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过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4:09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篇1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教育教学

小学生的体育教育中,一直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为重点。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和思维模式都不够成熟,这也造成了小学生的体育教育活动向来都比较单一。然而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都在强化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小学生群体的体育教学中贯穿更好的德育观点和知识。

一、在小学体育中贯穿德育教学的必要性

在我国小学生的体育教学课程中加入德育教学的内容,这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关于年轻人、在校生参与不良社会活动,受到不良社会影响,参与各种违规违法活动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这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考虑到学生的辨识能力差,对社会活动缺乏了解和认知,不能有效抵御不良诱惑和不良影响的侵害,在小学生阶段就普及德育教育也就成了尽快帮助未成年人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纠正未成年人成长风气的主要途径。

在小学体育中贯穿道德教育,让未成年人的德育、体育同步发展,是个不错的选择;也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1.寻找德育、体育的结合点来做教学规划很重要

在体育课堂上融合德育教育的内容,需要选择良好的契合点来进行教育才能起到理想的作用。德育和体育在教学内容上的结合,需要教师们在开展实践教学之前深入了解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德育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寻找最为契合的地方进行适当的德育教学。如果可以制定课程规划来指导体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德育教学的效率,也会进一步保障德育教学的效果。

比如在指导小学生进行跳远、跳绳等体育运动的时候,可以贯穿一些社会公德教育,提醒小学生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跳绳的时候不要扰民,不要在住宅楼里用力地蹦跳以免影响其他住户休息,这些德育教育都可以很好地结合到体育教学实践中。

2.教师的言行表率作用要到位

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很多时候是依靠模仿来进行学习。这就要求体育教学中老师们要言传身教做好德育教学,起到榜样带头作用。比如尊老爱幼、文明礼貌、谦逊谦让等道德、文明行为,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带头这样去做,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必然是能够带动小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和践行德育知识与主张。

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要求讲究文明礼貌,在学生面前尽量避免粗鲁的呼喝和训斥,以温和的语气和不断的鼓励为主。对于小学生来说,鼓励表扬的作用是巨大的。鼓励儿童按照德育教学的思想去做事,激发小学生的荣誉感,是个不错的选择。

3.激励性教学的尝试

小学生的自尊心、虚荣心较强,这也是值得在体育教学中加以贯穿的。要鼓励学生去了解和掌握道德观念、道德思想、道德准则,可以通过鼓励、激励、奖励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在课堂上对有良好道德表现的孩子提出公开的表扬,奖励小红花或者一支笔,一个作业本,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德育知识、贯穿德育思想的积极性。

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激励性教学,提高学生旅行道德观念的积极性,要注意把握分寸。第一不能过分的表扬以免学生形成骄傲自满的心态,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第二是调节激励的对象,不能只对道德表现好的学生进行激励,要注意均衡地分配鼓励措施,让所有的小学生都可以获得践行德育思想的动力,确保学生有良好的德育发展环境。

4.对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批评

在体育教学中,最容易发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小学生课堂纪律观念不强,经常会出现开小差,交头接耳的情况;还有一些小学生不认真听课,随意破坏教学设备,比如一些体育器材,跳绳、球类等,这不利于课堂规范的落实,但也给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支持和素材。老师要对一些不良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的纠正,通过道德方面的观点来指出小学生的错误,让小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逐步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

可以号召同学们在课堂上形成道德的互相监督,让学生们主动去了解班级之中哪些同学存在的言行举止是不正确的,让同学们之间互相监督,共同维护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这也会提高学生自我反省的观念,促进学生道德水准的进步。

5.通过信息化教学来提高德育教学的趣味性

信息化教育在我国已经普遍开展,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知识也会获得不错的效果。特别是从小学生的年龄来考虑,他们对于单调的课堂宣教不一定有多大的兴趣,反倒是这种以视频、图片等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效果。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气氛要良好的把握,避免学生过分关注信息化教学中的视频、图片信息而忽略了德育知识本身的内容。

体育老师可以尝试将一些道德宣讲的漫画素材引入教学之中,我国各地各部分都会有很多道德宣讲、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画、漫画,这类形式多样的资料融入体育课堂之中,也是个不错的创意。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又称为分组教学,能力教学,起源于20世纪初期美国在面临大量移民儿童涌入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政策,将学生按照智力测试分数和学业成绩的高低不同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而教师则根据不同的班组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来进行相关教学。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高低以及内在的潜能深度将其科学的进行相关分组,使水平相近的学生处在同一个组别,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期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学习与讨论,发现与解决问题,进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究

