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营销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8:34

地摊营销方法篇1

目前,地摊经济的管理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我国的地摊经济市场也将越来越规范正式。而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营销广阔的经营空间、全天候的经营时间、无店铺的经营模式、成本低廉的竞争策略等优点日益突出,尤其是微信营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微时代的到来、地摊经济的规范化发展,地摊经济也将跟上时代的步伐,营销方式也将从原来的单一、传统化得到逐渐改善,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2市场调查与结果分析

2.1基本信息

此调查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针对地摊经营者而言,另一部分是针对消费者而言。此次调查最终收获有效问卷496份,其中针对地摊经营者部分的有效问卷收获数为265份,针对消费者部分的问卷231份。虽然调研样本未达到预期数量,但数据的真实使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针对地摊经营者部分问卷中,男性占了48.04%,女性占了51.96%;被调研对象的年龄中,15岁以下占了0%,15-25岁占了26.47%,25-35岁占了32.35%,35-45岁占了23.53%,45岁以上占了17.65%;被调研对象的学历中,小学文凭的占了21.57%,初中文凭的占了26.47%,高中文凭的占了24.51%,专科文凭的占了14.71%,本科及本科以上文凭的占了12.74%。针对消费者部分问卷,男性占了43.14%,女性占了58.86%;被调研对象的年龄中,10-19岁占了15.69%,20-29岁占了41.18%,30-39岁占了23.53%,40-49岁占了7.84%,50岁以上占了11.76%。

2.2研究结果和分析

2.2.1地摊经营者

从调查问卷中显示,地摊经营者中已使用了微信营销的占了19.18%,未使用微信营销的占了80.82%。而未使用的原因主要是对微信营销的具体操作不太了解(占了49.40%),认知不足。但若教于期使用发放,愿意尝试使用微信营销的程度都比较强(占了60.67%)。因此地摊经济结合微信营销发展的空间较大,只要人们掌握了微信营销的技术,大部分地摊经营者都愿意尝试使用。同时,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学历的升高,地摊经营者对微信营销的了解程度也会随之加深,对微信营销的使用率也逐渐增加。对于地摊经营者而言,特别是中等学历及中等学历以上的经营者,他们大多数倾向于经营方式的创新,愿意尝试微信等网络营销的方式。

2.2.2消费者

从调查问卷中显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购买地摊物品的仅占27.45%,因此地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同时对消费者年龄进行分析发现多数为年轻者,地摊经济消费者中10-39岁的占58.63%,10-50岁以上的占41.37%。在“消费者对地摊经济结合微信营销方式的认可度”调查中显示,大部分消费者接受并认可此创新方式,同时年龄也营销者人们的看法,如表2所示,较为年轻的消费者大多数认可并接受将地摊经济结合微信营销的方式,而地摊经济中的消费者大多数又都是年轻者,因此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营销是可行并且能被接受的方式。

2.3建议

针对地摊经济而言,网络营销模式的选择也需要切合地摊经济的特点、产品的特质。以微信营销为例,内容如下:

(1)查找附近的人:地摊经营者可建立微信号,备注自己的摊名、产品等资料。消费者便可以通过“查找附近的人”,发现身边的地摊商家,并了解一定的商家信息,也可以通过“打招呼”向商家询问更多详细的产品信息,之后选择是否购买产品。由于地摊的信用相对较低,大体上应以线下购买为主,可前往商家摊位购买也可线上预定货到时线下支付。同时经营者也可以通过“查找附近的人”向消费者推荐自己的产品,宣传产品,虽然效率有限,但也可行且有效的方式。当然如果微信扫一扫中添加周边小摊美食等栏目效果会更佳。

(2)扫一扫:利用特定的活动,使消费者通过“扫一扫”关注地摊者账号,从而锁定一定的消费者,针对性较强。采用这种方法可定时向消费者推送自己的产品。这要求产品有一定的吸引性,对质量稍有要求。

(3)微信公众平台:此方法可推送的信息量较大,比较实用,但建议同一区域的地摊者互相合作,建立共同的公众平台,一同交给第三方管理,日常推送产品更新、产品活动等,可加入小故事,笑话之类的内容。主要以周边的居民等消费者为主进行宣传。

3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的意义

地摊经济虽然简单,但是它同样也需要营销手段。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消费者和地摊经营者对地摊营销方式的创新都有一定的需求,消费者想要更便利,提前或及时了解商家产品及位置,提前预定;而经营者想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及回头客。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是一种需求,一种创新。

(1)社会意义:地摊经济在方便居民生活、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的方式不仅能适应变化的消费者消费方式,也将有利于提升地摊经济经营者的自信心,改善地摊经济经营者的生活质量,适当减缓就业压力、生活压力。

(2)经济意义:地摊经济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收益性小,但是地摊经济的市场却也十分庞大。庞大的摊贩群体,在城市中从事着“衣食住行”中的各种行业,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在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将有利于地摊经济的发展,提高摊主的收入,利于经济的发展。

地摊营销方法篇2

【论文关键词】购买商誉减值测试摊销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出台之前,我国对购买商誉的处理一直没有专门的会计准则予以规定。只是在1997年财政部的《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中有所涉及,该法规规定:在被兼并企业丧失法人资格的情况下,采取有偿方式兼并的,兼并方应按照成交价高于评估确认的净资产的差额确认购买商誉。其后,未对入账后商誉的后续处理进一步规范。而在自1998年清华同方与鲁颖电子进行合并以来的我国上市公司合并实践中,经批准都无一例外地使用了权益联合法,未确认购买商誉,也因此没有涉及商誉的后续处理。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中企业合并分则和资产减值分则都较为明确地规定了购买商誉的会计处理办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下面将对《准则》中关于购买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问题展开讨论。

一、购买商誉后续会计处理的三种方法述评

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是指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产生的购买商誉确认入账后进行的会计处理。目前,外购商誉在入账后常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有3种。

(1)将商誉立即注销,即在合并日将商誉入账后,随即冲销合并企业当期收益或留存收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曾将其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处理方法。其他各国选用的并不多见。认同这种方法的人认为商誉在未来不一定能使企业获得收益,在账上保留商誉资产不够谨慎。还会为商誉的后续处理方法选择留下难题,故入账后立即注销比较合适。将商誉入账后再注销的做法,实际上是把商誉在合并时的入账看做权宜的做法,在本质上不承认商誉。或者说把商誉排除在会计核算体系之外。但是,现代企业越来越依靠商誉赚取利润,将商誉立即注销的做法显然与其相悖。

(2)对商誉不摊销但进行价值减损评价。这种观点认为,商誉并不是一种必然的耗费性资产,它的价值在未来的变化不是只有下降这一种可能性,而是存在增加、不变或减少等多种可能性。购买商誉是被并企业自创商誉在合并时实现的结果,如果企业合并后一直经营良好,则商誉价值会因产生了新的自创商誉而增加:如果企业经营稳定并未产生新的商誉但也没有发生使商誉下降的事项。则商誉价值保持不变如果企业合并后经营不善导致商誉减损,则商誉的价值会下降。由于在企业未来经营中商誉价值变化有多种可能,最合适的方法莫过于随时密切关注企业商誉的变化,当商誉价值增加时,本着谨慎原则不予确认增加当商誉价值减损时,本着谨慎原则予以确认损失当商誉价值不发生明显变化时,本着谨慎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也不做进一步处理。这种方法,比假设商誉是一种消耗性资产,会随着时间增加而减少故需进行摊销的方法,更符合商誉的本质特征。近年来,采用这一方法的国家日渐增多,国际会计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明确规定购买商誉应选用该法进行后续会计处理。

