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素质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3:38

全面素质培养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实施路径

[作者简介]金卫东(1968-),男,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南通22600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41-02

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对高职人才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呼唤高职教育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可用之才。《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应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实施高职素质教育,既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高职教育呼唤素质教育。

一、当前高职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几十年间,为适应社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教育界的重心放在了规模的扩张,以及由此而来的学生就业问题,因此普遍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缺乏应有的认识,强调了学生技能的“高”,而忽视了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常常被狭义地理解为教学改革,特别是技能训练教学改革。与此同时,相对于旨在学生技能提高的教学改革而言,素质教育更是一个人才培养的难题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课题,同时效果的显现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和积淀。因此,在素质教育问题上,不少学校和高职教育工作者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二是对推进素质教育存在着畏难情绪;三是缺少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基础。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素质教育或文化教育或技能教育,难以承担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2.理论研究不系统。高校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有三十余年历史,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很短,对于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尚不深入,高职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更属起步阶段。加之高职教育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期间蓬勃发展起来的,高职素质教育尚未引起高职教育界足够的重视,理论界对于高职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特点、实施、评价等方面缺少系统研究,对于各高职院校实操层面的指导更是少之又少。

3.实施推进不协调。不少高职院校已认识到生存的压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人才培养的不同层面在院校范围内尝试素质教育。从目前情况看,素质教育的推进存在很多困难。一是全员素质教育的理念尚未建立,教职员工的素质教育意识比较淡漠,“重教书、淡育人”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方案的系统性、科学性、可控性不够,“条块分割”等现象比较严重;三是缺少素质教育的各方协调机制,教育、教学等存在着“两张皮”现象。

4.教育评价不科学。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参与与配合。从目前情况看,学校承担了社会人培养的无限责任,社会全员的培养局面远没有形成。从学校看,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评价缺乏科学性、全面性,缺少耐心;从学校内部看,学校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特别是在对待素质教育的问题上,缺少足够的耐心和韧劲,随波逐流现象比较严重,因此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等远没有做实,导致对人才培养规格、素质要求、教育教学质量等问题把握不准,加之缺乏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因此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没有完全建立,也就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高职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

1.理论实践相结合,加强高职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无论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研究机构,还是高职院校,以及广大的高职教育工作者,都要高度重视对高职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坚持边研究边实践,理论、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高职素质教育目标、途径、方法、条件、评价等系列成果,指导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而言,要重在实践中研究,通过一点一线的改革试点,逐步实现面上的推广。

2.树立全人培养理念,提高对高职素质教育的认识。作为高职院校来说,要从高职素质教育是提升高职教学质量、提高实用型人才素质、支撑民族进步发展的高度加以再认识,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现状,不单单停留在研究公共课、专业课的改革问题,或是将公共课教学体系理解为素质教育,职业技术课体系理解为技能训练,从而忽略职业技术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着眼于全人培养,着力研究基于素质教育的培养体系构建问题,转变目前的“封闭式学校教育”为“开放教育”,转变目前的“从学校到工作的终结性学习”为“学校到生涯的终身性学习”,转变目前的“重视学生技能培养”为“人的全面素质提高”,转变目前的“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为“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

3.分析高职教育特点,强化学生素质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高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但高职教育有其特殊性和自身发展规律,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显现和培养要求上有其特殊性,在构建学生素质培养体系时必须高度重视和专门分析。比如,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强调职业教育,也称“平民教育”或“饭碗教育”,因此高职素质教育更强调通过职业认同教育、职业专门技能培养、职业操守训练以及企业文化熏陶等教育,通过理论、实践,内化形成学生扎根企业一线、敬业爱岗、精益求精、务实创新的职业素养,与其他英才培养要有明显区别。同时,高等教育倡导百花齐放,因此各个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行业、地区、学院特色,创新素质教育,形成各自学校的风格和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文化。

4.多方联动,构建“一线三结合”素质教育体系。高职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校内、校外等多个层面,因此我们倡导构建“一线三结合”素质教育体系。“一线”即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各环节,贯彻落实素质培养要求,比如说课堂教学、专业教学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技能教育,同时还包含学生终生学习理念的培育、学生遵章守纪的教育、自主学习方法的训练以及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的养成等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再依靠传统的教案,而要根据学生特点、素质教育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三结合”即校内、校外教育的结合,学校内教育、教学的结合以及文化课、专业课的结合,关乎教育的开放性、课程体系的构架以及课程设置等三个层面的问题。同时围绕素质教育,着力健全“全员参与、多方联动”的素质教育工作机制,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5.加强调研,建立高职素质教育评价反馈机制。素质教育包括标准制定、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因此高职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建立“即时反馈、及时调整”的评价反馈体系。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素质教育标准制定,通过行业、企业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确定培育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该项工作是一项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方案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二是教育教学实施标准和过程评价,涉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与评价,通过标准的建立和评价的改进,推进素质教育机制体制建设,形成客观、准确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三是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反馈机制的建立,涉及对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等全面的修正,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9).

全面素质培养篇2

一、美术教学中良好品德的培养

在美术教学中,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教育是结合进行的,美术通过它自身的学科优势把枯燥的说教变为灵活的、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的教育。在户外写生时通过描绘祖国美好河山,故乡的一草一木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良好品质,在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时通过作品的美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中学生进行优良品德教育是一种看的见摸得着的直接行为,空洞无物的说教往往是苍白无力毫无效果,有时甚至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而美术教育通过学科优势使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树立起良好的品德。

二、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杰出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学习,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情操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在室内绘画教学中选择造型优美,色彩协调明快而富有意义的实物为教材,使学生对形体美,造型美有一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鉴赏能力及对事物善恶的辨别能力。

在户外写生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欣赏课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让他们了解、接触艺术大师,学习、感受大师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用智慧的双眸去看大师,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受美,逐步使他们具有区别美与丑,高尚与庸俗,健康与颓废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懂得热爱美的事物摒弃丑的事物。

