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环保实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9:56

智慧环保实践篇1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实践性智慧;智慧课堂实验室;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109-05[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22

一.研究背景

时代呼唤智慧教育,智慧教育的基本单元是智慧课堂。智慧课堂由智慧教师和智慧教室这两个构成要素,并且以智慧教师为主要内容。历史已表明,智慧课堂可以不特定于智慧教室中,但不能没有教师的智慧,因此发展教师的智慧是智慧教育的逻辑需要。然而,智慧教室先行一步如雨后春笋,从工具性,教育容量等方面为智慧教育发展助力,使得智慧课堂标准和要求提高,智慧课堂变得更为复杂,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智慧性要求。具体到一线中小学教师,智慧发展的核心是实践性智慧的发展,很多国家将其作为新世纪各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能力本位的发展”,还应是“基于情景认知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在诸多的教师专业发展细节性问题中,实践性智慧是“教师角色所拥有的独特范畴中的智慧,教师专业化成长任何方面都应当围绕着它来建构”,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成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基础点和生长点。专家学者对教师的实践性智慧进行的研究,多停留在生长、原则、路径等“应然”讨论,具有文献起点的“指导意义”。到头来,中小学教师实践性智慧到底怎么发展,没有一个可供借鉴和操作的有效方法。

嘉信西山小学近十年的研究,始终将理论落到实践,以技术促进教师发展为研究思路,在已形成的wiki支持的校际课例研究模式和区域教研模式下卓有成效地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自始至终将教师的课堂表现力(教学能力)作为研究的重心。同时,随着实践研究的深化和研究经验的丰富,反观研究,既然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目标,又何必过多在课前备课和课后总结进行“旁敲侧击”,大可直面课堂教学。延续一贯研究思路,我们利用技术尝试“实践价值”的关于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解决方法。

二.智慧课堂实验室的提出与设计

实践性智慧是教师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其特点是生成性、缄默性和情境化。它渗透内化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发展须以课堂作为基点。然而实际课堂过于个人化、情境性,教师的行为在时空上表现的单向和瞬时,不能有效支撑教师反思和实践性智慧的生成,这也成为制约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研究的重要难点。使用技术手段赋予课堂实践的“重复性”、“再生性”便是化解问题的一个思路。这个技术封装的课堂就是本文要着重阐释的智慧课堂实验室。

1.理论构基

智慧课堂实验室何以能够在促进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提高中发挥作用,也即其存在的根本理论基础和逻辑合法的理由。

(1)智慧说

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都对智慧进行过阐释,共同的观点是智慧为“人在活动过程中,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能力系统往往又表征为知识。怀特海说,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问题时知识的选择和运用。知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具有价值倾向,而智慧指向实践,是主体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伴随有主体性的价值取向。冯契说,人就是在“转识成智”的过程中获得了身心、德性和人格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言下之意,人在获得知识并且在不断地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智慧的发展。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主体知识的智慧化。

可见,智慧与知识经验有着内在的联系,同属一个范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既然智慧可以通过知识实现获得,那么理论上它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被他人获得。反过来说,要实现智慧“迁移”的目的,须将智慧进行知识化。即智慧抽离情境变为知识,知识在个体间迁移,在类似情境下知识附着主体的价值取向再以智慧表现出来。往往以一种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人的各种机智行为都是智慧的外在表现。可以想见,没有外在行为,智慧只是知识内部的状态,无形无影。实际生活情境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人行为的分析来判断其聪明与否。在教师教学情境中,也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分析实现对人的智慧的间接把握和评价。

“智慧说”在研究中的作用,第一,作为理论基础。智慧与知识关系辩证统一,智慧通过知识化的方式转移,智慧课堂实验室借助知识形态的相应动作在教师智慧生成,迁移和发展上有所作用。第二,具有方法性质的指导作用。智慧以外在行为的方式被表征,指导我们在研究时借助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来把握其实践性智慧,研究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

(2)概念转变理论

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质是对教学的更高层次的认知及相应概念的转变。多个概念转变理论从不同角度和背景对概念转变的过程和机制进行解释。就教育领域而言,具体概念的转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性替代,另一种进化性发展。无论是变革性替代还是进化性发展,概念转变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认知冲突的产生,对当前所掌握概念的适用性产生质疑,萌生不满,或受到新刺激,直接产生认知的冲突。然后是创建新概念,通过理解和顺应或者在新认知过程中创建。就教师教学层面能力发展来说,通过差异引起教师的认知冲突产生改变的内驱力,差异的来源既可以是教师自身也可以是外界,通过新信息或是概念的补充实现新概念和新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实践对教学认识进行“丰富”和“修订”。

(3)反思说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反思是一个人重要的内省认识活动。它的思维功能在于“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和实践联系起来,构成一种反思,实施,再反思一再实施的行动框架。人有效的反思行为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自我反思素质高和反思的刺激信号强。

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反思已成为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然而,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参差不齐,个人反思存在力不从心。通过群体的参与,集群体的反思力量,屏蔽一己之力的单薄。反思是零散的、经验性的、不可重复的,借助多媒体影像技术让教师基于证据进行反思,证据反复重复,教师和同伴选择针对性事件进行强刺激的实用性反思。教师通过有效反思,概念认识发生转变,在实际的践行中智慧逐步得以提高。当然,反思不仅仅是针对“有问题”的部分,教学中有价值意义的信息同样是反思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同伴来说更有意义,启发作用明显。

2.设计思路

智慧课堂实验室是合理应用现代技术有效干预课堂实践,从课堂情境出发回归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应着重关注课堂情境的有效还原,教师反思的针对性资源和智慧发展的实践方案。因此,’它首先是一个技术化的硬件环境,其次是资源化的解决方案。

(1)实验室的环境设计

智慧课堂实验室整体上分为教学区和观察区。为避免教师教学和同伴评价相互干扰,达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提高教学评价的自由度,教学区和观察区通过特定技术隔开,两个区域之间的信息只是单向流动,即观察区可以获得教学区的信息,而身处教学区的人并不能察觉到观察区的存在。

教学区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场所,它是一间教师和学生非常熟悉的课室,配备有现代教学设备比如实物展台,电子白板等,智能录播设备,以及适配套的软件系统等。观察区与教学区紧连一起,供教师观课,实时评课。观察区配备有功放设备和闭路电视实时播放教学区录播视频,观课教师既可以透过玻璃实际观察教学区教学情况,还可以通过视频电视补充教学区实时教学信息。使得教师近距离近观感的接触教学情境,全面掌握教学信息,置身于课堂场域之中。观课教师对教学的评价不仅实时,还很真实,更切中问题。课堂实践的真实以及教研反馈的实时为后续研究的提供保障性的支持。

摄像的空间布局,分别设置四路摄像头,记录教学区学生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观察区教研共同体成员的讨论,并且这四个独立视频流构成一组记录节。教学区摄像有自动和手动两种调控,自动是特写的电脑桌面,全景的教师及讲台,重点选择的学生,优先级是电脑,学生,教师及讲台。此外,在输出设备的交互界面中全保留这四个视频内容的同时可以实现四个视频画面的任意切换。全面捕捉教师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学生的课堂状态和反馈行为。通过对课堂各种行为的捕捉,可以间接的获得关于授课教师智慧的信息和评价。通过全程录像,细节捕捉,形成一个可供全面反思的资源性“材料”。弥补实际教学中,教师反思实践时材料不足依据不强的缺点。

(2)实验室的资源设计

教学视频切片资源和评价记录资源。在教研过程中,根据需要对教师教学视频进行切片,可以按照视频逐帧流向的线性切片和依据不同内容的非线性切片,建立切片库。为达到目标视频的快速且准确定位,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切片进行逐一的详细标记,然后依据标记实现快捷检索。同时将教研共同体同伴的评价实时记录,与相应的教学行为视频相匹配。教学视频切片资源实现对课堂的精细化聚焦,教师可通过此细致地分析具体的教学行为和进行全面的反思,同伴互评的记录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有针对性的反思。此外,教研共同体同伴在分析教师教学进行实时评价时,大脑亦出现类似情境的连续性反思,引起原有认识的冲突产生新的认识,丰富自己关于该类问题的认知,促进自身反思和提高。

