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发展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1:10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篇1

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网络,发展网络,管理网络。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基本国策,只有把我们的社会建设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才能保证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够实现。和谐社会是自古以来人类共同向往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内涵、境界及追求的目标,应该说在现阶段各种各样和谐社会的理念里面,是最深刻、最全面的,也是最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所以党中央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这样一个基本的国策是符合我们国情的,符合广大人民意愿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举措。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方方面面为之努力,对网络来说更负有重要使命,因为网络媒体是传播新闻信息的一个新媒体,也是增强社会方方面面沟通的一个新渠道,更是我们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新阵地。它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已经受到政府、社会方方面面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领域。网络媒体如果能够趋利避害,加强科学管理,一定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不能够正确认识、积极使用、科学管理的话,对社会将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所以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工具,的确具有双重效应,特别是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网络搞得好可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能够推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进步;网络搞得不好就会引发矛盾,产生分歧,涣散人心,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相反会起到负面效应。特别是网络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所接受、所使用,它的受众越广,正反两个方面的效应也会越强烈,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网络的双重效应问题。

从下一步的发展态势来看,网络的双重效应将会越来越大,比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效果更强烈。这种情况说明,网络的管理者、主办者和使用者责任重大。网络对社会进步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其它媒体不可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网络的工作人员,的确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发展网络

网络的双重作用大,一是因为网络的受众多,二是因为,目前我们对网络的认识、管理的的确确处于初级阶段,很多认识还不够深刻、很多管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怎样对网络的使用和管理形成一个社会共识,在这方面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一部分人对网络能够有正确的认识,一部分人对网络认识不是很正确。表现在:一部分人害怕网络,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看它负面的东西多;还有一种认识,也是不正确的,在网上随心所欲,不规矩、不合公德,这样一种认识也对网络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这两方面的看法都不利于网络的发展,也不利于网络的管理。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网络是传播新闻信息的新媒体,是增强社会相互沟通的新渠道,也是我们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新的阵地,网络有双重效应,关键是怎么用它,正确的用之,就会发挥正确的作用,错误的用之就会产生错误的效应,只有客观的认识网络,才能够很好地使用它,也能够很好地管理它,所以首要的还是要正确地认识。

其次,要积极地利用。网络作为一个新兴媒体,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我们不能拒绝它,应该欢迎它,利用它,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它的积极效应,减少和避免它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的出现,不仅是我们媒体的一个革命,也是社会的一个进步,所以各级党委、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网络工作,要以积极的态度来谋划网络的发展,要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占领这个阵地,要正确有效地想办法发挥网络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无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来说都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还是要积极地利用它,充分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我市尽管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欠发达地区,但网络在中原崛起过程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我们还是重视的,也进行了一些投入来发展我市的网络事业。首先要利用,在利用中加强管理,通过管理来更好地利用。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管理网络

要科学地管理网络。科学管理首先要科学,科学的主要含义,还是要准确地把握网络作为一个新传媒、新载体、新阵地的客观规律,用管理传统媒体的办法来管理新兴媒体,不完全适应,所以要探索出一套符合网络客观规律的运行办法和管理办法,这才是科学的,从实际出发的。

从管理的角度讲,管理一个是管,一个是理。管就是要管住、管好,首先要管住,不能让它乱来,任何事物都要管,管不住就容易产生不良影响;管住主要是在大的方面管,主要的就是要兴利除害,不能使网络可能对社会产生的负面效应任意发生、任意扩散,要减少到最低限度,充分发挥它的积极效应。再一个是管好,管住并不是要管死,不让它发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发展网络。

理,一个是要理清,一个是要理顺。理清,就是一个把网络自身独特的规律理清楚,它与传统媒体的共性、个性,它同其它媒介有哪些区别,这个问题要搞清;再一个要理清责任,网络管理者有责任,主办者有责任,使用者也有责任,这三个方面的责任要弄清。理清楚这些责任之后,才能够根据不同情况提出要求、规范行为,这三个方面都是责任主体,对网络对社会能够产生积极作用或负面作用负有共同责任,所以这个责任要理清。

再一个是要理顺,理顺管理者与主办者的关系、主办者与使用者的关系,管理者与使用者的关系。管理者的责任主要是要为网络的生存、运行和发展制定政策,规范行为,创造环境;主办者的责任就是要根据我们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根据管理者的有关要求和使用者需要,为传播先进文化,提供一个新的阵地,也为广大受众提供有效服务;使用者的责任就是依法、依德使用网络,满足自己对网络的需求。把这三者形成一个责任共同体,在思想上要形成共识,在责任上要形成一体,在发展上要形成合力。所以,科学管理,就是要符合规律,一个是要管住、管好,一个就是要理清、理顺。要形成一个责任共同体,大家共同来维护。

从我市的角度来看,应该把网络的管理纳入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网络管理依法运行的轨道,各级党委应该高度重视网络事业,善于利用网络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服务,要有这样一种意识。管理主要是政府要管理,各相关部门有责任从政策的制定、法规的制定到宏观的调控,发挥自身的作用。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篇2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为了掌握中学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使用情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中学的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网络的发展大大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给他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但仍旧尚存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校园文化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网络使用问卷调查结果存在问题

互联网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手段和通讯交流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深深地融入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然而,互联网又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学生尤其是那些尚不能正确区分是非丑恶的中小学生来说,对网络的认识和使用是否同时得到快速提高呢?网络建设的确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当,极大地影响,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我也不可以盲目乐观的看待网络发展对学生的消极影响,现实中,仍有局部学生还在网络的认识和使用上都有很大不足,所以关注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十分必要。

河源市紫金县镇上一个比较贫困的农村,据我解。给孩子买台电脑对许多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因而许多中学生只能是通过去网吧上网,可是网络’这个名词对这些尚处于青春期,缺乏自控力的中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许多学生因为临时沉溺于网络之中,难以自拔,无心学习,效果直线下降。为了掌握中学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对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来自初一、初二和初三三个年级,调查问卷设计了2个选择题,其中3个多选题,17个单选题。名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代表性,本次问卷调查收回份,有效问卷5份,通过对这5份试卷的分析,得到真实和详尽的资料,总体看来,中学学生使用情况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但也存在局部问题,网络素质有待提高。

二、网络认识及上网情况

既有它好处也有不好之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究竟青少年对网络认识多少,又是如何认识的上网情况又是如何?这些值得我去关注。

总体来看基本正常。可是由于当地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将近有一半的学生都是通过自己接触来认识网络的也有不少同学则是从朋友口中或在书上、杂志上电视上得知网络。学校没有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学生对‘网络’认识十分陌生,甚至不知道‘网络’什么,又有何作用?由图1知道,38%学生经常上网的地方网吧,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数据,据了解,有不少学生因为迷恋网络经常逃课上课,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学校以及家长需要格外关注这部分分学生,引领他正确使用网络。

将近一半的学生的上网次数选择了一般,逾越一半的学生每周上网次数在1至3次。这很好,说明了大部分同学对上网都能够很好的控制住,不让自己沉溺于网络。缺乏的当地网络仍未得到普及,大约1/4同学没上过网,这点当地学校和政府需要给予支持。

三、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因其方便、快捷获取信息的功能,生活以及工作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使用网络的时间过长,会对网络发生一定的依赖性,由于网络的吸引,使他不使用的情况下经常觉得无聊,所以会不自主的用网络来填补思想空虚,许多学生就是因为迷恋网络无法自拔,最终荒废了学业。那么,当初为何会使用网络,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8%学生使用网络是因为获取信息,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拓展自己知识面的需要,也在一定水平上证明了网络作为信息交流渠道的重要地位。可是值得注意的将近四成的学生是因为好奇而接触网络,可但我询问他上网主要是做什么时,许多学生都说是玩游戏或聊天交友,而查阅学习资料却只有少部分,这也客观反映了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缺乏,学校和父母应该多加指导。

