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8:50

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篇1

一、全面培养强素质,让大学生村官提升能力工作好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年轻的群体,要让他们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发展,就必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我们通过构建学习培训、多岗锻炼、沟通交流等三大平台,增强了他们服务基层的本领。一是构建学习培训平台,提升理论水平。充分整合各种培训资源,为大学生村官开设党校课堂、基地课堂、流动课堂等,把大学生村官培训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集训和各类专题培训20__多人次,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能力。今年,我县将举办村务管理、创业富民、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不低于6次,实现每人每年至少接受6次不同形式培训的目标。二是构建多岗锻炼平台,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创设“以村工作为主、多岗锻炼为辅”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几年来,分期分批选派了50余名大学生村官到、综治、拆迁安置、招商引资等一线岗位历练,让他们直接负责一件实事,独立解决一件难事,牵头完成一件大事,不断提高他们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三是构建沟通交流平台,激发队伍整体活力。开通“XX大学生村官QQ群”,建立移动飞信平台,为大学生村官提供良好的交流机会,让他们更好地交换工作心得,总结工作经验,找出工作不足,形成奋勇争先、比学赶帮的工作局面,为更好的推动工作开展激发队伍整体活力。

二、创设富民大舞台,让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干得好

大学生村官一无资金,二无经验,创业富民谈何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扶持引导力度。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组织引导与典型带动相结合,政策扶持与模式创业相结合,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创业富民中大显身手。一是激发创业热情。激励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路上不当“看客”当“干将”,我们先后举办了创业富民成果展、创业富民汇报等活动,评选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先进个人,同时通过电视台、睢宁日报、政府网站等渠道,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富民的典型事迹,激发创业热情。二是构建扶持体系。让大学生村官创业“不差钱”,县财政每年设立了XXX万元的“大学生村官创业专项基金”,为投身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提供贷款贴息支持,同时通过“创业富民,阳光育才”再担保融资工程为10余名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担保贷款XX万元;成立大学生村官创业指导中心,组建专家服务团开展上门服务,提供创业指导。三是探索创业模式。注重分析各种创业类型,重点培育“大学生村官+专业合作组织+技能培训基地”创业模式。目前,全县已有XX名大学生村官参与创办20个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为村民提供了XX多个就业岗位,帮助XX多个贫困户增收脱贫。强化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作指导,不断提升创业能力,优化创业环境,形成大学生村官“一镇一品”的创业格局。四是打造三大创业富民载体。通过优化环境,加大投入,打造三大创业富民载体,即依托“沙集模式”,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支持等,做大大学生村官“沙集模式”网商创业园,培育一批大学生村官网商;依托“商贸流通”,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企业帮扶、管理帮扶等,做强大学生村官商贸流通示范点,打造一批小商品加工创业者;依托“高效农业”,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对口扶持、销路扶持等,做优大学生村官高效农业合作社,带动一批带民致富能手。

三、编织成长关爱网,让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有保障

把大学生村官当成自家孩子,让他们在睢宁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促使他们安心扎根基层建功立业。一是政治上充分信任。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摆到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中一并谋划,积极推荐参选各级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目前,我县已有XX名大学生村官分别当选为镇党代表和人大代表。二是生活上提供保障。大学生村官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直接转正定级,薪级工资高定一级,并办理医疗、养老等四种保险,统一缴纳住房公积金,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给予助学贷款和学费财政代偿等政策,要求镇(园区)尽可能地解决好村官的食宿问题,为每名大学生村官配齐配好生活和工作用品,在交通、安全方面提供便利条件,用真情关心他们。三是工作上全力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围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大胆实践,精心组织实施“四帮一带”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每位镇领导班子成员至少联系一名大学生村官,帮助指导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各级党政领导要定期深入大学生村官中进行交谈或邀约大学生村官谈心谈话,帮助大学生村官解思想疙瘩、解实际问题、解后顾之忧。其次,通过真情关爱促进大学生村官又好又快成长成才,让他们坚定奉献农村的理想信念,进而释放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能量。四是健全管理服务机制。逐步规范考核程序,加大“三个考核”即季度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的工作力度,实现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继续任职、续聘签约及推荐选优等工作相挂钩,对考核不称职的村官进行解聘。做好全面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规划方案,引导好、组织好、培训好、服务好大学生村官,让他们更好地走进农村、融入农民、助推农业发展。

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培养;锻炼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75-03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下,一批批优秀大学生被选聘到村任职,接受基层锻炼,培养出一批吃苦耐劳,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人,这也是我党培养党的接班人、使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重要举措,也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有效办法。对照中央对大学生村官提出的“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成长要求,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等方面进行调研,发现目前大学生村官管理还存在机制不健全、政策缺乏延续性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导致大学生村官队伍的不稳定。分析影响大学生村官成长的因素,积极为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各级党委本着“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的理念,把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摆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位置,坚持大学生到村任职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择优与项目带动相结合、组织引导与典型示范相结合、强化保障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坚持把大学生村官视为党政后备来培养、视为在职干部来管理、视为乡土人才来服务,抓管理服务、促创业成长,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1.建立培养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结合大学生村官的特点,积极探索培养新途径,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分阶段培养机制,每个阶段都明确培养目标、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通过结对传帮带、组织任命、村级换届等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将大学生村官中的优秀分子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培养成村“两委”正职后备干部;第二阶段通过交叉任职、多岗位锻炼等方式,将后备干部中敢想、敢干,有一定工作成效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培养成村“两委”正职;第三阶段通过乡镇党委换届、公务员考录等方式,将村“两委”正职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乡镇领导干部;第四阶段通过公开选拔、民主推荐等方式,将前一阶段表现优秀者,逐步培养选拔为乡镇正职;第五阶段适时将从大学生村官成长为乡镇正职中的优秀者推荐到上一级党政领导岗位。整个培养阶段坚持“分阶段定目标,递进式抓培养”的原则,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突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大学生村官,逐步培养成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德才兼备的各级党政干部。

2.建立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坚持用制度管理大学生村官,在管理中逐步完善和形成一套适合我市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办法。(1)建立大学生村官定期培训制度。很多县市对新选拔的大学生村官进行集中岗前培训,重点对农村法规政策、基层工作方法和农牧科技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在新疆民还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双语培训,以便更好地和村民沟通。(2)建立传帮带制度,让乡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结为“多帮一”对子,通过交流谈心、传授经验、教会方法、解决难题,实现思想上带动和能力上的提升。(3)建立工作日志制度。要求大学生村官每天记录主要工作、工作成效、主要收获、存在问题、相关意见和建议,形成工作日志,便于从中研究分析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加以解决。(4)建立驻村联户制度。每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都必须联系所服务村(队)的1户贫困户和1户富裕户,并与之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主动为其提供科普知识和致富信息,征求其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3.建立服务机制,让大学生村官安心基层工作。很多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大多来自外地,无依无靠,年轻气盛,在来一个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会产生失落感。因此,必须对大学生村官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政治上,让大学生村官在完成目标的同时展示自我才能、积累工作经验,让德才兼备者脱颖而出。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担任协会负责人、报考公务员。对任期满两年、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在公开选拔和公开招考中优先考虑。在生活上,大学生村官一般统一安排食宿,给每位大学生缴纳保险费和发放生活补助,对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上,随时解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经常组织大学生村官实地观摩活动,直接展示大学生村官工作业绩,现场听取工作经验介绍,形成互比、互学、互帮浓厚的工作氛围。

