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3:07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引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农村小型农田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越来越高。在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本质上属于基础设施范畴,但也是农村农田引水灌溉的重要服务设施,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标准以及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同时对现状展开研究,制定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标准和现实意义

1.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标准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标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对于渠道防渗灌区方面,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需要将灌溉水利用系数控制在0.65以上,同时还应注意整个单位面积农渠的长度,一般应以每亩5m为准。同时还应配备相应的分水闸以及量水设施等。其次,则是对于喷灌区方面的建设标准则要能保证喷洒水具有较高的利用率,一般对于利用系数应保持在0.8以上。此外还应注重喷头之间的距离以及工作直观间距,在设置过程中应符合标准技术规范,与此同时还要对排气阀、给水栓等相关设备或者系统做好相应的配套工作。最后,在微灌区域内,微喷灌和滴灌两个的利用系数需要分别进行控制,一般来说微喷灌需要控制在0.85以上,而滴灌相对需要控制更高一点,应为0.9以上[1]。同样在这一区域,则是需要对量水等相关设施做好配套工作,还要注意依据相关技术标准对灌水器和毛管的间距进行确定。图1和图2分别为某小型农田水利设计施工图和低水利压管道输水设计图。

1.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农业生产角度来分析,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实现当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的生产安全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角度来看,水利工程对农村经济、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民生之本。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饮水安全性,对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实际生活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保护农村生态角度来分析,目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较高,鼓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但实际上完成新农村建设的这项工作内容,并在工作中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前提则是需要重视且不断加强对农村水利的建设。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分析

2.1建设过程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仅影响着农民的生活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一般来说,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在前期以及施工过程中都要求国家相关水利监管部门结合自身职责权限对工程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在水利建设完成之后也会有相关监管部门对水利建设的质量以及施工进行验收。但实际上在我国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工程的监督管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水利建设收尾阶段的工程验收中,相关监管部门则容易出现松懈心理,不能及时定期进行检查。此外,由于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无人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有不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无法使用。

2.2职责权限不清晰

当前,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基本上是为农民或者生产队以及村庄等使用和服务的,因此对于农田水利的使用需求较高,并且需要及时对农田水利展开技术维修和保养工作[2]。但是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小型农田的使用情况来看,缺乏相关制度以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工作的责任,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的使用年限,许多小型农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引水不足、水位下降等影响农田的灌溉,发挥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

2.3农民观念落后

相对而言,由于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相对缺乏,且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较深,导致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还存在相应问题。首先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存在质疑并且参与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主要是因为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农民会认为小型农田水利在建设滞后发挥不了实际作用,在思想上认为投资修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没有必要。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策略

3.1建立科学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

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首先就需要保障建设的小型农田工程能够发挥自身较大的价值,并且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经济收益产生相应的积极作用。因此这就需要在小型农田建设过程中能够建立并完善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工作的各项责任,同时需要建立相应地监督管理体制,将管理责任以及管理制度落实到每一层级和部门[3]。以此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在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对施工中每一工作和环节按照管理制度以及工程标准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同时还应加强工程收尾阶段的验收工作,定时定期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减少或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对于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解决,以此保证工程水利的质量。此外,需要明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和保养责任,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如轮流管理或者是主要管理等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保养,以此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

3.2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管理水平

促进新农村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是关键。因此相关政府在注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投入力度,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才能快速推动水利工程的建设,保证工程建设质量。而相关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应能过积极引导、加大宣传,并创建新型资金投入机制,以吸引更多资金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投入,引导社会经济组织参与到投入机制中,发挥资金规模效益,以此建设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不仅要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还应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加大投入力度,及时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投入力度,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注重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以及管理创新能力,以此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及使用能够在规范管理将自身的作用以及产生的效益发挥到最佳[4]。

3.3转变传统观念,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则是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使其能够转变思想观念,对小型农田水利有充分地认识,能够认可并积极参与到这项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受益者主要是农民,并且也是这一工程设施的重要服务对象,而且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促进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新闻媒体、报纸等加大对农民的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并引领农民参与到这一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时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修建时还应合理利用农民这一资源,从工程前和工程的建设以及工程的完成维护工作等各方面征求群众意见,在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等方面顺应民意,以此提高农民的认可度,提高参与度,并且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合理应用较高技术水平的农民参与到建设过程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以此在新农村建设下促进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和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文化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仍相对滞后,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越来越迫切的需求。为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发挥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新农村文化投入,提高文化影响力,才能进一步增强农村的综合实力,保证新农村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一、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按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达8.0739亿人,占总人口的63.78%。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教育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近年来,文化部门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创建农家书屋;各级村委会建设文化娱乐中心,设立室、乒乓球、健身房、电脑、歌舞等活动项目,使农民自娱自乐、陶冶情操。一方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国家逐渐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完善基础建设。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重城市”、“轻农村”,文化界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多数乡镇无公共娱乐场所;农村文化人才缺乏,专业文化人员严重老化、人才奇缺和青黄不接;农村文化活动单一,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无从发挥;群众道德滑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丧失等。

二、制约新农村文化发展的问题

农村文化发展出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追根究底在于市场机制不健全,这表现在:

(一)投入资金来源单一,缺少金融市场扶持。一直以来,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投资来自国家和各级政府,文化社团、电影院、公众娱乐场所属于国家机构;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来自社会、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持,有创作意愿的文化团体缺少启动资金,有投资能力的社会资金找不到投资对象,造成文化投入政府主导,文化活动政府包办,缺乏民间基础,结果文化艺术创作源泉枯竭,失去竞争力。加之政府扶持资金在流向地方、乡村的过程中,又层层分流,最后实际上能用到农民喜闻乐见文化形式上的资金少之又少。

(二)文化人才外流,缺少人才市场交流。随着改革开放浪潮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正逐渐抽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愿意到农村发展的文化人才缺少平台和信息引导,找不到走进农村的道路和发挥优势特长的用武之地。由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精英人才的大量流失,缺少素质相对较高、能力相对较强的文化人才群体,缺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许多乡村出现文化人才断层,新农村文化建设举步维艰。

(三)文化产业落后,缺少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产业包括书籍、音像产品的制作和销售活动、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在广阔的农村文化市场上,各类提供文化产品的团体、公司构成文化市场主体,但这些主体规模小,资金少,提供文化产品系列有限,整体来看,我国农村文化市场缺少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三、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是市场化,即以新农村社区为重点,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文化市场主体,构建文化市场,形成文化品牌和项目。通过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新农村文化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新农村社区建设,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机制的启动首先要有供需双方的客观发展,建设新农村文化市场,离不开文化中心建设。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社区,依托社区的建设,发展文化市场是一条可行之路。因此,政府、社区要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修缮各类公益性的文化娱乐场所,如影剧院、图书馆、活动中心等;发展公益性文化普及、宣传活动,如在中小学校开设普及性的民间艺术教育课。通过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筑好农村文化发展的根基。

