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区别十篇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区别十篇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0:13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区别篇1

[关键词]远程教育;公立中小学;美国

一、背景最近几年,美国远程教育课程不断增多,报名人数不断增长。

美国教育局教育技术办公室(oetDe)做了一项名为公立中小学远程教育课程”的调查,该调查从全国范围内收集、分析了美国公立中小学2002~2003年基于技术的远程教育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从公立学校学生的远程教育课程、传递远程教育课程使用的技术、传递远程教育的机构、开设远程教育的原因、影响远程教育课程未来拓展的因素五个方面分析了美国近几年公立中小学远程教育课程的情况。

二、调查方法

调查是由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用快速反应调查系统(FRSS)统计完成的。远程教育课程被定义为,为在某一学区报名注册的中小学生提供的一种可获得学分的课程,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在物理位置上是相对分离的。

调查表在2003年秋邮寄给全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等学区的2305个具有代表性的公立样本学校地区,这些样本学校学区是从2001~2002年的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公共数据核心(CCD)的“地方教育中介调查”文档中选取的。这个样本结构包括15218个公立学校学区,14299个正规公立学校学区和989个其他教育中介(至少有一个网络学校)。在调查中有些学校学区被舍弃了,因为在数据收集中发现这些学区不适合用FRSS调查,因此最后的数目减少到了15040个。2003年12月进行数据分析,2004年4月得出结果,并于2005年3月2日公布。

三、美国公立中小学远程教育课程现状

1.美国公立中小学远程教育课程

(1)远程教育课程在公立学校里盛行

在2002~2003学年里,有大约1/3的公立学校学区(36%)参加了远程教育课程。这表示在15040个公立学校地区里有估计有5500个地区参加了远程教育课程。

大的学区比中小学区参加的学生比例要大,分别是50%,32%,37%。而且,农村地区比城市地区参加的比例要大,分别是28%和23%;东南和中部地区比东北和西部地区所占的比例要大,分别是45%,46%和21%,32%。东北部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贫困集中的地区比较富裕的地区所占的比例要小,分别是33%对比于42%;在2002~2003学年里,大约有8000所公立学校参加了远程教育课程,这大约占全国公立学校总数的9%;农村地区比郊区和城市有更高的学校比例参加远程教育,分别是15%,7%和5%。另外,中部地区比东北部地区有更高的学校比例参与远程教育,分别是12%和5%。

(2)远程教育的课程文科较受欢迎

不同课程领域的报名人数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学校基础课程大约有8200人,计算机科学的人数11700人,社会研究或社会科学的人数有74600人。在所有报名人数中,参加社会研究或社会科学课程的占23%,英语和语言艺术的占19%,数学占15%,自然和物理科学占12%,外语占12%,其他课程的占14%。总体来说,参加基础学校课程和计算机科学人数所占比例最小,分别是3%和4%;在外语的远程教育课程中,小地区比大中地区参与的学生比例要大,分别是19%,6%,11%。而且,农村地区比城市和郊区参与的学生比例要大,分别是22%,5%和10%。可见,远程教育中文科较受欢迎。

(3)大中地区更热衷于在线远程教育课程

在2002~2003学年,提供远程教育课程的地区中,有59%的地区提供远程教育在线课程。大地区比中小地区参加在线课程的学生比例要大,中等地区比小地区的学生比例要大,分别是80%,71%,53%。而且,农村地区比城市和郊区的比例要小,分别是51%,74%,71%;在参加远程在线学习的地区中,92%的地区让学生通过学校访问在线课程,60%的地区让学生在家里访问,8%的地区让学生在其他场所访问。

大中地区和城市地区较少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大地区学生在家里访问在线课程的比例要比中小地区大,中等地区比小地区的比例要大,分别是77%,66%,55%。农村地区比城市和郊区的比例要小,分别是53%,78%,67%。

(4)较小学区及农村地区学生更倾向于远程教育中的ap课程

或大学水平课程2002~2003学年里,在参与远程教育的地区中有50%的地区有学生参与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远程教育课程,即大约有2700个学区,大约有45300人报名参加远程教育提供的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课程,是报名参加远程学人数的14%;小地区报名参加这一课程的人数在该地区中所有报名人数中所占比例是24%,比大中地区要大,他们分别是7%和10%;农村地区参与这一课程的学生比例要比城市和郊区要大,分别是27%,4%和11%。

2.不同级别学校的远程教育招生

在2002~2003学年,公立学校地区大约有328,000人参与远程教育课程。在所有参加远程教育的报名人中,高中占68%,联合学校29%,中学2%,小学1%。

3.传递远程课程采用的技术

提供远程教育的机构主要采取双向交互视频技术传递远程课程。调查结果显示,与基于计算机的同步网络课程(21%)、单向视听技术(16%)和其他的技术(4%)相比,更多的远程教育机构采用双向交互视频技术(55%)和异步网络课程(47%)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各地区经济基础不同,采用的传递技术也存在差异。双向交互视频技术比基于计算机的教学需要的费用低,因此,在小地区,双向交互视频技术是被最广泛使用的远程教育课程传递手段(60%)。然而,在大中地区基于计算机的异步教学是最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中地区60%,大地区72%);在郊区和城市,异步网络教学都是被最广泛使用的远程课程的教学传递手段(城市69%,郊区58%)。然而,农村地区双向交互视频技术被最广泛使用(64%)。

4.传递远程教育课程的机构

提供远程教育课程的地区提供课程所采用的机构有:计算机特许学校;学区的其他学校;所在学区(从该地区中心向外传递课程);另一个地方学校或是在本州内的另一学区中的学校;本州内的教育服务机构;本州内的州虚拟学校(比如通过网络可以访问州内的K-12课程);在另一州里的州虚拟学校;其他州的地区或学校(不是州虚拟学校);中学后教育机构;独立经营者;其他的机构。

5.开设远程教育课程的原因

调查涉及远程教育机构开设远程课程中的各种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不通过远程教育本校无法提供这些课程,提供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课程,解决人口增长与空间局限性之间的矛盾,降低学生课程冲突,允许不及格的学生重修,满足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增加地区税收。

绝大部分地区(80%)将“不通过远程教育本校无法提供这些课程“作为开设远程课程非常重要的因素,59%的地区选择“满足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50%的地区选择“提供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课程”,23%的地区选择“降低学生课程冲突”,选择其他原因的地区所占比例是4%~17%。

(1)小学区和农村学区选择的主要原因

“不通过远程教育本校无法提供这些课程”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小地区比大中地区比例大,比例分别是93%,82%,86%。而且,农村比城市和郊区的比例大,分别是95%,79%,86%;选择“提供ap课程或大学水平的课程”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小地区比大中地区选择这一比例要大,分别是74%,59%,54%。而且,农村比城市和郊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分别是76%,49%,59%。

(2)大中地区和城市学区选择的主要原因

选择“降低学生课程冲突”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大地区比中小地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分别是70%,52%,56%;选择“允许不及格的学生重修”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大地区比中小地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分别是50%,34%,30%。城市比郊区和农村比例大,分别是47%,33%,31%;选择“解决人口增长与空间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原因的地区中,大地区比中小地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中等地区比小地区比例大,分别是44%,33%,21%。

(3)高贫穷地区选择的主要原因

选择“增加地区税收”这一原因的地区中,高贫穷地区比低贫穷地区选择这一原因的比例大,分别是21%,11%;选择“满足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这一原因的地区中,高贫穷地区比中等或低贫穷地区比例大,分别是88%,79%,80%。

6.影响远程教育课程未来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开设远程教育的学区中,72%的地区计划将来扩展他们的远程教育课程,地区差异对此没有影响。成本因素是阻碍课程扩展的主要因素。

在计划扩展其课程的远程教育地区中有36%的地区将成本因素列为阻碍其扩展的主要因素;在计划扩展其远程教育课程的公立学校中,大约有2/3(68%)的学校选择“课程开发成本”是阻碍其扩展的中等或主要因素。

四、总结

1.远程教育在农村及贫困地区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美国是远程教育发展较成熟的国家,借鉴美国的实践经验,我国应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

农村远程教育的实施,不仅会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深刻变革,而且将成为新世纪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2.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支持

远程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发展远程教育需要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我国远程教育之所以取得了飞速发展,就是因为有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我国多次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要求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如1991年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下发的通知:用5~10年的时间,使全国90%以上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网络联通,使每一名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3.远程教育课程先以文科为主

