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培养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5:19

新员工培养计划篇1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将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作为培养需求分析的重点,根据员工当前或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素质来确定其培养需求。人才培养需求不仅来自于现有的职位[5],同时还来自于员工对下一个职位的晋升和职业发展的期许,以及企业期望员工在未来所达到的职位(见图7)。实际上,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企业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了组织战略、工作任务和员工个人等3个层次。从培训需求分析的角度来看,是以员工职业生涯为导向,通过访谈以及观察法等方法收集和分析培训需求信息,进而确定培训需求。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培养计划编制

培养计划中的成熟核心人才是指目前在关键岗位、符合核心人才条件、按核心人才管理的人才;潜在核心人才是指具有发展潜力、不在关键岗位、作为后备核心人才管理的人才,包括按管理培训生计划筛选的新员工、按企业接替规划确定的高潜质员工。

(1)管理通道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使成熟的管理人才拥有创新能力,并使其管理知识和手段与时俱进,以保证公司经营业绩的不断提升;使潜在的管理人才掌握更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手段,以尽快能适应目标管理岗位的素质要求。培养周期:不定期进行短期适应性培训,如掌握国家、铁道部及上级有关部门新出台的方针政策等;对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的培养要依计划和实际情况进行。管理能力的培养: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管理能力是作为管理者所必需的,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领导能力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手段来完成。

(2)专业技术通道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使成熟的专业技术核心人才有拥有技术创新和攻克技术难题的能力,以保证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升;使潜在的专业技术核心人才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尽快能适应目标岗位的素质要求。培养周期:不定期进行的主要是短期适应性培训,如了解行业内相关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措施、新理论等;对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的培养要依计划和实际情况进行。

(3)技术操作通道的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使成熟的技术操作核心人才拥有创新能力、提高技能等级、掌握更多的行业发展新动态,以保证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升;使潜在的技术操作核心人才尽快地熟练掌握技能,以能尽快适应目标管理岗位的素质要求。培养周期:不定期进行的主要是短期适应性培训,如了解行业内相关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措施、新理论等;对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的培养要依计划和实际情况进行。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完善

新员工培养计划篇2

创新实践管理的依据

“双师”型人才紧缺

电网规模的日益壮大,以及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近两年,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双师”型人才的培养,把具备“双师”资格作为岗位晋升、评优评先、人才选拔的必要条件,而济源供电公司目前高层次人才匮乏,“双师”型人才比例低,导致公司在严格执行省公司各项政策开展相关工作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培养“双师”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青年员工成长的必然性

1998年公司上划以来,已通过大学生招聘接收110多名青年员工,青年员工成为公司发展的新鲜血液,为公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青年员工工作热情饱满,学习积极性高,对“双师”型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高度认可,是公司“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公司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人才的成长,为新进员工科学规划职业发展通道,加大培训,提高新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和综合素质,把青年员工“双师”型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信息渠道不畅

以往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公告和公司内网途径宣传职称申报和技能鉴定工作,导致部分员工因出差、工作等原因未及时关注信息而错过申报时间;公司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工具用来监控职称、技能等级工作的申报、考试等情况,不能第一时间将信息通知到符合条件的每一个人,影响省公司下发的“双师”型人才培养计划顺利完成。针对这些问题,公司自发研制了职称信息管理软件,通过及时维护员工的职称、相关考试成绩等信息,随时按职称级别对未取得职称的人员进行分类统计汇总,为职称统计和申报提供数据支持。人力资源部可在第一时间通知相关部门和个人参加本年度职称及相关考试申报,大大提高了宣传力度和工作效率。

创新实践管理的主要做法

健全青年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结合省公司《关于“双师”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以及《河南省电力公司员工配置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公司创新出台了《青年人才培养管理办法》,按照“一年认知、三年成长、五年拓展”的培养模式确定各个节点的培养目标,量身定制培养计划,量化考核细则,对各个节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培养计划可控、能控、在控;采取“师带徒”等方式,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考核办法,加强过程监督和效果评估,促进青年人才快速长才;建立青年员工技术档案,完善档案信息数据,连同考核结果作为岗位晋升、评优评先、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培养考核体系

针对“1+3+5”三个阶段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分类别设计不同培养方式。第一阶段为“认知期”,公司参照《新聘高校毕业生见习期管理办法》采取集中培训、岗前培训、轮岗见习相结合的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管理考核。第二阶段为“成长期”,通过师带徒方式,为培养对象制定师傅,签订《师徒合同》,一对一负责思想政治、业务技术上的指导,提升其专业技能、组织融合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合同期满,建立师徒连带考核机制,加大奖惩力度。第三阶段为“拓展期”,通过选派优秀培养对象参加公司各类竞赛调考、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工业余文化生活、到先进单位参观学习等方式提升其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由所在部门负责人主动承担起职业导师职责,帮助培养对象岗位成才。该阶段不再实行年度考核,公司根据“双师”型人才培养目标时间节点对培养对象和所在部门进行考核。

全面推广职业能力培训规范

为提高“师带徒”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型,要求《师徒合同》的培养目标必须参照《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中Ⅰ、Ⅱ、Ⅲ级适用对象和培训内容制定并执行,杜绝新聘高校毕业生盲目追求两证(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进一步转变“重理论、重证书”的培训观念,提高新聘高校毕业生业务技能水平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开发信息管理系统