(二)利用金融杠杆,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市场。政府启动金融扶持计划,为新农村文化注入“活水”。一是为农村文化活动提供低息贷款或抵押贷款,使优秀的文化节目走出去;为商业性文化活动进入农村提供便利,把城市积极的文化元素导进来。二是为有投资意愿的社会资金牵线搭桥,将优质资金与优质文化相结合,激发市场活力。

(三)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形成文化项目和品牌。要实现市场化,离不开文化产业运作。即通过商业手段,将农村特色文化进行包装加工,形成产品,推向市场。如浙江省实施新农村“文化良种”培育基地建设,有效地推进了新农村文化品牌建设,使一些富有特色的文化创新和文艺项目,成为当地群众文化品牌,在全国、省里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文化市场需要改变思路。农村的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生的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基。但农村文化是脆弱的,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市场引导,总之,新农村文化的发展重在引导,不能由政府包办,需要走向市场。

【参考文献】

[1]李新市.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6(03).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篇3

关键词:农家书屋;作用;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13-20-02

党的“十”以来,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入全面、快速、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与之相适应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农家书屋”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最基层的管理人员,长期从事乡镇“农家书屋”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农家书屋”的建设、推广、管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全面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现状、面临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现结合所在的乡镇“农家书屋”工程的由来、作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1农家书屋工程的由来

“农家书屋”工程是主要由政府投入建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007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人口计生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在全国启动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2007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成立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随即,我省也下发了《安徽省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了农家书屋创建工作。

2农家书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农家书屋是农民致富的“好帮手”我国地理结构复杂,资源分配不均,各地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农家书屋可以起到知识引导作用。有的农村地区风景秀丽,农家书屋就有与农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增加旅游村的餐饮、礼仪等方面的书籍,有的农村地区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农家书屋应有农村产业相结合,帮助农民朋友解决种植、销售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帮助农民朋友认识农业市场等书籍。例如,长丰县某一草莓种植大镇自从在镇农家书屋开设了草莓网上营销课后,该镇早春大棚草莓刚上市就通过互联网上传信息,很快北京、上海等大客户主动与草莓种植户联系,解决了草莓销售的问题,草莓的价格也较以往有较大上浮。

2.2农家书屋是老年人的“欢乐剧场”我国一直关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多的是物质上),却忽略了他们的晚年精神生活,大多数农民晚年精神生活却很缺乏。农家书屋建设无疑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新突破。首先,农家书屋可以作为一个集会点,把孤寡老人聚在一块,有文化的老年人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讲述给没有文化或者阅读有困难的老年人听,丰富他们的生活。其次,农家书屋各种音像制品的配置,考虑当地的文化习俗和老年人的欣赏习惯,他们可听到喜欢的音乐,怀念过去的日子。再次,农家书屋可定期开展各种养生保健讲座,提高老年人的养生保健意识。

2.3农家书屋是留守儿童的“欢乐海洋”笔者所在的长丰县,经济基础薄弱,境内多处于江淮分水岭,易涝易旱,县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滞后,农民外出务工比例远远高于合肥市的其他县区,农村留守儿童素质教育问题也一直得不到较好的改善,因此,农家书屋承担着为留守儿童提供重要学习、娱乐场所的职责。

2.4农家书屋是中青年的“休闲俱乐部”农村中青年娱乐项目少,喝酒、打牌、等不良风气盛行。农家书屋的扎根,可让原本想看书而又没有书看的青壮年重拾以前的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壮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通过读书解决了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惑、掌握外出打工的基本常识、了解文化常识等,使他们摆脱一天的劳累,获得精神上的放松。

3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问题

3.1农家书屋运作经费不足经费问题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国家主导建立农家书屋,因而政府是农家书屋资金的主要来源,农家书屋的发展就受限于政府的资金,而这些资金对于农家书屋运营后的后续保障是少之又少。经费不足将影响农家书屋的图书更新速度,比较贵重的图书难以购买,无法满足村民阅读需求,影响书屋长远发展。

3.2图书配送不合理目前,不少书屋的藏书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统一配送和社会团体、个人捐赠,这对于差异性、多样性明显的中国广大乡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第一,图书配送上,没有考虑千差万别的乡村需求;第二,图书、报刊等资料更新速度慢,不能紧跟时事热点;第三,图书内容与乡村生产生活现实知识信息,与农民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存在较大差距。

3.3图书借阅率不高农家书屋的积极建设和有效管理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文化现状,农村大多数农民缺乏阅读习惯,阅读兴趣不高,对书屋的认识程度不高,导致书屋虽建,但图书借阅率偏低。笔者所在的农家书屋,占地面积逾50m2,藏书达4000余册,但书籍的平均借阅率不到10%,借书的85%以上是中小学生,所借书目为少儿和文化类书籍,大部分图书仍处于闲置状态。

3.4书屋管理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当前农家书屋管理员基本都是由村工作人员兼任,从未参加过任何专业的培训。由于基层主管部门组织培训困难,造成图书管理员培训欠缺,成为阻碍农家书屋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农家书屋的发展,对管理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员队伍建设落后必将影响整个书屋的长远发展。

4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对策建议

4.1创新书屋管理机制在农家书屋资金管理方面,建立“农家书屋建设基金”机制,每年对农家书屋的财产进行盘点,审计监督,防止公共财产的流失。在书籍更新管理方面可以建立“租借买”三合一制度,在买和租方面可给农民朋友以优惠价格;在多媒体建设方面可以建立公用电子阅览室,农民朋友只要缴纳很少费用就可上网;在书屋开放时间方面,要充分考虑农活时间,不能照搬传统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在图书借阅方面,要考虑农村范围小不必办理借阅证,简化借书环节;在书籍保护方面应耐心引导农民爱护书籍,减少书籍破损;在服务质量方面,应提供个性化服务,定期向村民预报新书目,制作新书调查问卷,让每家每户及时了解阅读需求;邀请农业专家到农村讲座、授课,密切专家与农民群众的联系。

4.2优化书屋的藏书结构首先,要依据农村现实情况重点增加农村种植、养殖、加工、制造业、医疗卫生、科普知识、法律等图书;要将专业类、教育类、大众类图书兼顾配置,针对各地的生产实际,地域差异,在配书细节上因地制宜,切莫规模化、一体化。其次,要适当购置一些引导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的书籍,如生活类、文体类、休闲类,丰富村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第三,建议购置一些能提高农村中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文学书籍,鼓励中小学生多读文学名著、传统文化书籍。因此,制定一套符合中小学生的购书计划对书屋吸引学生人群起着重要作用。

4.3创建新型管理员模式农家书屋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员模式。农家书屋管理员的选择标准应重点从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上考虑。只有找到喜欢服务、不怕服务、愿意牺牲的个人利益的人,才会使农家书屋的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1)试行残疾人管理模式。残疾人管理员对加强农家书屋管理与使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保证了书屋的开放时间,方便了村民借阅图书,改变了农家书屋“铁将军把门”的现象。

(2)试行大学生村官模式。大学生被选派农村当农家书屋管理员,优势是大学生年轻,工作热情高,敢于接受挑战,更重要的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管理书籍的自身经验和学习管理的弹性值高。

