在统一的物流平台上实现多方信息资源的共享。

2智慧物流在我国电子商务末端配送的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智慧物流在我国电子商务末端配送的运用现状

目前,智慧物流在我国电子商务末端配送中已得到了一定的运用。2015年7月,京东利用云技术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青龙电子签收系统,通过poS机电子签收快递,实现简单图片管理系统,并与京东云打通,将电子签名接入国家认证,打通物流中的各个环节,包括末端配送环节,从而最先实现整个B2C流程电子化,极大提高了运作效率。2015年双十一,菜鸟网络利用大数据预测和协同机制,通过预警雷达监测系统,把交通拥堵、订单、发货等信息组合成完整的数据链,预测不同路线的包裹量,并协调资源,极大提高全国物流快递处理能力,2.4亿个包裹在近7天内被送到消费者手中,与2014年双十一的包裹配送花了近16天相比,效率足足提高了一倍以上。2015年12月,同城货运一号货车与物流网络平台壹米滴答达成合作,构建“骨干网络+同城配送”的物流运营新模式,实现末端配送从干线货运、区域货运到同城货运的上下游无缝对接。2016年1月,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支撑,山东开始推进智慧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以实现物流各个环节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和自我调整等功能。2016年5月,菜鸟网络启动“新绿洲”项目,联合搭建自提柜服务信息平台,打通物流末端配送的信息流,实现智能快递柜间快递信息的拼接,提升消费者代收包裹的体验。

2.2智慧物流在我国电子商务末端配送存在的问题

上述企业虽然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电子商务末端配送进行了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多数是从技术突破,智慧物流在我国电子商务末端配送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1)成本高。顾客不便导致的二次配送、末端配送网点的建设以及庞大的快递员数量等,都会提高末端配送的成本。据调查,末端配送成本占整个物流成本的30%以上,成本高昂。(2)效率低。社区单位的管理、客户取货时间不定等原因,都会造成包裹投递困难,导致快递公司的配送效率低。(3)服务质量差。快递的延迟到货、包裹的破损丢失、高峰期末端网点的爆仓以及虚假签收等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导致末端配送服务的质量差,客户满意度低。(4)资源缺乏整合。不同物流企业都会在同一区域建立各自的分流中心,利用各自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为自己的客户进行末端配送服务,这种各自为战的局面,除了造成资源的重复和浪费,增加成本,降低效率之外,还会引起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无法形成良好的生态圈。

3智慧物流时代电子商务末端配送优化的思路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智慧物流的关键。针对目前电子商务末端配送成本高、效率低、服务质量差、资源缺乏整合等问题,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从车辆路径、可视化配送、智慧分析三方面对现有电子商务末端配送进行优化,充分发挥智慧物流时代的优势。

3.1优化车辆路径

车辆路径问题(VRp)是指配送中心的一个车队向一定数量的客户运送物品,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如何组织适当的行车路线来满足路程最短,或成本最小,或耗费时间最少等约束条件的问题。智慧物流时代,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车辆、交通、拥堵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控,由系统自动计算安排出配送车辆最合理的优化路线,使得配送路线和时间最合适。通过对电子商务末端车辆配送路径的优化,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将物品配送至客户,提高配送效率的同时,节约资源,减少交通拥堵。

3.2优化可视化配送

可视化配送是一种对物流信息的实时跟踪功能,通过车辆定位、物品监控、在线调度等手段让顾客及时了解所购物品的物流信息。目前这种可视化配送服务虽已有所运用,却仍处于初级阶段,只能提供一些节点信息,信息显示还会延迟,而且缺少末端配送路径上详细信息的显示。智慧物流时代,将物品的可追溯网络融入万物相连的物联网中,让客户看到送货的全过程、送货的具置,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准地计算送达时间等。通过对电子商务可视化配送的优化,能极大改善物流服务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

3.3优化配送模式的智慧分析

终端客户分布范围广而且分散,需求差异化等特点决定了末端配送多种模式并存的状态。目前主要有三种末端配送模式:上门送货模式、自助提货模式、智能提货柜模式。智慧物流时代,为了使快递员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优的成本将快递送达顾客,必须对配送模式的智慧分析进行优化,通过对顾客购物习惯、购买商品特点等特征迅速分析出适合不同顾客的终端配送模式。比如,老年人、退休人员、家居办公族或专职太太比较适用于上门送货模式;学生群体或在职人员比较适用于自助提货模式和提货柜模式;大件物品适用于送货上门模式;上夜班人员适用于提货柜模式,等等。智慧物流时代对配送模式的智慧分析还可对订单页面进行优化,订单页面可提供多种配送模式的选择:送货上门+时间点、自助提货+提货网点、提货柜+柜点地址等,由顾客自主搭配,选择所需的配送模式,以满足顾客的差异化需求,提高企业差异化服务能力。通过优化电子商务末端配送模式的智慧分析,能极大减少二次配送,降低物品的损坏率和丢失率,提高末端配送效率。