为完善人才信息化管理,提高人才信息统计效率,公司自主开发了涵盖人员学历、入局年限、职称、职称英语以及职称计算机等内容的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员工职称申报情况、职称计算机、职称英语考试情况,第一时间通知符合条件人员参加申报或考试,确保不遗漏一人,并对取得证书人员信息进行及时维护,为年度考核提供依据。

工作流程

公司“双师”型人才培养工作流程图见图1。

制定计划是基础

一是做好政策宣贯工作。结合省公司有关要求,通过召开会议、座谈会、公司内网等渠道向员工传达省公司涉及“双师”型人才的有关文件精神,尤其是在新聘高校毕业生座谈会中重点将人才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政策解读到每一位大学生,鼓励大学生拓展职业发展通道,走“双师”型人才发展道路。

二是制定培养计划。公司结合新聘高校毕业生岗位、专业情况以及自身特点,为新聘高校毕业生量身制定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学历层次,按照“助理工程师”“高级工”“双师”三个梯次,利用4-9年的时间培养“双师”型人才,明确培养过程中各个时间节点的考核内容和要求。各部门根据公司总体培养目标及当年新分高校毕业生等情况,结合部门实际制定部门青年人才年度培养计划。

规范措施是关键

一是各部门严格按照人才培养工作实施程序逐步开展工作,做到专人负责、专业管理,将培养计划落实到每一名青年员工,及时传达公司关于人才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等政策要求,督促青年员工积极参加各类资格评审和相关考试,确保部门培养计划顺利实施。

二是充分发挥现有专家人才的优势和作用,做好传帮带工作,让现有专家人才与青年员工签订师徒合同,明确师徒责任、目标和任务,实行部门、师傅、徒弟连带考核机制。

三是各部门为青年员工岗位成才提供各种便利。组织参加公司各类培训学习,增强综合知识水平;压担子、提要求,在工作中承担一定责任,适时选派优秀培养对象参加相关专业技能竞赛及调考,促其成才。为青年员工建立青年员工技术档案,收集学习培训、技术等级提升、奖惩等相关材料并及时入档,作为今后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是人力资源部在每年的职称申报和技能鉴定工作开展前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导出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名单,并通知到每个部门和个人,确保不遗漏一人;在证书发放时及时维护各类证书等信息,保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维护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加强考核是手段

每年年底,各部门结合一年来人才培养工作落实情况开展自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并制定出整改措施;合理修订部门下年度培养计划、严格明确责任,确保人才培养工作落实到位、执行到位。在此基础上,公司对各部门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表现突出的部门和员工给予奖励和表彰,对未按时完成培养计划的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应用于年度公司评优评先、人才选拔、岗位晋升等工作中,激发各部门员工自主学习、自发成才的积极性。

总结提升是目的

公司年底对“双师”型人才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当年新聘高校毕业生定岗情况、各部门人才培养工作有关建议以及省公司“双师”型人才计划,合理制定下发下一年度“双师”型人才培养计划,为顺利开展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奠定基础。

效果评估与改进

主要成效

一是通过制度和信息化平台的双重保障,2012年公司参加职称申报和考试、职业技能鉴定的人数和通过率明显多于往年(见图2)。二是青年员工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由以往的被动报名转变为主动参与,由以前的拒绝申报转变为现在的主动作为,学知识、强素质、提技能的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员工队伍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三是同业对标指标有所提升。人才当量密度、高技能人才比例以及技师、高级技师占生产人员比例等指标均得到较大提升,为公司同业对标工作取得新突破奠定了基础。

新员工培养计划篇3

[关键词]教学计划教学运行课业组织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8-0178-02

一、引言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一直是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教学管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教学管理是对于高校在教学工作过程以及教学步骤的管理,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制度以及措施对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教师、课程、学生以及形式方法和实施手段的协调组织和监控管理。教学管理必须与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是保证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运行秩序的重要保证。

教学计划和教学运行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高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运行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

1.缺乏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计划和教学运行管理没有与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2.教学运行管理规范化不高,缺乏人性化,没有体现“以师生为本,一切以师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导致教学管理工作中无法可依,不按原则处理问题,不按章办事,教学秩序混乱。

3.教学管理人员工作职责、业务能力、素质、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熟练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研究对本科教学计划和教学运行管理规范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规范了教学计划管理,优化了教学运行管理流程,提高了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确立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

理念是先导,是灵魂。只有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管理创新。坚持“以师生为本,一切以师生为中心”,结合东北大学建设“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以及“培养和造就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教学,为了教学一切”的教学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对本科培养计划与教学运行管理规范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教学管理工作流程

教学管理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能够有效地节省时间、人力,提高管理效能。教学工作周期性、稳定性的特征决定了大部分教学管理日常工作内容可以实现程序化,教学管理工作程序化的合理性也进一步反映了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程度。[3]

(一)规范教学计划编制流程

学院负责指定相应的基层学术组织中具有丰富本科教学经验的教师为负责人,在科学考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制(修)订“本科生培养计划”,该计划由学院本科教学培养计划制(修)订工作委员会讨论通过,经学院上报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

制(修)订的培养计划一经确认,原则上不得修改,如遇特殊情况必须进行调整时,各专业培养计划制订负责人需填报《东北大学培养计划变更申请书》,经学院本科教学培养计划制(修)订工作委员会审批通过,并由教务处上报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备案。

另外,若该专业有委托其他教学单位承担课程的情况,在制订培养计划时须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并签订《跨学院、跨专业承担课程教学任务书》,双方备案。

