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教师审核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2:09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篇1

   一、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质保体系的策略

   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体系从结构上包括三大体系:质量目标体系、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和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

   (一)内审制度

   内审(internalVerification,简称iV)是保证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能够符合组织计划,实现组织目标,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改进、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3]

   1.内审制度的制定

   (1)目的内审工作的重点就是制定本中心的教育质量标准,设定内审标准和管理流程,并对教师和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利用科学、有效的监控手段实现教师教学、作业、报告、考试的设计、成绩评估等流程的标准化并达到既定培养标准。(2)内审员组织架构内审员的工作是在各院校内审小组的领导下完成的,内审小组由资深的、有经验的专任教师和领导组成,组长负责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仲裁。内审员负责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支持和保证。每个内审小组根据各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组织情况可以按照年级来划分,也可以按照课程的相关性来划分。内审小组1中,教师1担任内审员工作,对组内的3-5名教师的教学质量负责,但教师1的教学和评价资料不能自己审核,必须交由其他内审员完成,以达到公正和质量统一的目的。(3)内审员工作流程为了确保每学期的工作标准切实得以落实,内审工作流程如下:每学期初教学管理部门为每门课程确定内审员,教师根据大纲设计作业、实训项目和考核、考试文件,编制教学和考核计划,交内审员审核,经审核不符合要求的,内审员有权要求教师根据大纲重新设计;若内审员审核无误,则填写《初审表》将内审意见和结果完整记录,教师则开始批改第一份作业/实训报告并将评价样本提交给内审员再次内审,内审认定评价结果不符合要求的,教师需要重新批改,纠正错误。之后,教师根据统一评价标准完成全部学生的评价,内审员审查各项考核资料,审核通过后,填写《考核抽样表》记录内审意见。最后由各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内审负责人总结内审意见,提交给外审员。上述工作流程是一个基于工作结果,对工作流程各节点进行监控的质量管理模式。为保证内审质量,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内审制度》,内容包括内审员工作职责、管理办法、工作流程、工作目标等,确保按规定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内审员与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意见无法达成一致,可向内审仲裁委员会申诉,请求仲裁。仲裁委员会由各内审组长组成。该流程中,各工作环节都需要将内审的证据保留完好,以便外审专家进行核实。

   2.内审员的责权

   内审工作由各院校独立完成,每位内审员都是内审整体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保证了整个专业的教育水准和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他们承担的责任包括:一向教师解释教学和学生评价标准;二保证教学标准和学生评价标准的彻底执行;三提供教育管理支持。内审员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内审员每学期要求教师按时提供所需内审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教学设计、作业、实训等的设计以及教师对学生考核标准及考核过程的资料等。针对教学部分,内审员首先对教师拟定的作业和实训项目进行审核,对不能完全满足大纲要求的设计,内审员有责任确保教师已将偏差完全纠正后才能下发给学生去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实训项目必须提供足够的实训条件和指导,保证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源完成相关调研和实操,要求教师提供学生完成大纲学习目标的全部证据。对于学生上交的报告、作业、考卷等,内审员主要针对教师的评价进行审查,包括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要求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考核过程和方式,保证对每位学生进行公证、客观的评价;教师在给学生做评价时是否给出详细的、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来帮助学生分析课业未达到要求的原因并加以改进;要求全部教师能够用统一标准为所有学生进行评价;对不恰当评价,内审员有权要求重新评价;内审员还必须保证所有教师的全部课程的评价标准一致。对内审员和教师无法达成一致的看法,由内审组长裁定,内审组长也无法确定的由内审仲裁委员会决定。以上内容都通过详细填写《内审表》反馈给教师,同时《内审表》也是内审员的工作证据。内审员还有随时进入教师课堂听课,给予教师反馈和指导;随时向内审组长汇报内审情况的责任和义务。

   3.内审员的选拔与激励

   内审员的任职资格包括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这些内审员的候选人可能是资深的、有经验的教师或顾问,他们通过培训上岗。一个新内审员上岗是否需要培训、进行哪些方面的培训取决于他们过往的经验。对于整个内审小组而言,必须确保整个专业内审工作的是连贯的、结构化的;确保所有内审员都能执行同样的标准进行审核并形成相应的内审文件和材料;定期举行内审会议进行培训和工作检查。

   (二)外审员工作职责

   外审(externalVerification,简称eV):即外部审计,通常指第三方审核,是外审员作为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申请认证组织的管理体系进行的审核。[3]

   1.外审制度

   外审制度是由工商管理教指委统一制定的,具体内容应包括:外审的时间、外审员的工作方式、外审结果的形成及作用等。但因为这部分内容对于各院校而言属不可控因素,必须在教指委的统筹下才能完成,因此,其质量高低,甚至能否贯彻执行则取决于教指委的组织和管理水平。

   2.外审员的责权

   外审员的职责包括: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质量标准对该学期的每门课程进行考核设计和评价结果的审查,重点是学生呈现的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教师评价情况及内审的标准和结果是否恰当等,此外还包括:教师对教学大纲、课程与评估标准的理解是否准确以及教学中的新突破,内审机制是否健全,内审制度的运作是否高效、合理,内审抽样是否符合要求,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是否规范,文档是否健全等。[4]外审专家主要通过审查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内审组织运作、学生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确定各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执行情况。外审员的权利包括:向教指委提供客观的审查结果,形成外审报告;外审员有权要求各院校对未达标的部分进行修正并在下一次外审中重新审查;外审员有权要求不合格的院校取消开办工商管理专业的资格。

