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十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十篇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4:05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篇1

    省政府体改办、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省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物价局、省国家税务局、省地方税务局制订的《甘肃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配套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和《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8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6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和原则

    1.充分认识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保障职工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

    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必须进一步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职工医疗费用的分担机制,实现广大职工享受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要求;必须改革医疗机构,建立新的运行机制,降低成本,给患者提供及时、方便、放心、优质的医疗服务;必须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通过公平竞争理顺供求关系,严格规范购销行为,加大药品管理监督力度,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坚持“一个目标、三项改革”同步推进。

    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二是改革传统保险方式,建立分担机制;三是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对医疗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四是针对“以药养医”问题,推行医药分开;五是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实施宏观调控;六是总体协调,配套推进。

    二、进一步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4.抓紧落实我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总体规划》,今年底,基本实现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任务。当前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是,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总体规划的通知》(甘政发〔1999〕54号),按照“先启动、后扩面、允许过渡、逐步规范”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这项工作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实施。

    5.深化我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当前需要进一步明确以下几点:一是明确筹资比例。要根据省情,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要求进行,特别是困难地区不能盲目攀比;二是建立个人帐户。统筹比例低的困难地区,进入个人帐户的资金可暂不划入,可以先建立统筹基金,解决大病保险问题;三是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积极探索医疗费用超过“封顶线”的解决办法,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试行一些特大病医疗保险办法;四是医疗保险费的征缴。我省实行由地方税务部门统一征缴;五是权利和义务统一,谁缴费谁就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权利,没有或中断缴纳医疗保险费的单位,统筹基金不能为其职工支付医疗费用,保险基金只能支付参保后发生的医疗费用,参保前的医疗费用仍由原渠道解决;六是统筹层次要坚持以地级市为单位,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实行县级统筹,逐步过渡到地级统筹。

    三、推进医疗机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

    6.按照自愿选择和政府核定相结合的原则,将我省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根据现有各种医疗机构的性质、社会功能及承担的任务,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会同有关部门对各种医疗机构审核分类、发放证照。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全省现有医疗机构分类登记核定工作。武警、军队编制外医疗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它组织所办的医疗机构,也要依此标准划分,实行分类管理。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除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完成政府交办的其它医疗任务外,可以开展少量的非基本医疗服务;营利性医疗机构除开展自主确定的医疗服务项目外,有义务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

    7.公立医疗机构改革,要扩大运营自主权,实行自主管理,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医院院长推行公开竞争、择优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服务标准,规范医疗行为,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8.加强医疗机构的经济管理,搞好成本核算,提高效率。将医疗后勤服务与主营业务分开,通过医院联办后勤服务或交由社会去办等方式,逐步探索医疗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路子。

    9.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医疗机构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定编定岗,公开岗位标准,鼓励内部竞争,推行双向选择的劳动合同制。严格执行内部考核制度和患者反馈制度,把员工收入与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劳动贡献挂起钩来。

    10.开展病人选择医院和选择医生的工作。要保障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权,职工可以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也可以持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生开具的处方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药店购药。病人选择医生的工作,省上确定几家医院试点,其它医院逐步实行。

    四、实行医药分开,推进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

    11.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按照国家的规定,对我省县及县以上公立非营利性医院药品收支结余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从制度上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医院药品收支结余(药品收入扣除药品支出后的纯收入)上交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缴存同级财政社会保障基金专户,经考核后,统筹安排,合理返还。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工作,要严格执行《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及《甘肃省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这项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实施。

    省级和地州市都要在规范财政补助方式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的试点,摸索经验,逐步推开。

    社区卫生服务组织、门诊部及个体诊所可经销由省级卫生、药品监管部门审定的常用和急救用药,但不得从事其它药品购销活动。

    12.加大药品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发展我省药品生产。调整我省的药品生产结构,扩大适销对路的新药和特色药品的生产。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医药行业发展规划,加快我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大科技投入。要特别注重利用我省的当归、红芪、黄芪、党参、甘草、大黄等中药材资源优势,采用“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培育地方特色产品,加快研制开发和深度加工,壮大规模,努力形成我省药品生产的产业优势。

    13.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整顿药品流通秩序。鼓励我省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向商贸、工贸或科工贸结合的企业集团方向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药品批发企业跨地区兼并市、县级批发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推行总、总经销,积极发展区域性基层配送中心和药品流通企业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发展连锁药店、普通超市非处方药柜台以及独立门点等多种零售形式。

    14.规范医疗机构购药行为,积极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范围,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的药品以及医疗机构临床使用量比较大的药品,其它药品和国家特殊管理的药品仍按国家有关规定采购供应。医疗机构是招标采购的行为主体,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可自行组织或者联合招标采购,也可委托招标机构开展招标采购。可先在省级和地州市医疗机构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开。卫生、经贸、药监、物价和劳动部门要对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全过程的工作程序和相关法律责任进行探索,提出具体办法,做好监督工作。

    五、加强对卫生工作的全行业管理

    15.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实施对卫生工作的全行业管理,是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我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实行政事分开,把工作重点放在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健全医疗服务技术规范、理顺和完善卫生监督体制上。

    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逐步建立和完善我省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制度。

    16.加快实施我省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卫生资源的有效配置。按照“控制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我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对区域内的所有卫生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对卫生资源供大于求的地方,一般不再新建或扩建医疗机构;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卫生资源向社区、基层和农村有序流动;通过兼并、撤销等方式,对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难以正常运转的医疗机构进行调整;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向医疗服务集团方向发展。城市的企业医疗机构要逐步移交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纳入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17.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合理划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业务范围,逐步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积极探索我省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双向转诊的路子。针对我省社区卫生服务仍然处于低层次、不规范的现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将符合条件的可以面向社会服务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医疗机构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分阶段分步骤建立健全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提高我省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18.改革我省的预防保健体系。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调整现有的预防保健机构,相对集中,合理分工,增强综合预防保健的能力。同时,积极发挥各类医疗机构开展预防保健的作用。特别要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功能,逐步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医疗服务转移给社区卫生服务组织。

    六、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加强医药卫生工作的宏观调控

    19.实施价格宏观调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合理确定成本的基础上制定医疗服务政府指导价。放开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依法自主经营。对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医疗服务价格,要依据医疗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并结合市场供求状况及政府考虑的其他因素制定和调整。在改革的过渡时期,可继续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理顺医疗价格。医疗服务指导价格的制定,要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中医、民族医的特点,适当提高中医、民族医的技术服务价格,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中医、民族医的发展。对于不同等级、级别的医院、医务人员也要实行分级定价。

    药品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对政府定价的药品,除国家制定的以外,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最高零售价格。对市场调节价的药品,由生产经营者依据成本和市场供求自主定价。外省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价格的药品在我省销售时,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确定或确认在我省的销售价格。对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价格,价格主管部门要及时调整公布零售价格。各级物价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选择我省有条件的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药品包装上印制零售价格的试点。

    20.执行国家财政政策,规范我省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按照国家规定的对医疗机构以及其它卫生机构的补助项目,制定不同的财政补助办法。对政府举办的县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原则上以定项补助为主,也可采用定额与定项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以定额补助为主。对卫生事业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其建设资金要根据项目的功能、规模由同级计划部门予以核定安排。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等公共卫生事业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和单位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统筹安排。其取得的收入上缴同级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卫生执法监督收入上缴同级财政,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

    21.对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国家规定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各项税收,其从事非医疗服务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征税,但非医疗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抵扣应交纳税所得额。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征税,同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视实际情况在一定时期内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有关税收的登记、税款征收、减免等具体办法,由省财政、税务部门规定。企事业单位医院按现行财政体制管理,军队、武警医院对社会开放部分的税收,按属地化原则管理,具体办法由省财政、税务、卫生等部门制定。

    22.发挥药品监督部门的职能,加强药品执法监督管理。药品监管部门要对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依法实行监督,对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分类监管,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建立科学的新药评审机制,降低新药研制和审批管理成本。依据《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英文缩写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英文缩写GSp)等规定,加强监督实施,督促有关企业的整改。严格核发《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做好现有企业换发新证和核批新企业的工作。完善药品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向社会。规范发展我省中药材专业市场。

    七、加强组织领导,搞好三项改革的协调配套

    23.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配套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三项改革的核心和基础,推进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是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动力,三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同步进行,才能有效地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三项改革涉及的部门多,任务艰巨,必须统一领导,统筹安排,协调配套。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篇2

“千呼万唤始出来”,备受关注的中国医改方案终于在2009年春节前夕亮相。

1月21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前者是改革的总体框架,后者是近期的实施方略。

1月21日的会议决定,从2009年到2011年,中国政府将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5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3年内使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时,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

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

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经费标准,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今年开始试点,2011年推展,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根据初步测算,为保障上述5项改革顺利推动,3年内中国各级政府预计要为此投入8500亿元。

中国官方媒体援引权威人士的话报道,新医改方案的实施细则将在全国“两会”后正式公布。

近20年来,中国的医药改革进程一直走得跌跌撞撞,引发了政府、学界、民间等多方面的争议,时至今日,中国“看病难、药价高”的问题依然未获得解决,这点在偏远地区尤为严重。此次的医改措施若能在未来数年取得良好成效,将成为胡温任内的一项重要政绩。

畸形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弊端可谓臭名昭著。近年来,民间流传着一首讥讽某些改革之举的顺口溜:“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给你提前送终。”这则民间顺口溜绝非胡编乱造。

2005年中国媒体广泛报道了在浙江台州打工的外来女工尤国英因看不起病,无奈之下被家人送往殡仪馆的人间惨剧。当时,尤国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抢救,3天内花去1万多元医药费,经济窘困的家人无法再筹集医疗费,无奈之下,便将尤国英送往殡仪馆。虽然后来由于殡仪馆主任的阻止和众多好心人的捐款,尤国英又被送回医院继续治疗,但这条“活人死葬”消息披露后,却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一场大争论。

中国普通人看病看不起、吃药也吃不起的事例,比比皆是。就连卫生部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无任何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1.3亿人,享受公费医疗人数为5000万人。

2000年,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成员国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的倒数第四(188位)。

2006年9月,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在上海披露的一组数字更令国民倍感人间悲苦。殷大奎说,根据中科院的调查报告,在中国政府本就不足的医疗投入中,有80%是为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另据监察部、人事部披露,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名各级干部长期请病假,其中有40万名干部长期占据了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开支约为500亿元。

这一系列数据都表明,中国目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殷大奎说,一个国家的卫生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政府在制定卫生政策时,必须考虑卫生公平问题,“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在任何情况下,都属于公共服务产品,都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在世界银行看来,包括医疗在内的社会保障网络的欠缺,是中国经济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2005年11月,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经济季报》指出,对大多数中国城镇家庭来说,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已成为家庭负担中的最主要部分,占据了他们收入的大部分。“未来养老、医疗及教育成本的不确定性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储蓄,而只有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才能促进个人消费。”

医改方向一锤定音

“市场化非医改方向”,2005年5月24日,卫生部下属的《医院报》头版头条刊出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

的最近一次讲话,并冠以这个让人注目的标题。

而医改话题被真正引爆是在2005年6月20日,当天的《中国青年报》引用《医院报》5月份的报道,将刘新明“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观点,传递给了大众。

这一观点,被迅速地解读为卫生部的表态,一时间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刘新明的观点是,“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中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此后,《中国青年报》在当年7月28日又刊出报道,“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再次引起关注。国务院的这个研究报告认为,医改困局的形成是将近20年来医疗服务逐渐市场化、商品化引起的,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政府对卫生医疗事业的主导不足、拨款不足有关,所以,“核心问题在于强化政府责任”,医改路向选择上应以政府主导,公有制为主导,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品属性。

在这两篇报道之后,公众开始纷纷猜测,国务院关于医改的政策、方向是否要作大的调整?新一轮的关于医改的论战,随即暗流涌动。

2006年8月,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14部委(后增加至16部委)成立医改协调小组,标志着中国式医疗改革方案制定工作正式进入起草阶段。

为集思广益、保证方案科学性和合理性,2007年年初,医改协调小组决定委托独立、平行的6家海内外研究机构参与制定医改方案。

此后,医改协调小组共选择了包括北大、复旦、北师大、人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麦肯锡咨询公司等8家海内外独立机构起草的医改方案。

