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安全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7:34

政治安全内涵篇1

关键词:高校 治安综合治理 内涵建设

随着高校教学科研的日益发展和管理工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拓展,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与日俱增,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日趋复杂,安全保卫工作的范围不仅仅包括人身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等基本安全,还包括教学安全、行政安全、产业安全等发展安全。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多方面的基本安全,而且要关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发展安全,只有这样,学校才可能有办学的安全,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

1.高校治安综合治理的内涵

1.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和意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和预防犯罪,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从本质上说,就是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堵塞导致违法犯罪的漏洞,不断减少和消除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基层广大群众和实际工作者创造的丰富经验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新形势下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的新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新路子,是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方针,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工程和基础工程[1]。

1.2高校治安综合治理的内涵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党和国家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思想的提出,最早是基于在“”中教育事业和社会秩序遭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导致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试图寻求根治之策。、教育部、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八家单位联合于1979年6月19日提交中央的《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显示:在当时刑事案件的作案人员中,青少年犯案所占比重,大中城市为百分之七八十,农村为百分之六七十。犯案情况包括偷摸扒窃、打架斗殴、耍流氓、拦路抢劫、妇女、行凶杀人、结伙为非,等等。1982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政法工作的指示》中再次指出:“为了争取治安状况根本好转,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全党动手,认真落实‘综合治理’的方针。”并强调:“加强青少年教育,是搞好‘综合治理’的中心环节。”

199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后,原国家教委于1992年6月23日下发了《关于做好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全国各级各类大中小学开展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八个方面的工作内容。《意见》特别强调:“高等院校要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及保卫、宣传、后勤、学生工作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设立相应的办事机构,负责提出本单位综合治理的具体意见并组织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2000年7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关于深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依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保持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维护学校稳定,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意见》要求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认真落实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齐抓共管,加强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设,全力维护好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的治安秩序,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可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渊源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一党的执政手段在高校的延伸和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校治安综合治理的内涵可以概述为: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就是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学校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教育和创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为抓手,建立健全预防、发现、控制和处置治安隐患能力,保持良好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维护学校稳定。

2.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内涵建设

政治安全内涵篇2

1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特点

与其他行业类似,煤炭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同样以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盈利为基本目的。在过去数十年中,煤炭行业逐渐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过渡,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盈利都已经获得诸多成绩,但思想政治工作却处于徘徊不前境地。从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现状来看,其工作特点主要存在以下诸多方面:

1.1特殊性

众所周知,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危险,各种隐患同样需要不断排查。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带有特殊性特点,除却基本的思想意识之外,同样应该向企业职工宣传安全生产意识。

1.2社会性

煤炭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大部分都属于国有企业。从这方面而言,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带有强烈的社会性特点,社会职能非常突出。这就要求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与国家社会发展相互结合,体现其社会责任,发扬爱国主义。

1.3人文性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样需要紧跟时展形势,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尊重企业职工主体,从思想道德层面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1.4多元性

煤炭企业职工来源复杂,文化背景、年龄经历、思维方式、工作年限等多元化特征非常显著,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会面临各种难题,需要针对不同的职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此,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多元性特征非常凸出。

1.5艰巨性

煤炭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位置非常重要,再加上煤炭资源自身紧缺型,导致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则更加艰巨,工作效果要求更好,不仅仅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升职工素质,还必须在煤炭企业发展低谷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1.6先进性

科学技术的持续更新使得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样需要摒弃传统工作模式,与现代科技相互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已经成为诸多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企业职工素质的重要方式,先进性特点一览无余。

2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企业职工思想意识同样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倾向。对煤炭企业而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2.1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煤炭企业属于高危产业,工作环境非常特殊,危险性较高。为确保企业职工人身安全,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别注意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例如煤炭企业的管理部门对本企业的职工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常识的宣传,强化企业职工安全生产意识,确保企业职工能够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生产,消除安全隐患威胁。因此,只有从思想层面提升企业职工安全意识,才能够在实际工作实践过程中减少乃至避免危险发生,确保职工能够安全生产,保障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

2.2思想政治工作为煤炭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

国内大部分煤炭企业都属于国有企业,这直接决定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性特点非常强烈。与此同时,煤炭企业的支柱性特点又决定其顺利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直接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由此,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满足国家政治需求,同时为煤炭企业政治宣传奠定基础。为此,煤炭企业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紧跟党和国家政治主张,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煤炭企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2.3思想政治工作为煤炭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诸多煤炭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企业文化是煤炭企业多年发展沉淀下来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力量。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同样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企业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企业职工对企业的热爱之情,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提高企业职工文化素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煤炭企业内部会逐渐形成学习型组织,提升企业职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奠定重要的群众基础。

2.4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了煤炭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市场竞争力

煤炭企业的发展潜力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其一为企业内部凝聚力,主要是指煤炭企业的自身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其二则是企业外部市场的竞争力,主要是指煤炭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落实,能够直接提升煤炭企业这两方面的竞争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有效缓解乃至化解企业内部出现的分歧和矛盾,促进企业职工之间相互信任,和谐相处,团结奋斗,为煤炭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内部环境,提升煤炭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在此基础之上,企业职工为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不断奋斗,从而促进煤炭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直接提升煤炭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2.5思想政治工作塑造了煤炭企业的精神内涵

煤炭企业精神内涵主要是指企业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和群体意识,是能够激发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是企业文化品牌和自身形象的重要标志,更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煤炭企业利用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这种精神存在价值,帮助煤炭企业逐渐树立完善、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明确煤炭企业经营目标,提升企业职工责任意识,最终塑造煤炭企业更加完善的精神内涵。

3结论

总之,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性,人文性,社会性,复杂性,艰巨性,先进性等特点,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对煤炭企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提升了煤炭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了煤炭企业的竞争力,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强大的思想动力。在日后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煤炭企业管理部门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化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涵,促进煤炭企业文化建设,为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保障和群众基础。

作者:陈杰单位:霍州煤电集团汾河焦煤公司

参考文献:

政治安全内涵篇3

一、公路养护工作。   

分局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做好辖区国省道、重点县道(升级省道)与桥梁的全面养护及安全管理工作。

(一)做好日常养护工作,提高公路服务水平。分局积极组织各中心道班开展公路预防性养护和日常保养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所辖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完成春运保畅,安徽省文明县城创建、全省秋收秋种现场会、国家环保验收等道路保畅保洁任务。

(二)重视桥涵管养,确保安全畅通。分局积极主动做好桥涵经常性检查养护工作,检查过程中发现桥涵锥护坡出现的松动、灰缝脱落问题,立即用水泥砂浆进行勾缝处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路政管理工作。

(一)提高执法水平,推进依法行政。为维护好行业形象,加强路政队伍建设,分局把“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作为管理目标。

   (二)加强内业管理,规范内业资料。在硬件投入的同时也抓紧软件资料的整理工作,资料整理严格按照国检要求逐条对照,建立健全图、文、簿,路政内业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三)以“三线三边”治理为契机,加大路域环境整治。对沿线的高炮广告、加水洗车点、摆摊设点、乱堆乱放等现象进行专项治理,使所管辖的路段基本达到路面畅通无障碍、路容路貌有一个彻底的改观,达到畅、洁、美的管理目标。

 (四)加强路政宣传月活动。宣传材料涉及《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有效地增强了群众爱路护路意识和遵守公路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为整治路域环境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安全生产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分局加强对安全生产检查、道路与桥涵安全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各类安全隐患进行登记,下发安全整改通知书,建立安全隐患台帐,归档管理,以备查验。

政治安全内涵篇4

一、肯定成绩,进一步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

2008年冬以来的两年,是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史上不平凡的两年,各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打了一场漂亮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翻身仗,取得了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兴修的最好成绩,开创了农田治涝的新局面。