   3.外审员的任用与培训

   外审专家由第三方机构提供,为了保证其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外审专家的薪酬和具体管理都应该由第三方完成。为了避免出现熟人之间碍于情面的情况,外审专家还应该每两年换一家院校进行审查。同时对各中心派出的外审专家也应视每家院校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资历浅的到资历深的原则委派外审专家,不断帮其提升和改进。教指委必须为外审专家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培训,以保证外审工作的一致性。为了保证客观的外审结果,外审报告中应提供学生评价资料样本具体审查情况和其他资源审查情况。在工作方式上,除了现场检查、观摩外,还包括抽查学生的作业、实训报告、考试考核文件、全部内审记录等,还会与教师和学生见面,倾听教学和其他方面的反馈,进行360度的检查和反馈为各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整体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内外审之间的关系

   每学期初,各工商管理专业需根据拟改进的方面制定可行的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内审制定,将内审结果提交外审。内外审之间是自上而下的关系,也是一个质量不断改进的闭环系统,在这个循环里,每次外审专家的意见都有利于内审员不断修正、调整内审方案,有利于工商管理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见图3)。

   二、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质保体系的其他问题

   (一)内外审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

   内审、外审制度是质量管理中的舶来品,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会导致同样的管理方法在东西方会产生不同的管理结果。实施内外审效率低下的原因有:碍于面子,内审员不好意思对教师严格要求;内审员与教师沟通不畅导致问题无法解决;内审员的质量意识不到位,对教师的工作降低要求;外审员与所审查的院校比较熟悉,难以达到认真审查的实际效果,变成走过场;外审员对工作的执行尺度不统一;外审结果对于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意义不大,导致大家的重视程度不高等等。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篇2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11-02

硕士学位论文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检验学业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必要环节。硕士学位论文从选题到最后成文定稿一般需要1~2年的时间来进行思考、研究和撰写提炼,是一项系统的科研工作。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必须加强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目前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一般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评审和答辩等环节。本文对硕士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工作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匆忙,开题把关不严。开题报告是对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首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学位论文的质量,还关系到论文能否做得下去的问题。但目前很多研究生临近开题才与导师协商论文选题,导致开题报告时文献综述不全面,无具体的实施方案,出现选题过大,甚至个别选题偏离本学科范畴的现象。另外,开题报告无统一规范的评判标准,有的考核老师提问随意,缺乏实质内涵,未能切实起到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的作用,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中期检查流于形式。中期检查是保证论文研究进度的一个重要措施,对硕士研究生和导师的一种潜在督促。中期检查时一般要求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对前一阶段论文所做的工作及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明确后期的研究计划。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往往研究生填完中期报告导师审核签字就算通过,没有组织严格规范的考核,中期检查流于形式。

3.论文撰写研究生态度不端正。研究生是硕士学位论文的执行者,研究生的态度直接关系着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好坏。但目前很多研究生只关心就业,从入学起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就业有关的资格考试或实习中,忽视自己的研究能力的锻炼,对自己的硕士论文要求低。平时很多研究生对科研研究或科研工作处于放松状态,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导致硕士学位论文整体结构不合理,工作量不足,实验数据缺乏,格式混乱。甚至有的研究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在学位论文最后阶段,研究生往往对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置之不理,不再花精力对论文进一步修改,导致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不能提高。

4.导师指导力度不到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作用。但目前高校研究生导师教学和科研压力都比较大,工作忙,经常疏于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有的导师忙于自己的业务,把研究生当作劳动力使用,做一些对提高科研能力帮助不大的工作,使研究生投入学位论文工作的精力不足,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合格。有的导师在论文送审前才开始审阅,对不成熟或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不是阻止学生提交评审,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学位论文能通过评审。

5.论文评审制度不完善。学位论文评审一般采用双盲评阅和公开评阅两种方式。双盲评阅一般由学校研究生部将论文送给校外同行专家或对口高校研究生学位管理部门,送审论文中不含研究生及导师的个人信息,评阅专家与论文作者和导师均不了解对方情况。公开评阅由学科或导师直接送给校内外同行专家,送审论文中包含研究生、导师的个人信息。2011年以前,我校一直采用一本双盲评审和两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论文评审制度。但是公开评审的评阅方式中,有些评审专家不能充分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对论文总体评价成绩过高,使学位论文评审的公正性缺失。另外,由于学位论文评阅只是模糊的文字表述和论文整体的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评阅的难度,影响了客观性。由于公开评审有失公正性,同一论文的评阅成绩,会出现较大区别,使研究生和导师对评价结果产生异议。

