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静电测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6:41

防静电测试报告篇1

质量事故调查报告范本

中国xx研究所和xx公司色织厂共同研制的新产品防静电仿毛华达呢,已试生产出。织物的主要质量指标达到了纺织工业部标准,

防静电性能指标明显优于日本工业标准和所列举的性能指标。下面就试制中的质量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质量管理体系

xx公司色织厂生产系统有纺纱、染纱、准备、织造、整理等主要车间。产品质量分析报告。从纺纱到成品形成了一条较完整的生产线,多年来以外贸出口产品为主,今年为100%出口。2003年出口合格率为xx%,2004年1-6月份出口合格率为95%,比去年同期增长6.01%。多年来,从生产和质量管理上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公司有一套与生产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有专职质量管理和检验人员200人,占全公司在职人数的13.3%,由厂长和工程师主抓质量工作。质量检查科具体负责各车间的产品质量,各生产车间的关键环节均设有质量检查网点。同时,由质量检查科派出人员专职监督和抽查,实行三级检验,并在原传统的管理基础上吸取了先进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把质量工作同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同时建立了百分考核制,并在中层科室和车间干部中举办了全面质量管理学习班。

二、质量保证措施

为对以后的试产提供依据,公司从原料、原纱一进厂就进行化验、测试,同时为严格控制保证产品质量,特制定了。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在新产品试制中,全厂充分发挥车间和[[职能科室]]的配合作用和各检测网点的把关作用,同时广泛宣传防静电新产品的意义,启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每周定期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预测分析和处理生产中发生的问题。为了及时了解到新产品的质量情况,xx纺织科学研究所xx总工程师亲访用户,及时把质量信息反馈给色织厂。

三、质量水平分析

(一)下机质量及入库质量(略)

(二)物理指标(略)

(三)染色牢度(略)

(四)防静电性能指标(略)

上述情况说明,本产品的主要指标达到了纺织工业部的标准,防静电性能指标明显优于日本同类产品,具有良好的防静电性能。因此,防静电仿毛华达呢的生产工艺是可行的,试制是成功的,水平是先进的。

四、问题和方向

防静电仿毛华达呢的试制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初试时由于批量较小,受加工条件和经验的限制,在后整理加工中出现了一些色差,使制成品并不十分完荚,没有百分之百的达到预期目标。目前,此问题已找到解决的办法。今后工作重点是在严把质量关的基础上,加大对产品的结构、性能方面的研究,增加[[产品功能]]使之更适应市场需求。

防静电测试报告篇2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作业人员对自身的职业安全健康更加重视,企业为员工选购劳防用品的需求也逐年递增。而单一防护性能的劳保鞋,目前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多功能的安全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选中。

但多功能安全鞋的构成比较复杂,如何选购正规合格的多功能安全鞋成为部分企业的难题。在此,本文对多功能安全鞋的监管部门、产品分类、基本知识和选购注意事项四方面进行介绍,供采购者参考。

监管部门及产品分类

安全鞋能够为作业人员提供特种保护,属于特种劳防用品。目前,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中心,两个部门双重监管。质量技术监督局隶属于国家质检总局,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中心隶属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由于两个不同部门的管理,多功能安全鞋在两个部门中的分类有些许差别。

质检部门分类

在2011年1月19日,质检总局公布实施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中,多功能安全/防护鞋(靴)按产品品种分为胶底皮鞋、聚氨酯底皮鞋、全橡胶鞋、全聚合鞋。

前两者按规格型号分为安全型胶粘(X)、安全型模压(X)、安全型注射(X)、安全型线缝(X)、防护型胶粘(X)、防护型模压(X)、防护型注射(X)、防护型线缝(X);后两者按规格型号分为安全型(X)、防护型(X)。其中X代表多功能型,可为p(抗刺穿性)、C(导电鞋)、a(防静电鞋)、i(绝缘鞋)、Hi(鞋底隔热性)、Ci(鞋底防寒性)、e(鞋座区域能量吸收)、wR(成鞋防水型)、m(成鞋跖骨保护)、an(成鞋踝保护)、wRU(鞋帮透水性和吸水性)、CR(鞋帮抗切割性)、HRo(外底耐热接触性)的组合。

质检总局规定,在我国境内生产细则规定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应当依法取得工业生产许可证,任何企业未取得工业生产许可证不得生产。

安标中心分类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中心将多功能安全鞋/靴,分为橡胶材料类外底皮革类鞋/靴、聚合材料类外底皮革类鞋/靴、全橡胶材料类鞋/靴、全聚合材料类鞋/靴四类。

多功能安全鞋/靴具体类别分为保护足趾+防刺穿、保护足趾+防静电、保护足趾+导电、保护足趾(非金属保护包头)+电绝缘、保护足趾+防刺穿+防静电、保护足趾+防刺穿+导电、保护足趾(非金属保护包头)+防刺穿(非金属防刺穿垫)+电绝缘。

多功能安全鞋基本知识

多功能安全鞋在工业生产许可证分类中,涵盖了安标中心的分类,并在安标中心分类的基础上,多9个可选择的防护功能。多功能安全鞋首先是安全鞋,其基础防护功能是保护足趾不受伤害,在保护足趾防护性能的基础上,再增加其他防护性能,称之为多功能安全鞋。

安全鞋和防护鞋的区别表现在两方面。区别一:安全鞋装有的安全型包头,能提供至少200J能量测试时的抗冲击保护和至少15kn压力测试时的耐压力保护;防护鞋装有的防护型包头,则能提供至少100J能量测试时的抗冲击保护和至少10kn压力测试时的耐压力保护。区别二:多功能安全鞋参照的标准为GB21148-2007《个体防护装备安全鞋》;多功能防护鞋参照的标准为GB21147-2007《个体防护装备防护鞋》。

目前,市面上的多功能安全/防护鞋,以多功能安全鞋为主,产品品种以聚氨酯底皮鞋注射工艺和胶底皮鞋胶粘工艺为主,功能组合大多在安标中心分类范围内,后续将以安标分类为主线,着重介绍常用的多功能安全鞋。

选购注意事项

多功能安全鞋并不是全能的安全鞋,有很多防护性能被人们误解。如人们常说的防砸性能,其实在标准中并不存在防砸概念,人们所说的防砸鞋,正确名称为保护足趾安全鞋或保护足趾防护鞋,它是鞋头部位装有保护包头的一种鞋,保护包头按照材质可分为金属包头和非金属包头,保护范围是人的脚趾部位而非整个足部。依据GB21148-2007《个体防护装备安全鞋》中“保护包头内部长度”和GB21147-2007《个体防护装备防护鞋》中“保护包头内部长度”规定,不论安全型,还是防护型,根据鞋号大小,其包头最小内部长度(保护范围)如表1所示。

多功能组合的禁忌

多功能安全鞋由于部分防护性能存在冲突,以及防护件所用材质的不同,会导致多功能安全鞋丧失应有的防护性能。

为了让选购者更加清楚明白,将多功能安全性的组合禁忌归纳如下:

电绝缘性能、防静电性能和导电性能,三者不能同时存在,因这三种防护性能存在矛盾。防静电鞋和导电鞋是将人体的静电荷,通过鞋子与大地相连接,从而达到安全泄放人体携带的静电电荷作用。电绝缘鞋的原理是,通过阻断经由鞋穿过身体的危险电流的通路,保护穿着者免受电击。

防静电性能和导电性能不能同时存在。按照GB21148-2007《个体防护装备安全鞋》中对导电鞋、防静电鞋的定义,以及GB/t20991-2007《个体防护装备鞋的测试方法》中的测量要求,导电鞋电阻值应小于100kΩ;防静电鞋电阻值应≥100kΩ和≤1000mΩ。很明显,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区间范围。

含有电绝缘性能的多功能安全鞋,不能选用金属包头或金属防刺穿垫。由于金属的导电性能,在危险区域作业时,若鞋子意外破损,会使鞋子丧失电绝缘性能,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所以有电绝缘性能的多功能安全鞋里,应用非金属包头和非金属防刺穿垫。

按需选购

根据不同作业场所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多功能安全鞋至关重要。多功能安全鞋因带有安全型包头,对于一切有砸伤脚趾可能性的作业场所都适用,如机械加工行业、维修业、搬运工作等。导电性能必须适合在尽可能的最短时间内,将静电荷减至最低的作业场所,如处理炸药作业场所。防静电性能适合易燃易爆物质和蒸气场所,防止因人体静电而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等的作业场所,如石油化工、电子、煤矿、印刷、橡胶、医疗、净化等行业。电绝缘性能适合带电操作行业,如电厂、电站、供电部门等,选购时,应选择相应耐压等级的电绝缘鞋。防刺穿性能适合工作场地有尖锐金属物等,可能会刺穿鞋底造成足部脚底受伤的作业场所,如机械加工行业、维修场所等。

多功能安全鞋标识

标识是判断多功能安全鞋正规与否的途径之一,GB21148-2007《个体防护装备安全鞋》中规定:应清晰耐久地标记下列各项,如压印或烙印:a)鞋号;b)制造商名称;c)生产日期(年、月);d)本标准号和年代,即GB21148-2007;e)标准规定的符合提供保护的符号,或如果适用,与标准描述一样的合适的类别(SB,S1,…S5)。

如一双聚氨酯底皮鞋注射工艺的多功能安全鞋(防刺穿+防静电),应标识:聚氨酯底皮鞋安全型注射(pa)SB。电绝缘性能应在每只鞋的鞋帮或者鞋底上标志“电绝缘”字样(或英文eH)、闪电标记和耐电压数值,鞋子上应有电绝缘性能出厂检验合格章。

选购正规产品验证方法和建议

目前,国内安全鞋市场上仍存在不少无证产品,或有证企业超范围生产的违规产品,不少厂家对多功能安全鞋的标识模糊不清,经销商对多功能安全鞋的认识也有限,这样混沌的形势让采购者更糊涂。采购者如何在不懂多功能安全鞋的情况下,选购正规合格的产品成为当下突出的难题。

建议采购者购买多功能安全鞋时,让经销商或者生产厂家提供工业生产许可证及附件,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证书及附件。验证其证书有效期的同时,特别注意所购买的鞋子是否在证书许可范围内。有些企业可能会辩解,证书上的许可范围有防静电鞋、导电鞋、电绝缘鞋、防穿刺鞋、保护足趾安全鞋,所以能生产多功能安全鞋。但是,无论是质监部门还是安标部门,多功能安全鞋都是独立的单元。

在信息互联互通比较便捷的现在,工业生产许可证信息可以登录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官方网站进行查询,输入关键字即可获得生产企业的企业名称、生产地址、申请单元、有效期、证书编号等详细信息。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证书相关信息,可以登录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中心安全标志证书查询中心(http://),输入关键字可获得企业名称、法人、生产地址、产品名称、证书编号、标识编号、证书有效期等详细信息。

防静电测试报告篇3

关键词:技术设计桩基施工施工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当天然地基土不能满足地基基础设计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时,可以采用桩基础的形式将荷载传至深部土层。桩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较大,能承受较大的竖向和水平荷载,可满足高、重、大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在近代土木工程的发展中,桩基础的作用日益显著。

一、桩基的分类

桩基础包括基桩和与桩顶连接的承台。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的称为低承台桩基,建筑桩基多为此类;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的称为高承台桩基。

桩基按桩身材料分类:混凝土桩;灌注桩、预制桩;钢桩;组合材料桩。

桩基按基础的受力原理大致可分为摩擦桩(又可分为压力桩及拉力桩)和端承桩。摩擦桩是指利用地层与基桩的摩擦力来承载构造物,用于地层无坚硬之承载层或承载层较深时;端承桩是指使基桩落于承载层上以便承载构造物。