(3)试行退休教师自办模式。各级政府要鼓励、支持退休教师自己出资建图书室,自己管理,免费为村民服务。政府要对教师自办农家书屋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表彰,这样退休教师乐意为村民服务,充分调动退休教师的有利条件,发挥退休教师的预热。

4.4农家书屋建设争取多方支持

(1)争取当地主管领导支持。“父母官”的话远比书屋管理员的有效。主管领导获得社会援助渠道信息较多,但他们工作忙,有时难以顾及,书屋管理员要做的是向领导反映乡亲们的阅读需求,反映邻地书屋的受援情况等。

(2)主动与当地民政局、文明办联系。社会、民间社团的援助一般都希望取得受援地民政局、文明办的支持与宣传,可以从中获得相关信息。

(3)关注专门网站的信息。例如乡村图书馆网、中国农家书屋网,是为援助乡村图书馆建设搭建的平台,书屋管理员应及时获得图书援助或专家指导信息,汇报给上级并参与各地农家书屋、乡村图书馆建设经验交流。

(4)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除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之外,倡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积极开展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资金的社会募集工作。

5结语

农家书屋建设毫无疑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美好的一道风景线。我们要使这道风景线更加迷人,就必须全心地去建设它,爱护它,利用它。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农家书屋也不例外。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利用离不开国家和农村,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相信,只要人们意识到了农家书屋不仅仅是一间小屋,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文化建设的传播室,农家书屋的明天会更加的灿烂!

参考文献

[1]方允璋.农家书屋实用手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

[2]王淑秀.对“农家书屋”工程的冷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1.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篇4

在县、乡(镇)、村三级管理机构中,县级领导机关是政策的制定者,自治县更有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权力。国家虽然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但实际上各地村委会都是贯彻和执行县、乡(镇)领导机关政策,都不可能擅自变LilunYuDa招和出台自行规定的措施。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政策性措施就需要由县级领导机关制定。就目前情况看,多数县的新农村建设除政治思想和组织建设等软件建设外,其硬件设施建设基本上着眼于上级补助项目的示范工程,对创造条件促进农民或激发农民投资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却研究不够或者说考虑不多。笔者认为对于农民为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所闯出的路,领导机关可以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引导性的政策措施。以江口县双江镇为例,这里临近县城,地理条件相对优越,一些外乡镇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民,用全家外出打工苦苦挣来的几个小钱,向双江的农民买旧房居住,但他们却因户口问题成为黑户。有的外来户买的旧木房,因年久失修而已成为危房,但由于不属正当户口而办不了建房手续,以至长期居于危房之中。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农民向城镇转移得到了鼓励,在城镇购房也能得到认可。但转向城镇的农民毕竟是少数,生存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农民转向条件好的农村应大力提倡和推行,笔者认为农民通过自身奋斗改变生活环境值得提倡,政府应当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帮助他们发展。在江口县,几乎所有的村组在20世纪80年代承包的土地都划分得很零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的农民尤其是农村老年人,他们心目中没有建设新农村的大局,在建设中的土地调整环节上往往纠缠于细枝末节的自身利益,往往因他们不顾大局而导致工程卡壳。这同样需要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措施,并辅以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工作,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如闵孝镇在建设鱼良溪水库工程时,需淹没平坝等三个村寨数十户人家,由于是国家重点工程,必须实施,政府在交通便捷的地方建起了两个移民新村,还在就近工业园区为他们谋求职业,使他们离开了土生土长的山区,过上了城里人生活。

二、科学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除政府补助的农村建设项目外,笔者了解到的土家族地区农村建设尤其是村民小组的道路修筑和个人建房基本上处于农民自发建设状态,不少村组公路弯弯拐拐绕着走,原因是占地问题无人协调或协调不了。建房也是以家为单位各自为政,谈不上整体布局,更谈不上近期或中长期规划。同制造机器需要图纸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整体规划,方能显现其文明、合理,也只有通过整体规划才能节省资源、资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规划必须满足长期发展需要,尤其是道路等公共设施的布局要合理,避免发生类似于城市中不断挖挖拆拆的现象,同时又要因地制宜地规划近期建设重点,避免纸上谈兵。如太平镇云舍村,这个土家山寨由于没有统一规划,以至建筑混乱、格式杂乱,游客冷落。近年来,该县聘请上海设计院专程前来设计,统一规划、建筑奇特,使土家老寨焕发出勃勃生机,来往中外游客与日俱增,成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乡村旅游示范村。老百姓通过乡村旅游人均收入突破8000元,比三年前翻了一番。

三、突出特色使新农村建设更具魅力

新农村建设是由“居者有其屋”向“居者有好屋”的飞跃,是由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的转型。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环境保护与建设同步,水、电、路设施与住房配套,同时又要考虑农村人口生产劳作、文化娱乐及生活习惯的需要,因地制宜。土家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在坚持各项共性的基础上,更要突出土家族村寨的特色。突出特色就是要突出土家族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或人文文化的有机结合。保护与利用同步建设,使土家族文化不被淡化,自然环境不被破坏,以打造较高品位的土家族宜居环境。新农村建设一味套用城市化建筑式样,既不符合农村实际,更显不出土家族民居的特点,在地理条件许可的地方,土家族吊脚楼是既符合土家族居住习惯而又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不妨多多采用。在国家补助的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如将采用土家族特色建筑式样列为补助必备的条件,更能促进民族特色建筑群的形成。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篇5

关键词: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现状和对策

小型农田水利属于基础设施类,是为引水灌溉等服务的设施,是我国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更加能够凸显基础设施的服务型。但从目前来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小型水利工程职能的发挥,对资源也是严重的浪费,为了快速有效的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得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更加合理、坚固,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1.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关系农民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资源,在建设的前期、建设施工的过程中都会有水利工程部门负责监管是施工,在建设结束后也会有相关的只来那个监督管理部t对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是否按照预期的规定进行验收。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下这样一种现象普遍的存在和发生,在工程验收之后,水利工程就无人再来考察,对存在的问题也没有人解决,处于一种无人管辖和管理的状态。小型水利工程主要是饮水、输水和配水的过程,大多数农民都是使用配水的过程,而饮水和输水经常是村民集中使用,大多数问题就出在集中使用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大家纷纷逃避,导致一旦出现损坏,就无人修葺的状况。建筑商只负责工程的建造,一旦出现问题就不知道去找什么部门进行维修,严重的影响了周围农民的使用情况。这问题就出现在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售后维修安排不得当。

2.管理职责不明确

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就导致了,管理责任的无法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的维修和检测工作无法真正落实到实处,单凭一句,这是大家共同的财产,要一起保护和使用,但是一旦出现了问题,各村之间也无法花粉囊责任并且出现了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各村都不愿意出钱维修。责任更加无法落实到个人身上,并且个人也没有相关的技术水平进行水利工程的维修和保养检测工作。这人的不明确导致了水利工程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搁置不能使用的情况,很好的便民水利设施就形同虚设。

