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环保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3:36

智慧环保概念篇1

关键词智慧;环保;建设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7)180-0034-02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交通拥堵、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城市病”问题。同时,随着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城市的建设也逐渐从以往的工业型向智慧型开始转变;各种网络和云服务无处不在,不断的提升城市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在这样的大背景条件下,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建设逐步走近人们的视野。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面对不断爆表的pm2.5的数据,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智慧环保的同步发展,智慧环保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智慧环保的建设,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高环境污染的防控能力。

1智慧环保的概念及体系

智慧环保是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相互融合的概念。“智慧环保”是“数字环保”的拓展,是通过将感知层的各种感应器装置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中,以监控环境对象的实时数据及影像,同时,公众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对相关环境问题进行上报,然后通过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及影像以及公众上报的相关问题及时的传输到操作平台,转发给各类终端设备,最后操作平台将汇集的信息及影像集中在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建立大型的资源库,从而实现数据的储存、分析、整合及共享,同时当数据出现异常或者限值之后,可以自动报警,提醒出现污染源的企业和环境管理部门加强控制及监管。智慧环保系统从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出,整个系统构架包含有3个层次,第一层是感知层,第二层是网络层,第三层是应用层。具体构架如图1。

2智慧环保体系构架的建设

2.1智慧环保感知层的建设

智慧环保的感知层是智慧环保体系的基础,但是却是整个智慧环保体系中的最重要的一层。首先,在智慧环保感知层的建设应该是至上而下的,政府领导层应该对全国的感知层的建设有科学合理的顶层规划,统筹建设,否则势必会出现跨区域之间的环境问题。比如,长江上游城市的污染源,但是污染更多的却是中下游的城市。其次,通过政府领导层的顶层设计可以更合理的利用各部门目前已有的各种资源。比如,在目前已有的路网监测系统中添加环境监测系统设备,在通信系统中的利用GpS的定位系统,将监测到的环境污染源定位到具体的位置具体的单位。最后,提升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利用移动终端随时监控各类环境问题。总之,通过顶层设计,整合原有资源,增加新的监控及感应装置,充分利用公众移动终端设备,最终形成天空地协同监控系统,从各方面监测各类环境,从而获取全面地第一手环境监测数据。

2.2智慧环保网j层的建设

智慧环保的网络层是整个智慧环保体系中的枢纽,主要是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及影像以及公众上报的相关问题及时的传输到操作平台,转发给各类终端设备。网络层的建设首先要整合目前已有的宽带网络、无线网络、通信枢纽等。其次,扩大环境监控中的网络层的覆盖面,不管是一线的大城市还是偏僻小山村亦或是人烟稀少的原始森林,都应该要有标准的环保网络覆盖,以方便各类环境数据的传输。再次,针对开发适宜的移动终端app,以方便公众及时参与监督、上传、上报各类环境问题。最后,在整个网络层的建设中,还要注意网络数据的安全性,国家信息的安全性,个人隐私的保密性。总之,通过整合资源,扩大覆盖面,使公众便于参与,最终形成无处不在的网络传输系统。

2.3智慧环保应用层的建设

智慧环保的应用层主要是操作平台将汇集的信息及影像集中在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建立大型的资源库,从而实现数据的储存,分析,整合及共享,同时当数据出现异常或者限值之后,可以自动报警,提醒出现污染源的企业和环境管理部门加强控制及监管。首先,应用层应该要有大型的数据中心,以实现数据的储存、分析及共享,同时建立相应的门户网站及移动终端app软件,为各部门以及各类人员查找相关数据提供方便,同时也方便企事业单位通过门户网站办理相关环境审批备案手续。其次,在应用层里面当数据出现异常濒临限值时,能够及时的追根溯源找到相应的出现污染源的位置及单位,给予相应的预警,一旦超出限值就发出及时的警报提醒相关企业及部门注意监管。并且,对数据进行不同密级的设置,以实现数据的网络安全,同时可以设置不定期的检查制度,以实现突击检查。最后,应用层能够为领导的奖罚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根据不同的环境状况制定最佳的环境风险应急处理方案。

3智慧环保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智慧环保的建设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整个体系的构建应该是至上而下的,应该有一个顶层的方案,否则做出来的就是一个局域的、片面的东西,也不能够实现对原有资源的整合。其次,整个体系的构建不只是一个环保部就可以完成的,应融合交通部,规划部、林业部、工业部、通信部等多个部门,只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分工与配合才能够建成智慧的环保体系。最后,智慧环保的建设需要公众的共同参与,只有公众参与度高的项目,建设出来的项目才是适合公众需求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否则只是闭门造车,华而不实。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智慧环保的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我们才刚刚起步,智慧环保的建设就更加任重而道远。但是,智慧环保是未来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的必经之路,智慧环保的建设涉及到多个系统部门,只有在政府的科学合理的规划下,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增加环保网络覆盖面,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推进智慧环保的应用,从而真正实现智慧环保,智慧城市。

参考文献

[1]杨学军,徐振强.智慧城市背景下推进智慧环保战略及其顶层设计路径的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4(6):22-25.

[2]韩璐,郅二铨,于会彬.智慧环境平台总体构架及构建路径探讨――以沈阳经济开发区智慧环境平台建设为例[J].环境保护,2015(6):54-55.

[3]陈刚,蓝艳.大数据时代环境保护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环境保护,2015(19):34-37.

智慧环保概念篇2

一、智慧城市的三大导向

(一)智慧城市的问题导向

不少人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信息化技术驱动的结果,所以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是相关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智慧城市的导向也应该是以新技术为导向。事实上,我们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恰恰不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而是因为我们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房价高企、就业困难、教育紧缺、就医困难等所谓的“城市病”。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应是问题导向,即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是为解决城市问题而生的,目的是为破解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难题。所以,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房管、智慧城管、智慧应急等一系列的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建设应运而生。

(二)智慧城市的民生导向

当我们谈到智慧城市,不少学者总结智慧城市的目的包括政绩彰显、经济增长、社会稳定、阳光政府等。在谈到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点时,自然就围绕上述目的展开,并先做具有相对“显示度”的事情,比如建立云计算大楼、建立无线城市、建立数字产业基地等等。诚然,上述做法均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事实上,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中能够迅速有所突破有所发展的往往都是选择民生问题为突破口,比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应急等。因此,我们在做智慧城市时,如果难以确定发展的阶梯,不妨实事求是地先从民生问题入手,民生问题入手容易成功的关键原因就是民生问题往往是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往往容易形成收益点,从而为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建设积累资金,并促使良好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充分发挥。

(三)智慧城市的产业导向

当我们与地方政府商讨智慧城市建设的合作计划时,地方政府领导往往会比较关心资金来源问题,也就是说政府没资金或不愿意出资金来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因为害怕智慧城市仅仅是一个新潮的概念而已,害怕智慧城市建设耗资巨大难以为继。事实上,这些担心的主要原因就是还不了解智慧城市过程中自然会衍生出一系列智慧产业,这些智慧产业具有“造血”功能,会对城市的自生发展和自组织建设提供资金池,更会产业发展的杠杆效应和乘数效应。因此,我们在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时,应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导向,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我们打造的是一系列智慧产业、智慧项目和现金流,而不仅仅是为了某一概念而无谓的投资,或者只开花不结果。

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三大误区

(一)误以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巨型信息系统

一些做数字城市的专家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就是数字的升级,如果说数字城市的本质是虚拟化和信息化,那么智慧城市就是随着新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催生的数字城市的高级化阶段。这样的认识,固然有其一定的道理,新加坡智慧城市的建设就经历了“电脑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三个阶段。但仅仅将智慧城市看做是数字城市的高级阶段,就会产生智慧城市就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的巨型信息系统的错误结论。需要明确的是,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巨型信息系统,巨型公共信息平台(是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工程建设的必选项)仅仅是智慧城市的一个方面,它是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一个信息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中除了基于公共信息平台搭建外,还需要在智慧城市产业支撑、投融资规划、智慧城市专项规划、智慧城市运维等方面做足功课。

(二)误以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项目系列组合

由于受地方政府(甲方)的各种要求的压迫,一些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专家、企业家等不断更改自己心中理想的智慧城市框架,尤其是为了迎合地方政府产业体系打造、项目落地的“现实需要”,不少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中借助智慧城市概念,制定除了一系列的落地项目组合,这些项目组合的本质就是迎合地方政府所提出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就业提升、税收增加、政绩彰显等要求,而这些项目的本质可能与智慧城市并无太大关系,仅仅是将一些项目的前面冠以“智慧”二字而已。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项目,也不仅是一系列项目的组合,顶层设计中细化的项目仅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载体,除了做好智慧城市相关的产业项目外还要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智慧政务建设、做好全民参与引导和助推工作等。