从美国的调查报告显示,文科课程比其他课程更受学生欢迎,报名人数最多。我国发展远程教育的时间还不长,经验欠丰富,需要在摸索中前进。因此,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其他国家经实践证明具有发展前景的课程开始我们的探索。当我们有了经验后,再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最终实现远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区别篇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备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和谐的人,而和谐的人的培育和养成,极大地依赖于教育,特别依赖于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久远的火种,因此,教育的和谐发展自然就成为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义务教育的和谐发展又是教育和谐发展的基石。然而,当前影响义务教育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教育差距的存在及其不断拉大的趋势。有研究表明,我国教育差距的严重程度和拉大差距的速度在许多方面比经济差距更大、更明显。所以缩小教育差距不仅具有教育自身的意义,而且具有更加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本文将从全面揭示地区义务教育的现实入手,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性提出一些有关缩小差距的经费保障机制方面的建议。

一、教育经费的地区差距

1.教育经费的地区差距

一是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2001年,我国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值分别为2075元、851元和987元。如果以东部为1,则中部和西部分别为0.41和0.48。初中生均教育经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值分别为2655元、1165元和1474元。如果以东部为1,则中部和西部分别为0.44和0.56。

二是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2001年,我国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值分别为1412元、597元和776元。如果以东部为1,则中部和西部分别为0.42和0.55。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值分别为1617元、719元和1142元。如果以东部为1,则中部和西部分别为0.44和0.71。

三是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地区差异。2001年,我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值分别为200元、31元和50元。如果以东部为1,则中部和西部分别为0.16和0.25。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平均值分别为317元、57元和86元。如果以东部为1,则中部和西部分别为0.18和0.27。

2.师资水平的地区、城乡差距

表12002年小学教师学历城乡、地区情况对比(单位:%)

注:表格中所用数据出自:中国经济统计年鉴(1996~2003)、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6~2003)、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文中和下表中没有特别予以说明的数据皆来源于此。

表22002年初中教师学历城乡、地区情况对比(单位:%)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我国教师水平日益普遍提高的大背景下,地区间、城乡间师资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从表1和表2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东西部城市、县镇小学教师学历水平总体相差均为近7个百分点,东西部农村小学教师学历水平总体相差近9个百分点;东西部城市初中教师学历水平总体相差10多个百分点,东西部县镇初中教师学历水平总体相差近8个百分点,东西部农村初中教师学历水平总体相差近6个百分点;东西部城乡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总体相差30多个百分点左右。

3.中小学入学机会的地区差距

1997年底,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小学入学率分别为99.66%、99.36%和94.65%,西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98.92%第4.27个百分点。仅西部地区每年约有近100万适龄儿童不能正常上学。1997~1998年度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东部、中部、西部分别是,小学是0.73%、0.68%和2.45%,初中是2.72%、3.10%和4.48%。2000年,东部多数省份“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经济发达城市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但到2002年,中西部地区还有431个县没有“普九”,已经“普九”的农村地区,基础也相当薄弱,不少农村的初三学生辍学率高达50%。

4.省内义务教育差距

据张志勇的研究,山东省东西部教育发展已呈现出较大的差距。东部发达的e县人均教育投入总量为440.74元,西部a西县人均教育投入总量为94.19元,相差4.68倍;从义务教育完成率看,西部最低a县为76%,东部最高的e县为99%,二者相差23个百分点;从教师工资的保障水平看,农村小学教师工资,西部最低的B县教师月平均工资只有482元,而东部最高的e县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为1771元,相差3.67倍,农村初中教师工资,东西部相差1171元,达到3.43倍。山东省的教育发展程度在全国居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在山东省省内义务教育发展能存在如此大的地区差距,则全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便可想而知了。

二、地区义务教育差距的原因分析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是教育发展失衡的根本原因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从而导致了历史、经济和文化的地区差异,并进而导致了教育发展的失衡。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极不均衡。再加上中国社会体制中城乡二元结构背景及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中心倾向,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差异越来越大,东西部地区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得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严重失衡状态。教育的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并以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为最主要,也是最根本原因。

2.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主体重心过低

中国现行的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体制属于低重心的分权型体制,它把行使义务教育公共投资的责任几乎完全交给了市县级及其以下基层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的公共经费几乎全部来自基层地方财政。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及边远、偏僻的贫困县缺乏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源,财政不能自给,投资义务教育更是难上加难。在中国现行财政体制中,虽然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能力相对较强,但其承担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却微乎其微。凡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承担责任的一级政府,均应具有相应的财政能力,这是其履行责任的基本条件。但在中国现行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体制中,由于投资主体的重心过低,更由于投资主体的责任与其财政能力不相称,导致农村许多地区特别是部级与省级贫困县的义务教育举步维艰,处于缺少足够财力保障的窘况之中。

3.义务教育公共资金分布不平衡,对贫困地区和处境不利群体的特别支持不够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中国地区间、城乡间义务教育投资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当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农村地区以地方雄厚的财力做保障实现“普九”之时,中西部农村地区以及边远、少数民族等处境不利的贫困地区却因自然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政府财政困难、吸收民间资金能力弱等原因而使义务教育处于财力、物力、人力全面匮乏的困境,相当数量的学校甚至没有有效完成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最低程度的师资与设施条件。这些地区更没有财政能力对处境不利群体实行经费支持,从而造成众多儿童少年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或辍学。

4.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的财政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我国当前实行分散型的教师工资管理筹措体制,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全部由市县级及其以下基层政府负担,从而使教师工资完全属地化,完全取决于基层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然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其自身财政能力严重匮乏,由于现行体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基层地方教育财政不具有宏观调控的责任,因此中国至今未能建立起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有效的财政保障机制。

三、缩小差距,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建议

1.调整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上移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主体的重心,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调整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借鉴美国、法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做法,加大中央政府和高层地方政府的投资责任,使政府投资责任的重心上移,改变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投资负担比例不合理的状况。建议修改有关法律法规,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与其财力相匹配的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改变当前上述两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比例过低、作用过微的状况,确定在两级的本级财政教育事业费中义务教育费的最低比例。建议国家制定义务教育最低财政标准,对低于最低财政标准的县,则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自上而下地通过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给予财政支持,以此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其在义务教育投资中发挥实际作用。

2.落实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

教育经费单列目的在于通过提高教育经费预算的级次,实现教育事权与财权的统一,确保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使教育发展与政府拨款相协调,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在落实我国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基础上,将义务教育经费作为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单独进行预算。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是建立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前提,同时在拨款过程中,能一定程度减少其他部门的干预,做到专款专用。

3.缩小中小学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

加大对贫困省份和县市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由于我国各地区教育投资和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对于中西部省份和县市没有能力解决的部分的可以通过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省份和县市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困境,保证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得到同步迅速提高。

4.将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的责任适度集中

建议除某些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应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发放的责任适度集中,即由乡一级上移至县一级。与此同时,教师工资应与地方公务员工资同步,实行财政统一发放的办法,年初即从县级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及时足额到位。对于贫困县,建议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扶持力度,将保障教师工资的力度进一步上移。即部级贫困县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建议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省级贫困县教师工资当地负担不了的部分,则由省级财政予以确保;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15%人口地区,建议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全部由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负担,以彻底减轻最贫困县的财政压力。

5.拓宽财政支持范围

设立财政专项基金,关注和资助弱势群体,保证教育财政资源公平分配。通过设立财政专项基金,对于城乡贫困家庭学生及来自外地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子女在学费、补助书本费和优秀学生奖励方面给予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保证教育财政资源公平分配。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区别篇3

2009、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区党政领导干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区教育大局,深入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教育,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研究解决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全区基础教育事业得到扎实推进、稳步发展。

现将我区2009、2009年度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我区隶属市直辖区,全区总面积*平方公里,辖*个镇,*个城郊开发试验区和*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万。除市区中小学由市教育局直管外,我区管辖*个镇和*个开发试验区

的农村中小学。现有中小学校*所,学生*人(含民办学校*所、学生*人),其中中学*所(普通完全中学*所、职中*所、初级中学*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所),在校普通高中

学生*人、职业高中生*人,初中学生*人;小学159所(含民办学校5所),学生46986人。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区现有中小学教职工4652人。

二、主要工作成绩和经验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一直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党的“十七大”及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后,区委、区政府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以县

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落实,全区中小学都归属区教育职能部门统一管理。区领导每年都统筹召开两次以上专门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且能够经

常深入学校基层单位做调查研究,认真制定出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每年为教育办几件实事好事,有力地推进了全区的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建立健全全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建立了以区长

为组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切实做好我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作。

二是注重教育经费的投入。2009年,我区gdp为68.69亿元,教育投入13299万元,教育投入占gdp的1.94%,比2009年的10942万元增长21.54%;全区教育经费支出,财政拨款13299万元,高于财政经

常性收入增长的10.74%;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27.3%,比上一年增长21.5%;小学、初中、高中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分别是1432元、1231元和254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3%、15.3%

和19.4%;小学、初中、高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是298元、428元和121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9.6%、83.7%和708.3%。2009年,我区gdp为83亿元,教育投入17495万元,教育投入占gdp的2.1%,比

2009年的13299万元增长31.55%;全区教育经费支出,财政拨款17495万元,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23.18%;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是27.9%,比上一年增长31.6%;小学、初中、高