三、美术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一个国家公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挖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因为美术课程是被公认的对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努力传播美术文化还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每节课的切入点,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丰富多样,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自由的发挥个性,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在作业训练中改变过去常见的临摹方法,临摹作为基础训练虽对学生的造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但长期以往的临摹,会造成学生的创造力衰退,缺乏创新精神,依赖别人已有的东西,造成学生绘画的公式化。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个性基础上大胆的表现,鼓励学生对艺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如《画春天》这是一节绘画创作课内容,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为了使学生的画儿更有创新性,我让他们看了许多同龄孩子绘画的春天创作画,并启发他们可以把春天当成你的好朋友,也可以从春天的色彩和生机着手来画,这样一来,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头脑中可以拿来创作的题材多了,学生绘画起来容易,自信心得到满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节课下来,有拟人的《春姑娘来了》,有抽象的《春舞》,有色彩张扬的《绿色的春》……真是应有尽有。

每位学生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不管是自然界中存在还是不存在的都能出现在他们缤纷的画面中。他们正是以画笔传达了他们对世界的所知,所感,所想。不管他们是多么离奇,多么荒谬,我们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用条条框框的理论把它约束,制约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精神。

四、美术教学对综合性学习的培养

素质教育提倡学科间的整合和相互融合,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和其它学科融合不仅使学生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使学生对美术的理解更加形象直观。

1、美术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音乐与美术同属艺术范畴,他们之间有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音乐中的乐符,需要高低起伏,快慢相间的组合才会成为有旋律节奏的音乐,美术也是一样,不同的个体,通过变化,创造组合在一起,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音乐是有声艺术,美术是无声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穿插音乐,使美术课“声中有画,画中有声”,弥补了美术课静谧有余而活泼不足的缺憾。美术音乐两者和协统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审美气氛,又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愉悦,情操的陶冶。

2、美术教学中需要文学的渗入

文学是文章来打动人的,美术是用线条和色彩打动人的,虽然两者表现手法不同,但其功能和作用却是一样的――感染人,陶冶人,净化人的心灵。

文学中的诗歌与美术的渊源最深,关系最密切。中国的国粹“国画”一直以来沿袭着诗画相配的原则,用文字和画面两种形式完整地表达画者的心声。文字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给学生广阔的创作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文字内容设计一个画面或为某个画面配上相应的文字,这样两者结合既可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力,也可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把历史融进美术教学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概只有数千年,而美术却将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推至数万年,数万年前的原始人类通过自己的美术作品与我们进行“对话”。如果没有美术,我们的历史该是多么的单薄。

全面素质培养篇3

一、导致学生数学成绩低下的非智力因素分析

1、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初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不注重理解,偏重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定理,甚至有时题目条件稍一变化,便无能为力。对于相关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纳。数学知识掌握显得松散零乱、理解不深。在学习上,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寻求最优解答,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拓展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2、意志薄弱,持久性差。有些学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题目,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和信心。他们还常经不起诱惑,贪玩厌学,不能自制。

3、索然无味,自暴自弃。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有些学生在未接触到数学知识之前,就对它产生了畏惧心理。一旦接触到这些知识,稍有困难,便自暴自弃,认为数学不好学,进而放弃学习的信心。也有些人认为数学抽象、枯燥,便情趣寡淡,更无从学好之谈。

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对策

鉴于上述,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应对:

1、以典型事例引导,培养良好的学习意志。

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智能的发展是有强化和推动作用的。教学中,有目的地用榜样言行生动范例教育学生,培养他们顽强的学习意志。如讲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的事迹,指出他们之所以能登上数学高峰,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同时不断给学生提供克服困难的机会,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初中生思想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上课容易分心,在课堂上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顿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身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部分学生依赖性强,不爱动脑筋,抄作业,教育他们认识到做作业是自己学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独立完成作业虽是艰苦的事,但对学习有利。让他们明白要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在认真复习的基础上,“强迫”自己去独立完成作业,从而养成良好的自控力。

2、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进而不断提高学习效果。结合教材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会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注意编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讲一讲古希腊数学家刁番都的故事。讲“矩形”时,自制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通过演示观察,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争议、探索:在四边边长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在变动中成为一个怎样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发生了变化?(角),什么没有变化?(边)。矩形的定义是什么?它是什么四边形的特殊的一种?除具有什么图形性质外,还具有怎样的特殊性质?一连串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而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阻碍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因此,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重视加强数学学法指导,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1)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手、动脑、自己阅读课文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课前要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细读理解大致内容,在课本上把关键句、重点词、概念、公式、定理划出来,使他们养成边读边划边批边算的习惯。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听课方面要求学生做到:专心听老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听例题解法及思路分析等。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做好堂上练习,认真听老师讲评及课后小结,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活动。

(3)总结归纳复习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复习时,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每个知识点、每章节的内容加以综合归纳,注意知识的新旧联系、知识的前后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写出简明小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

有选择性地解一些各种类型和档次的习题,使学生掌握各类题的解题规律和方法,巩固所学内容。

(4)培养学生“准和快”的计算能力。

全面素质培养篇4

关键词:教师导行;培养学生;全面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46-02

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传统教育方式,还是现代教育方式,都离不开教师这个向导。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领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位置。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由此可见,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导行作用,对于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学习导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

孙中山先生曾指出:“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盖学生之学识,恒视教师以为进退,故教师之责任重大。”意即,只有教师的学识深厚而广博,才能给学生学习上以指导,尤其是教师的学风,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学风的养成。那么,一个教师怎样才能达到学习导行的基本要求,发挥学习导行作用呢?

