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体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5:03

数字经济的体现篇1

关键词:县域经济;数字经济;生产要素;数据

自2015年正式提出“互联网+”以来,我国先后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年)、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2017年)、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智能+”(2019年)和新基建(2020年)等一系列战略举措,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逐步迈入了数字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要素发生了重大改变[1]。这为占全国人口68%、国土面积占90%、GDp占41%(2019年)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2]———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多重挑战。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趋势下,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县域经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创新发展步伐,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数字经济时代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新的经济发展体系给县域经济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随着“新基建”的大力建设与推进,以5G、ai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催生了新的经济发展体系:1.市场资源配置出现新要素。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携同算法、算力共同赋能物理世界(主要是机器),物理世界将替代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人类将进入“数字生产力”新经济时代。2.竞争要素和机制出现新规则。竞争要素已由传统的资源、产品、技术、服务等过渡到生态圈体系竞争时代,市场竞争要素资源将向数字经济体系无限集中,将改写商业经济竞争的规则,传统经济管理被强中心、共生化、无边界、自驱动的数字经济全方位取代。3.经济发展出现新趋势。传统经济形态将与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建立起高度耦合“数字联姻”关系,传统组织、物理世界将在数字化进程中进化出“智能生产力”、“智能生产关系”及“智能产出”的新型经济关系,传统经济的智能数字化转型将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并产出新型智能产品,新的经济发展体系将给县域经济带来全方位的机遇和变革[3]。

(二)县域经济统计和核算面临重大调整和冲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创新和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产品表现形式,创造出了诸如共享经济、共享知识等新型产品、新型消费和新型收益的综合经济形态和数字化产品。而现有宏观统计体系已经无法完全对具有跨界融合、免费服务、动态创新等特征数字和被数字化提升的产品与活动所带来的增加值进行准确的捕捉和计量[4],这对我国传统统计、税收和财政管理体系提出新的重大挑战,国民经济统计与核算体系面临重大调整[5]。而县域在数字技术、数据积累与规范、新产业规模与集聚能力等方面与市域城市或发达区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新型统计与核算体系的完善、实施和推广,县域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都将面临不利的局面。

二、数字经济时代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生产要素运用不足及固化依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先后交替及转换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推动县域经济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型发展。但由于不同县域发展水平和条件的差异,传统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诸多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木桶效应”现象。同时许多县域对传统生产要素产生了“刚性”依赖,这严重束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资本门槛逐年提高、环保标准日益提高等一系列发展条件的变化,传统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常态下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两难选择。

(二)数据要素发展积累和沉淀不够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许多县域先后推动诸如智慧县域、数字县域、数字政府等的建设,除了在物流、交通、基础配套等数字化硬件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外,还将线上线下数字化产品市场的触角伸向了偏远的乡村,网上购物、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数字化场景进入并深刻影响县域人们的日常生活。县域数字化建设及数字化产品催生了海量的数据,但相比需求相对规范、采集技术成熟、应用场景系统、渠道兼容较好的一、二线及中心城市来说,由于应用需求、采集技术、数据管理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县域内绝大多数的海量数据呈现碎片化、无序化、失联化的特点,处于“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无处可用”的“流浪”状态,规范、有序、标准的数据积累和沉淀明显不够,县域经济智能化发展先天不足。

(三)新型经济形态发展的系统性不足数字经济的本质是以数据流动的智能化来解决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消费端和供给端的高效协同和精准匹配。但目前我国县域经济供给端与消费端存在明显的失衡和不匹配:在消费端来说,县域经济范围内拥有较大规模的网购人群和网络零售、快捷便利的快递物流及移动支付体系;但在供给端来说,县域普遍存在全球知名品牌缺乏、精准营销不足、产品定位不准、数据驱动产品不足、数字化制造能力偏低、柔性生产和定制化生产能力供应链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新型经济形态发展的内生动力及韧性严重不足。

(四)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理念与思维“误区”1.认知误区。数字经济要求县域治理进行创新和适应、跨越不同领域技术、传统创新方式等诸多改变和适应,因此普遍存在害怕、惶恐、抵触、轻视的倾向和情绪,对数字经济的本质、趋势、应用等认知不足。2.思维误区。受传统思维惯性和现实情境双重因素影响,出现了一方面轻视数字经济的引领创新作用,而另一方面则认为领数字经济无所不能的两种极端思维。3.实践误区。在推动数字经济过程中,县域政府普遍存在过于追求国际前沿水准、打造大型新型商业生态而普通民众却对发展数字经济“孤陋寡闻”、参与度较低的不对称情境。同时许多县域过于谋求县域范围内全方位的智能发展,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色与差异,缺少问题导向的思维转变。

三、数字经济时展县域经济的途径与方法

(一)解放思想,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理念与思维创新1.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大局。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和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县域数字经济发展要树立人本理念、惠民理念、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所有的智能产业、技术、产品等均要以县域内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特别是要紧紧围绕并服务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扶贫攻坚等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发展大局。2.坚持问题导向。不同县域的发展均有其自身优势和不足,推动县域数字经济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县域面临的痛点和难题,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方法予以解决,谨防“两张皮”现象再现。3.创新县域管理方式。推动县域管理从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思维向多元包容的管理方式改进,关注用户思维、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等,满足并达成县域管理过程中多方的利益需求,实现共赢共享。4.树立全生态思维。在推动县域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求大求全,要在夯实数字基础设施、营造数字转型环境、完善数字化积累等多个方面构建数字智能产业生态体系。

(二)确立数据要素引领地位,联动传统生产要素融合创新发展1.确立数据要素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把数据要素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要素,数据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全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县域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把数据要素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确立其在全要素中的主体与引领地位。用数据思维深度拓展、挖掘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领域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制定完善发展数字经济的政策和制度,做好县域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2.发挥数据要素的创新带动作用。针对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发展、应用或挖掘不足的问题,运用智能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生产要素所涉及的行业企业进行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升,推动对传统生产要素、生产能力等的创新运用、升级和发展,以解决和释放传统生产要素的发挥不足等问题,促进传统产业的数字、智能化转型步伐;同时构建以数据要素引领驱动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新型五要素有机融合的新型县域经济发展新函数和新逻辑,推动新型五要素的有机整合与高度融合,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数字经济的体现篇2

关键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

作为生产的关键要素,继传统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等之后,有效利用通信技术、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充分利用数字知识和信息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它能提高效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社会结构再造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全面转变,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主导力量。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率先将数字经济列为创新和增长的重要议题,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推动人类生产方式转变的数字经济协同行动的重要性,并在中国的带动下世界多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这是第一份正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数字经济政策文件,是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前后追赶”的全球竞争格局,要求全球数字经济的“双星”之一中国要增强紧迫感,从动力转型的角度出发,学习美国优势,研究制定适合的战略,抓住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世界经济数字化机遇窗口,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发展,力争走在世界前列。

一、数字经济内涵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光指出,在全球范围内脱颖而出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颠覆传统金融和贸易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新经济形式。以腾讯、阿里等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经济的代表性企业在全球市值很高,金融和医药等传统领域的公司则相形见绌。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的较高经济形态,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这个词不是一个新概念。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不断深入,数字经济的内涵2000年以后进一步扩大①。从今天对我国发展大数据的战略认识来看,以数字信息和知识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是包容、创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式的重要代表和重要推动力。其核心特征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数据是元素,集成和转换是驱动力。数字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是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未来的物联网技术。以Bat为代表的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产业组织的主要形式。数字经济战略发展中最重要的资产无疑是数据元素,以产业融合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网络空间为关键力量,推动数据元素从资源到资产和资本的增值以及分红的实现过程就是我国数字经济的核心。数字经济时代的多元治理已经成为推动现实世界发展并推动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面对当今众多的数字经济概念,数字经济是新时代的新实体经济,是新时代新经济的显著代表,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划分产业的标准。河北雄安规划到2035年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80%。作为规划未来智能社会一个重要参考的数字经济,已然在国家政策层面站稳脚跟。

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特征。基于数字产业化和工业数字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传统产业从数字经济中吸取了越来越多的新动力,能促进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经济竞争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实现三大变化。首先,以制造业为例,在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相对潜力较大的制造业方面,数字化有助于提高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促进质量的变化。针对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的分析,通过数字化转型,将在优化生产过程参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数字化供应链。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研发和生产过程,可以进一步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其次,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字化可以更好地促进供需双方资源的有效对接,有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快速销售。随着数字技术在轻工、纺织、建筑材料、机械等传统制造业中的运用,对服务、生产、研发的全面渗透,行业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加快,tFp将全面提升。在我国305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中,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初步统计,数字化改造使305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平均生产效率较之前提高了37.6%,305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平均能源利用率较之前提高了16.1%,305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平均运营成本较之前减少了21.2%②。第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下,数字化有助于加速培育新经济高质量增长动力,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促进动力转换。数字技术作为科技革命的创新成果产生了许多动态的新模型、新格式和新行业。只有当传统的因素通过数字化实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不同方式的创新,发展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时,高质量的发展才会有取之不尽的动力。当前企业层面数字化转型的探索有效地促进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新经济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主动能。面对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加强数字经济,加快工业数字化进程,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长期战略部署,对于推动中国工业走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要大力发展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先进基础设施,构建基于网络、平台支持、软件定义、数据驱动、智能增值的新范式。未来几十年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跨越期,要加大数字经济发展以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创新和竞争力这一目标。

(一)加快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要提高信息技术产业、信息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基础领域的质量,建立新网络,加强战略支持。首先,加强基础技术研究,通过基础研究,推动应用技术群体的突破及尖端技术在通用芯片、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基础软件、量子通信等方面的布局,培育具有自主创新和强大竞争力的信息技术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的研发和商用,加快网络、智能终端、电子制造设备和一些重要的产业链发展提升③。其次,建设G比特网络,全面部署ipv6,加快构建具有高速、全覆盖和智能的网络成本降低以及5G商业流程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的新一代信息网络。第三是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和推广,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安全三大功能系统,进一步落实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企业内外网络的升级改造,建立覆盖设备、控制、网络、平台和数据的多层次、系统化的综合安全系统。