(3)在有效的经济寿命期内进行摊销。这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一种长期资产,而且是消耗性资产,应该将其摊销,使其完成资产向成本的转化,会计上作摊销是在将其实现的收益与费用进行配比。经过上百年的争执。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观点都认为商誉是一种长期无形资产,而传统上会计是要将长期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所以该观点长期以来都被国际会计准则和很多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所认可。2002年。美国会计准则规定,在企业合并时禁用权益联合法,而采用购买法同时确认购买商誉,并规定对购买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不再摊销。2004年,国际会计准则也摒弃了将商誉在一定时期内摊销的做法。2006年。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也明确规定不再对购买商誉进行摊销而代之以减值测试。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在外购商誉的后续处理中使用摊销的方法,英国和澳大利亚则要求企业在对外购商誉进行摊销的同时定期进行减值测试。

二、“摊销法”与“减值测试法”的比较

企业合并产生的购买商誉确认入账后。对其是进行摊销还是减值测试是近年来商誉后续会计处理争议最多的地方。在此暂将两法简称为“摊销法”和“减值测试法”。继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放弃摊销转而采用减值测试后,我国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也做出了类似的选择,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资产减值分则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准则》未表示商誉在进行减值测试的同时进行摊销但无形资产分则第19条规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虽然该准则不适用于企业合并中的购买商誉,但我国的商誉目前还是被定义为无形资产,所以无形资产分则中的这一规定可以被看做是我国对商誉制定的不摊销的会计处理的思路。由此可见,我国对购买商誉的处理方法是“减值测试法”而非“摊销法”,即将合并商誉成本在账户上记录后,定期对商誉进行减损测试,发现商誉有减值情况,再调整商誉的账面价值,同时不进行商誉摊销。

商誉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不确定性,它表现在:未来能否取得超额收益是不确定的,取得多少收益也是不确定的商誉的价值不像其他有形资产那样会随着使用次数增多而有规律地减少,也不像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一样有较为确定的经济寿命期,商誉的价值甚至会随着良好的经营而增加。商誉的不确定性使得如果在未来没有到来之前就对其摊销的话,就涉及一个摊销期的不确定性问题,这是因为现代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经营变化难以预测,要做到科学估计摊销期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人认为,有所估计比不进行估计会好一些,那其实还应考虑由于摊销期的存在,企业又多了一项使利润计算更不准确的因素。所以摊销商誉的方法有很多不可避免的缺陷。相反,不摊销商誉代之以减值测试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比对商誉进行直线摊销能更为客观地反映商誉价值变化内在的特性,其传递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同时它也代表了未来购买商誉会计处理的发展方向,利于与国际商誉会计接轨。

但是,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也有很多问题。其一是如不摊销商誉,实际上是假定所确认的购买商誉都是“核心商誉”。而实际上按照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作商誉的部分,并不完全是真正的商誉,它还包含不属于商誉但不易剔除的内容,比如合并谈判时由于谈判技巧导致的某些计量价差。而这些不属于商誉的部分是不应该挂账而应该直接计人损益或在以后期间摊销的。同时,商誉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特性不同,有的部分适宜摊销(如聘任期内的优秀的管理人员等),将其忽略当作不需要摊销的商誉一样处理,会直接导致商誉计价的不准确性。

其二是商誉减值测试的操作性和便利性存在问题。《准则》规定,至少每年要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理论上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的方法有二:一是每年评价组成商誉的各构成要素是否发生减值。但商誉的组成要素内容繁多,难以明确列举,其构成要素至今没有得到充分认知。ne1s0n在1953年罗列的商誉构成要素曾多达10项,包括顾客名单、组织成本、发展成本、商标、独家生产规程、专利、版权、特许牌照、特许经销权、超级盈利能力等内容(见《商誉的动量理论》,载《会计评论》1953年10月)。之后,mace和m0ntg0mery在1962年提出,有5个“市场要素”方面的原因会在影响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决策中起到主要作用,它们是正在推进的市场目标、拓展新领域所节约的时间、获取管理技能、成功的产品多样化、成功的协作(见m.G.特尔雷《商誉会计:一个现实的方法》,载《会计工作》1973年7月)。上述“市场要素”在本质上反映了商誉,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商誉的组成部分。Fa1k和G0rd0n则认为商誉应包括形成增加短期现金流量、(经营的)稳定性、人力要素、独占优势4个方面的17项要素(见《不完全市场及商誉的性质》,载《会计工作》1973年7月)。由于目前对商誉组成要素的认识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所以在资产评估实务中通过评估商誉组成要素考察商誉是否发生减值就显得不可行。而且,即使可以确定某个具体行业或企业商誉的组成要素,但单个要素的评估难度依然很大,比如现在的评估手段和方法很难有效评估优秀的管理团队或忠诚专一的客户购买产生的商誉价值。二是评估企业价值的变化,即将其与入账时的企业价值相比,看商誉的价值是否变化,以此来考察商誉是否发生减值。企业价值的评估最方便和客观的方法是借助资本市场的评价。但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小,能利用其找到公允市价的企业目前也不过一千多家,大量的非上市公司公允市价的获得,不得不借助于资产评估师的评估。我国的资产评估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执业队伍不断壮大,评估师素质不断提高,执业准则和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但是毕竟起步时间不长,自1995年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建立至2004年,在累计参加考试的41万人次中,只有2.9万人通过考试。更重要的是,资产评估师对企业价值的评估经验严重不足,评估质量还有待提高。此外,目前我国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部分企业往往借评估之名对企业的价值进行粉饰,达到不法目的,这也会扭曲评估的结果。相反,单纯从具体应用上看,“摊销法”较“减值测试法”的显著优势在于会计处理相对简单,特别是采用无形资产常用的直线法进行摊销时,更是省时省力,容易操作。该法绕过了商誉入账后不断评估测试带来的复杂程序,将极大节省核算成本。若在摊销期限的确定上再加以严格规定的话,将减少由此带来的利润计算的不准确性,并进而较小影响企业间的业绩比较。

三、摊销法的选用

地摊营销方法篇3

特许权的具体组成和特许经营的模式有关,不同的特许经营模式对应着不同的特许权。遵照特许权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按单一元素到综合模式级别可以把特许经营分为以下六种基本类型:商标特许经营、产品特许经营、生产特许经营、品牌特许经营、专利及商业秘密特许经营和经营模式特许经营。

一、特许权的确认与初始计量

(一)外购特许权

外购特许权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该项特许达到权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购买特许权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条件,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特许权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一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二)自持开发特放权

自行开发的特许权,其成本包括自满足确认标准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但对于以前年度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

(三)接受捐赠取得特许权

接受捐赠特许权的入账价值,应分别以下情况确定:

(1)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确定。

(2)捐赠方未提供有关凭据的,按如下顺序确定:同类或类似特许权存在活跃市场的,应按参照同类或类似特许权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确定同类或类似特许权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该受赠特许权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

(四)其他方式取得的特许权

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的特许权,其入账价值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确定;