(二)规范教学计划执行

1.严格执行培养计划,以保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各专业负责人及各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应时常审查本专业培养计划的实施执行状况。

2.每学期各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根据教务处下发的《关于核实修改本科生学期计划数据的通知》组织教师核实相关专业的学期计划,该计划一经确认,不得变更。

3.二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责成各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及时组织落实本单位的教学任务,组织课程主讲教师按照《东北大学校历》、《教学环节一览表》及《教学任务书》的要求,填写《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同时向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提交电子版文档。

(三)规范教学课业组织工作流程

教学课业组织包含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的制订与管理,各学期教学运行表、上课课表的制订,教学资源的调配,课程考核、学生成绩、教学档案的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学籍管理,信息反馈,教学督导等。[4]由于涉及内容多且复杂,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图1给出了东北大学本科课业组织工作流程。表1给出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课业组织工作进程。表2给出了学院教学管理部门课业组织工作进程。

四、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做好高校的教学工作,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高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专业划分愈来愈细化,学生人数激增,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量不断加大,导致他们忙于处理繁琐的日常事务,进修提高的时间、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少,从而导致教学管理队伍的教学管理知识严重不足,业务能力不高,创新意识不强。[5]

教务管理工作实质上是服务性工作,其服务对象是工作一线的教师和全体在校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只有牢固树立“以师生为本,一切以师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才能建立服务师生的服务意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由于在工作中规范了管理流程,必须让教学管理人员熟悉掌握,为此我们编写并出版了《东北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与教学运行管理手册》,确保教学管理人员每人一本,随时学习。

由于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管理,必须让教学管理人员熟练操作,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教学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每学期都召开一次教学工作研讨会,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为了考核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计划管理和教学运行管理的掌握程度,建立了试题库,供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学校和考核测试使用。

五、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对本科教学计划和教学运行管理规范化研究,规范了教学运行管理,制订了教学管理流程。在此基础上,编制并出版了《本科教学计划与教学管理手册》,并面向全校师生发行;对全校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和考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教学效果明显。

从实践效果看,本科培养计划管理与教学运行管理规范化研究与实践得到了全校教学管理人员、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提升了教学计划的权威性,做到了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教学计划是高等学校实施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性文件。通过本科教学计划的实施,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通过研发本科生培养计划打印查询系统,保证了纸质培养计划与“教务管理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即时性,进一步提升了培养计划的权威性。

(二)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和服务态度

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师生。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管理理念指导下,通过实施教学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开发本科生培养计划打印查询系统,开通了网络查询功能,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的宗旨和服务态度,做到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有效地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有序、高质、高效地完成。

(三)促进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程序化,促进了教学计划管理和教学运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优化了业务管理流程。

(四)提升了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通过规范工作流程,编写并出版了《东北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与教学运行管理手册》,对教学管理人员特别是教学管理工作新人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起到了辐射、示范带头作用

近两年来,来自太原科技大学、宁夏理工大学等国内十余所高校的同仁专门来我校学习教学计划管理与教学运行管理经验,并对东北大学教学管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等多所大学已经采用本管理模式,本成果起到了辐射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

2012年,我校开通了培养计划网络管理平台,首次做到了学生一入学即可通过学号登录、访问本科生培养计划管理系统及时、有效地查询、了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从而可以使学生一入学就可以根据培养计划科学、有效、合理规划学习生涯和发展路径。同时,本科生培养计划打印管理系统的推广,实现了培养计划联动管理,有效减少了以往培养计划修改的随意性,实现了东北大学教学管理水平整体跃升。

[注释]

[1]郭翠婷.论高校教学计划管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66-167,170.

[2]李志友,代洋,虚占春等.教学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策研究报告[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8(7):68-71.

[3]颜涛,郑辉.关于高校教学运行管理的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38-40.

新员工培养计划篇4

一、“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积极成效

“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员自述的培训收获、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学员晋升。

(一)提升学员能力与素养

第一届和第二届所有受访学员均表示参加“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收获很大,主要的收获来自于:开阔视野、同行交流、更新理念、提升管理能力等方面。

图1受访学员对培养计划收获的评价

从学员自述的收获来看,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与制度设计的初衷和目标比较吻合。“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初衷是加强各层次管理者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加强优秀教师的培养,这样的领军人才需要在专业上更“专”,在眼界和思路上更“宽”,把“专”和“宽”付诸实践,使研修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1]

近60%以上的受访学员认为培养计划有助于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宽”的目标基本达成;平均30%左右的学员认为培养计划有助于更新理念,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并且切实提升了管理能力,尤其是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第二期培训计划特别设计了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视导、品牌特色专业视导和三项管理规范检查等内容,访谈中受训学员对此评价颇高,换个身份参与视导、检查工作,对视导、检查工作的理念、标准与内容有更全面的理解;视导工作更为学员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实践研究机会,以评估的视角近观不同学校的办学实践,对其他学校办学经验与教训的分析更为透彻,获益良多。

此外,培养计划有助于同行交流,校长班学员对于培养计划汇聚省内优秀同行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认为同行交流获益匪浅。对于已经具备比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员,基于经验和实践的学习更符合他们的需求,而经验分享、同辈交流、专家交流等互动方式更能促进他们的学习。

(二)助推职业教育改革有序开展

培养计划的培训内容与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密切相关。大部分受访学员都肯定了培养过程极大提升了职业教育改革项目管理能力,在这些改革项目中,被提及较多的是信息化建设、教师管理与课程教学改革等。“领军”学员是职业教育改革项目实施的实际管理者和骨干,通过培训增强对改革理念的理解并提升项目管理能力,有助于改革工作的有序开展。