(二)提高供应系统的质量,突出主攻方向要在共享经济和智能物流领域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型,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服务业数字经济的发展。在服务业数字经济的发展新动力下,提升服务业准确、高效和智能化的服务能力。要充分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经营管理和服务数字化的智能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数字经济的体现篇3

关键词:供给侧;iCt服务增值;数字经济;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54-05

数字经济作为世界创新和包容性增长的动力,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的共识,而数字经济战略的制定往往会使得这些国家在数字信息革命浪潮下占据国际制高点[1](衡量数字经济主要是基础技术设施、it和通信部门投资、电子商务和宽带普及率等)。2016年举办的杭州G20峰会,中国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峰会的一项重要议题,主持并起草了《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如今,全球约有25亿人连接互联网,预计2020年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40亿人,2016年G20集F成员互联网经济规模达到4.2万亿美元,平均e-GDp增长率为4.2%,超出其GDp平均增长率5%以上。2010―2016年全球e-GDp平均增长率为11%,发达国家为8%、新兴经济体为18%。在数字经济不断驱动下,全球有28个国家制定了数字经济战略,分别是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土耳其、英国、埃及、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虽然一些国家并未制定整体数字经济战略,但数字经济内容被包含在国家宽带战略、电子政务战略和网络安全战略和国家创新战略之中。数字经济将是未来增长最快,也最具潜力的领域。

一、全球iCt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背离

纵观全球主要国家信息、通信和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technology,简称iCt)产品贸易,其整体贸易中比重普遍出现下降趋势,这与经济全球化下生产网络的片段化和分散化趋势比较吻合[2]。与此相反,iCt服务贸易占各国服务贸易比重却普遍呈现上升趋势,表明iCt服务贸易对各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不断增强。

货物贸易方面,从出口看,2013年iCt产品出口占整体出口比重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中国、韩国、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以色列、爱沙尼亚、荷兰、美国和日本(如下页表1所示)。与2000年相比,有6个国家iCt产品出口占整体出口比重有所上升,分别是智利、捷克、波兰、斯洛伐克、中国和俄罗斯。从进口看,2013年iCt产品进口占整体进口比重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美国、荷兰、日本、爱沙尼亚、韩国和瑞典。与2000年相比,2013年有六个国家的iCt产品进口占整体进口比重有所上升,分别是捷克、斯洛伐克、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

服务贸易方面,从出口看,2013年iCt服务贸易出口占整体服务贸易出口比重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印度、法国、爱尔兰、中国、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较2000年相比,2013年有4个国家的iCt服务贸易出口占整体服务贸易出口比重有所下降,分别是印度、意大利、印度尼西亚和冰岛;而增长较快的国家则分别是爱尔兰、比利时、巴西、西班牙、中国、芬兰和卢森堡(见下页表1)。

二、全球iCt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

选取上述38个国家的最终iCt服务业需求作为研究对象,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简称oeCD)国家、非oeCD国家、中国、印度、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iCt服务业对该38个国家的最终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iCt服务业自我增值贡献占比偏高且自给自足模式明显

在全球生产片段化趋势下,iCt服务业增值的自我贡献部分占整体需求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以oeCD国家平均值来看,由1995年的75.73%下降至2011年的71.91%(如下页表2所示)。虽然呈现出小幅度下降,但是阶段性平均值一直在70%以上;相对于oeCD国家,BRiCS国家(包括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iCt服务业增值的自我贡献占整体需求比重则同样较高,由1995年的79.75%上升至2011年的82.89%,中国增幅相对较大,由1995年的84.29%上升到2011年的91.86%。iCt服务业的自我贡献率较高往往代表着该类服务业封闭度相对较高,其国内呈现典型的自给自足[3]。

(二)iCt服务业增值贡献表现出显著的区域集中性

以澳大利亚为例,1995年其iCt服务业自我增值为114.22亿美元,2000年、2005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110.44亿美元、100.13亿美元、159.34亿美元、219.25亿美元、215.84亿美元和292.14亿美元,2000―2011年平均增速为20.73%,相对于全球对澳大利亚贡献的平均增速20.67%基本持平。但是,中国在其中所体现的参与度却较高,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51.45%,2011年中国iCt服务业对澳大利亚最终需求的贡献值达到4.05亿美元。oeCD国家iCt服务业对澳大利亚整体需求的贡献年均为7.99%,非oeCD国家对其年均贡献为4.93%,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缩写为apeC)国家则为7.82%,东盟国家是1.93%,北美自贸区国家是2.13%。

(三)发展中国家iCt服务对中国需求贡献的地域集中度和发展相似度较高

在对中国贡献较大的国家或集团中,apeC国家、东南亚国家和东亚国家位居前列(如本文表3所示)。相对于1995年的iCt贡献值,2011年iCt贡献值排名靠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德国、马来西亚、英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但从增长速度来看,排名靠前的均为发展中经济体,分别是巴西、印度、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iCt服务业对中国贡献的增长速度较慢,如西班牙、荷兰、法国、日本、美国、德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可见,发展中国家的iCt服务对中国的贡献增速远超发达国家经济体。

三、全球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实施路径

从供给侧角度看,上述实施数字经济战略的28个国家努力改善、提供通信技术设施质量,促进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变革[4],其目标共性主要体现在:支持信息通信技术部门研究和开发,促进信息通信技术标准建立,吸引风险资本投资对信息通信技术投资,加强信息通信技术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5]。各国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实施路接幸韵录父龇矫妫

一是普遍加强国内iCt基础设施建设。各国普遍将国内宽带容量和速度,提高宽带覆盖面积进而更好连接较为偏远的地区。这些国家对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都设定了目标,比如,加拿大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入3.5亿加元使至少28万个加拿大家庭的宽带接入速度达到5兆比特每秒;美国国会考虑60亿美元的联邦拨款计划,以支持国内建设无线、互操作的宽带公共安全网络。提高宽带基础设施的弹性和适应性可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6],这些国家通过建设包括海底电缆在内的国际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或者区域分布数据中心以鼓励和支持建设互联网的分布交换和备份系统[7]。

二是加速iCt新技术、商品和服务创新。这方面内容包括加速iCt研究和开发项目的培育,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是技术投资的优先领域,如开发超级计算机、发展云计算、深化大数据和信息网络分析;促进区域性或全球性iCt标准统一[8],例如,欧盟为了实现成员国任何新的it设备和应用程序、数据存储和服务的无缝交互链接进入,启动了互操作性标准建设;鼓励吸引外国资本对iCt领域进行投资,有些国家通过引入全球性竞争较强的风险投资改善iCt产业投资效应,或者鼓励初创型企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或者有针对性支持iCt创始公司在本国设立企业等[9];扩大iCt产品和服务出口,例如墨西哥数字经济战略的目标就是成为全球排名第二的it设备出口国,并且it产值要在全球居第四位。

三是建设数据开放和电子政府。数据开放的重点主要是政府以及公共部门的数据向民众开放,为民众和企业提供跨境数据服务[10]。通过建设一站式的电子商务网站,能够确保政府公共部门可以在一定权限下进行数据访问,实现普通商业数据为国家层面和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11]。一些国家也通过建设数字信任来完善国家管理,例如建立居民数字身份识别和电子审批系统等。

四是开展数字身份和电子认证。公民电子身份体系建设,包括移动数字身份体系、推进公民电子身份识别认证跨境下的可操作性。政府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高度安全和有效的电子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以便为公民和私营部门提供移动设备参与下的高效和可使用性[12]。同时,加强个人和机构数字号码的分配和设计,以便系统快速准确地对身份识别和验证。根据目前对于数据需求特征,合理合法设置行业数据知情标准,以确保政府可以对需要了解的关键行业数据进行获取、分析或者公开[13]。另外,开展电子文档验证服务,例如数字签名验证。

五是维护数字隐私和安全。数字信任是数字经济战略的目标和核心所在,而隐私保护是建设数字信任的基础。上述各国数字经济战略几乎都涉及隐私保护问题,并将隐私保护视同于知识产权保护行为。其做法主要有:提倡公司在使用和公布传播信息资料的自律性,公布和践行数字公民行为准则[14];出台最先进最有效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公民和企业的核心敏感资料,比如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专门成立机构来检测iCt技术的进步和技术形式的变革,及时修订落后法律和规章制度以符合技术进步要求,并且对已违反法律规定的相关方面实施制裁和惩戒;开展数字风险监测和预防研究,比如,政府与研究机构致力于开发和利用创新的网络安全监控系统,大力支持网络安全的相关研究等。

六是促进iCt与教育、医疗和运输结合。在加强iCt与教育融合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和改进驾驭系统的有效性,重视对教育机构的数字化建设投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推广和改善在线学习环境,为方便民众在图书馆使用相关数据而提供的个性化学习辅助或高效快捷的宽带解决方案。在iCt技术手段与医疗体系结合方面,加速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提供在线健康和医疗保健预定,全面普及建设老年人等医疗电子档案,扩大远程医疗保险和福利范围,汇总研究和分析远程电子医疗出现的医疗纠纷以及制约电子医疗推广的制度障碍[15]。在iCt与运输物流结合方面,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一个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的道路交通体系。

七是促进信息包容和提升数字职业技能。促进信息包容方面,不断扩大对宽带接入服务不足的地区进行扶持,特别是辅助家庭弱势的社会群体,政府加速推进全民数字素养水平,提高网上风险自我防范意识教育、网上机会识别能力和捕捉能力[16]。提升数字职业技能方面,提升数字化素养以帮助女性回归工作岗位,以web为基础对劳动力进行培训、加大对数字培训机构公共资金支持,扩宽与数字技术相关的课程,提高iCt技术培训课程的数量,提高涉及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毕业生数量和水平,以及提高政府公务员数字技能。