优质课例资源。通过智慧课堂实验室中课例研究的不断开展,丰富且富有特色的课例研究不仅直接产生有意义的结论,还会为实践性智慧课题的研究走向纵深提供资源的支持。进行优质课例资源的筛选,建立优质资源库。就个体教师自我发展而言,不断地课例研究,可以形成内部互动机制,在优质课例资源的开发中促进教师提高,在教师提高的过程中促成优质课例资源的产生,双向促进形成研究与教师发展良性互动,而在教师之间智慧发展方面,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智慧通过课例资源实现知识化,客观化,以知识的形式在不同对象教师之间流动。教师借助优质课例资源实现知识的学习,反思自身课堂教学,发展自身教学认识,尝试在实践情境下的知识的智慧化。实现优质实践性智慧的再生成。

(3)实践性智慧发展方案设计

实践性智慧发展必定发生在实践性的课堂教学中,智慧课堂实验室以实际教学为抓手,它是实践性智慧发展的核心着力点。备课为了教学,反思为了更好的教学。智慧课堂实验室专门针对教学情境而设计,需要将wiki协作备课和课后反思黏合在一起,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及资源的对接和贯穿(如图5所示)。通过串联,各环节的资源达到通式化无缝衔接,而课前课中课后关注的教学问题也达到高度一致,教学问题过程中的保真性,不会随教学情境,教研环境以及研究突况等的变化有所发酵。从而使得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有效性和研究的针对性。

以智慧课堂实验室为核心的教研,有效提升同伴互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促进个体教师反思资源的生成,因为教研情境的高度一致,生成的反思性资源具有高度聚合性,针对性强。有力地影响教师的反思,深度促进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高。另一方面,教研中各环节优质的教学设计、视频切片、研讨记录等资源生成资源库,是为其他教师反思和借鉴的资源,促进教师整体的发展。

三.实验室应用原则和方法

1.应用原则

凡事有原则,问题解决不够理想有时并不是工具的问题,而是对工具的使用不合理。为了有效使用智慧课堂实验室实现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也要遵循几点应用原则。

真实性课堂是前提。智慧课堂实验室结构设计的目的是在空间上保证课堂及教学的独立性完整性,课堂不受干扰保持原生态。教师实践性智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和生成,课堂的真实性可以从源头确保实践性智慧的真实,从而使教研有意义。不是真实的课堂就不是真实的实践,实践性智慧也就不是真实的教学智慧,这种伪实践性智慧没有价值,对其的研究会干扰到教师的正常教学,因此研究更无必要。

研究对象和主题选择的合理性。一方面,教师的选择要有针对性。研究表明,新手教师到经验型教师是教师自我快速成长期,而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是困难期,瓶颈期。而有经验教师又是教师团队中最活跃的群体,学校的主力军,决定着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智慧课堂实验室将其作为对象更具有广泛性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案例选择的合理性,所选主题能反映教师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符合教师自身,学校以及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扩大受益面,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事实上,智慧课堂实验室资源有限理应关注较普遍和广泛的教师群和研究主题。

群体参与是保障。不论是课前备课,课中或课后的评议,教师是以一个成员角色存在而不是独立个体,在教研共同体成员共同参与下完成整个教学及其反思,有效改善同伴程式化事务性的听评课,换为理解式的时常换位思考来关注课堂及课堂事件,为组内每个人提高提供形式可能。群策群力不仅能屏蔽单人教学及反思过程中的诸多不足,比如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在场不充分,教学反思乏力等,还能够在“群体动力”的相互作用下有效提高群体内每个人的教学智慧。它是智慧课堂实验室中教学实施的效果和研究质量的保证。根据具体需要,教研共同体的人员构成课进行适度调整,但无论如何,整个过程都不能将群体的参与进行简化和简单化。

2.应用方法和策略:行动学习

顾泠沅等人在对国际上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结合课例的同事互助指导和案例教学方法的分析和批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较一般性的校本“行动教育”模式。模式的流程分为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可以有效解决理论向实践、向课堂的转移问题。

该模式的重点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转化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转化过程中教师获得专业的发展。智慧课堂实验室的应用目的是促进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发展,它是立足实践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探索中,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其中有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诉求。因此,在“行动教育”思想下,借鉴该模式的“行动”思想,为了体现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主体性,智慧课堂实验室实际操作时采用“行动学习”方法策略。案例是行动学习的基础,它是教师实践性智慧的载体,作为研究的基点。群体是行动学习的基本单位,实践共同体成员共享经验,激发反思,合作开展教学设计,行动反思和改进再实施的行动。行动过程是行动学习的循环过程,行动到反思到更新的行动这么一个过程,是一个行为不断跟进的循环过程。

智慧环保实践篇2

关键词:创新发展智慧餐饮人才培养

传统餐饮业存在着行业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技术落后、高素质人才缺乏、综合服务素质偏低等问题。自本世纪初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餐饮企业也在积极通过信息化建设创新经营管理方式,与国际化、工业化、产业化的进程相适应。进入“十三五”以来,餐饮业在国家部委相关政策引导下,已进入供给侧改革的调整阶段,呈现出产业融合化、服务智能化、品类定制化的发展趋势。现代服务理念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渗透突破了传统餐饮产业的边界,系统性的创新是支撑行业未来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餐饮业创新发展背景

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推进,智能技术已对餐饮产业在物流、生产、服务、管理、营销等环节进行变革,“智能厨房”、“智能餐厅”等概念兴起,杭州市商务委员会的《杭州市关于开展进一步优化环境促进餐饮业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2015.8)明确提出了“机器换人”政策举措,支持餐饮企业进行智慧化改造,完善管理流程,增强管理能力,推动餐饮服务智能化加速,促进传统餐饮业向现代餐饮业升级。《商务部关于推动餐饮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服贸发[2016]71号)的重点任务中将“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创新发展”放在首位。据CnniC第38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6月,餐饮网络外卖用户1.50亿。预计2018年餐饮020市场将达到2897.9亿元。另据iResearchn]查显示,2016年上半年餐饮020用户规模增速较快,同比增长67%。

二、智慧餐饮的缘起与内涵

智慧餐饮概念的提出基于iBm于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和我国提出的“智慧城市”,其核心是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与人体智慧相结合,优化整合社会资源,智能响应各类需求,创造更利于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

智慧餐饮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数字化阶段,通过计算机系统,应用独享性的面向财务、服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将经营服务信息转化为数据,供餐饮企业进行业务分析。二是网络化阶段,餐饮企业通过互联网实施系统集成和信息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战略,对服务环节、供应链和物流配送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经营层面的实时管理、实时监控;三是智慧化阶段,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餐饮业生产服务、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内部管控、市场营销等环节智能化的信息互动、数据分析处理,实现餐饮企业精益管理、精准营销、智能决策,促进产业升级、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在《商务部关于推动餐饮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服贸发[2016]71号)精神的引领下,餐饮业已开始以最新信息技术为驱动的餐饮业创新发展的探索。

从内涵来看,智慧餐饮包含两个维度的变革:一是思想维度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餐饮业的市场行为、企业行为、消费行为均被量化为“信息代码”或“数字符号”,以数字化的形式解构生产管理活动的流程与行为,挖掘数据价值,并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成为餐饮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起点,体现了科学化的管理思想,而本质上是新的管理范式建构。

二是技术维度的变革,智慧餐饮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生产、管理、服务、营销等环节广泛应用,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可以实施智慧化运作、信息高度共享,最大程度实现高效化生产、精细化管理、敏捷化应变、个性化服务,大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三、智慧餐饮人才能力结构

智慧餐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餐饮业务流程相结合的信息化最新形态,目的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提高餐饮服务品质,实现餐饮产业现代化转型、餐饮企业提质增效的系统性、集约性的经营管理的思想与技术的融合。智慧餐饮人才不仅要全面掌握餐饮管理理论,同时还要具备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创新等能力,主要包括智慧餐饮移动平台的使用,例如智能poS、餐桌智能终端、移动应用系统等。目前,智慧餐饮建设需要两类人才支撑:一是对现代信息技术中的软、硬件技术具有开发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另一类是对现代信息技术能熟练运用,同时又具备餐饮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智慧餐饮人才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

