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该如何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4:36

小学生该如何教育篇1

班主任仅有批评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两“心”:爱心与耐心。实际上更应该出台政策去惩罚那些按家长送礼多少来决定孩子当干部大小的腐败班主任。

新华网北京8月23日报道,针对新时期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部近日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规定中小学班主任有权批评学生。该规定强调批评权似乎有扶“强”欺“弱”之感,高调宣传这个权利而忽视的班主任教书育人之天职以及师德的教育,让那些缺乏爱心耐心的不称职教师自以为找到了铁证,不利于弱势学生群体的成长。

中小学师生冲突案近年来好象有愈演愈烈之趋势。如果翻看一下媒体报道,就会发现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事发生,既有放任学生打架致死者的“杨不管”,也有因为老师批评致学生跳楼自杀事件,当然也会看到家长愤而殴打教师案发生。看了教育部最新颁布的《班主任条例》,觉得该条例“护师”倾向特别明显。在师生这对冤家冲突中,教师本来已处于强势的一方,真要是有师生冲突,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应该是处于弱势的一方,教育部这次又给了强势一方一个令箭,怎么看怎么觉得不对劲。

其实上不用讲,教师对学生正常的批评教育都是应该的,这次专门地强调一下,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某种程度上这种强调反倒会起副作用。这种规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被部分师德不好者拿到了鸡毛令箭,从而更方便这类人对弱势的学生下狠手。这样的人虽然不多,但绝对不能排除说没有。所以实际上仅强调教师有批评权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尊从师德,尤其是对学习后劲生。不能让部分缺乏师德者以为自己这次终于已拿到了可以乱批评的方仗,就可以对学生肆意地挖苦讽刺,从而让弱势的学生更难以保护自己。

大家都上过学,也估计都碰到过各种类型老师,大多数教师应该都是遵守师德,以培养教育学生为已任,起模范表率作用。但的确也不排除有部分教师素质低下、师德欠缺,对学生没有一点点的耐心,教学水平低下,但却对学生动辄任意打骂,尤其是部分小学女教师,还可能还会把家里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完全不把学生当人。(班主任)我小学时就碰到过这样的女教师,现在想起来就后怕,她教学水平极差,但却喜欢任意地体罚学生,管理方法极为粗暴,动辄把学生拖到教室外罚站,对学生天天挖苦打骂,搞得我这种对学习很有兴趣、应该算是好学生的人也干起了逃课逃学的逃避,幸好这种恶梦般的经历只持续一年,以后换了一位极优秀的教师才算把我重新打回到课堂,如果这位女教师再教我几年,我估计我的整个人生就完全被她给毁了。这种类型的教师应该说永远都不会绝迹,但学校又没有办法来处置这类人。如果赋予这类人过多的权利,实质上等于纵容犯罪!所以如果教育部出台的文件给这类教师出气,我觉得也不仅是学生的悲哀,更是全校的悲哀。

虽然现在对独生子女难教育的指控屡现,但我想其实这也是问题的另一面,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除非该家长是畜生。独生子女与过去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比较注意维权,也就是说,在老师没有道理滥打滥罚时,这些孩子不会再象过去时一味地忍气吞生,而是可能勇敢地站起来“顶嘴”,或者找家长维权。出现家长找老师论理或者欧打老师,也不能仅从老师的角度叫曲,我想如果老师真有爱心,对学生从爱护的角度进行批评教育,应该不会得到家长的棍棒的。因为在师生之间,老师毕竟永远都是强势的一方,实际应该强调的是如何让小学生这个强势的一方的利益得到保护才对,目前教育部的《班主任条件》却出现一个去保护强势的条例,也真是让人整不明白。

虽然也有个别地方出现教师不敢批评学生、不敢管学生的现象,但这应该是个案。但中小学,教师应该处于强势的一方,部分教师不注意批评的方法,尤其是对学生落后学生进行挖苦讽刺现象,我想不应该是个别的。最少现在闭上眼睛,我还真清楚地回忆起中小学时,尤其是小学阶段,部分老师任何体罚学生、任何训斥学生的诸多镜头。

小学生该如何教育篇2

寻找英语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知识点,并进行深化教育

英语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比较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主要是以场景对话为主,这些场景部分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等。作为小学英语老师,除了在讲解教材中的英语知识点,还应该注意相关场景中的品德教育,或者根据相关场景进行深化的德育教学。另外,还要注意结合实际,比如说班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学校近期发生的新闻等等。老师应该学会寻找德育教学与英语教材的切入点,比如说在刚开始教学“Hello”,“bye-bye”,“goodmorning”等问候用语时,英语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多使用,并告诉学生要做个讲文明、讲礼貌的人。再比如说,学习到“family”这一章节时候,除了让学生了解如何用英语表达家庭成员,还应该教导学生,“love”自身家庭与家庭成员,让学生做一个体谅父母、尊敬老人的好孩子。可以让学生从小就懂得“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还可以列举班级中在此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德育教育。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教学随着科技不断应用到现代教学课堂,英语老师也应该采用多媒体进行日常教学。小学生还处于模仿能力较强的阶段,如果老师播放的视频有着很好的行为影响力,学生就会随之模仿,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是以“family”这个单元为例,老师可以通过播放多个教学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教材动画,观察小主人公对父母的态度与说话方式,老师在一旁进行相应的引导,达到让学生也养成小主人公良好的品德的目的。