4智慧物流时代电子商务末端配送优化方案及运作流程

4.1优化方案

根据上述优化思路,智慧物流时代电子商务末端配送的优化方案是建立一个由智慧配送信息平台和共同配送中心共同构成的末端配送系统,以实现线上整合信息资源与线下整合实体资源的全面对接,最大程度地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

4.1.1智慧配送信息平台。智慧配送信息平台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让电商企业、物流公司、顾客等多方主体信息进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该平台通过对系统积累数据的分析、挖掘,为客户提供最优的配送方案。

利用物联网技术,智慧配送信息平台涵盖了车辆信息、交通信息、地理信息、订单信息、顾客信息及快递员信息等;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析、挖掘、协调、预测所存储数据,实现路径优化、可视化追踪、智慧分析等功能。而且智慧配送信息平台还提供了客户对快递员的评价功能。首先对所有快递员进行实名制验证,防止犯罪分子伪装成快递员从事犯罪活动,以保证顾客安全。其次,顾客可以从多方面对快递员进行评价,包括投诉事项、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最后,系统会定期对每个快递员进行审核和评估,利用奖惩制度来规范快递员的行为。

4.1.2共同配送中心。共同配送中心是对线下实体资源的整合,拥有完整的配套物流设施、设备和种类、数量众多的配送车辆,专业的作业人员,严谨的作业制度以及作业程序等。各物流公司将各自的包裹快递集中到特定区域内的共同配送中心,进行集中分拣、拼装、搬运和配送。通过共同配送中心集中资源,从而实现智能分拣、智能调度、配载以及路径优化、可视化追踪、智慧分析等功能。多个企业共同使用共同配送中心,能避免重复建设,极大提高物流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率,降低配送成本。

4.2运作流程

由智慧配送信息平台和共同配送中心共同构成的电子商务末端配送系统的具体运作流程如下:(1)各物流分拨中心将货物运送至共同配送中心,并将信息反馈到智慧配送信息平台。(2)智慧配送信息平台通过对存储的车辆、交通、地理、订单等信息,进行索引、抓取、处理、分析、整合等一系列智能化操作,制定出优化的末端配送计划。(3)根据制定的优化配送计划,共同配送中心对所有包裹快递集中智能分拣、调度车辆、车辆配载,进行共同配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同一位顾客在不同网站上购买的商品分拣一起,进行集合配送。(4)通过智慧配送信息平台的智能分析功能,在送货上门、智能快递柜和自助提货点三种模式中确定顾客最适合的末端配送模式,同时确定相应的送货时间段或末端配送网点。运用共同配送或者集合配送将包裹直接送达终端客户,或由客户到相应的配送网点自助取货。(5)通过终端客户签收、对快递员评价和物流服务进行评价和建议。相应的信息直接与智慧配送信息平台对接,再循环应用于下一批的配送。

智慧物流时代电子商务末端配送系统运作如图1所示:

4.3优势分析

由智慧配送信息平台和共同配送中心共同构成的电子商务末端配送系统具有以下赘鲇攀疲海1)结合共同配送,将多家企业联合起来,整合和优化网点资源、车辆资源、线路以及终端配送点等,减少甚至消除资源的重复浪费。(2)通过智能分拣可以实现组合配送,将同一个顾客的不同商品整合一起配送,提高配送效率的同时,能极大便利终端顾客。(3)能有效结合可视化追踪、快递员评价功能,极大提高顾客满意度。(4)结合路径优化、智慧分析,以及共同配送,能极大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末端配送成本。

5结论及展望

智慧物流时代,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由智慧配送信息平台和共同配送中心共同构成的电子商务末端配送系统,能优化现有电子商务末端配送的流程,实现末端配送资源的全面整合,从而降低末端配送成本,提高效率,提升顾客满意度。然而,该优化方案需要政府、各方物流公司和电商企业共同参与、协同合作,本文并没有对各方的协作方式、利益分配进行研究,未来可在这些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远远.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研究[J].学术论坛,2013(5):140-143.

[2]杨聚平,杨长春,姚宣霞.电商物流中“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4):16-22,32.

智能时代特点篇7

一、基本概念

1、何谓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对城市进行数字网络化管理,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管理服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同时“城市病”日趋显凸显,城市管理者们热切希望在保持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有效缓解“城市病”,并做了种种有益的尝试,构建“智慧城市”便是其中的主流思想。

人们对智慧城市的认识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总之,智慧不仅仅是智能。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的另一种说法,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综合这一理念的发展源流,以及对世界范围内区域信息化实践的总结,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

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综合集成法、网动全媒体融合通信终端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伴随网络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2、智慧城市特征

在iBm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智慧城市基本特征的界定是:全面物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等四方面。即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对接融合,政府、企业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城市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