按施工方式可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预制桩:通过打桩机将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桩压入地下。灌注桩:首先在施工场地上钻孔,当达到所需深度后将钢筋放入浇灌混凝土。

二、桩基的设计

1、桩基的设计选型原则

(1)明确上部建筑结构的荷载。

(2)根据地勘报告、建筑工程所在位置的水位状况(周边有无湖泊、河流等)、场地条件(临近有无既有建筑等)、桩端深度等具体因素,通过计算多种不同形式的结构,再综合考虑承载力、经济指标等最终确定桩基类型、外形尺寸、构造、数量及平面布置等。

2、桩基的应用范围

桩基是一种古老的基础型式,桩工技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无论是桩基材料、桩类型,或桩工机械、施工方法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现代化基础工程体系。如今已得到广泛应用,如对不均匀的沉降有严格要求的大型工业厂房、荷载超大的建筑工程以及高层建筑;需要抵消上拔力与水平力,消除倾斜等不利影响的高耸建筑(如输电塔等);以及特殊土体或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

三、桩基工程施工控制

1、施工准备

(1)施工机械

在使用机械设备之前要对其进行全面检查,及时解决设备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试机操作,观察机械运行是否正常,待所有检查合格后才可正式投入使用。对于机械设备运行的场地要进行平整与压实处理,防止机械设备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倾斜等现象影响机械设备的使用。

(2)操作人员

施工之前要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在相关技术和要点方面进行培训;操作人员要做好安全措施,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执行,不得擅自更改施工工艺。

(3)电气

施工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电气安全,电线必须具备良好的绝缘保护措施,不得出现破损等现象。在电气设备中,金属部分要设置必要的接地措施,防止发生静电影响设备正常运行。此外还要做好防雨措施,防止淋雨使设备受到损坏。在使用之前,要对线路中的各个关键点进行检查,避免使用过程中发生漏电或突然停电,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

(4)原材料质量

应有专业质检员负责抽查水泥、砂浆、钢筋、石子等原料的实际质量。如对水泥进行浓稠度、安定性、凝结时间以及抗压强度等试验;对钢筋进行冷弯、拉力等测试;对砂石应当检测其砂石级配、含水量等。对于商品混凝土,则应当全面检测水灰比,来满足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

2、施工操作

(1)钻孔过程的复核与检测

钻孔之前应计算桩位的标高、孔桩深度、直径及沉浆密度,保证其精确性。根据地勘报告,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地质发生变化或持力层的深度没有符合规范要求,应适当加深持力层的距离0.8~1.2m,确保桩身的设计承载力,以便符合规范要求。

(2)压桩

桩身起吊要慢,防止桩头撞击桩架,撞坏桩身;地面多人观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压桩时执行“重锤低击、低提重打”方针。桩开始打入时,桩锤落距宜低,保证桩尖正常沉入土中。待沉入一定深度、桩尖不易发生偏移时,可适当增加落距并逐渐提高到规定数值,继续锤击。

采用旋挖钻机取土成孔施工中易出现的问题是钻孔作业至4~l0米亚粘土层时,桩孔缩径现象严重及成桩过程中桩孔坍塌,为避免出现这些情况,操作人员在控制钻进尺度及回转斗提升速度等方面需有足够的经验,且静态泥浆的配比、钻具的结构及护筒的埋护需合理。

(3)静态泥浆的配比

钻机施工中泥浆可以防止孔壁坍塌、抑制地下水、悬浮钻渣等。静态泥浆作为成孔过程的稳定液,可在孔壁处形成一薄层泥皮,使水无法渗透。

针对工程的地质情况,调整泥浆配比,控制泥浆比重,提高泥粉质量,增加粘性及感,添加处理剂,增强絮凝能力,保护壁泥皮的厚度及强度,调制出各项性能指标良好的泥浆。

(4)护筒的埋护

施工场地地质情况不同,护筒直径也不相同。直径越大,其内部贮存的泥浆量就越大,在提升钻杆时,护筒内的水压以及泥皮的稳定性也就越强,在钻进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凭借经验对孔的定位进行目测,而目前的机械已可实现自动定位功能,保证了定位的准确度,提高了质量。

(5)钢筋笼的检测

需对钢筋笼的焊接、下笼、搭接长度等进行系统检测,对于钢筋笼的制作长度应根据钢筋的定长适应。

3、桩基检测

因地层变化复杂、施工方法欠妥等,桩身可能出现缩径、扩径、断裂等缺陷,会改变基桩的正常工作性状,从而对基础乃至整个建筑产生潜在危险。为了更好地确定桩基的质量,通过验收检测评价桩身完整性是保证基础安全的必然。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等对工程桩进行相应检测的主要方法有静载试验、钻芯法、低应变法、高应变法、声波透射法等几种。其中,在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方面,桩基静载试验是目前最准确可靠的检验方法,判定某种动载检验方法是否成熟,均以静载试验成果的对比误差大小为依据。因此,每种地基基础设计处理规范都把单桩静载试验列入首要位置。

桩基检测应注意:1、检测人员对标准规范的执行力度,检测单位的资质;2、现场准备工作、测试仪表、试验步骤、出具的检测报告等要符合规范要求;3、采取多种手段配合运用,严格检测制度,检测结果没出来前不允许进行桩基上部的施工。

结束语

无论何种形式的建筑,基础的作用不言而喻。施工图设计需谨慎,实际施工时更应结合现场情况等多方面因素严格按规范技术要求进行,加强监督管理,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施工、管理水平,建设放心工程。

参考文献

[1]张雁,刘金波.桩基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夏丹丹,刘蕾.浅谈建筑施工中桩基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

防静电测试报告篇4

关键词变压器;直流电阻;缺陷;消缺

中图分类号tm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69-0074-02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供电局利用直流电阻测试数据,准确地判断并成功地处理了一台110kV变压器接线接触不良的。现将试验过程及检查方法介绍如下。

1直流电阻试及利用试验数据对变压器缺陷的判断

2004年6月下旬,我单位新建某110kV变电所进行1#主变安装,该主变的型号为SSZ10—31500/110,额定电压为110/37/10.5kV,额定电流165.3/491.5/1732.1a,连接组别为Yn,Yno,D11。根据合同要求,可免于吊罩检查。我们对变压器进行全套电气试验,试验结束后,将现场数据与厂方数据进行对照分析,发现该主变35KV侧一档直流电阻不平衡率为2.51%,二档直流电阻不平衡率为1.09%,其它三档的直流电阻正常,且一档的误差率明显超出《江苏省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中所规定的标准。反复检查试验接线,更换了直流电阻测试仪,但结果与前次数据基本相符。依据表一数据,我们可以设想缺陷、故障点的部位:

1)35kV中压a相线圈一档抽头匝数有误;

2)35kV中压a相线圈分接头与引线连接接触不良;

3)35kVa相引线与套管导电杆连接不良;

4)35kV无励磁分接开关静触头接触不良。

35kV直流电阻(Ω)测温34℃湿度60%

对于以上几点可能性,我们可以这样进行预想和分析:

1)根据变压器的设计和要求,对于变压器线圈的绕制,作为以生产110kV变压器为主产品的生产厂家,变压器线圈都要进行产品的半成品和成品试验,而且,我们对原出厂试验报告及安装后的变压器试验报告中变压比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其误差值均小于±0.5%,符合规程要求,同时,其同档比较值亦无较大差别,因此,变压器线圈匝数有误的可能性较小,这种情况应该排除;

2)对于第二点,从表一的数据分析,如果分引线焊接不良,出现一档直流电阻不平衡亦在情理之中,因此也应当作为疑点之一;

3)35kV引线与导电杆的连接不好的情况,在以往的试验中,也曾出现过,但这次的试验数据与以往不同,无论从同档的三相数据,还是从同相的五档数据来看,a相引线与导电杆接触不好,它的梯度应当有一定的规律性,五档数值要么同大,要么同小,因此这可能性较小,但从检查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案是简便可行的。作为检查预案之一;

4)对于无励磁分接开关动,静触头不接触不好的情况,在以往的检修,试验中、也时有发生。由于动、静触头表面出现氧化,使得动、静触头之间触电电阻过大,造成直流电阴不平衡,这种情况作为排查的重点。

从上述分析的结果,我们作了两种预案:

1)不吊罩检查。方法是打开35kV手孔,检查引线电杆之间的紧固情况简便易行,工期较短;

2)第一种方法未能检出问题时,即对变压器进行吊罩检查,从内部直观地查找缺陷部位,从而彻底解决直流电阻不平衡的缺陷。

2缺陷的及排除

根据预案,打开35kV手孔,检查35kV引线与套管导电杆的连接情况,并未发现接触不发现象,于是又从导电杆的下部铜皮上进行直流电阻的反复测试,未发现其他导常。于是是我们就进行第二套方案。吊罩以后,检查分接开关动、静触头的接触情况和分接引线与静触头的连接情况,此次在进行接触电表测试时,发现a相对动、静触头的接触电阻,均大于1000uΩ,一档的接触电阻为3155uΩ,而B、C相动、静触头之间的电阻均小于500uΩ(数据见表2),于是我们重点检查a相动、静触头35KV无励磁分接开关接触电阻(uΩ)

相别

的接触情况,经仔细检查发现主动接头夹紧弹簧力较小,经紧固螺丝调整弹簧行程后,弹力无明显变化,再经仔细检查发现主触头夹片间已无支撑圆珠,导致动触头夹片与静触头的接触压力不平衡。后经与厂方研究决定更换了35kV无励磁分接开关,于是又重新对更换新的无励磁分开关接触电阻进行测试,试验数据正常(见表3),35kV无励磁分接开关接触电阻(uΩ)同时又进行了35kV直流电阻的测试,试验数据也在正常标准范围之内,问题缺陷圆满解决。

相别

35kV直流电阻(Ω)为,油温36℃湿度60%

3结论

变压器的场试验是变压器投入运行前对变压器是否具备正常运行条件的一次全面检查和评估,对电器试验工来说,只有根据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电气试验数据的计算及相关知识,并对各种实验方法,尤其是减少试验误差的办法能熟悉,并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提高试验数据的准确率,对判断变压器是否存在问题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袁燕岭,甘景福,陈震,王金明,韩宝星.变压器直流电阻测试数据异常分析与处理[J].变压器,2011(4).