3.农民观念有待提高。农民有一句谚语:农村就是靠天吃饭的。他们认为小型水利工程的作用不如季节性的雨水来的有用。农民经常对水利工程存在疑虑,具体对与农业生产和灌溉能够产生多大的效果,以及发生水旱灾害的时候能否起到排解水患和环节旱情的作用,并且农民对于小型水利工程的修剪投入与能否带来响应的价值效益存在疑惑等,诸多方面的疑虑是农民对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与使用存在观念上的不信任感。因此,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发展友谊项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观念问题。如果农民认可小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一定会大力的支持,从监督使用以及修葺上。如果没有得到农民的认可和支持,需要普及农民的思想,可能是难上加难的。想要在农村开展小型水利工程并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1.加强完善管理制度,明晰责任

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和相关的责任明晰是发展小型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如果制度不完善,人员责任不落实,人们自身的惰性就会出现推卸责任的情况,对于水利设备的使用也不会倍加珍惜,出现使用操作不按照规则,出现问题没有人上报修理等问题。另一方面,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明确了修理的责任负责人,避免了出现故障后,找不到管理部门修理的问题。这样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在水里工程引水、配送以及输水的过程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管理,这样水利工程惠及的百姓和农业将会越来越多,能够促进农业的生产。

2.普及农民水利工程的优势作用,以及引水、节水的理念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民更关注的是那种渠道或者措施能够带来较快的效率,这也就决定了农民认可什么样的方式,选择什么样的手段。为此,小型水利工程的宣传部门应该向农民降水水利工程建设的作用,以及能够为灌溉待来诸多的益处。水利工程是政府出资为农民建设的基础设施,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业的生产用水等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一旦出现含情时,农民的农田灌溉能够得到缓解。只有普及农民的思想,在思想和行为观念上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使用才能收到农民的保护和支持与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基础设施的惠民作用,使得小型水利设施得到更好的发展。

3.加强水利工程的招投标管理

作为政府监管部门要严格加强水利招标的制度,对于不具备施工的单位和存在不合格隐患的单位要杜绝,一次来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施工设计的周期。开展招投标的项目管理应该公开、公正,在公开公正的前提下,能够使得更多的单位进行投标,要避免出现私下协议、由于不正当关系承包等问题的出现,这样极在脱离监管部门的管理时,容易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必须严格管理招标和投标的问题,保证工程施工单位具备施工的条件和安全措施,在后续的维护和维修保养方面能够给出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篇6

关键词:社区体育;现状;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031-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并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这是2004年以来中国连续第三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中国有近9亿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3%,虽然农民体育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但农民体育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同社会的期望值还相差甚远。在农村经济建设全面推进,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民体育更要加快发展步伐,发挥其独有的魅力,在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促进农民经济建设、传播先进文化理念、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民等方面发挥突出作用。

一、农村社区体育及发展现状

“农村社区体育”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就目前状况而言,我们对“农村社区体育”的界定是:居民以自然行政村落为主要体育健身范围的区域社会,是村落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自发的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与民间色彩。农村乡镇体育作为农村生活的基础内容和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村群众体育意识和身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充分认识。没有农民的强身健体,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提高农民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中国毕竟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全民健身工程倡导的今天,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这项工程还没有完全深入地开展开来。通过调查,部分农村乡镇社区体育普遍存在以下几大特点:(1)农村居民休闲时间、生活状况、健身观念行为。闲暇时间是体育锻炼形成的必要条件。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和文化发展有较大差距,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闲暇时间、人均收入相对较低,他们为生活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神生活的享受。但居民健身锻炼的需求意识较高,已经认识到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大多数居民认为有必要开展体育活动。(2)农村乡镇社区体育的组织。部分乡镇领导在群众体育锻炼的发展中没有起主导作用,没有把全民健身工程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中,对社区体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跟不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少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仍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上,真正采取积极措施的不多或甚少。体育设施的配套工程还不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还有的乡镇或社区没有商业性的体育健身或休闲活动场所。(3)农村学校体育需要关怀。农村学校体育本可以承担起推动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增加体育人口的功能,但是,各种原因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也削弱了学校在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方面的功能。体育经费、体育场地、体育师资严重不足是农村学校目前面临的窘境。村级小学几乎没有像样的体育场地,乡镇级中学体育器材严重不足,体育师范生毕业不愿去农村,众多民办学校连教师的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更不要说保证场地器材了。另外,农村乡镇社区体育活动中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体育健身指导员为居民提供相关的服务,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村社区体育的顺利开展。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社区体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既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并推广新农村社区体育建设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对此,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把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改善农村生活作为安邦定国的大事来抓。中国农村的进步、发展、繁荣和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十六大提出的21世纪前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是指从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娱乐、享受各方面发展的需要,让农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农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升高,农村卫生、文化设施比较完备,农民享有较好的卫生保健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农村居民真正过上食必常美、衣必常丽、居必常乐、身心常健的太平生活。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同志进一步指出:“没有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三、农村乡镇社区体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农村乡镇社区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生活。农村人是中国居民中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的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和繁荣昌盛,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国农村乡镇社区体育,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提高包括健康素质在内的国民整体素质。没有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现代化建设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做好群众体育工作,培养和造就体魄强健的高素质劳动者及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首先,体育属于文化范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是居民喜闻乐见、休闲为主的社会活动,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是一种健康文化;体育活动中讲求平等、互助、公正等行为规范,具有高尚的文化品位,丰富健康的体育活动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另外,体育活动作为生活活动内容的一个部分,使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对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积极的促进。

3.社区体育为居民提供了社交机会和场合,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络,建立了友谊,增进了团结,改善了社区人际关系,提高了人们的综合素质,使人与人之间形成轻松愉快、平等自由、团结友爱的局面。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给人们造成了较大的压力,需要通过某些活动来加以解除,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对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消除紧张跑,转换心情,带来无情乐趣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现代独门、独户、独子的生活方式,使邻里关系变得淡薄,而社区体育为居民提供了社交机会和场合,同时体育活动轻松愉快,平等自由,尤其适合社交活动。通过社区体育活动,加深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使社区体育活动形成团结友爱的局面,对改善社区人际关心有积极的作用。

4.综上所述,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正在成为大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基地,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证,对农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会产生良好的效应,无疑对促进中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作为农村体育重要组成部分和两个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乡镇体育,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农村社区体育,促进乡镇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是推动中国全民健身计划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员全体人民和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对于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徐午,等.社会性别分析:贫困与农村发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邓壁娟.论新形势下中国社区体育的地位和作用[J].福建体育科技,2002,(3).