4.建立创业机制,让大学生村官用心实践。对于很多大学生村官来说,在毕业之初就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担任村官只是为了锻炼自己,给人生的发展中增加一个亮点。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特别是在所服务的基层创业,是促进大学生扎根基层、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永久性人才、推动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1)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着眼于让大学生村官立足本职岗位干事创业,在全体大学生村官中组织开展了以“帮助制定一个规划、扶持发展一个产业、培养带动一批新型农民、联系帮扶一户贫困户、辅导照顾一批留守儿童和弱势群体、帮助村民办一些实事好事”为载体的“六个一”主题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村官工作有方向,有内容,有目标。(2)提供创业指导服务。着眼于合力为大学生村官创业营造良好氛围,确定专人及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信息,开展创业指导。协调人社、农业、科技、劳动等部门参与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信息、技术等问题。(3)创建创业实践基地。着眼于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搭建平台,县市、乡镇、村三级各出一部分资金,大学生村官自筹一部分的资金筹措模式,按照“实践锻炼,示范带动”的总体思路,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基地。

二、当前大学生村官成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入村调研中,发现大学生村官集中存在一些问题,具有较大的共性。

1.扎根基层的思想不够坚定。库尔勒市农村人口相对较少,人均耕地较多,依托香梨和棉花的种植,农民生活较为富裕,农民收入相对较高,但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活质量还存在一定差距。大学生村官服务期为三年,大多数基层干部和村民觉得大学生村官在短期内很难做出一些实事。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到村任职普遍存有心理落差。部分大学生只是把当村官作为边工作边择业的权宜之计,缺乏长期在农村锻炼成长的打算,导致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缺乏干事创业的持久热情和坚定决心。如何教育引导他们在思想上扎下根来,做到既“身入”又“心入”,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2.农村工作经验不够丰富。学什么,不一定就要干什么,作为“90后”的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大多远离农村和农民急需。此前,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还没有专门的村官专业,大学生村官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当前的大学生村官是从各类专业毕业生中选聘的,他们对农村情况缺乏了解,对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不太熟悉,现有的知识结构也不可能完全胜任农村工作。虽然各级组织部门在选派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前,都进行了短期培训,而且在分派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到村时也考虑到了专业问题,尽量做到村官的专业与任职村的产业特点相适应,但是,除了少量发展农业和其他产业需求专业的毕业生外,更多的是学中文、英语、体育、音乐等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对于他们来讲,在农村根本用不上所学的专业,要创业或是对村民进行种养技术的指导,只能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能力建设,弥补他们能力结构的不足,让其尽快成长成熟起来,是今后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3.干事创业的动力不足。大学生村官是新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于处在就业浪潮上的社会上的大学生而言算是“幸运儿”。但他们的待遇保障还是十分有限,每月除财政拨款的1800多元工资外,很少有其他的补贴或补助,如乡镇干部绩效工作和乡镇干部岗位补贴都没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到发放范围,虽然一些地方领导对大学生村官十分关心,解决了一定的生活、交通补助等,也是杯水车薪,与当前的物价高涨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其次,大学生村官只有到农村基层创业成才,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生力军作用,多方面多形式去支援他们在农村创业,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收入,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4.聘期结束出路不畅。虽然《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村官聘任期满后的5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但从全疆范围来看,各地大学生村官还没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文件,对于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使用和安置,还没有出台十分明确、操作性强的政策。因此,在库尔勒的不少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未来觉得迷茫,把考录公务员或谋求高收入作为最终目标,而实际上“考试升迁”、留任村干部、担任乡镇党政正职等只能解决少数人的出路问题,为数众多的大学生村官对“未卜前途”感到焦虑和迷茫。处于对出路的担心,致使个别大学生村官不能够安心服务农村,工作激情不足,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用在复习备考公务员上,而不是安心下来,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改变农村面貌多做工作、多办实事。

三、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对策及建议

要让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就得让他们看到希望,从事基层工作不只是在政治生命中的一个筹码,也是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和增长阅历的有效途径,能指引今后的发展,这是大学生村官全身心扎根基层的主要动力源。

1.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近几年来的大学生村官的思维方式,要做好其思想帮带工作。确定有经验的同志不仅教其工作方法,也要进行思想帮带,让其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谈想法。要积极搭建大学生定期或不定期交流思想平台,让他们在思想有归属感。要善于借助媒体加大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工作宣传报道力度,让那些热爱农村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一定贡献的大学生村官亮起来,使他们融入农村生活,融入农牧民群众,热爱农村、热爱农民,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锻炼意志、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2.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加大教育培训是帮助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基础性工作。各级党组织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在岗前培训上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金融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等方面为重点;在岗位培训上,要以村务管理、村级经济、村庄规划、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工作领导艺术、心理疏导等方面为重点;在后期培训上,要以专业技能、职业培训、职业规划为重点。上级党组织要突出对大学村官知识更新的培训;县级党组织要突出对其领导能力、思想政治的培训;乡镇党委要突出对其综合素质、创业技能的培训;村级党组织要突出对其工作方法、适应能力的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可采取集中培训和跟班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师资队伍可以是专业教师,也可以选择乡土人才、致富能手,确保培训内容大学生村官听得懂、用得上,达到提能力、促工作的目的。同时,要积极搭建大学生村官学习交流的有效平台,帮助共同提高。

3.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协调教育、民政、财政、工商、税务和当地金融机构,加大对大学生村官培训、技术、智力、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社会联动机制,强化社会支持也是使用和管理好村官的重要途径。新闻媒体要为大学生干事创业提供良好舆论氛围;各高校要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出台政策,为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减息贷款、无息贷款等资金支持;科研机构则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科技信息、新技术新技能培训等科技信息支持,从而形成综合、统一的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保障机制。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指定专人经常性地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市、乡、村党组织尽力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再次,要不断强化管理措施。积极搭建大学生村官定期交流思想、工作和学习的平台,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参加集体学习、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以便使其及时掌握上级要求,对组织上始终有一种归属感。最后,要注重实践培养锻炼。在用适当的待遇、感情留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用事业留人,多分任务、多压担子,安排他们到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计生、安全稳定等急、难、险、重工作岗位锻炼,让他们有事干、能干事、干成事,在工作中提高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篇3

谷里街道三项措施帮助大学生“村官”度过“调适期”

2008年,谷里街道接收4名省聘大学生“村官”,其中3名为苏北人。针对他们在语言、风俗、理想与现实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谷里街道多措并举让他们尽快度过“调适期”。一是全面落实待遇,让大学生“村官”生活上早安心。树立“服务好、跟踪好、引导好、管理好”的理念,实施“五有”关爱工程,确保他们有一个单人房间、一台电视机、一张办公桌、一套生活必需品,有供他们用餐的食堂,确保他们的工资和各项补贴完全按照街道其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核定,按时足额发放。

二是搭建锻炼平台,让大学生“村官”能力上早适岗。根据大学生“村官”的自身优势和特长,组织他们参与政策宣传、科技普及、信息调研等工作,不断开拓眼界、提升工作水平。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省级生态社区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拆迁、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使他们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锻炼处理农村复杂事务的能力。三是加强沟通交流,让大学生“村官”思想上早稳定。街道党政领导数次深入社区,看望大学生“村官”,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举办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关心、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为他们答疑解惑、解决现实需求,引导他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篇4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身份认同;自我效能感;离职倾向