据曾担任北师大版医改方案主笔的顾昕透露,2007年5月30日-31日,8套医改方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过堂”结果完全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原先主张“政府主导”的6套方案在最后时刻“临阵倒戈”,在当时所有的8个方案中只剩下一个半“政府主导”方案;其中,北大的方案一分为二,一半主张政府主导,一半主张市场主导。

2007年6月,清华大学联合哈佛大学起草了第九套医改方案呈交到医改协调小组上报国务院,供决策层参考。

虽然9套医改方案大部分都主张“市场主导”,此后风云突变,“政府主导”的态势原来越明朗。2007年10月,中共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更明确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对医改方向一锤定音。

利益博弈使医改方案难产

虽然对医改的目标指定了方向,但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各部委的分歧仍较大。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学院教授周子君介绍,新医改面临两大改革对象:一是要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二是要建立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据了解,卫生部原打算提出的方案是:基层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都由政府来承担,以此为基础,构建三层医疗体系。第一个层次,保障基本医疗是医改新方案的核心,即政府出资或筹资、政府直接举办医疗机构,免费向全体国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药品和治疗;第二个层次,通过立法强制全体劳动者加入,以家庭为单位参保,保费由雇主和雇员分担,以解决大病风险问题;第三个层次,商业医疗保险,满足高层次的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需求。

但该方案没有得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认同。因为按照这个方案,当前正在进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面临重大调整。而且,由于目前社区和乡镇卫生院门诊是由卫生部主管,如果按照这个方案,将来国家用于提供社区和乡镇卫生院门诊免费医疗的约2000亿元的资金也将交由卫生部来操作。对于这种政府集免费医疗的出资方和操作方于一身的做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持保留意见。

据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倾向于“德国模式”,即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离,雇主和雇员向作为第三方的医疗保险机构缴费,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都可以签约以提供服务,不能参保者才由政府提供医疗服务。

除此之外,国家发改委也想综合各方意见提出自己的医改方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认为,医改涉及的部门较多,各部门都有自身的利益,很难在部门间协调,遇事非要更高层次的组织出面才可以进行协调。否则,各部门之间就会缺乏总体的统一改革方向、目标和操作步骤,使设计改革的思路从各部门角度出发。

200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14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已经成立。这个协调小组,设在国家发改委,由时任发改委主任马凯和时任卫生部部长高强任双组长;小组成员包括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十余部委。

2007年10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分别在南昌、天津召开了南北两大片区的“医改座谈会”。据悉,南北方各省区市的主管副省(市)长,发改委、卫生、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均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最终确定了医改方案将在融合9家独立机构草拟的医改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一套中国式的医疗改革新方案,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2008年10月14日,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09年1月12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召开的2009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让人民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得病后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病有所医是中国卫生体制改革的两大最终目标”。

1月21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医改方案正式出台。

张茅履新助推新医改

新医改方案出台后,“非典”期间从国务院副秘书长位置上临危受命空降到卫生部担任党组书记的高强也正式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由于医疗卫生的复杂性与重大性,高强在2月6日临近卸任之际,笑称自己在卫生部工作的6年,“脑细胞已经耗尽”。

接替高强的是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茅。他将与派出身的卫生部部长陈竺成为“新搭档”。在此时接过卫生部党组书记这副沉甸甸担子的张茅,站在医改的“门槛”,无疑将面临着更艰巨的考验。

履历显示,现年55岁的张茅长期在经贸系统工作。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的一位官员在评价张茅时说,尽管张茅没有医学专业背景,但最近几年一直负责相关领域的管理,“在掌控卫生领域全局上,已经积累丰厚经验”。

在公众视野中,张茅首次涉足医疗卫生领域是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2003年5月,“非典”进入全面防控阶段,张茅被任命为北京防治非典联合工作小组医疗组组长,并向北京市人大汇报防治情况。

2006年6月,张茅从北京市副市长转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此时,恰逢新医改讨论、制定方案之时。十多个部委组建成了医疗体制改革协调领导小组,发改委和卫生部成为小组的“双组长”。张茅分管的社会发展司,正是参与医改起草、制定的职能司局。因此,张茅成为国家发改委参与医改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就此结缘新医改。

一位发改委官员透露,在制定医改方案时,张茅多次指示发改委系统认真研究卫生规律,多重视地方实践。

“他对卫生改革全局很熟悉,有利于开展工作。”一位卫生系统人士分析,新医改将于2009年正式起步,卫生部门将解决更多棘手问题,卫生不单涉及一个部门,还涉及物价、财政等资源掌控部门,张茅的经历,有助于卫生部与国家发改委在医改进程中的合作。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篇3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

老百姓一定要了解医改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不是一两年之内能解决的。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

2009年4月6日,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个历史性的日子。

经过5个多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终于在公众的企盼中揭开神秘面纱。

《意见》全文13000余字,共分6个部分。《意见》强调,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

政府高度重视公众积极参与

3年来,新医改方案从无到有,集思广益,数易其稿,凝聚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心血和期望。

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新方案理念更创新,目标更清晰,措施更具体。新医改方案着眼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指明了方向。

解决13亿人的健康问题,是一道世界难题。新医改明确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框架,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1月21日,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国政府宣布今后3年内将为实施上述重大改革投入8500亿元。目标之一,就是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明年,政府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摈弃了此前改革过度市场化的做法,承诺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不断增加投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长短期目标相结合

短期目标:从2009年起,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3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全国所有困难家庭。

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长期目标:《意见》强调,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

《意见》长短期目标相结合,完全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3年内投入8500亿元,实现到2011年的短期目标,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然后,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继续不断加大投入,实现到2020年的长远目标,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重金投入医疗保障

3年投入8500亿支持医改

方案重点在于医疗保障,按照相关数据推算,未来3年的8500亿元医改投入,将有4500亿元投入到医疗保障上。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去年中国财政安排医卫支出2499亿元,6年来年均增长24%。今年仅中央政府预算用于医疗卫生的开支就增加38.2%。今后各级财政仍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负担明显减轻。

据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我国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快速增加。2007年中央财政补助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4亿元,比2006年增长138%;地方财政资金投入38.5亿元,比2006年增长43%。2008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分别增加到50.4亿元和42.5亿元。

随着资金投入的增加,救助效果日渐显现。2007年,城乡医疗救助人次达到1171万,还资助2957万人参加新农合。

2008年前三季度全国城乡医疗救助支出46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39%;城乡医疗救助人次达744万,资助3571万人参保参合。

中国医改蓝图符合国情

世界卫生组织官员高度赞扬我国刚刚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蓝图,认为政府重视改善基层群众的医疗卫生条件,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4月7日在北京的一相关新闻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在新医改方案酝酿和制定中所做的努力值得称赞。“医改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中国政府在医改方案公布前做了大量的工作,值得称赞,这也显示了政府在重大决策前越来越多地听取民意。在去年医改的征求意见稿公布之时,我也登录过相关的网站,我认为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政府为此所做的努力。”

陈冯富珍对此指出,医疗体制改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世界各地都没有绝对的免费医疗,中国的新医改方案强调公平性,提出重点支持贫困人群的医疗保障,与世卫组织的推荐和倡议相一致。

在谈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目标时,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萨莉・巴伯博士说,《意见》着眼于为全体中国人公平地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值得称赞。

巴伯说,新医改方案把公共卫生、农村卫生事业、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卫生设施作为重点。政府已宣布大幅度增加对这些领域的投入,这将为实现上述目标铺平道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并且把农村作为重点,切中要害,符合实际,是新医改的一大亮点。

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的官员和专家也赞扬中国新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蓝图,认为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关注基层的改革方案。世界银行亚太地区首席卫生经济学家蓝根博表示,中国政府承诺逐步向全体人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确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正确的决策。

任重而道远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现任卫生部党组书记和副部长的张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老百姓一定要了解医改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不是一两年之内能解决的,可以看看世界各国的经验,医改都是在不断的进行过程中,总是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要使老百姓认为今天医改文件了,明天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医改任务艰巨,因为它涉及面广、难度大,是一项渐进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不过张茅说,我希望经过3年的努力,老百姓能切实感受到从医改中得到了好处。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会上称,要实现医改的目标,仅仅有投入是不够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把这笔钱花好,也希望大家能够看到,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人民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会有明显的改善。我还要说的是,医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今天把钱投下去,明天就可以立刻取得明显的效果,它需要一个过程。希望大家都来参与这个过程,都来监督这个过程。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我们既要充满信心,明确目标,分阶段积极推进,又要正确看待改革中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保障水平也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西文)

相关链接

医改进程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给政策不给钱,卫生部等三部委出台《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大争论,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涌现

第三阶段2000年:产权改革的号角,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

第四阶段2005年:医改突然变奏,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称“市场化非医改方向”

第五阶段2006年:医改再见曙光,医改基调确定政府将承担基本医疗

第六阶段2008年:方案征求意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第七阶段2009年:方案尘埃落定,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通过医改方案。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媒体观点

人民日报: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卫服务

中国证券报:医改目标远近结合三年推进五大改革

新京报:医疗改革公益目标已定细节仍需探索

上海商报:新医改剔除旧医改泛市场化之恶

广州日报:回归公益是新医改最大亮点

华商报:医改再发力守住民心努力行远

长江商报:大局已定新医改有望循序渐进

南方日报:新医改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

广州日报:医院公转民应谨防公益流失

解放日报:长三角加快制定医改措施异地报销将成亮点

中华工商时报:新医改方案终现身全民医保时代来临

新华社:中国新医改有助释放消费潜力

相关新闻

新医改8500亿为预算值

中央投入可能偏向中西部

2003年“新农合”试点之初,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外)的参合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补助资金。从2006年起,筹资标准由30元提高到50元,这其中有20元是中央财政补助标准,同时中央财政扩大补助范围。2007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于50%的市辖区也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篇4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利”;“弊”

自2006年以来,经各方讨论和修订,媒体先后公布了三种医改方案:06年12月由科技部批准立项的国家软科学“四一三”医保帮困课题组,响应国家发改委“我为医改建言献策”的号召,在《中国经济网》上,以《创建中国医改模式的基本思路》为题,了中国第一个医改方案;07年元月众多媒体通过报道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公布了卫生部的医改方案内容;07年2月《21世纪环球报》报道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改方案的主要内容。中国医改应走什么样的路?随着国家医改方案正式确定日期的临近,尤其是随着2008全国“两会”的召开,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医改方案的研究和讨论[2]。下面就医改方案的利与弊进行一下简单的阐述。

1关于国家卫生部的“先保预防、投资供方”的政府主导模式

1.1该方案的优点:一是由于政府重点投资预防保健和小病治疗,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国对疾病抵抗能力,让更多的人少生病、不生病;另一方面有利于患者的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小病拖大、短病拖长。这样,不仅能缓解大医院的就医压力,减少患者的痛苦,还能降低国民健康成本,减轻政府、单位和个人的经济负担。二是如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即疾病预防和小病治疗),由政府投资供方,并由政府主导,更能充分利用政府高度集中管理的组织制度优势,实现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1.2该方案的缺陷:

一是由于政府优先保预防保健和小病治疗,而一般大病靠社会医疗保险,重大疾病求助商业医疗保险,如果政府将投资重点放在预防保健和小病治疗,就会削弱政府对社会医疗保险的投资力度,那么就会有大量普通百姓,因个人和所在单位经济条件所限,买不起社会医疗保险或保障水平不高而病无所医。众所周知,让百姓因贫致贫,因病返贫,甚至倾家荡产和家破人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风险的并不是小病,而是大病。二是如果政府将大量的资金投向供方(即完全由政府包办的医疗卫生机构),由于资源的高度垄断和计划体制下根本无法克服的“大锅饭”机制,必然会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同时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必然导致医疗卫生资源供不应求,到时看病就得排长队,有权、有关系的可以无病开药、小病大治(即指过度动用医疗资源),而普通百姓依然是看病难。最终“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又会成为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2关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先保大病、投资需方“的市场主导模式

2.1该方案的优点:居民为了应对大病医疗风险而储蓄,这对启动国内消费产生严重影响。如果优先保大病,更有利于化解大病给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二是如果政府将资金投向需方,用于帮助城乡居民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并将政府的投资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倾斜,可以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公益性和可及性。

