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9:59

动物学的概念篇1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概念图的意义

概念图作为在欧美发达国家盛行一时的教学模式,而且人们对概念的运用与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而且正在逐年的进行扩张,通过相关统计,和概念图相关的文章与网页已经超过了100多万。然而在我国对概念图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当前还只是处在引入与介绍层次,并不能进行充分的实践与应用。

传统教育模式是把学习设立在学生的依赖性、自身客观性以及被动性等上面的,因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主观能动性。这种学习结果就是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学习完后面的知识之后就会将之前学习的知识忘记干净,导致掌握的知识散乱,学习效果比较差,并在最后致使学生的学习成果不理想,学习成绩也不能上去。因而,在高中物理教学里应用概念图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主动性,促使学生养成创新的意识并和实践能力相融合,并在最后达成学习的合理性与有序性,并提升自身的物理成绩。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概念图的优势

首先,概念图具有经济型特征,能够让知识通过经济的方式实现。其次,概念图具备表征特点,能够促进知识架构得到鲜明与直观的体现,因为概念图的图像传送信息能力优于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更加有助于学生进行只是记忆。第三是概念图具备可视化特征,并通过整合具体的题目,把所有因素依据一定规则进行创立,进而变成可视化的一个知识架构。第四是概念图具备艺术性与科学性两个特征,它的知识架构具备科学依据。可以正确传递图像中的艺术意义,并且可以避免学生因概念图杂乱无章而发生排斥心理的情况发生。第五是概念图具备整体化的特点,它的知识架构准确且完整,可以把图示中的知识进行完整的诠释。

三、高中物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功能

很多相关的研究都表明概念图具备以下的几种功能:第一是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师的物理相关教学能力,并通过应用概念图教育模式,能够重点强调物理的教学原理与概念包含的主要作用,促进学生能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性与概念性的消化。第二是能够提升很多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研究方案主要是通过随机抽调法,而变量是运用概念图教育模式的高中的物理教学,因而取样主体是普通高中生;第三是概念图教学模式还存在着局限性,只与具备科学合理性的教学课程相适应,在语文、英语等教学课程中不能起到很明显的作用。比如在学习“能量的守恒与耗散”时,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预习,进而使其能够在课堂中对相关知识不会太陌生,因为物理教学属于科学性的学科,能够与概念图教学模式相适应,在学习能量守恒时,能够让学生通过更直观的视觉效果学习知识,了解能量的定律。

四、高中物理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

概念图的结构看起来好像不复杂,但却可以利用学生了解层级结构的特点,明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度,并通过学生分析的概念图案例,归纳学生对概念图的了解深度与对概念含义方面的了解程度,并且教师能够观测学生亲手制作出来的概念图与概念图图形方面的完整度,总结归纳在学习高中物理时学生会投入多少心血。利用对这三个方面的归纳,可以充分的将教师是否完成教学目的完整地反映出来,并且能客观具体地反映出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应用所学知识的情况。教师还能够充分学生会概念图的制作这一珍贵信息,及时评价自己的课堂物理教学,进而依据学生们的具体物理学习情况,对自己的物理教育方法进行迅速且及时的改善。例如在学习“分子动理论”一章时,可以试图让学生在课前制作概念图,教师通过观察这些概念图完善学生对分子结构的认识,并对学生对概念图的掌握程度、对分子作用力的掌握程度与学生投入精力的多少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完善教师的教学课堂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

动物学的概念篇2

一、演示实验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施概念教学时,演示实验法往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生动的演示实验,可创设一种良好的物理环境,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现象特征的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

二、以旧引新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是实际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可通过复习已掌握的物理概念,并对此概念加以扩展,延伸,或使其内涵、外延发生变化从而得到新的概念。

三、图象电教法

有些高中物理概念,无法实验演示也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如分子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布朗运动、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等。可以用图象、电教手段(如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观看。物理图象通过培养学生的直觉,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的形象思维能力,建立起物理概念的情景;电教手段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动画效果,模拟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学生通过观看、思考,就会自觉地在头脑中形成建立物理概念的情景。这种方法符合“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基本认识规律,是现代教学中提高概念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典型例题法