为了推动大学生就业、加强新农村建设以及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政府推行了大学生“村官”政策,选聘高校毕业大学生到农村行政单位担任一定职务。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全国共有130多万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在任的大学生“村官”有大约29万人,预计到2015年,全国选拔的大学生“村官”将达到40万左右。江苏省自1995年首次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担任职务开始,到目前为止在岗的大学生“村官”人数有大约1.2万人。

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的身份是由包括经济产业结构、农村社会基层治理政策和人力资源配置、意识形态的动员宣传在内的三个层次的外部结构性力量建构的。这决定了该群体身份的特殊性。不管是从大学生“村官”自身还是与其相关的外部环境,都对大学生“村官”的对其身份认同提出了挑战。他们更加需要通过主体的积极认知、行动的意义赋予和参与来获得对身份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任务绩效和行为绩效,进一步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虽然大学生“村官”的规模在日益增大,但是村官流失的现象也比较多。大规模大学生“村官”的流失是与党和国家执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发点相违背的,它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行,减缓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对大学生“村官”离职的原因多从制度和工作满意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索。本文从大学生“村官”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身份认同对大学生“村官”离职倾向的影响,并探索了大学生“村官”自我效能感对身份认同与离职倾向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机制。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身份认同与离职倾向

对身份认同与离职倾向这两个概念学界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是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很少,大多数关于离职倾向的研究都从组织和个体角度进行。

Bruce等(1996)从另一角度对企业理论进行解读。科斯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替代市场的价格机制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但是企业不同于市场,企业中还存在着协调、沟通与学习,这不仅要求实际上的地域性,也要求在精神上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这一共享的身份的存在能够降低沟通的成本,建立成员之间外在协调与内隐协调的规则并影响研究和学习的方向。

同时,这种共同身份的存在,会让组织内部的员工有一种归属感。众所周知,利己主义不是人类行为的唯一动机,伴随着诸如友情、移情、忠诚的情绪共鸣以及对真善美的这种抽象的价值观共享也可以作为我们行为的动机。当员工把自己归属于这种共同的身份便会形成身份认同。此时,基于这种共同身份的情感共鸣和自我约束,身份认同能够发挥激励员工的作用,使得雇员无论是否有上级或者同事的监督时都能按照这一共同身份的要求行为。这种效果的存在使得员工离开组织的可能性降低。此外,身份认同有助于共同知识和信念的形成,这使得身份认同发挥着类似于制度的功能,而这一作用的存在,能够显著降低成员背叛这一身份的行为,降低其离开组织的意愿。

上述身份认同对于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同样可以适用于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当大学生“村官”对这一身份产生认同时,有助于个体形成对自我身份的定义,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和自我强化感,并且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和目标将内化为村官个体的价值观和目标,促使其承担这一身份所伴随的各种责任,鉴定该群体的信念,从而降低其离职倾向。

据此本文提出假设1:身份认同与离职倾向负相关,即身份认同程度越高,离职倾向越低。

(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身份认同是关注个体如何依据自己或他人对于某一群体的身份归属来构建自己和他人的身份,通过自我归类形成对共同身份的认同。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归类理论,个体会根据群体的特征完成去个性化,维护群体的同质化特征,保持一致性的行为。大学生“村官”这一共同身份的存在,不仅限定了这一群体内部的成员的学习和研究方向,这一群体的存在,也给个体在入职后提供了可以参考或者学习的对象。通过选取群体中的典型范例,了解其对大学生“村官”这一身份的认知和评价,在对该群体形成了解的同时个体也获取了间接经验。同时,在面对组织、乡镇直接领导、村领导、村民以及社会其他主体等不同的期望时,大学生“村官”也会对这些期望进行平衡,重新对自己的身份角色进行定位,并在工作中积累直接经验。此外,大学生“村官”这一共同身份的存在,使得个体能够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伴随着诸如友情、移情、忠诚的情绪共鸣以及对真善美的这种抽象的价值观共享,个体能够获得一种情绪上的升华体验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去从事工作。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来源主要有四种: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言语劝说及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大学生“村官”在经历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以及基于身份认同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此外,大学生“村官”在自我归类与对大学生“村官”身份认同构建的过程中,彼此的身份认同状态会发挥一种“传染”的作用。例如,当观察到其他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度较低,个体也会对自己当初的择业选择产生动摇,无法积极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外在对其的评价下降,导致他们的身份认同程度削弱,完成工作的信息不足,自我效能感不高,产生离职情绪。

假设3:自我效能感在身份认同与离职倾向间起中介作用,即身份认同程度越高,那么自我效能感就越高,进而离职倾向越低。

据此我们提出如下模型:

二、研究方法

由于大学生“村官”地域分布较为分散,难以进行统一实地填写问卷,因此本研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通过江苏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对江苏省盐城、泰州、扬州等地的大学生“村官”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452份,最终获得其中有效问卷243份,有效回收率为24.3%。本研究为保证测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采用的较为成熟的英文量表,通过多次互译程序保证量表的翻译准确性,并通过调研访谈,与大学生“村官”多次探讨,参照成熟量表修订程序和要求对问卷的表达和措辞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境。

身份认同量表是在Brown(1986)提出的6条目量表基础上所得,结合大学生“村官”特征修改为大学生“村官”身份认同量表,经过初试样本检验并无删减,保留6个题项。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Zhang和Schwarzer(1995)提出的量表,经过初试样本检验并无删减,保留10题项。离职倾向量表是在mobley(1978)提出的四个条目的基础上,经过初始样本检验,保留3个体想。本文采用Likert5点计分方法,对于认知及态度类题目,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对于行为题目,1表示绝对没有,5表示非常频繁。另外,本文将性别、工作所在地、毕业学校、学历、原籍所在地、职位等作为控制变量。

信度检验通过SpSS18.0,大学生“村官”身份认同、自我效能感和离职倾向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分别为0.85、0.87及0.84,均在0.80以上,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检验通过amoS7.0对两个构念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如表2所示。由拟合指标可知,卡方自由度比都小于3,CFi、GFi均大于0.9,RmSea值小于0.08,说明数据和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本文采用SpSS18.0进行回归分析,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

首先以自我效能感作为因变量、以身份认同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得到身份认同跟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β=.391,p<0.001),方程的解释力度R2=15.3%,验证了假设2,即身份认同与自我效能感正相关,即身份认同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

接下来分析增加中介变量之后模型的变化。由下表我们可以发现,再加入自我效能感之后,方程的解释力度增加(ΔR=20.3%),自我效能感对离职倾向有显著负影响(β=-0.504,p<0.001),身份认同对离职倾向的影响变为-0.225,虽然依然显著,但是下降了0.196(p

最后我们得到如下模型:

三、研究结论与局限

本研究以身份认同、自我效能感和离职倾向作为相关变量,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与其离职倾向之间存在的负向的关系,自我效能感与离职倾向之间呈负相关,自我效能感在身份认同与离职倾向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假设基本都得到验证。

虽然本文从个体角度出发,根据身份建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对江苏省内的大学生“村官”的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但由于个人的水平以及外界因素的限制,本文还存在部分地方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具体的情况如下:

首先,本研究的大学生“村官”的样本主要取自于江苏省部分地区,江苏省是全国大学生“村官”制度推行与发展较好的省份,因此也带来一定的局限性。采集的问卷是大学生“村官”自陈式问卷,可能带有同源方差的问题。后续研究中离职倾向等指标可以考虑采用更加客观的标准。

其次,本研究只是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身份认同与离职倾向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虽然自我效能感也从属于动机理论,但是本文却并没有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给予研究,部分大学生“村官”选择这一职业是迫于就业压力或者受到优惠政策的吸引,部分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则是为了奉献农村、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实习自我价值,这些工作动机对离职倾向是否存在影响、外在动机是否会对内在动机产生作用以及外在动机是否可以向内在动机进行转化,这些可以作为以后研究的内容。

最后,本文是将离职倾向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虽然离职倾向对离职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但两者之间是存在差别的。离职倾向只是心理上的知觉,离职却是实际做出的行为。而从心理状态到具体行为之间仍然有一个过程,具有离职倾向的人不一定会产生离职行为。后续的研究可以从个体心理角度对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的离职行为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KoGUtB,ZanDeRU.whatfirmsdo?Coordination,identity,andlearning[J].organizationScience,1996,7(5):502~518.