(一)学生分组分层

分层教学的基础在于对学生的分层,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的高效展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关分组就显得尤为必要。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成效和相关的学习能力考查,将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分到一个组,促进其交流与学习。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不同组别之间的混合,避免出现低层次组的学生产生自卑与惰怠心理。对于高层次的学生以培养自学能力和锻炼数学思维为目的,对于中等层次的则以不断加强相关题目训练为主,而对于低层次组则以打牢基础为主,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数学学习。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层次分组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分组,有的学生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现处的学习组次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实时的观察,不断的进行相关的调整,灵活的处理小组之间的成员分布,以此来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实现有效的数学学习,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高效性。

(二)教学目标分层

每个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有限,又由于基础不同,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教学目标的设定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更好的贴近学生需求,真正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高效的开展数学学习。因此,实现分层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是教学目标的分层,基于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以及分组类别,来进行相关的教学目标设置从而实现教学上的高效。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更多的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步情况,不能一成不变的基于第一次的分组情况,教师应该实时关注到这类学生,从而达到相关的灵活运用,以期实现每个学生的高效学习。

(三)教学内容分层

在分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便是对教学内容的分层,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的知识点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利于理解,而对于别的学生来说则又是理解困难,如何做到两者兼顾,便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例如先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以及相关教学目标的设置来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如选取教材上的一部分知识点作为切入点,由易到难的进行备课,先对简单的教材知识点进行讲解,以引起学习层次较低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紧接着进行相关的知识拓展,进行深入教学进而促进高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实现高效的数学学习,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疑问与发现,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以此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四)教学评价分层

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差距,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若采用统一的教学评价,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在学生的内心留下“我天生没有学习数学的天分”等这样错误的心理暗示,在对学生进行数学评价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前考试的学习成绩为主,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为辅助评价,例如从老师,学生,家长的日常反馈着手,结合学生的分层前情况,学习情况以及最后的考核情况进行相关的综合评价,从而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对后来的数学学习进行更好的规划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对策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人的个性能力全面发展,注重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教育.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相信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笔者实践经验,来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展素质教育.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由于素质教育强调创新与探索,重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对于正处于好奇心强的年龄阶段的小学生而言,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或利用新奇有趣的故事,或利用贴近生活的具体实例,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其次,有助于学生增进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素质教育的实施,会让教师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使数学知识变得生活化、形象化,从而使原本较为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师教授的知识;再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素质教育的实施,强调与鼓励学生亲自动脑、动手,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后,有助于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思维要具有严密性与抽象性.严密性是指必须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够使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学习意志、敢于竞争勇于进取的学习精神.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以学习主体这个角色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然而每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数学解题能力、知识储备等都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协调好不同素质的学生.

对于学习数学存在困难的学生,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要多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鼓励,使他们重塑学习的自信心,而对于学习数学有着天赋的学生,小学数学教师则应当适当给予点拨与指导,使这部分学生充分发挥和锻炼其学习天赋,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如此,教师怀着一个包容的心认真帮助每一名学生,就能够在数学课堂上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下,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并使得他们充满了自信,从而敢于就存在的疑惑向教师以及其他学习优秀的同学寻求帮助.

(二)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每名学生所处环境以及所受家庭教育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知识储备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再加之社会也不需求一个模子的人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尊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其实教学大纲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因此在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开放性,通过增加选学内容的方式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兼顾全体,对数学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要帮助其找到根本原因,才能使教学辅导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向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也注意要有侧重点,让学困生回答简单的提问,提升其学习自信心,较为综合性问题则留给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让这部分学生不断拓宽其发展空间,从而变得更加优秀.而对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数学教师则要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三)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引导、组织的作用,以实现将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两者之间的密切结合,就能够极大提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笔者在教授《小数除法》这节内容的时候,以计算1.24÷1.5=?为例,学生列竖式,在竖式上商0.8之后,余下的4究竟表示多少呢?其实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此时我在黑板上书写:1.24÷1.5=0.8・・・4,然后再询问学生对不对.在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我则从旁提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于是有的学生通过已经学到的乘法来检验,从而得出1.5×0.8+4≠1.24,那么余数则不是4,而应该是0.4,因此竖式上的余数其数位应当和商的数位是相同的.如此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来解答问题,比教师直接告诉解题方法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答出了问题,也对学生的解题能力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

