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课程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1:17

大学美育课程总结篇1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二、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建议课程实践中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和整个过程。课程结束时总结得失,并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感受,思考存在问题并解决问题。对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评价则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既对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行为的开端与整个过程以及学习结束为终止的所有表现如实的记录。以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展的程度来综合评定其学习成绩。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构成与实施并不能如此简单的归纳与梳理便得以完整和清晰的。它基于对现代教育理念、国情特色与人文素质发展的需求而来,这些因素相互矛盾、互相磨合且互相妥协。

三、结语

大学美育课程总结篇2

一、继续推动美术学科课程改革

1.调研工作

以新课程为导向,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把握重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要注意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总结推广经验。本学期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于3、4、5月期间开展1次集中调研活动,要特别关注农村地区、基础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以及高中课改样本校。适时开展对课改教研工作的调研。本学期继续选择部分区县与市教研室联合进行教学、教研指导活动。使美术学科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小学将于3月、4月进行两次调研活动,初中3月将进行一次课改调研活动,高中将于4月下旬进行一次课改调研活动。调研紧紧围绕美术学科课堂教学和美术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全力推动高中课程改革,继续深化初中教学评价研究,继续小学课程改革专题研究、总结、推广工作。协助本室与北辰区教研室共同指导普育小学的美术教学指导工作。

2.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工作计划

做好本市小学、初中、高中的暑假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本着把培训工作融入教研工作中的思路将举办一些培训研讨会,以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大力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

3.总结小学、初中课改经验推动高中模块开设工作

认真总结小学、初中课改的经验,结合本市高中学段进入课程标准实验的情况,重点解决教学评价和实际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将举办一次小学“一节好课的标准”研究的讨论活动;举办一次初中课改课堂评价的研究活动;将于2010年5月下旬在区县举办一次高中课改模块教学研讨活动。协助大港区搞好本学期4月份举办的“大港区小学六年课改总结活动”。本学期计划举办两场市级小学美术学科高效教学系列研讨活动,并做好总结工作。本学期计划举办一次市级小学美术学科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并做好推广工作。

4.加强学科德育的研究与指导

学习研制美术学科德育指导意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推进学科德育。

5.研制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积极进行小学、初中学段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研制工作。修订高中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适时下发。

二、课改专题的研究工作

6.作好美术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专题研究工作,本学期组织两次全市课程资源开发专题研讨交流活动。

7.做好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天津子课题的总结推广工作。

8.作好区县小学、初中学科专题及综合课题的管理、指导工作。

9.作好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与阶段性总结工作和结题准备活动。

10.2010年3月12日举行初中课程改革总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专场活动。

三、做好美术学科教研、服务、指导工作

11.继续学习贯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法规》,推进各区县的学习和贯彻。全面落实我市《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教学改革的意见》中的各项具体目标和要求,并将其列入学科日常教研工作。

12.继续做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师能力和研究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监控能力,优化教学过程,切实提高美术课的教学效益。充分利用兼职教研员、咨询委员及中心组教师开展多方面的教研工作。2010年5月举办高中模块教学研讨活动。

13.认真研究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校本教研形式,带动美术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形成在一定文化基础上的校本教研模式。

四、做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与指导工作

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坚持作好美术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工作。结合小学、初中、高中课程改革的机遇,进一步开展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创新研究活动。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示范性的教学案例,以提高课程实施的能力,努力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2010年4月编写完成高中美术教学案例集。

五、中小学双优课评比工作

认真作好中小学双优课的评比准备工作,作好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的内容。

六研信息化建设

14.加强学科主页的建设,不断完善调整学科主页的内容。充分发挥oa网在学科教研工作计划中的作用。

15.不断发挥学科信息技术研究小组的带头作用,深入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研究性学习环境的专题性工作。

七美术学科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工作

进一步搞好学会建设,本学期初完成学会的换届工作。作好全国教育学会会员征集工作。将以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开展一系列的会员研讨活动。2010年4月15日—17日举行学会工作研讨活动。2010年5月底申请承办中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的理事会。