防静电测试报告篇5

2012年10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至此,中国“北斗”区域导航星座建成。再经过1至2个月的在轨调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2013年初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正式服务。

自2011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提供试运行服务以来,该系统运行稳定,已逐步拓展到交通运输、气象、渔业、林业、电信、水利、测绘等应用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全系统组网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功。

26年搭建人造星座

从中国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三阶段总体规划来看,目前“北斗”已经基本完成第二阶段建设,下一阶段目标将是成为世界四大全球卫星导航星座之一。

中国在1994年启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第一阶段是用少量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来完成试验任务,即建设一个区域性有源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10月31日、2000年12月21日,中国先后发射第1颗和第2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初步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中国在2003年5月25日又发射了第3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进一步增强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性能。

从2007年起“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进入第二阶段,在连续发射了数颗非试验性“北斗”导航卫星后,系统于2011年12月27日开始向亚太地区用户提供试运行服务,还公布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报告》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测试版)》,进一步规范了“北斗”系统的发展战略和技术标准。

到2012年10月,中国建成了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2颗在轨备份)+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的“北斗” 区域性导航星座,其中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分别定点于东经58.75°、80°、110.5°、140°和160°。在这个星座中,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核心,一旦有卫星失效或者处于在轨维修状态,4颗中圆轨道卫星可以起到部分替代作用。“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杨慧表示,对于限定区域的服务区而言,“5+5+4”的混合星座结构具有最佳的“鲁棒性”和经济性,最符合“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从性能来看,“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对东经84°~160°,南纬55°~北纬55°之间的大部分区域提供导航服务,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达到50纳秒;短报文通信为120个汉字/次。

毫无疑问,中国的最终目标是拥有一套完全自主的全球卫星导航星座。按照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无源导航卫星系统。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报告介绍,“北斗”全球导航卫星星座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

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的“北斗”导航卫星分别定点于东经58.75°、80°、110.5°、140°和160°,它们不仅可增加卫星数量,提高导航定位精度,还能保留“北斗” 导航试验卫星的通信功能。运行在非地球静止轨道的“北斗”导航卫星包括27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其中前者的轨道高度为21 500千米,轨道倾角55°,它们均匀分布在3个轨道面上,是卫星导航的主力;后者轨道高度36 000千米,分布在3个倾斜地球同步轨道面上,轨道倾角同样为55°,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下点轨迹重合,交叉点经度为东经118°,相位差120°,主要用于增加覆盖面。

除在轨星座外,“北斗”导航系统投入实用还有赖于完善的地面控制设备与客户终端的匹配。前者由若干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组成。中国也已研制出多款“北斗”导航卫星定位终端,如车载型用户机、舰载型用户机、定时型用户机、通信型用户机、便携式用户机和指挥型用户机等。

中国式卫星导航

从技术体系上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两大创新:其一是把导航与通信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融合可能成为将来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方向;其二是混合星座的构成,将全球服务和区域增强服务组合在一起。

“北斗”采用了卫星无线电测定(RDSS)与卫星无线电导航(RnSS)集成体制,既能像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一样,为用户提供卫星无线电导航服务,又具有位置报告及短报文通信功能。该系统在B1、B2和B3三个频段上发射三路开放服务导航信号与三路授权服务导航信号。B1是1559.052~1591.788兆赫,B2是1166.22~1217.37兆赫,B3是1250.618~1286.423兆赫。

即使在2020年建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后,该系统仍会突出亚太区域的服务能力。如在此区域提供更加完善的报告与短电文通信功能,其定位与位置报告最短完成时间为1秒,定位与指挥调度集于一体,事件内容与发生的地点、时间在一封短信中完成,摆脱了“先定位再报告”的若干苦恼与弊病。

“北斗”是世界上首个集定位、授时和报文通信为一体的卫星导航系统。短短的120个字在很多时候是“救命”的法宝。通过GpS,用户只能知道“自己在哪”。但是通过“北斗”,用户还能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哪”。把导航与通信紧密结合起来,很适用于交通运输、调度指挥、搜索营救、地理信息实时查询等需要把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相结合的用户。

与GpS和“格洛纳斯”相比,“北斗”导航卫星的运行轨道也与众不同。例如,GpS、“格洛纳斯”的导航卫星星座都运行在中圆轨道,采用这种对称星座,轨道面均匀,相位也均匀,可谓是覆盖全球的最优星座。而我国“北斗”导航卫星采用中圆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倾斜地球同步轨道3种混合轨道,其优点是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可见卫星,支持更长的连续观测时间和更高精度。

“北斗”区域导航卫星星座没有以中圆轨道卫星为主,是因为少量的中圆轨道卫星绕地球旋转,每天只有30%的时间位于中国国土上空,其他时间不能为中国提供服务。因此,“北斗”区域导航星座更多地采用了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据有关专家介绍,运行在这两种轨道的卫星活动范围相对固定,其中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轨道倾角为0°,相对地面是不动的。

但只用这一种卫星在定位时会有问题,因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无法覆盖高纬度地区,而且多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有时会接近处于同一条线上,这样就不能计算定点的位置,所以还需要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种卫星也是地球同步卫星,但轨道倾角是55°,它的轨迹呈8字形,有70~80%的时间停留在中国国土上空。用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定位,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后续的“北斗”中圆轨道卫星在卫星平台和载荷两方面会做较大改动,主要包括增加卫星设计寿命、提高卫星自主生存能力、设计新的卫星结构构型,以适应“一箭多星”发射方式、提供更高精度的星载时间基准、增加星间链路等。“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后,向全球用户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两种方式。开放服务是向全球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测速精度为0.2米/秒,授时精度为10纳秒。授权服务是为有高精度、高可靠卫星导航需求的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即全球范围更高性能的导航定位服务,以及亚太地区的广域差分服务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其中广域差分服务精度为1米。

pK格洛纳斯与GpS

作为后来者,“北斗”众长吸收了美国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各自的优点。例如,“北斗”与GpS一样采用码分多址方式传输信息,而不是象“格洛纳斯”采用频分多址方式传输信息,目的是大大降低用户接收机的成本,以便地面应用;在中圆轨道卫星入轨方式和星座优化设计上,“北斗”没像GpS那样把卫星布置在6个轨道面上,而是与“格洛纳斯”一样,采用3个轨道面均匀分布的对称星座设计,这样有利于“一箭多星”发射,从而降低发射成本。我国“北斗”中圆轨道卫星采用“一箭多星”的发射方式,其他两种轨道卫星采用“一箭一星”的方式进行发射。在2012年,我国已2次采用“一箭两星”方式成功发射了4颗“北斗”中圆轨道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另一大特点是它与别的卫星导航系统之间具有兼容与互操作性。卫星导航系统有其脆弱性,单一的导航系统易扰、遮蔽,采用GpS+“北斗”的双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导航精度。据有关专家介绍,GpS在亚太地区的覆盖率一般只能达到60~70%,如果加上“北斗”后覆盖率可以达到80%以上,从而能提高卫星导航的可用性,并使导航精度提高20%左右,比如,在GpS导航精度1米的地方,同时融合“北斗”的数据后,导航精度能达到大约0.8米。

与GpS相比,“北斗”的首次定位速度和授时精度都表现出更好的优越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完成后,系统用户定位,电文通信和位置报告只需要几秒钟,而GpS首次定位却需要1~3分钟。由于“北斗”导航卫星星座将由分布在3个轨道的35颗卫星组成,所以它与由31颗卫星组成星座的GpS、24颗卫星组成星座的 “格洛纳斯”相比,规模更庞大。届时,“北斗”的全球定位精度将可与GpS相抗衡,在亚太地区定位精度还会更高。

不过也必须看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仍面临巨大挑战。美国GpS系统已经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卫星导航市场,俄罗斯也已基本完成全星座补网,欧洲正全面加速“伽利略”系统建设,“北斗”若要抢占市场,在系统部署上必须与时间赛跑,而即便在轨星座能够按时完成,整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仍需要国家持续的经费投入,包括地面设备建设、人才培养、产业推广等都是一个长期工程,比拼的是综合国力。

事关中国大国地位

由于卫星导航技术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战略价值,所以建设“北斗”系统意义重大。其可以让中国分享巨大的全球卫星导航市场,并在产业价值链的任何环节上都具备全球竞争力,提高各行各业的效率,增加高技术高智能人员的就业岗位;它还能为居民大众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服务,改进运输系统的安全性,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它也可以推动相关产业在国际上占据技术领先地位,并实现一系列技术的综合探索和发展。

目前,已将“北斗”导航装备引入训练领域,并运用于抢险救灾、应急救援、反恐维稳行动,部队在复杂环境下执行各种任务不再严重依赖GpS。边防部队还依靠“北斗“实现了边防执勤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突实时监控,开创了边防执勤的新局面。

民用方面,交通运输部已启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行业示范项目——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该工程以现有重点运营车辆联网联控系统为基础,紧密结合“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服务特点和建设进程,在交通运输部和天津、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湖南、宁夏、陕西、贵州9省(区、市)交通运输厅(局),围绕道路运输车辆安全监管与服务应用领域开展示范系统建设。计划在2012年完成80 000套“北斗”/GpS卫星导航系统车载终端的采购和安装工作。

防静电测试报告篇6

关键词液化气站;直击雷;闪电电涌;防雷检测

中图分类号tU8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0-0176-02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城乡贮气站建设分布比较广,数量与日剧增。广义上的贮气站包括液化气站、乙炔站、氧气站、供气站等,这些场所如遭受雷击,往往造成的设备损坏与人员伤亡巨大,因此加强贮气站防雷检测十分重要。其中液化气站是防雷检测的重点场所,按照《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24号令)、《辽宁省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规定》(政府180令)及相关规范中如《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15)中的规定,具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防雷建筑物检测间隔时间为6个月,液化气站属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其防雷检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液化气站场所检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检测方法、检测内容是否正确规范[1-3],关系到检测工作是否顺利进行。现对液化气站防雷检测前准备工作、检测方法和流程、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1检测前准备工作

一是遵守受检单位相关规章制度,并在进入检测前进行岗前安全教育;二是分析在检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源,如进入罐区时,应远离放散管管口;三是检测管道、放散管、安全阀法兰盘时测试部位禁止来回锉,测试工具应用铜制工具;四是准备检测用相关仪器工具、原始记录报告及安全防护措施;五是调阅、查看液化气站的设计图纸,包括地下管线图、接地装置施工图、电源线路SpD布置图及其他附属设施连接图[4-6]。

2检测程序及流程

2.1检测程序

分局难易程度,一般是先简单后复杂、先室外后室内(先设备外部后内部)原则。先检测防直击雷,其次检测感应雷防护(防闪电电涌侵入措施及静电感应的防护措施),最后检测设备、装置的等电位连接及防静电装置。根据检测场所顺序,可先检测罐区、充气间及办公用房配电间。

2.2检测流程

检测流程如图1所示。

3检测内容及方法

3.1概述

首先确定液化气站防雷分类,目前没有对液化气站直接进行防雷分类。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1]中爆炸性粉尘环境区域的划分,液化气罐贮有高危易燃易爆物质,应属于二类防雷,其液化气充气间按规范所划分的内容确定,一般也是按二类防雷检测。而办公用房一般远离液化气罐区,不在防火区域内,而且办公用房多为平房,规模较小,按规范要求划分其建筑物远未达到三类防雷建筑物。

3.2防闪电电涌侵入检测

3.2.1供电线路。对液化气站供电线路进行检查,一般要求采用铠装电缆埋地引入方式。

3.2.2SpD。目测观察液化气站安装的SpD是否有损坏,安装方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接线是否牢固,热脱扣是否动作等。

对SpD安装情况进行检查,应当符合相关要求(表1)。接地端连接线接到接地线或等电位联结板上的导线应≤50cm,要求短而直;如果不能满足长度要求,应当将其截面积增大。SpD与被保护设备之间应采用无回路方式安装,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感应回路。

3.3防直击雷检测

3.3.1检测液化气气站。防静电接地、站内防雷接地、电气设备工作接地原则上采用共用接地方法,即联合接地,要求接地电阻值≤10Ω。因为SpD可以实现等电位连接,所以在设备无法直接相连地网时,应使用SpD。

3.3.2检测充气间。安装接闪带和接闪杆主要是针对直击雷,对建筑主体起到防护作用。接闪器宜采用直径≥8mm镀锌圆钢的接闪带(网),如果采用扁钢,要求厚度≥4mm,截面积≥50mm2;采用接闪杆时,应达到一定高度,从而保证防护范围涵盖了建筑物或者要求的范围。

