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教育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4:10

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1

在推进生本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一个创造性学科。小学美术教学并非是专业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画家,而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丰富的想像力及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美术的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在美术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运用合作方式,提高教学实效,积极评价学生学习美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生本教育下的小学美术课堂中,怎样才能使孩子喜欢美术,主动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以及感受美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下面就结合我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谈一谈我的观点:

一.以学生为本,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美术创作能力,是时代赋予美术教师的神圣使命。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可采取以下策略:激发学生好奇心,启迪学生探究创新。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好奇心,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产生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考,产生某种感悟和体验,提高创作能力。在小学阶段,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我在教二年级美术《假如我是巨人》一课时,在巨人与小矮人对比的环节中,我提前藏好了一些小人玩偶,让孩子们在自己身边找一找,看看小矮人在哪里?找到之后让孩子们用自己和小矮人玩偶做比较,小玩偶只有我们的手指那么高,这样一比,自己就是一个大巨人。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怀着各种新奇,不但找到了小矮人,还直观的拿自己和玩偶不进行比较,了解了大巨人和小矮人的比例差距。又在想象环节设计了几个不同的场景,配上音乐,让孩子们仿佛置身在游乐场、海底、太空中、森林里……调动了孩子们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感受;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从而更好的培养、提高美术素养。

二、在“不教而教”中培养良好的美术习惯

“不教而教”中的“不教”,是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教”就是要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培养良好的美术习惯。如我在二年级的美术《绘画游戏》这课上,结合课本内容让孩子们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然后在分割的块面上填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结果每个学生画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来是动物;有的则像植物……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线条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也掌握了画线条与画色块时不同的握笔方法,培养了用色的良好习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运用合作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美术新课成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现在的美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已是一种常用形式,一种教学策略。如在教授人美版第6册《怪兽》这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去收集一些废弃品,带到课堂上进行制作。那天各组的同学都带了工具和材料。其中,有一组同学带来了泡沫块、胶水、牙签、颜料等,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怪兽,那怪兽的造型栩栩如生。另一组的成员则用废弃的胶卷壳、废纸板、饮料盒等制作了怪兽,充分突出了怪兽的“怪”这一特点;有的用易拉罐、塑料袋制成怪兽,也是生动形象。他们的作品真是千奇百怪,件件精美。又如在教授《大树的故事》一课时,我启发学生看看大树上到底能发生什么样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全班一起为我在黑板上画的大树添加故事,顿时各小组纷纷讨论开来,一起探讨用什么艺术表现形式。最后我收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优秀作品。有树叶上小小昆虫的故事,有树洞里小松鼠的故事,有大树根里小蚂蚁的故事,还有树枝上小鸟的故事……这些画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就是运用的材料和表现的形式各具特色。学生们有用水彩笔求朦胧的树叶,用油画棒表现树木的粗犷,用线描勾绘小动物的精细……总之,件件作品都依照学生的喜好完成,作品充分展现出学生的创造力和无限的想象力。

四、开展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开展科学评价学生学习美术,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及w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一是对学生进行差异评价,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不同学生因人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二是激励评价,即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维持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动力;三是坚持发展评价,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因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期待与鼓励,信任与尊重、赏识与唤醒。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我们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程内容,巧于启发学生想象、构思,还要指导学生敢于冲出传统美术观念的框框,大胆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自己所看到的物体,不要害怕形象画不准确。教学中,要提醒学生保留绘画作品的原创作,让学生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在画面上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

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2

国学教育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而“国学”本身也有着不同的定义。就整体来说,国学其实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体现在书面文化,另一方面则又在日常行为和社会道德方面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国学热形成反差的是国家的学校系统中对于国学的淡视。乃至于社会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重理轻文”的特点,对国学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首先,我想说,国学教育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传承乃至于社会思想保持独立性、先进性,都是有着非常大的意义的。所以国学教育官方化,国学教育低龄化是一个大的方向。小学生的国学教育,应该成为小学教育机制里重要的一环,真正把国学教育放在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