很大一局部都是借助网络手段来进行的但是网络自身也有不足之处,不可否认的日常生活中我获取信息和进行娱乐、消遣等活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学生和家长又是如何看待互联网的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篇3

关键词:技术联盟;技术联盟网络能力;战略规划能力;网络学习能力;网络管理能力;文化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1?0007?08

技术联盟网络能力是联盟网络所具有的,并直接影响联盟间技术交流活动过程和效果,主要体现了联盟网络整合、资源利用效率,以及联盟网络活动的过程。关于网络能力构成和测量,Hakansson对网络能力进行了界定,认为网络能力包括网络中企业位置的调整能力和网络节点关系的处理能力,通过实证模型,验证了网络节点关系的处理能力和效果的非线性关系[1]。Ritter等对网络能力的测量展开研究,将网络能力定义为企业特有的能力,是企业通过整合网络间节点关系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认为网络能力包含任务执行和资格条件两个维度[2,3]。walter等认为网络能力是企业发展和利用网络关系,从外部网络获得各种资源的能力,由协调能力、关系能力、市场信息和内部互动沟通构成[4]。许强等认为企业网络能力是企业管理节点间关系,拓展网络外部边界的能力,是企业通过网络关系寻求企业本身不具备的资源组合,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从战略层、网络层和关系层三个层面将网络能力解释为网络构想能力、角色管理能力和关系组合能力的有机集合[5]。邢小强等认为网络能力是企业增强外部市场适应性的一种动态能力,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资源禀赋状态,通过构建网络结构,发展并利用网络节点间关系,获取自身缺乏的网络资源以获得竞争优势,将网络能力分为网络愿景能力、网络管理能力、组合管理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四个维度[7];朱秀梅等认为网络能力表现为以实现资源获取为目标的一系列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活动,并将网络能力划分为网络导向、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三个维度[6];赵爽和肖洪钧认为网络能力包含网络战略能力、网络运营能力、网络关系能力和网络占位能力,是企业处理网络关系和管理网络位置能力的总和[8]。

对影响网络能力因素的研究,Ritter认为企业内部资源的可获得性、网络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组织文化的开放程度,以及内部交流结构的整合性是发展网络能力的四个前提条件。noorderhaven等研究表明,开放系统导向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网络活动的开展[9]。Cummings&teng通过研究企业研发合作的知识转移行为,从知识和关系视角验证了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即知识特性、企业间关系、知识接收者特征和企业行为活动[10]。徐万里等探讨高管团队社会网络、交互记忆系统对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将社会网络划分为组织内网络和组织外网络,分别从网络规模、网络范围和网络强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1]。徐金发等从企业组织特性出发,探讨了影响网络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认为企业内部资源的支持、企业团队管理技能提高,以及开放的企业文化对提升网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郑胜华提出企业联盟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联盟经验、企业文化、高管层经历以及社会网络[12]。方刚通过企业调研访谈,认为it成熟度、文化开放度,网络管理体系和网络活动经验是影响企业网络能力的主要因素[13]。李伟等提出了企业家精神、外部知识保存能力、吸收能力、结构嵌入能力、关系嵌入能力的五要素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14]。李玲认为技术创新网络中的企业知识存量,以及关系资源的异质性会对网络能力产生影响[15]。

技术联盟网络作为一个整体,其网络能力体现了整个联盟的技术创新水平,对联盟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本文从技术联盟网络整体的角度,具体分析技术联盟网络能力的影响因素,构建实证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对实证数据进行验证,进而提出了相应措施,改善技术联盟网络能力,为有效的提升和拓展技术联盟网络整体的竞争实力,实现联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技术联盟网络能力构成

技术联盟是一种以知识的共享、学习和创新为主要目的的网络创新组织形式,其网络能力也具有知识性、互动性和创新性[16],网络能力的发展是技术联盟持续有效地进行创新的重要前提。技术联盟网络竞争能力来源于联盟所具备的特有网络资源,由于网络资源的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成为技术联盟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本性条件。因此,对技术联盟应更加注重网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不断整合、创新技术知识来实现联盟整体和成员个体的战略目标。本文认为技术联盟网络能力由战略规划能力、网络学习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构成。

(一)战略规划能力

战略规划能力是技术联盟网络的根本性能力。由于技术联盟的外部市场环境具备本质上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技术联盟的发展需要通过有效识别、预测和规划市场环境,不断调整发展战略,从而增加技术联盟的外部适应性。

网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赖于企业对自身及外部资源的识别和利用效果,联盟企业通过与具备互补知识或技术的企业建立网络联系,有助于联盟企业在对自身资源缺陷进行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拥有互补性知识和技术,促进资源的相互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技术联盟网络的发展对行业发展状况和经济、社会环境存在严重依赖,联盟企业需要提升识别技术发展方向的管理技能,从而针对具体方向制定或修正发展战略,并进一步发掘网络价值。加强联盟整体网络愿景的塑造,联盟网络是由多个伙伴成员组成的,各个成员参与联盟的目的不尽相同,并且大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只有联盟成员都认同联盟的战略意图,才能够更积极的参与到联盟研发过程中来,共享、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二)网络学习能力

联盟组织通过内部相互学习,整合相关知识技能并产生新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网络情境下的学习能力,以及网络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这种学习能力强调的是网络内技术知识、经验的累积、分享、创新和应用。

知识资源的共享能力,体现了知识资源在联盟成员间有效分析和传递的能力,尤其是隐性知识,需要联盟主体通过紧密联系在学习交往中逐渐获得。知识资源的整合能力,更多地强调对现有网络知识的结合,以及对潜在知识的挖掘,这种整合或转化要求联盟成员具备一定的吸收能力,掌握获取的新知识,通过交流、学习、融合,产生新的知识。知识资源的创新能力,主要通过知识资源的流动和碰撞,产生新思维、新方法、新价值,并应用到新的领域,创新是联盟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在技术联盟网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网络管理能力

联盟需要制定和执行各种制度和网络管理任务,协调各网络节点关系,保证网络活动的正常进行。网络管理能力是各种网络关系的组合,并对联盟网络活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

网络活动组织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具体合作方式等进行有效安排,联盟网络中的隐性知识获取是企业研发活动的基础性条件,网络形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鼓励成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获得有价值的网络资源,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研发活动。网络活动协调能力,由于联盟网络复杂性,以及不同文化、组织结构等差异,存在着冲突和分歧,构建网络间合作规范以及内部协调机制,合理处置冲突和分歧,能够促进网络内部的学习和分享。网络活动控制能力,对联盟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馈管理,主要依靠网络内部的沟通交流来得以实现,是网络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能力把握网络整体方向,网络学习能力决定联盟网络的动态演进,网络管理能力是联盟网络的保障机制,三种能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技术联盟网络能力。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

技术联盟网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联盟网络企业能力的协调与整合。考虑外界环境的影响,从主体知识存量、文化开放性、网络规模、网络联系强度和网络外部技术环境五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技术联盟网络能力的因素并提出假设。

(一)主体知识存量

已有的文献认为,网络能力的首要表现是各成员内部相关知识的集合,这些不同的知识组合,构成了技术联盟企业参与网络管理的基础条件,网络管理的成效将直接影响技术联盟的合作效果。本文认为联盟企业的合作经验是影响网络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Lane、Lubatkin通过实证发现,联盟合作关系中企业知识存量的差异对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17];Cohen、Levinthal指出联盟成员的经验以及成员自身资源禀赋的多样性能够有效促进组织学习能力的发展[18]。因此,联盟企业自身的知识存量是企业应用、改进和拓展联盟网络间传递和共享的知识集合的根本性条件,当联盟企业缺乏相应的知识存量时,与其他联盟企业的技术转移和资源传递就无法有效进行,对外在知识和资源的吸收也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难以快速识别并抓住创新机会。联盟企业经验对网络能力的提升同样起着积极的作用,Simonin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参与网络层合作的经验将提升对合作伙伴选择的时效性,并有助于有效解决合作关系中冲突和分歧;Kale等指出,网络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以往联盟合作经验中获得的关系管理技能。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技术联盟主体知识存量对技术联盟网络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文化开放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现了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组织制度等特有的文化形象,是适应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整合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自发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19]。Ritter认为文化开放性体现了企业文化氛围的开放程度,主要包括灵活性、自主性和包容性。Dyer、Kale、Singh认为企业文化类型与企业技术、产品的协同性,是企业网络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20]。Cummings和teng认为开放性的企业文化通常在企业吸收外源知识和资源时发挥重要作用,其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联盟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持。Ritter认为具有开放性企业文化的个体,通常具备较强的创新动机[3]。企业文化的开放性有助于企业建立系统的知识转移路径,主动拓展技术联盟的合作关系,对于技术联盟网络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提升战略规划能力。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技术联盟文化开放性对技术联盟网络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网络规模