3.3.3检测储罐。用测厚仪测试露天金属油罐顶部壁厚度超过4mm时,可不设防直击雷装置,但储罐必须作环形防雷接地,其间弧开距离应≤30m,接地点应≥2处且各点冲击接地电阻应≤30Ω。

3.4防感应雷、设备装置等电位连接及防静电装置检测

3.4.1检测充气间。检测充气间内所有较大金属物体及设备,如管道、金属屋架、接地线、充气枪、均压排、防爆开关屏蔽管、加压泵等。

3.4.2检测储罐。检测储罐上的放散管、安全阀等金属附件的等电位连接情况,要求以上金属附件与储罐形成良好的等电位连接。

3.4.3检查连接部位。输气管道、罐体、装卸区的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金属线跨接,当法兰盘用5根以上螺栓连接时,在非腐蚀的环境下可不跨接,但须构成电气通路。定性的检查罐体接地线根数不应少于2根,接地线的材型规格等。

3.4.4检测供罐车卸车场。检测液化气罐车卸车场地旁供罐车卸车时用的防静电接地装置,该接地装置与防雷等宜共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10Ω;若接地不共用,其防静电接地电阻≤100Ω。

4检测注意事项

一是在检测易燃易爆场所的防雷装置和防静电装置时,严禁吸烟、带火种;应穿防静电服,禁止穿钉子鞋,现场不准随意敲打金属物,以免产生火星,造成重大事故。应使用防爆型检测仪器和不易产生火花的工具。

二是检测车辆应严格按照受检单位规定停放,应根据受检单位管理要求配戴阻火器(或阻火帽)。根据现场情况在检测区域设置安全警示标识。

三是检测过程中,各类测试仪器的接地引线和其他导线应避开高、低压供电线路和可移动的机械设备。

四是接地检测应避开冻土期、降水日进行,以降低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五是遇有6级及以上强风、雷暴、沙尘暴、浓雾等恶劣天气,应立即停止室外检测作业,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检测人员迅速撤离现场。

六是在充气作业时,禁止检测充气枪。

5结语

液化气站属于易燃易爆场所,做好防雷检测工作是保证正常工作的关键一环。对液化气站的防雷检测需充分理解相关防雷技术标准规范,熟知液化气站内各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从点到面全方位对防雷装置和设施进行测试、查看,才能全面做好液化气站防雷检测工作,以确保液化气站的防雷安全。

6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t21431-2015[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爆炸和火灾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201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防静电测试报告篇7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44-02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内生长出来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多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临床表现为儿茶酚氨增多症状,如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代谢紊乱等。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危险性大,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1~3]。我院于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冶3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效果良好。现将有关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3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女性2例,男性1例;年龄分别为29岁、31岁、40岁;左侧肿瘤2例,右侧1例,瘤体直径4cm~5cm;临床症状:2例为阵发性高血压、心悸、心率在100次/分以上为主,1例有持续性高血压;其中2例患者脉压差均缩小,≤30mmHg。经Ct、B超检查及雷极丁、平衡餐试验均发现阳性体症,证实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2术前准备[4]

2.1避免刺激因素,防止心血管意外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往往表现为不重视卧床休息,因此须告诉患者,嗜铬细胞瘤在突然弯腰后、大便用力、情绪激动、腹部按摩时均会刺激瘤体分泌儿茶酚胺,使血压剧增、心率加快,有脑溢血等高血压危象的症状。使患者明白在待手术期,应避免刺激因素,保持心态平稳。

2.2血、尿样的正确收集肾上腺皮质瘤和髓质瘤是不同的疾病,由于Ct、B超难于鉴别,临床上尚须作特殊的检查和试验。血儿茶酚胺,在病人发作时采血送检;血醛固酮在其分泌高峰时抽(上午8时,下午4时),尿儿茶酚胺加浓盐酸10ml防腐,争取较高的阳性率;在做平衡餐试验时,患者由于口味太淡不想吃,给予解释试验目的,并监督进餐过程,试验期间告诉患者禁食其他食物,并及时采集血、尿标本,监测血、尿K+、na+情况;在做雷极丁试验时,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并作好记录。

2.3扩张血管及补足血容量[5]由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长期分泌过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末梢血管床收缩,心率较快(100次/分以上),为了防止术中瘤体摘除术后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下降,血管床开放,而发生低血容量休克,故术前10天予口服苯苄胺10mg、Bid扩血管(根据病人的血压情况调节用药剂量),术前5天口服心得安控制心率。由于扩容后血容量相对不足,予少量多次输血补充血容量,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血压、心率Bid监测,发作时随时测量,汇报医生处理并记作记录。

2.4术前常规准备普试、备皮、配血、备药(术中激素类:氢化考的松;升压药:去甲肾上腺素;降压药:雷极丁),术前晚清洁灌肠,术日晨禁水、食,术前不用阿托品(因阿托品使心率加快),予用东莨菪碱3mg加杜冷丁50mg加氟哌啶醇5mg镇静。

3术中监测

3.1生命体征监测手术往往采用全麻,腰或腹部切口。术中予中心静脉压监测,桡动脉插管监测动脉压,心电监护。予两条静脉通路补液,一路为升压药,一路为降压药,术中尽量避免刺激瘤体,并根据血压变化不断调节升、降压药物剂量和速度,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防止高血压危象发生。

3.2正确护送病人,确保病人安全术毕血压平稳将病人移至移动病床上,送iCU监护,并将术中情况、病情及静脉通路交班,24小时内避免搬动病人,防止因搬动而引起血压波动发生意外。

4术后护理

4.1生命体征监测术毕麻醉尚未清醒前予平卧、头偏一侧,短期内持续吸氧5升/分。心电监测3天,中心静脉压、桡动脉压监测12小时病情稳定后撤除,术后短期内心率仍较快,90~100次/分,血压仍偏高者须严密监测。由于肿瘤摘除后,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降低,血管床开放,血容量相对不足,予补充血容量。应计算滴速,控制液体24小时均衡输入,并观察每小时尿量,记录24小时尿量。

4.2引流管护理保持各引流管通畅,严格无菌操作。深静脉埋管3天后拔除,作常规培养。桡动脉拔管后加压1小时后放松,加压期间观察血运情况。伤口引流管置3天左右拔除,观察引流量及性质并作记录。保留导尿管,防止滑出,2天拔除。

4.3并发症的预防由于手术采用全麻及气管插管,手术伤口大,术后卧床等因素,易引起肺部感染。应鼓励患者深呼吸,48小时内血压平稳后协助翻身拍背,予半坐卧位,指导有效咳痰。1例患者因及时协助排痰后未发生肺部感染。

5体会

本病以中、青年为主,虽然手术摘除嗜铬细胞瘤危险性大,但只要做好围手术期的治疗和护理,就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6,7]。本组3例嗜咯细胞瘤手术治疗,术中无死亡,术后血压均降至正常,痊愈出院。做好术前的治疗和护理及预防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贾玉英,袁建梅.嗜咯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J].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06,18(3):74-75.

[2]王良梅.膀胱嗜咯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3):557-558.

[3]田秀珍,袁军.嗜咯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1):60-61.

[4]汪广秀,彭玲,陈俏红.嗜铬细胞瘤33例的护理.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23(5):629-630.

[5]梁兰萍,周萍.嗜铬细胞瘤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15(6):683-694.

防静电测试报告篇8

摘要目的:探讨癫痫与发作性疾病患者在行视频脑电监测时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总结我院对150例患者检查前、中、后进行的全程护理。结果:在全面科学护理下,患者能良好的配合和完成视频脑电检测检查。结论:人性化全程整体科学护理是顺利准确完成视频脑电检测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视频脑电检测;癫痫;护理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nursecrucesdiseaseofspasmandepilepsyinVideo-eeGmonitoring.materialsandmethods:150sufferer-examingongoingnursewerereviewedinthisstudy.Results:SufferercanassortandcompleteVideo-eeGmonitoringverygoodwithscienceofnurse.Conclusion:humanisticintegerscienceofnurseisthepreconditionofkilteraccomplishVideo-eeGmonitoring.

KeywordsVideo-eeGmonitoring;epilepsy;nursing

视频脑电监测是鉴别癫痫与其他发作性疾病的最重要手段。由于检查时间长达12~72小时,故对患者全程、整体、科学的护理是保重检查顺利准确完成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现将我院2007年以来150例患者行此项检查的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50例患者,其中男79例,女71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者58岁,平均年龄18.6岁,病程1~38年。上述患者经一般的脑电图检查无确诊病理类型,不便于临床治疗,故采用视频脑电检测。

1.2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Bio-logical公司生产的32导联全数字化视频脑电监测系统;采用国际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1],安放参考导联与双极导联相结合进行描记,电极安放在额-前额,前额-中央,中央-顶、顶枕及耳垂等处[2]。通

过摄像头将患者录像信号与脑电波同步记录下来,用电脑硬盘储存数据,供医师对照分析,做出诊断。

2护理方法

2.1检查前

2.1.1心理护理

由于大部分患者病程长,复发率高,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控制或缓解,临床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发作时意外发生率高,精神痛苦并产生心理障碍,对诊断及治疗缺乏信心。因此我们必须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并满足患者的需求。介绍视频脑电的现状及发展,告知检查无痛苦及创伤,介绍检查经过,介绍进行该检查的必要性和优点,请检查完毕的患者现身说教,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家属和患者的积极配合。

2.1.2病人准备

所有患者均需预约检查,检查前三日停服对脑电图有影响的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量至停服镇静催眠药物及抗精神药物。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发作的性质、时间、规律及是否有诱因,如发作时间在白天,预约日间检查;发作在晚间,则预约在晚上检查;如果发作有诱因,检查前尽量给予诱发因素。检查前一日将头发洗干净,不用护发素,不能涂抹发胶、摩丝等定型剂,避免油脂等影响电极导电性,必要时剃发或涂拭电糊来减少头皮电阻值[2]。入室检查前要询问病人是否正常进食,以防发生低血糖,影响检查结果。嘱病人脱去化纤衣物,但要防止受凉,贵重物品交由家属保管。需要做睡眠剥夺诱发试验的患者,嘱咐检查日前夜禁睡5~10小时。对小儿和精神病人等不能合作者,可在检查前给予适量的快速催眠或镇静剂,常用10%水合氯醛,待病人安静或入睡后在做脑电图检查。检查前应先排空大便。电极帽松紧大小选择要适度,过松时电极容易出现伪差;过紧时容易影响血液循环,使检查者感到头晕不适,进而引起脑电波的变化。

2.1.3环境及仪器准备

打扫房间卫生,拉上窗帘,检查空调是否能正常运转。确定脑电图机工作正常,电极帽完整无缺,电极线无断裂脱落,摄像头前无物体遮挡。

2.2检查中

2.2.1病人护理

要求患者检查时尽量保持卧位、安静休息状态,应力求舒适、精神安宁、肌肉松弛、自然呼吸[2]。定期探察患者头部电极是否脱落或松动,如有及时告之医师并按原部位粘贴上电极。指导帮助病人床旁解大小便并及时给予清理,在检查床上进食时要避免食物掉落弄脏床被。检查过程中特别要问及患者有无头痛、恶心、抽搐发作及其他不适症状。遇到被检查者抽搐时及时告之医生,并解开病人领扣,取出活动性假牙。使用舌钳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同时取平卧头侧位,擦除口腔分泌物,防止窒息。遇到牙关紧闭者用纱布包着压舌板,塞入臼齿处,防止咬伤舌头。切勿过度按压病人肢体,以免造成骨折或脱位。同时可掐人中、合谷穴促患者苏醒。注意保护头部电极线,避免患者扯断或拉脱电极线。遇到连续发作时应告之医生予以镇静止痉治疗。过度换气诱发试验前给患者作过度换气动作示范,不合作的患儿可在嘴前悬吊纸条或玩具,鼓励患儿尽力吹气,诱导过度换气动作。陪人不能挡住视频摄像镜头视野,尤其是发作期,陪人应充分让发作行为被摄影记录,以便医师与脑电同步分析。