有时我们也可以用定量计算的方式,通过对一些数据的处理并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如: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通过计算比较铅球运动员掷出的铅球在0.2秒内速度可由零增加到17m/s,迫击炮弹在炮筒中的速度在0.005秒内可以由零增加到250m/s的速度改变快慢,从而引入“加速度”概念。这种方式直接明了,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接受。

五、逻辑推理法

“电场”和“磁场”这两个重要概念就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引入的。由力的概念可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通常物体间发生作用时,都是直接接触的,而电荷对电荷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直接接触。那么电荷间、磁体间是怎样发生相互作用的呢?由逻辑推理可知,电荷周围和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电场和磁场。这样引入电场和磁场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

六、研究性教学法

物理概念研究性教学法有三个阶段:概念的引入阶段、概念的形成阶段、概念的巩固阶段。1.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了解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引入它有什么作用。我们知道只有当学生了解到相关概念的用处,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启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比如,在讲加速度这个概念时,可以通过比较普通汽车和赛车的加速性能的不同来反映引入加速度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其途径有:从生活实际引入。例如力的概念可从推土机推土、人提水、马拉车、汽车压路面等现象引入。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学生感到形象;从实验现象引入。如果缺乏建立概念所需的感性经验,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实验,使学生获得鲜明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形成概念。引人入胜的实验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用对比法引入。用对比法引入概念形象生动,学生记忆深刻。如磁感应强度的引入,在教学中应对比电场强度的建立来教学。

2.物理概念的形成。基于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与实践物理概念的形成一般经历三个阶段、两次认识的升华。概念的初步形成,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揭示物理概念的本质,实现观念上的突破。使学生自己构建揭示自然现象本质属性的物理概念;明确概念的定义。这时,可启发学生用恰当、简洁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这些本质属性的内容;讨论概念的物理意义。得出了概念的定义,并不是认识概念的结束。还要从定义出发,讨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物理含义、用途等,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概念的认识。

动物学的概念篇3

一、高中物理前概念的形成原因

(一)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形成前物理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获得了不少物理方面的感性知识,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但这些凭自观感觉学习到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例如,轻小物体在空中下落比重物体下落的慢等。

(二)不正确的课外渠道形成前物理概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可以获取大量的物理知识,但其中不少是错误的。例如,万有引力和重力不分,重量、重力、质量不分等。

(三)对语词的曲解形成前物理概念。

物理教学中的概念通过词语说明和定义,使直观材料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但是学生常用在生活中形成的对词语的理解来理解物理概念,并由此产生对物理概念的曲解。例如,“加”就是总体上数量在变大,因而认为“加速度”就是描述“物体增加的速度”;“失重”就是指“重力消失了”;“合力”就是“几个力之和”。

(四)数学惯性形成前物理概念。

数学知识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但物理学不同于数学,物理学更重要的是物理事实、物理本质和物理关系。学生由于从小就接受数学教育,在思考物理问题时常常有“数学惯性”,以数学关系来理解物理概念。例如,由欧姆定律导出的公式R=U/i,学生认为R的大小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忽视了三者之间相互不能割裂的物理关系。

二、高中物理前概念的策略

(一)进行实验感知。

实验感知的策略是指在人为条件下运用仪器、设备使研究的现象反复出现,通过人的知觉和感觉有目的地进行观测、研究,提炼出有效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实施实验感知策略的程序是:(1)、观察。观察是利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及科学仪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自然状态和客观事物进行视、听、闻、尝、触、测,收集获取信息,从而把握研究对象的多种属性。观察要与思考相结合,观测是前奏。(2)、推测。推测是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引出新的判断,这是进行思维推理、发现规律的认识过程。(3)、实验。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应用各种科学仪器、设备使研究现象反复出现从而有目的地进行观测、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是科学概念形成的基础。