结语

综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解题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探寻可行对策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以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景英.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俪人:教师,2015(8):26.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教育;优生;差生;分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推进和深入,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曙光,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对于我们的学生意义重大。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根本,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没能落到实处,很多学校还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至上,各学校都想方设法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于是老师心目中只有分数及利益;学生心目中也只有分数,学生带着不健全的心理成长,违背了教育的宗旨。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令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不但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世,懂得奉献社会,才是最终目标。

一、教师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优等生而忽视差生。

随着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推展和深入,各学校都纷纷想尽一切办法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上级也纷纷出台相关文件对老师进行施压,好像评价一所校或一位老师,教学质量成为衡量的唯一标准。教师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于是在教学中只重视优生,对其极力表扬、赞誉,对差生令眼相待,极端批评、排斥。优生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目中无人;差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暴自弃。小学生思想还没有成熟,是非辨别能力更差,但是模仿能力及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会模仿,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差生认为自己智力不好,不如人,别人瞧不起,产生自卑心理,自己就是差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有些教师对差生冷眼相待,对后进生冷漠,甚至嘲讽,只管关注优生。教师待生不平等,学生受到歧视,学生内心深处受到伤害,危害终身。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根本。

二、教师带着功利心,片面追求分数至上。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至上,各学校及教师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来提高升学率和声誉。农村小学也不例外,在老师眼里心里只有学生分数与教师利益;学生眼里心里只有分数,分数高就骄傲自满看不起同学、甚至老师。老师带有功利心上课,培养的学生必然有功利心。教师挖空心思提高教学质量,是为了给自己凭职、凭绩效奖金提供条件,所以,不惜采用各种极端的手段。比如:以种种借口把差生推到别的班级或别的学校去。测验不合格的罚抄试卷20遍。罚学生跑步、扫厕所等等。在强大的压力下学生严重偏科、厌学甚至逃学。很多老师都遇到一种情况:上课时学生总是偷偷做某科作业。究其原因就是怕某某老师罚。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学生只想怎样应付老师,怎样逃避惩罚。学生的知识能力得不到均衡发展更谈不上思想道德的培养了。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不但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世,为别人为社会做贡献才是教育的目的。

三、素质教育,应该以德育为先。

在农村学校很多老师都这样叹息:“现在学生都享受国家的营养餐,顿顿都有肉吃,脸上也红润了,个子也长高了,但是学生不想学习,不懂礼貌,更好吃懒做,真是一届不如一届啊。”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值得深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学生缺少德育思想的教育。现在的农村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都去打工,把孩子扔在家里,有的有爷爷奶奶照顾,有的托付亲戚、邻居照看,在感情的亏欠就从经济上弥补,父母只知道给孩子吃好、穿好、给钱多,就是对孩子最好的,这是孩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的原因。德是事业之根,为人之本。道德品质好比是一棵大树的树根,知识技能、才艺好比花、果、枝、叶。树根扎不牢不深,营养缺乏,花果必然也就是不好。当今的高材生,国家的栋梁之材,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出卖国家利益而走向犯罪的比比皆是。这是我们的教育的问题?还是社会价值观的问题?一个人的学历、能力高低就代表其素质就高低吗?其实也不然。夫子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夫子强调传道放在前面,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学习知识、技能放在后,知识不代表素质。教育之根就是德,德之根是就是孝道,孝道是做人的本分。懂得孝敬父母,就会关心、体贴别人,知恩才能报恩。在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教育最好时机。他们的思想还比较单纯,在家里有父母疼爱,在学校有老师关爱。此时教育他们如何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将来还要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四、素质教育学生负担越减越重。

小学生本应该无忧无虑,无烦无恼地生活,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减轻学生负担这口号喊了这么多年,可是学生负担越减越重。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篇5

关键词:感受数学美;感悟数学美;尽享数学美;展示另类美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31-01

希腊哲学家proclus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因此,“寻美,悟美,赏美”――是我们数学教师必备的素养。”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发掘数学之美,以所思感所想,用数学中的各种“美”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最终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能保持轻松的情绪,积极主动的学习追求,事半功倍不是空谈。怎样才能将美的教育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呢?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营造“美”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源自生活,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孩子们走进“数”的海洋,还应展现生活中数学的诗情画意。因此,有效的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意境营造就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项重要手段。

