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私募基金绩效奖励方案十篇私募基金绩效奖励方案十篇

私募基金绩效奖励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1:13

私募基金绩效奖励方案篇1

一、吸引股权投资基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可以帮助区域经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一轮调整期,出口增幅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房地产的面临严厉的政策调控,在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下,福建省经济要保持稳定高速增长,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行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而私募股权基金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行为,将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促进效应。中小企业在福建的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是福建省经济最具活力的构成,私募股权基金以中小企业为投资对象,是加速中小企业扩张,促进产业整合的一个理想通道。如果福建省能有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业绩优良的企业借助私募股权基金成功实现ipo,将极大优化和提升福建省的企业质量,实现产业升级。

2.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的软环境,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是福建省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但由于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和体制的原因,中小企业面临投资环境、融资环境两难的困境,发展面临瓶颈。而不同形式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接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可以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中小企业成长各阶段对资本的需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特有的企业管理经验和战略眼光,其进入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并推动其成长,同时由于私募股权投资是对企业股权的长期投资,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再融资能力。

3.可以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快速提升企业业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股东的进入,从被投资企业自身而言,可以帮助其加速成长,用2-3年的时间达到以往可能用10年才能达到的高度。具体表现在:首先,可以帮助企业改善股东结构,建立起有利于上市的企业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的各项制度,推动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其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进入,其所具有的资本市场的运作经验、产业运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可以帮助企业在较短的时间里快速成长,提升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带来业绩和公司价值的提升。最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进入,还有助于促进企业建立有效的管理层、员工激励制度,提升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

4.加速区域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收入股权投资基金的引进推动当地区域经济的事实从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可见一斑。截止2009年10月仅一年多的时间,天津滨海新区利用其政策优势吸引在滨海新区注册的中小股权私募基金和管理公司近200家,认缴资本金近500亿元,形成了有效的聚集效应,促使天津滨海新区快速成为一个活跃的金融中心。此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还直接表现在对当地财政税收收入的贡献上。引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将有效提高当地区域的税收收入,包括股权私募投资基金自身所缴纳的税收,以及因其所投资企业的发展而带来的税收的增加。

二、我国其他省市股权投资基金优惠政策的分析

各地为了吸引和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纷纷出台了各项政策,着重于从工商、税务、财政、人员激励等多个方面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予以规范并提供优惠支持,下面本文对各地的主要政策进行归纳比较分析。

1.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工商登记

(1)组织形式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般以股权投资企业或股权投资管理企业的形式来设立,各地立法一般都规定了股权投资企业、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可以采用公司制与合伙制两种形式,但天津市则规定了股权投资企业可以采取公司制、合伙制、契约制和信托制四种形式,浙江省则规定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应当采取公司的形式。可见,仅就组织形式而已,天津给予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最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2)注册资本的要求,各地一般都是分股权投资公司和股权投资管理公司规定注册资本,从各地规定来看,一般都要求以货币出资,但注册资本标准并不一致。其中,以天津的规定为例我们来加以分析。天津的注册资本的相关规定具体如下:“自2006年1月1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止,在本市注册并经备案的基金管理机构和股权投资基金。股权投资企业注册(认缴)资本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其中,公司制股权投资企业首期实际缴付资本不少于2000万元人民币,合伙制股权投资企业首期实际缴付资本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股权投资企业出资人中每个机构投资者最低认缴(出资)1000万元人民币,每个自然人投资者最低认缴(出资)200万元人民币;股权投资管理机构首期实际缴付资本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公司制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机构还应符合法律法规对首期缴付比例的规定。股权投资企业首期实际缴付资本到位后,应由规定条件的托管银行托管。凡资本规模超过5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外币的股权投资企业,须按照《通知》的有关规定,经市发展改革委初审后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凡注册(认缴)资本在1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以上、5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以下的股权投资企业,须向市备案办申请备案,且股权投资管理机构需要附带备案。经备案的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管理机构,才可享受《天津市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办法》(津政发〔2009〕45号)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从天津市的相关规定可见,其总注册资本的规定与其他省市基本一致,但其首期出资、每个机构出资人、自然人出资人的最低出资额等方面的规定则较深圳等地的规定要求更低,具有较明显的吸引力。

2.税收优惠

税收是影响股权投资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2007年2月15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了《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对于采用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符合一定条件的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享受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可以将投资额的70%抵扣该创投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且当年不足抵扣的,可在以后年度逐年延续抵扣,同时,从所投资企业获取的股息及红利利息均被视为税后收益而无须纳税。虽然国家有相关规定,但由于其适用范围受到限制,各地陆续出台了自己的税收鼓励政策。以天津市为例:

(1)所得税方面规定:对于合伙制的股权投资基金的自然人有限合伙人适用税率为20%;自然人普通合伙人,既执行合伙业务又为基金的出资人的,取得的所得能划分清楚时,对其中的投资收益或股权转让收益部分,税率适用20%。对于公司制的基金管理机构,自获利年度起,前两年由纳税所在区县财政部门全额奖励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后三年减半奖励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于本市的企业或项目,由财政部门按项目退出或获得收益后形成的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的60%给予奖励。#p#分页标题#e#

(2)营业税方面规定:基金管理机构自缴纳第一笔营业税之日起,前两年由纳税所在区县财政部门全额奖励营业税地方分享部分,后三年减半奖励营业税地方分享部分。

3.其他奖励和补贴

为了能够吸收股权投资类企业,各地还相继出台了很多奖励和补贴政策。具体包括:

(1)资金奖励。如深圳市规定,以公司制形式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根据其注册资本的规模,给予一次性落户奖励:注册资本达5亿元的,奖励500万元;注册资本达15亿元的,奖励1000万元;注册资本达30亿元的,奖励1500万元;以合伙制形式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根据合伙企业当年实际募集资金的规模,给予合伙企业委托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一次性落户奖励:募集资金达到10亿元的,奖励500万元;募集资金达到30亿元的,奖励1000万元;募集资金达到50亿元的,奖励1500万元;享受落户奖励的股权投资基金,5年内不得迁离深圳。此外,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于本市的企业或项目,可根据其对我市经济贡献,按其退出后形成地方财力的30%给予一次性奖励,但单笔奖励最高不超过300万元。这些奖励是很有力度的。

(2)给管理人员的政策。天津市规定,基金管理机构连续聘用两年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市区域内第一次购买商品房、汽车或参加专业培训的,由财政部门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给予奖励,累计最高奖励限额为购买商品房、汽车或参加专业培训实际支付的金额,奖励期限不超过五年。深圳市则规定,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以及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经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认定符合条件的,可享受我市关于人才引进、人才奖励、配偶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相关政策。

(3)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新疆自治区规定:私募股权基金公司股东缴纳个人所得税后,自治区按其对地方财政贡献的50%予以奖励,奖励资金由纳税所在地财政部门拨付。合伙制的股权投资类企业的合伙人,按照“先分后税”缴纳所得税后,自治区按其对地方财政贡献的50%予以奖励,奖励资金由纳税所在地财政部门拨付。

(4)办公用房优惠。如深圳市规定:股权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因业务发展需要新购置自用办公用房,可按购房价格的1.5%给予一次性补贴,但最高补贴金额不超过500万元;享受补贴的办公用房10年内不得对外租售;股权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新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给予连续3年的租房补贴,补贴标准为房屋租金市场指导价的30%,补贴总额不超过100万元。天津市则规定:基金管理机构购建新的自用办公房产免征契税,并免征房产税三年;基金管理机构在本市区域内,新购建自用办公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最高补贴金额为500万元;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三年内每年按房屋租金的30%给予补贴;若实际租赁价格高于房屋租金市场指导价,则按市场指导价计算租房补贴,补贴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补贴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三、对福建省吸引股权投资基金的若干政策建议

福建省在吸引股权投资基金落地的工作上明显滞后,因此有必要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平潭综合试验区的契机,大力吸引股权投资基金,为福建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助力。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对吸引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工作的组织领导。政府应当认识到吸引股权投资公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发展和引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当作新形势下的招商引资工作来抓,努力创造条件。福建应当学习天津、深圳、上海、重庆乃至新疆的经验,一要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组建自己的基金;二要利用好本地人民币闲散资金,鼓励并引导本地民间闲散资金组成的股权投资基金在本地落地注册;三要吸引外省市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福建投资。四要想办法把已注册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本土企业吸引回来。

2.加强股权投资基金法律建设,尽快出台吸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相关优惠政策对福建省而言,制约其股权投资基金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因此,建议福建省借助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平潭综合试验区的契机,尽快出台统一的《福建省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实施办法》,放开政策限制,大胆借鉴各地乃至国外的有益经验,在工商登记、税收政策、财政政策、落户奖励、基金募集与退出、住房补贴、人才激励、项目对接等方面出台一揽子配套措施与法规,为吸引股权投资基金构建健全的法制基础,保护股权投资基金的利益。

私募基金绩效奖励方案篇2

【关键词】公募基金尾随佣金持股激励

公募基金行业现状

公募基金是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公募基金受《基金法》约束,政策框架清晰,法律监管严格。公募基金在投资品种、投资比例、投资与基金类型的匹配等方面均有严格的行业规范。