大学美育课程总结篇3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应包含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和具体课程等。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结构,它决定和指导着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和性质,也体现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课程模块是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是通过一些系列课程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使其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掌握一定的技巧,这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具体课程是在课程模块的前提和范围中,依据模块培养能力的要求,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所设置的一系列相关课程,是知识和能力累积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内容。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紧紧围绕美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来确定。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美术史研究、美术评论、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和管理,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新闻出版、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依据以上培养目标,美术学课程体系的确定应凸显出两方面内容:一是素质结构方面。在思想道德素质上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法律、诚信、团体合作意识;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并具有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二是在知识结构方面。要具备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而,美术学课程体系应既体现思想素质、文化素养的培养,又要注重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总体体系和目标。

课程模块的设立是依据培养目标、要求,将课程体系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进行系统教育和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组。在旧目录中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可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要求在掌握正常的基本知识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这与旧目录美术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旨在培养有一定技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新目录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依据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新目录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模块应包含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素质平台课程、实践课程七大模块。

建立课程模块的目的是通过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有重点、系统的教育。新目录课程模块的培养以突出各课程重点为主要教学目的进行系统教学。通识课程因国家政策和教育方针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重在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和综合文化能力的教育,树立学生良好的国家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善于开拓的精神,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基本的实践能力,课程的课时总量控制在总课时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专业必修课程是美术学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是掌握美术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本课程。在旧目录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美术学专业所分的国画、油画、设计三个方向的课程在此体现。必修课程分为各方向课程,同时采用二二分段的教学形式。专业必修课程中有两年的基础课程和两年的专业方向课程,基本课程占到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这样庞大的课程量和课程类型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制定的,旨在培养既专又能且有多方向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新目录下,专业必修课程不再有方向课程。课程以培养美术专业性知识为主,专业性技能课程为辅,旨在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为实现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课程总量应占到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

专业选修课程是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辅助课程,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拓展,还包含美术综合文化知识和地方文化,旨在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地方文化知识,同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起到补充的作用,其课时量应占到总课时量的十四分之一。

专业拓展课程是依据新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课程模块。由于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课程的设置应以主干课程为主导进行课程拓展,依据目标开设与之相关的综合能力课程,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就业面。该课程的课时安排依据学校具体情况而确定,基本保持在总课时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教师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教学类课程、美术教学法以及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为主的课程,重点让学生掌握教学原理、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教与学的基本规律,美术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该模块课程的课时量占到总课时量的十五分之一,以满足学生以后教学的需求。

素质平台课程以学校开设的公选课程为主,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进行学习,这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课时的安排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模块。一方面,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和能力付诸实践,才能检验所学知识,用实践来衡量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获得课堂以外的许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和美术文化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鉴于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时量应保持在课时总量的七分之一,这样方能有效完成实践课程的任务,发挥其作用。

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以围绕训练学生美术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理论素养为中心,开设以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素描、速写、色彩、透视、解剖、设计基础等课程,课程安排要注重课程相互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每一门课程包含有许多的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内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造型能力和造型水平。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课程为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为主,开设版画、雕塑、水彩、国画、油画、电脑美术设计与制作等实践性课程和美术概论、美术鉴赏、艺术美学等理论性课程。因培养目标的综合性,专业选修课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拓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技能和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更为全面,因而专业选修课的课时量不宜过大,实践性课程课时量应控制在72课时左右,理论性课程课时应控制在36课时左右,重点进行该课程知识点的了解,实践性基本技能的初步掌握和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课程的开设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拓展课程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趋势开设的专业性课程,包括文博艺术管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新闻出版、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应用型人才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相关课程。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应用性,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的课时量每门基本控制在36课时左右,开设时间应适当的放置在大二、大三以后。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还应相应开设一些与此相关的见习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以教育教学类课程和美术教学法以及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为主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美术教学论、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师技能技法等相关教育类课程,每门课程的课时量保持在36-54课时之间。在开设此课程的同时,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部分的模拟课堂教学和微格教学培训,但课时量不能增加。通过该模块课程的学习,以满足学生以后教学的需要和要求。

素质平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课程包括时政、文学、电子计算机等提高文化素养和现代化知识的课程以及其他一些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社会性课程。该类课程中每门课程的上课形式可以以讲座或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每门课课时量控制在18-36课时,也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大学美育课程总结篇4