《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强调智慧城市不仅强调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更强调以人为本、协同、开放、用户参与的创新2.0,将智慧城市定义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与生态,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塑造城市公共价值并为生活其间的每一位市民创造独特价值,实现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因此,智慧城市的四大特征被总结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亦有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应该体现在维也纳大学评价欧洲大中城市的六个指标,即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业、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等六个方面。

智慧城市包含着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应用)项目、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内容。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智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手段和驱动力,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项目是载体,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是目标。具体说来,智慧(应用)项目体现在: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食品系统、智慧药品系统、智慧环保、智慧水资源管理、智慧气象、智慧企业、智慧银行、智慧政府、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建筑、智慧楼宇、智慧油田、智慧农业等诸多方面。

二、探索与实践

1、国际方面探索

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

欧盟于2006年发起了欧洲LivingLab组织,它采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调动方方面面的“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机会。该组织还发起了欧洲智慧城市网络。LivingLab完全是以用户为中心,借助开放创新空间的打造帮助居民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应用服务提升生活质量,使人的需求在其间得到最大的尊重和满足。

瑞典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交通系统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交通拥挤非常严重,于是,瑞典当局在2006年初宣布征收“道路堵塞税”。在iBm公司的助力下,斯德哥尔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控制站,通过使用RFiD技术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机和先进的自由车流路边系统,自动识别进入市中心的车辆,自动向在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6:30到18:30之间进出市中心的注册车辆收税。通过收取“道路堵塞税”减少了车流,交通拥堵降低了25%,交通排队所需的时间下降50%,道路交通废气排放量减少了8%~14%,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

日本2009年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旨在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目前将目标聚焦在电子政务治理、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与人才培养三大公共事业领域。

韩国以网络为基础,打造绿色、数字化、无缝移动连接的生态、智慧型城市。通过整合公共通讯平台,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接入,消费者可以方便的开展远程教育、医疗、办理税务,还能实现家庭建筑能耗的智能化监控等。

新加坡2006年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通过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积极应用,将新加坡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际化城市。在电子政务、服务民生及泛在互联方面,新加坡成绩引人注目。其中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各种传感数据、运营信息及丰富的用户交互体验,为市民出行提供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FabLab(微观装配实验室)基于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应用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使人们即使在自己的家中也可随心所欲的设计和制造他们想象中的产品。

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的服务市民。

2、中国建设实践

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2013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再度公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又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此前公布的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已达193个。

2013年1月29日,由住建部组织召开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智慧城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城镇化战略部署的具体任务,也是扩大内需、启动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新要求,各省和试点城市要按照住建部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文件要求,切实、高效推进试点工作,在创建过程中,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监督和考核。

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并根据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扎扎实实稳步推进项目遴选、调查、放款等工作;试点城市所在省代表和试点城市代表表示,将按照国家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和规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有计划、按步骤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住建部是承担着城镇化推进任务的重要部门之一,在响应中央战略部署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创新手段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服务民生,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智慧城市(区、镇)应运而生,为此,住建部在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入手,提出并推动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其重要内容是从方法论高度重新认识城镇化发展和规划,智慧的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的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实现市民幸福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住建部表示,将高起点构架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高标准构建智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高规格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机制,高效率推进智慧城市的示范作用,通过试点探索、总结、提炼创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为进一步推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决定开展2013年试点申报工作。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做好试点城市申报的组织和推荐工作。

通知要求,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试点城市申报的组织和推荐工作。每个省限推荐两个试点(市、县、区、镇)。申报城市应在明确当地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分析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做好试点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工作,并编写申报书、发展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等申报材料。

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2.0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

建设部、工信部、科技部都有全国性的试点计划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除了建设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国家测绘局等部门也在研究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特色。

上海借助世博会之机,将全球“智慧城市”最新信息科技率先应用于世博园的安防、管理、服务、交通等各个环节,使世博园成为智慧城市“样板”。2009年12月,北京携手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正式签订“感知北京”合作协议,启动“感知北京”的示范工程建设。

“生态沈阳”。沈阳市人民政府与iBm公司及东北大学联合宣布成立的沈阳生态城市联合研究院,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态城市和谐规划、城乡水污染监管及饮水安全等重大课题,旨在为解决中国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难题开创一个新的思路和模式。“数字广东”。广东省希望通过打造“数字广东”,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经济变得更有效率”。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与iBm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将在智慧医疗、人才培养、电子商务、物流、水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智慧南京”。南京市提出了“智慧南京”构想,希望从交通、医疗和电力三方面入手,建设服务型政府。

台湾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台湾地区在2008年将“智慧台湾”作为发展政策主轴的重点,专门制定《i-236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以智慧小镇和智慧经贸园区为两个推动主轴,在安全防灾、医疗照护、节能永续、智慧便捷、舒适便利、农业休闲等六大领域开展智慧生活科技创新应用的服务示范。

台湾几个推动智慧城市重点,包括新北市、桃园县、新竹市,还有台北市等,都有相关的组织单位颁发的创新成果的奖项。台湾从北到南,到东部,选择十个重要的城市作为推动的重点。