(一)规划制定比较科学。我市地势低洼平坦,“水多为患、水少为忧”的问题十分突出,1998年以来,年均涝灾面积300万亩左右。认真分析受灾原因,既有客观水情因素,更重要的是水利设施失修毁坏严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田间排灌系统已基本毁坏殆尽,毛细血管严重堵塞,排涝能力不足。市委、市政府安排水利部门组织全市40多名水利技术人员,走访群众、乡村干部和农民土专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近十年的受灾情况进行科学分析,经反复论证,编制了《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恢复性工程规划(2009年~2011年)》,决定从2008年冬开始,集全市之力,利用3年时间疏通中小沟、治理地头沟、恢复田间沟,配套管涵桥,全面治理全市322万亩易涝农田,从源头上改变“大沟无水小沟满,小沟无水田里淹”的状况。现在看来,这个规划是科学的,是切合我市实际的。去年我们在总结第一年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三个不动摇、两个适当调整”的要求,即治理目标不动摇,治理重点不动摇,治理标准不动摇;适当调整治理面,相对加强治理片;适当调整治理沟,相对加强疏通大中沟,形成治一片成一片,畅通一片的水利网络。根据这个原则,各地对当年度的实施意见进行充实完善,使确定的目标更加符合实际。萧县、埇桥区党委、政府每年都及早谋划,组织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认真调研,制定出台实施意见。

(二)资金筹措比较有方。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探索以政府以奖代补资金为引导、受益群众投资投劳为主体、社会各界投资捐助为辅助、国家项目投资为带动的多元化投资新机制。前两年,全市共投入8.5亿元,相当于2008年实施治涝前二十年的总和。一是政府稳定投入。市政府两年拿出66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县区桥涵配套进行奖补;各县区从产粮产油大县奖励资金中,按照每亩不少于50元的标准投入水利兴修。砀山县对中沟工程由县政府统一租赁40台大型机械开挖,配套工程由县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多干多补。两年来,各县区财政共投入1.1亿元,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带动了社会各界大量资金投入水利兴修。二是整合项目资金。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复垦、财政补贴小农水、扶贫开发、标准良田建设等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统一规划、统筹使用,集中用于治理低洼易涝农田,共整合项目资金3.6亿元,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由单一投入向整体投入转变。三是全面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组织农民群众筹资筹劳。各地紧紧抓住“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政策机遇,财政、水利等部门大力配合,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共筹集资金2.86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四是大力吸引社会投资。通过以土换资、以水换资和拍卖、承包、租赁大沟堤防使用权等方式筹集资金。泗县草沟镇通过以土换资、拍卖大沟堤防等方式筹集资金200万元用于治涝工程。各地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大户投资兴建水利工程,积极鼓励农民群众投资兴建自身承包地的田间配套小桥涵。全市通过这种渠道共筹集资金0.87亿元。

(三)推进措施比较有力。一是指导督查到位。市及县区分别成立了党政主要负责人任政委、指挥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市委李宏鸣书记亲自深入田间地头,检查指导,现场解决问题;市长吴旭军多次听取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市四大班子相关负责同志牵头,成立五个包扶工作组;市纪委和市委组织部各一名负责同志带队,成立两个督查组;市水利局由班子成员带队,成立五个驻县区技术指导组,配合包扶工作组,指导县区水利冬修各项具体工作。各县区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深入一线,靠前指挥。这种强有力的领导机制,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二是组织发动到位。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了有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分管县区长、乡镇党委书记及市、县区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大会。各县区也分别召开了相应的大会。各地还通过调度会、现场会、督查会等方式,层层发动,不断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水利兴修的积极性,逐步将农田治涝推向高潮。三是舆论宣传到位。《拂晓报》、市县区电台、电视台开设了水利兴修专栏、“乡镇书记、乡镇长水利兴修专访栏目”,市农建指挥部连续下发通报、专报和简报,形成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强大舆论声势。四是考核奖惩到位。市委、市政府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考核评比与财政资金奖补、项目安排、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考核挂钩。各县区也出台一系列针对乡镇、县直包扶单位的奖惩制度。任务完成好的乡镇,还在河道、大沟治理等项目上优先安排;不好的,取消当年评优资格和相关项目安排。

(四)治理效果比较明显。两年来,各县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党动员,全民发动,精心组织,真抓实干,共完成土方10136万立方米,相当于过去10年的总量,完成易涝农田治理面积225万亩;新建、恢复桥涵157663座,相当于过去20年配套的总量;完成大沟129条,中沟1644条,小沟22682条,田间沟、地头沟83649条,新打、恢复机井7722眼,村塘345面,维修涵闸46座。尤其是以大沟为单元的集中连片治理成效更加显著,全市共兴修治理片192个,做到了排灌结合,旱涝兼治。灵璧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桥涵配套建设作为重点,每年县财政专项安排1000多万元资金用于桥涵配套建设,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质检、统一验收”的“五统一”办法,很受农民群众欢迎。在去冬今春抗旱保苗中,各地治理后的沟渠发挥了蓄水、引水作用,抗旱效果明显。治理过的低洼地,汛期没有出现内涝积水现象,两年治理的恢复性工程充分发挥了抗旱、排涝作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农田治涝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个别地方干部群众对农田水利恢复性治理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消极思想和畏难情绪,工作主动性不强,组织不力,农田水利建设进展不大。二是工程标准不高。一些地方没有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标准进行施工建设,工程标准存在随意性。部分沟渠断面不够尺寸、沟边坡过陡、沟底高低不平,部分桥涵违规用空心砖砌筑挡土墙,涵管口径偏小等。三是桥涵配套不够。个别县区、乡镇没有按照规划数量配套桥涵,前期土方工程量很大,后期桥涵配套不到位,“欠账”不少。四是长效管护机制没有建立。两年来,全市兴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恢复性工程,这是举全市之力、全民之力,靠各级政府节俭硬挤出的有限财政资金,靠群众积攒硬拿出的有限资金才建成的,这是多么的不易,但各地至今没有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建后无人过问,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地方沟渠、桥涵等工程前面建好,后面就被填堵、耕种。这些都要引起各地、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今冬明春的水利冬修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把握重点任务,切实做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各项工作

今冬明春主要任务是,治理97万亩易涝农田,全面完成三年治涝规划。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着力完成土方工程任务。今年全市要完成土石方3211万立方米,这一任务已分解到各个县区。各地要对照目标,将任务分解到乡镇、村组和各项具体工程。现在正是大干水利兴修的黄金季节。各地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立即行动起来,集中人力、集中机械,倒排工期,迅速掀起水利冬修热潮。总的要求是:11月下旬宣传发动,大造声势;12月在全市开展“水利兴修突击月”活动,年底前基本完成土方工程任务。

(二)着力抓好桥涵配套。“见效不见效,关键看配套”。各地要认真对照三年治涝规划的要求,突出抓好田间灌排沟渠的配套建设,在完成今年配套桥涵任务的同时,把前两年桥涵建设的“欠账”一并补上。市、县区水利部门要安排技术人员深入工地,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从桥涵配套工程定位着手,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镇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共同参与,力求做到桥涵定位准确,既能满足规划要求,又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要全面推行统一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技术力量较强的有资质企业施工。要制定完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及时解决工程质量标准问题,确保建成一处、达标一处。

(三)着力抓好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最近,市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全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意见,对恢复性设施产权定位、管护职责、工作机制等提出明确要求。各地要把管护工作作为农田水利恢复性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建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新模式,创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工作考核机制,认真研究制定沟渠桥涵闸、塘坝、灌排站、机井等设施管理办法,确保农田水利工程持续发挥效益。要推广埇桥区支河乡为每村聘请一名农民水管员的做法,解决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平时没人管的难题,形成一套管理制度,真正建立起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的长效机制。

(四)坚持多渠道加大投入。各地要继续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自愿投入为主体、整合项目资金为带动、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要保持财政持续稳定投入。市政府将继续安排330万元专项资金,对获得水利兴修一、二、三名的县区,分别奖励100万元、80万元和50万元,用于配套桥涵建设。各县区要充分利用好新增产粮、产油大县补贴资金,相对集中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每亩投入不少于50元。二要规范用好项目资金。今年泗县、灵璧、埇桥、萧县均被省列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砀山县为专项工程县,总投资将达到4400万元。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金,原则上应用于桥涵配套建设。要本着“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分别管理、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分散于财政、国土、发展改革、扶贫等部门的项目资金,重点用于低洼易涝农田治理。三要充分利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市、县区财政、水利、农业部门要大力配合,广泛宣传,深入发动,按照“谁主动、支持谁”的要求,实行差别化补助和奖励政策,引导群众积极投资筹劳开展水利兴修。四是积极吸引民间资金。要充分调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入、谁所有”的原则,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经营管理权等多种形式,实行“以土换资”、“以水换资”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五)严格考核奖惩。要继续全面推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标责任制,强化目标考评,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把水利兴修与财政资金奖补、项目安排、基层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及个人考核挂钩。市政府将继续开展水利兴修评比,今年度的考核评比将对治涝规划三年的完成情况进行总体考核,兑现奖励。对于任务完成好的县区,市政府还将在河道、大沟治理项目的争取上给予优先安排。各县区也要层层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把今冬明春水利兴修成效列为岗位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干部个人考核挂钩,强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