2.2该方案的缺陷:一是因政府投入医疗卫生的资金有限,如果政府投资重点放在大病保险上,必然会减少对预防保健和小病治疗的投资,那么就会影响医疗卫生机构对做好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小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能将小病拖大。二是由于医疗行业与其它普通行业不同,具有供(医)、需(患)信息高度不对称的特殊性,如果继续采用简单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医疗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仅会向患者提供过度服务,而且会通过医患合谋违规套取医保基金获利。其结果:要么让医疗保险水平和质量大打折扣,要么让政府或企业不堪重负而最终使医疗保险难以为继。

3关于国家软科学课题组的防病与治病融为一体、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的创新型市场主导模式

3.1该方案的优点:一是能通过理论创新和措施创新,实现节约资源和整合资源的双重效果。由于该方案应用了已经科技部评审鉴定的国家软学研究成果:“四一三”健康保险模式中关于“用谁点‘菜’谁买单缓解看病贵理论”和“让更多的医疗机构成为‘一家人’缓解看病难理论”(统称“四一三”医改理论)。该理论还认为,百姓看病难的原因并不是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不足,而是医疗卫生资源和病人资源分布不合理,而且无法合理、有效流动。如果让医疗卫生资源和病人资源在城乡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和城市大小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合理、有效流动,就可盘活现有大量闲置的医疗卫生资源。所以,如果能通过医疗卫生资源的大量节约和整合,再加上增加政府投资力度,这种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的作法,更有助于提高国民健康保障水平和降低政府财政风险。二是如果将预防保健和大小病治疗融为一体,就能实现降低国民健康成本、提高医疗效果和质量、防止推诿病人的三重效果。

3.2该方案的缺陷:因超大型医院集团规模大,网点多,与普通医院相比,操作必然更复杂,管理难度必然更大。

4医疗改革新方案出台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医改方案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公布。包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在内的五个配套方案也将同时“亮相”。

被称为“新医改方案”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一方案能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是重点。

新方案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确定品种和数量,建立相应生产体系,制定统一价格,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按比例规定医院使用。公立医院改革的指导原则是“政事分开、管办分开”。

与此同时,在农村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已覆盖全国二千四百五十一个县,超过七点三亿农民看病可以报销,全国累计已有九点二亿人次享受到医疗补偿,总金额五百九十一亿元人民币。明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实现全面覆盖,并将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五十元人民币提高到一百元,其中政府提供的补助标准由四十元提高到八十元。

有专家称,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已实现了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形成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基本框架,但全国仍还有二点五亿人没有纳入其中,尚未有到任何医疗保障。

此外,改善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缩小城乡医疗设施技术水平差距,加强医疗质量的监管都仍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3]。

5讨论:

5.1中国医改究竟采用何种方案?这是一个涉及13亿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需要进行慎重思考:我们不能只看医改方案的未来目标是否激动人心,更要看其实现目标的措施是否科学、可行?我们也不能只想医改方案一经实施效果就立竿见影,更要想到其效果是否具有持久性?新医改背景下,政府增加卫生投入、医保覆盖面扩大、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众多因素,将拉动医药经济快速增长,医药市场扩容基本已成定局[4]。

5.2我国政府卫生支出体系现存问题分析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两个方面,这包括政府卫生支出总量不足、中央政府卫生支出比例过小、政府卫生支出各项目间比例失衡、区域以及城乡之间卫生支出差异过大等[5]。

5.3“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也有所提及。”对此问题,人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某些人一直享受的是公费医疗,由于看病几乎不用自己“掏腰包”,周女士一直以来生病光顾的都是三甲大医院。听说新医改实施后可能会实行社区首诊,无论享受的是哪种医疗保障都必须先到社区医院看病。对于这一点她特别担心:“现在很多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都不怎么样,如果政府不想办法把他们的水平提高就强制要求我们看病得先过他们那一关,那万一发生误诊、漏诊又谁来对我们负责呢?”有着这样想法的人为数不少,所以再次征求公众意见,也就有着重要的意义了。总之,医疗卫生领域是一个利益关系尤为复杂的领域,实现所有人都认同的“最优”几乎不可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化,其对医疗服务需求也必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与之相对应,医疗服务提供体系也必然要随之变化。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采取提高报销比例等措施,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5.4新医改的另一个重点改革目标是:药品供应体系也将面临重大政策调整。对此,方案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来引擎此领域改革。目前,我国药物80%是由医院“开”出去的,因此,为了保证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医改方案提出了解决办法,即规定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全部使用,其他各级医院如三甲医院按一定比例使用。对于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王先生来说:“目前一些新出的药物、治疗技术没纳入医保的报销范畴,有些新药的疗效比传统药要好,但医保只能保障最基本的治疗,我们这些参保人想要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得看个人经济条件能否负担新药的费用了。”听说新医改方案要建立一个“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他希望这个目录能纳入更多疗效好、副作用小、价格又公道的新药.“基本药物全部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并且报销比例要高于非基本药物。”这次医保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看来任重而道远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其成本。通过提高报销比例和规定医院用药范围促进基本药物使用。

历史的发展是在螺旋式上升的。20多年前,我国政府由于财力有限,整个国家缺医少药,而渐渐地把医疗卫生的责任推向个人和市场。20年来,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力量促进了医疗事业的极大发展和医疗资源的极大丰富。整体上缺医少药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从这个角度上说,市场化功不可没,市场化带来的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张,为今后进一步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应对市场缺陷带来的问题,新医改的方向锁定“强化政府责任”,这不是倒退,而是螺旋式的前进。我们不必担心再回到计划经济时期效率低下的僵化和短缺体制,历史已经前进了一个周期。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拥有更加成熟的执政理念和能力、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今非昔比的医疗资源和财力以及更加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我国一定能建立一个效率和公平兼顾的、可持续发展的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

参考文献:

[1]戴伟,.浅谈集中采购的利与弊.中国医药指南.2010,08(16).

[2]张磊.优化我国政府卫生支出休系策略研究――对新医改方案的分析与展望.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

[3]李迎生,张瑞凯,乜琪.公益・公平・多元・整合“新医改"的社会政策的内涵.江海学刊,2009,5:108-109.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篇5

历时2年多,备受关注的新医改方案一直在各种争议声中起草、修改、再修改。此次新方案公布后,批评声依然不绝于耳。看完这份由6大部分、13000余字组成的改革方案,有人说“看不懂”,有人觉得“很伤感”。但此次新方案中提到要建立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再次让人们关注――公立医院改制重组。

医院改革面临老问题

公立医院改革历来被视为医改最艰难的一个环节,管办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规范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等,这些与公立医院改革相关的问题也一直被方案制定者看作是“难点”。

上一轮医疗改革开始于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这份医改方案里清楚明白地写着:“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而且诸如“发展社区卫生医疗”、“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等等,在这份旧医改方案里其实早就被重点提及。与新医改方案一样,这份文件也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可实际情况是中国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到2006年增长了68倍,同期政府和社会投入却由78.8%下降到50.7%。政府投入的不足和缺位最终导致医院要通过市场的手段收取运营经费,也是今日中国医疗弊端的根本原因之一。

由于医疗体制长期管制过严,使得医疗机构发展缓慢,医疗资源供应长期不足,并且资源分布不均衡,如何增加医疗资源的有效供给,解决群众“看病难”,民营资本能够多大程度的进入医院领域,这些关键问题在新医改方案中也没有过多涉及。所以新医改革方案将会继续面临上一轮医改的老问题――如何保证这些条条正确的方案得以不加扭曲地执行?

有学者认为,本次意见稿的亮点是重新确立了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及其中的政府责任,这与上一轮被认为失败的医改方案有本质的区别,上一次医改被视为市场化取向的方向性错误。《征求意见稿》提出,公立医院改革将先在全国选择部分地方或单位开展试点,再择机在全国推行。而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要逐步推行管办分开,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认为,改革医疗机构,恢复公立医疗机构的主导性,强化其社会公益性,迫使它们不追求收入最大化。但若单纯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行政控制,可能削弱市场竞争,那么原本就没有真正市场化的医疗服务业就会退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为此,顾昕认为,只有设法让民众的大部分医疗费用由第三方,也就是医保机构来支付,才是破解“看病贵”的唯一良方。

此次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仍处在拟定期,许多地方仍不是特别清楚,如收支两条线的主体如何界定;此外,还有很多具体问题,如双向转诊如何转?如何将病患从三甲医院吸引到社区医院?都需具体配套文件予以解释。

公立医院不再“以药补医”

“以药养医”,是医疗机构长期存在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它导致药品价格虚高不下,群众看不起病。根据新医改方案,今后公立医院要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

近十年来,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也起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政府财政补贴比重下降,有些大医院财政补贴只占到医院总收入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以下,变得无足轻重,只剩下象征性的意义;另一方面,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虽几经调高,但医院人力成本的增长率更快,门诊挂号费、手术费、治疗费以远低于实际成本的价格收取,医疗服务实际上是亏损运转。

目前,全国大多数的国营医疗机构服务经营的收入渠道有三条:政府财政补贴、医疗服务收费、药品经营差价和大型设备检查收费,在财政补偿不足的情况下,医院只能靠药品批零差价和大型设备收费来补偿。由于医疗机构只能从药品销售、医疗设备检查和开展新特项目中得到补偿,致使一些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发生扭曲。同时,大量的、并非必要的、收费昂贵的大型设备检查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负担,导致了医疗费用的上涨。

当然,医疗服务价格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之间更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没有全方面的配套改革、没有体制上的深层次改革,那么在医疗服务价格涨上去的同时,药品价格、医疗器械检测费同样不可能降下来。

《征求意见稿》指出,要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未来,基本药物将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并制订基本药物使用规范和临床应用指南,要求各类医药机构按比例,使用目录中药物。专家指出,此举有助于压缩中间环节利润,降低药品价格。

在上一轮医改中,正因为政府放开了价格,却没有放开市场进入,导致公立医院形成垄断,弊端重重,而民营医院却举步维艰。如何使医疗体系在竞争中有活力、有效率,实现优胜劣汰,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全社会的医疗成本的老问题,又将是新一轮医改中需要解决的。此外,由于公立医院事实上控制了绝大多数药品零售业务,而药品销售收入又占到医院总收入的40%以上,这便形成了为人诟病的“以药养医”机制。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这是方案的一个亮点。不过也有人担心,改革方向是对的,但不意味着现状就一定能够得到扭转,从公布的方案来看,“以药养医”的链条并没有从根本上切断。

按照方案,今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同时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制等管理办法。

在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余晖看来,“收支两条线”是方案的一个模糊点。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篇6

纵观整个2007年,如果说有一件事能够自始至终汇聚国人的关注,非医改莫属。

在世界范围内,如何建立一个完备的医疗保障制度,从来都是难题。对医疗保障模式的选择,几乎不存在“最好”,只有“次优”。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中国,历史欠账、路径依赖、利益扭曲、对医疗服务与日俱增的需求并存,建立新制度的步履格外沉重。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全面改革始于1997年。至2000年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医改全面启动。此次医改的主要措施包括: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职能,政事分开,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公立医疗机构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放开管制,规范运营;改革药品流通体制,加强监管,实行医药分家;等等。

方向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由于既有利益格局难以打破,改革并未能按设计的路径运行。时至今日,医疗行业依旧管制严格,竞争不足;卫生部门依旧政事不分,监管缺位;医疗机构依旧利用垄断地位谋取经济利益,“看病贵”、“看病难”有增无减。

十年医改,在2006年几乎又重回原点,其间承载了全社会太多的怨怼与期望。在此背景下,2006年9月,由发改委、卫生部牵头,十余个部委组成医改协调小组,全面启动新一轮医改。从2007年春节开始,协调小组陆续委托九家中外机构进行医改方案设计;至11月底,新医改方案形成,并向国务院呈报。

据《财经》记者了解,经过数轮讨论修改,新医改方案已形成一些宝贵的共识,包括:明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强调强化政府的责任和投入,从而降低卫生总费用中个人付费比例;放宽医疗领域准入,鼓励社会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对医院进行增量改革;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这也是即将出台的医改方案的原则和总体方向。

时至岁末年初,新医改方案正日益临近面世的时刻。我们在满怀期待的同时,仍知前路艰难。

因为,中国医疗体制的核心矛盾是医疗资源供给短缺,重要约束是政府投入相对不足。撇开种种部门和集团的利益博弈,中国的医改最终是在政府财政能力的约束下进行的。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科技的发达,所有社会成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基于此,医改必须直面一个基本问题,即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政府如何利用有限的财政来满足无限的保障需求。

也许终极问题是:我们应该获得多少医疗服务?也许医疗保障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性地对待医疗。因此,医改的焦点应该是,如何减少整个医疗保障体制整体无效率的情况,如何以更低的代价获得更好的保障。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理想的答案,只有现实的选择。

就在年底,从广东珠海传来试水“全民医疗保障”的消息。珠海体制性包袱轻、人口总量小、经济发展相对均衡,因此敢为天下先,尝试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医保体系。相形之下,几年前财政能力较为薄弱的苏北宿迁市,选择了管办分离、政府退出医疗服务领域,以“卖医院”的方式进行医改。两相对比,更觉意味深长。

长期以来,尤其在2007年,《财经》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关注,跟踪报道了新一轮医改的每一步进展;年末又派记者赴珠海调研、赴宿迁回访。基于关注中国改革的一贯立场,我们现在把这些报道汇集在一起,构成了《财经》2007年的“年度特别话题”。

这也是《财经》自2004年以来第四个“年度话题”。前三次话题分别是“矿难探源”、“药价之谜”和“社保抉择”。去年此时,我们在“社保抉择”的前言中写道:“《财经》年终刊的年度话题在变化,不变的是对民生的关怀。”――过去如此,今亦然。

――编者

珠海试水

“好消息!珠海市民心工程‘小病治疗免费’试点工作启动了!本社区户籍居民可足不出户,免费坐享家庭保健医生团队服务!”

