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的优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0:56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篇1

   关键词:教育数字视频;现状;策略;制作原则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数字视频以其直观、形象等特点,在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视频是基于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视频技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视频逐步从大众生活中走入教育领域,教育数字视频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了解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现状,明晰其制作原则,对教育数字视频的合理、有效利用至关重要。

   一、教育数字视频概述

   1.概念的界定

   视频主要指不断变化的电视图像,即动态图像或称活动图像、运动图像。[1]谈及数字视频,也许很多人都会陌生,但说到VCD、DVD、mp4、数码相机、可视电话和网络直播等时,几乎无人不知。数字视频是指依据人的视觉暂留特性,用数字形式(0,1)对视频信号编码、传输和存储,最后在终端上进行视频图像解码,以帧的形式再现视频信号的信息媒介。简而言之,数字视频就是以数字形式(0,1)呈现的视觉信息。教育数字视频即指传递教育信息的数字视频,也称为数字化教育视频。教育数字视频集成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中的一种或多种,表现力极强,可以为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2.教育数字视频的优势

   教育数字视频传承了数字视频的诸多优点,如可以使教育信息变得更加真实、直观、生动,并具备实时、视听结合、信息量大和编辑、存储方便快捷等优点,而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长足发展又为教育数字视频的实时、便捷传播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利用数字视频进行教学,可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给予学习者以引导、启发,促进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潜能,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教育数字视频的另一重要应用领域就是网络教学,在远程教育中,使用教育数字视频进行实时传送教师或专家的讲课,再现逼真的课堂教学,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其效果是枯燥单一的远程演示教学无法比拟的。正是因为教育数字视频有着传统教学资源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成为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和网络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教育机构和学习者对教育数字视频资源的需求正逐渐增大,由教师(而不仅仅依靠数字视频开发公司)依据教学需要,开发、制作适于学习者和教学内容的教育数字视频资源变得非常必要。

   二、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现状

   数字视频已经融于大众的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数字视频作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教育领域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或被充分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设备配置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

   要制作质量良好的教育数字视频,需要一套配置完善的硬件/软件设备,一般包括DVCam和DV数字摄像机、编辑录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视频采集卡、接口卡、多媒体计算机和压缩/解压缩卡等,设备的配置决定了数字视频的质量,而如上所列设备通常是制作VCD、DVD数字视频所需的,若要实现现场直播、录制,实现VoD视频点播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等则需要一个配置完备的数字视频制作平台。

   此外,制作的教育数字视频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供学习者收看的,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数字视频播放和接收环境,如环境良好的多媒体教室。然而,许多学校尚缺少如上所需的各种设备,资金投入不足,教育数字视频制作、播放环境无法保证,则探讨用教育数字视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是空谈。究其原因,是在教学(尤其是多媒体教学)中应用数字视频并未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2.使用种类单调、制作形式单一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育数字视频可以有不同的分类:[2]依据存储教育信息介质的不同,教育数字视频可以分为基于光盘存储的教育数字视频、基于磁盘存储的教育数字视频、基于磁带存储的教育数字视频;依据教学信息呈现途径的不同,教育数字视频可以分为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数字视频、基于广播电视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基于通信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两种分类为一体之两面。在具体的教学中,最常用的教育数字视频是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数字视频。

   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数字视频是指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呈现教学信息的教育数字视频,这类教育数字视频通常存储于CD、VCD、DVD等光盘存储介质上,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教育数字视频,这类教育数字视频的优点是成本低廉,存储信息量大,制作方便,可大量复制,能够脱离计算机平台,但需要专用的媒体驱动(如VCD光驱、DVD光驱)才能播放,且使用寿命有限,不易于保管。

   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育数字视频适用于多媒体教学,而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绝不应仅局限于此。比如,基于广播电视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指采用数字视频制作设备和编播系统播放的教育数字视频,方式有DtV、VoD等),基于此种途径传播的教育数字视频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按学习者的需要点播节目,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交互式信息服务,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实现。在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构建校园数字交互教育电视系统将是数字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方向。又如,基于通信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指从通信业务方面考察的并与具体业务相联系的数字视频),比较常用的格式为流媒体(wmV、Rm、3Gpp)格式,具体应用如数字视频会议系统、数字可视电话、3G终端产品、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等,其优势是打破时空界限,实时交互,可以实现重大活动、学术会议或讲座的现场直播与录制。

   在一般的教学中,忽略了基于广播电视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和基于通信业务的教育数字视频应用。长期的形式单一的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会使学习者产生厌倦,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3.专业门槛高,制作人员缺乏

   教育数字视频的摄、录、编这一完整的制作过程,对制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是一项比较专业的技术工作,而在教育部门,较缺乏专门的制作人员,尤其是大部分教师不具备依据教学需要自制教育数字视频的能力,导致教育数字视频质量不高,无法推广使用。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篇2

关键词:数字媒体;汉字文化教育;动画;创新

一、数字媒体背景下的汉字文化教育现状

1.数字媒体背景下的汉字文化教育的载体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的汉字文化教育与数字媒体有着部分结合,其载体主要有两种:一是电视;二是移动终端(手机或平板)。在比较传统的数字传播工具电视中,其结合方式以电视综艺节目为主,比较优秀的节目有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河南电视台的《汉字英雄》等。电视作为载体的优势是传播面广、覆盖范围大,但是也有明显的弊端就是播放时间、观看地点不灵活。另外受电视模式的影响观众与电视的互动较少且不便。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多款应用程序,如:幼儿教育类《我爱汉字》;游戏类《疯狂猜成语》;工具类《新华字典》。手机上的汉字app一方面可以方便人们学习,另一方面还能使人们更好的利用个人碎片时间。但是打开应用商店,会发现软件质量参差不齐,找到一款优良的、适合自己的app很不容易。

2.数字媒体背景下的汉字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

前面说到的电视和手机两种数字媒体载体,在对汉字文化教育的应用中还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发展方向较为单一。电视中目前的汉字文化教育就是前面提到的综艺节目,通过预报名筛选一部分比较优秀的选手,在电视台设定好的固定模式下,通过主持人的带领,选手们通过比赛分出高中低名次。其中弊端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互动方面,观众大多只能在电视机前看,并不能真正参与到其中,大多以娱乐为主。而且,通过节目学习到的知识也是碎片的、无组织的。手机app的情况较电视节目稍好,发展方向较多。通过调查统计,我发现手机app中与汉语文化教育相关的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幼儿、留学生汉字文化教育类应用;另一类是游戏汉字文化类应用;第三类是中文字典工具类应用。虽然这些汉字文化教育相关的应用与新事物“数字媒体”结合了,有着很多优点,但是仍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分析这三大类应用的问题分别有如下几点:立意低,只是以普及汉字为主,并没有真正将中国汉字文化内涵更深层次的东西表达出来;可玩性低,推广力度小,玩家数量比较少;另外综合前两类应用我们还发现这些应用忽略了除儿童、留学生外更大的汉字应用群体——也就是广大群众;第三类字典类应用缺乏新意,只是将传统纸质的东西数字化。