一、国学教育的官方化

提起国学教育,很多人有印象,但是大都是一些私立的补习学校的国学文化课程。我认为开展国学教育首要的是应该将国学教育官方化,明确地将国学教育纳入国家的教育体制,开设相关的课程、围绕国学修订教材等等,把传统文化当成小学教育的主要资源和核心资源。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对学生行为素养和文学兴趣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没能得到良好的推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小学体系中对国学的淡视。这使得学生在一开始就对国学陌生,错失了培养对国学兴趣的大好机会。

学之道是学习,教之道是教育;“四法”是指学法、习法、教法、育法,学法使人增长知识,习法使人掌握知识,教法是传授知识,使学生成长。教学的方法和过程是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主要载体。

将国学教育作为社会的官方教育内容,能从本质上有效提升国学教育的地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底蕴丰厚,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诵读经典,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孩子,使他们变得聪慧、礼仪、仁爱、守信、博学......国学经典学习可以提升国民道德品质,培养孩子良好的修养和习惯,开发孩子的记忆潜能和智力等,一生受益无穷。

二、国学教育的平常化

有人说,国学经典没有列入考试,怕在学校教育中无法确保落地生根。然而,学习国学经典万不可用考试来检测,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关键在于其表意的丰富。学习经典一定要具有开放性,经典表意是丰富的,学生在多次诵读中,其义自见,本身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智慧的训练。

一旦将国学教育列入考试范围,国学就面对着被格式化的尴尬局面。国学与其说是一门学科,不如说是一门学问。拘泥于试题,也就违背了国学教育的初衷。推动国学教育不应当将其再度变成了人人唾弃的迂腐学科,重视国学教育和将国学教育过于严肃对待是不同的。国学教育应当普通化、平常化,成为一种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学科,而不是成为了又一门充满了压力的学科。

三、国学教育的系统化

国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又不仅仅属于中国。国学具有着与时俱进的r代精神,能够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发挥出她独有的魅力。国学教育想要得到真正的普及推广,也需要将其和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和国学关系最为亲密的应该是语文学科。因此,国学教育可以在语文课本中增加更大的比重,在课后的知识拓展里增添更多有趣味的国学小故事。

而其他学科完全也可以和国学教育进行穿插性的教学。比如体育,完全可以将中国古代一些传统的六艺内容穿课余的教学活动中。此外,国学也能够和其他学科进行完美的结合,无论是数学中“鸡兔同笼”等中国传统的数学问题,还是语文学科中丰富的国学经典作品,都能够起到国学教育的促进作用。

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3

一、建立班级学生伤病情档案

在上述案例中,导致小王猝死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他的病状是突发性的,教师毫不知情。如果该学生家长已知孩子的病情并预先告知体育教师,任课的体育教师就会在体育课中尽量让其少参加或不参加比较剧烈的活动,可能就不会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作,也完全可以避免这一悲剧的上演。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每年必须请正规医院的医务人员到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体检,或者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组织体检,体检结果学校不仅要存档,而且要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对生命具有潜在威胁的病症的学生进行专门建档,并告知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有了这些学生的健康档案,就能建立相应的预防方案,就能在上课中做到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二、要唤起家长对孩子具有潜在威胁生命病症的重视

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不均衡的,有少数学生患有严重疾病(比如心脑血管方面的),或刚刚动过手术、身体还没有痊愈等各种状况。这些都决定了他们不能和其他正常健康的学生一样参加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但是部分家长对这些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向教师说明,再加上体育教师没有做好预防工作,上体育课时很可能会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学校和班级要向家长宣传孩子潜在病症的危害,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提高家长防范孩子潜在的威胁生命病症的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体育教师平常的教学都是对健康学生实施的,较少考虑有身体疾病学生的具体情况。《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关注体质较弱或特殊体质的学生,合理安排他们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于不能正常上体育课的学生,必须做全盘、细致的安排。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对学生“察言观色”,及时发现有体质问题的学生的身体反应情况,经常提醒这些学生注意中场休息或中途退出。切不可因“一视同仁”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体育教学的课堂在室外、在操场,这给教师的课堂组织带来了挑战。因为既要把运动相对激烈的体育课上得有趣、有效,又要防患于未然、确保安全,的确不容易。为此,体育课必须建立良好的、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如点名制度、课前有无生病请假制度、见习制度、着装制度、考核制度、使用器材制度、游戏规则、组织纪律教育等),使这些常规制度人人遵守,并成为体育课的上课习惯。同时,教师还应该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切不可把课上成“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课;要通过课堂常规,让学生上安全的体育课,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四、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