2.2.2维持稳定适宜的环境

调整室温18~22C,湿度50%,注意光线强弱[3]。温度过高,病人出汗,头皮上电极极易松动,脑电基线漂移,产生伪差;温度过低,病人寒冷肌肉收缩而致伪差增多。湿度过高,在安放电极线时粘胶不易干、粘不牢[2]。保持室内整洁、安静,不要在室内喧哗或频繁走动,尽量使患者进入完整的睡眠周期状态,以减少伪差。

2.3检查后

清洗被检查者头部的导电膏和耳垂的橡皮膏,检查电极线是否断裂或者损坏、丢失,遇到此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清理床被,开窗通气,保持检查室内整洁舒适。门诊患者通知其取检查报告的时间及地点,留下病人电话及详细详细地址,以便定期回访。

3讨论

视频脑电监测(video-eeG)是对被检查者行长达12~72小时的脑电录像监测,操作方法简便,伪差少,是鉴别癫痫发作类型及性质的最有效的检查方法,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癫痫综合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本系统具有记录的脑电波型清晰,资料可重复回放,可精确分析临床发作和脑电之间的关系,定位准确,可提高临床癫痫的诊断水平,并为临床鉴别一些非癫痫发作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帮组。但是,由于检查时间长,而且有些受检者具有发作性行为表现,甚至伴有意识改变。所以,检查前、中、后整个过程的系统护理工作是保证完成此检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准确记录脑电波信号,避免和减少伪差的可靠保证。我院通过明确的整体全程护理,所有受检者顺利完成检查。检查过程中感受舒适安逸,受到患者的一致肯定。完整顺利的检查协助提高了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减少癫痫与其他发作性疾病的误诊、漏诊率。

参考文献

[1]JoHn.R.HUGHeS,主编.临床实用脑电图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谭郁珍,主编.临床脑电图与脑电地形图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10.

防静电测试报告篇9

为排查SaRS和人禽流感病例,及时发现其它聚集性发生的呼吸道传染病,早期预警,早期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根据《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方案(试行)》、《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报告和处理指引(试行)》,结合广东省前期工作经验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仅用于我省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排查,一旦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为人禽流感或SaRS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则按照我省人禽流感或SaRS相关预案和技术方案执行。

一、目的

(一)排查SaRS、人禽流感病例,及时发现其它聚集性的呼吸道传染病。

(二)了解门诊和住院流感样病例、发热肺炎病例、不明原因肺炎、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的诊断和病例数的动态变化情况。

(三)规范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报告和处理。

二、病例定义

(一)流感样病例:具备发热(≥38℃),伴有咳嗽、咽痛症状之一者。

(二)发热肺炎病例:呼吸系统疾病发热(≥38℃)病人,经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改变者。

(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4条,经医院专家小组会诊后仍然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的2006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详见附件2),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四)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及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三、监测点的设置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要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

(二)各地级市选择1间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作为省级监测医院,开展发热肺炎病例的监测。

四、监测方法

(一)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负责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工作。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应立即报告医疗机构相关部门,由医疗机构在12小时内组织本单位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注明“不明原因肺炎”并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立即向当地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并于24小时内将填写完成的传染病报告卡寄出。县级疾控机构在接到电话报告后,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县级疾控机构要将发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情况及时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医务人员在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医院应立即组织本院专家组进行会诊,并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向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县级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不具备相应诊治条件的乡镇、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应立即将其转至县级及以上医院进行诊治,由接收病例的医院进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网络直报。

各级疾控机构在日常疫情监测中,要每日主动监视和分析网上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数据,分析是否有同一时间、空间或特定职业的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发生。

(二)发热肺炎哨点监测

各地级市选择1间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作为省级监测医院,开展发热肺炎的监测。

1.由发热门诊、内科门诊、内科急诊的医务人员按《医院门诊流感样病人就诊登记表》(附件6)进行病例登记,并每日汇总报告预防保健科(感染科或医务科)。

2.预防保健科医生每周进行流感样病例、发热肺炎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统计汇总报告工作,每周二填写《发热肺炎病例监测周统计表》(附件7)和《发热肺炎病例出院诊断情况周统计表》(附件8),传真或通过e-mail上报市(地)级疾控中心,每周三市(地)级疾控中心通过e-mail(gdeis@)上报省级疾控中心。

3.各地级市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省级监测医院的监测工作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工作情况,组织开展发热肺炎的监测工作。

五、处理原则

(一)病例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应立即报告医疗机构相关部门,由医疗机构在12小时内组织本单位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注明“不明原因肺炎”并进行网络直报。

(二)流行病学调查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对病例完成初步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见《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调查表》(附件9),并及时进行密切接触者登记。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组织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追踪和医学观察。

县级疾控机构应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时向上级疾控中心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

(三)病例会诊和排查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在进行网络直报的2小时内电话报告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填写《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申请单》(附件4)申请会诊。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组织组织县级专家组进行会诊。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应订正为已明确诊断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并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单》(附件5)报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组织市(地)级专家组进行审核。县级专家组会诊后仍不能明确排除SaRS或人禽流感的病例,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报告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

市(地)级专家组会诊后,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应订正为明确诊断的疾病或“其它不明原因疾病”,并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单》(附件5)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组织省级专家组进行最终审核。市(地)级专家组无法排除SaRS或人禽流感的,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省级专家组进行会诊。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要立即组织本级专家组进行会诊。

各级专家组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人禽流感和SaRS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在会诊结束后应提出书面会诊意见,如诊断为其它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将专家组会诊意见逐级通知到原报告单位,由原报告单位订正报告。

在各级专家组会诊的基础上,对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均应在发病后1个月内订正报告。

(五)病例管理

县级以上医院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应立即将病例收治入院,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治疗。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立即将病人转至县级及以上医院。

医务人员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诊治时,要采取基本个人防护措施(如穿工作服、佩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等)。当出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或有流行病学史(发生高度疑似病例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能暴露于SaRS或人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接触野生动物和禽类的人员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情况时,应立即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六)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县级专家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后,仍不能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时,县级疾控机构和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要密切配合,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样本,尽快送至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SaRS和人禽流感病原体检测。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集相关标本进行SaRS、人禽流感以及其他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并填写标本登记表。

采集的临床标本包括病人的鼻咽拭子、下呼吸道标本(如气管分泌物、气管吸取物)和血清标本等。如病人死亡,应尽可能说服家属同意尸检,及时进行尸体解剖,采集组织(如肺组织、气管、支气管组织)标本。临床标本应尽量采集病例发病早期的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间隔2~4周的恢复期血清。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相关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要求详细见《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附件10)。

经省级专家组会诊不能明确诊断的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省级疾控机构要将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必要时,省级疾控机构要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将省级及以下专家组会诊后已做出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检测。

六、部门职责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职责如下。

(一)卫生行政部门

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领导辖区内的发热肺炎、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及处理工作,保障工作经费,组织督导评估和监督检查。

2.组织专家组对医疗机构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会诊。

(1)接到医疗机构报告或下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会诊后,在接到报告后24小时内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

(2)专家组县级组成为临床专家3名,流行病学专家1名;市级组成为临床专家3名,病原检测和流行病学专家各1名;省级组成为呼吸科或感染科或传染科、放射科、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专家;

(3)各级专家会诊后均要填写《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单》,参加会诊的专家要签名,会诊记录要归档、列入病历。

(4)专家组会诊后,如仍不能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肺炎,填写《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申请单》(附件5),报请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局组织专家会诊,并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会诊情况以文件形式上报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3.将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病例的调查资料(《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单》(附件5)、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调查表(附件9))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根据需要,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进行审核。

4.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二)医疗机构

1.各级医疗机构

(1)负责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诊治、排查工作。医务人员在采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病史时,应注意询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及其周围是否有聚集性发病现象;

(2)医务人员在做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后,应立即向医疗机构相关部门报告;医院应在12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填写《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单》(见附件5)。参加会诊人员须包括呼吸科、感染科、影像科和检验科专业人员,参加会诊的专家要在会诊单上签名。如果医院专家组会诊后,仍然经院内专家组会诊后,如仍不能明确诊断,必须及时登陆“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明原因肺炎”(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立即电话报告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网络直报);

(3)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应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4)负责对聚集性病例所在医院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医学观察及资料上报;

(5)为流行病学调查及各级专家组会诊提供相关临床资料;

(6)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或院内感染控制部门按相关规定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及后续的订正报告;

(7)协助疾控机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8)隔离治疗病人,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及院内消毒等相关工作,防止院内感染;

(9)负责采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临床标本,并妥善保存,以备送检;

(10)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与疾控机构配合进行标本转运。

2.发热肺炎监测医院

(1)由医院预防保健科(院内感染控制科)组织内科(呼吸)儿科、传染科、门诊、急诊、发热门诊等相关科室按照监测方案的要求登记病例、统计数据、在每周二前将附件7、8上报市(地)疾控中心。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县(区)级疾控机构

(1)对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

(3)指导医疗机构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采取隔离措施,指导有关单位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4)指导医疗机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标本采集;

(5)将采集到的病例标本及时运送到有条件的市(地)级或省级实验室;

(6)及时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反馈至报告病例的医疗机构;

(7)定期分析、汇总辖区内的监测数据并报告监测结果。

(8)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备案。

2.市(地)级疾控机构

(1)定期分析、汇总、上报辖区内的监测数据并反馈监测结果,每周三前将附件7、8通过电子邮件(email)上报给省疾控中心流研所。

(2)指导县级疾控机构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3)有条件的实验室开展SaRS、禽流感病毒(H5n1)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的相关检测;

(4)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和质量控制。

(5)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备案。

3.省级疾控机构

(1)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实验室检测工作并报告、反馈实验检测结果;

(2)定期分析、汇总、上报、反馈本省的监测结果;

(3)定期对市(地)级和县级疾控中心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4)对全省监测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质量控制。

(5)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备案。

(四)卫生监督机构

按有关规定及本方案要求对医疗机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相关工作制度落实情况开展日常性监督检查。

七、信息收集、分析与反馈

(一)信息收集内容

监测系统收集的信息内容包括发热肺炎监测报表、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卡、个案调查表、会诊记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检表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表等。

(二)定期报告、反馈

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应由医疗机构保存,相关资料及时录入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2.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应由县级疾控机构存档,根据需要将复印件逐级上报至省疾控中心。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及调查处理报告应逐级上报至省疾控中心。

3.医院组织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原件保存在病历中,并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专家会诊记录原件作为部门工作文件归档。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会诊记录的复印件应逐级上报至省卫生厅和省疾控中心。

4.病例标本送检表应由医疗机构或疾控机构填写。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送检单位。

5.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表应由县级疾控机构负责填写、汇总,并及时逐级报告至省疾控中心。

6.发热肺炎监测报表由监测医院填写,由市疾控中心上报至省疾控中心.