四、对中国制定和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启示

全球金融危机后,新兴国家日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而我国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同时,应积极从供给侧角度制定和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并逐渐推动数字经济成为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引擎。从以上主要国家实施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核心和实施路径看,可对我国数字经济战略的制定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培育国内数字市场。我国应大力培育国内数字经济良好的生存环境,在数字经济的管理上,政府监管和引导定位不是放松而是加强,在为数字经济参与方提供开放数据共享平台的同时,提供公开透明、法制化的市场环境。通过共享基础数据源方式促进数字经济参与方享有平等市场准入地位,进而降低参与的进入壁垒,扩大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是大力发展iCt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要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宽带服务支持,更要加快对最先进数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断跨越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鸿沟,努力iCt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和主导权。建立国内统一的高标准的iCt技术设施网络,为国内创新型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数字信息共享和分享型支持。

三是加速iCt新技术和商品及服务创新。我国应为数字技术的革新项目提供资金激励,并建设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共享开放式平台,这要在研发领域率先实现数字和信息的开放共享,降低企业数据重复搜集和数据库建设的成本。

四是建设强大的数字开放平台,促进电子政府服务体系的形成,不断丰富服务层次和内容,全面铺开数字城市网和智慧民生服务体系建设。

五是开展公民和企业数字身份数据库建设。大力拓展数字身份的识别和认证体系建设,为深化公民和企业的其他相关数据的采集形成构建平台。

六是继续加大维护数字隐私和数字安全。大力开展确保数字隐私和数字安全的技术研发,高度确保对数字经济参与者的数字信息保护。

七是促进iCt与其他民生领域或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切实可行的实用性技术以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利用数字经济改善民生领域或助推其他产业,如智能制造业发展。

八是通过人力培训和开发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参与者的数字职业技能水平,强调数字经济的普惠性,特备是要重视和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数字包容支持建设。

参考文献:

[1]D.w.Jorgenson,mSHo,K.J.Stiroh.LessonsfromtheUSgrowthresurgence[J].Journalofpolicymodeling,2010,(5):453-470.

[2]J.Jalavaa,m.pohjolab.therolesofelectricityandiCtineconomicgrowth:CaseFinland[J].explorationsineconomicHistory,2008,

(3):270-287.

[3]m.L.mueller,Y.park,J.Lee,t.Y.Kim.Digitalidentity:Howusersvaluetheattributesofonlineidentifiers[J].informationeconomics&

policy,2006,(4):405-422.

[4]w.D.nordhaus.productivityGrowthandtheneweconomy[J].Brookingspapersoneconomicactivity,2002,(2):211-244.

[5]p.m.Romer.increasingReturnsandLong-RunGrowth[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6,(5):1002-1037.

[6]p.a.David.theDynamoandtheComputer:anHistoricalperspectiveonthemodernproductivityparadox[J].americaneconomicReview,

1990,(2):355-361.

[7]何枭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我国的战略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3,(3):39-43.

[8]闫世刚.数字内容产业国际发展模式比较及借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04-107.

[9]D.w.Jorgenson,KJStiroh.informationtechnologyandGrowth[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9,(2):109-115.

[10]S.D.oliner,DeSichel.informationtechnologyandproductivity:wherearewenowandwherearewegoing?[J].Journalofpolicy

modeling,2003,(5):477-503.

[11]李忠民,周S颖.美国数字贸易发展态势及我国的对策思考[J].全球化,2014,(11):60-72.

[12]李忠民,周维颖,田仲他.数字贸易:发展态势、影响及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14,(6):131-144.

[13]张娜.我国数字经济现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22-23.

[14]彭德雷.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与中国路径选择[J].亚太经济,2015,(2):39-44.

[15]K.J.Stiroh,J.Baldwin,S.Greenstein,B.Hobijn,m.orl.areiCtSpilloversDrivingtheneweconomy?[J].Reviewofincome&wealth,

2011,(1):33-57.

数字经济的体现篇4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    “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区相关部署和任务,继续以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动力,以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为抓手,积极主动融入一体化发展进程,为实施“营商环境联建、重点领域联管、监管执法联动,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市场发展互融,逐步实现统一市场规则、统一信用治理、统一市场监管”的“三联三互三统一”工程,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二、    “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1.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环境。落实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和“放管服”改革协同,为地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便利化服务。统一市场准入规则。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实现业务流程、条件要求、解释口径、办理时间“四个统一”。加快实现证照管理一体化,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事项相同、改革措施相同。协力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共同落实数字政府建设,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完善网上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归档等功能,统一电子营业执照运用场景。按照市级的统一部署设立地区“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加强政务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区域性一体化受理、收件、查询、发证等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

2.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监管环境。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监管制度创新,营造规则统一、公开透明的监管环境,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落实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公开”、抽查检查等信息在区域内充分共享应用,落实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标准、企业信用修复规则、实现信用监管标准互认结果互用。对重点监管领域和对象实施精准监管,对守信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实施重点监督和联合惩戒。落实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工作。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创造、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鼓励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加强地区行政执法,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案件移送制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配合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满意消费行动,共建区域内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推动经营主体自律,配合打造统一的消费投诉公示平合。推进消费领域社会监督。协同监管网络交易。充分发挥全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系统平台作用,注重整合辖区电子商务经营者基础信息、经营信息、监管信息等信用数据,开展研究分析,实施分类监管。落实地区网络、合同案件查办协作机制,协同破解新形势下的网络监管难题。

3.合力打造一体化的质量供给环境。配合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建设。在信息、业务、资源各方面配合推进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协同联动、效率共同提升。配合建设和华东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促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培养计量技术人员,互派计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交流互动。推动特种设备监管一体化。推进特种设备单位、人员、设备信息互查互享,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运用。

4.合力打造一体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全面建成责任体系更加健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程监管更加科学,“党政同责”、“四个最严”、“四有两责”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履行,社会满意度全面提升的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有效遏制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行为,杜绝和控制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控制和减少较大及一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继续巩固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成果,积极配合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继续深化食品安全“四项治理”行动,全面推进小作坊登记和小餐饮、小摊贩备案管理。保持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的高压态势,公开违法违规、虚假欺诈产品和企业信息。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推动实现顺向可追、逆向可溯、风险可控的地区食品领域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不断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    “十四五”期间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共同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和“十四五”期间各项重点工作。“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2800字范文稿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大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准确研判“十四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地缘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对于维护延长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增强提升国际塑造力影响力引导力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社会前进动力,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强国建设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快发展数字科技,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坚强基石。尽管我国是数字科技应用大国,却不是数字科技研发强国,很多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因此,须加强数字科技关键技术攻关和布局,以数字科技大突破带动数字经济大发展。

一是采取清单制梳理我国数字科技的短板软肋,短期内寻找可靠的替代源和备份源,使“卡脖子”技术不因外国的封锁而断供。

与此同时,发起专项研发计划,集中力量攻克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短板,补齐数字科技研发链。

二是面向数字科技前沿领域,设立国家或世界实验室,牵头发起全球大科学计划或工程,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主动嵌入全球数字科技创新链条和生态系统,吸引和积聚全球创新人才。

三是支持数字科技试点应用,积极利用智慧城市、智能工业、智慧医疗等发展契机,推进数字新科技先行应用,为数字科技应用提供试验平台和应用场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数字基建,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在发展数字基建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相对而言比较滞后。由此,应科学决策、统筹布局,把数据中心、场景中心、区域中心、应用中心有效结合。

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要有战略导向和规划牵引,前瞻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共同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规划布局、互联互通等,引导数字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和有序建设。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充分考虑本地发展情况和财力承受情况,尤其要根据实际需求开展数字基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注意避免一哄而上,形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三是正确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以需求为牵引,把应用场景建设置于数字基建的重要位置,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依托自身需求参与数字基建,并开放为社会使用,实现数字基建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合理跨区域布局数字基建,将数字基建同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形成产业链应用生态。

加快发展数字贸易,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强大引擎。随着5g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b2b为主导的产业互联网推动的企业间数字贸易将成为拉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强大引擎。须顺势而为,充分发挥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先行优势,依托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数字贸易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的效益与质量。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消费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利用数字技术“在线化、无接触、可传输”特性,进一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更多高端便捷的消费选择。加大主要电商平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通过收购或自建本土化网站,建设更多海外仓、展贸中心和营销服务中心等,带动更多中国产品与服务进入海外市场,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拓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

二是培育壮大产业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制订实施产业互联网国家战略,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生态,共享产能、技术、数据、人才、市场、渠道、设施等,促进产业互联网带动的新型数字贸易快速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稳步推进数字货币,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抓手。当前,各国高度重视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实践,竞相加快央行数字货币布局。对于我国而言,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零售支付体系发达,同时,较早启动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论研究,加快了央行数字货币试点落地步伐。展望未来,须顺应全球数字货币发展趋势,及早谋划、动态应对、争取主动。

一是加快战略布局,协同推进人民币数字化与国际化工作,实现国际国内同步部署,强化央行数字货币与数字贸易、数字经济的联动发展,助力人民币更好承担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的计价、支付、结算职能并发挥世界储备货币角色。

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先进地区整体落地,及时总结央行数字货币发行、运营与管理经验,有序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多场景推广应用进程。与此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与其他零售移动支付方式联动互促、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三是深化系统研究,加强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金融运行体系及国际金融格局影响的分析研究,包括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现实影响和预期影响、直接影响和关联影响等,推动数字货币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数字治理,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制度保障。数字经济正在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和运行规则,对传统治理方式构成巨大挑战,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为数字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经济的体现篇5

基于此,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依托中国电子学会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全球各国数字经济主要战略,调研走访在数字经济领域具备领先水平和突出能力的典型企业,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观点,以及权威智库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的公开成果,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十点研判,具体如下:

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人类生产、生活及治理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正在得到大幅加强和显著改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普及部署,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加速应用渗透,人、机、物逐步交互融合,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字化进程,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从碎片到连续、从单一分离到综合协同的三大转变,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的海量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图1新摩尔定律主导下2015-2035年全球数据总量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iDC,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二、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