1998年3月27日,南方基金向社会公开募集设立了我国第一只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开元,该基金是封闭式股票基金,规模20亿元。历经14年的发展,我国公募基金规模不断壮大,类型逐步丰富。我国公募基金类型可划分为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货币型基金、指数型基金和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六种。截至2012年7月底,我国已有公募基金公司72家,各类基金总数1362支,资产净值约为2.4万亿元人民币。现有基金公司呈现出“大中小”三级梯队结构。第一梯队为排名前十的十大基金公司,管理资产总规模在800亿元以上,如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等。第一梯队管理资产总规模占公募基金总体资产一半以上。第二梯队以长盛基金、中邮创业基金为代表,管理资产总规模为约200~800亿元,规模和收益较第一梯队均有差距。第三梯队管理资产总规模在200亿元以下,以天弘基金、东吴基金为代表,成立时间较短,资产规模较小。

公募基金行业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是银行销售渠道尾随佣金过高。公募基金的销售渠道有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直销(包含网络直销)以及第三方销售。其中银行占据绝对领导地位,银行渠道销售的比例超过90%。公募基金公司通常会对客户收取1.5%管理费,基金公司会将其中一部分作为“尾随佣金”支付给销售机构以示奖励。2008年之前基金公司尾随佣金比例普遍不高,最高占管理费收入的25%。自2008年下半年起,基金公司支付给销售渠道的尾随佣金比例大幅提高。64家基金公司旗下809只基金的客户维护费占管理费的比例为17.29%,同比增长1.18个百分点。其中22只基金的客户维护费超过50%。其中于网点较多的工行建行等大型银行新发基金的客户维护费比例已经提高到60%~70%,部分老基金客户维护费比例也提高至30%以上。

尾随佣金侵吞了大部分公募基金公司的利润。这主要是因为整体经济形势不佳,股市低迷,基金营销难度增大。银行占据的强势地位导致基金公司几乎没有议价能力。虽然,监管部门在2010年实施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要求基金管理人不得向销售机构支付非以销售基金的保有量为基础的客户维护费。但现实的情况是该项《规定》出台后催生了大量变相的渠道销售奖励,在恶性竞争下尾随佣金的实际水平不断上升。

二是公募基金经理离职频繁。基金行业作为一个轻资产、高智力行业,人才是其发展基石,各个公募基金当前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才流失危机。截至2012年8月5日,已有39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离职,离职人数共计66人,且只有1位基金经理留在公募行业。过去十年,基金经理总人数611人,任期在3年以内的423人,且有232名现已不再担任基金经理。即近7成基金经理的公募职业生涯不超过三年。频繁的基金经理离职及高管变动凸现的是业界精英的流失。2012年第一季度统计显示业界在职的383名基金经理中115人岗位从业经历不足1年,这些经验尚不丰富的经理人管理着数十亿、数百亿的基金资产。事实证明,基金经理队伍不稳负面影响巨大,直接导致公募基金业绩大幅波动甚至出现明显下滑。截至2011年底,在纳入统计范围的971只基金中,有814只出现亏损,亏损面达到了83.83%,合计亏损额高达5004.26亿元。而时任基金经理在职时间超过3年的32只股票基金,业绩较同类基金平均业绩高出约20%。说明基金经理资质与经验是影响基金业绩的重要因素。

人才流失情况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公募基金经理激励机制缺失。公募基金经理工资收入仅来自于管理费,相对固定。在激励机制缺失,私募基金蓬勃发展,人才争夺日趋激烈的客观环境下,大量基金经理选择跳槽或退出。另一方面公募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要受来自基金契约、监管部门等的严格限制。公募基金在作投资决策时要面临复杂的审批制度,这种层层审批的制度使其效率远低于私募,投资相对保守,复杂的制度性措施使基金经理们感到束缚,也促成其离职。

三是私募基金带来的巨大挑战。自基金行业在我国发展以来,基金公司数量增加,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但各类基金产品总体而言大同小异。基金产品的分类方法众多,发行过程中叫法不一,但是事实上各基金产品操作方式区别微小,其中又以股票型基金占主流,以大盘基金占多数。由于投资领域有限方向、雷同,基金品种出现了同质化现象,且长期以来该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2011年2月,《证券投资基金法》(征求意见稿)出台,《征求意见稿》给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合法地位,并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纳入监管范围,通过拓展“证券”内涵,扩大了未来投资范围并且丰富了基金的法律组织形式。这些变化将给予私募基金更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私募基金规模的增长。如果公募继续品种单一的趋势,法律正式修订后私募基金会对公募基金造成更大市场竞争压力。

公募基金行业问题对策

第一,借鉴境外成熟市场经验发展独立第三方销售机构。从世界基金业发展历史看,销售渠道费用侵蚀基金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比较普遍。拓展多元化的基金销售渠道是长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我国银行渠道的强势地位是基金公司缺乏自身渠道的恶果。美国重点发展财务顾问销售渠道,财务顾问与市场资金相连接,替代了银行的传统基金销售渠道。此外,美国通过发展基金超市和养老金公司拓展销售渠道。我国基金销售发展第三方独立的销售机构可缓解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但我国第三方销售机构当前还存在合格从业人员过少,不具有资金清算资格,自身盈利能力、盈利模式不明确,以及法律制度环境不明确等问题。

第二,推广持股激励与持基激励。公募基金行业人才流失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激励机制不当。探索基金业股权激励政策成为当务之急。现行的法规不允许公募基金公司进行股权激励,但坚冰已开始融化。2012年6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关于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若干问题的通知》修订草案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括:取消对持股5%以下股东的审核,便利民间资本进入基金行业,健全资本约束、推进股权多元化,为今后专业人士持股以及基金公司上市预留法律空间,充分发挥资产管理行业人力资本的积极作用。除了等待中的持股激励外,在我国证监会及行业协会的积极引导下,基金公司已开始积极实行“持基激励”。由基金经理等相关人员主动认购、申购所管理的基金,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持有者利益的统一。“持基激励”在国外基金行业较为常见,国内基金公司也有意施行此类激励措施,华宝兴业、诺安、中欧等多家基金公司已经或准备实行“持基激励”计划。

第三,加快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基金公司想要留住人才,降低跳槽比率,另一重要的做法应为加快基金人才的培养,以提供培训进修等方式提升企业软实力。后备力量的补充和实战经验的增加可以有效提升资历中等或较新的基金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弥补之前经验丰富的经理人的淡出。同时,制定合理的考评制度鼓励长期内业绩骄人的明星经理,而非盲目追求“短平快”的高收益和每年、每月甚至每天的基金排名。简言之,高速发展的基金行业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与之相匹配。

私募基金绩效奖励方案篇3

关键词:私募;私募的特点;私募的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064--01

在2001年传出《投资基金法》草案中要对“私募基金”进行单独列明的消息后,我国就对“私募基金”的讨论就日趋火热。其后,“私募基金”的规模也是日益变大,“私募基金”的投资也是如火如荼。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让更多的“私募基金”投向亚洲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而在我国,私募证券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私募基金及其分类

所谓私募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由于私募基金的销售和赎回都是通过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私下协商来进行的,因此它又被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常说的“私募基金”往往是指相对于受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人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而言,是一种非公开宣传的,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进行的一种集合投资。方式有三种,一是基于签订委托投资合同的契约型集合投资基金,二是基于共同出资入股成立股份公司的公司型集合投资基金,三就是有限合伙企业形式的集合投资基金。

二、私募基金的特点

首先,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主要是大的投资机构和富人。这是私募基金的对投资者的投资资格要求条件决定的。比如量子基金的投资者都是大富翁或者工业巨头。其次,“暗箱操作”,不上市流通。私募基金的成立主要是利用法律上的豁免条款所成立的一种基金形式。再次,私募基金主要投资于金融衍生工具,并多采取杠杆操作。最后,其采用与业绩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除了能获得一定比例的固定管理费外,私募基金还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投资利润作为奖励。在我国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保底分成”。

三、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

私募基金在组织形式上有契约式、公司式、有限合伙式等。有限合伙式在国外是普遍的被采取的形式。契约式是指先选择一家银行作为托管人然后募集一定的资金后运作,定期开放并公布净值和赎回,最后收取管理费。公司式是指私募基金有完整的公司架构,运作比较正式和规范。目前公司式私募基金在中国能够比较方便地成立。半开放式私募基金也能够以某种变通的方式,比较方便地进行运作,不必接受严格的审批和监管,投资策略也就可以更加灵活。缺点是双重被征税。有限合伙企业式是美国私募基金的主要组织形式。

我国私募基金的特殊形式主要有工作室、委托理财和投资公司。工作室的主要参与者事咨询公司常常有股评人士或者研究员发起设立,主要是给客户提供详尽的操作计划。委托理财主要通过证券公司或者信托投资公司进行。投资公司是指一般以正式登记注册地公司作为组织形式,募集资金并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证券或者其他投资。

四、私募基金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和重要作用

私募基金绩效奖励方案篇4

私募基金是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的,指不是面向所有的投资者,而是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和富有的个人投资者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一般以投资意向书(非公开的招股说明书)等形式募集的基金。由于私募基金容易发生不规范行为,所以,一些国家的法律法规明确限定私募基金证券的最高认购人数,超过最高认购人数就必须采用公募发行。

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具有以下优势:(1)由于私募基金面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因此,其投资目标可能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提供度身定做的投资服务产品;(2)一般来说,私募基金所需的各种手续和文件较少,受到的限制也较少,一般法规要求不如公募基金严格详细,如单一股票的投资限制放宽,某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可以超出一定比例,对私募基金规模的最低限制更低等,因此,私募基金的投资更具有灵活性;(3)在信息披露方面,私募基金不必向公募基金那样定期披露详细的投资组合,一般只需半年或一年私下公布投资组合及收益即可,政府对其监管远比公募基金宽松,因而投资更具有隐蔽性,获得高收益回报的机会也更大。