分组教学小学生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以日常用语为主,教材中的知识点多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老师应该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平均分配,组成英语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要进行对话练习、问题思考与讨论,还要代表各自小组参加班级上的各种英语趣味比赛。这样的英语教学方式,除了可以活跃英语课堂的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团结意识和共同进步的想法。比如说,在英语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设疑的方式,根据内容向学生提问,并安排小组讨论,同时应该告诉学生,同学之间遇到困难应该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力量很大,可以解决很多难题。这样一来,学生在以后自身或是别人遇到问题时,都会想到团队合作,久而久之,不仅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构建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情境,融入德育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带动了很多教学方式的进步,教学情境是目前被很多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从而自己得出一些道理,学习到相关知识。其实,英语课堂中构建教学情境也是常见的,老师在进行情境构建时还应该考虑到德育渗透。比如说,在安排“family”这个单元的情境教学时,可以适当扩充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自身家庭的日常生活进行情境补充,告诉学生每天早晨起床、放学回家都应该主动和家长打招呼,学会感谢等等。从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注意到要感恩父母,为我们提供衣食住行,还为我们不断奋斗。

安排丰富的英语课后学习生活

英语学了需要注重课堂之外,还应该丰富课后教学。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英语活动课,让老师根据当下学习的英语内容,安排英语活动。这样的课后活动,让学生既没有学习压力,又能从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好处。老师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加入德育教育,学生也更能从中学会。比如说,在学习到买东西这一课时,老师应该安排学生进行商店购买模拟。让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在国外购买东西,并且教导他们购买东西时候的注意点、礼貌用语,及如何与社会人士打交道等等。

小学生该如何教育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有机整合

一、为什么要把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

为什么要把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呢?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很多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随便乱发脾气、有错误不肯承认。在这种情况下,亟须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所以,无论是哪一科目的教学,教师都应该与德育进行整合,语文亦是如此;此外,很多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只重视文化课的教学,如果再不能把德育与文化课教学进行整合,那么学生的思想道德很容易出现偏差。因此从这两点来看,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把德育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

二、如何把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把德育与语文进行整合呢?可以参照以下几点:

1.在课文的教学中渗透德育

众所周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把课文的主旨记住,把其中的生字认会,并不关心其中的德育成分。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进行课文讲授的时候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趁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例如,在进行《狐狸与乌鸦》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要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这样设计问题“大家知道为什么乌鸦嘴里的肉会被狐狸吃掉吗?这告诉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清楚地认识自己呢?”教师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来让学生回答,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回答完这几个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再进行引导与启发,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这比课本知识的教学要重要得多。

2.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德育的元素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很重要,它关系到课堂的效率与教学的氛围。但是如何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德育呢?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它通过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来获取知识,在这个教学方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自己很难完成的任务和别人一起就能很容易地解决呢?是因为别人比自己优秀很多吗?并不是,是因为团结的力量,从这个方面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精神;其次自主学习模式也是新课程实施之后经常用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从这个点来引导学生“为什么提倡让大家自己学习而不是让教师把所有的知识都告诉你们呢,这是因为别人给的终究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领悟出来的东西才能更长久,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独立,不要什么事都让父母替你做,这样并不能锻炼你们的能力。”教师从这一方面引导学生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无论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可以从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只要教师肯发现,德育处处存在于语文教学中。

3.从课堂活动中渗透德育

自从新课改实施之后,要求教师采取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从此语文课堂上的各种活动也多了起来。例如,在进行《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带领红军做好事的资料,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现在处于一个和平、富裕的社会,学生从小都在蜜罐里长大,没有吃过什么苦,教师把这些当年的资料播放给学生,让学生看看当时是多么艰苦的环境,红军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一步步建立新中国的。通过这种形式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觉得自己很倒霉、就要放弃,要学习红军的精神,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苦,所以也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通过这种教学形式也能让学生懂得珍惜,是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体现。

4.从教学评价中渗透德育

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语文评价过程都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不算公平,也打击了很多学生的信心,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更加提倡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渗透德育,引导学生用让人可以接受的语言来对别人进行评价,不能一味地“奉承”,也不能一味地批评,让学生明白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德育的渗透。如何把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也成为很多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上仅是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总结与思考,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越来越有效果,实现普及化、素质化。

参考文献:

小学生该如何教育篇4

让“美”永相伴教育创新学刊倪振法

培养学生记忆力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陈红梅

概谈小学语文教什么、如何教索小双

地理教育的创新要素分析孙希禄王香玲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生活实践的渗透李胜华

创造有特性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堂寇海宏

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郑绪丽李春玲

浅谈如何创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窦春艳

高中英语课改之我见周瑞丽赵春英

浅谈活跃在空间图形中的轨迹问题许国旗

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李永朋崔成刚

教育创新学刊实施素质教育的三大障碍王长江尹丽华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本对话”的认识侯晓映

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德育教育泽别会艳

浅谈如何学好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黄艳红

分层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李晓波

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于蕾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快乐教学罗国富

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更好地面向全体张长青

浅谈二次函数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朱荣超鞠文进

小学数学评价模式探索陈玲玲

如何在复习中用好化学实验崔成刚李永朋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孙文兰

论高中化学教师的研究性学习王美霞曹国岗

入情入境扎实训练——谈口语交际教学策略邢淑萍

tpR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肖玲娜

也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与策略陈永君

浅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李国荣尹丽华

浅谈如何加强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张志勇

浅议提高高中数学成绩的方法凌伟颜廷员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知识与情感关系误区刘艳锋

浅谈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瓶颈都廷元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策略浅探张作光

“分层次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刘立宾薛有涛

从列宁号召学习到建设学习型政党教育创新学刊徐杰

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张建龙

浅议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及改革新思路闫海莲

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性的探讨黄秀军

词汇记忆的秘密张凤仙

创新教学方法——目标设置理论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李明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黄成

为了明天我们共同努力——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行动探究徐丽

略论中学语文课程结构优化的基本特征和模式徐艾芹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王胜稳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创设体育教学新境界颜超