12月5日,在珠海市岭南社区卫生服务站,出现了久违的热闹一幕:服务站工作人员扛着大旗、捧着传单,在社区四下奔走,宣传珠海市刚刚启动的医改新政。作为珠海城区四家试点服务站之一,岭南站尤显积极。

在新的全国医改总体方案出炉前夜,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的趋势已成共识。12月5日,广东省珠海市委市政府宣布启动“全民医疗保障”方案,提出“小病治疗免费、中病进入保险、大病统筹救助”,成为全国首个“让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倡行者。

就各地建设医疗保障制度实践而言,此番珠海动作之大、覆盖面之广、财政补贴之高,均令其他城市难以匹敌,也使得珠海吸引了全国的目光。

由一座滨海小县城发展起来的珠海,是一座新兴移民城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对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药品流通体制领域的革故鼎新开始推进。

十年历程之后,至2007年,珠海医改迈出了一大步。10月中旬,至少六易其稿的珠海医改“1+3”文件终于定稿,并于12月5日正式面世。

这是一套系统的改革方案,其中,由珠海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健康城市工程的实施意见》为纲要性文件,统领另三个配套性文件,即由珠海市卫生局起草的《珠海市推行“小病治疗免费”实施方案》、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起草的《珠海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以及由市民政局起草的《珠海市实施城乡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四个文件相互补充,明确了“全民医保”的方向,以及“小病免费治疗、中病进入保险、大病统筹救助”的操作方案。

为支持“1+3”方案,珠海市预备每年财政拨款2.03亿元,构筑“小病”“中病”“大病”三个层次的医疗保障网,力图达到“小病有其医、住院有保险、大病有救助”,逐步迈向基本医疗均等化的目标。

细看珠海“1+3”文件内容,“小病治疗免费”,是对珠海市籍居民在规定病种和规定医疗服务项目范围内实行免费,并非“治疗日常小病不花钱”;“中病进入保险”,是针对目前珠海市医保政策未及覆盖到的25万人制定的一份医保方案,保障这群人所有住院及指定的25种门诊病例(均为疑难慢性病及重病,即包涵了通常意义上的“大病”),其诊治费用均可获得不同比例的报销。

至于“大病统筹救助”,则针对一些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特定对象,实施政府救助。其中所指“大病”,其实与病种无涉,仅指患者的经济能力无力负担。这被称为此次医改的“兜底工程”。它突破户籍的界限,在全国率先将参加了本市医疗保险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政府财政医疗救助范围。凡符合条件、在享受了医保待遇后仍无力承担个人重大疾病医疗费用者,可提出救助申请,从而得到医疗救助。

“这份‘1+3’文件就是珠海十年医保史上关键的第四步,这一步迈出去,基本实现了我们的全民医保目标。”珠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闫昊波告诉《财经》记者。

为什么是珠海

与每一项民生政策一样,珠海医改新政触动了珠海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在人们内心深处唤起了种种欢欣、困惑、怀疑的情感。

家住珠海市拱北岭南社区的陈秀英老人听闻医改新政,难得绽开笑容,开始核算一年可以省下多少医疗费。

74岁的陈秀英早年是珠海市平沙农场职工,退休后长期卧病在床。家中因脑膜炎后遗症导致智障的儿子已54岁,母子俩艰难度日。陈秀英患有脑血栓、高血压等慢性病,好在尚有微薄的退休金,并享受城镇职工医保待遇,日常看病可获60%-80%的报销。但她的儿子无业,没有医疗保险。去年,儿子不小心摔断了腿,无力医治,幸获一位街道干部相助,辗转申请到部分补助金,才得以医治。

陈秀英所在的岭南社区卫生服务站,出于同情,自成立以来,即对陈秀英及其家人免收诊金、上门巡诊费用,仅收取零差价药费。如今,卫生服务站主任李春瑛告诉陈秀英老人:“以前给你免掉的诊金和服务费,以后政府替你们埋单,你们不用觉得亏欠我们了。”

此外,根据珠海市政府新推出的城乡居民医保办法,陈秀英的儿子属于特困人群,一年只需花25元,甚至不花钱就可以参加医保。“以后你儿子如果住院或得重病、慢性病,可以和你一样有报销。”李春瑛说。

在珠海,类似陈秀英儿子这样享受不到任何医保的城乡居民,约有25万人。如今,这个群体也将被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覆盖范围,从而最终拼合出一幅接近完整的“全民医保”图。

但是,在这幅美丽的图画的背后,是珠海财政的大力投入。

珠海经济近年来增长迅猛。经济总量在广东省虽不算高,但人均GDp达52317元,位列广东省季军。近年财政收入每年以10亿元为单位增长,2006年财政收入增25%,今年增长料突破26%,从去年的60亿元,增长到75亿元左右。加之人口总量小,全市145万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仅93万,历史包袱轻。这些因素使得珠海试水“全民医保”成为可能。

一位曾参与讨论过珠海医保方案的公共卫生专家告诉《财经》记者,过去五年中,珠海对卫生的投入平均每年不超过2亿元,占年度财政支出总额不超过4%而2008年,珠海财政拟在过去平均投入的基础上,再增加2.03亿元。也就是说,明年在卫生领域的投入将是以往的2倍,“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财政约束之下

据《财经》记者了解,从珠海市委书记邓维龙今年1月提出“全民医保”改革目标,到今年10月方案定稿,决策层在财政投入方面曾有过多番考量。其中对“小病免费”方案的争论最为激烈。

卫生局的最初方案曾提出,要由财政报销50%的“小病”药费。在毫无先例可参考的情况下,这是一个惊人的提议。毫无意外地,方案在决策层面被迅速否定了。“我坚决不同意,邓维龙书记也不同意。”珠海市分管科教文卫工作的副市长邓群芳告诉《财经》记者。

“药费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全免的。”邓群芳解释,药品可以方便地进入流通环节,“有些人免费拿了药可以不吃,攒起来卖。不仅扰乱市场价格,也会引发医生和患者的诚信危机。”

一位参与制定方案者告诉《财经》记者,更关键的争议在于,如果免部分药费,财政到底要花多少钱?珠海能不能承受得起?在全国都不敢动的情况下,有没有必要走得这么急?

“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这位人士说,“这是个无底洞,可能更有钱的城市也承受不了。”

其后,有专家还曾建议,按人年均门诊费用200元的标准,对药品费用和基本医疗服务费用进行减免,仍然未获通过。

“‘治疗免费’与‘免费治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大家容易把它们混淆起来。”一位政府官员称,珠海在此处用词上,是大有考究的――前者是指一部分治疗费用免费,后者则容易被理解成全部免费。

按照方案内容,目前所确定的“小病”病种范围,包括普通感冒、胃肠炎、皮肤病等十余种病情较轻的常见病。一位乡村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告诉《财经》记者,他所理解的“小病”,通常是指那些“在服务中心看上两三天就能好的病”。据悉,这些常见病所涉及的医疗服务项目约有40余项,珠海则选取了其中七个较常用项目,比如诊金、检查费、肌肉注射、小换药等实行免费。

此外,常见急症、各类首诊疾病及经首诊后维持治疗的疾病,也可获得免费医疗服务。

值得一提的还有免费公共卫生服务。据悉,此前珠海市镇区市三级医院已纳入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儿童计划免疫(166.4元);结核病防治(未标价);辅助精神病病人维持服药(50元/月);传染病防治(未标价)。

新政实施后,所有居民将获得一张“小病治疗免费卡”。为减轻大医院负担,引导市民看小病或首诊“不出社区或农村”,该卡只能在户口所在地的社区及农村使用,否则将不能享受“治疗免费”。

在“中病保险”这一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也曾提出缴费总额为500元、个人与政府各承担250元、最高支付额度为20万元的方案。“之前实施的城镇职工医保、外来工大病保险和未成年人医疗保险,最高支付就是20万元。”参与方案制定的一位官员说。但这样一来,就意味着财政一年至少需为此多支付2500万元,于是,该方案也只好“缩水”,选择了个人年缴250元、政府补贴150元、最高报销额度为10万元的方案。

在全国范围内,珠海的“财政蛋糕”颇为可观,但在广东省,2006年,珠海的GDp仅占广东省总量的3.5%,在“珠三角”九个地级以上市中,位列倒数第二,仅相当于深圳的14%。在反复考证与核算的基础上,决策层决定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选择了一个相对保守的方案。

尽管如此,现行方案全面实施后,珠海财政2008年要为此投入约2.03亿元。其中在“小病治疗免费”方面,硬件建设上的一次性投入就要8250万元,主要用于150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由市财政全额拨付。另外,2008年对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办公经费、人员经费等运作经费的补贴约为1200万元,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的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婚孕检、治疗免费经费等进行补贴,将投入5320万元,总计共1.47亿元。

“中病保险”部分,包括一般参保人(25万人财政每年每人补贴150元,共需投入3540万元)、低保户和重症患者(每年财政投入245万元),每年共需财政承担3800万元。

“大病统筹救助”部分,共需投入城乡医疗救助金1800万元。

在各级财政支付比例方面,“小病治疗免费”方案的前半年(即至2008年6月前)属试点期,由市财政全额负责。其后的第一年,由市与区财政按7∶3的比例分担;第二年按6∶4、第三年按5∶5的比例分担。

珠海市市长钟世坚称,在此基础上,珠海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在未来几年,将按照每年30%的幅度递增。其中,对“小病治疗免费”及“城乡居民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将逐年加大。

正是出于财政能力的约束,与其他所有类似的改革一样,珠海颁布试行的办法并非最佳答案,而是基于现实的折衷考虑。

宿迁:另一种路径

有公共卫生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珠海由政府主导推进的“全民医保”,得力于财政的大力投入,其直接施惠于百姓,固然振奋人心,但其他地区未必能复制。

可相佐证的是,在数千里之外的江苏省宿迁市,七年前同样“敢为天下先”,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医改路径。

2007年岁末,记者回访宿迁。乘车从南京沿宁宿徐高速公路向北疾驰进入宿迁境内,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宽阔平坦的马路,两边绿树苗圃、林立的高楼错落有致,让人无法与其历史上的贫瘠联系起来。

宿迁地处江苏北部。1996年7月,苏北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淮安市分出四个贫困县,成立宿迁市。那时,宿迁是江苏省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主要经济指标曾排在全省末位。2000年,人口占全省6.9%的宿迁,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只占全省的2.3%和1.3%。

宿迁市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上个世纪末,每年财政赤字高达4亿元,年年都要靠中央和省的转移支付。由于政府财力不足,宿迁市医疗卫生发展缓慢,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条件差、水平低。