但是,私募基金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私募基金受到政府监管相对较宽松,操作缺乏透明度,有可能出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将不利于基金持有人利益的保护,在可能取得较高收益的同时,蕴藏着较大的投资风险如基金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风险等。此外,以这种方式发行的基金证券一般数量不大,而且投资者的认同性、流动性较差,不能上市交易。

国外私募基金的运作特点

目前,国际上开展私募基金的机构很多,包括私人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投资顾问公司等,特别是随着国际上金融混业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国际知名的金融控股公司都从事私募基金业务,它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金融服务业中的核心业务之一。私募基金在投资策略和运作方式上有以下显著特点:

严格限制投资范围。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大的机构投资者和一些富人。美国法律规定:投资于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必须是“有资格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必须拥有500万美元以上的证券资产,并且最近两年的年均收入高于20万美元,或包括配偶的收入高于30万美元,如以法人机构的名义进行投资,则净资产至少在100万美元以上。

私募基金一般是封闭式的合伙基金,不上市流通。在基金封闭期间,合伙投资人不能随意抽资,封闭期限一般为5年或10年。

私募基金投资策略高度保密。私募基金无须像公募基金一样在监管机构登记、报告、披露信息、私募基金的经理人在与投资者签订的协议中一般要求有极大的操作自由度,对投资组合和操作方式也不透露,外界很难获得私募基金的系统性信息。

私募基金一般都运用财务杠杆操作。一般情况下,基金运作的财务杠杆倍数为2-5倍,最高可达20倍以上,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杠杆倍数会更高。私募基金大规模运作财务杠杆的目的是扩大资金规模,突破基金自有资金不足的限制,以获得高额利润。

私募基金的组织结构一般比较简单。私募基金属于合伙制企业,不设董事会,由一般合伙人负责基金的日常管理和投资决策。在美国,约1/4的私募基金总资产不超过1000万美元,它们的运作像一个小作坊,通常是在仅有一两个人的办公室里工作。

私募基金一般采取与业绩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基金经理除了能够获得基金资产的一定比例的固定管理费外,还可以提取一定比例(通常在5%-25%之间)的投资利润作为奖励。

私募基金操作手法多样。私募基金经营机制灵活、没有短期的利润指标和确定的资金投向限制,在投资工具、财务杠杆、投资策略等各个方面也没有限制,这样,基金经理就能在范围更广的投资领域选择投资战略,以获取长期的高额利润。

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

由于缺少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国内业已存在的地下私募基金只能以各种变通形式存在,如果按照基金的要求来衡量,其中一些还不能算作基金,但一旦时机成熟,它们将很可能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私募基金。这些改头换面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工作室、委托理财、公司或契约式私募基金,前者主要为个人资金,后者相当部分来自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也有一些个人大户。

工作室主要参与者为投资咨询公司或一些从事咨询业务较成功的个人,常常由著名股评人士或研究人员命名,大部分负责给客户提供详细的市场操作计划。资金主要为一些个人投资者提供,规模较小,投资者进入工作室的资金量门槛较低,有一定的保本收益率要求。工作室的收入大多不直接向客户收取,而是由工作室与客户进行交易的营业部协商,从交易佣金中提取。双方完全凭一种私人间的信任关系建立起委托关系,大多只有口头协议,根本没有正式的文本合同,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

[摘要]私募基金在投资策略和运作方式上有以下显著特点:严格限制投资范围。私募基金一般是封闭式的合伙基金,不上市流通。私募基金投资策略高度保密。私募基金一般都运用财务杠杆操作。私募基金的组织结构一般比较简单。私募基金一般采取与业绩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私募基金操作手法多样。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由于缺少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国内业已存在的地下私募基金只能以各种变通形式存在,如果按照基金的要求来衡量,其中一些还不能算作基金,但一旦时机成熟,它们将很可能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的公开化和合法化将是大势所趋,但大规模发展尚需时日。私募基金要真正浮出水面还有很多障碍,包括法律建设和制度安排,其具体实施细则的颁布以及大规模的实践还会有一个“时滞”,操作中将可能采取先试点,然后逐步放开的渐进方式。

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的差异

私募基金是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的,指不是面向所有的投资者,而是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和富有的个人投资者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一般以投资意向书(非公开的招股说明书)等形式募集的基金。由于私募基金容易发生不规范行为,所以,一些国家的法律法规明确限定私募基金证券的最高认购人数,超过最高认购人数就必须采用公募发行。

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具有以下优势:(1)由于私募基金面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因此,其投资目标可能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提供度身定做的投资服务产品;(2)一般来说,私募基金所需的各种手续和文件较少,受到的限制也较少,一般法规要求不如公募基金严格详细,如单一股票的投资限制放宽,某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可以超出一定比例,对私募基金规模的最低限制更低等,因此,私募基金的投资更具有灵活性;(3)在信息披露方面,私募基金不必向公募基金那样定期披露详细的投资组合,一般只需半年或一年私下公布投资组合及收益即可,政府对其监管远比公募基金宽松,因而投资更具有隐蔽性,获得高收益回报的机会也更大。

但是,私募基金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私募基金受到政府监管相对较宽松,操作缺乏透明度,有可能出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将不利于基金持有人利益的保护,在可能取得较高收益的同时,蕴藏着较大的投资风险如基金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风险等。此外,以这种方式发行的基金证券一般数量不大,而且投资者的认同性、流动性较差,不能上市交易。

国外私募基金的运作特点

目前,国际上开展私募基金的机构很多,包括私人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投资顾问公司等,特别是随着国际上金融混业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国际知名的金融控股公司都从事私募基金业务,它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金融服务业中的核心业务之一。私募基金在投资策略和运作方式上有以下显著特点:

严格限制投资范围。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大的机构投资者和一些富人。美国法律规定:投资于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必须是“有资格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必须拥有500万美元以上的证券资产,并且最近两年的年均收入高于20万美元,或包括配偶的收入高于30万美元,如以法人机构的名义进行投资,则净资产至少在100万美元以上。

私募基金一般是封闭式的合伙基金,不上市流通。在基金封闭期间,合伙投资人不能随意抽资,封闭期限一般为5年或10年。

私募基金投资策略高度保密。私募基金无须像公募基金一样在监管机构登记、报告、披露信息、私募基金的经理人在与投资者签订的协议中一般要求有极大的操作自由度,对投资组合和操作方式也不透露,外界很难获得私募基金的系统性信息。

私募基金一般都运用财务杠杆操作。一般情况下,基金运作的财务杠杆倍数为2-5倍,最高可达20倍以上,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杠杆倍数会更高。私募基金大规模运作财务杠杆的目的是扩大资金规模,突破基金自有资金不足的限制,以获得高额利润。

私募基金的组织结构一般比较简单。私募基金属于合伙制企业,不设董事会,由一般合伙人负责基金的日常管理和投资决策。在美国,约1/4的私募基金总资产不超过1000万美元,它们的运作像一个小作坊,通常是在仅有一两个人的办公室里工作。

私募基金一般采取与业绩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基金经理除了能够获得基金资产的一定比例的固定管理费外,还可以提取一定比例(通常在5%-25%之间)的投资利润作为奖励。

私募基金操作手法多样。私募基金经营机制灵活、没有短期的利润指标和确定的资金投向限制,在投资工具、财务杠杆、投资策略等各个方面也没有限制,这样,基金经理就能在范围更广的投资领域选择投资战略,以获取长期的高额利润。

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

由于缺少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国内业已存在的地下私募基金只能以各种变通形式存在,如果按照基金的要求来衡量,其中一些还不能算作基金,但一旦时机成熟,它们将很可能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私募基金。这些改头换面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工作室、委托理财、公司或契约式私募基金,前者主要为个人资金,后者相当部分来自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也有一些个人大户。

工作室主要参与者为投资咨询公司或一些从事咨询业务较成功的个人,常常由著名股评人士或研究人员命名,大部分负责给客户提供详细的市场操作计划。资金主要为一些个人投资者提供,规模较小,投资者进入工作室的资金量门槛较低,有一定的保本收益率要求。工作室的收入大多不直接向客户收取,而是由工作室与客户进行交易的营业部协商,从交易佣金中提取。双方完全凭一种私人间的信任关系建立起委托关系,大多只有口头协议,根本没有正式的文本合同,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

委托理财主要通过证券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进行,它们在经纪业务基础上,结合为客户进行的咨询服务以及资产委托和资金运营等手段,发展了相当规模的非公募资产管理业务,通常采用一对一签合同的方式,资金量比较大,一般为几千万到1亿,时间为1年。

以公司式或契约式存在的私募基金主要由投资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来运作,其规范程度差别较大,良莠不齐。这部分资金规模很大,据估计,我国目前二级市场中规模超过10亿的私募基金不下30家,这些私募基金运作较规范,投资者往往要求对管理者进行严格的监控,但也有相当部分私募基金运作不规范,管理者为吸引投资者而承诺较高的回报率,结果导致各种纠纷,有损投资者的利益。

目前,国内地下私募基金大部分只给管理者一部分固定管理费以维持开支(甚至没有管理费),其收入从年终基金分红中按比例提取,这使得资本持有者与管理者利益一致。另外,国际上基金管理者一般要持有基金3%-5%的股份,一旦发生亏损,这部分将首先被用来支付,以保证管理者于基金利益绑在一起,国内大部分地下私募基金目前也采用这种方式,但比例一般高达10%-30%,之所以比例这么高,是因为中国信用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同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为了吸引客户,大多地下私募基金对客户有私下承诺,如保证本金安全、保证年终收益率等,含有承诺的私募基金严重违反了有关法律法规,实际上近乎于非法集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书面合同文本,委托人、受托人的利益仍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而国际范围内资产管理中的保本、保底的做法很少见,且受到极为严格的法律管制。