(三)误以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概念炒作空架

不少学者和地方政府谈到智慧城市时都草率地做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一个新概念炒作的论断,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一系列概念炒作的空架子。甚至一些企业家为了迎合地方政府获取项目,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附庸,成为一些地方借助智慧城市概念获取一些国家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的“帮凶”,根本没有把智慧城市当做一项崭新的事业来做,更遑论从设计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意、应用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实操性来进行系统性精准谋划。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不仅是概念的创新,它带来的生产和生活理念与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它带来的是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人性、社会管理更加精细、产业体系更加优化、生活方式更加精致、生态环境更加美丽、政府治理更加阳光、社会参与更加公平、伦理道德更加正义的全新空间政治经济形态和幸福生活状态。

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七步法”

根据相关国家政策、规划、标准和行动指南,结合现有理论梳理和实地调研情况,我们总结出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七步法”。

第一步,需求分析。该步骤主要从当地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目的、现状、问题和突破点等方面展开分析。其中在现状分析部分,需要调研的单位主要包括住建局、工信局、发改局、公安局、环保局、交通局、卫生局、社保局、旅游局、统计局、计生局、科技局等委办局,需要做的重点分析包括现实及未来工作需求分析、产业支撑分析、民生分析(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历史文化、金融创新、信息化(尤其信息化与产业融合)现状等。

第二步,产业支撑体系规划。该步骤主要从产业基础、产业趋势和产业问题分析入手,从智慧产业、智慧社会和智慧政府融合的角度来谋划地方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产业的发展体系、发展步骤和关键环节。

第三步,搭建公共空间信息平台。该步骤是数字城市基础上的推进,主要基于云计算、物联网、新GiS、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新型公共空间信息平台,这个过程中各个委办局的信息化协同是关键,数据仓库、数据管理、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是重点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主要解决传感器问题,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云计算(iaaS、paaS、SaaS、DaaS)主要解决的海量数据计算和调用问题;移动互联网技术主要涉及电信网、移动终端,其功能主要是数据传输、数据接收、数据再处理和再应用;大数据技术主要解决数据挖掘,即解决数据知识化的问题,目的是助力智慧城市时代的管理精细化和生活精致化;新GiS主要包括云GiS、空间信息云、移动GiS、智慧GiS、嵌入GiS,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海量数据的空间化、计量化、可视化和应用化。

第四步,投融资规划。该步骤主要解决的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智慧城市投融资现状、投融资突破、投融资模式、投融资渠道、投融资实施等。其中,投融资模式部分包括工程项目、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收益模式、政策对接等。

第五步,运营维护规划。该步骤主要应对的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问题,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运营模式、运营战略、运营组织、运营效益、运营风险和支撑体系。

第六步,保障措施制定。该步骤主要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后勤性”工作,主要涉及地方智慧城市政策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控制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和运维保障。

智慧环保概念篇3

【关键词】教室:智慧教室;智能教室;未来教室;iSmaRt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7-0005-04

引言

教室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代苏美尔人的“泥版书屋”和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庠”、“序”、“学”、“校”。但现代意义上的教室则是在16世纪末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后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各级各类学校中教室环境日益步入信息时代,其演变发展可以分为多媒体和网络化两个阶段:

多媒体阶段建设的重点是教室中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的推广应用。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师通过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VCD、DVD、音响等多媒体设备,运用Cai课件(由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组成)进行教学,这彻底摆脱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形式。

网络化阶段建设的重点是教室接入校园网并能便捷地访问互联网。在网络化教室中,教师可以方便地调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随时点播网络课件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除了面对面的交流外,师生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互动,这大大拓展了教学活动的空间。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在教育领域,具有智慧技术、智慧应用、智慧管理等特征的智慧教室成为新的建设热点。本文结合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前沿技术趋势,阐释了智慧教室的概念与特征,并从系统组成的角度构建了智慧教室的iSmaRt模型。根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智慧教室建设项目的工程案例,文章介绍了智慧教室的建设思路与集成方案,并对智慧教室建成之后的运行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以期为智慧教室的信息化建设与运行提供参考。

一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

2008年11月,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其演讲“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2009年1月,在有奥巴马总统参加的工商业领袖圆桌会议上,彭明盛阐释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建筑、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形成物物相联,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其整合,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融合。奥巴马对此给予了积极得回应,并表示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2009年8月,时任中国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提出要建设“感知中国中心”,这之后物联网产业迅速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等新兴概念不断涌现。

就智慧教室而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和描述,与之相近的概念还有智能教室、未来教室等。黄荣怀等认为在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富媒体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室环境应是一种能优化教学内容呈现、便利学习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交互开展,具有情景感知和环境管理功能的新型教室,这种教室被称为智慧教室。陈卫东等认为智能教室,就是一个能够方便对教室所装备的视听、计算机、投影、交互白板等声、光、电设备进行控制和操作,有利于师生无缝地接入资源及从事教与学活动,并能适应包括远程教学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以自然的人机交互为特征的,依靠智能空间技术实现的增强型教室。杨宗凯认为未来的教室一定是云端教室,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在资源方面,由模拟媒体到数字媒体,再到网络媒体,资源最终都在教育云上,内容达到极大丰富,从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

本文作者认为智慧教室是为教学活动提供智慧应用服务的教室空间及其软硬件装备的总和。智慧教室是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室信息化建设的最新形态。立足教学活动需求,提供智慧化的应用服务是智慧教室的核心使命,达成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是智慧教室的终极目标。运用智慧技术,提供智慧服务,实现智慧管理是智慧教室区别于以往多媒体教室和网络化教室的主要特征。

二智慧教室的系统模型

1智慧教室的“SmaRt”概念模型

黄荣怀等认为智慧教室的“智慧性”涉及教学内容的优化呈现、学习资源的便利获取、课堂教学的深度互动、情景感知与检测、教室布局与电气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概括为内容呈现(Showing)、环境管理(manageable)、资源获取(accessible)、及时互动(Real-timeinteractive)、情境感知(testing)五个维度,简写为“S.m.a.R.t”,这五个维度正好体现了智慧教室的特征,可称为“SmaRt”概念模型。

2智慧教室的“iSmaRt”系统模型

“SmaRt”概念模型的侧重点在于呈现智慧教室的“智慧性”特征。为了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建设参考,本文作者从系统组成的角度构建了智慧教室的“iSmaRt”模型。在该模型中智慧教室由基础设施、网络感知(networkSensor)、可视管理(visualmanagement)、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实时记录(real-timeRecording)、泛在技术(ubiquitoustechnology)六大系统组成,将六大系统关键字的首字母提取出来,缩写为“iSmaRt”。

基础设施系统包括物理空间、桌椅装置、供配电、通风空调、灯光照明等子系统。布局合理的物理空间和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课座椅构成智慧教室的空间环境。安全可靠、健康节能的供配电、通风空调和灯光照明也是必备的设施条件。

网络感知系统包括网络接入、射频识别、人体识别等子系统。网络接入既可以是有线的也可以是无线的。射频识别(RFiD)、人体识别系统(HRS)等传感装置,按约定的协议,把各种设备相连并进行信息交换,实现智能化识别和感知。

可视管理系统包括中控、能耗、监控等子系统。智慧教室中软硬件装备、运行能耗、教室现场等都可以被实时监控,并基于大数据进行智能化地分析,最终管理员可以通过可视化界面查看运行状况和进行管理操作。

增强现实系统包括交互演示、视频会议、穿戴设备等子系统。交互演示子系统代表着智慧教室的教学信息呈现能力。视频会议子系统支持异地同步互动教学。借助穿戴设备子系统,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无缝融合更为便捷。

实时记录系统包括课程录播、电子学档、课堂应答等子系统。课程录播子系统用于记录教学全过程。电子学档子系统为教师教学决策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效数据支持。课堂应答子系统支持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深度互动。

泛在技术系统包括云端服务和移动终端等子系统。泛在技术强调信息技术和环境融为一体。智慧教室中的泛在技术既包括处于云端的海量教育资源和教育应用服务,也包括本地的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智慧教室建设的一个参考模型,“iSmaRt”的六大系统是缺一不可的,但具体到“iSmaRt”模型六大系统所包含的诸多子系统,在智慧教室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中则会根据需求和经费的情况有所取舍。