新竹市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希望将新竹市打造成一个兼具科技创新、文化艺术、低碳绿能、生态休闲等特色的智慧联网科技城,因为新竹市有全球知名的科学园区。台湾的科技创新的成果,在新竹的科学园区在过去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像大家熟悉的台积电,都是从那边出来的。

新竹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现况及其规划,是希望结合各方的资源,聚焦共同场域、发展多元整合应用,规划明年加入全球十五大科技城联盟,它几个特点,包含智慧观光、智能交通、安全监控、节能与安全等等,是推的重点项目,预计会有好的成果,获选15大科技联盟之一。

在全球信息产业大会上,台北市智慧城市上的一些应用得到了首奖,台北市不管是市民还是访客都可以享受智慧城市的应用。比如带台湾公共汽车站等车可以知道什么时候下一班车来,也知道哪一班车什么时候可以到哪一站?智慧观光,从你在的地方可以知道这个附近有哪些重要的观光景点。看医生的时候也不需要排很长的队,我们可以做移动挂号,也可以告诉你什么时候去医院看医生。台湾最近在招标一个提案,建大型云端园区,除了促成一个比较大型的云端产业群聚以外,也包括在人才方面都是提案的重点。

台湾在智慧城市方面有很多进展,也有很多智慧城市方面的解决方案跟大家分享。智慧城市是大数据最好的应用,也是大数据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应用,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活的更好,进到下一个阶段的智慧生活。

大数据最重要的是借助大数据的分析带来更深一层的价值。难度越高价值越高。

三、瓶颈与展望

1、问题瓶颈

缺乏顶层设计。

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中,国内各城市必须清晰、冷静地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的利益尤其是智慧城市类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布局进行的各种宣传和公关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为了避免后期大量问题的爆发,政府需要在此事上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强大的免疫力。

但是,期望值过大,导致了部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以至于希望用几年时间就能够改变一个城市,甚至期望一个基础薄弱甚至连数字城市基础都不完全具备的城市也能迅速成为一个他们心目中的智慧城市,巨大的建设压力和投资风险潜藏在规划文件和口号的洪流中,尚未浮出水面。

缺乏有效数据和it基础成瓶颈。

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数据或没有准确的数据,这就使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缺少最基本的前提;中国城市的it基础建设还不完善。虽然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刚刚起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智慧城市离我们并不遥远。智慧城市需要通过广泛使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而缺乏有效数据和it基础将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两大制约因素。

智慧城市仍然挑战重重。

智慧城市理念为未来城市发展展现了一幅美好蓝图,我国众多城市纷纷展开智慧城市的研究规划,部分城市已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当前的发展规划,然而作为一种以科技为核心推动力的城市发展战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然面临着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应用模式、信息安全、体制机制等诸多困难和障碍。

到目前为止,在智慧城市的框架内还没有探索出一套统一的理论和标准体系,我国还没有完全掌握高端芯片和传感器新技术。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化还很低,各种应用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底层层面。我国应该充分利用智慧城市技术优势和先发机遇,尽快出台智慧城市的总体标准,为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整体性和基础性的指导意见与规范标准。

在全球智慧城市产业方兴未艾,尚未形成被广泛接受的统一产业技术规范的形势下,抢占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自主的产业技术标准和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是打造我国的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充分动员产学研用等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建立智慧城市产业联盟。

近日,神州数码、方正国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45家机构在京联合成立了中国首个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希望通过对智慧城市共性核心基础技术的研究与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标准、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带动重大应用示范,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转变。

2、趋势展望

随着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也将规范和推动国内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一些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当作数字城市的新包装,一些城市被企业营销牵着鼻子走,国内智慧城市虚火过旺和盲目贴标签的行为也广为诟病。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将在探索和指标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诸多误区和认识进行矫正和澄清。必须认识到,智慧城市引领的新型城市化是对传统城市发展的扬弃,它是低碳、智慧、幸福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是以人为本、质量提升和智慧发展的城市化。

智能时代特点篇8

一、多元智力的含义

从古希腊的先贤到当代的心理学家,人们对于智力的认识是随着对客观世界的逐步了解而愈发深入的过程。1983年,霍华德・加纳德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将智力定义为:“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在加德纳看来,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产生的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将这种能力分解为八个维度: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学智力、内省智力、空间智力、肢体一动觉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人际智力。

加纳德的多元智力观点与传统意义上强调思维力、记忆力、感知力、想象力的观点不同,在他的智力观点中,他更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能力。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存在分歧,因此智力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样化的。

二、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方法探索

受威斯康辛大学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的影响,以及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的熏陶,美国人一直重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加纳德在定义“智力”这个概念的时候,从解决问题、创造产品的角度出发,也是受制于美国的经济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思考问题的角度确实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的侧面反映了智力决定于文化环境的理论。以加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结合其他智力理论,智力决定于生物遗传,也决定于文化环境,在两者犬牙交错的状态中,任何人都必然存在着一系列尚未被挖掘的智力区域,如果给予良好的教育方法,这些人会通过学习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从教育的角度看,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时必须考虑学生在家庭、社会阶层、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