作文三步法的重要作用董振华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刘梅竹

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董健

快乐作文教学法刘彬Http://

怎样上好小学体育课贾路明

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充满“语文味”王凡娣

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逆境教育李玉海

探讨健美操的教学汪仁杰

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不容忽视张占强

政治课教学收尾方法的思考王刚

略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耐挫教育的渗透汪清

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乔玉娥

教育创新学刊物理教学中多倾注情感教育袁明昌

文史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康习强

面对基础差的学生该如何帮助他们学好生物梁娟

例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弊病与转化李晓红

高中物理科学要领教诲的意义刘庆锋

小学生该如何教育篇5

关键词:幼小衔接;引导;激发;向往;独立

幼儿园是一种学前教育机构,用于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幼儿园的任务是解除家庭在培养儿童时所受时间、空间、环境的制约,让幼儿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对儿童进行的是预备教育,而小学,则是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小学,是孩子人生的一大转折,随着年龄、角色、要求和家长期望值的变化,孩子对上小学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有的甚至会产生不愿意上学的情况,如果这时候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恰当,会使学生的这种不适应感加强,更加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幼儿园和小学衔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够尽快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家庭和学校里分别受家长和幼儿教师的影响,因而家长和幼儿教师在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方面的地位至关重要。下面我就从学生家长和幼儿教师两个方面来讲述一下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一、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

幼儿园和小学无论是从教育方式上、学习内容上还是师生关系上讲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了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不适应,那么如何减小这种差异给孩子们带来的不适应呢?首先家长和老师应该明确这种差异,提前为孩子升入小学做好准备,家长和老师可以适时地向孩子们灌输小学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等,使孩子们提前了解小学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带领孩子去小学参观,提前感受一下小学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做好心理准备。

二、激发孩子对新事物、新环境的向往之情

孩子对新的事物都有好奇心,喜欢探究新事物,老师和家长就应该抓住这个特性想办法使孩子产生对小学的向往之情。家长平时可以以邻居家上小学的小朋友为例来说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以红领巾为目标来激发孩子对小学的向往之情,平常还可以多说一些“上了小学老师就会告诉你”“上了小学你就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上了小学你就可以给我们讲故事了”等之类的话来使孩子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一定不要说“上了小学你再不听话老师就会打你”之类的话,这样会使孩子对上小学存在排斥心理。

三、培养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小学的教育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与幼儿园是不同的,幼儿园的老师基本上需要照顾学生的各个方面,而小学老师的任务则是以教授知识为主,所以上了小学之后孩子应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在幼儿园里,老师可以适当的放开孩子的手,让他们自己尝试着去做一些事情,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家中,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许多父母是“把孩子放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许多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事情,父母都替孩子做了,以为这是疼爱孩子,其实不然,父母这样做不利于孩子养成自理的习惯,使孩子容易依赖别人,不喜欢动手。因此,在幼小衔接的时候父母也应该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学会做一些事情,学会独立,这样做更加有利于孩子对小学生活的适应。

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是正式接受义务教育的开端,进入小学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所以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要按时完成作业、要有正确的坐姿和写字方式等,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要在上小学之前养成的,所以,幼小的衔接工作还包括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幼儿园里,老师应该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坐姿、写作业的方式等,由于孩子年龄还小所以比较好矫正,在家中父母也应该关注孩子的这方面的问题,同时要让孩子养成先写作业后玩耍的习惯,养成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习惯。

小学生该如何教育篇6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语文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语文教师处于教育的第一线,应该正确认识到语文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应该深入挖掘课本资源,在课文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仅要重视学生对语文大纲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观念,在学习之前先学会如何做人[1]。德育教育近年来在教育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通过专门的思想品德教学是非常受限制的,因此,语文学科也应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作用,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贯穿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二、德育之花盛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措施

1.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发挥教材内容的德育教育价值,将德育教育贯穿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掌握各种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德育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素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关于“关爱他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以及“友好相处”等相关的内容,在课文中包含了很多思想教育的内容,其隐含在课文中,教师需要挖掘出相关的内容,并加强德育教育的力度,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例如,在学习课文《泉水》时,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蕴含在课文中德育教育内容,制定明确的德育教学目标“体会泉水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泉水流过了哪些地方,看见了什么,说了些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问题,泉水经过了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山坡的果园里和静静的山谷,一路都在帮助别人,并且在帮助别人时非常快乐,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泉水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在教材中还有一些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句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重点提出来,加强学生对这些句子的阅读。例如在《两只小狮子》中的“只有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在《玲玲的画》中的“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教师只有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并加以引导和指导,就能够发挥良好的德育教育价值。

2.通过课外拓展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拓展来进行德育教育。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已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历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加强课外拓展,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让学生通过课外拓展来提升道德修养[2]。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课堂小练习,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将自己看到的、感悟到的、学习到的事情或者事物,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为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敞开自己的心扉提供一个良好的品台。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辩论、朗读以及演讲等课外活动的形式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日月潭》、《葡萄沟》、《北京亮起来了》、《难忘的泼水节》这一系列的文章时,教师可以举办一个演讲比赛,让学生以“美丽的祖国”为题进行演讲比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演讲技能,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发挥良好的德育教育价值。

3.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行德育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国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师德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榜样作用,对于可塑性非常强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常常将教师当成效仿的榜样和美好的化身。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责任,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3]。

总之,小学语文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制定明确的德育教育目标,加强课堂教学的德育作用,同时通过课外拓展进行德育教育,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良好品质和高尚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冉静林,石颖.让德育之花盛开在小学语文课堂[J].速读旬刊,2015,21(10):54-55.