三智慧教室的建设案例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于2012年3月,由中国人民银行与清华大学合作,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五道口金融学院以“培养金融领袖,引领金融实践,贡献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谐”为使命,按照国际最先进的金融学科和商学院高等教育模式办学,借助清华百年来丰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和金融业界的紧密联系,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金融学术、政策研究平台。

为了给全院师生提供一个技术领先、功能全面、应用便捷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伊始便启动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视听应用系统工程”建设项目。下面以项目中1间162平方米70席的教室为例,介绍智慧教室的设计原则与建设方案。

1建设原则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立足教学需求,明确建设目标,总体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推进,同时组建高效的设计团队,并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系统集成商,实施全程质量管理,严格控制项目风险。在建设方案上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用性与先进性: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在保证方案实用性的基础上,还应着眼于提升整个教室环境的智能化水平,以适应未来智慧教室的发展趋势。

(2)可靠性与高性能:采用成熟并有较多成功案例的技术装备与解决方案,保证系统的稳定、安全和可靠,同时为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提供高效率、高品质的支持。

(3)完备性与拓展性:充分考虑物理空间和各种技术装备的优化融合,发挥整体系统的最优性能,同时遵循各种标准化体系,充分考虑到未来系统的升级与扩充。

2实施方案

在基础设施方面,根据物理空间的面积和层高,设计成70席的扇形阶梯教室。建声条件按混响时间1.0±0.2秒、隔声系数35dB设计,声学传输特性参照国家相关标准。2人座中央预留2个通用外接电源插口、2个网络接口,可翻盖设计,线路直接从脚架管中引出,其他线路覆盖于地毯之下。照明条件要求讲台与大屏幕工作区域150至4001x可调,学生作业面200至4001x可调。

在感知网络方面,除了桌面上的有线网络接口外,在教室内加装无线路由,实现wiFi网络全覆盖。在教室两个门外各安装一组人脸识别系统和RFiD考勤机,对进入教室的人员进行身份识别,对师生进行考勤记录,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到教务管理系统。在教室内设置两组温湿度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实现对室内温湿度和灯光亮度的感知和控制。

在泛在技术方面,学院专门开发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金融教育资源库和移动学习管理系统。云资源、云服务与学生的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一起组成了一个随时随地、虚实结合的个性化学习空间。

本期项目建设的智慧教室除了基础设施系统、网络感知系统和泛在技术系统外,还包括可视管理系统的智能控制子系统、增强现实系统的交互演示子系统和视频会议子系统、实时记录系统的课程录播子系统。其中主要设备如表1所列,设备间的拓扑结构如图5所示。

智慧环保概念篇4

摘要:文章立足区域图书馆协作,在分析开放科学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从高效化、多元化、个性化等图书馆智慧服务三个方面的特征展开研究,认为智慧检索服务、移动图书馆服务、智慧参考咨询服务和隐私保护服务是图书馆对开放科学进行智慧服务工作的重点。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4-0090-03

开放科学(openscience,oS)思想诞生于中世纪欧洲的宫廷资助系统,为判别被资助者的科研能力,资助者采取科研成果同行评议和开放交流的方式以确保其质量[1]。在当前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盛行的时代,开放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不断发生变化,新兴技术为科研合作提供了便利,使知识创造和共享成为可能,为开放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图书馆已经实现由纸质为主到电子多媒体的“数字图书馆”和单体独立到网络集成的“移动图书馆”的飞跃[2]。自“智慧地球”观点出现以来,不同领域涌现出一系列“智慧+”观点,智慧图书馆也由此应运而生。笔者意识到区域协作的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对开放科学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在这方面展开相关研究。

1开放科学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1.1开放科学的提出及内涵

开放科学最早提出于2008年,欧洲科学开放论坛网站了由科学共同体起草的开放科学的目标[3]。开放科学的目标为受资助研究文献的开放存取、受资助研究工具的有权使用、公共领域受资助研究数据(包括研究数据、数据集、数据库和协议等)的开放、开放投资的基础设施等[4]。此后,众多学者提出开放科学的概念和观点,如“科学2.0(Science2.0)”“开放科学(openScience)”概念及“开放笔记本科学(opennotebookScience)”观点,2015年英国开放大学和欧胜微电子基金会提出“开放科学实验室(openScienceLaboratory)”这一名词,主要是由英国开放大学和欧胜微电子基金会资助的科学教学实践的在线实验室。以上术语从不同的方向阐释了开放科学的含义,其目的都在于能够更好地为求知人群、相同兴趣爱好者提供免费的科学研究成果,同时实现科研数据共享,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科研工作,为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提供可能。

1.2开放科学构成要素

根据开放科学的六项原则,笔者整合构建了开放科学构成要素架构,如图1所示。

构建开放科学的构成要素框架可以明确开放科学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对开放科学视角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工作展开研究。

2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及特征

2.1图书馆智慧服务概念的提出

自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艾托拉于2003年提出“图书馆智慧服务”概念以来,众多业界学者纷纷投入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究中,并且不断有关于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新观点产生,笔者按照各种观点提出的时间顺序进行了整理,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众多国外学者对图书馆智慧服务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后续图书馆智慧服务应用于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具有指导意义。但我国学者对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特征、模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跨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2.2图书馆智慧服务特征分析

开放科学对信息的要求尤其是科研数据的要求较高,这对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来讲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但图书馆智慧服务的高效化、个性化、多元化特征足以支撑跨区域的开放科学,能够为开放科学提供必要的数据与技术支持。

2.2.1高效化。高效化作为智慧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图书馆最大的特征,也是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的基础。近年来,RFiD技术、传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使用户能够实现自助信息检索、图书借还、座位查询与预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馆员的工作强度,减少了馆员的工作量。

2.2.2个性化。图书馆智慧服务个性化特征体现在通过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方法,获取用户基本数据、用户内容偏好数据、互动数据、会话数据以及用户情境数据并进行用户画像建模,在用户进行信息检索与查找书目时能够根据用户的喜好推荐相关书目及相关图文声像资源,进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2.2.3多元化。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多局限于文献存储、图书借阅、参考咨询等基本的服务领域,而智慧图书馆在传统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开设学科服务、智庫服务、知识讲座服务、新信息服务、系统展示推介服务等新型服务,实现了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多元化,为开放科学提供了便利,也提高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5]。

3开放科学引入区域图书馆智慧服务的重要价值

oCLC在2017年的《研究数据管理(RDm)服务空间概览》指出,研究数据管理已成为高等教育方面的热门领域,因而需要在服务、资源和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大量投资,从而满足研究人员的数据管理需求[6],这给图书馆服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3.1重塑服务定位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各区域图书馆打破以往的地域空间限制,服务范围也不再局限于本馆物理空间可容纳的用户,互联网为用户跨区域检索、图书馆跨区域合作提供了便利,图书馆的角色定位由传统的为用户提供教育、咨询、借阅等服务转变为向用户提供信息、知识等服务。开放科学的引入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要求,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

3.2变革服务理念

为开放科学提供便利已经成为当今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高校图书馆提供学科服务、公共图书馆提供数据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要通过数据体现,以至于企业的运营情况未涉及商业机密的部分也要以数据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展现。智慧服务为各区域间图书馆共同实现开放科学提供了可能,但也要求馆员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多的创新点,打破馆际界限,在服务好本馆用户的同时利用图书馆智慧服务促进区域间图书馆事业的协同发展。

3.3扩展服务内容

开放科学理念的引入促使图书馆由满足用户的单一需求转变为通过智慧化服务方式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并向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体验选择的创新服务转变。该过程可以实现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同时有利于激发图书馆人在充分利用本馆资源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水平,化被动为主动,通过跨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图书馆的协同发展。

4开放科学环境下区域间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探究

4.1智慧检索服务

信息化时代庞大的信息流增加了信息检索工作的难度。图书馆拥有的纸质与电子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成为用户进行精准信息检索的一大难题。在充分尊重用户隐私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拓扑结构和传播影响力对用户进行描述,进而生成用户画像,能够将用户检索的结果缩小在一个更准确的范围内,带来人性化的用户体验。图书馆智慧服务中RFiD技术、GiS技术等能够为用户查询与预定座位提供便利,及时反馈用户检索图书的具体位置,实现多本图书同时借还,减少借阅与座位预约时间,尽可能避免用户在体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麻烦。此外,区域间图书馆智慧化检索服务也体现为当某个图书馆不具有某一资源而其他馆拥有时,用户可以通过智慧化检索方式实现馆际互借,了解该资源的具体情况,进而缩小区域间的资源差距。