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特许权,其人账价值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确定;

通过政府补助获得的特许权,其人账价值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确定;

通过合并取得的特许权,其人账价值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一企业合并》规定确定。

二、特许权的有偿转让

特许权的有偿转让主要包括出售特许权的所有权和出售特许权的使用权。特许人出售所拥有的特许权的所有权,表明特许人放弃特许权的所有权,前提是该特许权还处在有效使用期内(如果特许权已经到期,特许人直接做转销处理即可),则特许人可将无形资产特许权的价值全部摊入成本中,不再作为自用资产处理。(对于特许权金额特别大的企业,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还应说明管理费用变动的原因。)特许人应将出售价款与该特许权的账面余值的差额作为资产处理利得或损失,并计入当期损益。出售时,特许人按实际取得的转让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该项无形资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已摊销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借记“累计摊销”科目,按无形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贷记“无形资产――特许权”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应交税费”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科目或借记“营业外支出――出售无形资产损失”科目。对受许人,取得特许权的所用权,按实际支付给特许人费用,借记“无形资产――特许权”,贷记“银行存款”。

特许人出售所其拥有的特许权的使用权,特许权使用权的转让对特许人来说并不失去其所有权和使用权,而且其使用权还可以多次转让。依照特许收费方式,特许人向受许人收取特许权的使用费用包括加盟费、后续费用和广告基金。

(一)加盟费

加盟费是对特许人为受许人提供培训、接受服务、特许无形资产使用权所给予的价值补偿,通常情况下,加盟费是按特许经营业务投资额5~10%的比例提取。

收取的费用不仅包括特许权的使用费,还包括为受许人提供培训、接受服务等其他业务收费。因此,按照配比原则,与提供这些服务相关的费用应当从特许权收入中减除。对于特许方而言,将特许经营权授予受许人并不意味着失去了特许权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反其使用权还可以多次转让,因此无需冲销特许经营权的原始价值和已摊销价值。按合同收取的特许权加盟费,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为受许人提供培训、接受服务等其他业务收入贷记“其他业务收入一特许经营收入”,按为受许人特许权的使用费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特许使用权收入”,对于受许方而言,对特许人为受许人提供培训、接受服务的费用,借记“长期待摊费用”等科目,对特许人为受许人特许权的使用费用,借记“无形资产――特许经营权”,按合同支付的特许权加盟费,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二)后续费用

后续费用是指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支付给特许人的管理服务费用及产品加价。管理服务费是特许人为维持向受许人提供各项后续服务而收取的费甩通常是按照受许人取得的毛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确定;销售产品的加价是指在特许经营合同中规定,受许人需从特许方购买产品或从特许人指定的供应商处购买时,特许人收取的产品加价或供应商给予的价格折让。

管理服务费用一般是根据受许人毛收入的百分比计算并按年支付,但也可以采用定额方式,具体由特许经营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对特许人一方来说管理服务费用和产品加价都应当确认为收入。而对于受许人一方来说,管理服务费用应当确认为管理费用,而产品加价则应当记人产品采购成本。具体账务处理如下;对于特许人,收取受许人支付的管理服务费用及产品加价,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业务收入一特许经营收入”。对于受许人,支付特许人管理服务费用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支付产品加价时,借记“原材料”,贷记“银行存款”。

(三)广告基金

广告基金是特许人为策划产品广告或进行宣传而向受许人收取的费用,通常,在特许经营体系中,广告和促销是由总部负责,加盟者为此需付出一笔费用。

一般来说,广告基金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特许人按销售毛收入的百分比另外收取广告基金。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基金对于特许人来说应确认收入,而对受许人来说应确认为销售费用;另一种方法是特许人在其收取的后续费用中已经包含了广告基金,并保证把这些费用的一定百分比用于广告和促销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要把广告基金从后续费用中分离出来十分困难,而且不符合经济性原则,因此可以直接将其并入后续费用中的管

理服务费用进行处理。支付广告基金的具体账务处理如下:对于特许人,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特许经营收入”。对于受许人,借记“销售费用”,贷记“银行存款”。

三、特许权的对外投资

特许权对外投资主要包括以特许权的所有权对外投资和以特许权的使用权对外投资。

以特许权的所有权对外投资,特许人应将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若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则应按照公允价值确定)与该特许权的账面余值的差额作为资产处理利得或损失,并计人当期损益。对外投资时,特许人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若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则应按照公允价值确定)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按该项无形资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已摊销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借记“累计摊销”科目,按无形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贷记“无形资产一特许权”科目,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应交税费及附加”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或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对受许人,接受特许权的所用权投资,其成本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若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则应按照公允价值作为投资成本),借记“无形资产――特许权”,贷记“实收资本”。

以特许权的使用权对外投资,特许人不会失去所有权和使用权,这种情况比较复杂,目前,会计制度中还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一般采用以下简单处理方法,特许方不必冲销无形资产原始价值和已摊销价值,在取得无形资产使用权的投资收益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投资收益”。笔者认为,上述会计处理未能真实反应特许人实际已发生的对外投资经济业务活动,没有如实反映特许人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有悖于会计信息质量客观性要求。对于特许人,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若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则应按照公允价值作为投资价值),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其他业务收入”,对特许权的摊销可参照出售特许使用权摊销方法处理。对受许人来说接受特许经营权投资时,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若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则应按照公允价值作为投资成本),借记“无形资产一特许经营权”,贷记“实收资本”。

四、特许权的摊销

企业应当于取得特许权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特许权的使用期限一般会在特许合同中予以约定并且期限较短,在期限内摊销即可。特许权的使用寿命为有限的,应当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无法预见特许权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特许权。使用寿命有限的特许权,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特许权不应摊销。对摊销方法的选择,《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对于特许人出售特许使用权摊销,可考虑以下几种情况分别处理:一是出售特许使用权后,特许人不再使用该项特许权的使用权,则可将特许权的价值全部摊入其他业务成本中。摊销特许权的成本并发生与之相关的各种费用支出,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累计摊销”科目。二是特许人仍保留使用该项特许权的使用权的,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特许权摊销,应按自用和出租收入的大小,将特许权的价值摊销在管理费用和其他业务成本中进行分摊,这在实务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但相比将全部价值摊入其他业务成本而言,这种方法更为准确、合理。按自用和出租收入的大小分摊在该项出租特许权的成本和与之相关的各种费用支出,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累计摊销”科目;自用部分特许权摊销记入管理费用,借记“管理费用一特许权摊销”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对于受许人取得特许使用权后,按特许协议(合同)约定的期限进行摊销。协议(合同)约定期限不确定的,特许使用权不应摊销。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特许权摊销,应当估计其使用寿命,并在使用寿命内进行系统摊销。借记“管理费用――特许权摊销”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企业应当于资产负债表日,对特许权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特许权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的,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企业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特许权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特许权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应当估计其使用寿命,并在使用寿命内进行系统摊销。

五、特许权减值计提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特许权逐项进行检查,判断该项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替代等原因导致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特许权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无形资产减值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地摊营销方法篇4

【关键词】无形资产累计摊销使用寿命

随着我国经济深入发展,知识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加强对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自会计制度(准则)改革以来,新的会计准则不断的对无形资产进行规范,在确认、计量、处置和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更为规范。这样更有助于企业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一、无形资产的含义