二、数字媒体背景下汉字文化教育的创新路径

1.多传播平台的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富余,电脑也渐渐向手机一样普及到寻常人家。加上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健全、宽带资费的下降,更大屏幕,互动性更强的电脑逐渐代替了电视。人们也慢慢习惯了在电脑上办公、学习。但是在电脑上人们能用来学习的应用程序和网站却非常少。其中少有的几个网站分别是《六一儿童网》《网络孔子学院》是比较大的汉子网站。相对于互联网上其他方面内容来说,汉字文化教育这方面的网站和应用是非常少的,且有部分网站是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的,民间并没有多少优秀网站。可见,我们对于汉字文化教育需要我们大家重视。除了电脑以外,电视也有改进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制作系列动画,普及中国汉字文化。系统的给大家科普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动画中不要一味的模拟传统,用老旧的教育方式,可以加入新时代的元素,吸引新一代的目光,但要把握好度不能弄的不伦不类。另外,湖南电视台的《汉语桥》节目模式比较好,综合多种娱乐模式,比赛内容也包含汉字、成语、歇后语、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等。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可以参考电视娱乐节目模式比较成熟的湖南台的经验,应对国人做出更多的优秀节目,鼓励、吸引更多的国人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和动画基本能给幼儿、中老年这两大人群很好的普及,青少年和中年人可以用手机、电脑进行汉字文化的学习。合理分析不同应用人群特点,制定特定的方案,这样不同人群才能都方便的学习汉字文化,全民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

2.传播内容的改进

在现有的媒体中有关汉字文化教育的传播内容有很强的固定性,大多固定在汉字幼儿教育,汉字文化对外普及上。传播内容浅显没有深度,相关应用、视频等也是以辅助传统课堂为主,帮助应用者强化练习,真正的学习性不强。在传播内容上我们应该加入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内涵。如汉字相关app中,我们除汉字笔画练习外还可以加入象形汉字的演变、形声字不同部分的含义和组合意思和不同字体简化对比的动画效果,丰富其应用中的字体库,使观众可以学习和练习。3.应对人群的扩展日常生活中我们由于过多的使用电子产品,提笔忘字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普遍情况。可见在汉字教育方面并不是没有意义,同时也反映出了我们对经常使用电子产品的这部分青年、中年的汉字文化教育方面的不重视。但问题是这部分人多已步入社会工作,并没有完整的时间去重新学习。针对这类人群我们要制作出质量高的app,并以游戏的方式鼓励大家在娱乐中学习。但是这种游戏不能太过于简单或无趣,可以参考现在比较流行的两种游戏模式:一种是利用朋友圈发起的“互相挑战”类,如现在比较火爆的“拼步数”“拼闯关数”。大家看到身边人都在玩某些东西也会不自主的想去试一试,同时也要设定学习内容,使人们能在娱乐中学习到知识。另外一种方式可以参考各种“方言等级考试”这种地域性的学习,可以在不同地域设定不同相关汉字文化教学内容或把不同工作领域的专属名词编入游戏。同样是游戏,靠每个人吸引身边的人进行互动、学习。另外,还可以应对这部分社会主体人群制定相应地拔高类学习软件,让人们能学到汉字、汉语的更深层次的魅力。

三、结论

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体的结合给了汉字文化教育更多发展的可能。但是传统的汉字文化教育与数字媒体结合的并不够,还有很多需要进步。只有顺应时展,更好的将两者结合,才能使汉字文化教育发展的更好走得更远。本文我们通过对现有的数字媒体与汉字文化教育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评价不同数字媒体背景下的汉字文化教育优缺点。重点研究其缺点,提出修改建议,尽可能地帮助汉字文化教育能与数字媒体更好的结合。

作者:袁小雨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琳.网媒环境下电视传播对汉字示范推广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以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为例[D].成都理工大学,2014.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

1交叉学科对高校教学模式的挑战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顺应数字信息时代的发展而兴起的一个新兴应用型交叉学科,它借助于高科技的发展成果和全面支持表现出独有的特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特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教学培养目标应该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重点。然而,大部分高校教学上还存在培养理念滞后、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师资力量、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不利于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严格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思路,通过修订原有教学计划,实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以集成创新促进教学水准提高。互联网时代,数字动画、游戏设计、数字刊物、网络广告、影视特效等数字媒体技术得到了支持。

数字媒体的视觉表现手段多样,形式自由,创新力强,想象力可以得到极大发挥,因而以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为主要支撑的数字媒体产业应运而生。我国现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教师资源数量有限,资源紧缺,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这一学科需要逐渐成熟和完善,教师知识和能力需要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师进行培训,以适应当前学科的发展。教师应该掌握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便在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方式。由于交叉学科的特殊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可能存在过度强调数字技术本身,技术训练占学科规划较大部分的问题,教学中没有长远眼界和精准教学定位。这就导致学生仅仅掌握软件等相关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没有掌握自身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不能明确表达自己艺术创作的主题和内容,需求得不到满足。

2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创新教学模式探析

高校通常根据学科划分不同的院系,形成以学院为基本的教学单位。各学院存在各种沟通障碍,学科之间缺乏学术联系与合作。数字媒体专业是一门交叉新学科,当前大部分院校在工学领域开设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或者在艺术学领域开设动画、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这会造成数字媒体艺术学生计算机技能方面的欠缺,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则缺乏艺术修养的熏陶。这势必造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不平衡发展。数字媒体领域的知识应是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教师不但应具有深厚的人文艺术素养,而且应该熟练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操作。我们需要加大学科交叉、校企互补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实行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框架清晰、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师资力量。要以培养中青年新生学科带头人为重点,采取开放、创新、精英、高效的原则,通过各种渠道从外界引进人才,建立师资合理配置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优、精英多、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软件技术与艺术设计复合型教师队伍。定期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到数字媒体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进修学习,或者到企业中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对现有教师分期分批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短期培训,资助教师进行数字媒体方面的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知识更新。可以兼职聘请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来校授课或讲座。这样有利于解决师资力量方面的问题。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应以实验室为基地,产学研结合,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我们按照“以能力培养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教育理念,以数字化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为特色,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层次化和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实践教学改革软件与艺术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加大专业实践课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与探索的活动。它基于学生的理论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活动,体现出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我们在交叉学科实践操作当中,可以采用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先要明确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实践能学到什么基本知识,学生能不能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化,这些知识在解决实际创作中有什么意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性注定其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而目前教育中比较欠缺的就是这种实践课程。对于一般学科来说,实践课或许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比例很小的一部分即可,但是数字媒体艺术这门专业要想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展开大量的实践课程。学生通过实践动手创作,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有可能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与时俱进。运用最先进科技成果,掌握核心技术领域知识构架,有利于课程达到创新效果。部分高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教学,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师生主动联系相关企业,让学生走入企业,了解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教育以及学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特别是现阶段学校基本设施资源完善度不够,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协作。这些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扩展丰富的专业知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学生在企业实践时间较长,企业成为一个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学生也可以在实践中了解企业情况,熟悉工作岗位的条件,两者相辅相成,一定程度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概率。

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及创新思维,通过这些交流和学习,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必将会开创一个新平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将其应用到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有机结合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验基地,充分利用社会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强化基础,重视基础对创造的支撑力,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际课题项目为推手,提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篇4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视;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1-0115-03

互联网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媒体形式,它的出现改变了大众传播原先作为大范围的、单向的传播方式,并已经成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的大众传媒。这一新兴的技术形式也深深地影响到传统电视的发展和变革。虽然,电视目前仍拥有着其独特的不可替代性,如在我国国情背景下,电视还拥有着大量的具有高忠诚度的观众群,虽然互联网视频更加便于收看便于查找,但其内容几乎是对电视播出内容的复制转载。网络虽然具有新闻刊播权,但不具有采访权,网络上常常出现不负责任的小道消息、假新闻,不具备电视已经具备的公信力。但是,传统电视地位受到互联网冲击的现实是不可改变的。变则通,不变则亡,对于传统电视而言,发展电视新业务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电视媒体的转型

传媒业从来都是信息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体,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新浪潮,电视媒体也从技术层面与内容层面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开始迈向新媒体世界。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非线性传播,并且能够实现与观众交互互动活动,具有互联传播特性的传播方式与交互传播的组织机构。对于电视这种老牌的传统媒体而言,究竟进行了怎样的变化才能成为新媒体的一员呢?

