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8:37

小学生科学教育篇1

关键词:小学科技教育;科学素质;授课模式;学习热情

古人云: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由此可见,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小学科技教育是为提高学生科学素质而设置的目的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科技教育方面,教师应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性高、空间想象力强等特点,为学生选取灵活、多变、新颖的科技项目来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科技创造力。与此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科技教育活动中来,从其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

一、小学科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科技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实际操作性低

由于小学科技教育是近几年来新兴的学科。其实际操作方面存在着很大空缺和漏洞。就小学科技教育的现状而言。不可否认,很多地区的小学科技课程并未配备专业的老师进行日常的授课活动,通常由其他科目的老师“代讲”,由于这些“非专业”教师并未进行专门的课程培训,在授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并未真正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科学实验落实到实处。

很多教师仍旧延续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诵、背、记”等方式来死记硬背知识点。例如:在讲解一些物理现象、科学实验时,很多教师会领着学生阅读一下课本内容,然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而并未对科技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图像、影像、视频讲解和分析,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力比较低,很难对科技现象进行图像还原和构建,授课效果也可想而知。这种缺乏科学规范引导的“填鸭式”“应付式”授课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基础教学设施不全,科技教育步伐难迈

俗话说:俏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由此可见,健全的科技基础设施是提高小学科技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然而,很多学校对小学科技课程的基础设施配备却差强人意。很多小学科技课程将课堂的重点放在对课本内容的研读和课后练习的背诵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操纵能力、科学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种本末倒置的科技教学模式,不仅使得小学科技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更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例如:在讲解洋葱细胞结构时,很多学校并未购买专业的显微镜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来观察细胞结构,而是一味的通过讲解、背诵来强化知识点记忆。此外,学校图书馆、资料室的藏书也并不完善,很多学校为了提高考试分数将图书馆的藏书集中在试题练习、字典查阅方面,供学生去学习背诵。而关于科技教育方面的书籍却是少之又少。

二、加强小学科技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措施

(一)提高重视程度,讲解与实际相结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在小学科技教育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充分研究教材内容,依据科技题目为学生设计简单易操作、举一反三、新颖灵活的科技题目,在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充分讲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如讲解摩擦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在冰面、沙面、普通路面上行走,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来总结摩擦力的作用。

此外,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科技课堂中去。例如:在讲解雷电的形成这一题目时,教师可以从富兰克林收集闪电的故事讲起,将小学生引入课题中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让其猜想为什么会有雷电产生?然后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重现雷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们这种故事性强、直观性高的科技讲解方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为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完善教学设施,让科技教育不在是“空谈”

为了让小学科技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不再是一句空谈。同时,为了更好、更优地开展小学科技课程,学校应从基础设施、资源配备、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来完善科技教育的基础设施,从而避免“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例如:在图书配置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喜好选取一些趣味性强、易理解、可操作的科技书籍来供小学生阅读、学习。在课程讲解方面,教师应改变以往“填鸭式”授课模式,应将讲与练结合起来,逐步提升学生的用科学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在讲解科技知识时,教师应将学生积极引导到课堂之中,让其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例如:在讲解“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科学原理时,在讲解完基本的原理后,教师可以准备一组背后带有磁铁的小车让学生们进行“吸拉”比赛,看看谁的车子跑的快。当同性相遇时候车子自然就会跑动,而异性相遇时车子则会紧紧的靠在一起。通过这种趣味性强、简单易懂的科技小活动,不仅能让小学生牢牢记住“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将学生积极引导到了课堂之中。让其逐步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结束语

小学科技课程是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爱动天性而设计的科学启蒙式课程。因此,在小学科技教育方面,各个小学应在充分提高重视程度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教学设施和资源,为顺利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小学科技教师应将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符合其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案,真正做到将讲解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从而在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分析、探讨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技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吴经雁.小学科学教育亟待加强[J].跨世纪(学术版),2008(03).

[2]杨晓鹏,万爱珍,卢霖.关于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03).

[3]王勇.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导学,2014(08).

[4]陈曦红.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02).

[5]王晓晓.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14(04).

小学生科学教育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精神

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教育家柯南特,随着人们对科学及科学素养涵义的深入探究,美国学者米勒后又提出了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科学知识、科学规范与方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现阶段对公民科学水平方面的描述多用“科学素质”一词,其含义与科学素养略不同,但是从国家对科学教育日趋重视的程度来看,科学素质的提升最终以提高科学素养为归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教育能力,又能帮助其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教育内容的整合。

一、拓展课外阅读

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整体规划,从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进程来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入手,逐步培养提升科学素养的自主意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文理科之分,对于大多数理科学生来说,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而对于多数文科学生来说,科学领域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学生往往会生畏惧之心,甚至有排斥和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技巧的引导方式,同时为学生推荐适合其知识水平的学习方式。例如,大一新生在经历了高强度的备考之后,出于自我保护机制,会有一段时间的“放松”状态,这段时间恰好是大学入学的第一学年或第一学期,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推荐一些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增加科学知识、调动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如动画片、纪录片、影视作品等,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又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科学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减少学生的能量消耗,减少疲惫感的产生,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已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可以逐步增加科学类书目的阅读,并将学习范围扩展到科学史、科学精神的学习,在了解了感性的科学现象之后,学生在这一阶段能逐渐意识到科学素养对自身的要求,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在兴趣基础上融入一定的意志努力和学业要求。当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至一定水平后,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科研、参加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等更多的途径,实现更高层次的提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学习科学,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会遵循自身的需求,教师应看到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只停留在某一阶段”。