全球经济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将继续作为主要增长点,在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不断焕发新的动力。下一阶段,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会陆续深入实施,普遍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图2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三、平台化、共享化引领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一批用户基数庞大、技术积累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行业领军企业已率先启动,通过提供开源系统、营造开放环境、促进跨界融合、变革组织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孵化创新团队等多种方式,持续构建完善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生态格局。同时,飞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高频泛在的在线社交,以及渐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资源提供了成本趋近于零的共享平台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数量的指数级集聚,弱化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逐步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使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图3共享经济行业渗透趋势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四、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快重塑

创新仍是推动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源动力,受技术开源化和组织方式去中心化的双重作用,知识传播壁垒开始显著消除,创新研发成本持续大幅降低,创造发明速度明显加快,群体性、链条化、跨领域创新成果屡见不鲜,颠覆性、革命性创新与迭代式、渐进式创新相并行。创新主体、机制、流程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组织边界束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更多地依托互联网展开,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众筹、众包、众创、众智平台不断涌现,凸显出全球开放、高度协同的创新特质,支撑构造以数据增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图4具有典型意义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五、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持续提升数据获取的量级和频率,不断丰富数据传输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扩大数据存储空间,强化数据加工能力,创新数据使用能力,都是数字经济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将会成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形态,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同时,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着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调度能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5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六、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间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纷纷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的二元结构正在转变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和博弈的重心逐步从土地、人力、机器的数量质量转移至数字化发展水平,从物理空间延展到信息空间,并将很快呈现出以信息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为主导与引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掌握信息空间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围绕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展开的博弈中抢先占据价值链制高点。

图62016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

资料来源:《数字经济迈向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七、数字技能和素养推动消费者能力升级

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应用和服务大量涌现,已形成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不啻于是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需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掘数据价值、使用数字化产品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消费者所具有的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理解、处理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影响数字消费增长速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效益。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将会愈益重视对公民数字素养的挖潜和培养,并将持续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上升到构建国家新兴战略竞争力的高度,作为推动数字消费、扩大内需市场、强化内生动能的重要举措。

图7数字经济时代对公民素养提出新要求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八、社会福利水平依托数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数字经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及目标。大幅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用,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慈善等公共事业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是数字经济在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之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多种类型、多个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被搭建,面向公众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远程诊疗将成为高频次、低门槛、易得可选的常规医疗方式,并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有效提升诊疗精准度,缓解全球性的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区块链技术将在慈善资金募集和捐赠过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强化互信关系,减少交易成本,溯源资金去向,保障慈善事业的公正、透明、有效。

图8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九、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功能升级和网络构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大量完整、连续、系统,具备一致性、关联性、价值性的城市数据将被持续获得,为构建与现实物理城市精准映射、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提供了可行基础。全球一批形成技术、人才集聚发展,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具备主动比特化条件的现代化城市将率先尝试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并逐渐上升为两者的同步建设和同步管理。为匹配真正海量数据的采取、传输、存储和计算,专门用于数字城市运行管理决策的系统级平台将得到持续的开发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标准体系。

图9数字孪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十、社会治理体系的数字化程度持续提升

数字经济的体现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数字出版;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4(C)-0112-02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化能够决定一个民族是否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和国家是否能够持久发展。如今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我们已经不必像几年以前那样炒作“知识经济”的概念,对其他人灌输知识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知识经济已经是这个世界运转的基本规则。然而在我国知识的价值却被远远的低估,各种山寨产品、侵犯知识产权、非法拷贝等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文化创意、科技发展等都进行了大力的支持,而且有着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都意味着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历程,文化建设也出现欣欣向荣的趋势。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出版,尤其是科技出版和学术出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一、知识经济与数字出版简介

(一)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如下特征。

知识是主要资源。在农业经济社会,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在工业经济时代,还需要各种原料和能源作为重要的依托。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以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需要知识作为基础,基本所有的经济行为都离不开知识。如今知识资本已经开始成为创造与积累财富的主要条件。

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信息化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基础上实现的,而数字出版则是信息化后的重要产物之一。信息化也是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的主要区别。信息化打破了时空上的限制,突破了国与国之间的障碍,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加剧了竞争。

知识经济时代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传统的诸如农业经济等经济形态都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的,其竞争的对象也主要是土地、劳动力等重要的资源。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才是首要的生产要素,而知识的产生传播、继承、创新更加离不开人,这就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时相对于传统出版的一个泛化的概念。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出版的认识,大大的拓宽了出版的领域,对于出版物的种类也是一种丰富,同时还打通了各个出版环节。数字出版的概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出版过程数字化、内容产生的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的数字化。数字出版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广义上来讲,在出版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使用了二进制技术手段,那么就可以归属于数字出版,包括了原创作品、编辑加工、印刷复制等等的数字化,如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网络游戏、在线音乐等。从狭义上讲是从传统出版扩展到数字出版领域,例如很多出版社所推出的各种在线工具书和电子图书等。

数字出版实现了出版物载体的拓展,可以利用各种先进的数字媒体来作为出版的载体。同时也可以让我思考到底何谓“书”。数字出版的出现使得出版业商业模式的重建。如今已经不是传统的为书寻找用户,而是为用户寻找内容,出版企业必须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进行转变。在如今这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出版使得文化交流的特性更加突出和易于实现。传统观的出版物在交流上则很难解决从一开始就与读者进行及时沟通的问题,也很难在创作的过程就能够与读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不利于知识的传播。而数字出版则可以大大的解决这些问题,它能使一部好的作品可以根据读者的要求不断改进延续,同时因为网络的存在,数字出版的产品可以进行广泛而又快速的传播,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也有满足知识经济时展的基本要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数字出版对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外来文化的冲击,弱化民族精神,使得民族文化受到冲击。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已经按照承诺逐步地对外开放了我国相关的文化市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水平。为了能够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国禁止了外商投资设立和经营新闻机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制品、文艺表演团体、电影进口和发行等。然而知识经济时代产生的数字出版则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纸质媒体的传播,通过新的渠道与形式进行传播。通过数字出版使得外国文化在中国的盛行,通过这些文化入侵,西方资本主义国际不断的推销他们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引起了部分国人对传统民族文化产生怀疑、否定,对一些传统美德视而不见,民族精神被大大的弱化,十分不利于我国文化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的数字传播为不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力的提升,带来了人类文明的跃进,数字出版虽然对促进知识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却不可避免的为某些不良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途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数字出版的高速发展,网络出版发展也在不断加速。然而网络却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使得各种涉嫌色情暴力的网络游戏的广告科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在网络上充斥着色情及其他的各种低俗信息。整治这些不良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净化社会文化的环境的重要举措。

(二)积极影响

虽然数字出版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其起到的积极影响。

数字出版有利于将我国文化推向世界,从而增加文化的开放性。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从而为人类知识的组合与利用开拓出了广阔的天地。如今数字出版已经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大亮点。不同于传统的出版物,数字出版则可以有效的改善语言、内容、传播渠道和营销网络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正是因为数字出版没有了这些限制,可以使得我国的文化更容易走向全世界。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取其中的精华,去其糟粕,使得我国的文化更加具有先进性。

有增强我国文化的科学性,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要进步,就需要有先进生产力作为主要支柱。知识经济时代十分重视人才,而人才则又是提供生产力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兴的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已经逐渐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以出版数字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如今已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层出不穷,数字出版打破了传统观念、传统业态以及传统机制的束缚,推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西里7号法律出版社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的体现篇7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sesthefeasibilityofstatutorylicensefordigitallibraryformthepointofpracticalsignificanceandjurisprudence,andprovestheintroductionofastatutorylicensetothelibraryhas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forthelibraryitself,therightsholdersandthepublic.alsoitcansolvecopyrightissueswellintheinterestsbalance.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法定许可;可行性分析

Keywords:digitallibrary;statutorylicense;feasibility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55-02

0引言

利益平衡既是版权制度的基石,又是版权制度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版权立法中的难题[1]。利益平衡的维系依赖于法律对版权限制原则的科学制定和版权限制体系的合理设计与具体限制方法的正确适用。解决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的关键,同样是要运用好版权限制和反限制原则,其中,把法定许可制度引入图书馆是正在受到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2]。图书馆引入法定许可的可行性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现实意义、在法理上是否可行等多方面。

1数字图书馆引入法定许可的意义

图书馆引入法定许可对于图书馆自身、权利人和公众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很好地解决在版权利益平衡关系中三个主体面临的著作权问题,包括图书馆面对海量授权的困难、在新的复制技术下权利人经济利益的流失和公众及时获取新知识的问题。

1.1减少数字图书馆侵犯版权的风险数字图书馆面对海量作品难以取得全部授权,其中除了要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对于一些作品如多媒体作品,还需要取得各个邻接权人的授权,因此,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要么固守传统图书馆适用合理使用的途径进行资源建设,要么取得所有著作权人的授权,当然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发展速度之慢也是必然的。否则数字图书馆必然担负着巨大的侵犯版权的潜在危险。法定许可解决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免去授权许可的复杂性和不易操作性,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纯粹的合理使用对版权人利益的弱化。也就是说,适用法定许可,既保护了版权人适当的经济利益(可由法定许可统一规定费率),又打破了网络条件下可能不合理的权利滥用与过度垄断,从而消除了作品传播途径中的阻滞,扩大了作品的潜在市场,使更多的读者受益[3]。

1.2保障权利人的经济利益数字图书馆在适用合理使用制度的同时,对作品的其他使用行为如数字化复制和信息网络传播适用法定许可,避免了对数字版权的侵犯,使权利人有了合理的经济回报。因为数字图书馆适用法定许可后可以向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合法的信息资源,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不经授权的违法使用行为具有克制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上法定许可相对于授权许可对版权的保护虽然是一种“弱保护”,但现实中,在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执行及监管下,法定许可在某些方面,如保护权利人经济利益方面会表现出更好的效果。同时,尽管法定许可是“法定授权”,但是版权人可以通过“禁用声明”,阻止他人对其作品的利用,使“法定授权”转变为“意定授权”,充分尊重版权人对其权利的行使。

总之,图书馆引入法定许可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加速信息传播的速度,使信息共享更加畅通。

