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防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9:48

农业生物防治篇1

关键词:生物防治技术;农业;病虫害防治;策略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时,主要是通过运用植物性农药与天敌昆虫的防治等生物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充分利用有益生物与植物的抗性基因相互配合,符合生态保护的原则。农作物具有较好的绿色性,生物防治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较为科学的治理方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

1.1利用天敌精准防治害虫

在利用天敌防治害虫过程中,需要根据害虫不同生长阶段存在的不同天敌,大量引进和繁殖害虫天敌,实现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准确掌握天敌的最适防治时期和有效防治种群量,这样才能提高防治的效果,进一步降低防治成本,实现天敌防治害虫方法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1.2利用杀虫活性植物

作物抗虫性是其自身具备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利用杀虫活性植物进行病虫害防治,使害虫无法在寄主作物体内进行栖息、产卵、取食和正常发育,也可利用害虫嗜食有毒植物来对害虫进行诱杀。目前在生物技术支持下,可以将杀虫活性植物的基因导入多种作物中,培育出转基因抗虫品种,以此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1.3利用微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具体可以采用人工方法来培养病原微生物,并制成微生物农药制剂,将其在田间喷施,能够防范害虫。目前研制的多种防治害虫的生物制剂在田间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部分制剂能够在田间自然繁殖,起到长期保持防治效果的目的[1]。

1.4特异性昆虫控制剂的利用

具体利用昆虫性引诱剂或是昆虫生长调节剂来进行害虫防治,但此方法只能防治害虫种群的特殊群体,无法达到全面防治,还需与化学防治方法相结合。

1.5微孢子虫的利用

微孢子虫作为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其能够感染所有动物,利用微孢子的特性使其在害虫种群中传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为害的效果。利用微孢子虫进行害虫防治,具有持续、低耗、环保等优点,不会对环境带来污染,而且人畜无毒。

2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

2.1运用生态微系统防治病虫害

农业害虫种类较多,且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需要针对农作物种植方式进行合理改变,摒弃传统的种植方式,通过合理布局,基于品种之间的内在联系来采取有效的种植措施,提高农业病虫害防治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提高植被覆盖面积,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病虫害防治能力的提升,且通过引入多种微生态系统,进一步增强抗虫害水平[2]。针对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间距进行有效调整,增强农田抗虫害的能力,避免病虫害传播,通过合理布局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另外,还要科学对农作物进行组合种植,能够对病虫害的产生和传播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2.2多品种混种或间套种植

采用农作物多品种混种、间作和套作的种植方式,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防止农作物病虫害,保证农业生态的稳定性。具体制定农作物混种、间作和套作的技术指标,宜在同一田块上分行或是分带种植2种以上农作物,且为了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中播种后季农作物,可以实现生态空间的集约利用。另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农作物存在的主要虫害、昆虫、寄生虫和天敌制约病虫害繁育的因素,科学把控农作物生长,促进低层农作物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生态的稳定性,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3]。

2.3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

该项目是目前较为新型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具体可以通过运用农业生物遗传技术,将能够杀死病虫的基因移入到农作物原生质体内,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杂草生物防治技术,其是利用植物病原菌来对农业病虫害进行防治。在具体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可以通过微生物、生物遗传、移入抗病基因等方法来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性。

2.4综合运用生物防治技术优化生态体系

在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针对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全方面和多角度进行考量,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过程中,针对害虫、环境和温度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考虑,还需要考虑到农产品生存条件,从而综合运用各种生物防治技术,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全面调查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以此为依据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宜选择适宜的土壤种植农作物,采取有效的治理方式来改善土质问题。具体还应根据不同区域来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以此来实现农田生态系统平衡。

农业生物防治篇2

关键词:微生物菌肥;生物防治;生态保护;作用

中图分类号:S14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02.037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用仅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中国在粮食生产所取得伟大成就,离不开党中央始终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的决策,也离不开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辛勤的劳动,更离不开粮食生产中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贡献,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敦化市现有耕地面积16.96万公顷,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6万公顷左右,是全国800个产粮大县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习惯选择种植高产作物品种、施用化学肥料及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来提高粮食产量。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优点是价格便宜,易于使用,效果明显,经过多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的广泛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敦化市每年农民使用的化学肥料约为50000吨,使用的农药约为650吨。经过常年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部分化学物质会沉积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而久之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微生物菌肥和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绿色环保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1微生物菌肥

微生物菌肥作为一种生物制剂与化学肥料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品质,刺激农作物生长,抗病害,培肥地力,增强作物抗旱、耐寒能力,减少资源的浪费。

1.1微生物肥料在环保中的作用

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对生活生产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污染。微生物肥料却在对环境的保护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条件,采用微生物肥料的施用,既能保证增产,还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物理性能,提高土壤肥力和提高作物品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2改良土壤作用

培肥地力是微生物肥料的主要功效之一。微生物肥料主要通过各种菌剂促进土壤中难溶性养分的溶解和释放。同时,由于菌剂的代谢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有机酸性物质,促进土壤中微量元素硅、铝、铁、镁、钼等的释放及整合,能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的板结现象,使被土壤固定的无效肥料转化成有效肥料,提高土壤中养分的供应,促进作物的吸收利用,增加土壤肥力。