国内私募基金的异军突起,实际上是对现有规则的一种突破,它直接源自于强大的投资理财需求,市场中大量存在着想把闲置资金运转起来、但对投资市场又不太了解的投资者,鉴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公募基金的投资操作及年终分配情况,对于这部分资金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把钱交给游离于法律体系之外的地下私募基金,又要承担较大的非市场风险。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大趋势较好,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所以这些私募基金的成长性相对也比较好,尚未出现大的风险。但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私募基金规模的扩大,其存在于财务杠杆基础上的金融风险就可能会显示出来。因此,地下私募基金越大,越是需要合法的外部监管,管理层应当在目前相对较好的大环境下,承认它,让它从地下走向地上,通过公开化、合法化以及有效监管使它规范发展。

我国私募基金发展前瞻

私募基金的公开化和合法化将是大势所趋,但大规模发展尚需时日。私募基金要真正浮出水面还有很多障碍,包括法律建设和制度安排,其具体实施细则的颁布以及大规模的实践还会有一个“时滞”,操作中将可能采取先试点,然后逐步放开的渐进方式。

私募基金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目前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已被准入证券二级市场,加上具有大量闲散资金的各类社会基金如教育基金、扶贫基金、互助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由于保值增值、追逐利润的动机和目的,都有根据其持有和运用资金的状况,提供具有针对性投资理财方案的需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个人金融资产数量也大幅增加,大量民间资金迫切需要投资渠道;银行存款利率连续下调,实业投资竞争激烈,部分闲置资金找不到合适的产业项目投资,自然会追逐高回报而进入证券市场;随着新股发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一级市场新股申购的收益率将下降,部分申购资金将需要其他的投资方向。私募基金的出现将填补上述需求。

投资者将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私募基金面向特定投资者,由于存在特别的对基金目标有特殊期望的客户,基金发起人将会推出为某些定向客户定制的基金产品,从而使基金产品种类增加,市场将会出现一系列细分的基金,如专门投资家电行业的基金、专门投资公募基金的基金、专门投资房地产业的基金等,风险细化,基金投资者也将被细分为不同类型,投资者可以根据不同偏好选择不同的基金。但是,基金数量、品种的增加,也预示着基金市场竞争加剧,各基金业绩可能参差不齐,两极分化,投资者选择的难度加大,从而迫切需要中介机构对所有基金作出客观评价。

私募基金将在规范中得到发展。规范内容将包括:设置私募基金的准入条件;限定私募基金的投资者范围;加强对私募基金的监管等等。

私募基金绩效奖励方案篇5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制;监管

【中图分类号】DF438.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082―1.5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简述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equity,简称pe)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投资者按照其出资份额分享投资收益,承担投资风险。同时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将退出机制考虑在内。

二、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环境的缺陷

近年来,随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迅速发展,加之基金管理人员都拥有着丰富的国际经验,非常熟悉国内企业的状况,国际上拥有较大规模的私募股权投资纷纷发起设立新基金以针对中国投资,而这些基金利用各种手段来规避国内监管机构对其的监管,如注册在开曼、百慕大等免税岛。

但是,与飞速发展的行业现状相比,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的法律制度建设和监管体系仍存在不足。

(一)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1.设立有限合伙制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主要问题

虽然新的《合伙企业法》确立了有限合伙企业形式,同时《公司法》也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公司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但是我国至今没有个人破产法,导致基金经理个人需要承担巨大的无限连带责任,新《合伙企业法》也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成为设立有限合伙制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障碍。

2.设立公司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主要问题

繁琐的公司资金注入和退出程序、僵硬的公司治理制度以及公司的治理结构使基金管理者作为股东或投资顾问拥有的权利和肩负的责任不符。

3.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在法律层面上我国尚未出台《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无法可依;且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需要国务院批准,对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产生了制约;另一方面,虽然相关产业采用的是契约型基金,但目前,一般行业运用公司模式组建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在委托上存在着矛盾。

(二)监管体系不够成熟

1.监管责任不明确

国务院于2002年成立了由财政部综合司、证监会机构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商务部、科技部等十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研究创业投资行业的相关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是《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2005年10月)出台了,《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也由于各种不同原因而未能达成一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涉及部门多,触面广,形成政出多门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2.监管的手段不健全

当前,由发改委负责协调内资创业投资企业的监管,实行备案管理,给予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以税收和资金的优惠。但是界定税收优惠资格的责任是由税务部门承担,由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确定引导资金的优惠,因此使得发改委的管理职能很难真正发挥。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环境改善途径

(一)完善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法律体系

我国《公司法》规定的股权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虽然国内的企业有较高的投资热情,但当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转换优先股购股权、可转换债券和共同买股权、业绩奖惩条例等一系列条款的时候准备不充分。这表明我国企业还不是很了解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情况,也凸现我国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立法方面的不足。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完善现有法律

我国现有法律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存在提供了初步的法律依据和规范,可以针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可利用的不同法律形式,将现有法律作为框架,通过补充和解释《证券法》、《合伙企业法》与《公司法》等具体条款,从而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生的外部环境得以改善,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范发展。

2.扫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形式存在的障碍

有限合伙制这种组织形式能够在美国成为主流,得益于它灵活的资金进出和理论分配模式,有效地激励和风险控制方式,同时解决了双重征税,可以作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比较理想的法律形式加以发展,也可以针对性地解决其他组织形式在这些问题上的障碍。

3.税收配套制度的完善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设立投资实体,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其所得的投资收益必须缴纳所得税,而且没有任何税收减免,这难以让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接受。例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美国的税负仅为15%的资本利得税,而在我国设立投资实体,则要承担33%的所得税。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避现行法律和政策,采取越类越隐蔽和多样化的曲线收购方式,在百慕大和开曼群岛等“避税天堂”设立特殊目的公司,将其创造的价值放在海外,避免在我国缴纳所得税,导致我国税收流失。

(三)建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监管体系

监管的实质是通过限制市场行为主体(被监管对象),从而影响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效果,最终达到预期的经济绩效。而一种监管制度有效与否是相对于设计制度的目标而言的,那么这种制度有效的条件之一就是这种制度的运行结果达到了制度设计的预期。

1.设立监管体系

放宽监管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在决定对某个行业进行监管或如何对某个行业进行监管之前,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该行业是否足以产生系统风险;二是信息不对称是否会对信息弱势群体造成伤害以及造成什么样的伤害。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在公开市场进行交易,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无须承担信息披露义务,从而导致了风险的存在。但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锁定期比较长、融资杠杆率比较低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风险目前还局限于少数机构投资者身上,加之有限合伙人数量又受到《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不会造成系统风险的出现。与此同时,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监管的放宽并不是任其发展,而应根据市场的特点,建立多层次的监管体系,由法律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范。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起、设立、运转和退出都会与证监会的职能密不可分,我们可以采用以证监会为主,以财政部和人民银行为辅助的监管体系,对其他部委可能涉及的事项均可由证监会与其征求意见或协商解决。

2.建立合格投资人制度

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般由机构投资者出资,范围的狭窄,不利于吸引社会资金。将来,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考虑将个人投资纳入到投资范围,以分散股市与银行的风险,增加百姓投资渠道。参照国外标准并结合中国国情定义合格投资人,建立合格投资人制度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人资格进行监管。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同意保险公司或商业银行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资入股到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或通过委托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私募股权投资顾问公司运作,而且要规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避免以股权投资名义设立的基金过多地投入到证券市场。

【参考文献】

[1]关景欣.中国私募股权基金法律操作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左浩苗.论我国私募基金的合法化及监管[J].特区经济,2006(9).

[3]陈中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范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24).

[4]吴健.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问题的思考[J].深圳金融,2008(8).

私募基金绩效奖励方案篇6

蒙牛发展迅速,对资金的极大需求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满足

蒙牛乳业集团成立于1999年1月,总资产达60亿元。蒙牛乳制品生产能力达330多万吨/年。截至2005年年底,主营业务收入由0.37亿元增加到108亿元,年均递增158%;净利润由53万元增加到4.56亿元,年均递增208%;主要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乳制品出口量全国第一。

然而当蒙牛小有成就、呈现良好成长势头的时候,自有资金的短缺却使蒙牛面临会坐失崛起良机的局面。如果要抓住乳业的快速发展机会,在全国铺建生产和销售网络,蒙牛对资金有极大的需求。除了早期通过原始投资者投资一些资金之外,蒙牛在私募之前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融资。

2001年开始,蒙牛开始考虑一些上市渠道。首先蒙牛研究当时盛传要建立的深圳创业板,但是后来创业板没做成,这条融资渠道自然行不通。同时它们也在寻求a股上市的可能,但是对于一家没有什么背景的民营企业来说,上a股恐怕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蒙牛根本就等不起。

蒙牛也尝试过民间融资,但最终都没能如愿。

2002年初,股东会、董事会打算上香港二板。但香港二板除了极少数公司以外,流通性不好,机构投资者一般都不感兴趣,企业再融资非常困难,也不是一个好的路径。

这样,蒙牛的种种融资路径均被封死。

私募基金找到蒙牛

正在蒙牛一筹莫展之时,2001年底,摩根士丹利与鼎晖通过相关关系找到蒙牛,要求与蒙牛团队见面。摩根等建议其不要去香港二板上市。摩根与鼎晖劝牛根生团队应该引入私募投资者,资金到位,帮助企业成长与规范化,大到一定程度了就直接上香港主板。