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比较数的大小》的时候,笔者使用了多媒体课件:阳光明媚的海边,潮水退去,沙滩上露出了形态各异的贝壳。小青蛙和小乌龟看到这么多美丽的贝壳可高兴了,都提着个篮子去拾贝壳。小青蛙说:“我拾了42个贝壳。”小乌龟说:“我拾了35个贝壳。”小青蛙得意地说:“哈哈,我拾的比你多。”小乌龟不服气了,说:“不,不,我拾的比你多。”有哪些小朋友愿意给它们评评理呢?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小朋友都跃跃欲试。这样,在美丽的情境之中蕴以新知识,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此时,有效的对情境的感悟镌刻出了美丽的数学课堂;栩栩童真点点童趣,丰富想象纯真笑容,这些都造就了美丽的数学课堂。

二、有效利用教材,让学生感悟数学美

美原本就存在于数学教材中。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就是这个意思。在新课改之后的数学教材里,有色彩鲜明的插图,有童话故事般的学习情境,这些都更贴近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灵,让孩子们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学习。通过挖掘和提炼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感知数学美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心灵。

比如基本的数学符号本身就闪烁着无与伦比的风采,在教学《认识数字1――5》这一课时,我准备好了数字卡片和相应的物品图片,先出示一张铅笔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学生马上大声回答:“是铅笔。”接着,我又依次出示鸭子、耳朵、三角形的小旗、鱼钩,孩子们目光都牢牢的被吸引住了,纷纷举手回答。然后,我又依次出示1-5这五个数字宝宝,问孩子们:“它们分别像黑板上的哪个物品呢?”孩子们特别带劲,争先恐后的叫了起来。在学生都连对以后,我又让孩子们给这些数字宝宝编了儿歌。我说了第一句:“1像铅笔挺又直。”孩子们很兴奋,精彩的答案层出不穷:“2像鸭子游啊游。”“3像耳朵认真听。”“4像小旗飘啊飘。”……就这样,数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学生也喜欢上了数学。

三、积极开展活动,让学生尽享数学美

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是数学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重要理念,因此对体验活动的精心组织尤为重要,能使学生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

在上到二年级数学认识图形的实践练习时,引导孩子用七巧板拼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时,我就让孩子自由发挥,拼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并给他们高度评价:他用七巧板拼成的小狐狸可真有意思,就像是真的一样。他用七巧板拼的机器人真神气,它已经是他的好朋友了。他拼的这条鱼可真是活灵活现……,通过这一次七巧板实践活动,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在拼七巧板的同时巩固了多边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让领略到了数学中的图形艺术,学生拼搭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教师的评价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美的过程。

学校组织秋游活动,在野营过程中,小朋友们分成8个小组进行烧烤,在火光的映照下,有个小朋友悄悄地和我说:“老师,我发现一个数学问题。”我表扬了他,并鼓励他大胆的问。他站起来有些得意的说:“参加烧烤的小朋友一共是多少人?”问题提出后,马上有小朋友回答:“8乘5等于40。”“再仔细看看哦。”我笑着说。大家争相说出自己的观点。原来,有一个小组不是5个人,是6个人一小组。回答“8*5+1”的小朋友高兴极了。又有小朋友讲可以用“7*5+6”,我同样肯定了他的回答。像这样乘加的数学问题,小朋友能自己问出来,并且能从不同角度解答,我感到很奇妙。仔细一想,这不正是数学美的魅力么!在枯燥的课堂上,小朋友不喜欢提问,没有一种放松的姿态应对数学。在美的自然环境中,学生们的感官能很自然的发现美,“美”,其实是一种感觉。数学在这个时刻,再次展现了它与美的和谐统一。

四、认真对待错误,缺陷展示另类的美

真正的"美"其实需要缺陷。罗丹的雕塑很形象得告诉了世人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对自己在习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识不够深刻。笔者就告诉学生,缺陷也是一种美。因为缺陷通常显而易见,而美却需要用心去寻找。这种寻美,在我们寻找错误,解决错误的过程中,能获得满足。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育;实践教学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与个性,同样每个班级中的学生成绩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一个班级中明确的等级划分,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因材施教成为现行教育的原则。实行分层教学能根据学生发展水平,设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正确认识小学数学分层