[4]顾渊彦,等.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

[5]李卫平,等.山东群众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1.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篇7

1三原县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1.1气象信息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截至目前,三原县201个行政村已全部设有一名气象信息员,但电子显示屏、气象预警大喇叭的自然村覆盖率仅为7%和45%,与省市局要求的100%覆盖还有很大的差距,且汛期的突发性灾害性天气只有在临近1~2小时才能给出预报,尤其夏季的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迅速,对工作人员、气象信息员的快速反应能力有极大的考验,因此仅靠每村一名气象信息员的口头信息传递,往往无法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达至每位村民,满足不了农民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成为气象信息传递的

瓶颈。

1.2各类预报水平亟待提高

一是目前针对特色农业所能提供的服务产品少,比如三原县的小麦、桃、苹果、葡萄等特色农产品,目前还没有针对其生长发育各个阶段提供的气候适应性参考、各类灾害性天气对特色农业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以及小麦产量预报等;二是预报的可用性低,目前,县级气象部门制作的预报是根据省、市级气象台预报经过预报员经验订正后的结果,人为订正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这就决定了天气预报很难达到较高的准确性,特别是在关键农事季节的预报中,精细化程度还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要,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1.3农村雷电防御意识有待提高

根据陕西省防雷中心2001-2012年资料统计,全省因雷电造成的人身及财产损失,85%以上分布在农村,同时,因雷击引发农民电话、电视等损坏和由此引发火灾的事例也非常多。农村雷电灾害无论从危害程度还是从数量上都是触目惊心的。一是因为大多数农民对科学防御雷电灾害的意识浅薄,在他们中间普遍存在着以封建迷信思想解释雷击事件的情况,大多数人不懂科学防御方法,对各类预警信号的含义也不是十分清楚,对灾害性天气的防御措施更是了解甚少。二是农民自建房屋没有经过正规设计和标准化施工,再加上近些年大量农民开始在自家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或铁皮水箱,而大部分都没有安装接地装置,在雷雨天气极易变成“引雷器”,从而造成家中电器损毁甚至人员的伤亡。

1.4气象信息员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三原县14个乡镇共有气象信息员209人,主要负责为全县广大农民传播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宣传气象科普知识,为气象局收集灾情等工作,是解决气象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强大动力,但是,由于气象信息员全部为免费义务服务形式,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导致气象信息员的工作处于被动的状态,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其在传播气象信息方面的积极性,气象信息员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到极致。

2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策略

2.1全面完善气象信息传播途径

首先要加强预警短信发送能力,扩大短信覆盖面,与广播电视、联通、移动、电信等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灾害发生前与发生时,增加预警信息、实时信息的播出次数,稳定播出时间,提前采取措施,确保气象信息及时传递到广大农民的手中,最大程度减轻人员及财产损失。二是要加强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建设,在人口密集的村落和集市,气象预警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可以提高气象信息的传播效率,以直观的方式为农民朋友传递科普知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三是通过互联网、视频会商系统建立气象部门与政府部门、相关单位的汇报网络,将气象信息及决策服务产品快速上报,协助政府部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2.2有针对性地增加为农服务产品种类

一是将原有的气象服务产品重新细化分类,明确不同服务产品的内容、时间、服务频次、服务范围、服务形式和手段,特别针对不同农业类别、农业产品种类和农时季节开展专业气象服务。二是开展特色农业的精细化气候区划以及各类影响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为农民科学种植提供依据。三是通过与农业、果业、林业部门合作,开展农业病虫害发生气象条件预报及农事季节气象指数预报,如灌溉、喷药、施肥气象指数预报等,有效指导农民趋利避害,增产增收。四是增加农业气象服务项目,如在全县主流报纸刊载“农业气象百科”、“科技兴农”、“农业气象”、“专家答疑”等信息,开设《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专报》、《冬小麦气象服务专报》等针对性强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让气象为农服务渗透到全县百姓的生活中。

2.3强化农村雷电防御工作力度

一是要不断强化农村雷电防御体系建设。相对城市来说,三原县多数农村对雷电灾害的防御不够重视,几乎所有的住宅都没有安装防雷装置,再加上农村各类电线架设不按规范实施,构成了雷电灾害的发生的“通道”。因此气象部门要主动与通信、电力等部门合作,重点排查农村容易遭受雷击的设施,逐个安装防雷装置,消灭农村雷电灾害隐患点。二是要加大对农村建筑物防雷装置建设的依法管理力度,把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逐步转向农村,比如对已建房屋或企业厂房进行一次专项检查,排查隐患,给出详细的整改方案并督促其实施,逐步改变农村防雷设施质量差、数量少的现状。

2.4加强科普宣传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一是要在农村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方面知识的宣传,利用“科技之春”、“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活动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利用宣传彩页、展板、影音资料等农民容易接受的形式,让他们了解气象灾害的危害性,不断提高农民掌握气象科技的水平。二是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要做到人员组成知识化、年轻化,定期开展信息员业务技能培训及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使气象信息员能熟悉气象灾害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气象科学素养,不断提高各级气象信息员的沟通交流,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完成信息传递、灾情收集等多方面工作。三是通过与地方政府沟通,加大对气象信息员的资金支持力度,下拨专项资金,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每年奖励一批责任心强、贡献突出的气象信息员,以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并将气象信息员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在农村防灾减灾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桥梁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篇8

论文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山东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问题进行研究发现:部分学校仍不能按照要求开足体育课;体育教师学历等结构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体育经费短缺,场地占有率低和体育器材匮乏。 

 

引言 

我国是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党的十六大已将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确定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农村学校体育不仅能很好地发挥增强农村人体魄、提高农村人的身体素质的功能,还能发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健全人的人格、升华人的精神等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人的文化生活非常单调,、迷信等不健康的活动在农村然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生活的质量。利用农村学校的条件开展体育活动可成为农村文化活动一个重要部分,发挥其丰富农村文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摸清我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困难的途径,探求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以期为领导部门规划学校体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山东省17地市农村(乡级和乡级以下)的普通初中和小学为研究对象,根据需要和条件选择了部分地市的农村中小学作为调查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本研究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途径,获取有关信息。 

1.2.2 访谈法对地方有关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农村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访谈。 

1.2.3 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17地市农村中小学采用分层抽样法进行调查。本课题共发放《体育教师调查问卷》135份,回收到135份;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350份,回收问卷1263份,有效问卷1203份,有效回收率为89%。 

1.2.4 数理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获取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山东省农村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 

2.1.1 体育课的开课情况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功能作用的直接承担者,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小学1~2年级每周为4课时,而3-6年级,每周为3学时,中学为每周3学时。本次调查所涉及的山东省17地市的农村学校中,全部都开设了体育课,每个地市的开课率都是100%。体育课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开课率都是100%说明山东省农村学校在开展体育活动、实施体育教育都有了时间上的保证。但100%的中学每周只有2学时的体育课;小学情况同样并不乐观,45.5%的小学是每周3课时,没有一所学校在1~2年级保证4学时的体育课程,3~6年级一般只有2课时的体育课程,达到每周3课时的学校仅占调查学校的32.6%。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绝大多数农村学校不能按照政策规定保证足够的体育教学时间。 

2.1.2 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在调查的山东省农村中小学学生中,小学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丰富、有点丰富的人数所占百分比仅为46.95%,中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丰富的人数所占百分比为63.06%,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不丰富,尤其是小学学生,其认为体育教学内容不丰富、非常不丰富的百分比竟达到50%以上。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农村中小学的开课率较高,能较好地贯彻体育教学大纲,但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开课质量较差。 