创办内蒙古蒙牛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的牛根生对摩根与鼎晖提出的私募建议,曾经咨询过很多专家,包括正准备为其做香港二板上市的百富勤朱东(现任其执行董事)。眼看到手的利润要被私募抢走,朱东还是非常职业化地给牛根生提供了客观的建议,他认为先私募后上主板是一条可行之路(事实上,在这之前朱东已向蒙牛提到过香港主板的优势)。这对私募投资者是一个很大的支持。

投资过程

首次引资股权重组

①海外壳公司股权结构。2002年6月,蒙牛与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外资机构签署了投资意向:外资投入2.16亿元,占蒙牛32%的股份;同时,摩根士丹利在开曼群岛注册了ChinaDairy(下称“开曼公司”)。

2002年9月,蒙牛的发起人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了金牛(BVi,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海外离岸公司)。同日,蒙牛的投资人、业务联系人和雇员注册成立了银牛(BVi)。这是摩根士丹利等在境外注册的几家壳公司中最重要的两家。金牛和银牛各以1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开曼群岛公司50%的股权,而作为开曼公司全资子公司的毛里求斯公司,也随即设立。同年10月,摩根士丹利等三家国际投资机构以认股方式向开曼公司注入约2597万美元,取得了该公司90.6%的股权和49%的投票权。根据开曼公司法,公司的股份可以分成a类和B类,a类一股有十票投票权,B类一股有一票投票权。因此,蒙牛与金牛、银牛系在开曼公司的投票权是51%∶49%;股份数量比例是9.4%∶90.6%。

②海外壳公司收购蒙牛股份。开曼群岛公司以战略投资者提供的2597.37万美元认购了毛里求斯公司的98%的股份,毛里求斯公司又利用此笔资金从蒙牛的法人股东和部分自然人股东手中收购了其66.7%的股份,蒙牛第一轮引资与股权重组完成。

③外资与蒙牛管理层的协议。第一,如果蒙牛管理层没有实现维持蒙牛高速增长,开曼公司及其子公司毛里求斯公司账面上剩余的大笔投资现金将要由投资方完全控制,并且投资方将控制蒙牛股份60.4%的绝对控制权(其中,60.4%=90.6%×66.7%);第二,如果蒙牛管理层实现蒙牛的高速增长,一年后,蒙牛系可以将a类股按1拆10的比例转换为B类股。这样,蒙牛管理层可以实现在开曼公司的投票权与股权比例一致。即蒙牛占开曼公司的51%的股权。

2003年8月,蒙牛管理层提前完成任务(事实上,从2002年底的16.687亿元,到2003年底的40.715亿元,蒙牛的销售收入增长了1.5倍)。2003年9月19日,蒙牛系的a类股全部转化为B类股,持有开曼公司51%股权和投票权。蒙牛系持有蒙牛股份的股权为67.32%(67.32%=51%×66.7%+(1-66.7%),外资持有蒙牛股份为32.68%(32.68%=49%×66.7%)。

二次增资

获得第一轮投资后,蒙牛乳业的业绩增长速度令人惊讶。2003年,蒙牛乳业实现净利润2.3亿元。而迅速成长中的蒙牛对资金的需求仍然十分巨大,三家机构再次通过“可换股文据”向蒙牛注资35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9亿元。约定未来换股价格仅为每股0.74港元。不但如此,摩根士丹利更与蒙牛管理层签署了业绩对赌协议,双方约定,2003~2006年,蒙牛乳业的业绩复合年增长率不低于50%,否则公司管理层将输给摩根士丹利等一笔巨额(6000万~7000万股左右上市公司股份),这就是说,如果蒙牛没有实现高速增长,公司将被投资方完全控制。而如果能够连续三年增长50%,摩根士丹利等就拿出一笔自己的股份奖励给蒙牛管理层。

9月18日,毛里求斯公司以每股2.1775元的价格购得蒙牛的80010000股股份。10月20日,毛里求斯公司再次以3.038元的价格购买了96000000股蒙牛股份,对蒙牛股份的持股比例上升至81.1%。以上收购款项的资金其实最终都是来自二次增资资金。

蒙牛上市

2004年6月,蒙牛乳业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三家机构共发售3.5亿股,获得206倍的超额认购,这给蒙牛的融资故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上市后,蒙牛管理团队最终在上市公司持股54%,国际投资机构持股11%,公众持35%。

2005年3月,鉴于蒙牛业绩迅猛增长,摩根士丹利决定提前终止对赌协议,兑现奖励给蒙牛管理层的6000多万股股份。这样的变化调整,无疑大大减轻了蒙牛的发展速度压力,使其管理层能够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做出发展决策,而不必为了实现超速增长,仓促打响收购其他竞争对手的并购战。

总之,在蒙牛的融资过程中,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资机构两轮共投入了6120万美元。上市的时侯共出售了1亿股蒙牛的股票,套现3.925亿港元;2004年12月,出售1.68亿股,套现10.2亿港元;2005年6月,最后出售2.5亿股(未计入其帮助金牛出售的6261万股),套现12亿港元。三次套现总金额高达26.125亿港元,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资机构的投入产出比近550%。

对此,有人认为摩根等投资方赚得太“狠”,其与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团队签订的“对赌合约”使资方处于进攻退守的有利局面,若蒙牛成长达不到预定要求,那么他们可以控股蒙牛,若蒙牛成长得好,他们退出时则赚得盆满钵溢。

然而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对境外投资机构片面质疑。在这起私募案件中,双方很好地实现了共赢。

对于蒙牛来说,除了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以外,摩根等私募投资者给蒙牛还提供了两大方面的增值服务。

首先,私募投资者为蒙牛上市作好了准备工作。摩根等进来后,帮助蒙牛重组了企业法律结构与财务结构,并帮助蒙牛在财务、管理、决策过程等方面实现规范化。投资方有效地利用了他们对重大决策的否决权,比如蒙牛曾考虑过的一个偏离主营业务的提议,就被私募投资者劝阻。

私募基金绩效奖励方案篇7

一、国内外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募集资金不断扩大,涉及的行业种类也持续增加,并且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已经突破地域限制,加入了全球化浪潮。私募股权投资的活跃不单单是活跃资本市场,促进二级股票市场的流通,而且也为全球范围内企业的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做出了巨大贡献。金融危机之后,依托于发达国家健全的制度体系、发达的资本市场、完善的退出渠道、充裕的资金支持,私募股权投资转而关注于提高运作资本效率、增加对资产负债结构的管理以及证券化等举措,通过这一系列行为再创pe行业的辉煌。

我国的私募股权市场是在国际pe行业的经验和教训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的pe募集金额在2006―2008年进入高速增长期。2012年新募pe的发行定位更加精确,兴起了一批专门投资公共设施、房地产等的专职私募股权投资。

从投资总量来看,2006―2010年pe投资总量和投资案例数量相对平稳,在2011年私募股权投资业开始结束观望,快速介入。投资数量和金额也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而在2012年则相对平稳,投资金额减少8000万人民币,案例数量则基本持平。从投资行业上来看,私募股权投资分散投资在众多行业,传统的互联网、房地产、矿产及能源、生物医药仍占据前四位。

二、医药行业发展中的私募股权投资

受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跌入谷底,私募股权投资也一改往年大笔花钱的态势,投资趋于谨慎。在私募股权投资的众多行业中,医药行业由于其刚性需求,对经济周期不敏感,使其成为私募股权投资的热点投资对象。2009年毕马威统计分析指出:私募股权投资对医药行业的投资量从2008年的第五位跃升至第二位,第一位和第三位分别是消费品和能源矿产行业。毕马威认为医疗行业受私募股权投资的青睐,主要是因为政府对于养老医疗的支出增加,公众对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关注以及中国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清科数据中心对近五年私募股权投资的统计也显示,自2005年,先后有30多家私募股权投资医疗行业。

三、融资难问题严重制约医药行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猛,但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医药行业的研发时间较长。一个创新药物从研发到最终被批准上市,整个过程通常需要约15年时间,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特征明显。据统计,1990―2011年期间,国内医药行业累计投入研发资金360亿元人民币,获得一类新药14个,平均研发成本高达26亿元人民币,该投入水平是全球平均新药研发成本的8―9倍。而创新型企业既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也无法在产品成功上市之前通过ipo募集大量资金,即使对风险投资而言,也因专业壁垒高而导致专业VC数量少、金额小。这导致医药行业创新面临融资难题。

其次,融资难导致R&D经费投入不足,创新难以为继。以河南为例,2009年,河南医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达13亿多元,科技活动经费的支出总额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上升到4.92%,其中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也达到3.30%。而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人比重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这一比例低于2%,企业创新将难以维持,只有高于6%,企业创新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全国的“科技进步监测标准”将这一指标定为6%。因此,河南省的医药行业应当继续提高R&D的投入强度。

第三,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医药行业竞争力明显不足。国内医药行业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大多数为小型企业(占比74.64%),大型企业仅占5.53%。大而不强的问题除了反映在医药企业的规模上,也体现在国内市场上药品生产质量和技术含量上,在众多的药品中,只有不足5%的药品通过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在我国7000多家医药企业中,有超过13.5%的企业未盈利。这客观上对医药企业突破融资难题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获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国内7000家医药企业的应收账款大多处于较高水平,严重制约了医药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未来减轻负债,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压力较大。