二、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改进措施

1.进行选题管理,分批开题,严把开题关。为避免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之前匆忙选题的现象,研究生入学后就应与导师协商学位论文选题,并于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初步确定学位论文选题,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和方案论证。为使师生重视开题,学校实行分批开题制度,第一批为第二学期末进行,第二批为第三学期初进行。为保证开题报告质量,首先,要求开题报告前,研究生先填写开题报告表,在导师组内进行开题论证,经论证通过后才能参加开题报告。其次,开题报告由各学科以研究所为单位分小组公开组织,考核小组至少五名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老师组成。再次,学校制定了开题报告评价体系,要求考核小组从选题和文献综述、研究方案、研究基础、开题报告撰写情况和答辩情况等五大方面进行考核,并对每方面的具体评价要素进行了细化,便于考核小组客观评判。另外,学校要求考核小组形成书面意见,对研究生论文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研究生需根据考核小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并填写开题报告修改反馈意见情况,经导师审核通过后才能进入课题研究,不合格者需重新开题。以上措施,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开题报告的重视,有效防止了开题报告把关不严。

2.建立中期检查反馈整改制度。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于第四学期进行,学校要求除研究生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外,各学科需根据学科自身特点采取现场演示验收、材料评审、ppt汇报等不同形式组织检查。检查结束后,各考核小组需根据研究生的论文进展总结和分析情况做出成绩评定,并给出书面意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指导性建议。书面意见由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汇总后反馈给研究生和导师,导师需指导研究生根据考核小组意见在后续工作中采取改进和补救措施。对于问题比较多的研究生,需整改后重新中期检查。

3.建立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为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提前把关,学校建立了严格预答辩审查制度。参加预答辩的研究生除修满学分,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外,还需达到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研究生需取得学科规定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业绩;第二,硕士学位论文格式需通过学科组织的格式审查;第三,论文中涉及到的实验装置、软件和实验数据等需通过学科组织的实物现场验收。预答辩的组织各学科严格按照正式答辩的要求进行,并且通过预答辩者需根据预答辩考核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导师审核同意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未通过预答辩者,延入下一批次毕业。经过实践,严格的预答辩审查制度促使研究生和导师对硕士学位论文增加投入,有效防止了论文送审前才临时包佛脚,促进了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4.引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为有效防止硕士学位抄袭现象,学校自2009年开始在全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启用CnKi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前都必须参与学术不端检测,文字复制比大于20%的论文延入下一批送审。经过实践,该措施对打击学术不端和学术抄袭行为效果非常显著。

5.规范和完善论文评审制度。为保证学位论文评审的客观公正性,学校不断改进论文评审制度。首先,对论文评审方式进行改进,为防止论文评审走过场,2011年我校将原来的1本双盲评审和2本公开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为2本论文双盲评审的方式,论文送审工作全部由学校研究生部负责,并对有争议的论文进行加送,保证了论文评价的公正性;其次,对论文评审体系进行了优化,评价体系由以前单一的整体评价改为整体评价与分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要求评审专家对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知识与能力、工作量与创新性、写作能力等5方面进行评价,减少论文评价的客观性。再次,盲审意见返回后,要求研究生根据盲审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并针对评审专家给出的修改意见逐条写明修改反馈情况,导师审核通过才能参与答辩。通过以上措施,减少了论文评审的主观性,保障了评审的公平性,增加了研究生和导师对评审的重视。

6.建立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督导制度。为规范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学校将教学督导制度引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研究生教学督导组成员由学校各学科领域有一定威望的专家组成。各二级学院组织各学科对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过程考核前,需将考核安排报学校研究生部,研究生部安排督导组成员到考核现场随机抽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经过几年的督导实践,我校各二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过程考核基本规范,促进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7.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为提高研究生对其学位论文的重视程度并加强对导师的监管力度,学校将学位论文过程考核结果作为研究生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并且每年评选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对获得优秀学位论文的学生颁发证书和奖励,同时对其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奖励。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学校实行弹性学制,优秀的研究生可以提前毕业,不合格的研究生延期毕业。另外,每年进行校内学位论文抽检制度,抽检比例不少于当年毕业人数的20%。

三、结语

实践证明,学校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措施的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效保障了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近年来,中国计量学院参加浙江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抽检成绩均位于全省高校前列,其中2011年抽检平均成绩和优秀率均为全省高校第一。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篇3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要求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职称评审是中小学教师人才评价的基础工作,关乎教师的切身利益,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其中,科学的评价标准是职称评审的关键。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确定了山东潍坊、吉林松原和陕西宝鸡等地作为首批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试点,除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增设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外,还创新了评价标准,突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素养的评价。经过5年多的改革试验,2015年8月,正式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自此,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今年是职称改革全面实施后的首次职称评审,在改革中,仍有一些难题值得关注。

受多部门影响的评审标准如何一致?