一、教学计划贯彻情况

学期初,认真学习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务处工作计划,明确了学期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教研组工作的现状和特点,按照《初中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本学期新课开始之前即已制定了周密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中认真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但也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反思的地方。

二.教学工作的总结:

1.教学工作情况: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美术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我任教全校美术课,共十班,一个班每周一节课。在日常教学中,我坚持切实做好课堂教学“五认真”。课前认真作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案,并结合各班的实际,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尽可能做到课堂内容当堂完成,课后仔细批改学生作业,不同类型的课,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学生对美术更有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另外,授课根据得失及时写反思,目的是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同时,因为初一初二处于叛逆时期,我还积极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改进教法,突破学法。针对旧教材内容陈旧、单一、脱离学生实际问题,我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设计了”叶贴画”,”吹塑纸版画的制作“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美术课教学中,我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教学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力求让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2.考核成绩:

本学期考核还是按照以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为主,期末理论考试为辅,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3.教学研究的计划完成情况:

积极参加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认真做好听课,评课。还积极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晚会、宣传工作,以及学校宣传栏的宣传。

4.课外兴趣小组工作情况:

利用每星期三、五的时间指导初一初二的学生参加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主要开设了美术基础课程:石膏几何素描,风景速写等,同时加以一些水果拼盘,花鸟写意国画等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自身素质的提高:

课堂之余,我认真参加了学校以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参每次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活动,以及每个寒假暑假都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普通话学习,从理论和专业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的一些老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能更好的进行教育教法工作。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期以来的工作,在学生进步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争取有更大的进步,在教学中有更大的创新。

不足有以下几点:1、对于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教学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大学美育课程总结篇5

从表2可看出,大理学院体育学院教师在公共体育健美操课中,只有8名健美操的专项教师,在公共健美操课中大多数是非健美操专项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这可能影响健美操的教学质量。健美操专项教师比例很低,9.0%是部级健美操指导员,所学健美操专项的教师人数是14.5%,非健美操专项教师的人数是85.4%。这反映出大理学院健美操专项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和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健美操课在大理学院还需要进一步普及和开设。

2、大理学院健美操课的组织形式

在健美操的教学中,组织教法是重要的一部分。吴燕丹在《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发展趋势研究》中谈到:通过全国43所高校体育部主任问卷调查,了解现阶段影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因素,以课程相关指标很高,教学组织灵活性低占93%,教学组织上提出不少问题。从表3可看出,大理学院健美操课的组织形式主要以班级、男女分班授课制为主。结合沈兴珠“健美操教学是艺术,而且是一门特殊的艺术”,的观点健美操课程应多样化。

3、大理学院健美操场地设施的情况

场地和设施条件是实施教学内容的物质基础,大理学院目前只有两个室内体育馆(两校区),大部分公共体育课都在体育馆外完成。在公共健美操的教学器材方面,有录音机、CD机、VCD机、把杆、地毯、镜子等,还缺乏多媒体教学设施,要加强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使之与整个学校的发展相适应。

4、大理学院学生对健美操运动喜爱程度

从表3中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健美操课表示非常喜欢的占调查总人数的19.7%,喜欢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6.4%,一般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2.9%,不喜欢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有66.1%的学生喜欢和非常喜欢。这反映了大学生有意愿和渴望参与健美操课,同时也体现了大理学院开设健美操课的潜力很大,有充足的生源。隋晓斌在《健美操教学在高校中的独特作用》说:健美操运动动作舒展大方、轻快活波、姿态优美、富有表现力的特点不仅能激发起学生练习的情绪。

5、结论与建议

大学美育课程总结篇6

关键词:思政元素;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考核方式

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大力推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新时期高校美术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探》中提到美术史课程要实现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必须立足于时代特色,从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思考[1];《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以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为研究对象,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提出了现阶段通过艺术课堂应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等[2]。本文重在研究如何把思政元素很好地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的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3]。这些为本次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将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得到升华的一种课程路径探索,能实现美育、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一、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本课程需要主讲教师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等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的教学[4]。首先,本课程教学改革应明确课程定位,即是以专业知识为主、思政为辅。既不要把工艺美术史课上成思政课,又不能让工艺美术史只停留在“技术”和“史料”的层面。其次,教师需要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调整中国工艺美术简史的教学大纲,打造师资队伍,实施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及教学评价等,完成此次课程改革。