[2]BRownR,ConDoRS,matHewSa,waDeG,&wiLLiamSJ.explainingintergroupDifferentiationinanindustrialorganization[J].Journalofoccupationalpsychology,1986(59):273~286.

[3]ZHanGJX,&SCHwaRZeRR.measuringoptimisticSelf-beliefs:aChineseadaptationoftheGeneralSelf-efficacyScale[J].psychologia:aninternationalJournalofpsychologyintheorient,1995,38(3):174~181.

[4]moBLeYwH,HomeRSo,&HoLLinGSwoRtHat.anevaluationofprecursorsofhospitalemployeeturnover.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78,63:408~414.

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篇5

一、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

来到我乡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共有6人,其中男4人,女2人;大专生6人;这6人当中来自省内外市的有4人,省内本市2人,分别安排在班别、××、公良、班文、广科、糯董6个行政村工作。班别村村官刘继春参加××县事业单位招考已考取,现已分配到××乡班朵小学教书。

二、组织健全,成立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领导小组。

我乡成立以党委副书记王进为组长,纪委书记王琼、组织委员周小妹为副组长,宣传干事、组织干事等为成员的大学生村官年度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全局考核工作。

三、明确考核要求,规范考核程序,保障考核质量。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年度考核,虽然我乡的大学生村官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由于他们工作经验较少,处理很多问题不能得心应手,所以各村不能急于求成。

2、村官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工作中积极向有经验的村干部学习,尽快掌握工作技能与方法。生活上,注重自身形象,树立良好的大学生村官形象。

3、个别村官思想负担较重。由于大学生村官不是正式的国家工作人员、收入不高,个别村官对今后找工作、考公务员等存在较大的思想负担。

总体来说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不排除还有个别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尽如人意,工作中也比较有个性,不能很好的融入到村务工作中。

针对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今后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改进管理办法,加强村官的自我管理。尝试以村官管理村官的方法来促进大学生村官自我约束意识的养成。

2、加强奖惩机制的完善。比如通过年终考核的办法,使这些大学生村官们工作起来更有干劲,并且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与价值。

3、多举办一些文体活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大学生村官的业余文化生活。

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篇6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分类构建

我国招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任职已经走过15年的历程。2008年,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到2012年选聘10万名大学生“村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既注重激励保障,又强化竞争择优,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逐步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需要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就是能长期保证大学生“村官”工作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要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必须清楚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党和政府实施大学生“村官”战略的预期功能是什么;二是根据预期功能设立制度体系,使所有行为按照预期功能发展。

分类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我国地区差异大,只有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分类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大学生“村官”战略的顺利推进。事实表明,由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工作生活条件、文化资源、价值观念、“村官”任期届满职业去向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只有构建和实施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才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可持续推进。

随着实施“村官”战略时间的推移,“村官”数量很快会进入饱和。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数已经达到13万人以上,分布在除港澳以外的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北京市实现了“一村两大”的“村官”目标。我国能容纳的“村官”将很快趋于饱和,如果“村官”工作不能按照现有的模式继续推进,现有的“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就会失去保障功能,因此,必须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

随着“村官”退出数量的与日俱增,“村官”战略的预期功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2010年,有1.7万名中组部选聘的“村官”和3万余名各省市选聘的“村官”退出“村官”工作岗位。为促进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中组部在《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中给出了五条出路: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给出的五条出路,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关怀,也体现出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决心。但是,五条出路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是一个过渡性岗位,继续留任“村官”工作岗位,意味着只是把过渡期延长。二、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级领导必须在本村村民范围内提名选举,留任“村官”要进入村委班子,要么修改有关规定,要么授予其“村民”身份,必然受制于我国城乡二元制户籍结构等多方面的限制。三、大学生“村官”留任数量非常有限,如果留任太多将导致“村官”积压、进口不畅,“村官”工程的长期性就此中断。四、考录公务员非常有限。由于我国行政成本偏高,从大学生“村官”中吸收公务员的能力十分有限。五、继续学习存在较大难度。六、当以上几条出路越来越窄时,多数大学生“村官”将走向自主创业和自主择业的道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经历可以为创业争取一定的资金支持,为择业提供一定的经历经验,但是,受制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大学生专业的限制,离任大学生“村官”将逐渐反思做“村官”的时间价值、经验价值和机会成本。

党和政府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是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根本目的在于为农村输送新鲜血液,增加农村智力资源,扭转人才短缺现象,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才智。这是一项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领导者的重大工程。但是在大学生“村官”出路价值导向影响下,大学生“村官’逐步形成以下几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和价值实现模式:一是“扎根基层式”,他们热爱农村,利用“村官”这个平台,积累在农村创业的经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做出非凡的业绩;二是“就业缓冲式”,他们由于受制于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选择到农村去当“村官”,一方面可以缓解失业焦虑,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一些经验,如果干得好还可以获得再就业、创业和学习深造的一些优惠条件;三是“实践体验式”,他们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但不希望扎根农村,而是希望自己有基层、有农村工作经历和经验,以便于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发挥作用;四是“伏击跳槽式”,他们从来就没有准备当好“村官”,只是伏击跳槽,当然这种模式比较少。以上几种模式,有的完全符合党和政府实施大学生“村官”战略的意图,有的则背离了党和政府推动大学生“村官”战略的初衷。

基于大学生“村官”功能差异的两种长效机制模式分析

以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领导者为基本功能的长效机制。实施“村官”工程既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也要从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大局着想,要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更优秀的领导者。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流群体,如何培养他们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培养他们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村官”工程正好开辟了新时期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领导者的新途径。基于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领导者为基本功能的长效机制的构建和实施重点在于促使“村官”过程运行顺畅,主要抓住选聘考录、管理培训、合理使用、素质提高、流转顺畅等环节。基本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这种模式下的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有几个特点:首先,功能定位为培养人才,具有宏大战略,不在于少数“村官”的得失;其次,对选聘考录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没有太多的限制,有利于缓解就业;第三,需要比较严格地执行大学生“村官”的任期制,任期届满,除少数村急需人才或部分基层必须充实村干部队伍外,原则上都应离开“村官”岗位,以免造成“村官”积压,影响后期“村官”进入;最后,对具有“村官”履历的大学生进行跟踪支持,无论是在再就业、创业,考研学习深造、考录公务员时,还是在职业生涯中如晋职、晋级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都应予以优先考虑,这对具有远大志向的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篇7