网络规模是技术联盟网络的重要特征,一般用网络关系数量、网络多样性、网络资源的投入程度等来衡量。网络关系在联盟企业的知识转移中起着载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企业自身资源禀赋的水平;网络多样性是衡量网络规模主要指标,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联盟网络需要多样性的信息和资源,网络差异性越大,拥有更多的异质性资源,更有利于网络实现竞争优势;网络资源的投入程度也是衡量网络规模的主要指标。Freel实地调研了英格兰中西部228家制造业企业,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网络关系的复杂性与网络中企业的学习能力的关系函数单调递增,因此网络关系的复杂性间接影响企业专业性知识和技术资源的获取[21];Johannisson和Ramirez-pasillas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网络规模对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网络规模越大,其知识获取、管理等能力越强,网络中企业的成长越快[22];Reagans发现网络范围对非正式网络的知识转移产生影响[23];周立新以351家家族企业为样本,实证证实网络密度对企业网络组织学习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4];Ritter通过对德国电子工程企业的实证研究,验证了网络规模对网络能力的正向影响。技术联盟网络的规模扩大,主要体现在网络关系数量和网络资源的多样性,能够有效促进联盟成员间的技术转移和知识共享,使得企业的技术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联盟网络管理能力得到增强,进而促进了联盟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技术联盟网络规模对技术联盟网络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网络联系强度

网络联系强度是衡量网络联接特征的主要变量,由于技术联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本质是联盟成员间的互动过程,技术联盟企业间经常发生高频率的互动和联系,因此,网络联系强度成为衡量技术联盟发展程度的重要参数。已有的文献指出,联盟成员间的关系强度会直接影响技术联盟网络能力的提升,这种作用随着技术联盟的发展,最终将影响技术联盟技术创新的效果,Granovetter提出网络强联系理论,认为具有强联系的合作伙伴间更易于发生资源传递和知识转移,尤其是隐形知识在合作伙伴间的转移[25];JenniferLewis认为网络节点间的强联系对合作伙伴间的信任、声誉具有正向影响,间接提升网络能力[26];Kapasuwan指出网络节点间的交互作用,能够提升网络节点获取知识的有效性,从而对节点和整个网络的技术创新行为和模式产生影响[27];Ritter指出网络内部沟通交流的频率与网络能力具有正向关系,对网络的治理具有重要作用;曹兴提出网络参与度的概念,指出较高的网络参与度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28]。本文认为联盟网络成员间紧密的交互行为,能够加快网络中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深化联盟成员对网络整体性的认知。同时,紧密的交互行为有利于建立合作伙伴间的信任和声誉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资源传递和知识转移程度,隐性知识的传递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得到发展,企业间产生深度信息交流,使得信息处理能力等相应的资源吸收和整合能力得到加强。当联盟成员间形成紧密稳定的网络关系后,网络中控制、协调、治理的能力得到提升,网络运行体系逐渐形成。因此,本文提出假设4:技术联盟网络联系强度对技术联盟网络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五)外部技术环境

技术联盟所处的外部环境能够对联盟的技术交流活动产生影响。Kale认为企业参与联盟的普遍程度、联盟价值的日益显现和联盟新思维的导向,能够比较直观的反映其影响技术联盟网络相关能力的程度;郑胜华也认为企业外部的联盟环境能够对联盟活动产生影响[11]。本文对技术联盟企业所进行的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其联盟研发活动受到行业背景等外在技术环境的作用,例如在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技术的更新速度很快,企业为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不得不加快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自身资源禀赋的限制往往迫使企业加入技术联盟,和技术领先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弥补自身的资源缺陷。因此,外部技术环境能够促使联盟成员整合外部资源,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从而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因此,本文提出假设5:技术联盟外部环境对技术联盟网络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根据以上研究假设,本文构建了技术联盟网络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测度量表。其中,被解释变量为技术联盟网络能力,包含有战略管理能力、网络学习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三个维度。战略管理能力包括发展方向识别、资源发现以及愿景塑造;网络学习能力包括技术共享、技术整合以及技术创新;网络管理能力则包括制度建立、冲突协调以及关系管理等。

主体知识存量采用人员、经验和专利衡量;文化开放性采用追求创新、团队合作以及文化分享衡量;网络规模采用数量、资源投入以及多样性衡量;联系强度主要采用联系频率和深度以及关系亲密程度衡量;外部技术环境则主要包括行业联盟情况和产品创新情况。

通过企业访谈以及网络电子问卷,有针对性地发放调查问卷。选取具有技术合作背景的高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受访对象设定为企业中、高层领导、技术部门主管及熟悉技术合作过程的相关技术人员。问卷调查起始时间为2009年7月20日起至2009年8月20日,共发放问卷1125份,回收724份,有效问信度和因子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Cronbach’s信度分析,通过对各个分量表进行信度测试,得到战略规划能力、网络学习能力、网络管理能力、知识存量、文化开放性、网络规模、网络联系强度以及外部技术环境的Cronbach’s值,分别为0.734、0.811、0.769、0.731、0.774、0.784、0.740、0.827,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如表1所示。

对网络能力量表和影响因素量表进行因子分析,检验指标间的相关性,其中Kmo值分别为0.805和0.764,且Bartlett显著异于0,适合进一步做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因子,使用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载荷进行旋转处理,其中网络能力提取出了3个因子,累积解释总方差的55.384%,影响因素提取了5个因子,累积解释总方差的69.477%。

结果显示,网络能力由战略管理能力、网络学习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三个维度构成;影响因素由知识存量、文化开放性、网络规模、网络联系强度以及外部技术环境5个部分构成。通过问卷分析,认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二)实证结果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模型及假设进行验证。初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模型拟合不够理想,如表2中m1所示,需要对其进行修正。由于知识存量与战略规划能力、外部环境与网络学习能力、文化开放性与战略规划能力、联系强度与网络管理能力的路径系数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均不显著,考虑到模型的简洁性,在修正模型中删除这四条路径,根据修正指数增加了nLC2(代表“联盟合作加快了技术更新速度”)和nLC5(代表“在联盟合作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技术知识”)的相关性路径。直观来看,nLC2和nLC5确实存在直接相关,因为技术联盟的目的就是通过获取、整合网络资源来实现知识创新,若联盟在合作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吸收内部优质互补资源,则能够大大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加快技术更新速度,反之亦然。

修正后的模型如图2所示,拟合结果如表2中m2所示。表中各拟合指数均达到理想值,修正模型与数据拟合更好。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存量、文化开放性、网络规模、网络联系强度和外部技术环境均对技术联盟网络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结果分析与解释

知识存量对网络学习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战略规划能力的路径系数不显著,其原因是由于战略规划能力是规划和预测的能力,注重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控制,而知识存量主要衡量技术知识基础和经验,其本身不足以把握市场的整体趋势。由于本研究的主要调研对象是国内的高新技术企业,部分企业加入技术联盟的时间尚短且缺乏一定经验,在合作关系中大多都处在吸收和理解阶段,对战略规划能力的影响不显著。

文化开放性对网络学习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战略规划能力的路径系数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文化开放性是组织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主要对操作层面的相关具体活动产生影响,相比之下,战略规划能力主要从战略层视角出发规范网络活动,这种能力主要影响价值层面的相关具体活动。