中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分别是2096元、1854元和281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87%、50.61%和10.63%;小学、初中、高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是

324元、489元和126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72%、14.25%和4.13%。这些经费的投入,确保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有力地促进全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各种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落实到位。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靠省、市、县(区)拨款补助解决。为确保全区学校的正常运转,我区重视抓好各项专项

经费的拨付工作。2009年,我区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26418万元中,安排4287万元用于教育,占16.23%;2009年,我区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33090万元中,安排4790万元用于教育,占14.5%。在教育投入

及财政拨款过程中,各中小学均开设专门账户,各项经费拨付由区财政直拨到各中小学账户,减少中间环节,及时将省、市、区免费义务教育经费补助拨付到学校使用,本级财政承担的公用经费资金,

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等也能落实到位。

(三)以“改危改薄”为突破口,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一是彻底完成c、d级危房的改造工作。我区在2009年和2009年,十分重视中小学校的危房改造工作。乘着全省“消灭中小学校危房,建设规范化学校”的东风,投入资金4024.1万元用于改造学校危

房(其中省级拨款3161万元,市级拨款15万元,社会筹资848.1万元),全面实施学校危房改造工程,着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建设规范化学校。

在这两年内,全区共拆除d级危房144栋共34448平方米;维修加固c级危房155栋共89826平方米;新建教学楼56栋50094平方米。此外,我区十分重视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活设施改造和建设工作。

两年来,新建学生宿舍2100平方米,新建改建厕所17间。所有拆除、维修、新建项目均100%完成任务,全部交付使用,成为全市危房改造任务完成得最彻底的县(区),得到了省、市级危房改造工作检

查组的充分肯定。

二是重视学校的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办学工作。我们在改造学校危房和生活设施的同时,还结合我区的实际进行了学校的布局调整工作,推进了全区学校的规范化建设。这两年来,我区撤并了九年一

贯制学校1所(茂名市建材学校),初级中学1所(东联中学),小学1所(公馆镇禾村小学),不断整合教学资源。市十中高、初中分离以及市十一中与山阁中学合并的工作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按照《广

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抓好我区中小学校规范化建设工作。目前,全区已有38所学校基本达到规范化学校的要求,规范化办学正由点到面稳步推进。

(四)教学仪器装备得到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广

认真抓好中小学教学仪器装备工作,教学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到目前止,我区建立起区教育信息中心,实现了与茂名教育城域网互联;全区装备电脑室35间,装机2125台;安装语音室25间(新

装3间);建设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25间(新置5间);购置多媒体教学平台43套(新装2套);筹措57万元购进幻灯机、收录机等仪器设备一大批。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中小学实验操作考核

全面开展,实验开出率明显提高。全区建起学校网站179个,教师主页2365个,学生主页73852个,全区小学四年级以上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英语课。同时我区把教育城域网建设作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工作来抓,到目前为止,各中学和中心小学已全部接通“教育城域”光纤,初步实现了教育信息化。此外,我们还投入资金24.4万元新增美术室4间,新增音乐室3间;据不完全

统计,对体育器械及设施设备的投入资金达到74.6万元。

(五)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尊师重教风气日益浓厚。

我区大兴尊师重教之风,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全区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

一是按规定足额配齐教师。区委、区政府按照省定编制足额配齐教师,全区现有教职工4652人(没有代课教师),专任教师4374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2451人,大专率65%;初中专任教师1453人,

本科率61%;高中专任教师470人,本科率80%,教师的学历达标率逐年提高。

二是重视学校领导班子的配备和培训。2009年,全区各中学、中心小学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顺利完成,全区选拔任用中学校长40名,副校长78名,区政府拨出专门经费,在秋季开学前对新任校长举办

了“教育系统纪律教育暨中小学校长培训班”,邀请了市教育局、市一中、区纪委、区检察院等领导和专家上课。区委书记何俊海同志为培训班作了指示意见,区委副书记、区长江中南同志、副区长李

明同志也亲自为校长们上课讲话。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三是重视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每年区委、区政府都对各镇(开发区)实行教育责任的考核,多次指示各镇(开发区)及区职能部门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认真维护校园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积极解决教师职称评聘,进修培训的工资、福利、待遇等的实际问题,依法保障教师工资福利按时足额发放并逐步有所增长。每年教师节,区委、区政府均召开庆祝大会,奖励优

秀教师,鼓励教师安教乐教,为教育事业作贡献。各镇(开发区)也相应成立奖教奖学基金会,对优秀教师、学生进行表彰,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在全区形成了“党以教育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

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氛围。

四是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和交流。近两年,我们选派了12名校长和123名教师参加了省、市的骨干教师、新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等的培训。有1名教师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50名教师被评为中学高级教

师,563名教师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在这两年新招考的170名教师(2009年62名,2009年108名)中,全部纳入“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框架,实行定向招考办法,按照志愿从高分到低分分配到缺编

的学校任教;2009、2009年从近郊学校分别选派了71名和78名教师到偏远的学校支教,实现了教师交流的定期化和制度化,促进了我区各学校师资的均衡发展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

(六)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快速发展

跨入新世纪后,由于我区的教育管理模式从城乡二元结构变为单纯乡村一元结构,面对优质学校、优质生源流失严重的难题。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迎难而上,迅速采取措施,扭转不利的局面。

一是普及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全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落到实处,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达到100%,初中生辍学率学年控制在1.8%以下,初中生入学率以及“三残”儿童入学率

均达到95%。外来工子女在我区得到妥善的入学安排,入学难、读书难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我区从2009年秋季起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春季起实施全面免费义务教育,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

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

二是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目前,全区共有幼儿园123所,比2009年增加了8所;在园(班)幼儿13500人,比2009年增加了2500人,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

“普九”水平不断巩固提高。高中教育继续扩大,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又成为我区教育的一大亮点:两年里,我们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了对高中、职中的投入,市十中高中教学综合大楼第一、二单元

建筑面积共5100平方米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市四中新建教学大楼第一单元3450平方米已经完成,这两所高中的校舍竣工后,我区高中学位将大幅增加。我区职业技术学校实行校企联合的办学体制,与珠

三角一些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向珠三角地区输送的生源逐年增加,2009年改建的学生公寓也完工使用,新增实操工位200多个。职中学生升学率2009年达到了62.6%,就业率达100%。按照省、市的

发展高中教育的统一部署要求,我区制定了《茂南区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方案》,到2011年,我区将增加高中学位8500个,中职学位7500个,全区初中生升学率将大幅度增长。

(七)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我区注重素质教育,全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和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近两年来,我区学生参加全国数、理、化等学科竞赛和作文比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有52人次,

教师中有59人次获部级优秀课例或优秀论文奖励,97人次获得省级优秀课例或优秀论文奖励。中考、高考呈现新的亮点:一是中、高考每年的平均分、合格率显著提高,优秀生、尖子生大幅增加;二

是高考上重点线得高分段人数明显增加;三是在优质生源严重流失的形势下,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了高考上线人数连年增长,上省专线以上人数连续多年突破千人大关:2009年高考上省专线以上

1118人,2009年高考上省专线以上达到1397人,上省专线、本科线人数二年均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奋斗目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也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2009年我区学生参加

市中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获得了建区以来的最好成绩,2009、2009年高考体育和艺术成绩喜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主要存在问题

(一)教育发展经费相对欠缺。税费改革后,我区教育经费基本上全落在区财政身上,而区级财政较困难,在教育投入上虽然逐年有所增长,但实际上配套的资金还是有限,加上相当一部分学校的

教育历史欠债过多,一些学校的经费较难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制约着我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难度较大,规范化办学任重道远。我区中小学有相当一部分规模小、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分散。150名学生以下的学校就有14所,有的村委会仍有二间小学,有的镇有二、

三间初中;初中校舍不足,学位普遍紧缺,存在大班额现象。布局调整所需的资金缺口较大,要进行调整及建设难度大。

(三)高中(职中)学校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全区完全中学有6所,公办职中一所,却没有一所独立高中(职中),高中在校生只有六千多人,学校规模小。作为区重点中学的市十中仍然是校

舍不足,尚有部分学生借宿周边民房,学校管理难度增大,竞争力不强。区职中在校学生还不到一千人,地理位置在远郊,学校师资、教学设备不足招生难度增大。

(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区名教师偏少,专业教师不配套,存在远郊不足编而近郊超编的现象;由于市和区教师工资待遇差别过大,每年有大批教师外流的现象。

(五)教育教学信息技术手段较薄弱。我区学校拥有计算机室及计算机数量还不够,尤其是多数农村面上小学尚未有计算机室,所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只能“纸上谈兵”。部分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区别篇4