(六)搞好协作服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在农建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职责,主动高效地提供政策、技术、资金等服务。水利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加强技术指导;新闻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良好氛围;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要协助乡镇、村做好恢复农田排水沟渠及配套工程的用地工作,切实把原有的公共用地管理好、利用好;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按规划实施好农田治理工程。各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工作。

三、统筹抓好当前农业农村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继续抓好抗旱保苗工作。10月份秋种以来,全市持续五十多天无有效降雨,在田农作物旱情迅速加剧,尤其是埇桥区、灵璧县、泗县南部地区旱情较重。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抗旱保苗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进一步发动群众,迅速掀起抗旱保苗热潮。要精心调度水源,把抗旱用水送到大沟、中沟、田头沟,积极淘洗机井,为农民开展科学抗旱提供水源。气象部门要抓住有利天气形势,及时组织人工增雨作业。要搞好墒情监测、农资市场监管,提供农机、电力、柴油等必要的物资和资金保障及抗旱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营造舆论氛围,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为抗旱保苗做好服务。

(二)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目前已进入冬令时节,是困难群众特别是受灾地区的群众需要帮助的关键时期。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组织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灾区,摸底排查,对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等困难群体,予以重点救助。要多渠道筹集救灾资金和各种生活物资,积极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切实安排好城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确保不出任何问题。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进一步加强救灾款物的管理,严明纪律,严格审批程序,确保“专款专用、重点使用”。

(三)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目前已进入动物疫病高发期。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情绪和侥幸心理,进一步落实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防控责任制,严格疫情报告制度,规范应急处置措施。当前重点是抓好冬季集中免疫,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确保12月上旬全面完成。

(四)精心组织好植树造林工作。全市今冬明春植树造林的任务是:人工造林11万亩,其中长防林国债项目2万亩、农发项目0.26万亩,退耕还林专项规划造林0.36万亩。一是抓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主要是长防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重点项目4.9万亩,这些项目国家无偿投资1997万元,各地要精心组织,认真完成任务。二是建设合徐高速公路绿色长廊。省政府要求合徐高速公路两侧50米建设高标准绿色长廊,并给予适当补贴。埇桥区、萧县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实施。三是全面提升农田林网建设水平。要加大汴河以南地区宜林荒地造林力度,加快推进汴河以北平原区农田林网建设,每县区要重点抓好3~5个5000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林网综合治理片示范点,全面提升我市农田林网建设水平。四是积极开展整地打穴工作。各地要抓住当前晴好天气和农闲的有利时机,组织劳力和机械,集中时间,保证质量,力争春节前完成任务。五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近一段时间,天气异常干燥,是森林火灾高发期。各地要进一步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野外火源管理,特别是皇藏峪、大方寺、老海寺、夹沟林场等重点防火单位要确保不发生火情。

政治安全内涵篇5

关键词: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53-03

国家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90”后大学生是我国建设的新鲜血液,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状况对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笔者对“90”后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现状开展了调查与分析。

1概念界定

《国家安全学》对“国家安全”概念的解释:“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

而以国家安全意识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的并不太多,不同学者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其中,罗迪对国家安全意识的概念如此界定:是人们对国家安全问题的情感态度、认知以及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具备的观念意识的总和,是世界观、道德观、政治观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具体体现。

综合这些文献资料,结合现实,本文笔者认为国家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的态度与认知,及其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防范意识、行动意识、法律意识、学习意识的集合。国家安全意识的内涵很丰富,包括对国家安全问题的概念理解、事实认知、形势判断、价值取向及主观预期等。

2调查对象与方法说明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问卷调查选取了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重庆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川渝两地六所高校的800名“90”后大学生,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18份,有效问卷716份,有效回收率为8975%。调查对象中,男生487人,女生229人;党员105人,团员608人,群众3人。访谈调查选取了30位学生来进行。基于国家安全的内涵,多元文化背景与中日中美多方局势复杂化的现实,我们从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的理解、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对目前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对我国国家安全存在的威胁的认识,对维护国家安全影响因素的认识,对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防范意识、学习意识、法制意识、行动意识等方面来开展现实调查,将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与当前严峻的政治局势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与探讨。

3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调查结果

3.1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知

调查中,96.79%的学生都选择了国家安全非常重要,关系到国家与人民的生死存亡,有2.93%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有0.28%的学生认为只在战争年代重要,在和平年代无所谓,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3.2对国家安全的理解

学生对国家安全概念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就是国家完整,国家利益不受到侵犯。对于国家安全的内涵,有69%的学生认为国家安全包括了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各个方面,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已经认识到在当今日益复杂、多元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国家安全内涵已不仅仅是政治与军事安全,国家安全涵盖到涉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同时,有31%的学生对其内涵的认识只针对其中的几个方面,认为国家安全只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环境安全等几个方面,这说明部分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内涵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对于国家安全内涵的各个要素哪个方面最重要,有25%的学生选择了军事安全,有21%的学生选择了政治安全,17%的学生选择了经济安全,有15%的学生选择了文化安全,有6%的学生选择了科技安全,8%的学生选择了信息安全,8%的学生选择了环境安全。

由图2可见,对于国家安全内涵的各个方面,学生关注度最高的依然是军事安全,其次是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紧随其后,而信息安全、环境安全、科技安全则相对靠后。

3.3对目前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与认识

对目前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有480人选择了B项“面临一定的威胁,但还是比较安全”,占总人数的67%,有122人选择“不太安全,形势复杂”,占总人数的17%,另外,分别有57人选择a和D,即“很安全,形势乐观”和“很不安全,时刻面临各种威胁”,各占总人数比例的8%,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国家安全形势能够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同时,对国家安全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对我国所处的复杂形势和面临的威胁有一定担心,但也仍有少部分学生对安全形势过于乐观。笔者在访谈中,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少部分学生对于安全形势缺乏必要的了解与思考,有个别学生表示:即使是在问题引发中日局势日渐紧张的阶段,我国国家安全也不必担心。

此外,在我国所处的安全威胁方面,问卷调查中该题目为多项选择题,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在学生眼中所看到的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安全威胁,634名学生选择了军事安全,541名学生选择了政治安全,448名学生选择了经济安全,392名学生选择了环境安全。

而选择文化安全、科技安全和信息安全三种安全威胁的学生则相对较少,319人选择文化安全,256人选择科技安全,207人选择信息安全。这反映出大学生对于我国所面临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的安全威胁有着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中日局势日益紧张的阶段,学生对军事安全威胁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在访谈中,不少学生都谈到,最关心也最担忧的是所面临的军事安全威胁。对于经济安全和环境安全这两种非传统安全威胁也较为关注,但是,对于文化安全、科技安全及信息安全威胁则关注度较低。

此外,“近年来在我国非常流行的日韩影视作品、服饰、饮食文化,对我国国家安全是否有影响”,有33%学生认为肯定有影响,有50%认为可能有一定影响,但不至于产生根本性的威胁,17%的学生认为完全不用担心,不会有影响。对于文化安全、科技安全及信息安全威胁的具体内容理解不够全面与深入。

3.4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3.4.1责任意识

在“大学生是否有责任主动维护国家安全”的问题上,98.3%的学生都表示维护国家安全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为国家安全贡献绵薄之力,只有1.7%的学生认为维护国家安全离自己很遥远,维护国家安全应该是政府部门、国家安全机关的责任。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

3.4.2忧患意识

从前面图3可知,92%的学生都认识到我国目前面临有安全威胁,绝大部分学生对国家安全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对我国所处的复杂形势和面临的威胁有一定担心。