网络规模对战略规划能力、网络学习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提出的研究假设3得到了验证。实证结果说明网络规模与网络内部合作关系和资源具备线性关系,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促使技术联盟拓展了企业发展视角的广度和宽度。

当技术联盟网络的规模扩展到一定程度时,网络获取相关知识的可能性和信息处理能力得到增强,网络的发展和治理对战略规划能力具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推动了战略规划能力的提升。此外,知识转移和共享的广度和深度因网络规模的扩大而得到加强,管理人才和管理思想在网络中有效地汇集,因此网络学习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网络联系强度对战略规划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网络管理能力路径系数不显著,其原因在于网络管理能力主要包含关系管理,具体网络规章制度建立、创造良好的沟通平台等维度,并且网络联络强度主要作用于网络关系的建立,并不能对网络管理能力的其他职能提供足够的支持。

网络联系强度对网络学习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与原假设方向相悖,由于本研究的假设主要是基于强联系理论,即认为若联盟联系紧密,会增加网络的稳定性以及联盟成员对网络的忠诚,但由此也可能导致联盟成员间信息、资源的冗余,造成联盟成员思维的同化,意味着从外界获取更多异质性资源的通断被堵塞,不利于创新研发行为的进行,对团队绩效产生负面影响[29]。技术联盟网络虽然属于弱联系网络,其治理和控制关系松散,但是由于技术联盟企业间大多拥有异质性资源,这种网络关系能够保持各个联盟成员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合作关系中资源传递和知识共享的效率,对于大多高技术企业构成的技术联盟来说,这种刺激机制更加适合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实证结果显示的现象与Granovetter提出的弱联系理论相关思想类似。

外部环境对战略规划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网络学习能力的路径系数不显著,其原因是因为外部环境对网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在的推动作用,而网络学习能力则是一种内在能力,强调网络内部知识的共享、整合乃至创新,因而外部影响对内在能力的作用效果有限。

四、结论与展望

技术联盟网络能力包括战略规划能力、网络学习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三个维度。战略规划能力是对网络进行有效的规划并预测把握网络乃至行业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并由此不断地进行战略调整来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网络学习能力是联盟网络中进行知识的分享、获取、整合和创新等一系列活动的能力。网络管理能力是对技术联盟网络行为进行管理以保证研发等组织正常活动有效进行的能力。

对技术联盟网络来说,应兼顾三种网络能力及其之间的协同作用。这三种能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技术联盟网络能力效用的发挥依赖于这三种能力的整体协同作用。因此,在构建和培养网络能力时应注意三种能力的形成和协调,这三种能力共同促进技术联盟网络能力整体水平的提升,进而保持联盟竞争优势,实现联盟目标,获得理想的创新绩效。技术联盟网络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为知识存量、文化开放性、网络规模、网络联系强度和外部技术环境,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这些因素对技术联盟网络能力的影响。

由于技术联盟网络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研究,不同类型的技术联盟对联盟的合作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下一步的研究中将考虑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技术联盟的联盟网络能力进行深入的探讨,此外技术联盟网络能力具有动态性,进一步的研究应针对技术联盟不同的发展阶段来考虑网络能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HakanssonH.UnderstandingBusinessmarkets[m].newYork:CroomHelm.1987.

[2]Rittert,wilkinsoniF,JohnstonwJ.measuringnetworkcompetence:Someinternationalevidence[J].JournalforBusinessandindustrialmarketing,2002(17):119?138.

[3]Rittert,GemundenHG.networkcompetence:itsimpactoninnovationsuccessanditsantecedents[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3,56:745?755.

[4]waltera,auerm,Rittert.theimpactofnetworkcapabilitiesandentrepreneurialorientationonuniversityspin-offperformance[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06,21(4):541?567.

[5]徐金发,许强,王勇.企业的网络能力剖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1):21?25.

[6]邢小强,仝允桓.网络能力:概念、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6(12):558?563.

[7]朱秀梅,陈琛,蔡莉.网络能力、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13(4):44?56.

[8]赵爽,肖洪钧.基于网络能力的企业绩效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6):71?75.

[9]powellww.neithermkaretsnorhierarehy:networkformsoforganization[J].ResearchinorganizationalBehacior,1990(12):295?336.

[10]CummingsJL,tengBS.transferringR&Dknowledge:thekeyfactorsaffectingknowledgetransfersuccess[J].Journal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management,2003(20):39?68.

[11]徐万里,钱锡红,孙海法.企业动态能力的微观机理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67?72.

[12]郑胜华.企业联盟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13]方刚.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14]李伟,聂鸣,李顺才.企业家精神对外部知识能力及网络能力的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0,28(5):763?768.

[15]李玲.资源异质性、组织间依赖对企业网络能力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115?118.

[16]杨帆.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网络能力影响企业绩效的路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5):177?180.

[17]peterJ.Lane,michaelLubatkin.Relativesbsorptivecapacityandinterorganizationallearning[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6?1998),1998,19(5):461?477.

[18]Cohenwm,LevinthalD.absorptivecapacity:anewprospectiveonlearningand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ScienceQarterly,1990(35):128?152.

[19]Schein,e.H.organizationalCultureandLeadership[m].Jossey-Bass,SanFrancisco,1992.

[20]Dyer,J.H.,Kalep.Singh,H.Howtomakestrategicallianceswork[J],SloanmanagementReview,Summer,2001,37?43.

[21]Freelm.externallinkagesandproductinnovationinsmallmanufacturingfirms.entrepreneurship&RegionalDevelopment,2000,12(3):245?266.

[22]JohannissonB,Ramirez-pasillasm.networkingforentrepreneurship:Buildingatopographymodelofhuman,socialandculturalcapital[C].FrontiersofentrepreneurshipResearch:annualentrepreneurshipResearchConference,BabsonCollege,wellesley.2001.

[23]RayReagans,Billmcevily.networkstructureandknowledgetransfer:theeffectsofcohesionandrange[J].administrativeScienceuarterly,2003,48(2):240?267.

[24]周立新,刘伟.网络位置、组织学习与家族企业绩效:家族承诺的调节作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2):75?81.

[25]Granovetter,m.theStrengthofweaktie[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26]JosephwRottman.SuccessfulKnowledgetransferwithinoffshoreSuppliernetworks:aCaseStudyexploringSocialCapitalinStrategicalliances[J].Journalofinformationtechnology,2008(23):31?43.

[27]KapasuwanS.,LinkingorganizationalLearningandnetworkCharacteristics:effectsonFirmperformance[m].DoctorthesisbywashingtonStateUniversity,2004.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篇4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基本内涵;作用;问题;措施

1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网络素养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时,正确的理解、分析以及评价相关信息的基本能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1]。良好的网络素养可以使大学生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进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时着重培养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分析以及评价信息的能力,强化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认知,从而使其具备正确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学生网络素养主要包括网络认知能力、网络行为能力、网络操作能力以及网络信息能力,强化大学生的这些能力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的学会利用网络,可以有效避免受到其中不良信息的影响。