新的职称制度明确提出了评审标准上的“四个注重”,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同时要求在国家制定的基本标准条件下,各地结合各类中小学校的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制定具体评价标准,具体评价标准应根据中学、小学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有所区别。这种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标准改变了以往以论文和学历为主导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考察师德和教学实绩,更好地体现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

在教师的评审过程中,按照个人申报、单位推荐、资格审查、组织评审、审核公布等程序。一般每年由地方人社部门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地方教育局、职称管理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和人社部门共同组织评审,最后报同级或上一级人社部门审核。

在有的地方,各学区还会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成立专门的职称评审小组,对申报人进行综合考核后择优推荐。这些评审流程涉及多级评审主体,应加强沟通,在对职称改革制度理解到位的基础上,制定标准一致的评审制度和实施细则。

然而笔者发现,现实中还存在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不到位、各级评审制度相互脱节的现象。如某区教育局刚的职称评审办法,规定教师职称评定的申报条件包括教师资格证书、水平能力测试、学历、资历、计算机水平考试等内容,对申报学科的能力水平进行专门测试,城市教师由教育局统一组织,乡镇教师由学校组织测试。

从该制度的申报条件来看,仍然延续以往重资历、重学历的做法,没有真正反映对师德和教育教学实绩的考察。而在相应学区制定的具体申报推荐综合评分细则中,对申报教师按照量化考核标准进行综合考核排序,其中包括教龄20分,学历4分,教学比武奖、论著获奖、等按照不同级别计算不同分值,累积计分,分数不封顶。

尽管在该量化考核中,体现了对教学业绩的重视,但却仅仅以获得奖励作为评价指标,并与赋予同样权重,这与淡化论文,注重教育教学实绩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

指标如何能真正落到农村校?

教师每年的各级职称指标数量由当地人事部门下达,再由地方教育局把名额分配到学校和学区,由学校和学区按名额进行推荐报送。有教师反映,有些地方教育局在分配名额时,只是简单地根据学区和学校的教师总量平均分配名额。由于城市和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均衡,尤其是乡村学校规模小,教师数量少,造成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职称名额分配的严重失衡。

如某城市学校今年分配到两个高级职称指标,而另一个包括3个乡村学校的学区,却只分配到1个高级职称指标,乡村教师很难有机会获得推荐报送资格,极大挫伤了乡村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因此,在分配职称指标时,应综合考虑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实际,对农村教师予以适当倾斜。如有些地方对农村教师区别对待,不仅在职称指标分配上打破平均主义,向农村教师倾斜,在评审的基本条件方面,农村教师可以免考计算机,评审时还能接受单独考核评价,更注重考核教育教学水平和业绩。这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学校评审的公信力怎样提升?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篇4

(一)独立学院生师比普遍较大

教育部对于教师指导人数仅提出指导性意见:“要统筹教师队伍在毕业论文工作中的指导作用,确保指导教师数量的足额到位”。但在很多独立学院在热门专业中,招生数量大,即使临时聘请大量兼职外聘教师,每个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也会突破10名学生,很难保证论文质量。

(二)论文指导教师两级化明显

独立学院的专任教师来源一般为高校退休教师和应届毕业生,在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上两极化非常明显。年龄大的教授指导经验丰富,要求严格,但是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少;年龄偏轻的青年教师指导经验少,但是与学生沟通无障碍。

(三)大量的兼职外聘教师

由于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少,独立学院不得不聘请大量的兼职教师。选择外聘指导教师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过程中有距离感,很难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外聘指导教师又对关于毕业论文的管理规定不熟悉或者在执行上力度不够,造成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粗放,毕业论文质量较差。

(四)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很多独立院校都设立关于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一系列管理规定,但是在执行中仅仅注重形式而达不到设定效果。比如论文题目审核,应该由相关专家进行严格审核,在执行中,相关专家对于提出意见极为保守;教师指导记录表,为了应付检查,指导教师会授意学生根据学校的最低要求酌情填写。

二、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控制

(一)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为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指明方向母校培养目标为研究型人才,而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在学院发展的总体部署下,突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卓越会计师人才”。在这培养目标下,毕业论文的工作注重应用研究、社会实践等方向。

(二)规范毕业论文管理规定

落实毕业论文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根据学院培养目标,制定了符合学院发展的毕业论文管理规定,详细规定关于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同时,规定在第七学期成立以院长为组长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和以系主任为组长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在第十周前各专业学院提交毕业论文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为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三)及时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和指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会

严肃纪律和要求毕业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落实后,各系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向学生阐述开展毕业论文的意义、毕业论文流程、毕业论文的管理要求以及注意事项,明确毕业论文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同时召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会,主要向指导教师阐明关于毕业论文管理规定的具体要求、毕业论文的流程、指导教师如何在系统中录入题目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等重要问题。通过“学生-指导教师”两条线在分别明确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责任和要求,使学生和指导教师在相关规定上达成一致。

(四)查阅资料

充分论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选题开题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后,选题工作正式开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会计系选题近些年来一直采用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指导教师擅长的研究领域,选择指导教师。指导关系确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题目,题目可以教师提出,也可以学生提出教师审核。院系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题目审核把关,题目确定后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填写开题报告。

(五)指导过程做好指导记录

确保指导工作留有痕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最少“三稿三审”,按月填写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情况,并保留至少3份有批改痕迹的毕业论文初稿备查。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开展院系两级中期检查,对于指导不负责的老师和学生进行督促和批评,确保指导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为了杜绝学生抄袭情况,要求学生提供毕业论文报告。

(六)发挥评阅环节的监督检查作用

充分准备进行答辩在评阅环节增设教师评阅反馈意见表,如果评阅老师确实认为学生论文质量较差,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的或者不能达到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要求的,填写评阅反馈意见表,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在进行评阅分组和答辩分组的环节,均是在保证完全回避原则的前提下,把一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同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评阅小组和答辩小组,避免某评阅小组和答辩小组标准过严或者过松的情况。