例如,建立“机械振动”这一概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察风中的树枝的摆动、水中浮标的上下运动、钟摆的摆动等现象,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运动特点;然后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机械振动,指导学生推理出机械振动的概念是“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然后再演示弹簧振子和单摆实验,进一步让学生建立机械振动的科学概念,把握“平衡位置”和“往复运动”的本质特点。

(二)激发认知冲突。

针对前概念现象,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了解或设法去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相关的各种“前概念”,将其显性化,然后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需要,针对学生中的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已有经验的不足甚至错误,激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自觉地对前概念修正、完善甚至放弃,并进一步转变为主动学习科学的物理概念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创设前概念情境,将物理前概念显性化。教师可以采用设置形成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而导入:一般应注重设置能充分暴露学生错误前概念的情境,针对性强,能通过学生的表达充分暴露其前概念的错误,也就是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让学生清楚自己原来是怎么想的。当新奇、生动的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的心理驱使他们积极地思索。教师要及时地抓住学生闪现出的认知矛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究、解决问题。

(三)正确理解概念。

概念是用一定的语词来记载和标志的,借助语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物理教学中的概念(这里把物理教学中的概念,定理,定律等统称为物理概念)通过语词说明和定义,使直观材料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还可以弥补直观材料的不足,揭示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常用在生活中形成的对语词的理解来理解物理概念,并由此产生对物理概念的曲解.例如,“加”就是总体上数量在变大,因而认为“加速度”就是描述“物体增加的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匀速”指的就是“速度保持不变”,因而对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也理解为“速度保持不变”。

三、高中物理前概念的影响

动物学的概念篇4

理解;甄别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3)10—0036—01

物理概念反映物理现象的本质。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引入物理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原有概念的局限,从而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新的物理概念。引入概念,常用方法有:从生活实际引入,如引入“力”的概念,可以现场模拟生活中力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力”就在我们身边;从实验现象引入,如观察体会惯性的存在;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如“电功率”的引入,在复习“电功和电能”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电流做功不光有多少还有快慢,顺理成章地引出“电功率”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问题,将学生引入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形成物理概念

知道了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后,接着的问题是理解这个概念到底怎样描述某一物理现象的本质?它的内容是什么?针对学生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掌握情况和已有的“前概念”,即学生在学习某一物理概念之前,脑子里已对这一概念形成的“偏见”,设计一个好的形成概念的过程。例如,亚里士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观点,虽早在17世纪就被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否定,但直到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讲“运动和力”的概念时,这种错误观点仍留在学生头脑中。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和剖析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前概念”。物理学是借“物”求“理”,为了形成概念,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例如,列举生活中熟悉的实例,或观察模型、实物、示意图等等),然后启发诱导,让学生观察、思维、分析、比较“现象”的共同属性,概括出其本质,得出物理概念。

三、精确表述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表述概念的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能的转化和守恒”概念时,师生共同列举一些有关能的转化的例子。如,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时,重力势能不断转化为动能。用电饭煲做饭时,电能转化为内能。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等等。至此,让学生概括得出新概念——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其间,对学生表述的不当之处,教师应诱导启发,力求语言精练、准确。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得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四、剖析物理概念

初步建立了概念后,还要从正面对概念进行认识。对概念中的关键“字”、“词”要咬文嚼字。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一切物体”表示这个定律适用于所有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表示定律的成立条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结论,二者必居其一,即原来静止的物体现在继续保持静止,或原来运动的物体以原来的速度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总”表示当物体满足以上条件时,结论就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没有例外。总之,对概念的定义要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对重要的“字”、“词”要认真推敲。

五、深入理解概念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概念的本质,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使学生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中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例如,“电阻”这个概念,学生一定要懂得:对同一导体来说,其电阻值是恒定的;对于不同的导体,其电阻值也有可能是相同的,其大小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性质和温度共同决定,而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正确理解这一点,学生就不会把公式“R=U/i”的意义理解成: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则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则电阻越小了。为了比较深刻地理解概念,还需要全方位认识概念。这就必须从分析概念的内容入手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六、甄别物理概念