二、强化教材研析

多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要承担小学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小学科学师资的短缺,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而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从这个角度讲,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了解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的内容体系,这是进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另一个角度讲,小学各科教学的整合趋势,要求小学教师具有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科学无处不在,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不只在于科学一门课程,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既有利于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又有助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了解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科学知识的查漏补缺,同时借助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逐步达到“一缸水”的要求,在学习方法上,可以采用“点—线—面”,即以某个科学知识点为核心的相关知识的拓展方法,由点成面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中学的科学知识相连,实现知识领域的融会贯通。同时,大学生在学习小学科学知识的同时,需要坚定意志,努力弥补自身学习过程中“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缺失,有意识地挖掘和探索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史背后蕴藏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并在此过程中克服原有的思维定势,建立新的、更为合理的思维方式,以提升自身科学素养。

三、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学生视野的宽窄往往与教师的水平成正比,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过程中,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前提也是关键。由于教育背景和学习经历相似,“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是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共同的缺陷,这对于需要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大学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是与大学生相比,教师能够更有意识地学习,并且教师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文献的搜集整理与阅读,深入小学听课学习,参与小学科学教育与教学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从各方面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逐步完成科学教师的“华丽转身”。总之,“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整体过程,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可以脱离其他学科单独存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体现其双重价值的同时,更需要课程与教学的连贯性与延展性,以此实现素养而非单纯的素质的提升。

作者:董晶晶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小学生科学教育篇3

论文摘要:加强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已成为贯彻党的“科教兴国”战略举措。本文从坚持科技教育的原则,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切实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瞬息万变的21世纪,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向今天的教育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加强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已成为贯彻党的“科教兴国”战略举措。近年来,我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十分注重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在构建小学科技教育的新体系、新模式等问题上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坚持科技教育德育化、课程化、科学化、特色化的原则,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普遍增强,科学素质得到切实提高。科技教育也有利地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科技教育德育化

人们呼唤人文精神在现代科技时代的回归,以理性和道德引导现代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是科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从娃娃抓起的科学教育不仅为了技能操作和科技竞赛,更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因而,我们始终坚持以各类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将科技教育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把科技教育与学生的成长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1、少先队大队部将科技活动的评比纳入班队建设,评选文明班级、星光之家的条件。设立了科技星、科技章的优秀个人评选活动,并在“六一”庆祝会、开学典礼等全校性活动中为科技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品。此举提高了科技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孩子们懂得了参加科技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科技活动。

2、学校各中队均建立了科技队角,成立科技爱好者协会或组织开展成长体验班队活动等,做到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保证了学生参加经常性科技活动的阵地使孩子们有用武之地,时刻置身于科技活动的氛围中。

3、科普活动和科技竞赛经常化。学校定期开展科技知识讲座,大队部组织参观科技作品展览等。近三年来,学校每年都组织科技艺术节,人人参与,层层选拔,优秀项目进行展览、表演,并邀请家长观看,为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提供了舞台,展示才华搭建了平台,使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得到普及。

4、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感受劳动的快乐等系列活动。

这一系列的科学教育,不仅培养了孩子们在科学道路上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团结协作、分工配合的团队精神,而且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失败、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抗挫折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并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危机教育,改变以往的那种只讲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教育,让学生认识社会的发展、知识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科技水平和资源的人均数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让孩子们从小得就有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这才是广义上的科技教育。

二、科技教育课程化

1、科技教育应该课程化。

首先必须将科技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倡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发现新问题。这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正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模式,老师在各科教学中,坚持这一程序的渗透,无疑起到了夯实学生科学素质基础的作用,将受益终生。

2、开发了以科技教育为主的校本课程建设。

把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纳入课表。组织专人编写教材,包括科技制作、科幻作文、科幻想象画等,其内容涵盖前沿科技、电脑天地、环保主题、创新教育等;学校在妥善安排科技课程的同时,还充分运用电脑网络等先进的媒体手段,广泛开展计算机课程讲座和各项教学竞赛活动。包括邀请专家现场讲座、网页制作表演、网上查询、程序设计等活动。教导处还制定出科技教育的课程标准和各年级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孩子在会电脑、会上网的同时,也能说会道、善于交流。每学期各相关部门要组织一次科技教学的成果汇报展示,学校组织专家评审颁奖,使教学效果和信息得到反馈。

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进展,使人类的信息交往和过去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水平。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注重信息科学技术对青少年的影响,并始终坚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科学探究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科技教育课程化,使科技教育落到实处,从教学计划、制度和时间上都得到了保证,提升了科技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营造了良好的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学习氛围。

三、科技教育科学化

把科技教育与科学评价、科学育人结合起来,保证了科技教育的健康发展。小学阶段的科技教育工作不仅要适应当前教育的理念、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将趣味性和科学的严谨性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让科技教育生动活泼地发展。

首先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合理的评价,保护孩子们的积极性。科学启蒙教育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这是我们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最需要的东西。我们经常采用激励的语言,同时,合理的评价对学生也很重要。如星级评价、图示评价等等都能激发孩子们科技创造的热情。