1.小学教学分层的意义

部分地区的小学对分层教育理解错误,认为数学分层教学就是经过不断的考试,筛选出成绩优异、一般、较差的学生,并根据成绩进行班级的编排,将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优秀班级,不重视慢班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以教师尊重学生为基础,根据学生的个性的差异和群体共同特征进行划分,并进行针对性的制定发展目标。

2.小学分层教育对教师要求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在对快班进行优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慢班的培养,通过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针对一个班级中的分层教学,需要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不以自身的思维方式代替学生的思维方式,以优秀学生的思维方式代替普通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制定符合学生个人发展的数学教学目标并实施教学计划。

二、小学数学教学尝试

1.教学目标分层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需要备教程、备教法,更需要的是备学生。在同一个年级的同一个班级中,学生有着某些固定的类群,并具备一定的共性。作为教师在注重学生共性的同时,更需要发现的是组成这个共性中的每个学生都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在认真研究如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更快吸收所授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的情况进行分层目标制定。在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的情况下,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身为教师可以通过书本、网络等传播方式从其他教师的分层教育中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发展自己的独特教育方式。例如某教师在教学时,制定学困生‘吃得了’、优秀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吃得到’的原则,让学生学习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教学中除了进行统一的教学活动外,需要对学习基础差的同学进行辅导,还需要创造机会让优等生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2.学生分组分层

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学习阶段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单一组,一个是混合组。单一组是将同一层次的分到同一个小组,然后根据分组制定教学计划,例如学习成绩好的分成一个组,让其自主学习;成绩中游的同学为一组,让其间接指引,相互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为一组,教师进行直接辅导。混跟组是将不同层次的分到同一个组,利用之间的差异进行互帮互助的教学活动。两种方式都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3.分层制定课后练习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给学生的课后练习都是笼统没有针对性的,而分层制定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性,设定有层次的作业。有人说,数学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去挑选适合自己的问题,不去催促学生、不追求学生解题数量,让每一个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既避免了因作业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厌烦的情绪,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时效性。

4.分层教学的利弊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分层教学当然也不例外,人们在看到分层教学有利方面的同时,也需要看到它的弊端。对于某些心理素质不过关的同学来说,分层教学无疑是一种挑战,极其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与自卑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积极观察,及时发现情绪异常的学生,并进行心理辅导和关注。

三、结语

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一种人类思维的表现形式,相对其他科目来说,数学本身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初接受数学教育的小学生来说,是以后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数学分层教育有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巩固基础,优秀的学生创造的空间,而中等学生有进步空间。同时新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找到适合的教育方式,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可见使用分层教育进行数学教学是时展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1]刘辉.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实践[J].新课程・小学,2014,(6):38-38.

[2]林利岳.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J].金色年华(下),2013,(3):123-123.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篇7

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且年龄越来越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重视,这种现象的发生,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过去只重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从不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些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能力很差,有的甚至沦落为社会的败类。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又将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要全面关注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要适时加强孩子的法治理念教育,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让每个孩子能健康成长。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把法治理念教育融入每个教育教学环节里,利用每个学科的特点作为法治理念教育的良好平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战略决策。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少年儿童的教育不仅包含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更应包括理想、道德及法治理念教育。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向前发展,少年儿童成长的社会、学校、家庭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影响少年儿童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一一出现了。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克服这些影响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他们培养成人才呢?我们大家都知道,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因此,我们要把这些少年儿童培养成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就不能忽视对他们进行理想、道德及法治理念教育。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法治理念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少年儿童违法犯罪,还可以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在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对其进行法治理念教育来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使他们长大后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呢?我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进行了下面几点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治理念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

要想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渗透法治理念教育,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教学内容,将法治精神渗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知不觉的接受法治理念教育。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治理念教育,要注意研究法治理念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法治理念教育与数学教学自然融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既不能将数学课上成法治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法治理念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还是应以数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法治理念教育为辅,教师应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例如,有这样一道题,12个小朋友去野炊,有一辆限乘8人的面包车,应该怎么办?在这里就可以对学生渗透有关车辆超载所造成的危害。在教学一年级“我们认识的数”中,让学生猜猜65岁应该是家中的谁呢?就可以对学生渗透尊老爱幼的思想。在教学“5以内的加法”时,就可以对学生渗透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在教授统计表时,可以联系情境图和统计表,给学生讲动物保护的知识。在讲授圆周率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优秀品质。