电视的新媒体转型首先表现在功能的转型,它必须利用数字技术,使用数字语言。其次,电视必须向非线性传播转变。新媒体的播出流程是非线性、双向互动的,满足用户对媒体灵活和开放性的要求,实现了传播的双向性特质,作为信源的电视台通过观众的反馈来改进传播方式,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从人机关系上讲,电视媒体的各个终端必须向交互型转型。电视媒体必须能使电视台与观众这两个终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新传播模式,使用者透过手中的遥控器、电话和有线网络来进行节目的交互控制,最终观众可以得到自己所希望的资讯甚至以个人意愿来影响或改变正在播出的节目内容。

新媒体能够有效突破传统电视节目固有的“时间围墙”、“空间围墙”,更具革命意义的是较大程度地实现了公众话语权的解放,突破了“身份围墙”使传统电视观众由看客转变为参与者,这对高端的人群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当前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最主要的电视新媒体发展方向有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iptV。数字电视是指从电视节目的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受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的新一代电视;网络电视是以宽带网络为载体,以视音频多媒体为形式,以互动个性化为特性,为所有宽带终端用户提供全方位有偿服务的业务;手机电视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观看电视的业务,可以接收直播频道、点播、下载电视内容片段及影像推送。iptV是将广播节目透过宽带上的网际协议向订户传递数码电视服务。由于需要使用互联网,iptV服务供应商经常会一并提供连接互联网及ip电话等相关服务,也可称为“三重服务”或“三合一服务”。

二、电视新媒体在我国发展的优势及问题

随着电视新媒体的不断成长,它们在展现自身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同时,这些电视新媒体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一)数字电视的优势及问题

数字电视的优势表现在操作十分简单、信号接收反应实时、画面清晰稳定,目前主要开通的业务类型有付费频道、准视频点播以及少量的互动电视节目等。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的优势和特点表现在:首先,由于采用数字编码和数字传输,它的画面清晰度高,声音保真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其次,付费电视具有针对性的付费频道数量成倍增加,使观众拥有更多的收看选择;再次,数字电视使得电视的业务功能极大拓展,受众可以方便地看到近几日各个频道的节目内容预告,并可以进行预约播出,也可以分类查看节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最后,数字电视打破了传统单一依靠广告的盈利模式,形成了广告收入、收视费和其他服务收费的多元盈利点。

数字电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目前广电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广告、收视费和付费电视来支撑,其中广告收入由电视台控制,其它部门由于资金收入的问题而并不热衷于数字付费电视的推广:数字付费电视标准体系制定滞后和没有标准,技术研发上不能形成明确的方向,电视运营商与设备供应商在经营上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人们对付费才能收看的数字电视内容期待值很高,但现阶段我国电视节目制作队伍很难满足用户的要求,付费频道的内容普遍单一缺乏新意,制作粗糙,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

(二)网络电视的优势及问题

网络电视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网络媒体将传统媒体的优势集为一体,形成传播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其次,网络电视把各种来自不同层级和地域、形式各异、指向不一的传播内容凝聚在一个传播平台上,从而打通了原来有线电视传播渠道的层级和地域的限制,拆除了各电视台之间人为的渠道壁垒,让受众平等地接受和自由选择收看节目的频道和时间。

与任何新生技术一样,网络电视有着自己不够成熟和不尽完善的内在缺陷和问题:网络电视的播放会受网速的限制,网络电视的内容几乎是把传统电视的节目进行了简单的“复制”和“粘贴”;由于上网电视收费无法控制,媒体单位无法获得收益,所以网络电视内容极为缺乏,短时间内网络受众需求无法获得满足。

(三)移动电视的优势及问题

手机电视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它之所以如此热门是源于它独特的优势。首先,手机电视携带方便,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看电视、即时获取信息的需求;其次,手机电视的定向性强,它能利用手机和最终用户“绑定”的特点对用户进行较精确的锁定:再次,手机电视的用户能够很容易参与互动,广泛参与及良好互动的特性极大地促进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另外,手机电视业务的发展还为电信、广电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共谋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向三网融合迈出了第一步;最后,手机电视可以让播出过的节目在手机网络中保留一定的时间,使对此节目感兴趣的观众可反复收看,从而提高节目的利用率;最后,手机电视具有很强的实时性,无论用户在哪里,都可以直接利用手机了解到最新的相关报道。

虽然手机电视的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但手机电视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小觑:人们使用手机电视的时间往往是一些零散的时间段,手机电视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时长太短:目前市场上的手机电视节目主要提供传统电视的直播节目、

点播节目和下载节目等,这些内容大多同质化比较严重,很难吸引用户;手机电视的技术标准不统一,资源浪费,市场割据,重复建设的情况严重;技术上尚有缺憾。总之,目前手机电视还受制于各种技术、资费、终端等的局限,它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媒介核心竞争力。

(四)iptV的优势及问题

iptV的出现将传统电视和互联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巧妙的融合了二者的优势,成为了不仅仅是用来收看的电视业务,而且成为了能够面向信息社会,提供多种服务,满足更多需要的综合平台。它的优势除能够提供tV的视频直播外,还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优势为用户提供包括可视电话、VoD视频点播、互动游戏、本地信息查询以及电视网络购物等多种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服务;其次,1ptV增加了从受众方通往视频节目播出机构的返回通道,用户可查看、回放甚至是调整邮件的音量及播放速度等功能,这极大地方便了受众操控的便利性。 iptV几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也使其发展速度减缓,这表现在:首先是技术问题。iptV业务的承载网络带宽低,而改造成本都比较高,即便能有效解决带宽问题,iptV提供的视频节目与有线数字电视网传送的节目仍然有一定差距;主要运营的电信部门缺乏运营内容的经验;其次是管理层面的问题。在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技术、业务融合到来的前后,世界许多国家都进行了监管机构的调整,将广播电视与通信业务的监管职能进行了合并,但在政策制定方而,由于电信企业的强势,多数国家采取了优先扶持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政策待有线电视网具备可与电信网进行一定程度抗衡的实力后,才让电信企业进入电视传播类业务。

三、电视新媒体的发展手段

目前,阻碍电视新媒体发展的因素既有来自技术经验不足等的客观原因,也有来自利益划分不均等的主观因素,所以,我国电视新媒体的良性发展,还必须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一)新媒体电视发展问题的解决办法