义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应当包括“同质”与“差异”两个层面的公平。同质的公平,是把所有的人都看作是无差异的,要求用同样的标准和规则要求所有的人,在教育上体现为每个人应当平等的享有起点、过程及结果。起点公平,是指受教育机会均等;过程公平,是指学校提供的校舍、设备、教师等方面的条件均等;结果公平,是指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有同样的成功机会。差异的公平则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人,它肯定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独特的价值和实现这种价值的权利,在教育上它要求不同禀赋的个人根据其家庭条件的不同可获得最大潜力的发展。而义务教育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及其成员能够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针对所有的社会成员所实施的一种基础教育。所以义务教育应当是“同质”的公平,即保证每一个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人口均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公平的受教育过程和平等的成功机会。

二、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地区差异

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横向比较存在显著差距,并且有逐步拉大的趋势。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差距,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差距又导致了义务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据胡鞍钢等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历史上出过的最大值还要大。据2000年统计,东部地区大多数省份“普九”覆盖率已达100%,中部地区“普九”覆盖率也普遍达到90%,但西部地区还不足80%。2000年全国实现“双基”的人口覆盖率为85%,其中东部为100%,而西部只有71%;全国小学辍学率为1.13%,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4:5倍。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呈拉大趋势,2002年,我国GDp总量为20080.9亿元,而西部仅占全国GDp总量的19.2%,我国人均GDp全国平均水平为8184元,而西部只有5514.6元。2002年,我国财政收入总量为8515亿元,而西部为1430.5亿元,仅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6.8%。

(二)城乡差别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地方政府财力的差距,县乡村财政困难再加上农民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导致了城乡义务教育在经费投入上差距显著。2003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1365亿元,比实际需求基本相差476亿元,其中公用经费缺口310亿元,校舍维修经费缺口95亿元,特困地区专项补助缺口44亿元,其他则为人员经费缺口r16L

表现在起点不公平方面,目前我国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98%以上,其中城市已接近或达到100%,而在广大农村还达不到80%。表现在过程不公平方面,2000年,宁夏中学危房面积达5.32%,小学达4.6%,新疆中学危房面积达4.05%,小学占3%;青海中学占3.16%,小学占4.33%。虽然通过政府的努力学校危房面积在大幅度的减少,但目前的危房还是主要集中在农村中小学校及贫困落后地区中小学校。由于教育投入上的差距,城乡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差距悬殊,师资力量差距较大,乡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

(三)校际差别

义务教育公平的另一制约因素在于同一地区学校之间的差别。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重新恢复了重点学校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快出人才的办学效益,但这与义务教育的“普惠性”本质是相违背的。其实这是一个公平与效率的问题,义务教育应当关注的是公平,而不是效率。而现阶段在义务教育领域的重点学校制度却关注的是效率,忽略了公平,我们事实上选择了走培养“尖子”的精英教育之路。从高中到初中、从中学到小学甚至幼儿园层层设置重点学校甚至重点班组,加剧了中小学教育的失衡与竞争,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和不平等,严重损害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如前文所述,教育过程公平是指学校提供的校舍、设备、教师等方面的条件相当,但在实际中,重点学校在经费投入、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非重点学校,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十分巨大,尤其在仪器投入、实验室和人均图书方面,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差距明显。此外,由于地方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和“名牌效应”的影响,可以说,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而这一过程不公平的现状必然导致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差别、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差别乃至将来前途命运的差别。

三、解决对策

前文所述的不公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缺失、投入不均衡的问题,因此,教育经费的来源及其合理分配问题的解决将会使这些不公平现象在较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义务教育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教育本身既具有经济性又具有社会性,义务教育是属于具有普及意义的基础性教育,其社会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即“教育的发展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及其精神财富的传播和继承,关系到民族政治、文化及道德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教育的社会价值既然能够为整个社会带来广泛的公共利益,它便不能只成为个人或家庭的追求目标,而应作为一种社会或国家所追求的共同需求和公共利益,由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通过其投入加以实现”。义务教育按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的说法是具有“正临近影响”的,即儿童受到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自己或家长,而且社会上其他成员也会从中得到好处,即义务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但义务教育又具有外部不经济性,即无法识别受到利益的具体的个人或家庭,所以不能运用市场的手段向他们索取劳务和报酬,教育的个别利益明显小于社会利益。由于义务教育外部不经济的受益者是整个社会,是全体人民,所以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义务教育的成本理应由其受益者,即全社会来承担。而政府则是社会利益、人民利益的代表,因而对于义务教育成本的补偿主要应由政府来进行,政府的投入来源于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一大部分则来源于税收。通过政府利用税收的办法可将义务教育的成本转嫁给全社会,从而实现义务教育的收益与责任对等原则。笔者认为应当运用征收教育税及考虑差异的转移支付手段为主,再辅之以一些非财政性的手段来解决当前义务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一)开征教育税

现代公共经济学告诉我们,通过税收还是通过收费来筹措政府收入,取决于政府提品的性质。义务教育属于纯公共产品,因而政府作为义务教育投资的主体,通过税收来保证教育投入是一项明智的选择。纵观世界各国,无一不是主要依靠政府税收来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的。比如韩国1980年就通过《教育税法》,美国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来源于联邦政府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和保险税。所以说,从国际经验上看,大多数国家对公共教育系统内的初等教育采取免费的方式,教育成本通过税收形式弥

补。义务教育法1986年7月1日颁布实施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财力严重不足,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和农民的支持。20多年来,通过教育费附加、集体投资办学,筹措了数以千亿计的经费,维持了义务教育近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公民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已由1985年以前的4.3年增至2001年的8.1年,但这是以加重企业负担和农民负担为代价的。国家出台子措施为农民和企业减负,农村税费改革停止了征收教育费附加,企业办的中小学校分离了,虽然这些措施符合基础教育政府办的原则,但却使义务教育经费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虽然逐步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符合义务教育的本质,但要以政府具有稳定的财政经费来源为保障。因而,开征教育税,通过税收法律形式,凭借税收强制手段为政府筹集教育资金,一方面可以提高其教育收入的法律地位,防止在征收过程中的随意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教育投入,保障教育经费来源,同时为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创造条件,增强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此外还可以提高人们对教育投资的参与意识,以及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立有所倾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在开征教育税,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基础上要建立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来调配教育资源,从而解决目前凸显的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因为,从理论上说,义务教育不仅存在正的外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劳动力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义务教育投资就会出现外部性不平衡的问题。一般而言,在同一地区,城市级别越低,基础教育投资的外部性就越大,也即乡镇的基础教育投资的外部性一般大于县城的,县城的要大于省辖市的,省辖市的要大于省会城市的;而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投资对发达地区产生的正外部性很大,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却很小。也就是说落后地区、农村为义务教育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成本,但其从义务教育投入中得到的收益相对较小,很大一部分收益均由农村流向城市,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为了弥补落后地区与农村在义务教育领域投入的“吃亏”现象,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首先应当建立起以政府财政为主体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教育税应当专款专用用于教育投资,其次建立转移支付制度要考虑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对西部或其他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要大于东部或较富裕的地区,对于极端贫困的山区或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可实行专项补助,并加大对贫困地区子女的义务教育助学金制度,对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的东部地区或适当减少转移支付的经费,或积极鼓励地方政府增加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三、其他

对于我国现存的重点学校制度,新的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规定地区不得设立重点学校、学校不得设立重点班。这是从法律上对解决我国义务教育领域现存的校际不公平现象所作的努力,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存在的校际差异现象,一方面要改革我国的高考制度,降低应试教育对我国教育领域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为了改善中小学教育的品质,使学校教育正常化,一些国家认为必须推行教育均衡化的政策。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基本措施包括:平均分配教育经费,使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水平大致相似;公平地调配师资、校长。或实行定期轮换,以保证大致相同的师资水平。按学区平等地接受学生,使生源质量大致相似。鉴于此,笔者认为,一方面政府投资不应受“名牌效应”的影响,而应当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薄弱学校的投资有所偏向,以支持他们改善教学条件,从而实现教学硬件条件均衡分配。在师资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公办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并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走上乡村教学岗位,以实现师资分配均衡。此外,还应当继续推行“就近入学”制度,以保证校际之间生源质量大致相似。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区别篇5

(一)主城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随着我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市城区(包括县城)的学校建校时间都比较早,当初设计的规模已远远不能适应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据统计,目前老城区中小学占地面积仅达国家标准的70.9%,校舍面积仅达国家标准的52.4%,而且无法扩大校园面积,大班额现象十分严重,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二)师资配置不平衡,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师资水平不高。目前,我市农村及边远地区师资严重短缺,年龄结构老化,整体水平不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编制紧缺是主要因素。加上农村学校的教师待遇无法得到兑现,骨干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加剧了教师紧缺。

(三)教育经费难以满足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由于近年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无法得到保证,加之初中和小学自身发展的能力不强、造血功能不足,导致我市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关注的重心主要在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效益上,反映在目前的教育统计中,主要表现为教育发展的数量、规模、效率等方面的指标,缺少反映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阶层差距等方面的内容。