(一)树立智力平等的学生观

自法国大革命之后,人与人在法律、人格等各个方面都是平等的这种普世价值观念,席卷了整个世界,各个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也认同人人平等的观念。但是这个平等被大多数人理解为学生在人格尊严和享有教育资源方面的平等,对于学生智力的水平方面的平等,一致持怀疑态度。按照多元智力理论,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智力上的差别,其实是各个学生的智力在不同侧面出现的差异,而不能简单归结为学生在智力上存在高低之分。因为以多元智力为基础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树立平等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在智力上是平等的,其智力差别只是来源于八个智力维度的组合有所差别而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组织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发生质的改变,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二)树立个性化的教学观

在中国由工业化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原有的教育方式,尤其是高等教育中按照专业来界定学生技能与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机构,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变过去那种重视共性技能,忽视个性差异的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最根本特征就是不断创新,因此传统的批量式教育必须彻底转变为以学生的智力特点和个性心理为基础,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学生智力表现的不同形式设计差异性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途径方法、手段和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塑造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求教育主管机构和领导者改变传统的教育经济观念,改变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倡小班化教学、研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只有转变教学形式,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才能发现学生在不同智力维度上的差异,从而根据不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并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发展机会。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必须以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为基础。从小学到大学,传统的课程设置单一、呆板、落后,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以多元智力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根据八种智力的各种组合情况,设计一系列各具特色、符合各种智力组合的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又能够发挥个体智力优势,充分展现学生的潜能。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观

根据加德纳的智力理论,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不同智力组合的个体,他的发展具有整体性、差异性,根本不可能也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测评。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在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时,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人际关系、思想道德、兴趣、价值观等。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把对学生的评价放在真实的情景中。在评价方法上可以多样化,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布置不同的专题作业,建立个人学习档案等。在知识经济时代,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多样化的人才,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教师提高工作热情。

加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毕竟是一个尚未完善的理论,也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实践与发展的理论。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更依赖于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H.加纳德.智力的结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霍力岩,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智能时代特点篇9

我们经常会听到区块链技术的流行语,如“去中心化网络”“智能合约”等。有些人投资的时候,可能不会去关注项目的复杂细节,但不少成功的投资者对于“智能合约”等重要术语非常熟悉,对加密货币背后的具体技术理解透彻。

我们可以从智能合约的历史到智能合约的应用一一阐述。首先要提到的是,本文不涉及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主要是阐述智能合约的关键部分以及它对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的潜在重要性。

智能合约的历史在全面阐述什么是智能合约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它创建的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它的重要性。

1994年,计算机科学家和密码学家nickSzabo首次提出“智能合约”概念。它早于区块链概念的诞生。Szabo描述了什么是“以数字形式指定的一系列承诺,包括各方履行这些承诺的协议”。虽然有它的好处,但智能合约的想法一直未取得进展——主要是缺乏可以让它发挥出作用的区块链。

直到2008年,第一个加密货币比特币才出现,同时引入了现代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最初是以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出现的,各种区块链分叉导致发生很大的变化。智能合约在2008年依然无法融入比特币区块链网络,但在五年后,以太坊让它浮出水面。从此,涌现出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智能合约,其中以太坊智能合约使用最广。

智能合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94年,由nickSzabo提出,但直到2008年才出现采用智能合约所需的区块链技术,而最终于2013年,作为以太坊智能合约系统的一部分,智能合约首次出现。

什么是智能合约上面提到了历史背景,下面从多个角度继续探讨。智能合约是一种特殊协议,旨在提供、验证及执行合约。具体来说,智能合约是区块链被称之为“去中心化的”重要原因,它允许我们在不需要第三方的情况下,执行可追溯、不可逆转和安全的交易。

智能合约包含了有关交易的所有信息,只有在满足要求后才会执行结果操作。智能合约和传统纸质合约的区别在于智能合约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因此,代码本身解释了参与方的相关义务。

事实上,智能合约的参与方通常是互联网上的陌生人,受制于有约束力的数字化协议。本质上,智能合约是一个数字合约,除非满足要求,否则不会产生结果。

智能合约如何运作?很多区块链网络使用的智能合约功能类似于自动售货机。智能合约与自动售货机类比:如果你向自动售货机(类比分类账本)转入比特币或其他加密货币,一旦输入满足智能合约代码要求,它会自动执行双方约定的义务。

义务以“ifthen”形式写入代码,例如,“如果a完成任务1,那么,来自于B的付款会转给a。”通过这样的协议,智能合约允许各种资产交易,每个合约被复制和存储在分布式账本中。这样,所有信息都不能被篡改或破坏,数据加密确保参与者之间的完全匿名。