二、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的路径

(一)挖掘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两者的“结合点”教师先要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找到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动态的契合点,把工艺美术史里的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如夏商周青铜器、战国的漆器、秦代兵马俑、唐三彩无不让世界称奇,让中国人骄傲和自豪。本课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对流失海外的艺术珍品,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谈想法、出主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之情;找到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中具有绿色设计、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系统化设计、科学设计等因素的作品,如彩陶中众多人性化设计的例子[5]。汉代长信宫灯是利用虹管灯的原理,把产生的烟雾通过青铜制作的宫女的衣袖和手臂进入宫女的体内,达到了减少烟雾,让室内清洁的目的,这是绿色设计的典范。长信宫灯的灯罩可以转动,调节光线的强度和角度,这又是科学设计的范例。还有如西汉九子漆奁的系统化设计、东汉马踏飞燕中完美的力学原理等。学生对这些工艺美术赞叹不已的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启发,再用于今天的创新设计中。

(二)探索适宜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找到的“结合点”实施教学首先,撰写新的教案,包括课程切入点、德育元素应用、教学内容、方法及实施过程。教师应注意工艺美术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时机要适当,并对德育元素进行合理和节制的使用,坚持德育元素和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有机融合的原则。其次,在教学课程中注意教育方法的艺术性。教师在讲授工艺美术知识时可以为学生提供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增加课程的形象性。如讲述商代妇好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工作和敬业精神、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体现的家国情怀、陕西人民用生命保护昭陵六骏的英勇事迹、元代黄道婆对中国棉纺技术的巨大贡献、明代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的卓越地位等,以此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性,强调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丰厚积淀下,中国的工艺美术技术需要薪火相传,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承担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任务。最后,教师团队在课后作业的设置方面也应做一些调整。如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人一组,每组形成一个团队。教师把思政元素和工艺美术结合的内容以一个个课题的形式安排给每个组。组里的成员自行分工,有的查阅资料、有的对总体教学进行设计、有的整理和消化资料、有的制作课件、有的演讲等,之后每个团队学生代表在课堂中用20分钟展示。形式不限,学生可用传统授课方式、访谈方式、辩论方式等进行展示。学生把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和思政相结合,转化成主动性的学习和探究,通过教师倾听、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来完成课堂作业。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在中国工艺美术间史课程中接受思政教育的抵触心理。

(三)探索适宜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的考核方式第一,我们对学生的平时成绩的评定发生了变化。除了一些平时的习题外,教师应结合各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现场评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第二,教师应对期末考试进行改革探索,即把思政和工艺美术结合的内容形成各种题目,用答辩的方式进行。因为学生人数较多,答辩教师人数不够、上课时间不能统一等诸多因素,这种考核方法未能坚持下去。目前,我们采取了在期末试题中增加思政元素比重的考核方法。如“请列举中国古代工艺技术处在世界前列的工艺美术作品并简要分析。结合你的专业谈谈当今工艺美术设计如何做到发展与创新”等,让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有足够的重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

(四)课后教师记录典型的教学案例,调整和完善教学手段,进行课程反思因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是新生事物,没有旧例可循,教师在探索过程中应经常总结和反思。对于对融入课堂效果很好的思政元素,教师课后应整理归纳,对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记录、分门别类和完善,整理成教学案例库。其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教学评价及反馈分析教学效果,反复比对,找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并在以后的工艺美术史教学中灵活使用。另外,笔者也把思政元素和工艺美术结合的题目做成了试题库,用于学生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中。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改革在学校实施了一段时间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看,此种教学方法行之有效,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如艺术教师在思政理论方面的欠缺、对思政元素植入课堂中“度”的把握都是一个尚未突破的问题。