动物学的概念篇5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物理现象感知能力

现阶段,物理课程的学习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物理情境能力,日常教学阶段,需要营造较为和谐的学习氛围,结合较好的学习情境,保证学生有较好地学习情绪,开阔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的反应敏捷性,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一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触景生情的教学,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演示,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结合学生的自身真实感受,引导学生更好的感知物理现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施,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采取理想教学情境模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尽可能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基于向心力的教学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及时的提出相关问题,比如卫星围绕地球运转的教学中,判断这一过程恒定速度是否存在,平衡状态是否存在,外力是否存在.在汽车转弯的阶段,必须放慢速度的原理又是什么.雨伞旋转中,常常看到水滴被甩出去,向心力方向的推导阶段,需要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尽可能的判断各种物理中存在的合力现象.

二、加深基础知识理解,阐释概念物理意义

物理教学需要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物理文字性的教育教学阶段,结合概念的外延以及内涵特征,充分揭示内涵事物本质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物理概念的理解需要结合概括性以及简练性的语言客观的揭示.向心力加速度的物理概念体现,结合匀速圆周运动的分析,加速度的体现结合向心力,将其作为一种向心加速度.概念外延的分析,注重事物范围的有效延伸,而向心力和直线运动加速度的确定,需要结合曲线运动加速的分析.关于教学中概念的描述,需要结合向心力概念关键词的分析,结合圆周运动的变速运动分析,确定物理中加速度以及匀速圆周运动中的概念.物理教学中,需要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充分分析概念存在的物理意义,对于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概念的延伸需要结合向心加速度的速度大小控制,尽可能的不改变速度的方向.基于非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控制,就要结合速度的基本方向,尽可能的改变速度的大小进而改变加速度的大小.[HJ2.4mm]

三、合理运用,强化概念

物理教学中,一旦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学生缺乏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和感悟,同时也缺乏较为透彻的理解.而物理教学中概念的形成,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在不同概念的分析阶段,就要结合选择题的形式,指出不同选项的不同含义,结合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的物理感觉.教学阶段,尽可能的分析概念内涵特征的分析,做好概念的外延教学工作,对相近概念进行区别和比较,通过具体运用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物理相关概念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针对性的思考题,及时的纠正学生模糊性的认识,比如说向心加速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一问题,也即是恒力作用下物体是否可以进行圆周运动,同时影响向心加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关于圆周运动下的向心加速度,和实际转动半径又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教师同样也可以结合一定速度运动下物体从竖直圆轨道下花落之后,其加速度发生了哪些改变等相关问题,结合概念性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概念.

四、引导学生反思,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的检验

动物学的概念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168-01

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对象某种属性的"质",又反映了物理对象某种属性的"量"。概念的内涵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某一属性的一类现象或事物。在物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形成物理概念,还可以领会蕴藏其中的物理方法,体验科学精神。物理概念的抽象性及高中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些缺陷,构成了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障碍。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之前已经具有对物理事实的认识,即前概念,前概念往往是不正确的,而且也往往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学生头脑中已经具有的那些前概念其实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它可以成为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生长点。如何让前概念成为物理概念的生长点呢关键是剖析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前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前概念的不合理性。

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性材料通常有复杂的背景,本质,非本质的因素常交融在一起,利用这样的材料来使学生建立概念有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实验则可以提供精心设计的,经过简化和纯化了的感性材料,它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有了鲜明的感性材料后,当学生将自己原有的观点与事实进行比较时,必然会产生认知冲突。这是概念有效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建构物理概念的起点。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等,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心理动力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营造探究氛围。原先备课时,总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怎样讲得明白,讲得清楚放在首位。但是,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就必须把学生探索,思考等活动放在首位。在备探究式的课时要思考:哪些是老师不讲不行的内容如,促进学生新旧知识连接的内容,激发学生思维或进一步唤起学生求知欲望的内容,学生苦思而未解的疑问等等;可以由学生尝试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