1、概念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给出了定义: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2、与其他资产相比具有的特征

第一,由企业拥有或控制并能为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第二,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第三,无形资产具有可辨认性;第四,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二、中外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摊销的比较

1、我国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摊销的规定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对于不同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做出了不同的规定:第一,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第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企业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应当估计其使用寿命,并按本准则规定处理。

2、国外对无形资产摊销的规定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无形资产摊销的规定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于1998年12月公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iaSno.38)对相关的内容做出了规定。iaSno.38摊销部分指出“有一个允许的假定,即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自其可利用之日起不超过20年”,“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可能存在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某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一个长于20年的特定期间”。对摊销方法iaSno.38有如下规定:“在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其应提取折旧金额,存在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和生产总量法。对某项资产所使用的方法应依据经济利益的预计消耗方式来选择,并一致地运用于不同期间,除非从该资产获取的经济利益的预计消耗方式发生变化”。

(2)美国对无形资产摊销的规定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在1970年8月了《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第17号――无形资产(apBno.17)》,随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了几项公告和解释,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进行了规定。apBno.17认为,无形资产的价值均会逐渐丧失。因此,其价值应在估计的有效期内摊销,但不得超过40年。即有效期可以确定的无形资产,应在其有效期内摊销;如果不能确定无形资产的有效期,则应在不超过40年的期限内摊销;即使无形资产的有效期超过40年,仍应按40年的期限进行摊销。apBno.17还同时建议,当所期望的有效年限发生变化时,尚未摊销的成本应在修正后的受益年限内予以分摊,但不得超过40年。美国apBno.17规定假如企业能证明其他摊销法更为合适,可不用直线法。

三、无形资产摊销的看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十九条给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结合我国在制度改革之前的做法和国际通行做法,本人认为,无论从企业经营风险、资本积累、国际间趋同、谨慎性原则来看,还是从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出发,都应做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应该摊销的规定。另从新修订的《公司法》中可以看出,对无形资产最高出资比例从原有的20%提高到70%就是对企业最大限度的支持。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在不确定期限摊销上更进一步呢,而规定不确定期限无形资产摊销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见以下优缺点对分析。

四、不确定期限无形资产摊销的优点

1、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进步的加快,不确定期限无形资产的价值贬值风险会日益增加。在企业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比例加大使得企业承担的风险增大。如果采取摊销,企业可以较快地收回无形资产的价值,降低企业的无形资产贬值风险。摊销一方面使折旧费用尽快进入成本,分散了风险;另一方面又使费用尽快转化为资产,增强了公司抗风险的能力,因而促进了市场经济风险机制的形成。

2、有利于企业资本积累,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如果企业现在能够通过每期摊销抵税,减少现金流出,在企业需要流动资金投入或者有投资机会时,我们可以及时补充流动资金和扩大生产规模以及增加资本投入,使企业更快发展壮大。同时我们还可以减少筹资成本,优化资本结构,从而降低因借款而增加成本和带来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3、加强国际间同业竞争力,加快国际间趋同

无论从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第17号――无形资产》(apBno.17),还是《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iaSno.38)都分别对无形资产摊销做了相应的规定,因无形资产的价值均会逐渐丧失,因此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给出所有无形资产最长不超过40年的摊销期限,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给出最长不超过20年的摊销期限。与美国、国际会计准则所不同的是,我国在此采取了保守的做法,而此做法将直接对我国企业在资本投入、资本积累、经营风险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不利于我国企业规模化,在同业竞争和抗风险能力上显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与国际会计制度(政策)趋同的步伐,同国际接轨是必然的结果。而我们现在政策与多数国家规定显然背道而驰,这将大大增加与国际趋同的时间。

五、不确定期限无形资产摊销的缺点

1、降低企业对无形资产投入的热情

近年我国的出口额度虽有大幅度增加,但看其结构主要是来料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技术、品牌”型出口所占比重小。我们要改变这种产业结构,就需要国家政策的鼓励和企业的不断投入,企业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和竞争中投入和提升品牌价值,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不确定期限无形资产又不能及时抵税收回,事必会降低企业对研发投入的热情,而此投入要在可预见不能收回甚至是企业废业才能收回显然不能为企业所接受。

2、与谨慎性原则相悖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要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在当今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众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很多企业并不能预见将来如何发展。因此我们单凭会计期未对使用期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来估计其可能的损失,从可操作性角度和时间价值以及稳健性角度考虑是远远不够的。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即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3、政策的倒退

原《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如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相关合同规定的收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限年限,该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按如下原则确定:第一,合同规定收益年限但法律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合同规定的收益年限;第二,合同没有规定收益年限但法律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第三,合同规定了收益年限,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收益年限和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者;第四,如果合同没有规定收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10年。而此次《企业会计制度》改革把不确定期限无形资列为不予摊销之列,显而易见是政策的倒退。

六、财政、税务部门对不确定期限无形资产摊销的不利影响

由于准则规定不确定期限无形资产不摊销,而一旦我们对不确定期限的无形资进行摊销,事必会对企业所得税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我国的财政、税务部门从支持技术进步、鼓励技术创新,增强我国企业国际间竞争力的角度,通过制定相应积极的政策,支持企业的不确定期限无形资产摊销甚至是加速摊销。也只有这样我国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取得先机,才能逐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七、不确定期限无形资产摊销的方法、期限及账务处理建议

1、方法

不确定期限无形资产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其应摊销的金额,存在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直线法、生产总量法等。企业应当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摊销方法,使得摊销与预期经济利益实现方式相一致,并且一致地运用到不同会计期间。

2、摊销期限

结合国外对不确定期限无形资产摊销的规定(美国最长不超过40年;国际会计准责委员会规定一般不超过20年),我国应采用受益期限与法律规定较低者为准。合同有受益期限的,按合同规定执行;合同没有规定受益期限的,按法律规定执行;合同与法律都没有规定的,以及虽然合同与法律均规定受益期限的,也应以10-20年摊销为宜,其中20年为上限,具体企业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并报税务机关备案。

3、账务处理

无形资产摊销的账务处理很简单,根据受益及承担能力原则,按期进行摊销即可,即:

借:制造费用(用于产品生产的无形资产)

借:管理费用(不能指定受益产品时)

贷:累计摊销

八、结论

通过上面我们对中外在不确定期限无形资产摊销做法上的对比分析,以及不确定期限无形资产摊销的优缺点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摊销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甚至对一个行业乃至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将是深远和广阔的。所以我们只有把不确定期限无形资产进行合理摊销,企业发展才有后劲和强大动力,才能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地摊营销方法篇5

【关键词】套餐分摊资费营销案

随着电信市场的不断发展,各个电信公司都在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和形式多样的营销活动,取得了较好的营销效果,业务结构不断优化,业务收入获得了快速增长。但是,快速发展的市场同时也导致了不合理的营销案设计,统计数据不能准确的反应市场,也会导致业务数据偏离实际发展情况,影响市场的正确发展。为了更加合理地分摊营销案收入,尽可能地规避上述风险,可以对资费型营销案进行套餐分摊设计,以便更加客观、真实、合理地反映各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支撑相关业务的发展。

套餐分摊体系主要分四个模块,即数据存储模块,处理模块,展现模块以及知识库权限管理考核评价模块,前三者除去是严格意义上的层级关系外,还存在可逆可循环的逻辑。

系统主要模块功能如下:

数据模块:数据模块引入了关于套餐分摊的各种基础数据,包括分品牌分地市的各种业务的订购用户数据,账单用户数,付费用户数以及相应的账单项收入以及基于主题产品级的收入和用户数等,基于优惠级别的收入以及可以随时调用的用户订购清单和账单数据;业务人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灵活配置,计算符合市场逻辑的平均资费;对于可量化业务的平均资费,根据收入和业务量计算。

当平均资费和参与分摊的主体产品以及相关优惠确定后,这些都会变成常量记录在表中,待分摊流程再次启动时,上次的分摊基础数据会被更新到历史拉链表中,在拉链表中用开始和结束时间记录,只记录有变化的,这样可以节省很大的存储空间。

处理模块:处理模块记录了各种业务的公允价值的算法,对于不同的资费套餐,不同的业务,公允价值的计算方式是不一样的,在系统中这些均是可配置的,在符合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本地化需求进行配置。

对于不同的资费,不同的组合,公允价值的计算法则是不一样的,在处理模块中利用函数匹配来进行梳理,对于每一个营销案的每一个业务的公允价值的计算过程进行记录和监控,并且智能记忆,当第二次分摊同样的套餐时,只需要将基础的分摊数据输入,即可实现收入分摊。

在进行以上数据记忆中,实现灵活的大数据记忆模式,将各种算法统一记录在表格中,便于检索和提取,在调用存储过程中,只需取算法表的某一个字段,即可取到相应的校验过程或者算法,实现了记忆的智能化和便捷化。

同时采用了模型训练和模型固化机制,参与分摊的各项数据在会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形成相关的数据模型,便于更深层次的展开数据挖掘。

展现模块:这个模块集合了各种portal功能,将各种可以进行配置的元素和数据综合展现给不同的业务人员和维护人员,使整个的开发和维护流程更加系统和可视化透明化。整个开发和维护流程每一步都是可逆的,共同遵照一定的流程,这样便于业务部门参与整个套餐分摊的过程,减少因为过程不透明引起的投诉。

知识库权限控制及考核机制模块:在系统建立了知识库和考核机制以及互动交流的平台,这样,地市维护人员和业务人员可以再平台上互动交流,并将好的经验和想法在知识库中存储,便于提高分摊的质量和要求。套餐分摊体现建立:

(1)实现了套餐分摊过程的系统流程化,减少了沟通不顺畅带来的返工,提高了效率。

(2)实现了界面化的套餐分摊过程,使业务部门参与到了分摊的过程中,与支撑部门之间通过系统进行互动,更加灵活的掌握分摊的过程,降低了分摊风险,实现了分摊的闭环管理,通过知识库,考核等系统,增加了分摊的科学性,提高了分摊的质量。

(3)实现过程应用了大数据原理,使各种数据和算法均以数据的形式存储,而且均是可配置的,可以使计算灵活,并且过程可逆,减少错误数据下游压力,从底层数据到界面操作配置的灵活性。

(4)数据存储应用了拉链算法,大大降低了大数据的存储空间,增加了数据之间有血缘系统。

地摊营销方法篇6

【条款】《办法》第十五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虚假标注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回收食品进行登记。禁止使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用于生产各类食品,或者经过改换包装等方式以其他形式进行销售。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临近保质期食品提示制度,将临近保质期食品集中陈列出售,并向消费者作出醒目的提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染色、毁形等措施对过期食品予以销毁,并记录处置结果,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

【解读】上海市质监局在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严格监管基础上,目前又形成了《关于进一步明确上海市食品生产许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对食品回收管理制度作了进一步明确,如不得将回收的食品再作为原料生产食品。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做好销毁记录,内容包括销毁的品种、批号和数量、销毁的原因、销毁的方式、执行责任人等,销毁过程应留有影像资料及销毁记录。

【现象】“地沟油”让人们防不胜防,为了赚取更加多的利润,一些不法商贩在食品生产中添加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检察人员在执法检查中还发现,部分生产企业将废弃油脂重新加工,或将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回炉再造,给市民健康带来很大危害。

【条款】《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食品和下列食品: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加工制作的;以有毒有害动植物为原料的;以废弃食用油脂加工制作的;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为原料的。

【解读】从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角度出发,在相关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基础上,对本市以往食品安全监管实践中发现的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风险或者危害的食品,作了明文禁止,这也是地方立法的一大创设制度。同时,经过各监管部门的广泛调查研究,本市对餐厨废弃油脂的比较完整的监管方案及具体处理办法已形成,目前正在征求市民的意见。

【现象】一些食品加工小作坊设备简陋,生产环境差,没有严格的制作流程,也没有检验设备和人员,更没有建立生产管理制度,小作坊经营者大多注重短期效益,恶意制假售假现象时有发生,危害消费者健康。

【条款】《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本市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实行品种目录管理;品种目录由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编制,报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还应当建立食品销售记录,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且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

【解读】上海市质监局已制订《上海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准许生产证发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上海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首批食品品种目录》(征求意见稿)。其中,首批允许的小作坊食品目录肉制品为白切羊肉,豆制品为板块豆腐。

【现象】散落街巷“打游击”的食品摊贩,一直是城市管理的一道难题。一方面,摊贩聚集所带来的嘈杂混乱、交通占道,令附近居民饱受困扰;另一方面,部分市民也确实有此需求,希望能吃到“物美价廉”的小吃。对摊贩的治理是堵还是疏?

【条款】《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方便群众、合理布局的原则,确定相应的固定经营场所,并制定相关鼓励措施,引导食品摊贩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区、县人民政府还可以根据需要,按照法定程序划定临时区域(点)和固定时段供食品摊贩经营,并向社会公布。同时,划定的临时区域(点)和固定时段不得影响市容、交通、安全。

《办法》还规定,摊位与开放式厕所、倒粪池、化粪池、污水池、垃圾场(站)等污染源直线距离在25米以上;禁止食品摊贩在距离幼儿园、中小学校门口100米范围内设摊经营等。

地摊营销方法篇7

一、内部生产用无形资产交易当期的抵销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购买企业购进的无形资产,在其个别资产负债表中以支付价款作为该无形资产的原价列示。因此,首先必须将该无形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损益予以抵销。其抵销的未实现内部损益金额=内部该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假定交易价格大于账面价值)。会计抵销分录如下:(为方便讨论,以下资产假定均未发生减值)

借:营业外收入

贷:无形资产——原价

其次,购买企业对该无形资产计提了摊销,而摊销的金额已经计入了相关资产的成本。由于购买企业取得的成本中包含了未实现内部损益,在相同的使用寿命下,各期计提的摊销费用要大于或小于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时计提的摊销金额(为方便讨论,本文只考虑大于情况)。因此在编制抵销分录时必须将当期多计提的摊销金额从当期该无形资产多计提的摊销费用中予以抵销。由于该无形资产用来生产产品,所以当期多摊销的金额先是计入“制造费用”,期末又随着产品成本的分配全部转入的“生产成本”,产成品入库后又随着产品的结转全部转入“库存商品”,在对外报出财务报表时,又以“存货”项目列示在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因此,在对多计提的摊销费用中予以抵销的同时,又要根据该无形资产生产出的产品当期对外销售情况,对“存货”或“主营业务成本”进行抵销。此时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当期全部实现对外销售。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当期该无形资产生产出的产品全部实现对外销售,当期无形资产多摊销的金额随着产品成本的结转进入了“库存商品”科目。随着产品的全部对外销售全部计入了当期的“营业成本”。从该企业集团角度看,这就造成了销售成本的虚增。因此,在做抵销分录时,需要将当期多摊销的金额和当期虚增的销售成本全部予以抵销。