虽然智能合约只能与数字生态系统的资产一起使用,不过,很多应用程序正在积极探索数字货币之外的世界,试图连接“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

智能合约根据逻辑来编写和运作。只要满足输入要求,也就是说只要代码编写的要求被满足,合约中的义务将在安全和去信任的网络中得到执行。

编程语言和程序为了编写智能合约,你必须使用智能合约语言(SCL)。这些是直接编写智能合约或编译成智能合约的编程语言。Solidity是一种编写智能合约的编程语言,它在以太坊虚拟机上运行。它是一种面向合约的高级语言,其语法类似于JavaScript,主要针对以太坊eVm。

以太坊虚拟机(eVm)是以太坊上智能合约的运行环境。它实际上是完全隔离的,这意味着在eVm上运行的代码无法访问网络、文件系统和其他进程。智能合约对其他的智能合约的访问权也有限,在区块链网络上单独运作。

在以太坊网络上编写智能合约有三个主要步骤:

用以太坊高级语言编写

用eVm编译器编译成字节码

用以太坊客户端上传到区块链网络

对于智能合约和开源编码感兴趣的人,广为人知的资源之一是GitHub。这是开发人员托管软件代码的在线平台。你的每段代码会存在存储库中,存储库基本上是一个存储所有代码组件的文件夹。

很多人把其他人的存储库复制和粘贴到自己的账户中,然后进行微调整,变成自己的。通过搜索项目和存储库来浏览页面,可以帮你构建自己的项目。一旦找到你所需要的存储库,打开它并搜索内容,会包含大量有用代码的复杂内容。使用上述程序和资源,你也可以创建自己的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是用SCL编写的,以太坊智能合约功能归功于以太坊虚拟机。这是以太坊上智能合约的运行环境。

智能合约的优缺点就像任何其他新的系统协议一样,智能合约并不完美。使用智能合约有几个优点和缺点,包括更高的效率和缺乏监管。具体来说:

使用智能合约的一些主要优势包括在处理文档时的更高效率。这归功于它能够采用完全自动化的流程,不需要任何人为参与,只要满足智能合约代码所列出的要求即可。结果是,会节省时间,降低成本,交易更准确,且无法更改。

此外,智能合约去除任何第三方干扰,进一步增强了网络的去中心化。

另一方面,智能合约的使用也会产生不少问题。一些缺点包括:人为错误、完全实施有困难、不确定的法律状态。

虽然很多人把智能合约的不可逆转特性看作是它的主要好处,但也有人认为一旦出现问题无法修改。因为人类会犯错误,在创建智能合约时也一样,一些绑定协议可能包含错误,而它们是无法逆转的。

此外,智能合约只能使用数字资产,在连接现实资产和数字世界时会出现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智能合约缺乏法律监管,只受制于代码约定的义务。缺乏法律监管可能会导致一些用户对网络上交易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它很重要的话。

使用智能合约的优点是处理交易时效率更高,不可逆转,安全的交易以及全自动化流程。另外一个方面,缺点就是缺乏法律监管,人为的错误和实施有困难。

智能合约的应用智能合约已在各种区块链网络中得以实施,其中最重要和最受欢迎的依然是比特币和以太坊。虽然比特币网络以使用比特币执行交易闻名,它的协议也可以用来创建智能合约。比特币实际上提供的是一种编程语言,允许创建自定义智能合约,比如支付通道。

以太坊则是目前为止最引人注目的智能合约框架,因为它是专门为支持智能合约的使用创建的。用Solidity语言编程,以太坊智能合约框架有助于促进去中心化网络,便于用智能合约处理交易。

除了加密货币之外,在不同行业的也有用户场景,例如选举、供应链优化、电子商务中可有效利用智能合约。

因此,加密爱好者看到了最近智能合约的发展,它与区块链技术携手合作,致力于改变数字化世界。

智能合约可以用比特币和以太坊创建。各行各业可以从智能合约发展中受益,包括选举、供应链和电子商务等。

智能时代特点篇10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统一战线;智库建设;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3文件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17)01-00054-0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规划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当前,我国已经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期,党中央、国务院对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以及决策正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是在关键时期和重要阶段,越需要汇集众智、共谋发展。大变革的新时代已经发出了呼唤智库彰显能量的最强音,历史赋予智库的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随着2015年《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的印发,统一战线智库建设日益提上议事日程。特别是在党校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等已经初见规模的大好形势下,统一战线智库建设更加迫在眉睫。从这个意义上,深入探讨五大发展理念政策背景下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时代使命,全面分析在此政策背景下统战智库建设面临的历史C遇与时代挑战,并以实践品格来分析如何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新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五大发展理念与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时代使命

(一)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当代中国智库建设的灵魂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智库”概念。2014年10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进行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在2015年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和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都对智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深切期望。