三、结束语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篇5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管理;pDCa;质量环

高校教学质量问题已经不单纯是教学水平问题而更主要地成为管理问题,高校教学质量的水平越来越取决于其质量管理的水平。对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主要环节进行分析,利用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保证毕业设计管理质量,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学院应从毕业课题的申报、审批、学生选报、设计与指导等主要环节严格控制,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一、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简介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广泛采用了美国质量专家戴明首创的“pDCa”(即戴明环)模式。明确提出了pDCa循环可以应用于各个过程,是实施过程控制和改进的有效手段,并将其作为实现持续改进的基本方法。在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是以持续改进为思想的动态的管理框架,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pDCa循环可以应用于各个过程,是实施过程控制和改进的有效手段,并将其作为企业实现持续改进的基本方法。

pDCa循环中的含义如下:p(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改进,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

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之所以将其称之为pDCa循环,是因为这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要周而复始地进行。每一次pDCa循环都可以把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以制度形式肯定和保留下来;同时找出导致失误或质量下降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消灭掉,防止在下一次循环中重复发生;对于可能引发失误的隐患和苗头,同样能找出产生的原因,以防止其在下一次循环中发生。

二、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环的建立方法

持续的质量改进应该是学院的永恒目标,任何时候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一个pDCa循环,提高一步,再进行新一轮pDCa循环,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根据毕业设计过程的特点,确定毕业设计质量环,并对毕业设计质量环进行控制和改进,将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管理的效果。

毕业设计质量环围绕毕业设计主要过程来建立,表达了毕业设计质量管理必须关注和管理控制的各阶段。毕业设计过程包括毕业设计策划、学生设计与指导、毕业设计检查和毕业设计纠正与改进等四个阶段。毕业设计质量环如图1所示:

三、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主要环节的分析

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主要包括10个环节,其工作流程依次是申报课题、审批课题、选报课题、审批学生、设计与指导、中期考核、指导教师评分、主审教师评分、小组答辩及评分、院答辩及评分。

应用过程方法对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全过程管理,重要的环节在于明确各环节中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标准。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标准的设置直接影响到过程管理的效果。采用双向选择以及因材定题和因题定人相结合的方法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前提。

1 课题申报质量控制关键点:(1)教师是否具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能力和资格;(2)课题是否与科研、生产和实践相结合;(3)课题的难度和工作量是否合适。

2 课题审批质量控制关键点:(1)审批课题是否符合培养要求;(2)教师申报的课题数、指导学生数是否与其职称、能力相配;(3)教师是否将大而难的题目分解成若干个子题目,(4)课题是否与往届的课题重复;(5)是否一个课题一个学生完成,是否需要多人合作完成课题,是否对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分工;(6)课题所需的工作条件是否具备或能否解决;(7)课题数是否足够,课题类型是否多样化,满足学生能力、个性的差异和特点。

3 学生选报质量控制关键点:(1)课题选报人数是否已满,学生是否能报;(2)学生是否具备选报课题的基本条件,如专业。

4 审批学生质量控制关键点:(1)课题选报人数是否超过允许人数;(2)多人一题时每人任务是否不同;(3)学生的专业、志向、兴趣、能力是否与课题要求相匹配;(4)学生是否确定一个课题。

5 设计与指导:(1)学生是否严格按照课题要求进行设计;(2)课题指导教师是否对学生正确指导和监督。

6 中期考核标准

中期考核是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学院及各系组织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的中期完成情况与进展等方面全面地检查与考核,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院教务人员先根据各院教师的人数对参加毕业设计的本科生进行分组,并把各组的学生名单分配给各系。各系组织教师考核组,教师考核组由多名教师组成,分别对学生进行考核。各教师考核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核:

(1)工作进度情况。对照学生的计划进程表和任务书,根据学生所提供的资料和已完成的内容,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2)工作态度情况。考核组教师从学生对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认真程度、纪律及出勤情况,以及指导教师具体指导情况进行检查。(3)工作量与质量。考核组教师对学生课题的工作量与质量,以及预期的总工作量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4)存在的问题、建议或处理意见。考核组教师针对考核中检查出的问题,对学生提出建议,最后考核组教师对学生的中期考核作出结论:合格、不合格。不合格学生进行必要的处理与教育,将中期考核不合格的学生纳入院答辩组答辩。

7 指导教师评分标准。学生毕业设计完成后,指导教师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详细情况,根据评审项目和指标作出评分,并填写指导教师评语,以及决定学生是否具备答辩资格。

8 主审教师评分标准。为了体现评分的公平与合理,主审评分由两位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评分,且两位主审教师都不能是课题的指导教师。主审教师由各系主任统一分配。主审评分最后的得分取两位评分教师的评审得分的平均分,如果分数低于60分,则该生不具备毕业答辩资格。主审教师按主审评分评审项目与指标分别对学生进行评分。

9 小组答辩评分质量控制点质量标准。中期考核、指导评分、主审评分三项评分都通过的学生,才能进入小组答辩。小组答辩,由小组答辩评委,根据现场答辩的情况,按小组答辩评分项目与指标进行评分。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篇6

论文摘 要:审计实务课程应以有实践能力的师资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学、做”一体化。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全方位的训练自己的专业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达到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1 《审计实务》课程目标 