但是,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探究往往受阻,而学生受阻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的,有些也是教师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人在组织学生实施科学探究之前,事先进行探究,体会学生探究时的感觉。这样既便于指导,也有利于发现新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由于有一定的经验,指导有针对性,学生的科学探究就可以进行得更有效了。物理课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合作完成。例如,在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活动中,要由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安装,测量,记录,数据处理等工作,小组里任何不和谐行为的都会影响到探究活动的完成。由于探究的结果是大家的,每个同学都会在尽量做好自己的任务的同时关心其他同事的任务。

在评价结果时,学生不仅要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作出简单的评述。由于大家是平等的关系,都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相互取长补短,最终实现思维碰撞,发现物理概念的本质。

要使学生形成概念,就必须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直观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为实现认识的飞跃,就必须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揭示概念本质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思维活动,使学生形成概念。

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定义就算理解物理概念了,因此,在建立概念后应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使用概念,让学生在运用概念中发现对概念理解的偏差。了解学生对概念掌握的情况,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检查:①是否明确概念是从哪些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②是否明确概念反映了事物的什么本质属性和联系,物理意义是什么。适用的范围如何;③是否能应用概念说明,解释一些有关的物理现象,并解决一些简单物理问题。

根据人的记忆规律,如果把所学的概念纳入一个网络,就不容易遗忘,而且在解决问题时也更容易快速检索出所需的概念。在概念网络中激活任意一个网点,都将引出相关的联想。

概念图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包括概念,分支和层次,概念间的连接线和连接语,例子等几部分。概念图的制作可以用纸和笔,还可用专门的绘图软件。

虽然概念图的制作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但要制作一个较完整的概念图,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⑴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罗列出尽可能多的概念;⑵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⑶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⑷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刚刚接触概念图或者面对比较复杂的知识结构时,由教师制作出模版,学生按照模版完成内容。概念结构较简单的内容,由老师提供编有序号的一系列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构造概念图。画图时可以只写序号,基本完成后,再在序号后写上相应的概念。下图就是学生根据模版制作的一个关于运动的概念图。

动物学的概念篇7

一、立足生物学概念的动态属性,构建生物学概念的知识框架

生命的组成、生命的运动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中间涉及的概念非常之多。其中,描述生命体系的组成物质结构属性的物质性概念,比如生物膜、细胞器种群、内环境、生态系统等这些物质性的概念。生物学当中还有一些能够很好地描述生命系统运转过程的程序性概念,比如基因突变、细胞呼吸、物质循环、光合作用,等等。物质性概念和程序新概念共同作用构成了生命运动,运动也就成了生命结构系统的最为基本的属性,生物学概念的运动动态性教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以变的方式来激活各种生物学概念,再现概念所表现的各种生命运动的动态属性,从而更好地接近生命系统的实际情境。这就要求在高三生物复习概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生物学概念的动态属性,构建一个相对完整而又符合生命运动规律的概念教学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有关概念,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感知生命运动。

比如,在对光合作用概念的复习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光合作用离不开光照,没有了光照就不可能会发生光合作用。如果把光照进行无限制的增强,光合作用发生的速率是否也会呈现正比例的增长,为什么?光反应与暗反应、atp与C5循环、化学能与光能、酶、有机物、色素、氧气、二氧化碳、水等各种有机和无机元素相互作用此消彼长。学生就能够在探讨光合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对生物学的概念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总结,能够对光合作用有一个更加深刻而又全面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和判断应用能力。

二、将生物学概念呈现于不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背景中

在高三生物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对于生物概念的教学应该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呈现各种生物学的概念,尤其是一些相互联系的生物学概念,呈现于不同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背景中,实现生物概念的立体化、系统化、综合化。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所描述的一些对象的属性在不同的生命系统当中就会展现出不同的生物学意义,它的发生时期和地位也会有所不同,就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这些概念的多重属性。