三、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的创新点

(一)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笔者在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实践过程中,对教学行为、学科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反思、研究与改进,从而形成较系统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并逐步形成课程思政课题“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一方面,教学为课程思政课题明确了方向,提出了问题,也成为科研成果讨论的平台;另一方面,科研成果是教学效果的有效支撑,让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二)采取“二旧化一新”的创新思维模式思政和中国工艺美术史分开来是两个“旧”的元素,但它们融合起来可以形成“新的”元素。这些旧元素看似不是太调和,但找到它们的契合点,就会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机。如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正确审美和评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融入工艺美术人性化设计的讲解、对学生爱国思想、民族精神的培育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的史料分析等。

大学美育课程总结篇7

【关键词】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现状

【中图分类号】G8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89-02

健美操专项课是表演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都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对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健美操专项课程持续、稳定的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沈阳体育学院表演专业10、11、12级健美操专项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大量查阅健美操论文和书籍,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沈阳体育学院表演专业11、12、13级健美操专项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100%。

1.2.3专家访谈法。通过走访有关专家和任课教师,获得与本研究相关的材料。

2.结果与分析

2.1沈阳体育学院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基本情况

2.1.1任课教师基本情况。

表1健美操专项课教师教龄、职称、学位统计表n=7

通过表1可以看出,担任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职称结构合理,7名教师均为硕士学位。7名教师中只有一人教龄在5年以下,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上好课程的重要保障。

2.1.2表演专业课程目标。

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健美操运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扩展学生在健美操领域的视野;具备进行健美操表演的组织、创编、教学和健身指导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1.3表演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

表2教学内容及时数统计表

由表2可以看出,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总学时为416学时,理论部分38学时,占总学时的9%,包含了基本理论、教学、训练和裁判等。技术部分264学时,占总学时的63%,有体能、规定动作以及流行课程,授课内容既有深度也有广度。实践教学90学时占总学时的22%,包含了准备部分实习、组织训练和创编表演,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

2.2沈阳体育学院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内容分析

2.2.1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理论教学分析。

沈阳体育学院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大纲规定了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健美操运动概述、基本动作、健美操创编、健美操教学与训练方法等,教学形式:①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②理论与技术相结合进行讲解。教学内容较为丰富,但缺乏对科学锻炼方法、运动处方制定等。

2.2.2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技术教学分析。

技术部分是健美操专项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掌握健美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学时比例的分配都要尽量做到科学合理,保证学生能够较好掌握所学动作。

表3健美操专项课技术教学内容统计表

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技术部分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特殊课种,主要包括:街舞、踏板操等内容占总学时的23%。排在第二位的是竞技健美操,而通过实际调查得知,学生对于竞技健美操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并不好,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愿意学。排在最后的是基本动作,只占1%。

2.2.3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实践教学分析

由表4可知,排在第一位的是创编,占总学时的9%,包括组合动作和成套动作。排在第二位的是改编和小型课实习,主要锻炼学生的队形编排能力和授课能力。最后是准备部分实习,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基本动作掌握情况,口令、手势的运用情况,带操能力。

表4健美操专项课实践教学内容统计表

2.3沈阳体育学院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调查

2.3.1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调查。

通过调查,目前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课堂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阶段,教学分为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四个阶段,这样的教学方法主要培养了学生掌握动作的能力,但却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2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评价方法调查。

表5健美操专项课程评价方法调查表

由表5可以看出,沈阳体育学院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评价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评价内容中,技术和理论成绩占了70%,而学生的实践能力评定仅占了20%,这也正反应了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矛盾,社会需要应用型复合人才,而学校培养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2.4沈阳体育学院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基本情况

2.4.1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练习健美操时间。

表6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原始专项统计表n=150

通过调查统计,学习一年以下的考取大学的占61%,学习1-3年的占24%,而学习3年以上的占总人数的22%。这就意味着绝大部分学生的基础一般,教师要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现实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4.2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学习动机调查。

表7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学生学习动机调查表n=150(可多选)

由表7可知,大部分学生选择健美操专项是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良好的动机对于专项学习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可以在正确的目标驱动下,更好的学习健美操专项技术,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目前共有7名教师承担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

3.1.2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选择与时数分配基本合理。

3.1.3学生基础较弱,但学习动机明确。

3.2建议

大学美育课程总结篇8

关键词通识教育中美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9.1文献标识码:a

aComparativeStudyofamericanandChineseCollegeGeneraleducation

CaoLixia

(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Zhejiang321000)

abstracttheresearchesanddiscussionsfocusedongeneraleducationareincreasingsinceprofessora.S.parkardfromBowdoinCollegerelatedgenenaleducationtouniversityeducationin19thcentury.in1980s,taiwanesescholarstranslate"generaleducation"into"tongShiJiaoYu"andthengeneraleducationcomestobepopularized,andthecomparisonanddiscussionbetweenamericanandChinesegeneraleducationarevaluable.