首先,是生命意识的教育。体育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体验独特的生命的过程。在体育课上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纪录片《生命的起源》,让学生了解生命诞生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还可以播放有关唐山大地震、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等纪录片,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其次,是生存技能的教育。体育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做好自我保护。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教给学生一些生存技能,比如创设游戏情境,开展“抗洪抢险”游戏:让学生滚过海绵垫,快速跑一段距离,再跨越一个障碍到达终点……学生在紧张、愉悦的游戏中学会了滚翻、快速奔跑、跨越障碍等基本生存技能。再比如,在进行各种姿势跑的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弯腰捂住鼻子前进,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遇到火灾时学会逃生。

五、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

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4

[关键词]学校安全;安全教育;小学生

一、以课堂为主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班会课、思想品德课可以说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阵地。因此,班主任可以依托课堂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也应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以此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宣讲安全知识。安全知识主要包括:交通安全知识、人身财产安全知识、重大灾难自救知识、生活安全常识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分类依次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安全知识,告诉他们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怎么做才是最安全的。

2.说安全小故事。故事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小学生不但爱听而且印象深刻。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上通过说故事的形式讲安全知识,以此警示和教育学生。

3.唱安全歌谣。歌谣优美动听,便于记忆。因此,班主任可以教唱安全儿歌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如:“过马路,左右看,汽车来时靠边站,行人要走人行道,司机叔叔车开慢。”再如“放学回家不要慌,玩耍不在路中央,追逐打闹最危险,来往车多不安全”,通过琅琅上口的歌谣不但从字里行间讲明了安全知识,而且易于小学生记诵。

4.背安全格言警句。名言警句,字句对仗,是很容易理解掌握和记忆的形式。在安全教育中,教师可以将安全常识编成一些短小紧凑、对仗押韵的句子教给学生。如“校园是我家,平安靠大家”,“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心中时刻有平安,平安永在我身边”,“事故在瞬间发生,安全从点滴做起”等,通过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加深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5.看安全宣传片。组织学生观看安全知识宣传专题片,参观交通安全图片展览,通过生动直观的影像、图片,会使学生深深明白不懂安全知识、不遵守安全规则会付出血的代价,甚至是人的生命。让小学生更进一步明白懂得安全知识、遵守安全规则是何等的重要。

6.办主题班会。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可以定期举行以安全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如安全知识竞赛、“安全伴我行”演讲赛、讲安全小故事竞赛等。

二、落实制度加强学生安全管理

1.大会教育制。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时全校学生集中的时段,对每周安全防患工作做得好的班级及时表扬,不足加以指正,切实做到学生老师安全弦绷紧。

2.上学点名,放学点评制。每天教师进入教室后先对学生进行点名,对到校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确保学生出行安全。放学时,对一天来学生在校安全方面的种种行为进行言简意赅的点评,表扬优点,指出缺点。以此将学生头脑中不安全意识及时加以纠正。班主任与家长建立通讯联系制,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确保孩子在家与学校的安全。

3.建立小小巡视员检查监督机制。课间活动时间是学生在校安全事故多发时段。在这一时段班主任的安全教育更是不容忽视。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内选出自己的小帮手——小小巡视员,代替教师及时发现安全问题,及时向教师汇报,以便使教师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