2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有效方法。最大优点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1以虫治虫

利用自然界有益昆虫和人工释放昆虫来控制害虫的为害。其中最典型的是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广泛应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降低农作物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比如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松毛虫等。

2.2以鸟治虫

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这类天敌很多,主要分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生物天敌防治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不杀伤害虫天敌(鸟类等),不污染环境,长时间推广使用,可使林内原有天敌(鸟类等)得到较好保护,可逐步实现害虫防治的良性循环,实现害虫“有虫不成灾”,实现森林和害虫之间的“和谐”,同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目前无公害的生物天敌防治技术已经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运用。

2.3以菌治虫

利用微生物防治,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以菌治虫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昆虫的病原微生物杀死害虫。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物等,对人畜均无影响,使用时比较安全,无残留毒性,害虫对细菌也无法产生抗药性,因此,微生物农药的杀虫效果在所有防治技术中名列前茅。

参考文献

[1]阿尔贝・萨松.生物技术――挑战与希望[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

[2]陈坚.环境生物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孙毅.生物技术研究的新进展[J].科技信息杂志,1995(05):10-11.

[4]李海云,王静,吕福堂,等.生物菌肥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10):53-54.

农业生物防治篇3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推广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5-0099-01

靖边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和粮食生产大县。而近年来,由于粮食连作和农户分散生产管理,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趋势。其中小麦白粉病、麦蚜、玉米螟等多发病虫害危害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农业病虫害已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难问题,靖边县立足实际,对农业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能力建设作出统一规划部署,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提高防效、减少用药、降低成本、保障生产”为目标,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提高装备水平,提升机械化、专业化统防统治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服务体系支撑。

1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时机把握不好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应该在病虫害大规模发生之间进行,但是在实际防治过程中,绝大部分农民群众无法科学把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最佳防治时机,往往都是在病虫害大面积爆发之后才开始防治,这样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难度,增加人力和资金成本,而且防治效果也难以提升,因此,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求把握好防治实际,根据农作物种植经验和农作物生长规律采取适当措施,做到提前预防,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消灭在萌芽时期。

1.2防治技术比较落后

农民群众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对农作物病虫害科学防治意识较差,在进行具体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不注重使用科学的防治技术,几乎都是采用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手段开展防治,防治方法简单,技术落后。农民群众在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过程中存在过量用药、重复用药现象,随意加大用药量的现象,这样不仅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品质,导致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1.3农作物病虫害种类逐年增多

农作物病虫害发声常常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时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而导致发病。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气候环境法发声改变,农业生产污染日益严重,给农作物病虫害发声提供了条件。在具体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群众随意增加用药量,导致农作物病虫害耐药性增加,当继续使用同一种药物防治过程中,就导致防治效果越来越差,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同时由于化肥使用不科学,导致土壤板结严重,耕作层变浅,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农作物出苗后长势弱小,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不足,逐渐的也会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呈现加重发展趋势。

2农作物病x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对策

2.1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将“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为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靖边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成立由分管副局长为组长、县植保植检站站长为副组长、县植保植检站和各乡镇农技站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农技站负责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区域、实施面积确认等工作,县植保植检站负责农药调配工作。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计划顺利实施。

2.2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

充分发挥统防统治效果好、效率高的优势,以农民开展统防统治。县植保植检站积极为政策实施主体提供病虫情报、农资信息服务工作,切实做好病虫害抗药性监测,加强高效低毒农药推荐、科学用药,轮换用药综合防控等技术指导,并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防治效果。同时,加强农药管。加强农药发放过程监管,要派专人对农药发放进行抽查,确保防治工作和技术措施落到实处。相关人员要抱着对统防区高度负责的态度,要跟踪记录好该服务区的统防统治工作的相关情况并登记造册存档。

2.3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深度研究

为了更好实现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靠科学有效的预测预报,需要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实践为基础,对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究,并以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为基础,对一个地区的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时间和规模进行科学预测,帮助农民群众提前防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以多年的实践数据为基础,对地区连续多年来的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时间和流行规律的进行总结分析,以试验为基础,对地区农作物主要病虫害进行跟踪记录,通过对农作物病虫害发育程度进行科学认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高效防治,确保农作物健康成长,切实提升农产品品质。

2.4加强农技人员体系建设

通过农技推广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高效的开展。通过加强农技人员体系建设,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针对现阶段农民群众科学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识差,防治效果不佳的问题,在进行农机人员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其培训教育,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教育,提升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相关人员的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科学认识,能够针对可能出现农作物病虫害的区域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防治计划,从而帮助农民群众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将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更好的在农民群体中推广应用,改变过去防治难度大,效果差的问题。

参考文献

农业生物防治篇4

一、日本的植物保护体系

植物保护(plantprotection)作为一个学科,其含义在不同的国家有着较大的差别,在我国植物保护一词广义上指通过各种途径保护植物免受一切不利因素的影响,而狭义上的植物保护仅针对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即应用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这些有害生物对农林业的危害,以保证农林业的健康生产。