图2运用到实践中的培训内容

(三)提升受训学员的影响力

参与调研的受训学员中,第一届受训学员普遍获得了职务或职称的晋升,17位校长班受访学员中有11位获得了职务晋升,12位教师班受访学员中有6位获得了职务或职称晋升。

尽管职务、职称晋升与“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之间并非直接相关,但是参与培养计划的学员的职务、职称晋升,会提升学员对职业教育实践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完善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制度建议

不管是受训学员的评价,还是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实际影响及其他方面的积极社会影响,“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都获得了极大的认可。作为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有必要不断进行完善,成为一种长效培养制度。事实上,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三期各有重点,在培养方式、内容、管理以及领军人才遴选机制方面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探索,提升培养实效。

(一)培养机制完善建议

贴近实践、任务导向是培训计划调整的关键词,这样的改变亦获得了学员的普遍认可。通过对三期受训学员的调研,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等方面仍有可以改进的空间。

1.分析学习需求完善培养内容

受访学员对培养内容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如何使内容贴近职业教育实践,不同受访组别的学员都谈及这一问题。其他的建议还包括介绍世界职业教育先进经验、跨出教育看职业教育等。

图5受训学员对完善培训内容的建议

学员关于“贴近职业教育实践”的建议主要涉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职业教育实践问题;对职业教育发展改革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给予分析和指导;加强内容的针对性,尤其是增加与职业院校管理相关的针对性内容等。

培养内容的选择需要分析两个需求:职业教育实践与改革对领军人才的要求;领军人才成长的需求。

职业教育实践的参与者多元,不同参与者需承担的任务各有不同,贴近职业教育改革实践选择培训内容时还需要深入分析领军人物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和能力要求,使内容更有针对性。

内容选择与设计需要考虑如何适用于学员的成人学习者特征。通常适用于成人学习者的内容有如下特征:从熟悉的某个点开始学习,然后进入陌生环节;解决实际问题,并根据个人经验处理问题;消除与解决问题没有直接联系的理论;听取别人的行为,并且想知道别人的做法如何应用于自己面对的挑战。[2]因此,培训内容的设计需要体现实用性、实践性、经验性等特征,而且还需要考虑学员现有的经验与知识能力水平。多位受访学员谈及应根据学员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菜单,使内容与学习者更加契合。

2.分析学习特征完善培养方式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对培养方式提出了完善建议,主要集中在加强学员交流和增加优秀院校的驻点考察两个方面。

图6受训学员对完善培训形式的建议

受访学员对于加强学员间交流的需求最为强烈,接近30%的受访学员都提出了加强交流的建议,这一方面体现出学员有强烈的表达意愿,另一方面还希望能够聆听同样作为优秀代表的同伴经验。有学员提出这种交流机制还应该延续到“后培训”时期,成为一种长效机制。

到境内外优秀职业院校进行考察紧随其后,是学员建议的焦点,学员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浮光掠影的参观访问,他们更希望能够进行驻校观察,甚至担任“影子校长”,近距离、全方位地深入考察优秀职业院校的办学实际。

依托项目进行实战演练、分析典型案例也是学员们比较推崇的培训方式,这个建议在第三期培养计划中已经开始实施,获得了第三届受训学员的认可。

“领军人物”培养计划的学员有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计划的目的是要帮助他们成为职业教育变革实践的领导者和实践专家。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学员,最好的学习方式具备这样的特征:基于经验和实践;参与式学习;强调合作和分享。

基于经验的学习。学员希望在学习中能有机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它们应用到新的学习体验中去,培训者要帮助学员在解决问题、反思和应用逻辑分析过程中借鉴这些经验,并为学员创造更多的进行反思性学习的机会,以利于学员有效地学习。

参与式学习。要促成学习,应让学员投入到一些任务中,进行练习和完成任务,进而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合作与共享也是处于专家成长阶段的学习者偏爱的学习方式,努力推动一个合作的进程,并支持学员们分享他们的经验,将会大大提升培养效果。

在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之外,还有学员对培训师提出了建议:增加国内外职业教育领域“大师级”专家的比重,这样的专家可以是职业教育研究大家,还可以是办学实践的杰出代表。

(二)完善“后培训”成长机制建议

江苏省教育厅采用“以培代评”的方式培养职业教育领军人才队伍,将荣誉体系与培训体系结合在一起进行制度设计,有利于领军人物的成长与领军作用的发挥。目前制度设计的关注点在遴选机制和培养机制,这两方面经过三期的不断完善已趋于成熟;但是领军人才培养对于职业教育改革事业的价值更在于培训后续的影响,领军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关注“后培训”效应。

所谓“后培训”成长机制,是指为期两年的培养计划结束后,“领军人才”学员的后续发展机制,这里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如何通过制度环境的设计,使“领军人才”学员真正在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发挥领军作用。建立周期性的述职与评估机制,如五年左右对“领军人才”领军作用的发挥进行考评;省级职业教育研究与改革项目的设置和申报中突出“领军人才”的作用,以项目为载体引导领军作用的持续影响。

其二,学员后续的学习需求如何及时满足。职业教育改革的环境与要求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领军人才不能领一时之军,他们的学习需求也会持续发生变化。建议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联系平台,一方面可以加强学员集中学习外的交流、不同届别学员之间的交流;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实时搜集学员的后续学习需求,采用专题式培训方式提供及时的培训和指导。