3.4.3防范意识

调查中,有49.1%的学生认为自己身边并不存在威胁国家安全的行为,11.4%的学生认为身边存在威胁国家安全的行为,39.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有可能存在威胁国家安全的行为。而有33.3%的学生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威胁国家安全的事件,事件集中在反日游行的事件、等组织发送的反动言论信件、势力的一些宣传等。41.67%的学生曾经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收到过组织等敌对势力的反华言论,收到过这些言论宣传的学生,大部分对这些别有用心的言论持“看看并不会影响自己”的态度,并且,部分学生在此题目上表现出曾收到反动言论,但在上一题中却认为自己没有遇到过威胁国家安全的事件,说明警惕性不高。

对于这种言论的危害,有16.8%的学生认识到组织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进行反华宣传等对我国国家安全会造成严重危害,有58.3%的学生认为可能对我国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有16%的学生认为不会有危害,另有89%的学生则选择了“不清楚”。以上这些,表现出当前大学生对于我国国家安全的防范意识还较为欠缺,对身边可能存在的国家安全隐患,防范意识很不够。

3.4.4法制意识

我国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制度保障相对缺乏,只有《宪法》、《国防法》、《国家安全法》涉及国家安全。调查中,有28%的学生表示没听说过《国家安全法》,57%的学生表示只是听说过,但并不清楚这一法律的内容,这说明大学生对于相关法律规定的了解知之甚少,关于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薄弱。

3.4.5行动意识

关于“如果你遇到威胁国家安全的事件,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26%的学生选择了“应该立即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21%的学生选择了“立即报告学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39%的学生选择了“应该报告,但不知道怎么做,找谁报告”,13%的学生选择了“知道该报告,但怕被报复,所以就不敢报告”,1%的学生选择“找自己信任的人商量再做决定”。

对于“如果你遇到不明身份的人在公众场所(如公交车)进行反动言论宣传,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15%的学生选择了“立即站出来制止”,38%的学生选择了“报警,请公安部门处理”,25%的学生选择了“置之不理,自己离开”,22%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怎么办,原地观望”。

由以上两项结果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知道应该采取行动,具有一定的行动意识,但是对于具体行动方面则较为茫然。

3.4.6学习意识

关于目前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现状,大学生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87.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国家安全知识及意识方面需要加强,愿意学习。25%的学生则认为目前所在高校没有开展国家安全意识教育,75%的学生表示目前自己所在高校的教育已经包含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而认为“学校教育已经包含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学生对教育现状的评价,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由上图可见,仅有7%的学生认为已经做得很好,32%的学生选择良好,37%的学生选择一般,16%的学生选择较差,另有8%的学生则选择了极差。这反映出目前学生对高校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满意度较低。

此外,有6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专门开设课程来进行,2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并且,学生对教育形式也提出了很多建议。

4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进行了分析总结,总的来讲,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亟待重视并加以改善的问题。对于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4.1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着正确的认识,并有较强的责任意识

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都有着正确的认识,能够将国家安全与国家、人民的生死存亡紧密联系,并且,能够认识到在当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家安全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同时,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维护国家安全都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愿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绵薄之力。

4.2大学生对我国国家安全现阶段形势有着客观、正确的判断,同时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国家安全形势基本上都有客观、正确的判断,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局势盲目乐观,认识不够深入与全面。而且,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4.3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内涵及我国面临的各种威胁理解不够全面与深刻,欠缺必要的防范意识

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内涵的理解基本正确,但部分学生表现出局限性与片面性。在中日局势日趋紧张的现阶段,学生对军事安全威胁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对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视程度高,而对于文化、科技、信息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我国所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认识不够全面与深刻。同时,由于“90”后大学生的特点,加之教育引导不够,大学生的国家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欠缺。

4.4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较为薄弱,行动意识较模糊

大学生对于已有的国家安全相关法律制度知之甚少,对于应有的法制建设缺乏思考,这说明他们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制意识薄弱。而他们有爱国热情,希望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力量,有一定的行动意识,知道应该为维护安全努力,但在具体的行动内容上不知所措,行动意识较模糊。

4.5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及其维护的相关知识有较强的学习意识

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目前学习的途径单一,效果不好,他们支持专门开设课程开展学习,针对国家安全知识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诸多建议,也希望从中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与能力,这说明他们对于国家安全及其维护的相关知识有较强的学习意识。

4.6高校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亟待加强

多元化文化背景、多元化价值观、高速发展又日益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安全问题本身的敏感性、复杂性,使“90”后大学生在国家安全问题上表现出有热情关注却又无所适从的矛盾,也存在诸多的困惑。调查结果反映出目前高校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形势不容乐观,学生满意度低。这说明高校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亟待加强。

参考文献

[1]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政治安全内涵篇6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行政效能;政府审计效能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政府审计监督制度自1982年恢复以来,经历近30年的发展,其工作覆盖面的广度和深度逐渐扩大,工作水平逐渐提高,并逐渐完成了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绩效审计的转变,更有效地履行了政府审计的监督职责,为中央政府部门各项财政预算的执行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在看到政府审计工作业绩的同时,同样应认清其不足之处。审计队伍在扩大、工作水准在提高、审计准则日趋完善,为何审计问题仍旧屡审屡犯?始于2003年的“审计风暴”,为何会受到社会公众迫切的关注?审计职能到底发挥到了何种程度?这些问题一直值得人们反思。如何解决这些疑问?关键点就在于运用新的视角来提高对审计的认知,深化对审计职能的理解,通过强化审计职能来解决审计问题屡审屡犯等痼疾。鉴于此,本文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重新定位政府审计的功效与职能,力争通过全新的角度解析政府审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高政府审计效能。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审计效能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效能内涵

新公共管理理论从经济学理性角度出发,要求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委托――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加以运用,以追求“3e”(economy经济性、efficiency效率性、effectiveness效果性)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改革政治体制以来,作为一种所谓“重塑政府”或“再造公共部门”运动,已迅速席卷全世界,并逐渐发展成为大多数国家改革政府管理模式的主流方式。在新公共管理理念下,政治改革必然涉及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职能的重新划分。每一个国家都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权力,如果说立法权的价值是民主与科学,司法权的价值是公正,那么行政权的价值就是公平与效率。因此,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出发,改革政府管理模式目的就是要彰显行政权价值,即公平与效率,以实现国家的行政职能;为实现行政权价值,“3e”就成为政府改革过程当中所要考虑到的基本目标。因此,我们将“3e”与职能的综合内涵称为“效能”,即效能是衡量工作的尺度,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是衡量“效”的内容或者依据,“3e”的综合水准体现的正是“效”,而职能的履行程度衡量是“能”。

(二)行政效能与政府审计效能

政府效能亦称“行政效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为实现行政目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发挥功能的程度及其产生效率、效益、效果的综合体现。政府效能要彰显政府职能的发挥程度,并且以效率、效益、效果三维视角作为衡量其程度的指标;政府效能是行政建设的关键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机关的主观能动性,处理好绩效考评与其他评估的关系,解决好办事效率和程序的统一问题。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定位政府审计机关职责,体现审计在国家民主法治、改革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政府审计应首先要提高自身工作的效率、效果及效益,完善审计职能的发挥,加强政府审计部门效能的建设;其次,从建立服务型政府和高效能政府的层面,通过执行各项审计任务,加强监督、评价,提供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从而深刻地揭示被审计单位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促进体制、机制以及公共管理水平的完善。

三、新公共管理理念下政府审计效能内涵解析

(一)政府审计效能的“效”

1.审计效率与经济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审计机关应当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这是首次在法律层面,对审计工作效率作出明确规定。该条款对政府审计机关认真履行审计职责,不断规范审计行为,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