建立五项制度,强化日常管理。一是工作日志制度。要求大学生村官对日常工作进行详细记录,对承担的重要工作写出“得失反思”,以便扬优补缺,县镇两级通过调阅日志,了解大学生村干部实际工作,并给予具体指导。二是请销假制度。规定大学生村干部请假3天以下由所在村党组织书记批准;3至7天由镇分管领导审核批准;7天以上由镇主要领导审核,报县选聘办批准2013年上半年,县选聘办收到各镇党委备案假条7张。三是工作例会制度。县选聘办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各镇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汇报和点评,总结经验,指出不足,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四是查岗制度。县选聘办每月定期不定期采取实地走访、固定电话查询等方式,对选聘生在岗情况进行检查。对无故脱岗的进行批评教育;一个月无故脱岗2次以上或脱岗一次达3天以上的,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对经多次教育仍未改进的,按照《安徽省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进行处理。五是工作考核制度。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在考核内容上,按照“加强组织、服务农民、促进和谐、历炼人生”的目标要求,全面考核选聘干部德、能、勤、绩、廉,突出考核工作实绩;在考核方法上,采取个人小结、公开述职、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地走访、查阅有关资料等办法,从不同侧面了解选聘干部工作和思想表现情况。

县委组织部、县选聘办要求每一名大学生村官都要有一名镇领导干部、一名村干部结对帮带。镇领导干部侧重做好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掌握她们的思想动态,帮助其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村干部侧重工作指导,传授实践经验,帮助其熟悉村情,开展工作。启动“离退休党员干部牵手大学生村官”行动,10名离退休干部与10名大学生村官结成对子,老干部们将通过一个聘期的结对帮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和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为了丰富村官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建立了“__县大学生村官”QQ群,方便村官相互交流学习。县委选聘办还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将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策和资金,优先向大学生村官任职村安排,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针对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思想不稳定、环境不适应、进入角色慢等情况,__县围绕解决当大学生村官是为什么、要干什么、怎么干等问题,采取岗前培训与定期培训相结合等形式,在思想“导”、政策上“引”、业务上“教”、视野上“拓”,着力加强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工作,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开展工作。一是思想上“导”,解决当大学生村官是为什么的问题。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正确对待选聘工作,消除少数大学生村官存在的当大学生村官是无奈的就业选择、大学生村官岗位是过渡岗位等错误思想。每批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前,县委主要领导都要看望慰问大学生村官,并进行集体谈话,做好思想引导。在全县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上,县委书记盛必龙要求大学生村官们有理想抱负、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有志愿者精神和依法办事观念,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杨光希望大学生村官争当“四种人”,即当一个信念坚定的人、一个乐于奉献的人、一个不怕吃苦的人、一个勇于创新的人。二是政策上“引”,解决当大学生村官要干什么的问题。组织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省选聘办编印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指南》,引导大学生村官熟悉选聘工作“四句话”,掌握“6+1”岗位职责。要求大学生村官明确工作目标,找准角色定位,当好“四大员”。“四大员”即政策宣传员,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惠农政策,并积极做好宣传工作;致富技术员,利用所学专长,把一些先进、实用的农村实用技术传授给农民,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决策参谋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参加村两委班子会议,为农村工作出谋划策。民事调解员,学习、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民事纠纷调解能力,耐心细致地做好农村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三是业务上“教”,解决当大学生村官要怎么干的问题。及时举办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班。县委组织部、县选聘办、县新农办、部分优秀村党组织负责人分别联系岗位实际,从不同角度对新任大学生村官进行了培训。定期开展业务交流。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会、印发工作心得等形式,组织老大学生村官介绍工作经验、体会,影响带动新大学生村官投身农村工作。四是视野上“拓”,解决当大学生村官要怎样创新的问题。积极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外出学习培训。近两年,县选聘办选派1名优秀大学生“村官”到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培训学习;第三批大学生村官李玲作为全国大学生村官代表应邀参加了全国第十二届“村长”论坛,并在践行“大学生村官”精神交流会上作为全国五位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之一作了交流发言;今年,第三批选聘生宋威到小岗村参加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第四批选聘生吴维悦及余敏分别赴上海、山东参加培训学习,收获

颇多。四、委以重任,激励成材。

将大学生村官作为后备干部培养,积极探索选拔激励机制。2011年,在村“两委”换届中,我县共有7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班子,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根据省、市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__县于2013年4月上旬,组织开展了面向全县大学生村官公开选拔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或书记工作。全县共有15名符合条件的选聘生参加考试,竞争5个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或书记岗位。通过这次公开选拔工作,不仅拓宽了大学生村官选拔任用渠道,更进一步推进了“领头雁”工程,是深化村党组织书记带头人“523”工程,建设高素质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具体新举措。下半年,县委拟拿出两个乡镇副科级职位,面向全县在职且任职满三年的大学生村官公开选拔。

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篇8

论文摘要:在分析指出当前选聘大学生到村担任大学生“村官”模式取得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的基拙上,提出了大学生下乡服务农村的新模式—担任农村社工。并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指出后者效果更好,也更符合农民的需求。进而提出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要实现从“村官”到社工的转变。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规模达到13万人以上,分布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中有247个县(区、市)已经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

一、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定位及工作职能

(一)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定位

2009年中央《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规定选聘到村任职大学生的身份不是公务员,而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他们是经选聘到村任职,也不符合严格意义上村官的产生程序,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大多被任命为支书(主任)助理,所以被称为大学生“村官”。选聘大学生当“村官”,从地方政策上升到国家战略,无疑来自新农村建设、基层政权巩固、就业压力缓冲等多重现实需求,但是国家更多地是基于“改善村干部队伍的结构,解决村级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的战略思考,希望大学生“村官’乡成长为能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稳定的农村基层干部,他们被看做“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职能

不同于“三支一扶”工程选拔的到村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的职能使命具有战略性,中央并没有在文件中明确规定他们的具体工作,而是要求乡镇党委和村“两委”给大学生“村官”安排具体工作任务。在“压力型”的目标任务体制下,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发展压力和完成上级各项考核的压力,大学生“村官”到村以后,他们就成了压力的最后承担者。根据各地陆续出台的大学生“村官”管理细则和考核方法中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的规定,结合近年各地有关的调研报告,可以发现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任务一般包括两类:一是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经济型工作;二是完成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维稳等各项考核任务和宜传教育、办公办会等行政文秘型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的现实工作效果分析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选聘大学生担任“村官”,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优化了村级班子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由于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选聘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工作开展时间还不长,又缺乏国内外经验可以借鉴,加之整个工程发展迅速,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户致富方面的贡献都较为有限,大学生“村官”产生很大压力。《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显示,86.5%的村民希望“村官”能为广大农民的致富做出贡献,然而实际上只有13.1的“村官”认为自身起到了较大作用,有40%的人认为未起到多大作用、甚至完全没有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经济建设领头人,但是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大部分人都难以承担这个重任。首先,受到身份和任期限制。大学生“村官”非官非民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无法拥有村庄发展的决策权和决定权,大学生“村官”任期一般只有三年,农业生产的特点也决定了三年时间难做长远规划。其次,受到专业和农业发展规律的约束。很多大学生“村官”从未接触过农业生产,不得不在田头现学农业生产技术,学无所用现象比较突出。再次,受到乡村复杂的关系和资源困境的限制。现在许多村庄不光村级组织负债累累,而且关系复杂,大学生“村官”无法从村庄获得资源,而这些初出校门不谙世事的大学生本身几乎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也很难从外部获得社会资源,在这样缺乏支持的环境下,大学生“村官”开展创业和引领村庄经济建设时往往力不从心。