其次要严格规范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过程是要经过严格训练的。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过程,让学生对研究问题进行预测,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对课堂上有分歧、出现争执局面,教师抓住机会,当场验证、解决问题,学生印象深刻。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发现、新观点教师及时肯定,对于课堂上没有按老师要求进行探究的学生,教师也不完全否定,他们的问题和发现可能就是课堂闪光的地方,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可能学生将来都会成为各方面的专家,你的启发和鼓励他们将受益终身。

四、科技教育特色化

科技教育的内容广泛。我校在开展科技教育时,根据自身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学校科技教育的自身特色——三模教育。科技教育特色化,使学校科技教育在全面展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层次,满足了师生的成就感,增强了师生的科学意识。

学校每学期都在1-6年级组织“三模”竞赛,几乎是人人动手、班班参与,孩子们兴致盎然。学校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设置不同类别、不同档次的奖项,保障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在广泛开展的班级竞赛中,我们选拔了了大量优秀的科技苗子,吸收到校科技组,进行系统、严格的训练。每一次训练都做到定时、定质、定量,教练和学生们吃得苦、耐得劳,每天天还蒙蒙亮就在操场上训练,制作时手指磨破了也从不喊疼,就连寒、暑假他们也从未中断过训练。

对于该项目的指导老师和学生,学校都在制度上给与适当的倾斜和照顾,如师生的各项评比、学生所在班级的评优,乃至相关老师的奖励等,都一一挂钩、逐条落实,以全力保障学校这一特色教育的长足发展。

在这一良好机制的保障下,加之老师勤勉敬业、学生训练有素,使“三模”活动长盛不衰,形成了学校特色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骄人的成绩,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参考文献

小学生科学教育篇4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渗透生命教育要循序渐进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要讲求循序渐进,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小学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低年级学生要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性别意识;初步掌握交通安全、防溺水的基本技能;了解家庭用气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自我保护知识等。高年级学生则要学会了解身体的生长情形,进一步理解性别认同;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并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初步掌握突发灾害时的自救知识等。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学段有着不同要求。如“我是谁?生命有何意义?”小学低年级,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性别意识,喜欢自己;小学高年级,学生要了解身体生长情形,懂得同情关心,初步认识和体验生命可贵。

(二)与之相关内容要提炼统整

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渗透点,研究渗透的方法。首先要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分析,了解和确定教材的各个章节中,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结合点,并把这些结合点都一一列举出来,作出合理的统筹规划,作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依据,这样在什么地方渗透生命教育,就有一个阶段性的教学计划,制定出一个基本的措施方案,做到了方向明确,目标清楚,心中有数,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然后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使生命教育在科学教学中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科学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根据科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科学教师可以通过读、写、听等各种方法,把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在渗透生命教育过程中,不能倾盆大雨,也不能从主观臆想出发,而是要紧扣教材的知识点,在保证完成知识点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细水长流地渗透、滴灌,在“润”字上多下功夫,来实现生命教育渗透目标;也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调查研究、演讲、小品、游戏、演习、看录象、查资料、做小报等形式,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相应课外活动要延续拓展

课堂教学中进行生命知识的渗透教育无疑是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但由于课堂教学本身所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内容广泛的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未必能一一涉及。而且生命教育又是形象性、实践性极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所以形式多样,富有实践性的课外活动正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渗透性教育的不足。

1、让学生在课外种植植物或饲养小动物,并记录。

2、让学生体验生命诞生的不易。

3、让学生体验生命的脆弱。

4、结合时事或重大的节日让学生体验生命的珍贵。

小学生科学教育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培养对策

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肩负着未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启蒙教育的重任,提高其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对小学教育专业学校的基本要求。科学素养的培育是一项持久繁杂的工程,其提高是不可能通过短期或突击式努力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过程中,提出系统合理的教育对策,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

1创新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培养方案,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1.1整合理科教学,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

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的培育更多的是依靠单科的科学知识教育,并没有体系化。这与现在小学教育的学科特点是不相符合的,急需完善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培养方案,重新构建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体系。

现在小学课程如语文、数学、品德、科学等课程中出现了大量与科学素养相关的综合性知识,尤其是科学课程,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小学科学课程分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这些内容融合了生物、物理、化学及地球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就要避免单学科教学的重复性和单一思维模式。例如讲“能量”,化学上讲的是物质变化导致的吸热及放热反应,物理上讲的是能量之间的转化,生物上讲的是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这样既浪费时间,还不能使学生对“能量”有一个系统正确的理解。如果把不同学科中的“能量”知识整合在一起,以科学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就能更好地融会贯通。

根据调研和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将理科进行整合,前三年分别开设自然科学基础、科学与生活与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三门通识课程,其中自然科学概论,主要是讲授基础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与生活主要是让学生以科学思维方式去理解生活,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则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培养其科学价值观。第四年开设选修课,兼顾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开设科学与艺术、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并且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科间知识交叉点的训练,让学生将其融合,在训练中形成综合能力,从而开拓视野,将知识系统化。

1.2有机融入“小学课程的相关科学知识”