三、立足实践与自主专业发展的模式创新

“对革新技术与职业教育而言,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UneSCo)。教师被看作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变革的核心要素之一,其素质关系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与改革成效。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坚持出台职校教师、校长的素质提高培养计划,促进专业发展,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本动力。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已初步建立,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符合职业教育教师特色的培养模式。

关于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文本和培养方案中反复强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注重实效,围绕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学习理论与研讨问题、总结经验与改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计划在创新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实践和参与的强调必将引领未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一,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必须立足实践,立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这也是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改革的方向,从第二期尝试参与省级改革与视导工作,到第三期实施任务引领,培训效果已证明这是正确的方向。立足实践并非简单的就事论事的业务培训,而是培训主题和内容应来自于实践并力求影响实践,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对学习者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产生增量影响。这种“增量”可以表现在理清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方法、提高理论分析和反思能力等方面,提升学员自主专业发展能力。

第二,激发学习者动机,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发展”,这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非常重视受训学员的参与,效果显著。从培养方式来看,准确分析学员专业发展需求和学习风格,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变灌输式的“被动培训”为主动参与式培训,依托来自职业教育实践的任务和内容,让学员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按需施教,“做中学”,推进计划取得更大成效。

第三,导入多方资源,构建“三元合作”师资培养模式。在主管部门搭建的平台上,实施主体由高等教育机构、产业部门、职业院校共同构成,立足职业教育实践,充分整合三方培养优势,构筑完整培养体系。职前教育阶段,大学教育提供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职业学校提供教学实习培养教学能力,企业提供实习实践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职后发展阶段,以职业院校为中心,建立校本专业发展体系,通过大学的继续学习提升理论知识水平,通过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高和更新专业能力。[3]

这一模式不仅仅为“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服务,更是为职业教育教师和管理者队伍的整体发展服务,将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助推器。

【注释】

[1]本刊编辑部.打造职业教育领军人才队伍促进江苏职教又好又快发展——访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处马斌处长[J].职教通讯,2008(5)

[2][美]瑞威斯·海塞尔·考毕勒.培训课程开发精要[m].方海萍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57~158

新员工培养计划篇5

1月10日,英才计划2016年度工作总结会暨专家咨询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英才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名誉主任韩启德,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英才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恩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等出席了会议。全国15个参与省市和4个省级试点省市的科协、教育主管部门、中学代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20所参与高校和东北大学等省级试点高校的有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工作总结会由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主持。

总结会上,尚勇对英才计划4年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科协将与教育部密切协作,在符合我国青少年特点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探索全方位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体系,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张大良指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共同战略选择。教育部门要与科协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创新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会议向2017年新加入英才计划培养工作的导师代表颁发了聘书,向获得《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二五”实施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了牌匾和证书。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介绍了英才计划与中学教育改革、大学教育衔接的研究课题。来自北京、天津的2位中学生代表汇报了参与英才计划培养的收@和体会。与会代表观看了2016年度工作总结视频,并就“英才计划2017年度工作计划”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讨论。

英才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由委员会主任王恩哥主持。委员会名誉主任韩启德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校长李未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田刚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袁亚湘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武向平院士等委员,以及中国科协、教育部有关领导出席会议。会议听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5个学科工作委员会作的2016年度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要点汇报。会议强调,在今后的工作中,英才计划要与中学、大学紧密衔接,尤其要保证促进学生的后续培养;要进一步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学科工作委员会的作用,促进学科均衡发展,指导英才计划继续发展;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英才计划的影响力,视条件逐步扩大英才计划的覆盖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终端发展线上教育,启动“英才库”的建设,做好英才学生的追踪和服务工作。

新员工培养计划篇6

培训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对培训仅限于狭义上的理解。其实,培训不仅仅是通过授课来调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工作的积极性,解决一般性的技能问题,更是通过建立合适的平台,运用各种培养方式,帮助员工更快地成长,使他们的综合能力达到新的高度,使企业在培养和发展员工的同时和员工一道快速成长、成功。

“帮助每一位员工成功”不仅是方太集团的远景目标,也是方太集团近年来快速成长、在厨具领域取得成功的原因。为了使员工成长、帮助员工成功,公司建立、健全了良好的员工发展平台,不断优化员工的培养发展机制,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帮助员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让员工具备职业竞争力和受雇用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加快速地成长、成功。在方太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部门——人才培养和发展部。有点长也有点拗口,但是职责范围很清晰:该部门除了负责一般企业所组织的培训工作外,另一个重大职能就是根据公司的《人才培养和发展管理制度》培养人才,帮助员工成功。

针对每年引进的大量毕业生,方太制订了专项培养方案——“阳光计划”。“阳光计划”是公司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短期、集中的人才培养和发展计划。在为期6个月的“阳光计划”里,公司通过军训、企业文化培训、员工职业心态开发、岗前技能培训、车间实践、市场实践感受、工作实践等内容,帮助员工快速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缩短学生与企业的磨合期。通过阳光计划,我们帮助新进大学生了解了公司的价值观、理念,熟悉和认同了公司的企业文化,为将新进大学生塑造为方太人,为他们将来在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导师制”是方太集团另一个对员工独特的培养方式。在方太,直接上司是培养员工的第一导师、第一责任人,他们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培养员工成长的责任。除此之外,员工还可以向公司再申请一名导师,帮助、指导自己成长。申请的导师可以是技术专家、高管,也可以是其他事业部的总经理。这个制度为员工的成长打破部门局限性、拓宽职业领域、提升职业竞争力创造了条件。为了实现“帮助每一位员工成功”的企业宗旨,方太不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建立、健全了讲师授课、“阳光计划”、“导师制”、岗位轮流制、学习交流会等系统完善的培训制度,而且严格执行,使每一员工在方太都得到了快速的提高、成长。我们坚信,只有员工的成长才有企业的成长,只有员工的成功才有企业的成功,只有企业承担起培养员工的责任,帮助每一位员工成功,企业才能和员工融为一体,在相互发展中实现双赢。■(编辑:张小鹏zzxhm998@hotmail.com)