7.各级疾控机构定期将监测系统的分析结果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并反馈给辖区内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

八、附件

附件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报告、处理流程

附件2.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附件3.临床医生接诊不明原因肺炎指导原则

附件4.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申请单

附件5.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单

附件6.医院门诊流感样病人就诊登记表

附件7.发热肺炎病例监测周统计表

附件8.发热肺炎病例出院诊断情况周统计表

附件9.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调查表

附件10.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

九、本方案自之日起实施,我厅于2005年8月下发的《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方案(试行)》(粤卫办〔2005〕62号)和2007年2月下发的《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报告和处理指引(试行)》(粤卫办〔2007〕10号)同时废止。

附件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报告、处理流程

附件2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Cap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其致病原的组成和耐药特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近年来,由于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免疫损害宿主增加、病原体变迁和抗生素耐药率上升等原因,Cap的诊治面临许多新问题。最近,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完成了两项较大样本的全国性Cap流行病学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Cap诊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对1999年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进行了适当修改,旨在指导临床建立可靠的诊断,全面评估病情,确定处理方针,改善预后,尽量避免不恰当的经验性治疗,减少抗生素选择的压力,延缓耐药,节约医药卫生资源。

一、Cap的临床诊断依据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Cap的病原学诊断

1.病原体检测标本和方法:见表1。

2.痰细菌学检查标本的采集、送检和实验室处理:痰是最方便且无创伤性的病原学诊断标本,但痰易被口咽部细菌污染。因此痰标本质量的好坏、送检及时与否、实验室质控如何将直接影响细菌的分离率和结果解释,必须加以规范:(1)采集:尽量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标本。嘱患者先行漱口,并指导或辅助其深咳嗽,留取脓性痰送检。无痰患者检查分枝杆菌和肺孢子菌可用高渗盐水雾化吸人导痰。真菌和分枝杆菌检查应收集3次清晨痰标本;对于通常细菌,要先将标本进行细胞学筛选。对于厌氧菌、肺孢子菌,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进行检查的阳性率可能更高。(2)送检:尽快送检,不得超过2h。延迟送检或待处理标本应置于4℃保存(疑为肺炎链球菌感染不在此列),保存的标本应在24h内处理。(3)实验室处理:挑取脓性部分涂片作革兰染色,镜检筛选合格标本(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多核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二者比例<1:2.5)。以合格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巧克力平板两种培养基,必要时加用选择性培养基或其他培养基。用标准4区划线法接种作半定量培养。涂片油镜检查见到典型形态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有诊断价值。

3.血清学标本的采集:采集间隔2~4周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双份血清标本,主要用于非典型病原体或呼吸道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的测定。

4.检测结果诊断意义的判断:(1)确定:①血或胸液培养到病原菌;②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标本培养的病原菌浓度≥105CFU/ml(半定量培养++),BaLF标本≥104CFU/ml(+~++),防污染毛刷或防污染BaLF标本≥103CFU/ml(+);③呼吸道标本培养到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④血清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变化(增高或降低),同时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补体结合试验)≥1:64,肺炎衣原体抗体滴度(微量免疫荧光试验)≥1:32,嗜肺军团菌抗体滴度(间接荧光抗体法)≥1:128;⑤嗜肺军团菌i型尿抗原检测(酶联免疫测定法)阳性;⑥血清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变化(增高或降低);⑦肺炎链球菌尿抗原检测(免疫层析法)阳性(儿童除外)。(2)有意义:①合格痰标本培养优势菌中度以上生长(≥+++);②合格痰标本细菌少量生长,但与涂片镜检结果一致(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③3d内多次培养到相同细菌;④血清肺炎衣原体igG抗体滴度≥1:512或igm抗体滴度≥1:16(微量免疫荧光法);⑤血清嗜肺军团菌试管凝集试验抗体滴度升高达1:320或间接荧光试验igG抗体≥1:1024。(3)无意义:①痰培养有上呼吸道正常菌群的细菌(如草绿色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非致病奈瑟菌、类白喉杆菌等);②痰培养为多种病原菌少量(<+++)生长;③不符合(1)、(2)中的任何1项。

表1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病原体检测标本和方法

病原体标本来源显微镜检查培养血清学其他

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痰液、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标本、BaLF、经pSB采集的下呼吸道标本、血液、胸腔积液、肺活肺活检标本、尿液革兰染色+-免疫层析法检测肺炎链球菌抗原(针对成人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

厌氧菌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标本、BaLF、经pSB采集的下呼吸道标本、血液、胸腔积液革兰染色+-

分枝杆菌痰液、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标本、BaLF、经pSB采集的下呼吸道标本、肺活检标本萋尼染色++ppD试验、组织病理

军团菌属痰液、肺活检标本、胸腔积液、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标本、BaLF、经pSB采集的下呼吸道标本、双份血清、尿液Fa(嗜肺军团菌)+iFa、eia尿抗原(主要针对嗜肺军团菌Ⅰ型)

衣原体属鼻咽拭子、双份血清-+(有条件时)肺炎衣原体

miF、CF、eia鼻咽拭子的pCR仅限于临床研究

支原体属鼻咽拭子、双份血清-+(有条件时)颗粒凝集、eia、CF鼻咽拭子的pCR仅限于临床研究

病毒鼻腔冲洗液、鼻咽吸引物或拭子、BaLF、肺活检标本、血清Fa(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条件时)CF、eia、La、Fa组织病理(检测病毒)

真菌痰液、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标本、BaLF、经pSB采集的下呼吸道标本、肺活检标本、血清KoH浮载剂镜检、He、GmS染色、黏蛋白卡红染色(隐球菌)+1-3-β-D葡聚糖(接合菌、隐球菌除外),eLiSa法检测半乳甘露聚糖(适用于曲霉菌)组织病理

肺孢子菌导痰、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下呼吸道标本、BaLF、经pSB采集的下呼吸道标本、肺活检标本姬姆萨染色、甲苯胺蓝染色、GmS、Fa--组织病理

注:BaLF:支气管肺泡灌洗液;pSB:防污染毛刷;ppD:结核茵素纯蛋白衍化物;pCR:聚合酶链反应;Fa:荧光抗体染色;iFa:间接荧光抗体法;eia:酶免疫测定法;KoH;氢氧化钾;He:苏木精-伊红染色;GmS:Gomori乌洛托品银染色;CF:补体结合试验;miF:微量免疫荧光试验;La:乳胶凝集试验。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当痰培养分离的细菌与大多数痰涂片白细胞中的微生物形态一致时,痰培养的结果将更可靠。尿抗原检测是诊断i型嗜肺军团菌感染最迅速有效的方法,常应用eia法或免疫层析法;+:阳性;-:阴性

5.病原学诊断方法的选择:(1)门诊治疗的轻、中度患者不必普遍进行病原学检查,只有当初始经验性治疗无效时才需进行病原学检查。(2)住院患者应同时进行常规血培养和呼吸道标本的病原学检查。凡合并胸腔积液并能够进行穿刺者,均应进行诊断性胸腔穿刺,抽取胸腔积液行胸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3)侵袭性诊断技术仅选择性地适用于以下Cap患者:①经验性治疗无效或病情仍然进展者,特别是已经更换抗菌药物1次以上仍无效时;②怀疑特殊病原体感染,而采用常规方法获得的呼吸道标本无法明确致病原时;③免疫抑制宿主罹患Cap经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④需要与非感染性肺部浸润性病变鉴别诊断者。

三、Cap入院治疗标准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

1.住院治疗标准:满足下列标准之一,尤其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并存时,建议住院治疗;(1)年龄≥65岁。(2)存在以下基础疾病或相关因素之一: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糖尿病;3)慢性心、肾功能不全;4)恶性实体肿瘤或血液病;5)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6)吸入性肺炎或存在容易发生吸入的因素;7)近1年内曾因Cap住院;8)精神状态异常;9)脾切除术后;10)器官移植术后;11)慢性酗酒或营养不良;12)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3)存在以下异常体征之一:①呼吸频率≥30次/min;②脉搏≥120次/min;③动脉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④体温≥40℃或<35℃;⑤意识障碍;⑥存在肺外感染病灶如败血症、脑膜炎。(4)存在以下实验室和影像学异常之一:①wBC>20×109/L或<4×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1×109/L;②呼吸空气时pa02<60mmHg,pa02/Fi02<300,或paC02>50mmHg;③血肌酐(SCr)>106μmol/L或血尿素氮(BUn)>7.1mmol/L;④血红蛋白<90g/L或红细胞压积(HCt)<30%;⑤血浆白蛋白<25g/L;⑥有败血症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证据,如血培养阳性、代谢性酸中毒、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血小板减少;⑦X线胸片显示病变累及1个肺叶以上、出现空洞、病灶迅速扩散或出现胸腔积液。

2.重症肺炎诊断标准:出现下列征象中1项或以上者可诊断为重症肺炎,需密切观察,积极救治,有条件时,建议收住iCU治疗:(1)意识障碍。(2)呼吸频率≥30次/min。(3)pa02<60mmHg,pa02/Fi02<300,需行机械通气治疗。(4)动脉收缩压<90mmHg,(5)并发脓毒性休克。(6)X线胸片显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或入院48h内病变扩大≥50%。(7)少尿:尿量<20ml/h,或<80ml/4h,或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治疗。

四、Cap感染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与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建议

1.易感染某些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如果患者合并某些危险因素(表2)或存在某些合并症(表3),将有感染某种特定病原体的可能,治疗时应予考虑。

2.Cap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建议: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Cap病原体流行病学分布和抗生素耐药率并不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积累资料,表4的治疗建议仅是原则性的,须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几点说明和注意事项:(1)对于既往健康的轻症且胃肠道功能正常的患者应尽量推荐用生物利用度良好的口服抗感染药物治疗。(2)我国成人Cap致病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不敏感率(包括中介与耐药)在20%左右,青霉素中介水平(miC0.1-1.0mg/L)耐药肺炎链球菌肺炎仍可选择青霉素,但需提高剂量,如青霉素G240万U静脉滴注,1次/4~6h。高水平耐药或存在耐药高危险因素时应选择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厄他培南、呼吸喹诺酮类或万古霉素。(3)我国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普遍在60%以上,且多呈高水平耐药,因此,在怀疑为肺炎链球菌所致Cap时不宜单独应用大环内酯类,但大环内酯类对非典型致病原仍有良好疗效。(4)支气管扩张症并发肺炎,铜绿假单胞菌是常见病原体,经验性治疗药物选择应兼顾及此。除上述推荐药物外,亦有人提倡联合喹诺酮类或大环内酯类,据认为此类药物易穿透或破坏细菌的生物被膜。(5)疑有吸入因素时应优先选择氨苄西林/舒巴坦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有抗厌氧菌作用的药物,或联合应用甲硝唑、克林霉素等,也可选用莫昔沙星等对厌氧菌有效的呼吸喹诺酮类药物。(6)对怀疑感染流感病毒的患者一般并不推荐联合应用经验性抗病毒治疗,只有对于有典型流感症状(发热、肌痛、全身不适和呼吸道症状)、发病时间<2d的高危患者及处于流感流行期时,才考虑联合应用抗病毒治疗。(7)对于危及生命的重症肺炎,建议早期采用广谱强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可根据病原学进行针对性治疗,或降阶梯治疗。抗生素治疗要尽早开始,首剂抗生素治疗争取在诊断Cap后4h内使用,以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8)抗感染治疗一般可于热退和主要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后3-5d停药,但疗程视不同病原体、病情严重程度而异,不宜将肺部阴影完全吸收作为停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对于普通细菌性感染,如肺炎链球菌,用药至患者热退后72h即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或厌氧菌等容易导致肺组织坏死的致病菌所致的感染,建议抗菌药物疗程≥2周。对于非典型病原体,疗程应略长,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建议疗程为10~14d,军团菌属感染的疗程建议为10~21d。(9)重症肺炎除有效抗感染治疗外,营养支持治疗和呼吸道分泌物引流亦十分重要。