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对孩子的科学素养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小学的各门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例如语文课内容丰富多彩,课本中约有30多篇课文与科学教育有关,《祖冲之》中了解了“月食”,《我要的是葫芦》里介绍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航天飞机》则展示了飞机的特点和功能……

为了更好地适应小学教学,在课程改革中,要先总结小学各门课程的科学知识点,将其纳入《自然科学概论》课程中;总结各门课程的科学实践活动,将其纳入《化学与生活》课程中,将其延伸拓展。例如在五年级下学期《科学》中有“身边的植物学”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自然科学概论》详细讲解植物的器官;在《化学与生活》课程中,让学生做植物标本或叶脉书签;在六年级下学期《科学》中有“电磁奇观”这一节内容,我们在《自然科学概论》中讲述关于各种能量;在《化学与生活》课程中自制电池,以及各种小学实验教具。这种整合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小学课程,还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做的技能形成的同时,体会到科技创作的方法,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1.3将科学史作为“隐性课程”

通过学习科学史,可以逐步了解和掌握科学家探究科学的方法,对概念和理论有所理解,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因此有很多学校开设了《科学史》这一门选修课,但若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过多的科学教育课程,可能负担过重。因此我们建议精研小学教育专业的各门课程,将零散的各门科学史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加入到这些课程中,这样既减轻了课程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语文》课本中有鲁迅的《铸剑》一文,语文教师可以讲述金属的冶炼史,猜测铸剑所用金属,理解金属出现时间先后的原因,加深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在《自然科学概论》课程中讲解《元素周期律》时,可以讲述门捷列夫及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历程,使学生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上都能有所收获。

1.4开设小学科学教学法

由于最后两年学生忙于就业或升学考试,时间紧张,学校不再安排科学必修课程,但基于以下两个原因,我们建议在第四年开设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法,最后一年开展科学课教育实习:

(1)根据调查,农村小学由于各种原因,科学课程基本没有专职教师,所以很多都是通过在职教育后兼职科学课程的,在科学素养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很多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在农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也有一部分兼教科学课程的,由于学校以前没有开设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法,他们很难适应这门课程的教学;

(2)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是基于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其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在课程标准、教学理论、教学设计、资源开发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开设小学科学教学法课程,能使学生更加熟悉科学实验的设计,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既提高了科学素养,还能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游刃有余。

2构建新型科学教学模式

实行以StS教育理念下的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合作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技术,构建综合数字化实验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1以StS教育理念为指导

StS教育是一种科学教育思想,具有显著的交叉学科性质,突出了对科学的文化解读、对科学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StS教育更加注重探究与体验,重在唤醒主体的自我意识及情感体验,这将促进学生构建科学理念,理解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提高科学素养。

2.2采用探究―合作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合作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两种教学方法优点多多,但也各有缺点。我们建议将两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合理分组,优势互补。教师合理安排好探究过程,在课堂上合理干涉,及时引导,让学生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提高效率。

2.3运行

课前,制定StS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合理分组,优势互补。课中,采用探究―合作教学方法,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充分体现个人的独特价值,优势互补;实验操作结合使用多媒体,多层次、多场景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构建综合数字化实验平台。课后,实施全面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良性发展,并进行网络群讨论,分享个人成果。

3建设多元立体的校园科学素养教育环境

3.1充分利用宣传资源

例如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站,以及飞信、QQ、微信软件,定期向学生推出环球科技资讯、健康常识、流言百科、时事科学等栏目,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2开发特色课外实践资源

例如有的学校可以利用空余土地较多,山区资源丰富等特点,成立了“少年农科社”,建立“生物观察园”,种植蔬菜,养花养鱼,积极开展农科活动,并使用各种实验器材,开展相应课题研究。最后完成科研小论文或进行农技比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其科学素养。

小学生科学教育篇6

   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中,有哪些主要的要求?

   一、要有润泽每一个生命的使命感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全人类任何一个民族,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所有的生命个体都是要经过“教育”这个环节达到生命的成长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应立足以人为本,润泽生命,开启智慧。我们的教师从始至终都要有一种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为民族和人类生命的健全发展尽义务。只有有了这种承担,教师的责任心、爱心、奉献精神及才会油然而生,教师才会以健康良好的心态去呵护和培育每一个小学生,维护孩子们“成长的权利”,帮孩子们打好学习的底子,精神的底子,身体的底子,让孩子们享受“成长之美”,保证每一位学生终生身心健全发展。

   二、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中,离开学科就谈不到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甚至于谈不到教育教学本身。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名校,热点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求越高;越是大城市,孩子们接触到的知识越是专业,精化、细化。再者,从一个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角度来看,凡名家名师都是立足本学科千淘万漉,千锤百炼,扎扎实实干出来、钻出来的。所以,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专业学得更扎实,也应是本科师范生有别于专科师范生的显着特点。本科师范生应有更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情境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关于儿童成长的、社会的、生理的、情感的和认知的知识、教育教学和辅导的实践的知识等。

   三、要有宽厚的综合素养

   小学教师首要的和最突出的角色特点是“启蒙者”,他要帮助尚处于“混沌”状态的儿童全面打好基础,成为学习的启蒙者、促进者;情感的熏陶者、塑造者;健康的维护者、辅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引导者。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所以,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要具备宽厚的人文素养、知识素养、教学素养。