2对大学生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作用

2.1有助于大学生增长见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所包含的信息和所能实现的功能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这就为大学生增长自身的见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渠道。互联网作为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信息数据库,其中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能使世界各地的时事信息得到快速的传播,这对于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认识了解世界有着重要作用。相较于学校的教材,互联网中所涵盖的专业知识更加全面,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所学专业的最新发展情况,这可以使得学生的见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2.2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网络本身所具备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在网络环境中得以最大化的发挥,网络平台可以成为学生展示自我个性的有效平台[2]。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所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少,学生在其中可以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付诸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也可以和其他人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使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促进其健康发展。2.3有助于缓解压力。当前,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使得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大学生的数量在逐年上涨,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社会上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承担极大的学习压力,同时还面临这就业压力,此外,由于大学生已经初步成熟,在大学期间往往还会面临一些感情压力[3]。如果这些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和宣泄,就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可以使大学生在其中排泄自身的心理压力,展示自身的真实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其他人交流排解压力,这为大学生提供了释放自身心理压力的渠道,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高校和大学生缺乏对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视。目前,由于大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陡然上升,为了确保在大学毕业后可以顺利就业,大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所选专业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着重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或者注重参与各类竞赛、竞选学生干部等,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就业。这就导致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网络素养教育从根本上缺乏重视,所谓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也就无从谈起[4]。此外,高校本身在教育过程中也缺乏对于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视,在教育方面存在缺失,对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理解不够全面,这就导致在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3.2网络素养教育缺乏针对性。目前,在我国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当中,尚未对网络素养教育形成统一的认知,还处于发展和研究阶段,这就导致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在国内的网络素养教育主要是针对于青少年所提出的,因此,部分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时,直接将教育内容迁移到大学教育当中。虽然大学生和青少年在心理特点上存在部分相同,但是整体上仍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其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4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4.1强化高校和大学生对于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视。在大学网络素养教育中,首先高校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高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必要性[5]。只有高校本身重视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创造相应的教育环境,才能有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网络素养教育。此外,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观念,促使学生自身认识到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发动大学生内在的驱动力,是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上重视网络素养教育,激发其参与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在需求。通过高效本身和大学生观念的转变,促使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发展。4.2明确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明确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是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对此,高校首先应加强对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研究,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当前网络环境的具体情况确定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并形成统一的认知。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部分借鉴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还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水平。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篇5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国际竞争,为中小贸易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而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通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科技实施网络营销成为中小贸易企业取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全球化背景下中小贸易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具有重要的必然性,传统营销策略难以适应企业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是中小贸易企业取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结果、是中小贸易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应用现代科技信息的重要选择。但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网络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认识、对现代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较低、缺乏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缺乏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其网络营销的有效性,全面提升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全球竞争优势。

2.全球化下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必要性

2.1传统营销策略难以适应企业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都是针对国内市场的需求采取传统的营销策略,其对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较差,且难以对产品进行全面的展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及行为的分析不足,其市场占有率提升能力较差。忽视对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传统营销模式的弊端不断显现,使得中小企业的市场拓展受到诸多层面的阻碍。而网络营销通过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科技,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施新型的营销策略,可以最大程度上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2.2是中小贸易企业取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整体规模较小,发展实力有限,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并不明显,受到大型企业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为严重。而互联网营销可以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发展过程中提升对市场变动的分析和应变能力,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由被动转向主动,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充分借助自身的发展优势顺应全球市场的变动,对目标市场进行有效的细分,降低营销成本并提升营销效果。因此,实施网络营销成为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取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性选择。

2.3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结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不断要求和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到全球市场竞争中,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要求中小贸易企业着眼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变革其营销策略。受到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全球化发展浪潮的影响,中小贸易企业必须要全面审视其传统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以自身发展为基础,不断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科技,全面优化营销策略,更快地渗透到全球市场中,以充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相关要求,同时也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结果。

2.4是中小贸易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应用现代科技信息的重要选择

转变发展理念是中小贸易企业在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发展的重要区别之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中小贸易企业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维弊端不断显现,受到现代科技信息的冲击,传统的营销策略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积极采取和实施网络营销成为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转变发展理念的重要突破口,有助于其在各项发展战略过程中更好地顺应全球市场的变动。同时,这也是现代科技信息发展的重要结果,是目前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实现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选择。

3.全球化下中小?Q易企业网络营销的主要问题

3.1缺乏网络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认识

从目前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来看,缺乏基本的理念与认识。其一,中小贸易企业的管理者整体素质较低,其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在现实工作中过于强调生产工作,受到传统营销思维的影响,其对网络营销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对其重视程度较低,因此限制了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其二,大部分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处于被动地位,主要是被动地接收订单进行定向生产,而难以主动对市场进行开发和拓展,因此使得中小贸易企业没有动力转变营销理念,也不注重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网络营销的相关理念和方法,现有的营销策略难以满足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需求。

3.2对现代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较低

随着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营销策略已经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甚至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在现有的网络营销中,中小贸易企业还缺乏对现代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难以借助互联网信息对市场发展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在市场发展趋势预测方面缺乏大数据的支持,而主要依赖于主观的判断,使其现有网络营销难以发挥互联网等信息科技所具有的优势。同时,很多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人员推销等方式,使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市场推广进程显得十分缓慢,难以借助互联网+等实现线上营销,因此降低了其网络营销的有效性。

3.3缺乏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如果单纯依赖自身的力量则难以提升其整体效果。当前,我国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还缺乏企业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一方面,很多中小贸易企业在拓展全球市场的过程中竞争态势过于激化,相互之间的合作力度较小,难以在网络营销方面形成合力,进而使其网络营销的整体成本较高,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小贸易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还缺乏与专业化的网络信息公司合作,因此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使其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困难。

3.4缺乏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

与传统营销模式不同,网络营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对专业化人才的要求较高。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小贸易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其一,大部分中小贸易企业不注重对现有营销人才的培养,其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对网络营销相关技能和方法的账务不足,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全面推动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实施,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缺乏人才的保障。其二,由于中小贸易企业的利润水平较低,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其不愿意通过完善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外部的先进知识和技能难以流入中小贸易企业,因此限制了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发展。

4.全球化下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策略

4.1强化网络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认识

随着全球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态势不断加剧,对我国中小贸易企业的发展提出了重要的要求。其必须要全面强化网络营销的基本理念和认识,一方面,要对中小贸易企业管理者进行网络营销方面的培训和宣传,使其充分认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促使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网络营销策略的实施,将其视为中小贸易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其营销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网络营销策略,根据中小贸易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对其进行该机和优化,以进一步提升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可以通过先进的理念和认识来有效提升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有效性。

4.2强化对网络信息科技的应用程度

网络营销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科技的支撑,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网络科技对外贸企业的发展不断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得中小贸易企业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要强化信息科技的应用。其一,要摒弃传统的营销方法和手段,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市场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效预测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动,在此基础上指导中小贸易企业实施更为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提升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有率。其二,要根据全球市场的变动和科技信息的发展创新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方法,定期对其网络营销策略进行审视,以科技信息的发展未导向,不断优化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提升网络科技对中小贸易企业网络营销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其网络营销的效率,为其奠定技术层面的保障。

4.3加??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

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小贸易企业要想借助网络营销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支持。一方面,要加强与同行业企业的合作,形成网络营销联盟,提升规模效益,全面降低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发展过程中网络营销的成本,提升其网络营销的效益,提升在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中对各项信息的共享能力,进一步拓展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中的市场空间,为其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全面促进中小贸易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网络科技信息类企业的合作力度,使其为中小贸易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网络营销策略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降低其网络营销的成本,通过签订相互合作的协议等措施形成与信息科技企业之间的共赢式发展。

4.4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

如前所述,中小企业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网络营销需要具有专业化的人才作为保障,因此必须要不断培养和引进专业化的网络营销人才。一方面,要对现有的营销人员进行关于网络营销方面的培训,使其转变传统的营销理念和方法,充分掌握网络营销的相关方法和技能,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对网络营销的实践能力,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提供专业化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重视人才的推动,通过完善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比如完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措施,从外部引进先进的网络营销人才,使其在中小贸易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担任要职,为中小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库。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篇6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初中教育;思想政治