(四)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由于近十年市场经济发展,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以及社会分层带来的影响,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中教育资源配置失衡,这需要制度的保障和制度的变革,这种改革也必须根据现状的需要,有一定的过渡性,研究多从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入手。义务教育城乡差异表现在:第一,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城市普通小学所获得的义务教育生均经费远远高于农村小学所获得的生均教育经费;第二,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配置的城乡差距缩小较快,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配置的城乡偏差还是很大;第三,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配置的城乡差异: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配置的城乡偏差,是指政府对城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投入与对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投入的差异。这一指标最能反映城乡之间教育财力的配置差异问题。

二、淮北地区基础教育实证分析

(一)淮北地区基础教育情况

以淮北市为例,科学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大力推进主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实招倾力解决城区校际差距和城乡校际差距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难题,不断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队伍均衡化、办学行为规范化、教育管理一体化、教育质量优质化,使人民群众真正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得到实惠,该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加大投入促设施均衡。该市研究制定《淮北市中小学布局规划》,合理调整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加大对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加快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步伐,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得以根本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达到省定标准,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了硬件设施均衡配置,全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整体优化升级。校干交流促管理均衡。淮北市加大校干队伍交流力度,在市直学校交流任职3名校干,交流挂职2名校长,区属学校7名校干到市直学校挂职锻炼。该市学校校长挂职交流后,优势互补,互相借鉴,有力促进了学校间资源有效利用、骨干教师资源共享、对口处室无缝对接,达到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为交流学校的发展带来新气象,受到社会和家长广泛赞誉。下一步,该市将进一步加大校干异校轮岗交流力度,打破学校间壁垒,为区域内学校间的均衡发展、科学发展搭建平台,促进全市学校革新教育教学理念、办学思路、管理方式。教师交流促师资均衡。淮北市出台了《淮北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教师赴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服务实施办法》,市直18所学校和百善、五沟、渠沟、烈山、高岳五个试点镇(办)18所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市直学校共选派120余名城区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县、区教育局开展城区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和城乡教师交流工作,发挥名校名师传、帮、带作用,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推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软件均衡发展。淮北市实行新招聘教师无校籍管理,2011年起,在起始年级进行一定比例的教师交流,开展名校和薄弱学校教师双向互动交流,逐步均衡配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资源。

(二)淮北地区基础教育调查分析

淮北地区基础教育通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集团化办学、促进义务教育规范发展等四项措施的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标准化建设情况取得良好效果。我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科学规划教育布局,集约教育资源,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大教师交流力度,加速提升我市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标准化建设方面,淮北市共规划义务教育阶段达标学校454所,学生数218756人。目前,淮北市中小学校达标182所,达标比例为40.8%。2012年规划达标学校117所,已经有3所学校基本达标,其余114所正在招标中。淮北市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已列入第一批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县区,全市已召开动员大会,市辖三区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分解任务、积极筹备、初步已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指标。2012年市辖三区和市直项目学校标准化建设设备资金3630万元,其中,购置图书357.2万元、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1129.6万元、实验室成套设备421万元、教学实验仪器132万元、音体美器材552.5万元、学校扩容改造及附属设施建设838万元。2008年制定了《淮北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08-2020)》,构建了组织领导、布局调控、财政投入、社会帮扶、考核奖惩五个机制,进一步加大教育布局调整力度,全市中小学校由原来的779所调整为514所,提高办学整体效益,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同时,我市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不断改善全市办学条件。2012年我市远程教育工程累计投入2476万元,校安工程项目27个,总面积3924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4080万元,目前全部已经开始主体施工。实施“中小学校校长提升工程”,已完成500人的培训任务;选派7名薄弱学校紧缺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了省教育厅举办的培训;从2011年开始,利用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成立的“教育干部远程培训中心”,共培训了2000余名中小学校长。2012年,全市新招聘205名新教师(不含濉溪县),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148人,为薄弱学校招聘教师112人,充实了农村教师队伍;18所市直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选派了52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72名优秀教师赴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加强了教学教改交流。制定集团化办学工作方案,成立二中梅苑教育集团,对三实小、惠黎路小学进行深化整合。同时,在新城区建设一所小学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计划2012年8月开工建设,2013年秋季投入使用。通过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我市教育的均衡发展。规范办学,促进义务教育规范发展。严格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通知》和《淮北市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入学工作的意见》,严禁学校跨学区招生,严格控制班额,切实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同时,规范办学和从教行为。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了全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专项行动,实行规范办学行为月报制度和月通报制度,定期组织学校办学行为、教师从教行为大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规范行为,巩固规范办学行为工作成果。

三、淮北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建议

基础教育均衡体现社会公正的诉求,福利经济学以为个人的初始禀赋平等反映经济均衡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实证证明,教育分配的不公平将扩大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一)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通过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高教育效率、增进教育公平。激发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二是推进学制改革,建立与义务教育性质相适应的学校制度和学校结构。实行完全中学的初、高中脱钩,在制度上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整性,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矛盾。从政策导向上尽快取消和淡出目前依然存在的重点中小学和示范学校,以及中小学管理上的不同主管层次,深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按照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改革学校制度,调整学校结构。三是加快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考试制度是制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因素,要以多种方式推进小学升初中及初中升高中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坚定不移地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加大初中升高中考试改革力度,努力从学生生源上缩小校际差距,促进学校间合理的教育竞争。实行公立中小学招生的名额分配制度,促进招生公平。逐渐给予少数有条件的民办中学在招生上更大的自,以满足社会需求,对公立学校应该推选更有公平性的招生办法。四是推进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实施教育多元化发展战略,以办学体制改革为核心,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改革,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事业,促进投资主体、教育类型、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二)建立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首先,应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这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的政策选择。不断增加国家对基础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实行教育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重要的政策导向。其次,政府应通过政策导向,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尤其要保证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为了缩小现有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必须对原来的政策导向进行调整,政府应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确保教育公平。再次,把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和指导思想。在公平、效率等重大的教育政策目标之中,教育政策应把公平作为基础性的政策价值目标,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拨款标准,统一硬件配备水平,统一信息平台,统一提供教师培训与发展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区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差距。最后,实现区域的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通过现代教育网络、远程教育,实现区域内优质资源共享和交流;在教师管理和使用上,政府还可以制定政策通过对口支援和教师支教交流,平衡校与校之间的教学力量,使骨干教师在最大的限度的发挥作用;在确定办学标准上,政府还可以对有些教育设施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内教育共享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师资水平、师资素质、师资优质配置和教师队伍建设,是这项工程的核心。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教育的差距还非常的明显,随着城镇化进程中人才的不断聚集和流动速度的加快,致使我国教师队伍出现了新一轮的流动潮。由于城区教育需求的猛增,教师需求增大,农村相对优秀的教师开始向城区、城镇调动、转移,给农村本就比较薄弱的教师队伍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农村学校变相的成为城区学校的教师“培训基地”。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与师资队伍优质化的矛盾,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育均衡的发展,使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迫在眉睫。但是我国师资培养、培训的体制和机制还不能较好地适应优质教育发展的形势。由于经费投入少,农村教师待遇偏低,教师队伍不稳定。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在软件建设上的不均衡的问题,需要创新思想,树立新的教育发展观,建立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管理新模式。从师资流动、学校管理、教学交流、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创设一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道路,整体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国家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师范毕业生去农村学校工作,来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的教学质量。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区别篇6

一、关于教师教育情况

目前,我区有普通中学20所,小学154所,职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职中小学教师5000多人。从2009年-2009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以中小学教师专业培训为重点,以素质和技能建设为核心,逐步形成与教师人才事业发展相适应,符合教师成长规律的多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充满活力的教师培训新格局和新机制,建设一支学习型、实干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为实施科教兴区提供人才保证。

(一)主要工作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对象为全员培训。四年来,我们着眼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使其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成为具有现代化教育素质和创新型教师。我们要求各中小学大力抓好教研活动,努力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拓展、教育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专业研究能力的培养等,使全体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2、新任教师培训

我区每年大约招聘100名新教师,对这些教师,我们都进行培训后再上岗。通过培训,让新教师熟悉有关教育法规,初步掌握教学常规,熟悉教学内容、班主任工作及团队工作,尽快在试用期内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培训内容主要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政策法规、所教学科的教学常规、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教材分析以及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

3、骨干教师培训

骨干教师培训对象为40岁以下,教育教学工作成绩突出,达到地区骨干教师筛选条件要求的骨干教师。四年来,我们筛选了各学科约200名骨干教师,到省、市参加培训。通过培训,使骨干教师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有较大提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和示范作用,使他们尽快成为学科带头人、骨干力量。

培训内容包括现代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思想与学科教学艺术研究、优秀中小学实习践习活动等;学科前沿知识与综合知识;学科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等;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践、信息社会与信息技术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立项、研究、结题等;教育研究专题。