   四、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深厚的学科素养,这只是成为一位合格教师的基本前提。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还必须有相应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方法。由知识素养到执教能力,中间还必须经由实践的桥梁。就像游泳和驾车无法从书本学到一样,教书育人的基本技能只能从扎实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所谓“学者未必是良师”说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基于上述要求,我们可以确定初等教育学院本科师范生培养的方向及策略。

   (一)夯实基础,专业过硬——精。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旨在夯实师范生学科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实现专业课程与教育学科课程的对接与整合,使师范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对专业课程建议实行分流、分类、分级教学,实现精细化分科,使师范生对本专业的掌握达到精深精湛。如中文方向要有演说与口才、识字与阅读、名着与经典、中文语法研究、写作技能等。

   要大力改变改变传统的以学科逻辑展开为主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形成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课程学习和案例分析、教材研习、专题探讨与实践交流的内在联系和双向互动。提倡“做中学”的教学模式,采用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演练、相互实践的互动式学习方式,主动地、自主地感知教育教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亲身体验之中理解和感受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从而形成职业能力。

   另外,应增设教育学、心理学的实践运用课程以及加强班主任教育课程。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渗透在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的剖析当中。

   (二)一专多能,素质全面——博。

   作为一名教师,他需要的知识并非拘囿于某一个方面,而是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几乎无所不包的。一位教师完美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三个同心圆:最里边的小圆是自己所教学科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通透的基本原理;第二个稍大的圆是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常识;最外边的大圆是以哲学为主兼及美学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关于人类文化视野的背景性常识和修养。这样,他便可以在让孩子走上学习之路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感悟“生命的润泽”,建立“精神的家园”。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师范生的知识面,拓展多学科综合视野,了解学术进展和学科前沿,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另外,要充实和加强教育实践与技能类课程和学科教育类课程。

   (三)养成习惯,学无止境——新。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学习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教师要求学生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别忘了自己首先要学会学习、学会变化、学会适应,成为与时俱进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即将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在校应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的学习习惯,有了这个习惯,才能不断地加强专业学习,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建议学院研究选定本科师范生必读的书目,在课程中增设阅读课,开辟阅读交流课,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校园文化和书香校园的大环境及课程设置帮助每一个师范生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改造和完善自我。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致的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加快自身的发展,才能跟上人类进程的步伐,时代的步伐,课程改革的步伐,才能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

   (四)学会管理,调控课堂——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霍布斯的《明天的教师》的报告和卡内基教育促进会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的报告,都把“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即课堂调控能力作为教师培养中的必备素质。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它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它的丰富性、多变性、不确定性使得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遇见课堂上出现的新信息、新情境。对于教师,面对复杂的课堂情境,是否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能管理好课堂,在课堂这个核心区域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展开有效的对话、交流,较好地驾奴任教课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爱学并学有所成。

   另外,教师心理调节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要能自我调控并善于调控学生心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信任、尊重。

   (五)精益求精,以爱育爱——巧。

小学生科学教育篇7

[关键词]理想教育;美育;学科教育;滨湖路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3-0003-0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以理想信念为核心进行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孩子从小树立理想,确立奋斗目标,才能使他们形成完美健康的人格,为走好未来人生的道路夯实基础。

一、构建小学生理想教育的新模式

结合学校的实践与探索,对新时想教育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实践性研究,构建了小学生理想教育的新模式——愿望的种子+追求的信念+学习的历练+美感的氛围+师生的互动=滨湖梦的教育。我们努力做到“实、生、美”。

“实”即更实际,就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心中有一份愿景。理想教育是一种形成理想、实践追求、实现愿景的教育。对理想教育内涵有了自己的认识后,我们对滨湖路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在定位于“理想教育”这一学校文化特色之后,我们不再做形式上的“提升”,而是内容上的“降低”,即真正打扎实“理想教育”这一文化特色的基石,只有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愿景,让理想教育实实在在地回归学生、教师生活和校园生活,才能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富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

“生”是更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自然形成。理想不是空中楼阁,并非遥不可及,理想教育与生活应是密不可分的,不能把理想与普通人的生活分开,真正的理想应该建立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应从简单的、真实的生活中,从原汁原味的生活中一步步地扩大自己的胸怀,走进世界。就眼前而言,理想教育就是使学生懂得要好好生活,学会爱身边的人和事;就将来而言,理想教育其实就是为做一个怎样的人树立一根正确的标杆,也就是帮助师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美”为更美好,让学生完全在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中就接受了理想教育。通过每学期在“梦源”播种梦想、收获梦想,通过每周一晨会那充盈着“小故事大道理”的“理想大课堂”……让师生随处可见“理想”闪亮的光辉,随处可闻“理想”的教诲,让“梦开始的地方”为师生、社会所悦纳,让理想之光超越时空,渗入心灵。一系列的理想教育特色活动可触可及,不仅愉悦着学生的身心,更展示着滨湖路小学理想教育的累累硕果。

(一)“愿望的种子”——梦开始的地方

愿望是对一件事物的美好希望、设想与期待。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为避免愿望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真正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在开始接受系统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学校应基于学生原始而自然的愿望培育理想的“种子”,成为开始播种理想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有符合个人实际的愿望,激发学生努力和奋斗的动力,最大限度地让校园成为师生实践梦想、追逐梦想、收获梦想的精神家园。