三、在生命结构系统中根据有序作用、共变共存,呈现生物学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生命结构系统中,各个生物学概念之间具有明显的时序性,并体现出突出的共变共存的特点。一个生命系统的构成是由各种各样的生命要素来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他们表现出明显的时序性、共变性和共存性的特点,而且各种生物之间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复杂性关系,总是呈现出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而构成生命系统中的各种概念也如同自然生物群落一样具有明显的有序作用,存在着共存共变的特点。比如,染色体和基因存在着时序性,存在着典型的共变共存特点。绿色高等植物光合作用时,暗反应和光反应、细胞呼吸、氧气二氧化碳和矿物质元素的跨膜运输、各种高等植物的叶片的气孔的开闭以及各种蒸腾作用等这些生命活动都表现出明显的有序协调等特点。

动物学的概念篇8

关键词:物理概念;课程标准;初中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物理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信息,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针对物理概念教学的特点,处理好教学中各个学生容易出错的环节,为学生切实营造一个良好的物理概念学习氛围,进而为后面深层次的物理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重视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内容,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每个概念在教材中的地位,力争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处理好重点,把握住难点。这样物理概念教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入概念要生动直观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本质的抽象概括。因此我们在引入物理概念时要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特点和概念本质,采取灵活多样,简单易学的教学方法。我在物理教学中一般采用下述方法:

从学生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例进行引入;从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物理实验现象引入;利用学生熟知的知识进行引入;用类比法引入概念;通过问题讨论引入概念等。

在进行概念引入时要注意掌握一些技巧:一定要选择一些典型、全面,能突出与概念有关的本质特征的事例,以减少非本质特征干扰学生理解概念。引入时所选择的旧知识要与新知识有实质性的联系,否则,容易形成模糊的或者是错误的概念,从而导致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不正确的联系。所引入的问题能引起听课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三、概念的建立要准确、简洁

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讲得简洁、准确,学生能够接受,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话学生不易遗忘。反之,如果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某概念时,教师讲解繁琐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模糊不清,这将会影响学生理解概念,甚至影响后面的记忆和应用,进而影响学习兴趣。概念是用最简洁精准的文字表达,是经过反复实验验证与推敲得来的。例如,在讲解力的作用力的概念表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简短的几个字就可以说明力的本质。可以从语法角度去分析“力是作用”,力是什么作用呢?由“物体对物体的”几个字精确地揭示出力的物质性。有人会说有两个“物体”不就是重复吗?其实这里面的两个物体,是说明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要至少有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四、揭示概念的本质,实现理解上的突破

长期的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加牢固地掌握概念。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明辨是非,摒弃干扰因素,正确理解概念,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打好基础。

如,我在惯性概念授课时是这样做的:讲解时我以外力停止作用后,小车、铅球等物体仍能继续运动的事实为出发点,逐个分析小车、铅球继续运动的原因,经过分析综合得出:运动着的物体在不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仍能保持运动。反驳了“外力是使物体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然后我又继续分析小车沿斜面下滑实验:当小车从斜面上滑下进入铺着毛巾的水平面上时,小车在通过很短的距离后就停下来了;对照这个实验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让小车在同一斜面上滑下,进入表面光滑的玻璃上时,小车通过的距离要比铺着毛巾的水平面上远得多。通过两个实验的对比初步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得越远。进而我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推理的思维方法,设计一个理想实验:从斜面上滑下来的小车进入一个绝对光滑的平面,如果不受任何阻碍,小车将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下去。这样做的目的是突出“物体不受其他物体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概念。最后总结提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防止学生出现“惯性是某些物体所独有”的片面认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仅要求学生了解、熟记概念,而且应以概念为基础,让学生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清概念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五、加强练习,巩固运用概念