Keywordsgeneraleducation;americaandChina;comparison

1中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概述

1.1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概述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大提出“淡化基础,加强基础”推动教育界提出“拓宽专业、文理渗透”,提倡“通才教育”开始,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初见雏形。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则开始广为大力推行。在深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主导,中国开始了对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1.2中国通识教育的三大模式

高校尝试通识教育实践形式有三种,即北大模式、复旦模式和顺德职院模式:一是北大模式,其内容主要是使用1999年教育部部所32所大学中引入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亦称“全校通选课”)的一套新学分,开设实验班、通选课、名家通识讲座。以北大元培计划为案例,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在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的问题。二是复旦模式,主要内容是成立以通识教育为目的住宿学院,本科生第一学年或第一、二年不分专业院系,直接进入住宿学院接受通识教育,从整体上改变了本科的教学管理模式。三是顺德职院模式,主要内容是构建通识教育模块的立体化、三维度的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德职院在校长陈智教授的带领下,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提出“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崇尚品位,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构建“课堂上学习、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通识教育模块)的立体化、三维度的通专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使该校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广受社会欢迎。①

2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概述

2.1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组成

一是以培养大学生具备读、写、交流等能力为目标的写作、交流、语言与体育四类课程,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二是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其它非专业课程,主要集中于人文、艺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教育。

2.2美国著名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分析

从以下引用的美国几所顶尖名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类别的设置上看出,美国高校普遍将基本技能里的写作与语言作为对本校学生在基本技能教育里的重要培养方向,而在非专业性课程的设置上,美国高校普遍注重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的培养。

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将写作、交流、实验列为技能性课程,将人文科学基础、社会与文化基础、自然科学探究列为知识性课程类别;威斯康辛大学将交流(读、听、写作、讨论)列为技能性课程,将定量推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种族研究列为知识性课程类别;伊利诺斯大学将写作和外语列为技能性课程,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社会/行为科学、文化研究、定量推理列为知识性课程类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将写作列为技能性课程,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社会科学、社会文化差异列为知识性课程类别;华盛顿大学将写作、外语列为技能性课程,将视觉、文学及艺术表演、个人与社会、自然界、定量与定性推理列为知识性课程类别;哈佛大学将写作和语言列为技能性课程,将跨学科科学和拓展性课程列为知识性课程类别。②

3中美大学通识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

3.1中美大学通识教育比较

美国大学对通识教育目标的认识是深刻的,且大学亦根据社会、经济等的发展,重新审视设定的目标是否适应时展并做出相应调整。相形之下,中国大学设置的通识教育目标则趋向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效用也不大。从重视程度上看,中国则与美国大学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形见绌。从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中美通识教育课时比重相当,总课时比例则约为40%~50%,由此看出中美大学都将通识教育置于重要的位置。在当前我国高校体制中,通识教育类选修课仅作为本科生专业课外的附加课,只是学校进行文化包装和层次提高的装饰品。正因如此,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态度是将其作为课外兴趣课来对待。

3.2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比较启示

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的刘少雪教授对此总结为五点,即理念先行、模式灵活、规则配套、注意技能和老师是关键。③笔者试图对刘少雪教授的五点总结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其一,理念先行即是先进教育理念的建立。中国的大学应该对通识教育的本质和深刻作用进行分析,思考如何将通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而不仅是单一地理解为“厚基础、宽口径”,应该描绘出一个立体、清晰、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可更好地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形成全面的知识观,达到通识教育应有的理想效果。