4.路队每天一汇报制。班主任教学任务繁重,班级管理工作较多,对学生的路队常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在班级内可以建立起路队每天一汇报制,即选出自己得力的小助手做每个路队的排头和排尾,排尾也就是路队长。排头带好队,排尾管好队。每天放学主要由排尾(路队长)监督管理好队员走好路队。第二天早上由路队长对前一天路队中所发生的问题向老师汇报,以便使教师及时了解和纠正学生在路途中的不安全行为。通过坚持这种制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

三、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形成安全教育合力

班级安全管理靠班主任一人是不行的,只有加强同任课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学校组织和部门的联系,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比如请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情绪,发现学生有反常的情绪或异常行为要及时同班主任“会诊”并“对症下药”;要求学生之间相互监督,要求家长对孩子的不正确行为及时和老师沟通等。

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5

   一、树立榜样

   榜样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学、邻居、教师、英雄模范人物、文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领袖的优秀品质,都是子女学习、模仿的对象。不管家长的言行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对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

   二、环境熏陶

   家长要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要组织好生活,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为准则,形成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建立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三、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的具体做法:一是谈话,家长根据子女的思想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谈话要有针对性、灵活性,态度要和气,不要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地训斥、挖苦。二是讨论,家长与子女共同讨论。讨论时要尊重孩子,耐心倾听其意见,有不正确的观点,也要耐心地讲道理,使子女明辨是非。家长观点不正确要勇于承认。

   四、实际锻炼

   实际锻炼的内容相当广泛,如适应周围环境,锻炼身体,生活自理,家务劳动,独立作业,文明礼貌,社会交际等等。进行实际锻炼,首先要孩子明确目的意义(为什么),提出具体要求(怎样做),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到底。锻炼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从他们的实际能力出发,交给的任务和提出的要求必须适当。要允许孩子在实践中有失误,不可过分苛求。家长不能因怕孩子吃苦而中途停止锻炼。

   五、表扬奖励

   表扬奖励是对子女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和好评。通过肯定和好评,以加强子女进取心和荣誉感,争取更大的进步。表扬奖励要实事求是,要及时,要说明原因,并且应以精神奖赏为主,物质奖赏为辅。

   六、批评惩罚

   批评和惩罚都是对子女不良思想行为的否定,不过后者是对严重不良思想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惩罚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情况,掌握不良思想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从错误的实际出发,批评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批评时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惩罚主要是剥夺某种权利,而不是体罚,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残身心。

   七、指导安排生活秩序

   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养子女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指导子女安排生活起居,布置好生活环境,教给子女学习安排和利用时间,使之有条不紊。要让孩子自己安排,家长可以在旁指点。

   八、指导课外阅读

   指导子女阅读书报杂志,从中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家长要掌握子女阅读的内容,和子女一起讨论,引导子女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开扩眼界,受到精神陶冶。

   九、利用家庭电视

   电视进入家庭,子女可以从看电视中得到许多知识,增长见识,要充分利用。但是要注意:不能没有选择,不要时间过长。看完电视最好和子女谈论,讨论电视内容。

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6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特征;体育教学方法;发展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不仅对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存在积极的影响。现阶段,尽管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小学体育教师认可,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使得教学活动枯燥、单调,这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深入开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对于小学体育教师而言,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加强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1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1.1对教师绝对信任、依赖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主要将其基本主导活动的形成作为重要标志。当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学习活动。自此之后,儿童就会将自身的依靠从父母转向教师。低年级的学生一般会对教师存在一种依赖、信任,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该心理特征直接导致小学生能够认真地、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指导、教育、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对这一特征充分利用,从而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培养。

1.2行动依靠直接动机的主导

对于小学生而言,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依靠其直接兴趣来主导的,也就是说,只是为了好玩和兴趣来参与体育活动,同时,具有显著的尝试性特征。好玩、感兴趣的就喜欢,同时会表现出不知冷热、不知疲倦、不计胜负、容易得意忘形等行为,反之,如果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那么就会不愿意参加。