而日语中的“植物保护”一词,则是从植物生态、森林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水利土壤改造、土壤植物营养等角度出发保护植物,防止种的灭绝,维持种的多样性,与有害生物防治有关的词汇是“植物防疫”。为此.日本政府专f1制定了“植物防疫法”,作为指导植物有害生物防治的根本法规,内容包括总则、国际植物检疫、国内植物检疫、紧急防治、指定有害动植物的防治、都道府县的防治、杂则,以及罚则等内容…。根据该法律,日本构建了一个。

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间系统构成的完整的植物保护体系。中央和政府层面有农林水产省消费与安全局下设的植物防疫课.主管全国植物防疫的行政管理工作,下设总务班、防治班(负责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防治指导、农林水产航空事业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改进等)、国内检疫班(负责日本国内的植物检疫、病虫害的侵入警戒及经济防治等)、检疫计划班(负责国际植物防疫条约、植物检疫措施等国际标准的制定,病虫害危害度分析及调查研究等)、检疫业务班(负责与植物检疫有关的业务调整、进口植物检疫、植物防疫所的管理等)及专家组(负责与两国间进出口检疫条件协商有关的事务及出口植物的检疫)。通过对进出口植物的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取缔,对病虫害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植物防疫法有关规定.对病虫害发生及时预警,加强对药剂和防治的保障。

下设的植物防疫所主要承担进出口植物的检疫工作。而地方上,各都道府县均设有负责植物防疫的农林水产部(或农林部、农政部)及专门从事病虫害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所。目前日本全国共有病虫害防治所53个,平均人数在10人左右,其主要职责包括:病虫害预测预报,病虫害防治计划的制订.植物检疫,对基层市町村、农民和农民组织开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和支持.农药试验示范、药效试验,指导农药正确使用,以及农药市场管理等。病虫害防治所业务经费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担.基本上各负担50%。此外,全国还有病虫害防治员4200多人,多由农协、农户和基层政府职员等兼任,接受病虫害防治所的业务指导,负责各市町村的植保工作并存防治所和农民之间起一个技术桥梁的作用。各都道府县的病虫害防治所还与当地的农业试验场、园艺试验场等科研单位、农业改良普及中心等农业团体合作设立“都道府县及市町村防治协议会”.制定整个都道府县的病虫防治实施方针。

日本病虫害防治的民间系统主要是农业协同组织.简称农协(Ja),类似于我国的合作社。该组织作为农民的合作组织,在组织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购买、金融、共济、技术经营指导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基层,农协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协的设立上至全国.下至各市、町、村,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网络,触及面很广各农协几乎都设有营农指导员.作为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普及员,以农协会员及其家属为对象,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农民以指导.其指导范围涉及农业领域的方方面面,但以担任研究、制订农业生产与经营计划,指导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推广新品种和新的作物栽培技术等为主,并为农家购置农机和设施提供咨询,在会计业务、税务知识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向农民提销信息和相关服务。可以说,农协营农指导员是植物保护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在日本的植物病虫害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植物保护工作本着测报先行、综合治理、安全用药、保护环境的原则开展,实现了由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专家咨询系统、远程咨询系统和远程诊断系统等现代技术构建的植物保护网络化,建立了Jpp—net植物防疫信息综合网,并适时进行大面积飞机喷洒防治。日本是世界上农药残留标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对各种农药在每种栽培植物上的农药残留标准做出了严格的要求.乱用药、滥用药、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很少。在病虫害的防治中,非常注重化学防治以外措施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简称ipm)的理念。其农药的流通也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进行。农药企业生产的农药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到达农民手中。其一为农协途径,即通过Ja全国农业协同组合经其投资的经济联合会到达或直接到达各地的农协组织后销售给农民;其二为非农协途径,即依次通过农药批发商和零售商两个环节销售给农民。对农药的销售采取严格的许可制度。

二、日本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体系

日本的植物保护人才培养也分为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层次,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由一些综合性的或农业高等院校进行,而专科生由设置在地方的农业大学校(2年制)完成。本文主要对本科生的培养加以介绍。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下含植物病理、农业昆虫、杂草和农药学四个方向,目前我国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课程有《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杂草学》和《植物化学保护学》6门课程,另有与四个方向有关的专业选修课多门.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共有《害虫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昆虫生态与预测预报》、《植病流行学》、《植物免疫学》、《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植物检疫》、《昆虫学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农田杂草控制》、《昆虫生理学》、《农药残留与检测技术》、《资源昆虫学》、《昆虫病理学》、《菌物资源学》、《生物农药》、《农药加工技术》、《植物病毒病害及综合治理》、《分子生物学》、《农药施用方法与技巧》、《植物细菌病害及防治》、《植物线虫病害及防控技术》、《贮粮害虫》、《农螨学》等25门课程,其中前15门为专业限选课。