小学生该如何教育篇7

关键词:大学 素质教育 个性共性

       很多人把素质教育挂在嘴边,又有多少人知道其中的含义呢?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社会在发展,世界也正在变小,正由以前的大大的世界,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如何应对现在的这种形式,来迎接挑战,如何培养有素养的大学生与国际接轨都是我们的大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大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只有培养出了有素质的大学生,我们的国家才会有未来,所以,如何在高校中实行素质教育是当代高校所要面临也是必须得解决的问题。在我们国家,素质教育已经被提起了很多年,但都尾实行好,因为有些高校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今的世界,没有了创新是寸步难行的,只有有了创新,我们才可以做到领先于世界,才可以让我们的祖国发扬光大。

       很多人都会理解,高校的素质教育是比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要高级很多,其实这个是错误,无论是大学小学还是中学,实行的素质教育都是不会抛弃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要做到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最开始,也是最主要的事要先学会做人,,只有学会做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学生才算养成了一定的素质。从炎黄二帝开始至今,每个有建树的思想家,教育家都会以做人这个标准来衡量是不是个人才,所以说从古至今都把做人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如果连这个标准都做不到,还算什么学生。就算你的学识再渊博,你都不会是一个为人民服务之人,不仅不能为人民服务,你还会为一己私利而害了大众。

这样的学生不教也罢。学者学所以为人。”我曾记得我国的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他说:所谓教育,就是教人会做人。”这句话的意思应该认识字的人都看的懂,无论是什么时候的教育,都把做人归做为一点,就是做人,这个是目的,也是根本。古今中外有那么多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都把做人归做教育的根本,那学校为什么就不能想想如何教学生做人?只有学习了做人,人生才会得以升华,只有学会做人世界才充满爱,才能有益于这个社会。一个不会做人但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是一颗定时炸弹,只有在先学会做人的基础上在来学取知识,这才是一个能造福社会的好学生。曾经有个实验,让一个教授挑选自己的学生来进行教育,他们所问的问题都不是说这个孩子的智力有多高,而是问的是:他的同学朋友对他的评价怎么样。”简短的一个测试就知道每个教育家心目中都有一个尺度,不是要自己的学生有多优秀,而是要自己的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

很多人都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打击个性宣传共性,其实这只是片面的思想,要想压制住大学生躁动的心是不可能的,在弘扬个性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些属于大学生的共性。在该个性的时候,大学生就应该大胆的说出自己不一样的声音。在这个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社会,需要大学生的不一样的思考方式,我们不是不支持他们拥有自己的观点,但我们的支持是有底线,我们所支持的个性是不毁坏社会治安和国家安全为前提。也由于文化的多样性,不可能早就各个模板的大学生,拥有个性是很正常的现象。但也不能说素质教育就是弘扬个性,我们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不能让每个学生都一样,我们应该为他们制定不一样的教育方式。这将不阻碍个性的发展又不失共性的形成。

       在除了重视个性之外,我们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很多人都只知道身体健康很重要,而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实心理健康的问题更大于身体的健康,一个人要是没有良好的心理,再多学识也是白费,不仅帮不到人,而且还可能害人呢。所以在我们的高校教育中必须得建立一个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负责的课题,或者活动。只有具有身心健康才是一个完善的人,才是一个健康的大学生。

       结语:新的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就是智力资源,拥有智

力资源的是人才,而人才来自良好的素质教育。因此,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必然导致学校素质教育发生变革,最终必然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上。 

参考文献:

[1]何秀成.试论个性化培养与综合素质教育《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02,(03) 

[2]衣俊卿.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和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01)

小学生该如何教育篇8

   我们的社会提倡精神文明,我们的学校也一直在抓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但也不容忽视一些问题,问题的存在告诉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放松,必须加强!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要搞清楚:学校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什么素质?重点加强哪些方面的教育?教师怎样与学生和谐相处?怎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这都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个最理想、最全面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素质:对生命的认知、对个人和社会的认知、对主观和客观的认知。可以把这三种素质比作三棵树:生命树、人文树、哲学树。学校教育要从小就在学生的心灵上种上这三棵素质树,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施肥、浇灌、丰富,使其不断长粗、长高,最终成为参天大树。教育者就是要播撒种子,播种希望。

   本文着重谈谈在学生心灵上种上一棵人文树,即谈谈学校应从那些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怎样进行教育,只是谈谈个人在工作和学习中的体会,敬请指正。

   一、培养学生几种素质

   人总要在社会中生存,与人与社会交往,我们要引导学生教给学生社会的伦理准则,和一些自然规律:个体和集体相互依存,既要考虑个体的生存和利益,又要考虑集体的生存和利益,只有如此才能在大自然中生存。怎样教给学生社会责任感?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动物中得到启迪:大雁在飞行的时候往往排成一字形,这是为什么?飞行一段时间后,后面的大雁会与领头的大雁调换位置,这又是为什么?如此教育学生总比空洞的说教有力:每个人都应该为集体作出贡献,同时也享受集体给予的力量和恩惠,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狼孩的事实说明离开了集体,智力损失不可弥补。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协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清道理,让同学们相互感染,形成优秀品德。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我们教育学生的德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尊、善、爱、信、谦。

   尊即要尊敬他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有好多同学尊敬人是有条件的,他尊敬领导、尊敬有钱人、尊敬对他有用的人,这就要正确加以引导。作为一个老师,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在回避你,你就应该主动迎上去,跟他打招呼,我想那个学生一定会满脸通红,一定会体验到一种滋味,他今后在这方面一定会做得最好。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和谐友爱的气氛中,这种气氛要靠大家去创造。老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应该为人师表,从我做起,先尊重学生,然后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善即要善待他人,善待社会。我们所有的人,都在相互依赖,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他人给自己带来的便宜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的社会要靠大家一起去创造,有一些家长可能在教育子女为自己谋利益方面多一些,那我们学校教育主阵地就更应该要强化教育青少年在为自己谋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别人和社会的利益。