2.1.3 影响体育课开设的因素调查结果说明,在农村中小学中,不能正常开设体育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体育经费短缺,场地占有率低和体育器材匮乏是制约学校体育课开课率的关键因素。此外,重视其它学科教学而忽视体育课教学的传统观念也是其原因之一。有些地区政府和领导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体育师资不足,也影响到体育课的正常开设和质量。各级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学校休育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检查评估,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我省体育教学现状,应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使其向规范性、科学性方向发展,形成一流的体育教学体系。 

2.2 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体育专业师资情况 

2.2.1 体育教师数与在校学生数比调查发现,山东省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为1:210,即合计210名学生有一位体育教师,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与在校生比为1:213,合计213名学生有一位教师。这种师生数比例失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具有重要影响,也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地方为控制教师编制、减少财政开支是造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此外,农村中小学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因素导致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择业面向城镇学校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2.2.2 体育教师教师学历结构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知识、智能结构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调查显示,按照农村中小学50%的教师分别达到本科和专科的要求,山东省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学历基本上能够达标,但中专学历的教师仍占较大比例。而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远低于达标要求。调查中也发现,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也存在着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教师素质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生活环境差,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工作;二是地方农村政府为减轻财政压力,减少事业编制,进而控制中小学教师编制,使一些有意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体育专业毕业大学生不能如愿。 

2.3 山东省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经费现状 

2.3.1 体育设施现状我国教育部规定,中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为6.8m2,小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为5.0m2。在本次调查中,山东省农村中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9.64m2,高于我国教育部规定的生均体育场地面积6.8m2标准;农村小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8.93 m2,也远高于教育部规定的小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为5.0m2的标准。

但由于体育场地建设受地方经济条件影响较大,农村经济又较为落后,所以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质量较差。主要表现为场地多为土质,建设不标准。 

体育器材也是反映学校体育开展状况的一个指标。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和《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规定,体育器材达标率须在80%以上。调查显示,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合格的学校仅占23%,学校体育器材达标率在50%以下,属于不合格范围。 

2.3.2 经费现状体育教师是体育经费的直接使用者,对体育经费的感受最为直接、最为深刻、最具有发言权。被调查的农村体育教师64%认为没有体育经费,36%的人认为有经费但得不到保证。另外,从调查的生均体育经费来看,山东省农村中小学生均体育经费仅为0.76元。总的来说,农村学校体育经费是严重短缺的,这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关,也与全社会及主管教育的领导对体育的认识有关,同时也不排除个别学校存在挪用学校体育经费的现象。 

3结论 

3.1 部分学校仍不能按照要求开足体育课。被调查学校都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学校的体育课内容单调、项目少;班额过大,给体育课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3.2 相当大一部分学校体育场地的质量差、标准场地比例低,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的体育器材数量少、质量差。部分学校配置的某些体育器材根本不是为了让学生使用,而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部分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置和维护、影响了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3.3 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数量不够;体育教师学历等结构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待遇偏低、体育课不受重视、学校放任体育工作等多种因素导致大量的体育教师缺乏认真工作的动力,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 

3.4 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教育一样,处于一种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不正常状态,这是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根源。要提高各级教育部门对“加强学校体育,明显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重要性的认识。 

4建议 

4.1 有步骤地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实行定向培养,解决分配渠道不合理的状况;号召和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给予一定的优越政策。 

4.2 加强农村学校场馆、设施的建设及改造工程。鼓励学校因地制宜、修旧利废,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自己开发场地设施以弥补经费的不足。 

4.3 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中小学校学生的达标标准,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农村教育综合办公室.农村教育改革思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曲宗湖等.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5(4):26-28. 

[3]王俊奇.东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322-324. 

[4]林文同,李习友.试论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j].体育与科学,1990,11(6):19-22. 

[5]武军.中国农村体育的动力—争创体育先进县[j].体育文史,1995,(3):18-19.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篇9

江西作为地处我国中部传统的农业大省,是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区,主要农作物产量均位于全国前列,是建国以来全国两个从未间断向国家贡献粮食的省份之一。江西省土地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31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711万人,其百分之九十的国土面积是农村,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总体上客观评价,江西的农业比重偏大,2007年农业占三产比重为16.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江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7124元,是2000年的2.4倍。目前江西农业与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三农”矛盾相对突出,城乡统筹难度大,农业和农村经济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也是薄弱环节,建设新农村面临着诸多困境,建设任务艰巨和繁重。

大学走出“象牙塔”,强化其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性潮流。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大学具有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的参与作用;既需要有强大的财力支撑,也需要有先进的科技支撑、优质的人才支撑。高等院校校特别是高等农林院校则以其特殊的功能和地位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育人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为江西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2江西高等农林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现状

江西目前主要的高等农林院校有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原赣州林校)和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近两年,江西高等农林院校立足江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院校都积极投身到江西新农村建设中,为“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贡献各自的力量。

江西农业大学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源头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深入基层,面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最紧迫的科技问题。

近两年,江西农业大学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00多项,科研经费1.1亿元,其中,部级项目104项。学校积极面向江西经济建,狠抓项目不动摇,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二年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近50亿元,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江西农业大学开展一系列的送科技下乡、科技扶贫活动,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2006年在星子县蓼花镇胜利村积极开展包村扶贫工作,指导村民种植了70亩南方早熟梨,建立了广播站、党员活动室、群众阅览室,并在当地小学筹建了机房。学校教师多次到村检查扶贫项目的执行情况,巩固完善已经实施的扶贫项目,科技培训农户8场,共350人多人次,走访贫困家庭12户,提高了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了村民的脱贫步伐。2007年,江西农业大学投入资金40万元,派出专家30余人次到柘塘村开展扶贫工作。工作重点已由当初的“学校校舍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救灾与灾后恢复、支教与帮扶”转为现在的“饮水工程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公路硬化工程建设、山洪灾害防护工程建设”。

2008年,江西农业大学开展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相关研究工作,学校主持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和功能区划研究”在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10个招标课题中中标,目前该项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还积极开展了雪后救灾工作,参加编制了《江西省科技救灾恢复生产实用技术手册》,并派出专家、技术人员近100人次奔赴江西受灾严重地区指导减灾和灾后重建。另外,土地资源管理及园林绿化等学科科研人员在全省30余个县(市)实施了县、市级小城镇规划,促进了江西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此外,江西农业大学注重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把学生社会实践列入“立足三个实践,实现三个结合,培养服务'三农'为主的创业人才”办学特色的重要内容,每年都开展主题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在寒暑假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学校先后共有30余万人次参与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农科院校学生专业优势,切实为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每年根据当前农业现状,开展各类农业(农学、园艺、农业机械等)培训,为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做好知识、技能和人才的培训工作。每年培训人数如下: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主线,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主要举措有组建新农村建设测量队,接受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点测量任务的同时还负责进行新村规划工作。队员全部由环境工程分院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组成,每届队员在校期间进行了严格的培训,测量队自成立以来已服务过万安、会昌、龙南、安远、赣州市沙河镇、湖边镇等县市乡镇,为地方建设服务,深受各地政府的好评。