困境之下,2000年,宿迁市公有医疗单位产权改革发轫于沭阳县,拉开了声势浩大的社会事业民营化的序幕。按照宿迁市的改革思路,在竞争性的常规医疗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多元化办医,以增加医疗服务供给量;对于疾病预防和控制、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血液采供和突发性卫生事件处置等公益性强、收益性差、民资不愿进入的公共卫生领域,坚持政府主办。这就是宿迁市大力宣扬的“管办分开。”

2001年3月,沭阳县38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改制;2001年10月,宿迁列出改革时间表,各县区随后成立医疗单位产权制度改革指挥部,强力推进改革,甚而提出“能卖不股,能股不租,先卖后股,以卖为主”。

迄今为止,宿迁地区134家公立医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包括124所乡镇卫生院和10所县级以上医院。宿迁变成了一个几乎没有公立医院的城市。宿迁市政府对此自我评价,“医疗事业基本实现政府资本完全退出”。

七年来,宿迁医改争议不断。2006年6月22日和12月7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先后公布两份结果不同的调查报告。北大报告认为,宿迁医改违背了一些医疗卫生领域的理论规律,“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老百姓的医疗负担反而加重,潜在医疗卫生问题令人担忧;清华报告则评价宿迁医改为“一种积极的尝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明确的借鉴意义。一者肯定,一者否定,将争论推至高峰,至今仍无结论。

七年后,《财经》记者再赴宿迁,当年“卖医院”的轰轰烈烈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但其影响绵延持续。

记者采访获知,宿迁医改以来,全市的医疗卫生资产、尤其是公共卫生资产扩张迅速。宿迁卫生局局长葛志健告诉记者,改制前,宿迁市整个公共卫生资产只有7000多万元。当初通过卖医院改制置换的资金不到3亿元,全部投向公共卫生领域。再加上后来的持续投入,目前全市医疗卫生资产约20多亿元。“公共卫生的资产规模翻了七八倍。”他说。

不过,改制后,宿迁医疗领域出现了值得注意的新的竞争态势。一方面,宿迁市医疗资源正在形成新的整合。“三到五年,沭阳的医院会重新洗牌,十几家一级医院被吞并,出现人民医院、中医院、仁慈医院三足鼎立的局面。”沭阳中医院院长陆其斌告诉记者。而目前大大小小的医院都在相同层次上竞争,功能没有划分,争相购买高新医疗设备,医疗资源无效率已然呈现。

据陆其斌介绍,改制前,沭阳卫生消费总额一年约几千万元;2007年,卫生消费总额预计高达4亿多元。有关人士指出,其中不乏过度消费。

医改方向之争

南国珠海和苏北宿迁的医改,构成了一组对比,其实正反映了医改中曾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医改应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进而,如何体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是否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这个颇具意识形态意味的命题,争论双方激辩不已。

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曾有着一段由“公家”包揽大部分公民医疗费用的历史。那时,政府决定着医疗资源的分配,直接开办医疗机构并对医药实行全面管制。但相对于日益上涨的医疗开支,财政投入捉襟见肘,医疗资源普遍短缺,“看病难”现象日益严重。

鉴于此,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决策部门启动了以放权让利、调动医疗卫生部门积极性为核心的局部医改,是为“不给钱就给政策”。卫生部门逐步对医院实行“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鼓励医院自行创收,其目的是在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前提下,让医院自行解决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这曾经被标签化为“市场化”的医改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推动下,医院“创收”热情高涨,同时,政府的财政投入比重相应降低。

但弊端很快显现――医院“放权让利”产生的效益是有限的,“看病难”仅仅是旧难换做新难,而“看病贵”却相继出现。同时,原有的医疗保障制度难以为继。

1997年初,决策层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全面改革。2000年2月,作为此轮医改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公布《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主要措施是――

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并逐步开始取代旧有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卫生行政部门转变职能,政事分开,逐步实施全行业管理,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公立医疗机构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放开管制,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根据其性质、功能的不同,制定实施相应的财税、价格政策,使社会上的各种医疗机构面向市场,规范运营;改革药品流通体制,加强监管,实行医药分家。

这本是一幅面向全社会提供医疗服务、扩大供给、放开管制、加强监督、引入竞争的改革蓝图。然而,由于既有利益格局难以打破,改革实际上原地踏步。一个实际的后果是,卫生总费用中私人自费的比例逐步增加,在1978年是20%,2000年达到59%,2005年虽然略有下降,仍然达到了52%。

“万家医院相继开,高楼大厦盖起来。富人有钱住进去,百姓门外多徘徊”,这是近年在网络上颇为流行的一首关于医改的打油诗。诗中讽喻的,正是1997年第二轮医改启动受阻后,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现实。

现象是客观存在,但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却方向迥异。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葛延风主持的研究报告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报告指出当前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的现实,并得出结论: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

这一结论,一度借助于人们的直觉经验判断得到了共鸣。之后不久,卫生部拟就了一份新的医改报告上报国务院,认为公立医院缺乏“公益性”是以往医改不成功的主要弊端,要求公立医疗机构坚持完全的“公立”,今后由政府主导,制订统一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公共卫生服务和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确定保留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负责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然而,这个结论同样遭到了激烈的抨击,认为其实质是“重回计划经济时代”。针锋相对的质问是――中国医疗体制的现实,是“市场化”之祸吗?

这种声音认为,中国医疗体制的核心矛盾是医疗资源供给短缺,政府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而所谓“市场化”改革,只是通过“给政策”让医院自负盈亏,成为一个逐利的经济单位,由市场来主导医疗资源分配的情况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过。

因为在如此思路下,并没有改变公立医院的市场垄断地位,私人开办医院、进入医疗市场的门槛仍然很高;医疗价格仍然由政府制定,而非依靠市场形成。而开放市场和市场定价,是市场健康运行的关键要素。由此判断,中国医疗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其实还没有开始,何来“市场化”之祸?

依此观点,解决这一困境的办法,应是开放准入,让更多的资本形式进入医疗领域;同时加强监管,以缓解医疗服务供应不足的矛盾。

事实上,无论是完全以政府主导的计划式资源配置,还是某种一度以市场化为标签的改革思路,都曾经在中国医疗卫生制度发展的历程中打下过不可磨灭的烙印。然而,放眼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无法令人乐观的现实,当务之急,是要在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抽象结论背后,寻求更加理性而务实的路径。

共识形成

在2006年的夏天,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引发的讨论短时间内形成声势,热烈的情绪感染了全国上下,激发了人们对医疗体制现状的强烈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

在此背景下,2006年9月,由发改委、卫生部牵头,组成了十余个部委协同的医改协调小组,全面启动新医改方案的拟定。

2007年春节前后,协调小组委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称国研中心)、世界卫生组织、麦肯锡、世界银行六家中外机构,进行独立平行的医改方案设计;4月、5月又增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两套方案。八套方案于5月底进行了第一次颇为热闹的“集体讨论”;2007年6月,在八套方案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合作制订的第九套方案。

九套方案竞逐中,问题在廓清,共识在形成。

对于未来医疗体制的筹资模式、管理体制、监管机制,九套方案虽然各执一词,但都无一例外地认同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小;在卫生总费用中,个人自费比例过高。

2003年,卫生部进行了第三次全国卫生医疗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应就诊而未就诊的比例由1993年的36.4%上升到48.9%;患者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比例高达29.6%;在住院患者中,主动提出提前出院的比例为43.3%,其中六成以上是因为支付不起相关费用而提前出院的。农民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比例更是从1998年的63.7%上升到75.4%;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占全部贫困农民的比例上升到33.4%;在西部地区农村,62%的患者因为经济困难应治疗而没有治疗,75.1%的患者还没有治愈就要求提前出院。

完全依赖自费方式获得医疗服务的人口比重过高,同时,财政和社会医疗保险筹资公共筹资占卫生总费用的筹资比例又过低,这正是导致“看病贵,看病难”的症结所在。

这一事实,直指我国医疗体制的核心矛盾,即医疗资源供给制度性短缺。与短缺并存的,还有老龄化加速、医学技术进步和民众对健康关注度提高,所带来的社会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

基于此,逐渐形成的共识是:由于公共卫生的外部性和医疗卫生服务高度的信息不对称特征,故不能任由市场配置医疗资源,而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投入,并最终降低卫生总费用中个人付费的比重;而和市场趋向的所有改革相应,医疗卫生服务也应该趋于市场化,理顺医疗机构价格信号,引入市场竞争,给各类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

在此前提下,需要更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责任的边界。哪些事该政府做,哪些事该交给市场?政府管多少?应该怎么管?这些问题是医改能否顺利进行的技术性保证。

2007年8月,在九个机构分别拟定的医改方案的基础上,医改方案总体思路和框架基本形成;之后,各方案制定小组又提交了进一步的建议,据此融合而成一套新的医改方案;

2007年11月,所作中共十七大报告专辟一节谈到医疗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至11月底,医改方案已向国务院呈报,揭晓的时刻日益临近。

《财经》记者获悉,从总体框架看,围绕“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一目标,新版医改方案主要包括四大体系、八项机制,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及医疗管理机制、运营机制、筹资投入、监管机制、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定价机制和立法保障机制。

应该说,这是一个以市场化为方向、重视区分政府和市场责任的总体构想(参见《财经》2007年第23期“医改方案冲刺”)。

卫生部长陈竺曾在公开场合指出,未来的医疗卫生体制应当是“一个大厦,四梁八柱”。他表示,如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座大厦,四大体系则是这座大厦的大梁;同时,八项机制则为大厦的支柱。这是迄今为止对于新医改方案最为形象的描述。

识者指出,此轮医改是否能够取得成效,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能否保证在全民覆盖的前提下,降低私人自费在医疗总费用当中的比重;第二,能否理顺医疗机构所面对的价格信号;第三,能否给各类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开放环境。

公共卫生基层织网

在四大体系、八项机制中,首先面临的,当属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和消除传染病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但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未能有持续财政投入的“给政策”局部医改方针,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从“重预防”逐步滑向“重医疗”,且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在农村的很多地方,公共卫生事业已经到了濒于崩溃的边缘(参见《财经》2002年第8期“农村医保风雨飘摇”)。

2003年的“非典”疫情,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构成了严峻考验,暴露出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的严重不足。“非典”过后,中央到地方政府亡羊补牢,开始加强对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卫生部的医改报告中,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概括为四个方面:预防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加强卫生行业监管,维护群众就医安全;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改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群众的卫生观念和卫生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

四年来,中国公共卫生建设进步卓著。在珠海,此次医改新政的主要载体,就是在城乡建立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网点。

按照《“小病治疗免费”实施方案》规定,为保障22万村民能方便就诊,珠海在121个行政村和29个因土地被征由“农村转居委会”的社区,将由市财政投资,每村兴建一个卫生服务中心。这150个卫生服务中心的日常营运费用及人员工资,将由财政全额拨付,管理上实行收支两条线、镇(医院)村(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模式。

珠海斗门区坭湾村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赖荣春,原本是一名村医,两个月前,通过考核,进入这所全新的卫生服务中心。小伙子笑容可掬地告诉《财经》记者,有单位依靠、有技术培训的感觉,比过去当“个体村医”要好得多。

“现在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他给记者看了十余份门诊收费单,都是十几元至20元左右的小处方。“现在实行收支两条线、工资由财政负责,卫生服务中心只承担公益的职能,经营业绩跟个人薪水没关系,药费又都是零差价,不会有人开大处方的。”

在城区,则从既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选取四家进行试点。这四家中,有两家是私人经营,另有两家是街道集体投资兴建。珠海市将借此探索由政府实行购买服务。试点半年后,如无问题,将在全市8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面推广。

至12月5日“小病免费治疗”始推当天,珠海首批已有20个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开张营业,此外,还有105个村(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完成立项。珠海市卫生局一名官员称,争取到2007年底,有近40个村的“服务中心”启用;到2008年年底,全部150个“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

这些已经和即将投入运行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采用珠海在全国首创的集“小病治疗免费”、计生、卫生、残疾人康复、药品监督工作“五位一体”的运作模式。每个服务中心均配备四名工作人员:两名医生(主要从现有农村的私人卫生所中招聘有执业资质的医生)、一名计生工作者及一名残疾人康复辅导员。

“卫生医疗和公共服务如何才能直接送到基层?没有好的阵地怎么开展工作?”珠海市分管科教文卫工作的副市长邓群芳形容,这些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好比“基层党组织”。