通过四年的学习,要求培养的学生同时掌握与三个方向有关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敢于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以及自我提高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各项工作。日本与我国不同.其大学均未设植物保护专业,植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往往结合在农学专业里面。虽然能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植物病、虫、草害有关的知识,但对农药知识的学习较少,农药相关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与化学及应用化学相关的专业来实现。以日本唯一的一所农业本科院校东京农业大学为例,其培养目标瞄准“次生代农业”(即对人类及环境友好型农业),通过学习次生代农学理论与技术,培养能够应对粮食自给、食品安全、地球环境等问题的能力,在农业经营方面敢于挑战现有生产方法,围绕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够对今后农业生产做出贡献的人才。根据需要在该专业内设置了农学与园艺两个培养方向,其中农学方向共设置课程103门(含毕业论文),即必修课29门,任选课74门。

实习从大一开始,《农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深入校办农场,体验食用作物-工艺作物、草地•饲料作物、果树、蔬菜、花卉及农机等领域的农业生产,领略农业生产的快乐与困难:大二开始以解决食品及病虫害问题为目的,通过《生物学实验》等掌握研究的方法;大.二开始进入研究室.与指导教师及研究生一起进行专门的研究l6。该方向的具体课程如下:

第一学年:有《作物生产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园艺学》、《农业实习》、《农学原论》、《信息学基础》、《英语》、《共通演习》和《新生seminar}13门必修课及《健康福祉概论》、《心理学概论》、《艺术》、《日本国宪法》、《经济入f1》、《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国际学习》、《英语听力》、《体育》、《基础生物》和《文章表现》24门任选课。

第二学年:有《生物学实验》、《农业实习》和《英语》3门必修课及《农业气象学》、《植物营养学》、《农作业系统论》、《资源植物论》、《食用作物学》、《工艺作物学》、《草地饲料作物学》、《植物育种学》、《植物工学》、《植物病原微生物学》、《昆虫分类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动物福祉》、《植物生理生态学》、《生命伦理》、《文化人类学》、《现代社会的问题》、《国际关系思考》、《地学》、《英语会话》、《中国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职业设计》等26门任选课。

第三学年:农学方向有《作物学实验》、《遗传育种学实验》、《植物病理学实验》、《昆虫学实验》、《作物学演习》、《遗传育种学演习》、《植物病理学演习》、《昆虫学演习》8门必修课及《实验计划法》、《杂草学》、《农产物市场论》、《植物防疫论》、《植物病原微生物学》、《昆虫生态学》、《昆虫机能利用学》、《动植物园论》、《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知识产权论》、《实用性生命有效利用》、《农业与生态系》、《农业经营学》、《植物生长调节论》、《民族植物学》、《自然再生技术论》、《地球环境政策论》、《科学与哲学》、{toeiC英语》、《实习》及《商业礼仪}22门任选课。

第四学年:农学方向有《作物学演习》、《遗传育种学演习》、《植物病理学演习》、《昆虫学演习》、《毕业论文》5门必修课及《商业英语》和《科学英语》2门任选课。毕业后以就职者占多数,为67.1%,其次为攻读研究生占11.6%,自主创业者占6.7%,其他占14.6%。就职者中,以综合最多,技术次之,其他依次为营业、销售、服务、公务员及研究,分别占23.2%、17.9%、13.7%、7.9%、3.7%、3.2%和o.5%,其他24.1%。其中,就职最高的5个行业是零售业、服务业、食品加工业、批发业及教育,各占20.5%、15.2%、10.6%、9.3%和7_3%。根据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该校的农学方向还设置了作物生产与植物保护两个领域,前者下设作物学和遗传育种学,后者下设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各两个研究室,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农业生物防治篇5

关键词:农作物;农业害虫;综合防治;植物检疫;生物防治;化学农药;害虫防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无公害农产品已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消费目标,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与农药残留的标准要求越来越严,特别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农业减灾保产增产技术体系的基层农技部门,如何搞好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保护好植物,促进高产、高效、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最大限度的保护好环境,利用好环境,发展可持续农业,将是我们基层农技部门今后的工作重点。

一、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的现状

1.缺乏综合防治的意识

由于农村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低,对科技兴农的认识有限,防治虫害的专业技术落后,没有积极主动的防病治病的意识,往往是被动的等灾害发生后再采取补救措施,亡羊补牢,治标不治本,给虫害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2.对害虫重治轻防

在作物害虫发生之前,不考虑怎样预防害虫的发生,到害虫发生时才想去防治,往往达不到防治的预期效果。近几年,地下害虫又十分猖獗,特别是金针虫对小麦、春玉米等作物危害较大,减幅达20%~50%。主要原因是害虫隐藏在地下越冬、越夏,使群众造成麻痹心理,不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土壤处理预防害虫,重治轻防,导致出现虫害发生后农产品产量降低质量下降。

3.单一重视杀虫剂

现代杀虫剂绝大多数都属广语性,它不仅能消灭害虫,也能杀死害虫类的天敌和其它益虫,其结果使得漏网的害虫失去天敌而加速繁殖,造成了虫害的再度发生。另外,原来危害不大的次要害虫因失去竞食对象也可上升为主要害虫,造成新虫害的流行。其结果是对作物的危害往往比采用杀虫剂前还严重。人们为了加强防治加大剂量,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与日俱增,终于达到难于或无法防害的地步。