在运营方面,需要统一数字电视网络,应该统一规划,以数字电视网络整合为依托,重视强强联合,结成资源利用和投资利益共同体,推动数字电视网络整合尽早完成。在内容方面,电视新媒体的内容建设不能只追求数量,而应注重质量;在管理方面,完善广电网络信息产业的政策、体制与机制,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加快制定和完善针对新媒体电视运营和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我国传统的管理方式是分割式管理,无论是广电、互联网、电信,甚至各地不同有线数字网络都是分割式管理的,这致使在利益面前主管双方互相限制和搏弈,解决管理体制上的约束是发展的前提。在技术方面要充分开发新技术为媒介革新增加助力。例如手机电视业务不管是基于移动通信的3G或未来的4G网络还是基于广电的CmmB网络都尚有缺憾,电信和广电两大主管部门应携手产业链上的运营商、科研机构等站在网络融合的角度,通力合作,形成芯片、关键元器件等完整的产业链。在营销方面,盈利是开展电视新媒体业务的目的之一,各种电视新媒体要不断地创新,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电视新媒体的内容与服务

网络电视的内容与服务:网络电视台是传统电视台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型播出机构,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电视特色与网络特色于一体的多终端、立体化传播平台。它应当具有国内领先的视听节目内容资源和网络技术的支持。网络电视台应针对用户群体的喜好而进行节目设置提供用户希望获得的信息,并且方便用户参与节目。

手机电视的内容与服务:未来的手机能够帮人们实现“移动生活”的目标,通过接入互联网和绑定银行卡的业务提供更多的移动互联服务,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手机电视肯定不会停留在目前的只能单纯的收视收听电视广播节目上,而更应提供用户定制节目、视频点播、移动娱乐、影像推送及综合信息等双向交互业务,从而实现手机电视业务的多样化。

iptV的内容与服务:由于当前iptV和数字电视的业务高度重合,要避免与数字电视的正面冲突,提供差异化、错位互补的业务是iptV应当选择的发展道路。我国的iptV可以运用增值信息服务把“电视观众”变成"iptV使用者”,将自身现有的视频通信、短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集成到iptV的平台上,为用户提供独特的综合服务。

电视剧、栏目剧等是iptV的主要内容。在电视剧的选择上,要考虑什么类型、多大长度的电视剧符合iptV的特点。栏目剧是最近几年非常热的一个东西,因为它既有栏目又有剧的内容。成本很小,效果很好。iptV的栏目剧节目来源是广大网民,来自各方面具有草根文化的东西,没有雕琢全是原创,所以要加强栏目剧的开发利用。

(三)走向融合的电视新媒体

电视新媒体的融合并不是将以上新媒体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集聚这几种新媒体的优势,发现、挖掘、整合媒体内部与各媒体之间的优势资源,通过内容资源、传播渠道和终端、以及受众的融合使得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合作性竞争,促进各方资源整合、产业共融,形成集约化、集团式的管理运营模式,从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经过电信、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融合,未来电视产业的边界将逐渐消失。原有广播电视的数字电视、付费电视、iptV、手机移动电视等业务,只是经营方式的不同,而不是传播模式的区别。融合后的电视新媒体的电视栏目能够将各类元素合并组合在创新的节目中,并在尽可能综合利用各种媒体提供信息元素、丰富自身内容的同时,调动观众多互动参与,使栏目生动有趣,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篇5

随着经济不断转型升级,我国于2011年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研究部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文化强国”战略要求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其重要的先决条件之一是继续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展。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始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语文不但能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欣赏及表达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但是,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主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技术化、市场化的热门课程吸引了大多数优秀大学生,而侧重于人文、审美方面的大学语文课程则遭受冷落。与此同时,由于理工科大学生的语文底子普遍偏低,大学语文通常存在课程资源与学生实际需求严重冲突的问题,导致该课程被日益边缘化。只有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同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才能保证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推动其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分析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科书、工具书、教学挂图、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1]。文物古迹、风俗民情、自然风光以及日常生活信息也能够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但是,许多大学语文课堂主要局限于传统课程资源(教科书、工具书等)的观念,普遍缺乏相应的识别、拓展、开发、利用新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近年来,随着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的不断普及,有学者提出应加强大学语文资源开发和利用,但主要着力点是教材和相关工具书的开发,而忽视了相关辅助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得大量有价值、有意义的课程资源未能被纳入课程资源的范畴[2]。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为文学专业毕业,缺乏严格意义的教育学专业培训,因而未能真正理解课程资源的概念。他们不仅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甚至不具备相关开发意识。多数大学语文教师只是遵循教学大纲要求,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依靠教科书和相关工具书就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情况在理工科院校尤为普遍,而这类高校对大学语文教师的相关培训往往是缺失的,这就进一步弱化了大学语文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能力。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应立足学校实情,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特色,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才能开发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课程教学资源。

二、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大学语文网络资源建设模式

数字媒体技术是融合了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等的交叉学科和技术领域[3]。近年来,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在全球高速成长,不仅成为各国高度重视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作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制订了支持数字媒体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及产业同样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并成为目前市场投资和开发的热点方向。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大学语文课程涉及了我国众多优秀文学作品,综合了丰富、复杂的中华历史和社会文化因素。传统的“教案+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存在信息量少、趣味性差、教学质量不佳等问题,如何借助网络上的海量数字媒体内容将语文专业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为了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展现更为丰富的资讯内容,基于数字媒体技术建设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工作。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能进一步提高授课的直观性。例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涉及到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分析,如能穿插播放相关的插图、音乐、视频,而不只是对着教材泛泛而谈,则教学效果会大为改观,教学知识量也会有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更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将更为高涨。

基于数字媒体技术,能有效突破传统大学语文的单一教学模式,进而以全方位的教学模式来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数字媒体技术在网络教学资源中的应用,能够将枯燥而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而充满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一个活力、生动的学习环境。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大学语文网络资源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三、大学语文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实践

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表现形式,网络课程能将包括多媒体课件在内的各种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进行表达,具有交互、共享、开放、协作和自主等特征。大学语文网络课程除了能够辅助教师课堂教学,还将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后学习、交流和实践的平台,同时有助于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实践。利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较强的电子信息学科优势,我们积极开展大学语文网络课程探索实践,提出了一种高效、实用的网络课程建设方法。该网络课程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完善的技术支撑。该网络课程主要利用了Flex、Fms、adobeCaptivate、maya、3Dmax等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对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设计。

(二)创新的教学设计。将系统科学“新三论”运用到教学设计中,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以章节为线索的线性知识结构,将每个知识点作为连接点,围绕其合理、有效地整合相关知识,有效实现网络课程的非线性、协同性、涨落性和开放性。

(三)多重的交互方式。该网络课程不但实现了人机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重交互,还实现了邮件、在线答疑、视频互动等离线或在线的多方式互动。

(四)多元的有效评价。该网络课程实现了每一章内容的形成性练习和自我评价模块,并提供了综合测试和作业系统,能及时对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在线评价及反馈。

(五)清晰简明的导航功能。该网络课程为使用者提供了整个专题学习网站的使用指南,网站导航清晰明确,提供了自主学习知识导航和附有相关链接的知识脉络图。

(六)方便快捷的辅助学习工具。该网络课程充分考虑学生需求,提供了多项扩展功能,包括:网站检索、网外检索、网络视频交流、电子日历、网络计算器等。

通过该网络课程的建设,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并有效、及时地,更好地支持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工作、通知、介绍学科前沿,同时有效添加各类课程资源,并实现学生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在线提交作业等一系列功能。