从时间角度来讲,审计效率是指为完成某单项或某期间的审计工作任务,审计组所耗费的有效工作时间;从成本角度来讲,审计效率是指为完成某单项或某期间的审计工作任务,审计组所耗费的资金成本数额;从过程角度来讲,审计效率是指为完成某单项或某期间的审计工作任务,审计组所执行的有效审计程序。时间、成本、过程三个概念视角下的审计效率内涵,三者之间有一点共性即追求“合理有效地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程度”,无论是对一般亦或重要的审计活动而言,都需要注重效率性。因此,审计效率,在本质上是个相对概念,是针对审计工作时所体现出的效率的衡量。鉴于不同审计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及相同审计工作任务在执行时间、地域上的差异性,审计效率的衡量应区别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特性、审计业务的性质以及审计时机,选择相对比较,而不是绝对比较,因此,审计效率的高低以最低值作为评价指标,不可能有最高的审计效率作为统一标准,审计效率的高低应引入“效率区间”的概念,就是说在此区间内审计工作体现的效率水准皆应得到认可。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构建政府审计效率衡量区间指标体系,并逐步评价、改进以适应审计环境变化的需要。

经济性是指组织经营活动过程当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经济性主要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和使用过程当中成本节约的水平和程度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审计经济性是一个与审计效率相对应的概念,呈现相反的状态,在资金成本视角下的审计效率,经济性关注投入(成本或资源)单一层面,而效率性关注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两个层面,可见,为了更准确、全面地评价审计工作,应将经济性与效率性二者结合在一起综合分析评价。

2.审计效果

审计效果是对审计结果或审计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衡量。

按照供给需求理论,衡量审计效果可以通过“审计工作是否已经满足各利益主体(主要是政府、纳税主体、投资者)的需要”来评价;按照受托责任理论,衡量审计效果就是“评价政府审计机关是否已经妥善完成公共受托责任”;按照经济监督理论,衡量审计效果就是“评价其是否已达到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目标”。按照免疫系统理论,政府审计是国家的免疫系统,发挥着预防、预警、揭示、抵御和建设性功能,功能的履行程度,即是对政府审计效果的衡量。

(二)政府审计效能的“能”

审计效能的“能”是指职能、功能,是审计本身固有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体现审计本质属性的内在功能。

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提出:“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维护国家安全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国家安全涵盖了国家经济安全、民生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等诸多领域。维护国家安全,审计责无旁贷。政府审计要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于审计工作始终,真正发挥好政府审计的职能作用。

1.经济职能

在学术界,关于审计职能的研究成果中,存在着单一职能论与多职能论的观点,而在审计职能的演化研究中,存在审计职能一成不变与逐步变化的观点。尽管,对于审计发挥何种单一或多重职能看法不同,但是对于审计具有经济职能本身并没有疑义,而且,多数学者认为政府审计主要体现经济监督职能、社会审计主要体现经济鉴证职能、内部审计体现经济评价职能,三者共同构建成审计体系,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各司其职,泾渭分明地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国家审计,在宏观方面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良影响与危机转嫁,最终从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免疫力方面,保证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在微观方面,它又关系到政府体制的稳健运作与对公司的治理,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2.政治职能

从政治学视角来看,政府审计服务于国家政权建设,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其作为一种维护公共利益的政治工具,以政治立场与视角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国家职能相适应的一种权利,而审计监督之所以属于政治范畴,关键就是审计监督本身及其所反映的种种问题实质就是“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

我国于1982年,在宪法中明确实行审计监督制度,这一点无疑使审计工作具有宪法实践性质,将审计的地位给予法的肯定。从宪法和法律的视角来看,审计是一种专门制约与监督权力的权力,比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充分发挥监察、审计部门的作用,将其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党的十六大指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要发挥司法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从受托责任角度看,审计是对政府公共部门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独立检查权。在现代国家中,政府公共部门受托管理和运用国家或公共资源,其管理和运用公共资源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需要通过独立的审计监督给予检查和证明。

综上所述,审计的政治职能包含三方面,即政治制约、政治监督、政治检查,而结合政治学思考审计问题,树立正确的审计政治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审计问题与现象的能力和方法,可以对审计监督本质及审计职能有个清晰、全面的认知。

3.法治职能

政府审计是依法审计,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国家审计是宪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就为审计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审计要维护国家法律的严肃性,使国家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财经领域的法规得以贯彻落实,在维护和促进法制建设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二是要以法律法规作为审计工作的标准和依据。审计就是要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违法必究,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发展。

依据审计法,审计机关代表政府每年要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工作;审计结果要向社会公告。这实际上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监督,而是体现人大意志和纳税人意志的法治活动。从国家审计的本质来说,监督只是手段,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才是目的。审计工作的开展是以《宪法》为根本依据,以《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为核心内容,以审计准则等规章为执业标准的审计法律规范体系,中国审计工作基本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履行法治职能。

综合而论,政府审计具备三效与三能,三效是审计工作层面,三能是审计职能层面,审计工作的三效水准促进审计职能的践行,而审计职能的定位规划审计工作的目标领域;政府审计通过执行经济监督履行政治监督职能,政治职能的履行促进法治职能的发挥,政治与法治职能是构建执行经济职能的前提与保障。

【参考文献】

[1]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杨肃昌,肖泽忠.中国国家审计体制问题实证调查与理论辨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陶忠美.加强审计管理提升审计效能[J].现代金融,2007(10).

政治安全内涵篇7

关键词:老舍;《茶馆》;主题先行;人物类型化;政治意图

一、主题先行与多义内涵的缺失

老舍的创作一向是有明确目的的,他曾明确提出,《茶馆》的目的就是通过把小人物“集合到一个小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从而“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信息”,“葬送三个时代”。[1]由于主题先行,《茶馆》的人物与情节是根据主题设计的。这种创作方式,固然可以方便在一种明确的主题下进行素材的收集与整理,从未在既定的框架结构内进行情节人物的刻画与事件的展开,然而也必然会带来“一种结局”,即单一的主题指向。埋葬旧时代,从而侧面展现只有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能拯救人民,成为了《茶馆》的单一主题。诚然,《茶馆》同样展现了人在旧社会的生存困境,人性的淳厚与丑恶,以及老北京的社会风情,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摆脱单一主题的局限。从这个意义来说,全剧的结局处,作为主人公的王利发不得不死,因为只有死掉,才会更深刻地揭露这个“吃人”的旧社会,从而深化全剧的主题。

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其内涵的丰富性是作为经典性的一个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衡量标准。因为其多义的内涵,可以跨越时空和阅读群体,从而在任何的时间节点处,由不同的阅读人群,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文本内涵,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经验与内心感悟。许多经典作品都具有主题多义性,比如歌德的《浮士德》与曹雪芹的《红楼梦》。主题的含混性往往成为经典作品的普遍特征。而对于《茶馆》来说,单一的主题指向与多义内涵的缺失,导致其不可避免地陷入历史语境的局限中,当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主题丧失历史语境之后,作品也就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力。因此当我们在当代语境中更多地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个体生命与人的生存困境时,这种对旧社会的揭露和潜在的“社会主义救中国”的主题便丧失了活力与阐释的空间,这也是当下的《茶馆》研究更多地去探讨语言、结构、人物刻画、创作历史以及话剧舞台艺术,而很少涉及主题内涵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人物类型化与人物情节的不协调

老舍对话剧中的类型化人物有着自觉的美学追求,在《茶馆》中塑造了一系列“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他们的命运”[2]的类型化人物,七十多个人物在小小的茶馆里展现了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扁平人物的“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不论他们何时登场,都极易辨识”,“他们事后很容易被读者记牢。”[3]这与传统的人物刻画以及当时的审美要求和舞台效果都是相符合的。创造这些类型化人物,一方面是老舍话剧创作的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类型化人物的单一命运为全剧的主题服务,因此类型化人物是在主题先行制约下最佳的艺术选择。当代语境下,人物内涵的丰富性和多义性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复杂的人物形象更有利于表现人在生存中所面临的困境,从而寄托作者的丰富的思想,增加情节展开的多种可能性。而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刻画,使得《茶馆》的艺术效果在当代遇到了另一个困境。