第一,要勤于学习,在学习精神上导行。“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指的是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学无止境。作为教师更应谨记,要当先生,先当学生之古训,坚持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不断充实自己。教师的工作任务重,时间精力有限,往往会影响到个人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种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书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需要。教师具备了这种精神,必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

第二,要善于学习,在学习方法上导行。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不仅自己要善于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博览群书,吸取国内外古今知识之精华;拜民众为师,不耻下问,吸取民众文化之营养;读、写、记、议、练相结合,活学活用,提高学习效果;在学习中不断研究、探索,获取新的知识等。这样的学习既可以获得大量书本知识,又可以获得书本以外的社会知识,还可以不断探索新知识。学生在学习中一旦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必将更加宽广,并极大地提高学习成效。

第三,要创新学习,在创新思维上导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知识更新速率愈来愈快,现代科技、经济、文化知识日新月异。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以促进观念更新,思维更新,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要求。一是要注重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二是要创新学习形式和方法,优化获取知识的途径,三是要善于取舍,吸收知识精华。教师的创新学习,就会使学生感到面对信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掌握和运用新的学习方法和手段获取知识,促进自身发展,适应社会发展。

第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在理想信念上导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品德,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自学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做到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鲜明,政治敏感性强,坚持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具备了育人的基本政治理论素养,才能正确地教育和引到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政治热情,自觉地把社会需要与实现个人价值统一起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二、行为导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古人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行为举止,则是学生模仿的偶像。一些教育现象表明,什么样的教师或班主任带出什么样的学生,甚至包括气质、性格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由此可见,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导行作用。所以,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行为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导行。

第一,教学态度要严谨。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备课、授课还是实践技能操作,都要力求科学、严谨、规范有序,体现出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

第二,工作作风要过硬。做事要有计划,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每一项工作都必须按要求认真完成,今日事,今日毕,体现出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第三,要有全局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善于处理个人利益、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局部利益、整体利益及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识大体,顾大局,发挥群体优势。

第四,行为习惯要文明。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要求学生不能做的,带头不做。比如卫生习惯,穿着要整洁,不乱扔乱丢垃圾,不抽烟、酗酒,不破坏公物,不攀折花技,不随地吐痰等。讲社会公德,文明守纪;讲职业道德,恪尽职守;讲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用良好的文明行为为学生做表率。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教师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自然而然地养成一些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这就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坚实品德行为基础。

三、言语导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又是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人从呀呀学语开始,在父母言语表达的导引作用下,学习到了基本的言语表达内容和方式,再经过学校教师的言语表达导行作用而不断地强化,使之逐渐学会了用言语方式进行人际间的交流。所以,教师的言语表达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言语表达无论是课堂教学,公开演讲,乃至个别交谈,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导行作用。第一,语言表达要具有思想性,即语言表达要符合时代要求,要有启发教育意义,要有激励上进的作用。第二,语言表达要有艺术性,即语言表达要幽默,有情趣,有美的感染力,富有哲理性,对听者有吸引力。第三,语言表达要有可信性,即语言表达内容要真实,符合客观实际,准确明了,给听者以真诚可信感。第四,语言表达要讲求文明,即语言表达内容要健康,方式要恰当,坚持以理服人,要使用普通话交流,力求语言文字表达的规范性。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学习和达到了这些基本要求,就可以充分发挥语言交流工具的作用,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避免因语言表达失意或失误而产生矛盾与冲突,错误与挫折。

四、实践导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社会实践是人们认知的基础(源泉),教师要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学习技能、生活实践技能,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学习知识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教师的实践导行,着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好示范。如教学中的技能训练、实验等,要坚持边做边讲解,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这样,当学生自己做的时候,就能比较好地掌握其操作要领,得心应手。第二,引导学生思考、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教学内容诸学科,社会生活诸方面,自然界诸因素,让学生极积思考研究,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归纳、总结、拓宽学习思维。第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学习和丰富社会实践知识。教师不仅个人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做到常教常新,还要经常带领和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民众之中进行调查研究,从中获取校园内书本中不可能获得的真知灼见。第四,教师要用教育教学研究新成果导行。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要善研究,出成果。教师的研究创新成果,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创新、拼搏进取热情,启迪学生思维,使他们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实践,进而阔步走向未来。

古人曰:“师者,范也。”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导行作用,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提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加强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教师[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张仪珍.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J].中国教育科研论坛,2011,(15).

[3]王安芝.教师言行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前沿(理论版),2011,(4).

全面素质培养篇5

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同时,也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新课改中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是我们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

⒈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⒉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⒋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新课改中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⒈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新课改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⒊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在新课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⒋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⒈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⒉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⒈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新课改中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⒉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五、劳动素质的培养

全面素质培养篇6

关键词:器乐演奏音乐形象

任何一首乐曲要想真正吸引人、动人,有一定的感染力,除了作曲家本身作品的成功创作之外,演奏者对音乐形象的完美塑造也是关键所在。显然这是音乐教师、专业音乐学习者,甚至稍懂音乐者都十分清楚明白的道理。可现实是,在实际演奏中不太注重或根本不注意音乐形象的塑造的现象却大量存在。

器乐演奏中要不要技能技巧?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如果没有技能技巧,音乐就失去最基本的表现途径,音乐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可是只有高超的技能技巧,演奏的音乐平淡呆板,没有激情,缺乏想象与活力,不能真正吸引观众,那也是没有意义的。那么,片面追求技能技巧这种现象究竞如何产生呢?