   爱即关心集体,关爱他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马斯洛的理论告诉我们:爱和被爱都是人情感的基本需求。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深深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有这样一个学生跟我说过,有时他也想玩,可一想到老师为他们操碎了心,又真的不好意思去玩了,他深深感受到了老师的期望,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老师,回报了学校和社会。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进行简单说教,有句话说得好,道德需要道德的教化,情感需要情感的浇灌,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的老师,他的学生一定会热爱生活,关心集体,热爱祖国,他一定是祖国的希望。

   信即诚实守信。为人处世应该诚信为本、一诺千金,人人之间要相互信任,互守信用,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自己要说话算数,我们很多时候发现同学所定的目标、制订的计划不去努力实现,所作的保证也难以坚决执行到底,这也是不守信用的表现,同学之间如果不能相互信任哪谈得上真诚友爱?学校、社会和家长应该一起努力植“信”于孩子心中,让孩子从小就讲信用、守诺言,这对孩子个人的学习、将来的事业、前途大有好处。

   谦有两层含义谦虚和谦让。我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古人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很多同学在成绩落后时能一鼓作气,奋起直追,而一旦取得成绩则沾沾自喜,再也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以为自己就是最好的,不肯向他人学习。这些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往往进步不大,甚至会出现大的倒退,即使自己是出众的,我们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追求更高更强。同学之间谦虚相处还会创造一种团结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在班级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友爱互助,整体提高。而谦让则是同学之间化解矛盾的最好的武器。在班集体中要教育学生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大家团结一致,目标一致,携手共进。

   以上五种品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强化。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小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是不太成熟的,一旦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某些伤害,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所以在选择教育方式时要十分慎重。我们要选择、研究教育方式,尽量减少对学生的伤害,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二、选择、研究教育方式

   1、尊重学生,减少伤害

   任何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孩子虽小,他们也具备了做人的尊严,有句名言就表达了人的尊严:士可杀,不可辱。少儿的自尊意识早在4~6岁便已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日益提高,教育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教育学生再不能频繁罗嗦,居高临下地训斥,更不能体罚学生,这样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好多学校有一些告示牌,时见上面贴有检讨书、悔过书之类;也有些学校为了杀一儆百,在学校大会上点名批评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这样做可能对其他学生能起到教育作用,但对其本人若不正确引导,或许他们真的会变成问题学生,今后同学们如何看他们?他们会不会滑向破罐子破摔的泥潭?这都值得教育者去思考。更可怕的是他们在校内刚受到刺激,回到家,如果家长再一阵暴风骤雨,想想学生幼小的心灵如何能承受?如此这般,我们的教育完全失败了。要知道:每一个孩子对老师来讲可能只是一个,可对家长却是百分之百的希望!那我们的教育真是来不得一点儿简单粗暴。

   日常教学中,我们还会听到一些语言暴力伤害学生,个别老师一时激动,口不择言,甚至对学生人格侮辱,诸如:“笨蛋、傻瓜、无用的东西、猪”等等,这些话对学生的伤害比用刀割肉还严重,学生会终身难忘,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虽然老师的初衷可能是好的,恨铁不成钢也可以理解,可我们不能有意无意地去伤害学生自尊。所以,凡事我们应该三思而后行。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意义还在于孩子终会长大,但愿这种方式不会代代相传。试想:从来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又如何去尊重别人?那我们的民族不就变成了一个野蛮的民族?我们的文明又如何代代相传?

   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多体谅、多期待、多鼓励、多沟通,当然也不是只表扬不批评,只不过要注意方式,可以启发学生自责、反省,留给违纪学生时间去认识自我、改正自我,等等。

   2、拇指赞赏,寻找闪光

   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的地方,老师往往因为不太细心发现不了,从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适当的表扬会唤起学生的自信,让他们奋发向上。老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有意无意中暗示给他们老师的较高期望,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往往真的就会取得好的效果。相反,如果不能原谅学生的小问题,老是抓住某些事跟学生算帐,班级管理可能就会出麻烦了。我见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表现还不错的班长,一次犯了一个小小的过失,班主任一时气愤撤了他的职,从此不见了那个积极向上的男孩,他情绪低落,处处逆反,不求上进,让班主任伤透脑筋。看来,作为老师有时可以故意不看学生那些不太重要的毛病和缺点,多发现学生的长处,多跟他们交流,甚至可以多让问题学生为班级做事,给他们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些学生从小事中往往会体验到成功,增强了自信,最终可能会出现全面成功。优秀教育者为我们提供了好多批评学生的方法,避一避、缓一缓、冷一冷、笑一笑,这些都是冷静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而且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和品德。如果学生过多的生活在批评中,那他同时学会了谴责;如果他生活在过多的敌意之中,他同时就学会了斗争;相反如果他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和善待他人;如果他生活在表扬、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自爱。可见,这些优秀的品德,就靠我们教育者提供环境去培养。

   过去,我们往往是用命令的式进行品德教育,显然这种方式,不适应现代教育,效果不会很明显。怎样才能打动学生心灵,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课题。《中学生守则》要求学生爱祖国、爱劳动、爱集体,为什么要爱呢?我们如何去实施呢?这不是靠老师简单的说教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感受祖国名山大川美,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这样爱国、爱集体的思想就会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其效果会十分明显。