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贷:营业成本

2、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当期全部未实现对外销售。

在这种情况下,当期多摊销的金额先是计入“制造费用”,随后结转到了“库存商品”,最后又反映在“存货”项目中。因此,在将当期多摊销的金额抵销的同时还需要将存货进行抵销。用公式可以表示为:抵销当期该无形资产多摊销的金额=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当年折旧率=(内部该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当年的折旧率。假定当年该无形资产摊销假采用直线法,此时抵销分录为: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贷:存货

如果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按照2008年cpa考试辅导教材第429页的说法,“企业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合并资产负债中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按照适用税法的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因为合并报表导致存货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适用税法规定确定的存货计税基础之间金额不一致,因而也就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存货的计税基础-存货在个别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价值)×所得税税率。

抵销分录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3、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当期部分实现对外销售。

在这种情况下,当期多摊销金额,一部分以“营业成本”列示在个别利润表中,一部分以“存货”项目列示在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因此在编制抵销分录时,在对累计摊销抵销的同时,还需要同时对“存货”和“营业成本”进行抵销。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对营业成本抵销的金额=抵销多摊销的金额×销售部分占此部分存货的百分比

抵销销售成本的金额=抵销当期的多摊销的金额-抵销的存货的价值=抵销当期的多摊销的金额×(1-销售部分占此部分存货的百分比)

抵销分录如下: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贷:存货

营业成本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二、内部生产用无形资产交易以后会计期间的抵销处理

在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情况下,在以后会计期间。由于以前的内部交易影响到了本期会计报表,而本期合并报表时,母公司和子公司提供的本期个别的财务报表中包含了以前会计期间的未实现内部收益、无形资产多计金额和多摊销金额。因此,首先将该内部交易形成的销售损益、无形资产虚增金额和以前会计期间因无形资产虚增而多计提的折旧金额予以抵销。这时的抵销分录只需将上面抵销分录中的“营业外收入”、“营业成本”和“所得税费用”用“未分配利润——年初”替换。因为“营业外收入”、“营业成本”和“所得税费用”上期随着期末的结转最后全部影响了“未分配利润”项目,但本期合并报表时,其提供的个别财务报表“未分配利润”项目仍然包括了从该企业集团角度上看上述未实现“营业外收入”、“营业成本”和“所得税费用”。其次对于本期多计提的折旧按照上述处理。

三、举例说明

甲公司为乙公司的子公司,2008年1月1日甲公司以1000万元的市场价格向乙公司购买某商标使用权(假定该商标使用权交易为独占使用许可),甲公司使用该商标的年限为5年,该商标使用权在乙企业的账面价值为800万元。甲公司购买该商标使用权专门用于生产a产品,甲公司每年生产a产品1000万件,假定a公司无形资产摊销方法按直线法,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

1、第一种情况:2008年生产的a产品当年全部售出。

(1)由于2008年该无形资产生产的a资产全部售出,无形资产摊销的金额已经随着销售的结转计入到了“营业成本”科目,因此,在抵销多摊销的40万元同时要把虚增销售成本加万元一起抵销。2008当年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收入 200

贷:无形资产——原价 200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40

贷:营业成本 40

(2)在连续编制合并报表情况下,2009年抵销分录

如下: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200

贷:无形资产——原价 200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4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40

2、第二种情况:2008年生产的a产品当年全部未售出。

由于当年存货没有实现对外销售,因此需将“存货”项目抵销40万元(=200/5),以避免存货的虚增。同时还应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万元(=40×25%)。抵销分录如下:

(1)2008年当年抵销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收入 200

贷:无形资产——原价 200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40

贷:存货 加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0

贷:所得税费用 10

(2)在连续编制合并报表情况下,2009年抵销分录如下: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200

贷:无形资产——原价 200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40

贷:存货 40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10

3、第三种情况:2008年生产的a产品当年售出400件,即售出了40%。

(1)当年营业成本应抵销的金额=40×40%=16(万元),存货应抵销的金额=40-16=40×(1-40%)=24(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24×25%=6(万元)。2008年当年的抵销分录如下:

借:营业外收入 200

贷:无形资产——原价 200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40

贷:营业成本 16

存货 24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6

贷:所得税费用 6

(2)在连续编制报表情况下。2009年抵销分录如下:

借:未分配利润—一年初 200

贷:无形资产——原价 200

借: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4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16

存货 24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6

地摊营销方法篇8

建筑安装企业的业务经营方式多种多样,其可以选择不同的经营方式,进行营业税的筹划:1、分包经营合同根据营业税相关规定,建筑施工企业总承包人如果将部分工程分包或转包给施工单位(不含个体经营者),可按差额计算缴纳营业税,其应纳税营业额为总承包额减去分包或转包给其他施工单位款项后余额,按照“建筑业”税目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建筑施工企业应积极利用工程承包合同进行纳税筹划。案例1:某建设单位a有一项工程(总造价2200万元),工程由B建筑施工企业负责组织协调业务(费用200万元),施工单位C最后中标(2200万元)。方案一:B建筑施工企业按服务业5%缴纳营业税,即200*5%=10万元;方案二:B建筑施工企业与a企业签订建筑安装合同总包合同2200万元,然后,B与C签订金额为2000万元的工程分包合同。B企业适用于建筑安装企业营业税税率3%,即(2200-2000)*3%=6万元;通过对两方案比较,方案二可为B企业节税4万元。2、甲方供料合同甲方供料是指由基本建设单位提供原材料,建筑施工企业仅提供建筑劳务的工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2号令)第十六条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的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建设方提供的原材料需要计入施工企业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但是设备部分不需要缴纳营业税。建筑施工企业应尽量与建设方在签订合同时将原材料部分由建筑施工企业提供而设备部分由建设方提供,这就避免了设备部分由建筑施工企业提供而造成多缴纳营业税的情况。案例2:某建筑施工企业承包某单位设备安装工程,合同约定由施工企业提供设备并负责安装,工程总造价为300万元(其中:设备价款为220万元)。建筑施工企业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由建筑施工企业提供设备并进行安装,建筑施工企业应缴纳营业税为:300*3%=9万元;方案二:由某单位提供设备,建筑施工企业只负责安装,收取安装费80万元,建筑施工企业应缴纳营业税为80*3%=2.4万元;对两个方案比较,建筑施工企业应选择第二种方案,只提供安装服务,则该企业可以节税(300-80)*3%=6.6万元。