因此,滨湖路小学将学校Ci形象设定为“梦开始的地方”,鼓励学生怀揣梦想,树立目标,从而具有更为明确的方向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梦源”是“梦开始的地方”的物化形式,它以一个写意的“梦”字烙印在教学楼的核心地带,通过“播种梦想”“收获梦想”活动汇集师生色彩斑斓的梦,激励师生为追求梦想、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成为师生播种梦想的地方。一颗颗小小的“梦想石”,一艘艘亲手制作的小纸船,一次次“播种梦想”活动,激励着孩子们不断努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培养起孩子们对未来不懈追求的良好品质。在这“梦开始的地方”,师生都成了有梦的人。

(二)“追求的信念”——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

信念是对某人或某事有坚信不疑的想法。在小学生中开展理想教育,要重视帮助学生坚定追求的信念,让信念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其成长的催化剂,并转化为成才的动力,提升学生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是学校的校训,更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滨湖人对生命的期待,是对梦想与未来的憧憬——进取、超越、非凡;这是滨湖人的信念,是对学校和自我的责任——唯真,唯善,唯美。当全体师生汇聚在一起,一遍又一遍高呼“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时,坚定的信念与追求的欲望油然而生。小学阶段十二次的“播种梦想”“收获梦想”活动,两百多个的“理想大课堂”里的小故事大道理,最后一次的“毕业大课堂”……无一不在反复强化、激励师生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信念的追求让理想教育变得小、实、新,激励着孩子们追求一个又一个目标,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三)“学习的历练”——让梦想在勤奋中实现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实践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让学生从小拥有更多的学习经历与锻炼,旨在进一步养成学生学习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宽松活泼、催人向上的环境中学习,让梦想通过勤奋得以实现,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让梦想在勤奋中实现”是我们的办学理念,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梦想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学习好习惯培养目标》,从“学习态度好习惯”“学习过程好习惯”“能力形成好习惯”和“学习行为好习惯”四大方面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卓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在小学六年经历“静心悦读”“精心书写”“精心计算”的一层层晋级和“学习三星”一颗颗的摘取,发挥一次次的“奇思妙想”、吹奏一曲曲的“快乐口琴”、绘制一幅幅的“科幻画”……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历练的平台,开拓了历练的空间,张扬了个性与特长,促进了生命的和谐发展。

(四)“美感的氛围”——梦想启动未来

美感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产生的一种快乐感觉。让理想教育具有美感的氛围,就是围绕“理想教育”,最大程度调动、发挥美育在理想教育中的文化功效,创建快乐的理想教育。要从成人化的说教走向富有儿童特色的浸润学生心灵的各种氛围营造,通过美感氛围的营造拓展理想教育的新途径,展现理想教育的新魅力。我们以“梦想启动未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建设了“梦源”“蓝色宫殿”“中国园”“未来之星”“书法长卷”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点。在教学楼走道上摆放钢琴、地球仪、开放式书架、壁挂式鱼缸、大型积木及孩子们创编的童谣、创作的书画……整个校园充满着童话与幻想、展示着追求与创造、显示着理想与希望,使理想教育能够诠释,可以物化,可以触摸,可以实践,通过努力能够实现,为孩子们培植梦想、实践梦想、收获梦想营造起良好的氛围。

几年的实践研究证明,美感的氛围既是学生童趣表现和欢情流畅的过程,又是他们追求和创造艺术美、生活美以及自我塑造心灵美的过程,能激发他们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五)“师生的互动”——有梦的人最快乐

教育有梦,孩子才有未来。理想教育的主体,既关注学生,又关注教师。师生的互动更注重理想教育活动中师生的教学相长作用,创建有理想的教师队伍,带动有理想的学生群体。我们强调将理想教育落实到实践中,把教师、学生个体理想与群体理想的形成有效结合,把学校理想教育与学校文化软环境的建设有机地融会起来,把理想教育与“梦”的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赋活动以新的面貌,新的内涵。让快乐贯穿于理想教育的全过程,使师生在互动中体验追梦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憧憬美好的明天。

围绕这一主题,制定了《我与滨湖之约——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教师行为规范准则》,持续开展了每学期开学典礼的教师宣誓,每年一次的“教师节·爱生日”、每月一次的“宽容日·赞美日”、每周晨会的师生诵读经典诗文及同唱校歌、同呼校训等活动。这类师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乐中激情的活动深化了我校理想教育,开拓了师生互动的新视野,打开了师生互动的新思路,搭建起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桥梁。用儿童的文化教育儿童,用教师的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用学校的文化打造学校的品牌,形成学校的特色,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滨湖路小学理想教育的新模式是基于学生原始的、自然的愿望,以此作为培育理想的“种子”;重视帮助学生形成追求的信念,提升理想教育的实效性。“愿望的种子、追求的信念、学习的历练、美感的氛围、师生的互动”五要素不可或缺,互相渗透、互为交错。

二、新时期小学理想教育的管理制度及评价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有效的管理评价体系,规范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学校理想教育的开展与落实,让全校师生和谐发展。搞好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为此,学校多次召集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建设,通过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的反复探讨,制定了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实现理想的管理制度——《我与滨湖之约——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管理章程》。管理章程包括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培训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课题科研管理制度,骨干教师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等,保障了学校、教师、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理想教育的落实,也彰显了学校在管理制度方面的特色。