2数字图书馆适用法定许可的法理分析

数字图书馆适用法定许可制度的现实意义在学术界是具有比较统一的认识的,能够较好地解决“海量授权”的问题。但仅由此便提出数字图书馆适用法定许可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法理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证明其立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1数字图书馆适用法定许可的法经济分析法经济学的源头在于经济学和法学研究的交叉地带。其学科基础是借用经济学的创新理论和前沿视角来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或者从制度和法律角度重新理解经济活动及其规律[4]。法经济学是经济学意识形态在法律领域里的具体体现,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逻辑为按“理性经济人+法律效率观+经济学方法”这种图式展开理论的。也就是说法经济学的理论演绎,其逻辑起点是“理性经济人”假设,核心价值标准是“法律效率观”,加之“经济学方法”的使用,以此展开理论述说和问题分析的。[5]事实上从权利人经济自立性的角度来讲,法定许可并不是对权利人授权意愿的限制,相反是权利人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体现。因为如果从版权人的经济自利性角度去考虑,则法定许可制度不仅有利于公众,同时也是作者实现版权上权利扩张的一种重要方式。首先,法定许可规定可以在不取得版权人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作品,这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使版权存在扩张的可能;其次,向相关权利人支付报酬是法定许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法定许可相对于合理使用、强制许可等版权限制制度能够很好地保障著作权人的经济利益。因此法定许可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对公众利益的保护,也是版权人权利实现的有效途径。因此,与其说法定许可限制了版权人的自由意志,不如说其正好是版权人的经济理性的体现。[6]

2.2数字图书馆具备应用法定许可的实质要件法定许可使用权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其中实质要件包括:第一,法定许可使用权主体应代表公众利益,即应该为公众获取信息、知识有利。如我国目前已有的法定许可使用主体都是优秀作品的传播者。第二,一般来说法定许可的使用主体应该是公益性组织。但在我国报刊、电台等也都属于营利性组织。但即使如此,其代表公众利益的性质也是无法改变的。第三,能够支付相应的许可费用。

图书馆具有法定许可使用权主体的实质要件,但不具有形式要件。首先,数字图书馆是优秀作品的传播者,在版权权利平衡两端代表公众的利益,为公众获取知识提供方便。第二,数字图书馆有固定的经费来源,由国家支持图书馆的运行,能够保证对著作权人经济利益的补偿。因此,数字图书馆具备了法定许可使用权主体的实质要件。但我国的著作权法没有赋予数字图书馆法定许可的权利,因此,数字图书馆不具备法定许可使用权主体的形式要件。

参考文献:

[1]郭禾.网络技术对著作权的影响[J].科技与法律,2001,(1):39-52.

[2]秦珂.法定许可权利在数字图书馆的适用与限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4):1-3.

[3]梁卫华.法定许可制度解决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3,(2):26-28.

[4]张志友,刘子巍.当代美国法经济学理论流派评述[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11):112-116.

数字经济的体现篇8

关键词:云出版;数字出版;科技类出版社

科技类出版社是图书出版单位中的重要一类,其社会职能主要有集聚和传承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普及和传播、积累与发展教育资源,以及服务百姓生活等。当前,信息产业与内容产业不断融合,云计算技术席卷着整个it界,同时出版业也悄然进入数字出版的云时代。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数字出版的特点包括: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这些与云计算服务密切相关的特性,使得科技类出版社在立足现状求发展的过程中或主动或被动地调整发展方向和思路,以适应新的出版变革趋势。

一、集聚出版资源方式向竟合式发展

出版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是内容资源与技术的融合,然而这种融合并不是两个方向对称的融合,技术商、运营商早已因其“拥有”的平台与渠道资源优势俨然成为了实际的内容提供商。对于科技类出版社而言,在数字出版变革中如何对内容资源进行整合以融入数字出版,并在新的产业格局中立足成为重要命题。

1 竞合的实质是对资源的整合

云出版首先要求有“云量”出版资源。当前,科技类出版社集聚和传承了大量科技类、科普类、教育类和其他内容资源,并在长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各科技类出版社的出版资源难免同质化,且数量和规模仍相对有限。因此,可以用“同质且有限”来概括当前科技类出版社出版资源的特点,这与云出版的“云量”资源的要求相去甚远。

科技类出版社占有的内容资源越多,占据市场优势就越明显,但在数字出版变革中,如果不在竞争的基础上加快合作整合资源,必然越来越受制于技术商、运营商,无法改变在数字出版发展中的被动局面。

“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资源整合方式必将成为科技类出版社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资源整合还可以避免同质竞争,只有竞合才能达到共赢。

2 竞合符合“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发展要求

传统出版社的发展规律是“规模经济”,在图书品种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和销售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边际利润越高。而数字出版的发展规律却因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呈现“范围经济”的特征,即品种越多,成本越低。

与“范围经济”相一致的经济规律是“长尾效应”,二者均是越来越细小的市场细分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当当网上书店和卓越网上书店等就是典型的“范围经济”和“长尾效应”的代表个案。因此,科技类出版社的云出版是可以面向小众市场,实现个性化服务,满足科研、科普、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小众需求”的。

科技类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不应是抛开现有出版模式的变革,而更应是抢滩新产业领域、获取新利润增长点的变革。在习惯于“规模经济”的条件下,要满足“范围经济”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整合资源。

3 竞合方式的探索

竞合的主要目的就是整合内容资源。笔者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实现竞合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联盟。目前,类似的出版社联盟或联合体其实已经有很多种。2007年5月,中国媒体出版社联盟成立,与之类似的联盟或联合体还有人民联合体、美术联合体、文艺联合体、古籍联合体、科技联合体、大学联合体、经济类出版社发行联合体(经联体)与中国法律图书联合体(法联体)、教育联合体等。这种联盟的基本职能多是沟通信息、定期举办小订货会、参加全国活动时集体亮相。2010年1月,由非专业少儿出版社发起的中国童书联盟成立。这一联盟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少读工委旗下的非专业少儿图书出版社平台。2011年首届电子书产业峰会提出成立行业联盟来应对盗版危机,这种联盟则是版权保护联盟。

科技类出版社联盟是一种战略联盟,主要搭建科技出版的资源平台,整合资源,实现云出版。具体而言,科技类出版社联盟不同于媒体之间的联盟(如全媒体出版),也不同于产业链联盟,而是一种基于内容资源整合的联盟。这种联盟,是竞争对手之间的联盟,有竞争有合作,联盟的目的是实现专、精、特等优质出版资源的整合。这种联盟一方面可向外延伸至电视、广播、网络等,打造出版资源集群,还可以向上、下流延伸至整个产业链,详见图1。

联盟的核心是内容资源,出版社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打造强势品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联盟的关键是版权,出版社之间需要在版权授权、版权交换、收益分配等一系列协议的框架内整合、使用出版资源。各出版社首先需要对自身资源进行整合,然后再签订系列联盟协议。联盟资源可以由各出版社分别管理,但需首先实现盟员问的信息通道建设,也可以委托云服务商统一管理,见图2。

云出版的一头是“海量”“云量”的出版资源,另一头是形式多样的出版终端和出版方式,中间是云平台。事实上,“云”贯穿整个出版流程,实现全程规范化、集约化、智能化管理。作者、出版社及读者在云平台上可以实现出版资源存储、编审、定制、、读取。

二、传播方式、服务方式向自助式、交互式发展

云计算与云服务密不可分,云出版的终级目标就是实现出版云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发生了改变,基于互联网、无线通讯网、有线电视网传播的数字出版产品不断涌现,令人应接不暇。而云出版的发展将实现物联网、远程管理、个性化服务、即时出版、按需出版等目标。

1 云出版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数字产品和服务

云计算包含三个层次: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云出版同样包括这三个层次。科技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范围主要是科技图书、科普图书、教育图书和生活图书,云出版发展过程中,这些科技类出版内容资源的传播方式、服务方式将向数字化、自动式、交互式发展,同时出版社将完成由出版商向服务商转变的过程。

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都是赢利点。随着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目前的产品和服务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产品以服务的形式出现,越来越多的服务实际都是产品。这些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是传播渠道和方式,能给受众带来简单、有效、愉悦的体验感觉,是基于数字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的互联网、物联网传播,是基于出版资源数字化、出版流程信息化、出版服务智能化、出版产品和服务标准化的自由、自助、交互式传播方式。

2 自助式、交互式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模式

随着云技术和物联网的不断发展,许多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出版社在数字出版发展大潮中只有找到最能扬长避短的数字出版方式,才能在数字出版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科技类出版社的图书和数字内容产品的读者或用户一般分为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两类读者的需求有很大不同。无论是B2B模式,还是B2C模式,满足读者个性化、可自助的服务需求是云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

(1)粗剪出版。欧莱利出版公司创立了“粗剪出版”模式,值得科技类出版社参考。这种出版方式是一种交互式出版、一种个性化服务。实现“粗剪出版”的出版社须已完成图书生产过程的数字流程再造。出版社将图书编辑、加工等生产过程在平台或网络上公开,读者通过购买服务,可随时阅读、获取“过程”书稿,还可以与编辑、作者直接联系对书稿提出建议和意见。这种出版方式充分利用了出版社的资源优势,实现了数字出版与传统图书出版的紧密结合,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数字出版方式,既能创造新赢利点,还可以为图书及数字图书的正式出版“造势”,扩大市场影响力。这种出版方式可以使出版社在数字出版过程占取主动,但可实现“粗剪出版”的图书须非常有特色,如高端科技图书、有大量“追随”读者的生活图书等。

(2)按需出版。按需出版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出版方式,可以实现短版、断版图书甚至完全个性化图书的出版。读者可以在出版平台上寻找、组织所需内容产品,然后由出版社进行数字编辑加工、标准化后印刷、装订。所以,按需出版同时也是按需印刷、即时出版。这种出版方式同样充分利用了出版社的资源优势,也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数字出版方式,特别是在出版社联盟成员之间可以实现有效的合作,互相利用资源,满足大量读者的“小众需求”。