其二,对通识教育课程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依据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并辅以合理的比例,构建开放灵活的知识结构。最重要的是,在课程设置配比方面,根据专业差异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尊重人力培养的“差异性”规律。设置跨学科课程,使学生获得尽量宽泛的知识面,以期达到多个教学目标。

其三,建立自有特色的通识课程。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多种多样,中国大学不必生搬硬套时下流行的模式,而应立足学校的自身实情,结合成功典范进行相应调整,与本校的师资力量、办学特征及专业设置情况等相结合,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且切实可行的课程模式,这样才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并在此基础上,再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后续发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等建设,将通识课程实实在在地落实开设好。

其四,教师应建立对通识课程的管理意识。学校则应加强对通识课程的管理力度,包括其申报、执行和评估,确保通识课程的顺利开展。笔者认为设置通识教育管理的专门部门进行管理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这样可更为有效地对通识课程进行评估、监督,亦可依据时代的发展及学校的变化更为行之有效地制定更好的通识教育实行方案。

此外,我们应意识到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对通识课程的建设与管理亦极为关键,他们是通识教育最为直接的执行者与参与者,他们的积极加入能更好地开展通识教育并提供最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注释

大学美育课程总结篇9

1新时期我国体育课程的缺失以及超越

1.1体育课程的超越

较之二十年前的大纲,当前的体育目标更为具体,期间表现出了强烈的知识性以及技能性。当前的大纲中详细阐明了各水平的目标,对于该水平的领域以及水平目标有了明确的规定,当前大纲的颁布使得老师在教学中制定计划安排更为得心应手。体育课程评价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课程评价能够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当前的大纲中,体育考核主要的方法是结构考核,然后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就进行直接评价。此种评价对象单一,评价过程单一。它集合了师生的课程发展为一身,重视了学生发展的过程。当前大纲中的评价体系涵盖了初始考核、形成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这几部分,其中评价的内容包含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对于学生行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2体育课程的缺失

当前体育课程中将目标分为5个版块,然后根据每阶段的领域划分具体的目标。此课程目标尚未明确规定水平目标,也并未给出具体的操作标准。当前,很多学校的体育设备比较落后,而各个学校对于器材的管理也不够严格,这导致了学生的锻炼空间太少,锻炼效果比较差。此外,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思想受传统影响很深,教学中大部分都是以教师为主,不少老师很难接受灵活的思想。这种新旧冲突会使得不少老师仍重复之前的路,这会使得教学思想实践起来缺乏力度。当前大纲的颁布改变了以往的呆板形象,但是很多老师还是坚持三段式模式,这缺乏了创新意识,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健康课程设计,阻碍了健康的发展。

2发展对策性研究

2.1课程目标

通过对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状况进行分析后,本文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本节选择了美国与日本作为研究的参照对象,主要是因为美国的教育水平先进,而日本与中国同属亚洲国家,地理位置上相差不远,两国的身体机能相似。

美国作为分权制的国家,各个州之间的基础体育课程的设置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主要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国、日本、美国这三个国家的体育课程相比,总体目标都是将学生作为出发点,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锻炼能力。当前三个国家的体育课程目标差异前明显,强调个人对于环境的重视,彰显了体育与劳动结合的特点。美国比较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发展,而日本重视的是娱乐价值,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2课程内容

美国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中表现内容丰富,类似游泳、健美操之类的活动项目比重比较高。美国的基础课程设置主要是统一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初中课程的设置中学生可以根据喜好选择学习项目,这便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日本的小学课程包含田径、体操、游戏等知识,初中的课程包括器械、田径、游泳、舞蹈等。纵观课程设置,美国与日本会相对开放与自由,然后将更多的权利置于学生的手中。在中国,各教材的设置有着明确的规定,内容设置缺乏灵活性。

2.3课程评价

美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健康体能的教学观念,其传统的课程评价逐步被真实性所取代。替代性评价主要是对于能力以及技能的评价,这并非人工刻意制造出来的环境。在课程实施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了解,然后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借此发挥评价的作用。在课程的设置中,学生应当体会到成功的愉悦,然后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在课程的实施中,学生进行的评估能够及时的进行自我调节以及反馈。而日本的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迅猛,评价也不再是单纯的评价,其评价体系主要是以态度、关心为主,针对学生进行的评估,然后让学生重视自己的身体状况,将主客观评价紧密联系。