四、结束语

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国家“文化强国”长远战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学院以强化网络资源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办学经验,该文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现状,介绍了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大学语文网络资源建设模式,并提出了一种高效实用的大学语文网络课程建设方法,能为相关高校开展大学语文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提供相应的模式借鉴。

参考文献:

[1]张鸿荃.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篇6

流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媒体传输方式,突破了网络带宽限制,实现了动态音视频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存储、传输和管理,使高校现有校园网络环境下教学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和利用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当前主流流媒体系统平台主要有microsoftwindowsmedia系统、Realsystem系统、appleQuicktime系统以及abobeFlashmedia系统。microsoft系统支持的网络协议有Http/mmS/wmS,流媒体格式为aSF/wma/wmV等,其优点主要有通用性好、集成度高、系统资源占用率低等,缺点是支持网络协议较少、平台兼容性较差;Real系统则主要支持自己特有的RtSp协议,主要流媒体格式为特有的Rm/Ra/RmVB等,其优点主要在于扩展性较强、支持多速率传输,缺点是系统价格较贵、后期费用较高、平台通用性较差;apple系统通常以moV/Qt,其优点在于系统相对安全、稳定性好,缺点是用户规模以及数量太小、移植性较差;adobe系统是近几年刚兴起的流媒体系统,只要支持Rtmp网络协议,格式通常为SwF/FLV格式,其优点主要有文件简单,体积小;清晰度高、加载速度快、版权保护有效等,缺点是安全稳定性较差、较易受攻击;系统资源耗费较大。

总体来说,四大主流媒体技术出于保密以及商业竞争的需要,各家技术都具有一定排他性。而开源技术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使视频流媒体系统方案的制订更加先进,更加完善,同时也更加的开放。

二、视频流媒体平台总体架构

VLC系统是近年来由VideoLan项目开发的流媒体系统。作为第三方开源软件,目前的VLC既是一个能够支持大量媒体文件格式和档案格式的跨平台多媒体播放器,同时也可以作为高性能的支持单播/组播、ipv4/ipv6的视频流媒体服务器来使用。[2]其优点是功能强大、简单易用,兼容平台多,对多种流媒体传输协议能够很好兼容。VLC还能够支持各种格式的视频文件、网络串流、加密VCD/DVD、数字摄像机、数字卫星频道以及数字地球电视频道等多种信号源;能够实时捕捉视频并实现在多种编码和码率间的压缩与转换;可以在企业级或高校级局域网里实现低成本的视频点播或直播。通常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视频系统由流媒体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视频编码/存储服务器、网络客户端组成。

三、系统设计思路及过程

1.系统设计思路

本系统以windowServer2008操作系统为开发平台,以SQLServer2008为weB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服务器,采用脚本语言对视频流媒体平台动态网站进行开发,然后通过开源VLC流媒体服务器和开源软件putty的配合使用实现相关教学视频资源的网络形式。本文着重介绍该网络教学视频流媒体资源平台的具体实施方案。

2.视频流媒体服务器及客户端配置

(1)VLC流媒体服务器配置

配合优秀的开源远程登陆工具putty,VLC可以作为高性能的局域网流媒体服务器,实现ipv4/ipv6网络环境下的点播、组播功能,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为VLC增加telnet远程服务功能:②以ip地址为192.168.1.103为例,监控端口号为4212的流媒体服务器为例进行配置,通过putty开源软件服务器进行远程登录控制;③点击打开,在password:后输入默认密码“admin”。如果远程登录成功,putty界面会显示:welcome,master欢迎界面,然后,开始对VLC流媒体服务器进行配置;④利用VLC提供点播服务的命令。其中,new为新建命令,vod*为点播文件标识名,demo.*为点播文件的文件名。通常,该文件应放置在VLCmediaplayer安装路径下;如果文件不在该路径下,可以使用绝对路径。例如:setupvod1inputd:\media\demo.mpg如果要设置多个点播文件,可以重复上述的操作。⑤利用VLC提供组播服务的命令。其中,new为新建命令,group为组播名,demo为要经组播发送的流视频文件。#duplicate{dst=rtp{dst=multicast,mux=ts,port=*}}表示将遵循rtp协议的以ts流进行封装的流视频发送到特定组播ip地址(multicast)的特定端口。通常,组播ip地址多为D类ip地址,即224.0.0.0-239.255.255.255之间的ip地址,端口一般为1234。另外,controlgroup后面还可以加stop,pause,seek+%,分别表示停止,暂停和跳转到百分之几的位置。与提供点播服务一样,通常需要发送的流视频文件应放置在VLCmediaplayer安装路径下;如果文件不在该路径下,可以使用绝对路径。

(2)网络客户端配置

在服务器上建立好新的流媒体输出后,网络客户端用户既可以通过独立的VLC、windowsmediaplayer等通用媒体播放器来接收,并实现播放、控制(开始、暂停、停止、快进)等,也可以通过activeX控件的方式在web页面中嵌入播放器代码,通过通用浏览器进行收看。①独立客户端设置,VLCmediaplayer作为客户端播放器时,设置接收流媒体视频服务。另外,如果学习者需要对教学视频资源进行实时录制,可以在VLC串流输出选项中进行设置。②基于浏览器的weB嵌入式实现。该方式主要是通过activeX控件的方式在web页面中嵌入相应播放器代码实现的,其中播放器源代码是实现视频流媒体接收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夏亚.基于aSF的视频型网络教学设计与实现.计算机与现代化,2009(3).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篇7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新闻;传播;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的享受,体育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运动也已然成为了人们增强体质、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人们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信息,体育新闻传播已经成为现代传媒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内容。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发展来的新媒体,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在今年的巴西里约奥运会中,彰显出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独特优势。什么是新媒体?其是指除去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外,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条件下,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手段,以及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它们在报道时以全方位的形式、多视角的内容传播奥运新闻和民众的反应,最终在里约奥运会上实现最佳传播成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渠道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形态。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移动通讯类:如手机短信、手机电视、手机报纸、手机广播等;互联网类:如虚拟社区、博客、微博、微信、各大网站、电子邮箱、QQ等;新电视技术类:如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它们都是依据数字信息技术,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因此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与时效性、交互性、多媒体化及个性化等主要特点。