三、出版营销模式向开放式、立体式发展

1 云时代里.构建赢利途径须充分运用“注意力经济”规律

科技类出版社图书和数字产品的读者要从云量资源中选择所需信息或知识,需要时间并支付费用,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高质量的内容,同时却只想支付相对较低的价格,而且还要在“海量”“云量”的资源中自助挑选所需内容。而事实上,当前互联网上的各类信息已呈现过剩态势,时间对于读者和用户来说变成了越来越宝贵的东西。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读者和用户的注意,将成为数字出版赢利途径构建的关键。因此数字出版属于“注意力经济”范畴。为了节约时间成本,消费者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选择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信息,这种选择机制就是注意。

例如,淘宝网上星级高的店铺商品销量好、好评数量多的商品销量好。这是因为在“注意力经济”规律下,人们对商品本身难以直接判断,只能通过一些信息来间接判断并做出最后消费决定。数字出版亦然。人们的注意力在信息相对过剩的互联网上变成一种稀缺资源,谁掌握稀缺资源,谁将主导市场。

2 开放、立体的数字出版产品可以创造更多吸引注意力的机会

数字出版的“注意力经济”是一种新经济。要形成注意力经济模式,就必须建立多赢的机制。注意力经济就是打造品牌的经济。立体的数字出版产品容易打造品牌,可以形成范围较大的受众范围,构建多重赢利途径。在科技出版社联盟成员之间,在系列版权授权和收益分配协议框架内,可以形成开放、立体的数字产品,开发开放、立体的营销渠道。

科技类出版的最大优势是专业,专业就意味着受众范围较窄。好的图书选题确定后,应该围绕这一选题开发系列图书和数字产品。传统图书的策划出版可以采用“专业选题立体式策划和系列化开发”模式,在图书品种上形成系列;数字出版则可以在传统图书基础上形成电子书,或者将相关专业数据资源条目编入专业数据库,或者开发在线模拟系统,甚至形成出版博客、专题论坛等,自然还包括各种延伸服务。开放、立体的数字出版可以实现系列图书与系列数字产品的无缝对接,将版权利用达到最大化。

数字经济的体现篇9

关键词西方数字信息产业政策发展启示战略

数字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

数字信息产业包括数字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产业以及数字内容产业。“数字”两个字强调了在对信息的的生产、加工、存储、传递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内容是内容产业与信息技术结合产生的词汇,其广泛含义是指一切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图像、文字、音频、视频数字化之后的产品或服务。刘卓军,周城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创新模式分析.中国软科学,2007(6)

数字信息产业的兴起依托于数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数字技术(Digitaltechnology),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迄今已经经历了五次重大革命,数字技术就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由集成电路组建数字计算机并最终实现网络通讯功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1946—1958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早期的数字艺术不是诞生于艺术家的工作室而是研究实验室,早期的数字艺术家也大多出自工程师。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最早的个人计算机——施乐公司“alto”,于1973年研制成功。1977年,苹果公司推出第一个带有彩色图像的个人计算机appleⅡ,售价为1300美元,其一系列改进机型也相继推出。微机以其小巧、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70年代也已经出现了电脑绘图软件,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专业艺术家使用计算机进行创作。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迅猛发展,产量销量剧增,数字媒体艺术也逐渐兴盛。1982年这一年,iBm公司就共生产了25万台pC机。1984年,苹果公司推出第一台具备大众性的图形用户平台和多媒体功能的计算机。该计算机的出现标志桌面出版和计算机图形设计时代的来临。1989年,福克斯公司推出的由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电影《深渊》,它出现标志着以计算机图形特技为代表的数字电影时代的开始。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0世纪90年代,多媒体技术逐渐成熟,互联网的普及为数字信息带来更加广阔的传播与交互平台。数字媒体技术开始全面介入设计、绘图、展示、广告、包装印刷等服务行业。数字信息技术的影响逐渐深入到各个领域。

21世纪,苹果公司平板电脑ipad系列、iphone智能手机的成功推出,物联网等技术研究兴起,数字信息技术全面入侵各个领域。

数字信息产业生机蓬勃,全球经济在数字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呈现出迅猛快速的发展,对世界变化趋势的波动也越发敏感。随着各国对数字信息产业的投入和重视越来越大,如何能够把握数字产业发展的脉搏,使得自己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成为各国战略制定的重中之重。通过对西方数字信息产业发展历程及政策的研究,我国可以更好的把握数字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积极准确的数字信息产业战略的制定也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全球数字信息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撬动世界经济不断向前的有力杠杆,也将为人类社会继续创造惊喜。

西方数字信息产业政策

1美国数字信息产业引导政策

美国似乎痴迷于各种新的信息开发和应用。拥有着悠久的创新历史和丰富的创新经验的美国最先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将近半个世纪内,美国研发费用差不多85%来自美国国库。20世纪50年代,大量资金投入到军用计算机的开发之中,使得计算设备方面的设计能力得以巨大增长。20世纪60和70年代,美国政府对网络技术给予巨大支持,对互联网的的出现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美]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詹姆斯·w.科塔达.信息改变了美国.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美国是崇尚自由的国度,自由女神像是美国自由崇拜的象征,自由经济也一直为美国所推崇。美国政府力求尽量少干预经济,以防止被支持的行业和部门形成对政府的依赖,从而妨碍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鼓励人们敢想敢干。这样的自由经济政策,给予了现当代数字信息产业足够的发展空间。少了政府的主动扶持,为了生存发展和经济利益,数字信息产业内部也会积极主动寻求创新的途径。与此同时,自由经济带来的经济泡沫使得全球经济剧烈动荡,2007底起从美国最先爆发的金融危机持续至今愈演愈烈,并且将全球经济拖入泥潭。不稳定的经济环境势必也会影响数字信息产业的发展。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崇尚自由的国度所实行的开放战略。尤其是人才开放战略,在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同时,美国也从其他国家引进大量人才。近些年来,美国每年留出29万个名额专门用于从国外引进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人才。著名学者、高级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优先入境,不受国籍、资历和年龄的限制。刘红梅.美国人才开放战略及其启示.发展研究,2011(4)这种做法,为数字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基础,把世界各国培养的人才当作美国人才队伍的储备力量。

其次,文化开放战略。美国不单是不设文化管理部门,甚至不制定文化政策。政府只是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和严格的法律保障。在这种自由和安全氛围的促进下,美国对文化产业采取的是多方投资和多种经营的方式,鼓励非文化部门和外来资金的投入,美国文化产业十分依赖于境外的投资,这充分体现了美国文化产业经营的开放性和跨国性。例如在好莱坞,最具实力的电影制片厂之中,哥伦比亚三星电影集团公司的老板是日本的索尼公司,福克斯的老板则是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刘悦笛.美国文化产业何以雄霸全球.经济生活文摘,2012(2)事实证明,近些年来美国好莱坞影片的制作成本越来越高,大制作影片的投资达到了天文数字。利用强有力的金融市场来支撑美国电影产业,大投资的持续使得文化产业在美国经济总产值中的地位遥遥领先。

2日本数字信息产业引导政策

二战后的日本发展外向型经济,确立了“技术立国”战略,通过大量引进、消化、吸收欧美的科学技术成果,国内新兴产业逐渐形成,推动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日本的外向型经济,也让日本很快的吸纳新的技术,使数字信息产业能很快在日本兴起。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日本制造业不断追求品质精良的产品,特别追求对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技术的精炼研究,以稳定的企业间的交易与合作关系为保障,形成了一种纵向系列化的封闭式创新。日本的经济飞跃,为数字信息产业在日本的发展打下经济基础。

同时,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致力于产业制定与产业结构设计的国家。日本政府对产业结构的干预程度很强,明确产业政策是其主要的干预手段李丹,崔日明.日本与美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比较研究.亚太经济,2011(3)。然而20世纪90年代却是日本经济“停滞的十年”,或者说是“失去的十年”。1994年,日本提出“新技术立国的方针”。1995年,日本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经济结构改革思路”。1999年又提出了“产业技术产业创新基本战略”。李远.美国、日本产业政策比较分析与启示.经济经纬,2006(1);晓雅,晓瑗.数字经济将带领欧洲走出危机.人民邮电报,2009(10)日本虽然看到了计算机技术变革的机遇,但是在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上却出现了失误。

经过日本政府对数字信息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日本的数字信息产业迅猛发展。从2001年起日本政府开始新方向的产业调整,公布“信息技术基本法”,实施“信息技术立国战略”,成立“信息技术战略本部”,制定“eJapan战略”等一系列战略方针,最终获得了很好的收效。

3欧洲数字信息产业引导政策

自从上世纪90年代起,欧洲就已经开始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在2005年7月正式实施“i2010”战略,为欧洲到2010年发展数字经济确定了以下重点领域:首先,消除内部的市场障碍,从而创造一个统一的欧洲信息网;其次,加大信息技术产业的科研投资力度,并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目前,数字产业已占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8%,接近1万亿欧元,全部从业人员的人数相当于欧盟劳动力的6%,对生产力增长的贡献值更是超过1/4。

从2005年开始,欧盟的数字技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欧洲的“数字一代”正在成长,年轻人正在成为市场发展和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为经济的复苏发挥着关键作用。今天,欧盟五成的家庭和八成以上的企业都拥有了宽带网络。最活跃的网民大多是16岁到24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中有73%经常使用最尖端的网络服务来进行创新活动并分享在线内容。在24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大约有66%的人每天都使用互联网,比欧洲平均水平高一倍。此外,年轻人的网络技能普遍较高。虽然年轻的“数字一代”表示,一般不太愿意为下载或浏览视频、音乐等在线内容付费,但是他们付费的几率比欧洲平均水平还是要高出一倍。有10%的年轻人经常在网络上付费下载最新的歌曲和视频文件。“数字一代”创造的这些新的发展势头将重塑市场,并主导未来的趋势。欧盟委员会表示,当传统的商业模式遇到困难时,企业将不得不为下一代用户提供有吸引力的服务。新的法律应当为接入在线内容提供便利,同时要确保内容生产者能够获得回报。