由于人物的类型化塑造,在人物的性格上缺乏发展,人物的命运安排也显得过于简单。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下,人物的性格难免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与发展,然而在全剧中,人物的性格发生变化的却少之又少。以常四爷为例,作为贯穿全剧始终的人物,常四爷从第一幕的旗人开始便以一种耿直的性格出现,然而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其性格却始终没有发生任何明显的变化,只是看到了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压迫。这种性格表现上的缺乏削弱了人物在话剧中的个体生命力,而单纯地代表了一个封建社会自食其力的旗人在旧社会中必然走向灭亡的传声筒。而对于小宋恩子、小吴祥子、小二德子等人子承父业的出现,固然是为了方便观众的观看以及故事的承接性,同时表明了民国时期的社会与清末一样都是吃人的旧社会,然而缺乏必要的区别,显得过于简单。在人物的命运安排上,好人死,坏人活,从而证明旧社会是没有出路的安排显得刻意。在既定主题下依照这种安排,常四爷、秦仲义、王利发作为三种类型化人物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常四爷代表着封建社会的好人,秦仲义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王利发则代表着安分守己的市井平民,而这三类人在旧社会都会被“吃掉”,从而从侧面表现主题,这使得全剧从人物内涵到情节结构都显得单一化。这些都损害了《茶馆》的艺术性和多义性。

在人物刻画上,有些人物为了突出主题的需要,在刻画上显得前后不尽一致。以李三为例,在第一幕中,李三劝阻老大爷进茶馆,同时给老大爷倒茶聊天,体现了一种下层人民之间的人情味。然而在第二幕中,李三的人物刻画与第一幕中没有任何关联性,而变成了一个揭露“新社会”的黑暗和改良主义必然走向失败的命运以及人民生活的艰辛的传声筒,单纯为了这一幕而设置的“新人物”,从而割裂了人物自身与艺术的完整性。而在情节上,有些原本可以丰富内涵的情节因为单一主题的需要而没有充分展开,留下遗憾。

三、政治意图明确的创作倾向

建国后,老舍一直抱着极大的政治热情进行创作。目睹了旧社会太多阴暗面的老舍,在建国后积极歌颂新社会,他曾高呼“我无法不手舞足蹈地想去歌颂今天”,[4]要“用比较短的时间,随时写出作品,歌颂新人新事”[5]。正是在这种极大的政治热情之下,老舍选择了话剧这一具有极强教育功能的形式,积极改造自己的文学创作,投身于每一次文学运动中。在1950年出了《方珍珠》和《龙须沟》,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揭露了旧社会,歌颂了新社会,在1953年为了配合“三五反”斗争而写出了《春华秋实》,1955年写了《青年突击队》,同年为了配合“肃反”运动而写了《西望长安》。解放后老舍共创作了二十三个剧本,全部都是在一种政治意图明确的创作倾向下完成的。其中既包括《红大院》、《女店员》等歌颂,写新社会面貌的剧作,也包括《茶馆》、《神拳》等写旧社会历史的剧作。相较而言,前者的政治意图和目的更加强烈,而后者的政治目的则显得相对潜在化。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励下,《茶馆》应运而生。《茶馆》产生于《秦氏三兄弟》第一幕第二场的“茶馆”,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建议下,最终以“茶馆”为主线重新写了新的剧本《茶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茶馆》是一部具有非政治目的的话剧,恰恰相反,这部剧同样是在一种明确的政治意图下创作的。首先“双百方针”是一项坚定的阶级政策,是以政治形态为前提和原则的,因此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创作的作品同样会带有鲜明的政治烙印。而作为《茶馆》的孕育者,《秦氏三兄弟》是一个为了配合中国现代史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作品。尽管这部作品最终被放弃,但它反映出老舍这一段时期话剧创作的政治热情与政治倾向。老舍自己也表示,“甚至连最善于应付的茶馆老掌柜也被逼得上吊,什么都完了,只盼着八路军来解放”[6],表明了鲜明的政治态度。

在当代语境中,重视个体思想与个体体验,强调还原历史真实重新回到人们关注的焦点,政治性在当代被看作是创作的牢笼。《茶馆》中所具有的政治倾向性无疑制约着老舍创作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正是在这种倾向的主导下,《茶馆》采取了主题先行的创作方法以及为鲜明突出主题而使用的人物类型化的艺术手法。对于《茶馆》而言,原本可以有更加多义的文学内涵,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及更加丰富的情节结构,但“倾向性挤压了丰富性,清晰性挤掉了多面性,谴责性取代了原始性,理性化代替了感情性”[7],使得《茶馆》最终指向了单一内涵,艺术性上也显示出不足与缺憾。因此,政治意图明确的创作倾向,正是导致《茶馆》在重新阅读时陷入当代困境的内在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2]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剧本》1958(5).

[3](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冯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58页.

[4]老舍:《茶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21-22页.

[5]老舍:《十年笔墨》,《老舍文集(第十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510页.

政治安全内涵篇8

1992年初,中央军委张震副主席批示:“陈奇涵是老同志,老上将,应予立传,请总参、总政办理。”据此,有关部门于1995年成立了《陈奇涵传》编写组。编写组访问了几十位老将军、老干部,在军委档案馆、中央档案馆和江西省档案馆查阅了数百件档案和文献资料,阅读了许多老同志写的回忆录,了解到了陈奇涵许多鲜为人知的革命事迹,受到很深的教育。今年是陈奇涵将军诞辰110周年。笔者是当年《陈奇涵传》编写组组长,特撰此文,以缅怀将军的历史功绩,激励人们用先辈的革命精神来建设和谐社会和美好家园。

人民的资深将军

1955年,人民开始实行军衔制度,陈奇涵被授予上将军衔。第一批被授予上将的共57人。按照军衔评定条例,资历和战功是评定军衔的主要条件。按照陈奇涵资历、战功和能力,授予他上将军衔完全是合理的。在授衔之前,特派汪东兴到陈奇涵家里看望,代表向陈奇涵表示慰问。

陈奇涵是江西兴国县坝南村人,1897年生。赣州府中学堂毕业后,投笔从戎,入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学习。历任赣军排长、连长、代营长。期间,他追随孙中山,先后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和镇压商团叛乱的战斗。1925年初进入黄埔军校任教,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陈奇涵历任学生队长、连长、政治大队长,少校军衔。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学校,有不少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我军进过黄埔的开国将帅中,绝大多数是学生,只有4人是军事教官,足见陈奇涵资历之深。1925年,陈奇涵率黄埔学生队两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1926年夏,奉党的指示,陈奇涵带领黄埔军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一批赣籍共产党员回到江西,在兴国等县建立党组织,在赣南、赣东开展工农运动,广泛传播革命火种。1927年初,党派创办军官教育团,任团长,陈奇涵任参谋长、党总支书记。因还担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工作繁忙,军官教育团的日常事务多由陈奇涵主持。军官教育团是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重要部队之一。在起义之前,中央军委与南昌的电讯来往都是经过陈奇涵之手。八一起义失败后,陈奇涵返回兴国,领导创建赣南革命根据地和地方革命武装,为、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向赣南进军,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央苏区时期,陈奇涵历任赣南特委军事部长、赣西南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红三军参谋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参谋长、江西军区参谋长。当时,红三军军长是黄公略,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是、政委是聂荣臻、政治部主任是,江西军区司令员是、政委是李富春。在、的统一领导下,陈奇涵协助他们指挥所属部队开展反“围剿”战争,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曾受重伤。1934年10月,陈奇涵随中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后,历任陕甘支队随营学校校长、红十五军团参谋长,参与指挥红十五军团东征和西征战斗。抗日战争时期,陈奇涵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相当于八路军的旅长,统率5个团的兵力,保卫黄河,守卫陕甘宁边区的东北大门。后来调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司令、防空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参谋长。江西解放以后,担任江西军区第一任司令员。当时的江西军区是二级军区,为兵团级。1954年出任军事法院院长,直属中央军委,后又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在党内,陈奇涵是1925年2月入党的老党员,那时全国仅有党员994人。他是中共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在党内连任四届中央委员的人并不多。他还是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副主席王震说:“陈老跟随、朱总司令、近半个世纪,是我们党内、军内功绩很高、受人尊敬的老同志。”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澜涛说:陈奇涵同志“治军有方,功勋卓著,是我们党内最老的同志之一”。曾任国家粮食部副部长的邓飞(兴国籍)曾对笔者说过:“我们兴国的几十个将军和许多老干部,基本上都是陈奇涵带出来参加革命的。”

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代表旗帜

中共九大是在“”期间的1969年召开的。当时,许多老同志,甚至一些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都被排斥在外。但没有忘记陈奇涵的历史功绩。在审阅九大代表的名单时,发现没有陈奇涵的名字,立即亲笔批示:“陈奇涵同志似宜考虑。”在选举中央委员时,又在会上介绍陈奇涵,称赞他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代表旗帜”,并诙谐地谈起陈奇涵在兴国请他吃“四星望月”的情景。