《审计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内外审计工作的人员岗位,确定他们需要掌握对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意见的全过程,能熟悉企业的基本内部控制制度,掌握问卷调查、盘点、函证、审阅、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能查找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能根据企业会计报表进行一些主要项目的审计,并能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能合理出具审计报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诚信、责任、成本、审计风险、团队合作等意识。使毕业生上岗后即能独立承担相应岗位的工作。 

 

2 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实务》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实务》课程,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通常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被束缚;实验、实训条件不完善。这就使毕业生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及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创新能力弱。 

 

3 提高《审计实务》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应作整合,形成完善的结构体系。课程体系以审计人员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审计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全方位的训练自己的专业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专业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批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组织实践经验少的教师到审计部门实习、调研,同时专业教师还应到企业中进行锻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适应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3.2 以工作过程(生产过程)为导向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行业标准,通过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来明确典型工作任务,由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对内容进行重组和序化,以审计实务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时序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与顺序。课程直接对应业务岗位,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教学内容就是系统化的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将整合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情境,审计相关的理论知识被分解嵌入到各个教学情境中。各个学习情境所涉及的内容细分成若干个具体的技能和任务,各个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3.3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通过调研听取专业人员和行业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明确专科毕业生审计方向的就业岗位群:(1)会计师事所助理;(2)政府审计、企业、单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熟悉审计职业工作环境、评估和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对财务舞弊行为作出职业判断、确认及处理的能力;正确确定审计目标,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能力;正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正确发表审计意见;合理出具审计报告的能力。方法能力有:决策能力、执行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自学获取新方法的自我更新能力、利用网络和文献等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评估工作结果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社会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协作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依据对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与评价体系,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 

3.4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场所应主要设在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会同企业人员,设计教学实训项目,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学习情境,完全采用真实审计实例为载体,即会计师事务所现场审计项目,审计理论知识融于一个个审计项目中进行讲解,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真实的职业训练。最后安排一周的实训,完成一个综合项目的实训,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审计综合能力。教师与学生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5 教学方法的选用 

(1)“典型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教学中以典型任务驱动为主线,将学生自主策划、实施、检查、评价、教师指导,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教师下任务小组策划教师指导学生修订策划教师指导、学生实施学生写工作记录任务完成后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教师对小组评价、小组互评、学生个人自评) 撰写工作总结的模式。“典型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专一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角色扮演法 

虽然从总体上看,《审计实务》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要角色就是“审计员”,但是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操作方式下,各不同小组和小组中的不同成员需要交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项目负责人等。这样有利于明确学生在小组中的责任,也便于不同小组交替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分角色实训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进行换位思考,也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技能的全面训练。 

(3)案例引导分析法 

在学习情境实施的过程中,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作为相关知识提供给学生,包括用于审计业务指引的实用案例、违法处理的警示案例。其中的审计业务指引案例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案例。可作为学生在实施工作任务时的参考。案例演示能够较好地引导课程内容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在工作中有对比和参考,加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违法案例的警示作用,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识;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学好审计实务继而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审计实务》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篇7

一、切实加强对法治建设工作的领导

将法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教工作列为教育系统工作重点,纳入对县区教育事业及市直学校目标管理综合考核内容。2015年,制定下发了《玉溪市教育局关于落实〈“市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任务分工方案〉的意见》(玉教办〔2015〕7号)、《玉溪市教育局关于创建“法治示范学校”的实施办法》(玉教办〔2015〕14号)、《关于印发〈2015年市直教育系统进一步加强法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玉教办〔2015〕22号)等文件,并于4月15日召开市教育局法治工作会,7月9日召开创建“法治示范学校”意见征询暨动员会,7月28日召开“法治示范学校”创建实施工作局长办公会,认真研究解决法治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推动教育系统法治工作健康发展。

二、深入开展干部职工法治宣传教育

坚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积极组织开展针对机关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在局机关和市直教育系统广泛深入地开展宪法及国家基本法律、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重点宣传普及了宪法、教育法、教师法、行政许可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禁毒法、物权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国家公务员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组织干部、教师参加法治培训和考试。2015年6月12日,邀请市委党校张冬老师为市教育局、教科所全体干部职工举行“依法治教”专题讲座;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参加玉溪市2015年普法考试,参考率100%,优秀率100%;全年组织市教育局11名干部参加市级行政执法培训;组织全市教育系统干部、教师28人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依法行政专题培训班。

三、不断深化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工作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把课堂教学作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注意结合各个学段学生的特点,认真组织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等教材中法治教育内容的教学和考试,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坚持聘请政法干警作为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开辟“法制第二课堂”,积极组织开展法治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重点开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食品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国防教育法等法律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面部署和安排中小学生法治知识宣传、竞赛等活动,努力实现中小学生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2015年组织全市32816名中小学生参加了首届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组织全市69325名中小学生参加了云南省第二届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网络学习和竞赛活动;全市所有中小学都组织开展了“宪法晨读活动”。