作为解决中国当前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法,五大发展理念同样是当代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展路向和追求目标,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活的灵魂。特别是针对当前刚刚起步的统一战线智库建设而言,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南和标尺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只有做到创新发展,才能够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特色,提升我国的软实力;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只有做到协调发展,才能有效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保障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整体发展;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只有做到绿色发展,才能够构建健康和谐的智库生态,避免遁入形式主义等误区;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只有做到开放发展,才能够充分吸收我国其他智库建设和国外智库建设的最新成果,做到兼收并蓄、多元融合;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只有做到共享发展,才能保障智库建设的成果让社会分享,依托统一战线线广面长的特点,真正营造起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今天的中国已经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层面上展现了真正的大国风范,而在智库建设层面上,西方的话语霸权依旧强势,构建中国话语、传播中国声音仍然任重道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1],全面、科学的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离不开五大发展理念的有力导向,决定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统战智库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和发展着力点。因此,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二)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时代使命

对于智库建设来说,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汇聚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毫无疑问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依托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汇聚起强大的合力,是一项宏大而又十分有意义的工程。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征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不同问题及阻碍,这就需要切实发挥统一战线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强大功能。可以说,统一战线智库建设作为统战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具有强大的优势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时,统一战线具有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优势,有助于统战智库围绕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为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在治国理政中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社会主义学院作为统一战线的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和方针政策宣传基地,理应在统战智库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起统一战线的高端智库,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决策咨询队伍。因而,在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下,统一战线智库建设更应该以最大范围地调动人心、智慧和力量为己任,构建起富有特色的、有现实作用的新型智库模式,以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智库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宝作用。

二、五大发展理念政策背景下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一)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在五大发展理念政策背景下迎来发展新机遇

2015年1月,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在接见第十次全国社院院长会议代表时指出,希望社会主义学院围绕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特色,挖掘人才智力资源,开展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研究,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总结经验和规律,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培训水平。随后,她在云南调研时再一次强调:“统一战线具有智力密集、资源丰沛、协调关系等优势,要把优势发挥出来,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心聚力。统一战线汇集了大量专家学者和专业人才,是党和政府决策的重要智库。”[2]一年多来,统一战线各个领域认真贯彻落实孙春兰部长的讲话精神,以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精神,在智库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2016年7月20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工作的正式启动,标志着统战系统智库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当然,同党校智库、高校智库等比起来,统一战线的智库建设距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和要求仍然有较大差距。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一条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向,也为世界提供了颇为完善、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置于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统一战线智库建设拥有了一个更加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出现与介入,必然为统一战线智库的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自信、勇气和动力。

理念既是思路,也是方法。统一战线智库的兴起与建设仍然处在初期的尝试阶段,其前进的路向是光明的,但是可以借鉴的实践与方法仍然有限。如果简单地套用高校、党校等的做法,很容易丢失统一战线的优势和特色。因此,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在广泛吸收借鉴的基础上,还应该以砥砺创新的精神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以彰显优势。因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思路,我国的统一战线智库建设也应该以特色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思维方式,在方法论上充分做到思路创新,协调整合,绿色健康,对外开放,成果共享。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理论先置,进行中国当代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总体规划,必然要注重对五大关系领域的优势进行整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更好地打造专属于统战领域的特色新型智库。

(二)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在五大发展理念政策背景下面临发展新挑战

机遇与挑战总是相伴相生、如影随形的。因而,在为五大发展理念政策背景下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光明前景乐观展望的同时,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加冷静审慎的态度,充分考量统战智库即将面对的重重挑战。且不论已经初见成效的党校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等在内的其他智库将对统战智库形成强势的挤压,另一方面,统战智库自身的发展仍处于散乱的各自为战状态。智库建设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统一战线打造高端智库,必然要有一个明确的功能定位和顶层设计,对包括发展路向、发展目标、发展模式等进行前瞻性的全方位综合考虑。智库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同样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尤其是在中国智库建设整体缺乏有效经验的先置之下,如何找寻一个真正适合中国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发展范式,以真正发挥优势和彰显特色,无疑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理论话题。多元并立的发展格局下,统战智库建设如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导引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念更新,而更需要的是在方法论层面的全面革新。

当代中国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在于研究与运用、理论与实践的一定程度脱节。“竞争性不足和自主性欠缺”[3]的短板,在这些具体症候下被不断放大。拿来主义的应激性方式与中国具体国情的适应程度之间的矛盾,深刻影响着包括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智库建设在全球的方兴未艾确证了其发展的必要性,但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类型中,要充分考虑到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以建构起适合于本领域的富有现实意义的活的智库。尤其是在创新与开放理念的先导之下,如何做到统一战线智库与其他智库之间的协调发展与绿色发展,切实使智库建设的成果真正与整个统一战线、与全体人民共享,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必须承认,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与贯彻落实,为当代中国统一战线智库的起步与发展创设了一个更为自由、更有活力的时间与空间,但其预设的目标与衡量的标尺也将真正考验着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理论创新能力与实践探索能力。