在珠海市政府的预想中,以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要载体的“小病治疗免费”,应该有拉动医院“两极分化”的实施效果;即把小病、常见病的诊治转向社区医院;技术、人才储备领先的市一级医疗机构则主要负责对大病、重病的治疗康复。

珠海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一丹对《财经》记者表示,“小病治疗免费”对大医院病患来源肯定会有影响。因此,要在大医院跟社区医院之间建立“双向转诊”制度(首诊在社区或农村卫生服务中心无法处理时,可迅速转至上级医院;在上级医院结束治疗后,亦可转回社区和村进行辅观察治疗),这有望使得高水平医院去救治疑难重病的患者。“但关键是社区医院对‘小病’的治疗能力要达标,不达标的话,患小病的老百姓还是会去大医院。”

在珠海全民医保方案推出后一周,《财经》记者走访了几家正在试点及开张的社区及农村卫生服务中心(站),发现这几家门面普遍冷清,鲜见有为享受“治疗免费”前来就诊者。

“可能是免费的幅度不够,有钱人不当回事,经济困难的还是觉得看病太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区工作人员分析。

“门诊人数是否大量增加,是评价方案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公共服务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副市长邓群芳对此并不认同,“现在实施才十来天,大家接受一个新事物仍需时间,不能轻易下判断。”

辨析“基本医疗包”

在珠海的医改方案中,或许是出于宣传的需要,屡屡出现“大病统筹救助、中病进入保险、小病治疗免费”的提法。

“珠海对‘小病’、‘中病’‘大病’的叫法口语化,不太科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共卫生专家告诉《财经》记者,医学上对疾病通常有“重病”、“常见病”、“慢性病”等分类,很难说清何谓“大病”、“小病”,更无“中病”之说。珠海对此显然也了然于胸,其独创的称谓或许仅为方便记忆及宣传。

不过,无论什么称谓,任何形式的医改都必须面对一个基本问题,即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如何应对几乎无限的需求并进行合理分配。

有专家指出,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健康保障水平不可能太高,只能努力做到基本保障。因此,如何提高医疗卫生体制的效率,确保财务可持续性,则必须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比如,针对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需要精心设计医保方案;而针对不同病种的治疗,则涉及“大病”和“小病”分野。

关于后者,目前的主流观点是,受政府财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应当侧重于保障大病;在未来,随着国家财力的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改善,以及对各种医疗干预手段成本效益更清楚地了解,最终实现大小病兼顾。

为实现这一目标,部分发达地区已在探索扩大保障范围,同时对那些支付不起小病医疗费用的贫困弱势群体,通过构建惠民医疗网络、加大医疗救助、给与更高补偿比例等方式予以保障。珠海的“大中小病”分层次全保,正是这样一个尝试。

当然,无论是保大病还是保小病,都要对其内容作出具体界定。在这方面,2006年底,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启动了一个崭新的课题研究,内容为“国民基本卫生服务包”,其任务就是要界定在医疗卫生服务的总盘子当中,哪些项目属于基本医疗的范畴,哪些又属于公共卫生的范畴。

所谓“基本医疗服务包”,即指政府资源将优先保障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一般包括预防保健等属于公共卫生范畴的医疗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具体服务包的大小,则根据各国的财力和疾病风险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应包括有关的基本疾病目录、基本诊疗目录、基本药品目录等。对于“服务包”以外的医疗需求,原则上主要由居民自己支付费用,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通过鼓励发展商业保险来对这部分风险进行保障。

如此界定是重要而艰巨的。服务包的大小,决定了政府财政投资的多寡和公民享受福利待遇的高低。这意味着一系列复杂的筛选和权衡。其标准除了参照中国的健康状况,主要根据成本效益原则、经济支付能力和公平性。例如,一些效益成本比低的医疗项目,如心脏手术、肝癌、肺癌、胃癌治疗以及早产儿的精细护理等,往往需要排除在服务包之外。

《财经》记者获悉,在未来的医改方案中,国家基本医疗服务包有可能包括三大块内容:第一为基本公共卫生功能,包含八个类别29个项目,预估费用为350亿元;第二块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含九个类别52个项目,预估费用为560亿元;第三块为基本医疗服务,其中又包含三个部分,分别为指定人员、指定技术和国家基本药物。指定人员初步定为每千人1.52名医生、1.06名护士;指定技术分为九大类共94个项目,基本药物的品种则约在300种以上。这一部分预估费用为783亿元。三部分合计1693亿元。

这当然并不是最终的方案,但总体框架已为决策者采纳,具体实施时,还要经过一定的调整。其实,真正的难题还并不是“目录”的设计,而是如何控制最终的费用和需求。

或许也是基于类似的认识,珠海医改方案也依“大病”“中病”和“小病”做了具体细分。这也是珠海医改方案得以操作的基础和前提(参见本期“珠海的‘医疗包’”)。

博弈“供方”“需方”

围绕未来的总体新医改方案,另一个围绕保障模式筹资手段的争议是:政府投入究竟是直接资助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疗机构(补供方),还是补贴消费者购买医疗保险(补需方)?

具体而言,“补供方”就是补医院,即政府通过预算拨款,支付公立医疗机构运转的全部或部分成本,这自然获得医疗卫生部门的青睐;“补需方”,实际上是政府出钱购买医疗服务,这对应着“补人头”的支付模式。因政府购买医疗服务往往通过社保机构运作,这一模式无疑受到社保部门的拥护。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的投入完全是补供方,表现为对公立医疗机构单方面提供无条件的财政支持。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制度变迁终于向政府承诺为参保者购买医疗保险提供财政补贴方向演进。

2000年,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成为当时一轮全面医改的主要内容。据此,企业和职工需要共同为职工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医疗保险费,通过社会保险的方式筹集医疗卫生资金;2003年,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这一社会保险性质的筹资和保障模式已经扩大到农村地区;随后,针对另一个人群――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开始了地方性的尝试,并在2007年7月,随着国务院方案的颁布上升为79个国家试点,从而被看做整个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如此安排是为了在财政筹资系统之外,增加新的筹资模式和保障方式;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并逐步取代旧有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

这意味着政府在进一步承担自身的责任,也意味着政府财政投入格局的重要转变――在补供方之外,直接向作为医疗卫生服务“需方”的公民提供财政支持。

据《财经》记者了解,未来的新医改方案,最终采纳了对供方、需方同时补贴的折衷办法,认可了“双管齐下”的格局。即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医疗保障体系进行补贴的同时,政府以最终确定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为内容,为“供方”即医疗机构埋单;同时,对于新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贴,从2008年起将从每人40元增加到每人80元。

不同的筹资方式和财政投向,对应着截然不同的激励模式。在“供方”和“需方”的博弈中,政府的补贴究竟应当更倾向于哪一方,交织着不同部门、不同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分割。新一轮医改方案的折衷选择,也是两种利益博弈的必然结果。

“全民医保”珠海版

不过,相对于尚未最后落定的新医改方案,珠海显然走得更远些。

在前述“1+3”文件中,《珠海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亦即“中病进入保险”部分,是“全民医保”得以实现的核心内容。

此前,珠海用十年的时间,通过管理手段,仅花费较少的政府投入,就为全市三分之二的常住人口构建了大病及住院的医疗保障网。

珠海自1998年始实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当年起,凡珠海市户籍的城镇职工不论单位性质均可参保,缴费比例为个人工资的8%。其中企业缴付6%,个人自付2%。参保者自参保次月起,即可在住院及25种核定病种的门诊费用中,享受最高20万元的医疗费用报销。

珠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医保科科长程智涛告诉《财经》记者,截至2007年11月,珠海市已有426485万人参加这一保险;从已发生的实际费用看,人均报销比例为78%。2001年8月,珠海在全国率先为非本市户籍的外来工建立了大病医保制度。缴费方式是个人免费,企业为职工缴付个人工资的2%。

“待遇跟城镇职工差不多,最高支付额是20万元,住院和25种大病门诊病种费用都可报销90%。”程智涛告诉记者。目前珠海市外来工总数约为50万人左右,截至2007年11月,参保外来工人数已达30万。

2005年以来,珠海又实行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个人年缴费90元,政府为每人补贴30元;缴费次月起,即可享受住院及11种未成年人易发的大重病门诊病种的报销。报销无起付线,报销额度60%-90%不等,最高报销额度为20万元。迄今为止,珠海市30万未成年人中,已有超过15万人参保。

十年医改后,流落在珠海医保“大伞”外的群体只剩下两类人:18岁以上的本市城镇无业居民,以及在新农合制度下保障水平极低的农民和被征地农民。

“经测算,这部分大概有25万人,他们是珠海最困难、最需要保障的一群人。”珠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闫昊波说,新的《珠海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只需为这25万人设计一份医保方案即可。

细分之下,这一群体中,有约8.2万为6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城市户口为4.2万人,农村户口为4万人;处于劳动力年龄段的有15.4万人,其中农民7.8万,被征地农民4.4万,城镇失业人员3.2万;此外还有低保困难家庭人员1.1万人,重度残疾人0.3万。这些人都没有单位,在缴费上只能采取自缴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

对于这些人,方案设计了两套办法。其一,可选择400元的缴费标准,个人年缴250元,政府补贴150元,缴费满两年者可享受最高支付为10万元的报销额度。其二,低保困难居民、重度残疾居民及经济困难的农民与被征地农民,可选择每年自付25元,政府补贴仍按每人每年150元执行;连25元的自付部分都无力承担的,经确认可由财政全额补贴。连续缴一年以上,医保为其最高支付限额为5万元。

这是珠海方案最引人注目之处:珠海城镇居民及农民和被征地农民被一并纳入保障范围,享受同等的财政补贴,同等缴费,同等待遇。在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施后,原新型合作医疗的所有保障对象将一次性过渡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中,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医疗保险的转轨。

至此,珠海终于完成了谋划多年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的框架建设,有望实现医疗保险对全社会所有成员的无缝覆盖和“人人享有医疗保险”的目标。

闫昊波告诉《财经》记者,“全民医保”框架搭建完毕之后,下一步是针对实施情况及财政现状,逐步提高政府支付比例,提高保障水平。

寄望“新医改元年”

在新一轮医改总体方案揭盅之前,珠海率先试水“全民医保”,与六年前轰动一时的“宿迁医改”同样具有标本意义。

和宿迁医改相比,珠海医改显得波澜不惊。如果说宿迁的改革是“动刀子”“做手术”,珠海的改革就是“送温暖”“添棉袄”,在不动结构、不动人、不触及任何部门利益的前提下,加强了对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医保体系的覆盖范围。

珠海的改革是一种增量改革。通过加大财政支出力度,稳妥而谨慎地构建“人人平等享受医疗保障”的网络,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以及按成本收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这无疑是当前中国医改正在努力的方向。

但是,珠海的医改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其他地方乃至全国医改所借鉴,仍有待论证。对于医疗体制改革中“医药分家”“管办分离”等结构性难题,珠海医保新政几乎没有触及。而不对现有医疗管办体制本身宣战,居民所享有的必将仍是一个水平不高、矛盾重重的医疗服务与保障体系。这是珠海绕不过去的障碍。

目前,新一轮医改的方向已经明确,但具体操作仍然山重水复。

比如,如何明确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和资金保证机制;如何扩大保障的覆盖面,进而真正向全体公民公平地提供卫生服务;如何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进行医院改革,为民营医疗机构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如何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政策、信息等手段,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指导、检查和评价;等等――这一切,即使在出台医改方案后,仍需继续探索有效的机制。

2008年――“新医改元年”,中国在期待。■

珠海的“医疗包”

■小病治疗免费中所规定的病种

一、病情较轻的常见病:普通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泌尿性感染、缺铁性贫血、原发性高血压i期、口腔溃疡、霉菌性皮炎、手足股癣、皮肤疖肿、红眼病、浅表损伤等

二、常见急症

三、各类首症疾病及经首诊后维持治疗三次内的疾病

■七个免费医疗服务项目

一、诊金、检查费(每次免3元)

二、肌肉注射费(社区每次免1.2元,农村每次免1.1元,同时农村还免肌肉注射的药水费)

三、静脉注射费(社区每次免2元,农村每次免1.8元)

四、小清创缝合费(社区每次免64元,农村每次免56元)

五、小换药(含消毒、换药的服务与纱布等,社区每次免9.6元,农村每次免8.4元)