四、积极推进“法治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2014年,联合玉溪市依法治市办印发了《玉溪市进一步深化法治学校创建活动实施方案》。2015年7月,制定下发了《玉溪市教育局关于创建“法治示范学校”的实施办法》(玉教办〔2015〕14号)。2015年8月,正式启动全市25所学校的创建工作。2015年9月,下拨资金50万元,对2015年规划创建市级“法治示范学校”的3所市直学校、22所县区学校分别给予2万元的工作经费支持。目前,25所学校已相继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法治示范学校”工作方案,正在逐步落实各项创建措施、积极开展创建工作。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篇8

一个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有效运作、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是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全面监控评价的基本保证,在高职院校中,应保证建立从院级到系部到教学一线的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校级质量监控机构

校级质量监控机构的职能为一般性指导,主要机构有教务处实践教学科、教学质量监控科以及实践教学督导组。实践教学科负责实践教学大纲的审查及实习、实训计划的审批;实训基地(中心)的建设及经费划拨;企业导师的聘用及管理;校企结合的相关事宜等。教学质量监控科通过组织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日常教学检查及阶段性检查、毕业生调查等活动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实践教学督导组由教学委员会、外校本专业优秀教师、企业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对本专业实践教学进进行质量检查,及时反馈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及建议。

1.2系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小组

系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小组负责系部各专业实践教学监控与质量评估,对校级质量监控机构负责。本小组由系主任担任组长,教学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员、教学秘书任组员,根据本专业实践教学特点,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健全完善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

1.3教师与学生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挥者,通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展和学生学习接受情况的分析和总结,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和手段;通过对本人和同行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使实践教学真正具有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对象,也是最主要的参与者。通过学生信息员反馈、学生代表座谈、网络评估等各种反馈途径,对实践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考核等各具体环节提出意见和建议,使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

2监控制度的建立

系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学院实践教学监控机构统一领导下,在校实践教学基本制度文件的基础上,在与教师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涉及监控组织的建设、学生的管理、指导教师的管理、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等方面。主要包括专业建设方案、实践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大纲、实习实训指导书、基层教学组织的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管理制度、实践成绩考核规定、顶岗实习指导小组职责、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细则等一系列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

3监控环节的设置

一般来说,理论教学均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展开,而实践教学根据学科不同会有多种不同的教学环节。’叹寸于实践教学的监控应该渗透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监控的全面与科学。下表是各监控环节的监控项目及监控重点。

4监控手段的完善

4.1常规性检查

包括教学文件的制定和审核、教学过程的检查以及督导组及同行听评课制度。教学文件的制定和审核,包括教学及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审核,系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情况。教学过程检查通过期始、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对实践教学过程的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的执行、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给予监控和督促。督导组及同行的听评课制度,使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

4.2阶段性评价

建立立体、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利用教学管理网络平台,实现一定教学阶段的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价。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科学设计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实现全面、综合、客观的实践教学评价。

4.3信息反馈系统的健全

通过学生信息员、学生座谈会、问卷和网络调查等形式,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馈系统,完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汇报制度,将相关意见和建议反映给相关人员,为决策和纠偏提供依据。

4.4校企合作,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篇9

为认真落实《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至2020》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做好“十三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提高乡村教师业务素养,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一支本土化的乡村学校骨干队伍,“十三五”期间,在全省各市、县建设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开展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

“十三五”时期,是江苏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胜期,是建设教育强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让乡村所有适龄儿童享受优质教育,是我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体现,而优质均衡的师资队伍最为关键。因此,乡村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必须符合江苏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必须适应发展阶段的新变化。

在全省开展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是我省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我省深化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切实举措。通过培育站的形式,计划每年为全省乡村学校培育2000名市级骨干教师后备人选和4000名县级骨干教师后备人选。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事关我省乡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和乡村教育发展全局,各地要从全省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保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规范程序,优化方法,建立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良好运行机制

建设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认真研究,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探寻优化建设的路径,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1.关于导师组的建立。每一个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由主持人和2名成员组成导师组。其中,市级培育站导师组原则上由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大市学科教研员和高校(或省级教科研机构)专家组成;县级培育站导师组原则上由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大市学科带头人和县级学科教研员组成。鼓励跨地区共享教育资源。导师的遴选实行自主申报,同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如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市级教师发展学院)推荐,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可,上级管理部门同意。所选导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心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在时间和精力上能保证培育站工作需要。导师原则上从本地区教师中选拔。

2.关于学员的选拔。所有学员均从乡村教师中推荐选拔。(根据《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乡村教师包括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乡镇、涉农街道和村庄学校的教师。)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学员原则上应是县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每个培育站25名学员;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学员原则上应是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每个培育站30名学员。学员的遴选程序为自我申报、学校推荐、导师组同意、同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备案。

3.关于培育形式。各培育站要根据学员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确立年度培育主题,采取集中研修、岗位研修、跟岗学习、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组织学员开展研修活动,促进学员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

4.关于考核制度。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每期周期一年,通过一年的学习,培育站学员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发挥骨干作用,展示学习成果。导师组对学员进行中期考核制,对没有达到考核要求的学员实行淘汰制。各大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终期考核,省教师培训中心对全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进行终期抽样考核。各市县出台相应保障措施,要将终期考核优秀的学员列入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县级骨干教师评选优先考虑人选。

三、省市合作,分项管理,全面提高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水平

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由省教师培训中心统筹管理,以省市县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省市合作、以市为主,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省市县合作、以县为主。