三、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统一战线智库建设新发展

(一)以创新开放为引领,推动统一战线智库建设打造优势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创新是发展的思想灵魂和不竭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共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同样旗帜鲜明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5]啄昀矗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层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以此为对照,正在起步阶段的当代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同样必须以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决心,不断修正思路和方法,才能在中国新型智库建设中占据一席之地,也才能真正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人才聚集等特色和优势。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应该脚踏实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统一战线的基本组成和功能样态为重要基础。在现有条件下,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应该以社会主义学院为基地,大力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构建起基本的结构框架和体系,通过有序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升统一战线智库的研究能力和决策咨询能力,才能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持久广泛的力量支撑。

当然,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以我为主”,绝不意味着陷入“自我中心主义”的泥淖。对外开放对于统一战线智库建设而言同样是十分必要的。纵观国内外智库建设的发展现状,包括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等在内,都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它们的一系列经验和教训都是值得统一战线智库建设予以借鉴的,以此为凭借建构制度机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统战工作和党的科学民主决策。这也是统一战线智库真正实现专业化、多元化和开放化的必由之路。开放的理念先导之下,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同样不能简单地套用西方智库建设的基本经验或者我国其他智库已经获得的发展模式。拿来主义并非全盘照搬,而是应该有选择性的取舍,摆脱简单复读的思维惯性。

(二)以绿色协调为方向,推动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健康繁荣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绿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6]五大发展理念中强调的绿色发展,是一种对优美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以往只看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式的拨乱反正,更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因应五大发展理念的新时局,将绿色发展作为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重要路向便成了理所应当。绿色健康的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应该是焕发着人文生态的鲜明精神标记的,应该是强调和谐统一的。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绝非一时之计,而应长久谋划。要实现这样的长久健康发展,就必须明确特色、科学管理,建立包括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创新激励等在内的机制保障。人才资源是支撑智库建设最重要的核心资源。这就意味着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必须组建一支政治坚定、专业突出、大胆探索的人才队伍,在平台、经费、培训、办公条件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才能实现统一战线智库的稳步持续发展,增强其生命力和竞争力。

统一战线智库建设的健康繁荣除了依托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外,还需要从整体协调的角度来整合资源。五大发展理念强调的协调发展,致力于解决发展的结构失衡问题。就当代中国统一战线智库建设而言,同样要解决好与其他智库之间的合作共赢。这就需要统一战线智库切实认清发展形势,集中力量补短板,才能不断拓展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整体发展而言,不同类型之间的对话与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对话本身即是双方独特性意义的空间敞开,也体现了不同类型之间必然的相通性。整合优势的前提在于双方构建优势,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统一战线智库建设起步较晚的劣势,可以通过“直通车”[7]的政策输入快捷、咨询方式多样、民意基础广泛等优势予以补齐。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应该聚焦统战应用研究,才能够在智库建设的浪潮中勇立潮头、长风破浪,着力提升协调性和平衡性。

(三)以平等共享为目标,推动统一战线智库建设“顶天立地”[8]

针对发展的目的和意义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行了明确说明:“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9]这就意味着发展绝非局限于自身,而应具有战略眼光和全局视野。一个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终极目标。五大发展理念所强调的共享发展的理念,除了蕴含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之外,还强化了与世界共享发展思路、发展成果惠及全人类的全新维度。身负重大时代使命的统一战线智库建设同样,不能落入小打小闹、哗众取宠的误区,而应该以智库报告、资政内参、舆论宣传等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社会竞争力。否则,统一战线智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丧失了。高高在上绝对不是智库应有的发展姿态,空中楼阁也不是智库建设的应有之义,空洞的发展躯壳更是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背道而驰。统一战线智库建设既要高瞻远瞩,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形势,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也要深入实际生活,搞好调查研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切实转化成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才能真正做到“顶天立地”。

要实现平等共享的目标诉求,就必须做到统一战线智库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构建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良好局面。统一战线的智库建设一定要突出统一战线的特色,与统一战线工作紧密相连,以应用型研究做好服务,逐步形成强大的社会辐射面和影响力。要走入问}、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选择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一批有质量、有效益、有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并提升成果的实践转化率,尽可能地发挥统一战线智库研究的社会效益。统一战线本身即是统一战线智库的源泉,更应该成为智库成果的受益者,让统一战线成员和整个社会共享智库发展的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持久而广泛的理论支撑和力量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昌智.深刻领会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质[eB/oL].(2015-11-16),http://.cn/2015/1116/408674.shtml.

[2]孙春兰.统一战线要在服务大局中彰显优势[n].人民日报,2015-04-18(4).

[3]朱旭峰、韩万渠.中国智库建设:基于国际比较的三个维度[J].开放导报,2014(4).

[4]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

[6]任理轩.坚持绿色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三[n].人民日报,2015-12-22(7).

[7]罗宇凡.凝心聚力,不断谱写服务“四个全面”的新篇章――党的十以来统一战线工作创新发展[n].人民日报,2015-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