一直以来,在我国不管是哪个层面的音乐教育,都是照搬运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模式。普遍追求技术的高、难、深,学校在评定教师的教学水平时,也是以该教师所带学生是否在比赛中获得奖项来评定,所以,从教师到学生,都一味地寻求乐曲的难度系数,互相之间还不时加以攀比,谁的乐曲时间有多长,达到了何种难度程度等等,使得一些学生演奏出来的乐曲呆板、乏味,既不能感动自己,更无法感动他人。当然一首乐曲的完美表现离不开一定程度的技能技巧,但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技能技巧,而忽视其它方面的学习,那无能如何也是不可能演奏出悦耳动人的音乐,哪怕你的技术有多高深,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艺术“匠人”。如果从音乐教学现状自身出发,做深入地剖析,我们不难发现,片面强调技能技巧,从本质上来讲,是仅仅把音乐当作一种技术来传授,而没有把它当作一种文化来理解,最终的结果是器乐教学缺少文化内涵,教出来的学生成了技术的“奴隶”。怎样才能塑造好音乐形象呢?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

一、加强文化学习

世界上学习音乐的人是数不胜数,而真正能成为大师的又有几个?众所周知,真正能称得上大师的往往是一些长者,年少的演奏者生理条件有优势,技巧自不用说,但总觉着所表现的音乐少了什么。他们的技巧并不比大师们差,可为什么不能与大师们相提并论?这是因为大师们不光只拥有技能技巧与音乐专业知识,他们还拥有深厚的文化。

音乐形象的塑造,不能局限于音乐本专业的学习,这一直是我们音乐教学所欠缺的地方,我国现在有一支学习音乐的大军,可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只是注重孩子的专业学习,都比较忽视他们对文化的学习。大家熟知的傅聪,一个令世界华人骄傲的钢琴家,他父亲在《傅聪的成长》一文中分析文化素养对傅聪的影响:傅聪到14岁为止,花在文史和别的学科上的时间,比花在琴上的还多。英文、代数、几何、语文等等,以富有伦理观念与哲理气息、兼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实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学的散文为辅。用意是把语文知识、道德观念和文化熏陶结合在一起。这为他以后演奏灵感提供了丰富源泉。傅聪对音乐作品的独特理解和特别的风格表现,大部分得益于他从小受到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是他成功的关键所在。可见,音乐学习者从启蒙阶段就应该注重文化的熏陶,教师、家长、学生自身应该牢牢树立这一观念,真正等到技术成熟时,不说成名成家,我想这样的音乐人一定是非常出色的。

二、加强音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我们在学习基本技巧的过程中对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如: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的学习也需要重视,当演奏一首作品时,要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以取得对作品的更深刻的理解,如对作品的结构、调式、旋律和声部的进行、乐句、乐段的内在联系,旋律发展的倾向等等,进行具体、细致的分析,了解各部分及各个细节的内在涵义。分析作品的高潮点的到来,还有节拍、速度、力度等等,它们也是给予作品活力的关键,强弱的对比、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处理都是塑造音乐形象,烘托作品气氛等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然每首作品都有各自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作品有不同的风格,因此演奏者对音乐史进行学习也有必要,从资料中了解和掌握作家的创作风格,作家的创作意图,如贝多芬的英雄性、时代性,舒曼的抒情与浪漫等等。只有这样对音乐作品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有比较好的把握,才能有比较成功的演奏。

三、注重想象力的培养

在演奏时,充分运用自己的听觉,发挥丰富的想象。想象力是任何艺术表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音乐和创造音乐的重要手段。如果离开想象,音乐形象本身也难以成立。这一道理,演奏者都懂,可是令人失望的是,绝大多数人恰恰很少运用想象来带动自己的练习、演奏,而只是把注意力过多放在乐谱、键盘和手指技巧动作等方面,有的甚至严重到了如果不看谱,不看键盘,就无法弹奏的地步。在实际演奏中,把自己的练习、演奏随时都能与想象联系起来,这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往往需要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演奏时,充分运用想象,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向自己设问: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音乐怎样?如乐曲《百鸟朝凤》第二大段是各种禽鸟的声音模拟声,演奏这段乐曲时,各种模拟的鸟鸣声和欢快的伴奏音乐此起彼伏,一下就把你的思绪带入美丽森林,仿佛看到群鸟飞舞,百鸟朝凤的热闹场面,听到布谷鸟、小燕子、山雀、画眉、百灵鸟等禽鸟歌唱。演奏时努力描绘自己所想象的音乐形象。经常这样练习,哪怕是在学习练习曲时,也有意识地这样要求自己,形成一定的音乐思维能力,你演奏声音的色彩和质量将会大大提高。通过这样不断反复练习,在演奏时才能激起热情,进入角色,把作品的形象淋漓尽致表现出来。

四、注意演奏时心理素质的培养

音乐形象的塑造,应做到台上台下一样,在演奏中,有的人台上台下简直就判若两人。本来在台下练习还很不错,可一上台就无法进行很好的演奏,对意外问题不知所措,特别对曲目中某处技巧较高,难度较大的乐句,存在着恐惧心理,心理老想着:我可千万不要演砸了等这类问题。越这样想,演奏时手反而越不听使唤,脑子一片空白,有的甚至连乐曲起码的完整性也难做到了,更不用说音乐形象的表现了。在平常,不要用一种松驰、懒散心态进行练习,每次都应以一种非常认真,积极状态来进行。虚拟你仿佛就是在为许多观众表演的情景,每次练习都能这样,台上台下差别也就很难存在了,再则要增强自己的表演欲望,寻找各种机会参加各种演出实践,以此提高表演经验,演出越多,经验越丰富,就能学会排除与演奏状态不相符的不利因素和心理负担,建立演奏信心,使自己演奏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下,以保证演奏的圆满成功。

五、注意平常的欣赏积累

音乐形象的塑造,不应关门独闭,孤芳自赏,音乐形象的完美塑造必须多欣赏,形成欣赏习惯,欣赏同行们的演奏,特别是优秀演奏家的演奏,还应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只有经常欣赏,才能吸取其精华,吸收营养,扩大自己的音乐视野,丰富自己,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在现实中,大多数学生,除了自己的演奏曲目外,别的乐曲几乎一无所知,平时也不太注重这方面的学习,教师也很少从这方面要求学生,学生也就更不会把这方面的学习作为一个内容。如平时注意搜集音响资料,每演奏一首乐曲,都设法去听听别人的演奏,会与自己的演奏进行对比,每一个人音乐感受不相同,演奏风格也就不相同,别人总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大量的去听,一直坚持下去,轮到自己演译作品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全面素质培养篇7