一、网络信息化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网络信息化时代不断推进,而网络作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大量信息对社会生活的各种方面产生了影响。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并且人们获得信息的速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在网络信息化时生了重要的变化,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明确认识到学生的变化,将会使得学生产生抵制心理。现在青少年对于互联网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网络使得青少年获得了更多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途径,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正处于不健全的时期,看待问题和认识问题还没形成全面的角度,因此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信息化时代需要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不断的调整教学目标和课堂内容,才能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下,显著的提升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二、网络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学生获得外界信息的途径更加全面,教育者失去了某些信息和知识的垄断权,甚至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能够比教育者更快的接受新知识和新思想。传统教育者的优势地位正在逐渐遭到弱化,并且初中学生的自我认知还不够成熟,接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十分迅速,因此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会打破教师的权威性,这也是由于学生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在大量信息面前具有了强烈的困惑感,希望能够在教师这里得到更具说服力的解释。如果教师不能有效的处理好学生提出的疑问,将会失去在课堂上的权威性,因此网络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确认识到网络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性,不断的接触互联网,并加以学习,从而让庞杂的网络信息量,通过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素养加以甄别,不让泛滥的垃圾时间耽误学生的时间,并对学生日常行为方式加以引导,指出正确评判十分的标准,从而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网络信息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社会意识形态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人才基础作用,而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国发展的主旋律,教育者需要将和谐社会的思想观念植入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可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并不能有效的甄别外界信息的真伪优劣,很容易受到泛滥的负面信息影响,从而思想产生消极情绪。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学生很容易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学生受到互联网庞杂的信息所影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有效的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导致教学内容并不能准确的抓住学生的需求点,使得学生整体表现出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的模糊和淡化,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道德法律意识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更为全面,而多元化的信息也给学生带来了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学生受到家庭、社会或网络信息的影响,很容易产生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开放的互联网络使得社会认知较为幼稚的学生,很容易受到互联网络中的不良思想信息所污染,特别是在价值取向方面,学生接触互联网络的时间越长,虽然网络知识和技能越来越精湛,可是也表现出缺乏道德法制观和自我约束力较差的特点。这也是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期,能够感受到较为强烈的烦恼和抑郁情绪,互联网络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导致学生逃避正常社交,沉浸在网络信息中不能自拔,逐渐对道德品质越来越淡漠,并疏远了自身的人际情感,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适当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有效提升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监管力度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过程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争论,而互联网的利弊参半,也需要加强信息监管力度。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优势,比如2008年雨雪天气袭击中国南方多省,众多网友通过在望山进行留言,记录了许多文字、图片和视频,并且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了快捷便利的捐款途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形式多元化的进步性,不能一味地对网络信息进行否定,应当明确认识到网络信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网络只不过是交流沟通的媒介,本身并不具有善恶的性质区分,网络信息的庞杂也是因为人们利用互联网络所做的内容各不相同,加强互联网监管需要认识到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不可组织性和网络信息的本质属性,在监管负面信息的同时,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积极的结合网络信息,采取有力的教学措施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正面作用。

(二)树立正确网络观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有效利用互联网络的宣传和交流优势,将网络信息辅助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更为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坚持自己的道德观念,并通过网络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通过网络平台更为去啊年的了解学生思想心理情况,并在网站上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栏,跟学生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思想交流,也可以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积极引导,抵制网络信息的错误思想,并积极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进新型的教学观念,提升学生能够在树立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同时,拓展认知世界的广阔视野。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挑战,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结合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对网络教育、道德、文化和理论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并积极探索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信息化时代的结合,有效的强化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梁婷婷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篇7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中的延伸,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的产物。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中的延伸,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的产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心理学、行为学、传播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研究网络受众的思想形成、发展和行为的规律及方法的学科。因此,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形成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客观趋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是由它自身的本质所决定的,具体理论体现在:

(一)物质与意识关系的理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离开人的意识,又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只不过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体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物质性;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决定意识的理论,就能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受众的思想形成不是纯主观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客观物质的东西,思想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外界(客观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们所处的客观外界条件(客观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是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脑只不过起着“加工厂”的作用—人脑把外界的材料进行加工而形成思想。坚持这一理论观点,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收集思想信息本身,还要了解网络环境特点,了解当时社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当时社会风气和道德风貌,了解当时党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把人的思想放到这个特定环境中去考察,从而达到真正把握住时代思想脉搏、人们精神实质以及观念变化的本质和主流。坚持这一理论观点,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具体的工作中,要自觉地以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实际思想水平和思想发展本身的规律性为出发点,注重调查研究,深人实际了解情况,自觉地把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并用之来指导网络实践,而不是从网络教育主体本身的主观意想出发,凭想象、估计和感性经验来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唯物辩证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论基础。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而矛盾运动导致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而质量互变又引起事物的否定与否定过程,从而形成物质世界永恒运动、发展、变化的。因此:

第一,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求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观点,不能孤立地看待网络受众思想问题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何网络受众思想问题都应该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整体上把握网络受众思想观念的实质和内涵。同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不能就网络想政治教育而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受众行为、网络受众的心理水平、网络道德意识、网络法律观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第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坚持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把任何思想、教育形式看成是一个过程。任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和它环境有关,包括他生存的现实环境和网络虚拟环境,如果环境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本身也要发生变化,即使环境不发生变化,但由于思想本身的内在矛盾也促使思想发生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来适应不同的主、客体。

第三,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坚持唯物辩证法矛盾的理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任何思想都是在主客观矛盾中产生的,而任何思想问题都是主体和客体对立的产物,任何思想观念内部都蕴藏着矛盾。因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善于看到思想的矛盾性,既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把全面性和重点性结合,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正确认识思想观念的实质。

第四,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坚持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的理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思想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人的思想发展是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因此,我们对于错误思想要防微杜渐,对好的思想要作艰苦的引导工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决不能把有些错误思想的大爆发看成是偶然现象,把英雄人物的英雄行为看成是“一瞬间”的灵魂革命。要坚持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要幻想不做工作而偶然收获丰硕成果。

第五,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理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看到思想、思想工作的发展呈螺旋型的状态,新思想、新方法一定取代旧思想、旧方法。一个人的思想发展、思想改造和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总是在曲折中前进,在矛盾中发展。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对思想工作对象和思想工作本身充满信心,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前进。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认识的辩证发展是由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认识发展的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穷反复过程。因此:

第一,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观点,就必须积极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在实践中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解决问题中总结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第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坚持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的观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环境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工作对象的变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变化,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并要求网络思想政治主体依据网络实践结果进行新的研究,作出新的结论,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而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辩证发展。

第三,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坚持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思想与行为的辩证统一,教育者(网络主体)与教育对象(网络众)在思想认识上的辩证统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就证明这个认识是符合实践情况的,如果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或者与预期的效果正好相反,则证明是不符合实践情况,甚至是错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检验中发展的。

第四,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坚持认识规律的理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注意两个飞跃在理论建设中的作用。第一次“实践—认识”的飞跃要求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深人实际,调查研究获得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性材料,然后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过程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个飞跃就是要求运用已形成的理论去指导实践,一方面使实践更深化,另一方面也检验理论是否正确。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理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内容很丰富。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处在和自己周围世界的被历史地规定了的关系之中,只有通过这种关系和它的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才能把握住人的本质,这就是马克思把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性作为人的本质形成的经典概括。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人是生物、实践、社会的统一体,人具有自然性、实践性、社会性,而且这三方面的属性又是统一的。第一,人的思想问题产生的必然性说明网络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人是生物、实践、社会的统一体。人的生物性的需要和人的社会性对这一需要的制约以及人的社会性需要和社会限制对这一需要的制约都必然产生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在实践性的认识领域就是思想问题。比如人的自然性追求吃好、穿好,但由于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不允许,这就必然产生思想问题。同样在网络环境下人也会产生思想问题和思想矛盾,有了思想问题就必须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教育达到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达到个人与社会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第二,人的本质规定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人在实践中的意识活动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人的实践性规定了人的行为要受思想支配,而人的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结构,这个动态结构能够接收外界的信息刺激,并在信息刺激中引起反思,进而改变或深化原来的认识;人的社会性规定了人要受环境的影响、他人的影响,接收环境或他人发出的信息,进而改变或深化自己原来的认识。也就是说人的实践性中的意识能动性表明人可以接收他人发出的思想信息;而人的社会性则表明人是会受他人影响的;人的思想是在这种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然人的实践性规定了人能够吸收他人发出的思想信息,就能够通过反思来改变或深化自己原来的认识。