六、氧气吸入(社区每次免4元,农村每次免3.5元)

七、洗胃(社区每次免28元,农村每次免24.5元)

■门诊报销病种目录

中额费用病种:

结核病(活动型)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感染

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及心肌炎等合并心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

冠心病(反复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高血压病Ⅱ期以上(含Ⅱ期)

慢性肾炎

慢性肾功能衰竭

子宫内膜异位症

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

糖尿病

慢性肝炎(中度或以上)

肝硬化

溃疡性结肠炎

精神分裂或躁狂抑郁症

肌萎缩侧索硬化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痛风

多发性肌炎

多发性硬化

重症肌无力

震颤麻痹

高额费用病种:

各种恶性肿瘤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篇7

【关键词】医疗改革;探索;方案

我国的医疗改革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阶段,从2006年正式实行新医改,至今,医疗改革之路遇到很多挫折,截止目前仍有人在质疑,政策也在不断修改,但纵观世界各国的医疗改革都是在不断修订和完善。

1美国的医疗改革

2010年3月23日以来,美国医保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2015年的数据显示,共有1170万人签署了奥巴马医改。卫生保健支出增长纪录低位。注册医疗补助人数飙升至7000万多,2013年中期以来增长率高达20%。分析还表明,美国改革的道路上遇到了许多挫折,比如截止日期延长、政策不断修改、也不停有人在质疑等等。

不过,大量美国人的生活质量的确因此得到了很大提高。奥巴马医改从五个方面改善了美国人的健康状况,分别是:

第一,不参与保险人数变少。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参与进来,其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今年头两个月,全美国未参保人数比例降到12.3%,而在2013年年末,保险改革开始前,这一数字是17.1%。

第二,禁止拒绝有疾病人群。现在的法律禁止保险公司拒绝那些已经患有疾病的申请人。因此,那些之前被视为无法参保的人群,不管是患有多小还是多致命的疾病,现在都可以参与投保,让他们可以支付看病、检查以及医疗处方的费用。

第三,孩子享受父母保险。现在孩子们可以使用父母的保险,直到26岁。这一改革带来的结果是,过去五年里,大约有570万年轻人享受到了这一福利。

第四,免费的预防医疗护理措施。保险公司现在必须包含一系列有关健康检查和筛查项目,包括每年一次的体检、X光和胆固醇以及糖尿病检查。

第五,为医疗看护买单,而不是看病和检查。在奥巴马医改下,为了刺激医生和医院能够更全面的照顾好病人,他们的收入都有较多的增长。另外,在医疗改革之前,保险公司和医疗保健系统将只支付病人看病和检查费,现在情况有所改善,他们将支付所有方面的保健费,以确保病人的身体状况,如果病人在短时间内再次回到医院,他们将受到惩罚。

2英国的医疗改革

在英国设置新医疗改革,市场派和政府派一直讨论的改革路径。政府派积极推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免费的医疗模式,即nHS。市场派主张的高度市场化的美国模式,积极推动公立医院的私有化。当谈到nHS并不是免费,也不是完全由政府主导的[1]。

在1965年开始允许私人执业。1990年前,英国政府不仅是卫生服务提供者,也是卫生服务的购买者。之后,英国政府脱离双重角色,开始引入内部市场机制。

3日本的医疗改革

日本政府采用了一项建设性的措施,使医生行业成为备受敬仰的高薪职业。

现在的日本,病人看病的流程是:首先,到医院前台出示保险证,领取一张诊疗卡,排号就诊。接着,医生对患者诊疗,开具处方,在诊疗卡填写具体诊疗项目和费用。然后,医生将处方和诊疗卡交给病人,诊疗卡交给收费处,缴纳30%的诊疗费。最后,病人拿着处方离开医院,交给药剂师,按处方抓药并收取30%的药费[3,4]。

在这个过程中,药剂师可以是任意药房的,这样医生只是诊疗师,实施诊疗,填写诊疗卡。日本政府把医生划入高级技术服务行业,大幅度提高医生的诊疗报酬。日本医生的收入由药品变成了医术。优秀的医生的病人会多,收入也高。医生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受人尊重。

日本政府控制药价的途径是由政府来规定药品的基准价。并将药店作为独立的行业进行扶植发展。大部分药店拥有药剂师、根据处方出售药品的资格。2011年12月,日本已有注册药剂师276500人。所有的药剂师都通过考试方能持证上岗[5,6]。

4中国的医疗改革

2006年9月,我国正式启动新医改,彼时,中国政府向全球范围征求意见,包括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麦肯锡等,都参与了中国医改方案的制定。

2009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

然而,新医改方案刚刚公布第二年,就在两会上遭遇了反对的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工商联副主席、青州尧王制药总经理宗立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医改如果成功了,是全国人民的悲剧!我敢这么说,就甘愿受千夫所指,不怕被人骂!”[7]在他看来,医改的核心“医药分家”从根本上就是荒唐的,不切实际。

从那时起,新医改成为每年两会上最热议的话题。

2014年,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曾在两会上建议,制定简化的审批程序,尽快放开允许医生有序多点执业,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其人事制度。2015年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向全国政协递交提案,建议推动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这些建议和提案在两会后直达国家卫生计生委,一定程度上参与政策的制定。据统计,2015年国家卫计委共承办建议、提案1412件,关注度位列前五的依次为:医政医管、体制改革、基层卫生、疾病防控和家庭发展。

今时今日,医改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泥沼之处已经显而易见。无论是政府主动决策推动,还是代表委员提案建议形成倒逼压力,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医改之路依然前路漫漫。

【参考文献】

[1]徐元元.宏观公益性医疗改革探索与微观医疗服务机构应对举措――基于公立医院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4,12:46-52+96.

[2]封进,余央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市场化、激励机制与政府的作用[J].世界经济文汇,2008,01:1-13.

[3]赖伟.医疗改革三十年[J].中国医院管理,2008,11:1-4.

[4]马维胜.医疗改革的核心问题和未来出路[J].中国工业经济,2006,04:14-22.

[5]周毅.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5.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篇8

任何改革,都会有分歧,医改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医改始终伴随着不同观点的争论。医疗卫生是公益事业还是产业?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是什么关系?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发展道路在哪里?能否厘清这些问题,关系医改成败,关系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关系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保障。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政府不能缺位。

医疗卫生既是公共产品,也是商业产品,具有公益和产业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增加了医疗卫生定位的复杂性。

3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走了不少弯路。教训之一就是,公益性让位于产业性,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没有得到应有体现。最突出的表现是,公共财政中的卫生投入比例逐年缩减。多年来,我国财政用于卫生的支出占GDp不到1%,公共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在世界各国中处在最低水平行列。2014年,全国卫生总费用11289亿元,其中政府支出占20.3%,社会支出占34.5%,居民个人支出占45.2%。居民看病主要靠自费,负担很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如果一个家庭总的自费医疗支出超过了非生存必需支出(即家庭总支出减去食品支出)的30%,就意味着发生了“灾难性医疗支出”。照此估算,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有病不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公立医院实行鼓励创收、以药养医的政策,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倾向。很多医院戴着“公立”的帽子,干着逐利的事情,大处方、滥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愈演愈烈。一些群众感叹:“医生不是为你看病,而是做生意”、“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

为什么公立医院的趋利冲动如此强烈?原因主要在于政府投入不足。目前,公立医院的补偿主要有三大来源:政府补贴、服务收费、药品批零差价。首先,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贴比例大幅下降。20世纪80年代,公立医院总收入中,来自财政拨款占30%左右,而现在则降到7%左右。其次,医疗服务收费偏低。过低的医疗服务收费,既不能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也不能补偿服务过程中消耗的成本支出。近几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费每年亏损约300亿元,不得不靠多卖药来维持生存。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这意味着,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领域,政府理应为国民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如果公民的健康需求表现为“缺乏支付能力而又必须满足的需求”,政府有义务基于人道主义精神,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予以解决,这就是公益性的主要体现。

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不能排斥市场机制。

医改应坚持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人民群众之所以对医疗卫生行业不满意,根源在于我们把经济领域的规则搬到了社会领域,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搬到了卫生体制改革,导致了“过度市场化”。因此,新医改必须坚持政府主导。

另一种观点认为,医疗卫生领域的问题不是因为“过度市场化”,而是因为没有真正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医疗卫生体制。

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既有政府缺位的问题,也有政府越位的问题;既有市场化过度的问题,也有市场化不足的问题;既有迷信和崇拜市场机制的问题,也有违背和扭曲市场机制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我国公立医院拥有全国90%以上的医疗资源,形成了高度垄断的局面。而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行业,门槛苛刻,障碍重重。有的行业主管部门习惯于用所有制划分医疗机构性质,社会资本只能申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能申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同时,在职称评定、科研立项、医保定点等方面,私立医院无法享受公立医院所享受的待遇。这就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

又如,作为公立医院,本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但是,在以药养医的政策导向下,很多医院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把创收作为考核指标,让医生多收多得。于是,医生往往诱导医疗消费,让患者无限增加医疗支出。这就扭曲了市场经济规律。

医疗卫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3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积弊不少,最突出的问题,是政府把本该承担的很多公共医疗卫生责任推给了市场,让市场的“手”指挥着医疗卫生的“腿”,公立医院变成了“商场”,医疗卫生行业价值扭曲。新医改之所以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就是为了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坚持政府主导,不是排斥市场机制,更不是否定市场经济规律,而是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由政府保障公平、市场确保效率,最终形成合理有序的竞争格局,以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坚持政府主导,不等于实行政府包办,由政府垄断,大包大揽。政府不仅不能为社会资本的进入设置障碍,相反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

坚持政府主导,也不等于政府只管不办,完全按市场原则购买服务。行医不是交易,有的服务花钱能买来,有的服务花钱买不来。比如,当国家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地震等突发事件时,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公益性医疗卫生队伍,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当成为深化医改的目标。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医学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千年,而有组织的医疗卫生制度才出现了100多年。

医疗卫生制度设计是社会政策的“珠穆朗玛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利弊。但是,不管什么模式,能否让国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衡量一个制度好坏的重要标志。

中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和区域差距大。因此,在医疗卫生制度设计上,我国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照搬外国的模式,而应从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论断,不仅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经验,而且指明了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发展道路的方向。“人人享有”的本质含义是“公平享有”,任何公民,无论年龄、职业、地域、支付能力,都享有同等权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指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国家、社会、个人能够负担得起的,投入低、效果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它既包括免疫接种、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也包括采用基本药物、使用适宜技术、按照诊疗规范提供的急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医疗服务。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直接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

作为一个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大国,要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没有公益性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支撑,是难以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发展道路的基石。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福利制度具有一定的刚性特征,一旦建立就很难逆转。因此,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无论过于超前还是滞后,都将影响或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医改难就难在没有现成的模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知难而进,善于借鉴各国医改的经验教训,努力构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制度。

解决13亿人的健康问题,是一道世界难题。以医改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为13亿中国人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既是造福国民的宏大工程,也是中国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上文由新东方刘源老师根据《人民日报》柯教平文章点评

新医改五问,公立医院公益性如何保证?

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新医改方案,迈出了老百姓最关注的改革之一——医改在新年的第一步。会议指出,根据国务院部署,去年9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各方面积极反响。有关部门认真吸纳各方面建议,对《意见》作了修改完善,重点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确立了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立医院改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等5项改革的工作目标,预计3年内各级政府将为此投入8500亿元。到2014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普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

时隔一个月,记者从卫生部获悉,新医改方案将于近期公布。新的医改方案到底如何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对此,我们有五问。

一问:医疗保障制度如何推行?

医改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措施就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新医改方案提出,到2014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即3年内使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参保率都提高到90%以上。政府财政将对居民和农民分别在城镇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上给予补贴。8500亿元的主要投向之一就是医疗保障。

二问:医疗资源如何均衡?

新医改方案将重点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包括新建乡镇卫生院、增加对县医院的投入、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等,在一定程度上设法解决农村公立卫生室村医的待遇问题,加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对中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政府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

三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怎样实现均等化?

新医改方案规定,从2014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经费标准。针对我国居民的流动性不断加强,在全国建立格式、内容相对统一的信息化居民健康档案,将能够确保居民的健康信息跟人流动,在异地工作居住时,依然能够享受到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国家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包括疾病预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职业卫生、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等内容,由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所)向辖区内所有居民均等提供。

四问:公立医院公益性如何保证?