4.2移动图书馆服务

传统意义上的移动图书馆是将改装后的大型车辆内部装满纸质图书并放置于社区,方便居民借阅,其活动过程均在线下完成。开放科学环境下区域间图书馆智慧服务中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与传统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最大区别在于,智慧服务模式的移动图书馆完全可以在线上完成,用户只需通过移动终端就可以完成检索、浏览等一系列活动,使利用其他区域的信息资源为本区域发展服务成为可能。此外,在经济较为落后、电子设备普及率较低的区域,有针对性地设置智慧服务模式的移动图书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间图书馆协调发展。

4.3智慧参考咨询服务

開放科学环境下的区域间图书馆提供的智慧参考咨询服务打破了传统参考咨询服务被动联系用户的局面,图书馆机器人和多媒体设备的引进使图书馆能够以图文声像等多种用户更感兴趣的形式主动向用户推荐资源。对科学进行分类后,图书馆举行主题活动也是馆员发挥自身主动性、主动走近用户的真实写照。另外,以积分的形式鼓励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便捷的网络设备为在某研究领域有疑惑的用户答疑解惑,可以在提升参考咨询准确率的同时充分利用区域间的人力资源提升用户满意度,促进区域间图书馆的共同发展。

智慧环保概念篇5

关键词:智慧校园;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1-6967-04

1概述

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首次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并引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步入新世纪,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总体来看,我国的“数字校园”建设大概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第一个阶段,简单的资源“数字化”。大量文字和数字资源上网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第二个阶段,业务工作的“流程化”。在此阶段中教务系统、办公系统等各类业务工作系统开始出现,传统的部门工作开始转向网络流程;第三个阶段,业务数据的“共享化”。业务工作的“流程化”产生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信息,而相关部门对这些数据信息的需求直接催生了业务数据的“共享化”。从实用研发层面,所谓业务数据的“共享化”也就是应用系统与数字资源的整合优化。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都处于此阶段中。另有一些高校已经完成了此阶段的建设,开始探讨和摸索智慧校园的构建。比如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厦门大学等等。江苏警官学院在完成数字校园三期的建设后,也开始智慧校园的规划设计。

2智慧校园概念解析

相对而言,智慧校园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只有深入理解了它,才能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智慧校园构建方案。

2.1定义

毫无疑问,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进化版本。而如同数字校园一样,智慧校园也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构建的角度、层次不同,对智慧校园的理解和定义也不尽相同。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沈洁、黄宇星从比较宽泛的层面解释:智慧校园“是一种将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环境及资源的因素以及社会性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整合的一种独特的校园系统。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的相关性为核心,通过多平台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及时的双向交流平台,提供结合网络、技术、服务的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全方位地实施教育信息化。”[1]

南京邮电大学的宗平等则从更加细节的层面解释: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而构建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新型智慧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基于数字环境的应用体系,使得人们能快速、准确的获取校园中人、财、物和学、研、管业务过程中的信息,同时通过综合数据分析为管理改进和业务流程再造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通过应用服务的集成与融合来实现校园的信息获取、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从而推动智慧化的教学、智慧化的科研、智慧化的管理、智慧化的生活、以及智慧化的服务。”[2]

2.2特性

无论对智慧校园的哪一种解释,概括起来,都包含以下几个特性[3]:

1)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互联网络覆盖校园每一个角落,智慧校园支持所有需要上网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连接。

2)全面感知的校园环境。从人员到物品,从校园各类资源(水、电、气等)一天的运行消耗到个人一天的轨迹,智慧校园通过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摄像头及各种系统平台,能够随时随地客观的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

3)广阔开放的学习环境。智慧校园将为师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得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课本,师生的互动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智慧校园将为校内师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支持全天候的在线学习,支持校内任意地点任意人员的互动交流和探讨。

4)智能化的数据处理。依托于数字校园海量数据的收集和存储基础,智慧校园将建构出各类实用的数据挖掘模型,建立预测方法,同时智慧校园能够综合各方面及时新鲜的数据、信息、规则等内容,通过智能推理,做出快速反应,改被动分析为主动应对,更加突出智能化特点。

5)个性化的应用服务。智慧校园更加重视个性化服务理念,任何人都能灵活配置自己所需的功能应用以及喜爱的界面风格。智慧校园的整体架构依然采用Soa理念,面向服务。

3数字校园基础上的智慧校园构建

智慧校园由数字校园进化衍生而来,智慧校园的构建也不可能脱离数字校园,因此功能完善、架构稳定的数字校园是智慧校园构建的基础。而对于智慧校园的构建,笔者认为最现实和可行的是采用“裹粽子”的方式,在数字校园基础上层层叠加、精心修补。

3.1数字校园构建现状

各个院校数字校园的构建状况不尽相同,该文以江苏警官学院为例。

由下至上,该架构模型共分为五个层级,分别为基础设施层、业务系统层、数据交换层、流程服务层和信息服务层。基础设施层解决网络互通、服务器软硬件部署相关问题。基础不牢固、不安全,架构的整体就不稳定。在基础设施层采用了ipV6技术和Vmware虚拟化技术保证了网络、服务器运行的稳定和高效。二层是业务系统层,它是高校数字化校园运行的主体,和学校各个业务部门工作都有关联,包括教务、教学、学工等等,各个业务系统之间保持相对独立,但又有关联,而关联它们的就是数据交换层和流程服务层。数据交换是从数据表、数据字段层面保障信息准确及时的传递,具体技术包括企业服务总线技术(eSB)和消息机制(eQ)。而流程管理则是从更高级的代码流程层面保证业务系统间相互的沟通互联,主要通过流程管理器技术(Bmp)来实现。数据交换和流程管理最终都是服务于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数字化校园所有数据汇合共享的地方,它既是数据的接收者又是数据的提供者,是数字化校园系统正常运转的核心所在。数据中心包含数据处理的两个阶段:数据共享和数据归档。最后是信息服务层,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的weB展示。纵贯数字化校园架构模型所有层级的是两个保障体系: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包括数字化校园的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组织、安全评估、安全技术等;信息标准体系包括信息、技术标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运维保障体系等。

目前,江苏警官学院数字化校园系统运行正常。相比较传统的校园管理,数字化校园至少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1)信息获取及时透明。门户管理平台集成了各业务系统的信息功能,任何部门的通知新闻都能够立刻显示在校园内网界面中。

2)内部办公高效节俭。多个业务系统的使用,使得数字化办公基本代替了传统的纸质办公。无论教师、学生还是行政管理人员只需要上网就能获知最新的工作消息,而且任何一个业务部门通过本部门业务系统就能随意抽取到所需的其它部门提供的数据,大大提高了办公的效率。

3)校园生活便捷有序。一卡通系统集成了日常校园生活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如门禁、饭卡、水卡、电卡等等。一张校园卡就能解决师生的吃、用、住、行,反应在数字校园系统中就是一串清晰变化的数字。校园生活也变得简单而有序。

4)学习空间逐渐拓展。师生们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登陆数字校园后,进行沟通、交流、学习和下载资源,还能在线练习和提交作业。校园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上的45分钟,数字校园系统大大拓展了师生们学习的空间。

当然,除了优势之外,目前的数字校园系统也存在许多的缺憾,大体上有以下几点:

1)数据中心的功能不够强大。数据中心是数字校园的核心部件,是维系数字校园运行的动力之源。未来,海量的数据要通过数据中心来处理和安置,没有科学、长远的设计和规划,数据中心势必成为整个数字校园或智慧校园运行的最大瓶颈。

2)学习平台的架构不够完善。现在的学习平台大多死板僵硬,缺少“动感”。所谓“动感”一是指“互动”即师生间的互动沟通,探讨交流;二是指“移动”即师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登录平台;三是指“联动”即学习平台和所有的资源平台(如图书馆、课程网站等)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3)数据来源的层次不够细密。由数字校园总体架构模型可以看到,目前的中心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大业务系统,且仅限于关系型业务数据,数据来源的层次不够细密。比如说校园环境数据(设备、植物、教室等)、人员流动数据、视频监控数据、个性weB应用数据(博客、QQ心情、人人网等非私密空间)、其它学习和娱乐相关的数据等等都未被适当引用。