四、智慧餐饮人才职业素质构成

智慧餐饮人才职业素质包括基础职业素质、信息处理素质、信息系统集成素质、信息系统开发素质等四大核心素质。

基础职业素质是指,智慧餐饮人才需要系统了解现代经济管理、现代餐饮业、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基本技术;理解餐饮行业领域的一般概念,全面了解餐饮企业内部管理职能、服务职能及业务处理流程,具备系统思想方法和分析商业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信息处理素质要求掌握必要的信息处理的方法和工具平台,能灵活利用模型和方法、利用算机分析工具,对餐饮企业经营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数据转换为所需要的信息,为餐饮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同时还应当具备管理数据、技术平台和信息处理系统的知识与技能。

信息系统集成素质需要了解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或购买、安装的技术、工艺和方法,以及系统分析、过程设计、创新、质量、人机系统、人机界面、电子商务设计、社会技术系统和变化管理等概念,熟练运用信息系统领域核心技术和概念,鉴别和评价当前流行的和新兴的技术,具备为餐饮企业制订信息化建设计划、对信息系统功能评估、信息系统设备安装、调试、运维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信息系统开发素质指能够应用所学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承担餐饮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电子经营商务系统的开发、部署、运营与管理、手机app设计与开发。具备最基本的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能力,有基本的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小系统及手机app的分析、开发、实现能力,以及对大型应用程序、大型系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智慧餐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五、智慧餐饮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智慧餐饮人才培养基础应由院校和用人企业共同构建形成,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以及对人才培养成效产生直接作用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模式、资源等。

1.创新智慧餐饮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能力为本、重在应用”为改革突破口,从职业胜任能力的角度制订符合餐饮智慧化的需要、贴近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餐饮信息化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转变。

2.注重教学研究,对接行业实际需求

目前,智慧餐饮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仍以学校为主,主要以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人才培养依托。专业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存在一定滞后性,学校应关注餐饮行业发展动态、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本、专科层次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重点开展专业培养目恕⒖纬烫逑到ㄉ琛⑹笛槭笛当U匣制、创新创业而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并将成果,应用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3.以科研和项目为载体,提高人才培养实效

在人才培养实践活动中,应坚持科研和项目为导向,鼓励师资队伍和学生积极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和项目开发。课题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教学中引入科研项目,贯穿实验实训项目、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科研项目成果融人人才培养,将有利于巩固人才培养特色,增强相关专业方向优势,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

4.强调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注重餐饮智慧化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创新创业基础教育、仿真实训、创业实践等途径,多层次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加大对第二、第三课堂的支持力度,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科技竞赛与创新创业大赛,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5.开碾课程体系重构

以产业结构变化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制定“校企融合、多点对接”的课程体系,以行业科技发展水平为准则,按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度。按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课程群与课程模块,通过利用校企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共同研发特色课程、课程收益依规同享、课程共享这几大原则,加大与企业开发课程的力度。

6.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着力构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学生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学习进程,设计不同的实践层次,制定多层级的实践环节,达到多层次的实践目的,满足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7.提升实践教学的管理、监督、评价水平

制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建立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健全实践教学监管体系。构建由院校、学生、餐饮企业、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多方位的智慧餐饮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体系;其次,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六、智慧餐饮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根据智慧餐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按实验教学、项目实践、创新创业、专业实习个层次规划,同时建设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全教育时段、覆盖课内课外、打通校内校外的一体化实训递进平台。

1.加大实验实训平台硬件环境建设

智慧餐饮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平台硬件环境涉及大量设施设备,可通过中央专项、地方配套、院校自筹、企业赞助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信息分析处理实验室、数据挖掘实验室、移动平台开发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室,作为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的平台,为智慧餐饮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科研开发环境。

2.强化产学融合,拓展人才培养空间

智慧餐饮人才培养院校应与餐饮企业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方面院校和行业紧密合作,掌握行业的最新发展,不断调整教学模式以适应人才需求;另―方面餐饮企业可吸纳高素质餐饮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运营、网络工程、酒店工程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增强餐饮企业智慧建设的能力。此外,通过与餐饮企业战略合作,安排教师到企业参与运营项目,或邀请高素质企业职业人士到校举办讲座和进行师资培训,培养智慧餐饮人才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以能力为本位,建立创新创业基地

关注促进学生早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和创新创业仿真实训课程,另一方面搭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聘请餐饮企业家和信息化领域专家担任客座讲师,教授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经验。

智慧环保实践篇3

关键词:实践智慧;教师文化;专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9—0003—05

“专业”的实质是不可替代性,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其社会立足点就在于它能够为社会提供独一无二的教育服务。因此,从专业服务角度来探讨教师工作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迄今,教师教育专业化正经历着由“教师专业(teacher’profession)”、“教学专业(teachingprofession)”向“教育专业(educationalprofession)”的发展过程。其中,“教学专业”是撑起专业型教师教育的顶梁柱,它体现着专业教育服务的应然状态。在专业教育观念、专业教育判断和专业自的合力下,教师对教育问题、教育事象形成了一种个性化的认识视角、应对方式,教育实践智慧从中赫然而现。由此,专业化的倡导者以为,实践智慧是统摄教师的一切专业性品质,是贯通教师专业化全程的一条内线。同时,教育实践智慧具有个体性、涌现性、情景性等特征,它能够赋予教师一种独特的素质构成和行动方式,从而提升教师服务的专业性水平。正是基于此,专业型教师教育认为:教师专业化的基础是教学专业化,而教学专业化的基础是教师的实践智慧。其潜在动机之一就是试图以教师的实践智慧为依托,致力于面向社会打造一种专业的教育服务。卡—桑德斯指出,所谓专业就是指“一群人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这里所言的“特殊智力”实际上指的就是教师的实践智慧。以教师的实践智慧来整合教师专业品性的所有方面和环节,并以之为支点面向社会打造专业的教育服务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旨趣所在。

一、教师专业化的潜逻辑:从实践智慧到专业服务

所谓“实践智慧”,它是指在教育情景中教师从专业教育观念出发,以教育经验为基础,以直觉思维为形式,用专业的教育眼光来对具体教育实践问题做出恰当判断,给予机智应对的能力,其实质是一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给予创造性地应对的技艺。实际上,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理性的教育判断力和教育思维力的延伸和体现,是教师的专业教育观念与真实复杂的教育生活的接合点,它是打造专业性教育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某种程度上看,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型教育实践的最前沿,是专业型教师教育要在教师身上培植的最高智慧。钟启泉教授指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教师能力本位的发展,而是基于认知情境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换言之,正是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境遇性、个体性、情景性、一次性等特征才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具有了专业性、独特性、不可重复性、不可还原性、难以传递性的特征,才使教师专业的社会服务有了专门性,才使教师成为了专业人员。

那么,何谓专业的教育服务呢?笔者认为,它具有五个特征:

其一,它是社会所必需的服务。所谓“必需”,是指由教师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一种社会性的服务而非个别性的服务,这种服务的产生以社会发展的普遍需要为基础并以保证社会正常运转为目的。显然,教师向社会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就具有这种特征,这是因为教育活动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必需纽带,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实现代际“遗传”的枢纽环节。所以,社会必需性既是教育服务存在的理由,又是它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客观基础。

其二,它是基于社会分工而产生的服务。社会分工是一种专业服务产生的客观基础,社会分化的程度与行业的专业性程度呈正相关。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的发展是以高度分化、高度整合为特征的。在社会高度分化时,某些社会服务就会由高度专门的行业、人群、机构来提供,随之专业服务应运而生。专业教育服务的产生亦是如此,它是社会分工纵深推进和专业社会化发展的一个环节和产物,教育服务从其他社会事务中分化出来并获致专业身份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其三,它是一种领域性的服务。就专业服务而言,它是以对特定领域的垄断为后盾的。在这一领域中,不仅专业服务占居着绝对统帅地位,而且这种专业服务一旦离开了这一领域根本就无法生存,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这既是专业服务的优势,亦是其致命的弱点。专业服务在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弱点就是其难以适用于其他领域。对专业教育服务而言,之所以它“专业”,就在于这种服务是唯一而且只指向教育领域的,它具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特征,是一种高度特殊化的、专门化的社会服务。