1.3具有广泛且不稳定的兴趣爱好

小学生比较显著的生理特点就是天真好动,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对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都很喜欢,同时,也比较乐于和体育教师一起开展体育活动,然而,其兴趣爱好却总是不稳定,非常容易转移,尤其是对那些单调的、枯燥的体育活动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

1.4具有容易分散的注意力

对于小学生来讲,存在较多的就是无意注意,即任何有趣的、新奇的外界刺激都能够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然而,对于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和对象,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从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出发,加强训练,将其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进而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效果。

2基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体育教学方法发展策略

2.1按照教材创设体育教学情境

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按照教材要求的学习要点设置情境。授课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对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地调动,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地发挥出来,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全身心投入,进而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小学体育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能够对教材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得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得到增强。

2.2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小学生大多喜欢竞争,爱好刺激,乐于参加比赛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如果适当地引入比赛法进行教学,不但能够使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得到有效发展,使学生掌握、应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够使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得以激发。

既然是比赛,就一定会有胜负之分,胜利的一方会欣喜若狂,而失败的一方自然会无精打采,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倦的心理,使得体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组,并且保证每一个组获胜的概率是均等的。

此外,在比赛中,体育教师还应该将适当的机会给予给那些之前没有取得胜利的学生,增加他们获胜的可能性,尤其是当他们取得胜利时,要及时地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增强,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3总结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过度模式化教学的情况出现,努力营造出轻松的体育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掌握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复杂、多样等特点,因而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对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田如鹏,张立全.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12).

[2]阳学辉.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改进[J].科教文汇,2008,(28).

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7

关键词:原则;方法;孝心教育

一、实施原则

在实施孝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自主发展、操作性强、三位一体、主体生成、多元激励的五原则,以活动为抓手,逐步让学生在认知上知道感恩、在情感上更亲近父母、在行为上积极尽孝,培养孩子的孝心习惯。下面谈谈前三个原则。

1.自主发展原则

贯彻育人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调整,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操作性强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家长将孝心教育生活化、日常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孝心品质和良好的孝心习惯。

3.三位一体原则

改变教育各行其是,对孩子教育未形成活力,出现天鹅、梭子鱼和虾拉船的尴尬局面,导致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现状。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合力,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二、实施方法与途径

课题组紧紧围绕孝心教育的“三个维度”:在家庭尽孝心,做孝顺儿女;在学校献关心,做尊师学生;在社会献爱心,做孝老小公民。结合小学生各年段认知特点,利用班队课、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孝心认知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孝老情感。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在常规训练中强化实践,从而形成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1.利用班会课召开主题班会

我们课题组在明确孝心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孝心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孝心主题班会。比如,在学生明确孝心要求之后,开展“孝父母,献爱心”“学会和父母交流”等亲近、互动型主题活动,采用以教育为主导,了解学生对父母的了解,包括对他们理解的深度、感情、态度以及在心中的位置等,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引导,让学生了解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2.孝心教育渗透到品德及其他学科

科任教师利用本学科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孝心教育。在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进行渗透,结合《我的一家人》《家人的爱》《我为家人添欢乐》等的内容延伸到课题研究上来。在课堂中渗透孝心教育要注意把握“四性”,即渗透准备注意针对性,渗透过程注意自然性,渗透方法注意灵活性,渗透效果注意持续性。

3.社会实践调查

我们在班级开展如下活动:

(1)调查父母的一年收入和劳动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家长挣钱的不易和劳动的艰辛,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2)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一星期的生活作息时间安排,了解他们以前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以提高学生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自觉性以及通过他们促使父辈尊敬老人、赡养老人。

我校学生多是三峡库区移民随迁子女,家长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多数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婆婆代养,这种隔代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子女教育的偏离,只求孩子学业有成而舍弃其他而不顾。过分的关爱呵护,反而养成了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食来张口”“唯我为尊”“目中无人”的性格,这种家庭教育的偏离,必然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义。在班级里建立“孝心教育家校联系卡”制度。具体做法是每月一次由班主任负责填写孝心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详细要求,由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引导孩子完成并及时做出评价。由班级专人负责回收,然后交课题组成员统计。