4、提高学历培训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对教师进行学历培训。我们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自考、成人高考、远程教育等形式的在职进修,五年来,共有600名小学教师参加大专以上的进修学习,1500多名中学、职校教师参加本科进修学习。通过培训,提高受训教师的学历层次,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5、英语和计算机培训

我区小学欠缺英语和计算机教师,为了解决科目不配套问题,我区自行组织开展了跨学科的培训班,推荐部分非英语、计算机专业教师参加培训。五年来,共有200多名非英语专业的教师,100多名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参加专业培训,解决了部分学校欠缺此两学科的困难。

(二)存在问题和建议

存在问题主要有:1、培训经费不足,制约了中小学教师参加高层次的进修学习。2、学校教科研制度不够健全,一些学校的校本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3、教师进修培训基地硬件建设落后,对本区小学教师培训带来不利影响。

建议: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把师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统筹各方面力量,建立名师队伍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把握名师队伍发展方向,为名师的成长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保障。2、加强教育法制建设,落实教育政策法规。同时根据《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依法保障教师参加培训。3、拓宽经费渠道,保证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为教师继续教育设专项经费,确保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资金到位

二、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区扎实有效推动“强师兴教”工程顺利开展,全面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实施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推进我区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向前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主要做法

1、严格要求配备教师。根据粤机编办[2009]124号文件要求,针对我区边远学校存在教师欠编现象,近年来,我区每年招聘的教师,基本上都安排到鳌头、镇盛、金塘三个最边远镇的学校任教,大大缓解边远学校教师紧缺的压力,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目前,我区已经没有存在代课教师。

2、严把教师进入关。我们严格限制学历、水平不达标的人进入教师队伍。新录用教师原则上先到我区边远农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才能转正定级,对原有教师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逐步予以分流,对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和严重失职人员,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同时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定期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在全区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3、建立教师交流制度。为解决近郊学校超编而远郊学校欠员问题,我们自1999年至今已连续十年开展支教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帮教。一共动员了900多名近郊镇教师到边远镇任教,实现教师交流定期化、制度化。实行近郊教师到远郊学校支教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全区中小学教师的配备问题,没有出现欠缺教师而影响正常教学的现象。

4、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为构建我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我们充分利用区教师进修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常规、课堂教学基本功、教材教法分析、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教育实践等的培训。并积极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大对信息技术、英语等学科师资培训工作力度,同时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目前,全区中小学在职教师学历达标情况为:小学教师大专率为53.1%,初中教师本科率54.6%(含在读),高中教师本科率75.9%(含在读),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全区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存在问题和建议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区别篇7

(一)确保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各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1、免收了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全部在校学生的杂费,顺利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工作。同时,建立健全资金拨付及使用等相关制度,切实加强了学校经费管理;积极推进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

2、教育系统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截止**年10月底,**中学的迁建工程已投入×××万元,已经完成立项、选址、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征地工作正在进行,准备修建施工道路。**小学四方分部、通桥镇小学、**镇小学的运动场和附属工程已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实验中学完成了校园绿化建设和路面硬化建设,维修加固了教学楼,风雨楼已拆除,新建科技实验楼已完成了地勘、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

(二)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区教育局主管业务科室实行“三个加强”:加强对学校各教学业务部门的管理,充分发挥理论和业务指导作用;加强对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管理。创新服务机制,简化办事程序,服务到基层。

1、进一步加强了教学指导。教研员每月都到联系点了解教学情况,并组织多次教学教研活动。开展了全区性的教研成果展示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了以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为基础的教学评估体系;对初中

一、二年级和小学

三、

四、五年级进行了摸底测评;对会考,学期、学年检测进行了质量分析;注重了毕业年级后期管理,我区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社会公认度进一步提高。

3、加大了教育科研力度。强化了教研教改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教学研究活动始终保持了活跃状态,三所中学接受了国家初中英语规划课题研究任务。

4、启动了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工作。已在全区逐步推行“2+2”项目的实施,目前进展顺利。继续抓好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工作。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1、近年来,我区按照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模式“一校两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个法人、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要求,极大地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年,我区城市小学、镇(街)中心校和村小的在校学生比已调整为65:30:5;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和毕业率继续保持×××;全区多数小学生已经享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同时,整合建新村小学、天星村小学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力、有序的推进之中。***区关于《区域均衡城乡共进大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务工作经验文章被***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年8月刊发于〈政务工作交流〉14期中。

2、初中质量显著提高,校际之间实现均衡。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分别达×××、×××和×××;高中阶段入学率达××0×××。区内3所初中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教学质量实现均衡。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以内。区内学生出区就读潮得到消落,初中教育的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年,我区中考取得好成绩:全区上线×××人,上线率×××,比**年提高×××。我区上联招线人数中,650分以上的达×××人,700分以上×××人,最高分为717分(总分750分)。

3、目前,区教育局正在制定《***市***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并上报市教委。

(四)高中阶段教育迈上新台阶。

1.***中学成功创重后,学校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年,***中学高考报考学生×××人,高考上线×××人,总的上线率×××,超过市平均上线率(×××)×××个百分点。本科上线×××人,重点本科上线×××人。报考人数、上线人数、高分考生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今年秋季,***中学高中一年招生良好,达×××人,整个高中年级达×××人。

2.中职教育势头良好。为了配合我区“经济开发区”建设,成立***区职教中心,并以此为龙头,整合区内万工技校华茵校区等职教资源,共同打造一所市级重点学校。现已落实人员、机构和经费。我区职成教工作,重点已由文化培训、短期培训转向技能培训和中长期培训。今年秋季,我区共招收中职学生×××名,其中***户籍学生×××名。所有学生均按国家和市里的政策规定享受助学金和生活费补助。同时,区财政安排×××元免除了***籍学生的学费。

今年我区中考、高考均创佳绩,职教中心积极开展工作,教育事业已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继续保障教育投入。

1.教育投入继续实现均衡化。教育收费治理成果得到巩固。我区把实现教育投入均衡化作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全区学校只按类别不按级别安排经费,教育投入的均衡安排有利于切实缩小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也有利于巩固治理教育收费的成果。**年,我区教育收费为零投诉。

2、扎实开展贫困生救助。**年春季,区教育局切实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精神,对全区各中小学×××人次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女童”、“边远学生午餐补助”和“城市低保”学生的学习费用进行减免和补助,共计×××元。各个学校还积极开展助学活动,确保我区贫困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3.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西南大学举行了全区中小学副校级以上领导、幼儿园长干部培训班,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均有明显提升,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特别是着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采取了村小教师全部提供免费午餐、评职倾斜、补助交通费等措施,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稳定,要求向城市学校调动的压力明显减轻。

4、现代远程教育不断加强。一是今年为各校配备了校园广播系统、多媒体、投影等设备共计×××余万元。二是拟投入×××万元构建全区教育城域网总体方向已定,正在和运营商谈判,力争今年内启动招标。三是组织全区教师参加市、区级远程教育培训×××人次。四是***中学市级课题《中学生实验技能和基本要求和考核办法》已经结题。二、2009年的工作打算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抓紧抓好抓落实,要进校园进课堂,让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教育系统入脑入心。

(二)继续把《***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放在重要位置,把教育事业规划的要求切实融入到《***区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里去,让教育事业发展在制度安排上得到更加充分的保证。

(三)落实区委、区政府领导“努力让每一名初中毕业生都能升学,每一名高中阶段学生都能毕业,百分之七八十的联招线上考生能考上本科,百分之七八十联招线下的普高生能考上高职”的指示精神,大力推进普及十二年教育工作。要积极争取市教委的领导、关心和支持,制定《***区普及十二年教育规划》和《***区普及十二年教育实施办法》,开好头,起好步。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区别篇8

关键词: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9日

一、研究背景

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国民精神文化生活能否丰富多彩。其中,中小学教育资源又是教育资源的基础。如何进一步促进各地中小学教育设施资源均衡配置,将是今后乃至相当长时间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及各级地方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不高、功能不全、设施陈旧等问题尤为突出,满足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需要,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水平的提升,导致了九年义务教育设施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外及港台地区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情况进行研究,并从中得到启发,继而有助于促进我国中小学校的建设能更加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国外及港台地区中小学校标准

(一)美国。美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其就学政策是根据学生的居住地就近入学,即按学区入学。美国并未对中小学校建设进行统一化,它的教学关注点主要落在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美国实行小班化教学,私立学校平均约15人为一个班,公立学校平均约25人左右为一个班,极大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基础教育是地方政府的保留权利,中小学教育行政权属于各州而不是联邦,州一级政府承担了较多的义务和责任。因此,美国大部分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均以各州或县、市为主体,只规范辖区内的中小学。