   三、认真学习、播撒希望

小学生该如何教育篇9

诺丁斯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学者,她始终与基础教育的实践与变革保持着亲密的接触。我与诺丁斯――一名中国教师与一名美国的曾经的教师,围绕“关心”这一主题,我们之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关心自我,关心所有与自己有关系和没有关系的人,关心非人类的生命,关心物质世界。而不同点在于,我的观点尽管也偶尔与人分享,但主要还是止步于“独善其身”的自我修炼,不像诺丁斯是要激起整个社会层面或教育领域的根本变革。这是境界上的巨大差距,而我正是带着这个差距开始这一次阅读的。

关心与被关心既是需要也是能力

教育的使命之一应该是回答如何才能保证我们与别人在同一片天空下更好地生活和工作。然而诺丁斯却认为,最近40年来急剧的社会变化已经使年轻人失去一种连续性(关心伦理用语),失去被关心的感觉,而当代公立学校教育最严重的缺陷可能就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忽视(她说的是美国)。

现在的“00后”当然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但是,他们同时也富有深切关怀他人的潜力,可惜的是学校很少给他们提供机会。关心的主题包括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物质世界,关心精神世界。而这些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渗透的――师生之间必须经常进行有关的谈话与探讨。

诺丁斯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人人都需要的,而关心的态度、知识和技巧却更有必要让学生们掌握。她引用了一个调查数据:只有1/3的学生称他们的老师关心他们――孩子们不仅对老师缺乏信任,也缺乏最基本的对他人的尊重。

现实中,大多数教师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问题在于,他们中很多人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与被关心的双边关系。因为,如果关心以不被学生们接受的方式出现,那么它也不可能被学生们认识到。仅仅说“我关心”是不够的,关心伦理强调关心者是否有能力建立关心的关系。

关心伦理最基本的思想是对每一个个体的需要予以恰当反应,目的是建立并且维护关心关系。反应是关心的核心,也是关心教育的核心。认真倾听并且积极回应是关心的基本标志,教师需要更认真地倾听和理解孩子。记得在我的中学时代,每逢假期我都会围绕“这学期我对同学们付出的关心是不是太少了”这一问题进行反思甚至自责。这里的“关心”是一种同学间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自发的需要。

师生关系,在本质上则是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学生们既要学习如何在一种平等或不平等的关系中关心他人,更应该学会如何成为积极的被关心者。只有学会如何分辨关心、接受关心,他们才能逐渐学会关心他人。作为关心的接受者,他们必须要对教师的努力有所回应。学生们一定要明白,他们的反应会激发或打消一个教师的热情。

诺丁斯认为,身为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接受关心。“如果一个孩子在进入小学时还没有学会如何接受关心,那么这个孩子的人生将处于危险之中。”

传递有道德的知识

在20世纪初始,杜威就强调改革学校结构和教育过程,以便更好地反映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但并不主张对传统学科设置进行改组。诺丁斯则认为传统学科设置必须进行改组(“我的主张超越了杜威思想”),人类问题(关心)应该成为课程的核心内容,传统学科内容要服务于这个核心。

诺丁斯强调,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并且可爱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关心必须主导学校课程。

以传统学科教学为核心的普通教育课程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理想课程,孩子的受教育权不应该局限于某一方面。“前对学生在语文、数学和科学考试成绩的重视已经基本定义了学校的任务和目标。”但是,没有道理将这样一个学校体系强加给所有人。

诚然,有时候传统的方法是更加有效的教学,但是这些绝不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占太大比例。除了在书本上发现问题寻求答案,我们还可以在任何感兴趣的地方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意义。当代教育哲学的一个重大发展是,许多人都相信学生们花费在准备考试的那些时间本来可以用来探索新思想,发现新兴趣,扩展知识,陶冶情操。然而,在标准化考试的压力下,教师们都忙于给学生们灌输阅读材料中可以死记硬背的东西了,根本没有时间开展有意义的讨论和对话。

不少学生认为学习那些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学科知识困难乏味,与他们的真实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当前学校体系里的“关心者”往往觉得他们知道要关心的人的利益是什么,鼓励甚至强迫学生去学习我们为其事先规定的课程内容,而强迫意识的延续,实在是传统教育的一大悲剧。

“很多人错误地提前假定了教育的结果,他们声称知道人们的良知应该向哪种方向发展,而真实的教育就像对话一样,事先是不应该设定结果的。”为了让学生应付升学的需要,教师给学生成堆的考试、大量的记忆材料,靠作业和纪律推动和规范学生,而忽视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现在的教育,似乎比赛的结果早就被设定了,这才是必须改变的东西,教师应该邀请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传统学校的教育无论在智力上还是道德上都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每天在学校里的一部分时间应该用来进行关心教育,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承认错误,产生疑惑,甚至表达对某些课程的反感。我们传统上强调教育的道德意义,往往强调的是在学校里进行专门的道德教育而忽视了整个学校的道德使命。诺丁斯提倡在每一天的真实生活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学生们可以在学校内选择跟从实践不同教育哲学的教师。

何时学会关心都不晚

有一个根本上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可称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这本再版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诺丁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崭新的教育蓝图: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优长,这些优长应该在一个充满关心而非竞争的环境里得以培养。

当今社会,教育的经济功能几乎左右了人们的视野,加在学校头上的任务实在太多了,而学校不堪重负即想方设法让那些聪明的学生去学他们不想学的东西。这几乎成了一个规律:一个问题产生了,就添加一个课程来应付。

现在还有许多人认为“所有孩子都能学习(学好)”,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作为一个前任数学教师,我心里十分清楚,不管你教得多么好,学生们之间的接受程度总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任何一个孩子在我们生命中的位置都不应该只取决于他在学术方面的能力。”关于这一点,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有现实意义。

杜威说过,最好的最智慧的父母为其孩子所争取的,一定也是整个社会为所有的孩子所争取的。诺丁斯赞同这一说法,但同时怀疑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一个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最好的教育。她认为,给所有孩子一同等质量的教育并非意味着给所有孩子一个相同的教育。“为什么让所有学生,不管他们的能力高低、爱好异同以及对未来的计划如何,都在几何与代数课程里挣扎呢?”