3江西高等农林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服务江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江西政府相关引导和激励政策不够,农村对高校缺乏一定的了解,支持配合力度不够,高校自身服务体制与机制建设还不完善,服务主动意识不强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3.1政府对农业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投入不够。

农业高校没有充足的经费进行投入,其基础条件差、仪器设备落后阻碍了以生物科学为核心的农业科学研究。此外,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大多是无偿的,而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量的教师专家投入到生产一线,交通费、食宿费、研究费等相关费用只有挤占教学经费。因此,单靠农业高校自身的力量难以应付服务新农村建设巨大的开支,导致很多项目无法实施。

3.2服务主动意识不强。

从教师角度来讲,一些教师由于对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把自己的科研重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有的老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有效的利益驱动,难以取得长期的服务效益;此外,服务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教师长期工作在基层,很多教师教学工作量繁重,没有下基层的时间保证。

从学生角度讲,由于历史原因,有很多学生认为从事农业没出路,没前途,出现大量的学农不为农的现象,浪费了许多教育资源和农业科技人才;加上目前大部分农业企业不发达,农业事业单位编制压缩等原因,毕业生也不愿回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篇10

3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摘要在农村住房建设中全面推进新型墙体材料,遇到的难度和阻力相当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制约、工程技术水平的影响、政策法规的滞后等等。本文主要是从农村住房建设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来进行分析,并探讨了解决存在问题建议和对策,为新型墙体材料在农村住房建设中全面推广提供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新型墙体材料;农村住房;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农村墙体材料改革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农民住房建设中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筑节能与农村住房必须结合起来。”同时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乃至十二五”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农村住房建设中推广应用新型墙材,替代黏土砖,是建立节约型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墙材革新工作面向农村推进的难得机会。目前在各级政府的努力推动下,城镇各类建筑已广泛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从而节约大量土地资源和能源消耗,有效地保护环境,改善建筑功能。但另一方面,每年需耗费墙体材料远超过城市建设总量半数以上的农村住房建设用墙材,基本还停留在“秦砖汉瓦”阶段,农村墙改工作至今还没有实质性进展及正式启动,且当前农村建房仍然在大量使用实心粘土砖,农村已成为墙改工作的盲点或者说空白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快推广已有的试点成果,达到广泛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是构建和谐、环保、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首要任务。因此,积极推动农村墙改工作,是下一步墙体材料改革工作中的一项主要任务。

2、当前农村住房建设中新型墙材应用情况分析

2.1农村住房建设中新型墙材的应用现状

从1992年开始,国家确定首先在大中城市试点实施墙体材料改革工作,并逐步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1999]72号)文,明确要求从2000年6月1日起,沿海城市和其他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并根据可能条件限制其他粘土制品的生产和使用。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提出在全国170个城市中分批限期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在国家墙改政策的引导下,有力地推进城市墙改工作的蓬勃发展。十多年来,城市墙改工作卓有成效,对资源的节约,耕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促进传统建材业的结构调整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墙改工作而言,一方面城市墙改工作有政府的重视,有政策措施和管理手段,能够扎实有效地深入推进;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农村墙改工作至今还没有实质性启动,目前农民建房仍然在大量使用实心粘土砖。从农村住房建设的历史来看,农民建房积极性高,追求舒适和现代化的居住环境意识强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周边的农村出现了多次农居翻新建设,农村房屋结构虽已从当初的草木结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向砖混结构、框架结构转变,建筑材料也由泥、草、木转化成砖、瓦、钢筋和水泥等,但大面积的墙体材料仍以实心粘土砖为主。农村成为墙改工作的盲点或者说空白区。

2.2新型墙材在农村住房建设中应用的阻碍分析

农村墙改工作的对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住房建设,这个群体面广量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农民建房每年所需墙体材料已超出城市建设的总量半数以上。从2001年开始,相关省份曾经在农村进行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改革的试点工作,各市也建设了一批适应农村特点的新型墙体材料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要在农村全面推进墙体材料改革工作,遇到的难度和阻力相当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制约、技术水平的影响、政策法规的滞后等等。

(1)恋旧情结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农村因乡土风俗和农村地域的关系,农民建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并且当地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生活习性、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对农民建房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农民建房有很大的模仿性,受几千年使用秦砖汉瓦历史的影响,在材料选择上往往习惯于传统材料为主,不愿意放弃使用粘土类传统墙材。还有就是对新型墙体材料的宣传仅局限于城市,还没有深入到农村的千家万户,对新墙材产品、新技术了解不够,对节约土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对冬天暖和透气、夏天凉爽通风的舒适居住环境要求不高,以及对建筑材料来源、价格、施工等多方面的影响,使新型墙体材料推进的阻力相对增大。农村居民对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还缺乏认识,还没有树立长远的效益观念,影响了新墙材在农居建设中的应用。

(2)施工技术障碍的影响

当前农村住房建设95%以上的农民建房还没有使用有资质的专业施工队伍,而是聘请农村的能工巧匠,直接招用一些没有经过正规业务培训的农民或是亲朋好友组成施工队进行施工,由此临时组建、拼凑起来的施工队伍,采用实心粘土类传统墙材建造房屋,沿用原始的施工经验进行组砌施工,勉强可以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如果将新型墙材取代粘土实心砖,从施工技术上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所以,目前农村施工队伍的施工技术水平,是直接制约新型墙体材料向新农村市场推进的重要原因之一。

(3)政策法规滞后,调控措施缺乏的影响

首先,我国实行的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政策,目前还没有明确对农村农民建房征收专项基金,农民自建住房还不须预缴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使专项基金的经济杠杆作用发挥不了;其次,城市居民住房是由房地产开发商建造,墙体材料的设计使用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制约,并且各地墙改工作部门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农民自建用房除宅基地由当地国土部门严格控制外,一般农民建房所用的墙体材料国家没有作强制性的要求,随意性较大。农民自建住房大部分无需设计图纸、不需质监及安监委托、不需申报规划及施工许可证,使得设计、图审、质监、监理等相关部门无法把关,对新型墙体材料的使用缺乏相应的约束。同时,农民建房大多数以自建房为主,独立分散,难以管理。

(4)农民建房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

长期以来,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农民收入较低,因而农民建房善于精打细算,建房从成本上考虑选择低价格的建筑材料。而砖瓦企业一般是建在偏远乡村,由于粘土砖的市场价格目前仍低于新型墙体材料,而且能就地取材。从经济方面考虑,农民建房选用廉价的传统粘土砖,并采用空斗墙体,以减少建房成本。