 

关键词:高师院校 文化课程 素质教育 作用 

一、关于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概念是来自生理学,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条件的作用。[1]现在通常所说的素质,是社会学、教育学中的概念,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这些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 

素质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它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型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二、博学型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自1992年实施以来,在理论上仍然存在概念模糊,比如最为关键的概念: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一般都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对立的。其实他们并不是相对立,而是一种包容,即应试教育包含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应试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多人认为不搞应试教育,就简单理解为要取消考试,这肯定是没有弄懂素质教育的本质。 

由于在概念上模糊不清,导致在实践上出现“轰轰烈烈地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学校要减轻学生负担,取消一些考试,但我们的家长却请家教,比以前更加重学生的负担。再看看在“素质教育”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退步,特别在各种学习、生活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尤为明显。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固然有着太多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广大一线教师大部分不是很理解素质教育,总是带有抵触情绪。所以在操作层面就很难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其效果更是可想而知。有一部分一线教师尽管理解素质教育,但无法实施素质教育。换句话说,没有能力来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那么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要不要是全面发展的呢?这就值得教育研究者深思。 

如果把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进行全面的教育,还是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是这样,其实是一种机械的全面发展。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还要我们的一线教师全面发展,能够融会贯通。这里说的教师全面发展,并不是各领域都是精通,而是一专多才,是一种博学型人才。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当前我们教师呈现专业性特点,而不是博学型特点。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实践层面来说,远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博学型教师可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出路。 

 

三、博学型教师的培养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要全面真正推进素质教育,还得从高师院校培养教师抓起。目前高师院校培养教师还是以专业性为主要特征,

复合型、博学型不明显。笔者所在的高师院校就没有体现复合型、博学型特点,尽管学校也要求开设素质拓展选修课,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效果不明显。原因可能有管理层面,可能更主要的是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方面。 

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在培养教师专业性方面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应继续保持并完善,但在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方面应加强并突破。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师素质拓展课寻找一个突破口,即开设文化课程来强化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 

1.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可能有上百种。但大体归纳起来,文化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一点说,文化它涵盖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一整套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等等。[2]

 有更抽象的理解,文化就是一个把人变成人,化成人的动态过程。文化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显著特征。文化包含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精神层面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物质层面变化最快、传播最容易;制度层面最具权威性,能左右普通人的命运;精神层面变化最慢,也是最痛苦的。文化包含传统,对于传统,我们不能割裂,而要慢慢转化,转化为适合时展的需求。 

2.文化课程的涵义。根据文化的理解,文化课程就是要把文化的精华,不论是古代遗留下的优良传统,还是现当代形成的各种观念、制度、物质文化;不论是主流文化,还是次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以教材、文本的形式确定下来,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这种课程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思想文化,主要是历史上名人、伟人的思想和思维,通过典籍来体现。 

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是历史形成的主要传统和道德规范。 

三是物质文化,主要是文化载体来体现,主要是建筑、园林、绘画、雕刻、陶瓷等文化形态。 

这三个层次综合起来可以说是微型百科式,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较大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博学型、复合型无疑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及管理。当前我国课程结构和管理分为三个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三级管理模式。现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其中一条就是缩小国家课程的比例,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建设范畴,主要以地方和学校为主。 

文化课程由于其内容博众型,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上难度较大,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工程。但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方面已有成功的范例,即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为理念来开展文化课程的建设。比如,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主持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和“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两个研究项目就可以借鉴。[3]高师院校文化课程同样可以以滕星教授的方式或模式来建设。一方面通过文献法,根据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原则把对学生最能产生影响共鸣的高师院校所在地方文化精华梳理出来。另一方面通过调查法,深入地方一线,收集、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精髓。比如民族风情、民族心理特征、民族生活习性、民族遗产等。在收集、了解的基础上按文化课程三层次分类整理成文本教材。 

就文化课程的管理而言,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应把它作为公共必修课,而且要求达到优良以上。学校要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吸收文化经典,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有条件的体验、思考文化给我们的影响。 

总体而言,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一个较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上只是非常简单的论述,具体操作恐怕要把它当作规划项目来做。至于文化课程对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还有待于实施后来检验,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要等博学型、复合型教师出现后来验证。相信有好的效果。可以在一所高师院校搞搞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可以全面推广,以后就形成一个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爱青.素质教育何去何从[j].山东教育,2008,(14). 

[2]庞朴.文化的界说—庞朴研究员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n].解放日报,2009-8-2. 

[3]滕星.“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全面素质培养篇8

关键词网警职业素养网络安全与执法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5.021

abstractnetworksecurityandadministrationmajorneedtoorientthetalentstrainingmodetowardstherequirementsofinternetpolicecareer,cultivatestudentsadaptingtofourdevelopmenttrends,i.e.complementaryabilityoftechnologyandadministration,fusionsituationofvirtualandrealsociety,technologyadvancescharacterizedbyinnovation-driven,andnarrowingthegapbetweentheoryandpractice.thetalentstrainingmodebuildsthekeyblocksinenhancingtheconnotationofthemajor,promotingtheprofessionaldevelopment.innovativetalentscultivationcanlinkpersonneltrainingwithfuturecareerachievementbycombiningteachingandresearchteams,encouragingstudentstoparticipateinproject,improvinginnovationenvironmentintrainingbase.practicesinHubeiUniversityofpolicedemonstratethatadvantagesofthetalentstrainingmode,andworthexploringandstudying.