二、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的对策

所谓综合防治,就是在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农药甚至不使用农药,并结合其他无害化措施控制害虫,使害虫不再对农作物造成经济损失。要搞好新情况新要求新标准下的植保工作,我们必须继续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走持续绿色农业发展道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重点,以化学防治为补救,协调运用好各种防治措施,使害虫的预防、控制达到无害化。

1.做好害虫预测预报工作

农作物害虫监测预警是植保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害虫测报是首要任务。每种虫害的发生与气象因子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层农业技术部门要结合气象资料,搞好害虫的中长期预测预报,提高其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要消灭虫源,减少害虫越冬越夏基数,从害虫发生的环境、土壤、场所等源头抓起,控制害虫发生为害,是综合防治害虫的一种最有效手段,也是保证绿色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作物的保护离不开预测预报,通过预测预报可以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减少作物被病虫危害。

2.种植合适的高产抗性品种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抗虫品种渐渐推广普及,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土壤和气候特点,制定推广适宜本县区生产,且产量、米质、抗性都较好的优良主导品种。以方便农民朋友根据自己的生产条件和习惯,选准好品种。

3.推广利用农业栽培新技术

推广健身栽培控害技术,发挥农作物自身的抗虫作用和补偿效应,把传统的农业防治措施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用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控制害虫的发生为害。如地下害虫最喜食禾谷类和块根、块茎类作物,实行禾本科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或间作套种,结合深耕耙翻、重施有机肥可有效控制害虫发生为害;科学进行肥水管理(n、p、K合理配比),及时清除田边杂草残体,能有效切断越冬(或越夏)成虫滋生蔓延,减少害虫发生为害;果树上的套袋保护及作物生产中的棚膜覆盖,不仅可有效防治害虫为害,还能促进果实发育、提高果实品质,还可有效利用地热光能,减少环境污染及用药成本。

4.大力实施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主要措施是利用天敌昆虫、细菌、真菌、病毒等进行防治作物害虫,并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如抗蚜威只杀伤蚜虫,不杀伤天敌,赤眼蜂、瓢虫的利用等,可有效防治棉铃虫、蚜虫)。但生物防治的作用速度缓慢,生物技术推广较为困难。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生物防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修饰微生物(Bt和杆状病毒)本身基因以提高其对害虫的感染力,或与异源病毒重组以扩大寄主范围,或将外源激素、酶和毒素基因导入杆状病毒或Bt基因组中以增强其致病力、寄主范围和快速寄到能力。或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杀虫剂的抗性基因转移到天敌中去,改良天敌的基因组成,使其产生抗药性,提高其在田间的生物种群竞争能力。利用微生物农药治虫,包括病毒、真菌、细菌,对农产品安全生产,减轻农药的污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2000年以来本市试验示范并大面积推广了生物制剂添丰代替氧化乐果防治小麦蚜虫,1.8%虫螨克防治美洲斑潜蝇,效果较好,对人、畜、环境安全,且经济、有效期长,属于低毒低残留农药。在未来农药的发展中,生物农药将会占据愈来愈大的空间。

5.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作好病虫的防治工作,在病虫防治中不排斥使用化学农药,但反对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更反对滥用化学农药。通过改进施药方法和施药技术,适当放宽化学防治指标,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菊酯类农药,要与其他防治害虫的有效药剂合理轮换使用,避免长期大面积单一使用,以延缓害虫抗药性;加强抗性监测治理;开展用药培训和指导工作,严格贯彻执行《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生产规定,推广标准化、无害化植保技术,确保农业生产无污染。

6.积极推广物理防治等其他措施

农业生物防治篇6

1 加强队伍建设

健全的队伍是做好农业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的前提。我们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农业病虫害测报防治体系。在设施农业比较集中的乡、镇要充实农技站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力量,选派专业基础扎实、敬业精神强、能吃苦耐劳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2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工作

准确监测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动态,是制订防治决策的重要依据。要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对常年发生的重大病虫害,开展定时、定点调查工作,及时准确把握发生动态;对偶发性病虫,要定期进行普查,了解发生情况。同时,依托农业部关于启动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方案,加强横向联系,了解和掌握乡、镇、场病虫害的发生状况,为准确预测当地的发生动态提供科学依据。要及时病虫害的情报和防治技术意见,指导农业生产。

3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和指导

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基层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和种植农户的病虫害防治水平。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墙报等媒体进行病虫害防治技术宣传。要加强技术服务,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把防治技术送到农户手中,防治技术措施要贯彻到田头,指导农民做好防治工作。要加强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的组织和引导,积极探索和示范病虫害的专业化防治模式,提高防治效果。

4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协作

要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协调配合。建立相关的协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当地植保部门齐心协力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充分利用现有的相关技术力量和设备开展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多了解当地病虫害的发生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咨询和服务。多下基层、多学习、多培训、多出去练兵、多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实践中提高业务水平。

农业生物防治篇7

一、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必要性

(一)专业化防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了“探索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要求。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生产者安全的有效手段。