(二)企业所得税的筹划策略

1、关于成本费用的纳税筹划关于成本费用摊销的纳税筹划。处于开办期的企业选择费用分摊期间会影响每个纳税年度的费用摊销额,进而影响当年允许税前扣除费用的金额。费用摊销的方法包括五五摊销法和一次摊销法等,企业应选择摊销方法时以税负最低划为目标,以获利的年度和亏损的年度来确定选择何种摊销方法。例如:企业在成立年度即获利,那么可以采用一次摊销法,在获利年度即将开办费用在当期一次摊销,如果开办年度亏损,那么可以采用五五摊销,在开办当期只摊销部分费用。关于管理费用中业务招待费的纳税筹划。对管理费用中业务招待费用,企业应最大限度地合理运用扣除比例,税法规定,建筑施工企业按全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和实际发生额的60%计算扣除限额,即先要满足60%发生额的标准,又不得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5‰的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可以经过筹划充分使用业务招待费用的限额。例如:假设企业某年的销售收入为X,本年发业务招待费用为Y,则某年允许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Y*60%≤X*5‰,在Y*60%=X*5‰的情况下,即Y=X*8.3‰,业务招待费在销售收入的8.3‰这个临界点时,企业才能充分利用关于招待费用的政策。2、关于存货计价方法的纳税筹划根据会计政策的规定,选择不同的计价方法对存货发出成本有不同的影响,进而会影响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在价格波动较大时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应纳税额的影响较大。同时应注意企业的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当年不得随意改变。

(三)个人所得税的筹划策略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必须对全员进行纳税申报。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周期长,作业地域广泛。其在从事异地经营时,建筑施工企业在税务局代开发票的同时,工程所在地地方税务局往往会直接以工程总造价的1%扣缴个人所得税,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已在异地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不必在本地重复缴纳,故企业应将企业员工进行明细分类,提高人事管理工作,避免重复缴税。建筑安装企业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应区分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所得,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所得适用不同税目,因此相同数额的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的税率不同,工资薪金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所得都适用比例税率,可以利用税率差异进行税务筹划。一般应纳税所得额比较少时,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税率会比劳务报酬所得的税负低。应注意,收入性质的转化必须真实、合法的。案例3:企业欲聘请一名管理人员王某,双方商定每月的收入为22000元。王某有两种方案选择,方案一: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按工资薪金纳税个人所得税。王某每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22000-3500)*25%-1005=3620元;方案二:与企业签订劳务合同,按劳务报酬所得纳税。王某每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22000*(1-20%)*20%=3520元。由此可见由于每月收入较高,张某选择第二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每月节税100元。

地摊营销方法篇9

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摊销的区别

(一)性质目的不同

无形资产摊销是指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在其使用寿命内进行系统合理地分配。累计摊销是“资产价值损耗的计量”,它把无形资产的价值按照一定标准分摊到无形资产预计可使用的期限内,以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属于成本的分配手段或分摊过程。摊销表示的无形资产价值的减损,主要是由于无形资产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形成的价值转移,它可以从业务收入中得到补偿。而无形资产减值是指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无形资产作为资产的一种,意味着“未来经济利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实质上是从“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进行定期比较。当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确认无形资产发生了减值,要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调整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以使账面价值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价值。无形资产减值所表示的价值减损,主要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或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与生产经营的关系不大,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由此可见,计提摊销是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分摊,并不表示无形资产价值的实际减少。尽管摊销,特别是加速摊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反映诸如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资产贬值的作用,但这并非摊销的主要作用,摊销不能及时反映与调整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的偏差;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正是在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的基础上,以一种更灵活、更及时的方式,确保无形资产现时价值计量信息的有用与相关。因此,也有人认为计提减值准备是对历史成本的修正,反映了无形资产当前的价值,是一种资产计价的手段。

(二)理论基础不同

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使无形资产符合资产的定义。而当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减至账面价值以下时,由此所形成的减值已不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因而应将这部分减值从无形资产价值中剔除,并将减值列入当期损益。无形资产摊销的理论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会计假设。会计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权责发生制要求企业对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和影响作为计量的标准。无形资产能在较长的时间里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价值将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因此,要将其无形资产价值按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分期计入费用,而这正是权责发生制具体要求的体现。

(三)核算原则不同

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是以谨慎性原则为依据的。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将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冲减其账面价值,体现了“谨慎”思想。无形资产摊销是以配比原则为依据的。无形资产能在较长的时间里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价值将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这种将摊销金额与其产生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的思想,正是配比原则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四)核算范围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规定,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并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则不应摊销。而计提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对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存在减值迹象时,才对其进行减值测试;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进而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五条中进一步明确,当存在“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等七种迹象的,表明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当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由此可见,计提摊销的无形资产范围不包括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而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范围恰包括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所以,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范围比计提摊销的无形资产范围要大得多。

(五)计提时间不同

无形资产摊销的计提通常是按月进行的,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的成本或当期费用,属于因正常时间推移在不同会计期间的成本或费用,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通常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减值)或年末(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减值)根据实际减值测试情况来进行,在并无证据表明减值已发生的情况下,不必作账务处理,因此不同会计期间的减值损失与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系统的联系。

(六)计提方法不同

对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规定,首先,判断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对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存在摊销问题;其次,确定摊销期间。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的整个期间内进行摊销;再次,选择摊销方法。企业应当根据无形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摊销方法,可以采用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生产总量法、车流量法等;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同时,又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的,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企业还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应当估计其使用寿命,并按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处理。

而对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首先,无形资产减值的测试。当无形资产不能收回账面价值时,减值损失就发生了,就应当对其存在减值的迹象进行判断;其次,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再次,减值损失的确认。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可见,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没有象摊销那样有多种可选择的方法,它主要是于期末通过对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与其账面价值的估价、分析比较、判断来进行计提的。

(七)计提基数不同

无形资产摊销是以无形资产成本(原值)减去预计残值后金额作为摊销基数,并在估计确定的使用寿命年限内计提摊销的。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还应扣除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但下列情况除外:

(1)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2)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应注意的是,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但因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无形资产摊销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摊销不作调整。由上可见,无形资产成本(原值)使用寿命、预计残值等都是事先确定好的,属于带有一定主观性的会计估算。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则是针对无形资产账面价值而言的,在期末时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的原则来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而可收回金额是依据核算日前后的相关信息确定的,不可事先确定。可见,相对摊销而言,无形资产减值这种估算是事后的,客观一些,不同时间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具有不确定性。

(八)纳税影响不同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无形资产摊销费可以在税前扣除。2008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二条也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准予扣除。而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风险准备基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主要指经报税务机关批准提取坏账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都不得扣除。这就表明无论企业采取什么样的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在税收法规上均不予承认,从而避免对所得税的冲击。可见,企业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是不得在税前扣除的,它对所得税数额没有影响,但是因为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会影响摊销数额的变化,从而会形成纳税的暂时性差异。

(九)账务处理不同

无形资产的摊销与日常经营管理息息相关,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其摊销额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经常性费用中,提取时借记“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无直接关联,导致减值的情形也并非是经常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确定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尽管无形资产减值与摊销有着上述种种区别,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

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摊销的联系

(一)两者的金额大小相互影响

无形资产累计摊销额的大小会影响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额的高低,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也实实在在地通过改变摊销的核算基数而影响摊销额的多少。另外,它们还反映了这样一种关系:“无形资产成本(原值)”减去“累计摊销”等于“净值”:“净值”再减去“减值准备”等于“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这最后得出的“账面价值”,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刻该项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也是“累计摊销”的修正与补充,它们共同反映着无形资产的现时价值。