四、私募股权投资推动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的举措

医药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渐显著,私募股权投资的介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我国医药行业创新发展:

(一)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建立外部董事会制度

外部董事会制度是整个公司关键性、支撑性的制度安排。它的重要性体现在:首先可以确保企业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确保董事会能够从宏观层面独立做出判断,防止董事层和管理层重叠所引起的冲突;其次有利于充分发挥激励和监督作用。一个企业的激励监督不能光靠制度,更要依赖于奖惩、考核以及升迁,如果不建立独立于管理层的董事会制度,无法进行有效的考核和奖惩,将不利于管控风险。从经营层角度来说,风险总会存在,单依靠经营层去发现风险是不够的,因为一旦风险的发现会威胁经营层的利益时,往往会选择自保,因此就需要董事会管控风险,尤其在内部审计上及时发现、处理风险。

(二)私募股权投资通过并购推动产业资源整合、合理布局产业链

由于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结构不够合理,导致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始终在15%徘徊,使医药企业间存在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降低市场资源配置率。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我国医药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国家鼓励具有完善管理经验、先进技术优势、市场竞争力强的药企兼并、重组、收购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小的企业。私募股权投资通过并购可以实现我国医药行业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优化市场结构,提高产业资源的资源利用率。

(三)私募股权投资以完善公司治理为目的

私募股权投资以完善公司治理为目的,是否应当绝对控股,要依据企业特点综合分析考虑:

一是企业性质。对于国有企业,私募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必须保证绝对控股;对于民营企业则不一定要绝对控股,因为首先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相对清晰,而且民营企业受非市场的因素影响较小,其本身就是市场化的参与主体。

二是行业特点。医药企业有其自身特性,医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更为复杂,私募股权投资绝对控股的前提是比原有的管理层更加专业。

三是企业经营状况。对于高速发展、经历过市场考验的企业,其经营状况是有所保证的,因此如果一味追求对企业的绝对控股,那么医药行业的后续发展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地运行还有待考证。

私募基金绩效奖励方案篇8

面对市场焦虑,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出面回应:目前mpa仍沿用前两个季度的“广义信贷”口径,表外理财并未正式纳入广义信贷范围。尽管如此,《通知》给市场带来的心理预期仍不容小觑。

《通知》源自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规模的急剧攀升

早在2016年7月末,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就曾发表名为《央行解读mpa热点关注问题:如何理解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文章,表示未来mpa对表外业务的规范也会进一步加强。mpa全称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是央行衡量商业银行健康状况的重要评估系统。“广义信贷同比增速”是其重要指标,如果它超过m2目标增速22个百分点(大银行则是20个百分点),也就是35%,则这项指标得分为0。

由于mpa评估体系不仅仅打分,更有奖惩制度,想要快速提升经营规模的中小银行受其影响最重。部分小银行开始有“弯道超车”行为,将部分资产从表内移至表外。大体看来,“表外理财”既能提升Y产规模,获得收益,又不用计入mpa考核,因此成为中小银行规模扩充的首选工具,使得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出现分化。

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6年上半年)》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理财存续余额10.8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89%,市场占比41.46%;其次为国有大型银行,存续余额9万亿元,较2016年年初增长3.81%,市场占比34.25%;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增长最为明显:城市商业银行存续余额3.7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82%;农村金融机构存续余额1.4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58.24%。由于表外理财多涉及综合理财,而综合理财是商业银行投资非标的主要渠道,相比较标准化债权而言,非标杠杆高、风险大。因此,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可以间接调控非标理财,抑制资金杠杆。

但银行经营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资金报偿。传统的银行业务是指信贷业务,在资金回报率缩水的市场条件下,银行坏账率一度提升,“低风险、高收益”的资产变得稀缺,这与高速增长的银行资金规模形成不匹配,从而造成“资产荒”。在“资产荒”的压力下,传统信贷资产无法提供足够的收益,银行需要借助其他机构对不同风险的专业判断,拓宽投资种类,解决银行内部的投资空白。特别地,中小银行的资管人员储备不足,缺乏某些相关领域的投资能力,即便是资产规模达到万亿的大型银行也难以满足庞大的资金管理需求,委外业务应运而生。“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货币”,不仅仅会对商业银行理财规模形成影响,更会对委外业务造成冲击。

理财资金和自营资金支持下的商业银行委外业务

委外业务源自“授信文化”向“投资文化”的转型。一方面可以满足商业银行资管分散的需求,用以缓释“资产荒”的冲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委外机构的合作熟悉新兴投资产品、了解更多市场风险,进而锻炼内部人员逐步形成独立投研团队。

通常来讲,银行委外业务的资金来源包含自营资金和理财资金。根据申万宏源证券的估算,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银行全口径委外规模约为27.7万亿元,相比2015年底增幅达20%(表1)。

在资金来源上,规模较小的农商行偏向于使用自有资金;规模较大的国有银行基本使用理财资金;而规模居中的股份制银行两者皆有。委外的承接对象包含基金、券商和信托等机构。目前委外资金投向私募不会占很大比重,因为委外资金做尽职调查时,要求以公募基金为标准,大部分私募达不到标准。而且,很多城商行尝试委外业务时,自身经验不足,也会选择与公募基金合作。

从业务模式上看,传统的银行委外业务主要有产品模式及投顾模式两种。产品模式是指资金委托方通过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信托计划、基金专户的模式与管理人进行产品合作,约定产品的投资范围及业绩比较基准。从分层结构来看,一般分为平层委外和结构化委外两种;从投资范围来看,均以债券作为主要的投资标的,一般会划分为纯债类、债券增强类及多资产混合类等若干种模式。

由于政策等条件限制,部分农商行等类型的金融机构的委外业务多以投顾形式落地。在该模式下,银行委托账户的投资难以做资金结构分层,委外的投资范围基本为平层纯债型结构。此模式存在先天的投资范围不足,相对而言业绩收益及操作并无优势。

在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面临缩水的条件下,银行为了确保收益会逐渐加大风险偏好,相对于投顾模式而言,产品模式也就备受青睐。在各类产品模式中,信托计划一度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银信合作不断提升。

早在2013年末,银信合作在全部信托余额占比仅为20.03%,而2016年6月底,占比攀升至25.38%,提升5.35个百分点(图1)。

“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对银行委外的影响

前面讲到,银行委外资金来源包含理财资金和自营资金两部分,此次《通知》所指的“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针对的就是理财资金。笔者认为,表外理财一旦纳入广义信贷,会对银行委外造成三方面影响。

表外理财将会收敛,城商行“通道”供给意愿减少

2016年7月的“理财征求意见稿”堪称“史上最严”:要求将银行理财业务分为基础类理财和综合类理财,基础类理财可以投资于银行存款、大额存单、国债、地方政府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和公司债、货币市场基金以及债券型基金等;而综合理财业务在此基础上,可以投资非标资产、权益类资产等。同时,银监会规定“从事综合理财业务的商业银行资本净额不低于50亿元。商业银行首次开展理财业务的,应当从事基础类理财业务,满三年且符合规定的,可以开展综合理财业务”。

如此一来,以农商行为代表的小银行若想投资非标,只能通过委外,借助大银行的综合理财业务或者其他第三方通道。单就借助大银行综合理财来讲,小银行的委外会使大银行表外理财扩张。一旦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就会收到mpa考核的限制,部分“大”银行,特别是满足发行综合理财条件的城商行的表外理财扩张意愿就会受到限制,“通道”供给也会减少。

2016年m2目标增速为13%。根据mpa的信贷规模要求,上限为在此基础上加22%,也就是说银行广义信贷增速的上限是35%。截至2015年底数据显示,广义信贷增速排名前20名增幅的银行中,只有6家增速规模低于35%,最高的一家城商行增幅接近74%。在超过35%的银行中,除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一家农商行外,其余共有13家城商行超标。目前许多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逼近红线,如果将表外理财也计提风险资产,银行资产规模将急速扩大(图2)。

而对于大型银行来讲,《通知》对其资产管理业务基本没有影响。目前大行规模增速远低于整个行业的平均增速,据统计,上市银行资产同比增速约10%,而全行业2016年9月份的增速约33.3%,大银行的资产增速远远小于广义信贷考核的标准。

债券价格下降,会倒逼非标及权益类资产比重

债券、银行存款和非标资产是银行理财的三大配置资产。截至2016年6月末,全部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各类资产余额26.39万亿元。其中,债券占比为40.42%,近年占比持续提升;现金及银行存款配置比例为17.74%,低利率背景下占比明显下降;非标准债权类资产配置比例为16.54%,2016年有所回升(图3)。

2016年上半年债券收益率的下行,尤其是信用利差的大幅收缩,背后最重要的逻辑在于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宽裕。同时,2016年债市流动性的宽裕并非由于货币政策的宽裕,而是由于居民的资金在经历了去年股市大幅波动之后,更加关注风险,将资金投入理财产品,导致理财产品规模大幅扩张,进入债券市场。所以,理财资金的扩张是2016年债牛的最主要因素。《关于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测算的通知》,会引发表外理财规模的收缩,引发债券承压,债券收益率提升,价格下降。正如文章开篇所讲,消息传出当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就提升了2.64基点(Bp)至2.69%。

债券市场的承压,会降低债券在理财资金中的比重偏好。银行出于资金回报的追求,会倒逼非标业务和权益类资产的比重。目前非标资产比重相对较低,一是前期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表现较好,对非标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二是监管层面对银行理财投资非标的限制逐渐加大。