智慧环保实践篇4

其中,环境监察板块包括移动执法内容,以移动数据通信网络为传输通道,手持移动设备为信息处理终端进行现场执法,将现场取证、执法文书制作和生成、取证信息传至数据中心存档,现场打印执法文书,并实时与相关业务科室进行数字会商。该版块采用地理信息三维GiS技术,融入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单兵系统,包含环境预防、自动监控、安全预警、应急指挥、应急处置5个子板块,能掌握全县40余家重点风险企业的基本信息、监管信息,提供相关应急档案与事故案例;对全县废水废气企业、污水处理厂、城区空气自动监测站、城区噪声自动监测点实行24小时监控;对环境突发事件,平台能定位企业位置,提供应急预案;通过应急指挥板块,应急队员能在第一时间收到环境突发事件相关情况并赶赴现场;在应急处置板块中,对全县29个应急预警点进行实时监控,一旦某个预警点出现超标,就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锁定污染源企业,关闭企业总排污口。

(杨光)

上海全市推广物联网智能回收箱

近日,上海市在全市推广物联网智能回收箱,今后,市民可将废弃电子用品交付给该回收箱,以此兑换积分,换取真金白银。

市民可以刷“阳光阿拉环保卡”(也可输入手机号码),在回收箱打印口会吐出一张条形码,只要将条形码贴到丢弃的电子产品上,拉开投放口扔进去,回收工作即完成。环保卡需要注册成为阿拉环保网的会员,到光大银行柜台免费办理。回收获得的积分将会转化为市民银行卡内的现金。

为了改善回收箱知晓率不高的窘境,据介绍,今后将在机器上配套水电费缴纳等便民措施,让回收箱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新的回收箱不仅模样变漂亮了,还进行了人机交互的设计。相信有越来越多的市民会爱上这种环保用品。”

据悉,目前回收箱主要回收的是电子废弃物,包括手机、光盘、充电器、鼠标、电话机、照相机、电饭锅、传真机等。对于一些大件物品,可以拨打4008803828预约。

(冯秀民)

大连打造智慧云平台

目前,大连市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辽宁省分公司举行大连城市智慧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仪式暨电信“智慧大连”云平台启动仪式。

在大连城市智慧化建设的布局下,中国电信辽宁分公司将大力支持大连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

其中,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3G网络、全域光纤网络的建设,建成覆盖城市全域的泛在、宽带网络,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开展应用和实施,计划以“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为载体,通过建设4G网络、光网城市、建设泛在无线网络,引入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建设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打造具备综合能力的“智慧大连”云平台。

打造示范智慧区域方面,针对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企业推出智慧应用。

通过数字城管、平安城市、天翼对讲、云计算中心等应用助推政府建设与监管,打造智慧政府。

智慧应用建设方面,将围绕公共、产业、生活三大领域提供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主题应用,促进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公共服务、政府决策、市政管理、社会民生等方面。

(管宁静)

全国高校noC活动落幕

近日,第五届“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高校noC活动)决赛在华东师范大学圆满落幕。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千余名选手现场展开激烈角逐,最终产生了noC活动的最高奖项――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3个。本届活动还首次有海外代表队前来现场参赛。

本次活动对各赛项按专业方向划分为设计类、数字艺术类、创新类三大类,每个大类下包含若干子项。决赛期间还举行了现场主题活动。参加本次决赛“创新创业计划”赛项的5组优秀选手与组委会邀请的资深创业导师进行了面对面沟通,其中4组获得了创业导师的投资意向。

智慧环保实践篇5

1.智能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

1.1智能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现如今,将RFiD等方面作为自动化智能感知技术的智能型图书馆,实际上已经逐渐的实现了全自动借书、盘点、查找、定位、整理、分拣等智能化操作,相对于以往传统的图书馆发展来说,这方面的管理技术已经极大的提升了管理效率、资源使用率,对于现代社会的图书馆资源体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用户本身仅需要通过市民卡、身份证等公共证件,就可以进行借阅、归还操作,那么在这一基础之上,智能图书馆同样还使得图书馆所表现出的服务效率大幅度提升,极大的扩张了图书馆所表现出的服务范围、手段。单纯从发展的应用上来说,智能图书馆本身实际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同样有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虽然说我国当前所表现出的起步时间并不长,但是依然在科技技术的推动之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而一些24小时的图书馆实际上已经在各个主要城市中进行了广泛建设。

1.2智慧图书馆的提出与发展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智慧概念的提出,以及这些智慧概念所倡导的技术应用、绿色环保等理念的深入人心,加之智慧图书馆建设所需的技术环境、人文环境等也逐渐成熟,于是,智慧图书馆被图书馆界提出后快速的被人们所接受。2004年,加拿大渥太华的一些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博物馆建立起了以“智慧图书馆”命名的联盟。我国普遍建设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虽然也可认为是智慧图书馆的存在表现形态,但我国还未真正建设成一座被认为是严格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和全球的智慧图书馆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即还停留在理论深化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

2.大数据时代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几个研究问题

2.1如何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数据互联问题

智慧图书馆本身所表现出的一个主要特性,就在于其本身的互联性,而物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实际应用,使得图书馆本身所表现出的感知困难性不再是一个难题,图书馆同样可以使用物联网技术,来达到查找、资源定位等方面的目的,但是从大数据时展来看,智慧图书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大数据时代下的知识获取便利性,导致相关用户更远进行数据的深层次组织和个性化数据提供,那么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也就要求更加的全面、丰富,将数字、网络、手机、24小时图书馆等构成一个完整的服务终端体系,使得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更多的提供信息化服务。那么要如何使得这方面的需求得以实现,达到新数据类型的感知、互联、共享效果,这就成为了指导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所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一大问题。

2.2如何实现智慧图书馆的高效管理问题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变化的首要表现形式就是数据的变化,除数据的类型、形态变化外,还有多类型数据的存储、组织、分析、关联以及数据收集过程中的整合变化。图书馆为了拥有更多的数据量,以从海量的数据中分析用户的行为特征、信息需求,进而为用户的个性化知识服务、学科化服务、态势分析等服务提供必要的数据分析来源,会一方面注意收集相关的更多类型、更多场景以及更多范围和数量的数据,如通过馆舍监控终端、pC服务终端、数字图书馆用户日志去收集用户的借阅特征、用户科研行为等数据。

2.3如何实现智慧图书馆的便利服务问题

在充满竞争的信息社会,图书馆等传统的依赖于文献资源特别是纸质文献资源的信息服务机构因Google等依赖于网络和创新的新型信息服务商的参与、竞争而逐渐走向了边缘化,因此也引发了图书馆是否会灭亡的讨论。这种竞争形态的产生并且长期存在似乎为图书馆的发展与服务提供产生了巨大挑战,但也应该看到Google等新型服务商创新的知识服务方式为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竞争对手致力打造的一站式知识发现服务已在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并正在引领着信息服务的发展走向。

智慧环保实践篇6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在实际运用上,主要基于云计算为构建基础,最终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从内涵来看,智慧旅游在构建的过程中主要以“游客为本”,其本质是指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在内的智能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性与高效性提升旅游的体验与品质。

二、智慧旅游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智慧旅游”时代已悄然来临,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据艾瑞数据显示,接近三千亿元,智慧旅游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巨大。这就是对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在知识、能力及素质层面的需求升级,也就是对高校旅游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一)掌握跨学科知识

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对于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有人才培养目标来说,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旅游活动的各个领域,在重视“智慧旅游”课程设置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传统旅游服务基础知识的把握,需要旅游类人才朝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有意识的提高培养质量,构建独有特色的培养体系如提高公共管理、环境管理等领域;旅游投融资、旅游地产等旅游新业态方面的教学和渗透等。此外,针对我国旅游综合性人才匮乏的问题,掌握相关“智慧”支持技术等跨学科知识,做好学生综合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工作

(二)拓宽合作机制

对于来说,其所需要的人才要熟练掌握物联网、云计算以及互联网等新知识。但是,对于我国“智慧旅游”方面的人才市场来说,极度匮乏的。而高等院系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此方面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应积极与人才需求较大的核心企业加强合作。突破“智慧旅游”布局与发展的瓶颈问题,建设智慧旅游人才实训基地,提升人才质量。