4)校园数据的利用不够充分。部分校园数据被存储后未做进一步加工处理,从而失去其特殊的价值,成为无用的电子垃圾,浪费空间和资源。

5)个不够周到和全面。数字校园系统中虽然也有个性化的处理,比如区分了教工和学生的页面构成,但方法太过简单和粗糙,无法突出每一个人的“个性”。比如师生近期的关注点、学习或者工作的重点等等。且界面无法变换更新,缺少灵活性。

3.2智慧校园的整体构建

智慧校园整体构建是以已经建成的数字校园为基础,以弥补数字校园系统的缺憾和不足为目标,融入“物联网”的应用,并突出“智能化”特点。其总体架构模型例图2。

智慧校园架构模型是在数字校园架构模型的基础上做了部分的修改和升级。从下至上依旧分为基础设施层、业务系统层、数据交换层、流程服务层和信息服务层,在最上层构造上多了一个终端服务层。每一层都分别做了或多或少的调整。比如基础设施层,在校园网内新融入了移动网络和物联网络;业务系统层,更细致的划分出典型业务系统和非典型业务系统,同时突出校园学习环境的建设,以所有与科研、学习相关的系统为基础,利用云技术手段,构建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及资源共享平台;数据交换层和流程管理服务于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中心是以大数据概念进行构建,包括了非关系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关系数据的存储处理,所有数据通过Hive-Hadoop集群进行深度挖掘分析,最后汇总数据和分析结果导入关系数据库中以联机分析的方式为客户所调用;信息服务层新增个平台,在统一信息门户中灵活调用;最后是终端服务层,在固定终端之外,新增了移动终端,通过定制的校内移动终端平台高速访问智慧校园。

3.3智慧校园局部构建分析

由图2智慧校园总体架构模型图可以看出新构建的系统至少有两大区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其一是数据中心;其二是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及资源共享平台。

1)大数据中心的构建

大数据中心的构建将是智慧校园构建的重点和难点。大数据中心功能架构例图3所示。

在未来,针对非关系型数据的存储和查询已是必然的趋势。互联网时代,完全的关系型数据库已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势。该文考虑在大数据中心内的交互区综合应用两种方式的数据库存储,所有的业务系统根据各自需求进行选择性存储。交互区内的数据再经过订阅抽取,归入大型数据仓库系统中按照主题分类建立深度分析模型。在深度分析模型中,分析结果将不仅仅为简单的“是什么”和“怎么样”,而且要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复杂问题,包含了查询统计、分析预测和自动控制等功能,突出“智能化”特点。这里的大型数据仓库系统是基于Hadoop(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技术的Hive(Hadoop下的SQL解析引擎)系统,即图3中的Hive-Hadoop集群。经过Hive-Hadoop集群深度挖掘分析之后的数据和分析结果重新导入专用关系数据库中,供系统和用户使用。前端工具不再承担分析功能,仅仅实现数据和结果的可视化查询[4]。

2)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及资源共享平台构建

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及资源共享平台将为智慧校园内泛在的学习提供可能。例图4。

平台以云服务的方式融合了所有学习与科研相关的系统的资源,再经过优化的检索处理,通过各类终端以个性化的方式提供给不同的用户,真正实现按需服务和全天候服务。所有的资源都不会被浪费。同时平台综合多种互动方式如语音、视频、在线留言等等,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交流畅通可靠的交流场所。教师还能应学生的要求随时安排在线考试或者在线作业,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平台的实现采用Soa架构以及websrvice技术,通过组件方式灵活组合和调用各类资源。基于云服务的互动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将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师生们的学习需求和表达需求。

4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和蓬勃生机,而如何将先进的技术与高校的管理、教学完美结合则是每一个高校信息化建设参与者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该文对智慧校园的考虑和构建受当前技术发展所限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随着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智慧校园的构建必将更加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沈洁,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6):122-125.

[2]宗平,朱洪波,黄刚,等.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5-19.

[3]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4]覃雄派,王会举,杜小勇,等.大数据分析——RDBmS与mapReduce的竞争与共生[J].软件学报,2012,(1):32-41.

智慧环保概念篇6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2008年底iBm提出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地球”的设想,2009年又提出建设“智慧地球”。首先需要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希望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引领世界城市通向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是在全球广泛展开的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必然会对城市规划这一控制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重要公共政策产生影响,并要求城市规划做出相应变化与之接轨。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外城市规划面临一些共性问题与挑战,反映了现行城市规划存在的局限。因此有必要对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从而为“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提供理念与实践支持。

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2009年兴起的一个新概念。如今,众多的智慧城市概念既为我们认知智慧城市提供了帮助,也为我们界定智慧城市概念奠定了基础。目前就国内外学者、专家、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等对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而且侧重各有所旨。其中根据当前的智慧城市代表性概念进行梳理大致可分为“技术论”、“社会功用论”两大类。技术论观点则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而社会功用论观点则当一座城市既重视信息通讯技术的重要作用,又重视知识服务、社会基础的应用和质量,既重视自然资源的智能管理,又将参与式管理等融入其中,并将以上要素作为共同推动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并追求更高品质的市民生活。

智慧城市作为智慧的体现在某些程度上说是人的功能的外化,智慧城市的建构模式在有些方面与人的感觉、思维、智力活动极为相似,作为人的功能技术化模式,智慧城市就可以理解为智慧城市就是人的功能放大的城市,进而智慧城市就可分为具有生命感的三个基本层次,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智慧层,这三个层次与人的感直觉、神经末梢、大脑决策有某些相似之处,有着明显的人工生命化追求的痕迹。(如图1)

图1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

智慧城市是当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大聚会,是信息技术对城市的重构,虽然城市的基础是在传统城市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但是与传统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基质。本文将从理念与实践两大视角出发,分析“城市规划理念创新”与“城市规划实践创新”的具体表现。

2.1、城市规划理念创新

2.1.1、深度融合“和谐社会”理念注重中长期规划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也被称为“系统的系统”,它实现了智慧城市的和谐性,而智慧城市的和谐管理机制,是各个智慧系统之间和谐运行的最重要的保障。智慧城市是“创新2.0时代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城市”,因此,智慧城市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以人为本”,注重通过扩大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以此提升城市管理的公共价值,进而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城市环境。而智慧城市的规划管理理念创新注重管理的柔性化、信息化、民主化、精细化和动态化。这样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一是柔性化,智慧城市的拟人化属性表明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的潜力将成为城市管理的核心内容和主导思想;第二是信息化,智慧城市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智慧城市运行中最为重要的资源是信息资源,而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必将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对城市各类海量信息的获取、处理、运算、综合分析,将成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工作和关键点;第三是民主化,智慧城市建设为市民广泛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工具和实现途径,大大降低了实现城市管理民主化的成本;第四是精细化,智慧城市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首次实现了城市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融合,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已使得城市的每个物体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小到井盖、果皮箱,大到停车场、立交桥全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代码,并被实时感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得整个城市量化管理的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实时反应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使得整个城市的管理日益精细;第五是动态化,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城市管理由静态转向动态提供了实现条件,每一个被感知和互联的城市部件的运行情况,都被实时记录,如果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使得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为城市管理赢得主动。

2.1.2、深入理解“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理念

智慧城市的应用体系包罗万象,有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水电、智慧市政、智慧节能减排、智慧教育等,主要共性和智慧城市技术建构的三个体系一一对应,都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整合和处理。现阶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实践。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是目前人们最为关切的话题,而智慧城深入理解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理念,对交通、医疗、教育作了从新的规划。第一是智慧交通,智慧城市通过信息资源的自动整合与智能服务具有超强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为交通运输的安全、高效提供支撑。智慧交通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通过人、运输设备和交通网络三者之间的相互感知、智慧互动,形成完全自动化的交通状态;第二是智慧医疗,智慧医疗核心是智慧医院的建设,从建设的系统性来看,智慧医院可分为数字医院和提升应用两个部分组成;第三是智慧教育,通过使用先进的智慧城市的三个技术层,可为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甚至可以成为学习者的指导方向,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服务,实现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教育体系,可以逐步实现社区教育体系和实时的获取知识的系统,实现虚拟化校园,实现每个人的终身学习。