但是,欧盟委员会担心欧洲宽带互联网会在由日常使用转向商业应用时失去优势,因为欧盟现有的法律法规阻碍了在线商务扩展的可能性。欧盟的报告同时指出,要想在数字产业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欧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尽管现在网络已经非常普及,但还是有1/3的欧盟居民几乎从未使用过互联网,也只有7%的消费者进行过欧盟范围内的跨国网上购物。同美国和日本相比,欧盟在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内的投资和研究水平还远远落后,例如高速宽带通信、在线广告等。欧盟提出,最终要在欧盟内建设一个网上统一的市场,让欧盟公民可以轻松地享受跨境网络服务所带来的便利。

西方数字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优势及趋势

1西方数字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文化、科技、经济一体化是各国现代数字信息产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主要指文化进入市场。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运作,促成了文化产品的更新换代,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经济发展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之相同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体现在:科技的提升一方面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一方面经济的稳定发展又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科技与文化的一体化指科技为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提供技术手段的同时,科技创新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为文化的创新提供源泉。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

美国文化霸权地位的取得,在经济和政治因素促成的基础上,科技含量仍占据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它直接构成了美国文化产业的输出机。以美国的3D电影为例,2010年,美国的数字银幕增幅惊人,由2009年的7736块增长至16522块,占美国的总银幕数39500块的40%多,其中3D银幕增长了4500多块,现在3D银幕已经占据了美国数字银幕的半壁江山。同时,在2010年10部票房最高的电影中,有7部电影推出了3D版本,而在历史票房排行榜上,共有7部电影的全球票房超过了10亿美元,其中3部就是去年上映的:《阿凡达》(28亿美元),《玩具总动员3》(10.6亿美元),《爱丽丝梦游仙境》(10.2亿)。美国电影业趋势观察.中国广播影视,2011又如,苹果公司的ipad和iphone系列产品的成功推出,不仅仅在同类产品中是技术的先锋,而且在大多数消费者的眼中已经不再是电子产品的简单意义,而是代表着一种潮流,时尚文化的标志。

日本文化、科技、经济一体化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动漫产业链的形成。近十年来,日本动漫产业平均每年的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日元,已经成为日本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实际上,加上动漫衍生品的销售收入,广义的动漫产业在日本GDp中的比例平均在6%以上。2005年整个动漫产业占日本GDp的比例甚至超过了16%,超过了汽车工业。郑国标.日本动漫业发展的四大因素.学习时报

日本的动漫产业发展规模如此壮大,与其文化、科技、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方式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日本是个漫画大国,目前漫画杂志及单行本的发行量已占杂志和图书发行总量的45%,漫画的读者层从幼儿直到四五十岁的成年人,漫画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有科学幻想、探险、政治、经济、奇闻逸事、恋爱、体育、历史、科学、宗教、幽默玩笑以及文艺小说、纪实报告文学等等,无所不包。在日本漫画提供了肥沃的创意土壤供动画产业汲取吸收。透过漫画作品的发行进行市场分析,在这些漫画作品中,把大受读者好评的作品制作成动画。与此同时电子游戏也因为与动漫的相互渗透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接着,就是动漫周边产品的制作和销售。动漫周边包括包括以动漫为主概念的玩具、食品、饰品等实物,同时也包括音乐、图象、书籍等文化产品。就这样一部成功的漫画能通过长长的产业链与科技结合,经过再创作,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欧洲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地域上的联系,文化、科技、经济一体化从未在这片土地上停滞过。早在13世纪末在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活动,从意大利各城市开始,逐渐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当时就有欧洲人设想欧洲仿效美利坚合众国,建立欧洲合众国。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从政治经济上进一步加强欧洲各国的联系。这种文化、科技、经济一体化更加快了数字信息在欧洲的高速发展。为了对抗美国的信息强势,欧洲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图书馆,借助数字信息科技,将大量宝贵的文化作品数字化,便于保存与管理,同时也方便交流。这种由文化做基础,借助科技手段最终达到促进经济目的的发展,正是文化、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2西方数字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势

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经济的磨练,西方数字信息产业在资金、鼓励创新制度、市场运营模式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西方数字信息产业发展有着雄厚的资金力量支持。前两次技术革命为欧洲工业的发展带来契机,使得西方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巨大的原始资本积累为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例如欧盟1995年3月召开了“西方七国集团信息社会部长级会议”,提出建立“全球信息社会”。欧盟计划在今后10年内投资2000亿欧元,用于发展欧洲信息高速公路,旨在“创造欧洲信息社会,迎接21世纪挑战”。欧盟还制订了第五个《科研和技术发展框架规划》(1999—2002),其主体之一就是大力发展信息和通信技术,总预算为163亿欧元(约合180亿美元)。“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对策研究”课题组.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及其战略对策.宏观经济研究,1999(7)

此外,成熟规范的市场运营机制也是西方数字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经过长期的市场历练,西方发达国家不论是产品本身服务,还是销售的后续服务都积累了长期的经验,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很好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再者,各国之间的密切交流与合作是西方数字信息产业发展的保证。二战以后欧洲逐渐形成一体化,欧洲一体化从一开始就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于1968年7月1日实现了关税同盟,于1993年基本建成欧洲统一大市场,1994年1月1日欧盟颁布了新的海关法,简化了海关程序和手续,统一了海关规则,于1999年1月1日欧元顺利启动,首先在11个成员国实现了货币联盟,目前正在建设和完善经济货币联盟的阶段,并在为实现政治联盟积极创造条件,也为各国其他领域的密切合作打下了基础。欧洲委员会于2005年6月1日提出i2010initiative欧洲信息战略计划,其中就提出了要创建单一的欧洲信息空间、加大数字通信技术领域的科研投资、通过应用数字通信技术提高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计划还提出要要建立一个数字一体化的欧洲社会,确定数字一体化政策涉及到人们年龄结构、无障碍数字鸿沟、电子政务、数字内容和文化等领域。罗秀妹,陈涛.欧盟信息通讯产业发展与信息社会战略.欧洲一体化研究,2007(3)

3西方数字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

在西方发达国家数字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都有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渗透。在工业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印刷技术不断翻新,广播、电影、电视、电脑网络空间等电子媒介相继诞生并不断更新换代,这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作用,这种文化的渗透为文化产业链的发展开垦了土地。传播媒介的商品化已经成为文化产业运作的有效载体,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文化的渗透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一个对文化商品消费群体的积累过程。要积累消费群体,首先要吸引潜在消费群体的注意力。而现代传播媒介无疑是一种快捷、迅速的方式。手机、电视、网络这些成为现代人们生活密的生活组成部分,新闻、广告的植入变成了刺激消费者视线的重要方式。数字媒体对现代人生活的全面融入使得数字信息产品拥有传播便捷、影响范围广的优势。通过广告的植入达到吸引消费者之后,用户数字内容产品的体验效果则决定了是否能留住用户。其中,一方面取决于数字信息产品的服务质量、便捷程度。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价值的传输,它们是否能吸引消费者,引起共鸣、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数字信息产品在推广产品本身的同时,也将其反应出的产品理念留在了用户的印象之中,同时,为其衍生品积累了消费群体基础。

数字信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

1良好政策体制平台的搭建

数字信息产业在中国还处于概念普及和初步发育的阶段,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它都持比较积极的政策态度。

1986年,为了迎接全球新技术革命和高技术竞争的挑战,加快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根据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亲自批准启动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

2002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信息产业部联合颁布了《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对互联网出版活动的审批、出版内容的审查做出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同时,鉴于网络环境下的版权对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国家版权局正在计划构建网络反盗版技术平台,网络版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之中。

“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率先支持了网络游戏引擎、协同式动画制作、三维运动捕捉、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以及动漫网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并分别在北京、上海、湖南长沙和四川成都建设了四个部级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2006年人大表决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涉及信息服务业的环节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应“鼓励教育、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丰富中文数字内容资源,发展动漫产业”。

在《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2006年工作要点》中,重点工作要点的第三点提到了要“推动下一代网络、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家庭网络、智能终端、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内容等领域技术实现突破”。

自从我国开始着力于发展数字信息产业,产业政策的制定从未停止,产业管理政策、产业安全政策、产业机构政策等政策的调整一直持续,不断细化。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目前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关系传统产业改造的重要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2核心研发技术标准的建立

对于数字信息产业的发展,我国十分注重相关重核心技术研发标准的建立。

首先,是研发机构的管理标准的建立。例如,2009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配套文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

其次,我国关注产业基地的建立,产业基地的建立为产业研发技术标准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例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中关村要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服务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我国对于研发技术标准的建立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除了向西方发达国家借鉴、学习之外,还需要不断的从实践中摸索、总结。

3高端数字信息人才的培养

当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数字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更是中国数字信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人才培养,是数字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

随着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完善,3G、4G新技术的推出和应用,软件、集成电路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我国对于数字信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方面我们缺乏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数字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我们又缺乏掌握数字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和特殊语汇的数字艺术创新人才。我国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仍处于脱节状态。

以数字出版产业为例,产在近年出版社转企改制以及数字出版迅猛发展,出版业的人才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不仅对传统编辑等人才的要求更高,懂出版、懂市场又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却难以寻觅。

人才的培养环节中,我国正在逐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形成的产学研合作互动创新模式,建立我国的创意产业园。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与发展规划和国家科学与技术纲要提出了建立以产业为主体和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及科研院这技术创新主体要素按照“盈利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创创新技术活动,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温兴琦.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武汉市的启示.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12)