2013年,银监会“8号文”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做出了严格规定:设订理财产品余额为35%的上限,且不得超过银行上年度总资产的4%。2014年,提出了“35号文”,要求本行理财产品之间不得相互交易。自此,银行理财中的非标规模面临下降。2012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7.1万亿,其中非标产品2.99万亿元,占比约42%;截至到2015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3.67万亿元,非标规模3.72万亿元,占比下降至15.73%,占比下降明显。

同年,银监会又下发了“127号文”,将同业业务概括为同业融资业务和同业投资业务。“堵死”了之前通过同业融资中的买入贩售业务投资非标的途径,将非标限定在同业投资的范围内。具体地讲,同业投资是指金融机构购买(或委托其他金融机构购买)同业金融资产或特定目的载体的投资行为。其定目的载体包括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等。前面提到y行与信托合作的规模正在扩大,就说明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正在企图通过信托计划投资非标资产。此外,固定收益类资产面临承压,后期债市提升动力不足,都会为非标在委外中的占比提升提供助力。

公募基金机构化之路面临挫折

前面提到,委外的承接对象包含基金、券商和信托等机构。对于基金而言,公募基金相对于私募基金占有绝对优势,因为公募基金常常成为银行尽调的“标准”。正因如此,“机构化”一度成为公募基金的发展方向。

据统计,在千亿规模的大型公募基金公司中,机构资金占其资管规模比重平均已达70%~80%,一些中型公司如保险系、银行系基金公司的机构资金占比规模高达80%以上,而一些小型的基金公司,也靠委外资金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机构资金占比能够达到90%。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公募基金无论从规模总量还是规模增速,较8月都有明显提升。截至9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合计达8.83万亿元,环比8月上升3057.32亿元,增幅达3.59%;公募基金份额规模为8.43万亿份,较8月增加2983.23亿份,增幅为3.67%。而这背后,银行委外资金无疑是最主要的助推力量(图3)。

2016年很多基金公司的规模增长都是靠委外资金推动的,如果央行理财新规对委外规模增长造成冲击,那么未来基金公司首当其冲也会受到影响。同时,大部分公募基金以债基为主,迎合偏好稳健投资的委外资金。统计显示,9月份公募规模增长最多的是债券型基金,从8月末的9866.18亿元直接跨过万亿大关至

471.10亿元,增幅达到16.27%(图4、图5)。《通知》一旦导致债市剧烈调整,对债基净值将会造成重大打击,引发大额赎回,相关产品进一步抛售债券,还可能导致债市出现连环踩踏效应。

与公募基金不同,私募基金在产品灵活性方面有独到之处。即便债券价格回落,私募基金仍然可以加大权益类及其他非标资产投资,从而保证收益率。由此看来,私募基金与商业银行委外的合作空间将会有所提升。

私募承接银行委外机遇大增

在债券价格面临回调,债券型公募基金有可能丢失机构订单的前提下,私募基金与商业银行及其他机构的合作空间有望提升。特别地,近年来私募基金管理规模高速提升,私募基金行业受到广泛关注。

截至2016年9月底,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17710家。已备案私募基金41230只,认缴规模8.8万亿元,实缴规模6.66万亿元。而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8.83万亿,相对而言私募基金发展更为迅速(图6)。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政策推出,私募基金行业也迎来了创业潮,以海归为首的量化派纷纷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自己的量化私募基金,而以公募为首的主观派一度掀起了公募的离职潮,许多业界知名公募的掌舵人和基金经理都加入了私募大军,成为了私募领域的坚实力量。

私募行业的发展和监管政策的开放是分不开的。2012年6月6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正式成立;次年6月1日,《基金法》实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正式纳入监管范围;2014年1月17日,中基协正式《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私募基金通过在基金业协会办理备案登记,可以发行契约型基金募集产品,相当于私募基金获得了针对限定客户的融资权;在之后的两年内,中基协频繁多项针对私募基金的细化监管规定,旨在加强监管,树立行业形象,为私募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2016年7月,鹏扬投资获批拿到私募行业第一张公募牌照,私募行业的健康发展也获得了监管层的鼓励和认可。

另外,在投资策略上,私募具有绝对优势。金融市场上新的合约和品种陆续推出,比如股指期货、国债期货、期权和场外衍生品等,大大地丰富了私募的交易策略,沪港通、深港通、定向增发、网下新股配售等交易机会,私募基金均在第一时间受益。我们把国内私募证券基金的策略划分为股票多头、Cta策略、债券策略、相对价值策略(阿尔法策略/统计套利/etF套利/分级基金套利/跨市场跨品种套利)、宏观对冲等五类策略,经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总有策略可以相对稳定地获取绝对收益。因此,相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私募基金策略更加丰富,操作更加灵活,而且没有监管层严格的仓位限制和反向交易等规定,更易于为投资人获得高收益(图7)。

在交易执行层面上,私募基金可以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争取到服务器资源,为下单交易通道提供便利,以便交易更迅速的完成获得交易速度优势。

私募投资标的更为广泛,方法灵活,可以在“资产荒”的背景下及时改变资金配置,从而保证收益。

虽然私募基金有众多优势,但商业银行对于委外机构的选择上,尤其是对私募基金的选择上仍面临难题。如何筛选优秀的私募基金合作,如何把控私募基金操作的风险,如何对私募基金进行投后管理等诸多问题摆在银行面前。

对私募基金的考察一般分两个维度:一个是公司评价,一个是产品评价。

在公司评价方面,银行通常用白名单制度做为评价标准,参照很多五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标准,门槛很高,对公司注册资本、管理规模、成立年限、投研团队背景等方面有着硬性指标,赋权重打分计算,分数超过60分即可列入白名单。但是,从流程上,大多数银行忽略了对私募公司的实地尽职调查,对私募的信息收集仅从材料判断,难免有失偏颇;从有效性上,规模是收益的敌人,任何一个好策略都有容量的限制,基金经理也有个人管理能力上限。一味地追求大牌名气,管理规模,实际上投资收益并不会如想象中理想。在委外投资上更应该与银行私行代销体系区分开来,因为预期收益和风险完全不同。

在产品评价方面,据了解,国内现有的各种商业银行具备私募基金产品评价能力的很少,这也是很多银行面临筛选私募时候的重大难题,银行自身团队对私募基金行业缺乏认知,对私募基金策略研究不够,再加之私募行业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量化投资方向的私募基金不断增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银行对私募基金不同策略的评价存在局限性。比如,量化对冲和网下打新等策略不仅收益可观,甚至可以做到低风险或是“无风险”,这样的策略很少出现在银行委外的菜单上。

上面所介绍的应该是商业银行和私募基金合作中的难题,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私募基金行业很多FoF公司和第三方平台机构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对私募基金的研究尽调和评价服务,商业银行与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合作必不可少。

银行委外终究是资产配置的游戏

商业银行手握大量低成本的资金,目标是现覆盖资金成本条件下的稳健高收益。参考国内外的大型投资机构,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绝对不是优选方案。因此建议商业银行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系统性地规划委外资金的长期资产配置方案,不仅从大类资产端,更要从底层策略端实现精细化配置。简单的债券策略,在债券市场收益下行的情况下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的诉求,权益类市场策略丰富,如果研究角度从股票多头策略放开,比如量化对冲,统计套利,etF套利等策略的运用完全可以获得超过债券端投资的收益。跨市场多策略的综合资产配置才是商业银行委外投资的必然之路。

近年来,FoF(FundofFunds)即“基金中的基金”步入行业视野。归根结底,基金是一种金融产品,是连接资金和投资管理能力的桥梁,FoF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它和一般金融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可以实现资产配置的能力。普通的基金以股票、债券、期货等为投资标的,而FoF不直接投资于股票、债券,它是以“基金”为投资标的,通过在一个委托账户下持有多个不同基金,以此分散投资实现资产配置,技术性降低集中投资的风险,为资金方提供满足风险收益的诉求。

FoF产品具有众多优势,可以成为委外资金合作的一个方向:首先是风险的二次分散,单只基金只对风险进行一次分散,而FoF选取多只子基金,投资范围更宽泛,投资策略更丰富,交易手段更多样;二是对于资产的宏观对冲,在FoF组合的顶层进行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研究,确定各阶段应该配置的大类资产类别和权重,从而保证收益;三是灵活的投后管理,在产品运行阶段通过对风险的监控和处理,达到控制回撤和波动的目的,再加之对各子基金资金做到及时、科学的配比,更能获取持续收益。

商业银行委外资金非常适合FoF产品的投资思路,获得稳健收益。私募行业中蕴含许多专业FoF机构,可以成为商业银行委外资金的合作伙伴,他们不仅仅具备专业的投资分析团队和多年的资管经验,更是经常性大量尽调私募基金,获得一手数据,并通过自身研制的私募基金评价系统,对下层基金进行业绩归因分析,选出在特定市场环境下的最优投顾,实现委外资金的最优配置。另外,FoF基金产品并非配置完成各自安枕无忧,在投后管理上,FoF机构往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已投组合进行业绩跟踪和风控,根据市场和策略收益的变化进行私募的轮换,以保证委外资金的安全和稳定收益。

私募基金绩效奖励方案篇9

关键词:私人股权投资;信托型pe;公司型产业投资基金;合伙制私人股权投资基金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0-0056-02