2.2、城市规划实践创新

2.2.1、智能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智能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新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将推动分散的数据集中到综合平台,创建一个专注于管理系统与数据的统一过程,减少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限制。同时智慧城市对交通布局和主要基础设施布局提出更高的需求,对道路网络和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智慧布局和建设,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智慧建设,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另外,通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分配,达到对水资源、电力、油和其他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加强对高能耗、高资源消费、高污染工业的监控,减少环境的负面效应,实现“两型”社会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双赢。

2.2.2、城市系统规划与智慧的城市布局

城市发展的支撑要素和约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收集、分析、核算数据与建模来合理使用资源、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满足防灾需求,以科学划分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的范围。同时评估城市地形、气候相关的地理水文数据,协调生态系统、城市规划和建设需求、土地使用特征和工程适宜性的需求,为城市建设和功能区域的土地选择提供科学的基础,形成统一的协调的有机整体。

结束语

随着各种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兴起,城市信息化正向智能化发展,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展幵的综合体现,是全新的事物,无疑对其的研究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课题。因此,要加强对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智慧环保概念篇7

关键词:智慧交通;研究视角;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智慧城市建设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009-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05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涉及交通、安防、政务管理、安全应急、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城市运营管理的各个系统。其中智慧交通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政府有效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因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也成为我国城市交通治理和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梳理,归纳近五年智慧交通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当前针对智慧交通研究的成果加以总结评价,指出其不足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智慧交通研究的发展和促进智慧交通建设的完善。

1智慧交通的概念

智慧交通系统(SmatrtransportationSystem,简称StS)是智慧城市的核心部分,是整合能源、环境、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曹小曙、杨文跃等,2015)。目前,我国对StS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未形成标准的定义。王庆滨提出,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简称itS)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将信息监控数据导入地面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王庆滨、钟荣华,2015)。然而,陈琨提出,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智能交通是通过非常先进的通信和控制技术,以解决各种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运用,而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发展的更高阶段(陈琨、杨建国,2014)。智慧交通与原来意义上的交通管理与工程有着本质的区别(蔡翠,2013)。智慧交通更强调如何将交通系统全面融合到城市总体发展和建设中,不局限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现有功能,而是将海量交通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强调系统的实时性、人机交互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张盈盈、陈燕凌等,2014),强调以人为本、智能化决策分析(李础⑼跗缴等,2014),促进交通向更先进和谐的方向发展(张轮、杨文臣等,2014)。

从上述文献所反映的情况看,目前智慧交通的概念主要是从城市建设角度出发,包含所应用的技术、提供的服务和服务对象。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智慧交通所要运用的技术概念理解不清,将不同层次的技术归并在一起,理论知识体系较混乱;二是服务对象不全面,受益主体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智能化、智慧化无严格界定,客观上造成概念混淆。

2智慧交通研究的重点领域

智慧交通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涉及:一是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执行层,如客货、交通基础设施、运载工具装备以及智能公路、车辆的运营管理等;二是政府的宏观决策层,如综合统计、规划与设计、建设、市场秩序管理、交通秩序管理、票务与支付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和安全应急等。

2.1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业务

治理超限超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张新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科技治理超限超载的6大系统:监督考评监测系统、源头末端监测系统、重点路面监测系统、检测站监测系统、行政执法及电子监察系统、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张新,2014)。

陈向东、杨斌分析了智慧轨道交通中“更透彻的感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从“敏锐”“快捷”“可靠”“高效”“全面”和“智能”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在智慧轨道交通行业运作和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中实现“更透彻的感知”(陈向东、杨斌,2012)。曾华觥⒅旎撤继岢隽恕爸腔酃斓澜煌ㄏ低臣芄埂保对智慧轨道交通系统理念、技术内涵及其构成进行了探索和概括(曾华觥⒅旎撤迹2012)。王健通过分析公共交通现状,对智慧巴士系统的运用和推广进行了介绍(王健,2012)。石文先提出了智慧空管系统总体框架,该系统主要由感知层、基础设施网络层、应用服务平台层、专业应用与决策支持层组成,并对系统所需的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石文先、朱新平,2013)。杨静指出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地铁,在发挥地铁载客、聚客功能的同时,让乘客在运动中与城市各类信息交流、互动,为乘客呈现运动中的城市全景图,另外实现轨道交通媒体价值增值、转型,是轨道交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杨静,2015)。史晓平、李华光以上海为例,分析了港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史晓平、李华光,2015)。

黄敏以深圳为例,提出要以大交通为依托,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大监管为主线,以大信息为核心,推动智慧型、效能型、服务型交通运输部门的建设(黄敏,2015)。陆荧洲等对道路监控系统在城市智慧交通建设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陆荧洲等,2015)。

2.2政府宏观决策层面的研究

智慧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智慧交通顶层规划上,我国主要是独立建设模式和数据大集中模式两种(李吹龋2015)。赵俊钰等提出了一种可落地的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思路(赵俊钰、刘芳玉等,2013)。

在智慧交通系统开发与设计上,徐蔓青、张滔、尹克坚、王雅琼等对智慧交通所依托的大数据平台的开发进行了研究,谭晓琳、顾慧、梁展凡等对智慧交通应用软件技术进行了研究,王峰、韩丽、徐波、马士玲等则从物联网角度对智慧交通系统设计进行了探究。

在公共信息服务上,信息安全应是智慧交通建设的前提(陈楠坪)。目前,我国智慧交通信息服务主要有四种模式:针对政府的交通管理系统平台,用户车联网(企业及个人),导航地图、打车软件等app(企业及个人用户),智能汽车制造(个人及企业级用户)。但是,信息如何与业务实现深度融合才能发挥信息服务核心价值(阮晓东)。因此,孙斌提出了利用三维业务模型来促进智慧交通信息化建设。刘源设计出“智慧出行”系统架构,并可实现GpS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信息推送与语音播报、动态信息融合实时处理以及车辆协同交互优化,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提升城市智能交通的水平。张志宇、阮永华提出利用号牌识别技术、RFiD电子车牌技术相结合的交通信息采集与服务系统方案,对城市交通信息采集点的布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在安全应急管理上,陈龙、樊博将物联网相关技术和管理学中相关理念相结合,提出了智慧城市交通安全监控管理的构架。

3其他领域的研究

在其他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北京、上海、广州、南宁、镇江、扬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的实证研究,对二、三线城市如何推进智慧交通平台的搭建甚少,另外对国外智慧交通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的研究也还不多。

另外,在对智慧交通人才培养方面,赵竹以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为例,就专业如何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进行了研究,丰富了高职课程理论体系和智慧交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向。

4评价和启示

综上所述,近五年,交通运输业界和学术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技术的研发与设计领域:一是交通信息网络平台,如地址匹配技术、车联网技术、交通传感网;二是动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车辆识别系统、行车引导系统、智能停车与诱导系统技术、智能公交系统、智能交通监控与管理系统;三是静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智能停车场、位置服务等。但对智慧交通建设的相关技术研究未形成鲜明的层次结构。总之,目前对智慧交通概念体系和应用价值体系的研究较少,缺乏全面、标准的理论体系。

另外,从研究的领域来看,目前对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公路、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关注较多,而对航空、海运交通智慧化管理研究较少;对政府宏观规划与建设、信息服务、交通秩序管理关注较密切,而对智慧交通大数据的综合统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秩序的管理、票务和支付服务、安全应急研究、人才培养研究不多。从人本管理角度,目前对技术应用研究较多,对居民的出行需求、法律环境等的研究甚少。

因此,未来对智慧交通的研究还可进一步开拓和深化:一是强化理论研究,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建设,对智慧交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做更深入的探讨,为智慧交通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二是加强对智慧交通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进一步探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三是扩大智慧交通研究视角,关注居民出行需求;四是加强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研究,重视跨学科人才教育。

参考文献

[1]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

[2]王庆滨,钟荣华.智慧交通与城市发展研究[J].城市道路与防洪,2015,(6).

[3]陈琨,杨建国.智慧交通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

[4]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6).

[5]张盈盈,陈燕凌,关积珍,等.智慧交通的定义、内涵与外延[a].2014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4.

[6]李矗王平莎,张春辉,等.国内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模式分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4,(2).

[7]张轮,杨文臣,张孟.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J].科学,2014,(66).

[8]张新.基于智慧交通的治超模式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

[9]陈向东,杨斌.智慧轨道交通――更透彻的感知[J].计算机应用,2012,32(5).