1929年4月,第一次来到兴国,活动了十多天,生活十分艰苦,天天吃盐水煮豆子,让陈奇涵十分过意不去。有一天,兴国县革命委员会的肖芳全从河里捞到一条大草鱼,陈奇涵就决意请吃米粉鱼。他们在一张八仙桌上中间摆了一只蒸笼,里面是米粉蒸鱼,周围摆了四只瓷盘:一盘花生米,一盘笋炒肉,一盘雪豆,一盘炒鸡蛋。入席后,陈奇涵请尝尝粉蒸鱼。尝了一块,又鲜又辣又香,正合他的口胃,便情不自禁地夸奖说:“粉蒸鱼好吃,好得很!”又问:“这一道菜叫什么名字?”陈奇涵笑着回答:“这米粉鱼是我们农村普普通通的一道菜,您看叫什么名字好?”用筷子指着蒸笼,比划着说:“你们看,这是一个大的团园月嘛!”他又指到四只盘子说:“这是四颗星星。”“四个小盘子转着大蒸笼,就像星星围着月亮,我看就叫“四星望月”好不好?”大家齐声叫“好!好!”还意味深长地说:“如今,农民们日日夜夜盼望打土豪,分田地,也像众星星望月亮一样望了不知多少年。”陈奇涵认为的比喻很恰当,便说:“四星望月,道出了我们民众的心声。”

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陈奇涵跟随南征北战,与、等革命领袖接触很多,深得他们的信任。陈奇涵在黄埔军校任教时,就结识了,对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远见卓识十分佩服。1929年初和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向赣南进军时,陈奇涵就在兴国筹集了大批的食品和银元,作好了迎接朱毛红军的准备。率红四军第三纵队到兴国,陈奇涵安排住在潋江书院的文昌宫。他向汇报兴国党组织的工作,并请在群众大会上讲话,使兴国的工农群众很快就发动起来了。在兴国修改了《井冈山土地法》,制定了党史上有名的兴国县《土地法》。这个《土地法》把井冈山时实行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的农民耕种使用”。强调:“这是一个原则的改正。”为了贯彻兴国县《土地法》,等在潋江书院办了一期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由主讲,陈奇涵、肖华、胡灿等人参加了学习。这批人后来都成为了创造兴国模范县的骨干力量。随后,为他们起草了《兴国县革命委员会政纲》。离开兴国时,陈奇涵亲自护送,一直送到宁都青塘才作别。说:“贺子珍还在兴国,我们不久会回来。”此后,又给陈奇涵来信,指示他要在土地斗争中,掌握好对富农的政策,发展游击战争,巩固革命政权。陈奇涵是赣南特委的军事部长兼兴、桥、宁、永行动委员会书记,积极贯彻制定的《政纲》,指挥地方部队和兴国、于都、宁都、永丰等四县边区革命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敌人的武装“进剿”。与此同时,陈奇涵领导兴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掀起了发展生产、支援红军的高潮。兴国全县23万人口中,就有8万多人参加红军。多次表扬兴国,赞扬兴国是模范县,“创造了第一等工作”。1930年,陈奇涵协助曾山指挥十万工农,配合、率领的红一方面军,打下了吉安城,并成立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此后,陈奇涵便转入正规红军工作。在任校长、任政委的红军第三分校,陈奇涵任教育长,培养了许多高素质的军事干部,有不少人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在反“围剿”战争中,还在陈奇涵家的坝南村开过军事会议,由陈奇涵负责会议安排和安全保卫工作。1934年7月17日,同是受到排挤和打击的和陈奇涵,冒着酷暑,脚穿麻布草鞋,到长胜县铲田区作社会调查,住在区政府的一所破旧的祠堂里。现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展出了当年交饭钱的收据:“7月18日,主席一行四人,照章交来食宿费大洋一元八角。经手人陈奇涵。”从这张小小的收条可以看出俩人情谊很深。宋时轮上将曾说:“陈奇涵同志最可贵的地方有三点:第一,大革命失败后,坚持做党的工作。正如说的,陈奇涵是一个地方领袖,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代表旗帜。第二,他自始至终没有犯过方针、原则性的错误,在苏区反对立三路线、王明路线,没有搞盲动,没有搞烧杀政策,而是讲斗争艺术,实践证明,陈奇涵的做法是对的。第三,在党内斗争中,陈奇涵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不搞两面派,因此受到大家的尊重。”

一名骁勇的战将

陈奇涵戎马一生,经历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还参加过孙中山镇压商团叛乱的战斗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可谓身经百战。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曾赞誉他为“华夏名将”。笔者在一份档案登记表里面,看到他填写的参加或者参与指挥过的战役战斗很多,写得密密麻麻。他最后一句写道: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一些意见被采纳。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陈奇涵军事造诣很高,足智多谋。他大部分时间都是担任参谋长,献计献策很多。但他是一个很谦虚的人,不会说哪些战斗是因为采纳了他的意见而取得胜利的。然而,很多人都知道,他在担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时,曾多次指挥部队在黄河边和日本人作战,打退了敌人的侵犯,保卫了延安的安全。他后来总结出的“半渡而击”和“主动出击”的战术和河防战斗经验(将敌人击败于航渡之中,或将敌人击败于登陆之际),被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推广,并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表。江西解放初期,土匪猖獗,严重影响社会安定。陈奇涵是江西军区司令员,又是江西剿匪的总指挥,率全省军民共歼灭土匪55892人。其中,翠微峰战斗,仅以牺牲30人的代价,歼灭了敌人2300余人,创造了山地剿匪攻坚战的范例,受到了华中军区的嘉奖。不久,翠微峰战斗就被拍成电影《翠岗红旗》,在全国上演。时任第四十八军军长的贺晋年将军对我们说:“翠微峰战斗紧张激烈,陈奇涵司令员签发了《江西军区关于翠微峰战斗的批示电》。他在南昌坐镇,命我在第一线直接指挥。”。

新中国军法工作的奠基人

建国后,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开始,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军事法院,统一管理全军军事审判工作。基于陈奇涵资历深、威望高、廉明公正、懂得军法,任命陈奇涵为军事法院院长。军事法院是个机构小、规格高的单位,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他上任以后,一切白手起家,从头做起。他从法院的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入手,着重考虑法院的工作方针、任务、内容、方式等重大问题,并向中央军委写出书面报告。他根据军委在他递交的报告上所作的“制法为主,习法为次”的批示,为开创军法工作新局面殚精竭虑。首先是确立体制,建全系统,在全军设立中国人民军事法院和一级、二级、三级军事法院(分别设在大军区、军、师级单位)的军事审判机构体系,调1200名有一定政治文化水平的营、团以上干部进军法战线。其次,他主持制定和修改《中国人民各级军事法院暂行组织条例》、《中国人民军事刑罚暂行条例》、《中国人民各级军事法院暂行审判程序与审判办法》,这是我军军法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我国军法工作的法制化和正规化奠定了基础。再次,他强调依法办事、照章行事、军法从事,提出合法、及时、准确办案的三原则,切实防止错判,尽量减少偏差,做到全军不出冤案。同时,他十分注意加强部队的法纪教育,主张把法律交给全军官兵,使人人懂法,个个用法。他还派出袁光少将等九名军法官,参加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工作,并给予精心指导。他们在沈阳和太原先后审判了45名日本战犯,贯彻了我国政府对他们宽大为怀的政策,做出了公正的判决,在日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获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这些日本战犯回到日本,绝大多数成为中日友好的使者。陈奇涵为我国军法工作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是我国有史以来军法战线上惟一的上将。