新员工培养计划篇7

关键词:生态经济区规划;会计;高职

国务院发改委在二九年十二月正式颁布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世界科技发展和产业调整历史契机相逢对接,为我省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态旅游,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模式、技术创新、配套机制等方面还不成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新兴产业的发展既需要高端创新性人才,也需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规划提出的最终目标是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这对我省各类高等院校的各类专业都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培养出适应新经济形势下的创新性人才。也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由培养传统会计技能人才转变为培养绿色会计技能人才。本文就高职院校如何更好的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进行初步探讨。

一、创新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际上就已经明确了培养学生的服务对象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目前由于我省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面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专业人才方案》的制定主要是针对沿海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提出,我省经济将以新经济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对会计人才不仅在数量上扩大规模,同时也要求我们培养针对新型经济的会计人才。高职教育的定位之一就是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规划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师并与财政部门相关人员一起深入企业,开展广泛的调研与论证,面向市场、企业、职业岗位精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既符合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又符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对人才的需求,更符合新型企业的实际需求。

二、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倡导的“能力本位”模式,以培养学生技术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的,高职高专院校就要建立技术型教学体系,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提出我省将重点发展七大新兴产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比较传统产业会计和新兴产业会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发生了哪些变化,明确教学重点符合新兴战略产业下能力培养的需要,与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更具呼应性、交融性,形成在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

三、丰富会计教学模式和拓宽会计教学渠道

一直以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只是把学生当作“人力”而不是“人才”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我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渠道都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讨,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出品格健全、个性十足、发展全面的学生。高职院校应与我省新兴产业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临会计业务处理现场,体验会计业务处理的程序,既让学生感受实务,同时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邀请企业现场会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到学院讲学、讲座或亲自指导会计模拟实训的可行性和具体的操作方案。

四、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

区域规划的目标实际上对人们的生活习性和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教师也应该改变过去的理念,更新知识,注重学生的会计理念和思维方法的传授,以提高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五、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与在校学生的教育相结合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指国家为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而对会计人员进行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省的高职院校承担了我省大部分会计基层人员的培养,同时也拥有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在校教育负责,同时应与财政部门及时联系与沟通,明确新形势下对会计人才能力的需求,积极参与到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中去。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的现有知识培养,同时要注重学生后续学习的能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颁布,不仅对我省经济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同时也为我省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适应规划需求的会计人才也必然会促使我省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作者单位: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09.12

[2]曾令奇.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综合,2006(05).

新员工培养计划篇8

(1)培养模式:创新团队本着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实行“三段式”培养计划,团队成员从对建筑结构设计从产生兴趣开始,培养基础、加强专业理论、提升创新技能三个阶段,逐步把团队成员培养成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优秀工程设计人才。(2)阶段性课程设置与内容:①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受到知识结构分配的限制,团队从大二土木工程专业中吸收成绩优异并且对建筑结构设计极其感兴趣的同学加入,经过考察合格成为会员。该阶段要有针对性地对成员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教育,在学好本科阶段的必修课外,要对建筑制图、aUtoCaD等一些课程进行课外的学习和培训,为每一个成员定制学习目标,根据兴趣、爱好,确定不同的培养计划,为下一阶段的实践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专业教育阶段进入大三之后,专业课的学习逐渐增多,成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丰富,特别是对建筑结构设计已经有了一些理念上的认识,该阶段中,要给成员加设建筑结构设计软件的学习,主要是miDaS建筑结构设计软件的培训,达到能熟练应用的程度。在此期间,要安排校外专家给成员做定期的辅导和讲座,同时针对工程上的一些问题给学生做具体的讲解,让成员把学到的知识逐渐向工程上并轨,增强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③技能提升阶段这一阶段是成员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进入大四之后,理论课程的学习相对减少,各种实践性的学习增多,因此,学生能支配的时间比较宽裕,要利用好这一阶段对成员的技能提升。在这一阶段中,根据成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以通过导师或外界力量承接一些建筑结构设计的工程项目,让成员提升自己的价值,这也是成员与社会接轨的关键所在。(3)指导教师培养:创新团队下指导教师应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兼备较强的实践技能。为此,校内指导教师应该深入企业,加强实践技能的提升,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得能力。