KeywordsinternetpoliceCareerQuality;networkSecurityandadministrationmajor;innovativepersonneltraining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网络空间安全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作为公安技术类的新设专业(代码083108tK),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是要造就一大批能在执法机关从事与预防和打击网络空间犯罪、维护信息化社会治安相关的执法人员,以适应现实社会和谐发展和网络技术进步的需要。本文根据公安院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的特点,结合对湖北省公安机关网警队伍建设和发展的调研,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观点。并探讨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与对策。

1网警职业素质需求与人才培养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湖北省互联网安全保卫现状,加强以网警职业素质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性和针对性,为网警后备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课题组对湖北省部分地市县的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进行了调研。调研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采用座谈、访谈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调研发现,近年来湖北网警队伍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办理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有力打击了网络空间犯罪。同时,致力于网警队伍的长远发展,有关部门制定并在实施队伍建设规划,实施严格的达标和考核机制,着眼更高标准、更强素质的目标,确保占领打赢网络安全保卫战的制高点。为这支队伍培养后备人才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是以在信息化虚拟社会中,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秩序的技术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包括预防和打击网络空间犯罪,保卫和维护虚拟社会治安秩序的一般技术规律、方法和理论,提高执法机关针对网络空间执法办案、实施有效虚拟社会管理的能力。网警职业素质需求决定着专业培养模式,课题组认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网警职业素质发展的四个趋势。

1.1技术和管理两种能力相互补

网警担负着涉网案件办理、舆情管控、互联网单位安全管理等职责,除了必须具备政治、文化、身体等方面警察的一般素质,从工作岗位的不同来划分,为应对日益猖撅的网络犯罪,还必须同时拥有较高的管理(法律与办案)和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能,才能真正胜任保护信息网络安全、维护良好网络秩序、打击信息网络犯罪的工作。这两种能力的复合培养模式,使得本专业的明显区别于法学和信息安全专业的单一人才培养类型,网警不仅要懂得网络技术、侦察手段,还要熟知法律规定与办案流程,只有技术和管理两种能力良好互补,才能胜任岗位工作。

1.2虚拟和现实两种社会相融合

涉网犯罪往往具有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相融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特点,犯罪现场是网络传输上的数据和代码,实施犯罪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当前国家推进“互联网+”战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网络基础设施普及,涉及网上交易、电子支付、网络隐私权等问题,安全知识缺乏的老年人、安全意思薄弱的互联网新手成为最大受害者。这就需要对多种公安技术学科进行系统研究和整合,理顺不同执法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厘清不同执法技术手段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范围,分析各种执法技术手段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更好地为公安机关培养网络保卫执法技术专业人才。

1.3以创新驱动为根本特点的技术进步

互联网时代以创新为最根本特征,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网络社会里,由于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的脆弱性、网络的依赖性,每件事情都是互联的,每个人都是脆弱的,网络犯罪威胁到所有人。打击网络犯罪也必然依靠具有创新思维的网警,只有开展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才能应对互联网社会飞速发展的挑战。以创新驱动为根本特点的技术进步要求培养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及时跟踪和关注新型犯罪手段和方式的出现,并及时研发反制技术和手段。

1.4缩小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

网络安全与执法作为与刑事科学技术、行动技术并列的公安三大技术手段之一,涉及的学科、专业和技术体系越来越多。学校教育的有限时间要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侦查学、治安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专业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而且,由这些理论和知识体系产生的技能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某种稳定和不变的特性,并有可能在工作岗位上需要应用时就已经过时。各种网络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变化无穷,传统犯罪和网络犯罪交织在一起。如何使课堂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更好适应职业应用的发展和变化,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改革公安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中进一步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培养适应网警职业素质发展趋势的后备人才的有效措施,目标是造就大量具有较强的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思路开阔,处理问题方法多样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

2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重在传承的导师制、重在实践的项目制和重在探索的创意制是主要的三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是以导师为中心,重在导师的指导,项目制是指把学生安排到项目任务里磨练提高,创意制也称为人才导向模式,是围绕人才有价值的创意,逐步深入,终有突破。在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要整合这三个模式,通过导师制,落实项目制,实现创意制。这样才能自觉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使创新型专业人才更多涌现出来,更快成长起来。同时,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创新的教学体系和机制作为基础,体现在下面三点。

2.1课程体系的创新

要通过创新,形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内容先进、能适应公安各级网络保卫执法部门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要建立明显区别与相近专业和已有专业(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侦查学、治安学等)的创新点,既保证不突破总教学时数,又涵盖充分的教学内容,既完成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教学,又满足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时效性和实战性。在理论教学平台上,要搭建公安通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三个层次的阶梯式的公安理论课程体系。重点要围绕培养目标,体现在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取舍、不同课程的优化组合、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综合平衡等。

2.2教学实施的创新

教学实施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在课程建设中,不管是面向工作流程的教学方法,还是面向工作目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还是举例探讨式的教学方式,都要结合课程类型的不同,研究最有效和合理的创新思维。针对创新型教学,设计竞争、实战式的课程考核方式和成绩衡量标准,取代单一的试卷评分模式。同时现代教育技术、mooC教育模式、网络课堂等方式的合理利用,都是创新模式的重要内容。在教材建设中,要加强整体规划和组织,对于新编专业必修课程教材,要体现创新性的原则,包括新技术新知识的比例、引用和案例的鲜活性和针对性、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等。实验室是校内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本课题的创新研究围绕如何让学生多进实验室、乐进实验室为主题研究,包括激励措施、实验任务和课题,以及如何更好地实施导师制等。

2.3能力培养的创新

能力培养要结合学生的特长进行创新。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覆盖的知识和技能极广,例如网络安全、计算机取证、犯罪调查、数据分析等。学生们不可能在很短的四年时间里把每一个领域都学深学透,因此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基础和特长,引导他们在理解必要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在某一领域深入钻研,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参与科研,参加创新竞赛,对于鼓励优秀学生,带动一般学生,激励后进学生,推进学生整体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让本科生深度参与科研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需要老师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另一方面,让学生分步骤跨入科研大门,自主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这些方式包括开设必要的选修课,组建学生科研小组,举办各类竞赛等,为学生踏上创新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3增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湖北警官学院借力导师制等有力的机制保证,依托电子数据取证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实践载体,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增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增强的特色。