在新医改方案中,公立医院的改革目标是非营利和公益性,通过改革要让老百姓在公立医院“看得上病,看得起病”。但是,现在普遍的状况是,由于财政补偿不到位,医生只能靠多开药、多检查来创收。据悉,新医改方案将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未来3年,将选择若干城市试点,按照区域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数量,对保留下来的公立医院进行成本核算,取消药品加成,并通过政府合理补偿,增设药事服务费并将该费用纳入医保等途径,保障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但并不拖亏运行,同时,在基本医疗保险逐步覆盖城乡居民的基础上,确保普通群众有病时求诊公立医院,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为了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卫生部还决定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标准和规模,严格控制特需医疗服务比例。

五问:如何防止药价虚高?

新医改方案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基本药品名录,基本药品定点生产、直接配送、统一定价,并提高报销比例。基本药物将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而且,卫生部规定,医疗机构必须优先选择使用基本药物。据悉,新医改方案还将通过“医药分离”降低药价,将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的定价机制同步改革。

——上文有新东方刘源老师根据新华网相关文章点评

深化医改为民造福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造福民生的重大决策,是深化改革的宏大工程,必将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紧紧围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个根本目标,不断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人均期望寿命不断增加、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加强等。

但是最近10多年来,由于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保障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医药费用上涨过快,“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尤其是贫困边远农村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健康权益。

要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维护和增进群众健康。亟须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新一轮医改明确了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深化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我国将通过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于我国国情而设计的这一卫生制度为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明了总体方向,确定了改革的基本框架,这在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与此同时,新一轮医改还拟定了近期工作的“路线图”,明确了近三年的五项重点工作,并以这五项重点工作为抓手着力解决当前老百姓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减少居民个人支出比重,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保证老百姓合理规范地用上安全、有效、价廉的药物,降低群众看病的医药费用;

——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公平地享受妇幼保健、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预防疾病,力争使群众少得病;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变“以药养医”机制,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合理设置看病流程等。

这一系列措施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新一轮医改别强调深化医改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这条主线,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要让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坚持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将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将大大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国民健康素质的提升,必将推动国家经济的增长,因为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

在当前经济困难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毅然决定投入8500亿元深入推进医改,这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关注民生、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的决心,同时也是当前我国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切实之举。一方面,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将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可以消除群众对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改善群众的消费预期,增加消费,从而达到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目的。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加快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有序推进。按照公益性方向,强化政府职责,稳步推进各项改革。

突出重点,综合改革。围绕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编制、人事、服务、补偿、绩效等体制机制的配套改革,转变服务方式,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扩大服务,降低药价。确保人民群众人人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并从降低药品价格中得到明显实惠。

多方参与,共同推进。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加大社会各界的参与度,发挥市场作用。同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建立新的充满活力的长效机制。

三)改革目标

通过综合改革,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公益性的管理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增强基层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预防和保健需求。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根据《省乡镇卫生院机构及编制标准》和《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及编制标准》精神,按照全县行政区划,18个乡镇各设1所乡镇卫生院。撤并后的乡镇(片)卫生院按现行乡镇行政区划改制为乡镇卫生院分院或延伸服务点,纳入所在地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全县共设置18所乡镇卫生院和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薛百乡、蔡旗乡、东坝镇、泉山镇、西渠镇、东湖镇设置6个中心卫生院,其余12个乡镇设置一般卫生院,均属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由县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严格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同时,政府负责保障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

全县设置249个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对所属行政村卫生室业务、药品、器械等方面的管理。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其派出机构,实行一体化管理。

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因事设岗、全员聘用的用人机制。乡镇卫生院机构人员编制依据《省乡镇卫生院机构及编制标准》按农业户籍人口的0.91.1‰实行总量控制,分类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执行《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及编制标准》机构编制部门只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再核定人员编制。县卫生局依据以上两个标准和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承担的工作任务,按照合理核定人员编制、确定岗位设置、核定人员比例的原则,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数额提出审核意见,由县编委办会同财政部门核定,由县编委办实行总量控制、集中管理、统筹使用,作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聘用人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

乡镇卫生院院长、副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由县卫生局会同相关部门进行择优选拔聘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由人社、卫生部门《提出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竞聘上岗方案》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流人员安置实施办法》所有人员通过考试或考核的方式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实行合同管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设置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后勤保障三类岗位,其中:专业技术岗位按总岗位数的90%设置,管理岗位、后勤岗位按总岗位数的10%设置。对富余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

三)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机制。县卫生局会同财政、人社部门根据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科学核定承担的工作任务。基本公共卫生,依据所服务的人口数量、服务质量和服务半径核定;基本医疗服务任务,根据近三年医疗服务的平均人次、收入情况,综合考虑影响医疗服务的特殊因素核定。制定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岗位绩效考核标准和细则,落实和细化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村卫生室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等,完善考核办法,创新考核方式,增强操作性,提高考核质量,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动态更新、便于操作的工作任务考核评价体系。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财政、人社等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

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依据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管理岗位任务制定内部分配管理办法,定期组织对职工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工的个人收入挂钩。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定岗竞聘完成后,按照国家规定实施绩效工资。

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取消“以药补医”实行零差率销售。县卫生局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细则。基本药物以省为单位网上集中公开招标采购,通过市上统一实行二次议价后,由县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配送管理中心负责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品和医用耗材需求计划收集、采购、选择配送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和药品费用结算等工作。自年9月起,政府举办和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完善补偿机制、落实补偿政策的同时,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确定的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严格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和国家、省上确定的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目录管理的有关规定。国家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和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物目录管理,并全部归入医保甲类药品目录全额报销。

五)推进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县财政局会同人社局、卫生局制定适合我县实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实施细则。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基本医疗服务补偿、公共卫生服务补偿和政府补助补偿及医保基金等多渠道解决。政府补助标准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办法核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支出,由县财政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立健全医疗风险保障机制,逐步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我县其他事业单位工资水平相衔接。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用单独予以核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由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按相关规定执行。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收支全部纳入县级国库支付中心或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由县财政、卫生部门依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和人员编制情况,合理核定收支,并按月预拨经费,保障正常运转。政府对村卫生室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给予补助。

六)推进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现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向城乡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阶段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孕产妇和老年人保健,慢性病及重性精神病管理等9大类,并随着政府投入的逐步提高不断扩大。县卫生局抓紧制定全县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和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细则。按照省市分批下达的实施方案实施好结核病和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增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等项目。

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继续组织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主要包括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方法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实施避孕节育和恢复生育力手术,随访服务,开展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及避孕药具不良反应诊治等。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本地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农村卫生人员和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中强化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以重点人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对象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规范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规范管理。要结合实际,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强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的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在城镇医保和新农合制度中的报销比例。

三、实施步骤

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同步进行。自9月份起,全县基层医疗单位开始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保证各项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一)明确任务,定编设岗。由县人社、编制、卫生等部门根据《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编制标准》和《省乡镇卫生院机构及编制标准》要求,确定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工作任务。按照以县为单位统筹安排、总量控制、逐步到位的原则,根据牧区、平原区和城郊区的不同情况,依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量,分类核定编制,合理设置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后勤保障三类岗位。

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由县人社局、编委办和卫生局按照《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方案》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竞聘上岗工作方案》要求,定编和科学设岗的基础上,以“定编、定岗、不定人”为原则,确定竞聘的范围和对象,统一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竞聘上岗。所有上岗人员全员聘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一律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合同管理。

三)妥善安置,确保稳定。由人社、编制、卫生、财政等部门根据《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流人员安置实施方案》要求,全力做好分流人员安置工作。对原占编人员的分流,采取系统内调剂聘用、允许提前退休、鼓励自谋职业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切实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定岗竞聘工作完成后3个月内,分流人员均应妥善安置到位。

四)转变服务方式,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年版》县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细则(试行)县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细则(试行)要求,结合目前工作基础和应加强的重点工作,落实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步骤,提高服务能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五)核定收支,合理补偿。由财政局、卫生局负责,按照《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实施办法(试行)依据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工作任务量和人员编制情况,合理核定收入和支出,纳入县级国库支付中心或财政专户统一核算,按月预拨经费,保障正常运转。

六)取消药品加价,实行零差率销售。由卫生局根据《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细则(试行)要求,成立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配送管理中心,市上统一实行二次议价的企业中选择配送企业,统一配送到全县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库存药品全部按进价销售,且不得高于省级采购限价。

七)绩效考核,落实补助。由县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试行)要求,负责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现财政补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对内部职工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工资。

四、时间安排

一)调查摸底及方案制定阶段

由县发改局会同县编办、人社、卫生、财政、药监等部门,制定我县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由各牵头部门负责制定各项改革方案和实施细则。由县编办、人社局会同卫生部门做好人员身份、工龄、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等情况确认,并提出岗位设置意见。县卫生局负责在全县卫生系统开展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政策的学习培训。

二)实施阶段

1人员竞聘上岗:按照《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竞聘上岗工作方案》精神,全面展开人员竞聘上岗工作,上旬全面完成竞争上岗和全员聘用工作。

2完善机制:逐步完善药品零差率销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核定收支、落实补助、管理等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工作,月初基本完成。

3绩效考核:从月份开始实施。

4人员分流:月底全面完成。

三)总结评估阶段

对改革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卫生、人社、编办、财政等部门向领导小组上报有关工作总结。

五、保障措施

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各有关部门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改革的重大意义,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扎实实把各项改革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全县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建立综合改革“包保”责任制,县发改、卫生、编办、人社、财政、物价、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保障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财力保障,强化资金管理。县财政部门要切实保证改革所需资金,确保各项补助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公开制度,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有效,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篇10

新华社消息,1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家药品安全规划(2011-2015年)》。《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药品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到2015年,药品生产100%符合新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药品安全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满意度显著提升。

重点任务是:提高国家标准;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药品和医疗器械全过程质量管理;强化安全监测预警;提高国家基本药物生产供应能力,确保质量安全、公平可及;建立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深化改革,完善法制。

青海启动县级医院改革试点

2011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举全省之力,推进医改工作。在全面推进五项重点改革的基础上,青海省目前将医改工作重心调整到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面,出台专门政策文件,在完善补偿机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结合实际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力争实现大病不出县的改革目标。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制订了《青海省14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方案》。青海省首批确定了13所县级综合医院和1所县级民族医院为试点医院,启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河南“十大指标”监管医疗服务

河南省对全省二级以上328所医院实施“十大指标”宏观监管,包括医疗安全、医护人员配置、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比例控制、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诊疗服务、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医院经济管理及患者医疗费用控制、临床科研及科技创新和行风建设等十个指标。

同时,将指标具体内容分为87个小项,涵盖医院管理全过程。今年上半年考评结果显示,全省医疗费用增幅降低,二、三级综合医院门诊人均费用分别为114.7元、170.5元,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4.67元、13.42元。

国务院审议“十二五”医改规划

新华网消息,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全体会议。他强调,要充分肯定两年多来医改取得的成效,巩固和发展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正视困难与挑战,创新体制机制,制定好医改“十二五”规划,把医改持续推向深入。

会议审议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实施中期评估报告》、《“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2012~2015年)》和《关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意见》等文件。

说,县级医院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要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等综合改革,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能力,保障县域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实现居民日常就医不出县。

卫生部开展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通知

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规范和指导全国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按照公安部《关于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安全建设整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卫生部结合卫生行业实际,研究制定了《卫生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

卫生部指出,卫生信息安全工作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对于促进卫生信息化健康发展,保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维护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卫生行业全面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建设整改和等级测评等工作,明确信息安全保障重点,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卫生行业信息安全防护、隐患发现、应急处置能力,为卫生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全面维护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

Google将关闭个人医疗信息服务平台

谷歌(Google)将从2012年1月1日起永久关闭个人医疗信息聚合服务GoogleHealth,这将是2012年谷歌关闭的第一项服务。

GoogleHealth服务的关闭反映出公共云服务的现状。这项服务的失败表明公众对于将个人信息存放于免费服务的意愿仍不够强烈。谷歌原计划利用这样一项不受监管的、基于广告业务模式的个人服务,整合高度敏感的个人医疗信息,然而这只是谷歌的一厢情愿。谷歌会否推出类似的服务仍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