美国建筑布局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教育目标下、不同地域环境及不同学校管理模式的需求。美国中小学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建筑形态与校园文化密切相关,教学空间丰富多样,如游戏空间、运动空间等。校园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美国中小学校建筑通常将学校内的大型公共设施集中设置在学校的重要位置,成为学校的“公共核心空间”。

在未来发展中,美国中小学校建筑会更重视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与同社区之间的联系,提倡学校公共设施向社区开放,实现和社区资源共享。校园建筑设计更加弹性,以适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学校将往“信息化校园”方向发展。

(二)日本。日本采用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学生采取就近入学原则。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偏向素质教育、创造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学校和班级规模严格按照标准设置:小学每个学校12~18班,每班人数控制在35人以内,中学每个学校24~36班,每班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新建学校一律不许超过学生总规模限制和班额限制。在这个问题上,日本严格实行必须“一刀切”。在日本,义务教育阶段私立学校所占比例很小,小学没有,初中只占10%的比例,高中占30%的比例。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日本的中小学校建筑不断发生变化,重点由量变转向质变。学校建设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性解决某种用房数量的不足,而是强调中小学建筑功能要具有满足中小学生进行多种多样教学、活动的环境空间。日本中小学的每所学校建设功能都很齐全。除了国家必配的基本设施外,各地方可在最低标准上,根据自己的财力增设其他设施。日本学校建设标准很高,学校一直被作为防灾抗灾的重要场所。日本在中小学校基准面积标准中,除具体规定普通教室的面积和每班固定使用外,特别教室的数量和面积、体育馆的面积是按学校规模定量的;管理用房和各种辅助用房在标准中均未列出名称和面积,其指导性和灵活性较强。

均衡发展是日本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日本对困难地区给予更大的支持。日本偏僻地区的校舍通常与大都市并无二致,甚至好于经济发达地区。为了统一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日本以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了基础教育统一办学标准。这一制度有效地缩小了地区差异。

(三)韩国。韩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6年,初中3年,实行就近入学原则。2014年班级平均学生数,小学平均23人,初中平均30人。农村学校班额要少一些,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地区,班额少的在10~15人左右。2014年平均每个学生享有校舍建筑面积和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分别是:小学平均为16.5平方米和16.3平方米,初中平均为14.2平方米和13.4平方米。在韩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都存在私立学校。韩国在教学设施、师资、财政投入等方面各个学校标准一样。基本不存在由于学校办学条件不同而带来的择校现象。

韩国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最低办学标准,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学校必备的建设用地以及必备校舍等其他设备。为了使中小学校舍更趋标准并提高学校建筑设备的质量和使用效率,韩国教育部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制定了4种标准设计图,供建设学校时使用。韩国的办学设施追求简单实用,他们认为,校园环境要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建设,多给学生提供与自然接触的空间。

韩国的城乡教育差别较大,但这种差别是体现在学校教育质量上的差别,而不是学校之间办学设施上的差别。可见,韩国城乡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差异很小。

韩国的学校布局科学合理,功能教室设置科学合理。韩国义务教育学校没有规划建设学生宿舍,小学一般服务半径4公里,初中5公里,学生上学一般步行几百米,最远不超过2公里。同时,每一所学校建设的功能齐全,且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办学设施追求实用够用,行政办公条件因陋就简。教职工集中办公,每人的使用面积不到3平方米。

(四)德国。由于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个邦、州在教育上教育体制各不相同,但普遍实行12年义务教育,提供义务教育的学校包括:(1)小学阶段:基础教育,绝大多数学制为4年;(2)中学阶段:主体学校,学制5年,前4年是基础定向阶段,毕业前一年学生可以选择继续为升学做准备,也可以为接受职业教育打基础;完全中学,学制9年,培养学生毕业后升入高等院校深造;实科中学,学制6年,重点培养学生毕业后接受各种职业教育或直接就业;综合中学,学制9年,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校,综合了上述三类学校特点。德国把特殊教育纳入了义务教育的范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提供,且落到实处。

德国很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个性培养,故对中小学实行小班制教学,每班人数在25~30人不等,课堂形式丰富多样,课桌一般呈U字型,方便师生交流。

德国中小学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德国大部分中小学校一般不设置食堂和宿舍,由学生自己解决。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体质锻炼,所以学校体育设施设置齐全,体育场和室内体育馆共同具备。

(五)香港。香港早在1978年就已经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并强制适龄儿童入学,不上学构成一种违法行为。香港的中小学教育包含6年小学教育,6年中学教育,其中中学不分设初中和高中,设置初一到初六6个年级。中小学校由投资主体的不同,将学校分为官立学校、津贴学校和私立学校,其中90%以上为津贴学校。香港对中小学校实行小班制教学,保证教师有精力关注到每位学生,极大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小学每班人数为25.5人,中学每班人数为40人。

香港特别重视中小学校的校园建设。学校占地面积虽然偏小,但校园条件优越,教学设施设备齐全,规范统一,发展均衡。香港教育部门规定,小学生生均教室面积在0.9m2以上,中学生生均教室面积在1.1m2以上。学校通过各种巧妙设置,充分利用空间,尽量满足学生学校和生活的建设需求。《香港标准与准则》对中小学校建设用地作出相关规定:小学生生均用地面积在8m2左右,中学生生均用地面积在6m2左右。

(六)台湾。台湾中小学全部实行小班制教学,规定学校班额为36人左右。台湾除规定班额外,对学校办学规模也有限制。根据台湾《国民中小学校设备基准》条款,中小学的班级数量不宜超过48班,超过宜设分校,重划学区。台湾中小学坚持“一生一特长、一校一理念”,注重学生的素质和兴趣培养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除了重视素质教育外,台湾更对创造性教育推崇备至,秉承“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创造力可以传授”的理念。为促进学校创造力教育的实行,台湾通过立法与官方计划的形式,为创造力教育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台湾学校校舍用地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校舍建筑用地,运动空间用地,绿地、庭园、步道用地,分别占用的面积为30%、30%、40%。校舍建筑教学区域除普通教室外,还包含专科教室、多目的学习空间、特殊教育教室、图书馆(室)、信息教室等。其中,规定普通教室生均面积不少于2m2,专科教室的面积按普通教室的1.5~3.0倍设置。台湾中小学校的用地面积相对宽松,分为都市计划区内、外的学校。对于国小,都市计划区内人均为12m2,都市计划区外人均为25m2;对于国中,都市计划区内人均为14.3m2,都市计划区外人均为25m2。台湾中小学对体育特别重视,小学生生均所占运动场面积保证在6m2以上,中学生生均所占运动场面积在8m2以上。

台湾在中小学的建设上很民主化。从规范条款而言,采用目标与准则相结合的方式,而不是给出具体的标准,利用各种不同的功能分区,规划设计可以增加多样的变化,而在用房功能上则重视空间的多种用途。校园的建筑重视文化的传承,体现地方性特色。台湾重视中小学校校园设计,处处体现着以生为本、处处教育的理念。台湾重视学校绿化,特别规定校园内校舍建筑物及操场以外的空地面积50%以上要进行绿化。台湾提倡学校资源社会化,对社会大众开放学校的运动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提升学校设施设备的利用率。

各国及港台地区中小学校建设情况总结见表1。(表1)

三、启示

通过对国外及港台地区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比较来看,我国中小学校建设可获得如下启示:

(一)推崇小班化教学。从各国的中小学教育情况来看,小班化教学是主流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表1中可看到,美国、韩国、德国中小学班额较小,小班化程度较高。日本和台湾地区班额和我国内地相差不大。香港地区和内地相比,小学班额较小,中学相差不大。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班额在50名学生左右,有些中学达到60人,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教学达到的效果不佳,教育质量不高。推行小班化教学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发展,有利于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行。

(二)统一办学标准,缩小地区差异。我国《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中,生均建筑面积为8~9m2/生。虽然,我国大部分城市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均高于全国标准,但大部分贫困地区建设标准与国家标准持平,甚至达不到国家标准。可见,我国城乡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差异较大,教育设施、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不利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针对该问题,我国可借鉴日本、韩国两国的解决办法:加大对贫困地区中小学的教育投资,教育优惠政策往贫困地区倾斜;制定统一的办学标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全国各地区维持一定的教育财政水平,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使全国中小学基本上都具备最低限度的办学标准,缩小地区差异。

(三)严格控制办学规模。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建设标准都不低,但是由于大量招生,办学规模严重扩大,导致校园过度拥挤、资源缺乏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学校建设标准。而国外对办学规模都有严格的控制,超出规模应建立分校。因此,为了保证我国中小学校建设水平,应对办学规模进行严格控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学校教学用房功能多样化。学校建筑应往功能多样化方向发展,提倡一室多用,该做法在我国具有现实意义。从简单地增加用房数量向教学空间丰富多样方向转变,以适应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利用资源,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又可节约投资。日本尽管是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但仍很重视校舍的综合利用和多功能空间的开发。

(五)重视体育设施建设。我们可以看出,各国和港台地区均很重视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体育馆生均建筑面积标准均较高。为了适应并满足中小学生不断增强的体育锻炼需求,我国中小学校的体育设施配备也应得到加强。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巍,方章东.促进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均等化探析――以淮南市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杨秉翰,刘畅.日本中小学建设标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胡庆芳.学校应成为社区服务的中心――美国中小学发展的趋势[J].北京教育,1998.4.