从美国与日本的教学评价来看,两国都在寻求一种主客观的集合,构建一种定性以及定量的评价体系。日本与美国比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造力纳入学生的情感发展中。

3我国基础体育教学的结论与建议

3.1基础体育教学的结论

在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有了很大的超越,主要体现在课程的目标层次鲜明,内容较为具体,彰显了一些外延功能。此外课程的内容以及评价较为多元化、全面性,这使得基础体育课程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当前基础体育教程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应试教育的阻碍,课程目标的笼统性,在课程设置中的多元化,体育硬件设备的落后等。

在总结了日本、美国的发展现状后,进行了相应的总结。比如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中,我国与日本、美国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身体状况,以学生的健康为宗旨,重视了学生的发展。我国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美国重视的是学生的自我完善,而日本更强调的是娱乐方面的价值。在课程的内容中,三个国家都突出了自由与开放,而日本与美国对于学生在什么年龄段应该做什么有着详细的说明,这点我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在教学评价中,三个国家都强调了主客观的结合,我国要想构成完整的评价体系有很长的路要走。

3.2基础体育教学的建议

在全球化的今天,体育课程的基础教育对于人才的发展与培养意义重大,这需要我们深化体育课程的价值,逐步提升其国家地位。教育法规作为国家的发展根本,能够体现人们的利益以及意志。新时期的体育进程中,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作为国家体育课程的重要模式,能够帮助推进我国的体育课程管理以及发展制度。当前我国的基础政策主要是实行国家、地方以及学校这三方管制,在新时期课程的实施中,需要各地的行政部门将国家课程为标准,落实好各政策。在当前新时期的发展中,需要强化各阶段的监管力度,确保体育课程的实施,了解学生的健康水平,实现体育教学的意义。

4结束语

本文针对基础体育教程进行的研究受到了各个因素的限制,因此在宏观层面中对于体育课程的现状、学生体质健康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对于微观层面中的一系列问题尚未进行深度研究。当前由于地区的文化差异,各个地区对于标准的理解不同,这会导致课程发展不平衡。从实际而言,这是未来发展中值得深度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义.试论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超越与缺失[D].四川师范大学,2014.

大学美育课程总结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1-0087-01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教育事业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家长已经越来越看重学前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情况,想要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美术课程作为学前教育的重点教学课程,能够直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现,也为他们今后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调整美术课程的设置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当中,但是与其他阶段的美术课程相比,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步伐还是相对慢一些,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美术教师都是来自于刚刚毕业的美术师范学院的学生,因此,在实际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这些刚刚毕业的“学生教师”只会采用自己从美术师范学院学到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教师会因为学生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而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只需要教师讲完、学生被动听完即可;在美术创作课程中,教师会因为学生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采用师徒式、作坊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方法进行作画,这样既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提高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采用趣味性教学方式

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应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应采用趣味性较高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化提高,最后要适当地给予学生自由作画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保持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尤其是教学语言的使用一定要轻松、幽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一些身体语言,或者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绘画背景,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三、教授多样化学习方式

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绘画水平,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上一层楼,需要教授学生一些正确的学习方式,以往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会直接提供素材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照着教师提供的素材进行绘画,绘画完成之后的总结评价也是直接由教师完成,学生全程只需要跟随教师的指示完成学习即可,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严重束缚,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过于依赖教师,十分不利于学生的美术学习。若教师采用科学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绘画、合作绘画、探究绘画等,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且学生也能从不同的学习方式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逐渐脱离对教师的依赖性,自然而然就能达到提高绘画能力的目的。

四、建立科学化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的科学化教学模式共有以下两种:示范、模仿教学模式,首先教师以示范的形式让学生对绘画过程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最后再让学生对教师示范的作品进行模仿绘画;尝试、指导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绘画,而教师只在学生遇到绘画困难,无法继续完成绘画时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完全脱离了对教师的依赖性,更加适合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且学生在自主绘画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独立能力。另外,在学生完成绘画任务之后,教师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总结和评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绘画态度、完成度等进行总结、评价,也可由教师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使学生一直保持极高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