智慧环保概念篇8

关键词:旅游产业;智能化;智慧旅游;信息化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技术在旅游行业得到了创新运用,智能手机、个人掌上电脑的普及,促使人们对信息化旅游和个性化旅游的渴求程度在不断提高,作为现代服务行业的大头旅游业也在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快自身发展。在2008年11月美国iBm公司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此后,我国学者在对“智慧”二字进行充分理解后,提出了“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的概念。“智慧地球”是对“智慧城市”的引导,“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从理念到实际落地中国的举措。“智慧旅游”是对“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二者在旅游产业与旅游活动的具体运用。

2011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用10年时间实现我国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提出了方向,智慧旅游被正式提上发展日程。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确定了北京、南京、镇江、无锡、武汉、苏州等18个城市作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截止到2013年12月,我国已有62个省市提出智慧旅游发展计划,其中16个省市出台了相关规划。[1]2014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业发展主题定为“智慧旅游”,要求各地旅游局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以信息化技术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我国不少省市正在如火如荼地构建自身的智慧旅游系统,发展旅游产业。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关于智慧旅游的概念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定义,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种定义:一是“新旅游形态论”,;二是“技术应用论”;三是“管理变革论”。笔者认为智慧旅游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借助智能设备,实现旅游信息的广泛采集、挖掘分析、实时传输和自动感应,培养旅游者从旅游信息搜集、旅游决策、旅游购买、前往旅游地、在旅游目的地消费全过程的主动性、自主性、智能性和交互性,最终实现旅游体验的个性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与旅游管理的数字化。“智慧旅游”不能等同于“智能旅游”,“智慧旅游”是对“智能旅游”的升级。

二、发展智慧旅游的意义

(一)智慧旅游将开阔我国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满足我国庞大的旅游需求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三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和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2013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32.6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达1.29亿人次,共计33.89亿人次,这庞大的人数规模带来了2.9万亿元的收入。根据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2204.6亿元,同比增长29.0%;中国在线旅游ota市场营收规模117.6亿元,同比增长26.2%。[2]这些数据说明了智慧旅游在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的同时将会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智慧旅游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对旅游业的“二次革命”

智慧旅游是新技术浪潮下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应时之举,被称为中国旅游业的“二次创业”,是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旅游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服务产业,可以说,旅游的发展就是服务的发展。而智慧旅游将通过政府集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深入挖掘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旅游资源,满足不同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以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旅游服务为宗旨。

(三)智慧旅游是旅游城市发展的适合路径,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未来十年,中国旅游城市的直接目的,是进一步优化城市旅游环境,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提升城市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智慧旅游是旅游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的集中体现。借助发展智慧旅游,可以使城市的旅游条件和环境系统地提升与完善,可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等,还可以促进城市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善。

三、城市发展智慧旅游的建议

(一)提高对智慧旅游的认知度

从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看,我国旅游产业已进入战略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黄金机遇期,发展以高度信息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势在必行。所以要高度重视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确立“智慧旅游”发展新理念,将其贯穿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之中。同时,注意避免对智慧旅游认知向过度智能化甚至机器化偏移,明确智慧旅游建设并不是忽视人工服务的环节,相反,对人工服务的需求在量和质上都要求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二)制定城市智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逐步推进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兵伐谋,规划先行”。制定科学合理的智慧旅游发展规划,才能有条不紊地指导实践,促进智慧旅游的发展。“以游客为中心,满足游客在游前、游中、游后的各种需求”要作为智慧旅游总体规划的核心,智慧旅游建设范围除涵盖政府部门、景区、旅行社、酒店等相关旅游产业环节,还应将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安全等城市配套保障体系有机整合。

(三)整合资源,融合发展,加强各部门协作和协调

智慧旅游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还需要统一各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和行动。“智慧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在整体范围内有效整合和协调规划、建设、旅游、公安、工商等政府部门资源,以及网络、电信、数据处理、电子商务、金融、交通等要素资源和食、住、行、游、购、娱等必备条件,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方式,政府统一规划、监督和指导,由企业进行项目建设,举全体之力共同实现“智慧旅游”建设目标。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智慧旅游的实现受制于城市各地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城市要完成智慧旅游建设,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城市、景区、景点的软件和硬件条件,深化旅游信息化的程度,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和旅游资源数据库,将整个旅游目的地景区、景点、酒店、交通灯设施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灾害、游客行为、社区居民、旅游工作人员行迹和相关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将旅游数据中心建成为旅游资源公共云服务平台,通过数据整合和利用各种智能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提供旅游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智慧环保概念篇9

关键词:智慧园区;产业园区;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174-03

1智慧园区概念

智慧园区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控制、整合园区的各个关键环节,是建立在数字化园区基础上的智能化园区[1]。智慧园区通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时刻感知园区动态,从而提高园区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智慧园区的概念起源于“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缩影,其核心是智能化。

1998年,“数字地球”的概念首次被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2-3],“数字地球”是一种可以嵌入海量数据的、多分辨率的和三维的地球表达,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感知全球变化,明确社会需求,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工作与生活的方式。2008年,iBm根据“数字地球”理念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4],并了《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把智慧城市的概念定义为:利用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完成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的对接融合,此基础之上,使得政府、企业能够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并开展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5]。

2智慧园区是传统园区发展的必然

目前,园区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部级产业园区有477家,省级产业园区有1167家,市级产业园区则更多。2014年,部级产业园区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5万亿,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2.5%。产业园区作为一种特殊产业形态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园区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产业定位不清、产业链不连续,缺乏技术创新、产业配套服务业薄弱、创新激励机制及“产学研”机制不完善[6]等,尤其是产业方向和结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同质化现象主要是指不同类型或相同类型园区在功能定位、产业方向、政策设计等方面趋同的现象[7]。据统计,2014年我国平均每个城市就有4.8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其空置率高达43.2%,园区存在严重的供给过剩。

结合当前我国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园区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趋势:1)园区经济更加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协调发展,向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2)园区入住企业由传统制造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变,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逐渐占领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3)园区管理体制向智能化、人性化、完善化方向转变,从而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8]。

智慧园区是在全面数字化基础上建设的,园区的管理和运营实现了智能化,是未来我国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区不仅了提升园区内部的政务管理能力,同时增强了园区在推动企业创新上的服务能力,通过整合园区产业,提升产业价值链,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智慧园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而中部沿江地区及西部地区正在加紧智慧园区的建设,已经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9]。

3智慧园区的建设

智慧园区的建设包含两个部分,即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其中,基础设施是整个智慧园区的基础,而信息化是与传统园区最根本的区别,智慧园区的核心体现。

智慧园区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构建一个全方位、智能化的园区服务平台,其体系结构包括4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10]。

1)感知层:主要用于感知和监测外部信息,通过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实现对各类信息的透明、全面获取;2)网络层:是园区智慧化、信息化的核心,为园区各种各样的数据流提供通道。主要由覆盖整个智慧园区范围的通信网、互联网和物联网融合构成,通过数据采集对园区情况进行监控,并反向控制系统设备,实现各类信息的安全传递;3)平台层:由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构成,是园区智慧化的基础,可以提供感知数据存储和处理、智慧服务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及环境;4)应用层:主要对平台层数据的分析做出智慧响应,包含智慧园区各个领域的综合、融合应用,是智慧园区建设的重点。随着未来平台层的扩建,应用层的智慧服务将变得越来越多[11-12]。

4智慧园区建设运营模式分析

当前,我国智慧园区成为传统园区转型升级的典范,智慧化可以升园区吸引力,调整园区的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这是传统产业园区所不具有的。目前,智慧园区的建设及运营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3,14]。

1)政府主导型

该模式是由政府负责投资建设及运营,资金来源为财政资金,由地方政府相关领导组成的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园区发展重大决策和重大问题的协调,但不插手园区内的具体事务。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性,对园区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同时有利于园区争取到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资金。缺点是政府必须承担建设费用及运营风险。

2)运营商主导型

这种模式是由运营商负责投资建设及运营,政府仅提供有限的基础设施或政策支持。这种模式下,运营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客户资源、运营经验、人才以及资金等优势,而政府不必承担投资和风险。缺点是政府缺乏管理权。

3)企业主导型

该模式主要由社会信息服务机构自建或者联合建设,资金来源由企业自筹。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贴近市场,专业性强,运作效率高。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实力有限,该模式的服务性和共享性略显不足。

4)共建型

这种模式由政府部门、社会信息服务机构和园区管理方等多方共同发起建设及运营。其主要优点在于共建各方联系紧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明显。并且它的公益性及实用性较强。