(三)强化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对于“智慧旅游”产业来说,由于其所涉及的学科与领域较多,高等院系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专业设置与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人才需要特殊性,满足旅游者个性化的需求,强化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旅游专业学生能够借助公共资源信息和旅游数据库,把“智慧旅游”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应用到实际的培养工作上。

三、智慧旅游与高校旅游管理教学变革策略

进一步推动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人才培养无疑是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旅游院校必须紧跟“智慧旅游”的行业发展大方向,立足于国家智慧旅游的长远发展,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习到行业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前体验旅游企业的实际业务工作,提高旅游本科毕业生的行业适用性。

(一)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

旅游行业需求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必须是与在智慧旅游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旅游企业和旅游市场需求进行培养。目前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应当摒弃原有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这样的简单划分模式,建议提升实践课程的比重,并更新课程内容将旅游活动中出现的新态势引入课堂,特别是信息化相关课程开设应当增加。将这些知识有针对性的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政、校、企三方联动,建立可靠的人才培养保障制度

旅游人才培养取得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关怀和支持。针对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高校要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旅游人才具备相关实操能力,需要学校以人才培养制度为核心内容,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为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对自由的环境,如校内智慧旅游情景仿真平台,相对自由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保证支撑智慧旅游发展的硬件设施。

智慧环保实践篇7

关键词:一卡通;教育模式;智慧校园;真实场景;实践教学

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建设于2008年,整合了多校区身份卡和消费卡.在08年建成时,也成为北京市首个与北京市政公交一卡通结合的高校校园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卡在设计时坚持单一钱包,便于消费结算,避免了与用户结算时的很多工作量.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经过近10a时间的发展,目前年收支流水达9000万,年均增长约9%,基本消除了校内消费的现金使用.校园卡充值采用了支付宝,银校转账等多种方式,在校内实现了补助、奖励发放等非现金业务.校内餐饮、图书、上网、洗衣、洗浴、成绩打印等各类业务借助校园卡实现了统一身份认证和非现金收费.校园一卡通已经成为高校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

2校园一卡通发展的瓶颈

校园一卡通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持续不断的完善,逐渐覆盖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校园生活涉及的业务毕竟有限,在这个过程中校园卡业务的发展逐渐出现问题,究竟下一步该做什么?这是众多高校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校园一卡通的“初心”是解决身份认证和现金消费的问题,在相关领域该如何应用校园卡就是业务发展推广的原生动力.电子化产品最大的优势是取代重复操作,如果为了取代传统身份认证和现金消费的投入大于收益时,这种推广的实际意义究竟有多大?这是在业务推广时首先应该关注的问题.其次,如果采用的技术过于超前,技术上的成熟度与用户需求存在差异,这种技术能否顺利推广就需要慎重考虑.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发展过程中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为了实现刷卡洗衣的应用,在取代洗衣机投币器时,由于市场上没有类似的产品,从架构设计到定型投入使用经历了两年多时间.在此期间产生了很多问题,也解决了很多问题.初期测试阶段大幅度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改造一台投币洗衣机的投入成本甚至于超过了洗衣机本身的价格.项目实施过程中业务投诉大幅增加,并且由于改造费用过高,增加和维修洗衣机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更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投诉.为了实现手机刷卡的应用,在与联通合作开发nFC卡作为校园卡使用时,虽然技术上完成了设备改造,软件测试等工作,但因多种政策原因无法在真实环境中应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尝试与各种业务的结合,改善师生校园生活的便捷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也实现了一些非常有特色的业务应用,例如成为与北京市政公交一卡通兼容的首个高校校园一卡通,北京地区最早实现刷卡自助售卖机的高校等.

3n+U教育模式

2012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与校企(北信网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无线模式下校园一卡通自助售卖机.2015年正式上线运行,该项目从商业模型、技术架构到最终实际运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部门全程参与.该项目产生于高校,主要目的也是对高校教育的回馈.通过对校园一卡通自助售卖机在高校教育环境中作用的持续探索和定义,产生了n+U教育模式,继而注册了爱家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n+U(互联网+校园)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内容和结构深度融合,将校园作为社区展开真实场景服务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校园环境下,运用真实场景开展基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并把老师和学生放在一个跨学科的真实场景下,体验和验证本学科(专业)的课程和其它学科(专业)之间的协同和配合,并在实际参与中实现从“功能满足”到“性能满足”的跨越,大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大大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和速度,全面改善教学质量[1].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模式,关键在真,真实的平台,真实的数据,真实的结果,这样的教学环境不再仅仅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学,为了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需要与校园紧密结合,这中结合不是简单的增加和购买相应实践环境,而是对校园原有环境的深刻改造和教育模式的重构.

4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与智慧校园

我国高等学校经过多年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继而又提出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实际上是高校信息化发展到融合创新阶段的产物,是对数字校园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与提升,是高校应对“互联网+教育”挑战的必然选择[2].多数高校给出的智慧校园定义都是基于信息“智慧”感知的理念,浙江大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种智慧校园支持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3].从更多高校类似的宏伟计划中可以看出,很多智慧校园现有定义是让校园有信息捕捉的智慧功能,或者可以说校园信息处理智慧化,由于这种限制的存在,并不能称之为智慧校园.智慧校园平凡的理解是智慧和校园的结合.智慧是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因此具有智慧属性的一般都是有机体.如果将人、设施和运作模式的集合体-校园称之为有机体,那么校园的智慧属性表现在整体上,而非仅仅是它们之间的信息传输和处理.现有的智慧校园定义仅体现了运作模式中信息处理的所谓智慧特性,或者可以说仅仅是信息化、数字化的进一步完善,还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要想说明具备智慧属性的充分条件很难,但分析它的必要条件则相对容易.智慧的属性有很多,要想成为具有“智慧“的有机体,至少应具有智慧属性之一.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模式创造性的提出利用校园内现有的行政、教学、后勤和网络环境为教育提供真实场景,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实践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真实场景会随之改变,这中应激反应能力将使学校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校园的重要作用是为学生、教师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促进学生获得知识.作为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够促进自己的成长,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校园如果能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改善教育环境,更好的促进学生获取知识,这样就具备了智慧属性之一自我积累和“进化”.学生和资金投入就是它的营养,而高质量的人才和学校的“进化”就是它的产出.在这个过程中,校园得到不断“进化”和成长,将不再是一个“铁打的营盘”.

5n+U教育模式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实践

n+U教育模式中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模式使校园成为一个具有智慧的有机体,也使得智慧校园成为与教育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不只是智慧城市概念在校园的投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与自助售卖系统的结合是n+U教育模式第一个实例,也是n+U教育模式产生的原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刷卡自助售卖系统平台是工程技术支撑下的现代商业系统,与校园一卡通的结合使之进入了学校.如何使该系统与高等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是系统落地高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项目最初设立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学校在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利用基于自动售货机的运营支撑系统平台,全方位培养各个专业的学生,使学校、企业、学生和老师、社会多方面从项目的运营中受益,包括人才培养、新兴产业链条的打造等各个方面都提供崭新的视角和机会.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与自助售卖机结合的实例在教学、运维和技术保障方面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逐步被固化为一个实例平台[4].由于我国高校普遍已经部署了校园一卡通系统,这个实例平台可以很容易在其它高校得以复制,同时发现随着售货机在高校部署规模的增加将逐步形成能够服务于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环境,继而诞生的n+U教育模式,比平台商业上的成功具有更广更深刻的意义.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自助售卖机平台由售货机终端、支付系统、通信网络、支撑运行系统、物流系统及运营策略等部分组成.售货机终端是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仓道、制冷/制热、照明等功能模块;支付系统包括RFiD识别、支付端口、加密与验证、账单等功能模块;通信网络支撑远程监控,包括接入控制、组网协议、异常处理等模块;支撑运行系统为网络化的运营系统,包括实时查询、访问控制、运营优化等模块;物流系统支撑商品的快速部署,包括仓储管理、路径优化等模块;运营策略决定平台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包括策略制定、策略下发、策略执行等模块.通过开放上述模块的使用权限,各组成模块可以支撑不同的课程开展相应知识点的教学和实践.一台售货机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相对算是非常简单的自助运营实体,但它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具备网络、机电一体化、RFiD技术等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技术[5]的特征.其次从商业角度,具有物流管理、商业经营和社会管理等特征.这两个特征既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专业素质的目标[6],也是创新创业的起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自助售卖机平台可以规划的是,如果一个或几个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共同掌管一台刷卡自助售卖机,他们需要不断学习、运用相关知识对自助售卖系统进行设计和优化,使之成为商业运行的基础.同时在自助售卖机运维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收支、物流、维修、管理的等各类成本,如何平衡成本和收益,是创业的核心问题.虽然是一个非常小的自助运营实体,但也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例如暴力损坏售卖机、欺诈消费等诸多问题.只有真实的场景才会让他们去面对这样的问题.通过一台刷卡自助售卖机,学生学习知识的原动力、目的性更强,效果检验更准确、更直接,也初步尝试了创业实践过程,为他们进入社会,为实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造良好的开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自助售卖机平台在为教学服务的同时,也通过教学实践的成果,可以对自身不断进行改进,成为一个持续“进化”、成长的平台,这使其具备了智慧平台的特征.