3.1科研和教学团队相结合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课程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课程群,老师根据承担的课程形成课程组,每个科研团队负责人同时也是相关课程群的负责人。这样就将科研和教学团队有效地结合到一起。目前已经建立了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信息安全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湖北警官学院网络侦查教学团队、计算机网络教学团队等。通过几年的努力,打造出由精通教学科研、擅长警务实战等各方面专长的老师组成的双师型师资团队。3.2融合教学科研与公安实战

老师们不仅开展科研教学,也参与指导、协助基层实战部门的侦查办案和电子数据取证司法鉴定工作。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并积累了大量案例,并改编成案例训练库,为“信息安全”“计算机取证”“网络攻击与防范”等课程教学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教学案例、实验内容和毕业设计题目,学生获得了良好的熏陶和锻炼。学生们还在实践中自己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例如针对具体任务需求开发软件、开展专题调研、编写软件指南和操作规程等,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3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不断完善和改进导师制,并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工作。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现和培养兴趣强烈、有特长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每周四下午的固定时间,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讨论,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目前协同创新中心的所有团队都接收了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训练。

3.4完善创新实践基地环境

依托电子数据取证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法庭科学重点实验室、湖北三真司法鉴定中心、湖北省公安厅等协同单位,学院先后确定了45个长期的校内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统一挂牌,集中管理。同时联合一线实战部门,制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习实训大纲和科学的考核机制,推进实习实训的完善和升级。形成了校内校外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4结语

2015年6月国家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以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加快网络空间安全高层次人才培养。而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下的网络安全与执法本质上是一个由计算机学、电子信息学、法学和社会学等相关专业交叉而成的新专业,更强调技术和管理并重,过程和目的同构,有着独特的培养模式特征、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在不断兼容包并中发展创新。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强烈时代特征和紧迫性,我们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胡军,夏英,王国胤,于洪.科研优势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13.10.10(19).

[2]宁滨.美国特色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中国高校科技,2013.11.

[3]丁烈云.质量、特色、创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驱动力.中国高等教育,2013.13.14.

全面素质培养篇9

一般来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发展;必修课是普及,选修课是提高。那么,从哪些方面“发展”和“提高”呢?可能的选择有:多积累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知识,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背诵更多数量的古代优秀诗文;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诗文的能力,为高考做准备;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习视野,使学生更多接受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增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对语文及中国文化的兴趣,丰富传统文化底蕴的积淀,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此以外,在教学探索过程中,我逐渐体认到: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理念就是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即要充分发掘教材的人文内涵,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中包括精神的栽培、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提升及认识事物规律能力的提升等等。于是,我在三个单元的古代散文教学中,开始关注并探索实施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或曰人文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立足于蓄志养气、陶冶性灵、崇美扬善、提高人文品质,意图为学生的意志品质、人格发展等奠定基础。

下面,试举例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教学探索。

1、培养学生胸怀天下、关心时政的人文品质

在学习《伶官传序》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联系已学过的几篇借古讽今的文章,如《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等,比较它们“借古”讽谏的具体内容,并谈谈对其作者――几位古代文士忧国忧民、关心国事的精神的认识与评价。通过比较可知:《过秦论》作者贾谊,借秦施暴政而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教训,讽谏汉文帝要施仁政;《阿房宫赋》作者杜牧,借六国和秦不知爱民尤其是秦皇骄奢淫逸而导致“族灭”速亡的教训,劝谏唐敬宗不要大兴宫室、贪图享乐;《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警告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六国论》作者苏洵,则借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教训,奉劝北宋统治者对强敌契丹、西夏不要采取以贿赂来求苟安的政策……设置这个环节的讨论,使学生加深了对古代优秀文士积极入世、胸怀天下的精神的理解,激发并强化了他们汲取这种传统人文精神的养料并把它传承下去的意识,有利于他们积极融入社会,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自觉培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品质。

2、引导学生欣赏知耻重义、勇于担当的人格特质

学习《项羽之死》这篇课文时,我特意选择了项羽乌江拒渡、最终悲壮自刎这个情节,引导学生探究项羽不肯过江东以便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内在原因。通过学生自由的深入的讨论,让学生懂得:除了有“天亡我”的宿命思想的影响这个表层原因外,更有项羽知耻重义(“我何面目见”江东父老)、勇于自我担当(以死谢罪)的人格原因――李清照评价项羽生为“人杰”,死亦“鬼雄”,正是基于对他这种男儿气节的推崇。

3、领悟做人修养

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我安排学生探讨了孔子的为师之道――宽容开明、平等尊重,也引导学生探讨了孔子看重的为人之道,即谦而不卑。

4、珍视人伦亲情

学习《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等课文时,我布置学生联系必修教材中学过的《陈情表》,探究这些“至情之文”何以让人感泣同怀、成为“千年绝调”。通过探讨,让同学们深深懂得:“感人心者”,“莫贵乎”人伦亲情――人生最可宝贵的,莫过于亲情。

5、关注职业修养

学习《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时,我让学生探讨庖丁、郭橐驼之所以能成为行业专家的诀窍。经过师生合作,同学们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特性是:勤于实践,惯于观察,善于比较思考,精于总结技巧。而成功者的这些特质,正是我们学习和成就事业应该具备的品质修养。

6、认识创作修养

全面素质培养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安全素质;培养模式;大安全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75-03

一、引言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数直接进入生产现场,成为一线新员工。据相关部门统计,新员工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群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新员工缺乏职业安全素质是关键因素,如对安全生产缺乏认识、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不强、缺乏安全技术知识和处理发生事故的应变能力,等等。[1]因此,面对我国当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和社会对高安全素质人才的急迫需求,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已迫在眉睫。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的观点,强调从人才培养源头上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观点,[2-8]但缺少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本文结合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这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地的具体状况,对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目标、内容体系、培养方式方法及培养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对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目标