4数字信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整合

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对称,具体指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建立起来的以蒸汽和电力为动力的大机器工业,包括钢铁、汽车、纺织、橡胶、造船、冶炼工业等,这些部门都是利用传统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信息资源产业的价值并不在于是否实现了数字化,而是在于凝结了创意和智力的结晶。数字信息产业给传统工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数字信息技术给传统工业的发展带来直接的改变。新型敏感元器件和微系统传感器的研究发明,有效地拓展了工业智能化的范围,提高了工业控制的精度;传统大规模集成电路向系统芯片(SoC)发展,为其在微机电系统和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高性能计算和网格技术的发展对于企业进一步挖掘和共享潜在信息资源,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将起到革命性作用;面向网络和嵌入式的软件新技术的新发展,表明软件产业已经在逐步实现由单纯产品为中心向以应用为中心的转化;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在世纪之交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无论是无线局域网技术(wLan)、蓝牙技术还是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技术,都对提高工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工业生产的灵活化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十一五”专项规划.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国发展门户网,20080723数字信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整合,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更加可靠和实用的技术支持。

数字内容产业中的文化形象、标志成为传统产业制造中引入的符号。如近几年在国内很火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有些服装行业就把其动漫形象引入其中。

数字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传统工业带来了新的用户体验模式。例如,在虚拟的多维空间里,查看不同情景下所选品牌瓷砖的装饰效果;在虚拟网络“试衣间”里,将不同品牌服饰穿在身上的比较。在2012年03月29日开园的佛山新媒体产业园里,“陶瓷云”、“时尚云”可以解决佛山众多陶瓷企业、针织企业与普通消费者间互动体验的问题,这些新兴的云端技术,正在颠覆佛山传统产业商业模式。黄琪晨.佛山新媒体产业园应运而生.数字出版与传统产业“亲密接触”.南方日报,20120330

同时,网上购物的出现为产品的销售增添了新的销售模式。目前国内购物比较多的B2B(BusinesstoBusiness)网站有阿里巴巴,中国巨蛋网、卓购商城、iD格调家居家饰网等,B2C(BusinesstoCustomer)平台有:京东商城、天猫网、当当网、苏宁易购等,n2C(networkingtoConsumer)平台有mai126安全网购导航、Hao123购物导航等,m2C(manufacturerstoConsumers)团购网站有58同城、拉手网、美团网、24券等,垂直类商城有凡客诚品、玛莎玛索。S2C(ShoptoCustomerincity))网站有95百货商城、同城购物。随着网上购物安全机制的建立,和销售服务的逐渐完善,网上购物已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和商家、厂家青睐。

5我国数字信息产业发展战略

这十几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数字信息产业的发展总体仍然滞后,在技术领域仍处于低层次的仿制,市场规范制度仍不完善。通过对西方数字信息产业发展的了解再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应该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数字经济的体现篇10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普惠金融;现状;发展趋势

2021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网站《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党在打赢脱贫脱困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那么,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普惠金融的内涵

普惠金融具有大幅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扩大金融服务领域、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等四大优势,被广泛研究认为是降低农民收入不平等、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包容性和改善社会公众福祉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字农业普惠服务金融就是要将我国农村的实际经济情况与数字普惠金融紧密结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体系。(一)加强宣传。农村资金主要来源一般是自筹资金和国家财政拨款,农民对于农业普惠金融的了解微乎其微,国家有政策,但农民却享受不到政策。为此,国家要加强农业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开展农村干部培训班,切实地让农民了解政策。充分利用普惠金融政策,让农村经济实现健康高效发展。(二)激发潜力。农村经济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借助金融普惠政策的帮扶,农村的金融基础框架和网络支付将得到根本改善,农村经济将释放潜力,带动整体经济质量向高质量发展,这将推动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三)稳定社会。利用好农业金融普惠政策,满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促进农业稳定发展,能够切实做到稳定社会。农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能不能吃饱饭、吃好饭,利用农业金融普惠政策让农业发展壮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让全国人民吃饱饭、吃好饭,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社会稳定发展。

二、农业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三农”优惠政策的深入推进和普惠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五大行(除交通银行外)在城镇中各村均设有一个营业网点,并且我国银行业对农业的贷款额逐年增加。随着农行营业网点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当前我国农村银行业对发展农业普惠消费金融的政策支持,可以反映出农业普惠金融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认清问题,及时改进,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农村推进农业普惠金融政策存在诸多问题。农民由于祖祖辈辈扩展经营范围都靠自筹资金,农民对农业普惠金融政策首先存在心理抵触问题。对此,政府可以组织农村干部培训班,让农村干部先了解政策,再讲授给农民,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对农业普惠金融政策的心理抵触问题。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农村干部要有耐心,认真的解读农业普惠金融政策,回答农民的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素质培训班。(二)银行与农村进行业务对接时容易出现问题。银行的金融业务流程通常比较安全规范化,签署金融文件次数较多,受制于农村文化教育水平以及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些固有特征,银行与广大农民群众进行金融业务流程对接时,就容易出现无法进行签字、没有银行公章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针对这个突出问题,银行业需要充分发挥主动服务优势,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减少服务环节,优化业务流程,切实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提供更多适应广大农民生活需求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三)农业金融普惠政策的发展还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均的问题。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银行营业网点普遍偏多,农民与金融服务接触较多,而且比较便利。西部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金融机构起步晚,发展规模小,银行营业网点少,而且交通不便,农民接触金融服务很少,而且极其不便。针对这个问题,国家要有针对性的扩展西部地区的金融服务机构的规模,加大对西部地区金融服务机构的资金支持,针对西部地区的地域特色,开通一套有特色的西部地区农业金融普惠政策的金融服务。(四)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农业金融风险系数过大,银行负担的成本居高不下。农业普惠金融政策主要针对农民,但是核对农民信息和经营范围信息困难重重,采集信息不充分、不完善,对农民的信用状况不了解,农民经营时常遭遇自然灾害等,导致金融风险系数过大,农民经营抗压能力较弱,因此近年来农业金融存在一些不良贷款记录,以至于农业金融普惠政策开展较慢。因此,要不断完善我国农村信用服务体系,建立风险防御机制。为企业农村干部落户,建立企业农民个人信用综合情况管理档案,完善个人信用综合情况管理信息,村干部按照有关要求携手当地政府,确保农民使用个人信息真实的实际条件情况下,建立一个农村信用管理数据库,完善农村信用信息管理体系。

三、农业普惠金融发展趋势

我国高度重视农业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未来农业普惠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必将有效地弥补目前的巨大技术缺陷,助力解决传统“三农”问题,推动我国传统乡村金融经济快速振兴,实现传统农村金融的普惠性和金融资源共享性,更好地为我国传统农村金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普惠金融的推广及应用也有助于建立农村经济数据库,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推动农业向数据化升级。农业普惠金融数据化的发展也提高互联网在农村的使用率,互联网与普惠金融的融合,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体系是促进“互联网+”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要素,做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民互联网素养,同时互联网在农村的进一步普及也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但工作岗位有限,受制于有限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率持续下滑。与此同时,农村需要发展却吸引不到人才。随着农业普惠金融与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回乡创业,为家乡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农业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可以为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农业普惠金融和“互联网+”产业优势紧密结合,将有效推动我国农村传统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有效实现。基于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和传统数字实体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农村数字普惠农业金融,颠覆了农村传统普惠金融的“二八定律”,具有强大网络性和外部性,可以从信息可得性、成本等多个方面有效弥补农村传统普惠金融服务的巨大缺陷,助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催生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的强大长尾驱动效应。(一)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一定程度上改善收入状况不平衡的问题。农村企业数字普惠网络金融的广泛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网络金融技术,能够有效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的应用空间地域限制,提高资金的使用率,节省时间成本,帮助农村经济的发展获得平等的机会。同时,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融合大数据应用有利于实现对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的信用评估,降低农村银行的信用金融风险,有助于有效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结构的良性调整,实现金融资金市场供求的有效自动匹配。因此,农村农业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对我国农村、农业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具体使用范围,对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和农民就业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二)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有效推动我国农村金融产业链深度整合。从而,推动传统产业向农村数字化转型升级,有效提高乡村农业整体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乡村农业整体生产经营规模,实现乡村振兴。(三)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网络服务发展面临的三大困境。虽然目前农村地区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已经呈现繁荣的良好景象,但是许多农村各类网络金融服务产品的实际使用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许多农村金融服务产品都是“生搬硬套”中小城市的某种文化产品,金融服务产品的结构设计者并不能真正深入了解全体农民的金融需求,适用性不高,不仅浪费大量资源,而且严重阻碍许多农村地区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农民的网络金融专业素养不高,对农村互联网的金融参与度相对较低,通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直接获取农业贷款、支付等各类金融服务的安全意识显然不足,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还是急需在许多农村地区加大推广宣传。真正的农村数字化金融转型,实质上就是企业管理、流程、组织的全面层次变革,这并非仅是单一政府部门权力能够直接驱动实现的,尤其是在农村贫困地区的高科技人才少、占比低、政府需带头引导,给智慧农业的建设、发展一些时间,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除此之外,农村的数字金融服务需求还是呈现发展周期短、金额小的基本特点,一直以来农村金融扶持政策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当前农村数字经济的这些基本特点,增加了农村数字经济金融政策落实的工作难度。同时,由于农民的金融素养不高、网络安全意识缺乏,金融诈骗层出不穷,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削弱农民对于普惠金融的信任,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四)农村数字普惠信贷金融体系发展仍然面临一个生态链的缺失。从目前农村数字生态金融体系结构来看,与其他城市地区相比,农村贫困地区数字普惠信贷金融起步晚,体系不完善,地方人民政府对农村金融数字普惠信贷政策的认识理解不是很到位,重视普及程度不够;农村相关的普惠政策监管体系不完善,对农村数字普惠贷的金融监管实施难度大;农村较具针对性的数字金融普惠产品有限,智能化普惠金融以及互联网服务终端的综合布设与金融基础配套设施的综合建设工作需要不断加强。综上所述,农村银行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快速发展将实现普惠农业金融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有机融合,这将有效提升广大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感,促进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目前,我国在农村建设方面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乡村贫困地区全面小康振兴的农民幸福生活即将正式到来,为了真正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需要全社会人民共同努力和真诚付出,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扎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晓东.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经济学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12).

[2]陈孝中.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普惠金融发展思考[J].新农业,2022(01).

[3]农民日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J].新农业,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