6n+U教育模式与传统实践场景的区别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真实场景教育模式的实例能覆盖从计算机相关专业到经管相关专业,覆盖专业众多,成为一个跨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并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过程中.主要原因是自助售卖机的技术体系和使用场景使然.那么,同样的道理,针对其他专业,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思路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场景.校园中具有行政、教学、后勤和网络等环境,利用它们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环境,就是n+U教育模式中的真实教育场景从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区别可以看出n+U教育模式是对传统实践场景教育能力的提升.传统实践场景[7]都是在校园环境之外的附加,特别是“n+”时代,很多这样的附加场景[8]非学校自我能够管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最终效果也不明显.例如很多高校都建有创新实验室,重复购买了大量的机器人和其它自动化设备,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环境中进行学习,但这种与实际脱节的教学模式,总是在追赶技术,最终实践的效果并非创新,而是一种变相的“山寨”.基于校园环境还是在此之上的附加是“n+U“真实场景与传统实践场景的第一个区别.“n+U”教育模式是对现有校园的“有机”改造,将对校园教育环境中各种组成部分进行模块化改造,成为教学实践的场景.由于多年网络化、数字化的基础,特别是当前的校园“智慧化“建设,校园环境已经基本具备了满足真实场景教学实践的改造条件.这种改造在资金投入的作用下,可以持续不断的对学校的教学产生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这种改造随着教学实践还会不断的动态变化,自适应教育教学的变化.实践环境能否自适应的变化这是与传统实践场景的第二个区别.n+U教育模式是传统实践场景与校园环境的结合,它脱离学校无法独立存在,这种改造产生出的效果将会对校园环境产生可持续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效果不仅可以由学校来评估,而且可以由学校完全掌握改造的方向和深度,这是与传统实践场景的第三个区别.

7未来的发展

当前的时代,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获取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而导致知识传授的模式也不得不发生变化.无论是主动改变还是被动改造,教育模式先后出现了网络公开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随着各种授课平台的衍化变迁,传统的集中式授课环境-校园也将不得不变化,如果不能发挥校园所具备的真实教育场景的优势,将在这场知识革命的时代被淘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园一卡通与n+U教育模式的结合,给出了智慧校园更高层次的定义,并通过自助售卖台开发出了真实场景实践教学的第一个实例,为这种校园变革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式.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对原有校园改造以便能够为教学服务,这需要学校的管理者转变管理理念,教学人员充分理解教育的目标,后勤人员提供丰富的真实场景,信息化部门提供充足的信息处理工具,使校园成为一个“智慧“有机体,产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凌涛,张卫国.教育的重构:真实场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蒋东兴,付小龙,袁芳,等.高校智慧校园技术参考模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6(9):108-114.

[3]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25-26.

[4]凌涛,王玉琳.真实场景下的实践教学支撑平台[p].中国专利号:201611033649.92017-1-20.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R/oL].000014349/2015-0007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6]陈谟开.高等教育评价概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07-29.

智慧环保实践篇8

关键词:高职智慧型教师生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29-02

智慧型教师是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新的境界和新的目标。然而目前高职教师由于科研、绩效、职称等诸多因素,出现教育教学倦怠危机,严重地阻碍了智慧型教师的生成。本文将针对高职教师教育教学倦怠的现状展开分析,探讨智慧型教师的内涵及生成,以帮助高职教师走出职业倦怠,重拾职业热情,积淀教育智慧,积极迈向智慧型教师行列。

一、高职教师教育教学倦怠现状

高职教师相对于普通高校教师教学任务重,面对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同时为了职称晋升还要完成大量的科研任务,因此教育教学倦怠现象日趋严重。

(一)缺乏职业成就感

虽然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社会对职业教育仍存在一定偏见,大多都认为职业院校是不得已的选择,孩子成绩不好只能送读职业院校,因此如果是普高生源一般成绩较差。总的来讲,高职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注意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确实相对较弱,高职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当教师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课热情满满地走进课堂,但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时,教学成就感会逐渐下降,教起来觉得乏味,失去职业的热情。

(二)心有余而力不足

高职教师的教学任务重,而教学工作量的多少及上课质量的好坏并未得到很好的肯定和激励,在职称评审中也并没有很大优势,而且面临职称晋升的压力,还需要完成大量的科研任务,而本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及智慧生成的科研,已然带有浓厚的功利性。繁重的工作压力使教师身心疲惫,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倦怠现象油然而生。

这些客观存在的外界环境确实给了高职教师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要缓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需要多方的支持,学校与相关教育部门应充分体现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尊重与肯定,如学校教育教学激励机制的完善,教育部门使教师的教育教学与职称评审保持一致等。然而不管外界环境如何,高职教师都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摒弃消极情绪,坚持通过个人的努力,让自己成长为一名智慧型教师,用真善美去启迪一颗颗心灵,培养一批批智慧的学生,重拾职业幸福感,现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高职智慧型教师生成探讨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教育正由知识走向智慧(刘晓琳,2016),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也由知识型转向智慧型,这是时展的迫切需求。智慧型教师应具有情感智慧、理性智慧及实践智慧。[2]情感智慧是智慧型教师生成的思想基础,可以理解为是基于教师职业道德和师爱的特殊智慧,它可以帮助教师站在更高的视角,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或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依然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仰,并且能够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地深化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理性智慧是智慧型教师生成的精髓,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及专业知识进行的深刻洞察和不断反思。实践智慧是智慧型教师生成的基石,教师的情感智慧、理性智慧只有与教学实践结合获得实践智慧,才能成为真正的智慧型教师。因此,要生成情感智慧、理性智慧和实践智慧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忘初心

在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时,我们都有种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用自己的爱、付出和奉献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喜爱、尊敬的良师益友,希望能培养出一批批国家的栋梁之才。这应该就是我们的初心吧,最初的我们只是想一定要好好教自己的学生,我们愿意全身心地付出,不会去计较学生的底子如何。但是在这个浮躁的现实社会,教师教着教着反而迷茫了,思想倦怠了,这些都严重遏制了教师智慧的提升。智慧型教师应铭记初心,具有良好师德,永葆一颗强烈而纯净的事业心和职业追求,努力工作、提升智慧、创新教学,工作才会有方向和意义,才能体会到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3]只有不忘教育之初心,才能育人之始终。面对高职学生,我们应该用加倍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他们的开心,家长的放心,国家的振兴!

(二)善于思考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教育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智慧教育方兴未艾,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应该是智慧型教师的重要标签,而且思考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将赋予新的内涵。笔者认为思考包括教前思考、教中思考及教后的再思考,思考可以对教学进行前瞻策划、运筹帷幄,也可以适时调控,还可以课后总结,持续改进。当今的社会是个全方位开放的社会,网络让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便捷,我们开始习惯去借鉴和分享。因此,我们的思考方式也应从封闭走向开放,思考主体从个体走向群体,思考内容从专业走向职业,思考受益对象由自身走向大众。[4]只有通过这些转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性智慧,以指导实践智慧。

(三)付诸行动

教师的情感智慧和理性智慧只有付诸行动才能上升为真正的智慧型教师。付诸行动是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的体现。教师不仅要付诸教学实践,也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跟进世界变化的节奏,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与时俱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新的理念、知识、技能引入课程教学,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用自己的智慧为学生开启智慧之窗,让学生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当然智慧型教师的生成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努力学习以完善自己,有关部门也应为教师创造畅通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提供良好的学习培训机会,让教师走出校园,到企业,到其他学校,把先进的东西带回来,并通过思考实践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教学智慧,只有智慧型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型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晓琳,黄荣怀.从知识走向智慧:真实学习视域中的智慧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6(3):14-20.