[4]陈向阳.日本、韩国教育现代化考察报告[J].江苏教育研究,2014.6.

[5]田祖荫,杨宇,胡成玉等.韩国、日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15.10.

[6]于月萍.日本、韩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7.9.

[7]牟子元,张必信.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校建筑[J].建筑学报,1996.8.

[8]张坤.德国义务教育发展特色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8.6.

[9]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署.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R].2014.

[10]徐宇东.台湾教育见闻[J].两岸关系,2008.11.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区别篇9

根据中央部署,前一阶段,**省主要对口支援广元市,重点是青川县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工作。下面,根据教育部这次会议要求,我将**教育系统援助地震灾区工作,做一简要汇报。

一、迅速行动,积极组织对地震灾区的支援活动

灾情就是命令。5•12大地震发生后,按照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在第一时间发出通知,要求全省教育系统立即行动,开展支援抗震救灾活动。

5月14日,布置各高校全面了解在浙就读的灾区学生及家庭情况,对家庭受灾学生提供帮助。

5月24日,成立支援广元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教育领导小组,至今已召开三次领导小组会议,及时研究援助灾区教育各项工作。

5月24日下午,我厅派出由一位副厅长带队的教育救灾工作组赴广元市重点是青川县,实地考察学校受灾情况,了解当地对我省的教育需求,共商教育援助工作方案。

儿童节前夕,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多形式开展慰问来自四川灾区学生的活动,并给所有来浙治疗的伤病儿童发出了慰问信。厅领导以及市地教育局领导到医院探望来浙治疗的伤病儿童,并在事先调查了解儿童愿望的基础上,给受伤孩子送上了他们喜爱的节日礼物。

6月3日,召开全省教育局长会议,按照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全面部署支援广元特别是青川县教育工作。会上明确,近期投入3.6亿元资金,支援广元特别是青川县学生复课和学校重建工作。经与广元教育局商议,初步目标是:用1-2个月的时间,帮助广元特别是青川县受灾学校实现全面复课;用2-3年时间,帮助广元市重点是青川县完成学校重建任务,使广元特别是青川县教育全面恢复到震前水平。

6月4日,在广元市设立了**省教育系统支援灾区重建工作联络站,派驻干部,靠前衔接与协调支援灾区教育重建工作。

当前,我省广大师生情系灾区、支援灾区的热情空前高涨,各地各学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援助活动。

二、扎实工作,努力为灾区提供最及时最有效的支援

发动全省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捐助工作,截至6月1日,全省教育系统已向灾区捐款3.54亿元。

关爱在浙就读的灾区学生。对3912名来自灾区的大学生进行了慰问,对其中860名家庭受灾的学生给予了各类帮助和家庭困难补助。还热情安置了1122名来我省投亲靠友的灾区中小学生。

成立**省赴广元支教团。今天中午,首批三支支教小分队83名教师已出发开赴广元灾区。其中由17名相关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辅导小分队,将为当地高三学生进行高考考前辅导;由47名大中小学教师组成的心理援助小分队,将对受灾学生进行心理抚慰和疏导;由19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校园建设小分队,将参与灾区临时教室建设和管理、学校重建规划和设计等工作。

组织全省教育系统为灾区复课提供教学设备支持。先期解决11.6万套课桌椅、3000块黑板和3000张讲台。这些设备现已进行招投标,计划于7月15日前运抵广元。

接纳灾区中职学生来浙就读。已分配到校预留了3000名中职招生计划,其中271名学生将于6月12日左右到达**。这些学生将全部安置在我省经济发达地区的重点职业学校。对这些灾区的中职学生,第一年全部实行免费教育,除免去学费、课本费和住宿费外,还给予每生3000元的伙食补贴和1000元的其他生活补助。第二年开始实行差异政策,重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补助,并全部纳入我省中职学生资助体系。

着手启动灾后重建工作。配合广元重点是青川县抓好制订学校布局调整和重建规划,争取在科学选址和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近期就能启动几个重灾学校重建项目。目前省政府已将用于灾区学校重建工作的2亿元捐赠款拨付到位。

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区别篇10

第一条为保障本世纪末在全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在大部分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对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市、市辖区,下同)进行评估验收。为此,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县的评估验收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国家教育委员会对此项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第三条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等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在现阶段初等义务教育包括实行五年、六年制的教育;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包括实行三年、四年制的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教育。

第四条评估验收工作,应依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义务教育实施规划,分期分批进行。

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在2000年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应就其初等和初级中等教育普及情况,分段或一并进行评估验收;对在2000年前只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应就其初等教育阶段普及情况进行评估验收;对在2000年前只普及小学三年或四年义务教育的县,可组织阶段性评估。

第六条评估验收以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和国家划定的其他实施义务教育的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

第二章评估项目及指标要求

第七条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普及程度的基本要求

入学率:

初等教育阶段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初级中等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在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县都能入学;其他县达到95%左右。

各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在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县达到80%左右,其他县达到60%左右(含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下同)。

辍学率:

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在校生年辍学率,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县应分别控制在1%以下和2%以下;其他县应分别控制在1%左右和3%左右。

完成率:

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一般达到98%左右。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

文盲率:

15周岁人口中的文盲率一般控制在1%左右(识字人口含通过非正规教育达到扫盲要求的,下同)。

全县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评估验收。

第八条对2000年前只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县普及程度的基本要求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县城和集镇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大多数能入学。

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

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

15周岁人口中的文盲率控制在5%左右。

适龄女童入学率、辍学率和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文盲率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

第九条师资水平的基本要求

小学、初中教师都能达到任职要求。

教师学历符合国家规定和取得相应专业合格证书的,小学达到90%以上;初中达到80%以上,确有实际困难的县在1995年前亦不得低于70%。

实施义务教育后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均符合国家规定。

小学、初中校长均经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第十条办学条件的基本要求

小学、初中的设置符合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

小学、初中校舍均达到省级制定的分类标准要求,做到坚固、够用、适用。校舍中的危房能及时消除。

小学、初中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均达到省级制定的分类配备标准要求,满足教学基本需要。

第十一条教育经费的要求

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做到了“两个增长”。在教育支出总额中做到了以财政拨款为主。

财政拨发的按年度每生平均计算的公用经费达到省级制定的标准,并逐年增长。

教职工工资(包括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性补贴)按时足额发放。

在城乡均按规定足额征收了教育附加,并做到了专款专用,使用合理。

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资金,坚持依法集资办法、捐资助学,开展勤工俭学。

第十二条教育质量的要求

小学、初中毕业班学生的毕业率达到省级规定的要求。

第十三条凡本章已量化的指标,各地不得自行降低要求;凡本章未量化的指标,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区别不同类型地区制定具体标准,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

第十四条对已经普及初等教育,但居住特别分散的边疆地区、深山区、牧区等,因自然条件不利,达到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确有困难的,省、自治区可对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入学率、辍学率、完成率的要求做适当调整,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

对2000年前只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县的村办小学,可先要求做到:班班有教室,校校无危房,学生人人有课桌凳,教师教学有教具和必备的资料。

第三章评估验收程度

第十五条按省级确定的义务教育实施规划期限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应先根据本办法认真进行自查,在自查的基础上,向省级人民政府提出评估验收申请报告。

第十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提出申请的县,应组织教育和财政、人事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人员按本办法进行评估验收。凡达到各项要求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核准,即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或初等义务教育县。有关评估验收的报告、资料等,应于每年10月底以前报国家教育委员会。

地级人民政府在评估验收工作中的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第十七条国家教育委员会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报评估验收材料进行审查,如发现有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可责成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复查,并有权对复查结论进行最终审核。

第十八条国家教育委员会分期分批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义务教育规划的实施工作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水平进行评估。

第四章表彰和处罚

第十九条凡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予相应的称号,发给奖牌,并予以奖励。

第二十条凡被省、自治区、直辖市授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或“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县”称号的,经审查,符合本办法规定要求的,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分期分批公布名单。

国家教育委员会定期组织评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或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先进县,并予以表彰。

第二十一条国家教育委员会依据本办法第十八条的评估结果,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表彰。

第二十二条凡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在接受评估验收后,必须继续采取措施,巩固、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水平。

第二十三条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撤消其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县的称号,并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备案:

(一)在评估验收活动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二)连续两年(非常情况除外)不能保持本办法规定各项要求的。

第二十四条经评估因工作失职未能如期实现义务教育实施规划目标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38条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