第二,琐碎的行政文秘工作造成职业懈怠,大学生“村官”无法产生成就感。除了协助村领导完成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中心任务,大学生“村官’旧常主要工作大多是一些是党建、维稳、宣教和应付各项达标检查工作。虽然这些工作名目繁多,但是具体任务主要是办公办会和各种文字材料准备工作。调查显示近半大学生“村官”工资偏低,而且工作琐碎,有些大学生“村官”甚至变成端茶倒水的“打杂人员”,“写写材料跑跑腿”成为很多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的全部。

第三,由于岗位职能设计不合理,有些大学生“村官”拿着国家发的工资,却整天忙于个人的创业,没有起到“村官”的任何作用,引发了农民的非议;有些大学生“村官夕,又处于无事可做的状况。民进宁波市委的调查显示,由于对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设置不明确,管理不到位,一些大学生“村官”处于空闲状态,甚至存在严重的脱岗状态。四川省近10年间先后选派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流失率也超过70%。

三、社会服务工作者—大学生下乡的新的工作模式

根据国际经验,在福利社会化的背景下,让更多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服务工作者到农村开展社会工作,才是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可行之路。早在20世纪初,美国正处于“进步时代”和“新政”时期,配合当时美国社会关注失业农民以及其他农民生活困境,政府采取了应对农村危机和农村各种问题的政策举措,社会工作者即在各个层面上扮演相当活跃的角色。他们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手法开展各种服务行动,发挥了社会工作帮助农民群体改善处境、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并促进城市和乡村更加协调发展的功能。我国台湾地区在1977年也出台了比较完整的“政府社会工作试验计划”,一个乡镇配备一名专业社会工作人员,职责是融人当地村庄社区,发展社会团体,为民众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现在的台湾,担任社工的大学生身影无处不在,作为一种社会保健力量,他们“关怀弱势、解决问题”,协助那些陷人不利处境之家庭及其成员维持基本之健康与成长,他们在台湾变身福利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工农村社会工作重点包括原住民群体服务、弱势家庭服务、城中村服务、农村独居老人及身心障碍者的扶助等,还有乡村儿童托育、学生课后照顾、农民职业训练、农村社区志愿服务、联合劝募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具体提供哪些服务要根据当地农村情况和农民的需要,再由非营利机构招聘专业大学生社工人才来完成服务。

近年来,农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而社会问题解决不好,就无法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基础。事实证明,解决这些问题,现有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难以胜任。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万载与江西有关大学合作建立了社会工作实习基地,从中选拔大量社工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有关教师的督导下,到万载开展社会工作。该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县级社会工作协会,采用“1十3”模式,即一名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搭配一名民政干部、一名基层单位干部、一名志愿者的社会工作模式,使社会工作得以规范有序地开展。并按照1500:1的比例,在各村村委中正式设立社工村委。在大学生社工的带领下,积极开展辅导留守儿童功课、农民合作组织辅导、优化“农家乐”项目、拯救断流的村落文化、整治村庄环境等社会工作,在“助人自助夕,的原则下,万载社工积极进行矛盾纠纷调解、帮困解难救助、居民权益维护、健康心理辅导、环境卫生服务等系列社工活动,在全县形成了互帮互助的新风尚,社会日趋和谐。江西师大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师生还作为督导员和指导员,培养当地专业化的职业社工队伍、本土化的从业社工队伍、社会化的志愿义工队伍。事实证明,担任“社工”的大学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他们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农村需要这样的大学生,同样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这些下乡大学生也展示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四、大学生“村官”工作模式选择的经济学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人才资源,他们主要担任经济行政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每新增一单位的这种人才资源,会带来一定的边际效用,我们把这种边际效用分别称之为经济行政效用和社会服务效用。假设每增加r单位的大学生“村官”,就可以获得y单位的经济行政效用,或者获得x单位的社会效用,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得出:一方面,从经济行政效用的角度看,如果投人Y单位大学生“村官”资源,取得的经济行政效用x的效率可能要远远低于取得社会服务效用y的效率;另一方面,从消费者选择角度分析,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资源被国家用一定的预算资金购买,投放到农村,为农民生产公共物品和服务。在这种购买关系中,除了要关注生产效率,更应该关注消费者—农民的需求与选择问题。根据需求理论,理性的消费者会在预算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使他们满足最大化的商品。如图,当只有两种商品x(经济行政效用)和y(社会效用)时,消费者的最优化问题可以写成:使u(x>y)最大化。

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篇9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长效性

一、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定义与发展根源

(一)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含义及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发展及根源。大学生村官,是指由政府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正式下发文件,具有一定的学历要求,经过层层选拔,通过初试和面试,最终确定为一名正式的村干部。早在1995年,江苏省首次在全国开展了招聘大学生到农村去工作,担任村干部,大学生当村官从无到有,继而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在2008年初期,经过党中央同意,大学生村官计划在中组部等相关部门大力配合下正式启动,5年时间里,要选聘十万大学生到农村去工作。这一决定的实施,把连续试验十几年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建设阶段。新农村的建设,涉及到农村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让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中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之步伐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有利方式。

二、徐州市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现状

(一)徐州市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概况为严格贯彻党中央关于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政策,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于2008年5月一起出台了红头文件――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该试行办法规定了整个选聘的程序,在整个省内二万多报名人员中选出了2997名大学生。在以后的三年里,每年江苏省都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考试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

以徐州市大学生村官为例,2011年至2015年徐州市县共选聘省级大学生1399人,其中,男生658名,女生741名;党员(含预备党员)459名;优秀学生干部269名,研究生7名,本科生1021名,专科生377名;任村支部书记助理的459人,任村主任助理的940人,兼任村团支部书记或副书记的346人,兼任任其他职务的12人。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都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都是优秀人才。对大学生村官的安置,组织部本着就近、便利的原则,一般都是回原籍工作,这样更便于村官熟悉环境,开展工作。大学生在农村工作两年以后,可以参加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选举,成为党支部成员或村委会成员。

(二)徐州市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结构。徐州市依据江苏省《实施意见》,在组织管理和服务方面对到村任职的大学生做出了具体要求:

1.选聘和招录的到村任职的大学生不是公务员身份,但是享受公务员待遇。乡镇组织部门负责大学生村官的年度考核和日常管理,人事档案归当地县委组织部门管理。

2.选聘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3年,签订正式合同。三年之后合同期满,无重大失职现象可以续聘三年,也可以另行择业。

3.市级组织部门每年都要对新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为3-5天。县级组织部门每季度都要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培训形式不限。

4.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大力支持村官工作,安排食宿和日常生活,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和便捷。

根据省相关政策的规定和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情况,也制定了具体的规定和制度。比如:丰县定期选派大学生村官到组织、农业、建设、司法、民政等十几个县直部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跟班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农村工作方法、机关工作制度、项目建设、村镇规划和法律法规等知识。