任何教育,如果只重视一部分人类能力并且围绕它们来组织课程教学,那么就不可能成为面向所有人的最好的教育。在目前的标准课程体系下,很多人没有机会发展并且显示他们真正的长处,进而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没有多少人认识到,成功应该具有不同的形式,持各种不同才能的人应该都有成功的机会。

诺丁斯略带悲凉地发问:“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在这个系统的最底层挣扎了12年,他还会坚持认为,这只是一个失败,还有别的成功的机会吗?”

在这里,我倒是想给出一个比较乐观的回答: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生,何时学会关心都不晚。我可以引用此书中的一个案例来支撑我的乐观:在一些高中,教师们开始安排一些可能中途辍学的学生们去帮助小学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辅导孩子们做家庭作业,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具有的潜力,进而认识到教育的价值。这说明,青少年需要机会发展他们正在形成的利他主义。与此同时,如果在学校里一个孩子因为某方面的才能而受到尊敬和赞美,那么对他(她)自己的自信心也是巨大的鼓励。

诺丁斯指出,教师培养的方式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基础,而不是在“如何能够使孩子更愿意学某某学科”等问题上耗费时间。教师必须熟悉自己的领域,在此基础上发现学生们的潜力和弱点,并且鼓励学生们在这个领域内积极探索。她认为评估不应该涉及比较,从关心的角度出发,不应该问“小明学会了什么什么吗”,而应该问“小明学会了什么”。

我并不赞成诺丁斯对“竞争”的回避与全盘否定――其实,“关心”的力量又何尝不是一种“竞争力”呢?但我赞成对“竞争”的淡化,不希望教育者与学生“都不惜代价将自己置身于一种战斗的状态”。

小学生该如何教育篇10

谢云挺(以下简称谢):前些日子,我偶然经过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现场,看到那人山人海挤成一片的壮观场面,感受到当前大学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都来争抢一个岗位的激烈情形,再联想到这一阶段来不断见诸报刊网络的大学生卖肉、做洗脚工、当保姆等等相关报道,还有研究生找不到工作、个别大学生流浪乞讨等现象,我不由得义愤填膺,悲从心生!现在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尽管职业无贵贱、岗位无高低,大学生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也是人生应有的体验,但从教育的成本投入和收益来说,国家和家庭投入这么多的教育成本来培养一个大学生,为什么落到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解决的悲惨境地?这些现象尽管在高校的整个教育体系中算不了什么大事,却折射出一些非常严重的深层问题,它可能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发展。今天,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当前这样的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来讨论,可能就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了。

王晓燕(以下简称王):是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前面各个教育阶段所累积下来的问题,都要在大学这个终端受到“还债”的考验。我们是该静下心来,到教育系统的源头和沿途中去探寻一下中国教育之痒的根本症结和改进策略了。

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一个人之所以成为怎样的人,会做怎样的事,不仅仅取决于他学了多少知识、拿到怎样的文凭,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一个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个性,是否拥有优良的做人做事行为习惯与能力潜质。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普遍得不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肯定,不是因为他们学的知识不够多或学历不够高,而往往是缺乏起码的做人功底和做事能力,而这种做人做事的习惯与潜质却不可能在某个阶段一蹴而就地养成,而是从出生开始贯穿整个成长历程中的日积月累的教育影响造成的,到了大学阶段再来关注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晚了。但这些问题又在个体的一生发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整个国民的素质发展,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不能不引起足够的关注。

谢:现在大家都看到了中国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但到底是哪些问题?为什么这些问题总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们是不是值得好好地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各个阶段做一些深层的梳理和剖析工作?你认为中国教育实践现在处于一个怎样的状况?

王:我个人觉得,如果把中国教育实践视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是“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其实,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行业系统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态”现象,更何况中国教育正处于“十年浩劫”之后的知识复苏、计划经济之后的市场竞争、“一穷二白”之后的致富热潮、自我封闭之后的开放吸收这样一个历史巨变的发展背景中,教育自身这样一个没有政治决策实力、没有经济造血功能、没有社会调控力量的“中间领域”很容易在这种翻天覆地的变革浪潮中被折腾得昏天黑地,找不着北便成为难以避免的现象了。再加上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有着“学而优则仕”的潜在意识,中国父母一直受着“望子成龙”的期望影响,中国教育便背负了更多无以摆脱的社会压力,自然就更容易“累”出病来了。

谢:那么你认为,中国教育到底有哪些值得反思的症状呢?