(二)专业化防治是农业增收节支的需要

专业化防治在植保部门指导下进行,实行病虫害统防综治,做到合理用药,适时用药,这样,劳动效率高。防治效果好。以滑县为例,全年可减少农药使用量277.5吨,全县172万亩小麦可节本增效2.8896亿元,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三)专业化防治是转变病虫害防控机制的需要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靠市场化运作。实施专业化防治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一是有利于把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从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的组织发动、宣传、督查等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将着力点转向对机防队员的培训与指导:二是广大农民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用于增加工资性收入:三是将彻底改变年复一年的病虫防治领导担心、技术人员操心、农民不放心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提升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水平。

(四)专业化防浩是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大量农村精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兼业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人和妇女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些人中文盲、半文盲者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千家万户防病治虫难的问题更加凸显,他们迫切希望农作物病虫害由专业化防治替代一家一户防治。

二、完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主要途径

(一)政府支持

1 实行目标管理。各级政府要把建立机防队伍列入为农民做好事实事之中,明确农业主管部门为责任单位,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到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 建立购机补贴制度。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从本质上讲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只有依靠各级政府的支持,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才能健康发展。机动喷雾器是机防队伍的主要设备,建议各级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补贴购机带动机手自主购机,以组建起不同形式的民营机防队伍。机防队员通过合理收取服务费获得服务性收入,农户腾出时间外出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从而实现机防队员和农户的双赢。

(二)植保部门管理

1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一是制定《机手管理制度》,严格选择机手:二是制定《持证上岗制度》,实行持证上岗:三是制定《机手立卡建档管理制度》,实行一人一机一卡的登记管理;四是签订《机防队服务公约》;五是加强培训,提高技能。

2 提供信息,开拓市场。各级植保部门,一方面要通过病虫情报、手机短信、病虫防治通知单等形式,及时准确地将病虫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送到机手手中,指导机手及时开展防治服务:另一方面要向农户宣传机防优势,促进农民对机防队伍的了解,促使农民自觉接受机防服务。

(三)实行市场化运作

机防队伍在防治服务形式上通常采用三种方式:

1 整季承包方式。即机防队或机手与服务对象签订合同,承担某一农作物全生育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收取承包费。

2 带药服务方式。即机防队或机手按本地植保站的统一配方喷药,收取农药费和人工费。

农业生物防治篇8

【关键词】无公害防治技术农作物病虫害

目前,我国已经是现代化农业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直接与经济挂钩,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也会直接影响我国食品和粮食的安全。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提高,这使得市场对农作物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不仅追求高产,而且还要高质量,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也成为了我国农业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农民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措施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只注重也只依赖化学防治,而且在进行化学防治的过程中,有些农民会出现错选药剂,没有及时用药防治,在用药时把握不准剂量,更或者是不能正确用药的现象,这些不当的防治手段不仅使防治效果得不到好的保证还会导致农作物被污染,产生危害。农民对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措施不能完全接受,认识不到位,有些农民甚至对一些先进的防治技术都不了解,更别说病虫害发生是有规律的,农民防治时只能简单地进行局部防治,这样的防治效果不高而且不彻底。

2.市场对农药管理欠妥

农药对于农作物而言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好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农作物发生重大的病虫灾害都需要农药来控制,农药可谓是农作物产量的基本保障,但是,农药本身就是有毒物质,所以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对农作物产生危害,更可能污染环境。目前,我国的农药市场还存在这些弊端:一是农药经营户自身对农药认识不足,法制意识浅薄;二是农药的质量不高;三是市场上还有国家严禁使用的和限制使用的农药还在销售。

3.技术服务落后

在一些小的乡镇,政府对其提供的技术人员较少,服务手段比较滞后,农民有什么问题或者想法根本得不到满足,就算有些地方有技术人员,可是技术人员的素质也不高,技术水平也有待提高,同样不能满足农民对技术服务的需求。

这些问题中,提升防治手段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重中之重。一个先进的、有效的防治手段是防治工作的灵魂,而无公害防治技术就是这个灵魂,它是集化学、农业、物理和生物为一体的综合性防治技术。

二、无公害防治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1.化学方面

正确使用化学农药,严格规范化学防治措施,是无公害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所在。在防治过程中,首先,我们要严格遵守国家的规章制度,不使用国家的禁药和谨慎使用国家的限药;同时要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期,这样就可避免多次用药或者是用药过量;对同一农作物不能同时使用多种化学药剂,应该交替使用,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延缓农作物上病虫的抗药性;最后,农作物发生病虫害时,完全不使用农药的可能性不大,也不是很现实,可是我们要尽可能的选用一些无毒的或者是毒性较弱的抗生素、杀虫剂等,尽量将化学农药带来的反面效果降到最低。

2.农业方面

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之前,我们应该要选用一些品质优良的而且能够抵抗当地病虫的品种,这样就能从根本上减少病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同时也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环境的污染,这是最经济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种防治手段。一块土地不适宜一直只种一种农作物,应该实行轮作制,这样就会减少土壤中的病虫;对栽种农作物的土地要适时地施用有机肥,补充养分;对于不同的农作物品种也要进行合理的浇灌等措施,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农作物的发展情况,须及时拔除病株,减少病源。