在刚开始学习概念时,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模糊而不深刻,常和已学过的相似的旧概念混淆。教师要提供针对概念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来练习,以巩固和加深概念。如,在学过“摩擦力”和“弹力”概念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疑:物体之间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弹力吗?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摩擦力时一定有弹力产生吗?摩擦力一定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然后,再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相联系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弹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发生挤压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弹力”。摩擦力必须是在两物体之间产生弹力后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才会产生。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例如,我们常见的传送带传送货物,人在走路时等。在反复的练习实践中,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巩固记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另外,在概念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概念的阶段性。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序地、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对于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要通过实验验证与加强练习相结合,让学生在多次循环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最终掌握。

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注重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尽量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去接近科学家们在其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并领会物理学家的实际创造过程和得出这些物理概念及规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力求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动物学的概念篇9

如何使基本概念教学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概念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生物直观引入法

基本概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引入概念.引入工作做得好,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在基本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概念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情境,生动灵活地引入概念.

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实例,如一片森林,一片农田、一口池塘等,以图片、投影、录像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告诉他们一片森林、一片农田、一口池塘等都可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找关键词法

每个概念都是由多个词语构成的,在这些词中有的是关键词语,有的则是非关键词语.所以教师在讲授概念的过程中,应对整个概念进行分解,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并加以强调,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核心内容,避免受到无关特征的影响.

例如,在讲“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时,教师应强调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由于能够生产(制造)有机物,因而被称为生产者;动物只能消费有机物,因而被称为消费者;细菌、真菌能够分解有机物,因而被称为分解者.

又如,在讲“反射的概念”时,教师应强调:反射是指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从而理解含羞草、草履虫等生物由于没有神经系统,所以它们对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不能称为反射的道理.

三、比喻法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中,大多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将要讲的概念比喻成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

例如,将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比喻成建造房子的砖块;把受精卵内指导身体发育的遗传信息比喻成盖大楼的施工图;把细胞中的线粒体比喻成发动机;把光合作用比喻成挣钱过程,呼吸作用比喻成花钱过程;把营养物质中糖类的能量比喻成口袋里的现金,脂肪的能量比喻成银行里的存款,蛋白质的能量比喻成房产、珠宝等不动产;等等.通过这样的比喻,可使概念形象化,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导谬法

学生由于受日常生活中某些信息的干扰,加上认知水平的局限,头脑中很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概念.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错误认识推导出更加荒谬的结论,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原有的错误观点,接受正确的概念.

例如,课堂实录(片段):师:什么是两栖动物?生:既能在陆地生活又能下水游泳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师:水牛既能在陆地生活又能在水下游泳.游泳运动员生活在陆地,游泳水平也很高.水牛和游泳运动员难道也是两栖动物?大雁天鹅等不仅在陆地栖息,又能在空中飞行,还能下水游泳,它们岂不是要被称为“三栖动物”了吗?生:笑……师:所以把两栖动物看成就是既能在陆地生活又能下水游泳的动物是错误的.两栖动物应该特指: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也能下水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的脊椎动物.

五、图解法和表解法

图解法和表解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概念间的层次关系和内在联系,将零散的概念整合到一起,也能使深奥、抽象的概念变得浅显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提高学生学习概念的效率.

六、简图法和公式法

教材中的概念一般都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的,有些概念中的语言文字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通过简图或公式的形式将其含义表达出来,不仅生动直观,还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七、比较法

初中生物学中有许多相似或相对的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表格等形式,通过列项比较、分析等帮助学生找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准确把握不同概念的内在含义.