1新媒体发展对体育新闻传播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的即时性与时效性,表明了其传播速度快的特征。就现在的网络及数字技术而言,网民通过手机、电脑或者其他移动智能终端能够快速和及时接收信息,改变了传统媒体计划性的传播方式,真正实现了无时间和无地域限制的传播。在重大的体育赛事传播上,新媒体的运用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例如央视影音app、腾讯体育等,这些网络直播平台会以最快的速度,滚动传播赛事情况,广大体育爱好者更是热衷于这种方便快捷的观赛体验。新媒体具有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和交互性的特点。以往的传统媒体处于强势主导地位,单方面决定受众接受什么样的信息,用户很难进行信息好坏反馈,交互性相对来说很差。在新媒体语境下,体育信息的传输是双向或多向的。每个网络用户都具有信息交流的权利和平台,用户不再是单纯被动的。例如当下较热的微博平台,通过微博传播体育新闻,用户不仅可以轻点鼠标轻松获取体育信息,也可以通过关注、转发、编写信息等方式积极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中来,其交互性的强度是前所未有的。新媒体使体育消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性,通过新媒体的手段,接收信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快捷。比如一些门户网站、手机体育app等,只要你想知道,随时随地点开手机,就可以获取你想知道的体育信息。新媒体的便携性为大家提供了方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观看现场比赛实况的需求,使信息的接收和传播方式从静态变成了动态。新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传统媒体任何信息时,信息没有对特定的人群,不具有其针对性和专门化。和传统媒体相比,在面对海量信息资源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专门化的信息,使用手机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和急需的信息,通过搜索引擎和相关网站的方式获取各种信息,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为受众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个性化服务,以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新媒介的演变越来越具有“人性化”趋势。从手机媒体的传播性特征来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需要的体育赛事信息,由被动接收转换为主动选择,实现信息的分众化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不同的受众都能获取自己所需的体育赛事信息。这种人文关怀式的传播,更易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被受众所接受。

2新媒体发展衍生出的问题

重娱乐,轻信息,缺乏新闻信息的该有本质属性——真实性。由于新媒体高度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缺少新闻信息的把关人。有些网站媒体“唯速主义”,为了抢头条,为了提高点击率,制造轰动效应,播报的体育信息过度娱乐化,不偏重体育信息本身,而将重点放在了运动员的隐私及花边新闻等方面。强加娱乐性的装饰手段,使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发生质的变化,严重影响新闻在人们心目中的公信力。信息监管力度的缺失及不足,使得基本上掌握这种信息技术的个体,都可以参与其中,畅所欲言。网络技术的虚拟化和个人化,大大增加了信息监管的难度。并且一些公民缺乏应有的道德观念恶意传播低俗、血腥的内容且屡禁不止,更有网民盲目跟帖,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导致了许多体育新闻偏离了真实性,同时也影响和侵犯了许多体育明星、机构等的隐私权和名誉权。虚假信息泛滥,信息内容过于表面化,缺乏深度和创新。真实性是任何新闻信息都要遵循的原则,任何凭空捏造的新闻消息都不叫新闻,体育信息也不例外。而新媒体自身的特点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为虚假信息提供了可能的存在空隙。新媒体时代是个高度开放的“世界”,是信息者传播、发表个人观点不受任何机制限制的平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平台进行消息,没有约束的自由,使各种虚假消息、过激负面的言语横行,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造成了体育价值观的扭曲。

3结语

在现代科技进步中,新媒体的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型手段,因自身独特的优点和传播特质而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和追捧,它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大众观看体育比赛、获取体育新闻的方式。在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体育新闻信息的同时,对于其消息影响的分析不仅要考虑体育新闻传播方面的原因,也要从传播学基础理论的角度考虑。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使体育新闻传播一次次有了新的改革和质的飞跃。新媒体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可以借鉴传统媒体所特有的优点,实现二者的最佳整合和互补。

参考文献

[1]蔡明亚.手机媒体发展对体育赛事传播的影响[J].体育科研,2010,31(4):16-17.

[2]顾若兵,张卓.北京奥运新媒体的实践及对体育新闻传播的未来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9,30(5):24-26.

[3]贾惠淇.新媒体对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12(3):142-143.

[4]杨剑锋,雷海平.新媒体语境下的体育新闻传播新格局[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1):127-130.

[5]黄元松,何婧.浅析新媒体对我国体育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5(1):142-143.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篇8

【关键词】地方院校;生态学;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4089-03

近年来,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迅猛发展,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运而生。至2012年,己开办和获准申办该专业的高校达108所,其中大部分为地方院校。多数院校怀有一种“跟风”式的办学心理,在追求专业规模与学生数量时忽视了专业教育生态发展规律,不顾自己的办学条件,盲目照搬一些著名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式,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处于一种“既比不上名校生,又无自己的专长与特色”的两难尴尬境地,就业时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地方高校如何根据自身所处的区域生态环境,尊重专业教育生态化发展规律,培养具有特色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从生态学视角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思路

在生态学原理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理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也可视为一个特殊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视角审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可以发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目标标准化

生态系统中,具有竞争关系的群落成员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不能完全同质,这是系统达到均衡的一个必要条件。反观多数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雷同,缺乏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人才规格定位,开设的课程也基本一致,整齐划一的培养目标忽视学生兴趣、特长等自然属性,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鲜明的特征与素质,在就业时出现同质化的冲突性竞争,既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专业的持续发展。

2课程设置片面化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集技术、艺术与创意于一体,其中技术为本,艺术为魂,创意为根,三者有效的结合才构成一个合格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然而多数院校课程设置片面注重计算机技术,轻视艺术类,尤其忽视创意类课程,课程体系很少出现专门训练艺术素质与创意的课程。导致培养的学生多为数字媒体技术的“工具性”人才,艺术素养缺乏,创新性差。生态学中最小因子法则告诉我们“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创意与艺术素养可视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最小因子,它们的缺失导致学生专业技能发展不均衡,发展潜力与上升空间不足。

3培养环境单一化

人才培养的实质就是学生这一生态主体同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发展过程。根据生态学中局部生境效应原理:生物生长环境不宜过窄、过小,否则会导致生物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跌,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会失去生存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环境单一化主要体现在过分注重理论教学环境,而实验、尤其是实训以及区域经济环境往往考虑较少甚至被忽视,这样势必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缺乏,适应能力差,专业学习如闭门造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最终会走向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亦不能例外。地方院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人才流动以及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均与名校有着较大的差距,地方院校应正视差距,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各种有利的教育资源,协调教育过程中各种生态因子,构建良好、和谐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内部与外部生态环境,使人才培养规格、能力素质方面与专业特点相吻合,与各院校自身办学水平与学科优势、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区域经济相适应,实施有效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素质,才能够避免相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同质冲突,在社会生态系统竞争中处于优胜之列。

二结合区域生态环境,制定人才培养规格生态位

生态位是生物在食性、栖息地等资源利用方面的生存位置和功能定位。生物在资源利用方面产生生态分离而形成自己的生态位既能够避免冲突性竞争,又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地方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资源,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规格生态位,避免与其他院校的学生产生冲突性竞争。

我校于2007年在计算机学院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之前学院已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与软件工程三个专业,其中网络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省重点专业,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此外,从区域经济环境来看,湖南影视传媒以及动漫产业较发达,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因此,依托我院计算机学科优势,结合产业环境,我们将我校数字媒体技专业人才规格分为两类:

(1)影视创作型。使用专业软件设计与制作各种数字影视与动漫作品,重点培养数字影视前期采集与后期编辑制作、特效处理的技能型人才。

(2)应用开发型。与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专业结合,在数字影视创作基础上培养网络流媒体系统以及Flash网页游戏设计与开发人才。

种群之间生态位部分重叠说明种群之间适度竞争,是种群生存的理想状态。上述人才培养规格生态位从纵向来看,流媒体系统以影视作品为操作对象,应用开发型人才在影视创作型人才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拓展;从横向来看,Flash网页游戏开发与网络流媒体系统开发都涉及Flash网络编程知识,既有渗透也有交叉。在培养过程中允许学生根据兴趣与优势动态调整适合自己的培养目标,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与自主性,又充分利用了已有的优势资源,形成了与其他院校生态位部分重叠的特色型人才培养规格。