第三,人的本质规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正是由于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的这一特点,规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采取疏导的方法、说理的方法和正面教育的方法,通过网络的介人,加强思想信息的交流,通过有益信息的有效刺激,提高人的思想觉悟。

第四,人的本质规定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人的本质的普遍性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普遍性。人的本质中有个性的也有共性的,个性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共性则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规律性。除个别特殊的人外,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而根据这个规律去做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就必然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中,系统地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培养人才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和学说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地阐明了主观与客观、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正确地提示了思想来源于社会存在,人的自觉能动性表现为人的先进思想支配人的行动,成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而,人们的思想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也只有在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得到检验。所以,毛泽东提出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的科学论断。毛泽东关于思想的来源、作用和检验标准的原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地论证概念、范畴、功能等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政治方向是人才健康成长的根本。因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的核心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毛泽东提出“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言教与身教统一、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等很多重要的观点,从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内容与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邓小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认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培育“四有”新人,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在世界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我们迎来了信息的大潮—一国际互联网。在泥沙俱下、良芬不齐的互联网信息中,我们必须提倡主流文化和观点,积极地引导网民,这就是邓小平同志说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另外,培育“四有”新人,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指导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就要求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根据国际互联网的特点,开展具有创新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篇8

关键词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1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

1.1关联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

人们在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变化一直在影响学习和教学的思路。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工具,开辟了全新的学习环境,而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对学习的认识也必然随之改变。因此,网络技术为人们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1.2传统学习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局限

传统的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过分看重通过实验得出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将人的学习与动物的行为训练画上了等号,对学习的理解过于简单机械,且忽略了人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还包括积累经验和传承文化。认知主义从人脑的技能来研究学习,但过于强调认知处理尤其是记忆在学习中的作用,但事实上,学习远非只是对信息的记录和存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对知识的一种整体的建构过程,但其对学习的理解只停留在建构过程,对知识的加工并没有体现出来。

究其原因,是因为上述学习理论都产生于互联网出现和普遍应用之前,在当今的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学习已不仅是停留在行为强化、识记知识或建构意义,人们对知识以及学习知识的方法都有了新的需求。

1.3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在上述学习理论发展背景下,加拿大研究者GeorgeSiemens基于其对网络时代学习特点、机制的研究和理解,正式提出了关联主义(Connectivism)的概念,并通过之后发表的多篇文章阐释新时代的学习学习和教育的方向,详细解析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它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角度提出学习方法,为人们看待学习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众多核心观点都在学习本质和学习过程方面有独到之处。

2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

2.1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原理

根据Siemens的总结,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有8个基本原理:(1)学习与知识是基于各种观点的整合;(2)学习是将不同内容的结点或信息源进行连接的过程;(3)学习可由工具设备完成;(4)相比于对当前知识的掌握,保持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5)学习的维持,是以培养与保持各种连接为前提;(6)在不同领域,对概念或理念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很重要;(7)使知识产生流通是关联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8)决策本身可视为一种学习过程。

2.2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

Siemens认为,我们并不总是在进行高级认知活动的建构,而是一直在进行连接活动。由此,他提出了关联主义的核心观点:我们的许多知识不是存在于心智之中,而是分散在许多个体、图书馆、网络上的各种站点和软件之中。

在知识观方面,Siemens认为,知识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一种结构。在当今的学习环境中,知识的组织主要在动态的网络中进行。我们已有的知识观正在动态的、多元化的状态中发生更新。网络时代的知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大众创造、传播、更新、扬弃。所以,Siemens在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时,引入了“知识流”的概念,认为知识就像一种循环流动的流体,存在于在网络世界中。

在学习观方面,Siemens提出,学习是一个不断编制知识网络的过程,结点则是支撑网络架构的实体。网络结点的作用,是形成各自的信息源并与其余结点产生连通,进而形成学习网络。建立学习网络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习的知识具有时代性、延续性,并和新知识产生联系。但这种联系不会永久存在,在这样一个智能网络中,学习者会在不断的更新重塑、自我调整中,适应新环境,获取新信息,而那些失去价值的结点就会逐渐被削弱。

关联主义主张将部分的知识处理,下放给学习网络上的结点,网络世界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治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可通过精练、解释和再造等方式对接收的知识展开处理。所以,处理信息时,不必事事躬亲,而应该将精力到创建适合个人学习的网络,在网络之中由结点贯通知识的脉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

3.1聚合信息结点

网络学习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信息源。然而,网络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中,也夹杂着了冗余和凌乱。因此,学习者需要建立合理可靠的信息管理通道,在信息源流量不减的前提下,对信息迅速展开过滤和选择。

3.2打造镶嵌式学习环境

镶嵌,即保留学习者鲜明的个性,并将个性的主体合理安置于学习环境之中。这对学习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在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前提下,因材施教。而学习者则必须积极参与、浸润于社会组织的历史文化中。如此,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之间就可形成一个相互嵌套的互动网络。

3.3注重知识管理

前文已述及,当前知识的动态性,使其可脱离人的主体存在于各种数字化设备和通道之中。因此,了解信息传递的通道比单纯掌握通道中的内容物更重要,即相比于学习知识,对知识的管理更需要得到重视。通过对知识的合理管理,一方面,我们可筛选相对重要的信息,并不断充实我们已有的知识网络;另一方面,我们可将散乱的信息碎片整合为系统性的知识网络,或将信息零件组合进已有的知识架构中。

3.4延展社会网络

现代的知识增长越来越倾向于采用综合的与合作的增长模式,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着把社会性软件应用到学习环境中,增加学习者之间对话的机会,为学习者建立四通八达的学习网络,通过协作学习分享和互相连结创造新的网络结点,进而在思想层面达成一种互联思考,产生类似“蝴蝶效应”的学习成效反应。

4结语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场域在新时展的必然成果,一方面,该理论适应了当前社会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另一方面,也迎合了网络数字化学习的客观需求,是学习理论更加顺应网络化时代特征的高阶发展,为研究学习开辟了不同以往的崭新的道路。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论,其尚处于雏形发展阶段,在许多方面都有待研究者和学习者通过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证明其合理性。

但无疑,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已经为解释和分析当代的学习现状注入了新的力量,且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随着人们对于关联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在未来将展现出巨大的实践前景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西蒙斯.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J].李萍,译.全球教育展望,2005(8):9-13.

[2]G・西蒙斯著.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m].詹青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4.

[3]GeorgeSiemens(2006).Connectivism:LearningandKnowledgetoday[eB/oL].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篇9

关键词:职业院校;网络危机;网络危机教育模式

一、网络危机的新内涵

网络的迅速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的各个方面,同时由网络产生的问题而引发的危机也越来越多。目前,网络所表现的危机正在从显性趋向于隐性,网络上传播的各种信息都在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西方学者认为:当代社会正处于“文明的火山”之上,人类已经踏进了风险社会的门槛。职业院校的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积极参与者,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很容易被网络上传播的信息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表现出从疑、非理性、情绪化、盲从的行为与网络心理特征,过分依赖网络上现成的信息很容易让学生们失去独立分析的思考的能力。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大外来的冲击。因此在学校开展网络危机教育、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网络危机意识更是势在必行。

二、网络危机教育的概念界定

基于对网络危机的理解,笔者认为网络危机教育是指通过开展专题教育,让学生了解网络危机,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处于危机当中,树立一定的网络风险意识,能够敏锐的察觉到危机的潜在。对在网络危机中受挫的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干预,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的应对危机,在危机面前保持镇静、乐观的心态,以及学会把握危机中的转机的能力。

三、职业院校网络危机教育模式的探究

要如何去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网络危机意识,培养的内容有哪些,要依据新时期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标准来探讨。只有这样,才可以为职业院校学生的网络危机教育的开展进行比较准确的定位。杨果仁指出,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特征是:渊博的理论知识、精湛的专业技术、良好的自我意识以及崇高的心理思想境界。因此,职业院校网络危机教育的模式也应该按照这一标准来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网络危机知识的培养、网络技术能力的培养、网络危机意识的培养、网络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网络危机知识的培养