三、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从大学生当村官的现状来看,总的来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些大学生更是在思想上、认知上成熟了,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得到了老百姓的肯定,并且在体现自身能力的同时也在提高自身的水平。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就现实而言,这一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阻力在所难免,总的说来,江苏省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该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某些层面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完善。通过调研,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客观问题――制度不完善。大学生村官目前还是一个新说法,当前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以及规范性的管理机制,在社会中还未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阶层。就目前而言,选聘的大学生担任的多是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根本没有真正的权利,为了不破坏村民自治的现状,大学生村官在村里想有所作为就显得很困难。虽然这一职业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地方政府对此事情不够重视,对大学生村官缺乏人文关怀和重视,难于留下真正有用且致力于农村事业发展的人才。

(二)主观问题――大学生村官自身问题

1.身份不适应

大学生“村官”们由于离开校园时间较短,在工作中常常摆脱不了学生气,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相对又比较简单,经常会出现依赖心理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再加上自身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基层工作,所以,在面对全新的环境和复杂的事情时,遇到一点点的挫折就开始打退堂鼓,丧失信心、精神不佳。而有些大学生村官则感觉自己是一名大学生,是上级部门百里挑一选的,帮助农村谋福利、谋发展,在思想上保持着一种很高的优越感,做样子拿架子,不能很好的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

2.环境不适应

首先,大学生村官一般都是离开学校不久毕业生,他们习惯了大学生活,即便是出身于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来讲也需要有时间来适应农村的的各种环境,而城镇的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生活环境更是感到陌生,除了需要面对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一样的问题以外,他们还需要做到熟悉地方语言,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等。因此,无论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的大学生“村官”,都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去面对艰苦的农村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其次,徐州地区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严重失衡,尤其在贫困地区,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交通的不便,生活的闭塞,要使他们面临和承受的责任异常重大。如果没有在艰苦环境吃苦耐劳的决心和勇气,没有知难而进的胆识和锐气,是难以做到“村民”的角色,就无从实现由“村民”到“村官”的转换过程。

3.工作不适应

首先,缺乏基层经验。这是所有大学生在刚刚走出大学象牙塔,踏上工作的短板,大学生村官也不例外。不同于城镇、国企等,农村工作更加繁杂琐碎,往往千头万绪,十分不易理清。由于各个农村情况不同,不同村官面对的具体事务也不尽相同,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其次,工作初期难以得到村里的完全信任。大学生村官刚到村里,第一次接触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双方需要互相观察、逐步接受,不可避免有一个“磨合”过程。村干部及村民不否认大学生“村官”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敢想敢干的锐气,但并不能马上认为他们就能帮助村民创收,改变落后的农村面貌。同时,有经验的村支书、村主任虽然在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方面不如大学生村官,但在处理村务的经验和能力方面却远远高于大学生村官,所以很多时候不敢授权让大学生村官去做,这就使大学生村官们产生了不被重视或不受信任的感觉。

四、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建议

通过实践我们看到,选聘和招录高校大学生到基层农村去工作,为基层农村干部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力量,使得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得到稳步的加快,也体现出此项工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当前的现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提高思想认识确立扎根理念。大学生村官要想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要做的就是摆正自己的态度,努力从自身提高思想认识,不能只想到服务期满后,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所吸引,把他所从事的“村官”基层工作当成跳板,为今后报考公务员或者其他岗位积累基层工作经验的资本。要接受农村基础物质条件差,生活环境便利度不高,经济文化发展滞后,文化生活相对单调枯燥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的干工作、干事业,不能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大,缺乏对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的认同感,时时抱有过度一下再做其他打算的想法。要坚定自己选择村官工作时树立的牢牢扎根农村工作、服务农民生活的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少做不切实际的空思妙想,多思考怎样惠农利民的良策,切实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建立选聘机制把好源头质量。要严把大学生村官入口关,应根据农村需要设立对大学生“村官”的专业要求。在选拔工作之前,对报考的大学生实地进行考察,通过各种渠道把报名考生的出发点摸透,性格搞清,看是否适应在农村工作。对于拟选聘“村官”入驻的村子,也应当搞清楚所需要的村干部的数量和专业需求等情况,以便科学安排。在选聘过程中,要向拟选聘的大学生公开行政村的人才需求信息,通过了解拟选聘的大学生任职意向,从而建立大学生村官任职意向信息库,在全县市区范围内进行统筹和调剂,做到双向选择,即按需选人、人岗相适,实现人才配置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要重点对选聘工作的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进行制度设计,加强对大学生驻村工作的动机进行考察和了解,选择一批真正有志向、愿意到农村建设一线进行打拼的大学生,确保人在村、心在村,以才兴村。同时,对新上岗的村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现实岗位与理想岗位之间的关系,打牢扎根基层的思想根基。

(三)明确在村职责完善考核机制。有些地方,鉴于对大学生的盲目推崇,任用大学生“村官”成“乡官”,违背了选聘大学生村官的目的,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各级管理组织应该在平日注意加强对其“村官”身份的明确,确保大学生生活在村、工作在村,做到“名符其实”,使大学生村官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杜绝大学生村官被借用的现象。由县委组织部统一管理大学生村官,避免有的人只顾复习应考,却对本职工作不理不做,而那些埋头苦干的人却因顾不上复习,考试时反而出现吃亏的现象,所以,可以考虑是否将工作实绩和群众评价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通过考评将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直接吸收到事业编制的单位,使他们工作起来更有动力,同时,将工作作风不踏实、滥竽充数、难以胜任村官职务的大学生村官清退出伍,从而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危机意识,督促其扎实工作,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四)加强帮扶培养确保学有所用。新时期大学生不仅思维活跃,而且视野开拓,有很强的理论功底,但是有很多人承受不住农村的艰苦生活,在工作上缺少认识。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教育、培训、帮扶、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技巧。可以通过经常性的培训、模仿式的学习和传教式的绑带,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增长见识、拓宽思路、适应基层,创造性发展,快速成长。另外,以组织部门为指导,乡镇定期组织召开大学生“村官”工作座谈会议,让他们以工作经验作为思想交流的阶梯,探讨和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开展自我教育,做到自我提高。

(五)完善体制机制拓宽未来出路。严格按照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办法及续聘办法,使大学生村官通过三年的时间锻炼可以胜任更重要的岗位,可以发挥所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一,通过选举可以成为党支部或村委会的正式成员,继续在农村发展;第二,非常优秀的村官可以提拔为乡镇干部,使人尽其才;第三,考核优秀的可以破格被吸收到事业单位;第四,参加公务员定向招录考试,扩充公务员队伍;第五,选择创业,依靠各种扶持政策,自主发展。

无论大学生村官怎样发展,是留任还是续聘,还是择业,都要将大学生村官的奋斗精神传承下去,无愧于当代大学生村官的称号。

为了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学生村官这项政策在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这么说,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重要性。当然,正如前文所说的,明确正确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阻力,要艰巨性的克服这些阻力,需要来自政府、农村、大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社会给予的大力支持。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基层经济发展的进程,大学生“村官”必须搞制度化的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岗位身份、明确期满出路、明确管理制度,使各项制度有法可依。另外,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大学生人才,特别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更应深知民间现状,应当积极响应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号召,回归农村,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扎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总而言之,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阻力肯定会减少的。当前,大学生村官制度,需要的是时间,来保证各项配套实施的完善及思想观念的转化。从长久来看,大学生村官制度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很强的生命力,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李昕.构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长效机制《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2]王军:《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思考》,《人民日报》2011年9月16日.