(二)两者的作用都使得无形资产账面价值降低

从资产负债表上看,“累计摊销”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账户都是“无形资产”账户的备抵项目,都表现为无形资产价值的减少。当无形资产摊销时,则是将应摊销金额记入“累计摊销”账户的贷方;当无形资产发生减值时,通过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来减少其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以上关系的公式表示为: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无形资产原价(成本)-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三)两者的结果都会影响企业当期利润的减少

从利润表上看,无形资产当期计提的摊销金额计入“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成本”账户;当期发生的根据资产减值准则确定的无形资产减值损失,按应减记的金额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账户。无论是“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成本”还是“资产减值损失”,它们都是损益类账户,其最终都要结转计入“本年利润”账户借方,从而使企业当期利润减少。

(四)两者的核算都需要借助会计职业判断

地摊营销方法篇10

南京某住宅小区共有59个地下车位,开发商以至少8万元的单价卖掉了37个,其余的被物业公司以每月250元的租金租了出去。为此,业主委员会代表广大业主,多次要求开发商将车库归还给业主,但开发商坚决反对。业主委员会认为,小区地下车库是小区配套公用设施,应当无偿地交给业主使用,开发商没有所有权,根本无权出售。开发商则强调,自己在出售房屋时,根本没有把地下车库面积列为公摊面积分摊到业主的头上,而车库又是开发商投资近300万元建成的,当然拥有车库的“产权”,因此出售车库并没有错。

住宅小区地下车位确实属于小区业主公用的附属设施,但是,以为“公用”必然导致“共有”,因小区车位是附属设施进而认定其所有权就属于全体业主,却是一个缺乏深入分析的结论。附属设施是为全体或部分业主的利益增加住宅功能和提供生活便利,其上的所有权状态却可分为两种:一是该附属设施只能为全体业主共有并且公用;二是该附属设施也可以单独为特定人所有,但以定期收费为条件向全体业主提供服务,或者该特定人的范围必须是业主。在住宅小区建筑范围内,某一部分是否属于附属设施,是由其结构和功能决定的,但是该附属设施究竟必须为业主共有,还是也可以为特定人单独所有,不仅要考虑房屋及附属设施的结构与功能,还要考虑经济因素和法律技术上的因素。

附属设施的权利归属安排,首先不能影响房屋及其附属设施的结构与功能。例如公用楼梯的一段就不能设定一个独立的所有权,因为楼梯是绝对必要的附属设施,没有楼梯的楼房是不能使用的;一个业主对公用楼梯拥有独立的所有权,将会影响其他业主对这段楼梯的使用。一个地下车位上却可以设定一个独立的所有权,因为地下车位不是绝对必要的附属设施,没有地下车库并不影响房屋具备基本的使用功能,有的业主需要而有的业主却不需要地下车位;另外,一个业主对特定车位拥有所有权,并不会影响其他业主停车,因为其他业主可以把车停到其他车位上。其次,附属设施的权利归属安排,必须考虑到业主之间的利益平衡和管理成本。例如,一层和七层的业主对电梯的使用频率并不相同,如果将电梯归属于特定业主而向其他业主收取使用费,或者将电梯确定为共有但各层业主交纳不同的使用费,显然是一种管理成本过高的不经济的做法;所以,电梯为各层业主共有,业主不必交纳使用费,而只是不分所在楼层根据其共有份额交纳保养维修费用,就是一种最为经济合理的做法。相形之下,地下车位上设定独立的所有权,使用者或一次购买车位或分期支付租金,不使用者不需为此支付任何费用,就是一种利益分配得当并且管理成本很低的做法。再次,附属设施的权利归属安排,必须考虑到法律技术上是否可能。如果欲将地下车位作为独立所有权的标的物,可以运用划线标号的方式使其区别为独立的标的物,并且可以运用占有或登记的方法予以公示。

在小区车库的地下车位可以作为独立所有权标的物的情况下,开发商可以采取三种方式销售地下车位。第一种可叫做“捆绑销售”,即将特定车位与特定住宅单元相联系,一体出售给业主。捆绑销售实际上没有将地下车位作为独立的标的物来出售,而是将其作为特定单元的附属物来销售。但是捆绑销售却有以下不合理之处:其一,按目前的商品房设计理念,很少做到每一住宅小区的每一单元都能对应一个地下车位,因为并不是每一业主都需要一个地下车位;其二,捆绑销售提高了每一房屋单元的销售价格,进而导致成交机会减少;其三,捆绑销售减少了购房时要不要车位的选择自由,在很多业主不需要地下车位的情况下一概采取捆绑销售,要么强制销售,要么放弃交易。第二种可叫做“分摊销售”,即开发商在不能对每一单元提供一个车位的情况下,将地下车位销售给全体业主,每一业主按其住宅专有部分的建筑面积分担地下车位的购买费用。但是分摊销售仍有两个不经济之处:其一,每一单元的销售价格仍然要高于不分摊地下车位时的价格;其二,对于不需要地下车位的业主来说,让其分摊小区车库的费用,显然是一种不合理的做法。第三种可叫做“分别销售”,即开发商将住宅单元和地下车位作为各自独立的买卖标的物分别销售。分别销售一来降低了住宅单元的销售价格;二来满足了购房者要不要车位的选择自由;对于需要车位的业主来说,还可以在购买车位还是租赁车位之间做出选择;如果以后不再需要车位,分别购买或租用的车位也易于单独处理。可见,采取分别销售的方式,无论对开发商还是对业主,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在一个交易活动中,选择机会越多,成交的可能就越大,交易的结果就越合理。所以,住宅单元和地下车位分别销售,是最为经济最为合理的交易方式。在地下车库的权利归属问题上,法律的制度安排要促进开发商采取分别销售的方式,至少不能阻碍开发商采取分别销售的方式。

如果开发商在销售商品房时,将地下车库计入公摊,显然是采取分摊销售的方式,地下车库的所有权应当属于全体业主。如果开发商没有将地下车库计入公摊,车库所有权究竟属于开发商抑或全体业主,需要依法律进行推定。在车库没有计入公摊时,其所有权属于开发商,是一个法律上有根据经济上较合理的制度安排。其一,当可以独立作为所有权标的物的物品没被确定为交易对象时,其所有权应当仍属于原先的所有者,这符合确定所有权归属的一般规则;其二,这种制度安排可以促进或保障开发商采取住宅单元和地下车位分别销售的交易方式。

有观点认为,在地下车库没有计入公摊时,其所有权属于全体业主,更有利于全体业主的利益。但是,如果我们继续承认商品房交易中等价交换是合理的必需的,那么认为这种制度安排会为全体业主增加利益的想法,实际上只是一种幻觉。在本案中,开发商之所以坚决反对业主委员会的主张,是因为其售房时没有料想到会有把分别销售一概视为分摊销售的制度安排。开发商总要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实现其预期利润,无论地下车库权利归属的制度安排如何,开发商在一个项目中获得的预期利润是相差不大的。在今后,假定地下车库没有计入公摊其所有权也必须属于全体业主,那么这种一般的法律规则必然导致市场做出相应反应,开发商就只会在捆绑销售和分摊销售之间做经营选择。由于所有的开发商都会这样选择,形成市场接受的结果就是:开发商的预期利益并不会减少多少,业主全体的利益却不会有所增加,减少的只是分别销售这一交易方式,损害的只是市场效率与交易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