三依据专业特点与人才规格,设置“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通过计算机处理各种媒体对象,强调作品的趣味性、创新性以及人机界面的美观和艺术性,因此除了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外,还应开设创意类与人文艺术类课程,并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与融合性。如图1所示,“三位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并非三类课程的简单堆积,而是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设置,强调课程之间的融合性与系统性,更注重课程与培养目标的适切性。课程体系综合考量技术、艺术和创意三个组成要素,每一要素都开设了单独的课程,要素交叉部分也开设了相应的融合性课程。如创意类与计算机技术类交叉课程开设程序设计方法与技巧,计算机游戏策划与创意等,人文艺术与创意类交叉课程开设数字作品鉴赏,影视剧本创作等……三者的交集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类综合实践课程,通过综合实践将三者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注重学生技术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的统一与融合。

四协调各种生态因子,贯彻生态化人才培养模式

1成立兴趣小组,强化学生专业技能

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确定专业方向,成立了与培养规格相吻合的Flash网络游戏开发、网络流媒体系统开发和影视创作三个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特长与兴趣进行分组,模拟实际工作过程中不同岗位角色,整合各种角色形成工作团队,在教师的带领与指导下进行面向工作实际的项目开发,突出了学生个性与优势,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研究,培养科研素质,强化专业技能,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试验计划项目中取得了一定成果:获批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5项,其中省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3项,使之成为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新平台。

2丰富课外活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与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完成的。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各类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专业知识组织、策划各类校园数字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对创新能力的需求,研究社会实践中的新情况,解决其中的新问题。本专业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制作院系宣传视频以及动画、参与“数字校园”制作,策划组织了学校DV&Flash大赛,成立了南华大学DV协会,学生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拍摄制作的作品在新浪等各大网络媒体直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3组建混合寝室,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的养成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练习以及长时间的学习与积累,且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艺术类课程相对较少,仅靠课程学习难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得另辟蹊径。生物之间存在共生现象,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受此启发,考虑到大学宿舍是学生课余学习的重要场所,我们通过与学工、后勤等部门沟通,将本专业学生和艺术类学生在住宿时安排为混合寝室,共同学习与生活,使本专业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艺术类学生的熏陶,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同时也使艺术类学生接触到先进的计算机开发技术,实现共同进步。

4改革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分为“接触一反思一创作”三个过程,在相关课程中由教师向学生展示大量实际案例或作品,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藉此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感性经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次我们以创作作品为专业课程主要的评价形式,增加作品创意评分权重,实验报告与考核报告中必须详细阐明作品创意,选取优秀作品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提出改进思路,对好的创意酌情加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另外,对获得部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做出成绩的学生,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鼓励学生多出成果。

五校企互动,构建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

学生的培养与发展是其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自我学习、吸收内化的生成过程,良好的生态化环境对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开放、互动的实习实训环境与产业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1建设混合式实习实训环境

实习与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现与社会需求顺利对接的重要场所。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实习与实训环境的建设,在湖南宏梦集团、江西迪卡等知名动漫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与制作过程,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我们还充分利用我院的网络技术和硬件优势,与实习基地合作,开发了流媒体课程点播系统,构建了网络虚拟实训环境,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实训课程直播或者点播,及时获取行业的新动态和趋势,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篇9

【摘要】本文以保罗·莱文森的补救性媒介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下小说、影视与网络新媒介成功进行立体传播的实例,探讨媒介立体传播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补救性媒介立体传播整合传播

人类传播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传播媒介发展史。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开始,为了方便进行信息交流,人类相继发明了口语、文字、电影、广播、电视、网络这些丰富的传播媒介。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口语的发明带给人们口舌的快感,文字的发明带给人们视觉的乐趣,广播的发明带给人们听觉的快感,影视的发明带给人们视听的综合体验。媒介竞争在新媒介的不断产生过程中变得愈演愈烈。那么各种传播媒介之间会不会相互替代,各种传播媒介如何能够做到更好的共赢发展?现以保罗·莱文森的补救性媒介理论为基础,结合小说、影视、网络成功整合进行立体传播的实例,探讨媒介发展可供借鉴的立体传播的发展方式。

一、补救性媒介理论下的媒介相互补救

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出“补救性媒介理论”。他认为,“从这个观点来看问题,整个的媒介演化进程都可以看成是补救性措施。因此,因特网可以看成是补救性媒介的补救性媒介,因为它是对报纸、书籍、电台、电话等等媒介的改进。”①在保罗·莱文森的补救性媒介理论看来,每一种后起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性媒介,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媒介功能的补救和补偿。从而使媒介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贴合人类的传播需要。

具体来看,口语这种媒介是对体语符号的补充与补救。文字是口语的补救性媒介,广播是文字的补救性媒介,影视则是文字、广播的补救性媒介,网络新媒介则是过去诸种媒介的补救性媒介。

文字这种媒介是人们为了克服口语传播过程中,难以跨越时空距离的缺陷而发明的。借助文字,信息得以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相距遥远的人们有了文字这种媒介,也可以做到延时的远距离信息交流。再者,从文字刺激人的感官来看,文字是一种视觉媒介,刺激的是人类的眼睛,但最终调动的是人类的大脑,人类在其中体验到的是视觉以及思维的乐趣,这也是它无可替代的魅力所在。以最典型的小说阅读为例,人类通过想象、联想、幻想的方式,充分参与到文字的世界中去,人为的补全出一个脑中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思维的乐趣。

当然,文字媒介的缺陷也很明显,看的东西是静态的枯燥文字,不能带给人们听觉上的享受。于是综合了动态画面、人声与音乐音响的影视媒介脱颖而出,补救了文字媒介的不足。脑中百般想象也显模糊的世界,真实地呈现在了唯美的影视画面中。视听刺激满足了人类的感官需求,受众陶醉在仿真的影视画面中不能自拔。

然而,影视传播媒介视听刺激上的优越性,并不能掩盖自身单向传播的缺陷。而网络新媒介的产生,将文字、广播、影视传播媒介融合到一个平台之上,并且运用自己的先进技术,为受众提供了参与交流互动沟通的通道,补救了前面诸种媒介的缺陷。

二、基于补救性媒介理论下的媒介整合立体传播

根据保罗·莱文森的媒介理论来理解媒介,媒介发展越来越趋向人性化,越来越完善,但是每一种后起的媒介往往只能补救前面某种媒介的缺憾,却无法完全替代前面某种媒介的优越性。文字难以替代口语的发声,影视难以替代文字带给人们的思维乐趣,网络难以超越影视视听体验的魅力。

基于这种理论,各种媒介相互竞争时,单打独斗,妄图凭借自己的优势来压倒对方的发展方式,损人但并不利己,不是一种好的选择。相反,换一种思维,各种媒介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整合在一起形成立体传播的合力,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小说、影视剧、网络新媒介成功的整合立体传播即是一个实例,从早期《步步惊心》到近期《甄嬛传》再到当下热火的《何以笙箫默》等作品,均是借助小说、影视、网络的整合立体传播,才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最近热火的《何以笙箫默》这部作品,动笔于2003年,首次出版于2005年,其后三次再版,并且出了2次越南版,是一部广受欢迎的网络小说。作为一部网络小说,能够吸引众多的书迷粉丝,正是得益于文字媒介传递出来的信息,不断的引发书迷与粉丝们的想象、联想并参与其中。帅气暖男融化了无数粉丝的心,粉丝带着温暖的笑容或是闪烁的泪花,沉浸在文字制造的甜美而略带曲折的故事中不能自拔。故事情节经过大脑的加工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清晰。同时,文字媒介引发感觉也会让读者生出恨不能亲见的遗憾,为影视剧的视听补救留下了空间。