1.确定设站需求。全省每年设立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80个、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约133个。省教师培训中心根据全省情况和各市乡村教师规模,确定各地培育站建站具体数量。各市、县根据本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专业发展需要,确定培育站的性质(如学段、学科等,但不含校长类)。通过招标方式,遴选导师组,确定报审的对象。鼓励各市、县自筹经费增设培育站。

2.上级部门评审。各大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申报评审工作,省教师培训中心对全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进行抽样评审。对方案着重进行现实性、科学性、可行性评审,提出评审意见。评审意见分三种情况,即通过评审、修改重审、不予通过。对没有通过评审的,取消当年该培育站设立计划。

3.明确工作任务。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工作由主持人自主安排。其工作既要定位高远,又应务求实际和实效;其目标任务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培育站学员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建站宗旨和要求,制定个人研修计划,切实完成研修内容。

四、加强管理,保障经费,全面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力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管理,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培育站开展工作,全面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的力度。

1.加强过程管理。在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运行过程中,教师培训管理机构要加强过程管理。省教师培训中心要深入调研,组织专家团队对各地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进行业务指导,通过专题培训会、座谈会、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大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管理机构要有专人负责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工作,定期组织本区域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开展业务交流,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作为教师评价的基本标准,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着力构建符合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规律、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评价多元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尊重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关注学校、教师个体差异及岗位特点,充分体现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长期性。

(二)以德为先,注重实绩。坚持师德为首、育人为本,注重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表现和工作实绩,引导教师完成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任务。

(三)多元开放,科学合理。坚持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构建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多方参与评价机制,力求科学规范、全面准确地评价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持续发展。

(四)客观公正,简便易行。坚持依法实施考核,考核过程公开、透明,考核结果公平、公正;程序严格、操作规范,讲求实效、力戒繁琐。

三、考核类别、内容和方法

教师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履行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教师职责、师德表现以及完成学校规定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的实绩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平时考核重点考核教师师德表现和遵守纪律,出勤和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日常工作任务、阶段工作目标等情况;年度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根据学校的特点,可以年度或学年为周期进行;聘期考核以年度考核为基础,一般在聘期结束前一个月内进行。聘期考核与年度考核期间不超过半年的,可以合并进行。

考核工作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基础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统一性评价与差异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得以升学率、考试成绩为主对教师进行评价和奖惩,不得简单以民主测评得票率确定考核等次。坚持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岗定评,不同岗位应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兼职的,考核内容应包括履行兼职岗位职责的情况。

各学校要按照《县中小学教师考核主要内容与考核方式》(见附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考核办法,细化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

四、考核程序

教师考核工作由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学校具体组织实施。

(一)成立组织。学校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务、人事和纪检等有关部门人员,以及班主任、教师代表等参加的考核工作小组,负责考核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其中,班主任、教师代表不少于考核工作小组组成人员的1/2。班主任、教师代表的产生,要履行相应的民主推选程序。

(二)确定方案。学校依据本意见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考核实施方案。考核实施方案要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并经学校教代会或全体教职工会议审议通过,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三)实施考核。学校考核工作小组依据学校考核实施方案,对教师进行考核。平时考核由考核工作小组或考核工作小组确定的考核机构,按照学校制定的考核方案,依据教师考勤、教学常规、工作表现、日常记录等随时进行。年度考核一般在学期末进行,按照个人总结,在一定范围公开述职或书面述职,教师互评、民主测评,并采取适当方式征求学生、家长、家委会、社区意见,汇总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成绩,确定考核等次等步骤实施。

(四)学校公示。将教师考核结果在学校范围内公示,公示期应不少于7个工作日。

(五)结果反馈。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人,并由本人签署意见;对拟确定为基本合格、不合格等次的教师进行组织谈话。教师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等次、聘期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在30日内向学校申请复核或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

(六)总结归档。考核工作结束后,教师个人考核结果存入本人档案。学校考核工作总结和教职工考核结果汇总情况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五、考核结果及使用

(一)年度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聘期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其中,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数或比例,由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规定的考核等次比例,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指导监督下,依据对学校的社会多元评价结果和年度工作考核结果确定。对学生规模小、教职工人数少的学校,以及安排教师支教走教的学校,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数或比例可统筹使用,并报县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二)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表彰奖励、绩效工资发放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1.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周期内,教师年度考核结果不合格或基本合格的,暂缓进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注册周期内年度考核每年达到合格及以上等次的方可进行定期注册。

2.教师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基本合格等次的,应对其诫勉谈话,限期改进;连续两年被确定为基本合格等次的,应转岗或接受专门培训。

3.教师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学校可以调整岗位,或者安排其离岗接受必要的培训后调整岗位,教师无正当理由不同意变更岗位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岗位,但到新岗位后年度考核仍不合格的,学校有权按照规定的程序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依法解除聘用合同。

4.教师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等次且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方可申报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优秀等次且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同等条件下可优先推荐评审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聘任高一级专业技术岗位。

5.教师绩效工资分配要结合考核结果确定,实现“多劳多得、优教优酬”。

(三)学校要重视发挥考核结果的激励、指导、诊断功能。考核工作结束后,要深入分析研究考核结果,对教师加强专业指导,帮助教师发扬成绩,改正问题。

六、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