2具体实施方案

(1)制定创新团队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团队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应以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规范为依据,保证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驱动的工作性质和学生兴趣及未来计划的发展去向增加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增加理论教学的内容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增加深度和广度。(2)创新团队成员的选择。该团队下的成员并不是针对所有学生,其对象应该是该专业整个学生群体的前20%~30%,不打破所选学生的原所在班型,这样可以通过创新团队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没有进入创新团队的学生,使更多学生受益。创新团队本着大二基础教育、大三专业教育、大四技能教育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3)创新团队指导教师的选择。首先是对建筑结构设计有共同兴趣、有相近专业背景和较强研究或开发能力的校内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校外专家;具有精诚合作,坦荡无私精神,积极参加团队活动和团队建设,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思路开阔,探索敏锐,能担当人才培养职责,同时以兴趣为驱动,以技术创新进步为宗旨,以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创新团队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开展创新团队科技学术创新系列活动。(4)培养方案实施。根据培养方案、学生培养方向组织方案实施。方案实施要充分体现实战的培养宗旨,确实使学生进企业,做项目,与项目同步。同时,要结合学生做项目情况,组织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达到工程实践理论、实践都过硬的水平。(5)建立对创新团队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生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考核是保证学生培养效果的基本机制,要根据相应的方向、培养项目考核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效果,考核结果也是对学生淘汰的依据。(6)培养计划调整。根据项目实施考核意见,解决培养方案的内容设置、执行方式不合理之处,使培养方案更优化。

3结语

新员工培养计划篇9

关键词交通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ontrainingapproachofexcellence

engineeroftransportationSpecialty

ZHonGYongqiang,ZHUYanru

(transportationCollege,Huaiyininstituteoftechnology,Huai'an,Jiangsu223001)

abstractwiththeprogressivelyimplementof“excellenceengineerplan”ofeducationministry,itisveryimportanttoexplorenewtrainingapproachofexcellentengineersoftransportationspecialtyinthenewsituation.inthepaper,thetrainingapproachofexcellenceengineerisdiscussedfromtheaspectsofcurriculumsystemandteachingcontentreform,corporatetrainingprogramdevelopment,teachingmethodsandteachingmethodologyreform,traininginternational,strengtheningtheinnovativecapacityofstudents,activelyguideandcoordinatebythegovernmentandotheraspects.itcanprovidereferencestothetrainingofexcellentengineersoftransportationspecialty.

Keywordstransportationspecialty;excellentengineers;trainingapproach

0引言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为此,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计划实施期限从2010年到2020年,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1交通类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途径

“十二五”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关键和攻坚时期,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供给能力、运输服务保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两型”行业建设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更好的服务“十二五”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要,交通类专业应着力从下面几个方面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途径。

1.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包括重构交通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增设综合性跨学科的工程类课程;应重视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不同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技能培训以获得国家颁发的技术等级证书,如:施工员、试验检测员、造价员、注册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等,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1.2制定企业培养方案,重视与企业的密切合作

“卓越计划”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建立校企战略联盟是关键所在,包括培养标准,计划(课程实践环节在企业如何安排实施,工程条件等),企业实训成为了“必修课”。为避免培养只会“纸上谈兵”的工程师,应与大型交通行业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并着力创新机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让交通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到培养过程之中,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程需求。例如采用“3年在校学习+1年企业学习”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交通行业企业学习阶段应尽量遵循企业认知教育专业技能实训生产任务实习毕业设计成果汇报展示的规律循序渐进培养卓越人才。企业学习阶段可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分别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授与企业中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程师担任导师,实行联合指导,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参与计划的学生,必须保证在企业实训的时间;而参与计划的教师,其考核方式也做了改革,鼓励在职教师到企业亲历工程实践,了解企业需求。

1.3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包括基于工程实际问题的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参与式(模拟学术会议、模拟招投标、ppt演讲竞赛等)、研究性学习等。另外,可以充分利(下转第16页)(上接第11页)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多种互动交流和学习活动(如远程专家讲座等),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由此将学习过程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向“探索―研究―创造”,达到由学会到会学、乐学、创造性地学习。

1.4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动基于工程问题的学习、基于工程项目的学习、基于工程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充分利用地方创新资源和科研项目,深度融入国家或省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园区的建设,组织学生面向企业需求开展创新实践。例如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我校与多家业内企业合作,建立了校级校外实习联合培养基地,逐步在企业设立一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让学生在企业一线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5政府应积极引导和协调

政府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卓越计划”给予支持:

(1)与教育部门、行业学协会、企业、高校共同构建交通类专业“卓越计划”组织管理体系;(2)研究制定交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标准,为“卓越计划”培养提供依据;(3)选择部分通过交通类专业教育评估的院校参加“卓越计划”的试点;(4)鼓励道路交通企业、勘察设计机构及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卓越计划”。

1.6交通类人才培养国际化

首先应制定中国工程人才培养通用质量标准,参照国际通行标准,评价“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可与国外同类型学校交通学科的工程教育对比差距,力争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的高起点;积极建设国际合作平台,与高水平大学、企业和中学建立人才选拔培养的合作机制,比如我校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间的合作办学,就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重要行动之一。

2结语

实现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实施“卓越计划”,需要科技界、教育界、企业界和政府携手合作,更需要建立健全工程教育的一整套体系。“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对于交通类专业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傅越千,楼建明.电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的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22(4):67-71.

[2]陈金陵,梁桥.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10.6(11):35-39.