《何以笙箫默》的电视剧的策划者很聪明地利用了这一点,巧妙地将小说的读者转化为影视剧的观众。聘请小说作者顾漫作为电视剧的编剧,力求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以尽量让读者在电视剧中找到书里的感觉。与此同时,充分挖掘文字所不擅长的形象画面与感性声音,将读者头脑中的模糊的人物、情节补全化为可看可听的现实。同时邀请钟汉良、唐嫣等颜值超高的演员担纲主演,专门制作符合剧情的音乐,将视听刺激效果发挥到最佳。电影也紧随其后,掀起了又一波的观影旋风。

影视剧火了,又掀起了另一股的小说阅读热潮,小说又重新火了。小说与影视剧捆绑成功,合作共赢。

除了小说与影视剧的合作共赢成功之外,网络新媒介也参与其中,将小说、影视剧共同整合到这个网络平台上进行新媒体渠道的传播,形成了纸质小说、影视剧与网络小说,网络剧,网络电影的全方位立体传播,避免了小说与影视剧观众的分流,同时也为粉丝提供了互动反馈渠道。据负责《何以笙箫默》新媒体娱乐营销的新禾娱乐透露,在该剧播出期间,有45个与该剧相关的话题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排行榜。仅#我不愿将就#一个话题,就获取8.6亿的阅读量。②也正是这样的参与互动,让《何以笙箫默》得以进行病毒式扩散传播,更多人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话题上,进一步转移到对小说与影视剧的关注上。

最终,《何以笙萧默》电视剧以卫视收视率破1,爱奇艺11亿的总播放量和全网总播放50亿,3.5亿的单日播放量的传奇数据完美收官。③

结语

在当下这个传播媒介极其丰富的时代里,文字、书籍、报刊、广播、影视、网络各种媒介共存,并且还有更新的传播媒介正在孕育中,传播媒介的种类与数量会越来越丰富。众多传播媒介如何能更好的发展,保罗·莱文森的补救性媒介理论给了我们启示,各种传播媒介相互整合,内容方面互补,渠道方面捆绑,宣传方面配合,整合在一起,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全方位立体传播合力,带给人们更舒适的媒介体验。

参考文献

①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l

②苏珊:《〈何以笙箫默〉承包全网,新媒体娱乐营销初见端倪》,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15-02/09/c_127474306.htm,2015.2.09

③《999感冒灵植入〈何以笙箫默〉的成功案例》,http://01faxing.com/view-11730-1.html,2015-2-16

数字媒体的优缺点篇10

电子杂志版面设计是一种新媒体艺术形式,新的传播媒介。电子杂志版面设计集合了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设计的综合表现手法,将文字、动画、视频、音频、图像、图表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生成了具有实时交互性的新的数字媒体传播物。

一、电子杂志版面的优越性

(1)版面可无限超链接、文本的自动滚屏,信息可无限延展、信息量大且丰富,版面设计更加自由。

(2)新的传播媒介,打破了杂志平面化,开创了三维虚拟的立体杂志空间,形式自由新颖,吸引读者。

(3)无印刷限制,版面更自由。

(4)RGB色彩模式,色彩更鲜亮、明快。

(5)成本低,易于发行、传播。

(6)版面的时效性、交互性。注重读者与杂志的互动。

(7)全方位的视觉享受,更有效的传播信息。融合数字媒体技术在版面上编排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者考虑的问题比单纯的传统杂志版面设计要复杂得多。电子杂志版面设计中,静态的版面构成元素皆可加入动态的动效及声音、音乐效果。这种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互动性电子杂志版面,带给读者全方位的刺激及享受,使得电子杂志版面更加生动,对读者具有强大吸引力。

二、电子杂志版面的局限性

(1)Flash格式的动态信息内容、图片无法转载、编辑。

(2)电子杂志版面设计的风格、类型太杂,规律较为隐蔽。

(3)传统杂志版面设计具有长久的历史,距今三百多年,具有相对稳定的理论研究基础。而电子杂志出现时间较短,正处于技术与艺术特点不断变化的时代,完全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需要长久的时间过程。

(4)读者对电子杂志版面设计的个性化需求相当复杂,因人而异。

(5)电子杂志中多媒体技术的滥用,往往运用图片过于泛滥,动画、音乐常常给读者眼花缭乱的感觉,从而使他们对阅读失去兴趣,产生烦躁感。所以,在版面设计中应该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6)个别电子杂志版面编排设计过于形式化,而缺乏内容,显得空洞。

(7)版面设计过于粗糙,数字媒体技术没有得到合理的运用。

(8)设计技术、软件各自独立,缺乏标准化与统一化。

三、设计前的定位

电子杂志版面设计属于新媒体艺术,这种新媒体艺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体现出具有新质的艺术内涵、思维和存在方式,但这并没有割舍与传统传播领域的联系,而是借助数字技术对传播方式的发展与延伸。电子杂志版面设计是建立在数字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媒介。电子杂志版面设计将以数字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媒体。

技术不是艺术表现力的全部,电子杂志版面设计中艺术表现力的第一要素是创作主体对数字媒体特征和艺术本质的理解与把握。

四、设计的原则规范

电子杂志版面的易读性设计是生存的必要条件,版面的易读性是在特定情境下,读者阅读电子杂志版面信息的功能、效率以及他们对电子杂志版面满意程度的衡量。

以读者角度来看,电子杂志版面的易读性能否完全正确地引导读者完成信息传达任务,作为读者,他们对电子杂志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不会停下来阅读而研究电子杂志版面,也不会花费很多时间去寻找杂志版面的阅读入口,在众多数不清的电子杂志当中,当读者在杂志版面阅读中遇到困难时,最经常采用的做法就是离开。

综上所述,版面易读性决定着电子杂志的命运,简约易读的版面总是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并且能够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

五、内容的合理安排

(1)分析电子杂志版面构成元素的特点,版面设计始终把“易读性”放在首位,研究如何在电子杂志版面编排上做到主次分明。

(2)分析在电子杂志版面设计中实现良好的视觉流程。运用良好的视觉引导线,帮助读者快速接受信息。处理好电子杂志版面编排的各元素的视觉流程。

(3)分析屏幕阅读的舒适度(如:心理因素、阅读习惯等)。

(4)分析电子杂志与传统杂志及网页的版面编排的区别以及电子杂志版面的优势。

(5)分析互动版面的特征、优势。电子杂志互动版面引发版面设计观念的革新。

人类对于各种信息最直接的捕捉是通过“视"和“听"完成的。电子杂志版面的信息传播过程,首先是读者阅读版面进行视听一体化接收信息,进而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形象思维心理过程,通过分析、判断的理性思维过程,从而体会版面信息的深层蕴涵,从中获得审美愉悦。视听结合的表现手法是电子杂志版面的特色与优势,也是电子杂志版面设计中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