3.物理方面

病虫和农作物对温湿度、光照等的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利用其特性进行防治。对于那些适应低温的病虫,我们可以用温水浸泡种植一段时间或者利用大棚,将温度调高,保持大棚关闭;又或者对于那些还未成形或未分散的病虫可以进行人工捕捉,再将其消灭。

4.生物方面

生物技术能够促进农药的改革,是研究开发新型农药的重要保障。生物技术就是利用对病原菌有抗体作用的蛋白加工成杀虫剂或者是其他的一些能够抑制防治病虫的药物。使用生物技术,对农作物而言无毒无害,对环境也没有污染,而且病虫不易产生抗药性。

当然,除了无公害防治技术外,还有一些管理上的措施,比如:

4.1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完善技术服务,扩大农民服务范围,形成技术服务网;

4.2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宣传,提高农民的防治能力,使得防治效果得到保证;

4.3对技术人员和农民要定期地进行培训,让其能够最快地了解最新的农作物病虫害的信息以及防治措施。

三、总结

农作物是农民的根本,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水平。所以本文立意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从农民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措施落后、市场对农药管理欠妥和技术服务落后等原因分析研究发现,这些是目前农作物发生病虫害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中,防治手段落后是最重要的,也是对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所以我们要使用无公害防治技术,从化学、农业、物理、生物四个方面阐述无公害防治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农业生物防治篇9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防治体系;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陕西靖边

中图分类号S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1-0208-01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适期防治、综合防控、科学用药、安全用药和推进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是植保工作的重点,也是农业增效的有力保障[1-2],通过对靖边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等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和防治体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思路,为今后防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靖边县病虫害测报及防治概况

1.1病虫害预测预报现状

目前靖边县的病虫害测报工作在新农村小杂果示范园1个点上进行,主要设备有自动虫情测报灯1台,糖醋诱蛾器2台,有测报人员4名,测报工作多数采用直观法,重点对玉米、马铃薯、杂草、农区鼠害开展监测,通过邮寄与网络手段相结合,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大大提高,但是测报人员劳动强度大、任务繁重。

1.2病虫害防治现状

靖边县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油葵、荞麦、蔬菜等农作物,常发病虫发生频繁,一些次要病虫害已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种类多达40种,而主要防治方式是农民小规模的分散防治,防治力量弱,防治水平差。靖边县已组建了伊当湾、高渠和五台3个村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治专业队、17个乡镇专业机防队和1个专业化防治队,共计装备机动喷雾器214台、手动喷雾器194台,但全年统防面积只占防治面积的10%。

2存在的问题

2.1测报经费不足,手段落后,队伍不稳定

由于测报经费不足,没有养虫室、观测圃、检测室等基础设施,不能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发生动态;电视预报、手机短信、电话语言提示等手段不能用于测报中,信息传递滞后于病虫发生动态,有时错过了防治时期;测报人员劳动强度大,没有专项津贴补助,使测报人员知识更新慢,队伍不稳定。

2.2测报服务范围窄,体系不健全

靖边县仅有测报场1个,设施陈旧,乡村测报体系不健全,仅靠1个场地来预测全县大宗农作物,覆盖面小,服务范围窄。其次,病虫测报的重点是马铃薯、玉米、豆类少数粮食作物,其他作物尤其是经济和蔬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开展的不完善[3]。

2.3财政投入不足,防治力量薄弱,缺乏统一科学技术指导

近几年来国家在农作物种植上进行良种补贴、大型机械补贴、地膜覆盖栽培补贴,并没有对病虫草害进行专业化防治和防治器械补贴,县财政对病虫防治投入很少,大面积机防缺少高效施药机械,药剂维修人员极少,服务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另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幼妇”人员,又因缺乏统一的科学技术指导,防治技术储备不够,防治水平低,效果不明显。

3对策

3.1提高预测预报质量

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应扬长避短,提高预测预报的服务质量和效益,才能适应今后对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新要求[4]。

一是改善设施,健全体系。要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效的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可试行乡村测报信息员聘用制度,进一步健全乡村测报体系,拓宽全县农作物系统监测范围,扩大测报覆盖面和服务范围,强化其防灾减灾的社会功能。二是培养人才,强化考核。对测报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让其知识得到更新,技能得到增长,职业道德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打造一支作风过硬、能力强、素质高的测报队伍,为全面有效开展病虫害预报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对县乡村测报工作和人员的绩效考核,每年进行1次考评,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调动测报人员的积极性。三是积极创新,丰富手段。加强监测技术研究,不断改进传统的测报方法和方式,降低测报人员的劳动强度,也可参与科研部门、农业院校的项目研究,提高测报水平。发挥电视预报、手机短信、电话语言提示、网络等现代科技的作用,提高病虫信息传递时效性和广泛性,大量收集当地发生的病虫害照片,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视频,并举实例加以讲解。此外,创新测报内容,依据不同经营者的需求,针对性地提供不同内容的病虫信息,从而突出重点作物和区域。

3.2加大病虫害防治投入力度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既要有科技支撑,又要有资金保障。一方面保障植保测报经费,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使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另一方面应积极申请财政扶持资金,充分利用国家有关项目,改善植保机械,增加植保机械的拥有量,实行项目带动、行动推动、政策促(上接第208页)