新员工培养计划篇10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74-04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在2010-2020年实施的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战略举措,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求、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自2011年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各高校的相关试点专业面向行业需求培养人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这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难题,如教学环节设置不符合企业要求、实践基地建立非常艰难、学生实习质量难以监控等等,使很多学校的卓越计划难以顺利开展,有的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卓越计划实施的目的。美英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代表,其采用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范,在国外已经成功推广了一百多年。本文通过我校卓越计划实施过程的经验总结,借鉴美英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设置及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整合现有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创新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途径,使我校机械工程类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省内以至全国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

我校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业为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本着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力争通过卓越计划,为机械行业培养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学院还成立了卓越计划实施领导小组,自2013年开始,遴选了两届卓越工程师班,于2014、2015、2016年组织学生到卓越计划实习基地进行实践(见表1),从实习的情况反馈看,仍存在许多难题。

(一)教学计划与实践环节的矛盾

从本次实习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学计划与实践环节不协调问题非常突出,企业要求接受学生实习的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以保证培养的连续性和全面性。特别是一些工程研发的企业,要求学生从某个具体项目的论证、方案o计、结构设计到现场装调都全程跟踪,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下显然是无法满足的。学生只能利用寒暑假和毕业设计期间进行实习,对企业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学生的实习效果有严重影响。

(二)实习基地建立难

我院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依托吉林省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汽车装备支柱产业,基地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具有较好软硬件条件的汽车配套企业和军工单位。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长期校企产学研合作单位、与本校教师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单位以及校友开办的企业。近三年,我院开辟了二十多个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卓越计划实践。但由于卓越计划对企业要求较高,需要企业配备专门的兼职教师,并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和安全;同时卓越计划只能给企业增加麻烦,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因此,很多大型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企业参与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卓越计划为企业留下有用人才,这给我们开辟实习基地带来很大难度,也不利于可持续性开展卓越计划。

(三)过程管理难

学生实习基地包括省内外相关企业,比较分散,质量监控有很大难度。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习前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企业介绍,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兴趣进行陈述,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实习单位。学院卓越计划管理人员只能通过电话与企业沟通或定期走访、与实习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实习情况。从反馈的情况看,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学完专业课,加上工作单位没有确定,很难对实习企业及实习的项目产生兴趣,导致实习效果不太理想,甚至难以进行下去。

三、我国“卓越计划”的实施思路

通过我校这三年卓越计划的实施,在不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交替过程中,结合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开展卓越计划应重点考虑如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重点,因此,必须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各高校和企业必须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和规划教学内容。另外,可以根据各高校的特点,采取行业式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现在和未来的需求,强化或增设某些特殊课程或特殊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奠定基础。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途径,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根据培养方案要求,采取3+1培养模式。在实践环节上,强调要到企业实践一年。一方面,学习先进的企业技术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工程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部分专业课程由企业教师到校兼职授课或在企业授课,相关实践环节如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实践环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在企业进行。对卓越班的学生采取单独授课的方式,压缩上课时间,实现弹性学习管理,为实习提供足够的时间。

笔者曾作为访问学者到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进修一年。英国朴茨茅斯大学从1869年建校至今,一直作为英国的高等教育中心而存在,笔者亲自体验了这所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感触最深的是其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环节的力度之大: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这些实践环节都有企业人员参与评审,并给予一定资助。学校还设立了专门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为学生实习、创业和兼职工作提供咨询和帮助。

(二)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构建工程化师资队伍的途径也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学校要选送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程经验。同时,可以从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学校可以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为加快建设工程化师资队伍,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1.引进人才时优先选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

2.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或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的博士后工作站,强化教师的工程经验;

3.选派教师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增强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

(三)过程管理的规范化

对开展卓越计划的学院,应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为各系系主任及专业带头人和卓越计划实验区负责人,由具有丰富企业经历和教学管理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校内学习和专业实践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企业专业实践由教师带队组织管理。生产实习分组进行,结合学生实习情况成立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派组长一名,全面协调该小组相关的实习事务,并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整体动态。毕业设计结合就业工作进行,实行由学校和企业指定的双导师管理。从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选拔到毕业设计结束全过程,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和督导组组织专家评估,随时反馈信息,进行动态调控。

为了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有效实施,学院应与实习企业共同确定学生的实习方案,并与企业达成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共识。学校为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指导教师,双方指导教师共同确定学生的企业实习内容,制订学生企业实习计划。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学校必须为实习学生制订卓越计划实践项目相关表格,包括:《个人工作实践(实习)计划》《个人工作实践登记表》《个人工作实践总结报告》等,以此作为学生企业实习环节的成绩评定依据。在过程管理中,要求各实习单位配合如填写学生的个人实习情况,以便学院给予客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质量监控和动态调整。

(四)培养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多采用以灌输式和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卓越计划的专业应率先改革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推进基于工程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学生要主动开展基于工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以适应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美英高校教学方式多样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美国大学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座和小组讨论为主;英国高校主要有讨论课、演讲课、集中授课、辅导课、小论文等。学生经常以小组的方式完成作业。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宽广的理论,有较强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内学生最欠缺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另外,美英著名大学特别值得我国高校学习的是他们丰富的交流活动,他们每周都会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前沿讲座和经验交流等。另外还会设置一些基本技能讲座,内容涵盖了数学方法、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检索等。我国卓越计划就是要着力加强学生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五)实习基地的规范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快。企业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掌握着最前沿的生产工艺。我国的“卓越计划”必须通过高校依托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来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使企业由用人单位变成联合培养单位。只有形成稳定的卓越工程师实习基地,才能将培养方案真正落实。很多企业家还没有认识到:培养人才是全社会的责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提前储备了人才。国家应制定政策,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卓越计划的实施,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建立规范化实习基地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

1.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2.充分利用校友、教师、学生的社会资源,多渠道开发高水平的实习基地;

3.由政府部门介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建立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逐步形成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卓越计划实习基地。