表2增加特定细菌感染风险的危险因素

特定细菌危险因素

耐药肺炎链球菌

年龄<65岁;近3个月内应用过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酗酒;多种临床合并症;免疫抑制性疾病(包括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接触日托中心的儿童

军团菌属

吸烟;细胞免疫缺陷:如器官移植患者;肾功能衰竭或肝功能衰竭;糖尿病;恶性肿瘤

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居住在养老院;心、肺基础病;多种临床合并症;近期应用过抗生素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

结构性肺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囊肿、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应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mg/d);过去1个月中广谱抗生素应用>7d;营养不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1×109/L

表3某些特定状态下Cap患者易感染的病原体

状态或合并症易感染的特定病原体

酗酒肺炎链球菌(包括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厌氧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军团菌属

CopD/吸烟者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

居住在养老院肺炎链球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肺炎衣原体

患流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接触鸟类鹦鹉热衣原体、新型隐球菌

疑有吸入因素厌氧菌

结构性肺病(支气管扩张、肺囊肿、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近期应用抗生素耐药肺炎链球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表4不同人群Cap患者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建议

不同人群常见病原体初始经验性治疗的抗菌药物选择

青壮年、无基础疾病患者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等(1)青霉素类(青霉素、阿莫西林等);(2)多西环素(强力霉素);(3)大环内酯类;(4)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5)呼吸喹诺酮类(如左旋氧氟沙星、莫昔沙星等)

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患者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1)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丙烯、头孢克洛等)单用或联用大环内酯类;(2)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单用或联用大环内酯类;(3)呼吸喹诺酮类

需人院治疗、但不必收住iCU的患者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混合感染(包括厌氧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呼吸道病毒等(1)静脉注射第二代头孢菌素单用或联用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2)静脉注射呼吸喹诺酮类;(3)静脉注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单用或联用注射大环内酯类;(4)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单用或联用注射大环内酯类

需入住iCU的重症患者

a组: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肺炎链球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1)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2)静脉注射呼吸喹诺酮类联合氨基糖苷类;(3)静脉注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4)厄他培南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

B组: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a组常见病原体+铜绿假单胞菌(1)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必要时还可同时联用氨基糖苷类;(2)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静脉注射喹诺酮类;(3)静脉注射环丙沙星或左旋氧氟沙星联合氨基糖苷类

五、Cap初始治疗后评价、处理与住院患者出院时机的掌握

1.初始治疗后48~72h应对病情和诊断进行评价。有效治疗反应首先表现为体温下降,呼吸道症状亦可以有改善,白细胞恢复和X线胸片病灶吸收一般出现较迟。凡症状明显改善,不一定考虑痰病原学检查结果如何,仍可维持原有治疗。症状显著改善后,胃肠外给药者可改用同类或抗菌谱相近、或对致病原敏感的制剂口服给药,采用序贯治疗。

2.初始治疗72h后症状无改善或一度改善又恶化,视为治疗无效,其常见原因和处理如下:(1)药物未能覆盖致病菌或细菌耐药,结合实验室痰培养结果并评价其意义,审慎调整抗感染药物,并重复病原学检查。(2)特殊病原体感染,如分枝杆菌、真菌、肺抱子菌、包括SaRS和人禽流感在内的病毒或地方性感染性疾病。应重新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检查,包括对通常细菌的进一步检测,必要时采用侵袭性检查技术,明确病原学诊断并调整治疗方案。(3)出现并发症(脓胸、迁徙性病灶等)或存在影响疗效的宿主因素(如免疫损害),应进一步检查和确认,进行相应处理。(4)Cap诊断有误时,应重新核实Cap的诊断,明确是否为非感染性疾病。

3.出院标准:经有效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同时满足以下6项标准时,可以出院(原有基础疾病可影响到以下标准判断者除外):(1)体温正常超过24h。(2)平静时心率≤100次/min,(3)平静时呼吸≤24次/min,(4)收缩压≥90mmHg,(5)不吸氧情况下,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6)可以接受口服药物治疗,无精神障碍等情况。

六、预防

戒烟、避免酗酒有助于预防肺炎的发生。预防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和(或)流感疫苗可减少某些特定人群罹患肺炎的机会。目前应用的多价肺炎链球菌疫苗是从多种血清型中提取的多糖荚膜抗原,可有效预防85%~90%的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的感染。建议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的人员:体弱的儿童和成年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包括鼻窦炎、中耳炎)的儿童和成年人;具有肺、心脏、肝脏或肾脏慢性基础疾病者;糖尿病患者;癌症患者;镰状细胞性贫血患者;霍奇金病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失常者;脾切除者;需要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长期居住在养老院或其他护理机构者。灭活流感疫苗的接种范围较肺炎链球菌疫苗广泛一些,建议接种的人员包括: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出租汽车司机,民航、铁路、公路交通的司乘人员,商业及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等;经常出差或到国内外旅行的人员。

附件3临床医生接诊不明原因肺炎指导原则

一、治疗原则

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临床医生接诊病例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时,应该:

(一)规范抗生素治疗。

1.单用抗肺炎链球菌喹诺酮;

2.广谱ß-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大环内酯或强力霉素治疗;

3.对收入重症监护室的患者,若无绿脓杆菌感染危险,推荐使用广谱ß-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阿奇霉素或氟喹诺酮;

注:绿脓杆菌为院内感染的主要菌种,社区感染中并不多见,若患者高度怀疑该菌感染,建议选用:(1)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类,必要时可同时联用氨基糖苷类;(2)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静脉注射喹诺酮类;(3)静脉用环丙沙星或左旋氧氟沙星联合用氨基糖苷类。

(二)初始治疗72小时后,对病情和诊断进行评价,复查血常规和胸片。

(三)对复诊和转诊病例,临床医生要详细询问入院前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如符合规范抗菌素治疗的,则规范抗生素的治疗时间应加上入院前的治疗时间,该时间可以作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报告的依据之一。

二、询问流行病史

临床医生对所有肺炎病例均要详细询问以下流行病学史并记录入病历(包括门诊病历),其目的在于尽早发现传染病,避免引起进一步的传播。包括下列内容:

(一)病人发病前是否有外出史(如是否到过鼠疫疫区?SaRS疫区?禽流感疫区?)?

(二)病人是否有明确同类病人接触史或其接触者也出现肺炎或为肺炎群体发病者之一?

(三)病人发病前是否接触野生动物?禽鸟类?是否属于野生动物或禽鸟类从业人员(饲养、贩卖、屠宰、加工野生动物或禽鸟类的人员,兽医,捕杀、处理病、死禽及疫点消毒的人员等)?

(四)病人是否为可能暴露于禽流感或SaRS病毒或其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如从事SaRS或禽流感科研、检测、试剂和疫苗生产等相关工作人员)?

三、首诊医生负责的原则

县级及以上医院门诊临床医生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将病人收治入院治疗。如病人不同意住院,医生要详细记录病人的一般情况并要求病人签字为证。

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发现可疑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必须在24小时内将其转至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如在门诊发现重症病例,应建议患者立即到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就诊;如怀疑为传染病,应报告当地疾控机构。

县级及以上医院临床医生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2小时内填写《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申请单》(见附件4)并向本院提出专家会诊请求,同时采集病人血清、鼻咽拭子、气道分泌物等样本送检验科4℃冰箱保存待查,采样送检过程详见,《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见附件10)。如医院专家组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时,则由首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传染病。

附件4

______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申请单

科别病室床号住院号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

工作单位现住址

初步诊断:

病历概要:

请求专家组会诊目的:

此致

申请人(单位)

联络人:电话:

申请日期年月日

附件5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单

医院:患者姓名:

会诊时间:会诊地点:

参加会诊人员:

病例情况汇报

病例诊治情况:

实验室检查结果:

影像学检查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会诊结论:

专家组意见:

专家组签名:

记录时间:年月日

附件6

广东省市医院门诊发热病人就诊登记表

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或联系电话发病日期体温℃有呼吸道症状之一者白细胞×109/L淋巴细胞×109/L胸片流行病学史初步诊断医生签名

填表说明:“症状”栏有则打“√”,“胸片”栏填写有无炎症改变,其余栏目填写相应内容。流行病学史填写:(0)无(1)接触者中有肺炎(2)从事非典、禽流感高危职业(3)接触野生动物(4)接触过高危人员或高危职业人员(5)有当前非典、禽流行区旅行史

附件7

广东省市医院发热肺炎病例监测周统计表

日期星期当日门诊当日医院住院

病例总数①

流感样病例数发热肺炎病例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数病例总数②

发热肺炎病例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数

周合计

注:注:①指大内科门诊、内科急诊、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的病例。②指大内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的入院病例。

此表由监测医院预防保健科医生填写,每周二将上周的资料进行统计后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例定义:a流感样病例:具备发热(≥38℃),并伴有咳嗽、咽痛症状之一者。B发热肺炎病例:呼吸系统疾病发热(≥38℃)病人,经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改变者。C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具备以下4条:(1)发热(≥38℃);(2)具有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4)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且经过医院专家组会诊,尚不能作出明确诊断的病例。D.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报告人报告日期单位盖章

附件8

广东省市医院发热肺炎病例出院诊断情况周统计表

住院病案号姓名年龄性别发病日期入院日期出院

日期入院诊断出院诊断*是否死亡备注

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衣原体原因

待查其它

注:*出院诊断请在相应选项划√,如诊断为“其它”,请注明。此表由监测医院预防保健科医生填写,要求每周二统计前一周的出院发热肺炎病例的诊断情况,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报告人报告日期报告单位(盖章)

附件9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调查表

一、病例一般情况

1.姓名:若为儿童,请填写家长姓名

2.性别:男女

3.民族:

4.出生日期:年月日(阳历)

(如出生日期不详,则实足年龄:岁或月)

5.职业:

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学生教师保育保姆餐饮业

商业服务工人民工农民牧民渔(船)民

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待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其他

6.现住址:省市县(区)乡(街道)村(栋)组(单元)号

7.学习或工作单位:

8.联系电话:

(1)手机(2)家庭电话(3)其它联系人电话

二、病例的发病、就诊与报告经过

1.发病日期:年月日

2.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前,是否自行服药:是否不知道

2.1若自行服药,则服药种类:

3.请填写以下就诊情况:

就诊次数就诊单位就诊日期治疗天数诊断结果入住院时间门诊/住院病历号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4.病例的报告单位(具体到科室):

4.1联系方式:(1)电话:(2)传真:(3)e-mail:

4.2网络直报时间:年月日时分

三、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首发症状(描述):

2.流感样表现:

发热:体温(范围)℃持续时间:寒战咳嗽

咳痰咽痛头痛鼻塞流涕肌肉酸痛关节酸痛

乏力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腹泻结膜炎

3.其它临床表现(描述):

4.血常规:

第1次:月日,wBC:×109/L;n%;L%检测单位:

第2次:月日,wBC:×109/L;n%;L%检测单位:

第3次:月日,wBC:×109/L;n%;L%检测单位:

5.X线检查(检查时间、结果、单位):

第1次:月日,检测单位:

第2次:月日,检测单位:

第3次:月日,检测单位:

6.Ct检查(检查时间、结果、单位)

第1次:月日,检测单位:

第2次:月日,检测单位:

第3次:月日,检测单位:

7.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标本类型采集时间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检测时间检测单位

四、流行病学史

1.病人发病前14天是否有外出旅行史(指去过调查对象发病时居住地所在乡(镇)以外的其他地点)?是否(如否,请跳转至第2题)

地点1:国家省市县(区)乡(镇)村

地点2:国家省市县(区)乡(镇)村

地点3:国家省市县(区)乡(镇)村

所去地点是否为以下区域?