人格高尚,风范长存

陈奇涵的一生,是革命一生,战斗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事业。但他却谦虚地说:“我对自己几十年来总的评价是,无能事,而能无事。”按笔者的理解,“无能事”,是他的自谦,“而能无事”,则是他的巨大贡献。他为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立定“解黎民于倒悬,救民族于水火”的志向,投笔从戎,随部参加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加入共产党以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为了革命,他家房子被反动派烧了,牺牲了几位亲人。在复杂的党内斗争中,他自己也受到打击和诬陷,但革命意志从未动摇。革命成功以后,他淡泊名利,不贪图享受。他曾以诗言志:“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人类齐解放,攘攘与熙熙。”申报军衔时,他自报“中将”。他在军衔表上写道:“中国革命在党和的正确领导下,奋斗二十余年,今天已经胜利成功了。对我来说,个人的地位高低和得失是一个非常渺小的问题。”不久,他又准备功成身退。1957年,他60岁的时候,就主动向中央要求退下来,并推荐钟汉华中将接班。

政治安全内涵篇9

关键词:和谐世界;内涵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20402

1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

“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经历了2005年首次提出,并于同年在联合国大会的阐发,2006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继续阐发,到十七大和十报告的总结和深化等过程。和谐世界的主张第一次提出是在2005年4月的亚非峰会。在该会议上,同志指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同年7月,同志出访俄罗斯,“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9月,同志在联合国总部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的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同志说:联合国是成立的60年来,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当今世界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然而世界的两大问题,即和平和发展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志说,我们应该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坚持积极稳妥,推进联合国改革。其实,以上“四个坚持”既是对和谐世界内涵的解释,也是为如何实现提供了指导方针和突破口。

2006年8月,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提出四个“致力于”:第一,要致力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第二,要致力于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促进世界普遍繁荣;第三,要致力于倡导世界多样性;第四,要致力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

2007年10月,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并提出:在政治上应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经济上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多样性,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012年11月8日,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发生深刻而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世界仍不安宁。历史昭示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同志在报告中还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思路和实现途径:即同大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权利,站在第三世界一边;通过多边外交,如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国际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推进公共外交、人文外加、政党外交和民间团体外交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

2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内涵

“和谐世界”理念是同志提出,并一步步阐发的。从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两次会议即中共十七大、十,具体表述来归纳总结“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提出,“和谐世界”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公平正义”为特征;经济上主张合作共赢,实现普遍发展与共同繁荣,以“共同繁荣“为特征;安全上倡导“新安全观”,建立和平稳定的世界,以“持久和平”为特征;文化上倡导放包容,尊重文明多样性,实现文明的兼容并蓄,以尊重“文明多样性”为特征;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地球家园,以“共同责任”为特征。

在党的十上,同志进一步阐发“和谐世界”内涵: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所谓平等互信,是从国际政治方面出发,要求各国相互信任,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应该一律平等,建设民主化的国际关系;所谓的“包容互鉴”,就是呼吁各国尤其是西方霸权国家,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的多样化,不要鼓吹所谓“普世价值”。因为西方国家鼓吹的民主、自由、人权和发展道路,他是在特定国情、历史发展道路和文化传统下形成的,不可能简单机械地被第三世界国家复制和翻版。所谓的“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所谓的“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是指要打破旧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立基于公平和正义基础上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和谐世界”理念下的国际行为体。国际行为体即国际社会交往的主体,也就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定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民族国家一直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然而,为了解决世界和平问题成立了第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国联的基础上,二战后成立联合国,成为当今世界最权威、影响力最大的国际组织。据统计在1909年时政府间国际组织仅有37个,到了1989年达到4000多个,2005年攀升至7000多个。国际组织的数量近几十年呈几何级数增长。除联合国之外,欧盟、东盟、非盟、独联体、阿拉伯联盟、G8、G20、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和平与发展、非传统安全等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和谐外交”的主体是国家和国际组织。中国政府认为,各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发达国家和大国对世界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应当负起更大的责任。中国政府特别强调联合国体系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联合国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任何未经联合国许可的行为都是不可以接受的,安理会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专门机构,其权威也应当得到切实的维护。但是,联合国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提高效率,增强权威。联合国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可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推动改革尽可能多出成果。改革应该重点推动联合国加大在发展领域的投入,致力于维护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增进广大会员国团结。

“和谐世界”理念下的国际规则和机制。充分尊重《联合国》精神,让联合国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机构和平台,利用和平手段,平等解决国际争端。不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联合国大会、常任理事会、国际法院、国际原子能机构、维和机制等是国家间解决国际争端的合法平台,也有利于解决国家间不容易解决的争端。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坚持不懈的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建设公正、合理的“和谐世界”,需要各国人民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不以大欺小、不恃强凌弱,需要共同努力应该努力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方面,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并逐渐演变为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后来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解决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源于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对于不平等国家间关系的自身认识和实践,具有弱势国家对国家秩序的反抗性质,得到了与中国具有同等经历和发展现状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支持和赞誉。

“和谐世界”理念的价值诉求。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和主要目标是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和普遍繁荣。所谓的持久和平就是依靠和平与合作消除国际行为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坚决制止任何形式的战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无视国际法准则、单边使用武力,努力消除暴力犯罪。所谓的普遍繁荣就是努力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逐步消除南方集团和北方集团的差别,消灭贫困,增进各国人民的基本人权和福利,使各国人民共同地享受人类文明的进步果实。

“和谐外交”的重点领域是非传统安全。所谓的非传统安全是与传统安全相对的一个概念。所谓的传统安全指的是在军事安全及政治领域,属于高级政治领域,而非传统安全指的经济安全、文化安全、恐怖主义、跨国犯罪、贫困问题、粮食安全等,属于低级政治领域。从二战以后,世界大战在预期的时间内打不起来,世界各国把注意力从传统安全领域转移到非传统安全领域。和谐世界语境下的“和谐外交”更加关注:区域与全球安全,国际合作,基本人权,全球生态,全球风险,跨国犯罪。

“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理念在外交领域的延伸。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同志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时隔半年,即2005年4月同志在亚非峰会上提出构建“和谐世界”。两者先后出台,从哲学基础、出发点和归宿等层面讲都有高度的一致性。从一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应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维度的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扩展到和谐世界那就演变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谐、国家与国家社会的和谐、人类地球家园生态系统的和谐。从前面关于和谐世界的内涵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三个维度的体现。在国与国的关系处理上,应该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上,尊重联合国的精神;在处理国家利益和全球生态问题上,主张各国要承担共同但又有区别的责任。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是内外呼应,相辅相成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基础,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后盾,只有国内社会和谐了,中国繁荣、稳定和强大了,外交上才有国际影响力;和谐世界的构建反过来也会对构建和谐社会施加反作用。国际社会的和谐,能够为中国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环境保障,也体现着外交为内政服务的原则和宗旨。

参考文献

政治安全内涵篇10

[关键词]依法治国;基本内涵;重大意义;实现途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主要议题是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一)法治的含义

依法治国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古今中外对此有着丰富而不乏有争议的阐释。权威的《牛津法律大辞典》指出法治是“一个无比重要的、但未被定义、也不能随便就能定义的概念,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他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这些原则一般被看作是表达了法律的各种特性,如:正义的基本原则、道德原则、公平和合理诉讼程序的观念,它含有对个人的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和尊严的尊重。”这一概念既高度抽象,又具备较强的伸缩空间。

(二)社会主义中国依法治国的涵义

社会主义中国的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社会主义中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对象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依据是宪法和法律,目的是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

(三)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一、有法可依。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需要法律调整的领域和方面都有良好的法律可资依据和遵循。第二、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第三、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第四、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

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上任伊始就强调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过程中逐步提出、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通过依法治国来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发展。

(二)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提出,是中国从以健全法律制度为重点的形式法治,迈向以提升国家治理有效性为核心的实质法治的重要转折。

(三)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三、依法治国的主要途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树立宪法权威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人权、民主、法治价值的实现。我们必须把宪法当作追求的目的,这样才能树立宪法的权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全党全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全民法律意识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法律意识的提高。明确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群众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律,运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授权予政府。

(二)全完善法制

一般来说,我们应完善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社会保障法。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指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具有三项衡量标准。第一,是否做到职权法定。第二,是否做到程序法定。第三,是否做到法律服从。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司法公正。通常司法公正是由司法结果公正和司法程序公正组成,是法治最重要的内容。法治意味着法律的普遍适用和至高无上。公正的司法,不仅在于惩恶扬善,弘扬法治,也可以教化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法治观念,可以使经济活动当事人高效有序地从事合法交易得到规制。

(三)完善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