(一)构建促进教师实现理想的管理制度——《我与滨湖之约》

在理想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重头戏,教师有梦想,学生才有希望,没有教师的良好发展,就不会有理想教育的落实,也就不可能立得起学校的品牌。为了凸显学校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我们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管理、培训、评价等方面积极推进管理制度的创新,变管理为引领。

学校采取开学与教师签约,期末通过自评、小组评、学校考核小组评价的方式使教师做到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德,用良好的人格、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以身示范”,使学生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亲教师而信其道。

(二)构建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理想的管理制度——《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学习好习惯培养目标及评价方法》《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行为好习惯培养目标及评价方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阶段,认为“小学”是基础,基础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他主张教育应从儿童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陶行知先生更是明确地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养成教育应当是基础教育阶段教书育人的主要任务。

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让我们的今天赛过昨天”,以理想教育为主线,结合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特点,分低、中、高年段来制定《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学习好习惯培养目标及评价方法》《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绅士”“小淑女”行为好习惯培养目标及评价方法》。“小绅士”“小淑女”学习好习惯培养目标分别从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能力形成、学习行为四个方面来具体制定内容;“小绅士”“小淑女”行为好习惯培养目标分别从早操集会、文明礼仪、就餐就寝、劳动卫生、安全保护五个方面来具体制定内容。引导学生养成学习、行为好习惯,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使理想教育要求逐步内化为学生素质,外显为自觉行动,促进理想教育的形成,收到良好效果。

三、形成理想教育的系列校本课程

课程文化是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和青少年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对现代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活动形态。我们的理想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强调的是学生自发、自觉、自然地参与其中,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育人为本,为学生服务,是理想教育系列校本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形态。

(一)依托个性化校园文化,融合美育与学科教育,开发“理想教育”校本课程

“理想教育”校本课程就是我校新课程背景下,依托个性化校园文化,开发实施的一种全新的德育课程。它根据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特点,将理想教育与美育、各学科融合,创新传统的晨会、早读、劳动、班队会、活动课、思品课、体育课、综合实践活动等教育教学环节,以行为养成为切入点,以学校、社会为涉教空间,以系列贴近学生的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认知、行为规范和情感体验等多种途径,全方位打造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形成校本特色的教学文化。

1.“理想大课堂”

围绕理想教育,以一个“大”字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活动形式,开设了“快乐大课堂”“经典大课堂”“毕业大课堂”“好习惯大课堂”“静心悦读大课堂”“精心书写大课堂”“快乐劳动大课堂”等富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育人氛围,营造起优良的校风、学风,孕育出彬彬有礼、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小绅士”“小淑女”。

2.“我的红豆故事”

为了实现“小绅士”“小淑女”培养目标,学校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我的红豆故事”为载体,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构建立体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好习惯养成和能力提升。每学期开学,一人一本精美的绘本,一班一个红豆瓶,每天争夺红豆的故事在个人、班级书写着“美丽行动”。每周一次自评,每月一次同学、家长、老师评,每学期末一次总评,争当“红豆明星”,争创“红豆班级”,全班一起分享甜蜜的“红豆粥”,成了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让教育变得“小、实、新”,具有可操作性,充满着童趣与诗意。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学生的独特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理想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生动开放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品德高尚、文明有礼、体格健美、人格健全、基础牢固、个性鲜明”一代新人,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们学习、生活、创造的学园、花园、乐园、梦园。

(二)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教师有梦想,学生才有希望。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通过与专家合作、与其他教师协作、与家长探讨、与学生交流等形式,通过对于课程开发活动实践的反思,提升了教师的行动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国家教师基金重点课题顺利结题,多项获得好评。编辑出版了《中国名校——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卷》《蓝蓝的滨湖蓝蓝的梦》《课堂教学教师不当行为与纠正》等书籍,目前已有48篇在各种教育学术刊物上,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

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价值导向、智能发展、身心健康、审美陶冶、特长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它积极的整体功能就表现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人格和谐发展。例如,“我的红豆故事”课程提出了“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校园文明从洗手间开始”“轻身慢步过走廊”“文明礼貌三句话”“文明行为三件事”等具体的要求,同时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细化、强化常规管理。例如,对地板的保洁及洗手间的使用都有明确的规定,地板上不能残留油垢,要保持其原有的颜色,洗手间地面要尽可能保持干爽,没有异味。再如,对培养学生的就餐,不仅注重强调爱惜粮食,还特别注重就餐礼仪的培养,教育学生碗、筷要轻拿、轻放,保持就餐的安静、有序,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题研究中富有个性的理想教育产生育人的功能,“理想教育”文化得到彰显,在短短几年间一方面课题研究不断进行,另一方面,研究推动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如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第27届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创新之星(全国唯一一所小学获得此殊荣)等众多光荣称号。

一支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队伍已经茁壮成长,学校现有全国模范教师1名,广西“中小学规范管理十佳校长”1名,广西德育工作标兵1名,“八桂名师”1名,特级教师4名,小学中的中学高级教师7名,等等。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多次获部级、自治区级、市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

教育部、团中央、国家精神文明委、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宣传部等各级领导到校视察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均予以高度赞扬,自治区、南宁市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均在滨湖路小学召开。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科技教育》《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正以坚实的步伐行进在全国基础教育名校的行列。

这些成效的取得,反过来有力地促进了理想教育的实施和学校文化的建设。小学生理想教育与美育、学科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了区域性的示范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智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m].台北:台湾师大书苑,1999.