二、寓教于乐,将枯燥的法治理念教育融入日常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适当的时机采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对其进行法治理念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法律意识,而且还会增强其对数学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学课堂中,结合数学游戏规则适时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例如在进行“夺红旗”时,经常会出现个别学生调皮捣蛋,有意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现象,使游戏无法正常进行。针对这一现象,我就会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游戏规则就好比国家法律,如果我们都不遵守纪律,国家就不得安宁。所以,学生要从小养成遵规守纪的好习惯。

三、创造数学教学情境,结出法治教育硕果

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无疑是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在新课标的实践中,倘若能够把法治问题设计成学生所熟悉的小问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渗透法治理念教育,让学生真正做到“思而至知”,少一些传统的“强化性训练”,多一些富有新鲜意义的生活内容,必将有助于激活新课程课堂的生机和活力,增强法治观念。例如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在“认位置”的教学中,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大家在一起讨论、思考,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是利己利人的学习,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就会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四、结合课外学习,对学生渗透法治理念教育

法治理念教育不仅要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统计后,要求学生站在马路口,统计一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时,我首先向学生进行安全和遵守交通法规的教育,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车辆及行人不按照红绿灯的指示行驶,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后,认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五、我们还要注意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的法律素养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篇8

近年来,“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成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国务院有关教育工作的重大文件都在强调“促进教育公平”,而课堂教学过程公平是促进教育教学公平最基本的教学活动形式。课堂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的学习阵地,课堂教学过程是否公平可以直接体现出学校和教师是否实施公平教育。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公平,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摆脱形式上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公平,做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何谓公平

对课堂教学过程公平的研究,我们首先需要对“公平”做出一个合理的界定。什么是“公平”?《现代汉语词典》对公平的解释是处理合理的事情,不对任何一方加以偏袒。公平包括机会的公平和权利的公平等,要求社会对每一个人都给予公平的竞争机会、表现自己的机会,不分家庭背景、种族关系以及性别等。

2.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

关于课堂教学公平,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学者认为,教学公平是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来说的,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相同的态度平等对待,即每个学生是否享有平等的待遇。追溯到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提出“有教无类”的公平教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如今的教学公平内涵和意义有所不同,但是其本质的思想基本一致。就课堂教学过程公平而言,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公平是指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不管是在种族关系、家庭条件以及性别等方面不存在差异,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有平等利用教学资源的权力以及能平等得到学习空间和时间安排,以达到教学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公平。

二、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不公平的现象

1.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机会不均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与学生交流互动,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和创造大致公平的互动机会。但是有些教师经常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偏向某一类学生,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表现和互动机会。并且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反应不同,教师对于喜欢的或者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是民主的、有耐心的并且对其表现给予肯定,但对于不听话的或者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表现出缺乏耐心、讽刺和鄙视。此类情形,不仅是给学生心灵上的打击,更是有违教育教学公平的原则。

2.不同层次的学生座位安排不合理

在我国,中小学生座位安排一般是“田”字形的空间状态,也就是前后左右的排列,全班学生呈现横行、竖列,全部面向老师。古人有一句老话“近水楼台先得月”,由于讲台是摆放在最前面,根据这样一种排列,那么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前后左右距离均等,靠前面的学生距离老师相对较近,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存在的缺陷就是后面的学生距离老师较远,这样位置的安排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存在一定的影响,那么如何布置学生在教室的座位也触及教学公平的问题。

3.不同层次学生被提问的频率不均等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提问的频率体现出学生学习机会的公平与否,从教学过程的公平性来说,在参与课堂问答机会前,每位学生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这是学生学习机会均等的真实体现。研究结果发现,在课堂教学中,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被老师提问的频率来看,成绩优异的学生比中等生或者差等生获得了更多回答教师提问的机会。可见,课堂教学中学习机会的不公平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在不公平现象的背后隐藏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4.在课堂上对不同层次学生评价不公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回答教师问题或者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表现需要给予一定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管回答正确与否,都需要给予肯定的、?e极的评价。教师是整个课堂的话语主宰者,管理和组织学生的一切行为活动,而课堂主要以语言交流和活动为主,教师的话语以及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给予的评价也是有所差别,对成绩优秀学生的表现,其评价性语言一般是鼓励的、肯定的;但对那些差等生,一旦回答错误或者表现不完美,教师通常给出一些病理性语言评价,如果教师对学生表现不满意,则用一些尖酸刻薄、讽刺挖苦学生的语言,甚至当众羞辱、嘲笑学生等。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是极其敏感的,积极的评价往往能激励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而消极的评价也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所以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都应该是积极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不公平的归因分析与思考