[2]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50-57.

智慧环保实践篇9

(一)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远离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活世界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国《教育学》教材有200多种,所有的教材有关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德育智体美劳、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等传统理论内容均占据了大量课程内容,高师教育学课程内容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教材的编写大都采用演绎法,先有许多概念和原理,然后进行推演,强调学科内容的逻辑系统性,适合教师讲授和学生记诵,但忽视教育实践现状与实践研究。“长期以来,宏大叙事的教育学话语掩盖了教育起源于生活世界的事实,鲜活的教育世界尚未真正进入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我们的教材习惯于用科学概念来描述教育,遮蔽了教育的本来面目,即忘记了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真实存在。尽管许多有使命感的大学教师力图通过案例教学来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师范生疏远公共教育学的现状。”师范生即将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的教育情境。调研、把握教育现象与问题,是教育课程开发、实施的重要前提。教育学课程往往忽视实践探索,不能以调查研究所得的大量真实数据和真实案例把脉当代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某些教材呈现的一些案例往往也远离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活世界,课程内容缺乏真实而坚实的实践支撑。

(二)课程实施重预设,轻生成和体验,缺乏开放性教育学课程实施常常停留于仅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显性的结论性知识的层面,而不注重对学生实践智慧发展能够产生根本性影响的隐性知识、实践知识的构建,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知识,不需实践也不需体验通过听听背背学到一些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只能、也只为解决考试之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未有所撼动,对学生未来的教育实践意义甚微。有些教师实施课程时,运用案例教学法,但通常是:教师呈现一个个案例,然后围绕案例的主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运用相关教育学原理进行思考回答。如此的设计,只是就“问题”而论“教育实践”,而不是就“案例”体验“教育实践”,学生读着案例,思考着答案,收获的是相关理论知识和思维训练,而不能获得教育实践体验,案例教学未能体现教育实践的真谛和蕴意。教育学课程的实施基本在高师院校的课堂,以课本、以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开放性。总之,目前,教育学课程实施的还是基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工具层次的“知识中心”模式,课程实施中缺乏活动体验。学生的认知停留于书本知识,没有或者不能进行亲身实践的活动,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知识传授,但学生失去的是过程、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和对未来教育、教学生活的感悟。

(三)课程评价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全面性、预见性多数院校教育学课程评价实施闭卷笔试的形式。试卷中填空题、选择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赋分比例较高,即使是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往往测试的也是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思辨,学生往往只需记忆教材知识点就可得高分,然而这种高分对学生未来从事教育、教学时的态度、情感、行为缺乏预见性。这种看似公正、科学的评价忽视了教育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实践性、复杂性,把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活世界知识化、书本化了,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课程评价的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狭窄,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全面性。以上现状造成学生饱学教育学而不能解决来源于教育实践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情境中的一系列实际复杂问题,很多初任教师反应当他们开始正式教学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在职前教师教育中没有做好充分应对准备的问题情境,面对着极其复杂的教学场景,常常会发现自己似乎置身于一片“沼泽似的低谷”中,以至于会受到强烈的“现实震撼”。“真正核心的是教师的实践本身,通过实践形成的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智慧,它是与每个具体情境相连的,它必须考虑到在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它依赖于随时生成的各种判断与决定,它根据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发生改变,它关注各种特别事件,它随时会在过程中因需要而改变其原定目标。”实践智慧视野里的教育学所需要的课程设计应该是一种基于教育理论、走出教育理论、基于课堂教学、走出课堂教学、面向中小学教育实践,融入真实教育情境的课程设计。其主要价值取向在于培养学生实践智慧,初步实现学生的知与行的统一。

二、教师实践智慧视野里的教育学的构建

(一)强调生成性、表现性三维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性从理论上说,课程目标设计应科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这样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才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教育学课程目标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性、教育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现状对课程目标进行设计,将目标的设计细化到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时,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表述。使课程目标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三维目标的实质就是改变“主知主义”的课程传统,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注重学生德、智、体和知、情、意、行的共生共长。教师的实践与对实践的反思是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的源泉,但教师的实践与对实践的反思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实践智慧的培养不能忽视教育理论的作用。教师实践智慧是教师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从教育主体看,它要求教师在经验和公共教育理论之间有意识地建构合理的个人教育理论;从教育过程看,它要求教师把课程文本当作师生进行理解的“引子”,在师生已有前理解的基础上建构共有知识,发展共享理解。据此,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掌握教育方法与技能,养成一定的教育理论底蕴。教师实践智慧是教师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这要求教师首先要打破对教育常规的过分依赖;其次要树立在教育情景中反思的意识;再次要确立更具弹性的新教育常规。据此,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强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让学生亲历过程,体验教育现实,培养对当下教育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的能力与习惯。教师拥有教育理论知识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还不足以形成实践智慧,“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是情感性因素”。实践智慧强调教师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据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教育的自我体验,培养学生对教育的敬畏之心与热爱之情,形成卓越的教育理念和积极的教育实践观。教育学每一单元、每一课的课程目标应强调课程三维目标的生成性和表现性,因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是变化的、难以预测的,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施课程、发展课程、评价课程。“课程成为一种过程———不是传递所(绝对)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而且通过探索,师生共同清扫疆界,从而既转变疆界也转变自己”。

(二)课程内容体系应加强案例研究,突出情境体验,密切与教育实践的联系实践的操练是培养师范生实践智慧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教育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却无法直接用来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无法预测教育情境。实践智慧的生成需要学生对教育、教学情境的认知和思考。因此,课程设计应突出情境体验。体验是指通过对事物的直观感受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狄尔泰(w.Dilthey)认为,自然的各种关联可依据可实证的事实加以说明,人的内心生活的各种关联只能在其对整体的理解中演示[10]2。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教育学教材应精选出案例材料。郑金洲认为:“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11]7案例是从具体的教育情景中选出的真实的事例,每一个事例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这些真实的情境与学生未来的教育、教学生活世界具有真实的联系,富有实践意义,其中存在着问题及其解决,都来自于实践的、服务实践。学生通过感知这些事例,如同进人特定的情景之中,将书本上的理论与案例中的“现实”对接起来,学生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而是对实践有了明晰的体验。案例学习能发展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智慧。案例在公共教育学课程中使用,能够有效地将多种课程资源启用起来。学生通过案例去探索其背后的教育理论,能主动构建一个与未来教育、教学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理论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是学生实践智慧形成的理论基石。

(三)课程实施要强调与中小学的合作,注重活动体验美国学者古德莱德(Goodlad)说:“学校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先进的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若想使大学找到通向模范学校的道路,并使这些学校保持其高质量,学校和教师培训院校就必须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结为平等的伙伴。”“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放在教学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来实现。”为了儿童”的课程应是儿童“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大学不能完全提供这个特殊的环境,基础教育则为师范教育提供真实的实践场域。在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的论述中,舒尔曼和佐藤学等学者在强调实践智慧的个体性之外,也指出合作或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在教师实践智慧生成中的作用。据此,教育课程的实施要力争建立大中小学合作制度。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创设了教育学教学的实践场域,可以让学生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生活中,解放学生的感官,发挥学生的潜能,获得教育体验,升华教育教学情感,提升实践行为,养成学生的实践智慧。

(四)课程评价强调过程,强调情境《教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课程的真正价值也在于此。要“提倡在真实情景中通过让学生完成操作任务来进行教学的真实性教育和基于胜任能力的教育。…与此相应,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应建立在高度情境化的操作任务上,提倡采用‘真实性评量’和‘操作评量’等多元化的方法”。课程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实行多元的标准,应该是一种典型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感知、记忆,更要关注其理解、运用的程度及“表现”状态。因此,评价应提供知识应用的具体环境,要求评定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真实性、情景性,考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体验思维过程以便于学生能形成对现实教育活动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学生对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