(1)动物禽流感疫情发生的疫区?是否

(2)SaRS疫区?是否

(3)鼠疫疫区?是否

(4)其他传染病疫区是否

(由调查员询问旅行地点信息后判断是否为上述传染病疫区)

2.发病前14天内,是否有明确同类病例密切接触史,或其接触者也出现肺炎或为肺炎群体发病者之一?是否

注:密切接触是指治疗或护理、探视病例,与病例共同生活,通过其它方式直接接触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和/或排泄物(如粪便)等。

如果是,请提供这些病例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病例1:联系方式:

病例2:联系方式:

病例3:联系方式:

3.病例发病前14天接触动物的情况:

(1)发病前7天内,是否接触过病、死禽(包括家禽、野生水禽和候鸟),或其排泄物、分泌物,或暴露于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环境?是否

(2)发病前14天内,是否曾经到过有活禽交易、宰杀的农贸市场?是否

(3)发病前14天内,是否在出现异常病、死禽的地区居住、生活、工作过?是否

(4)发病前14天内是否有与果子狸等相关野生动物的接触史(如曾经到过饲养、贩卖、运输、加工、烹饪果子狸等野生动物的场所和环境,直接接触过其分泌物和/或排泄物(如粪便)等)?是否

(5)除此以外,发病前14天内是否直接用手接触过正常活禽(包括家禽、野生水禽和候鸟),或其排泄物、分泌物?(是否)是否与正常活禽有过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是否)

4.病例是否有下列高危职业史?

(1)是否为饲养、贩卖、屠宰、加工、诊治家禽的职业人员?是否

(2)是否为可能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或其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如从事禽流感科研、检测、试剂和疫苗生产等相关工作人员)?是否

(3)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处置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人员?是否

(4)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诊治、护理人禽流感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医护人员?是否

(5)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诊治、护理SaRS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医护人员?是否

(6)是否为可能暴露于SaRS病毒或其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如从事SaRS科研、检测、试剂和疫苗生产等相关工作人员)?是否

五、密切接触者情况(可另附表)

姓名性别与患者关系联系电话

六、最终诊断情况

1.最终诊断:人禽流感: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SaRS: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排除人禽流感和SaRS,诊断为:(病名)

2.诊断单位:

调查单位:

调查者签名:

调查时间:年月日

附件10

广东省不明原因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

一、实验室条件及生物安全操作的要求

(一)实验生物安全要求。

1.非SaRS临床观察病例可以在BSL-2级实验室进行有关SaRS和禽流感的核酸和血清学检测;

2.SaRS临床观察病例需在BSL-3级实验室开展灭活前的SaRS核酸和血清学检测;

3.SaRS和人禽流感病毒分离等涉及高浓度病毒的实验需在BSL-3级实验室进行;

4.开展核酸检测的实验室需参照《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划分实验区域。

(二)设备要求。

开展核酸检测的实验室需具备生物安全柜和荧光定量pCR仪。

二、各级CDC职责

(一)市CDC实验室职责。

1.开展不明原因肺炎中非SaRS临床观察病例的H5n1禽流感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2.流感监测哨点市可开展禽流感病毒抗体血凝抑制试验;

3.开展病例密切接触者的监测检测。

(二)省CDC实验室职责。

1.协助开展H5n1禽流感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检测的地区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检测;

2.对各市报告的阳性结果进行复核、确认;

3.对人禽流感临床观察病例的阴性结果进行复核、确认;

4.对SaRS临床观察病例进行SaRS和人禽流感检测和排查。

三、标本采集

(一)标本采集人员。

医疗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负责标本采集,标本采集人员需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并填写标本登记表。

(二)标本采集种类和要求。

1.采集标本的种类:包括咽鼻拭子或含漱液、下呼吸道标本(如气道分泌物、气道吸取物)和血清,根据实际情况还可采集粪便以及死亡病例的心、肝、脾、肺、肾、脑和淋巴结等组织。所有采集的标本应立即分装,一式三份,如果不能立即送检,24小时内应冷藏保存。

2.采集标本时间。

咽、鼻拭子或含漱液应在发热后3天内采集。出现肺炎症状后尽可能采集下呼吸道标本。病人死亡后,如有必要应尽快采集尸体肺组织等标本。

急性期血清在发病后7天内采集越早越好,恢复期血清须在发病后2~4周采集。

3.标本登记表的填写。

标本登记表所有内容均对实验室的检测有重要意义,应在采集时由采集人员认真填写。

(三)标本的保存:采集的标本应在24小时内送到实验室检测,除一份用于检测外,其余则应尽快放在-70℃以下保存。无-70℃条件的需在-20℃冰箱短时间暂存,并尽快联系上送。

(四)标本采集的方法:参照《广东省非典型肺炎检测标本采集指南》和《广东省人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

四、标本包装、运送与接收

(一)标本的包装。

1.标本必须放在大小适当的带螺旋盖内有橡胶圈的塑料管里,拧紧。

2.将密闭后的标本外包吸水物质,放入大小适当的塑料袋内密封;每袋装一份标本。

3.在塑料管上用油性记号笔写明样本的种类、采样时间、编号、姓名,同时也将标本有关信息填在标本送检登记表上。

4.将装标本的密封袋放入专用运输箱内,放入冰排,然后以柔软物质填充,内衬具缓冲能力的材料。同一患者2份以上的密封标本,可以放在同一个塑料袋内再次做密封。所有容器必须印有生物危险标识。

(二)标本运送。

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卫生部的有关规定进行标本的运送。

(三)标本的接收。

需送省CDC实验室检测的标本,在低温保存条件下,于24小时内送至省CDC进行复核,标本应一式两份。

五、不明原因肺炎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一)检测工作流程。

1.人禽流感临床观察病例应同时进行甲型流感、禽H5亚型流感病毒的核酸检测:

(1)检测结果任一项为阳性均需立即上送省CDC复查;

(2)结果均为阴性,但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断再次分析后仍无法排除的,应重新采样,连同前次标本一起上送省CDC复核;

(3)复核结果仍为阴性的,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可以考虑进行SaRS冠状病毒检测;

(4)采集病人恢复期血清通过微量中和试验或单扩溶血试验,以最终排除人禽流感。

2.SaRS临床观察病例应由省CDC进行核酸、抗原和抗体检测,所有结果均为阴性,可报告阴性结果,必要时进行人禽流感病毒排查。

3.其余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需同时进行人禽流感病毒核酸、抗体和SaRS冠状病毒核酸、抗原、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可报告未检出;市级疾控中心发现任一结果阳性均需将所有标本上送省CDC复查。

(二)人禽流感检测。

1.核酸检测采用real-timepCR方法,进行甲型流感、禽H5亚型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建议使用深圳科润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real-timepCR试剂盒;病毒Rna提取试剂盒,建议使用德国QiaGen公司的ViralRnaminiKit。

2.抗体检测采用血凝抑制试验,具体方法参见《广东省人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

3.中和抗体检测:采用微量中和试验进行检测,具体方法参见《禽流感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三)SaRS冠状病毒检测

1.SaRS核酸检测可使用常规Rt-pCR或深圳匹基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SaRS病毒real-timepCR检测试剂盒。病毒核酸提取试剂建议使用德国QiaGen的ViralRnaminiKit。

2.抗体检测推荐使用北京华大吉比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SaRS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eLiSa),包括igm和igG抗体两种试剂盒。在进行igm检测时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注意采集双相血清观察抗体滴度是否出现升高。

3.抗原检测推荐使用珠海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状病毒(n-蛋白)测定试剂盒。

(四)检测结果确认。

1.人禽流感检测结果的确认:

以下之一,均可确认为人禽流感病例H5感染。

(1)H5核酸检测结果阳性;

(2)双相血清H5抗体出现4倍以上升高;

(3)分离到H5n1病毒。

2.SaRS检测结果确认:

(1)SaRS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阳性;

(2)双相血清SaRS抗体出现4倍以上增高;

(3)分离到SaRS冠状病毒。

六、检测结果报告

防静电测试报告篇10

【关健词】布鲁氏菌病;感染;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R5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094-01

朝阳市双塔区为城乡结合区,流动人口多,以山地和丘陵地区为主,全区人口共37.6万人,为带动经济发展,以养殖羊用户较多,全区共有牛羊约6万多头。布鲁氏菌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有发热、关节痛、出汗、乏力等症状,传播途径以接触牛羊的分泌物、流产物、奶液、食未煮熟的肉、内脏等,以及畜牧业产品、生活用品等而接触传播.[1]。布鲁氏菌病发病率较高,年发病率在8/10万以上,现调查了我区的牛羊养殖户、兽医、商贩、肉食加工业人员等共562人,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在2012年5月份对我区的养殖牛羊户进行登记调查,对从事畜牧业的人员,兽医,肉食、皮毛加工的商饭等人员进行登记调查。

1.2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人间鲁氏菌病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2]

1.3 检测依据:wS269―2007。

1.4 检测方法:采集与牛羊有密切接触史的人群,静脉抽血3―5ml,采用酶标法进行血清抗体检测,抗体滴度试验1:100以上者定为阳性。

1.5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多数家庭人畜共用一口饮用井,牲畜和人生活在一起,羔羊放在卧室内饲养,多数人员在给牛羊接产时不穿防护衣,不使用消毒液消毒,生活中喜食牛羊肉。

2 检测结果

此次共检测562人,其中布鲁氏菌试验阳性者16人,男性12人,女性4人,其中做抗体滴度试验1:100共12人,1:200共4人,为布鲁氏菌感染阳性;在16例阳性中,男12人,女4人,男女比为3:1。年龄分布在25―52岁之间。核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上报确诊病例,其中7例为上报确诊病例,5例为未确诊病例,对 5例为未确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其中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出汗、发热、关节痛等症状[3],目前被诊断为“上感、关节炎,风湿”等病。1例目前无乏力、出汗、发热、关节痛等症状,为隐性感染。对16例详细调查,14例家中养羊三年以上,1例为兽医,1例为肉食加工业人员,询问均有不程度的和牛羊的密切接触史。

3 防治方法:从调查结果看,4例为新发病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主要是与生活习惯有关,男性从事着农业、畜牧业的生产工作,女性多数为家务,女性感染的4例是与羔羊放在卧室内饲养时,均有徒手接触羊的分泌物、流产物等.。预防方法可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查清畜间疫情流行因素,对牛羊进行布鲁氏菌疫苗接种。第二个阶段主要落实以消毒、个人防护为主的综合性防护措施,对牲畜的住地、粪便等环境进行消毒[4]。加强个人防护,以保证各种防治措施的正常运转。第三阶段是布鲁氏菌病常被误诊,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病人进行治疗,对发现的疫情要及时报告,加强布鲁氏菌病的监测。第四阶段是加大对布病的宣传工作,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进行布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对布病的防治能力。第五阶段是对布病患者进行正规治疗,用链霉素与四环素联用,利福平与多西环素等抗生素联用,早期足量足疗程治疗[5]。

参考文献:

[1] 刘伟, 地方病防治知识手册 卫生厅卫生厅[S].1992,9-27.

[2] 全国人间鲁氏菌病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王钧,中国临床诊疗与药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