职业安全素质是指人们对所从事的行业应具备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心理等素质的总和。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素质,是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要途径,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因此,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目标应为: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使学生掌握所属行业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具备基本的职业安全意识、心理素质及应急能力,成为具有较好的安全知识基础的专业技术人才或成为具有较好安全知识基础和较好专业技术背景的高安全素质技能型人才。即为用人单位输送具备较高职业安全素养的“安全人”。[9]

三、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

1.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

大安全观是指将以生产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领域,形成生产、生活、生存的大安全,将仅由科技人员具备的安全意识提高到全民的安全意识,尤其强调全民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10]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必须先加强其大安全观教育,以提高其基本安全素质。安全素质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校园环境、专业交叉、教育资源、大学生自身状况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应主要包括:安全基础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安全心理、应急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见图1。通过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素质培养,可以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普及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自我保护和应急能力。

2.基于行业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体系

高职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进入生产作业现场,因而,开展与本行业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安全教育极为重要,尤其是机械、化工、纺织、机电、建筑等行业风险较大的工科类专业。由于学生毕业以后就业场所和岗位不尽相同,发生事故的几率不同,潜在的危险因素差异也很大,因此,要区分不同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基于行业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相关的安全知识。不同专业有不同安全知识结构、安全技能,比如建筑类应加强建筑安全知识学习,化工类应加强化工安全知识学习,等等。

(2)风险管理知识。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风险,但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是一致的,高职学生应加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

(3)行业相关的应急知识。不同的行业发生事故后产生的事故后果不尽相同,因此应该加强适用于本行业的应急知识培训,比如化工类专业应加强火灾、爆炸和泄漏事故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

(4)事故案例分析。加强与本行业相关的事故案例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比如建筑类可重点加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等事故案例分析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方式

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应该结合学校、学生和专业的实际,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活动,当前,主要的培养方式有以下几种:

1.理论知识教学

安全理论知识涉及面广,可以开设安全类公共理论课程和专业安全类课程。开设安全类公共课程可使学生从系统安全角度了解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增加安全理论知识在大学生中的普及,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的认知。而开设专业性的安全知识课程,可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职业安全的认识,并建立起各个专业相关的职业安全知识体系。比如化工类专业就可以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课程教学活动,可在培养方案中增加1~2门安全理论与技术相关的公共必修课程,如《化工安全技术》、《安全系统工程》等。

2.实践及实训教学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实践及实训教学是其走向职业生涯关键的一步,加强这一环节的职业安全知识教育,既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又能加深高职学生对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领悟,从而有效提高其职业安全意识,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的职业安全素质基础。因此,可以在实践或实训环节增加安全技术、安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与考核。如开展实践过程中的应急演练活动,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应急技能的掌握。

3.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建设

安全文化就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11]安全文化主要是通过“文之教化”的作用,将人培养成具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安全情感、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表现的人,是提高学生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在校园内举办多种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如定期邀请消防、气象、安全方面的专家来校讲学;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教育讲座;进行事故案例、事故预防、应急处理、逃生自救等安全知识图片展览;结合社团举办“安全教育月”活动;组织安全素质教育巡回演讲等,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广泛营造高职院校安全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氛围促进安全素质的提高。

4.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就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典型的事故案例或安排一定学时的事故案例分析,比如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事故的残酷,并吸取教训,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

5.信息化教学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多通道地为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网络教学、短信平台提醒、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更广、接受的渠道更多、学习的形式更丰富。

五、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的对策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为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确保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得到落实。

1.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必须得到社会、企业和学校的重视,尤其是得到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视

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竞争、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落实,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将“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理念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2.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增加安全素质教育内容

各专业应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的设计,适当增加或渗透一些职业安全素质教育的课程,尤其是对于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如建筑、化工、机电等,更应增加现场安全技术相关的课程教学。

3.加强专业师资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工作

只有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必须加强专业师资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展专业教师现场接受职业安全培训或教师定期到企业交流等活动,积极培养专业教师的职业安全意识、安全技能。

4.加强学生职业安全素质培养评估体系建设

学校必须建立职业安全素质培养评估考核体系,对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进行考核,以确保教学效果。可建立完善的职业安全素质指标评估体系,选择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评估考核,以掌握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实际情况和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培养的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安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安全素质的全面达标。

5.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加强校企联合办学

职业安全素质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可以通过加强校企联合办学、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办学等举措,从企业生产现场实际的角度来加强学生的职业安全素质培养。在教学手段上,要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手段,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掌握安全知识要点。在教学场地和知识点选择上,不应仅拘泥于教室和书本,要积极采取现场教学,请校企合作单位安全技术人员或专家结合生产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把教学课堂摆到生产现场,讲解安全技术要领和安全事项,示范安全操作步骤,这样的现场教学对提高安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有实效。

六、结语

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一线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包括了职业安全素质,所以,加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以安全素养培养为主线,以安全防范教育、行业及专业安全教育和一般安全理论教育为内容的,各方面有机配合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于大安全观的安全知识和所属行业的职业安全知识技能,消除因对本行业危险、危害无知带来的恐惧,提高职业安全素质和从业能力,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安全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淑兰.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的探讨[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1,7(03).

[2]欧彦麟.论高职学生职业安全素质教育[J].中国集体经济,2011,(12).

[3]陈仙等.高校学生安全素质调查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6).

[4]朱忠祥,童政权.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3).

[5]赵文武等.工科学生工程安全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2).

[6]梁晓瑜等.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09,24(1).

[7]刘伟,陈晓红.现代工程类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研究[J].安全,2011,(2).

[8]邵辉,王凯全.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5(2).

[9]金长星,白树新,董连阔.谈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