八、习题反馈法

动物学的概念篇10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物理;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85

众所周知,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呢?鉴于此,笔者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撰写此文,仅供参考。

一、高中物理概念的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一个概念的建立,常常需要在观察和分析等一系列事实或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进而判断哪些因素是相关因素,从而抓住共同的本质特征。对于所做出的判断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来检验。在复杂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往往还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推理。因此,可以说,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2.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物理概念除了具有反映物体的物理性质(即定性概念),如机械运动、干涉、衍射等;许多物理概念还能反映物体性质改变的变化量,也就是说,它还具有质的规定性,这些概念被称作定量性物理量,如速度、温度、质量、电流强度、电场强度等。这种能反映物理概念量的规定性的概念,就是所说的物理量。

二、高中物理概念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

鉴于物理概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物理概念教学程序一般分为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与深化三个阶段:

1.概念的引入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营造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何要引入这个概念,引入它的作用是什么,这样才能把教学目的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的,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引入概念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这种引入方法易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从生活经验引入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的现代教育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物理概念都包含大量的具体事例,教师在选择具体事例时,为克服经验中形成的不正确观念的干扰,既要选择与概念有明显本质联系的事例,又要选择与日常经验矛盾突出的事例。

(2)通过实验引入概念

从认识论角度来说,实验能为学生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最优化的学习物理的情境。运用实验展示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及过程产生必要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获得生动、深刻的印象,这对形成和理解物理概念有积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实验创设学习概念的环境,既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研究的对象和现象上来,并注意观察它的变化及其产生条件,以便从中发现它的本质属性。

2.概念的形成

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及物理现象和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这些都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但学生自己很难从对感性材料的感知中直接形成概念,这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进行整理加工,从而区分和辨别出现象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属性,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把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

(1)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必须在概念引入后,按照物理学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其目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发性探究和研究的认知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不只是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新的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以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与启发的作用,教师的讲解是很有必要的,但要注意灵活性、启发性和逻辑性,教师的参与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例如,对“惯性”这一概念的教学,教师在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后,创设出问题情境,可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中教师引导的关键在于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本质属性,而这一本质属性被许多非本质的联系掩盖着,如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等。讨论中要设法摒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非本质联系的干扰,这样,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惯性”概念。

(2)给概念下定义

每个物理概念形成后,都需要用简洁的语言把它确切地表达出来,这就是给概念下定义。对概念下定义要掌握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给概念下定义应该注意三点:一是在条件成熟时提出概念的定义;二是叙述概念的定义必须确切;三是明确概念定义的局限性。物理概念定义法有以下几种:①直接定义法,即根据物理现象直接下定义,如质量概念。②比值定义法,即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一个比值,如密度、电场强度等概念。③乘积定义法,即物理量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乘积,如功、电功率等概念。④差值定义法,即物理量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差,如电势差、速度改变量等概念。⑤极限思维定义法,即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数学o限表达式,如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等。

(3)讨论概念的物理意义和使用范围

学生只有弄清了物理概念定义式的物理意义和使用范围,才能真正掌握概念。例如,对于欧姆定律R=U/i,学生只有认识到,对于同一导体的电阻R,可由相关的U、i两个物理量的比值计算出电阻R的值,但R本身又不随U、i变化,是一个定值。只有这样,才算学生初步形成了导体的电阻这个概念。

3.概念的巩固与深化

学生初步形成某个概念后,要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也只有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概念,才能使概念巩固与深化。

根据人的记忆规律,如果把所学概念纳入一个网络,就不容易遗忘,而且在解决问题时也更容易快速检索出所需的概念。概念图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包括概念、分支和层次、概念间的连接线和连接语等部分。制作一个较完整的概念图,一般有以下步骤:(1)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罗列出尽可能多的概念;(2)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3)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4)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如何实施

1.精心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它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这意味着教学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因此,概念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让物理教师努力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直观感知,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能使学生带有情绪体验的教学,根据相关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环境,并根据相关内容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使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2.积极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众所周知,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一个问题比得出一个问题的结论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就要求V大物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不仅仅是自己准备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提出问题的成功感,努力使积极思考和大胆提问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教师,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迷信书本、权威,要有怀疑心,要敢于持有不同的意见,要敢于“标新立异”。

3.重视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科学探究是这门课程的主线,“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物理新课程理念之一。在概念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是建立概念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的关键处、疑难点,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自主探究活动。新教材中有不少科学探究活动,对这些活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自主探索,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概念教学中的自主探索本意不仅在于正确建立某一具体概念,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