[3]《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续聘、解聘办法(试行)》,冀组通字[2011]1号.

[4]人民日报评论员:《党的期盼,农民的期盼》,《人民日报》2008年4月1日.

[5]张磊,张宇论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构建《黑河学刊》2010.

[6]万银锋:《“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制度安排》,《中州学刊》2007年第4期.

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村官”;角色困顿;纾困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49-02

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由1995年江苏省的自发探索到2008年的全面实施以来,大学生“村官”工作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建设带去了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希望,并成功锻炼和培养了一些优秀“村官”。然而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还是一个新兴工种,且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城市与农村生活条件依然有较大落差,这种落差使部分大学生到岗后并没有真正融入新农村建设,这无疑为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成长带来一定的阻碍因素,这些阻碍因素也致使大学生“村官”们对自身的角色产生了困顿,这违背了最初的美好期待和愿望。然而如何为他们纾困,就成了培养他们的高等教育理应肩负起的使命。

一、大学生“村官”角色困顿的主要表现形式

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整个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1]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兴工种,在实践过程中又有一定的阻碍因素,这些阻碍因素使得大学生“村官”们在工作岗位上常常遇到困难,从而他们对自身的角色也产生了困顿的现象。这些困顿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生“村官”陷入了不利的成长环境。

1.角色认识模糊:对大学生“村官”角色的解读不清晰。大学生“村官”充满信心来到农村的工作岗位后,首先面对的是对“村官”这一角色的工作内容的解读,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实践经历,对“村官”这一角色并不了解,甚至是不曾了解过,这样就更谈不上对“村官”这一角色的工作内容的熟悉度,他们大多是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据有关调查所显示,一些大学生“村官”在社会舆论以及所在工作地对“村官”们的意见或建议不予理睬的态度的影响下,他们也模糊了自己的身份,认为自己的角色只是村支书、村委主任的助理,扮演的是“打杂员”的角色。故而使得这些大学生“村官”在自己的“村官”道路上陷入了困境。所以,我们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让大学生“村官”们到岗后能明确自己的角色,对“村官”这一角色有正确、充分的解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优势特长,为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村官”的成长之路打下更坚定的基石。

2.角色情感淡薄:对“村官”岗位的情感不够投入。人在对待事物的情感上,事物完全是处于被动状态,只有特定的环境和经历才会让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情感和兴趣,而事物无法主动的激起人对他的情感,只是被动接受。在大学生“村官”岗位上,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或者是把这个岗位当做考公务员的跳板,才选择了这个岗位。他们并没有对“村官”这一角色产生很浓烈的情感,但是对于这一工作岗位并不是只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就能做好的,能否把这种能力和意愿在“村官”岗位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还要受大学生们对于“村官”这一角色的情感的影响。当一部分大学生到岗后,由于对“村官”岗位没有任何情感的投入,一时又无法离开这个岗位,因而他们对待工作也只是蒙混过关。这样不仅使新农村建设遇到了一定的阻力,也使大学生“村官”自身的成长陷入了困顿。

3.角色能力缺失:大学生难以胜任“村官”角色。美国著名的组织行为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曾提出胜任力(Competency)的概念。胜任力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绩效优异的员工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自我概念、价值观和特质。[2]这意味着作为一个大学生要合理履行村官角色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综合素质等。[3]然而,由于“村官”们都是刚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社会实践能力与沟通能力显得不足或者缺乏;相关知识结构的不足也使得农村、农业知识对于在城市中成长和非农业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即使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也难以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由于大学生“村官”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沟通能力导致他们难以融入“村官”角色、融入农村社会;同时,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相关知识结构也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失去了当初的信心,从而不能及时、准确地转换自己的角色,也难以胜任“村官”这一角色。

二、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角色纾困的新思路

大学生“村官”在成长的道路上出现困顿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只要及时寻求解决应对的方法和策略,这些问题都会得以解决的。

1.发挥高等教育的优势,对准“村官”做好全面的岗前培训。为了使大学生“村官”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创造佳绩,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高等教育在把有意愿或者是即将深入到农村中工作的优秀大学生选送到农村之前,应该专门为准“村官”们举办形式多样的岗前培训教育,传授基本的工作知识。例如集中授课、互动交流、邀请有经验的在岗大学生“村官”进行讲座等等。培训内容与也需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安排,大致可以涉及到理论与实践知识、村干部工作内容和方法、风土人情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在进入农村工作之前就可以把“村官”的角色解读清晰,也可以培养他们处理农村问题的胆识,提高他们以后在农村工作的技能,使高等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它应有的价值,真正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做到保驾护航。

2.情系“村官”岗位,培养强烈的角色情感。由于高校扩招,给大学生们的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许多大学生为了服务期满后能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到农村就业,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去服务农村事业的。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村官”角色情感淡薄,带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去工作,这都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在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过程中着重培养大学生“村官”强烈的角色情感、培养他们坚定的为农村服务的信念是高等教育为新农村建设肩负的另一使命。首先,转变就业观念。要培养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正确认识我国现实国情及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明白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的优秀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一代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为农村工作做出自己的突出的贡献。其次,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培养角色情感。当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转变了就业观念,那么接下来就要树立他们为农村发展的服务意识,坚定扎根基层工作的决心,让他们认识到在农村工作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更要的是让大学生“村官”情系工作岗位,爱农业、爱农民、爱农村,对“村官”这个角色产生浓厚的情感。这样,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支持下,在对“村官”岗位深厚的情感驱动下,大学生一定会成为农民心中的好“村官”。

3.利用高等教育的资源,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定期的在岗培训。大学生“村官”走上其工作岗位后由于外界或自身因素,出现某些理论实践和工作能力上的力不从心,这时,高等教育对他们的回炉教育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充分利用高校的信息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资源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定期的在岗培训。对农村知识、农村政策、相关的法律知识等进行讲解,提升他们的理论层次;对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出现的困难进行解惑,丰富他们的实践知识,进一步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其次,定期选派研究农村工作的优秀学者深入现场指导或讲学,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出谋划策,增强他们独立处理农村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工作交流会,来自各地的“村官”们相互交流自己的经验,取长补短,使广大的大学生“村官”增长见识,丰富服务农村的实践经验。这样,高等教育的有利资源不仅发挥了它所应发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及时有效地为大学生“村官”解除了他们在工作中的困惑,真正做到使“村官”不断学习深造,更新知识、丰富经验、提升能力、快速融入农村,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加强创业指导,搭建创业平台。在为农村服务的同时也有很多大学生“村官”担心自己将来任期满后的创业之路,故而,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创业指导,为他们搭建创业平台也是对大学生“村官”的心灵抚慰。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不仅有了自己的出路,也会为农村提供致富商机,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创业指导首先是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识,积极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机制。其次是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创业能力,选派农业企业家在技术上亲临现场指导并进行互动交流,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最后是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创业平台,为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提供更多有利的机会,为大学生“村官”任期满后的出路解除后顾之忧。这样,他们将更加坚定自己服务于农村的信念,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中一展自己的才智。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07.

[2]韩文成,李娟,孙世民.优质猪肉供应链中核心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的构成与作用机制[J].物流科技,2009,(8):118-121.

[3]徐敏,武倍.大学生村官角色合理定位分析——基于南京市浦口区的个案调研[J].经济与管理,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