[2]杨思寰,樊辛森,等.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6]成尚荣.设计:学校发展新课题[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7]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8]叶建朋.小学生礼仪教育初探[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9]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10]敏泽.文化·审美·艺术——论文三辑[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小学生科学教育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科学启蒙教育;探索与研究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科学思维,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在教学中,由于学科的本身性质――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结合数学教学所做的初步探索与研究.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在数学课中,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与科学启蒙教育有效结合.其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启发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课,我用火箭发射升空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从学科角度思考“火箭升空是什么现象”,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发射图等科学尝试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要想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有良好的数学知识作基础.学生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会产生创造发明向往,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实践证明,通过结合学科教学,以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符合学生探究创新的心理特点,大大提高科学启蒙教育的效果.

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一)抓住学生特点,激发科学探究欲望

小学生对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但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容易直接或间接地被客观事物或其他自然现象的新奇性所吸引,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探究的欲望,就相当于给了学生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这就需要教师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数学教学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如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以后,选择一些学生思维的空白点作为研究课题,让学生“调查一下你吃过的零食有哪些种类”等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探究,在探究中培养能力.

(二)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的科学探究氛围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在时间上和思维上多一些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向上的即时评价都将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入无限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做到敢想、敢做、敢于挑战权威.

(三)引导鼓励学生,加注科学探究活力

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活动很多,教师要合理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引导和鼓励为学生探究注入了活力.允许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出现失败,对此,教师首先要肯定其探究精神,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失败的原因,再鼓励学生尝试进行新的探索.

三、重视实践,训练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数学课中很多知识都为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低年级学段图形的拼组、物体的平移与旋转等;中年级学段测量物体体积、表面积,图形的变换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就是要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等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如图形面积的计算,训练学生认真审查题目给出的信息,明确解题的目的,把握解题的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进行多方位的科学的思考.在思考方面,训练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从基本的认知过程来说,引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究、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方法是从事学科探究活动所必须采用的一些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就能在学科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科学新知,发展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拓展延伸,增加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之后,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相关的探索,这是学生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思维与能力有效训练的重要环节.

小学生科学教育篇9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4-0256-01

现在的小学科学课替换了原来的自然课,但是比自然课增添了一些物理知识,而且在教学中已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放在首要的地位。教学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做实验学生看",而成为"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现过程"的过程。所以如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習,积极地探索,并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自觉提高全面的科学素质,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1.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2.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②但是传统教学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小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小绝的学习财富。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小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3.倡导独具个性的实践探究

科学课,就其名称而言可谓是最能与大自然和科技相贴近的学科,就其特点而言是一门能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学科,就其优势而言是一门最大限度地激活和唤醒学生创造潜能的学科。《科学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因此,科学课堂应该是自由的天地,如果在课堂上束缚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的自由,牵着学生的鼻子,让他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按部就班地依照教案中规定的方法学习科学知识,那么学生又怎能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满足其探究学习的需求?又怎能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怎能培养学生自觉能动地探索知识的能力?

科学的本质是对自然现象和人的思维及研究方法的高度概括,因此,在科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超越教学目标的即定界线,超越单纯的传承式教学模式,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实践中,相信倡导这种独具个性的实践探究方式,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完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沿着科学的道路追求科学知识,使其学会从不同角度自主获取信息,实现全面发展。

4.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4.1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4.2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小学生科学教育篇10

   论文摘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不仅是师范教育特色的体现,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小学教育专业的个性的要求。在认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的基拙上,构筑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体系、优化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过程是培训有效性的保证。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既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保证办学的高等教育水准,坚持并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应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应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探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形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途径和方法。其中,反思传统的对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系统设计并实施符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方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课题。会计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习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教育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它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优劣。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尤其是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的特点等,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富有个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状况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处理好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高中起点的大学生,与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点的专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强,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潜质水平等方面明显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学中,用大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和完善小教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引起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视。

二、构筑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1年颁发的《关于印发搞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神,参见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以及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中专或大专培养的技能型的小学教师转向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重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拓展原中师“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演讲”等单纯的训练项目和要求,构筑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七个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内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总结性学习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细化基本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具体项目,既要包括教师的初级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完整的整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初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走向高一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着力体现本科教育思想性、师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理念。会计

三、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过程

   第一,制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这一计划纳人课程建设整体中来统筹考虑,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分别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模块,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操、舞蹈、写字、教师口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班队工作原理、小学各门课程的微格教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同时注重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颁发《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采取开放多元的培训方法。可以将训练内容列人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专业类、相关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将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重点通过安排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有教师指导的、集中的训练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做到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并有多元化的展开形式,建立全方位、全程的训练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领悟能力。

   第三,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完善培训质量监控。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建立专门的组织培训机构,如指导测评中心等,出台培训与考核规程,由专人主抓,任课教师、学生“小先生”积极参与其中,直接掌握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形成立体式的质量监控体系。结合有关学科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达标考核的方法,不达到合理要求不允许参加教育实习。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