4.教育合力,实践强化

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8

关键词:思品课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品德又称为道德品质,是道德的个体化。它是指道德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探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

现在我就小学思品课教学中五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些探索:

一、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

如在“明礼”教育中,有位老师从《中华成语故事》的CD片中挑选《立木为信》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而后让学生讨论有关“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讲信用》一课中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信,行必果”等有了较深的理解,也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如果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

二、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

例如外出听课,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先是组织班级中的几位同学演了一个小品,内容是某同学在班级中总是为一点小事而和别人斤斤计较,经常和别人呕气,搞得在班级中人缘不是很好。然后老师让大家讨论:这位同学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关系,老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度量小的人。另外在课堂教学之余,老师应积极进行良好的班集体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星”之类的评选。

三、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小学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灌输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方式,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境和多媒体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

四、示范法,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指导他们去模仿。

青少年模仿性较强,他们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对象,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并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

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9

关键词:生本教育;中职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法

随着全国各地中职学校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一系列中职学生的学习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英语学习方面更是问题诸多。诸如,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重专业轻文化;受以往自身学习状况的影响,英语基础太薄弱;特别是后进生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抱有“破罐子破摔”思想。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听不懂英语课,以至于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如睡觉、思想开小差、看其他书籍等。这些问题如若不解决,势必会影响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长期以来的英语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学模式,只考虑到了老师自己的教,未考虑到学生的学,这种“以教定学”的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于是,生本教育这一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文章选取笔者的教学实例,从学校与学生实际出发,探讨一下如何在生本教育理念下进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法在生本教育理念下中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其本质就是倡导体验教学,强调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实践。小组合作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得以发挥,从而打破英语课堂沉闷、枯燥的气氛,促进学生英语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提高。此外,中职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熟练掌握技能操作。教师适时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求知欲,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中职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谁是课堂的中心?谁是课堂的主体?生本教育认为,教师不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和主w,也是教学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者。针对当前中职英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基础薄弱、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现状,笔者希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可以满足不同课型,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有效性。

1.科学合理地编排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对中职英语教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性格、能力、性别等方面的因素,遵循“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灵活分组。中职英语课堂小组可以是“四至六人互助合作”“大组互助合作”“自由组合互助合作”等形式,以四至六人为宜。各小组可以自己命名并建立适合自己小组的合作学习制度。在这个小组里,要有会组织的一人,会表达的一人,会思考的一人,带上一至两名学习弱的。这样的小组安排,可让人人参与,人人成长;强的学生有发展,弱的学生有进步。每次活动前,教师要事先告知小组合作任务,以明确合作目的。

2.小组合作学习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运用

中职英语教学有许多不同的课程类型,拥有丰富的学习内容。为此,丰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贯穿于整个中职英语学习的过程。

(1)生词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每节课都有重要的生词要学习,但教师要逐一检查费时又费力,也耽误其他内容的学习。因此,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教师可放手让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并检查。先是四人互读、互查,再由读得最标准的学生当小老师教读错的同学。此举既省时又省力,又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2)情景交际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情景交际教学中,组内互说、互学、互相指导必不可少。先在小组内进行情景交流,选出英语口语好的有代表性的学生来展示,给大家做示范。这样既给小组内的学生很好的提示、启发,又给无话可说、不知从何说起的学生一个模子。所以,小组合作在情景交际教学中的作用是无法比拟的。例如,在教授“i’vegotacold.”这一单元中的Speaking部分时,课前先布置各小组到网上去搜集有关疾病名称的英语单词,看看哪组收集得多,并归纳出学生中较常见的几种疾病,如haveacold,haveafever,breaktheleg,haveaheadache/toothache/stomachache。上课时教师先讲解就医时医生与病人之间常用的句型,如what’sthematter?/what’swrongwithyou?i’vegotacold...;Howlonghaveyoubeensick?