5智慧园区发展趋势

1)网络全覆盖化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手机等通讯设备的普及,企业在进驻园区时越来越重视园区的网络覆盖程度。因此,网络全覆盖在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中已成为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

未来,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网络是智慧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园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线与无线融合、多种接入方式的高宽带网络技术等,实现这一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中,计算机不再局限于桌面,而是可以通过设备,无障碍地享用计算能力和信息资源。

2)平台集约化

由于云平台实现了大平台集约、可以完成数据的集中共享,因此园区的管理和经营将从分散化转变为集约化。平台集约主要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是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管理系统对接起来,实现数据共享;纵向是把园区内部系统与政府部门相关系统对接,实现真正的大平台概念,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同时也将工作集中在一个平台上,提高效率。

3)应用智慧化

物联网这一理念如今被广泛提及,物联网的规模应用促进信息应用的智慧化和深度化,而在园区这类大规模区域的管理中,物联网在将来园区的智慧化发展中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可以想见的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环境监测、安全监控的效率和准确度,解决最为根本的环节。利用传感技术采集各项数据,更有效地达到监测目的,帮助园区及时做好防范和治理工作。

4)运营社会化

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参与信息化运营的主体和运营模式也越来越趋向多样化。仅靠管委会或是运营商将很难完成整体运营,而且将耗费太多人力物力。因此,需要加强政府、运营商及第三方的合作,展开共同运营。

5)朝创新化、生态化发展

随着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未碇腔墼扒的建设将会朝着生态环保型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建设智慧园区助推传统园区升级[J].经济研究导刊,2016(4):113-114.

[2]张涵.“互联网+”升温智慧城市建设[J].中国国情国力,2015(8).

[3]童有好.我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8).

[4]张永民.应积极推进“互联网+智慧城市”应用模式[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5(19).

[5]孙.“互联网+智慧园区”服务模式探索[J].通信设计与应用,2016(11).

[6]胡贝,李华金.国内外园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22):85-88.

[7]刘鉴.走出园区发展同质化困境[J].中国工业评论,2015(4):16-20.

[8]余冬苹,林涛,梁峥.园区信息化发展趋势探讨[J].广东通信技术,2011(7):15-22.

[9]洪阳,徐恬,倪晓炜,张骏.运营商如何助力智慧园区建设[J].经济视角,2013(6):70-72.

[10]孙韩林,范九伦,刘建华,刘国营,张高纪.智慧园区建设探讨[J].现代电子技术,2013(36):61-64.

[11]张凯书,张怡,严杰.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J].信息通信,2012(6):118-119.

[12]艾达,刘延鹏,杨杰.智慧园区建设方案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6(39):45-48.

智慧环保概念篇10

【关键词】云计算;智慧应急联动;智慧城市;未来网络

1.Fn及iCt新技术

新的itU-tY.3001描述了未来网络的目标和设计标准。未来网络有别于现有网络的四个目标被确定为服务、数据、环境和社会及经济感知意识(awareness),为实现这些目标而提出的十二项设计标准是服务多样化、功能灵活性、资源虚拟化、数据接入、能耗、服务普遍化、经济激励、网络管理、移动性、网络优化、识别、可靠性和安全性,为未来网络设定的目标日期在2015和2020年之间。而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的JtC1/SC6wG7tR29181-1项目亦同步研究Fn问题,提出了许多相近看法。可见,主要国际标准化组织均已协同统一在Fn理念上研究全球未来信息通信网络发展的框架目标、设计规范及推进计划。

2.多元异构系统协同融合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Fn发展中采取的革命性或演进性技术,包括革命性源头创新planetLab-Vini、openFlow、inRon、omS等均采用智能虚拟重叠网方式推进,“代”(Generation)的概念在淡化。移动通信则有1G/2G/3G/4G等明显的代的划分,每代标准诞生需8~12年,平均10年一代,而每一代使用期约十七八年甚至更长(5G能否产生至今尚未明朗),这显然亦必须重叠运行。从而,重叠网、虚拟网架构为基础的多元异构网络/系统协同融合运作成必然趋势,无论专网或公网平台建设均离不开这一点。中国移动明确承诺借助tD-Lte/tD-SCDma/GSm/wLan四模重叠的近代信息通信网络,打造陆家嘴智慧城中城以支持智慧上海发展即为一明显示例。若涉及应急联动通信,协同融合平台建设尤为重要。例如,一种以窄带语音调度为主体的系统综合了集群调度、语音调度、视频调度和指令调度等四大功能,并采取“多网融合”及“实时监控集中式管理与分布式系统架构”解决方案,以解决远程跨行业部门和跨区域的联动调度问题,并使pStn、GSm、CDma、wiFi、mcwiLL、tetRa、Gota、mpt1327、常规电台及卫星通信等不同系统可对接互通,从而体现了应对突发事件应急联动保障的重要性。亦应重视各类卫星设备的本地化廉价配套研发,及宽带多媒体数字集群自主研发与区域性大片地面灾难骤降时,类HapS系统及借助atC空间地面融合组件之类手段支持的大容量临时应急保障支持的战略作用等。对应急联动通信而言,尤其要强调创新、协同、智能、高效、安全、可靠与智慧综合决策指挥等因素。建设智慧化应急联动系统有其现实价值,并应与城市信息化、无线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平安城市、宜居城市、幸福城市等协同融合运作。城市智慧应急联动与智慧城市建设可望成为推进多网协同与融合的重要领域,包括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及全方位的“三网融合”应用在内。目前由窄带语音调度数字集群平台演进至规范化融合型tD-Lte/Lte-a多媒体数字集群平台尤为重要。

3.智慧城市发展及从紧跟创新迈向引领创新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至2020年左右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新号召,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tD-SCDma、tD-Lte/Lte-a、wapi/tepa、DtmB、祖冲之密码算法等均为我国自主创新贡献于国际标准的典型示例。尤其是tD-SCDma及tD-Lte/Lte-a具有系统性核心技术创新特征,可构成丰富的产业链,有巨大创新空间与产业增值价值。为确保tD-Lte/Lte-a与先行者Lte/Lte-a-FDD协同融合捆绑发展,下一步从紧跟创新至引领创新十分必要与重要,要从3GppRel.11/12即开始,使tD-Lte/Lte-a充分利用tDD比较优势,利用上述有优势的iCt新技术,确保tDD与FDD在全球协同、融合发展。按照成思危先生提出的广义智慧城市的定义,要做好四件事,就是四个原则:第一是以人为基础,第二是以土地为载体,第三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第四是以资本为后盾,此即为城市的四大核心资源。因此广义上说,智慧城市就是如何尽可能优化地配置城市各种核心资源,管理与发展好城市。“智”指智能化、自动化、自学习、自织织、自适应化,是智商(iQ)的表征;“慧”指人灵性、人文化、变革力、创造性,尤其是人的创新力,是情商(eQ),或者说是情商(eQ)与变商(CQ,ChangeQuotient)的有机融合。总而言之,对于智慧城市务实发展,下述三方面考虑不可或缺:

(1)智慧城市发展首先要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人的基础作用与创新精神,尤其是就城市/城镇发展而言,城市一把手及其团队在发掘、利用与优化配置各种重要资源时的综合决策应发挥其大智大慧的关键作用,这些资源包括:城市特种资源,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水、电、气、热、环境等日用资源,密切支撑iCt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的频谱/轨道与码号/地址资源,支持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云应用服务资源,以及有效创新的人力资源,等。

(2)在发展智慧城市及各类“智能×××”与“智慧×××”项目时,可组合协同推进狭义及广义的智慧城市理念—对现代城市发展而言注重广义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尤为重要。借助先进的iCt智能技术与智能决策平台,结合本城市特点,进行优化各类资源配置的综合创新决策,在推进举措方面结合“十二五”、“十三五”等城市五年规划设计,有机融入智慧城市发展,进行其顶层概念设计、中长期规划设计、短期行动计划设计及智能/智慧项目推进设计,以及包括创新评价在内的各类智能/智慧项目及智慧城市发展的综合指标评定体系的设计与评价;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经验,聚合各类智慧资源,打造有东方底蕴与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

(3)在借助先进iCt技术支撑时,首先必须考虑泛在感知-物联/传感网、云-X/X-云/XaaS、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及应用商店这三方面的iCt技术。

对物联网等其它iCt新技术,及应急联动通信与智慧城市发展,亦均要面对挑战,冷静思考,结合国情,科学创新,使之务实、又好、又快地发展。 [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