王:如果要说中国教育的“病症”,好像是有些陷入了通体不适、运行不良的境地。任何行业都是一个整体系统,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是一部整合有序、流畅运转的机器,哪一个器官或部位出了问题,便会影响到全身心的健康运行。教育也是这样,本来,从教育本身的系统来说,早期教育该做什么,小学、中学教育该做什么,高等教育又该做什么,或者是学校教育如何展开,家庭教育如何承担,社会教育又该如何导引,都应该是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协调配合、运行有序的,可现在呢?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只顾扫自己的门前雪,而不管邻里的瓦上霜,各个领域的教育都只图眼前的名与利,而不顾长远的得与失,而教育所面对的对象却又恰恰是持续成长、整体发展的人,所以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育改革便很容易陷入越改越混乱、越治越迷糊的病态误区了。当前中国的教育病症,我个人认为可以总结为“早期教育太混乱、小学教育太死板、中学教育太沉重、大学教育太迷茫”的症状。

谢:请你具体地解释一下。

王:具体说来,早期教育本来应该是生命初始阶段的奠基性工程,人一生中各种习惯、各种意识、各种认知都是在这一时期打下最初的模型和烙印的,它应该是要求最高、标准最细、呵护最精的,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教育应该是最为规范、最不能马虎的。但我们目前的状况却好像早期教育是一锅百家粥,任何人都可以凭着自己的认识与喜好往里面扔自己想扔的东西,从前些年媒体报道的“万元月嫂”“神童方案”到这些年商界出现的“宝宝mBa课程”“幼儿奥数”“天价幼儿园”等,层出不穷,给早期教育的娇嫩天地带来一片鱼龙混杂的喧哗之声,让广大年轻的家长根本找不着北。

而小学教育呢,这个阶段的孩子本来是大大拓展知识面,加强感性吸收、促进同伴交友社会化的最佳时机,却被读写算的单一灌输训练压制得失去阳光和灵气。几年前我曾经参评过本地一所著名小学的学生艺术节比赛,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尽管舞步队列参差不齐,但孩子的眼里还是有着可爱的光芒的,而越到高年级,那些孩子眼中的光芒就越来越死沉、表情越来越呆板,到了五六年级,尽管孩子们奏着整齐的音乐唱着响亮的歌声,可看他们的神态,就像一帮任人摆布无以抵抗的木偶,这样的情形,我现在想来都还感到心酸。而中学阶段,则是自我意识膨胀、青春动力飞扬、理性思维活跃的勃发时机,这一时期的教育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引导去思考领悟关于自身成长及其与社会融合的观念策略问题,去顺利解决自我成长突变历程中的种种冲突与困惑,但接踵而来的中考高考应试重负却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更何况小学阶段忽视整体潜能发展的单一死板教育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内力去一边对付繁重如山的应试功课、一边处理迷乱纷杂的青春困惑,内忧外患的沉重挤压,让许多孩子不知如何挣脱释放,于是,逃学出走、沉迷网络、少年犯罪便成了这个阶段屡治不禁的社会问题。

高等学校的学子们,已经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来担负自我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责任了,怎样筹划自己的职业理想、怎样承担将要走入婚姻家庭的角色职责、怎样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怎样利用自己的兴趣才智来为社会担一份责尽一份力等等这些,都应该是被称为“大学”的高等教育阶段最主要的价值内涵。可是,经历了长达十几年寒窗煎熬、闭门苦读的学子们终于可以卸下读书重负,可以不受管制地在大学校园里好好松懈释放了,他们抄着笔记挣着学分,却不知道为何要学;他们谈着恋爱论着情感,却不知道婚姻的内涵与家庭的责任;他们畅想着、接触着校园外面的花花世界,却不知道自己面临的这个社会到底与自己有多大的内在关联……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千辛万苦地进来,轻轻松松地度过,再稀里糊涂地出去,而等到真正走上社会后,就业的困难、生存的不易、职场的无助、前途的迷茫……这种种困境才如当头一棒,击碎了心中沉醉多年的“教育梦”:原来,学了这么多年的东西派不上用场,生活中、工作中要用的东西却又不知从哪儿学、又从何学起――这便是当前教育的悲哀,更是当代学子及其家庭的不幸!

谢:那你认为造成这些教育病症的根源是什么?

王:尽管各个阶段的教育诟病都有着它自身的客观“病因”,但究其根源,还是存在着整体把握不力、系统相互影响的因素。依我个人看来,教育观念的狭隘化、教育认识的表浅化、教育行为的功利化和教育管理的泛滥化还是造成当前教育现状推诿不去的主要症结所在。在信息汇集的网络世界,你只要搜索进入任何一家与教育有关的网站,基本上都会跳出各种各样的招生、升学、考证、培训等类似信息,或者就是某某教育部门的红头文化及某某教育机构的活动报道,很少看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真正去讨论某一领域教育真谛、展现某一方面教育内涵的专题图文资料。各个教育机构除了校舍大小、获奖多少、分数高低的表浅区分外,几乎都看不出它们之间究竟有哪些差异、到底有什么特色,就如同一位学者所言“中国所有的大学都是一样的”,大学至此,何况其他!许多早期教育机构则更是打着“艺术幼儿园”“双语幼儿园”的特色旗号,每天教给孩子的却还是大同小异的拼凑课程。似乎教育的功能就是技巧培训升学考试,教育的内容就是技巧培训,教育的展现就是活动作秀,教育的成效就是获奖拿证!那“教育”原本具有的“教化”“育人”之深刻含义到哪去了呢?这种把教育概念狭隘化、把教育内涵表浅化的观念导向就直接导致了教育视点和教育行为的功利性。为教者,似乎人人都明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但又有多少人能够逃脱获奖名次、分数高低、论文职称的功利圈而真心实意地为某一个学生的心灵成长费尽苦心,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为某一具有深刻和长远价值的教育研究而辛苦地抗争、清贫地执守呢?而也正是因为通过强化训练便可获奖拿证,秀些活动形式便可评选过关,所以教育便成了一个人人都可登台、家家都可唱戏的“名利场”了。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助考书籍堆积如山,商家、出版、个人都想在这个名利场中分得一勺羹、赢得一杯利,占着主体客户资源的教育机构当然就更不甘寂寞了。也因此,偏离教育规律而盲目把教育商品化的“教育产业”之误区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也就给中国教育带来了谁都在管、谁又都管不了的泛滥失控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