三、教师实践智慧视野里《教育学》课程运行的条件

培养学生实践智慧的《教育学》课程的良好运行,有赖于以下几个主要条件:

(一)打造“双师制”教师队伍目前,相当数量的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师缺乏中小学教育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难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影响师范生实践智慧的养成。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双师制”,给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安排两种类型的教师,一个是教育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导师,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侧重于提升学生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另一个可以聘请既具备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些来自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第一线的校长、名师和名家,做兼职教师,他们能在培养过程中展示当代教育实践问题,为教育学课程注入实践的活力,弥补大学教师长期远离基础教育实践的缺失。实行“双师制”,要制定相关制度,使双师明确各自应负的责任与权力,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对话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培养出具有实践智慧的未来教师。

(二)学校建立科学的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学校应重视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未来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根据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实践智慧形成的规律、教育学课程目标,调整、完善《教育学》课程的管理和评价体系。首先,课程管理要确立以学生实践智慧发展为本的原则,提升课程的育人功能;其次,课程实施管理应注重实效,防止用单一化的备课、上课、辅导模式来统一要求教师,要给教师创造一种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实践智慧培养的教学环境,确保教学环境的实践性,让教师尽显生命的不同精彩;再次,建立一套能激发教师培养学生实践智慧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自觉养成实践智慧的《教育学》教与学的评价体系。

智慧环保实践篇10

一、高起点智慧教育谋划,夯实信息化建设根基

近年来,于洪区委、区政府在创建教育强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等方面积极投入,保障机制完善,特色应用创新,使教育现代化资格准入和信息化建设两项阶段性工作走在了沈阳市的前列。2016年11月15日,沈阳市教育局、沈阳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于洪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第二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督导验收,全体评估组成员和来自全市14个区县(市)教育局领导对于洪区的工作进行了赞扬与肯定――于洪区的智慧教育集中代表了沈阳市智慧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为沈阳智慧城市的创建树立了榜样。

为推进沈阳智慧城市建设,于洪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区建设。区教育局科学规划论证,动员全区校长、教师积极打造智慧教育平台。区电教馆依托沈阳市教育城域网,搭建了“精细管理――桥之脉、教研培训――桥之魂、资源共享――桥之基、教学互动――桥之眼、育人可――桥之灵、保障服务――桥之堤”的智慧管理、智慧教研、智慧评价、智慧科研体系的智慧教育平台。2016年9月26日,在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召开的信息化工作研讨会上,于洪区电教馆馆长石猛代表沈阳市进行了经验交流,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区电教馆也被授予“东北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沈阳市的智慧教育走在了东北地区的前面,而于洪区更是沈阳智慧教育的示范基地。

“十二五”以来,于洪区委、区政府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为创建教育强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扶持,以点带面;软硬并举,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及硬件环境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02亿元,面向多领域、把握关键点,先行先试、超前布局,逐步夯实教育信息化根基。并依托沈阳教育城域网建立二级站,每年投入36万元租用联通公司裸光纤53个点位,全部实现区内所辖学校“校校通”,这标志着于洪教育又向信息化迈出了一大步。如今,于洪区49所中小学共计998个班级全部实现了“班班通”,投影白板互动教学成为常态,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全面整合;全区2784名教师全部开通了“人人通”,通过个人网络空间不断提升专业化素养,大大地提高了教书育人质量。截至2015年底,全区所有学校实现了多媒体数字校园全覆盖,为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智慧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微课平台系统、远程互动教研系统等平台体系的打造,强有力地支撑了师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学业评价水平、特长养成水平,为“智慧于洪”的创建提供了发展空间和人才保障。

二、高标准智慧教育创新,

抢占信息化制高点

一是服务一线,为学校发展提供平台。于洪区智慧教育工作依托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一个核心,两个突破,三个服务”工作思路高水平创新,以应用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改革和数据采集为突破,坚持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依据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求,全区教师在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全部开通了“人人通”空间,通过网络空间随机开展区级、校级、班级三级网络平台互动对接。现已在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传信息资源16531条,下载资源55389次,教师空间开通率100%,班级空间开通率100%。各学科教研员将本区优质资源上传到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进行共享,校级管理员把校本特色资源上传到班级网络平台,不断丰富区、校资源库,使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共享。

二是以智慧资源建设为重点,为教师提供教学融合平台。于洪区电教馆积极推进沈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融入教研培训之中,在保证平台基础数据操作上加大与各学科教研员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名师社区”和“教研社区”的引领、带头与辐射作用,实现线上智慧教研,提高智慧教研效率。智慧教研的本质是以教师专业成长为中心,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并创新有效的智慧教研模式,以实现个性化、智能化和体验化成长环境,形成智慧教研培训内容和优质教研资源科学共享机制,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沈阳市一七中学开通“名师社区”26个,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全部学科,通过教研员带动教师应用好智慧教学管理功能,通过教师引领学生使用好智慧课堂空间,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共享,提升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智慧教育资源在大数据时代实现了学习者打破时空界限,随时随地利用收集的数据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次知识,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智慧建构。如东平湖街第一小学(以下简称东平湖一小)校长佟立东利用智慧教室大屏幕为来校调研的国家及省市领导和专家亲自演示的“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网络办公、提高课堂效率、助力教研科研、畅通家校互动、拓展育人途径、提升培训质量、科学评价师生”智慧管理模块,就彰显了“用诚心酿品位、用恒心塑品牌、用爱心铸品行、用信心砺品质”的数字校园建构特色。

三是智能维护,为智慧教育发展筑建桥梁。于洪区以建设“数字校园”助推智慧教育发展,加大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战略举措。目前,该区已经实现了“光纤千兆进校园,百兆到桌面;班班通,堂堂用”的目标。为确保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时空性和效益性,于洪区推出了高端智能维护先进举措。区教育局根据数字校园的建设要求,结合基层学校的实际需求每年拨款40万元专项经费,依托沈阳市信息技术支持与运营维护平台,对全区信息化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创新了依托支持服务平台、组建专业维护团队、形成维护机制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三项智能维护举措,保证了全区智慧教育体系的高效、畅通、安全运行。于洪区作为沈阳市信息技术支持与维护试点工作的示范区,得到了中央电教馆领导与专家的高度评价,先后接待了来自湖北、江西及省内各市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校长和教师的参观学习。

三、高水平优化智慧教育资源,

全面提高智慧教育水平

于洪区高水平整合优化智慧教育资源,打造出“市教研院专家引领、区教育局行政推进、区电教馆组织落实、各学校实践研究”的智慧教育发展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智慧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升,更好、更快地推进本区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区域智慧教育环境全面优化。于洪区顺利完成了教育云数据中心、网络安全与监控中心、数字校园运营维护中心和教育资源云平台的打造,为全面提升区域智慧教育整体水平提供了保障;实现智慧教育的大数据管理和高效的资源共享服务,科学统筹市、区、校三级交互式教学设备、校园网站、电子备课、电子阅览等资源,实现了无线网络系统无盲点、全覆盖。目前,于洪区以“云服务”理念创新构建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基于网络的业务平台和工作模式运行顺畅,基于数据采集和分析的监测评价系统日臻完善。

二是教师队伍的智慧教育能力不断优化。于洪区与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学习科学委员会共同开展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教师培养”已深入推进,课程以智慧教师养成为目标,主要围绕“信息技术背景下回归教育本源,关注个体成长与能力获得;基于课程教学实践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身心协调成长,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数据思维视角下的学生身心发展数据的挖掘与应用”三大智慧能力提升主题,形成了以全区教师智慧教学学科全覆盖为基础,以“交互式教学”“计算机大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大赛”为突破点,以教师“个性化学习”为切入点的教师智慧教育素养发展与提升的新常态。

三是智慧培训方式的不断优化。于洪区依托沈阳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培养一批具有智慧教育理念和智慧教研实践操作经验相结合的省内领先、市内示范的教师队伍,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用线下的实际教学活动资源,丰富线上的网络研讨交流活动,用线上开放性的免费资源补充线下触及不到的知识。这种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互动,更有效地保障了智慧培训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