1.社会和传统的原因

以考试结果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方式和用文凭来衡量个人价值的观点无形地控制着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和家长行为、态度。虽然在形式上,学校和教育机关的相关规定都要求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公平公正,一旦要检测学校教学质量,每个学校都拿升学率来比较,升学率高的则教学质量就好。但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这样能提升社会对选拔人才的效率,但是这也使得人们对高学历、高文凭的追求日益迫切。要想取得高学历,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选拔考试,分数的高低和学校的好坏决定了文凭的含金量。大多数学校想提高声望,所以都极其重视升学率。因此,社会和学校在这种外在的压力之下,各种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机会就倾向于那些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这样就导致课堂教学不公平的现象频频不断。

2.教师的原因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主客观原因,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或者教学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如教师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课堂驾驭能力不足,无法正常管理学生。一些学生上课开小差、说小话,扰乱课堂正常秩序,导致学生没有学习情绪,教师只顾及其中一些认真听课的,对其他学生置之不理,?@样更加不能保证课堂教学公平的正常实施。因此,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需要教师要有专业的教学技术。由于教师受教育程度和职业道德差异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公平意识,根据学生的学业成就、家庭背景等原因对学生贴上标签并进行差别对待,对他们实施不同的教学影响。

四、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过程公平的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历了和经济发展轨迹大致一样的历程,从开始的很多适龄孩子没有上学的机会,到基本能解决“有学上”,到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到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再到迈向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尽管我国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但是进步还是相当大的。教育的普及程度明显上升,“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也能得到有效落实。随着社会多样性的发展,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前的落后思想,能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充满信心和底气。但是,要想进一步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各方面的公平,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落后的教育体制,创造公平的教学环境

为了能更好地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国家及相关部门应及时宣传现代新型的教育理念,改变人们传统的观念,改变落后的教育体制,改变以学历和文凭作为选拔优秀人才的唯一标准,要降低社会对所谓“中考状元”“高考状元”的倾慕,减少学生在心理上的压力,营造一种“行行出状元”的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突破学校的“围墙”,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社会各方面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改变传统制度,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

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念

教师能否在各个方面做到公平,关系到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要提高教师的道德品质,就要精心安排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可以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要明白,更要懂得学生的差异性,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彼此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问题不在于一个人多聪明,而在于哪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所以,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不“一刀切”,这是实现教学公平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不能把教师自身的亲疏好恶等个人感情带到与学生的学习互动中。实施差异性教学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对他们具有挑战性、在他们能力范围内以及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觉得是有学习价值的,并且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完成。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由此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又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良性循环以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公平。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篇9

【关键词】赏识教育;小学生;自我实现;情绪;性别差异;成绩差异

一、赏识教育的作用

(一)通过赏识让小学生产生自我实现意识。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赞扬肯定,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

(二)通过赏识来构建小学生自我实现意识的内在动力。赏识在教育中意义重大,那个活生生的事实和孩子的惊人变化告诉我们,情感的力量大于认知能力。学生除了最基本的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沉淀,就会积累成功感,就会种下自信的种子,而这正是对学生自我实现意识的构建至关重要,正符合小学生渴望被肯定、被认可的心理需求,所以这种“你能行”的环境就内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充分运用赏识激励评价导向,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树立自信,提高自我实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赏识教育是教师正确引导小学生自我实现意识的重要手段

(一)赏识教育的“误区”

我们教师经过多年的师德教育,渐渐摒弃了“惩罚”手段,开始想方设法去发现、寻找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有的教师在为学生写操行评语时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去寻找最美妙的字眼夸奖和称赞学生,而在提到学生缺点时,却总好像陪着一百个小心的样子,例如:如果……就更好了”,“你要是……老师就更喜欢你了”之类,这样的赏识纯属于走入“误区”。