一、pe在我国的概况与运行模式选择

(一)pe在我国的概况

当前,在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产业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国内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备受投资机构青睐,从而诱发了私人股权投资的持续升温。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2006年海内外私人股权投资机构在我国共投资了129个项目,投资总额高达129.73亿美元,2007年以后,海外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内地投资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一、二季度可投资于中国大陆地区的亚洲私人股权基金最新募集了75.94亿和57.9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29.5%和102.2%。但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同时显示,2006年外资机构、本土机构以及中外联合机构在内地pe市场的投资占比分别为73.3%、18.4%和8.3%,本土私人股权投资规模与海外机构相比,明显处于弱势。

(二)pe运行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pe大致有以下三种运行模式:

1、信托型pe。

信托型pe由信托公司与投资管理公司共同合作,通过设立“私人股权投资信托”的形式面向投资者募集资金。其中,信托公司和投资管理公司之间设有明确分工:前者负责信托资金的募集、信托财产的监管与风险隔离;后者主要从事项目投资、管理与退出变现。

2、公司型产业投资基金。

目前,公司型产业投资基金必须通过发改委特批的形式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首先注册成立股份制或有限责任制公司,但公司不设经营团队,而把基金整体委托给关联公司专业运营。2006年底,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正式挂牌,成为我国第一家获准成立的全中资产业投资基金。但由于国家还未正式出台《产业投资基金法》,公司型产业投资基金的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以及产业投资基金如何通过杠杆融资、可否上市以及税收等诸多政策尚未完全明朗,致使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挂牌至今,投资进展异常缓慢。另外,依靠国家试点特批成立的产业投资基金,对目前大多数投资管理公司来说并不具备太多的借鉴意义。

3、合伙制私人股权投资基金。

正如前文所述,合伙制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是目前国际pe市场主流的投资模式。在合伙制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中,基金发起人同时作为基金管理人,以普通合伙人身份对基金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而其他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仅以自身在基金中的投入为限承担有限责任。这种方式不仅同化了基金投资人和管理人的价值追求,而且可以通过契约形式灵活地对普通合伙人实施奖惩激励,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当前,我国推行合伙制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市场条件尚未成熟,在监管上也处于真空地带,致使成立合伙制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谁有资格充当最后的“普通合伙人”。由于《合伙企业法》规定凡符合条件的法人和自然人都有资格充当普通合伙人,所以投资管理公司或公司内部负责单一投资项目的各个投资管理团队理论上均可对投资亏损承担无限责任。在企业普通合伙人须对投资基金承担无限责任的情况下,如果其还担任其他合伙企业普通合伙人,那么就存有侵犯投资基金中其他有限合伙人利益的隐患。而我国投资经理“富人”团体尚未成形,要求投资管理团队对其负责的项目承担无限责任从现阶段看不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其次,我国私募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监管措施尚未到位。机构投资者在对pe投资不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条件下,无法有效监控投资管理公司是否以牺牲投资者利益为代价中饱私囊。此外,合伙制目前在我国仍是新生事物,投资者从认识、熟悉,最后再以普通合伙人身份参与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应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再次,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尽管已于2007年6月正式生效,但与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相配套的注册登记、资金托管等制度仍然缺失,投资人进入、退出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因此合伙制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在短期内快速推出的可能性不大。

4、信托模式是现阶段我国推广pe的现实选择。

通过上文分析可见,采用信托方式开展私人股权投资目前在我国最具有法律依据和可操作性。

首先,信托公司专业化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投资者利益不受侵犯。在信托关系中,信托公司将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本着“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宗旨,勤勉、审慎地为投资者实现投资收益。

其次,信托实行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三方分离的制度安排。受托人负责信托财产的投资管理,托管人侧重信托财产的保管,两者相互制约,从而确保信托资金高度安全。1

再次,信托收益能够避免双重征税。由于信托计划本身不构成纳税实体,因此信托型pe可以避免双重征税,继而降低了投资者税赋。

最后,信托制度特有的破产隔离机制能够保证pe投资的连续性。信托特有的破产隔离特点,保证信托财产不受投资管理人、受托人信用风险的影响,从而确保pe投资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3月最新修订实施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两规”),要求参与信托产品的合格投资者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判断和风险承担能力,并对投资者实际拥有的最低财富数量进行了限定。新“两规”提高了投资者进入信托投资领域的门槛,把信托定位于高端理财市场,这刚好与pe市场投资者特征基本吻合。

二、信托型pe的运行模式

当前,信托公司开发pe产品,按角色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融资”类pe

国内绝大多数信托公司在不具备投资管理能力的情况下,可考虑发挥融资平台作用,开发“融资”类pe。在“融资”类pe中,信托公司与投资管理管理公司依照专业化进行分工:前者负责信托资金的募集与清算、信托财产的监管;后者负责寻找投资项目、融资企业管理与变现退出。例如,湖南信托推出的“深圳达晨信托产品系列之创业投资一号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即采用上述模式。该信托资金由湖南信托负责募集,然后交予投资管理公司(深圳达晨创投)统一管理,信托资金将主要投资于拟上市公司、拥有核心技术或具备创新型经营模式的高成长型企业,以获取超额的股权投资收益。

(二)“融资+管理”类pe

私募基金绩效奖励方案篇10

论文关键词:小型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

一、小型it企业的概念

首先,界定一下“小企业”这一概念。“小企业”是相对而言的,从时间、空间两方面来看,企业处于初创期,其年龄偏小;与此相对应,其规模偏小,实力偏弱。小型it企业大概可以分为:硬件、软件销售开发、网络集成、数码技术、通信、市场营销和it类培训等几类。it企业的部门大致划分为:研发部、市场部、行政部和工程部,有的企业还有产品部。尽管并非所有小型it企业都做得成大企业,但只要理念正确,目标远大且孜孜以求,就会有机会不断发展壮大,在经济大潮中找到自已的出路。

二、小型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投资战略

为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付式管理问题,不少小型it企业管理者都请专业的咨询机构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企业战略规划以及人力资源规划,但由于在初创和成长期,企业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是向生产和销售倾斜。小型it企业照抄照搬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管理较随意。缺乏科学性等弊端正成为制约企业成长的瓶颈。虽然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已被多数企业所有者和管理层所接受,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更多地是将“人情”与“人性”混淆。据对广东省中小企业调查,在回答“制约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时,有63%企业主认为是融资,有47%回答是产品销售,有38%认为是市场开拓,只有33%的企业主认为人才和内部人力资源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小型it企业用人多是从人才市场招聘,不能真正将人力资源投资作为企业基础性投资,缺乏长效、科学的人力资源投资战略。

2.用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规范

小型it企业在管理方面突出的问题便是家族式管理,这也是中小型it企业目前普遍采用的管理形式。2002年完成的<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指出,资本、风险、决策管理权三个“高度集中”,是今天私营企业的普遍特征

3.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专业化程度偏低

目前,有的中小企业人事管理的职能仅承担行政人事事务和劳资福利,其他职能不到位;有的由行政后勤部人员兼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备少,分工不明确,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多停留在员工的档案管理、工资和劳保福利等日常事务性管理上,是典型的以“事”为中心的“静态”人事管理。

4.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it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从事销售、市场推广的人才流动频繁,如觉得薪资不合理,便会尝试新的机会。此外,小型it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基于企业既定的目标、任务下所完成的工作量来衡量的,由于缺乏较为完备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操作规程,难以依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仅以晋升、加薪和奖金作为激励手段,对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潜能不利,也不利于员工积极参与管理。在缺乏良好的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的情况之下,员工缺乏积极性,甚至缺乏归属感,往往不会专心工作,更不会对企业“一心一意,白头到老”了。

三、建立小型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三维立体模式

三维立体模式是指由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线经理科学地分工,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并进行相应的协作。总的来说,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支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线经理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岗位分析、岗位评价等基础业务,并协助一线经理做好核心业务(如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建设和事务)和协助决策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一线经理负责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业务中把持关键环节,并协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做好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等基础工作,以及协助决策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1.三维立体模式的第一维

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由企业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基本工作程序是:人力资源供求预测——人力资源战略决策——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执行与评价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决策层主要是解决战略性问题,而此前的大量人力资源供求预测工作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一线经理来负责,此后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案是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制定,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执行由一线经理来担任。对规划的评价则是在决策层的领导下,由决策层、人力资源部门和一线经理三方共同完成。

2.三维立体模式的第二维

一线经理负责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业务的关键环节(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而其他工作则由人力资源部门提供支持。例如,招聘工作的基本程序是:招募——选拔——录用——评估,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即选拔环节由一线经理完成,招募、录用环节则由人力资源部门提供服务,而招聘评估工作则由人力资源部门与一线经理共同进行。培训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培训需求评估——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结果评估,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各岗位的员工培训需求评估,应由一线经理把关。同时,一线经理还要同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和评估培训结果,而培训计划的实施过程一般则由人力资源部门来组织。员工绩效考核工作的基本程序是:考绩方法和标准的制定——考绩实施(考绩面谈、评分等)——考绩结果反馈与评估。在这里,关键环节是考绩实施和反馈,由一线经理来执行,并同人力资源部门一起进行考绩方法与标准的制定以及考绩工作评估。薪酬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确定与调整企业的薪酬制度与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支付方式以及确定每一位员工的薪酬数量。一线经理完成以下工作:充分考虑企业战略发展,通过薪酬调查来做薪酬定位;逐渐建立规范的薪酬支付制度,并辅以其他方式;结合公司经营目标,考虑职位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比如职位对企业的影响、职责范围、任职条件、环境条件等)进行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价;设计合理的薪酬结构,适当拉开薪酬差距,在职位工资、技能工资和绩效工资的基础上,加大薪资差异和创新奖励,甚至还包括收益提成、利润分享和企业股票认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