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句型操练时,教师出示几张不同患者的图片,要求各小组根据图片编对话,进行角色扮演,从读音、对话、表演、语言等多维思考,评选出最优小组。而教师综合比较各小组的表演,给表现优秀的小组加分并给予鼓励性评价,针对小组参与表演中遇到较为突出问题时需要适当地总结并提出解决对策,做到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措施,为今后更好地表演做有效反思。

(3)阅读写作中的合作学习。例如,在“what’syourhobby?”单元的阅读写作中,在讲解完本单元有关兴趣的词汇短语与句型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关于兴趣的话题,讨论他们对兴趣的见解。在ReadingandwritingpartB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练习;接着开展“大家来找茬”的游戏,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单词,让组内的其他成员仔细辨别读错的单词。

在学完这一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英语习作教学,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写出自己和同学的兴趣爱好。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需要相互提问这些问题:①whatdoyoudotokeephealthy?②what’sthebestwaytoenjoyyourselfinyoursparetime?③...isoneofmyfavoaritehobbies,because...④whatcanyoudoinyoursparetime?在小组提问后,填写下列表格。

每个小组根据这张表格试着写文章,教师巡视后挑选优秀的作品让全班观摩学习。

3.要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性”

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要对学生的角色进行明确分工,让他们在学习中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比如,让他们分别担任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负其责,每隔一段时间,开展自评与互评活动,交换组员角色。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合作学习,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总之,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不过小组合作自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怎样调动班级学困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率?怎样避免各小组出现“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合作模式?再者遇到班级人数多、小组多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有效地管理问题?这些都需要更多一线教师长期的教学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韩永国.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2]张志华.谈中职英语教师课程意识的增强[J].科技信息,2008(35).

小学生的教育方法篇10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体育教学应用

引言:

小学教育中,体育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不仅可以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保证健康的身体,还可以培养小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对生活和学习持有乐观的态度。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赏识教育渗入其中,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教师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所提升。

一、备课环节进行赏识教育切入

体育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做好备课工作,将赏识教育渗入其中,对每一名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深入了解,具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备课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做好课堂调研工作,与小学生的沟通中,收集反馈信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1]。在备课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设想课堂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的小学生展开教学,就要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激发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一些学生总是重复动作,却不能对细节方面的问题有所掌握,体育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体育教师要有能力对各种问题进行预设,提出解决方案,以在课堂上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掌控,让赏识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2]。

二、体育教师要树立赏识教育的观念

体育教师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方法,并不是单纯地对学生予以表扬,必要的时候可以在表扬的时候予以必要的批评,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接受,充分理解,避免小学生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体育教师要注重提升自己的自身的职业素养,树立赏识教育观念,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并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以在体育教育中,结合文化教育,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体育教师要加强对赏识教育的理解,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对相关的问题深入研究,转变自身所持有的传统教育观念,避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3]。比如,教师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就要定期参加赏识教育技术培训,还要与同行针对赏识教育的应用问题深入探索,研究前沿的理论知识,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采用赏识教育方法创新体育教学形式

赏识教育作为系统化的的教育方法,用于小学体育教学中,使得小学体育教学系统化展开。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要获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深入探索科学理论,提高教学技术能力。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育形式,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将赏识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赏识教育的具体应用中,就是体育教师用表扬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对学生用鼓励的语言进行引导,将学生学习体育意识激发起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体育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育教学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小学体育与其他的学科有所不同,多是采用课外教学的方式。体育教师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对小学生的优点予以表扬,发挥赏识教育的功效,使得小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积极意识[4]。比如,在对小学生的体育教育中,一些小学生对体育课不够热情,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体育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从而对体育课产生激情。一些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畏惧的心理,害怕在体育活动中伤到自己,体育教师可以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鼓励小学生,让小学生克服困难,对参与体育运动充满信心。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鼓励的语言,比如,“你的动作很到位,要继续努力,争取完美”“你有很好的弹跳力,真没有想到”等等,通过赞美的语言让小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充满自信,使得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提高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