网络危机知识是有关网络危机的特征和类型、运动规律、表现形式以及网络危机影响程度、不同危机的处理方法等基本知识。网络危机类型很多,主要包括电子威胁类型,例如黑客、网络攻击、病毒的感染;物理威胁类型,例如硬件设施突然遭受破坏导致重要信息系统和网络基础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内容威胁类型,例如社会上的一些敏感点出现在网上而引起一些人的共鸣,最后成为爆发点,特别是当这种网上舆情爆发并串联成为社会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动时,那将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其他政治问题。通过对网络危机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们能够了解各种网络危机的类型和特征以及各种不易察觉的网络危机的表现形式,掌握网络危机的运动规律,针对不同的网络危机及时找出相应的方法控制或者解决危机,以防危机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多的影响。

(二)网络技术能力的培养

当今时代是技术文化占主流的时代,新时期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要求学生既是知识型的人才,又是应用型的人才。网络危机与现实世界的物理危机不一样,具有明显的高技术性,这就要求作为网络世界参与者的学生们,只有掌握了相应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才能有效的及时的应对网络上突发的各种危机事件。在网络技术能力培养方面,教育者首先应该通过访谈或者问卷调查的形式总结出学生们经常性遭遇的网络危机的类型,针对这些危机安排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们具体的应对策略和相关技术。

(三)网络危机意识的培养

所谓网络危机意识,具体表现为对网络危机的敏感性、判断力和控制力。网络危机意识的的强烈与否对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否更好的完善自我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这里所谈的网络危机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针对上文所提到的网络信息带来的隐性危机的意识培养,这一方面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对无意识信息的影响进行有意识的控制训练。网络危机意识含有网络信息认知、网络信息情感和网络信息行为倾向三个层面。网络信息认知是指对网络信息的感知和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网络信息的评价性的认知;网络信息情感是指人们多次从多方面感受网络信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某种持久、稳定、反映本质需求关系的内心体验和情绪;网络信息行为倾向是指个人在网络信息活动中欲表现出来的行为趋向,是网络信息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

对学生进行网络危机意识的培养,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维度出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感知到网络信息的价值;是否能够正确的评价网络信息;是否对网络信息和网络信息活动具有不同的体验(赞同感、反对感、焦虑感、无感觉);能否察觉网络信息对你的思维起到推进或者障碍的作用;是否具有端正的网络信息行为倾向和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四)网络心理素质的培养

面临网络危机带来的软硬件设施的破坏,学生们往往没有应对的心理准备,很容易产生不知所措、慌张的网络心理。另外,由于现在的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网络危机的难以预见性,面对网络信息的冲击,普遍表现出从疑、非理性、情绪化、盲从的网络心理特征,这必然会影响学生们的网络信息认知能力、网络交往能力和良好的网络社会适应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面对网络,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网络活动中具备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的协调、控制能力;网络认知中具备选择、批判和评价的能力;网络危机环境中具备镇静、不慌张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网络交际和现实交往能力,人际和社会关系和谐。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网络危机意识和应对网络危机的能力,已经受到国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西方国家的网络危机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开来,然而在我国,长期和平的社会环境使民众危机意识淡薄,加之我国的学校都一直采用连续性的教育形式,即使有着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的网络危机意识、开展网络危机教育仍旧是一片空白。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特点使得学生们的网络危机意识培养成为必要之事,本文对在职业院校中开展网络危机教育的模式进行探究,希望能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从而能够推动我国网络危机专题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武宇清.我国高等院校危机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对网络发展的认识篇10

一、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互联网络的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更新及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作为全球性的信息交流媒介和资源共享平台,互联网为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吴玉荣认为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五大机遇,即:网络传播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网络精神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增加新内容或新体现;网络交往将扩大、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网络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将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与发展;网络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将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3]张衍前则从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创新方面指出,互联网扩大和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增强了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4]张骥等认为,互联网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突出表现在:可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5]张志辉指出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传播技术,具有虚拟性、交互性、无中心性、开放性、超容量等特征,在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等等。[6]

可见,互联网时代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可归纳如下:一,体现在创新方面,丰富了新的内容和体现,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和途径,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二,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能够使执政党更为广泛、深刻地了解民情、民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群众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三,扩大和促进了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认同。然而,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在互联网时代条件得以增强的观点,学界对此的论述并不充分,如果仅仅注重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的新技术,所谓以图片、影视、动画、音乐等形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地来代替此前“干巴巴的说教”,就能极大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说法,未免有些过于一厢情愿。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增强,要求本段段首归纳的三个方面机遇作为前提能够得以充分保证,吸引力不能简单等同于辐射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增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认同,如何能够使群众认同并被深深吸引,是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带来了新的机遇,却也成为了某些国家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和渗透的工具,这必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

张静等强调,互联网传播给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冲击表现在五个方面: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造成冲击;向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能力提出挑战;抑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防御能力受到冲击;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加;使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体制、传播手段受到很大冲击。[7]袁其波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意识形态防御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舆论控制能力这四个方面面临着互联网时代的严峻挑战。[8]干敏敏则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在于:对我国意识形态防御能力的挑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的挑战;对我国意识形态管理能力的挑战;对我国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挑战。[9]郭明飞指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的消解,舆论调控的弱减,网络文化入侵,和信息“泡沫”泛滥。[10]顾洪英认为,互联网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挑战主要有:西方国家在信息领域的霸权地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信息互联网成了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和武器;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多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构成严峻挑战;信息网络化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理念受到挑战。[11]杨静娴认为互联网时代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她指出:网络的开放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优势;西方强势而又隐蔽的网络意识形态冲击着我国的价值领域;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比较薄弱,被误读或曲解的马克思主义借助于网络迅速传播并玷污了马克思主义的名声;网络聚焦的各种社会问题消解着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12]杨丽敏指出,互联网技术自由性及多元性特点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防御及创新能力的挑战。[13]

综上,学界对于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罗列的方面较为全面,却也多有重复。笔者认为挑战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互联网信息纷繁芜杂,泥沙俱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我国意识形态防御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处心积虑,变本加厉,意识形态渗透无所不在;三,互联网时代,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找到有效途径。

三、互联网时代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

面对挑战,如何在互联网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极端重要的工作。

邱小玲认为,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路径有:建立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政府主导型网站,确保执政党的意志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优势和导向作用;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正确对待社会意识多元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在世界意识形态舞台上,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建立和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14]陶文昭提出,要搞好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将主流意识形态以鲜明的内容和鲜活的形式呈现在互联网上,扩大和强化其优势地位;要切实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对破坏和干扰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进行控制和约束;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并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15]杨永志提出,增强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正面影响力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必须建立有利的“互联网舆论机制”;必须建立专门的“互联网监管机构”;必须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施教形式”。[16]袁其波建议:加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把握互联网上的舆论控制权;注重网络时代民族文化的保存;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网络技术水平。[8]关于加强在互联网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策,郭明飞言简意赅地提出:攻守结合,主动出击;疏堵相伴,加强引导;以人为本。[10]从增强互联网舆论引导的角度来看,秦维红提出:及时充分地公开信息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重要原则;专家学者型的“舆论领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中坚力量;尊重和理解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舆论的主调。[17]刘忠厚认为,信息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应对策略有:加强互联网文化建设和管理,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建立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积极推进我国的“互联网民主”进程。[18]赵诤认为,要积极建设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完善网络管理的保障体系,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19]李兴平认为,基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技术性与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双重性,我们在保护公民网络空间不受侵犯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要坚持政府对网络主导权的管理,完善网络法制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用开放包容的科学态度创新网络文化语境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首先,推动用网络语言表达重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形象。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社会思潮。第三,增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的建设和创新。[20]

尽管近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在极短时间内可能就会呈现出新形势、新状况、新问题、新趋势,然而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可见,学界所提出的对策、观点仍旧大同小异,少有与时俱进、针对性强、可行性强的创新,且强调政府等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教育的措施较多,而保护、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以人为本的对策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