动,不断发展壮大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确保农业增效。

3.3建立健全专业化防治体系,狠抓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农作物专业化防治是一件惠及千家万户的实事、好事,防治体系建设应以完善县、乡、村三级专业化防治服务网络为主,因地制宜建立植保专业防治协会型、农药经销专业化防治型、临时组建专业化防治型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化防治队。同时加强培训,在主导产业中设立植保专家和专业化防治指导,乡镇、村设立责任人员,根据发展制定专业化防治人员培训计划,针对问题,科学指导,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主要采取集中和分散培训的方式,由植保专家编印培训教材,在上岗工作前对该区域农作物重大及常发病虫害的形态、发生规律、防治时间、防治药剂、防治技术等进行培训,让农民充分认识和掌握,提高专业化防治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防治效果。

3.4建立植保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

县植保植检站和植保专家应及时掌握和病虫防治有关的植保信息。植保专家在防治关键时期要到生产第一线开展面对面指导,在具体指导中,发现和突出面上做重点技术指导,建立植保信息网络,通过网络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3.5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

绿色防控示范和推广工作是一项持久的植保系统工程,绿色防控属于公共植保的范畴,是绿色植保的体现,也是食物安全的依托,具有社会公益性。一是采用绿色防控治理技术,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量,改进产品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植物保护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二是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将生物防治、物理诱杀、生态控制等绿色防控技术组装到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中,并注重技术和模式集成创新,组建节能、环保和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通过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

4参考文献

[1]王淑梅.基于气象视角的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研究概况[J].中国植保导刊,2009(12):13.

[2]刘万才.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发展探讨[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8(5):39.

农业生物防治篇10

摘要简要分析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意义;存在问题;建议

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就是通过成立市场化的专业防治组织,在农业部门的科学指导和管理下,采用先进的测报技术、防治器械和防治方法,对较大面积的农作物实行统一防治的方式。其不仅是解决一家一户治虫防病难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规模化、优质化、现代化农业的需要[1]。

1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意义

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植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方向。一是病虫专业化防治是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农村一家一户防治病虫难的问题,而且还能把发展规模化经营、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进城务工后老弱劳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是当前植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方向。二是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有利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率,降低了农民防治费用、增加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维护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户分散经营与病虫害统防统治。目前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一家一户基础上的相对分散经营,零散种植农作物的多,集中连片的少,这无疑给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二是病虫害防控主体力量薄弱。近年来,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人员大多为老人、妇女,由于这部分人中文盲、半文盲比例很大,不仅致使作物种植水平下降,而且农田管理上常造成盲目喷药、无效喷药。三是基层植保体系不健全。不少县级基层植保站中经验丰富的植保员在机构改革中被下岗分流,专业人才大量流失,植保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由于植保工作比较艰苦,大学毕业生不愿从事植保工作,即便有也是身兼数职,难以做到专人专职。四是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缺乏防治效果评定、服务费用收取的标准;服务方式不够规范,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存在缺乏高效施药机械、后勤保障跟不上以及解决纠纷的方法不完善等问题[2]。五是缺少政策、资金、技术支持。专业化防治工作是“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重要体现,尤其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积极的政策引导和财政的大力支持,设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专项补贴资金,为病虫害的专业化防控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3建议

一是探索适合该地发展的专业化防治组织模式。专业化防治的组织模式可以借鉴黑龙江农垦总局各农场植保工作的管理模式,探索企业共建、联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模式[3]。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农药定点销售和配送,把病虫害防治技术、专业人才、植保机械整合在一起,发挥综合优势。二是健全基层植保体系,为专业化防治提供有力支撑。加大对基层植保体系的投入,特别是县级植保机构,改善植保机构的硬件设施设备,加强植保队伍建设,充实植保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对测报员工作的补贴,尽可能解决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保证病虫害监测信息准确、信息传递迅捷、专业化防治更到位。改革乡镇农业站,增加从事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建立乡镇的“农业局”,解决由于借调、混岗而导致“无人干活”的现象,使其职能更专一、更好地为农业服务。建立村级植保组织,是克服当前植保工作人员不足,经费短缺,保证植保工作基本正常运行,努力减轻有害生物造成损失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方法[4]。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对专业化防治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组织,给予一定资金、政策、技术得支持。设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专项补贴,对专业化防治组织及相关组织管理进行补贴,扶持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发展。四是健全专业化防治的管理机制。制订适合该地区的专业化防治的管理办法,对专业化防治组织的组建或撤销、服务方式、收费标准、用药规范、机械配置和使用保管、防效保障等环节进行规范。制订病虫害防治效果认定标准及防治效果纠纷的解决办法。五是加强培训。植保部门要加大对专业化防治组织人员在病虫害识别、用药安全、防治技术、药械维修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专业化防治队伍的综合素质。及时向专业化防治组织病虫情报及防治要点,指导专业化防治组织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

4参考文献

[1]陈会柱.求真务实稳步推进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2009(3):43-45.

[2]陈振天,孙丰年,宋婷婷,等.吉林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现状及发展思路[J].吉林农业,2010(6):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