(二)小学生自我实现的正确赏识,应该做到两点:(1)要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准确、具体说出学生的表现与成就,把学生的良苦用心和艰难努力都看在眼里,然后再夸奖孩子,这样会大大加速学生自我实现的意识。(2)赏识表扬要及时。家长、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孩子不断进步。

(三)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自我实现的信心。人需要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建立起对自己的认识。在人的本性中,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的知识粗浅,意志脆弱,但又极力地想表现自我,想得到别人的承认。他们的一些想法不可避免的带有幼稚性和不成熟性。如果此时教师和家长们过分地去求全责备,不支持、不信任,甚至蔑视,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反过来,如果我们都以赏识的眼光和态度去对待他们,从积极的方面去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进步,则可使他们看到自我的价值,从而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三、赏识教育与小学生自我实现的主要过程和方法

(一)赏识教育的前提,是对学生应具有真诚的爱、科学的爱。

冰心老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换句话说,即世上没有坏孩子、差学生。无论哪个学生,只要我们耐心寻找,必定能发现其自身具有的长处。即使其做错了事,也可以从中找到闪光点,关键是一个“爱”字。在爱的情感支配下,才能发现优点,欣赏优点,才能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创造出一个被理解、被关注、被接纳、被支持的宽松环境。人的成长同样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无论父母,还是教师,对孩子都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满意时捧上天,成天夸个不停。不理想时,一见孩子就厌烦,气不打一处来。应自始至终充满爱。但爱不是纵容,不是无原则的迁就。爱的内容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断丰富、扩展。科学的爱、真诚的爱应该是包藏着热爱、理解、尊重、信赖、鼓励、严格要求、期望等在内的复杂的情绪体验。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当做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才会对其具有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才会增强情感。爱得越深,责任心就越强,教育办法也就越多。真正的爱需要学习,需要在实践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

(二)学生自我实现意识培养要充分与赏识教育结合起来,强调正面强化,但要讲究分寸。

现代西方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很重视对孩子的肯定。只要有一点儿进步,就给予表扬鼓励。他们认为,对于孩子来说,骄傲也会使人进步。表扬经常化,方都很欣然接受。所以西方的儿童往往显得大方自信。但在中国的一些家长、教师看来,被表扬可能是一种潜在危险,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加剧孩子的不安。要善于发现优点、欣赏优点,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l)不要虚假表扬。表扬和鼓励要求发自内心,要让儿童感到他们是值得表扬的。不要故意去讨好。当孩子发现成人在故意讲好话,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大大压缩自我实现能力。(2)不要笼统表扬。那种不着边际的空泛表扬并不会在孩子心中产生喜悦和激动效应,只会产生疑惑。(3)不要事事表扬。要让孩子逐步体验做事本身的愉快,学会自我肯定,而不是一味希冀得到别人的赏识。(4)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鼓励孩子对自己的行动作出恰当的评价。

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篇10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青年节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省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总结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经验,部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增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5月4日,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充分肯定了90年来我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高度评价了90年来各级团组织带领团员青年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业绩,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共青团工作和学校党建及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讲话精神,紧密联系实际,迅速兴起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热潮,推动云南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青年运动90年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启迪,这就是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必须始终投身人民伟大实践,必须始终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总书记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坚持刻苦学习,坚持艰苦奋斗,坚持开拓创新,坚持高尚品行,以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胸怀、创造的激情、务实的态度,踊跃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努力做科学发展的奋力推动者、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者。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语重心长、情真意切,给全国广大青年以巨大鼓舞,进一步指明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方向,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5月3日,中共云南省委秦光荣书记的讲话精神和6条殷切希望,与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高度一致,结合云南实际所做的工作部署,需要全省教育系统作为工作要求全面贯彻落实。

我们要通过认真学习,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和要求上来,把力量汇聚到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上来,帮助支持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鼓励引导学生争当诚实守信的模范、奉献社会的模范、促进和谐的模范,成长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教育系统学习贯彻总书记五四讲话精神的着眼点,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通过循序渐进地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把总书记提出的殷切希望,转化为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自觉行动和追求。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大力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培养刻苦学习精神,大力践行艰苦奋斗作风,大力促进创新能力提升,大力弘扬高尚道德品行。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幼苗。中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中小学教育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和成人成才的基础。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迫切愿望,是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时代召唤。我们要深入学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学习秦光荣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总结成绩,提升经验,突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