3、农村住房建设中应用新型墙材对策分析

广大农村建房由于缺少必要的政策和监督管理,仍然在使用实心粘土砖,这与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协调,与国家整体墙改政策不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一致。从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以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形势下,积极推进农村墙体材料改革,把农村建房列入政府墙改政策范围,是大势所趋。所以针对农村住房建设中新墙材应用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使新型墙体材料能在广大农村得到较大的发展和应用。推进农村墙体材料改革工作,应该在借鉴城市墙体材料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的实际及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进墙体材料改革。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验为契机,积极探索农村墙改工作新路子,在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稳步有序地推进农村墙体材料改革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鉴于应用新墙材的现状,面临的困难和有利时机,如何加快新墙材在农居中的推广应用,笔者认为应采取有效措施。

(1)正确引导,加大宣传力度

在农村开展墙体材改革,引导广大农民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宣传工作要根据当地农民的经济条件和特点。农民建房具有很大的模仿性,以往农民造房子,一般是依葫芦画瓢,周边邻居怎么造,我也照搬照套,以至于千村一面,千房一脸,既不科学,也不美观。为改变农民建房的传统习惯,要正确引导农民建房使用新型墙材,大道理要讲,墙改工作的重要意义要进行宣传,但更重要的通过最直接、最现实的事实让农民主动接受使用新型墙材。面对新农村建设这一全新课题和农村建房高潮的来临,有关部门需对农民住宅进行细致、周密的调查,总结各地农村住宅的共性,将调查研究得出相关地区农村住宅的共性因素,充分运用到住宅设计各个环节中去。结合各地农村的地域特点、人文历史、使用功能等,经过设计部门的探索和设计,完成相应新农村住房建设的建筑施工通用图集,编制可供农民选择的推荐性的建筑施工通用图,在新农村住房建设中加大推广使用。做些农民建房中能用上且体现新型墙材应用的事,就能极大地提高农民住宅建筑质量,提升建筑档次,有效地推进新型墙材的应用,就会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2)把握机遇,突出重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小城镇建设以及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全面启动,为农村新型墙材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加快墙体材料改革工作由城市向农村拓展延伸,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墙体材料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试验区创建活动。各级墙改办要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机遇,结合农村的实际,突出重点,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推进农村墙体材料改革工作。农村墙改工作的切入点就是乡镇和农村新社区的规划。目前在小城镇和村庄规划区范围内联建公寓式住宅及配套设施,由乡镇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造。政府在委托项目设计时,应明确新型墙体材料设计应用,才能保证新型墙体材料在农村建设项目上的推广应用。在推进方式上,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根据调查了解到,农村建房现在仍采用二种方式,一种列入规划区内建造的联建公寓式住宅,主要同当地政府统一规划建造;一种是独立式住宅。偏远集镇、山区农民大多数仍采用独立式住宅。所以,相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采用不同的对策措施,区分对待。农村墙体材料改革要首先从集镇、村庄规划区内建造的联建公寓式住宅、村镇的公共设施、公益事业性设施、生产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应用,逐渐向偏远集镇、山区拓展延伸;先在城郊、集镇,后广大到农村,先在经济发达乡镇,后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先易后难,分步推进。

(3)履行职责,做好技术服务

推进农村新型墙体材料改革,既是各级墙改工作部门的工作职责,又是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行动。各级墙改工作部门在推进农村墙体材料改革工作上,一是要适应农村墙改工作的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农村墙改工作,落实工作任务和措施,加强对农村墙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不断探索新的实现形式,扎实推进农村新型墙体材料应用。二是要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状况和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积极为农民建房提供技术指导和全程服务。建设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农村施工队伍的业务技术培训,把农村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为他们系统地讲解新型墙体材料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另一方面要将新农村住宅建筑集中起来组成小区统一开发,参与市场招投标,让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承担新农村住宅建设工程,排除施工技术障碍,打开新墙材通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绿色之门。

同时,要根据当地农村建房的传统习惯和和经济实际情况,为农民提供并自行设计农民建房通用图纸户型,包括经济适用型、山庄型、别墅型、庭院型、四合院型、乡土风俗型等,图纸不用粘土实心砖设计,农民按图施工。

(4)扩大新墙材应用试点范围

为改变农村建房使用传统墙体材料的观念,紧紧抓住粘土砖窑快速关停淘汰和农民下山脱贫,新农村区块建设等众多项目建设的有利时机,利用已有新型墙体材料应用试点项目建设积累的经验,进一步扩大新农村建设中新墙材应用试点范围。典型示范,带动农村新型墙材应用。根据城市周边农村村庄整合,农民拆迁新建住宅的实际情况,会同规划建设、开发区、乡镇政府、设计单位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建房新型墙材应用的试点工作,试点区块的设计全部采用新型墙材和建筑节能设计,设计效果图和应用材料向农民公开展示,从而使农民满意,建设开发单位满意,有效推动农民建房新型墙材的应用。并从城市建设中收取的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结余部分中,提取一定的比例,对农村新型墙体材料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引导和带动农居建筑积极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在示范试点的同时,向农民朋友介绍新型墙体材料的各种性能、施工要点和各项优点及注意事项,使他们能更进一步认识新型墙体材料,从而放心地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5)加强法制建设,提高调控水平

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既是政府行为,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以禁止生产实心粘土砖和限止使用粘土墙材为契机,加大引导和监督,共同推进新型墙体材料在新农村住房建设中的应用。如乡镇政府在宅基地审批时要严格把关,确保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国土部门要重点查处粘土砖企业违法用地和非法开采行为;环保部门要加强对粘土砖企业污染排放的检测,依法查处污染环境的行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按照国家、行业标准的要求,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监督,确保墙材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宣传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重要意义、产品优点等,要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紧密结合,特别是与保护耕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建设和谐、节约型社会结合起来。同时要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对违反规定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的行为,要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暴光、批评指正,引导社会消费行为,使社会各界人士形成共识,汇成合力,促进新型墙体材料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全面应用。进一步加大粘土砖窑关停淘汰力度,从生产源头遏制粘土砖破坏土地、高耗能源、污染环境的状况。

4、结语

结合当前农村住房建设对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情况分析和对策建议,在农村推广应用新墙材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多渠道、全方位地向农民宣传新型墙体材料,培育和造就新一代农民,解放思想,并加强法制建设,明确政策法规,调节农村建设行为和农民个人建房行为,逐步实现依法建设,保证推广应用落实到位,最终实现在农村建房中摒弃粘土类传统墙材情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科研成果,是可以实现的。要推广应用新墙材,不能仅局限于墙改和相关部门,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打破千百年来形成的使用粘土墙材习惯,彻底排除人们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并通过示范引路和部门的指导和引导相结合,把新型墙体材料向农村市场全面推进,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建立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的协调机制,环环相扣,保证和促进新型墙材在新农村住房建设中大规模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国忠.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21世纪建筑材料,2009,01

[2]钟开红.新型墙体材料体系的研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4,05

[3]王立文,李洪义.我国新型住宅结构体系及其墙体材料现状[J].房材与应用,2001(10):p36

[4]吕玉香.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分析与对策[D],山东大学.2004,05

[5]孙氰萍.墙材革新、节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1.2(20)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